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族范文

2024-05-06

新疆哈萨克族范文(精选12篇)

新疆哈萨克族 第1篇

哈萨克族的穿戴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些都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 放牧、渔猎的任务都有家庭中的男人去做, 由于天山牧场地处高寒地带, 服装的面料、选材、款式、色彩都讲究保暖性, 同时追求宽大、方便、舒适, 经久赖磨, 便于骑射, 在服装选料上多为长毛羊皮、老山羊皮、野山羊皮与狐狸皮, 可以抵御寒冷与风吹日晒的恶劣天气, 在着衣布料上, 多选用毛布、华达尼、毛尼等挡风性比较好、赖磨、厚实的布料。款式多为三角领、圆领, 并用狐狸与水獭皮对领口进行缝制与装饰, 在腰部配有各种颜色的绸带, 与牛皮制作的镶有珍珠玛瑙的宽皮带, 有扎紧衣服与装饰的功效。单大衣一般从领口处到衣襟下摆、口袋盖、袖口、领口绣有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起到装饰的效果, 而且防止在劳动中磨损, 在装饰中所运用的图案多为哈萨克民族所特有的, 由于受所信仰伊斯兰教的影响, 禁忌描绘带眼睛的动物, 在哈萨克图案中基本上没有动物的形象, 由于羊是哈萨克族赖以生存的食物, 所以在图案中大量运用了羊角变形纹, 当然更多的是各种植物、花卉、叶蕾纹, 还有一些具有自然现象的变形图案, 由于几何图案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形式美感, 而且造型大方, 所以在哈萨克服饰尤其男子着装中运用的比较广泛, 这些图案增强了男子的潇洒与威严, 加上他们在腰部配有皮带, 皮带左侧悬吊皮囊, 存放杂物, 右侧悬挂小刀, 主要是为了外出生活与防身, 这也体现了哈萨克男子的气度, 体现了哈萨克族独特的审美趣味与热爱生活的热情, 男子大衣随着季节与功能的不同而叫法也不同, 它们有着本民族而比较好听的名字, 夏季穿的大衣叫“帕拉特”, 冬季穿的棉大衣叫“衣席克”, 没有套布面的皮衣叫“桶翁”, 还有一种骆驼毛的大衣叫“库鲁”, 衬衣外套有长短两种深色坎肩, 有的在外面套上长衣, 有的着长袷袢, 使得男子英俊活泼。男子的裤子也有一定的特点, 由于常年在外运动、骑射, 要求裤裆必须大, 冬天与春秋季大多为大裤裆的羊皮裤, 大腿两侧绣有简单的图案, 夏天多穿毛布、卡其布等面料的裤子, 在裤脚、膝盖部位绣有二方连续图案, 与上衣做到相统一。

哈萨克女子的服装十分美丽动人, 装饰特点强, 一般穿着为坎肩与长裙, 年轻姑娘可以穿着短裙, 坎肩的种类比较多, 有夏季坎肩、冬季坎肩、长坎肩、短坎肩, 坎肩的款式有圆形领口、三角形领口、直筒样式、收腰式。选用比较漂亮的金丝绒、各色条绒、平绒, 对襟两边绣有各种花卉图案、几何纹样, 小姑娘的坎肩上一般缝缀狼臼、雪鸡爪骨、黑石子, 这些都与古老的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辟邪,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

哈萨克人生活在高山草原, 女子的裙子色彩与周围的环境比较和谐统一, 显得高雅、稳重、成熟, 有咖啡色、浅灰色、蓝色、深绿色。款式宽松而潇洒, 袖口即裙子的下摆处缀满荷叶边的连衣裙, 在辽阔的草原上, 像盛开着的野山花, 随风舞动, 婆娑飘逸, 显现出青春的活力。老年妇女穿着遮盖全身的宽大百褶裙, 多选用浅色碎花布或各种深颜色的丝绸面料, 新婚女子的着衣就相当特别, 一般是专门缝制的, 这种衣服和帽子相连在一起, 用红色绸缎做成“结列克”, 而少妇则穿着过膝长连衣裙与半截桶裙, 也十分好看庄重;哈萨克小姑娘的裙子就显得格外得迷人, 多褶多层裙、荷叶边裙随身摆动飞舞, 色彩鲜艳夺目, 活泼可爱, 与小坎肩上的装饰品相配, 恰似草原上随风跳跃盛开的鲜花。

哈萨克老年妇女的裙子一般长到膝盖的部位, 被称作“袷袢”, 这种衣服没有纽扣, 立领开襟, 绣有几何形的图案。冬天穿的大衣有狐狸皮、羊羔皮等兽皮大衣, 还有的毛皮是用植物的颜色通过技术处理染成好看的颜色, 并制成不同款式的大衣。夏季穿单大衣叫做“帕了特”, 一般选用各种颜色的面料, 在衣襟与袖口处绣有图案装饰, 比较适合妇女们在春秋季节穿着。

哈萨克族的帽子款式也是风格多样, 而且帽子的功能一般也比较奇特, 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且由于部落的不同, 帽子的款式与和颜色也略有不同, 现代看来, 伊犁地区、塔城地区与阿勒泰地区都各具特色, 四季也戴不同的帽子。叫法也不同, 如“包热克”、“吐马克”、“塔克亚”、“卡了帕克”、“沙乌克烈”、“几也克”等帽子。

吐马克帽一般在寒冷的冬天戴, 多用黑色卷毛羊羔皮与狐狸皮制作, 帽面用各种颜色的绸缎缝制, 外观为四瓣尖顶, 后面有一个长尾形的帽扇, 用来遮挡在脑袋后面, 防止进风沙, 左右还有两个帽扇, 主要是保护耳朵与脸部;包热克帽在哈萨克族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帽子, 而且是男女都能戴的帽子, 女式包热克一般是要出嫁的女子常戴的一种帽子, 帽子的两边有串珠, 一般都是珍珠、玛瑙等, 材料大多选用绸缎、平绒等, 戴在头上显得美丽端庄;塔克亚帽男女老少都比较合适, 外观成圆形, 选材多用平绒、条绒, 帽上多绣有羊角形图案, 这是一种夏季带的帽子, 女子塔克亚帽顶端插有猫头鹰的羽毛, 两侧垂有串珠, 装饰用, 老年人与成年男子所带的塔克亚帽一般绣着比较小的花纹与图案, 色彩庄重大方;沙吾克烈帽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帽子, 造价比较昂贵, 一般是贵族女子出嫁、陪嫁所戴, 用水獭皮制成, 其帽形上小下大, 在帽子的表面用金丝缝绣, 饰有珍珠、珊瑚、金、银、铜、铁、宝石等;伊犁地区的伊宁市、巩留县、尼勒克县、等地的哈萨克群众多喜欢戴卡了帕帽, 此帽下檐上翻, 上檐高而窄, 有四片毛毡缝制而成, 帽顶缀有毛线穗子, 老年多为棕、黑、深蓝色、年轻男子帽子色彩比较鲜艳, 有红、绿、黄色;还有一种也是新婚女子戴的叫几也克帽, 多用丝绒、绸缎做大帽盖巾, 盖住女子的头顶、面部及脑袋的后部, 仅把脸部露在外面, 盖巾一般下垂遮住腰和肩, 盖巾上别有各种金银饰品。

哈萨克人制作皮靴、皮鞋的原材料一般就地取材, 选用比较优质的牛羊等兽皮, 有长筒靴, 髙至膝盖, 靴的外底、内底靴面都用牛皮缝制, 为的是骑马时保护膝盖, 也可抵御严寒, 在靴的外面各个部位饰有图案;男子在夏季一般穿平底、轻便的短腰皮靴, 靴腰绣有图案, 皮料柔软便于缝绣, 所以图案比较精美复杂;哈萨克毡靴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靴子, 它全用黑与白色的毡片缝制而成, 这种毡鞋比较适合在雪地上行走, 在冬季最抗风寒, 在毡鞋外还可穿套鞋, 这样进毡房上地毯只需脱掉套鞋, 十分方便;还有一种哈萨克人在狩猎时穿的带包头的, 后跟比较低的牛皮靴, 这种靴子比较柔软轻便, 适合于在沙漠与草地上行走;哈萨克妇女所穿的靴、鞋更加丰富多彩, 在妇女靴子和鞋子的上面镶有宝石、金银片饰、珍珠, 鞋的腰部绣有精美的图案, 鞋跟的高低是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制作的, 一般女孩穿着的皮靴色彩比较丰富, 有红、棕、蓝、黑、白等各种颜色, 中青年妇女在夏季穿短腰皮靴, 哈萨克语称这种靴子叫“巴腾克”, 鞋跟不高, 便于行走, 一般富人家的妇女穿着都比较讲究, 靴、鞋、袜都用料讲究, 绣有漂亮的图案, 一般人家的妇女只穿用毡片缝制的毡袜, 没有图案装饰。老年人穿的软皮靴叫“买斯”, 外套套鞋, 便于保暖和进出毡房。

今天, 哈萨克族的服饰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 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改进, 但对传统服饰的挖掘与深入的研究比较缺乏, 尤其一部分哈萨克人离开赖以生存的草原牧场, 走进喧嚣的城市, 传统服饰面临着被现代时尚服饰所取代的危险, 大部分传统手工制作的服饰技术面临失传的境地, 但是, 现如今人们仍然怀恋传统服饰对生活的陪伴, 所以, 对哈萨克传统服饰的保护与创新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哈萨克族是我国西北部天山脚下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其服饰有着鲜明的草原文化特征, 地域特点、宗教信仰等因素比较明显, 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服饰的分类、制作工序、材料、图案以及其独特的造型特点作了详细的描述来展示哈萨克族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

关键词:哈萨克,服饰,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

[2]赵嘉琪.哈萨克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新疆哈萨克族 第2篇

ئزةدمةشلو ؤيوق سئمونء نةم

قلائحا-بيةديقئدلئج-7)ئدةيئزةب سئمووء 50 ئىئيج ،نةد2 5 ةىئؤةسئب(.نئملاا يادثبت نئباؤبج سئزذد نةمⅠ

1.C2.D 3.D4.A5.D6.D7.C8.B9.C10.C11.C12.B13.B14.B15.C

16.C17.C18.D19.D20.C)ئدةيئزةب سئمووء 18 ئىئيج ،نةدسئموو 2 ةىئؤةسئب(.نئملاا يبسبج مئسئجرت نةم Ⅱ

21.√22.√23.×24.√25.√26.×27.×28.√29.√)ئدةيئزةب سئمووء 32ئىئيج(ؤزبتيبق پاؤبج.Ⅲ

ةظزةب هئسئموو ئحقئيلائ ئشؤحئقو ةعظةنيبظ بىئورمشبم ؤازرظ ةظزةب پئشبج هئزةدوةگشةظ ثئىئشوء ئشؤقو)1(.30)سئمووء 3(.ئدلاوب

ادىئعئزبب ؤوةسيذ ةظةسئظا ، صئمئؤوادىوق وئظبجء ةوبج طئداءةشئىزرج ادوبققئىوج بىئيادعبج ؤوةسيذ بثبج صئبء ئعئحظبب)2(هئگئيئدمئوو ؤوةسيذ ، ؤيئبء ةوةسيذ ضةبزةد.كةزةم صئمئؤىوبء وئثوم ةشوةجوج ةگؤزةگي ئدىئيرجء بشوبق سئبء ئگةدوةموج ، كةعيئب بولااديبپ طئزذد نادرب صئبء.ؤوادىوق هئعئداء ؤوةسيذ ئدمئظةييذ ، ؤسئحظلابوزو يميئع ئححئقاؤ ، ؤجلازبعوج)سئمووء 6(.صئملاا بجلازبعوج هئگئيئدمئوو ؤوةسيذ ،پئعئج بج پئىبش بج پئىا ادىئعئزبب ؤوةسيذ

