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专业范文

2024-06-02

医学本科专业范文(精选12篇)

医学本科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医学英语,必修课,本科生,教学,临床医学专业

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规定: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 达到四级或六级后, 都必须修读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对于医学生而言, 专业英语指医学英语。近年来, 全国各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蓬勃开展, 极大的提高了医学生的整体专业英语水平, 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然而, 我国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尚未进入成熟阶段, 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的实践, 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的教学进行探讨。

1 课程的定位

课程的定位是决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的手段与方法等先决条件。医学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 的一个分支, 是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英语必修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 的基础上, 为医学生“量身定做”的专业英语课程。然而,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大纲, 以及专门委员会的统一管理和统一指导, 给医学英语必修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工作造成了困难。各医学院校开展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的第一步, 就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包括师资、学生的专业方向和通用英语水平、相关课程的设置等) , 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程加以明确定位, 用以指导课程设计工作。

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以下简称《人才培养方案》) 中“知识目标与业务能力”一项规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能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人才培养特色”一项规定:“坚持外语教学五年不断线, 前两年为公共英语教学, 后三年为专业英语教学, 实施‘以学生为主题式’的分类别、分层次教学, 专业英语教学注重与专业和任职需要相结合, 促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明确规定:本课程是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级医学人才的必备课程, 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医学英语被列入医学基础课, 不同于被列入公共基础课的通用英语课, 体现了前者的专业倾向性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医学英语的明确定位, 为课程设计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2 课程的设置和安排

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应该遵循ESP教学的基本原则, 即“真实性”原则、“需要分析”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1]。“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教材内容要来自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语料, 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应体现专用英语的社会文化情景。“真实的语篇”加上“真实的教学任务”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2]。“需要分析”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均强调了ESP教学鲜明的目标性, 学习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的基础上。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遵循了上述三原则, 符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根据“需求分析”, 学生将来工作对英语的需求应包括临床工作中的诊疗英语会话和科研学术活动中运用的基础生物医学英语。据此, 课程分为基础生物医学英语和医生诊疗英语会话两门课, 共80学时。《基础生物医学英语》的各章节选取不同生物医学基础学科的英文原版材料, 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专业英语, 在学习中提高专业英语的读、写、译能力。《医学英语听说》侧重于临床诊疗英语的听说训练, 使学生逐步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医患交流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五年制医学生了解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 掌握专业英语基础知识, 并初步具备运用专业英语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参加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和用英语进行临床诊疗打好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学生已完成了通用英语学习, 90%已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的第三学年。除了通用英语基础外, 学生也完成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生物医学课程的学习, 进入了临床课程的学习阶段。此时的学生具备了学习医学英语所需的生物医学知识, 也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必要性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在老师的引导下会产生医学英语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医学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3 教材的选用

迄今为止尚无全国通用的医学英语必修课统编教材。各医学院校采用的面对本科生的医学英语教材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已出版的教材虽为数众多, 但由于编写者大多为英语教师, 缺乏扎实的医学知识背景, 导致所编教材错误较多, 且很难真正做到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满足医学生的专业英语需求。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 作用在于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教材建设是包括医学英语在内的ESP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 目前在没有高质量的全国统编医学英语教材的情况下, 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授必修课的医学英语教师应当如何为学生选择教材, 提供实用可行的教学资料呢?

我校在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选择教材时, 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一样, 注重了上述ESP教学的三原则。《基础生物医学英语》选用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卜玉坤主编的《大学专业英语之医学英语》第一册。选择该书的原因在于其选材与编排的特色鲜明:全书分为十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专业知识主题, 选材自国外原版生物医学教材、杂志、论著等, 涵盖了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人类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生物医学的基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内容, 与学生所学的生物医学专业课紧密联系, 有利于使学生从一接触医学英语起便对其“真实性”、“实用性”有所认识,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医学英语听说》课选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由Maria Gyorffy 著、曾广翘编译的《医生诊疗英语会话》。该书为国外原版教材, 为欧洲各国广泛采用。内容涉及临床诊断中医患对话的主要方面, 基于真实的诊疗场景, 通过临床诊疗英语的听说训练, 使学生逐步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医患交流的能力, 实现英语问诊和查房。

4 师资队伍的组成

我国高校面临复合型外语教师紧缺的问题。许多学校无法开好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英语, 其原因是英语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相关专业教师承担, 但是学生反映这类教师虽然有专业知识, 对于英语教学却并不擅长, 上课仅仅是解释一下专业词汇, 读一下课文, 非常乏味, 而且语言功底也不够扎实[3]。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医学英语师资是制约医学院校医学英语学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 各医学院校围绕培养复合型医学英语师资, 进行着积极的尝试,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校极为注重培养复合型的医学英语师资。具体的做法是:选拔25岁以下外语学院毕业, 受过严格正规的英语语言教育的通用英语教师, 有计划的跟班听课, 系统学习生物医学基础课, 并参加课程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成为医学英语教师, 承担本科医学英语必修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优秀者可继续攻读生物医学专业的研究生, 培养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医学英语师资。目前我校已培养出同时具有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生物医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的医学英语师资, 成为医学英语这一新兴学科的骨干。此外, 我校还积极引进医学英语人才, 聘请国外专家做客座教授, 定期为本科生授课, 扩大师资来源, 加强医学英语学科建设。

5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交际教学法被认为是ESP教学中必需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ESP教学旨在满足学习者特定的交际需要。交际法大纲以意念、功能、交际活动为内容, 强调在教材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4]。如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使用交际法,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校的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注重了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在教师中创造接近真实的医患交际环境。具体的方法如:进行《诊疗英语会话》教学时,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 教师在教授基本的句型、词汇后, 提供诊疗会话主题, 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医、患角色, 按角色身份的要求讲话, 模拟诊疗环境。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用英语查房的能力。此外, 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运用, 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医学英语学习讲座等,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其学习兴趣。

6 结语与展望

ESP教学是英语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医学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 具有科技英语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性, 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虽尚不成熟, 但具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和发展前景。希望广大医学英语教育同行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推动医学英语学科建设, 为培养国际化的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秦秀白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72-81.

[2]Chambers, F.A re-evaluation of needs analysis[J].ESP Journal, 1980 (1) :125-133.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88-314.

