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就业创新范文

2024-09-22

绿色就业创新范文(精选9篇)

绿色就业创新 第1篇

一、组建一套机构,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为保证预征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 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征工作领导小组, 就业指导处作为预征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 现场指导预征工作, 预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 协调解决预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使政策解读、学生体检、学费补偿代偿等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预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学校建立了预征联系人制度, 预征联系人是各院 (系) 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 统筹本单位的预征工作。预征期间, 预征工作办公室每周召开一次联系人会议, 通过会议、学习和培训, 提高联系人对预征工作的认识和业务能力, 为做好预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两类教育, 预征指导科学合理

1. 引导学生端正入伍思想动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为更好地使大学毕业生了解入伍预征工作的相关政策, 端正思想动机, 树立“服务部队、面向基层”的就业观, 保证入伍预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学校从实际工作出发, 将入伍预征工作纳入学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通过召开班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全面分析个人性格、身体、学习、专业、家庭等基本情况, 实事求是作出决定, 避免出现“一时冲动、盲目听从”的现象, 摒弃“牺牲两年青春, 换取热门专业”“浪费两年时光, 换取考研加分”之类的思想。

2. 引导学生规划人生成长, 加强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的开始, 既是在就业压力增大背景下的一种选择, 又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参军作为自己人生规划中的重要历练或发展方向。从近年大学生参军的情况来看, 确实有一批大学生在部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军队严格纪律和高强度日常训练的不适应。因此, 参军光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 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站在自己人生规划的角度作出理性选择。学校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职业发展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平台, 着重在“两个转变”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 增强学生的科学职业规划意识。

首先, 要完成从大学生到普通士兵的转变。一方面, 大学生要主动褪去围绕在自己周身的光环;另一方面, 大学生要消除自身在学历、知识和认识等方面可能造成的自我优越感, 时时处处以普通士兵的视角去严格要求自己, 谦虚谨慎地向身边的战友学习。其次, 要完成从普通士兵向大学生士兵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入伍预征政策制定的初衷在于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兵源, 因此大学生士兵要不断完善自我、取长补短, 发挥自身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个人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优势, 如此才能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为部队的专业化建设作出贡献。在合理定位、分析差距的同时, 更应该客观、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优势, 并结合当前和今后我军队伍、装备、信息、制度等方面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 实事求是地发挥自身特长, 找到施展才华和能力的平台, 在军旅生涯中接受磨炼, 为自己将来的职业人生积累经验和财富, 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关注三个群体,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作为一所财经类院校,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校生性别比例上呈现典型的财经类学科的特点——男少女多。针对这一突出现象, 学校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积极动员, 另一方面将男生多的院 (系)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就业困难学生作为三个重点群体开展工作, 思路明确, 针对性强, 效果突出。

为了动员更多的男生报名预征, 学校采用按照预征比例原则考核院 (系) 预征工作, 对于男生较多的院 (系) , 如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系等院 (系) , 学校将其列为重点院 (系) , 加大工作力度, 从而使预征工作比例合理、稳步推进。

为了响应国家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综合战斗力的号召, 学校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表现优秀的大学生作为重点群体, 积极动员优秀毕业生参军入伍,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接受淬炼, 磨炼自己的性情和毅力, 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 使自己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 国家及时推出了大学毕业生入伍预征政策, 学校抓住机遇, 深刻领会, 将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将国家入伍预征的相关优惠政策专门印制成彩色的宣传单发放到毕业生手中, 帮助他们分析国家政策和开展个人职业规划, 进一步明确当前的形势, 从而作出更合理的人生选择。

四、搭建四个平台, 宣传动员形式多样

接到预征工作任务后, 学校第一时间召开会议, 研究宣传途径和方式, 确定以预征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 以各院 (系) 为基础, 以当地军区为依托, 以学生社团为重要力量, 搭建四个平台, 全方位、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

通过召开动员会、说明会、班会、民主生活会以及现场咨询会等集会, 为大学生解读国家最新的预征政策;通过参观郑州警备区、国防建设展示, 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通过邀请大学生士兵作报告和展播红色电影, 激发广大毕业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通过开设咨询电话, 利用校内广播站、视频电视台、网站宣传预征政策, 让广大毕业生和家长全面了解国家关于毕业生入伍预征的相关优惠政策。

五、建立五项制度, 工作推进高效、规范

1. 预征方案实施制度

为做好预征工作, 学校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制定了一套详细、周密的实施方案, 包括确定征集对象、宣传发动、组织报名、初检初审、学校审核、报名应征、补偿代偿复核等具体环节, 基本将整个预征工作涵盖其中。同时, 为使实施方案真正落到实处, 预征工作领导小组每周到各院 (系) 进行督促, 就业指导处每天向全校通报各院 (系) 入伍预征报名情况, 从而在全校形成了踊跃报名的良好局面。

2. 预征工作培训制度

学校的预征工作培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征兵联系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学校特别邀请郑州警备区相关同志进行专门讲解,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文件及相关政策的学习、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生报名工作须知、体格检查的要求和方法等;第二阶段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集体学习,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相关政策及理论的学习、主题讲座、参观调研等。

3. 预征咨询会制度

入伍预征工作期间, 学校设立以入伍预征为主题的“预征工作周”, 在校内广泛开展预征宣传。在此基础上, 学校先后两次召开大型预征咨询会, 指导和解答相关事宜。2009年, 学校以“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为主题在校园进行政策宣讲, 解答了近千名大学生的现场咨询;2010年, 学校以“立从军报国志、走壮丽人生路”为主题在学校育苑广场举行咨询会, 郑州警备区有关领导以及校领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现场为学生解答优惠政策和学费补偿、代偿、减免等方面的问题。

4. 后续服务制度

学校医院专门设立“入伍预征工作月”, 安排专人负责预征报名学生身体检查工作, 保证不拖延任何一名大学生体检, 学生可随时电话咨询身体检查结果, 从而极大地方便了预征大学生, 提高了预征工作效率;学生资助中心专门开设入伍预征“绿色通道”, 优先办理预征大学生的相关手续, 积极和省、市资助部门联系, 第一时间落实学费补偿、代偿等问题, 解除预征学生的后顾之忧;就业指导处坚持周末和假期专人值班制度, 确保预征毕业生相关手续能够及时办理和准时报到。

5. 总结表彰制度

学校预征工作小组要求各院 (系)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政策, 注意调查研究, 注意讲究方法, 注意总结经验。学校按照预征人数的绝对比例和相对比例两种统计方法对预征工作表现突出的院 (系) 进行表彰和奖励, 同时将预征工作作为年度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评分依据, 推动预征工作与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

重庆为大学生就业建“绿色通道” 第2篇

据悉,目前,市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能依托的渠道有:高校、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3个,其中,就业渠道最畅通的是人才市场。

西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科张处长认为,由高校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市场落实学生工作,市场参与到高校对学生学业和就业的日常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市人才大市场有关负责人称,市场正准备征求各大高校意见,拟在每所学校设立固定的联络站,通过组织就业讲座或到企业观摩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他还透露,市场计划建立重庆人才质量跟踪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长达5年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推荐等项内容的服务,同时,还将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倾向,建立人才质量跟踪服务个人档案,追踪个人发展情况,提供一对一的专家服务。(陈伟)

绿色就业创新 第3篇

关键词 绿色管理;高校就业;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0-02

随着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逐渐进入两难局面:一方面,高校为劳动力市场培养了大量的具备高素质的劳动人才;另一方面又使得市场中劳动力过剩,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根本上讲,对学生就业造成限制是由于高校中就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缺失了较为完善的大学就业制度文化。这就要求高校改变其传统的就业管理方式,并在绿色管理的理念指导下开辟就业管理新路径。

1 绿色管理理念

绿色管理理念是以管理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大学制度文化,同时,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使管理者具有主动的意识来完成制度的建设。相较于传统的就业管理方法,绿色管理理念所具有的优势之一是更重视学校方面制度文化的建立和树立,通过对相关领导人进行绿色管理理念的培训,来促进毕业学生就业效率,从而发挥其作用。

绿色管理理念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是对高校就业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督,并将其纳入体系化的监督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来使管理行为规范,修复当前高校中就业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绿色管理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改革之处,即管理理念的“无污染”“以人为本”和“主动意识”。

首先,“无污染”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要求能尽可能地避免人为主观地处理事物的现象,甚至因此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要求管理工作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以解决学生具有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不能单纯地追求较高的就业率。

最后,“主动意识”应当是就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和素质。这是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因而其就业过程也是不同的,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当主动地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给出相对应的有针对性的意见,来帮助学生充分地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该理念在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并提高管理观念中的民主化程度,有效解决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高校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制度文化淡漠 许多高校对于就业管理的制度文化并不重视,这是由于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观念薄弱现象导致管理不足。例如,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即到固定的时间将毕业生安全地送走,在管理观念和意识上就存在薄弱的源头环节。因此,管理决策执行者便按照这一理念来开展学生的就业管理,导致其后的工作环节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整个就业管理各个环节和整体工作都处于制度文化淡漠的影响潮流中。

受严重的行政化影响 部分高校中就业管理有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这是由于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小团体意识以及主客体的缺失。当前,就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小团体意识对就业管理工作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导致就业管理部门和其他的学院部门等缺乏沟通。例如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部门从就业率等方面得知企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量不高,却并未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教务处以及相关学院,影响了就业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

