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工作室范文

2024-05-13

专业工作室范文(精选12篇)

专业工作室 第1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项目实践,工作室制,实训基地建设

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工作室”制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为例, 分析了专业建设与项目实践的互利关系, 对如何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建设改革作了初步探索。

一、依托专业创造项目的实践探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 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道路, 教育教学改革特色鲜明, 成效显著。学院所属建筑工程技术系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市政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 目前与3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并建立了广泛、深度的合作关系。

任何一个项目实施需要首先考虑能不能做、谁来做、怎么做三个问题, 在建设行业就要考虑专业资质、技术团队、管理流程与工作场所四项前提条件。所以为寻找真实项目服务专业建设, 就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 建立与之对应的业务条件, 建工系依托专业优势, 以校企共赢为合作宗旨, 成立了各专业建设理事会为合作交流与管理平台, 制订了符合双方利益的管理制度, 明确了组织机构职能, 探索组建了“专业工作室”作为项目实施平台, 为寻找项目创造条件, 主要作了如下探索实践:

1. 建立组织机构, 制订管理流程

根据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合各专业发展特点, 以专业教学发展改革思路为指引,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联合成立了各专业建设理事会, 并制订了专业建设理事会章程, 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为“专业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的管理提供条件。

2. 校企合作共建, 落实工作场所

利用各专业当前优势资源条件, 分别与“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米多装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平面彩色工作室、地基基础检测工作室等四个“专业工作室”, 引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

3. 根据业务要求, 组建技术团队

系部目前有专业教师40余名, 全部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锻炼经历, 其中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33%, 通过与企业专家、学生助手合作组建技术团队, 在造价咨询、工程监理、装饰设计、工程检测等专业领域完全具备工程业务承接能力。

4. 校企联合资质, 合作技术服务

在满足上述基本条件下, 以“专业工作室”名义, 联合企业资质, 合作开展技术服务, 共同对外承接业务, 引进真实教学项目, 通过校企联合技术团队共同培养、全程指导, 工学结合, 合作开展技术服务, 互惠互利。

二、依托项目建设专业的实践探索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引入并实施真实工程项目是促进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 不是最终目的。依托“专业工作室”平台开展项目实践, 对专业建设与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促进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模拟仿真、训练技能, 使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职业。“专业工作室”是由校企共同组建的场所, 是双方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部分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功能互补, 为学生专业的学习与就业能力提高提供了一条融通的渠道, 实现了生产经营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思想, 也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整体建设思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经验。

2. 促进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项目的建设与完成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实力的管理与技术团队, 这是市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也同样适用于“专业工作室”的团队成员, 技术团队中专业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 还应具备很强的岗位能力, 更应具备最大限度地将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所用的能力。在项目实施中, 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交流, 接触了专业新技术、新工艺, 通过自身主持或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了实战水平, 大大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整体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3. 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借助各“专业工作室”平台, 通过引进真实项目作为学生实训载体, 纵向按认识实习、专业实训、顶岗实践三个阶段组织实践教学, 横向引入梯队式竞争机制, 鼓励学生进入项目建设团队、融入实际工作岗位, 在企业聘选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真实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 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行工学结合, 深化教育改革, 则是近年来诸多高职院校研究与探索实践的课题, 我院建工系探索的“工作室”制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参与真实项目的建设也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了一条有效实施的途径, 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依托专业创造项目的实践思考

依托专业可以为创造项目提供人才资源、设备条件等有利条件, 而学校与企业作为不同利益体, 在合作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能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建工系“工作室”制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实践中, 针对依托专业创造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政府政策支持, 行业企业认可

“专业工作室”是作为校企联合体承接和建设项目, 而项目的取得首先需要有行业、市场认可的专业资质, 政府及行业对该形式联合体没有设立申请专业资质的权限, 目前承接项目时主动权在企业, 学院师生只能以辅助人员形式参与, 没有主持或真正融入项目实施全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师生职业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

2. 资源充分共享, 优势双方互补

“专业工作室”的运行需要校企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 在承接项目时, 管理模式、市场影响、技术能手等是企业优势, 设备条件、科研攻关、人才储备等是学院优势, 应充分利用, 合作互补, 以发挥在承接项目过程中的最大作用。

3. 利益合理分配, 促进校企共赢

“专业工作室”采用企业管理模式管理与运行, 在经济利益上以合作企业优先, 同时也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实训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制订合理可行的运行管理制度, 这是促进双方共赢的前提条件。