医学本科专业 第2篇

A 《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 D《难经》E《针灸甲乙经》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肝B.肾C.心D.4、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主气B.肺主皮毛C.D.肺主治节E.肺主宣降

5、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

A.心B.肝C.脾D.6、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B.D.血能载气E.血可化气

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征:

A上炎B 耗气C

D动血E 生风

8、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

A.脾胃虚寒B.脾肾阳虚C.D.脾气虚E.肾阳虚

9、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

A.心与肾B.肝与肾C.D.心与肺E.心与肝

10、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

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

D防御作用E固摄作用 脾E.胃 肺司呼吸 肾E.肺 气能摄血伤津肝脾不调脾与肾气化作用

11、在津液的生成中,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脾肺B 脾胃C 肠胃D 脾肾E 肺肾

12、肝气亢奋时,患者的情志改变是:

A抑郁B多愁善感C急躁易怒

D喜笑不止E易悲

13、足三阴经是指

A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B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C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D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

E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14、手少阴心经分布在A 上肢内侧中分B 上肢外侧中分C 上肢内侧后分

D 下肢内侧中分E 下肢外侧中分

15、阳经与阳经交会于

A四肢末端B 胸腹C 头面

D 腰背E 巅顶

16、足厥阴肝经下交于

A 手少阴心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手太阴肺经

D 足太阴脾经E手厥阴心包经

17、按照骨度分寸法折量为12寸的距离为

A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B 腋前横纹至肘横纹

C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D 肘横纹至腕掌侧横纹

E 脐中至耻骨联合18、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

A 委中B 少商C 曲池

D 肾俞E 心俞

19、至阴穴矫正胎位是其

A 局部治疗作用B 远隔治疗作用C 特殊治疗作用

D 刺血治疗作用E 以上都不是

20、禁针的腧穴是

A 肾俞B 列缺C 太冲

D 神阙E人中

21、关元穴不能用于治疗

A 月经不调B 高热C 慢性腹泻

D 阳痿E 遗精

22、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刺入是

A 斜刺B 直刺C 横刺

D 沿皮刺E 以上都不是

23、下列何穴归属于督脉?

A 关元B 大椎C 血海

D 足三里D 肾俞

24、位于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处的穴位是

A 三阴交B 太冲C 太溪

D 百会E 足三里

25、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神B.无神C.假神

D.神志失常E.少神

28、青色可见于除下列哪项外的所有病证(e)

A.寒证B.虚证C.痛证

D.瘀血E.惊风

29、面色黄而鲜明如橘子色,属于:(b)

A、瘀血B、湿热C、寒湿

D、气虚有湿E、营血不足

31、舌质红,苔厚黄腻,其主(a)A.湿热内蕴

32、下列除哪一项外,都是淡白舌的主病:(d)D.阴虚

33、日间汗出,活动后尤甚称(c)C.自汗

34、下列哪项不是细脉的主病?(e)E.瘀血

35、甘味的作用是:B.补虚、和中

二、填空题:(每空0.5-1分)

1、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简单地归纳为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2、常用的双手进针方法有。

3、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主痰饮,食积,实热诸证。

4、麻黄的功效是,宣肺平喘。

三、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3分)经络(4分)潮热(4)中药的“七情”。(4)

四、简答题

1、津液的生理功能有哪些?简述津液在体内生成后的输布过程(6分)。

2、晕针有什么表现,怎样处理?(8分)

3、脾病的虚证可见哪些证候?各有何异同?(8分)

医学本科专业 第3篇

关键词 医科院校 转医学类专业 动机 影响因素

一、本科生转专业的现状特征分析

随着学分制在各大院校中的实施及普遍,本科生转专业的现象日渐普遍。这一措施是对高考僵化体质的一种补救,尤其是在在具有特色化教学的院校内更是成了吸引学子们的一大亮点。例如浙江某一医科独立院校2012年共有151人申请转专业,其中由非医学类专业申请转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有58人,占转专业总人数的38.4%。研究医科院校内本科生转医学类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性地处理转医学类转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医科院校内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一)个人兴趣爱好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其求知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填报了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但由于分数没能上线等原因而未能如愿,结果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相对而言,在医科院校内医学类专业较比其他非医学类专业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因此缺乏专业兴趣成了大学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院校特色教学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众所周知一所院校内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存在的一定的差距,院校的历史背景、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决定了该所院校的优势专业。在医科院校内,医学类教学资源较丰厚,因而在这些优势专业上存在比该所院校最低录取投档线高几十分的现象,学生们往往会选择这些专业,但都未能就读。导致了非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往往会产生对于医学类专业的憧憬,从而想从非医学类专业转向医学类专业,让自己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此外,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由民资和名校合办的独立学院迅猛发展,为了谋求利益,多数院校当年获批、当年即招生,出现了许多“挂羊头,卖狗肉”之流的专业,这些专业甚至与院校的性质有着巨大的差异,本科生往往会对这些专业缺乏认同感,努力进入院校的优势专业,在医科院校内体现为非医学类专业转医学类专业。

(三)职业规划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施的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教育模式”,这一固定模式导致在本科生中形成了未来职业等同于专业这一观念。不可避免的,为了谋求更好职业规划成了大多数本科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相关资料显示在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中有39.03%的学生将“稳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事。同时在中国十大最稳定的职业中,医生这一职业名列第四,仅次于公务员、律师、教师等职业(新华网等)。随着中国对医疗制度的改革,专家型医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业大环境更加稳定,职业前景也被人们所看好,因而医生这一职业成了人们心中的铁饭碗,医科类专业成了本科生争相竞逐的热门。

三、医科院校内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中国家庭传统理论观在一个家庭教育层面上启着主导的作用。受其影响,父母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使得孩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在父母包办下的“从属品”。父母的这种观念在90后的独生子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考虑到子女的未来发展道路,父母也往往做出让孩子转向能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的专业,更有利于进入安排好的工作岗位,对于医生这一行业其稳定性成了父母观念中好职业的首选,学生受其影响也更容易倾向转向医学类专业。

(二)舆论宣传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当今是一个现代化社会,随着信息的传播途径增多,速度也随之加快。为了招到好的生源,许多高校通过多种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对学校进行大肆宣传,其中不乏虚假的成份。而这些虚假的舆论宣传往往导致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产生了错误,导致了解不深入,从而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看似实力雄厚的专业。进入专业的学习时候时,发现事实并非那么美好。对于一些专业,受老生的舆论影响也甚为严重,其表现在新生向同专业的老生咨询过相关情况时,一些老生将自己对于专业的不满灌输给新生,告诉新生这类专业有多么的差劲,就业形式多么的严峻,一些悲观消极的思想油然而生,给新生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使其开始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产生怀疑,在很长的时间内情绪难以得到安定某最终导致申请转专业。

(三)从众心理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学习是一个自我评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适应不了高校的学习氛围以及集体生活方式,缺乏了一定的独立性。因而周围同学的做法、想法此时更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导向。一方面,看着周围的学生谈论到想转到更好的专业去,对专业的不满,心中也不免产生此类想法,在医科院校内体现为非医学类专业想转医学类专业,对非医学类专业的否定。由此迷失了自己的本真意愿,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随大流提出转医学类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出于以后能够继续和好友、恋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看着他们转专业,于是自己也想转,这也属于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这些从众心理是对自己专业缺乏一定了解的内在表现,外在表现为缺乏理性行为上的转专业。

