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范文

2024-07-19

农二代范文(精选6篇)

农二代 第1篇

一、“农二代”内涵及其群体特征

“农二代”, 即第二代农民工, 又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八零后农民工”。本文所研究的“农二代”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 年龄在16岁以上, 父母多数时间外出务工, 自己也外出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工。

“农二代”作为当前农民工的主流群体, 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综合多名学者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父辈的特征为:文化程度高;维权意识强;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热情较高。而本次调查也发现, “农二代”区别于同年龄阶层城市青年的特征为:自尊心强烈;偏激化倾向严重;求知、自我改变愿望强烈。

二、“农二代”身份认同内涵及现状

本文所述的身份认同是指“农二代”作为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特殊群体, 在与城乡居民交往过程中基于农民与市民身份差异的认识而产生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情感的依附和未来行为归属的主观性态度。

目前, “农二代”的身份认同现状令人堪忧。这一“无根”的群体, 由于户籍制度、城市人对其排斥、所从事的弱势职业等原因, 缺乏社会认同, 逐渐沦为城市边缘人, 回不去农村, 也适应不了城市。

三、在杭“农二代”身份认同分析

(一) 样本说明及数据来源

笔者根据杭州市农民工分布状况, 选择在江干区生活和工作、年龄在16到32周岁之间、来自于杭州市外的第二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 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进行样本数据收集。

(二) “农二代”在杭生活现状满意度及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1、居住环境满意度及其影响

在调查“农二代”居住条件时, 发现半数以上的人是租房, 真正在城市落脚的只有极少数。

通过深入调查发现, 只有23%的人是独居, 30%的人是合租 (4~7人) , 仍有20%的人过着群租 (等于或多于8人) 生活, 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有家才有归属感, 居住条件影响着身份认同。

2、经济收入满意度及影响

在调查“农二代”的经济状况时, 发现只有少数人满意目前的经济状况, 而有33%的人不满意。

在分析月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线性相关性时, 发现“农二代”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满意度与月收入却并没有明显关联。但是调查发现多数人认为经济条件影响身份差别。经济状况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严重影响“农二代”的身份认同。

3、社会交往满意度及影响

通过对农二代与当地市民的交往程度和相处现状的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析, 两者呈高度显著相关。然而,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经常与当地居民交往。

综上所述, 并非他人对“农二代”身份不认可, 而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并未主动融入城市。他们不愿意与周围居民进行交流沟通。如果能在城市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 可以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4、社会公平满意度及其影响

在调查中, 79%的人在城市中遇到过歧视。其原因中身份问题占30%, 学历较低占27%, 历史原因占10%, 而生活习惯的差异占了32%。可知身份、生活习惯、学历这些差别阻碍了新生代在城市的生活。

“农二代”为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却得不到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 对社会的满意度下降, 导致他们质疑自身身份。

5、社会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

从“农二代”业余生活考察中发现, 上网和看电视是“农二代”主要的娱乐活动, 生活较为单一。半数以上的“农二代”偶尔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参加频率最高的是社区公益活动。可见, 适当的社区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 仍是较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 但缺少参与渠道, 因此城市交流平台的提供不可或缺。

(三) “农二代”身份认同现状

1、自我身份认同

通过对“农二代”群体的自我身份认知及满意程度分析, 23%的人对自己的身份表示满意, 其余多少带有不满情绪。在具体的问卷统计中, 超过37%的“农二代”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农民, 35%的“农二代”觉得自己的身份“说不清”, 仅有11%的人觉得自己是城市居民。这表明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处于迷惘状况。

2、市民化期望程度

在市民化意愿中, 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改变自身身份, 但行动力却不高。28%的人曾了解过如何办理迁户口的手续, 72%的人没有。这种矛盾而又复杂心理的出现, 主要源于现实情况, 如在杭生活成本、城市排斥、户籍制度等, 使他们对城市居民身份的梦想望而却步。

3、社会贡献认同程度

通过对“农二代”群体进城贡献度的认知, 我们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与其认为自身所在职业对社会贡献度呈高度相关。这说明“农二代”群体对自身的工作贡献给予认可, 希望自己的身份能被社会所接受。

四、增强身份认同, 加快市民化进程,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改善制度环境, 增加“农二代”市民化意愿

1、改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户口迁移, 限制了“农二代”的自由落户。因此, 改善户籍管理制度, 在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增加土地资本的同时, 应放宽更换城市户口的条件, 从根本上提高变更城市户口的意愿。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农民工伤保险机制、养老机制不健全。应把转户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应保人群中, 对工伤农民工进行补偿, 加强城镇医院医疗补贴力度;使其享受养老补贴和优惠政策, 从而增强“农二代”市民化意愿;针对居住问题, 政府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

3、深化教育培训制度

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再造, 发展适宜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课程, 加大对留守及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对不同年龄段的“农二代”, 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引导职业技能教育或技能再教育。对于教育资源, 加强规范化, 规模化, 提高“农二代”的文化素养。

(二) 改变思想观念, 重新认识“农二代”

“农二代”与父辈的群体特征、人生理想和心理需求不同, 政府要努力消除城市人对“农二代”的排斥,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使市民理解和尊重农民工, 自觉地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居民应改变对“农二代”的保守思想, 与农民工平等相处, 增强“农二代”的身份认同感。

(三) 组织多方提供平台, 促进“农二代”社会融入

由于“农二代”对城市生活不熟悉, 自主增进与外界交流互动较困难, 因此社会应提供“农二代”与社会交流的平台, 保障政治参与、权益维护, 增强社会归属感。

(四) 加强公益宣传, 提高“农二代”市民化信心

嫁人就嫁农二代 第2篇

这个帖子写得很特别,不像别的女孩子那样费劲巴拉地非要嫁给官二代、富二代,却说要嫁给农二代。因为农二代是从穷困里走出来的,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传统观念也比较浓重,很看重感情,不像官二代、富二代那样视感情、婚姻如儿戏……帖子还没看完,赵福亮就拍案叫绝:“写得好啊!”