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以市场为导向, 引入真实工程项目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发展思路。我院建工系以校企共建“工作室”为平台, 依托专业优势创造项目、依托项目服务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 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专业工作室 第2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敢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拥护党的领导,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志,服从领导的分配,责任心较强,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不仅仅影响想到班级和学校的利益,也是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也必需具备的,因此我在工作中处处起到了为人师表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教学工作方面

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把知识无私的传授给学生我的内心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因为我所从事的是人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不断在教学方面取得好成绩,我经常阅读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同时也虚心的向老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同行们求教,不耻下问。特别是本学期的教材改为实验教材在二年级语文识字不在作为教学重点,这样一来不但要求学生识字量增大而且要求认识的字也比较多大纲要求四百个生字必须会读会写,一百六十一个生字只要求会读就可以,另外二年级教学中还增加了看图说话,这样一来对学生和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经常把教案拿回家去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研究。对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揣摩模仿,怎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的创新思维:怎样将才能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多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中

我和同学们共同探索,发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课例。

三、树立良好的老师形象

在工作中我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刻以一名人民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学生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做出表帅。人们常常把老师比喻成妈妈和园丁,这话一点都不假。怎么样去做才会尽善尽美呢我觉得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要想让一个班级有凝聚力,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付出你最大爱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他们遇到了困难,你就一个像朋友伸出一双温暖的手来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觉得你是爱他们的,这样你的学生才会喜欢你,才能愿意和你交朋友。

(二)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即使你的学生真的是在骗你,请你也要善意的相信他一次,让他觉得你是充分的相信他,让他自己觉得欺骗了你是不对的,让他自己深感内疚,让他主动的向你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比你逼着他或者打他一顿效果要好的多吗?我觉得孩子有时候说谎也是很正常的,连我们大人还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一个孩子了,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去面对你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怎样来帮助他解决问题改正自己的错误,保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在犯类似的错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

(三)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还告诉我们很多的做人道理,可能由于当时年纪太小有些话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但是老师说的“人字就一撇一捺,写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这句话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忆犹新,我时刻把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告诫自己。今天我面对自己的学生,我同样把当年我的老师讲给我的话讲给我的学生听,只不过在最后我加了一句:这句话是我当年上学时我的老师教导我的。所以我希望我能带给我的学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道授业,我还要在我的言行上来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做人的道理。

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常人罢了。所以常对我的学生说:“在知识面前,我们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共同学习,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你们可以毫不留情的给我指出。”老师在读课文时偶尔也有读错的时候,让他们觉得只要认真人人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强者。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真正觉得老师是

和他们是在共同学习。

(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同教学上的“因材施教”是两种含义。不同点是,我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的思想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名师工作室引领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第3篇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工作室”往往是以一个地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名师为核心组建起来的科研共同体,一般以其名字命名,用以传播名师的教育教学特色或思想。目的是通过名师的专业能力、品行以及人格等带动工作室其他成员,促进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两次受邀加入名师工作室,但均出现成员与成员之间专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引领下,迅速成长为地区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名师,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有的教师几年下来却碌碌无为,专业水平仍然停滞不前。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专业发展较慢教师的共同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二是教育教学理论缺乏;三是很少进行教学反思;四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薄弱。针对原因笔者提出名师工作室引领下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以期为专业成长较慢的教师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引领成员明确专业发展目标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某一时期内只能选择某一方面的目标作为突破口。名师工作室一般都会选择比较前沿的方向进行研究,如“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但也有一些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属于基础性的,如开设“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如何做课题研究”、“如何命制试题”、“如何上课和磨课”、“如何使用新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等讲座内容和同课异构等课堂教学实践内容。这么丰富的研究内容,总有一方面适合你。所以工作室成员要与工作室导师不断交流和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寻找教师个人发展的增长点,在名师工作室引领下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目标与计划,使教师明晰专业发展方向,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工作室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发展工作室的同时成就自己。

二、强化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每位教师在大学里都学过教育教学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已跟不上时代步伐,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一切教学和科研都将是纸上谈兵。阅读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是提高自身需要,也是自我进修的有效途径。要想提高自身理论功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拓宽视野,只有终身学习。因此,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始终占领理论“制高点”。名师工作室的导师一般都会推荐一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书籍,供工作室成员选择;工作室成员也可订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地理专业期刊,利用寒暑假或周末进行有计划的阅读和学习,从中汲取专业知识和理论观点。此外,名师工作室还会邀请高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专家、中学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到工作室做讲座,讲授学科前沿知识,为工作室成员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三、督促成员坚持教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重新思考和认识,并以此来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路径之一。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并予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成长离不开自觉、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进行反省与审视。中国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说明思考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不会反思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只能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其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名师工作室应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中扮演督促者的角色,促使教师多动笔、勤动笔,用笔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育故事等,使教师在写作中提升自己,在反思中升华积淀理论知识。很多成员就在名师工作室引领下,坚持写网络日志、教育博客等,与网友分享自己教学上的得失和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感悟。只有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上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才能让教师认识到自身不足,增强自我提升意识。