四、结语

医学本科专业 第4篇

虽然核医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原因归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核医学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由于核医学在中国广大地方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少数医院的核医学开展得很好, 但是大多数医院, 特别是许多基层医院开展得不好。有些基层医院对核医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检验技术上, 对核医学的新技术、新动向没有了解, 甚至不知道核医学为何物, 一些医生对核医学的概念也没有掌握。医生与患者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医生从患者身上逐渐增长自己的技术, 患者从医生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医学信息。连医生本身都对核医学无知, 那患者就更不会了解核医学了。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 更多的临床医学生走进基层医院, 走进社区医院, 他们大部分从事临床的一线工作, 那么, 对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 核医学的诊治、影像对于他们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医学院校是传输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地方, 那么, 让更多临床医学生了解掌握核医学是核医学以后发展的关键。现在, 很多院校把核医学作为一门选修学科, 很多临床医学生把核医学当成是拿选修分的科目, 但真正却对核医学没有足够的兴趣。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 图像清晰、直观, 且临床普及面广, 临床医师容易接受, 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 侧重于功能显像, 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 临床医师难以理解, 因此, 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极大挑战, 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 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 重要性不大的错误现念[1]。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与临床相互隔绝, 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 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 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 学习兴趣减低, 教学效果不佳。最后, 教学模式单一化, 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么, 如何在短短的课时中让临床医学生对核医学产生兴趣, 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核医学的发展, 对于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核医学知识至关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及发展, 总结一些教学初步模式, 为临床学生能对核医学产生兴趣并能合理运用打下基础。

1 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1.1 PBL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该方法突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讲授教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及创新和实践能力, 是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我科教研室做了一些研究报道, 证明在理论课及见习课中实行PBL, 起到良好效果[3,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2 比较法的应用加强与其他检查的对比, 突出核医学的优势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 辨别异同, 认识本质, 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 认识事物本质、特征, 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5]。比如, 可把核医学成像原理与CT、MRI相比较, 显像剂的比较、图像的比较。在临床上以心肌灌注显像为例, 可将核医学心肌显像与冠脉造影、冠脉CTA比较, 比较几种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 比较其准确性、安全性、信息量, 比较功能性图像与解剖性图像, 达到突出核医学影像的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 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 各有所长, 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2 结合临床病例, 以生动图片讲解, 了解各项检查的优势

临床本科生以临床医学为主, 我们以典型病例分析, 使实习学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更系统更全面。随着近年来SPECT/CT、PET/CT的提高应用, 图像融合技术已解决了大部分核医学图像欠清晰的特点, 且图像生动、直观。我们以典型病例为线索, 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 以图片讲解提问, 达到互动形式, 既可以拓宽临床本科生的诊断思维, 又可提高临床本科生对核医学各种检查的了解, 比较其余影像学, 突出核医学检查的特点。如“骨显像”就是一次成像显示全身骨骼病灶, 适合肿瘤病人骨转移筛查, 节省检查费用。PET/CT显像通过图像融合, 了解病灶解剖及功能信息, 通过对CT图像疾病征象分析, 对功能图像分析达到正确诊断, 有利于培养学员在诊断中的横向思维。

3 重视核医学见习的作用

3.1 见习教学在核医学教学中至关重要

临床见习是最直观了解核医学的方式, 有些院校已经取消, 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核医学的推广。初次接触核医学的学生有的会有害怕和恐惧心理, 这样会阻碍学生对核医学的学习兴趣。应该在合理防护的条件下, 解决同学们对射线的恐惧心理, 让他们知道诊断的射线是不会对人体照成伤害。特别是通过见习课了解核医学科房间布局, 现场监测工作场所的放射性, 制订出环境安全的检测数据, 进一步掌握核医学诊断和治疗安全无害的特点, 学生不再谈“核”色变, 而且通过参观可以了解核医学的文化与发展。

3.2 见习内容中的动手操作, 亲身体会

科室创造条件, 让学生参加核医学临床活动, 让他们参与不同显像剂标记、注射、采集、图像处理及结果分析, 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 可以参与PET/CT病史采集及图像处理, 更能加深影像。对自愿亲身体会的学生可以上机显像, 这样可以提高本身兴趣。

3.3 开展新技术讲座

对核医学的发展方向及新技术、新观念、进展作专题讲座讨论, 使学生明确核医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心理需求。

核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新学科, 与临床密不可分。核医学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临床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核医学的发展。提高临床本科生的兴趣, 让更多的医学院校生了解核医学、掌握核医学, 将核医学普遍用于临床诊疗中, 将核医学的知识宣传到群众中去, 这必将对核医学的普及以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杰华, 张勇, 程木华.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核医学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9) :61-62.

[2]沈建新, 王海燕, 王海江, 等.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1, 22 (2) :36-38.

[3]黄占文, 陈跃, 蔡亮, 等.PBL教学法在核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 18 (5) :337-339.

[4]张春银, 陈跃, 黄占文, 等.PBL教学法在检验核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16 (7) :1777-1778.

医学本科专业 第5篇

医学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医学研究中,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实验或观察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医学统计学运用统计学原理,能够透过偶然现象来探索其规律性,并以适当的方式将研究结果表达出来。对于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不仅可以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而且能加强其临床实践中阅读文献和进行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都把医学统计学设置为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这门课程是医学知识与数理统计相结合一门学科,逻辑推理性强,教学内容抽象。因为本科专业医学生没有较完备的数学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反映较难掌握这门课程,不懂怎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如何调整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笔者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扎实的医学统计学基础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保障,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医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从而忽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强调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注重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高校通过对学生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统计学是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经得起检验的.医学科研结果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统计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推断的基础上。高校应指导学生提高对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

1.增加开设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却不在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这使得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缺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深刻理解统计学理论内容,只会生搬硬套,滥用医学统计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适当地设置医学高等数学、医学数理统计等相关数学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医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2.适当增加或删减医学统计学相关教学内容。

(1)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很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烦琐统计学公式推导。同时,这部分内容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学生感到这部分内容非常枯燥难理解,降低了学习兴趣,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概念混淆的现象。所以应适当调整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删减烦琐冗长的统计学公式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重点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原理、应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2)有关学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期刊

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CSSCI法学基于CSSCI(―)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基于SCILAB与Tcl/Tk构建中学几何教学的方式分析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

对统计学的误用率高达30.25%。在教学内容中恰当增加的这种错误案例,使学生深刻了解科研实例错误根源,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避免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针对不同医学本科专业相对应的实际例子,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理解相关医学统计学知识。

三、倡导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而且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LBL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直接接受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课程内容条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但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创建了PBL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医学统计学中非常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和复杂逻辑关系的统计方法,同时占用学生的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用LBL教学法讲授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的内涵和应用方法。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可以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案例分析内容,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在采用PBL教学法时,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布置案例作业,教师课上多利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通过讨论、自学指导等多种方法,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工作中能科学地搜集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书写科研论文。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发展迅速,充分利用多媒体、统计软件和网络教学等计算机技术,处理复杂冗长的统计计算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手段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医学统计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呆板的表现形式,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料来进行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楚的医学统计学中抽象、生涩、陌生的难点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教学通过ppt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多媒体课件可放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反复学习相关知识。

2.统计软件的应用。医学统计学有大量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算法,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难以掌握。而医学本科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掌握对医学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算法。但实践中如果没有统计计算,就没有办法得出统计推断结果。目前,使用广泛的统计软件(如SAS、SPSS和STAT软件)只要了解统计分析的原理,无须了解统计方法的各种算法,即可得到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在统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重点介绍统计算法或编程,而是重点围绕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统计软件学习,使数学功底不够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大量期刊中存在误用医学论文误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和学生开始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以上总结的四点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相静,王玖,孙红卫.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及数理统计衔接教学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包红,徐娜,刘建平.运用“PBL+LBL”方式进行医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10,(8).

[3]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4]赵晋芳,刘桂芬,郭明英.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9).