就业管理方式不够细致 就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依然是传统方式,只有发现问题之后才开始解决问题,导致高校就业管理的制度文化不够细致。高校中管理决策者是管理工作的根源,但部分高校的决策者对就业管理工作并未进行完善周全的考虑,就制定了管理措施,而执行者也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存在的隐患及时地察觉并上报。

另外,某些高校开展就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只注重表面工作,并没有切实了解学校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个人素质,对于企业、学生以及就业市场之间的供需关系并未有全面的掌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就业管理工作信息的缺失。

3 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就业管理

构建绿色的就业管理体系

首先,构建校级的就业管理体系。对于各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来说,校领导是其决策者以及领导者,要求校领导具备高远的视野和英明的决断,避免感性决策造成源头上的管理污染。开展就业管理的新思维相关培训工作,并不断地完善管理工作的标准,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绿色理念强调的是工作环节中的反馈机制,校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学院就业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为就业管理的下一步决策提供有效可靠的信息支持。

其次,绿色管理的中心在于学院就业管理体系,学院应当增强民主服务的意识以及主动管理的态度。可以通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会议制度等来提高学院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就业管理相关工作改革 就业管理相关的工作改革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招生工作、市场调研以及专业调整。

首先,高校招生工作应当控制好生源数量、质量以及招生专业种类。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充分考虑岗位需求的数量、类型以及技术含量等因素,以作为调整高校招生工作的依据。

其次,市场调研应当从就业前景、毕业生追踪以及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分别进行,精确掌握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信息,对就业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及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学院以及就业部门。明确毕业生就业情况,总结其可持续发展经验,可以在调研工作完成后,将信息整理成校友信息库,成为鲜活的就业管理资料和教材。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应积极地在就业管理者的相应指导下,积极参加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企业以及毕业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鼓励大学生调整好心态并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最后,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做到与时俱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开展校内的绿色就业管理工作 校内绿色就业管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就业见习、就业服务以及就业指导。

首先,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就业见习,加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直观了解,加深学生对企业需求的认识。高校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的见习态度和质量等。

其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就业规划以及求职培训这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阶段的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以及年度就业率是否完成等。

最后,根据绿色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就业信息平台以及做好信息档案等服务措施。

4 结束语

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效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与学生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如何保证学生就业管理工作顺利并为学生提供良好就业途径等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绿色管理是高校就业管理的新路径,通过构建和完善就业管理体系,开展相应的绿色就业管理工作改革,以及开展校内的绿色就业管理工作等,提高就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辟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叶颖蕊.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就业管理新路径[J].管理世界,2015(3):172-173.

[2]梁旭光,杨树成,陈志娟.对绿色管理理念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6):

152-153.

[3]张皓,刘海军.新形势下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东北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3-7.

我国人力资源绿色就业路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就业,路径,绿色产业

国际劳工组织在2007年提出绿色就业理念,逐步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并将其作为发展绿色经济在就业领域的重要突破,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2010年以来,已连续召开多次绿色就业研讨会,开展深入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已取得了预期效果。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并有了实质性的启动和进展。因此,在就业领域中,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引进国际最新理念的同时,抓紧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主张,是非常必要的。在贯彻执行“十三五”规划时,把扩大就业与推动绿色就业更好结合,为制定相关政策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向全国就业战线的同志传播最新研究成果,推动他们接受新的理念,进行新的伟大实践。

一、“绿色就业”的涵义

1. 绿色就业的内涵

在我国人力资源绿色就业包含三个领域:一是直接性绿色岗位,如造林、环保等,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人,是直接的绿色就业从业者,称“纯绿”就业;二是间接性绿色岗位,即通过实现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间接地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的岗位,如制造太阳能和节能建筑材料等产品、深化循环经济等,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人,是间接的绿色就业从业者,称为“泛绿”就业;三是绿色转化性岗位,即将非绿色岗位转化为绿色岗位,如治理生产性污染、生产中改用节能环保技术等,将原来在高污染、高排放岗位的从业人员转化成绿色岗位的从业人员,称为就业“绿化”,这种转化涉及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以及终端产品等各个方面。研究绿色就业,可以按照行业的性质,通过制定相关的标准,划定相关的领域,逐步地区分出来。

2. 为什么要推进绿色就业

发展绿色经济直接涉及劳动者就业问题,而推进绿色就业又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和转型。无论从顺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来看,还是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来讲,推进绿色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形成绿色就业与绿色经济的良性互动,势在必行。

绿色就业是就业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升华。国际社会在就业工作中有几次重大突破:一是在失业治理中,将单纯消极救济转为积极促进就业;二是在促进就业中,注重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更注重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三是在发展就业各种形态中,更加注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当前绿色就业的提出,使我们感到在就业工作中又加上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就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如果从促进就业的一开始就考虑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产的可持续性,就业的质量和持久稳定性也就有了保证。反之,即使实现就业也难长久。更何况绿色就业有利于提高劳动条件和改善工作环境,有利于实现体面劳动。

推进绿色就业的实践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绿色经济,会随之产生一大批绿色岗位,经济的增长点亦可成为就业的增长点。同时,在进行经济转型过程中,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淘汰落后产能,也会带来一大批传统岗位的消亡,失业人数会随之增加。同时,推行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有些需要大成本、大投入,新的就业会受到局限;进行绿色经济转型,有些会带来大重组、大转移,传统就业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扩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和降低新的失业风险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研究推进绿色就业的途径和步骤,使之努力做到趋最大利而避之所害,争取以较小的社会经济成本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在我国如何推进人力资源绿色就业

1. 在总体上把握三个环节,瞄准三类对象

研究人力资源绿色就业要把握三个环节。研究绿色就业所涉及的每一个产业、每一种经济形态时,要抓住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并把三个环节贯通起来。同时要看到,绿色就业与非绿色就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在我们确定的绿色产业或行业中,可能也有非绿色的生产、流通或消费环节,而在所确定的非绿色的产业或行业中,也会有某些绿色的环节。这些环节不仅相互关联,且有些是可以转换的,因此要以发展的、动态的而不是固化的方式来研究绿色就业。

推动人力资源绿色就业要瞄准三类对象。一是劳动者要建立起绿色就业的理念,提高从事绿色就业的技能。劳动者是就业的主体,要引导劳动者更新观念,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还要使劳动者掌握从事绿色就业的相应技能,使其自觉地融入绿色就业大军之中。二是企业要有推动绿色产业的意识,主动调整生产行为,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企业应树立起推动绿色就业的意识,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主动调整,运用绿色技术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使企业的生产方式从非绿色转变成绿色,这同样也是履行社会责任。三是政府部门要提供政策保障。要保障绿色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要引导企业、引导劳动者、引导经济实体,走向绿色的道路;要运用相关政策对企业行为进行调节,鼓励其研发绿色技术,改善工作环境,制定和实行绿色工作标准。要研究拟定绿色就业的国家发展战略,并使其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更好地结合起来,与促进就业的安排更好地结合起来。

2. 推进绿色人力资源就业重点工作

(1)积极引进和推广人力资源绿色就业理念。我国就业工作由于引进、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也确实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我们应积极引进绿色就业,同时还要进行宣传推广,让社会各界了解绿色就业,认识其重要意义,倡导绿色就业的行为方式。

(2)研究确定绿色就业职业岗位。研究确定绿色就业的定义和标准。结合绿色经济各行业领域推进进程,分别界定“纯绿”、“泛绿”、“绿化”三类职业岗位的发展现状、行业分布,预测发展前景。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绿色就业的发展途径和相关政策措施。

(3)注意解决好绿色经济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要关注和预警绿色经济转型中的失业问题,提出职工转岗转业的预案并做好以下工作;保障基本生活;帮助再就业;组织转岗转业培训;处理好劳动关系;解决好社会保险的接续和历史遗留问题。

(4)强化绿色技能培训,搞好相关就业服务。开展绿色职业岗位和绿色职业能力的研究,根据绿色产业和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引导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绿色就业专业,组织绿色技能培训,实行绿色职业资格证书,加快绿色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就业服务机构做好相关的就业服务,开展绿色就业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鼓励绿色创业,带动绿色就业。引导和鼓励各种形式、各个领域、各类群体结合绿色经济开展创业,在注册、资金、技术转让、减免税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和便利。帮助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并给予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曹宗平.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小建.积极探索中国推进绿色就业之路——在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绿色增长与绿色就业分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就业,2012(10).