四、提高成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开展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名师工作室一般通过两种形式对成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进行提升:一是论文写作;二是课题研究。让成员明确做研究需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首先可尝试写作论文,然后再进行课题研究,促使成员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惑作为一个论题或课题,通过深入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将其转化成文字或研究报告。

在名师工作室导师的引领和成员的相互研讨中,笔者认识到,要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感悟和灵感,这些就是写文章、做课题的素材。二是要提高问题意识。问题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火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写作的源泉。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就是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三是要有求异思维。写文章要大胆开拓创新,敢于冒风险,敢于“为人先”,这就是写作的技巧,也是文章出新的立足点。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四是将成就感化作创造的动力。自己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感,至今记忆犹新。这种成就感使自己愈发自信,几年下来,文章越写越多,也越来越成熟,好句子、好观点、好文章越来越多,竟然连续发表30篇文章,这是之前从未想到过的。

数控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建设综述 第4篇

徐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数控加工专业主要是培养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这些学生对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方面的技能相对来说薄弱一些。然而随着就业市场对数控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需要我们探索技能更加全面的数控加工型人才。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的软硬件教学资源, 使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

1 对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建设的认识

中央“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的9号文件里有七项建设任务。通过对9号文件的学习, 结合我系目前的软硬件条件, 我们认识到要建设好示范校, 不但要有一支素质高, 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还要有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 两者缺一不可。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认为以专业教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 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我们相信, 随着建设工作的展开, 一定会对我系示范校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以数控工程系的数控维修一体化实训室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技能大赛为预期目标, 在数控工程系“专业教师工作室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自主开展一体化课程的探究与实施和培养我系优秀教师的工作。

数控工程系的数控加工专业开设有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课程, 我们想以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课程改革为平台, 通过这个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 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我们所建设的专业教师工作室不但是教学场所, 还是教研场所。不但有实训教学的任务, 还有培训年轻教师的任务。我们将把它打造成集教学、科研、实训、竞赛于一体的教育教学园地。

2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 结合我校具体的师资与设备情况, 我们制定了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2.1 带一支团队。

通过两年的培养计划的实施, 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 力求在工作期内使他们在师德规范上出样板, 课堂教学上出精品, 课题研究上出成果, 技能大赛上出成绩, 实现工作室成员在工作期内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

2.2 抓一个项目。

以“CA6140普通车床的数控化改造项目”为抓手, 带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在实践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改革《电工基础》、《PLC》、《单片机》、《机床电气》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数控维修实训室为主要基地, 构建并实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探索中破解学科教学难题, 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2.3 做一次展示。

带领工作室成员, 每学期开展一次以数控维修教师工作室为基地的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技能竞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 逐步推行一体化的教学改革。鼓励工作室成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辐射作用, 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2.4 建一个网页。

创设工作室网页, 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学习成果, 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 开展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在线研讨, 工作室成员每学期至少上稿1篇, 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

2.5 出一批成果。

工作室建成一体化的数控维修教学实施基地, 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室管理等成果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 (含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评析) 、论文、课题报告、校本教材等形式向外输出。

3 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确定的科研课题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实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文件提到:“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 提升办学水平, ……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 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实习实训与顶岗实习学做合一。在全国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 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 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课程体系来源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 实现于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于企业用人需求。满足学习者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作为职业院校, 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 提高学院办学水平, 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此, 我们从下面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入手, 对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进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1) 通过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2) 通过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3) 通过典型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4) 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 (5) 通过学习工作室建设, 一体化教师培养, 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经过两年的时间的努力, 我们通过《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实施, 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课程实际的一体化教学的路子, 为示范校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4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步骤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步骤如下。

4.1 制订规划。

本工作室结合成员的自我发展计划, 为成员制定专业发展的两年规划。

4.2 读书自学。

工作室成员要积极参与系统学习教育理论与专业课程改革理论等读书活动, 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发表读后感言, 交流心得体会, 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

4.3 专题研究。

工作室成员要积极参加工作室确定的科研课题, 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工作室负责人定期听工作室成员的随堂课, 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 检查阶段性成果, 汇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