旁边的同事讪笑着问他:“福亮,你没觉得这个帖子是为谁写的吗?”赵福亮心里一震。他就是公司里少有的农二代呀,难道这个帖子是为他写的?他连忙去查看作者,但显然作者要隐瞒自己的身份,竟是个“过客”。那么,这个帖子究竟是谁写的呢?

赵福亮把公司里那些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子们想了一遍,其中文笔好又有思想深度的就只有高明娟和智慧了。可高明娟美若天仙,据说她还是个富二代,绝对不会嫁给农二代的;倒是智慧,也是个农二代,再找个农二代,还真是门当户对。虽然赵福亮更喜欢高明娟,但明明知道高攀不起,也就退而求其次了。可智慧对他爱搭不理的,他也就偃旗息鼓了。会不会是智慧没找到合适的,想往回找他又不好意思说?赵福亮决定找个时间去试探试探她。

下午,赵福亮找了个借口,来到了她们办公室。正好,两个女孩子都在。他不敢问高明娟,就悄悄问智慧:“论坛上有个帖子,说嫁人就嫁农二代,你看了吗?”智慧撇撇嘴,不屑地说:“看了。”赵福亮又问她:“写得蛮不错。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智慧冷冷地说:“我当然知道了,就是你写的。你想告诉大家,像你这样的农二代是个宝贝,要嫁人就该嫁给你。告诉你吧,赵福亮,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我就是一辈子不嫁人,也不会嫁给农二代!”

赵福亮忙说:“我没那意思!这个帖子也不是我写的!”

智慧转头去看电脑,不理他了。

高明娟却在一边微笑着说:“那个帖子写得真不错,说得也很有道理。智慧……”智慧猜到她要说什么,忙着截断了她的话头说:“明娟,打住。你们城里人,要房有房要车有车,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刚进城来,狗屁没有,再嫁个农二代,这日子可怎么过呀。你说农二代好,你肯嫁给农二代吗?”

高明娟仍是微笑着说:“要是碰到我喜欢的,我当然可以嫁啊。”

智慧顿时来了兴趣,凑近了她问:“你平常老是说赵福亮挺好的,纯朴又聪明,那就是喜欢了。他也挺喜欢你的,你肯不肯嫁给他呢?”她这话一出口,两个人都愣住了。赵福亮怎么也没想到高明娟那么高看他,还给了他那么高的评价。高明娟被智慧说中了心事,脸上不觉一红,她大方地说:“赵福亮要是喜欢我,我自然可以和他交往。”

智慧诡秘地笑着,扭头问赵福亮:“你敢说你喜欢她吗?”

赵福亮赌气地说:“这有什么不敢?”他走过去对高明娟说:“明娟,我真的很喜欢你,希望你能给我个机会。”明娟脸一红,点着头说:“好。”一旁的智慧惊得眼珠子险些掉下来。

从那以后,赵福亮就开始跟高明娟谈恋爱了。还真跟那个帖子里分析的一样,从农村里出来的赵福亮,人很淳朴,做人做事都很实在,而且情深意重。高明娟跟他交往越深,越感觉出他的好来,两个人很快就相爱了。

高妈妈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变化,软磨硬泡,终于知道高明娟恋爱了的秘密,赶紧跟高爸爸说了。那时候,正赶上经济不景气,高爸爸的公司业务锐减,经营已经很困难了。当他听说女儿交了男朋友,心里不觉一动:“凭着女儿的条件,一定能交到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要是那个男人能帮自己一把,那也不错。”他坚决要求女儿带着男朋友上门。

高明娟只好跟赵福亮说了。赵福亮心里直打鼓,但丑女婿迟早要见岳丈岳母,他也只好答应过去。高家是富商,家境殷实,他买什么礼物都显太轻,买重礼他又没钱。后来脑子一转,想到眼下正有人议论食品含这含那的不安全,而他们家的粮食是自家产的,没上化肥没打农药,绝对的绿色无污染。他就让老爸给他寄了两袋米过来,他扛着上门去了。

高爸爸看到他这份礼物,真有些哭笑不得,索性让厨房拿下去,现做了。他对赵福亮的态度,可就不咸不淡了,纯属应付。赵福亮也是个聪明人,很快就看出高爸爸不喜欢自己,心里一沉,话也少了。

厨房里一通忙碌,用新粮食做出来的饭端上了桌,老远就闻到了香气。高爸爸皱着鼻子吸了吸说:“还真香啊。”高明娟忙接着说:“不光是香,还甜呢。他们家种地,就是为了自己吃,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熟透了才收割,味道就是不一样啊。”高爸爸尝了尝,不禁点了点头,越吃越爱吃。高明娟是个聪明人,赶紧给赵福亮争人气:“爸,妈,福亮还说了,他家的菜,也是绝对的绿色无污染。等咱们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到他家去住几天,吃吃那样的蔬菜,对身体有好处呢。”高妈妈也说:“不施化肥种出来的菜,才有菜的味道。”

赵福亮笑着说:“阿姨要是喜欢,我就给您种些吧。”高妈妈笑着说:“要真是能种,那就好了。可惜,咱家没有地呀。”赵福亮刚才已经参观过了,高家的房子虽然很大,但也是楼房,上哪儿找地方种菜去呀。他往阳台上看了一眼,看到那里养着些花草,灿烂的阳光照射进来,洒在那些花草上。他眼睛一亮,笑着说:“阿姨,我在您家阳台上种吧。”

高妈妈看了看阳台说:“阳台才那么大一点儿,能种下几盆菜呀?”

赵福亮刚才已经粗略地想好了,就说:“阿姨,您别看地方小,却可以充分利用,咱搞一个立体种植。我给您焊一个铁架子,就跟过节的时候各单位门前摆的花坛一样,能摆上七八层呢,那面积就大出了好几倍,种出来的菜够您吃的。”

高妈妈顿时兴奋起来,转脸望着高爸爸:“这个提议,怎么样?”

高爸爸说:“我需要论证一下。”

几个人都愕然地睁大了眼睛。高明娟笑着说:“爸,咱就种几棵菜,还需要论证呀?”