[3]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就业问题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绿色就业,绿色经济,约束

1 引言

农村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 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它是现代文明的历史现象, 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随着学术界和国家层面要求发展绿色经济, 在传统经济增长中提升绿色经济的成分, 绿色就业也就伴随着绿色经济发展而被人们所强调。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还没有给出一个让大众普遍接受的标准化概念。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关系到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大会议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提出了要建设和发展好绿色经济, 各省都在认真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精神,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努力走出一条对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么个大的背景下, 扩大绿色就业是件利国利民的大方向。

然而到底什么是绿色就业的范畴呢?在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 大量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 我们在推动农民进行绿色就业过程中的阻碍是什么?这是本文要着力分析的重点。其实在城镇化进程中, 必然会面临资源、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重组, 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环境破坏率是城镇化发展中关键, 我们不能只是创造数字的繁荣, 真正要做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类福祉。

2 绿色就业的范畴和特征

目前有许多的实例和理论都说明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而且会阻碍其发展, 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就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在发展绿色经济, 就会提供大量的绿色岗位, 促进绿色就业。

2.1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一词出现是在1989年《绿色经济蓝皮书》这一书中, 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 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 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 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 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也就是说经济系统不可能超越生态母系统的规模而发展, 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是具有生态极限的, 同时经济增长的物质扩张是有生态方面的成本的。

联合国环境署在2011年发布的《绿色经济报告》中首次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 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换言之, 绿色经济可视为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这样绿色经济被认可为既能创造绿色就业、确保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又能防止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

2.2 绿色就业

绿色就业是在经济绿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是指从事经过绿化的经济活动的就业和从事绿色经济活动的就业。绿色经济就是对产业结构、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等进行“绿化”, 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 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 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对绿色就业的定义是在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中创造的, 可以减轻环境影响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面工作。

张丽宾 (2012) 将中国的绿色就业定义为, 国民经济中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 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行业、部门、企业、和岗位上的工作。通过许多学者对绿色就业的界定, 在这大致可以认为, 只要是能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组织水平达到资源高效利用, 有助环境改善的行业或者部门的相关岗位工作以及有助于提高生态自我修复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岗位工作都属于绿色就业。

2.3 绿色经济与绿色就业的关系

就业受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供需的限制, 其本质就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劳动力需求和产品供给的总量和层次, 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经济发展程度, 劳动力潜在的存量以及产品生产所需的技术、营销、组织、方式等等, 都与劳动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很大程度上说, 绿色经济中孕育的部分就业就是绿色就业, 绿色就业就是在经济绿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 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环节, 绿色就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共同促进的关系。

2.4 绿色就业的特点

(1) 绿色就业具有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的特点。

也就是说“绿色就业”不但要有体面就业的劳动属性, 还强调就业的环境功能和资源的高效多级利用。从环境功能上看, 绿色就业具有四大特征, 分别是:将废物与污染降低至最低的“环境经济”特征;降低能耗与原材料消耗的“非物质化经济”特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和环境服务的“生态经济”特征;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去碳化经济”特征。从资源利用上看, 绿色就业应该具备资源更高效集约利用以及重复利用的特征, 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利用是绿色就业的应有之义。

(2) 绿色就业是动态的, 同时还是创新的。

这主要是说现有的绿色就业在一段时间以前它是没有的, 通过技术创新, 扩展产业链等方式所带来的附属就业, 在创新的就业工作中有新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另一方面是说国际评判绿色就业的标准与当时的环境、特定背景以及国家发展程度有关 (张丽宾, 2012) 。比如说发达国际的技术和发展程度好, 在他们看来某些非绿色就业行业在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也许就是绿色就业行业, 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着, 现在普遍认为的绿色就业或许在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 教育、社会、经济发展也就变成了非绿色就业了。

3 农村城镇化中绿色就业的约束分析

有许多的实例和理论都说明了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提高幸福度, 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就业也能够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动力, 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并作为主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大方向, 但是农村城镇化目前在我国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拿现在的状态和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而言, 还是有很多不能从正面促进或者说是阻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和结构的不完善合理。为了更加全面, 从各个角度都去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就业的进步, 就很有必要对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综合因素分析。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成本因素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促进绿色就业的发展有着一个潜在且自始至终约束着它发展的主要障碍, 那就是经济成本。传统的就业和新兴发展的就业都是绿色就业的范围, 这主要是绿色就业的一部分, 而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新兴就业领域和传统就业领域并存, 主要是传统就业领域的绿色改造。新兴绿色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 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新兴绿色行业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才有能增添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 促进绿色就业量。新兴发展的绿色行业是这样, 传统行业里的绿色就业也是这样。例如传统行业绿化改造中, 为了延伸产业链, 在传统工业中发展静脉产业, 要想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提高废弃物回收率, 增加绿色就业岗位, 就必须采用新设备, 引进新技术, 而在城镇化过程中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出和资金的保障。虽然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我国的人口众多, 物质发展成果还不丰富, 农村资源分布不合理, 城镇化过程发展绿色企业, 营造绿色岗位, 资金和成本问题仍然是目前最薄弱、最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我国过去的发展方式的不科学, 导致绿色就业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 它创造的就业量所需的资金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有相关资料显示, 在新兴的可在生能源行业, 开辟一个新行业, 创造一个新的绿色相关方面的工作, 太阳能光伏产业需要投资90余万元, 风能需要投资120余万元, 生物能需要投资15余万元, 太阳能供热需要投资68余万元。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 各项基础建设和人才、技术的引进、设备的研发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创造一个绿色工作成本太高。因此, 从城镇化提出到国家具体落实, 大力发展以来, 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绿色就业的发展总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总是不尽人意的发展着。

3.2 观念因素

首先,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就会导致部分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 而土地是农民维系生活的保障, 农民从日常劳作的农田来到人口集聚的城镇, 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少量的土地可能使部分农民由田间劳作转变成工厂劳作, 在正式劳作之前还得经过岗位和技能培训, 这会让他们一时不能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其次, 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可以确定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和创造税收跃跃欲试, 并且屡试不爽, 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做出或执行相关政策时出现重大失误, 进而就会减少增加绿色就业的可能。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给部分企业方便, 有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降低甚至取消企业环评, 让部分企业有了“搭便车”的可能, 加上农村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环保观念在农民的思想里没有完整形成, 提供绿色就业就更加困难。

3.3 结构因素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绿色就业, 存在两种结构约束, 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约束, 另一方面是资源结构约束。过去一直以来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就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 拉动了钢筋、水泥这些原材料产业的发展, 技术上和指导上的不科学, 形成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三高一低”现状。“三高”产业目前正逐步由沿海地带向中西部地区移动, 城市向郊区、农村移动, 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势必就会出现与“三高”产业区重合的区域, 而这些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量远大于绿色产业的就业量, 加上产业结构会影响就业结构, 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产业结构是约束绿色就业的一大关键。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现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但是, 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就要关闭或者改造相当一部分重污染企业, 这样会导致传统行业的失业增加, 其溢出的劳动量并不足以填补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劳动量, 这就造成我国发展绿色就业的转换成本巨大。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一方面的约束因素, 农村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因地区而异, 农村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主要分为土地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和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条件就决定了我国部分地方是地广人稀, 有的地方是人多地少, 北方多平原, 南方多山丘。北方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的结构影响较小, 方便于机器化操作, 也方便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而在南方地区农村城镇化就会导致部分地区土地资源的浪费, 限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在能源结构方面, 部分地区是富煤地区, 有的是贫油地区等等, 这就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比如, 煤炭领域是“黑色就业”, 如果向绿色就业转换, 则可能需要发展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但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利用率还不高, 只占主要能源的很小部分, 尤其是农村, 基本上靠的是煤炭发电, 并且在该领域里的就业量也是非常少。因此, 在一定范围时间内, 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绿色就业要受到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的双重制约, 并且这双重约束在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的。

3.4 技术因素

农村城镇化是一系列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重组的过程, 是城乡资源与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绿色就业, 除了资金成本、观念因素约束以外, 技术因素是众多因素以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从国内外发展绿色就业经验来看, 技术因素体现在各个绿色产业的方方面面, 例如,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都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 国内外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建立生态工业园, 园内里面有许多不同的企业, 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在实现循环经济“3R”原则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材料加工技术、生物化学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养殖技术等等。由此可见, 要发展绿色就业是需要多么复杂的技术群, 而这也是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短板。人才的流动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绿色就业是一个好的帮助, 但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不满意是人才流动的阻碍。我国绿色技术研发的时间晚, 设备性能较低, 绿色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绿色就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培训

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影响农民就业的最大障碍, 因此, 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 提升农民的就业上岗竞争力。具体措施有:首先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培训, 转变农民现有的思想观念, 全方位了解农村城镇化给农民带来了什么, 勇敢的去接受农村城镇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实, 端正态度, 自强自立, 努力适应新的生存和就业环境。其次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能快速提升农民就业的通用技能培训, 让农民快速的了解和掌握至少一门的非农技能, 让他们在除了耕种等传统务农方式以外有确保其能更好的生存能力和空间。最后, 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创业技能培训, 宣传和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业, 并在税收、政策、人才供给、专业咨询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 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 在传统就业领域里, 在资金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鼓励农民自主创办一些绿色就业岗位。总之, 通过各种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在城镇化绿色就业的技能和素质, 以逐步适应和满足农民就业及创业的需要。

4.2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许多的制约因素, 不同的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 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发展不同的绿色产业, 增加绿色就业的机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地理、人文、资源条件, 将效益最大化, 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约资源,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3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减少绿色就业成本约束

增加绿色就业初期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并且市场风险较大, 需要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 同时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确保绿色就业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可以强调重点领域里的重点行业, 比如节能环保, 节能减排、清洁回收等领域的相关行业, 要对每一笔的资金流向做明确的账目, 分阶段进行投资, 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对不同的行业的投资要区分对待。

4.4 要动员社会伙伴共同促进绿色就业

在国家做出财政支持的同时, 要结合社会团体和地方居民共同努力, 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将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深入人心, 同时要加强宣传, 创造全社会共同促进绿色就业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丽宾.发展绿色就业[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1) .

[2]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绿色就业的发展[J].中国劳动, 2010, 4.

[3]许光.低碳视角下美国绿色就业新政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9) .

[4]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江西城镇化发展历程、成效、问题及其对策[J].价格月刊, 2013 (1) .

