日语阅读教学方法

2024-09-22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精选12篇)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经贸,阅读,文化,日语

1 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定位及问题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大学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日语精读课着眼于日语语言本身, 学生通过精读课的学习, 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句型。但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限制或自身原因, 并不一定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精读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而泛读课的教学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并起到巩固精读课上学到的单词、语法知识的作用, 所以阅读课在外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像我院这样的经贸院校来说, 日语专业开设经贸日语阅读课也是必须的。

但出于对外语的所谓实用性的考虑,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过于重视听和说的练习, 轻视阅读课的教和学。特别是经贸日语文章中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术语过多, 所以学生觉得该课程难度大, 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国内日语专业的老师很少接受过经贸日语方面的专业培训, 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所以讲授该课程也比较吃力。

笔者结合自己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粗略谈谈经贸日语阅读课的几点体会。

2 语言知识讲解

我院经贸日语阅读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范崇寅主编的《实用经贸日语》。该教材内容全面, 涵盖经济、贸易、金融和商法, 均选自日本近年出版的经贸方面的理论专著或经贸类期刊中的专栏文章。每课由正文、会话、关联表达、阅读、注释、新出单词及小专栏构成。实用性强, 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口语实践能力。

2.1 经贸日语词汇的讲解

词汇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看懂一篇经贸日语文章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经贸日语词汇。因此, 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讲解词汇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经贸日语词汇中专业术语较多, 专业术语多为汉语、外来语和合成词, 例如:価格硬直性、メーンバンク、為替レート等等。根据这一特点, 利用日语构词方法, 如合成法、派生法, 采用联想法等方式, 讲解经贸词汇。

2.2 复杂长句的解读

经贸日语文章多使用严谨、准确和缜密的语言, 句子较长、结构复杂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刚接触到经贸日语文章的学生而言, 往往感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正确理解这类长句,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语法结构人手, 学会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以及相应的语法功能。分析句子时, 要引导学生具有整体观, 通过对全句的分析确定出句子的主干部分, 即主语 (主题) 、谓语和宾语, 然后再确定其它的辅助成分, 如定语、插入语等。要具备长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必须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要多阅读、多分析。

3 经贸日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3.1 侧重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

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从书面语言符号中获取文章的信息, 达到对书面材料的正确理解, 从而增长他们的知识。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他们掌握从书面语言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 得到充分的思维训练。所以阅读课不能仅限于单个词汇或句子的理解, 重要的是对文章总体结构和逻辑脉络的把握。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从词句、语法、文体、修辞等角度进行微观篇章分析, 然后进行宏观篇章架构解析, 最后引导学生意释或复述篇章。为了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提醒学生阅读时尤其注意阅读文章的大、小标题和位于段落的起始部分或结尾部分的段落主题句。建议学生阅读完全文后, 再次浏览全文, 以加深对文章总体结构和大意的理解。

3.2 强调经贸日语的复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

经贸日语顾名思义是经贸知识和日语知识复合, 要求教师应处理好两者的主次关系, 即以经贸知识为主, 语言知识为辅,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经贸日语的专业性要求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专业化, 即经贸日语文章要体现当代国际经贸动态, 学生通过经贸日语文章的学习, 可以切实提高经贸日语语用能力。实用性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贸活动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贸易谈判部分时, 笔者设计出一个案例, 将学生分为两组, 分别代表中日贸易谈判方, 用日语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其他学生观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笔者做最后的点评和总结。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3.3 经贸日语阅读中经贸文化的导入

经贸日语是从事中日经贸活动的人们进行沟通的工具。因为中日贸易是跨国界的经济活动, 所以如果只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而不理解对方国的文化或与经贸活动相关的文化, 那么有可能造成贸易谈判等的失败或更严重的后果。

经贸日语阅读教学中, 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入中日经贸文化的介绍: (1) 词汇:尽管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在文章中出现得并不多, 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如:「護送船団」一词比喻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 (2) 中日经贸交际文化:中日经贸活动中, 存在着一定的交际礼仪和交际程式, 同时存在着商业交际文化, 面对这样的从业环境, 经贸日语阅读教学理应提供足够多的中日经贸交际文化知识。如:日本人一直严格区分「内 (うち) 」和「外 (そと) 」, 家庭和单位内部等属于己方的成员, 被归入「内」;反之, 家庭和单位之外, 以及其他关系生疏的人, 被视为「外」。在集团主义观念的深刻影响下, 个体对外不是独立的存在, 而是作为集团的一员, 规范自身的语言与行为。内外有别的意识, 使日本人在经贸活动中, 对于利益集团之外的人员, 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 往往表现得较为拘谨客套。 (3) 相关的中日经济法律法规和政治体制体现的文化。

4 经贸日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发展

经贸日语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精通日语, 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贸知识和交际素质。然而, 目前国内的日语教师较少有企业经验或实践经验。因此, 必须加强本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为教师个人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自我发展:第一, 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经贸业务知识、经贸日语语言知识等。第二, 基于自我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省,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自身备课、授课过程的薄弱环节, 能有效地、较快地提高教学能力。第三, 关注国、内外经、贸领域的变化, 发现变化后应勤于思考。作为学校来说, 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邀请企业骨干到校内汇报指导, 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 从而达到调整教师知识结构、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目的。

经贸日语阅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 但最终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现实。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杨伟.日本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3]教育部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

日语学习:快速提升阅读水平的方法 第2篇

还有些人,说自己阅读水平不错,怎么一个不错法儿呢?是做阅读题。但是真的抛开选择题,自己动笔写(译)一写,就会发现,脑中空空如也。 那么我们要如同通过阅读,提升语言水平呢?

也许有人玩过日本CAPCOM的「逆転裁判」(现在也有动漫,B站可看)里面有一句名台词——「発想を逆転させるんだ~」 (逆向思考一下吧)

此处,我们也不妨将思维逆转一下。

一个母语使用者,就说一个中国人吧,

如果一个中国人,只是泛泛地看看报纸杂志、网上新闻·段子、一般的工作文件,TA的中文造诣能提高吗?