ؤوةسيذ ئحقئيلائ ةگصئمئشو ، پئوةسيذ ئدؤىا تاششلا نةدؤوةسيذ صئبء.ئدلاوب اد قئحجبش ، ادبپبج ئعئزبب ؤوةسيذ)3()سئمووء 5(.كةزةم صئمئؤزةگي هئمئحيز ؤوةسيذ بثبج ، پئوادىوق هئيئظبجء

هئؤعئصئق نبعىوب ةنجةيبةدا ثئىئشوء نةمئىوج ؤجةج پئوبج هئشوء ئيئقزا ؤلائقبب هئشوء ضبحقبببظ كةمزة)1(.31 نادزلائظو.ئدزةب ةىئؤوةسيذ ثئحنئيئشپوم ةدىئجةز لابقبم لئدشذ هئظلابقبم ثئوو ئعىوج زاء ئمئىبعرم ةوبج ئدبقيبب)سئمووء 6(نبعبقيبب

هئجازرم ئظو ثئقاؤ زاء.ئحجبوزو تازرم ةىئشونةگةد هئملاوب ئشؤشبجثئىئشوء ةحمةشةىةم ضبحقبببظ كةمزة)2()سئمووء 6(.ئدسئحظبعىبج ئدؤشبج لئىةدورم يةبشذ ةوبج.ئدسئجو پئجزةنظة ةىئشو

解放后新疆哈萨克族婚俗的变迁 第3篇

【关 键 词】解放后 哈萨克族 婚姻 变迁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是男女两性结合,并被一定历史时代,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与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是构成家庭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涉及到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哈萨克族婚姻也是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经济、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以及人文地理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又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解放前哈萨克族的婚姻,不仅受到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烙印,宗教干涉婚姻的行为也比较普遍,但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体系取代了封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体系。哈萨克族婚姻也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变化。本文将结合有关资料,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哈萨克族婚姻的变化及其情况进行探讨。

一、婚姻制度的变迁

1.“哈凌玛勒”制度的消亡

解放前,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即教规中允许一个男子可以娶4个妻子。因而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但此现象大部分出现在封建贵族和部落头人,及牧主家庭中。同时在哈萨克族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作“哈凌玛勒”的婚姻制度,其实为一种买卖婚姻,由父母包办。“哈凌”一词在古突厥语中意为“多”,“玛勒”为“畜牧”。现代哈萨克族对此的理解可分为两种:一是“哈凌”指“众多”,“玛勒”指“畜牧”,因此“哈凌玛勒”即“众多的畜牧”;二是“哈凌”意为“未婚妻”,在哈萨克语中为“哈凌的克”,“玛勒”意为“彩礼”,所以“哈凌玛勒”婚姻制度就是指彩礼的婚姻,男女婚姻的缔结取决于彩礼的多少,并由父母包办。然而在解放后,哈萨克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逐步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父母在婚姻上也兼顾子女的感受,并且有很多哈萨克族与汉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通婚。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遵守宪法和婚姻法的规定,实行自由恋爱和一夫一妻制。

2.由收续婚、包办婚姻向自由婚姻的转变

收续婚也称转房制度,在哈萨克语中称为“安明格尔”。在解放前存在“安明格尔”习俗。即妇女死了丈夫,如要改嫁就必须先嫁给亡夫的兄弟,如亡夫没有兄弟那就嫁给亡夫的叔伯兄弟等。只有在本家族内无人娶她时,才可以嫁给其他男子。哈萨克族有一句俗语为“失去丈夫也离不开氏族”。他们认为女子嫁到夫家,不仅属于夫家,同时属于夫家的氏族,成为夫方氏族中的一个氏族成员。如果未正式结婚,但已定婚并交了很多彩礼而未婚夫不幸去世,也必须实行“安明格尔”婚姻制度,由未婚夫的兄弟或叔伯兄弟娶死者的未婚妻为妻。

同时哈萨克族中还存在指腹为婚和摇篮婚,也就是包办婚姻。指腹为婚是两家的妇女有孕在身时就定好婚约,产后如为一男一女就订好成人后结为夫妻。摇篮婚是婴儿还在摇篮里时,双方父母就订好婚约。

解放后颁布和实施了《婚姻法》,男女可以自由恋爱,父母一般不会反对,而且父母回想过去的爱情悲剧,他们懂得子女自由恋爱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很多好处。所以一般不太讲究出身门第和经济条件等。只要恋爱的男女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互相宠爱,大多会同意他们结婚。

二、婚姻观念的变迁

1.晚婚观念的形成

過去哈萨克族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订婚的年龄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从幼年至十七八岁都可以订婚。幼年时就由父母包办订婚的现象很普遍。哈萨克有句俗话说:“十五岁是小毡房的主人。”当时十七八岁结婚是很普遍的,不被老人看成早婚,尤其是女性。过去为男女证婚的宗教人士在证婚时,不看结婚的男女是否有结婚证。现在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和推广,宗教人士也都严格遵守法律。过去还有个别家庭有了特殊情况,双方的家长早就安排儿女婚事。现在一般男性二十岁,女性二十岁可以结婚。过去哈萨克族都不赞成晚婚,是因为父母希望儿女早婚,生孩子,早享儿孙。更不考虑儿女的就业或创业事。现在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的男女增多,晚婚已成了普遍现象。

2.逃婚现象减少

逃婚是女性在未经家长允诺的前提下,入住男方或男方亲戚家的现象。逃婚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与过去的抢婚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另是因为男方家里人不同意婚事或女性已怀孕或女方家向男方家要求高价的彩礼等各种原因。过去哈萨克族特别歧视女性逃婚,同时女方家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并且导致男女双方家庭关系紧张。女方家庭无法接受女儿的行为,甚至女方的父母都不愿意认亲生女儿。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双方亲戚的劝说之后,双方重新举办婚礼。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妇联、政府和司法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努力下,逃婚现象大大减少,对出现的少数逃婚现象也能尽快妥善解决。

三、结婚嫁妆的变迁

由于哈萨克族早期以游牧业为主,并且刺绣是哈萨克族十分普通的手工艺术,每个姑娘和妇女都是刺绣的巧手。因而姑娘的嫁妆是自己亲手缝制的手工艺品,如花毡、挂毯、铺盖和桌椅,以及床上用的刺绣品等。这不仅便于携带,而且非常实用和美观。现在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定居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新娘嫁妆在保持原有传统陪嫁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电饭锅、电视机、电冰箱、VCD和电脑等电器物品,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四、婚姻仪式的变迁

1.出嫁仪式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子的出嫁,因而出嫁仪式十分隆重。过去哈萨克姑娘出嫁时要跟亲人拥抱并唱一段有固定曲调的告别歌(哈语称阔尔斯)。由于新娘快上路了,这时姑娘的内心有种不舍得之情。她想到养育自己成人的父母和未来的命运,对家乡的眷恋,使她对亲人和家乡难舍难分。一般是新娘与所拥抱的父母、姑姑、舅舅、嫂子和姐姐等一个个地唱一段告别歌。

现在哈萨克族婚礼虽然少了告别歌,但在上车前的哭泣声同样表达了姑娘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之情。过去哈萨克族姑娘出嫁时头上都披一块较大的红色头巾,现在新娘一般都穿戴在街上租借的哈萨克族传统服装。过去哈萨克族姑娘出嫁时,一般骑马或坐马车到男方家,现在一般乘坐被装饰得豪华的汽车来到新郎家。

2.迎亲仪式

迎亲是一对哈萨克青年向婚姻殿堂的最后一课。哈萨克语称“开灵推斯如托依”,在男方家进行。

当婚礼开始时,首先要举行的是揭面纱仪式。过去这个仪式在新郎父母毡房里举行,现在一般在男方家园子里举行。揭面纱仪式是迎亲仪式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因为揭面纱不仅表示新娘即将与男方亲属正式公开见面,同时也表明揭开面纱后的新娘要成为男方家中的正式成员,开始新的生活。揭面纱时,揭面纱人唱“别特阿夏尔”(又称揭面纱歌)。这种歌也有固定的歌词,一般揭面纱人一边弹起冬不拉一边唱。主要的内容是迎亲新娘的到来,对新娘今后生活提出一些希望和劝告。如尊老爱幼和与邻居和睦相处,以及要做一个贤惠的妻子等。现在哈萨克族的揭面纱仪式已有了不少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一般揭开纱后,揭面纱人得到礼物,不仅包括现金,而且还收到男方特意为其标准的礼物,如小地毯或布料等。另外,新娘需要鞠躬施礼的人数增多,凡接受新娘施礼的直系亲属及非直亲属都要给新娘相当的一份礼品。

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新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事业的飞速发展,这给新疆哈萨克族的观念和风俗习惯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在婚俗上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又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哈萨克族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美好。

参考文献:

[1]阿依登,库娟娜.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婚姻变迁调查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4]帕提曼.哈萨克民俗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阿不都力江·赛依提,贾合甫·米尔扎汗.中国新疆民族民俗知识丛书[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

[6]吴涛.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夏木斯·胡马尔,赛里克·加合曼.中国哈萨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新疆哈萨克族饮茶文化初探 第4篇

茶作为一种外来物品,自舶入西域后,渐为哈萨克族先民所接受,并融入生活成为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哈萨克族饮茶的历史、习俗等略作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对哈萨克族饮茶文化开展精深研究。

一、哈萨克族的饮茶历史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的许多部落(族)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混合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其族源可追溯到汉代的塞人、乌孙、大月氏、康居、阿兰、匈奴,六世纪中出现的突厥,及稍后的突骑施、葛逻禄部落,辽、金时期的克烈、乃蛮、蔑儿乞、弘吉刺等部,至13世纪初叶形成了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稳定的共同体[2]30-140。

虽然统一的哈萨克民族形成时间较晚,但其饮茶历史却很悠久。众所周知,茶起于中国,并最早被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先民所利用。秦人尽占巴蜀以后,茶渐入中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遍植东南各地,产量颇具规模,江南士族饮茶已蔚然成风。五世纪末叶,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疆地区开展茶叶贸易[3]53,茶开始向境外传播。作为哈萨克族重要族源之一的突厥部落,在隋唐之际就已频繁地与中原王朝开展互市贸易。隋文帝时期“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贡马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寻遣使请缘边置市,与中国贸易,诏许之”[4]1871。唐武德三年(620)突厥又“遣阿史那揭多献马千匹于王世充,且求婚,世充以宗女妻之,并与之互市”[5]5884。武德七年(624)突厥颉利可汗再次“遣使来,愿款北楼关请互市,帝不能拒”[6]6032,诸如此类的互市记录还有很多,兹不赘述。互市给双方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惜史料阙载贸易的具体商品,有学者推测“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茶叶等,是唐政府用于民族互市的基本内容”[7]120。

茶传入新疆有文献可据的年代在唐贞元(785—805)年间,《封氏闻见记》载“(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回鹘贸易所获的茶叶除部分供剥削阶级享用外,大量地被运销到天山南北和中亚诸地[8]39,这进一步地促进了茶在新疆及中亚的传播,哈萨克早期部落(族)接触茶的时间当在此时或稍后。如此算来,哈族的饮茶历史至少已有1200年之久。