[5]伍亚舟,易东,张彦琦.探讨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育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重庆医学,2013,(33).

[6]伍亚舟,张玲,张彦琦.如何提高医学统计学本科教学质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9,(11).

[7]马修强,陆健,吴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

医学本科专业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PBL教学法;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34-02

1 教学内容改革

科学设置考试课、考查课、选修课 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及今后实际工作、执业医师考试、考研等以关系密切的课程设为考试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与以上各方面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十分密切的设为考察课,如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课程如计算机VB程序设计等设为选修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精力集中,有的放矢。

科学安排各课程授课时间 第1、2学年为基础课授课时间,建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解剖学概论、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安排在这一时间进行授课,上午安排理论授课,下午安排实验、见习等实践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适当安排文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开阔视野。

第3、4学年为专业课授课时间,建议此时讲授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如果在大一讲授该课程,等到大三开设专业课时,学生印象模糊;如果安排在此时讲授,此后紧接着进行内科学、外科学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前后呼应,印象深刻。为了使大一新生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更好地开展基础课授课,可在大一上学期讲述解剖学概论,简要介绍人体解剖学基本知识,等到大三时再系统讲授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各门课程内容安排除遵照教学大纲外,授课及考试重点应与学生今后工作实际需要和面临的执业医师考试和硕士研究生考试结合起来,为今后工作和升学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理论课和实验课、临床实习应密切联系,穿插进行。目前的课程安排是集中上完理论课后,又集中进行实验课或临床实习课,造成学生对较早学习的理论知识已经遗忘,实践课学习效果不好。建议每1~2次理论课后紧接着安排实验课或临床实习课,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及时加深巩固和理解,上实践课时目标明确,学习效果良好。

2 教学方法改革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体又是多个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让学生清楚每一门课程在医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主动把已完成的课程和新学习的课程联系起来,把看似孤立、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正确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广泛采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關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PBL教学法的优势有很多:

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信息;

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PPT为主、板书为辅,图文并茂地为学生教授课堂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在PACS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模拟放射线科真实工作环境,教师一边演示病例影像,一边给学生讲解解剖知识和影像所见,学生人手一台微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在规定内容讲述完毕后,教师可以任意调取图像,让学生书写诊断报告或回答提问,既巩固课堂知识,又检验教学效果,还能对学生进行考核。多媒体实验室的使用,使学生和教师都获益匪浅。

3 考核方法改革

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要求,结合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立起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配套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如出勤情况、课堂测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参加比赛等,各种考核折合成分数相累加,改变以往学生平时学习消极、期末突击,一张卷子、一个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平、客观、全面[1]。

奖学金的评审改革 每学期奖学金数额虽然不多,但对于没有经济收入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因此,奖学金评审方式的公平、科学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对辅导员及整个学校的评价,必须高度重视奖学金的评审工作,认真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排名时应该学习成绩占90%以上,与学习无关的各种活动加分应该占10%以下;或是仅在学生学习成绩并列时,谁的课外活动得分多,谁排名优先。这样既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全面发展。

现在很多高校在评审奖学金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占70%,课外活动分数占到30%。很多学生特别是班级、校级学生干部,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拼命参加各种课外互动上,获得大量课外活动加分。这样就使得很多学习程度中上等、课外活动相对少的学生拿不到奖学金,而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干部凭借大量课外活动加分得到三等甚至二等奖学金。这样的情形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目中学业主体地位下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中,造成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必将对学生和学校产生深远的恶劣影响。

4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升学指导

进入大四学习后,学生对就业和升学会有很多困惑和迷茫,建议辅导员老师加强对就业形势和考研信息的了解和关注,主动对学生加以指导,可以以电话、网络、微信等形式与学生保持沟通和联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准备升学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校外辅导员。笔者在给吉林医药学院2011级影像本科班学生讲授医学影像诊断学这门课程时,课余和学生分享了许多工作和考研经验,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很多学生向笔者提问题,笔者都给予了热情、客观、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包含思想、情感、就业、考研等方方面面,使他们少走弯路、获益良多。

5 结语

随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影像诊断知识不断更新,现代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内容的选取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评价体系的建立上、思想道德的教育上等诸多方面,都应满足临床和科研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既打牢基础,又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实用型、复合型医学影像学人才,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第7篇

南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由中国人 (清末状元张謇) 自己创建、拥有百年历史传承的高等医学院校, 建校以来,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医学人才。如何顺应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遵循医学教育特点和规律, 培养国家医改大背景下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 科学修订培养目标,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总体思路定位

1. 顺应全球化医学教育改革方向。

医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一直是国际医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2010年12月, 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 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纲领性报告。该报告指出, 现代医学教育正经历第三次改革, 改革将从机构和教学两个层面开展, 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5]。岗位胜任力培养内容实际上涵盖了WHO“五星级医生”标准,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FME)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 (IIME)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 等提出的医学生培养要求和目标。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内涵应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院校实际进行定位修订。

2. 切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和地方人才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 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有着重大变革的要求。2012年5月,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要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建立有效衔接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调控机制。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 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医护人员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四个突出问题。由于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造成患者“看病难, 看病贵”现象, 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成为医疗战略发展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全科化将是重要培养方向。南通大学创始人张謇先生办学之初提出的“学必期于用, 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亦切合于新时期医疗卫生与医学教育相互依存的要求。

二、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2008年, 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了“本土化”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 该标准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空间。

1.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

美国医学教育实行以医学院教育为起点, 以毕业后教育为重点, 通过继续教育, 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6]。《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指出: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目前教育部和卫生部正改革和推广的“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当今医学教育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反复积累的过程, 熟练和规范掌握更多临床技能的目标, 可在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去加以实现。作为本科医学生, 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提出过多过高要求并不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所以, 本科阶段主要是夯实医学生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掌握急救和内外科基本操作技能, 以为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畅对接打下良好基础。

2. 掌握沟通技巧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在技术至上的诊疗技术培训过程中, 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一直被忽视。近年来, 随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 医学人文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 (同情) 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 是无能力的表现。”好的专业教育会利用一切学习途径, 将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潜能发挥至最佳。高等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教师要将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 将课程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重建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 作为明日医生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质量。卓越医生不仅是医疗技术上的高水平高质量, 更应是人文关怀的践行者。

3. 注重岗位核心竞争力培养。

在新的传染病、环境风险、行为风险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 全球卫生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 医学教育未能跟上步伐很好地应对上述挑战, 医学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患者和人群需求不匹配, 团队合作不佳, 部分医疗卫生人员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 忽视初级保健作用等弊端日益显现。岗位胜任力是培养未来卓越医生的核心保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转变教育理念, 实现纯粹技能培养向广阔视野下多元化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转变。岗位胜任力不再狭隘地专注于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和能力 (“硬能力”) 培养, 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伦理行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软能力”) 。目前国家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改变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严重缺乏的局面, 着力提高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 切实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看病难, 看病贵”现状。由于临床医学专业不再设专业方向, 岗位胜任力培养可帮助学生胜任临床多元化岗位需求, 亦可帮助读研深造的同学顺利进入更高阶段的精英教育, 拓宽明日医生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全球视野, 合理定位事业发展方向, 并为医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三、结论

当今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发生着深刻转变, 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目标和模式随之发生改变, 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亦应作相应改革。只有确定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教育改革才能围绕目标, 探索适应现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7]。

医学教育应是精英教育, 国家正积极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 但脱离国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 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培养不分层次, 言必称卓越, 是脱离实际的。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 “卓越”定义应有所不同。长学制医学教育卓越定义为培养“优秀杰出的高级医学人才”, 而本科医学教育卓越定义应是培养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事业发展潜质的合格医学人才”。

笔者认为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 具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职业伦理和价值取向以及良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爱岗敬业, 同时兼具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转化式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动力以及个人事业发展能力等潜质的应用型合格医学人才。

摘要: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善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以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结合医学教育国际化和国家医改背景, 探索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

关键词:本科生,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厉岩, 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 .