不会!绝对提高不了。TA的交流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仅仅通过上面的方式,我们可以断言,其语言造诣绝对提高不了。2那要如何提高中文造诣呢?①系统选择一些精品、精读、思考乃至背诵②通过自己的写作、发言去刻意模仿③坚持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母语尚且如此,要提升外语的水平,就更需要精读了。 那么外语要如何去精读呢?关于外语学习,此前有“单词论”(以单词为中心),后来还有“句子论”(以句子为中心),实际上,要想真正提升语言能力,必须要大量练习篇章阅读能力。 理由如次:

1.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想真正得到提升,必须要将新学到的东西在语篇中实际应用。

2.在语篇中,语句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所以需要具有将句子串联,并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无论什么语言,这都是必要能力。

3.在语篇中,如果理解错了关键的词句,可能会对整篇文章产生理解错误,所以需要具有快速把握能力。这也是必要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都不是单凭什么“单词”或者“句子”可以练出来的,更不是单靠选择题可以解决的。

下面,我就通过一些具体的问答,来说明一下,如何练习“ 篇章阅读能力”。

3

一些具体的问答

Q1.为什么要精读?在大学有泛读课,有的老师说泛读也很重要 唯斯的答复:尤其在初中级阶段,学习文章必须精读。外语必须以精读为主,这是概念是坚定不移的。在初级阶段,你的单词量非常有限,做泛读是不可能的,所有的阅读必须100%是精读,此时所谓的泛读不过是在“骗自己”,那不是学习,那是解闷儿。 在中级阶段,精读应该占到70%以上,泛读则多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也可以找一些简易读物。即使是高级阶段,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精读。 (拓展:做翻译也是如此,一开始你翻译经验非常少,你看着原文,听着原文,只做“视译”乃至“默译”,你会觉得“哈,我都会”,但是你也是骗自己。你实际一篇一篇自己翻译一下试试,感觉肯定不一样。)

Q2: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做一些泛读呢?

唯斯的答复:实际上只有精读,没有泛读。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东西,不查,不记,不求甚解,这样的阅读就是浪费时间。 但是,如果我们每读一些东西,就记下来新的单词和语法,久而久之,水平上去了,遇到的生词少了,可以减少查和记,这样精读不就渐渐就变成了泛读了吗? 在初中级阶段,不宜做大量的泛读,因为泛读,往往没有词汇表,注释等等辅助内容,学习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词典,或者问别人。这样就会因为索然无味而坚持不下去。泛读主要是高级学习者的享受。

Q3:我总感觉精读比较枯燥

唯斯的答复:①因为精读不在“舒适区”,不求甚解的去阅读非常舒服啊!但是只是“杀时间”,对真的提升语言水平没啥用处。②选择题材过于超出自己水平,乃至生词太多,读不下去。③没有将学到的东西应用,比如仿写,用到翻译上也行啊!

Q4:怎样精读呢? 具体要注意些什么呢?

唯斯的答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词的层面→包括新词的学习,还有词组的用法,习语,俚语等等。要特别注意每种语言的单词并不是一一对等的。比如“健康”“保養”,这些单词。中日的义项只是部分对应,不是完全对应。不可生搬硬套,平时认真精读,对翻译会大有裨益。

2 语法点→语法现象理解不透,则会影响文章的理解。

3 在查字典方面,除了查“外语-中文”字典外,还必须查用外语解释的词典。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外语里面的同义词,近义词,还能对单词的理解更精确,单用汉语解释可能会造成你的理解“偏差”。

4最重要的一点:复述课文(或者用外语讨论课文):读与说结合,即输入又输出,这样才能发现读时漏掉的部分,中国人在读与听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用中文思维才代替所读或所听的外语,只有认真复述,才会注意到外语的思维。 许多人到了“中高级阶段”,还做着“偷工减料”的阅读,或者说还没有学会阅读,当你问他们读了什么的时候,他们可以用中文告诉你文章的内容,但是往往不能用外语复述出来。其实这对于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Q5:但是复述文章是困难和费时的事情啊

唯斯的答复:刚开始不要复述整篇文章,先练习单双句的读后述,在练习整段的复述。能力增强之后,再练习复述全文。

在具备文章复述能力之后,不用整篇复述,只要复述重点段落和句子就可以了。

但是这和精读、精听一个道理,只有迈过了那些“基础性阶段”,掌握的东西多了,新知识少了,才能只去做“重点”(此时的新知识)。

最后,就是坚持践行。

浅谈三本院校日语阅读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日语阅读; 阅读习惯;文化背景;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H36

阅读课是日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扩充词汇量,获得语感,提升听、说、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同时通过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阅读部分也是包括日语国际能力考试在内的各级各类考试中,必不可少的测试项目。尤其在 2010年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后,阅读部分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难度也大幅增加、且内容更具广泛性、实用性。

在此,笔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和学生阅读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且就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做初步探究。

一、问题

1、传统日语教学出现的问题

目前,传统日语阅读课的授课模式普遍为:先讲单词语法;再逐句分析文章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长难句的句型结构;最后归纳文章要点,把握主旨思想并完成课后习题。然而,这种教学方法,重视文章本身的内容,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阅读自身的目的、规律,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阅读过程学生出现的问题

(1)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对不认识的单词或语法缺乏推理、联想能力。当学生遇到生词多、词汇难理解时,容易养成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这种依赖性,从而在考试中影响阅读的快速性、准确性。

(2)句子的分析理解程度不够。在语法、句型方面,往往对结构复杂的长句分析不到位,抓不住句子主干,搞不懂修饰语、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句子理解出现偏差。

(3)忽视对整篇文章的把握。易出现看懂单词、句子,却不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于是学生在做题时,常常对于有关事实、细节提问的题目可以轻松解答,而对涉及文章主旨、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却茫然不知所措。、

(4)缺少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

化的产物。国情、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差异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不知所措,甚至出现误解。

以上问题,综合地作用在日语学习者身上,导致其阅读效率降低、能力下降。从而要求教师及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技巧来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些问题简单分析。

二、对策

1、形成科学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准备课前问题,对文章的脉络和观点提问,问题的答案,汇总起来就是文章大纲,最后划分段落并总结大意。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使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此外,教师可将多种模式引入课堂,以增进师生互动。比如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对文章观点发表评价等等。

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推测词义

在日语阅读中,难免遇到生词。此时,如果把时间、精力过多的放在生词上,势必会影响阅读速度。所以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来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测词义。同时,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阅读的刚开始阶段,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做到对生僻词汇的讲解。

(2)分析句式

每篇阅读文章,总会有一些长句、难句,会影响阅读速度、质量。大部分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只会盲目地逐个翻译单词,造成最后的理解和原文的本意相差较大。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遇到学生不懂的长句,也要结合日语句型特点分析句子。例如:1日语动词谓语在句末,句子意思只有读到句尾才清楚。2喜欢使用长定语、长状语来表达。对此,可以先找句子主干,从谓语入手,然后再分析与之相关的主语、宾语,最后是其他修饰部分。3助词占有重要地位。