二、哈萨克族的传统饮茶习俗

传统的哈萨克族以游牧为生,饮食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即以奶类和肉类为主食,面食次之,少吃蔬菜。这种饮食结构过于偏重荤腥而缺少素食,长期坚持容易造成机体病变和不适。茶的传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以其“消腥肉之食,解青稞之热”的功效而深受哈萨克族先民所喜爱,继而融入生活形成传承千年的饮茶之习。

茶的生产和储存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在交通尚不发达的过去,为保证远销边疆的茶叶不至发霉、变质,智慧的先民创制了一种专供长途运输的边销茶(即砖茶)。哈萨克先民曾常饮此茶,生活中已形成喜喝砖茶的习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传入西域的清饮之法逐步被哈萨克先民所改进,他们结合自身的游牧生活特点和世居高寒的生存环境在清茶中加入了奶或奶制品,创制了一种调饮奶茶文化。

哈萨克族日常所饮的奶茶种类有普通奶茶、奶皮子茶、酥油茶和米心茶等,这些茶类虽然都用奶制品和茶汤混合调制而成,但调制方法却略有差异。具体说来,普通奶茶烹制一般是先将砖茶捣碎成小块,放入锅或铜壶中熬煮,待茶水烧开后,捞出茶叶,加入定量(与锅或壶中的水成一定比例)的鲜奶,继续加热,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汤与鲜奶完全融合,加盐即成;奶皮子茶的制作较为简单,即先将熬制好的茶汤倒入碗中,再加入熟奶皮即可;酥油茶则是在奶茶中加入适量的酥油;米心茶的制作相对繁琐,主要有三道流程。首先,分别烧制好浓茶和开水,并倒入不同的茶碗,其次,将鲜奶或奶皮子倒入另一碗中;最后,据饮茶者的喜好在盛鲜奶或奶皮子的碗中兑入浓茶汤和开水。饮茶时,有的哈萨克牧民还喜欢冬季时在奶茶中添加白胡椒面以增加身体热量,提高抗寒力[9]134。

茶具和饮茶礼仪是最能反映哈萨克族传统饮茶习俗特点的两个方面。过去,哈萨克人煮奶茶常用铜、铁、铝质的茶壶,壶体容量是汉族泡茶所用茶壶的三至四倍,饮茶用耐磨、便携的木质茶碗。这些铜、铁、铝、木质的煮饮器具与中原农耕定居民族饮茶所用的陶、瓷茶具明显不同,表现了结实、耐用的特点,是哈萨克族游牧生活方式在饮茶习俗中的体现。哈萨克族是一个友好、好客的民族,他们坚信“祖先的遗产中,有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故每当有客到来时都倾其所有来热情招待。待客时茶是必不可少之物,客人来访,主人为客人熬制奶茶,并安排客人就坐,其中尊长者坐上席。奶茶调制好后先将其倒入碗中,每碗奶茶倒入八分满即可,再将茶碗逐一、双手敬给客人,敬茶时先敬老人和客人,最后的一碗留给自己。主客喝茶时先轻声说“布斯木拉”,再用嘴将浮在茶面上的奶皮、酥油等吹到一旁,然后趁热慢慢品饮,如果不想再喝,只需用右手把碗口捂一下,示意已喝足。茶喝好后,要先用双手掌心和十个手指,做从额头摸到下巴的动作,并说“阿勒阿哈克布尔”,然后才能离开茶桌[10]172-173。饮茶礼仪在客人来访之时体现得最为细致、全面,日常居家饮茶时则较为随意。此外,生活中子女离家远行、订婚下聘、女婿献茶、新娘过门等也都涉及相关的茶礼仪,是故伴随着饮茶习俗融入生活,与之相应的茶礼仪也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当代哈萨克族茶文化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疆开始逐步推进实施大规模、有计划的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大量的牧民逐渐从游牧转入定居,“到21世纪初,新疆牧区的定居率已经达到90%以上,各族牧民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由此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其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1]108。

从游牧向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变迁。定居以后哈萨克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了制作拉条子、汤饭、米饭炒菜等,极大地丰富了饮食类型,并逐步实现了以肉乳为主食的传统饮食结构向肉、乳、面、蔬菜相结合的现代饮食结构转变。

饮食结构的转变、定居后频繁的民族交流以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对传统的哈萨克族茶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首先,茶具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推出的质地精良、造型优美的陶瓷、搪瓷和玻璃茶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铜、铁质茶具。此外,过去为储存茶叶而手工制作的茶袋也被现代茶罐和茶盒所取代。

其次,茶叶来源多元化、饮茶种类多样化。过去哈萨克族的茶叶来源全靠内地输入,现在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人们对商品的选择范围更大,饮茶不仅来自国内,还从国外的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印度等邻国进口。于此同时,饮茶的种类也日渐增多,哈萨克族常饮茶类主要有红茶、绿茶、花茶、药茶、果酱茶等,过去砖(茯)茶独尊的局面已发生改变。

最后,茶馆、茶吧兴起,茶礼俗趋于社交化。传统奶茶的熬煮耗时较长,已无法适应定居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饮茶之习早已融入生活,整个民族几近于“无茶则病”的地步,茶吧和茶馆于是兴起。现代茶馆、茶吧不仅装修极具风格与特色,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这为定居在城市的哈萨克族民众提供了一个喝茶、休闲的好去处。当前,城乡都有哈萨克族女性自发组织的“茶会”团队,平均每月聚集一次,地点多选在娱乐场所,聚会目的在于消减压力、增进彼此友谊[12]48-50。

当代,伴随新疆牧民定居建设的推进和社会发展,哈萨克族传统的饮茶文化发生了以上变化,但延续千年的饮茶之习和来客敬茶的传统均未改变。新变化仅是时代进步和定居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它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哈萨克族传统的饮茶文化,促使饮茶向着更为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哈萨克族世居中国西北高寒之地,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至迟在唐代,哈萨克族先民就已接触茶,其后饮茶之习融入生活。哈萨克族的饮茶文化不同于中原,它是在借鉴中原清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游牧生活特点和生存环境而创制的一种调饮奶茶文化,饮茶习俗极具特点。当代,伴随牧民定居工程的开展实施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哈萨克族的传统饮茶文化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促使饮茶向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哈萨克族文化 第5篇

在哈萨克族丰富的语言宝库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问候方式乃是一道靓丽风景。哈萨克族的问候语与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游牧生活息息相关。诸如:晚辈必须主动打招呼为长辈行礼,即男士晚辈须向男士长者道声 “?????????? ???????”,男士长辈回礼道:“ ????????????????”,以示其对长者的尊重,一般的见面问候语为“??? ??????????”,“您好吗?” ?“??? ????? ?????????????”意为“您的身体还好吗?”,“?? ???? ???????-???? ”,“孩子及家人好吧!”,“??? ???? ???????-???”,“您的家人及牲畜平安吧!”“??? ???? ???????”“家庭安康否?”等。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无不体现着哈萨克人民积极主动的包容心态,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怀与温馨和谐的家庭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哈萨克美食--酸奶、奶疙瘩

哈萨第一文库网克酸奶)?????(生津解渴,为上等饮品。适度的熟乳添加酸奶引子放置三五小时发酵自然生成。降脂,润肺护肝,养颜美发,减肥壮骨,涵盖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哈萨克奶疙瘩)????(有截然不同的两款,一则为酸奶疙瘩 )???? ?????(直接由酸奶酪加盐控干水分,手工揉成圆形晾晒制成,因酸甜留香而得名;另一则为奶疙瘩)????(,将奶乳储存于(????)皮囊发酵、捣搅脱脂,乳脂加入适量的盐,制成香甜可口的(??????)炼乳奶油,剩余的乳汁被称之为(?????),也可直饮,味道微酸爽口,解暑解渴。(?????)乳饮慢火熬制粘稠状,盛入纱布袋中挤流水分,由于流质呈淡黄色,故称(?????),也可直饮,量很少,为最佳的降脂、软化血管药饮;最后将稠乳掰成各类块状晾晒而成,由于这种奶疙瘩的含钙量极为丰富,故号称“巨能钙”。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 ????????)即“象酸奶一样凝炼于一体。”表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哈萨克族的纳吾热孜麦粥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纳吾热孜麦粥)???? ??????(,是在哈历新年,即每年3月22日春分时节前后必须熬制的一种麦粥。 “纳吾热孜”有“送旧迎新”之意。因此,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小麦(??????)、大麦(????)等至少7种食物混合煮成七味麦子粥。做这种粥时不宰杀牲畜,而是要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和冬宰贮藏的熏肉煮制,以示年年富足有余。为了辞旧迎新,预示丰收,节日这一天,族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户,村村奔走相告,喝麦粥,吃抓肉,弹唱对歌,互相拜年祝福,祝福族人大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3月为哈萨克人的纳吾热孜月,也是开春前的“小修整”,经历了漫长冬日的哈萨克人定会抓紧时机,放松心情,蓄积能量,憧憬未来,再度开启翌年的美好篇章。

哈萨克族的色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民族在其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风骚的色感艺术。主要以黑“????”,白“??”、红“ ?????”、蓝“???”、绿“?????”、黄“????”、褐“?????”、灰“???”等基本色调词根为基础派生了一整套颜色词汇链条。其中“白色”可谓居首,其蕴意丰厚,举例二则如下:一则为:“?????? ??? ??”,字面意思为“白路”,寓意则为“顺风之路”,“一路顺风”之祝福;另一则为“???????”,字面意思为“白色的心情”,寓意为“心地善良”。哈萨克民族对白色的敬重与崇拜源于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游牧经济方式。乳白、奶白乳色以及“ ???????????? ?????? ?????? ??????”酸奶疙瘩“ ???? ”奶皮“?????? ”等奶制品是哈萨克生活之必须,圣洁的白天鹅更是哈萨克人民纯洁幸福之吉祥物与图腾崇拜。因此,“白色”被赋予其了“神圣、美好、吉祥”之象征意义将伴随哈萨克人民追梦到永远。

谚语是哈萨克族语言文化中靓丽的一束。其中,“和”能量谚语可谓底蕴丰厚,教育意义极强。本帖小举两例,以飨读者。其一为家和谚语,曰: ????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房子里散而不和睦,毡房每个隔扇(毡房带网眼的木制四壁)都是祸”,据其寓意可译为“家人不和美,屋檐横祸飞”。其二为众人和美谚语,曰: ??? ?????.?????? ????????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六方不和,到嘴边的食物也会丢,如果四方能够聚合,远方山头的东西也会到手”,据其寓意可译为“六方不聚,功亏一篑,四方心齐,地动山移”。分析二则谚语可见,无不洋溢着“和则为贵”的文化理念,传递的是倡导家庭和睦,众人团结聚力的正能量。

哈萨克族的“和”能量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割礼习俗源于伊斯兰教,自从哈萨克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始形成并延续至今。具体内容为男孩子年满五至七周岁间要进行割包皮术,之后举行割礼庆典。哈萨克族对割礼极为重视,认为这是男子汉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件喜事,也是举家老小的莫大庆事,左邻右舍、熟人朋友也会道贺祝福,场面热烈、喜庆、祥和。在传统的割礼仪式上,小男孩要扎上绣花白色包头巾,头上和两肩分别插上猫头鹰羽毛“???”,以示吉祥、幸福,孩子要骑着马探望长辈及亲戚,亲属们会向孩子赠送羊羔“????”、牛犊“?????”、马驹“?????”等幼畜并在其耳朵上打上印记,作为“割礼祥物”。哈萨克族的割礼仪式之本意是尊重孩子,呵护、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自信性与自我驾驭能力、使得孩子从小养成男子汉的自尊与刚烈品行。割礼是哈萨克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传承价值。

哈萨克族的割礼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族的祖国亲情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哈萨克民族历来有着热爱祖国,勇敢顽强地保卫祖国的传统意识,哈萨克族的谚语是其文化载体与真挚见证。本帖摘其二则予以共勉。其一曰:“ ??????? ???????? ?????? ??????? ?????? ?????”,字面意思是“如果你逃离祖国,你就会像丧家的野狗汪汪直叫”,据其寓意可译为“逃离祖国之人,犹如丧家之犬惶惶哀嚎”。其二曰:“ ?? ????????? ?????? ?????? ?????