4.4 参加培训。

工作室成员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相关技能大赛, 承担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选手培训, 发挥工作室的重要作用。

4.5 外出实践活动。

创设条件, 让工作室成员能够定期外出参观学习, 更新观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性实验。

4.6 制定CA6140普通车床的数控化改造方案。

以此项目为主体, 统领整个《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一体化课程改革。

4.7 制作数控维修教学演示板。

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技能大赛选手的培训。

4.8 完善工作室的硬件设备。

增添电脑与投影仪, 使工作室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购置PLC实验台供技能大赛选手使用。

5 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成果

经过两年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 工作室的硬件设备大大增加, 增添了电脑与投影仪, 使工作室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购置了PLC实验台, 供技能大赛选手使用。对CA6140普通车床进行了数控化改造, 增强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制作的教学演示板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实作训练, 一体化教学展示课全部能在工作室完成, 使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训练得以实现。

经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 最大的成果是, 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室成员根据自己制订的自我发展计划, 积极参与系统学习教育理论与专业课程改革理论等读书活动, 积极参加工作室确定的科研课题, 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相关技能大赛, 承担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选手培训, 定期外出参观学习, 更新观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性实验。工作室成员每人每学期都有论文发表, 并且编写出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一体化教材。技能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两年时间的示范校建设, 专业教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能够胜任一体化的教学工作。

最可喜的现象是, 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去。我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一体化教学活动之中去, 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要及时总结、整理两年来专业教师工作室的经验, 将好的做法坚持下去, 将建设成果巩固下来, 惠及全校师生, 使我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徐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徐州市最早开设数控专业的院校, 师资力量雄厚, 数控设备齐全。但是数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素质也是越来越高。本文介绍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专业教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希望对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专业教师工作室,一体化教学,专业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3]刘永久.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9.

[4]蒋洪平.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7.

专业工作室 第5篇

助理工程师|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总结所要反映的是全局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全貌,所以在内容安排上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全局工作不能遗漏哪个方面,单项工作不能遗漏哪个环节,否则就会影响工作总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1、务实工作、自我加压、认真工作、有得有失。

xx前半年、值得一庆,(威海文平和谐家园高层c5#楼)自我着手参加的第一个住宅工程已经竣工,我们主抓质量、进度使规定期间内竣工。同时也让我学会了一些施工工序、包括图纸的一些细部构造、及公司规定的一些细部做法、及技术资料的整理等。包括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改善,也为自我积累了必须的经验。主体施工完毕后、主要参与砌体的放线、拉结筋的植设、及最后砌体的验收等。后期主要和甲方人员及监理人员做分户验收、及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抄测。泛泛的工作岗位维护的是一团氛围。做为一名新手、同样也出现了很多的错误、(楼层外飘窗的砌筑)造成返工、但我会汲取教训、认真熟读图纸、问题思考全面。坚决不会在让同样的问题出现。

后半年、新的工程开工、位于威海市高技区、楼座为三栋小高层、三栋多层及一个大车库总面积由于58000m2由于开始技术人员人手紧张、相当忙碌、虽说忙碌、但很快乐、对自我有很大的信心。因为这是我第一个从基础来挖到最后封顶的工程、所以我很期盼。

2、工作要有职责心,合理安排工作。

在那里更让巩固加深了上半年所学到的知识。更明白了:趁年轻多学习的道理。业余时间我会拿出必须的时间多去看规范、图集。唯一不足就是:工作没有计划性。所谓有失必有得,总结一年的工作后,我认识到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合理的安排工作能够大力的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更好的顺利进行。数据的统计要从实际出发,以计算量为参考,经多方讨论确认后,再进行数据上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做事要有职责心,发扬三勤管理精神,多看、多问、多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现工程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方法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按照图纸进行施工还要思考到现场实际状况,有什么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施工问题及返工现象的发生。最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就应有正确用心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转眼之间,一晃八年的光阴就过去了,在过去的八年中让我感慨颇深,不仅仅在工作生活中以及其他方面,真是学到了很多,下方主要就过去的几年在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做一下个人小结:

一、在思想方面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能够严格要求自我,不断的学习用心方面的思想文化建设,同时在平时经常参加一些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书籍和听课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我始终觉得一个人首先在思想上端正态度,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步,只有重视思想道德学习才能使自我跟上步伐。再下一步我会更加用心的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学习,继续做好好的一面,同时也要正视自我的不足,尽力去弥补,力争更加完善自我。