(3)把握语篇

大部分学生读文章是逐字、逐句翻译,这对文章理解、阅读速度都有很大影响。在阅读初期,学生靠语言知识可以看懂一些简单文章,但随着内容的深人,则必须依靠深层的推论理解。即不仅要分析文章特点和用词造句的手法,而且还要掌握作者所传授的有关社会文化及其他各种知识。

另外,可以通过二次阅读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达到文章整体的把握。在平时的训练中,做完的阅读题在核对答案之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和梳理至关重要。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整体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

(4)增加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课应以文化背景知识输入为先,让学生掌握日本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就成了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除了以上几点,分析“国际日本语能力測试”阅读题型,总结考试篇幅内容、做题规律,也对提高阅读能力起到直接指导。2010年改革之后,题型、题量均做了较大的调整。由五篇短篇,三篇中篇,一篇综合理解,一篇长篇,另外还有一篇信息检索题构成。

其中,短篇阅读是传统题型。文章较短,但有一个中心思想,正确答案基本都是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而错误选项不少是对细枝末节的错误混搭。

中篇文章及综合理解题往往对一些细节是否理解的考察。主要包括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考虑的之类的问题。在中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中,往往未必直接能在文章中找到一模一样的答案,但是只要在问题的前后还是可以通过举例、反论、引用、排除等得出结论。

长篇文章主要考核的是归纳理解能力,并且着重在细节上。长篇文章,作者往往花费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结构也一般遵循“起承転結”,即提出论点、举例正论、举例反论、总结。

最后一篇信息检索题,信息检索是新题型,做题一般先看题目,要在给出的信息当中,迅速准确地找出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需要仔细,认真地确认,还要注意打星号的注意事项。

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阅读能力影响着日语学习者的整体水平,是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笔者结合了在教学中的体会,认为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必须从单词、句子、语篇、背景知识等阅读技巧的训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生特点,灵活地运用阅读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但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几点外,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和学习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新编日语读解1-2册[M]宇航出版社

[2]李红.论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的特点及应试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2

[3]刘余馥.对日语阅读课教学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4]吕翠媛.大学生外语阅读课教学新模式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09,5

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第4篇

关键词: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

阅读不仅是日语学习的目的,而且是日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日语阅读能力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开设日语阅读课程能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知识。笔者就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拟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批评之上,对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教材的选定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

阅读课是日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在现在的各类各级考试中,阅读都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是重中之重。笔者以日语教授法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教学理论

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种阅读模型,即“自下而上模型”、“自上而下模型”、“相互作用模型”(陈贤纯,1998)。

日语阅读中的所谓“自下而上模型”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所写的文字、语句的意思和语法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来把握整体,即“假名—单词—词组—短句—句子—语篇”的线性序列来读取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读者理解文章。我国日文阅读教学主用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型,但它忽视了预测等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自上而下模型”是学生运用根据文字提供的线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预测,利用下文内容来证实或修订最初的预测,并同时为下一步的预测做准备,即“猜测—验证—修改—继续推断”的循环中进行的(程晓堂、郑敏,2002:104)。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地阅读文章,但却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由此,笔者在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时采用“自上而下模型”;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时采用“自下而上模型”,使两者有机结合,达到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培养的目的。

三、整体教学模式

(一)教室座位的配置。

传统的教室排列形式是行列式的,学生直接面对教师的座位排列方式。它的缺陷在于许多学生可能距离教师太远,觉得与班上和上课的主题相隔阂,或因旁边的学生无意之间挡住了视线而不能看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或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范围狭窄。如:前排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排的学生就不一定能听得清楚,而且前排的学生不容易得知班上的同学对他回答的反映,后排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无法听清楚同学们的反应。

恰当的座位安排可以烘托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快乐或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授课人数为45人的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为例进行说明。

1.教师可以把学生按9人一组分为5个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可围坐在四周,但要确保能看见授课教师(如图1所示)。每组可以用粉笔标出自己的组名,这样的小组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动性。每次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热身活动,教师可以让每组的一位同学移到另一组。这种“流动式学习小组”,可以无形鼓励学生与不同类型的同学合作,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2.如果文章是就某一问题的正方面观点进行论述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可以自愿,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将小组长或那些具有领导潜力想要发挥的学生安排在全组可以看见的中间位置。

教师处在缺口处。最后,教师让每组选一位代表陈述各方观点。学生通过辩论加强了理解和交流。这种排列的目的在于既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讨论,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又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师的有效监控范围内。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道讨论研究。

(二)教材的选编。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针对日语专业二年级大学生所编写的《日语泛读教程2、3》,在选材上遵循了:1.题材的广泛性;2.题材的多样性;3.题材的趣味性;4.题材的时代性。下面是一学期所采用的教学内容:

△電子メディアは道具である(科技)

△ことわざの誤解(日本文化)

△国を担う若者(教育)

△21世紀への新しい道(科技)

△日本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人間関係(社会日本人的生活)

△地域の特色は英知で守る、ITを支える人材の育成が急務(经济)

△日本の年中行事(社会日本人的生活)

△動物はなぜ多産なのか(其它)

△現代人の「福禄寿」(日本文化习俗)

△循環型社会元年(经济)

(三)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学习、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如:以笔头形式对文章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或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口头交际活动:看图说话,情景交谈,复述课文,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日语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对于文章的学习,笔者将其分为以下3个阶段:

1.阅读前期———预习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预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习,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做到心中有数,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日语泛读教程2》中第7课为例,笔者在让学生学习本篇文章之前,就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查询等手段找出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问题,同时又布置一项拓展预习作业: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或对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主要措施。通过这两项作业的布置,学生对文章的梗概有所了解,保持了对文章的新鲜感。

2.阅读中期———课堂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快四”、“慢二”课堂教学模式。

“快四”: (1) 教师导入新课快。传统的教学中,新课导入部分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或中心大意,或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概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他们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这样做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或利用插图,或通过对话,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迅速导入新课。 (2) 学生整体阅读快。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逐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整体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要从整体把握句子的含义。如:背伸びしたり見栄えを張ったり派手に振舞ったり「分不相応」のことのほうが目立つ世の中になってしまった。我们可以把句子分成三部分来理解:背伸びしたり見栄えを張ったり派手に振舞ったり∕「分不相応」のことのほうが∕目立つ世の中になってしまった。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停顿阅读。 (3) 回答问题快。鼓励学生简洁表达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教师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以加深其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4) 复述文章快。在学生精读和老师精讲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日语表达能力。