绿色就业创新 第6篇

一、绿色就业的主要特征

(一) 解危性

绿色就业源于绿色经济, 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有反经济危机周期的显著特点。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大多数行业受到重创, 但在绿色经济领域却是另外一幅景象。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 (INSEE) 公布的数据, 尽管处于经济危机中, 2009至2010年法国绿色经济领域的从业人数仍保持了4.5%的高增长, 仅2009年, 绿色经济领域为法国提供了90万余个就业岗位, 占法国当年就业岗位的4%。【5】。在经济危机中, 绿色经济依然坚挺并为法国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绿色就业推动法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领域, 成为法国就业人口增长最快的领域, 同时不断消减和化解法国社会当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

(二) 低碳性

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又称为生态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清洁技术开发, 减缓气候变化和追求绿色GDP。【6】我国提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战略目标。绿色就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有显著的低碳性, 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生产工艺及技术的改进, 循环高效利用各种原材料及能源, 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二是通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不断抑制温室效应;三是通过对排放烟尘采用除尘处理, 有效降低污染以及废物排放量;四是通过退耕还林, 建立农林结合系统, 促进生他系统进行自我修复。【7】

(三) 创新性

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就业领域, 方兴未艾。绿色就业不仅包括绿色经济体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 还包括绿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衍生的大量间接绿色就业岗位, 创新性是其显著特征。绿色就业一方面来源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另一方面直接源自绿色技术和绿色管理的创新。绿色需求日益增长, 将推动绿色就业观念不断普及,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绿色就业行列。这些优秀人才会形成极大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以自身创新, 带动社会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 推动企业进一步创新绿色管理。同时, 绿色就业会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实施绿色新政,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促进社会稳定。

(四) 兼容性

第一, 绿色就业具有行业分布广的特点, 跨越多种行业和多个领域, 对于就业人员的包容性较强, 有利于吸收各层面的就业者。无论是初级的木工, 还是高知阶层的环境工程师抑或光电工程师都可以从事绿色工作。第二, 绿色就业和传统就业可互融互补。如风能或者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行业, 其供应链仍无法摆脱钢铁等传统行业。第三, 绿色就业具有地域分布广的特点。绿色就业不像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 而呈正态分布于城乡。这对许多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福音, 因为可以借助绿色就业消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 更加兼顾和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利益, 促进城乡包容式增长。

二、大学生绿色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 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是当今世界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改革攻坚期, 我国就业面临转轨就业、大中专学生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碰头”的严峻局面, 就业问题日益复杂和敏感。【8】扩大就业, 实现充分就业, 不断拓展高质量的就业, 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关乎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 也是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应有之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充分就业并不等同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 而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状态, 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当前, 大学生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和高考一样, 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大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 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扩容绿色就业岗位, 贴近社情民意, 制定出台更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将使大学生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市场就业机制完善, 就业渠道通畅, 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绿色需求不断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快速发展, 将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 使社会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促进社会稳定。

(二) 有利于更新就业观念, 促进就业公平

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我国一直奉行大学生人力资源公有论和国家用工主体论, 大学生就业管理是封闭式的统配模式。人事制度改革后, 很多大学生接受了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公平竞争的就业观念。因为体制机制差别、社会保障滞后, 特别是择业观念陈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当前不少大学生仍热衷于“金饭碗”、“铁饭碗”和“瓷饭碗”, 对有竞争、担风险、有压力的“纸饭碗” (打工饭) 充满畏惧。近年来, 公务员考试热持续升温。全国范围内经常出现了几千人, 甚至上万人, 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场景。近年来, 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 使城市教育、卫生、就业和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不断增大, 很多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幸福感降低, 引发一些大学生的“逃离”。在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 一线城市遭遇了“集体落榜”的尴尬。绿色就业岗位, 与传统就业岗位不一样, 没有过度集中在大城市, 促进劳动者更好实现充分、公平、有尊严和保障的体面就业。调查显示, 大学生绿色就业人员大多享有较好的自然环境, 尤其是良好的空气质量, 薪资待遇也接近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职业幸福感较强。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绿色岗位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大学生自主决策、自愿选择, 在绿色就业岗位上自动就业、自由流动和自我发展, 将极大促进绿色就业理念的广泛传播。

(三)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绿色就业行列, 将更好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此过程中又将催生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9】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 农村和农业领域吸纳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 尤其是农村青壮年, 在同期城市实行就业岗位分配政策, 社会失业问题存于隐性之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就业岗位分布也随之发了质的变化。失业问题在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日益凸显。新一届中央政府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其核心是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显得尤为紧迫。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转型升级, 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结构优化。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 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会进一步增强产业节能降耗的绿色特质, 培育更大的绿色产业, 释放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实现绿色就业。大学生在绿色市场大潮中不断成长, 从微观方面讲, 有利于提高其个人素质, 拓宽个人发展空间;从宏观方面讲, 有利于绿色产业聚合更多优秀人才, 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学生绿色就业选择和绿色创业实践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使绿色就业得到更多的关注, 绿色就业理念更加普及, 进一步营造产业结构调整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劳动力环境, 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绿色就业的主要障碍

(一) 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整个而言, 当前我国很多经济体和国民对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战略意义仍然认识不足, 不能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学生就业难, 固然有高校迅猛扩招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培养良好的心态,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推进绿色就业的一剂良药。2013年我国迎来“史上最多”的一届大学毕业生。这群90后的大学生遭遇了“史上最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的父辈或祖辈经历了统分统配的就业无忧时代, 也经历了自己或亲朋戚友从头再来的下岗的挫折经历。这使求稳定的传统就业观成为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就业观。调查显示, 很多90后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存在“五多五少”现象, 即“想就业的多, 敢创业的少;想搞管理的多, 愿去一线操作的少;想托关系的多, 愿凭本事硬干的少;想高薪的多, 图发展的少;急功近利的多, 踏实肯干的少。”【10】很多大学生不能理性面对现实, 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过分关注入职薪资水平和工作地域环境, 片面追求专业对口, 导致就业选择面过窄,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对于绿色就业, 相当一部分国民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认知。有些人甚至非常狭隘的认为绿色就业就是等同于保洁、绿化等工作, 绿色就业“不体面”, 从而导致绿色行业领域出现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

(二) 现行法规体系的滞后

绿色就业作为重要的新兴就业领域, 亟待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近年来, 我国日益重视生态和环保领域的立法, 国家层面和各地相继颁布了一些关于环保和能源的法律法规, 但由于国家层面环境资源立法起步较晚, 至今还没有一部环境资源领域里足以体现统领性、纲领性和指导性特点的基本大法, 立法理念、法律内容以及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间还存在诸多衔接问题, 相关立法内容的滞后性与政府环境责任的不完善等情况也依然存在【11】, 亟待颁布一部类似于《绿色就业促进法》的法律。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代表的相关法律, 在引导绿色经济发展和推动绿色就业扩容方面, 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因为这些法律更多的是凸显了“引导性”, 而“强制性”过于弱化。很多学者呼吁增强绿色立法的刚性, 即增强绿色法律体系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绿色法律体系的滞后, 使政府和企业相关配套制度难以及时全面跟进, 绿色壁垒时有发生, 影响了公众对绿色就业前景的信心。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绿色就业扶持和资助制度体系, 使绿色就业根植于大学生和大众心中, 也任重而道远。

(三) 多头交叉管理的困惑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交错,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由于一些部门协调性意识不强, 联动性较差, 导致绿色产业、绿色就业纠结于“谁都可以管, 谁都可以不管”的被动局面。绿色经济领域, 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对于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的质量检测认证, 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标准体系;对于绿色产业的规划、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和价格机制, 没有联动的协调机制。一些企业盲目扩大投资规模, 匆忙上马大项目, 导致部分绿色产业产能严重过剩, 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和行业的恶性竞争。这种情况在光伏产业领域十分突出。

(四) 绿色就业成本的制约

各界谈论传统产业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时, 往往强调其成本。【12】经济成本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就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绿色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支撑, 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持。绿色经济领域创造同等数量就业岗位所需的资金要远高于传统产业。在传统就业向绿色就业演化的过程中, 资金和成本问题仍然是各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有学者研究表明, 在可在生能源行业, 每创造一个新的绿色岗位, 风能需要投资115万元, 太阳能光伏产业需要投资91万元, 太阳能供热需要投资70万元, 生物能需要投资14万元。【13】因为成本制约,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 绿色就业仍是起步阶段。

(五) 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

长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使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产业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改革开放至今, 这些传统产业创造了就业岗位远远超过绿色经济直接和间接衍生的就业岗位。无容置疑, 产业结构影响就业结构。当前, 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经济的转型。因为要发展绿色产业, 就要关闭相当一部分夕阳产业的企业, 这样会导致传统行业的失业增加。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所致的失业人数, 往往超过此过程中释放的绿色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还要帮助失业人员和转岗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引导和再就业, 任务十分艰巨。这是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经历的阵痛。我国绿色产业体系仍然十分薄弱, 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突出, 很多绿色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材料仍然受制于人。上述原因使很多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 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 抵制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