二、在工作方面

此刻回想起八年前刚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情景,记忆十分深刻,也深深地感觉到自我的太多的不足了,但是在这八年中我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各位领导和前辈们的关心和指导下,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自我独立的负责一块,自我也感觉很不容易,但是我感觉很幸福,透过liuxue86大家的帮忙和自我的不断的努力学习,透过自我的勤奋和努力来不断的武装和充实自我的技术,但是我也很能认识自我此刻的不足,所以目前我也在不断的努力,正视自我的不足,不能单独的去干一样,要用心多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平时会更加注重现场实际的操作,这样才能使自我有个长足的进步,所以在工作方面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要发扬我们路桥桥特有的不怕苦、不怕累、个性能战斗的精神,认真努力地的建设一流工程,来回报于社会!

三、在生活方面

在生活上,我觉得自我在这些年总体上做的还是能够的,在单位能够认真团结同事,使大家构成一个有力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地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而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对公司的前辈和新来的师弟、师妹们做到足够的尊重,多向前辈们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能够帮忙老前辈做一些自我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对于新来的同志能用心地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尽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他们,我们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所以我也会继续做好生活方面的工作的!

四、在学习方面

俗话说的好:人这一辈子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从工作以来一向在这方面严格要求自我,让学习来贯穿我整个生活的全部,不断地、全方位的来学习,来武装自我,在这期间我经常参加一些试验检测和测量工作的学习和培训,同时也参见成人继续xx的学习。而在平时工地,当遇到自我不懂的或者不理解的,我都用心地向领导和前辈们请教,他们也会耐心地帮忙我解决问题,所以我也十分感激他们。正是透过他们的帮忙和自我认真刻苦的学习钻研,也时使自我在技术方面有个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自我取的成绩我不会骄傲,我会认真查找自我的不足,不断学习,用心学好新技术,以便为自我日后的工作带给更有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为工程服务。

八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回忆,我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自我所能负责一块,我是既高兴又感觉到有压力,高兴地是这些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而压力是觉得此刻所有的终将是过去,更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我会以此刻这个起点迈向下一个起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不断努力地完善自我,让自我更加成熟!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1996年7月,我顺利完成了学业,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城市给水排水专业毕业,并于同年分配到原XXXX市XXXX局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XXX与管理工作,xxxx年8月,我取得了助理工程师的资格,并于同月被聘用至今。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这8年来的工作做一次全面总结:

一、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

本人于1996年7月正式参加工作,当时我被分配至原XXXX市XXX局XX室从事XX工作。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了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的要求,我努力学习XX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短短的半年内,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帮助,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较复杂的XXXX等日常事务工作。

二、政治思想方面

在政治上,我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尤其注重对xxxx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努力实践xxxx的重要思想,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工作上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新的岗位上摆正位置,把XXXX的事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工作中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不推诿扯皮,讲求效率。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工作思路清晰,能把科研管理的一般理论同科研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为本系统制订符合实际的科研发展目标和科研发展措施献计献策。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做到毫不含糊,在XXX事业发展与改革中较好地发挥了一个干部应有的表率作用。

三、组织协调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注意学习现代科研管理知识,较好地掌握了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的一般规律。作为一名兼职的XXX管理工作者,能协助部门负责人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在工作中既充分相信、放手使用分管的科级干部,又注意对他们进行培养,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四、业务能力方面

从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根据XXX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业余时间以不同形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人的专业技术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全市XXX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五、继续xx学习方面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继续再xx学习,多次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年6月,我参加了XXXX市首期高级秘书职业培训,并取得高级秘书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承担XXX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做到兢兢业业,圆满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从不为自己的私事影响正常工作,能够积极的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活动,由于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局领导的肯定。

六、专业科技成果方面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积极参与本系统的《XXXX市XXX管理十五计划》的编纂工作,先后在《黑龙江环境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安徽日报》《安徽土地》《XXXX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信息稿件20余篇次,其中《XXXX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已被收录于大型文献《发展之路文集》,并荣获论文评比二等奖,为做好XXX管理的宣传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存在的问题

XX管理工作的力作、亮点不多,开拓创新不够,在科研上投入不够,科研管理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重大成果较少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努力探索XX保护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XXX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XXX局:XXX