“慢二”: (1) 学生精读文章速度稍慢。精读课文是阅读课的主体,也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要求学生细致把握文章内容和知识。根据文章后的不同要求或题目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并找出关键词。 (2) 教师精讲节奏稍慢。教师在精讲中,应该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或小组之间的互相回答来解决文中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而对文章的把握,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语篇学习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找出关键词(按5W1H (1) 的方法进行);概括大意;对于难于理解的单词和句子设问;对于段落的理解设问。

3.阅读后期———小结和自主阅读

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课堂的密度非常大,因此,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总结是学生回顾、深化和拓展知识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把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只有当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时,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做法一: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有效地巩固知识。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做法二:采用一些有声读物和视听读物(VCD, MTV, Videotapes)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这些材料特点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且把握了时代特色,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所作的一些探索。虽然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日语阅读学习资料 第5篇

[日语阅读学习]政治:外交青、日米同盟の化などu

外帐・稀⑷彰淄盟の化とアジア外交のM展をuした今年の外交青をまとめ、高村外沾蟪激whで、蟾妞筏蓼筏俊

青では「日米同盟の一婴化が恧椁欷毪趣趣恕⒅泄とのvS改善やインドとのvS化など、アジア外交が大きくM展した」と指摘。

福田t理が鳏菠搿⑷彰淄盟とアジア外交とが共に良い影を与え合うという「共Q外交の具体化に着手した」とt括しいま。

その一方、中国の事Mは「依然とし不透明」で、去年のl星破gYで「国H社会の夷瞍B拭るh明がない」と警戒感を示しいま。

また、北朝r}についは、「拉致}では具体的なM展はなかった」とJめいま。

さらに、テロ特措法の期限切れで自lのインド洋でのo油活婴中断した事に触れ、「日本は引きAきテロとの椁い朔eO的に献しいく」と{しいま。(01日15:13)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语篇分析教学法;日语阅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引言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知识(指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只重视语言形式和结构,忽视语言功能的偏向,不仅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还要逐步培养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写作能力一起,是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课堂教学不应注重句子分析,还要注重语篇分析能力培养,语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

然而,现阶段大多数日语阅读课堂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语法翻译法,教师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把阅读的过程变成翻译及语言点的学习,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词汇的讲解及句子成分剖析,但讲解仅限于句子层面,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仍然有限。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主动性。而语篇分析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句子支配模式的观察语言的角度,其所揭示的有关语篇的特点和规律对语言教学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日语语篇分析理论与日语阅读教学

(一)日语语篇分析理论

语言单位自上而下分为五级,即:词素、词、词组、句子、语篇。从结构形态而言,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整合体,是最大的语言分析单位。从语用角度而言,语篇是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形态,是反映说话人交际意图及语境意义的语言单位。从认知与语义的角度而言,语篇是由若干连续句子组成的最完整的语义单位,是承载一定信息并反映发话人认知方式的语义单位和交际单位。

根据语体特征不同,语篇可分为书面语篇、口头语篇及其他语篇三大类,其中书面语篇包括书信、通知、报刊报道、学术论文、随笔、文学作品等;口头语篇包括广播通知、广告、会议发言、日常会话等;其他语篇指书面、口头语篇之外的种类,包括台词、剧本、讲演等。语篇可长可短,不能以其长度作为衡量标准。

语篇与非语篇的最大区别是语篇特征。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大方面,主要有四个:①衔接性:通过深层的语义手段和表层的语法手段使句子组成语篇;②连贯性:句与句之间纯粹的语义关联特性;③语境相关性:语篇的具体语境;④信息性:语篇传递的信息。

句子与句子之所以能连接为语篇,在于彼此之间存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联结手段。有形的联结手段主要指句子与句子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关联词语和语法手段使彼此连为一体,即衔接。衔接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语篇的表层结构,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语篇的衔接手段主要有指称与照应、替代与省略及语法和词汇衔接等。

语篇内还有一种无形的联结手段,即连贯。与衔接不同,连贯的特点是句际间不出现接续词、指示代词、指示性副词、替代等有形的联结成分。其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语义层次,是语篇的深层结构,属于语篇的无形网络。连贯手段中也常常用到词汇手段,但此时的词汇手段所采用的是其逻辑语义与关系语义,而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词汇意义。

语篇是承载一定信息的语义单位。语篇中的信息组织主要包括新信息与旧信息、信息領域、信息表述策略等内容。

视点是日语语篇保持连贯性的重要手段,视点即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立场或着眼点。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往往视点各异,看法不一。这些不同的视点和看法通过语言表述时,便有不太的表达方式。需要遵循三原则,即主人公中心视点原则、情感主体须与视点一致原则、视点一贯性原则。

引用与引述是日语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引用即发话者或作者将他人或自己的话语、思维内容、情感、判断、知觉等作为表达素材而使用的表达方式。引述指发话者引用他人或自己的话语,并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或语篇策略对其作相关处理后予以发现,或对原语篇进行深度加工后简要表述其内容要点。引用和引述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

语篇分析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与热点领域。由于它弥补了传统语言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所以它在语言研究、语言教学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日语教学多注重单词与句子层面的分析而忽略了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无论我们将一个词的词义、用法研究得多么透彻,多么具体,无论我们将一个句子的内部构造研究得多么详细,多么深入,亦无法保证学生能听懂、读懂、译好文章。因为词、句仅是树木,而文章、段落(即语篇)才是森林。关注语篇乃是关注他人话语或文章的整体语义。

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日语阅读教学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日语语篇分析中的衔接、连贯、信息性、视点等理论对日语阅读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视点一致性也是日语语篇遵从的原则,在理解长难句时,让学生找出语篇的视点则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另外,弄清不同语体的语篇特征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如科普文句法严密,句式完整,复句长句较多,尤其常用长定语句和被动句,了解这些预备知识后,学生做阅读题将会事半功倍。

语篇分析教学法从文章的宏观结构出发,让学生对文章整体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更强调文章的整体性。它包括对文章体裁的分析、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文章主题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能把握语篇的主旨大意、中心思想、段落间的联系和文章的细节理解。

三、日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对策及效果

(一)现状

针对日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学生调查人数为2个班共60人,学习层次为日语专业大二上学期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有70.1%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满意,有51.5%的学生存在阅读障碍,其中有91%的人认为最多的障碍是自己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不丰富。同时对语篇的理解及把握方面不尽如人意:仅有17.9%的同学能找出段落的主题句,25.4%的同学能说出文章主旨,14.9%的同学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阅读技巧及语篇策略,半数以上(50.7%)同学不清楚有什么阅读技巧,做题全凭感觉,仅28.4%的同学能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endprint

同时还对授课教师进行了课堂观摩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日语阅读课堂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课堂教学很少涉及语篇理论及语篇策略。

