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养生观范文

2024-06-04

免疫养生观范文(精选3篇)

免疫养生观 第1篇

道家的养生理念是以“自然”为其核心。这与中国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关注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并以伦理观为基础的教育思想截然不同。“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与“天、地、道”并提的自然, 是道家认为的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点。道家的自然主义理念, 更注重张扬人性的自然和谐, 重视个人身体与心理的统一。生物观上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 将追求完满人格作为养生目标注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 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体育观。指出健身的方法并不仅在于外练, 而更要重内养, 重在修养人的内在生命活力。对于“体”的追求目标, 老子提出了“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之者寿”, 指明了只有其身死后人格依然影响后代的人, 才能算得上真正长寿的道理, 从而将内养的含义推向了极致, 使超越的精神人格成为自然养生体育的最终目标。道家体育养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观。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传统的宗教医学理论和气功养生理论都认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地大自然, 人体小天地,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 自然万物也都是天地之气所化, 故天人一也。《太平经》曰:“夫天地人, 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而各有祖始。”一气氤氲, 化为阴阳, 衍为四时, 布为五行, 序为八卦。天人相应的气功养生方法, 除了要顺应阴阳四时, 还要配合五行八卦。唐代内丹家崔希范在《入药镜》一书中,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 以五行配五脏, 以八卦配脏腑, 建立了一个天人一体的内丹养炼体系。他说:“五行者何谓也?五脏之真义也。心之神, 肝之魂, 肺之魄, 脾之意, 肾之志, 聚而为丹之用者也。”又说:“乾六, 大肠也;坎一, 肾也;艮八, 膀胱也;震三, 肝也;巽四, 胆也;离九, 心也;坤二, 小肠也;兑七, 肺脾也。”

道家不仅认为, “人生皆具阴阳”、“禀天象地”、“禀五行四时之气”, 并指出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道家不仅认为人与自然同构, 而且与天地自然同运行变化, 天、地、人三才同成德, 为万物之宗;天不可不养生, 地不可不长物, 人不可不摄气而养生也。提出了养生原则:法天象地, 顺乎自然。强调生命的可贵, “天人合一”, 认为自然环境是大宇宙,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

2.“重人贵生”的心身整体观。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 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 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得健康长寿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强调形神并炼, 认为欲强身须安神固形, 性命双修。古人经过长期的气功养生实践, 逐渐认识到人的身与心是一个整体, 并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淮南子·原道训》曰:“夫形者, 生之舍也;气者, 体之充也;神者, 生之制也。”就是说, 形体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 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气则是生命信息的载体, 它充盈周身, 把形和神结合为一个整体。就是所谓身心并重、性命兼修的养心炼形法。“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 心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 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 就像《内经》说的“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而不通, 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对此, 晚唐道士杜光庭说得十分清楚:“心者形之主, 形者心之舍。形无主则不安, 心无舍则不立。心处于内, 形见于外, 内外相承, 不可相离。” (《说常清经》“外观其形, 形无其形”条注) 心身整体观表现在气功养生的理论上, 就是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精、气、神互化说。五代道士谭峭说:“道之委也, 虚化神, 神化气, 气化形, 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 形化气, 气化神, 神化虚, 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化书·道化》) 道家内丹气功周天功法的理论基础, 就是这种精、气、神互化说。

3. 人类身体“内”“外”“经络”的整体观。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 人体各部, 外为四肢百骸, 内为五脏六腑, 内外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联系在一起, 互相制约, 互相作用, 构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稳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脏腑是核心, 经络是通道。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脏有心、肝、脾、肺、肾五个, 它们都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腑有胆、胃、大肠、小肠、三蕉、膀胱六个, 它们都有消化传送的作用。脏腑属于器, 由精、气、神所构成, 不同的脏腑, 形气不同, 神也不同。内丹气功有五脏神之说, 即神、魂、意、魄、志。中医藏象学说认为, 人的整个生命活动, 都是以五脏为核心, 通过经络与全身各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来实现的。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 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 为经的分支。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系全身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经络遍布全身, 它的有规律的运行和错综复杂的交会, 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节、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养生观 第2篇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