软件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软件技术专业 工作室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53-0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之间的共识,也已在机电类专业等很多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软件技术专业存在一些特殊性:首先,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很难大批量接纳在校学生到企业开展短期岗位实践,即便是有幸被选拔到企业实习的少数学生,由于实习期短、企业技术保密等原因,也很难有机会真正参与核心开发工作;其次,对于很多软件企业而言,将在校生培养为企业员工的成本和风险使之更倾向于直接从人才市场招聘有能力和经验的员工,不愿意与学校开展深度的人才培养合作。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到企业、企业进校园、校企一体化等几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都不太适用于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直是摆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软件技术专业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逐渐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设计类专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软件行业而言,其工作的内容和产物是软件产品,是一种数字产品,这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可以与企业空间分离。威客模式就是软件行业这一特点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它打破了地域、时间、工作方式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并让工作者获取报酬。软件行业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可以与企业空间分离的特点,为软件技术专业在校生依托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可能。因此,基于工作室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成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工作室是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也是一种开放的、具备企业基本特征的、无论是在环境布置上还是在硬件设备上都符合生产要素的一个场所。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而言,它既是教学场所也是工作场所。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依托,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实践项目融于一体,将传统的课堂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从校园学习到企业就业“零距离”对接的桥梁。

二、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社会上有很多软件工作室,一般规模不大,成员不多,通常运用工作室的灵活及低成本的优点,承接中小企业的软件项目外包,或面向市场自行开发一些软件产品,实现盈利是它们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项目和产品盈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而对于学校而言,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人才培养才是工作室的核心功能,工作室盈利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绩效激励机制的作用。产学关系中,产是过程,学是根本。项目承接和开发是工作室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既要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实战、学习提高的机会,又要按时、按要求完成客户交予的项目。产品开发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开发,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工作室的设置

设置工作室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学校根据软件技术的专业方向设置工作室,如.NET工作室、Android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只承接相应技术平台的软件项目;有的学校则建立专业工作室,由“双师型”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共同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开展工作。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做法是提倡自由组合、自主申报创建工作室,鼓励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长来组成多个6~9人规模的工作室团队,每个工作室团队的人员构成包括UI设计、前端开发、移动开发、服务端开发、营销策划等不同角色、不同特长的学生,从而使工作室的团队结构尽可能向社会上的软件工作室看齐,更有利于开展工作。工作室成员都是在校学生,安排1~2名“双师型”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工作室没有限定只从事特定的技术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引导和鼓励每个工作室拓宽专业知识面,并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二)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开放性”是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特点。工作室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方式,按照“准企业”的要求来开展企业化学习工作和管理。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的需要,从不同课程中选取和应用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的讲练式课堂教学,而是淡化“课程”概念,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来安排学习时间,并灵活通过慕课等多种学习渠道,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在项目实战中通过动手操作、协作分工、反思总结等方式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获得专业的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

从另一方面来看,工作室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有一定的选拔标准,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进入工作室学习。况且,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能完成几个项目的技术工,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所开设的课程就要全面和系统。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程教学形式,而是作为传统课程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适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更适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对于一些跟项目开发工作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例如“Android应用开发”等,可以依据学校的学分制管理规定申请课程免听,让学生在工作室中结合项目开发工作完成学习任务,以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作为课程项目作品参加课程考核最终获得学分。对于“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课程,则可以进行课程置换,把工作室承接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任务,直接由工作室指导教师对工作室团队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价。

(三)工作室的管理模式

1.面试甄选。工作室成立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并发挥其特长,因此工作室人员选取的条件优先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成绩优异仅作为辅助的参考信息。不宜采取上机考试等形式来进行选拔,应以面试、综合考查为主。打破专业、班级、年级界限,以工作室为单位建立“开放式”团队。每个工作室均指定一名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并确保至少有一名技术核心。

2.指导教师安排。工作室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个工作室都安排有一名“双师型”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一方面负责指导学生规划学习路径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负责全面指导项目开发或产品开发工作。但由于软件开发的技术方向众多,涉及.NET、Java、Android、iOS、PHP、Web前端等,即便是“双师型”教师也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的技术方向,在涉及具体项目的技术细节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多名教师共同给予具体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工作室强调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指导教师的教学资格准入制度,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际项目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技术指导能力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3.工作纪律。参照企业考勤制度,制订适合工作室特点的考勤制度。由于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平时上课的时间都不一样,团队负责人应根据各个工作室成员的课表,排定出人员能够集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段,要求工作室成员在排定的工作时间段内都要按时到工作室学习、工作及研讨。通过工作室人员去向牌等方式,强化工作室成员的纪律意识。对违反纪律的要记录在案作为学期末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对严重违反纪律或屡教不改的,应及时从工作室团队中清退。

4.项目管理。项目计划:项目负责人需要对项目计划进行跟踪,及时做计划变更,并详细记录计划变更原因,并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项目进度;开发人员需要定期向项目负责人汇报所负责功能的开发进度,并负责对项目计划表的完成情况等进行更新。