四、大学生绿色就业的合力促进

(一) 不断完善绿色就业法规体系

2009年6月, 国际劳工大会第99届会议明确提出“将绿色就业纳入到体面劳动中”。【14】当今世界各国非常重视以制度、法律建设推动绿色就业发展。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促进我国绿色就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使绿色就业有法可依, 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 在现有《循环经济与促进法》的基础上, 制定规范绿色就业发展和管理的法律, 以强制性的立法手段代替建议性的行政指导, 激活各类经济体发展绿色就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次, 制定绿色就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 坚持不懈办大事,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强有力的规划能力也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在绿色就业发展规划方面, 我国应结合世情和国情, 对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战略规划,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地方绿色就业发展规划, 科学确定绿色就业的中远期发展目标。再次, 建立、健全与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发展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就业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职业能力开发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促进绿色就业管理逐步法制化。【15】第四, 相关行政部门和高校将应届大学毕业生绿色就业资助与保障机制构建, 纳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度体系建设, 切实增强大学生绿色就业的保障。

(二) 积极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

当今, 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 积极响应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号召,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创造绿色就业。美国在2009-2019年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 还投入巨资进行碳捕获和碳封存、智能电网、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研发, 以绿色技术开发创造5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16】英国2003年发布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9年7月发布《低碳转型计划》, 计划到2020年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领域, 包括31%来自风能、潮汐能, 8%来自核能, 投资达1000亿英镑。【17】根据德国联邦环保部信息, 该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的就业岗位2004年为16万个, 到2006年达到23.5万个, 2008年上升至28万个, 预计到2020年可攀升至31万个或35万个。【18】韩国计划到2030年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从目前的2%提高到11%, 计划在设备和研发方面共投入111.5万亿韩元 (约1000亿美元) , 以解决95万人的绿色就业问题。【19】绿色竞争将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排位的重新洗牌。在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方面, 我国政府和民间均应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 既可以走出国门“现场学艺”, 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远程选修”, 基于本国国情, 积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关经验, 是增强我国绿色就业发展“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 开发绿色职业测评体系, 制定绿领人才标准, 逐步完善绿色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全面开展绿色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工作,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绿色职业资格认证, 为合格者颁发从业资格证书。

(三) 大力开展绿色就业技能培训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Schultz) 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 人的素质 (知识、才能和健康等) 的提高, 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远超过资本 (物质) 和劳动 (指非技术性劳动) 增加所起的作用。换而言之, 即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重要。【20】美国权威机构研究表明, 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摩托罗拉公司每年为每位雇员至少培训40小时。调查表明:摩托罗拉公司每1美元培训费可以在3年以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 通过培训带来的技术革新和节约操作为公司创造了40亿美元以上的财富。【21】因此, 加强大学生绿色就业技能培训很有必要。企业要高度重视绿色就业岗位大学生入职前的技能培训, 并重点加强心理素质、个人工作态度、工作习惯等方面的培训。有效的入职前培训将使新进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和部门的组织结构、经营目标、策略、制度、程序、工作技术和标准, 提升沟通技巧, 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归属感, 从而减少新员工初进公司时的紧张情绪, 使其更快适应绿色岗位。企业对于入职前培训不合格者不安排上岗。企业对于已经入职的大学生绿色就业工作者, 应定期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绿色技术咨询等工作, 编写相关读物, 举办相关讲座, 不断征集挖掘、总结推广职工创造的绿色操作技术和小窍门, 帮助职工掌握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的新技能、新方法;还可以经常开展绿色岗位练兵、绿色技能大比拼等活动, 进一步激发职工提高自身绿色工作技能的积极性。企业通过培训, 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 强化技能, 改进工作动机、态度和行为,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 优化经济结构扩容绿色岗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气候变化绿皮书》 (2009) 指出, 投资绿色产业的经济回报和就业回报要远远高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22】很多学者认为, 在向绿色经济转型中所产生的绿色工作远远超过被摧毁的非绿色工作【2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饱含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图。政府是推动绿色就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 要善于运用政策组合拳, 增加绿色就业岗位数量, 提升绿色就业质量。以生态技术迎合绿色需求, 以绿色需求吸引绿色投资, 以绿色投资带动绿色就业, 以绿色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 应该对新的和传统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进行就业评估。在各种绿色产业规划和环保规划中, 采用科学方法, 将就业评价列入重点考核指标, 包括项目可能带动的新增就业数量、可能造成的就业减少数量、对地方人力资源供求形势的影响、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地方发展相关人力资源匹配情况等。现代农业是科技和知识密集型的绿色产业, 这使农村绿色就业海阔天空。西部日照时间长、土地及各种资源丰富, 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产业潜力巨大。显然, 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蕴含了大量的绿色就业岗位。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吸纳就业的主体, 绿色行业也不例外。因此,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总, 政府要运用政策组合拳, 扶持中小微绿色企业发展, 以培育更多的绿色就业岗位, 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小企业”做好绿色“大文章”。

(五) 创新绿色就业观念普及教育

面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普及绿色就业理念,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企业、政府和社区等多方面共同发力。首先, 高校要站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将大学生列为绿色就业观教育的主要对象,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学环节, 将绿色就业理论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 重视收集、整理和发布绿色就业岗位信息。同时, 高校要积极借助新媒体,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创新形式, 让生态文明和绿色就业理念进网络和进头脑。有条件的高校, 还可以成立大学生绿色就业促进会、大学生未来绿领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 不定期开展绿色实践活动, 定期评选和表彰绿色就业 (绿色实践)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次, 绿色经济体, 尤其是绿色产业龙头企业, 要积极推进与高校的绿色合作, 充分依托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推动绿色技术研发, 创新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 为大学生进行绿色实践搭建平台, 鼓励大学生到本企业进行绿色实践, 资助高校团学组织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绿色创意和创业大赛, 激发大学生绿色创意, 宣传绿色就业理念, 推广师生绿色创新成果, 与相关结构共同搭建“产学研金”一体化的绿色项目和绿色人才孵化器。再次, 政府和社区要加强宣传, 积极营造绿色就业和绿色创业的良好氛围。社区服务中心可通过与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文明共建等途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就业教育实践活动, 大力宣传绿色就业典型、绿色创业案例、环保志愿者事迹, 积极推介绿色就业岗位和重点行业领域, 精心培育绿色就业发展的舆情氛围。

摘要:绿色就业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 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更新就业观念, 促进就业公平;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持续发展。在社会稳定视域下, 绿色就业具有解危性、低碳性、创新性和兼容性等特征。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现行法规体系的滞后, 多头交叉管理的困惑, 绿色就业成本的制约, 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全面推进大学生绿色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需要积极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绿色就业法规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开展绿色就业技能培训, 创新绿色就业观念普及教育。

绿色就业创新 第7篇

1 林产品绿色采购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1.1 林产品绿色采购与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

关于绿色采购, 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 如George A.Zsidisin和Sue P.Siferd[2]认为绿色采购贯穿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考虑;Craig R Carter等[3]认为绿色采购是从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利用角度, 采购部门参与供应链管理的行动。一般通用定义认为, 绿色采购是指政府和企业经济主体就一系列采购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考虑到原料获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建立的各种关系, 其中与原料获取过程相关的行为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开发、供应商的运作、内向物流、包装、回收、重用、资源的减量使用以及产品的处置[4]。绿色采购用于林业领域即林产品绿色采购。结合林业的特点, 作者认为林产品绿色采购主要是指从木材消费市场入手, 提高木材市场准入门槛, 采购绿色的、以可持续方式生产的木材, 并要求生产商提供相关证明/认证, 无法证明合法来源的木材及木制品将失去市场。

绿色技术的概念是由Brawn E和Wield D[5]最早提出的, 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节约资源和能源, 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 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绿色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 属于技术创新的一种。绿色技术创新是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 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的活动。绿色技术创新突出绿色观念、绿色产品以及绿色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强调以绿色市场为导向, 促进绿色技术成果的转化, 要求机制创新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创新的结合[6]。绿色技术创新分为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结合林业企业的特点, 作者认为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研究开发各种环保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原材料,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工艺技术, 目的在于减少已产生污染物排放的末端治理技术, 产品在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危害, 且易于回收。

1.2 林产品绿色采购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关系辨析

绿色采购推动林业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采购要求林业企业从采购源头就开始抓起, 主要采购合法的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木材。从合法的和可持续的角度看, 主要要求林业企业通过森林认证, 即可持续经营认证, 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和监管链认证。森林认证无疑要增加企业的成本, 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保持经济效益不变的情况下, 林业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采用绿色技术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绿色采购的要求。

绿色采购和绿色技术创新结合是林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绿色采购强调环境保护和发展可持续性, 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林业企业产品满足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从长久来说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绿色技术创新要求企业从上到下建立一种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创新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要求企业各层级在工作中都明确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把创新作为工作中的大事, 从细节做起, 包含了研发、生产、销售、财务和人事管理等一系列过程。

绿色采购的手段为林业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参考。推动绿色采购的手段有很多, 有检测和森林认证等等。其中森林认证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 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 包括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森林经营认证是根据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指标, 按照规定的和公认的程序对森林经营业绩进行认证;而产销监管链认证是对木材加工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 即从原木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链进行认证。森林经营认证的原则包括考虑社区居民的权利、森林效益、环境影响和经营规划, 而加工链认证则要求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都进行环境保护。林业企业在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时完全可以把森林认证的一些基本原则放在创新方案的设计中, 充分考虑森林认证要求, 在满足绿色采购要求下提高创新能力。

2 我国绿色采购和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现状

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绿色采购, 2006年由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创新驱动是国家的发展战略, 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比如, 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支持的“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在广州召开;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2011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项目名录》, 对作为引导环保行业发展的主流技术中国政府将加大政策扶持和推广力度, 并以此为标杆加快传统技术的淘汰力度。因此, 绿色采购和绿色技术创新都受到国家的支持, 但就针对林业而言, 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1 外部性问题