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生活动。

中医养生学,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以及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学。

而寿命的长短由人体的健康状况所决定,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衰老和疾病,维护健康、恢复健康是长寿的必要条件。

中医养生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从几千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而不断有所发展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保健医学、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知识,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综合学术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和民族风格。

笔者简介于下。

1 顺应四时

中医认为人的健康状况,容貌的保养,与四时气侯变化密切相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过多,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防止阴精耗损,中医说“从之则苛疾不起”,即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说“逆之则灾害生”,即不按四时季节变化去改变自己生活方式,则可导致疾病,对健康有害。

2 防寒避暑

寒与暑是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阴阳属性,故寒与暑是阴阳盛衰的明显征象。

中医认为春有乖乱之邪气风;夏有骤变之寒气;长夏有淫辱之雾湿;秋有湿、凉之燥气;冬有非时之温暖等,这些非时之气,乘人体之虚,都可以邪气而致病,损害人体健康。

因此,中医从美容医学出发,要求人们必须在生活上采取顺四时、适寒暑的各项措施,做好季节性的自我防病保健工作,冬天要防止严寒侵袭,夏天要避光防暑,若防寒不力,则发生耳、手部冻疮;避暑无方,则生痱子、日光皮炎,及面部色素斑等。

3 动静有衡

要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律地起居作息。

如春三月应晚卧晚起,散步或做体操,情志要豁达开朗,使机体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夏三月应晚卧早起,迎着曙光,活动锻炼,精神焕发,使机体的阳气调和宣达;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从事强度不是很大的劳动和锻炼,保持身心宁静,使机体处于动静相持的状态;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回避严寒侵袭,风和气爽时应进行户外锻炼;风雨冰雪不良天气,可在室内锻炼,以防风寒袭扰。

中医把无规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称之为“妄作劳”,该工作时不劳作、不运动,不去充分发挥“动”的作用;该睡眠休息时又不休息,不去发挥“静”的作用,这样动静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导致疾病,损害健康。

4 劳逸适度

对每个人来说,劳逸都不能“太过”或“不及”,劳逸要保持均衡、适度。

正常的脑力劳动,可促使智力发达、思维健全;正常的体力劳动可使肌肤筋骨强健。

故体力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是强身、益智、健康的重要措施。

必要的睡眠和安逸,又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的重要因素。

而贪图安逸、不爱劳动、筋骨不坚、骨肉不实、关节活动不灵,将导致抗病功能低下,百病丛生。

神劳、体劳、房劳太过者,都将导致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或精气耗竭、真气亏损、精神疲惫等症,损害健康。

因而,中医倡导劳逸适度、动静相宜,创造防病养生、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5 活动肢体

生命在于运动,是古今中外之共识。

《吕氏春秋・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气不动则精(精气)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中国古代名医华佗也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故中医倡导采取灵活多样的锻炼方法。

如老年人、女性,宜采取气功、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较小的锻炼方法;儿童的锻炼,又应采取跳绳、体操、舞蹈等轻松活泼的方式。

此外,病情不同、体质不同而采取相应的不同的锻炼方式。

总之,适当方式、适量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使经脉畅利、精气流通、气机和畅、饮食易化、二便通利,而促进机体生化功能旺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健美。

6平和情志

中医学认为,情志的稳定乐观,对于皮肤是否健美有直接的影响。

情志活动正常,则气血调达,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红黄隐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若情志过激就会损伤脏腑阴阳气血,致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发生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皱纹等与脏腑相关的面部疾病,影响皮肤健美。

中医主张情志和畅,即保持情志相对稳定,不致于郁久而伤体。

若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则出现黄褐斑、痤疮、面色青紫等病变。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即是保持脏腑阴阳气血调和,维护人体皮肤健美的基本方法。