(二)对策及效果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将语篇分析教学法引入了日语阅读教学课堂,采取了一些对策,具体如下:

(1)举办了有关语篇分析知识的讲座,使学生对语篇分析有了整体印象。同时还介绍了不同文体的语篇特征、内容结构及常见的衔接手段等。

(2)选取不同题材的代表性文章,在课堂上讲解,重点围绕语篇中心思想、情节发展路线、段落推进层次及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对文章的影响,同时注重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3)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下在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训练,并就该篇章的结构做详细分析。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实践,日语阅读课堂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再次问卷调查后,有9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有90.2%的同学能分清常见体裁的语篇结构,有85%的同学认为在阅读策略及技巧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四、结语

传统的日语阅读课堂教学多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只注重句子结构,忽视篇章分析,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學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将语篇分析教学法导入日语阅读课堂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和阅读策略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从对学生实施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语篇分析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重句子轻语篇的倾向,学生的语篇把握能力得到提高,阅读策略及自主阅读也得到了提升。语篇分析教学法对日语阅读教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大峰.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吴宏.语篇分析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3]张爱.语篇结构分析在日语阅读中的作用[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

[4]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二五科研规划(2014-2015年度)课题“语篇分析视域下日语阅读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证研究(项目号:LNGJ15083)”的成果。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 第7篇

一、讨论法在日语报刊阅读课中的作用

报刊是传播新闻事实和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有很强的时效性。报刊除传递新闻信息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传递思想、文化的功能,对于日语专业学生来说,阅读日语报刊,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日本。在日语报刊阅读课中,合理运用讨论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力以及创造性。讨论法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备受青睐,它有助于课堂上民主氛围的形成,从教师一言堂转化为师生之间热烈讨论,共同参与其中,反复讨论有助于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完善,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完美诠释了课堂的民主性;讨论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开放思维,让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启迪学生开放思维的引导者,让学生习惯自己思考,探索日语报刊中涉及到的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讨论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能高效地分享知识,加深印象。教师是日语报刊阅读课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合理运用讨论法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讨论法教学的筹备工作

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训练学生阅读日语原版报刊,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熟悉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日本文化,提升对日语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新闻消息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教师要精心筹备课堂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要注重选择能够反映日本政治、经济、教育、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的各类新闻报道,同时要注重文章的难易程度和语言风格,选择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任课教师可以选取时效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这样可以充分拓宽课堂涉及的知识面,增加了信息量。在选取材料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包括避免政治敏感话题,避免选择学生漠不关心的长篇大论,尽量选择主题积极向上的,注意内容的多样性、代表性及趣味性。选择篇幅较短容易理解的新闻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引起讨论的新闻,应注重课堂内容的平衡性,综合选材,选取的文章要具有鲜明的话题性,让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由于日语报刊阅读的信息量大,新词、流行语等较多,在讨论法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仅仅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阅读新闻、查找生词、归纳总结、分组讨论这么多环节显然是不够的,任课教师应认真研读新闻的关键内容和背景,做好课堂设计,提前将阅读资料提供给学生,提出便于讨论的问题,选取重点生词和语法留给学生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讨论法和讲授法等教学方法要相结合,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三、讨论法教学的组织实施

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新闻内容设置容易引起大家讨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成多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带着问题展开讨论。日语报刊阅读课与泛读和精读课程的不同,在不影响阅读理解新闻主干内容的情况下,不必要在课堂中耗费过多时间来讲解生词,而应精选阅读文章中的例句,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加强对文章中的词汇内涵、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除了必要的讲解和练习之外,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对新闻的理解,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对日语报刊阅读的课堂内容有兴趣,才能主动学习,才能深入学习。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总结归纳新闻报道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通过分组讨论、个人发言、辩论等方式,梳理中心思想,提取重要信息。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将课堂发言计入平时成绩,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开放式的思维没有对与错之分,任课教师可以在学生代表发言后,对汇报内容进行补充,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各组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

讨论法教学是诸多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通过讨论法讲授日语报刊阅读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便于他们了解报刊资料中涉及到的关于日本的方方面面内容和社会现象,提升自身阅读和分析能力,逐步提升日语应用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摘要:讨论法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针对课堂上的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进行讨论、学习的教学方法。日语报刊阅读是日语阅读课程的延伸,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学生通过对日本报刊的研修,可以进一步了解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信息,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和知识面。

关键词:日语报刊阅读,讨论法,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梁中贤.讨论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2]冀烨.分组教学在日语报刊选读课程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侯娟.关于教授报刊选读课程的思考[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0(10).

[4]张娅萍.“讨论式教学”在《日语报刊选读》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经贸日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策略探究 第8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悄然回复,我国外向型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热度不减,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各种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而日语作为在华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越来越受到人才市场的重视。于是很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日语专业。

通过对浙江宁波的十数家外向型企业和外企、外贸公司的调查,我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想要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难,难就难在日语语言流利、知识面广、经贸知识丰富又擅长对外交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却可遇不可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而“供”和“求”的不对称,更对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日语流利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经贸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考查一个人的外语水平,一般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来进行。教育部《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大纲》对阅读能力、译和听的能力及写和说的能力作了三个层次明显不同的要求,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列在首位,可见“阅读”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听、说、写、译”的能力。因为“读”是基础,只有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和阅读技巧,拓展了阅读面,扩大了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听”———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译”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写”的能力提高。因此,阅读能力虽然不像“听、说、写、译”能力那样显山露水,却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基石。

而经贸日语的要求又有其特殊性。“听、说”当然是最基础的能力,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就一般内容与其交谈,普通人专门学习一年就基本能做到,难就难在能在商务工作中,陈述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日语专业大学毕业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用日语写出毕业论文。所以写一般性的内容,翻译一些普通内容的文章,也是日语专业学生一般都能够掌握的。但目前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经贸知识,而无法顺利地完成专业性的“写和译”的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就必须通过阅读来提高。

三、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策略

因为本校是具有财经特色的普通高校,所以在申请开设日语专业时,我们就把经贸日语作为一个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了“经贸日语阅读”、“商务日语”、“日本企业文化概论”等课程。我承担了其中“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以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平台,探讨阅读课程的新型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不仅仅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需要具备对国际政治经济信息有很强理解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经贸日语阅读”这门课程在设立伊始,就是规划将国际经贸知识的教学与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等特殊文体,并与着重教授商务函电与实务的“商务日语”等课程互相补充,以期使学生在日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掌握一定的财经、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沟通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沟通、交际可并不是单纯地能与日本人交谈,而是理解各种国际政治经济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语言学习的范畴。