高爸爸点了点头说:“当然需要论证了。福亮这个想法,启发了我啊。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引起了很多人的忧虑,也有很多人想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只是苦于没有地方。福亮的提议,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项目来做,做成规模。”

赵福亮不觉竖起大拇指来,钦佩地说:“高伯伯,您一动脑筋就能想出商机,我真佩服您。”高爸爸心里很高兴,但还是谦逊地笑着说:“这还多亏了你呀。要不是你送来的特殊见面礼和刚才的提议,哪会触动我的灵感?来,咱们爷俩喝一杯,也预祝这个项目成功!”

两只酒杯碰在一起,屋子里也是笑声不断。

经过初步论证,这个项目是可行的。高爸爸又请教了农研所的专家,特别引进了一些新奇特菜品,种出的菜味道既好,在市场上还很难买到。这些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即刻受到了热烈追捧,公司更是财源滚滚。高爸爸乐得心花怒放,按照公司管理规定,给了赵福亮百分之十的利润提成。这是相当丰厚的一笔财富,赵福亮不知道该怎么花。高明娟一戳他的脑门,故作恼怒地问他:“你还不想把我娶进门呀?这么漂亮的未婚老婆在外面漂着,你倒是放心呀?”

赵福亮得意地搔搔脑袋说:“我当然放心了。我是农二代你都能看上我,现在我出息了,你更不会离开我了。”高明娟给他一个爆栗,贴到他耳边大声说:“娶我进门!”赵福亮使劲地点着头说:“知道了,知道了!”

他们的婚礼办得很热闹。两个人把他们的同事全都请去了,智慧也在其中。婚礼过后,他们带着同事们去看新房。房子很大,布置得也很舒服,同事們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智慧不屑地小声说:“还不是找了个有钱的老婆。”

这话被高明娟听到了,她大声对同事们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吧,我们家福亮,可有脑子了。他策划设计出的阳台种菜项目,赚了一百多万呢,这个房子,就是他用那笔钱买的。”

大家愣了片刻,而后就热烈地鼓起掌来。

智慧听了这话,神情就变了。她后悔得要死。最初,赵福亮追的可是她呀。这时,高明娟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个漂亮的锦盒,笑着说:“智慧,这是我们俩送给你的礼物。刚才主持人问我们是怎么认识的,我没说,其实,你才是我们的大媒人呀。”

大家都好奇地围过来,问她们到底是怎么回事。高明娟和智慧都微微摇摇头不肯说,这是她们俩的秘密,只有她们俩心里清楚。年前,有一次聊天中,高明娟对智慧说,赵福亮挺喜欢你的,一直偷偷地追你呢,我看他挺好的,你就给他个机会吧。智慧却冷冷地说,自己宁可成为剩女,也不会嫁给一个农二代。高明娟给她分析了农二代的诸多好处。智慧明着说不过她,却写了那个匿名帖子,等到赵福亮看到帖子向她发起进攻,她又来了个移花接木,把他推给了高明娟,想让高明娟拒绝他,她就可以挤兑高明娟了。没想到他们俩竟好上了。

“农二代”崛起 第3篇

“农二代” 渐渐崛起 , 除了跟自 己父辈一样靠种地“淘金”的, 还有一部分年轻的“农二代”通过别的途径在家乡的土地上发家致富。

一人种3000多亩地, 年收入上百万

她, 一个人种了3000多亩地 , 年收入上百万; 从扛着锄头下田到开着轿车“巡视”土地, 机械几乎完全代替了人工……青岛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的农民王玉芹, 已经没有了传统农民的形象, 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农场主。

王玉芹自家的耕地只有20亩左右。2008年开始 , 王玉芹通过流转土地方式承包耕地, 这些耕地来自七八十户村民手中, 分散在附近好几个乡镇, 最近的地离最远的地有几十公里。只要没事, 王玉芹每天都要“巡视”一遍地, 看看哪块地需要浇水, 哪块需要除草、施肥。

“过去种 地全靠人 , 面朝黄土 背朝天, 天再热也要锄草, 收获时全靠牛车拉。谁也想不到种地也能种出名堂来。”王玉芹白色的小汽车开 在机耕路 上 , 田埂两旁绿油油的玉米苗随风 摇晃着 , 像在跟这位农场主致敬。“这块儿是咱们的实验田”、“这块儿是土豆地”、“这块儿是花生”……王玉芹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地里的农作物。

王玉芹算了一笔账, 将土地集中经营, 效益能积少成多。“机械化种植, 十几个固定工就把上百人的活干了, 省不少人工费。连片的土地灌溉起来也省水。”除去租金、种子钱、化肥钱、人工费等, 每亩能赚300元左右, 再加上每亩地126元左右的种粮补贴, 每亩地能有400元左右的收益。“一亩地挣400元, 3000亩地就挣100多万元。”种地毕竟是看天吃饭, 王玉芹用多样化种植来抵御风险, 除了大面积种植小麦和玉米, 还种了一部分花生、豌豆等经济作物。“我还有绿化树苗, 还有养猪场, 这边不挣钱另一边挣钱, 互相贴补贴补, 总体还是挣钱。”

“过去种地不挣钱 , 村里稍微有点本事的人都出去打工了, 留在家里种地的都是一些跑不动的老人。好多人的地直接都荒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有些家里人手多的就私底下租别人不愿意种的土地, 一亩地一年就给300元租金。2008年10月19日, 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关于允许农民以 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 经营权的 内容 , 王玉芹在这则消息中看到了机遇。

经过反复思考, 她以一年每亩700元租金的价格从几十个农户手中租到了700亩土地。“别人出300块钱, 我出700块钱仍有人不愿意租, 我就挨家挨户找他们谈。为了让别人放心, 我都是提前付款。”最高的时候, 王玉芹每亩地能给别人1000元左右的租金, 村民们自己种地其实也就能挣那些钱, 现在空出时间还可以去工厂打工。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土地流转的观念。在具体的操作中, 王玉芹会和农户一家一家签合同, 同时会在镇上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这个合同备案之后对我们双方利益都是一个保护。”