??? ????? ??????”,字面意思是“尤其在他国作苏丹(官职,拟似国王级别),不如在自己的国家作脚板(鞋底)”,据其寓意可译为“宁作自国垫,勿作异国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哈萨克人民的血脉里澎湃着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是中国人”,这乃是中国哈萨克人民永恒的自豪与尊严。

哈萨克族的马词及其蕴意

新疆哈萨克族 第6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文化;民歌;非遗保护

历史渊源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的塞种人,乌孙、大月氏、康居、阿兰等,6世纪中出现的突厥、葛逻禄等部落,蒙古时兴起的乃蛮、克烈、钦察等也是哈萨克族形成的重要源流,直到现在哈萨克族中仍保留着乌孙、乃蛮、克普卡克、克烈等部落的名称。”千百年来,由古代许多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哈萨克族就以弹唱的方式记述着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用冬不拉弹奏伴以口头即兴演唱的歌乐或弹唱的形式成为哈萨克人民在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相传在公元8世纪克普恰克部落的弹唱家霍尔赫特就以弹唱的形式用哲理语言吟诗启示众人而闻名”。“在民间,曾有人称他是冬布拉、库布兹最早的制作者和弹唱诗人。”15世纪至18世纪,在哈萨克汗国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弹唱艺术家,阿山·海戈、杜斯藩别特、季叶木别特、塔特卡尔、库铁叶、江布尔等都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东邻伊吾县,南接哈密市,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蒙国界长达309公里,有哈萨克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16个民族11万人,哈萨克族3.8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1%。巴里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的匈奴、高車、塞种、乌孙、呼揭、突厥、柔然等曾在巴里坤草原活跃。据史料记载:“哈萨克族很早以前就游牧于巴里坤地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日趋频繁的哈萨克族使者进京入觐,往返均汇聚于巴里坤更换骑乘”。由此可见,哈萨克族先民所创造的优秀民歌,被一代又一代哈萨克人承载着从远古走来,在巴里坤草原上广泛流传,和他们的生活、历史、文化同步发展。

具体内容

哈萨克族民歌演唱是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从内容上分为五类:赞颂类歌曲、爱情类歌曲、劳动类歌曲、习俗类歌曲和其它类歌曲。

1、赞颂类歌曲主要以歌颂家乡,赞美英雄,咏唱美丽山河与家园等为题材内容。

2、爱情类歌曲在哈萨克族民歌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情歌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情人之间的思念、离别、愿望和懊悔的心情,赞扬了忠贞不渝而富有感情的人物,憎恶毁晢者,见异思迁者。

3、劳动类歌曲主要有狩猎歌、牧放歌、奶畜和幼畜歌等。这些民歌以家畜、飞禽走兽和一些野生动物为起兴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哈萨克人在牧放、狩猎时的生活情态以及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4、哈萨克族习俗类歌曲突出地表现了人的一生中各个关键环节的特殊内容,如庆贺婴儿出生时要唱祝福歌,结婚时要唱一整套婚礼歌,亲人去世时要唱哀悼歌或挽歌等。在这类歌曲中《婚礼歌》内容最为丰富和生动,《婚礼歌》主要有《婚礼序歌》《森斯玛》(怨嫁歌)《阔尔斯》(哭嫁歌)《阔什塔斯》(告别歌)《别塔夏尔》(摘面纱歌)等。

除了劳动类歌曲、颂赞类歌曲、爱情类歌曲、习俗类歌曲以外,还有《谜语歌》,《询问家谱歌》,以及对唱时求让座的《求歌》等。

从音乐特点上可分为安和艾伦两大类:

安,是哈萨克族歌的意思,其结构大部分是在单乐段反复基础上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节拍多为二拍和三拍,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歌词和曲名,旋律非常优美。

艾伦,是哈萨克族诗歌的意思,曲调的结构比安短少,行进平稳,与语言音调结合紧密,曲式多为单乐段或经过扩充的单乐段。艾伦的演唱主要以对唱为主,兼有独唱或自弹自唱。这类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哈萨克人将即兴填词的高手尊称为“阿肯”。

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独唱与弹唱两种:

独唱节拍徐缓,旋律悠扬。弹唱以冬不拉为伴奏,自弹自唱,多以混合节拍,显示其独特韵律,旋律粗犷热情。这类歌曲的歌词多来自哈萨克族著名诗人和民间歌手创作的优秀诗歌。

哈萨克族民歌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的套曲。从音乐上讲,一般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节拍有自由与规整两种节拍的复合形态。规整节拍中,以2/4、4/4等居多,3/8、3/4、6/8拍和混合复节拍如5/8、7/8等,以及更多变化的复杂节拍都可见到。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热情优美,奔放粗犷。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带有呼唤性音调,并以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以多样型态出现在歌曲的曲首部分,它往往是歌曲的核心音调,有时还能发展成以六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曲调变体出现在民歌旋律的结构内部,特别是某一首歌曲的内容转折处和句逗的地方。

哈萨克族民歌不仅是哈萨克人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反映社会和历史的一面镜子。它集中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历史文化、民族精神、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保护传承

语言是民歌的载体,而居住在城市的哈萨克族青少年大都选择上汉语学校,有些年轻人甚至不会说母语,听不懂传统的哈萨克族民歌,也就谈不上欣赏和传承,这使哈萨克族民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之即,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巴里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对哈萨克族民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 出台相关保护措施,为哈萨克族民歌的保护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比如:2010年自治县制定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哈萨克族民歌的实施方案、十三五保护规划等。

二、 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人员会同乡文化站干部深入乡村对哈萨克族民歌进行普查,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哈萨克族民歌的源流、内容、表现形态、特点及其价值等,整理归档。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和田野调查,访谈民间艺人,召开座谈会,将哈萨克族民歌完整全面的发掘出来,提升到一个高度。

三、 2008年6月哈萨克族民歌被哈密地区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自此,自治县多次举办培训班,培养哈萨克族民歌手,并在小学和中学开设课堂,邀请哈萨克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教授相关课程,使校园发挥了在保护传承中的基础熏陶作用。

四、 自治县要求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培养徒弟至少2-3名,并在从表演、培训、展示等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核,奖勤罚懒。

五、每年举办一次哈萨克族民歌大赛,旨在扩大影响,培养民歌人才,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哈萨克族民歌,使哈萨克族民歌在民间有坚实地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 张海彬.哈萨克族民歌两种调式体系之探源.人民音乐,015年4期;

[2]王建 贾孜拉.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人民音乐,2012年11期;

作者简介:牛顺清(1962- ),女,大专,副研究馆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管理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现任新疆巴里坤县文化馆馆长。

新疆哈萨克族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从新疆医科大学在校的汉族与哈萨克族医学生中产生,3代均为相同民族。各受试者年龄均在18 ~ 22岁之间,容貌端正,面部轮廓协调,个别正常,无正畸治疗史、美容整形史及外伤史。研究对象通过家庭背景问卷调查,回答家族上溯三代均为同一民族,且在已知家族内没有异民族通婚者进行确认。所选研究对象均为新疆本地出生,并且长期在新疆本地生活。最终入选178名受试者,其中汉族男性48名,女性46名; 哈萨克族男性42名,女性42名。

1. 2 研究方法

1. 2. 1体位要求取自然头位,受试者两眼平视前方,眼 - 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全身自然放松,双唇自然松弛,双手臂自然下垂。

1. 2. 2正面像拍摄方法三脚架固定相机并与地面平行,相机镜头中心正对受试者鼻尖,距离为1. 5 m, 镜头水平平分线与眼 - 耳平面重叠,镜头垂直中线对准面部正中线,并在受试者构图旁边设置量度标识。

1. 2. 3定点测量将资料导入计算机存储,由本人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用Photoshop测量软件定点测量。

1. 2.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 0软件包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测量标志点及所选测量项目如下[7]:

测量标志点( 图1) : 1发际点( Tr) ; 2颞嵴点( Ft) ; 3眉间点( G) ; 4颧点( Zy) ; 5内眦点( En) ;6外眦点( Ex) ; 7鼻翼点( Al) ; 8鼻下点( Sn) ; 9口角点( Ch) ; 瑏瑠口裂点( Sto) ; 瑏瑡颏唇沟点( Sm) ; 瑏瑢颏顶点( Gn) ; 瑏瑣下颌角点( Go) 。

测量项目: 1上面宽 ( Ft-Ft') ; 2中面宽 ( Zy-Zy') ; 3下面宽( Go-Go') ; 4上面高( Tr-G) ; 5中面高( G-Sn) ; 6下面高( Sn-Gn) ; 7全面高( Tr-Gn) ;8颏高度( Sm-Gn) ; 9上唇高( Sn-Sto) ; 瑏瑠下唇高( Sto-Sm) ; 瑏瑡内眦宽( En-En') ; 瑏瑢外眦宽( Ex-Ex') ;瑏瑣眼裂宽 ( En-Ex) ; 瑏瑤鼻翼宽 ( Al-Al') ; 瑏瑥口裂宽( Ch-Ch') 。

2 结 果

2. 1 本研究首先对各民族颜面比例进行性别之间的比较分析

结果见表1 ~ 2。

从统计结果看,汉族男女颜面比例有一定差异。上面高/全面高、中面高/全面高、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均为男性小于女性; 而下面高/全面高、中面宽/全面高、内眦宽/外眦宽、鼻翼宽/中面宽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从上表中可看出,哈萨克族男女正面颜面比例也有一定差异。中面高/全面高、内眦宽/鼻翼宽、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下唇高/下面高均为男性小于女性; 而下面高/全面高、上面宽/中面宽、下面宽/中面宽、内眦宽/外眦宽、鼻翼宽/中面宽、上唇高/下唇高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2. 2 不同民族相同性别之间颜面比例比较分析结果见表 3 ~ 4。

表3结果显示,上面宽/中面宽、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为汉族男性小于哈萨克族男性; 而内眦宽/外眦宽、内眦宽/中面宽、鼻翼宽/中面宽均为汉族男性大于哈萨克族男性。

统计结果显示,2个民族女性的颜面比例虽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口裂宽/下面宽为哈萨克族女性大于汉族,而内眦宽/外眦宽、内眦宽/中面宽、鼻翼宽/中面宽、上唇高/下面高及上唇高/下唇高均为汉族女性大于哈萨克族。两者的面高及面宽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3 讨 论

3. 1 相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颜面比例的差异

汉族男女颜面比例分析: 在面高方面,同女性相比,汉族男性的下面高在全面高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中、上面高所占比例较小。两者面宽比例无显著差异。而男性的中面宽与全面高的比值显著大于女性,说明男性的面部看起来更加短宽。眼部宽度方面,男性的内眦宽度较大,而眼裂宽度较小。从鼻部看,男性的鼻翼宽度较大。而在面下1 /3的颜面高度比例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