7 饮食合宜

饮食合宜,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则肌肤光泽,红润无瘕。

反之,饮食不足,气血化源不足,可见面色淡白无华;饮食过饱、损伤脾胃,致面色萎黄,黄褐斑等;饮食不洁则见面黄肌瘦;偏嗜辛辣肥腻,则可引发痤疮、皱纹。

另外,适当进食有助于保健皮肤的营养物质,如含蛋白高的物质可祛除皮肤皱纹;含胶原蛋白的物质可使皮肤白嫩丰满;维生素E可抑制衰老。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宇宙之间,生命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影响,因此,人体的所有活动必然与自然息息相关。

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必须是和谐有序的,反之,会对健康不利。

这就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思想。

因此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

中医养生方法很多,但强调综合调理,不可以偏执偏信于一方一法。

老子养生观发微 第3篇

一、老子的养生观渊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来源于个人实践生活的感悟体验。老子出生于没落贵族奴隶主家庭, 李门祖上曾因直谏犯上而遭到迫害株连, 家道中落而辗转流离, 经过几代辛勤耕耘, 家业渐有起色, 老子的父亲李乾、母亲婴敷待人忠诚热心, 与邻里关系和睦温存, 还经常广散家财济助处于危难时期的四方乡邻, 名望高尚。幼小的李耳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 胸怀“积德为道”、“以德布道”的品行, 形成了急人所难、乐于助人的高贵素养。比如有一次, 老子与伙伴一同到灵溪戏水游泳, 突然间他的伙伴脚下一滑, 跌落水中, 眼看着就要被滚滚洪流冲走, 值此危难之际, 老子奋不顾身跳入水中, 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同伴;还有一次, 三九寒冬大雪纷飞之时, 冒雪赶路回家的老子看到路边有一个幼小乞丐衣衫单薄, 冷得浑身瑟瑟发抖, 见此情景他非常同情, 便匆忙赶回家中, 拿起母亲刚刚蒸熟的馒头飞奔出门, 沿着那个幼小乞丐行走的路线追赶上去, 将热乎乎的馒头递到对方手中;另有一次, 老子受人之托为人照看桃园, 他以身作则、遵守规矩, 从来不随意跨越桃园一步, 对于那些妄想偷桃之人, 他也苦口婆心劝其为善, 改正偷摸行为。少年老子所处的时代, 战乱频繁, 生活艰辛, 他亲眼目睹的种种灾难在其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烙印, 也促使他对现实的人生之道进行了深度思考。在成年之后, 老子利用担任史官的便利, 饱读了大量有关夏、商、周等王朝的历史典籍, 在面对尔虞我诈、表里不一的皇室权力之争和纷扰烦躁的世俗世界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主张“好静”、“无欲”、“无事”, 倡导“致虚极, 守静笃”, 反对刚强进取, 推崇“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则已”, 强调“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以及“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一时名声大噪。为依理规劝世人, 老子九旬之年强忍失国之痛, 挂冠归里, 宏论讲学, 广布道义, 授教乡梓, 在函谷关著下洋洋洒洒五千言之《道德经》, 并选择奇峰雄伟、环境幽静、千祥云集、风景秀丽的景室山作为个人隐居论道和修炼养生的绝佳之地, 一方面遍采百草万物精炼药丹, 另一方面汇聚养生秘诀强身健体, 从而凝练总结出了博大精深、顺乎人性的独到养生观[1]38。

二、老子的养生观内涵

老子的养生观具有极其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老子编撰的《道德经》中, 无论是基本的养生保健, 还是日常的为人处事;无论是政治斗争, 还是军事作为, 涉及养生理论的内容相当广泛, 无所不包。由于老子关于养生方法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切中时弊, 结合现实, 所以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重视, 《道德经》也因而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及至后世的许多古代帝王都试图希望从道家学说中寻找到“长生不老”之术。分析老子的养生观,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主张无为好静。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也延伸到养生方面, 他提出“致虚极, 守静笃”的观点, 认为事物如果强大, 自然就会衰老, 最终引起死亡, 因而倡导静谧自然, 以便使个人心灵虚寂悠闲, 清静寥廓。在老子的心中, 无为是最大的有为, 只有静默旁观地看待自然、看待人生, 才能达到个人心灵的静谧, 实现个人生活的价值。按照老子的养生观念, 人们只要做到淡泊名利、心态平衡, 没有过多的欲望奢求, 自然就不会感到烦恼和疲劳, 也就才能更好地避免疾病的发生[2]51。