2008年 , 王玉芹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了700亩耕地, 2009年就增加到1500亩 , 2010年达到2060亩 , 2013年最多达到3500亩。在平度跟王玉芹一样以种粮为主的家庭农场主不在少数, 大家的土地都是这样通过流转的方式从别的村民手中承包来的。

农村经纪人活跃

平度一位叫王莎莎的姑娘就用她独特的方式在家门口帮妈妈一块儿做起了贩卖蔬菜的生意。“我女儿是我的骄傲, 我所有的生意伙伴对她评价都很高。”说起女儿, 王莎莎的妈妈姜女士很欣慰。

姜女士介绍, 以前, 农村人就开始将原本自给自足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带到市场上去卖, 但是往往因为交通、保鲜等原因收益不高。渐渐就有一些聪明的农户将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上的水果贩子带到田间地头直接收购。一到播种、收获季节, 他们便走村串户、跑市场、购销产品、传递信息, 架起千家万户连接市场的桥梁, 缓解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他们就是农村经纪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越来越多, 农村经纪人也越来越活跃了。”姜女士笑着说, 别人都叫他们“代办”。

今年26岁的王莎莎, 初中文化, 毕业后曾在青岛帮人卖海鲜。三年前回家帮姜女士打理生意。“我们娘俩主要做蔬菜生意, 从5月忙到10月 , 之后的时 间可以出去玩也可以再找一些活儿干。”从甘蓝、大白菜、大头菜到土豆、卷心菜, 到了收获的季节她俩开始忙碌。平均每斤蔬菜他们能提成2分钱, 发货量大的时候, 一个月能收入三四万元, 五个月就能达到20万元左右。

辣椒造就30个千万富翁

胶州市胶东镇于家村面积虽然不大, 却是全国知名的辣椒集散地, 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地的辣椒, 都会千里迢迢运到这里交易, 并流向世界各地。最多的时候村里70%以上的村民都加入到辣椒采购、加工、生产各个相关领域中。统计显示, 2009年于家村有20多位千万富翁, 年收入在10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的村民比比皆是。村会计刘殿刚介绍, 现在村里至少有30个千万富翁了。“亿万富翁估计都有了。一些辣椒深加工企业年收入过200万都是轻轻松松的事。”

农二代 第4篇

而带领东风村走上致富之路的这三位创业青年号称东风村“三剑客”,“带头大哥”是孙寒。孙寒创办的家具加工厂门口挂着三块牌子,一块是公司招牌,一块是“大学生村官网络创业示范基地”,另一块是“共青团睢宁县委青年网络示范基地”。记者进村采访那天,孙寒本来要去安徽招工。28岁的他高大帅气,穿着时尚,与记者印象中的农村青年形象反差很大。

返乡创业,失意“农二代”找到网赚密码

江苏睢宁县小伙孙寒今年28岁。2005年7月,孙寒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由于学的是冷门专业,求职屡屡碰壁后,他决定回苏北老家寻机创业。

孙寒的家乡东风村,是一个拥有1180多户人家的贫瘠村庄,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村民们大多靠回收和加工废品养家糊口。由于村里四处堆放着垃圾,每天都充斥着加工塑料时冒出的黑烟和难闻气味,故被人称作“破烂村”。但加工废品并未给东风村人带来多少财富,不少人家都过得穷困潦倒。

返乡后,就业无门的孙寒每天烦恼不已。为了排遣心底的苦闷,他给自己的电脑装上了宽带。一次,孙寒批了30张话费充值卡在网上卖,没想到两天即售罄。这让他开始对电子商务感兴趣,觉得它可以成为自己的谋生手段。

2006年5月,孙寒正式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经营一些小饰品和小挂件。但由于小饰品利润薄,尽管孙掌柜在网上做的很卖力,每月也只能赚到两千元钱。当年年底结婚后,他这笔收入养家都吃力。而且,当时淘宝上已经有一万多家同类网店,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孙寒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一天,在陪妻子看经典韩剧《浪漫满屋》时,剧中唯美浪漫的家具令孙寒目不暇接。“我何不找人制作出电视剧中的韩式家具,在网上销售呢?现在国内的韩剧迷越来越多,如果能通过这些浪漫家具,让大家‘住进童话般的韩剧世界’,产品一定会热销!”瞬间冒出的创业灵感,令孙寒兴奋不已。

创意网店走红,村庄宅男变身百万富翁

但令孙寒失望的是,连续询问了三四十位老木匠,大家无一例外都回绝了他。原因是,他只带了一张从电视上拍的照片当图纸,制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何况这种家具好不好卖还是个未知数呢。

后来几经努力,终于有一位东风村的木匠师傅,碍于情面,决定“陪他玩玩,卖不掉就算了”。一开始,孙寒不敢做大件,先让老木匠做了一套漂亮的韩式收纳架。但他并不是纯粹的仿制,而是在细节上做了一些改进。“比如韩剧里的收纳架在接口处用螺丝固定,我改成了卡扣设计,这样更实用,更美观,更容易组装,也适合拆开来运输。”

看着神似韩式家具的时尚收纳架效果不错,孙寒又让老木匠和他儿子制作出了线条优美的情侣沙发、充满田园气息的壁柜等韩式家具。为产品拍照时,孙寒专门请来了在镇上开影楼的朋友陈雷,然后把照片传到淘宝网上。

让孙寒惊喜的是,两天后就有一位北京顾客,一下买走了他三件产品。孙寒粗算了一下,去掉成本,利润竟高达100%。由于孙寒生产的韩式家具简约时尚,售价又很低,满足了都市白领兼顾时尚和实用的需求,渐渐就在淘宝网上“火”了起来,第一个月的销量竟高达2万多元。

此后,孙寒的业务量开始剧增,第一年他挣了30多万元。2007年5月,他成立了一家韩式家具厂。

对于他的突然发迹,一些不明就里的村民好奇不已。他们只见孙寒坐在家里,每天却能发货几十单;只见一辆辆卡车把家具拉走,但从不见人上门付钱。大家不由议论纷纷:这孩子是不是在搞传销啊?后来,听说他在网上卖家具挣了大钱,要好的朋友率先找了过来,他们是开影楼的陈雷和沙集中学的美术老师夏凯。对于这两位儿时玩伴的投奔,孙寒毫不犹豫,当即同意他们与自己合伙创业。