项目沟通:通过平时出现问题的及时沟通、项目例会和项目总结汇报等方式进行,每个星期进行一次项目例会,由项目组员向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情况,每两个星期各项目负责人向指导老师进行项目汇报。

项目总结:每学期结束前,工作室团队负责人要进行项目总结,每个团队成员包括团队负责人要进行个人总结,并在总结会上宣读。

5.传帮带。通过工作室平台,师生之间的关系已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使工作室成为教师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经验的平台。加入到工作室的学生群体中往往不乏一些学习能力特别强、技术能力特别出众的“编程发烧友”,他们经过工作室真实项目的锻炼之后,完全可以在以后工作室招新时,充当起“师傅”的角色,从而实现以老带新,确保工作室随着学生的毕业就业不会出现技术断层(如同企业的人员变动引起的人才更替问题),确保工作室的长效运作。

(五)工作室的项目来源

充足的项目来源是工作室长效运作的基本保障。工作室的项目来源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直接从软件企业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第二类是直接从企事业单位(用户)承接的软件项目,第三类是借助互联网上的威客平台承接的软件项目,第四类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或者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营,第五类是来自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题。

一般而言,工作室开展的项目必须是真实项目,而不能是指导教师自行虚拟的项目。前三类项目毫无疑问属于真实项目的范畴。对于第四类项目,有可能是工作室团队通过市场调研自行策划构思的软件产品,也有可能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而提出的产品开发设想,由于预期产品具备市场前景,因此也属于真实项目的范畴。对于第五类项目,目前很多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和赛题已经越来越贴近工程应用和岗位技能的需求,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指导老师在指导工作室团队开发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应当以作品的实用化、市场化为出发点加强指导,在比赛结束后引导工作室团队继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继续改进参赛作品,使职业技能大赛成为孵化产品的一种途径。把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列入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既能锻炼学生,又能孵化产品,还可以为学校争取荣誉,一举多得。

(六)工作室团队的考核评价

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因此,对工作室团队的考核不能只考核工作成果,还应当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最终完成的软件项目或产品,以及盈利情况、产品应用情况等,并发挥企业在工作成果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对工作成果的考核还要考虑项目产品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尽可能避免高估短期效益、而低估长期效益的情况,这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敏锐的市场预见和洞察能力。工作内容主要考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无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框架等,工作过程主要考察团队成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有无取得进步。

四、实践成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在开展基于工作室教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涌现出多个优秀的学生团队,培养了一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工作室还成为创业项目的孵化器,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已经注册为实体公司,其自行调研、策划、开发的软件产品得到了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肯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工作室建设还带动了软件技术专业的班风学风建设,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室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婷婷,徐健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为例[J]. 镇江高专学报,2015(1)

[2]袁春霞,胡帅,李萌.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河南农业,2015(4)

[3]陈凤芹.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

[4]刘军华,张耀辉,唐丽华.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5]李宏.企业项目与高职专业工作室相结合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20)

【作者简介】黄 伟(1979-),男,广西隆安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

网络专业项目工作室建设实践与研究 第7篇

1 建设项目工作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 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标志[1]。而当前,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专业实验实训环境明显落后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 与企业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脱节严重。同时, 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之间存在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8.4%的学生认为学校课堂所学与企业工作缺乏一致性[2]。调查表明,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 但还是有效性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企业出于安全生产和保持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需要, 无法让没有经验的学生参与企业的核心工作, 也有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工学结合的需求, 造成大量的工学结合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认为, 工作室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工作室在现有实训体系的基础上, 只要学校腾出一点场地, 放几台电脑和购买与企业同步的少量设备, 稍加改造就可以运作起来。

2 本专业项目工作室建设实践

项目工作室建设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的要求, 服务于国家改革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 服务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服务于高级工、技师班的项目研修的三大目的,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为对象,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相对独立于一般实验实训室体系”的原则, 根据行业规范、标准、网络市场的要求, 建设“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 产、学、研一体的工作室, 实践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2.1 项目工作室的设置

参考国家、省、市计算机类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 建立了网络工程、网站开发、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修、智能楼宇等4个项目开发工作室。项目开发工作室承担教师科研与专业研修、承接工程项目开发、校内工作岗位实习、技能大赛选拔和训练、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五大功能, 也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途径。工作室设置与运行情况见表1。