无论是林产品绿色采购还是绿色技术创新度都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绿色采购对于推动林业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有很强的正面推动作用, 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降低污染有强的正面作用, 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这两者创造了很多的社会效益。在绿色采购下, 企业从事绿色技术创新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往往很难在市场上转换成经济效益, 同时绿色技术创新要求较高的投资, 林业企业没有实力去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考虑社会收益后企业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此时企业可以增加产量, 但是社会收益这一块目前国内还没形成明确的定价机制, 这样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没有达到最优。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果没有政府干涉, 单纯靠市场机制作用, 外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 直接影响绿色技术创新。

2.2 林业企业绿色创新意识不强

林业产业经营者的传统观念认为, 林业产业经营不靠技术, 只要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就可以了。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使林业产业经营者知道如何施肥, 灌溉, 但林业产业经营者关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思想意识还是非常缺乏。中国目前很多的林业生产企业仍以加工和代工为主, 如家具和木制品等制造行业, 没有自主的品牌, 生产过程以粗放型为主, 技术水平不高;一些大型林业企业有了一定生产规模, 生产过程开始精细化, 也有了一定知名度, 但是产品要求不断创新更要绿色技术创新, 而企业还做不到, 这既受到企业领导意识的限制, 也受到企业经营实力的约束。

2.3 绿色林产品市场消费不足影响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符合环保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林产品目前在整个市场上的需求是不足的。据统计, 欧盟等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欲望还不是十分强烈, 欧美等发达国家除了政府部门公共采购领域形成绿色采购外, 整个市场对绿色产品消费量还不是很充足, 因此发达国家的政府组织纷纷采取价格支持政策等推动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7]。在中国, 消费者采购绿色林产品的欲望更弱, 这一方面是由于绿色产品价格相对比较昂贵, 消费者购买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中国林产品市场上鱼目混珠, 没有形成规范的绿色林产品市场, 消费者难以辨识;最后国内的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可持续消费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4 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林业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大量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培养, 高等院校提供充足创新人才是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人才保障。但目前国内培养林业生产经营的人才仅有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国林科院等几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每年提供的人才数量有限;林业科技创新教育也主要在这些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中完成, 其创新水平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创新思维。高校虽然在不断强调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 但是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这就导致了中国的林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2.5 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建立

我国已经制定了《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8]。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应用, 涉及创新制度建立、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资源配置以及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体系需要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等密切配合[9]。但是林业创新体系无论是从知识的生产、传播, 还是政府部门的扶持都存在着微观执行方面的问题, 比如, 很多林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相关的创新体系, 又不能用好政府部门的资源, 而政府在林业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资源投入也不充足, 主要林业企业和林场的一些创新技术也得不到有效保护, 在整个林业行业还没有建立起一条畅通的知识流通渠道。

3 绿色采购与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联动模型的构建

林产品的绿色采购目前主要由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也纷纷开始实施林产品绿色采购政策, 主要的推动力是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就是维护或保障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稳步提高的机制, 构成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指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的各种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 以及为维护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所形成的动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外部竞争和技术进步, 林产品绿色采购和企业绿色创新在很多方面都有一致性, 绿色采购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采购又有促进作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时把可持续发展和合法性因素考虑在内列入产品的设计范畴, 满足林产品绿色采购要求, 同时从实施绿色采购或绿色技术创新获得的补助可以弥补各自领域的建设或生产。笔者结合技术创新机制的一些理论, 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建立联动模型如图1所示。

在林产品绿色采购背景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可以把决定和影响绿色创新活动的各种要素区分为两大类:企业外部要素和企业内部要素。其中, 企业外部要素主要包括绿色林产品需求、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环保科学技术进步和政府对绿色林产品支持;企业内部要素主要包括林业企业利益、林业企业家精神、林业企业文化、林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能力[10]。而与以上要素关系密切的外部环境因素则主要有绿色林产品需求度、政府绿色采购体制、社会对绿色林产品消费文化、人才和金融市场等。

总的来说, 林业企业的联动机制可概括为:来自于绿色林产品市场的需求拉力、竞争压力、环保技术进步推动以及政府政策行为的支持力,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 成为作用于林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通过利益驱动力直接驱动企业主体从事创新, 并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个人主体从事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则最终生产出市场需求的绿色林产品, 而绿色林产品又反作用于绿色市场、技术、政府和文化环境, 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绿色林产品创新需求。

4 联动机制下的对策

绿色采购背景下的林业绿色技术创新不同于普通的技术创新, 其不仅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 而且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 而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其受益者是全体社会成员, 因此, 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

4.1 企业对策

4.1.1 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意识, 制定绿色技术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作为对人类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林业, 其可持续发展更显得重要。林业企业要树立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的思想, 把绿色技术发展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国内将绿色技术创新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企业还很少, 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企业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不要光顾眼前利益。可以利用国家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机会, 做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划。

4.1.2 结合绿色采购开展绿色技术创新, 加强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内容很广、投入也大, 林业企业可以结合绿色采购的技术要求, 如白河林场、宜家家居等这些企业已经通过了森林认证, 可以结合森林认证的一些好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发展绿色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资金,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发展绿色技术, 加强在发展绿色技术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申报专利, 通过专利保护逐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4.1.3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的合作, 实施技术联盟

对林业企业来说, 绿色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很重要的。林业企业可以通过缔结技术联盟的形式来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突破企业现有技术基础、人才等因素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限制, 如与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创新就是一种合适的创新模式, 这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具有较好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 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 是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林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 既促使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又帮助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实现绿色技术产业化。

4.1.4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林业企业把林产品绿色采购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联合起来, 建立共存的管理方案, 推动企业内部绿色创新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的内部绿色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绿色管理能力。在内部管理上, 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 了解客户或国外市场上关于林产品绿色采购的最新动态, 建立起相应的内部运行机制, 即对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 把其中一些内容转化为产品绿色技术创新的考核指标[11]。在林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上,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合法性的原则设置考核指标, 并加强监测手段的技术创新, 在运行过程中要把可持续发展绩效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融入到对合作伙伴的有效管理中, 必要时要对其提供培训, 以提高其绿色供应水平。

4.2 政府对策

4.2.1 建立完善的林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结合林产品绿色采购, 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林产品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林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转变传统的科研模式, 建立健全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 加大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12]。鼓励林业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 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林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

4.2.2 对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经济刺激

政府的经济刺激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森林法》要求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基金, 用于对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进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 这为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基金保障提供了依据。政府可利用这个基金对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林业企业实施价格补贴或财政补贴, 以补偿林业企业在实施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增加的支出。

4.2.3 积极构建国家林业绿色技术创新平台

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国家创新平台给予强有力的支撑。我国林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间外部因素起的作用很大。“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加大林业科技平台建设, 可以充分考虑把绿色技术创新放入平台建设中, 建立国家层次的林业绿色技术研发体系、生产设备和评估监测技术体系等;建立起林业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库, 及时传递相关信息, 让企业了解国内外林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最新发展动态, 降低国内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学习成本, 提高创新效率。

4.2.4 加大绿色宣传, 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推动林业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目前林产品绿色采购在中国还没有正式开展, 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概念认知不足、对产品绿色度的有效识别能力也不够, 很多消费者还是从新闻网络和电视上了解到相关信息, 并认为这些跟自身的关联度不大。政府需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 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和对绿色的认知, 同时应当尽快制定出台一些鼓励购买绿色林产品的政策及其实施细则。

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 绿色采购得到很大推广, 又由于林业的特殊作用, 林产品绿色采购意义更加重大。林产品绿色采购与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很强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林产品绿色采购和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界定, 分析林产品绿色采购与林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前中国绿色采购与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 建立绿色采购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联动模型, 并提出在联动机制下政府和企业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采购,林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MIKE GARFORTH.To buy or not to buy:Timber procurement policies in the EU[R].Gloucestershire, FERN, 2004

[2]GEORGE A ZSIDISIN, SUE P SIFERD.Environmental purchasing:A framework for theory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 2001 (7) :61-73

[3]CRAIG R CARTER, JOSEPH R CARTER.Inter-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urchasing:Initial evidence from the consumer products industries[J].Decision Science, 1998, 29 (3) :659-684

[4]MBA智库百科.绿色采购[EB/OL].[2013-05-20].http://wiki.mbalib.com/wiki/%E7%BB%BF%E8%89%B2%E9%87%87%E8%B4%AD

[5]BRAWN E, WIELD D.Regulation as a means for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 1994, 6 (3) :259-272

[6]葛晓梅, 王京芳, 薛斌.促进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2) :87-88

[7]PAUL EKINS, ANDREW VENN.Assessing innovation dynamics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policy[R].London, Paul Ekins and Andrew Venn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Combined Methodological and Case Study Synthesis Discussion Paper, 2006:33-34

[8]袁财圣, 叶德胜.关于林业技术创新中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探讨[J].现代园艺, 2013 (3) :200

[9]姬灵艳.现代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 2011 (12) :17-18

[10]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0) :11-14

[11]颜江.基于绿色采购的家电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28 (5) :102-105