2. 福祸相互转化。

在哲学思想上, 老子具有一些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内涵, 比如其曰:“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针对福和祸的关系, 提出了一些矛盾法则, 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相互对立面, 特别是正反两面相互转化的法则。对此, 韩非子在《解老篇》中为其做了高度评价, 认为老子的养生观念内涵丰富, 催人遐思, 并阐述了个人对老子养生学说的深刻理解:人如果作出了一些祸害之事, 必然会心里万分恐惧, 心里一旦恐惧, 在后期的行为举止便会端正起来, 行为端正之后, 自然对各方面的事情考虑得就比较周到细致, 进而会明白事物的基本道理, 人们行为端正, 自然就不会对他人造成祸害, 而由于没有祸害, 那么就会颐养天年, 明白了事理则做事时便会取得成功, 此乃“尽天年则长寿, 必成功则富贵”, 因而“祸兮, 福之所倚”。换而言之, 人们如果天生有福自然生活富贵, 富贵之后自然衣食华美, 这就会渐渐产生骄纵之心, 一旦生成骄纵之心, 则行动必然淫邪, 举止必然违理, 而最终自然无成功, 此乃“短命无成功叫做祸, 而祸本生于有福”, 因而“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主张如此的养生之道, 在于提醒人们要顺其自然, 松紧有度, 适意人生。

3. 提倡去甚寡欲。

在哲学思想上, 老子主张“去甚, 去奢, 去泰”, 也就是舍弃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处世方式, 追求少思寡欲、无忧无虑的养生观念。老子认为,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就是说, 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而过分地追求生存也可能导致死亡, 告诫人们要衣食有味、衣着随便, 不刻意追求, 要以自己居处的社会风俗为乐, 不去羡慕别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 减少过多的奢望追求, 清心寡欲、淡然处世以积精全神, 使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外, 老子还强调对“五色”、“五音”和“五味”等欲望要适度控制, 谓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道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些劝人清心寡欲、志闲少欲的养生观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仍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4. 躲避困境危险。

老子主张“贵柔”、“守雌”, 强调知难而退, 因势利导, 其在《道德经》中云:“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换句话说, 就是对善于养生之人而言, 应当时刻保持一份神气内敛、志意安宁的精神状态, 要惯于设法避开猛兽、刀兵等危险, 善于和精于保全自己, 实现安享富足的极乐人生。

三、老子的养生观影响

老子的养生观, 对后世影响比较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 老子倡导的“好静”、“无为”的虚无主义养生观与那些倡导进行加强室外体格锻炼的观点是相互对立的, 存在一些消极的、片面的成分, 但是总体而言, 老子所主张的带有朴素辩证法的养生思想, 追求去甚、去泰、节制、非欲的许多养生思想还是具有可取之处的, 也极大地影响了同世和后世之人, 同世的比如孔子, 后世的比如葛洪、嵇康、苏轼等[3]。比如公元前526年, 在一个风光明媚的日子里,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为了“观先王之遗制, 考礼乐之所极”, 当面到老子居处向其请教人生之道。当得知孔子来访时, 老子骑着黄牛亲自前往郊外迎接。行过见面礼之后, 老子解答了孔子心中的关于人生发展的诸多疑问, 并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如果时运好时就可以去做官以施展个人抱负;但要是时运不济, 就应当如同蓬草随风飘落一样顺应自然, 知难而退。一个善于做生意的商人, 即使再有钱, 也不会轻易张扬, 因此别人看不出他的富贵;一个富有修养的君子, 他的德才只有深藏不露, 就可以算是大智若愚了。”聆听完老子的此番教诲, 孔子深受启发和若有所思, 他对老子主张的养生之道可谓是敬佩有加、推崇备至, 并在后续的个人施教过程中经常向自己的弟子们讲解传播。

参考文献

[1]杨玉辉.老子养生思想新解[J].中国道教, 2002 (6) .

[2]万岗.老子养生观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

上一篇:参展企业下一篇:超声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