发展到2008年,孙寒通过在网上卖“韩式家具”,已经积累了100多万元个人财富。两位合伙人也迅速改变命运,住上楼房、开上了轿车。三人成了东风村“三剑客”。腰包渐鼓后,东风村“三剑客”的眼界也逐渐开阔了,他们计划着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情系乡邻,率数千农民打造个性“淘宝村”

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塑料和废品价格一落千丈,东风村那些依靠回收废旧塑料谋生的“破烂王”们,一下都失去了饭碗。面对这种情况,“三剑客”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何不通过向乡亲们传授电脑和网上开店的知识,让东风村进入一种“全民淘宝”的时尚生存模式呢?

说做就做。孙寒三人在自己的工厂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一些村民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始尝试着经营淘宝网店。

每当村民们遇到技术难题,或苦于网店没生意时,“三剑客”总会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技巧和经验。在“三剑客”的带领下,东风村迅速冒出了几百家网店。随后,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电子商务迅速在当地蓬勃发展起来。2009年,更有一大批年轻人陆续返乡开店创业,其中包括一些大学毕业生。

起初,村民们开的都是网上家具店。一个人通常拥有五六个阿里旺旺号,每天趴在电脑上,用“二指神功”敲着键盘和天南海北的顾客聊天,忙得不亦乐乎。好玩的是,一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妇女,抱着孩子、织着毛衣甚至剥着玉米,就把客服工作干了;40多岁的张建设盯着电脑,用不太熟悉的“一指弹”敲打键盘,快递单就放在手边,他每天早上10点到深夜2点挂在网上等生意,月收入约有一万元;66岁的顾大爷几经努力都没学会使用电脑,他就让在南京读书的孙子帮忙照看网店,接到单子再打电话通知老汉发货。一旦有买家在网上下订单,村民们就去孙寒他们的工厂拿家具,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

“一般大城市夜生活丰富,网购顾客又主要是年轻的上班族,所以村里的经营时间也与上海、北京等地对接,客服一般熬到凌晨一两点才能下班。晚上8点到凌晨2点是村里的客服们最忙的时候,这个时段交易量至少占总量的70%。”孙寒介绍说。

后来,有些村民感觉大家一涌而上卖家具竞争太激烈,利润也渐不如以前,就在网上经营起了土特产、灯具、装饰材料、创意植物等。“这里有孙总带头谈下来的全国最便宜的快递费,需要发货到什么地区,有近20家快递公司可选择。我们开网店需要做页面美工,村子里就有专业的网页设计公司。在东风村当网上掌柜,轻轻松松就能赚到钱!”一位返乡开灯具网店的青年说,现在村里的网络创业环境太棒了!

由孙寒提出的让村民们定期分享“网店生意经”,也是东风村的制胜法宝。村子里有一间会议室,每周六下午是网店老板们固定的碰头交流时间,屋子里常常挤满了人,最近热销什么商品,做网页、打广告有些什么困惑,大家都在这里畅谈。

到了2010年,随着村民们开网店的经验日益丰富,以及手头资金的增多,很多原本只进行代理销售的家庭也开始尝试自产自销。很快,淘宝网简约家具交易额的80%都被东风村“垄断”,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乃至日、韩、新加坡等地。孙寒的家乡,在“三剑客”的带领下俨然已经成为苏北“淘宝第一村”!

截止到2011年8月,东风村已有网店1200多个,家具厂100多家,注册商标200多个,从事家具生产、网络销售等人员已达3000余人,全村年营业额约4亿元。其中不少店主月赚过万,而一些工厂老板的“进账”更为可观。此外,这股“农民数字化掘金”的风潮还波及到了周边村镇。

如今的东风村不仅已经进入“全村淘宝”的时代,孙寒们的“东风”已经扩散到了沙集镇。在镇上街道两边的店铺,无论是卖手机的、卖衣服的、卖鞋的还是卖农机的店,80%店铺里都开着网店。

孙寒的办公室外面挂着一块牌匾,上写“睢宁县沙集镇电子商务协会”。如今,东风村“三剑客”已经从游击战时代转型为“集团军作战时代”。这个建议是阿里巴巴提供的。利用协会平台,对内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和人力培训,以及规范网销行为和提升品牌;对外可以形成一个强势的“话语平台”,跟物流、电信、原材料供应商等谈判,获得低价。

2011年5月,孙寒又投资100多万元扩建厂房、购置现代化设备,并聘请了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如今,他的家具公司年销量已突破千万元。“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走得更远,我们会带领全村的家具生产企业,完成从‘高仿韩式家具’到‘您身边的家具定制专家’的转型,并把东风村家具做成一个响亮的品牌。”

在英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都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开展轰轰烈烈的新乡村运动,其特点都是返乡知识青年起主导作用。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告别城市的繁华,回到故乡,带领乡民谋发展,让乡村再生。无疑,东风村也具备了这个核心特征。与全村4000多名乡亲联手,把家乡打造成“网络时代的华西村”,永续发展,欣欣向荣,是东风村“三剑客”的终极梦想!