绿色饭店服务创新探索 第8篇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 绿色饭店的内涵。

绿色饭店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明确定义。随着经济的发展, 绿色饭店的内涵不断扩大, 从“环境保护”、“回归自然”到“经济效益”再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 绿色的内涵涵盖了从选址建造、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到企业文化的全过程。绿色饭店的标准:目前中国国内现行的绿色饭店的行业标准主要有《绿色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 其中《绿色饭店》是国家标准, 《绿色旅游饭店》为旅游行业内标准, 行业标准主要用于绿色饭店的评定。国内的标准是在中国现有情况基础上推出的, 与国外的标准仍有差距。国外较有影响力的评定项目主要有绿色钥匙认证项目、绿色钥匙生态评价项目以及绿叶生态评价项目, 这些项目更强调员工的参与, 在培训中必须对员工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知识的普及。

(二) 服务创新。

“创新”一词由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定义:“将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 并提出了制造业中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输入创新和组织创新五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 学者们将制造业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体系运用到了服务业中, “服务创新”的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关于服务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 (资源) 、动力机制、模式类型、技术手段上;应用研究则体现为以企业价值创新为契机, 具体从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技术更新、服务产品创新、服务市场拓展和服务管理提升等方面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服务创新策略 (俞仁龙, 1999;吴传水, 2000;戴延寿, 22000033) ) 的的研研究究最最多多, , 阐阐述述采采取取什什么么样样的的策策略略进进行创新;其次为服务创新与顾客的关系 (吕秉梅, 2000;罗宇, 2002;杨崇德, 2003) , 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顾客模式;再次为服务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李莺, 2001) ;最后为服务创新过程 (常春喜, 2001;罗桔芬, 2003;戴延寿, 2003) , 着重强调技术的作用。目前虽已构建了服务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 但关于绿色饭店的服务创新依然是凤毛麟角, 换言之, 缺乏有针对性的服务创新的研究,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创新的研究范围。

二、绿色饭店的服务创新策略

绿色饭店应该为客人提供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人体无害的产品与服务。饭店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 必须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并且尊重和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当地居民的可接纳程度以及道德规范。绿色饭店的服务应该始自理念, 体现在管理、运营、策略等各个方面。

(一) 注重顾客参与。

饭店服务产品的明显特征就是生产与服务的同一性, 顾客参与服务过程, 一是要求绿色服务的理念要与客人共享, 通过饭店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让顾客认可绿色服务的理念, 并愿意进一步配合;二是服务内容上, 要通过与顾客的充分沟通, 让顾客切实感受到绿色服务的实质, 而不是降低服务的标准;三是服务方式上, 要让客人充分理解绿色服务的内涵, 通过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 为顾客心灵层面带来绿色的感受, 做到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平衡。

(二) 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本身就体现着“绿色”, 绿色饭店的知识共享一是表现在集团内部的共享, 无论是高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 无论饭店管理集团的模式是特许经营还是管理合同, 其所共同具备的特征是拥有大量开展相同服务业务的门店。那么, 某一门店的服务创新成果可以与各个门店之间实现共享, 进而形成饭店管理集团知识共享服务创新模式。二是某个饭店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 饭店是一个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地方, 部门之间只有很好地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接待任务, 而这对于绿色饭店尤为重要, 部门之间知识的共享就是“绿色”特征的体现。

(三) 利用新技术。

绿色饭店服务创新要注重利用新技术。E时代的到来, 让饭店业从预订到离店的全过程, 都充满着E的味道。但是在电子技术与人性化的服务过程中充满着矛盾, 饭店业是一个对“人”的要求比较高的行业, 而电子技术体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虽然为我们带来了便捷, 带来了“绿色”, 但天生没有人情味, 所以在服务创新过程中, 要注重电子技术和个性化服务的平衡。具体来讲,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降低运营成本, 这一创新应该贯穿对客服务的全过程, 同时要明确责任人, 进行有效激励和监督, 并且进行反馈和评估;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性化的把握, 在了解客人基础资料的背景下, 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三、结语

在今天自然环境令人堪忧的时刻, “绿色”应该进入每一家饭店, “绿色”不仅仅是硬件, 如饭店建造的地址和周边的环境、内部设施排污、减少洗涤等, 更重要的是软件———服务。如何在绿色饭店内进行服务创新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课题, 既要体现“绿色”, 又要体现出高端的内涵, 而不是简单的节俭, 这是一种让顾客心灵感受到的、欣然接纳的“可持续”。

摘要:绿色饭店作为一种特殊的饭店类型, 目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绿色饭店服务创新研究有着与其他饭店不同的着眼点:一方面, 绿色饭店的理念要与客人共享, 才能让客人切实感受到“绿色”, 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另一方面, 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要求人与其和平共处, 只有平衡好各方的力量, 才能在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基础上, 达到预想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饭店,服务创新,顾客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莺.原创力、品牌与服务创新——网络时代的出版业探索[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 .张晓晨, 张恒杰.经济型酒店服务创新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3] .温锦英.旅行社服务创新实效性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3

[4] .刘英.浙江省海洋体育旅游发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2

[5] .刘伏英.我国经济型酒店核心功能的回归[J].经济导刊, 2009

[6] .戴延寿.论企业服务创新与核心竞争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7] .俞仁龙.服务市场正在发生变化[J].商业经济研究, 1999

[8] .吴传水.关于客运服务创新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 2000

[9] .吕秉梅.谈企业的文化竞争[J].安徽商业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绿色就业创新 第9篇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制度环境,要素扭曲

我国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是核心。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的动力源泉,是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至关重要;同时,五大发展理念也是相互贯通的,技术创新也要走绿色化和生态化的路线。因此,如何提升绿色创新技术进步效率,对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1 文献综述

目前,绿色创新技术进步成为学术上关注的一个热点。冯志军[1]将能源投入和环境产出纳入创新效率模型,对我国工业总体及不同区域的绿色创新技术效率进行了研究。任耀等学者[2]176-177纳入能源投入和绿色产出构建了DEA-RAM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山西省工业绿色创新技术进步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山西省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差异。张江雪等[3]113-125将单位GDP能耗与废气总量纳入技术创新效率核算框架,测算了2009年中国各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然而,虽然学者们都关注到了绿色创新效率这一问题,但是罕有对绿色创新技术进步效率的决定因素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现有研究还指出制度环境、要素市场扭曲对创新活动均有重要影响,例如:张杰等[4]88-91、李平等[5]的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不利于企业R&D投入;王华[6]、梁强等[7]诸位学者也发现制度环境对创新投入或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对绿色创新技术进步效率的影响效果如何,本文将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我们纳入环境指标,结合Battese等[8]和Kumbhakar[9]等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工业部门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准确测算,并对中国各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步现状进行评价。(2)我们基于樊纲等[10]74-126研究中国市场化指数中制度环境与要素扭曲相关得分项目的数据,考察创新制度环境、要素市场扭曲以及其他因素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其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在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之后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我们期待通过本次研究,找到充分挖掘我国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点,为后续政府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依据。

2 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测算

2.1 测算方法

在1977年,Aigner等[11]及Meeusen等[12]各自分别提出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SFA),本文参考现有研究的做法等[2]176-177,[3]113-125,纳入区域污染排放强度,采用SFA来计算中国各地区工业部门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超越对数的生产函数更能够准确地描述各个创新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与生产特征,具体形式如下:

式(1)中:Y表示创新活动的产出;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Sit是区域污染排放强度系数;K表示工业行业创新R&D资本存量;L为科技人员;v为随机误差项,且有vi~iid N(0,σv2);u为技术损失误差项,且有ui~iid N+(0,σu2)。

Sit的计算方法如下:我们将不同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标准化,从而保证不同行业间污染程度可比。标准化公式如下:

其中:Eij为第i行业第j种污染物的排放量;max(Ej)和min(Ej)分别为各项指标在行业i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Esi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

然后,计算各指标的调整系数(Wj)。由于不同行业的性质差异较大,行业间“三废”的污染排放比重相差较大,即使属于同一行业,不同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用调整系数可以近似地反映出这种污染特性的差异。计算方法如下:

式(3)的意义为:行业i污染物j的单位产值排放(UEij)与某污染物j单位产值排放的行业平均水平之比。

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行业i的整体污染排放强度系数。进一步的,参考Kumbhakar等[13]的研究,将创新活动的绿色技术进步率定义为控制了要素投入后技术前沿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速率,即:

2.2 数据来源

由于我们测算要素市场扭曲指数和制度环境代理变量所需用到的数据来自于樊纲等[10]56-126提供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仅包含2004—2009年的数据,为保持数据的完整性,我们参照他们的测算方法对市场化指数进行补齐,数据年限为2004—2014年;同时,采取2004—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个变量的指标如下:

(1)创新产出(Y):现有的文献都采取专利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但是由于专利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各个行业的专利数据并不规整,因此,我们参考Zhang等[14]的研究做法,将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

(2)各行业的污染排放E:上计算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环境年鉴》。

(3)创新R&D资本存量(K):R&D支出是一项流量指标,不能做为创新资本投入的代理变量,所以参考吴延兵[15]的研究方法,用永续盘存法对各地区样本区间内R&D资本存量进行测算:Kij=(1-δ)×Ki,t-1+Ei,t,其中为第i行业第t期R&D资本存量,δ为折旧率取15%,Ei,t为第i行业第t期经费支出。

(4)科技人员(L):由于科技人员全时当量的数据缺失年份较多,我们采用样本区间内R&D人员数予以度量。

2.3 估计结果

我们将软件frontier4.1的估计结果报告于表1。从表1中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结果来看,参数都是较为显著的,其中:总体方差σ2=σv2+σu2,值为2.409 8,说明由于受到随机因素和无效率因素共同影响,具有一定的生产波动;γ=σu2/σ2,值为0.822 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组合误差项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技术非效率。以上论证说明我们选择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来考察创新技术进步率是较为合理的。