[2]宫福清, 戴艳军.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 2012, 33 (5A) .

[3]马建辉, 许晓东, 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5) .

[4]李小波.医学院校如何界定学习结果——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的案例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12, 33 (11A) .

[5]Frenk J, Chen L, Bhutta Z, 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The Lancet, 2010, (376) .

[6]郑加麟.美国职业化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6) .

医学本科专业 第8篇

1 灾害救援医学课程的开设与设置

频发的灾害事故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灾害救援医学这门新专业,经过40年的发展灾害救援医学已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专业特色[2]。作为灾害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救援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灾害人群的生死存亡,高水平的医学救援需要大量专业化的救援医学人才和专业的救援医疗队伍。部分发达国家(英、美、法、澳大利亚等)已把灾害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并定期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层次的救援医学培训,结果是这些国家灾害人群的低伤亡率和高救援成功率[3]。近年来,我国也相继成立了一些灾害救援组织机构,但医学救援环节仍很薄弱,灾害发生后的医学救援主要由各级医院临时抽调医护人员参与,救援结束后随之解散,这一模式的弊端已在近年发生的数次灾害医疗救援中暴露无遗。培养专业的救援医学人才,建立专业的灾害救援医疗队伍既是灾害救援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救灾形势的迫切需求[4]。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包括灾害医学相关内容,少数高校已自行进行了灾害医学的教学尝试,在缺乏统一教材和授课内容的情况下,如何讲好这门新课,课程的合理设置就颇为重要。

灾害救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我校把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学年上半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各科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具备了相应医学专业知识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灾害救援医学的内容。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参考国内现存的几部灾害救援医学专著,我国的灾害医学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与急救医学、各专科创伤章节的内容多有重复和雷同。如何编排授课内容,既能突出专业特色,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重要。根据灾害救援医学专业特色我们选编了5个方面的内容:灾害现场救援的组织实施、常见灾难的医学救援、灾害心理应激与应对、灾害防护、灾害救援基本技能,前4个内容采用了专题讲解的方式,灾害救援基本技能采用现场模拟教学,共计33学时。

2 授课中抓住共性、突出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灾害救援医学内容繁杂,各章节内容跳跃性较大,逻辑关系联系不紧密,课时安排紧,授课中只有抓住各章节内容的共性,对同类知识采取以“点”带“面”、以“点”串线的排列组合才既能把知识点最大限度的传授给学生,又能条理清楚的突出灾害救援医学的特点,再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常见灾难的医学救援这一专题的讲授中,分别以公路交通事故、地震灾难和恐怖事件医学救援三个小分题的讲解串联起了事故灾难、自然灾难和特殊事件灾难的医学救援。在讲解公路交通事故的医学救援时,采用了案列教学法,以详实的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了不同公路交通损伤的特点、形成机制,行人致伤机制,现场救援。紧接着在地震灾难医学救援讲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同学们利用在公路交通事故中所学的医学救援知识去归纳总结地震灾难的损伤特点、形成机制,现场救援与公路交通事故的异同点。然后由老师评讲总结两类灾难救援的差异和相通性,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理解、掌握不同灾难医学救援。恐怖事件医学救援相对少见,而学生往往对恐怖事件有一种好奇、神秘感,就利用这种好奇心在课堂上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先由老师讲解恐怖袭击的界定、类型、特点、应急救援的主要任务、原则,然后选取了大家熟知的国内外重大恐怖事件和同学们关心的安全问题,结合视频、音频、图片资料由老师提出问题如:在恐怖事件中如何克服救援人员的心理障碍?如何进行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如何对恐怖事件中的受害人群进行安全有效的现场急救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3 在实践中完成救援急救技能的学习

救援急救技能的学习掌握是灾害救援医学的重点内容,救援急救技能重在实践,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仍按一般理论课的方式在课堂上讲解、演示,学习过程既枯燥学生也不易领会其要点,面对具体病例依然是无从下手、束手无策,如能在实践操作中结合理论讲解,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教学中,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医院的临床模拟培训中心,模拟灾害现场,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通过学员分组操作体会灾害现场急救技术(如人工通气、除颤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病员检伤分类技术,心肺复苏术,熟悉灾害现场急救的组织与指挥原则和程序,了解常用救援医疗设备的使用。课程结束前抽查部分学生现场表演所学的救援急救技能,由同学们自己挑毛病,找差距,老师最后点评总结,这一教学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 优化师资队伍,加强专业化建设

灾害救援医学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医学和创伤外科学的知识,还要在灾害救援的组织实施、灾害心理障碍的应对、灾害疾病的防治等方面也要有较全面的了解和经验积累。目前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多由从事急诊医学和创伤外科学工作的教师承担,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性质的差异,授课教师在讲述现场急救、急救技能、创伤救治等与本学科相关的内容时则得心应手,而对于不熟悉的内容由于没有深入的体会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量和知识面偏小,授课内容平淡,难以讲出灾害救援医学的特色。学生也容易把灾害救援医学误解成创伤急救学,面对雷同和重复的教学内容,也难以激发学生对这门新学科的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组建了灾害医学教研室,采用了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课前试讲集体评议的形式,使大家各自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做到互通有无、学科互补。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学、疾病防疫等内容则聘请相关教研室的老师进行专业学术讲座,通过这些方法不断完善和更新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优质教学的保障,通过两年的教学探索,我校已初步建立了专业的灾害救援医学师资队伍,为灾害救援医学教学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加强灾害医学体系建设,开展灾害医学教学与培训将会是医学院校担负的新使命和面对的新课题[5]。近期,我校已建立了第一支国家灾害医疗救援队,将以此为平台把灾害救援医学的教学和实践逐步推广到更多的医学专业。

摘要:从当今灾害救援形势出发,分析了在我国医学高校开设灾害救援医学课程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灾害救援医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灾害救援医学,医疗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Couing MP,Martinelli A,Lavin RP.The National ResponsePlan: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lead for emergency supportfunction[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5,3(2):34-40.

[2]Champion HR,Mabee MS,Meredith JW.The state of US trau-ma systems:public perceptions versus reality implications forUS response to terrorism and mass casualty eventa[J].J AmColl Surg,2006,203(6):951-961.

[3]MMMacfarlane C,Joffe AL,Naidoo S.Training of disaster man-agers at a masters degree level:from emergency care to manag-erial control[J].Emerg Med Australas,2006,18(5-6):451-456.