责编/毕春晖

农二代 第5篇

应氏室内生态养蛇法简介

作为国内目前最先进、最科学的养蛇技术, 中国养蛇协会的专家、教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应飞雄总经理经过长期的摸索, 发明了“傻瓜式”函授教学法, 让人人学得起、学得会、学得快!开班教学以来, 累计让全国一万三千多名下岗工人、农民朋友、养殖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相比“官二代”、“富二代”, “农二代”们的人生似乎显得无比黯淡, 甚至被称作“穷二代”。这真的是一个没有传奇的年代了吗:白手起家成为传说, “农二代”翻身无望?来自湘西山脚下某小山村的“农二代”唐刚用事实给出了答案:非也。

“应氏养蛇”学员唐刚说:“尽管世道艰难, 留给穷人的创富机会相对较少, 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只要你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机遇, 并且敢想敢干, 成功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而他自己, 自从三年前开始养蛇, 家里的日子就一天天好起来了, 他成了那个偏远山村的创富明星。

坐在记者面前的唐刚憨厚老实, 不擅言词, 可一谈起养蛇, 人近中年的他竟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起来, 将自己养蛇发家的经历娓娓道来。

打工无“钱途”, 千挑万选看中“应氏养蛇”

我不到18岁就外出打工了。因为学历低, 又没有一技之长, 打工之路充满了艰辛。被拖欠过工资, 遭受过屈辱, 这时常让我对人生感到绝望。2008年底, 我和老婆带着这些年辛苦攒下的几万元钱回了家乡, 再也不想出门打工了。

做什么呢?种田吧, 山沟里适合种庄稼的地很少;做生意吧, 一没门路二没那个脑子。想来想去, 只有养殖最实际。可是养猪养鸭这事, 以前干过却没挣钱。一天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养蛇项目的介绍, 觉得这事挺靠谱, 就有点动心了。

为了落实养殖项目, 我和老婆专门抽了两天时间泡在镇上的网吧里, 详细了解养蛇这事儿。说实话, 看到网上说, 养蛇容易出现蛇发病、掉膘、死亡等问题, 如果弄不好, 也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 我心里也有些打鼓。还是媳妇儿有主见, 说想创业, 干什么事没风险呢?咱能做的, 就是将风险降到最低。

确定养蛇后, 我上哪学艺呢?我们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蛇场的信息, 大江南北的蛇场资料我们都认真看了, 选来选去只有湖南湘南蛇场的信息最让我心动:

首先, 它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 已有近20年历史———说明它有实力, 才能长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屹立不倒;其次, 它不仅是国内大型的蛇类养殖场, 同时也是湖南省唯一一家规模化室内高效生态养蛇场——湘南离我家较近, 方便;其三, 它是养蛇世家。“应氏室内生态养蛇法”是应氏家族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其四, 应氏养蛇法解决了蛇发病、掉膘、喂食、越冬难等难题;其五, 应氏养蛇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这说明它是科学的、可行的, 国家权威部门替咱把了关;其六, 作为应氏养蛇法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应飞雄老师的经历和我很相似, 我相信他能理解咱农民的不易;其七, 十多年里, 湘南蛇场已经培养了一万多名养蛇能手, 这说明蛇场的实力很强……

于是, 我和老婆坚定了到湘南蛇场学艺的决心。

学会才“放人”, 技术人品皆一流

我给湘南蛇场拨了个电话, 没想到接电话的正是蛇场掌门人应飞雄老师。在了解我的情况后, 应老师热情耐心地为我介绍了养蛇的前景和应氏养蛇法的概况。虽然应老师话语平和, 我却听得热血沸腾, 感觉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应老师建议我先通过函授学习掌握养蛇的一些基础知识, 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蛇场面授学习。可是我已经等不及了, 挂掉电话第二天收拾行李就去了车站。

到了蛇场, 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在那里, 我结识了同来学艺的八个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 和我一样, 都看好养蛇业的前景, 慕名而来。其中一个学员老张, 以前就养过蛇, 但没养好。他跟我们说, 如果技术过硬, 每人每年养好3000斤蛇不是问题, 这可以赚好几十万哪。他叹息说:“可惜我是找对了门路, 但没找对技术, 养蛇一年多一直在亏。后来在杂志上看见应氏养蛇法的介绍, 比我先前使用的养蛇方法好太多了——规模养殖、室内发酵床养蛇、机械喂养, 光这几项, 就是其它养蛇技术不能比的, 所以我这次才下定决心来重新拜师学艺。”

为了让我们对室内生态养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蛇场工作人员先带我们参观了室内生态养蛇场。边参观边讲解, 使我们了解到应氏养蛇法的五大与众不同之处:

·高孵化率和高成活率:根据不同蛇卵不同温度湿度严格控制, 选蛋孵化出壳率可达98%;而应氏独家研制出的养蛇专业治病药水, 可确保孵化的蛇成活率达98%以上。这点目前全国没有其他任何一家蛇场能做到。

·超短养蛇周期:国内首创室内生态养蛇法, 采用最先进控温设备, 打破蛇冬眠的习性, 使蛇不需要冬眠, 一年四季都在生长。成蛇的出栏期从24个月提前10个月, 仅需14个月。

·养蛇“公式化”:应氏采用发酵床养蛇, 使你养蛇不需要搞卫生了, 蛇吃一餐可保一个星期, 使养蛇比养鸡、养猪还简单。此外, 立体式养殖, 投资低、占地少、易养殖、生长快、低风险, 是一种人人都能在家建场养蛇的好技术。

·专用饲料配方:应氏以一种有特殊气味食物, 成功研制出适合蛇类口味的全价营养饲料。独家配方饲料养出的蛇膘肥体壮, 皮色光亮, 每年可增长1-2公斤。该系列饲料适口感强, 原料成本低, 家家都有, 随配随用, 降低了养殖户的饲料成本。

·独家蛇药:在近二十年的养蛇实践中, 应氏推出了系列蛇药产品, 社会反响良好。比如防蛇生病的“养蛇防病仪”, 有应氏养蛇一号药水、二号药水、三号药水、四号药水四种专用药水, 还有治疗蛇伤的“应氏蛇药”。

参观完蛇场, 我们养蛇的信心更足了。在签订了以蛇场带徒弟的合同之后, 我们就开始了正式的学习:由蛇场安排老师进行手把手、一对一教学。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 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以及实践操作指导。

像我这种完全没经验的学员, 应飞雄老师专门安排了一个下午, 让我看资料及视频, 先从“理论”上对应氏养蛇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然后才开始面对面跟我讲解应氏养蛇法的核心原理, 接下来是实际操作和指导———我比早前已经参加过函授学习的学员多花了一天时间。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老师当场解答并示范操作。