注:***、**和*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2.4 中国工业部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现状

通过方程(2)我们可以进一步测算得出样本区间内我国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体分别如图1和表2所示。

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在新常态下,中国各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普遍都为正向,这说明当前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显现成效;但是并不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也较高,反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表现出了较高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比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贵州等地区的创新技术进步率分别高达20.7%、22.0%和20.9%,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市如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年均绿色技术进步率相对较慢,普遍低于10%(后文中将加以解释),说明这些领头省市的创新活动还有待突破,创新模式有待改进,创新投入要素结构有待优化。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工业部门整体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大致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其中,在样本区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开始转为下降,然后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下,绿色技术进步效率又逐步上升。从各地区的数据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最高(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中部地区次之(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而东部地区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最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客观上来讲,东部地区创新资源(比如资本)较为富集,市场较为活跃,但是却表现出了较低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因此,我们不禁怀疑:创新要素投入较多反而拖累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东部沿海各省份拥有较强的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造成要素市场扭曲,加深的要素市场扭曲又将对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何种影响?同时,东部各个省市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改善措施对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又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将依赖于我们后文的实证分析。

3 制度环境、要素扭曲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3.1 模型设定

基于前文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测算,我们接下来着重考察制度环境、要素市场扭曲对各省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ITC表示创新活动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Distort表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Institution表示制度环境。我们采用三类指标分别进行考察;同时,为了避免由于缺少变量而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还添加控制变量,主要包括:表示创新活动资金来源的政府资金支持(Government)与企业自有资金支持(Enterprise);反映科研人员待遇的职工薪酬比重(Remuneration);衡量地区居民文化水平的教育程度(Education)与衡量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程度(Capical)等。于是我们构建的实证分析模型为:

式(6)中各变量的计算方式与数据来源如下:

(1)核心变量。

1)要素市场扭曲程度(Distort)。借鉴张杰等[4]78-86和毛其淋[16]的研究思路,基于中国要素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产品市场化的现实,采用产品市场的市场化指数与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指数之间差距的比值来进行度量,具体计算方法为:

2)制度环境(Institution)。我们需要设立3个指标来对制度环境进行测度,包括各地区的法律制度环境(Law)、各地区的产权保护制度环境(Protection)、不同地区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制度(Technology)。上述3个指标的数据依然来自于樊纲等[10]74-89研究中关于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子项目得分,分别为“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市场化”。

(2)控制变量。我们将各个控制变量的选取理由、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报告于表3。

考虑到工业生产技术进步通常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18],那么创新技术也可能同样具有类似特征,为了反映前期的绿色创新技术进步对后期的影响关系,我们将上述静态面板模型修改为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式(8)中各个变量的统计描述与相关系数矩阵分别报告于表4与表5。通过表5可知,各变量相关系数均小于0.7的临界值,所以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存在的可能性。限于篇幅,我们仅报告技术成果转化表征的“创新制度环境”与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并未报告其他两个指代变量与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3.2 结果讨论

通常,绿色创新技术进步可以提升科研人员的收入,而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又会促进创新活动的技术进步,二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由此可导致严重的内生性问题,从而使得传统方法下的估计结果不准确。为了更好地控制上式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方程(6)进行估计。

在对方程(6)进行估计之前,我们先采用Arellano-Bond检验对方程的干扰项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发现所有模型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存在一阶序列相关(相伴概率小于0.05),但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相伴概率均大于0.1),所以无法拒绝扰动项无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并且,Sargan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也均超过0.1。因此,我们对于滞后期数与工具变量的选择均是合理的,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估计结果具有充分的可信度。我们将估计结果报告于表6中模型1、模型2与模型3,其中,模型1中制度变量采用法律制度(Law)来表示,模型2中采用产权保护程度(Protection)来表示,而模型3中采用技术成果转化(Technology)来表示。

注:1)括号中是回归系数标准误;2)***、**和*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从上述结果中不难发现,模型1~3中:(1)L.ITC的系数均显著为正,意味着中国工业部门创新活动的绿色技术进步也同样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这是由于创新活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前期丰富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储备可以为后期的研发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绿色创新技术进步的演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惯性”。(2)Distort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要素市场扭曲不利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这可以从创新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与数量限制两方面来阐述:从配置效率角度来看,由于要素市场扭曲主要表现为价格的扭曲,恶化了创新活动所需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不利于创新技术进步,例如罗德明等[19]在研究中就曾指出源于政策扭曲的资源错置导致了非常高昂的效率损失,得到类似结论的还有赵自芳等[20]和袁鹏等[21]。从限制创新投入的角度来看,要素市场扭曲限制了创新活动过程中投入要素的可得性,不利于创新技术进步,如张杰等[4]85-88在研究中发现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深,对中国企业R&D投入的抑制效应就越大。综上所述,要素市场扭曲不利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3)创新制度环境(Institution)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创新制度的优化利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首先,模型1中Law的系数为正意味着法律环境的优化利于创新技术进步,因为法治水平的提升可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促进工业企业健康良好的生产与经营,将提升创新动力并且有利于创新技术进步。模型2中Protection的系数为正表示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利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明显的,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可以明显地提升创新技术水平。模型3中Technology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地区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可以很好地促进绿色创新技术进步,这是因为技术成果转化可以增加收益与利润,可以充分调动创新单元的创新热情与科研效率,因为对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综上所述,无论是用何种指标指代创新制度环境,都证明了对绿色创新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

各个控制变量的影响结果我们报告如下:Government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政府对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资助反而不利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这与白俊红等[17]145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由于政府的资助行为助长了企业创新的“惰性”,挤出企业自身的R&D投资。Enterprise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企业自身对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对绿色创新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明显。Capital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不利于绿色创新活动技术进步,这是由于对于创新活动来讲,并非资本投入越多、成果越多,创新活动更应该重视科研人才的作用,优化创新投入的要素结构才可以提升绿色创新技术进步;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如上海、山东等)创新资本投入较多,但是没有变现出相应的绿色创新技术进步率。特别的,我们发现Remuneration的系数虽然为负,但并不显著,说明劳务费比重的提升并没有给创新技术带来积极影响,对此我们提供的解释如下:劳务费比重的提升并没有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科研部门的工资固定,无法形成创新激励;劳务费比重的提升将限制了其他创新投入要素的可得性,因此不利于创新投入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中国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现象较为普遍[22],这也同样存在于创新部门,因此劳务费的提升与其边际产品贡献并不同步,这极大地伤害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3.3 稳健性检验

上述我们虽选择了3种指标来指代创新制度环境,但是这3种指标都从某一方面来衡量了制度环境,因此也都是片面的;接下来,我们将构造新的指标来检测上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是否可信。

首先,我们将对表示创新制度的3种指标求其算数平均数,用来评价整体的制度环境的水平,这意味整体的制度环境将受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影响:

其次,我们将对表示创新制度的3种指标求其几何平均数,同样可以用来评价整体的制度环境的水平:

“法律制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市场化”也都来自于樊纲[10]74的研究“中国市场化指数”的细分项目得分值,鉴于缺少2009年以后的数据,我们参考他们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补齐。将这两个检验指标代入方程,并依然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来对方程(8)进行估计,并将结果报告于表6的模型4与模型5中。明显的,我们发现Ainstitution与Ginstitution的系数符号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我们前文的分析方法与结果都是合理可信的,创新制度环境的优化将利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各个参数的显著程度与符号与前面几个模型相比均无太大差别,说明我们选取的控制变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2004—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了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并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要素市场扭曲、创新制度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对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的影响,最后实证考察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得知我们的结论是可信的。我们发现:

(1)在样本区间内,中国工业部门整体的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大致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具有较大差别。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新资本投入较高地区的创新活动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而诸如内蒙古、甘肃、贵州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其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较高,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创新要素投入结构较为合理,创新技术进步空间较大。

(2)由于前期丰富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储备可以为后期的研发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创新技术进步的演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要素市场扭曲不利于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的提升,是因为其降低了创新要素投入的配置效率并且限制了要素可得性;创新制度环境的优化可以从提升法治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增强与技术成果转化率的提升3个方面以利于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的提升。

(3)政府的资助行为助长了企业创新的“惰性”,挤出企业自身的R&D投资,因而不利于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而企业自身对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对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不利于绿色创新活动的技术进步,是由于当前创新活动过于注重资本投入,却忽视了创新人才的关键性;地区居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可以吸引创新人才集聚而对创新技术进步率产生积极影响;固定的工资发放制度、科研人员的工资扭曲、劳务费比重的提升限制了其他因素可得性等原因导致劳务费比重的提升并没有给绿色创新技术进步带来积极影响。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进一步政策的出台对于充分挖掘我国不同地区的创新潜力、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进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努力实现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避免行政干预要素价格行为。政府应该妥善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要素价格决定机制调整创新投入要素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配置,防止以产业拉动为目的的地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刻意扭曲要素价格的行为。

(2)进一步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在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发挥辅助作用,包括实施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从严治党等;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公众的产权保护意识,严惩知识产权侵犯等恶意行为;政府还应该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创新成果的孵化速度,从利润的角度激励工业企业的创新行为。

上一篇:AP1000核电工程下一篇:地理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