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常规CT扫描

2024-05-16

椎间盘常规CT扫描(精选4篇)

椎间盘常规CT扫描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来我院行多次椎间盘CT扫描患者共38例, 为了使其收集到的所有患者均具有对比测量分析价值, 对患者制定筛查标准为: (1) 患者为近期自伤性; (2) 排除需司法或法医鉴定者; (3) 一年内做过两次以上复查者; (4) 年龄在60岁以下者。其中男26例, 女12例;年龄16~60岁, 中位年龄38岁;其中不适当体位劳动或活动18例, 从高处坠落伤7例, 运动损伤13例;38例中有29例为腰椎间盘突出, 9例为颈椎间盘突出。受伤后48h内行CT检查32例, 另6例行CT检查时间在一周内, 38例中有37例在3个月内进行了CT复查, 32例在6个月内进行了CT复查, 有29例在9个月后进行了CT复查。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 AR Star型全身螺旋CT机平扫。扫描条件:120kV, 106mAs, 层厚2mm, 床动1mm, 螺距为0.5, 重建椎间盘层面角度与观察椎间隙平行。取显示椎间盘最清晰且无上下椎体部分容积效应的一个层面进行CT值测量, 突出部位椎间盘的CT值测量选在突出正常椎间盘以外的部位, 光标大小2~4mm (具体光标大小应以突出椎间盘大小而定) , 取圆形光标。对照部位椎间盘CT值的测量区域选择在椎间盘中心部位稍偏后, 直径应与突出部位测量光标大小一致, 对部分高龄患者同时测量同层椎间盘边缘部分CT值作为参考值, 测量光标大小也应与前者相同, 取圆形光标。将前二者的差值定为椎间盘突出时间的检测因子, (检测因子=椎间盘突出部分区域的平均CT值-同层椎间盘中心区域的平均CT值) , 根据临床及患者所提供受伤时间, 归纳分析每组测量值、总结所测得的检测因子与椎间盘突出时间的相关性关系。

2 结果

椎间盘突出部分的CT值与同层中心部分的CT值之差和患者受伤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关系。受伤时间0~7d, 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平均CT值与同层中心部分CT值之差在颈椎间盘平均为-31.5Hu, 在腰椎间盘平均为-40.5Hu, 平均值约为-30Hu。受伤时间在3个月内时, 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平均CT值与同层中心部分CT值之差在颈椎间盘平均为-20.5Hu, 在腰椎间盘平均为-21Hu, 平均值为-20Hu。随受伤时间距检查时间的延长, 突出部分的CT值较同层中心部分的CT值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相同及增大。6个月之内, 突出部分的CT值较同层中心部的CT值在颈椎为3Hu, 在腰椎为-1Hu。平均值约为2Hu。9个月时突出部的CT值比同层中心部的CT值高, 在颈椎为高37Hu, 在腰椎为高32Hu, 平均值约为高35Hu。一年以后突出部分较中心部分的CT值明显增高, 甚至局部突出部分可以发生钙化改变。不同部位椎间盘突出时间与测定因子的相关性变化规律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测定椎间盘突出新鲜程度的重要性

以往对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并不十分重视其新鲜程度, 其原因主要为: (1) 设备的限制 (2) 检查方法不当。 (3) 对椎间盘突出新鲜程度的价值认识不足。利用螺旋CT小螺距薄层重叠扫描, 可以有效地克服常规断层扫描的部分容积效应, 在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中, 不但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及有无, 而且可以通过准确的CT值测定, 来判定其突出时间范围, 从而为椎间盘突出手术与非手术保守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因为较新鲜的椎间盘突出比较适合保守治疗或介入治疗, 而明显的陈旧性突出, 尤其是已经硬化钙化的重度突出保守治疗往往效果差, 比较适合做手术治疗, 当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还应该结合突出程度及病人临床症状等;同时在司法与法医鉴定中, 我们也常常遇到发生矛盾摩擦双方因打架或交通肇事来做椎间盘检查患者, 法医往往需要我们分析椎间盘突出的确切时间范围, 以明确其与外伤的直接关系, 准确的CT值测量, 确切的计算出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检测因子, 为法医鉴定提供有效的判定依据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矛盾双方的切身利益。