[4]杜晶,杨建伟,张励才.关于构建灾难医学中急救基本技能标准化培训平台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415-416.

医学本科专业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15所医院康复科(省级以上3所、市级医院9所、专科医院3所),包括55名康复医师、46名康复治疗师,其中初级职称人员50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1名,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从课程学时设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选择等不同层次设计9个问题;问卷采用实名制调查法,通过纸质发放和电子文档网传;在107份调查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回收率达94.4%。

2 结果

2.1 调查项目1

关于针推专业本科康复医学课程的学时设置,75.3%的被调查者建议应在32时或以上,以32学时为宜;初级职称人员建议授课学时为48学时,中高级职称人员的预期值为32学时。见表1。

2.2 调查项目2

关于针推专业本科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以强化康复意识(63.4%)、掌握康复技术(55.4%)和康复知识(50.5%)为重点。见表2。

2.3 调查项目3~5

对针推本科生必备、招聘中最被看重的康复素养,调查者的观点基本一致,排序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康复知识、康复技术、康复意识,而康复技术、沟通协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被认为是毕业生最为缺乏的素养。见表3。

2.4 调查项目6~9

关于针推专业本科康复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72.3%的被调查者认为康复评定(72.3%)是授课中的首要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其次是康复技术(54.5%)和康复原理(53.5%);而在具体教学内容中,肌力及肌张力评定(8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75.2%)、关节活动度评定(57.4%)等康复评定在康复评定教学内容中排在前列,神经发育疗法(64.4%)、关节活动度训练(62.4%)、肌力训练(59.4%)等是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最受重视的内容;在疾病康复中,脑卒中(80.2%)、脊髓损伤(59.4%)、小儿脑性瘫痪(44.6%)被认为是应重点掌握的康复病种。见表4。

3 讨论

3.1 康复医学学时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针推专业的康复医学授课学时应在32学时以上,较目前实际学时高,一方面反映了康复医学在整个针推专业教学设计中的权重,另一方面针推专业的学生已通过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学等课程的学习,完成了部分中医康复治疗知识的学习,使得缩短系统学习康复医学的时间成为可能。另外,在学时的配比上,初级职称人员建议授课学时显著高于中高级职称人员的预期值,反映出初上临床的康复工作者对本科课堂教学的需求更为迫切,或者说是更为依赖;而中高级职称人士可能更倾向于在工作岗位中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去获取相关的康复知识与技能,并不过度热衷于提高本科教学学时。

3.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调研结果提示我们,强化康复意识被提到了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康复技术和康复知识的学习紧随其后。而在本科生必备、招聘中最为看重的康复素养中,具备一定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更受重视,康复意识排列第三。康复临床的实际需求与教学目标设定间的细微差异,反映出在大多数康复临床工作者眼中,新的康复理念的传播在当前仍是针推专业康复教育的重要一环,本科教学对于树立正确的医疗和思想观念是最为有利和有效的阶段,应予于加强;而另一方面,掌握康复知识和技术作为临床最为看重的康复素质,在本科课堂教学背景下,若要全面快速提升有一定难度。而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者认为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康复技术、沟通与协作和灵活应变能力,这突显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目标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本科康复教育中对技能、能力培养的不足;而沟通与协作能力被多数被调查者反复强调,这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前康复临床小组式工作模式的要求,同时也与临床医师们对现代成长背景下本科生处理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担忧密不可分。

3.3 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康复评定、康复技术和康复原理是授课中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康复评定以其客观化、标准化、量化的特征有效弥补了中医类学科在功能评定方面的不足,是现代针推乃至中医临床在辨证论治体系之外,需要积极向西医类学科借鉴和补充的内容。而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与传统的针灸推拿方法的结合,是临床中医特色康复的发展方向[4]。康复原理有别于中医理论,是理解现代康复的必备基础。以上教学内容的选择既是康复医学本身的教学规律使然,也明显反映出与针推专业原有知识结构有关联和互补性。而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于临床的观点,着重于针灸康复临床的优势在于肢体运动障碍的评定、治疗及相关病种的介绍。

4 对策与展望

本调查反映出针推专业康复医学本科教学与临床实际需求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应响应临床实际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现代临床需求的中医康复人才[4]。

4.1 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知识体系庞杂、涉及面众多,如能适当增加学时至40~48学时,应当是合理的。若考虑到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本来就较为饱和,在课堂教学之余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或另设专业相关度高的选修课,如神经生理疗法、关节松动术等,对未来有志向康复方向发展的学生不失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4.2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从调查结果来看,现代康复临床要求全方位提升本科生的康复素养。除了传统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外,加强康复意识、提高沟通协作、灵活应变、自我学习等能力应纳入教学目标之内;尤其是提高沟通协作、灵活应变能力,作为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得到充分重视,在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及考核实施在内的整个教学设计中亦应加以考虑。

4.3 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康复技能、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明显已不适合[5]。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将是未来康复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6]。探索实践教学改革[7],尝试PBL教学法[8]、案例式教学法[9]、参与式情景教学法[10]、慕课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调整传统的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4.4 精选教学内容

在对康复理念学科构架进行全面介绍的同时,选择与针推康复相关的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内容重点介绍,并充分借助于已有的中医知识背景,以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结合为线索,将康复医学的学习作为深入认知中西医的区别与联系、探寻中西医结合康复思路与方法的契机,突出针推专业特色,启发针灸特色康复的思考与应用。

4.5 打造自学平台

康复临床工作者已实践或认识到自我学习将成为课内学习的有力补充,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本科阶段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打造课程网络资源,创建康复医学自学平台,为满足学生在康复方向上不同层次的自我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创造条件。

5 结语

本调查收集了康复临床专业人士对针推专业康复医学本科教学的真实反馈,反映出临床对全方位培养针推本科生的康复理念-知识-技能-能力的需求及现行康复教学在技能、能力培养方面的缺憾,提示应适当增加教学学时,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有专业特色的康复医学教学内容,加强康复技能、能力培养。本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临床观点,可作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泓,何可.中医院校针推专业开设中西结合康复医学必修课势在必行[J].中医药导报,2008,14(10):92-93.

[2]何乾超,蔡伦,黄永,等.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和发展趋势[J].中医杂志,2012,53(2):95-97.

[3]张雯,陈文华,阚世锋.临床医学生康复知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89-390.

[4]谢芹,陈治忠,余瑾.提高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水平[J].中国康复,2006,21(1):66-67.

[5]吕亚南,李荣祝.借鉴康复医学成果促进针灸推拿学科发展[J].陕西中医,2010,31(1):84-86.

[6]石坚.本科生康复医学课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2):107-108.

[7]汪燕,马绣林,何世铭,等.康复医学教学中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2001,16(3):188,191.

[8]王诗忠,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30-231.