由于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从未修过经济类课程,因此对财经类日语文章的理解显得较为薄弱,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由此影响学习兴趣,使得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始终无法有大的提高。我通过数年实践前辈学者的不少教学理论,慢慢地有所收获。

1. 理论依据

ESA理论是由英国语言教育学家哈默在其著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由于语言学习的通用性,我认为同样也可以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哈默认为,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中都应该有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投入”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信息,直到能够运用外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最后的“运用”,重点在于使学生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哈默认为,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

而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去发现、创造、解决问题。

2. 教学策略探索

ESA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理论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教学理论,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尝试在ESA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选择了内容由浅及深、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此教材选材较新颖,所选文章主要来自《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刊近几年发表的热点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文章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例如:企业文化单元,选取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问题、企业加班问题;金融单元,则选取了2007年爆发的,至今依然影响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内容。而对于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及特殊的背景知识,编写者很贴心地在每课前设置了“基础知识”这一板块,对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进行了重点解释;在“课外阅读部分”,还选取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会话体文章,比较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甚至专访等特殊文体,又不至于太难懂,还能让学生对中日经济关系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等循序渐进地形成基本的概念。

下面以其中第五课“日本的な雇用特徴と変質”为例,探讨我的课堂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环节。日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都很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而不论是到日企、中日合资企业,还是到有对日相关业务的其他外向型企业就业,都必须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给学生放了日剧“anego”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了解当今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的分类和比较,并让学生通过剧中几个角色的行为,分析不同的雇佣形态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评价。

(2)研究型学习环节。教师在介绍了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后,围绕日本企业文化,提出了以下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1日本传统企业独特的雇佣特征和优缺点;2.日本企业经营的变革;3.日本式经营的年功主义与英美式经营的成果主义的比较。由学生分组选择某个研究专题,自己寻找问题,并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写成研究报告。再通过课堂发表,向同学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可以互相答疑。这样,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材料,并且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研究型运用环节。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掌握了日本企业文化相关的很多知识,接下去就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哪家企业更具吸引力?”为题进行小型辩论赛。辩论赛的评判由未参加此组辩论的学生担任。为了辩论赛,学生们需要针对特定的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查询相关讯息,进行比较研究,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财经报道、评论,甚至由特定日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形成的管理理论。除此以外,还培养学生归纳、收集资料、选择论据的能力。这能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而辩论赛本身,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这也是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之一。

(4)综合评价环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辩论赛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安排考评,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质量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每一课的学习成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平时学习成绩,并且在总评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例。

总之,教师起了引导学习、帮助学习和促进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阅读量,既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又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然,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考验教师的地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在综合评价环节中,如何公平地进行评价,还需要更科学的度量。但不论怎样,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研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拓展,这应该是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7, (5) :74-81.

[3]黄文英.高级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19-122.

[4]李永宁.ESA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探索, 2010, (1) :84-85.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 第9篇

一、当前高职日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词汇量不够

一般来说,高职日语教学都是先从日语语音以及平假名开始的,但是,日语语音又是学生记忆单词的重难点。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完全忽略了单词的发音对拼写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词汇量没有达到教学对其的要求。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受到词汇量的限制,不能准确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更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对日语阅读失去兴趣。

2、语法知识掌握较少,语句结构性不强

由于日语文章有很多的复杂句子,导致高职学生在阅读日语文章时,并不能更好的找出日语文章的主题思想,很难迅速找出句子的主干、更不能准确的掌握日语文章结构,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渐降低。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掌握的语法知识较少,语句结构性不强。所以,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者要求学生多阅读日语文章,以便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法知识。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忽略阅读技巧的教授

由于目前的高职学生几乎都是零基础的学习日语,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重心几乎倾向于单词及语法上面,完全忽略阅读技巧的教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还是采用“满堂灌”以及“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非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日语这门课程产生厌恶的情绪。

4、阅读日语资料少、缺乏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

由于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使用教科书,对于各种各样的日语文章及日语杂志接触的非常少,几乎是没有,使得学生积累的知识和日语素材较少,更是对日本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背景了解较低,从而使学生缺乏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

二、培养高职学生日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1、加大学生的词汇量

为了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应该加大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所以,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记忆向主动记忆转换、还应该以音读和训读为纲领,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猜出词义,以便于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文章大意以及文章架构。待学生已达到相应的词汇量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尤其是在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上,教师更应该教会学生应该运用何种学习方式去抓住句中的中心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知识以及阅读技巧。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既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部分。由此可看,阅读能力对日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出简单且有趣的阅读材料,或者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养成限时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内容规定一个有效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没有借助任何教学工具去阅读文章,并要求学生把自己不会的词语以及句子勾画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学生不懂的词语以及句子进行分析与讲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教授合适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阅读技巧,提升日语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让学生了解日语中指示词,其主要有四个分别是:こ、そ、あ、ど,即表示事物、场所、方向以及人称,如果把这四个指示词按用法可以分为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只有让学生了解指示词的意思,才能理顺文章的前后顺序。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章中的省略部分以及根据上下文猜测文章中所隐含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可以快速的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由于日语中部分修辞句过长,只要让学生快速找到中心词,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会多注意汉语词汇的结构,能够知道日语句子结构一般是呈现头大尾小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日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给学生传授合适有效的阅读技巧、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方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日语教学效率,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日语教育是高职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日语素养。但日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日语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郭敬莉.培养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邵青.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3.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 第10篇

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一种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黄纪针完成任务进行相应的教学,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运用所学的外语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才能, 实现设定的任务目标。任务型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运用一系列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根据Willis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包括三个基本条件 :语言接触、语言使用和学习动机。大量充足的语言输入材料, 生动的语言使用与实践, 以及强烈的学习动机与热情是语言习得成功的保证。任务型教学法的框架包含三个阶段:任务前 (pretask) 、任务循环流程 (task cycle) 和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

二、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日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其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扬长避短, 以解决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讨论法、对比法、问卷调查法与成效评估法等。

(三)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黑龙江省某高校2012级本科日语生作为研究对象。

(四) 实验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

(1) 研究该校大学日语教学的现状,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2) 学习课题的相关理论, 设计课题的实施方案, 拟定具体步骤。

2.实验实施阶段

(1) 教学计划改革, 将教材内容分为“基准单元”与“对比单元”, 在2013年春季学期进行实验。

(2) 对比学生在“基准单元”与“对比单元”的成绩差异, 分析其原因。

3.分析总结阶段

(1) 采用多种方式, 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成效评价, 收集反馈信息。

(2) 利用反馈信息, 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实验的结论。

(五) 实施过程

笔者以《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第一册第六课《ジャージャン面と餃子》进行教学设计。