3.2 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后的变化过程

椎间盘位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 其中间为髓核, 正常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后髓核块的密度出现由低到高的变化, 其发生机制主要为: (1) 髓核在正常情况下被封闭在椎间盘里, 随年龄增长, 中间水分子的脱失极为缓慢, 如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时, 疝出的髓核因失去了封闭的环境, 其内液状物从破口处外溢, 胶原纤维和水份逐渐丢失, 局部纤维软骨组织增生, 使疝出的髓核块因干涸而密度增高[2]。 (2) 髓核脱出后刺激周围引起反应性增生, 加上其撕裂掀起骨膜致使骨膜下出血, 周围反应性骨性增生硬化改变, 导致密度由低到高的改变。 (3) 髓核脱入椎管内后其理化因素对椎管内组织具有刺激作用, 可以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 并导致钙磷沉淀, 使脱出髓核的密度出现由低到高的变化。 (4) 椎间盘脱出在修复过程中, 受损的周围结构可产生新生毛细血管网, 并渗透到髓核内, 使脱出髓核密度出现逐渐增高的变化[3,4,5]。

3.3 如何准确计算及应用检测因子

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不同的机型, 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扫描技术, (1) 常规CT扫描技术:扫描层厚应为2mm薄层扫描, 层厚过大会出现部分容积效应, 层厚过小, 其有效像素过少测得的CT值同样不精确, 另外扫描角度一定要与椎间隙平行, 在椎间盘正中及上下各扫一层。取无部分容积的正中层面作为测量最佳层面, 上下两层作为参考。 (2) 螺旋CT扫描技术:采用层厚2mm, 床动1mm, 螺距为0.5的小螺距重叠扫描, 重建椎间盘层面角度与所观察椎间盘平行, 取显示椎间盘最清晰且无上下椎体部分容积效应的一个层面进行CT值测量。突出部位椎间盘的CT值测量应选在突出正常椎间盘以外的部位, 光标大小2~4mm (具体光标大小应以突出椎间盘大小而定) , 取圆形光标。对照部位椎间盘CT值的测量区域应选择在椎间盘中心部位, 直径应与突出部位测量光标大小一致。二者测量数值的差值即椎间盘突出部分区域的平均CT值减去同层椎间盘中心区域的平均CT值即为检测因子, 在实际工作应用中, 如遇到其测定因子与突出时间有冲突, 应建议患者做MRI检查, 并参考MRI检查所见,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 会明显提高椎间盘突出新鲜程度鉴定的特异性。对于新鲜的椎间盘突出MRI可有以下改变: (1) 突出部分椎间盘呈长T2稍长或等T1异常信号改变; (2) 在脂肪抑制序列其相邻椎体可有骨髓水肿改变; (3) 相邻上下椎体可有压缩性骨折, 椎体滑脱等改变。 (4) 突出的椎间盘内可有纵行或斜行异常信号断裂线。 (5) 椎间盘突出平面可有脊髓水肿、挫裂伤或血肿;或局部有硬膜外血肿者[6]。总之在日常工作中, 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时间的判定对于活体损伤鉴定工作来说极为重要, 同时对于不同时间突出的椎间盘其临床治疗方法也不同, 通过判定椎间盘突出时间, 同样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手术或介入保守治疗的选择。

摘要:目的 本研究意在探讨螺旋CT小螺距薄层重叠扫描技术CT值测定对于椎间盘突出时间判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螺旋CT小螺距薄层重叠扫描, 对38例不同时期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扫描, 测定不同时期突出部分与同层椎间盘中心部分CT值进行比较。结果 在螺旋CT小螺距薄层重叠扫描技术下, 能够较好地弥补常规CT扫描部分容积效应对测量CT值带来的不准确性, 使CT值的测定更加准确更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并且其测量结果与相应椎间盘突出时间成正相关。结论 螺旋CT小螺距薄层重叠扫描技术CT值测定对于判定椎间盘突出时间范围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螺旋CT,CT值,螺距,椎间盘突出

参考文献

[1]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8-69.

[2]刘建兴, 张晓阳, 徐俊.腰椎间盘突出自然演变的MRI观察[J].广东医学, 2010, 31 (5) :576-577.

[3]杨永, 刘大荒.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时间与CT值改变的相关性[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6, 22 (6) :268-270.

[4]王虎, 邓素梅, 姚倩东, 等.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8 (11) :1528-1531.