哈萨克族男女颜面比例分析: 面高方面,与女性相比,男性中面高较小,而下面高较大,这与汉族男女差异一致。面宽方面,男性的上、下面宽均较大,说明男性面部比女性更宽阔。在眼部特征方面,男性内眦宽度较大,而眼裂宽度相对于内眦宽度而言较小。从口鼻部看,男性鼻翼宽度较大,而口裂宽度在面宽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在面下1 /3的颜面高度比例方面,男性上唇高度相对于下唇而言较大。

综上,两民族颜面特征性别差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男性面部偏短宽,鼻翼宽度偏大,而眼裂宽度偏小。

3. 2 不同民族相同性别之间颜面比例的差异

两民族男性颜面比例分析: 与哈萨克族男性相比,汉族男性之面上部宽度较小,眼裂宽度较小,而内眦宽度及鼻翼宽度较大。两民族男性面高度及中下面宽度比例基本一致。

两民族女性颜面比例分析: 与哈萨克族女性相比,汉族女性的眼裂宽度较小,而内眦宽度较大,鼻翼宽度较大,而口裂宽度相对较小。并且与哈萨克族女性相比,汉族女性的上唇长度在整个面下部所占比例较大。两民族女性面高及面宽比例一致。

综上,无论男女,哈萨克族人眼裂宽度较大,而汉族人内眦及鼻翼宽度较大。并且,相对于性别而言,相同性别的民族差异要小于相同民族的性别差异。

3. 3 本研究与其它研究比较分析

由于以往研究中没有发现关于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成人颜面比例分析的研究,故本研究结果中关于哈萨克族成人的颜面比例研究结果填补了这一空白。本研究中关于汉族成人颜面比例的研究结果与胡林等[8]对汉族人的研究有一定相似之处,即男性鼻宽度大于女性,但其它方面有所差异。本研究中汉族男女面下部垂直比例无显著差异,结果与司新芹等[9]研究结果一致。但本研究结果与宋少杰等[10]对山东人、及赵碧蓉等[11]对四川人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提示不同地域的相同民族人群颜面特征有所差异,这也说明人类面型的后天性改建受遗传、功能、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印证了Ramsey等[12]的观点: 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对颅颌形态后天改建发挥了很大作用。

3. 4 本研究误差原因分析

在本研究调查中,可能的误差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汉族研究对象进行筛选时,我们选取了在新疆出生并且在新疆长大的汉族学生,但是对其祖籍没有追溯,由于汉族人相貌本身存在地域差异,所以汉族学生的颜面特征可能也会有遗传造成的一些差异。其次,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这可能会造成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争取扩大样本量,使结果更加真实准确。第三,尽管我们在拍摄面像的过程中,尽量严格控制放大率及变形率,但误差总是无法避免。第四,在面像的测量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第五,我们筛选研究对象时只是追溯了三代的民族属性,不能根本排除民族融合的存在。

本研究初步获得新疆地区汉族和哈萨克族正常成年人的颜面比例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为该地区不同种族的面部美学研究及不同地区相同民族人群的面部美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具有很大的遗传距离,要获得适用于整个汉族与哈萨克族的颜面比例特征及差异的最终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获得新疆地区的汉族和哈萨克族正常成年人的颜面比例特征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方法:从乌鲁木齐市在校大学生中,按标准随机选取汉族94名(男48,女46)和哈萨克族84名(男42,女42)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同一标准分别对每一位受试者拍摄正面像;将资料导入计算机,选择20个软组织标志点,并用photoshop测量软件对正面像进行15个项目的定点测量,建立了19项颜面比值,利用SPSS 19.0软件包对比值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性别差异:与女性相比,男性面部偏短宽,眼裂宽度较小,而鼻翼宽度较大;民族差异:不论男女,汉族人眼裂宽度、口裂宽度较小,而内眦及鼻翼宽度较大。结论:新疆地区的汉族与哈萨克族男女颜面比例存在一定差异。

新疆哈萨克族 第8篇

哈萨克族马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其制作工艺水准已经非常成熟, 而且在构造形态上也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马鞍”是马具配套器物中的主体物, “马鞍”一词在哈萨克语中发音为“也尺”, 这一语音不但与中亚“草原文化圈”诸多国家的发音相似, 而且如果沿“丝绸之路”的地理指向展开, 就会发现从亚欧大陆延展至小亚细亚的土耳其再至欧洲的匈牙利等地区, “马鞍”一词一直有着类似的发音。从词源学的角度判断, 哈萨克语“马鞍” (谐音“也尺”) 其词根的发音“Yer”明显是突厥语系的来源。这种情况与中亚的草原游牧文化密切相关。从现实中来看, 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中亚各游牧民族一直以游牧生活为传统的栖居方式, 在文化形态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标准及观念。

哈萨克族牧民对马鞍特别重视, 这既是游牧生活的重要劳作器物, 也是民族审美情结的集中体现, 作为民间马饰系列工艺品的集大成者, 它体现着哈萨克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哈萨克族马鞍的构造材质

作为游牧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 哈萨克族马鞍的工艺形制是民族化风格的典型体现。从马鞍装饰制作材质来看, 可分为木制雕刻漆画鞍、木制包皮铆钉鞍、木制包皮烤花鞍及木制镶玉鞍四种类型, 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

其一, 木制雕刻漆画鞍选用优质木料制成, 在马鞍鞒上雕刻各式花纹图案, 并用多种色彩的油漆进行装饰;

其二, 木制包皮铆钉鞍为木质鞍鞒, 包裹以上等牛皮, 用铜制铆钉铆制而成, 这些铜钉在加固结构的同时也细密地组成各种图案, 在两侧则装饰鲜艳的丝绦或绳带, 整体坚固耐用, 美观大方;

其三, 木制包皮烤花鞍同样以结实木料制成, 只不过鞍鞒上的装饰纹样是用烙铁或火箸之类烧烙而成, 既有生活气息, 所形成花纹图案又具有别样的美感;

其四, 木制镶玉鞍则是以核桃木等优质木料为原料进行精细加工而制成, 鞍的前舌后舌上镶有各色玉石、玛瑙等, 鞍鞒的两侧则装饰以绳带。玉石自身的绚丽多姿与马鞍独特的造型结合起来, 使得该样式马鞍成为一件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除了以上四种装饰华丽的马鞍之外,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马鞍, 哈萨克族称其为“白鞍”, 是用白桦木和红松木打制而成。

材料是工艺设计与造型艺术的第一要素, 从实物原型考察哈萨克族马鞍就会发现, 无论哪种马鞍的制作都离不开细密、结实、耐磨的木材, 这也正是它的材料特色。哈萨克族马鞍主要采用桦木、榆木、松木以及核桃木进行制作, 这些材料既符合上述特点又便于就地取材, 这也是与人们生活环境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的。从现实自然地理来看, 哈萨克族生活在北疆伊犁地区, 伊犁河谷流域植被丰富森林茂密, 恰好提供了制作马鞍所必须的木材。从这一点来说, 它也如实印证了这样一条明证, 即作为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杰出范型, 它必须与当地物质文化条件紧密结合, 它才具有长久的发展与生命力。这本身也是传统地域文化的一种典型表达方式。

二、哈萨克族马鞍的装饰特征

哈萨克族在草原游牧文化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刚强雄健、热烈单纯的艺术心理与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反映在色彩上, 就是在马鞍的装饰纹样中使用强烈的对比色, 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等色相在色彩结构中以同面积同纯度的方式出现, 其热烈、单纯、明确的民族性格在装饰艺术的表达中获得了深层次的诠释, 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情趣。

在马鞍制作中, 哈萨克族的讲究颇多, 其目的还是在于讲求马鞍与人的贴近。对于哈萨克牧民来说, 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的生产劳作如放牧、转场都是在马鞍上进行;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如外出行旅、娱乐、体育竞技也都是在马鞍上进行。因此马鞍根据不同类别的人就细化分为“男式鞍”“女式鞍”“儿童鞍”三种。

从造型功用角度来看, 男式鞍要比女式鞍尺寸小一些。这样在奔跑时男式鞍就会给马减轻一定的负载力, 另一方面, 女人的臀部比男人大, 游牧及转场期间要长时间在马鞍前部驮一个孩子, 因此女式鞍的尺寸就相对较大些。哈萨克族马鞍设计通常是前高后低, 女式鞍前面是一个半月形的鞍头, 而男式的鞍头较小, 是一个类似猴头状的形状。

再从马鞍造型的实用角度分析“男式鞍”与“女式鞍”就会发现, 它们极其符合男性与女性的身体生理机能。女性身体弱, 宽大的鞍头可以抵挡草原上的劲风使身体免受伤害。尽管这种鞍头设计平面化、空间接触面大, 容易降低奔跑速度不利于疾驰, 但通常状况下女性在马上的活动主要是运输和转移物体, 以及较长距离转场时在马鞍上护送照看小孩。因此, “女式鞍”的安全舒适性是其首要功能。与此相反, 草原上的男性承担大部分的野外放牧活动, 需照料庞大的羊群及应付各种突发性的复杂情况, 这种状况下人的反应速度和马的奔跑速度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以来。男式鞍头较小并尽量做成圆滑流线型的样式是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 它在形成有效保护的同时也确保迅速的速度, 在人、马之间起到稳健的固定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哈萨克族马鞍的设计非常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要求, 它的形式与功能通过不同的造型深刻完美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游牧民族在马鞍制作上一直秉持的工艺造诣与文化底蕴。

儿童马鞍在哈萨克语中称谓“阿夏玛依”, 这也与哈萨克族的即行礼仪密切相关。哈萨克民间传统中有一项专门针对儿童的“骑马礼仪”, 就是草原上的男孩子在5——7岁时要举行一次骑马仪式, 这天小孩头戴插有鹰羽的帽子, 骑上备有特制“乙”型小马鞍的马前去拜见亲友, 亲友们除赠送奶疙瘩、包尔沙克等民族食物外还要赠送马肚带、马镫、马鞍等礼物, 这一整套过程也是哈萨克族的重要传统育幼习俗。

儿童鞍的整体造型是“乙”字型, 也是遵循前低后高的哈萨克族马鞍模式, 但它的“前后舌”构造又极具个性特点, 它们用长度约50厘米, 宽度约5——10厘米的木板条交叉架构, 前后鞍

浅析新疆吐鲁番海特麦西来甫的表演形式

夏依旦·瓦力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新疆维吾尔麦西来甫是以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凸显其艺术魅力, 是最具有民族特色, 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维吾尔族舞蹈麦西来甫自古至今与道德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殿堂”。2008年在各级党委, 政府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 该项艺术得到挖掘与抢救。

关键词:麦西来甫;表演形式;风格;音乐;服装

项目来源: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疆吐鄯托地区维吾尔族舞蹈麦西来甫的风格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