离开蛇场时, 我基本上掌握了选址、制作蛇笼、配制蛇饲料、制作发酵床药水、控温设备养蛇、用机械喂蛇等技能, 同时还从蛇场购进了第一批蛇种, 以及一些蛇药。当中有个小插曲不得不提:应老师为人严谨, 教学也非常负责, 近乎严苛。学不会他是不会放你走的———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你讲解、示范, 直到你能熟练操作为止。而且这都是免费的。因为他希望, 他带出来的学生个个成为高手, 发家致富。

腰包鼓起来, 趁蛇年必须再大干一场

直到今天, 我都感到无比庆幸没有错过养蛇项目, 更关键的是跟“应氏养蛇”学到了科学的养蛇方法。三年前, 当我从湘南蛇场学艺回来时, 看着那批承载着希望的蛇种, 一家人激动不已。当即将闲置的猪圈改装成了一个封闭的室内生态养蛇场。虽然规模不大, 但却为我们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惊喜。

我严格按照应氏养蛇法的要求操作, 确实省了不少事:发酵床养蛇, 省去搞卫生的麻烦;按应氏专用蛇饲料配方自配饲料, 省时省力省钱;应氏推出的诱蛇剂, 让我捕捉到的种蛇又大又肥, 省下不少种蛇成本;而应氏蛇药, 则为我省去了蛇生病、掉膘等烦恼。老婆怕蛇, 平时很少帮忙, 但因为应氏养蛇法将养蛇公式化了, 我在老父亲的帮助下, 也干得得心应手。

最让一家人高兴的是, 采用应氏养蛇法养蛇, 蛇的生长周期被大大缩短, 蛇无需冬眠, 一年四季都在长, 出栏快, 也就意味着资金回收得快。有时遇到养蛇方面的问题, 一个电话, 应飞雄老师就热心地为我解答了, 让我确实是没有后顾之忧。

近来, 不少亲戚朋友都来向我讨教生财之道, 我也不吝啬, 把应老师的电话告诉了他们。这两三年, 靠着应氏养蛇绝技, 我家的生活好了, 腰包也鼓起来了。老父亲更是感慨:如今赚钱不易, 难得找到应氏室内生态养蛇这么好的项目, 蛇年养蛇的前景一定更好, 不大干一场还等什么?

我给以前一起去湘南蛇场学艺的同学打过电话, 他们的经历和我差不多, 虽然都没什么本钱, 但都靠着应氏养蛇发家致富了。如今大家的想法也不约而同, 借着蛇年这股东风扩大养蛇规模。

温馨提示

农二代 第6篇

1997年,20岁的章艳艳从沈阳国际商务学校毕业了。学习财务专业的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父亲章振波开办的公司里的“管钱人”。章振波早年开始从事贸易生意,一度做得风生水起,年收入百万余元。章家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家境优越的章艳艳算得上是一个“富二代”。

然而,就在她打算跟著父亲踏踏实实地学习做生意的时候,深谋远虑的章振波却突然决定转行——搞农业生产。父亲的举动,一度让章艳艳十分不解,好不容易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放着好好的贸易生意不做,为什么回头去搞最苦最累的农业生产呢?

父亲的一番话让章艳艳至今难忘,“不管到哪天,老百姓都要吃饭,咱们这个国家就离不开农业生产!”章振波始终认为无论赚了多少钱,自己就是个农民,农民便不能离开土地,这才是农民真正的根。

也许是父亲的执著打动了她,又或许是章艳艳骨子里对土地的眷恋和敬重,让父女俩在这个重大决定上终于达成了一致。虽然同意父亲的决定,章艳艳却深知如果走传统农业的老路,根本没有发展前景,积累下的家业还有可能打了水漂。要做农业,就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桎梏。作为一名 “新农二代”,她在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咨询专家后,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00年,辽阳新特现代农业园区正式成立,章艳艳出任总经理。这是一个拥有A级(国家级)绿色蔬菜标准的2000亩的大型农业园,在当时的国内堪属一流。那一年,章艳艳23岁,她和她绿色农业的梦想就在那一刻起航了。

六年坎坷路,让梦想照进现实

经过两年的基础建设,2003年,章氏父女的新特现代农业园收获了第一批绿色蔬菜,其中就包括当时还并不常见的有机彩椒。看到红红黄黄的漂亮彩椒,章艳艳激动得差点落了泪,她想起园区初建时,自己既要筹措资金,又要在蔬菜大棚里摸爬滚打,巨大的压力让她一年中瘦了15公斤,然而丰收的喜悦令以往所有的汗水,都变成值得的付出。章艳艳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批蔬菜卖上个好价钱,这才对得起父亲和自己,还有跟着他们辛辛苦苦了一年的员工们。

然而,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击了这个年轻人。由于品种稀奇,高质量的绿色蔬菜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比如彩椒,老百姓们都闻所未闻,章艳艳清楚地记得,一车新鲜的彩椒怎么运走的又怎么拉了回来。最后,40个大棚、价值近10万元的绿色蔬菜,除了芹菜,其余全部烂在了地里。

“首战”即告失利,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完败,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章艳艳会从此一蹶不振时,她忙碌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现代农业园区里。那会儿,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从来不认为什么困难是你无法战胜的,就看你想不想做”,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不仅感染了身边的人,也成为了鼓舞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她开始亲自上门推销,尝试设立网站,跑市场开眼界……一次去北京出差时,开完会的章艳艳听说大型超市里的蔬菜供不应求,顾不上休息,迅速赶往家乐福超市。在那里,她看到了与农贸市场截然不同的情景——蔬菜不是成堆存放,而是一盒盒包装精美地摆放在货架上,供人们挑选。章艳艳细看这些蔬菜,论品质,有的还不如自己家种的菜,自家蔬菜滞销的原因或许就差在了“怎么卖”这件事上,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只关注产品质量,不注重产品营销,努力一样白费,章艳艳终于茅塞顿开了!