[5]刘锋卫, 高晓会, 刘威,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臭氧治疗后CT值变化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6) :1460-1461.

椎间盘常规CT扫描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3月因车祸、高处坠落等情况行CT检查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人,女18人,年龄26~79岁,平均53岁。50例中11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胸部CT扫描;15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腹部CT扫描;7例进行了胸部、盆腔CT扫描;10例进行了头部、胸部、腹部CT扫描;7例进行了头部、颈部、腹部CT扫描。

1.2 扫描方法

扫描使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常规螺旋扫描,球管旋转每一圈时间为0.8 s,电压=120 kV,螺距=0.938:1,距离=18.75 mm,重建矩阵=512×512,电流为:头部=200 mA;颈部=200 mA;胸部=200 mA;腹部和盆腔=300m A。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参数:螺旋扫描,球管旋转每一圈时间为0.6 s,电压=120 kV,螺距=1.375:1,进床距离=27.5 mm,重建矩阵=512×512,电流为:头部=150 m A;颈部=150 m A;胸部=150 mA:腹部和盆腔=280 mA。将所得原始图像重建成1.25 mm,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进行观察图像。本组资料的CTDIvol摘自每个受检者的资料栏,每个受检者检查结束后,扫描仪通过软件根据输入的扫描参数和部位计算出CTDIvol、DLP,并显示在资料栏中,分别计算各参数的平均值、低剂量与常规剂量之比。

1.3 图像评价

由2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观察判断,观察图像时可以在工作站进行MPR、VR等方法重建。依据其显示程度评分:骨骼显示比较清楚,骨折线显示清晰,无线状伪影为2分;骨骼显示清楚,有部分线状伪影,不影响诊断为1分;骨骼显示模糊,达不到诊断要求为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两种模式扫描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辐射剂量降低情况:求两种模式各项平均值;常规剂量组,低剂量一体化组(见表1),常规剂量组:DLP=2 357.45mGy-cm,CTDIvol值为141 m Gy;低剂量一体化组:DLP=994mGy-cm,CTDIvol值为56.7 mGy。低剂量一体化组比常规组下降了84.3 mGy,与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放射剂量下降了5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比较:所有2种模式患者图像质量均能满足常规临床诊断质量要求,评分分别为:常规剂量组38分,低剂量一体化扫描组39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出现,CT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如机架的短几何设计、探测器材料的更新和多排探测器的设计等[7]极大地提高了CT机的效率,从而为低剂量CT检查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缩短了CT检查时间。

X线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受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2]。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于1991年以60号出版物明确地将医疗照射列为人类所受三类照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之一,并提出了医疗照射的防护体系,包括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化和最优化[4]。X线诊断的医疗照射已经成为人工电磁辐射的最大来源[5],我们正使用过量的放射线来获取某一影像,而这种影像的获得与用低于CT 50%的放射线所获得的影像并无差别[3]。因此在利用X线技术为患者检查诊断的同时,必须考虑照射剂量问题。对现有设备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非常有必要,避免不合理的照射剂量,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受照剂量。

螺旋CT检查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也使射线对人体的辐射量变得更多。在受到不必要的或过量的放射线照射时,其致癌效应发生的概率会大幅度增加,通常人们采用器官剂量来评价受检者所受剂量。国内外研究表明,螺旋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国外有学者提出了通过权重CTDIvol值来估算CT受检者的器官剂量[6]。CTDIvol和器官剂量相差不大,所以在受检者的辐射防护上可直接采用CTDIvo估算CT扫描区域内的组织或器官的吸收剂量[10]。由于CTDI-vol在CT机的显示屏直接显示,所以采用此方法评价CT检查受检者的器官吸收剂量非常简便、快捷[7]。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要求公众、个人、单个组织或器官所受的辐射照射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0 mSv。在本组病例中,常规剂量组:DLP=2 357.45 mGy-cm,CTDIvol值为141 mGy。笔者使用低剂量CT多程序一体化扫描程序,发现低剂量一体化组的DLP比常规组的DLP下降了1 357.45 mGy-cm,CTDIvol值下降了84.3 m Gy,本组图像质量都能符合诊断标准。本文资料统计表明扫描剂量由141 mGy降至56.7 mGy时,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重建,病变结构显示清晰,大大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本研究两种模式所得的图像质量都能满足诊断需要,无显著性差异,并减少了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故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多发外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可以在多发外伤中得到推广应用,它不但能在患者诊疗过程中节约时间,而且能够减少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还可以节约机器损耗,最主要是使球管寿命得到延长[8],间接提高了公众利益,增加了医院效益。既减少了受检者所接受的射线剂量,又确保了诊断的基本要求[9]。

笔者认为,低剂量一体化扫描能满足临床对多发外伤的诊断要求,同时又能较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Slovis T L.CT and computed Radiography:the pictures,great;but Is the radiation dose greater than required?[J].Am J Roent genol,2002,179:39-41.