1.任务前

(1) 引入话题:播放一段当下流行的视频材料《舌尖上的中国》中关于中国传统食物“炸酱面”和“饺子”的介绍, 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话题。

(2) 引入新的语言材料:给出若干与本课话题相关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 在黑板上写出与本课题目“炸酱面和饺子”相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型, 教师作出评价, 然后把本话题涉及的新的单词和句型写出来并加以讲解。如:

材料:ひき肉、もやし、しょうが、大根、にら、いんげん、きゅうり、ねぎ。

調味料:具、酢、あん、汁。

調理法:千切り、煮詰める、かき回す、茹でる、あえる、炒める、混ぜる。

調理道具:鍋、どんぶり。

(3) 小组讨论:四个人一组, 讨论如下问题。讨论结束之后,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ⅰ.あなたの好きな料理はなんですか。

ⅱ.あなたはうどんや餃子を作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か。

这些导入阶段的任务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材料输入, 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话题, 并识别新的词汇和短语, 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 激活他们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 为下一步完成任务做好铺垫。

2.任务循环流程

(1) 教师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 然后播放课文录音,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问题的设置要细致, 紧贴课文内容, 尽量覆盖课文的每一段。可以按照“布置任务—小组练习—学生陈述—教师点评”的顺序设计教学。如:

ⅰ.「じゃージャン面」に最も大事なのはなんですか。

ⅱ.手打ちうどんと機械で作ったうどんとどちらのほうがおいしいと筆者は思っていますか。

ⅲ.餃子のあんにどんな野菜が使えますか。ほかにもあれば挙げなさい。

ⅳ.あなたはどんな餃子が好きですか。なぜですか。

在这个环节, 教师给出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 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2) 重新分组, 完成下面的三类任务。

任务A:如果你是外国人, 第一次来到中国, 你对炸酱面和饺子分别有什么印象呢?

任务B:介绍炸酱面的制作方法。

任务C:介绍饺子的制作方法。

小组安排:一个小组完成任务A, 其他小组完成任务B和C。然后, 完成任务A的小组成员分开, 分别进入其他各组, 以自己最感兴趣的食物为话题, 和其他组的学生进行分角色对话。完成任务B和任务C的同学负责向完成任务A的同学介绍制作方法, 并根据情景展开话题。要求学生对话时脱稿, 带感情, 有肢体语言, 要创设情境。在这个环节, 教师要深入学生中, 随时设置并调节任务的具体内容, 对学生进行指导, 可以在语言方面提出建议, 帮助学生提炼、修改语言, 也可以为学生示范语言情境下语音、语调的变化。

3.语言聚焦阶段

(1) 讲解。学生可以就上一个环节中相关的表达方式向教师提出疑问, 教师给予解答和帮助, 教师总结重点、难点, 并将相关语言点写在黑板上, 学生做笔记。

(2) 练习。以黑板上的语言分析为基础, 结合课后习题, 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本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语言, 通过巩固练习, 掌握本课新出现的词汇、语法现象。

(3) 作业。冷凍餃子のいい点と足りない点を言いなさい。学生可以以书面文章上交, 也可以用口语表达形式完成。

(六) 实验结果分析

课题组在开学初、期中和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三次测试, 测验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 共100分。笔试部分占80分, 采用大学日语四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目作为测试题, 以保证前后测试难度一致。口试部分占20分, 采用录音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回答, 由两位老师对其进行评分, 取平均分为该生的口试成绩 (这样就很好地平衡老师的主观评分) 。笔试与口试分数相加, 作为该生的最后成绩, 然后用全班同学的平均分分别计算学生期中考试与开学初的分差, 期末考试与期中考试时的分差, 以考察在基准单元和实验单元中学生阅读与口语水平提高的程度, 分析实验结果 (由于学生在基准单元和实验单元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课题组要分析的是他们提高的幅度大小, 因此下面实验单元的基础分数并不是开学初的分数, 而是以期中考试的分数作为比较的基准。 ) 。具体分数统计如下:

基准单元:前测:笔试68分, 口试10分, 总分79分。

后测:笔试70分, 口试13分, 总分83分。提高4分, 提高幅度5.1%。

实验单元:前测:笔试70分, 口试13分, 总分83分。

后测:笔试74分, 口试16分, 总分90分。提高7分, 提高幅度8.4%。

从分数统计情况来看, 学生在基准单元和实验单元中, 成绩均有所提高, 分别提高了4分和7分, 在实验单元中提高的幅度更大, 达到8.4﹪, 而且口语表达能力进步较为明显。由此可见, 任务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效果要优于它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效果。

三、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调查研究可知, 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实现了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成绩、平时表现、口语表达能力、性格、性别等情况分组;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激发、监管、协调、评价作用;任务的设计要适当, 有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鼓励学生对其他组的报告内容提出合理的中肯的评价。

摘要: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进行相应的教学,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运用所学的外语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才能, 实施设定的任务目标。本文通过大学日语阅读理解任务型教学的实验研究, 探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模式,大学日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72.

[2]文军.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口译教学的实验研究.中国翻译, 2007, (4) :44-46.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日语 阅读能力 提高对策

一、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

(一) 课时分配

大专院校在开设二外课程时,一般都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作为二外课程,一周一般只有四个课时,也不会有精读、泛读这样专门用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课程。因此,作为二外的教学者,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有效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 学生对于阅读兴趣的缺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普遍对于文章翻译、理解这样的学习过程感到枯燥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无外乎“难”。难点在哪,不认识的字词句太多。那么这又涉及学生对于日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为基础知识的缺欠,导致学生虽然花了时间,但还是不能理解文章的含义,错误百出,是非常伤士气的事情。

(三) 阅读方式欠科学

学生在阅读时遇见不懂的字词句,很多时候会过分地咬文嚼字,冥思苦想它的含义和语法的用法,这样既耽误了阅读时间,又使得心理上越来越烦躁,最后使得阅读效率、准确率都大幅下降。这个时候应该提倡展开合理想象,不过分纠结不认识的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同时也应该不片面追求阅读速度,而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阅读速度。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对策