麦西来甫, 是人民艺术和风俗学校。[1]新疆维吾尔麦西来甫是被誉为“东方音乐无价之宝”的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的渊源, 是智慧、勤劳、勇敢的维吾尔族人民的创造性艺术作品。维吾尔木卡姆, 是维吾尔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做的重大贡献, 她运用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艺术中的精髓, 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维吾尔麦西来甫作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维吾尔民间艺术总汇和集大成, 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维吾尔聚居区。吐鲁番地区现有人口约614616人,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2]是吐鲁番维吾尔族麦西来甫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之一。麦西来甫的起源和发展与维吾尔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的, 这一词汇来源于阿拉伯语, 意为“聚会”“集会”。[3]麦西来甫是发源于《吐鲁番十二木卡姆》的民间歌舞娱乐形式, 既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组成部分, 又是独立的民间文艺活动。曾任吐鲁番杂志社主编辑买买提·沙尼亚孜先生说:“没有木卡姆就可能形成麦西来甫, 没有麦西来甫就不可能有木卡姆的形成, 所以说两者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头都形成一个高高竖起的“十”形支架。这一明显区别于成人马鞍的设计构件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可以从前后两个方向对儿童形成保护, 而更为关键之处还在于人们可以将儿童用布带或绳绦绑在这个支架上。这样, 儿童就可以安然乘坐于马鞍之上, 在长距离的行旅如搬家转场时在马鞍上睡觉也不致于跌落下来。从这里亦可看出, 马鞍的任何一个设计组件都是与其实用功能紧密相关的, 这也决定了它自身的造型特点。从另一方面来说, 无论它的结构样式还是造型风格都是在草原上的生活过程中演化形成的。这个过程不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它也与哈萨克族民族风俗、民间信仰这样的文化礼俗结合在一起的, 就是说, 这也是一个草原文化仪轨介入和现实例证的范式。

三、结语

新疆地处中亚,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酷寒极暑的季节变化和一天之中的骤然温差培育了哈萨克族豪爽热情、大气蓬勃的民族性格。历史上古代塞种人、匈奴、大月氏、乌孙、蒙古在哈萨克民族形成过程中几度钩沉, 并起到重要作用。这些草原民族之间交流密切, 在族群的起源及文化渊源关系方面都有着内在关系, 直到今天哈萨克族仍然保留着乌孙、康里、葛逻禄、钦察、克烈、乃蛮、弘吉刺等部落的名称, 这足以说明哈萨克族复杂多元的民族成分与文化成因。

另一方面, 这些民族在作乐器、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的种种方法, 以及审美偏好也都深刻沉淀在哈萨克族马鞍制作工艺的整体形态中。应当说, 马鞍作为典型的民族民间手工艺, 其源泉还应追溯到“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态, 它们表现为口头方式也表现为行为方式, 依然存留着它无法断裂的随时可能萌发的

吐鲁番的麦西来甫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自然有他固有的艺术魅力。自汉代到1985正式撤县改市以后, 直属于吐鲁番地区, 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4]在唐代, 高昌乐舞的盛行就一直不断延续下来的。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之下, 高昌回鹘汗国乐舞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而阿拉伯音乐文化东渐后, 音乐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后,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上无不具有了浓厚的伊斯兰色彩, 吐鲁番维吾尔族麦西来甫也不例外, 因此采用了麦西来甫——这一带有阿拉伯文化的词汇来称谓维吾尔族传统歌舞集会。“有数十日男女老少鲜衣修饰, 鼓乐舞饮酣眺。尽日而散谓之奴鲁斯”[5]吐鲁番有七种麦西来甫, 而“吐鲁番海特麦西来甫”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麦西来甫。“海特”用维吾尔语是“判决”“解决”的含义。他模仿执政者的行为准则, 通过艺术的形式提高与加强老百姓的法律的意识, 分清是非, 鼓励做有学问, 有道德, 守纪律, 和睦相处、热爱劳动、不怕邪恶的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代代相传, 内容不断充实中, 为吐鲁番地区各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吐鲁番海特麦西来甫”以正确的判决为主, 歌舞表演, 笑话游戏, 奖励惩罚, 综合了十二木卡姆的片段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形

‘根’。它所提供的‘象’, 不是视象的单纯‘反映’, 而是心灵的幻象。并沉积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种种意向投射着民族传统思维方式。”[1] (P113) 这就是数千年来在北疆草原上凝结而成的草原文化, 这种文化也铸成了一个特殊“场景”——即自然、社会和艺术样式的场景。

在哈萨克族的生活状态中, 自然环境既是人们的生存依托, 也是艺术地观照这个世界的审美对象与审美载体。哈萨克族的工艺品、服饰、民间游艺都充满了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这在其装饰艺术中明确地表现为对大自然的贴近感。马鞍是哈萨克族民间手工艺的典型样式, 也是特色民族文化的代表。哈萨克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这在马鞍的艺术形态中可充分体现出来。这似乎可以理解为, 从很早开始哈萨克民族心目当中就有着独特的民族化审美风尚, 这表现为“在人们的潜意识深处仍然隐藏着表现形象, 反映事件, 设计图案, 搭配色彩的某种模式和追求美好事物的逼真。”[2] (P75)

正是在草原文化的影响下, 马鞍的繁复构造及独异特色在牧民生活中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 它也因此成为游牧活动中风俗礼仪的载体。实际上, 马鞍荟萃了哈萨克的民族历史与文化风情, 很大程度上也囊括了哈萨克族的民间工艺水准、艺术形态和民族审美心理。

摘要:马鞍是哈萨克族民间手工艺的典型样式, 作为游牧生活的重要工具, 它艺术地观照物质世界并成为民族文化的审美对象与审美载体。哈萨克族马鞍充满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它的装饰特点表现为对自然的贴近。马鞍的制作程序及独异特色实际上荟萃了哈萨克的民族历史与文化风情, 也囊括了其民间工艺水准、艺术形态和民族审美心理。

关键词:哈萨克族,马鞍,造型艺术

参考文献

[1]邓启耀.宗教美术意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2001:113.

新疆哈萨克族 第9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9年8月—2010年9月,随机抽取新疆阿勒泰地区医院哈萨克族门诊体检及住院的病人339例为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组172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 65例;尿酸正常组167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63例。根据疾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导致核酸代谢亢进的血液疾病、甲亢、肝肾功能不全和各种癌肿放疗和化疗后患者,排除近期服用双氢克尿噻、吡嗪酰胺类、噻嗪类等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者。年龄为20~70岁,其中高尿酸血症组平均年龄为(54.34±11.25)岁,尿酸正常组为(54.54±11.24)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相关体脂指标检测

常规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BMI,WHR,WHTR等体脂指标。BMI=体重/身高2(kg/m2),WHR=腰围/臀围,WHTR=腰围/身高。

1.2.2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断标准,男性>417 μmol/L(7.0 mg/ml),女性>357 μmol/L(6.0 mg/ml)。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e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undefined描述,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2组连续性变量作相关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上检验水准均为α=0.05。

2 结果

2.1 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组相关体脂指标的比较

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组比较,体重、腰围、臀围、BMI、WHT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之间年龄、W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BMI—体质指数;WHR—腰围/臀围;WHTR—腰围/身高。

2.2 血清尿酸水平与体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在相关分析中,血清尿酸与体重、腰围、臀围、BMI、WHR、WHTR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2。

注:BMI—体质指数;WHR—腰围/臀围;WHTR—腰围/身高。

2.3 4个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

4个指标的高尿酸血症ROC曲线下面积以BMI和腰围最大,BMI为0.625(95%CI:0.553~0.697),腰围为0.606(95%CI:0.534~0.678),WHR为0.590(0.516~0.664),WHTR为0.581(0.508~0.654)。BMI的高尿酸血症ROC曲线最佳切点为27(灵敏度:58.5%,特异度55.6%),腰围的最佳切点值为103(灵敏度:50.8%,特异度:62.9%),WHR、WHTR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0.9(灵敏度:79.7%,特异度:39.7%)、0.6(灵敏度:49.1%,特异度62.9%)。

2.4 以血清尿酸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所包含的指标变量包括体重、腰围、臀围、BMI、WHR、WHTR,其中BMI、WHR是影响血清尿酸的主要相关因素。见表3。

注:BMI—体质指数;WHR—腰围/臀围。

3 讨论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许多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往往与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糖代谢异常等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并存。有研究显示,血清尿酸值与肥胖度呈显著正相关[8],腹型肥胖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皮下脂肪增多为主的肥胖,腹型肥胖与尿酸的生成增多呈正相关。此外,肥胖度即使不高,内脏脂肪的蓄积程度与血清尿酸值亦呈正相关[9]。本次研究发现,哈萨克族高尿酸组中体重、腰围、臀围、BMI、WHTR均高于尿酸正常组。BMI、腰围作为肥胖诊断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

BMI表示“单位”身高的体脂含量而与体脂分布无关;WHR主要反映人体脂肪在腹部和臀部的分布情况,与身高无关;腰围与腹内脂肪含量相关,但是相同身高的人,腰围的范围也存在差异。Valdez[10]用几何的方法假设正常人体的体型为圆柱型,将腹部肥胖看成是脂肪围绕着腰部和臀部逐渐增加而形成双锥体,根据体表面积公式推导出了评价腹部肥胖的“锥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称C指数,并认为比WHR能更好地反映腹部脂肪分布。有学者提出腰围身高指数作为评价腹部肥胖度的简单而实用的指数,与慢性代谢性疾病有显著相关性[11]。然而,各种评价肥胖的人体测量方法都存在着种族差异和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发现,哈萨克族的血清尿酸值与体重、腰围、臀围、BMI、WHR、WHTR等体脂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而4个指标的高尿酸血症ROC曲线下面积以BMI和腰围最大,回归分析显示,BMI、WHR是影响血清尿酸的主要相关因素,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哈萨克族血清尿酸值与各体脂肪指标都存在联系,由于存在性别和种族的差异,在实际中,不仅要注意全身性肥胖,还要考虑腹型肥胖导致内脏脂肪蓄积伴随的尿酸生成过多。已经有学者认为,血清尿酸含量与内脏脂肪面积及皮下脂肪面积相关[12]。内脏脂肪蓄积引起血清尿酸含量升高的机制主要是内脏脂肪增加使门脉系统游离脂肪酸增多,肝脏脂肪酸合成亢进时,辅酶Ⅱ-还原型辅酶Ⅱ(NADP-NADPH)介导的由5-磷酸核糖向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进行的合成系统亢进,导致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尿酸的产生亢进。了解哈萨克族高尿酸血症的体脂含量和分布,对新疆少数民族高尿酸血症的预防治疗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新疆哈萨克族高尿酸血症与肥胖及相关体脂指标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新疆阿勒泰地区医院哈萨克族门诊体检及住院的病人3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尿酸组172例,尿酸正常组167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体脂相关指标。结果 体脂肪相关指标中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BMl)、腰围/身高(WHTR)均为高尿酸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中,血尿酸与体重、腰围、臀围、BMI、腰臀比(WHR)、WHTR呈显著正相关;4个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以BMI和腰围最大,BMI为0.625(95%CI:0.553~0.697),腰围为0.606(95%CI:0.534~0.678),BMI最佳切点为27,腰围的最佳切点值为1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WHR是影响血尿酸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体脂含量及分布与哈萨克族高尿酸血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BMI、WHR是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因此,控制体重并保持健康的体型对于防治哈萨克族高尿酸血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哈萨克族,体脂肪

参考文献

[1]陈学军,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华夏医学,2005,10(18):1065-1067.

[2]Chu NF,Wang DJ,Lion S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adult males inTaiwan[J].Eur J Epidemiol,2000,16:13-17.

[3]Shao JH,Shen X,Li DY,et al.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ompositions of hyperuric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80-183.

[4]Cohen D,Wiefilisbach V,Bovet P,et al.Prevence of hyperuricmia andrelation of serum re'ic aci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developingcountry[J].BMC Public Health,2004,49:120.