[2]Sone S,Takashima S,Li F,et al.Mass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with mobil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anner[J].Lancet,1998,351(9111):1242-1245.

[3]Lane F D,Kathleen H E,Alan S B,et al.Minimizing Radiation Dose for Pediatric Body Applications of Single-Detector Helical CT;Strategies at a Large Children's Hospital[J].AJR,2001,176:303

[4]Anne P,Donald P F,Lane F D.Helical CT of the Body:Are Set-tings Adjusted for Pediatric Patients[J].AJR,2001,176:297.

[5]陈明华,钱明山,杨少平.肺部CT检查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对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4(6):17-18.

[6]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辐射防护,2004,24(2):47-91.

[7]王新怡,李福生.低剂量CT扫描在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2005,12(14):315-317.

[8]苗英,钱玉娥,张月俏.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26):90-91.

[9]戈明媚,罗志刚,廖玉珍,等.低剂量胸部CT诊断质量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91-292.

椎间盘常规CT扫描 第3篇

关键词:X线,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腰椎间盘各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并在外力作用下破坏椎间盘的纤维环, 使得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 刺激或压迫于相邻脊神经根, 从而使人体产生腰痛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1]。目前, 临床上主要是采用影像学技术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如X线、CT扫描等。为了探讨分析X线与CT扫描结合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 现将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内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检测与CT扫描检测, 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并分析二者结合检测的诊断符合率,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内收治的, 其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22例, 各占总数的63.3%、36.7%;年龄在23~78岁, 平均年龄 (48±5.4) 岁;病程在3个月~16年, 平均病程 (5.8±4.2) 年;膨隆型有14例、突出型有23例、脱垂游离型有16例、Schmorl结节型有7例, 各占总数的23.3%、38.3%、26.7%、11.7%。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检测与CT扫描检测, X线检测采用的是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500 m A大型X线摄影机, 主要拍摄部位是患者的腰椎正方和侧方;CT扫描主要扫描部位是患者的L3~S1椎间隙及L2~3椎间隙, 每个椎间隙均扫描四层;检测完毕后重读X线平片和CT片。

1.3 评价标准。

X线检测: (1) X线平片示腰椎间隙呈明显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现象; (2) 腰椎发生明显的生理曲度变直、反弓或侧弯畸形现象; (3) 椎体后下角骨质出现增生或后翘突起现象; (4) 椎管或椎间孔内发现游离骨块影; (5) 发现Schmorl氏结节[2]。CT扫描检测: (1) CT片示椎体边缘有形成明显的唇样骨赘; (2) 椎间盘后缘正中或偏侧发现密度与椎间盘相一致的局限性突出软组织影; (3) 硬膜外脂肪和硬膜囊发生受压移位现象; (4) 神经根出现明显的增粗、移位或湮没现象; (5) 突出的椎间盘或钙化、或滑移、或游离脱落在椎管内; (6) 椎管狭窄明显[3]。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皆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 对计数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比较发现, X线检测的诊断符合率约为46.7%, CT扫描检测的诊断符合率约为86.7%, X线检测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CT扫描检测, 二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X线与CT扫描结合检测的诊断符合率为1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其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组织突出所引起的硬脊膜及相应部位的神经根遭受刺激和压迫所造成的。腹压增加、突然负重、腰姿不正、妊娠、受寒或受潮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诱发因素[4]。从病理变化角度, 可以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及Schmorl结节型四种类型, 其中, 膨隆型的主要特点是纤维环部分发生破裂但表层完整, 一般通过保守治疗即可缓解;突出型的主要特点是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 一般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脱垂游离型的主要特点是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脱入椎管内或处于完全游离状态, 必须要接受手术治疗;Schmorl结节型的主要特点是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到椎体松质骨内, 其症状较轻,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5]。目前, 临床上一般都是采用影像学技术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其中X线在椎体整体观和腰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隙情况的检测中较为实用, 但其仅能提示病变, 而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椎间盘病变所引起的;而CT扫描由于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 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椎间盘及硬膜囊和神经根局部的细微变化情况, 所以其在我国更为普及。