回到辽阳,她马上注册了“现代波特”商标,又赶着定制了一批精美包装盒,一切准备就绪,2004年春节前,她通过发送传单的方式,重新推出了当季的绿色蔬菜。此举大获成功,首批5000箱蔬菜不仅被迅速抢购一空,价格也比之前翻了一两番,这一次章艳艳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她马不停蹄地去省内各大城市考察、洽谈、推销,几番努力下来,沈阳、辽阳、鞍山等地共成立了20余家波特食品直营店,与此同时,“现代波特”绿色食品蔬菜也终于摆上大型超市的柜台。

2006年,在连续亏损六年后,公司终于扭亏为盈。然而,在员工们都以为章艳艳终于可以歇口气时,她又紧盯市场,为农业园区琢磨起了农业观光、采摘、加工等项目来。“我这个人喜欢搞整合,别人看着不太搭边的东西,我都想和农业‘掺和’到一起,我始终相信,未来几十年,农业都是最有可为的产业。”

乐于助人,更是自我完善

“我家农业园区的菜品供不应求,售价也高,然而我周边一起长大的姐妹们,同样辛苦种菜一年,却只能靠蹲‘集头子’赚点零花钱,生活很不易……”2007年,在一次辽阳市妇联举办的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班上,章艳艳把自己的想法和妇联进行交流——成立合作社,用订单生产的方式,上联公司、下联农户,把分散型的生产变成集约化经营,帮农户赚钱。也就是说,农户们的种子、肥料和生产技术等全由章艳艳的公司提供,蔬菜收获后,公司再以高出市场价每公斤0.6元的标准回收。这样,农户不仅可以解决生产和销路两大难题,还能节支增收。

这种便民惠民的方法得到各级妇联的肯定和扶持,章艳艳很快成立了灯塔市现代波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是,一直处于信息闭塞环境下的农户们对此却怀有很多顾虑,“新品种、新技术中用吗?”“风险这么大赔了咋整?”……为了让农户们安心,章艳艳承诺:“挣了钱是你们的,赔了算在我头上!”

一句话,大家的心踏实了。第二年秋收时,农户们看到增加的收入,乐得合不拢嘴。小纸房村的边俊华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她家种大棚多年,4口人一直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听了“章大妹子”的话,一年后家里就增收四五万元,如今,不仅能轻松地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还翻盖了新房,甭提多高兴了。

就这样,章艳艳向农户们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引领大家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先后20次请国家和省里的农业专家前来免费培训。几年来,合作社成员由35人发展到131人,绿色食品蔬菜年销量也从5000吨增加到3万吨,带动妇女就业从20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

nlc202309081946

农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给农户们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可章艳艳自己园区的销售人员不干了。工作人员给她算了笔账:以有机菜花为例,以前园区垄断生产,每公斤售价高达8元。普及后种植面积扩大,单价降到6元,利润明显下降。这样,园区一年就间接损失十几万元。

而在章艳艳看来,这笔账是另一种算法:几年来,园区少收益几十万元,换来的是乡亲们新增收入1000多万元,这亏吃得值!“我能致富,靠的是现代绿色农业的新技术,如果我身边的乡亲们也能学会这些东西,他们就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境遇,谁说农民就得过穷日子,新时代的农民一样可以发家致富。”

我的中国梦,就在希望的田野上

经过了十六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在新特农业园这片土地上,章艳艳逐渐描绘出一幅中国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园区年生产各种蔬菜5万吨,5个系列30多个品种的蔬菜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蔬菜”,蔬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建成了包括畜禽养殖、农业观光、学农基地及加工等项目在内的新型现代农业园区。

目前,园区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多万元,利润400多万元。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现代波特”绿色食品蔬菜还远销海外,出口订单达到800万元。

然而对章艳艳来说,不管取得了多少成绩,幸福的家庭永远都是事业的大后方,因为有了丈夫和女儿的支持,她才会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那么,一个全年无休的女人如何平衡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章艳艳看来,养育孩子不是天天跟她黏在一起,行动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坚持做一件事,不撞得头破血流不回头,最后因为坚持我成功了,孩子也就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性。”而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章艳艳说自己学到了善良、感恩,从自己的为人处事中她便将这样的美德传承给了孩子。

婚姻也是如此。看起来爱是一桩无师自通的事,实际上爱是一种能力。因为长年累月在地里劳作,章艳艳皮肤晒黑了,手也磨起了茧花。但她不以为意,因为在她看来,女人的魅力不是来自于外表,智慧和丰盈的内心赋予女性的魅力才是永恒的。

作为西马峰镇妇联兼职副主席的章艳艳,将“爱的能力”也应用到妇联的工作中——当地有一些单亲(留守)贫困妇女,她们生产生活都非常困难,章艳艳得知后,组织这些有困难的妇女成立了单亲(留守)贫困母亲创业致富示范互助组。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互助组中的贫困妇女在互相帮助的同时,又主动研究生产种植技术,帮助园区改良种植品种,反哺园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助双赢。

目前,互助组共有20名成员。农忙时节,她们互助春种秋收;成员有病了,她们轮流照顾。章艳艳就是这个集体的“大班长”,不仅为互助组成员定期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还为互助组成员办理女性健康保险。组员张秀艳患了乳腺癌,章艳艳帮忙协调解决了3万元住院费,并送去3000元慰问金,支持她顽强地进行了8次化疗;单亲贫困母亲王大姐有了轻生念头,章艳艳帮她安排了工作,还给王大姐考上大学的大女儿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学费……

此外,章艳艳还主动承担了教育基地建设的重任,成立了新特现代农业园学农基地,通过编筐、种菜、嫁接、育苗等活动,培养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思想。“从2008年开始的几个学校,到现在每年接待20多个学校,每周基本上都有学生来我们这学农。我希望这个基地可以做农业的传播者,告诉孩子们农民最光榮,劳动最光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来,章艳艳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省科技致富女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所歌唱的图景,在她的现代农庄得以重现。人与绿色农业,共同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想。

编辑/倪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二代】相关文章:

二代05-05

“二代”问题06-10

官二代06-16

第二代产品05-18

二代支付培训07-20

中国第二代导演06-23

二代身份证08-08

保险第二代偿付能力08-19

创二代的课题范文05-27

富二代孩子的努力事迹06-14

上一篇:丘陵旱地下一篇:资本预算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