(一) 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鉴于二外课时少、课程任务重的特点,教师在指定每一次课程内容时,就应该有周密的考量。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多做阅读练习。很多情况下,学生对于日语阅读存在抵触和畏惧感,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积极帮助学生化解此类情绪。比方在授课时,除了传统的书本教学外,教师可采用浏览国内各大网站,了解时事新闻;观看电视影片;阅读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多种媒介,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文章展开阅读教学。同时抛弃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采用通过复述、翻译、对话、PPT等多种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解文章含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结合实践,做到精读、泛读有机结合。针对二外的实际情况,在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把所有的文章都当成精读做。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难度,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力做到精读、泛读有机结合。精读时要求学生把握文中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文中不会的字词,可鼓励学生通过翻查字典、书本找到答案,务必能懂、吃透。泛读时要把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过于偏重单词、句型、语法。这样既有利于整体识记,容易掌握全篇内容,易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抓住重点,又可以在有限的阅读锻炼时间内,让学生分清主次,节省学生的学习精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并积极检查。教师应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课内外有机配合,课外所做练习要进行检查对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下次课中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督促作用。

(二)学生方面

1.积累扎实的日语基础知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1)积累词汇:拥有相当的词汇量,并且了解词汇的词义、词性、典型用法等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必要保障。(2)积累句型:日语中有大量的固定的句型有着固定含义和用法,在阅读中无须追究语法的深层含义,只要知道基本意义就可以。掌握相当的句型才能更有效地梳理文章的含义。

2.学会抓住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应重点抓住疑问词,清楚明白地知道该词的意思,那么就对文章谈论的是人、是物、是场地还是时间有大致的了解。(2)在同一篇文章中应做到泛读和精度相结合:阅读到和中心思想无太大关系的句子时可节省时间迅速读完,对于可以判断文章的观点或者中心思想的句子和重要段落要仔细推敲、阅读。(3)学会主动跳过不懂的字词,根据已有上下文的意思,通过展开合理的想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3.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提升阅读能力。

有了扎实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最要紧的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百炼方可成刚。当然,在阅读资料的选择上也应该讲究科学性。初始阶段选择简单有趣的材料阅读,此时的重点是积累信息和知识,应以精读为主,通过阅读掌握词汇、语法、惯用句和社会文化知识。而后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逐渐拓宽领域,慢慢增加难度,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开发阅读思维。

三、结语

提高日语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教学相长,相互配合,从实践教学出发,利用有效的对策切实提高日语阅读能力,进而才能提升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兰芳.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J].现代职业教育,总第28期,154-155.

[2]郭彦姝.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的方法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0):175-176.

[3]邵红.论高职院校学生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211-212.

如何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 第12篇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较新的方法。如学习驾驶技术, 我们首先要集中精力有意识地学习每一个细小的操作。在熟练掌握每一部分操作之后, 我们的注意力被解放出来, 集中于行驶路线, 而让被熟练掌握的驾驶操作去自动执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这是因为由陈述知识构造而成的过程知识在不断实践、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化, 而在自动化的过程中, 知识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自动做出反应, 勿需有意识地去启动。由此联系到阅读教学,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什么有些学生文章读完了还不明白主要信息是什么, 中心思想在哪里?原因就是在他的长时间记忆中储备的语言基本知识还相当贫乏, 语言技能还远远没有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 他的注意力被束缚在低层次的理解之上, 无暇顾及高层次的信息。为了加强语篇教学, 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在基础阶段必须加强具有共核作用的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包括用词造句、句子分析及翻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能力,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语言基本知识掌握的好坏及基本技能的熟练与否是成正比的。学习者应该最终能够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不需要考虑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语言规则的问题。逐步使语言技能趋向自动化, 然后把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解放出来, 为此必须首先加强语言基本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还必须通过专门的阅读课程教学, 并通过可行的、大量的阅读来培养这一能力。

二、加强阅读技巧训练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

(一) 利用阅读程序, 提高阅读效率

不少人没有组织、草率地进行阅读, 时而看看前段, 时而看看后段, 时而看看中段, 阅读了大半个小时, 合上书甚至连书名、作者都想不起来。这是因为脑力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律程序。要克服这种现象, 提高阅读效率, 可利用下列快速整体阅读程序:1.标题;2.作者;3.关于书籍出版的地点、时间、印数、开本说明;4.内容;5.所叙述材料的特点, 其中哪些有争议;6.材料的新颖性,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可能性。

(二) 克服精读习惯, 养成快速阅读习惯

多年来, 大学日语教学都是以精读为主, 从而使学生养成了根深蒂固的精读习惯, 这一习惯对快速阅读起着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作用。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阅读质量, 要有意识地克服精读习惯进行专门的速读训练。速读时不要在个别词句语法上浪费时间, 注意把目光停留在信息最丰富的章节。这就给读者进行速读, 以有限的精力获取更多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又如, 开始有些地方看不懂, 通读一遍之后很容易就明白了, 因此, 要大胆地往下看, 不要像精读那样每个问题都不放过, 这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三、设疑提问, 加强反馈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实现技能自动化的过程要经历一个反馈阶段。在陈述知识向过程知识转化, 而过程知识尚未达到高度自动化之前, 即外语体系在长时间记忆中还未建立起来之前, 高度自动化的母语体系会顽固地干扰外语体系, 这时反馈显得格外重要。设疑提问加强反馈的有效办法, 是促使语言技能向自动化发展的桥梁。此外设疑提问还可以检验学生阅读理解的程度, 经常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捕捉整体信息, 材料的主要环节和难点, 也可以使学生克服精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技巧。

设疑提问一般分表层问题和深层问题两种, 表层问题可帮助学生理解语词字面的意义。这类问题比较简单, 学生无需深思便可回答。但是不应停留在表层提问上, 否则会使学生误认为只要顺利回答这类问题便达到了阅读目的, 从而不再去探求字面意义后面隐伏着的作者的真实思想, 这样就会影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深层问题是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推断进行联想和评价, 是对作品内容、写作意图的领会和复杂语法结构的理解。只有使学生搞清这类问题, 才算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关于设疑提问的时机和方法, 笔者认为一般阅读最好在通读之后进行, 而且最好先让学生提问, 因为事先提问题可以避免设疑的盲目性和讲课的随意性。学生不提问怎么办?笔者使用的方法是让不提问的学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上来了。学生提问纵然有种种益处, 但也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性提问。教师怎样设疑是一个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问题,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百花齐放, 为了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 提问要因人而异。对水平低的学生提一些表层问题, 对水平高的学生提一些深层问题。

反馈或由内部产生或由外部提供, 笔者认为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掌握判断正误的内部标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我们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 使学生相互启发, 发挥互补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 力争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摘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 总结出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加强阅读技巧训练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设疑提问加强反馈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保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日语阅读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探索07-27

日语阅读05-25

日语报刊阅读05-31

初级日语阅读范文05-28

日语阅读初级范文06-05

日语教学09-20

初级日语教学06-04

日语翻译教学09-19

日语教学文件06-01

日语教学与实践08-04

上一篇:外派财务下一篇:岩石矿物及宝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