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X线检测的诊断符合率约为46.7%, CT扫描检测的诊断符合率约为86.7%, X线检测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CT扫描检测, 二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X线与CT扫描结合检测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采用X线与CT扫描结合来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能够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 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妍, 张敏.X线结合CT扫描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657.

[2]王爱英.X线结合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3, 2 (4) :317-318.

[3]徐乐定.X线结合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 2014, 16:3566-3567.

[4]燕良斌.X线结合CT扫描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32:30-31.

椎间盘常规CT扫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进行就诊的58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其中男30例, 女28例, 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 (50.32±10.48) 岁, 均经临床证实为活动性肺结核。

1.2 方法

病人采取仰卧位姿势, 扫描部位为肺尖至肺底, 使用GE 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常规剂量的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130 k V, 电流为150~250 m A, 采集层厚5 mm, 重建层厚7.5 mm, 螺距为0.75∶1~2.75∶1, CT剂量加权指数为5.48~6.64 m Gy;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具体为:管电压80~100 k V, 管电流80~130 m A, CT剂量加权指数1.83~-3.75 m Gy。对于同一位患者而言, 在前后两次对比扫描中只对管电压和电流做出改变, 参数保持一致, 两次扫描之间的时间取0.5~48 h。先对患者采取常规剂量的螺旋CT扫描检查的方法, 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再对这些患者使用低剂量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扫描。在对患者进行两次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之后, 由两位资深影像专业医师共同分析;对比这两次检查所显示出的患者肺内片状密度不均病灶、小叶肺泡结节、纤维化病灶、空洞 (空泡) 、钙化灶、树芽征、胸膜增厚粘连及胸腔积液等各种征象, 再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3,4,5]。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种方式的病灶检出率

低剂量组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空洞征检出率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41%、60.34%、53.45%、41.38%vs 74.13%、62.07%、55.17%、43.10%] (P﹥0.05) 。如表1。

2.2 2种方式病灶检出相同部分比较

2种检测方式的气道壁增厚、小叶样实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检出率完全相同, 均为68.97%、96.56%、43.10%、32.76% (P﹥0.05) 。如表2。

3 讨论

CT具有着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较高等特性, 特别是对那些非常见部位的结核以及不典型肺结核, 是肺结核诊断、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而低剂量CT扫描, 在满足现阶段诊疗需要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的减少了患者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对于平衡辐射程度与提高影像质量有着关键[6,7,8,9]。

该实验研究表明, 低剂量组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空洞征检出率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41%、60.34%、53.45%、41.38%vs74.13%、62.07%、55.17%、43.10%] (P﹥0.05) ;两种检测方式的气道壁增厚、小叶样实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检出率完全相同, 均为68.97%、96.56%、43.10%、32.76% (P﹥0.05) 。袁吉欣[10]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病灶在10 mm以下的检出率为78%~94%, 平均88.6%, 气道壁增厚、小叶样实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在新发与复发病例中检出率完全一致, 与该实验相似。

综上所述, 低剂量CT扫描所取得检测结果与常规剂量CT检测结果相似,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的探寻与使用, 是接下来降低剂量, 提高影响质量的关键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雪峰, 王三飞.低剂量螺旋C T在肺结核临床诊疗的可行性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9) :163, 165.

[2]郭世钊, 贾虎虎, 王翔, 等.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 2015 (9) :1140-1141.

[3]巩向宇.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5) :45-46.

[4]张益栋.活动性肺结核的CT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0) :902-903.

[5]袁铭.X线与CT检查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4) :9-10.

[6]王虎成.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 :45-45.

[7]刘国利.低剂量螺旋CT与X线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5) :96-97.

[8]杨继团.低剂量多排螺旋CT在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 (17) :32-33.

[9]陈国财, 易海玲, 孙占友, 等.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复查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 24 (1) :1-4.

上一篇:套管补贴技术下一篇:市场营销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