[9]钱红,任佰玲.案例教学在康复医学实习生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29(30):127

医学本科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法医学,救援医学,教学,改革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截至7月24日12时, “汶川地震”已确认69, 197人遇难, 374, 176人受伤, 失踪18, 209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 也成为了一块检验了国家各部门在面对突发特大灾难性事件时的方针、政策、组织、协同及应对等各方面准备和救援处理能力的试金石。对灾后遇难者遗体处理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共识, 美国“911”事件后的遗体DNA比对就是一个经典例证。本文立足于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遗体处理状况,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法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加强对非医学本科专业学生进行法医学知识普及教育为出发点, 探讨法医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改革方向。

1 我国法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1 对“法医学”范畴的理解误区

由于普通人群对知识和信息获取的片面性, 人们对法医学的了解主要源自媒体的新闻报道、电视剧情及道听途说等感性方面, 而缺乏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 造成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其结果是人们普遍认为法医学就是“研究尸体”的特殊行业, 甚至在医学院校中有相当多教师也几乎把法医学等同于解剖学或病理学等形态学科。

1.2 法医学知识的社会空缺性

法医学知识的社会空缺性是严重的问题。人们对法医学常识的缺乏一方面容易引起对法医工作的盲目崇拜, 另一方面又会对法医工作提出不合理要求, 进而产生误解或不信任, 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 一些不知情的民众容易在有意或是无意的网络媒体引导下走入误区, 严重的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比如:“法医可以准确地计算死者死亡的时间”、“把一些特殊的尸体现象误认为损伤”等都是目前常见的认识误区。近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以“黄静案”和“瓮安事件”的尸检为特征的争议都源于此。

1.3 从法医学知识缺乏到影响到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性

在涉及命案和群死群伤的重大事件时, 由于缺乏法医学常识;由于没有或忽视法医学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决策者在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时, 难以全面科学地考虑问题, 会造成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比如法医学尸体检验要求在死亡后24-48h内进行, 以防止许多重要证据的消失或被腐败破坏, 但在近期的一些事件中死者尸体检验被延后近1个月才进行, 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做法, 不利于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结论, 亦会影响事件的顺利解决。再如“汶川地震”后, 个别地方政府为防止疫情发生而直接掩埋尸体, 不再进行个人身份识别工作, 这一做法既违反国际惯例, 又缺乏人文关怀, 曾一度引起国家、社会和业内的广泛关注。

2 加强法医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意义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 即依照法律程序将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用于侦察犯罪, 为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证据、为立法提供医学资料的学科。法医学知识的普及, 除了对医学院校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外, 对政治、政法、公安、新闻传媒等院校的学生也同样重要, 作为未来国家行政、执法、卫生、宣传等部门的主要组成人员, 了解法医学常识具有以下意义。

2.1 有助于政策的全面化、合理化和人性化

近年来, 由于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意外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频发, 法医学的社会意义更加突显, 在发生大量意外死亡事件时, 对死者进行个人识别和身份认定, 以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抚慰, 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它涉及公共卫生、社会伦理与情感等多个领域。泛美卫生组织紧急应对及灾难救济项目前负责人克劳德·德古耶特 (Claude decille de Goyet) 以美国“越战”后30年为解决寻找阵亡军人遗体问题所付出的重大代价为例指出, 确定死去亲人的身份并通过正常渠道表达悲痛, 是帮助幸存者从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精神打击中恢复的关键。而祭奠无处、生死未卜, 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身份的长期难以确定, 这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必须重视法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2.2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作用, 电视、电影工作者在制作法医相关的节目时, 能更客观真实地从第三方视角进行宣传, 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普及法医学基础知识, 提倡法制观念, 从而起到促进法制建设和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的作用。作为民众日常安全保障的人民警察只有在了解和掌握法医学相关知识条件下, 才能在办案的各个阶段准确判定案件性质, 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案件, 有效维护社会安定。同时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法医学常识后, 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推行, 将有助于处理民事纠纷时各方达成一致, 推动社会和谐。

2.3 弥补法医学专业人员人力不足的现状, 在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时帮助善后处理

“汶川地震”后, 我国政府抽调周边地区数百名法医对数万具地震遇难者遗体进行身份识别和认定工作, 但法医工作者人手不足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程,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时一些没有经过培训的志愿者主动参与提取死者毛发以备DNA鉴定, 这种做法的人文积极性是必须肯定的, 但科学性很不乐观, 其会为后期个人识别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法医学要求对此类事件死难者进行DNA检查的标本必须是带毛囊的毛发, 实践中需要提取死者肋软骨, 如果能对具有相关法医学常识的志愿者进行简短培训就可以达到相当于国外的法医检验员水平, 在特殊时期完全可以胜任个人识别的证据取材收集工作。

3 改革和建议

3.1 在非医学本科专业中普及法医学知识

主张在非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法医学选修课程, 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讲解。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①普及法医学基础知识;②如何运用法医学知识识别、保全和留取有价值的医学证据;③如何针对法医学鉴定配合法医、侦察员及其他办案人员、当事人等取证、辩护和质证。通过学习使这些学生对法医学有初步认识和了解, 形成知识储备。

3.2 以实践为基础、问题为中心和导向的PBL教学模式

“案例”是法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武器, 以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宽思路, 同时增强实验动手能力。采用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方法, 有利于减少内容的重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决断能力、社交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3.3 以参加社会实践方式加深大学生对法医学的认识

实践在法医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人云“实践出真知”, 应当创造条件, 促进各部门的合作,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到公检法系统法医部门实地参观调查, 让学生了解法医工作的性质、范围等等, 加深学生对法医学的认识,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3.4 以讲座方式进行主题式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法医学知识认知程度

应当摒弃行业的“门户之见”, 跨学校、行业聘请专家及公检法法医工作者, 深入社区以讲座方式进行法医学知识普及教育, 通过与知名专家、教授面对面的交流以提高法医学知识的社会认知程度, 最终达到普及法医学知识的目的。

总之,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为了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了使中华民族在重大灾害面前更加强大, 我们应当“与时俱进”, 通过教学、实践等多个层面对非医学本科专业学生进行法医学知识普及教育, 这对培养新时代全方位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昉, 李曼霞, 周发春.我国救援医学教育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835-836.

[2]郝继莲, 梁亚平, 王英元.浅谈法医学教学改革[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0, 12 (5) :50-51.

[3]朱华, 韩军鸽, 李兴彪, 等.三早教育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实施[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5) :432-433.

[4]民政部就汶川地震死亡、失踪人数统计等问题答问[EB/OL].http://www.gov.cn/gzdt/2008-06/26/content_1028604.htm.

[5]徐朝阳, 赵国胜.从毕业生质量初探法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5) :25-27.

[6]曾恩泉, 吴松, 谢英, 等.我院法医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医学信息, 2008, 21 (3) :335-337.