[5]Krishnan E,Kwoh CK.Hypomricemia and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a-mong men witn out metabolic syndrome hyo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7,49:298-303.

[6]Onat A,Uyare H,Hergenc G,et al.Serum uric acid is adtermination tometabolicsyndrome in apopulation based sm[J].J Am J Hyportension,2006,19:1055-1062.

[7]张元春,刘红卫,尹凯,等.771名科技干部体重与血脂、血尿酸、血压、血糖的调查[J].实用新医学,2004,4(9):775-777.

[8]Oyama C,Takahashi T,Oyamada M,et al.Serum uric acid as obesity-related indicator in early adolescence[J].Tohoku J Exp Med,2006,209:257-262.

[9]洪田纪博,内脏脂肪蓄积型肥胖与高尿酸血症[J].日本医学介绍,2006,27(2):75.

[10]Hsieh SD,Yoshinaga H,Muto T.Waist to height ratio,a simple andpractical index for assessing central fat distribution and metabolic risk inJapanesemen and women[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3,27:610-616.

[11]Valdez R.A simp le model2based index ofabdominaladiposity[J].JClin Epidemiol,1991,44:955-956.

新疆哈萨克族 第10篇

关键词:营养评价,学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少数民族,哈萨克族

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希望,同时也反映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及未来发展[1 - 4]。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5]。如西南等地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高出东南沿海地区2 ~ 3 倍[6]。新疆处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广人稀,有13 个世居民族生活在这里,哈萨克族是其中之一,主要生活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长期以游牧生活为主,牧区哈萨克族中小学生以寄宿制学习为主[7]。为进一步了解新疆牧区寄宿制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笔者于2014 年7—8 月对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特克斯县的2 686 名哈萨克族寄宿制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特克斯县的全部寄宿制学校中抽取10 所寄宿制学校,在学校内小学三至六年级及中学七至九年级中各抽取1 个教学班级,将班级内全体哈萨克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对2 686 名哈萨克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 364 名,女生1 322 名; 小学生1 284名,初中生1 402 名。年龄( 15. 24 ± 3. 03) 岁。

1. 2 方法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标准”中身高和体重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8],并计算调查学生的体质量指数( BMI) 。根据季成叶等[9]编著的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生长迟滞评价标准以及轻、中、重度消瘦筛查标准和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进行筛查。

1. 3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 Data 3. 1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8.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 1 不同年龄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新疆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7. 45%( 1 006 /2 686 )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 80% ( 129 /2 686) 。16 岁年龄段超重检出最高,为4. 51% ; 17 岁年龄段哈萨克族学生的肥胖率最高,为3. 91% 。见表1。

2. 2 不同性别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结果显示,牧区寄宿制哈萨克族中小学男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为42. 38% ( 578 /1 364 ) ,女生为31. 38% ( 428 /13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8. 66,P < 0. 01) ; 哈萨克族男生的超重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 35,P < 0. 05) ; 哈萨克族男生肥胖率亦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3. 41,P > 0. 05) 。见表1。

2. 3 不同学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哈萨克族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22. 51% ( 289 /1 284) ,初中生为51.14% ( 717 /1 4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34. 52,P< 0. 01) ; 哈萨克族小学生超重率为0. 86% ,初中生为4. 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5. 69,P < 0. 01 ) ; 哈萨克族小学生肥胖率为0. 78% ,初中生为3. 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7. 35,P < 0. 01)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3 讨论

本研究调查显示,新疆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37. 45% ,略高于方志峰等[10]对广西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不良的调查结果( 37. 10% ) 。另外,两地区在学生营养不良轻度和中、重度人数比例方面相当,新疆中度和重度消瘦比例略高于广西地区[10]。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新疆牧区和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关,与两地区调查人群的生活习惯、民族成分、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也有一定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哈萨克族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超重率为2. 87% ,肥胖率为1. 94% ; 16 和17 岁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率较其他年龄段高,哈萨克族中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均高于小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另外,12 ~ 14 岁年龄段和16 岁年龄段哈萨克族寄宿制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相对其他年龄段较高,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增长较快,学习负担也较重,膳食结构不合理等。

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新疆边远地区的教育设施和学生营养。新疆各地州开展了学生蛋奶计划、营养午餐计划等以改善边远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收到了较好效果[11]。近年来政府在边远牧区投入资金修建了寄宿制学校,让边远地区的学生在学校寄宿学习,并给予学校资金补贴,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由于新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虽然较前期无论是生活条件和学校条件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牧区学生家庭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营养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新疆哈萨克族 第11篇

关键词:WTO 中国新疆 哈萨克斯坦 经贸关系

中国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联系中亚国家的主要通道经贸取得了喜人成绩。尤其是在2010年被批准建设的新疆喀什与霍尔果斯国家级经济特区,标志着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贸合作创建了新的窗口和条件。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是与中国新疆经贸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

一、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现状

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直接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使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双方经贸领域合作成果显著,贸易伙伴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入世以来,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从表1看出,贸易额从2002年的13.7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111.7亿美元。2012年新疆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5.39%。其中出口总额71.39亿美元,增长7.12%,增速比上年上升9.51个百分比;进口总额40.28亿美元,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回落59.28个百分比。

哈萨克斯坦是新疆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国,2012年占据了新疆对外贸易总额的44.37%。比2011年相比,新疆对哈贸易增速放缓,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1月1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正式开始关税同盟运作,哈萨克斯坦调整了5044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占其进口商品总量的32%,哈国平均关税水平从6.2%提高至10.6%。关税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中哈贸易,尤其在我国新疆地区,因哈关税上调、成本增加,哈方企业转向关税同盟内部,致使中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货量下降。

二、加入WTO对哈萨克斯坦经贸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入世对哈萨克斯坦经贸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入世将提高市场竞争及开拓新市场。入世后哈萨克斯坦对外国商品的竞争压力慢慢会提高内部竞争,使更新和完善多样化国内商品的生产,提高商品质量。这样会引起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保证市场发展。入世后开放国内市场,为吸引外国投资、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机遇。其次,改善进出口便利度。入世将为哈萨克斯坦提供统一许可证、统一标准、反倾销和税补贴等多项优惠,还将获得额外的、有利的商品过境运输路线, 这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入世可以使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贸易获得法律保证,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本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

(二)入世对哈经贸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国内农业市场发展造成威胁,哈萨克斯坦的现代税收制度没有很好地保护国内农产品,农产品价格一直持续增长。加入WTO可能引起外国农产品公司以低价冲击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WTO协议要求削减对于农产品的补贴,这对哈萨克斯坦也是十分不利的。其次,国外直接投资方面,管理国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履行WTO义务也会使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能力下降,这有可能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三、哈国入世对新疆与哈国经贸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哈国入世后,可以在关税税率、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做巨大的调整。由于哈萨克斯坦是中国新疆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这些调整对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新挑战。

(一)哈国入世对双方经贸合作带来的机遇

首先,哈国入世将促进双边贸易额的扩大,拓宽贸易合作领域。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成员国消除阻碍商品贸易发展的非关税壁垒,并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的关税水平。哈萨克斯坦加入WTO后,中国新疆与哈国同为WTO成员国,将关税水平大幅度降低,这将不仅有利于新疆的商品进入哈国市场,还可以新疆与哈国扩大双边贸易提供重要的机遇。其次,投资和贸易环境不断改善,减少贸易摩擦。哈国入世后,双方同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在这个框架下可以逐步扩大和改善双方的相互投资和贸易环境。也可以在WTO框架下逐步解决它们之间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推动经贸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哈国入世对双方经贸合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进出口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入世后,哈萨克斯坦将必然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将关税水平降到5%的标准,这给商品进出口提供了机会,但是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度降低,将导致国外商品与服务大量涌入,加强市场竞争,尤其是低端产品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将更加激烈。其次,投资合作方面。入世后,市场上的部分投资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对手实力普遍较强,致使部分新疆在哈国投资企业经济效益差,经营困难。

四、促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战略措施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经济结构、自然资源上有较大的互补性,哈国入世后将会为双方经贸合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WTO框架下促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使两国贸易更加规范化。

首先,以入世为契机,调整和优化双方的经贸结构。哈萨克斯坦是关税同盟和上合组织成员国,这样的有利条件给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发展带来了好机遇,尤其是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加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将上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平台下不仅对双方经贸发展带来大好机遇,而且这个平台下调整和优化双方的经贸结构。其次,依托地缘优势,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特殊的区位优势及人文优势导致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新疆的喀什与霍尔果斯2010年被批准建设国家级经济特区,2010年还建立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合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应充分发挥这个经济特区和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

另外,要加强相互投资合作。目前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互投资存在投资规模小的问题。应利用哈国入世这一契机,双方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结合两国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互补关系,加大双边的投资力度,投资领域向多元化发展,努力以投资带动出口,以提高双边经贸合作水平。入世后,哈国的投资环境将有很大改变,鼓励中国新疆企业来哈萨克斯坦投资。

参考文献:

[1]B.Kalymbek and M.G. Alimzhanova,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of Joining Agriculture of Kazakhsta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1 ( 2013)527—530

[2]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1—185

[3]程云洁.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结构不平衡及有化对策[J].国际商务论坛,2013(5)

[4]王海燕.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创新探析[J].中亚研究,2012(4)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高校文科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项目“中亚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古丽娜·托乎达洪,1987年生,新疆伊犁人,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与对外开放。古丽努尔·阿合买提,1983年生,新疆昌吉人,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中亚五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加强,合作领域日渐拓宽。哈萨克斯坦正积极争取加入WTO,哈国入世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水平,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关键词:WTO 中国新疆 哈萨克斯坦 经贸关系

中国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联系中亚国家的主要通道经贸取得了喜人成绩。尤其是在2010年被批准建设的新疆喀什与霍尔果斯国家级经济特区,标志着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贸合作创建了新的窗口和条件。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是与中国新疆经贸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

一、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现状

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直接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使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双方经贸领域合作成果显著,贸易伙伴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入世以来,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从表1看出,贸易额从2002年的13.7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111.7亿美元。2012年新疆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5.39%。其中出口总额71.39亿美元,增长7.12%,增速比上年上升9.51个百分比;进口总额40.28亿美元,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回落59.28个百分比。

哈萨克斯坦是新疆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国,2012年占据了新疆对外贸易总额的44.37%。比2011年相比,新疆对哈贸易增速放缓,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1月1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正式开始关税同盟运作,哈萨克斯坦调整了5044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占其进口商品总量的32%,哈国平均关税水平从6.2%提高至10.6%。关税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中哈贸易,尤其在我国新疆地区,因哈关税上调、成本增加,哈方企业转向关税同盟内部,致使中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货量下降。

二、加入WTO对哈萨克斯坦经贸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入世对哈萨克斯坦经贸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入世将提高市场竞争及开拓新市场。入世后哈萨克斯坦对外国商品的竞争压力慢慢会提高内部竞争,使更新和完善多样化国内商品的生产,提高商品质量。这样会引起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保证市场发展。入世后开放国内市场,为吸引外国投资、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机遇。其次,改善进出口便利度。入世将为哈萨克斯坦提供统一许可证、统一标准、反倾销和税补贴等多项优惠,还将获得额外的、有利的商品过境运输路线, 这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入世可以使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贸易获得法律保证,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本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