医学本科教育应重视通识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本科教育;通识教育

一、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原因

首先,随着人类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通识教育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首先是由医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教育”层面,大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全民素质。这就需要大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开展通识教育,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其次,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创新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知识的积淀。广博的人文知识可以触发灵感,而专才很难有创新思维。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过通识教育,他们通晓许多学科知识,尤其在文科即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较全面的修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在西南联大他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轮流教学法给了他多方面的文史知识。几乎多数科学家在回忆如何取得成功的时候,都深感直觉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他们觉得那些自己梦寐以求的有关目标的答案似乎是从天而降,突然闪现在脑子里。爱因斯坦曾说:“1907年,当时我正在写一篇狭义相对论综合性论文,……突然,我一生中最得意的想法出现了。”为什么“突然”想到?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爱因斯坦说他进行了自由联想。联想就需要大量的信息,尤其是综合性联想,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甚至一些看来毫不相干的东西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是广博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了成功。创新思维这一质的飞跃必须以广博的知识这一量的积累为基础。

再次,医学教育需要通识教育。当今,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医学本身与人文密不可分,它不仅涉及对“生物学的人”生命健康的维护,更需要眷顾“社会性的人”在心理、文化、信仰等属性方面的需求。这要求医学工作者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价值观,满足不同医学对象的需求。

二、开展途径

开展通识教育应加强联合办学。由于学校的专业限制,单靠学校人文社科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既可以采取“引进来”即请教师来校讲课,也可以“走出去”即与其他学校联合,学生可以自由在其他学校进行学科的选修,以此来丰富和增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通识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更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所说,科学需要哲学、历史和美学经验并存,科学单独存在,会导致极大的祸害。所有学科都不是独立的,不光是一个骨架,它要有血有肉才能够活起来,通识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营养成分。因此,教师要与学生交流“有血有肉”的知识,要交流关于专业的通识知识。另外,每个教学活动虽然是独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所有的教学活动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本科教育的目的。因此,通识教育不光是人文社科教师的责任,也应是其他教师的授课范畴。

参考文献:

[1]吴林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医学本科专业 第12篇

但是, 在许多医学院校, 由于院系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独立性等原因, 常出现虽然同为一门课程, 教学基本要求也相差不大, 而在各专业的教学进度却不统一, 导致教师重复授课, 工作量增加, 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这对目前扩大招生导致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 研究医学门类各专业共同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教学时数等方面一致性的教学计划整体优化, 是目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涉及专业

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医学影像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学等10个本科专业。

1.2 涉及课程

按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教学时数完全一致性的程度分为:①全部专业一致性课程。在全部专业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教学时数完全一致性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与卫生法、邓小平理论概论、计算机、英语、体育、军事理论等10门课程。②大部分专业一致性课程。在大多数专业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教学时数完全一致性的课程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③小部分专业一致性课程。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专业以及医学影像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中一致性的课程:a 公共基础课程:医用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b 临床医学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c 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化学分析、实验生理科学、外科基本技能。

在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中一致性的课程:a 化学类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b 基础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合并为人体结构学) ;c 临床医学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 (合并为临床医学概论) 。

2 结果

全部专业均开设课程占各专业总学时的24.88%-32.11%;大部分专业均开设的课程占各专业总学时的25.84%-33.34%, 两项合并达50%以上。结果表明, 各专业开设的共同课程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这为研究建立医学各专业共性的教育平台提供了基础。

从各专业开设的共性课程考试成绩来看, 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3门课程考试成绩, 医用高等数学成绩康复治疗学专业偏低为 (68.68±12.30) , 最高为医学影像学专业 (74.83±13.20) 。医学物理学成绩康复治疗学专业为 (85.19±8.43) , 医学影像学专业为 (82.22±10.10) 处于较高水平, 其他专业平均分为75分左右。各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化学分析等课程的成绩差别不大。结果表明, 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学成绩与专业有一定关系, 说明与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有关 (康复、影像专业对数学和物理课程的要求更高些) 。

从各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成绩来看, 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生理科学13门课程中仅有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理学3门课程考试成绩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其中, 细胞生物学成绩康复治疗学专业为 (85.88±6.54)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 (85.78±7.81) , 医学影像学专业为 (83.00±8.92) 处于较高水平, 其他专业平均分为77分左右, 医学微生物学成绩康复治疗学专业偏低为 (65.94±8.79) , 最高为口腔医学专业 (70.94±9.42) , 药理学成绩康复治疗学专业偏高为 (82.81±5.79) , 最低为中医学专业 (73.33±11.10) 。结果表明, 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成绩总体变化不大。

从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6门课程成绩来看, 内科学课程考试成绩有一定幅度的变化, 其中,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 (63.63±6.32) , 医学影像学专业为 (64.18±5.56) 处于较低水平, 其他专业平均分为72分左右。结果表明, 临床医学课程成绩与培养目标设置有关,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对临床医学课程的要求高。

从考试成绩比较来看, 在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成绩中, 出现变化的成绩点仅10多个, 占总成绩点的10%以下, 说明采取共同的课程平台进行教学, 各专业相关的课程成绩变化不大。

3 讨论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 设置“两课”课程群,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数理化课程群, 包括高等数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人体结构课程群, 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人体功能课程群, 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疾病基础课程群, 包括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病原机理课程群, 包括病原学 (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传染病学、环境、行为、社会、心理与人类健康等;预防医学课程群, 包括统计学、卫生学、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康复医学等;治疗学课程群, 包括药理学、治疗学、急救医学、介入放射治疗等;临床技能课程群, 包括检体、化验、放射线、CT、核磁、B超等;临床专业课课程群, 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病学、口腔科学等已成为共识[1]。有些学校把实验学分成实验学总论、医学动物实验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病原检测基本技术、形态学实验 (解剖、组胚、病解、生物) 、机能学实验 (生理、药理、病生) 、临床技能学、实验室常规管理等8部分[2]。还有些学校开展实验动物学、形态技能学 (正常与疾病的组织学系列技能) 、医学机能实验学 (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实验) 、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学 (细胞生物、分子遗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实验) 、病原体检测 (寄生虫、微生物实验) 等综合化的实验课程[3]。

同时, 随着高校合并, 医学院校参与组建综合性大学, 理、工、农、医、商和人文、社会等学科汇集于同一大学, 有利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促进。多学科门类并存, 不仅便于教学、科研人员的交流, 同时使得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领域学习提高, 从而培养出既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较广阔的视野, 又有较强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目前, 综合性大学各学科门类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本部进行共同课程平台的学习已逐渐成为趋势[4]。

而在单科性医学院校, 构建前2.5年的共性课程的教育平台, 力求达到综合大学中开展不同门类、不同专业的统一性课程教学的目的,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节省教育成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教育成本来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等18门课程, 合计理论课为1, 012学时。假设总招生数为700人, 如按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时、不同教学进度进行开设, 10个专业仍需开10个班次, 共10, 120学时, 需教师70.28个 (按144学时/人计算) ;如按教学内容、课时、教学进度一致性进行开设, 10个专业仅开4个班次 (180人/班计算) , 共4, 048学时, 需教师28.11个, 节省教师42.17个, 节省率为60.00%。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效地降低了教育成本。

此外, 还能有效的组织教学。若按10个专业10班次以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时、不同进度的方式组织教学, 则每门课程的教研室一学年内忙于应付各专业的教学工作, 组织教学的难度加大。而按10个专业4班次以教学内容、课时、进度一致性的方式组织教学, 则教学工作的组织就容易的多。

综上所述, 构建医学门类多专业共性课程的教学平台符合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 并能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节省教育成本和有效地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向东, 曾诚, 宛小燕, 等.高等医学教育课程集约化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2) :41-43.

[2]朱德荣, 席彪, 殷长甫, 等.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2) :58-59.

[3]胡志安, 赵红梅, 徐红梅, 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4 (6) :5-6.

上一篇:动能定理解题下一篇:市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