(二)入世对哈经贸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国内农业市场发展造成威胁,哈萨克斯坦的现代税收制度没有很好地保护国内农产品,农产品价格一直持续增长。加入WTO可能引起外国农产品公司以低价冲击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WTO协议要求削减对于农产品的补贴,这对哈萨克斯坦也是十分不利的。其次,国外直接投资方面,管理国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履行WTO义务也会使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能力下降,这有可能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三、哈国入世对新疆与哈国经贸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哈国入世后,可以在关税税率、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做巨大的调整。由于哈萨克斯坦是中国新疆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这些调整对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新挑战。

(一)哈国入世对双方经贸合作带来的机遇

首先,哈国入世将促进双边贸易额的扩大,拓宽贸易合作领域。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成员国消除阻碍商品贸易发展的非关税壁垒,并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的关税水平。哈萨克斯坦加入WTO后,中国新疆与哈国同为WTO成员国,将关税水平大幅度降低,这将不仅有利于新疆的商品进入哈国市场,还可以新疆与哈国扩大双边贸易提供重要的机遇。其次,投资和贸易环境不断改善,减少贸易摩擦。哈国入世后,双方同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在这个框架下可以逐步扩大和改善双方的相互投资和贸易环境。也可以在WTO框架下逐步解决它们之间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推动经贸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哈国入世对双方经贸合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进出口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入世后,哈萨克斯坦将必然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将关税水平降到5%的标准,这给商品进出口提供了机会,但是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度降低,将导致国外商品与服务大量涌入,加强市场竞争,尤其是低端产品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将更加激烈。其次,投资合作方面。入世后,市场上的部分投资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对手实力普遍较强,致使部分新疆在哈国投资企业经济效益差,经营困难。

四、促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战略措施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经济结构、自然资源上有较大的互补性,哈国入世后将会为双方经贸合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WTO框架下促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使两国贸易更加规范化。

首先,以入世为契机,调整和优化双方的经贸结构。哈萨克斯坦是关税同盟和上合组织成员国,这样的有利条件给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发展带来了好机遇,尤其是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加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将上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平台下不仅对双方经贸发展带来大好机遇,而且这个平台下调整和优化双方的经贸结构。其次,依托地缘优势,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特殊的区位优势及人文优势导致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新疆的喀什与霍尔果斯2010年被批准建设国家级经济特区,2010年还建立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合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应充分发挥这个经济特区和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

另外,要加强相互投资合作。目前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互投资存在投资规模小的问题。应利用哈国入世这一契机,双方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结合两国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互补关系,加大双边的投资力度,投资领域向多元化发展,努力以投资带动出口,以提高双边经贸合作水平。入世后,哈国的投资环境将有很大改变,鼓励中国新疆企业来哈萨克斯坦投资。

参考文献:

[1]B.Kalymbek and M.G. Alimzhanova,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of Joining Agriculture of Kazakhsta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1 ( 2013)527—530

[2]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1—185

[3]程云洁.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结构不平衡及有化对策[J].国际商务论坛,2013(5)

[4]王海燕.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创新探析[J].中亚研究,2012(4)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高校文科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项目“中亚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古丽娜·托乎达洪,1987年生,新疆伊犁人,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与对外开放。古丽努尔·阿合买提,1983年生,新疆昌吉人,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中亚五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加强,合作领域日渐拓宽。哈萨克斯坦正积极争取加入WTO,哈国入世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水平,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关键词:WTO 中国新疆 哈萨克斯坦 经贸关系

中国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联系中亚国家的主要通道经贸取得了喜人成绩。尤其是在2010年被批准建设的新疆喀什与霍尔果斯国家级经济特区,标志着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贸合作创建了新的窗口和条件。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是与中国新疆经贸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

一、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现状

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直接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使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双方经贸领域合作成果显著,贸易伙伴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入世以来,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从表1看出,贸易额从2002年的13.7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111.7亿美元。2012年新疆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5.39%。其中出口总额71.39亿美元,增长7.12%,增速比上年上升9.51个百分比;进口总额40.28亿美元,增长2.45%,增速比上年回落59.28个百分比。

哈萨克斯坦是新疆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国,2012年占据了新疆对外贸易总额的44.37%。比2011年相比,新疆对哈贸易增速放缓,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1月1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正式开始关税同盟运作,哈萨克斯坦调整了5044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占其进口商品总量的32%,哈国平均关税水平从6.2%提高至10.6%。关税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中哈贸易,尤其在我国新疆地区,因哈关税上调、成本增加,哈方企业转向关税同盟内部,致使中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货量下降。

二、加入WTO对哈萨克斯坦经贸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入世对哈萨克斯坦经贸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入世将提高市场竞争及开拓新市场。入世后哈萨克斯坦对外国商品的竞争压力慢慢会提高内部竞争,使更新和完善多样化国内商品的生产,提高商品质量。这样会引起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保证市场发展。入世后开放国内市场,为吸引外国投资、加快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机遇。其次,改善进出口便利度。入世将为哈萨克斯坦提供统一许可证、统一标准、反倾销和税补贴等多项优惠,还将获得额外的、有利的商品过境运输路线, 这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入世可以使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贸易获得法律保证,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本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

(二)入世对哈经贸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国内农业市场发展造成威胁,哈萨克斯坦的现代税收制度没有很好地保护国内农产品,农产品价格一直持续增长。加入WTO可能引起外国农产品公司以低价冲击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WTO协议要求削减对于农产品的补贴,这对哈萨克斯坦也是十分不利的。其次,国外直接投资方面,管理国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履行WTO义务也会使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能力下降,这有可能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三、哈国入世对新疆与哈国经贸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哈国入世后,可以在关税税率、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做巨大的调整。由于哈萨克斯坦是中国新疆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这些调整对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新挑战。

(一)哈国入世对双方经贸合作带来的机遇

首先,哈国入世将促进双边贸易额的扩大,拓宽贸易合作领域。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成员国消除阻碍商品贸易发展的非关税壁垒,并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的关税水平。哈萨克斯坦加入WTO后,中国新疆与哈国同为WTO成员国,将关税水平大幅度降低,这将不仅有利于新疆的商品进入哈国市场,还可以新疆与哈国扩大双边贸易提供重要的机遇。其次,投资和贸易环境不断改善,减少贸易摩擦。哈国入世后,双方同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在这个框架下可以逐步扩大和改善双方的相互投资和贸易环境。也可以在WTO框架下逐步解决它们之间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推动经贸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哈国入世对双方经贸合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进出口商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入世后,哈萨克斯坦将必然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将关税水平降到5%的标准,这给商品进出口提供了机会,但是哈萨克斯坦的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幅度降低,将导致国外商品与服务大量涌入,加强市场竞争,尤其是低端产品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将更加激烈。其次,投资合作方面。入世后,市场上的部分投资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对手实力普遍较强,致使部分新疆在哈国投资企业经济效益差,经营困难。

四、促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战略措施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经济结构、自然资源上有较大的互补性,哈国入世后将会为双方经贸合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WTO框架下促进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使两国贸易更加规范化。

首先,以入世为契机,调整和优化双方的经贸结构。哈萨克斯坦是关税同盟和上合组织成员国,这样的有利条件给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发展带来了好机遇,尤其是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加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将上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平台下不仅对双方经贸发展带来大好机遇,而且这个平台下调整和优化双方的经贸结构。其次,依托地缘优势,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特殊的区位优势及人文优势导致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新疆的喀什与霍尔果斯2010年被批准建设国家级经济特区,2010年还建立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合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应充分发挥这个经济特区和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

另外,要加强相互投资合作。目前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互投资存在投资规模小的问题。应利用哈国入世这一契机,双方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结合两国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互补关系,加大双边的投资力度,投资领域向多元化发展,努力以投资带动出口,以提高双边经贸合作水平。入世后,哈国的投资环境将有很大改变,鼓励中国新疆企业来哈萨克斯坦投资。

参考文献:

[1]B.Kalymbek and M.G. Alimzhanova,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of Joining Agriculture of Kazakhsta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1 ( 2013)527—530

[2]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1—185

[3]程云洁.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结构不平衡及有化对策[J].国际商务论坛,2013(5)

[4]王海燕.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创新探析[J].中亚研究,2012(4)

〔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高校文科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项目“中亚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新疆哈萨克族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新疆伊犁州新源县2所中学的676名哈萨克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67名, 女生309名, 年级为初一至初三年级, 年龄为 (14.13±2.43) 岁。那拉提中学325名初中生为实验组, 阿勒热托别镇中学351名初中生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利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 (PSDQ) , 并将量表译成哈萨克文, 对其进行调查。实验前后分别发放调查问卷676份, 分别收回有效问卷663份, 657份, 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08%, 97.19%。

1.2.2 干预方法

对实验组进行12周的体育干预, 包括增加体育课次数、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增加3次体育知识讲座等, 对照组沿用原来的教学模式不变, 即每周2节体育课, 常规教学, 无课外活动。

确定实验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后调查, 获得有效数据并进行比较研究。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3]。

2 结果

2.1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干预前,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哈萨克族初中生身体自我概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其中健康、协调性、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性、耐力和自尊9个维度上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 但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即两者具有同质性。

2.2 实验组干预前、后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结果如表1所示, 除身体肥胖和自尊这2个维度上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9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并且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 经过12周的体育锻炼干预, 实验组多数维度获得了显著提高。

2.3 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对照组干预后, 与干预前相比, 身体肥胖和外表2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身体肥胖干预前后得分分别为 (21.34±7.55分) 和 (20.39±6.20分) , 外表干预前后得分分别为 (19.55±4.56分) 和 (18.86±3.49分) , t值分别为-10.72和2.27, P值均<0.05;身体自我概念其他各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12周的体育干预, 对照组身体自我概念保持稳定。

2.4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经过12周的体育干预, 哈萨克族初中生除身体肥胖和自尊这2个维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值均>0.05) , 其他9个维度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这表明体育干预对哈萨克族初中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见表2。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4,5]。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生理功能, 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增加身体的敏感度;可以缓解抑郁, 降低焦虑与应激反应, 维护自尊心与自我形象, 增加积极情绪, 增强认知功能;可以增加社会交往等[6,7]。

经过12周体育课的干预, 哈萨克族初中生在身体自我概念各个维度上认知变化明显。干预后, 初中生对自身的身体结构、功能及外部特征的认知评价有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壮了、力量增强了, 身体协调性、反应速度都有相应提高。因此, 实验组哈萨克族初中生在干预前后身体自我概念各个维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并且实验组的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各维度的得分, 多个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初中生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干预效果明显, 可能是由于运动的功能决定的, 使学生对身体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 增强了个人的自信心[8]。同时干预前后学生在身体自我概念中的身体外表和身体灵活维度上也有一定效果[9]。可能是由于学生动作感觉性的敏感度, 知觉的广度和深度提高, 反应的速度提升影响了身体运动能力和身体灵活这2个维度的改变。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身体自我概念的测量结果看, 干预后的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说明身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感。

针对这一研究结果, 笔者建议今后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 规范体育教学, 并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宣传、帮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 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 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在活动中向学生传递一种关爱、信任、尊重、肯定的信息。教师也应该根据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另外, 体育教师还应该根据本民族的特点, 开发传统体育项目, 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曾向.青少年身体自我研究述评[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 :42-46.

[2]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9) :633-635.

[3]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00-372.

[4]季浏.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 14 (1) :37-42.

[5]王珉.身体锻炼对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94-304.

[7]魏俊彪.河南658名初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 :54-55.

[8]刘惠军, 石俊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48-50.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导向驱动力下一篇:学校文化建设的操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