2.2 项目工作室体制机制

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 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 建立了完整的工作室管理制度, 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一是导师制培养模式, 导师来自一线优秀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师。二是企业化管理模式, 完全按照企业员工管理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每个工作室每学期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实习,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信息部主任为组长的“项目开发工作室”管理小组, 负责管理制度修订, 日常教学督导, 项目研发中期检查, 组织项目考核以及优秀项目评比等管理工作, 并且组织定期的导师例会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确保项目开发工作室有序开展。改变实验室的封闭管理, 创造开放式的实验环境, 提供全天候的实践条件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升技能水平和培养其创新能力。

2.3 项目工作室教学实施

在实践内容设计上, 体现“提高、综合、真实”原则, 由合作企业提供真实的生产项目或经营案例, 参与实训项目开发, 案例80%以上来源于真实生产 (经营) 项目;教学过程实施上, 区别于普通课堂, 项目工作室突出的是技能的提高, 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 实施以作品 (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 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 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教师研修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 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在考核与评价方面, 一是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将实践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厂商认证等相结合, 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认证, 简化就业培训的程序, 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二是学生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一个或多个实际项目任务, 包括学习态度、开发能力、文档编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其职业能力评价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和导师在实践现场对学生进行考核, 根据实际项目完成情况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

2.4 初步成效

项目工作室使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 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开发结合岗位的、面向实际的工程项目资料。对教师来说, 通过项目工作室的研修, 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工程师面对面交流接触的机会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提高了项目开发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项目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技术引导, 通过进规范化、系统化的项目实战训练, 使学生能真正积累到企业所要求的实践经验, 使我们的学生始终面向市场, 面向实际, 接受市场的考验, 以使我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真正实现了与社会无缝连接。两年来, 本专业在教育科研、项目开发、技能大赛、师资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教师的成果有:教师市级以上课题6项, 在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5篇, 学生在综合布线、企业网搭建及应用、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组装与维修、楼宇智能化等技能大赛项目中获得市级以上奖项36项。

3 结语

为了适应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使学生能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必须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工作室方式是一条切合实际的可行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场教学与实训条件, 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对接, 引入真实项目, 使学生参与实际项目, 得到了真实的工作体验, 为将来的就业和择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我们工作室的未来, 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 建设更多类别的工作室,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项目工作室中来, 真正为所有学生共享, 使项目工作室成为本专业的特色, 成为教师研修的平台, 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杭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7) .

专业工作室 第8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培养模式,“项目引导、工作室制”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十多年中, 该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着不少的欠缺。具体来说, 在我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经验仍然十分有限, 办学模式照搬大学本科模式, 所学知识与市场严重脱节。该专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故此, 对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欲在此提出“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 意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在高职院校, 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就明确地指出:要对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推行“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正是适应了发展的新形式。

一、“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概念

“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改革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完成项目替代课堂教育, 以工作室为途径使学生在在读期间就能融入社会。将真实项目导入到学生的课程之中,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工作当中主动地去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体验工作环境以及陶冶职业情境。当前, 各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在社会就业压力下的竞争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更是如此, 该专业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 加强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设计执行能力, 以突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1. 课堂管理。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项目式教学, 任课老师将真实的项目以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 以真实项目作为授课内容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这种创新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和传统的教学大纲。用真实的项目替代课堂教学, 用完成目标替代考试, 在实践中学习, 以工作室替代课堂。任课老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 任课老师针对在项目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监督。模拟设计公司组建团队进行角色分配, 学生之间相互配合, 承担责任。老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邀请设计公司从业人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实际指导, 条件允许, 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传帮带”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 通过老师的亲自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同时也通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 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得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老师在项目教学中, 教学场地也由传统的教室, 向多元化的教学场地转变, 根据项目教学的需求可以把教学地点转变为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创新就是突破传统的课堂, 直接面对市场, 面对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真实的项目。在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堂得以扩展。课堂的范围可以是图书馆、网络, 甚至是真实的市场。这样一来, 完全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对行业的了解都得以提升、扩展。

2. 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采取更为灵活多元的教学形式, 如方案讨论法、施工现场教学法、企业专家讲授法、单元作业汇报展览等等。工作室承接社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管理, 将项目充分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老师可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 从真实案例和实际操作中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积累工作经验, 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3. 教学评价改革。

“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也得到了改革。在新模式下, 应试教育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教学评价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 新模式采用了“课程展示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项目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将被集中地展示出来。通过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客户选择、老师考评, 对学生做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体制,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并有利于学生们的独立思考, 敢于质疑, 分享学习成果以及体验实践精髓。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反省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

三、“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

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由任课教师进行负责, 并且项目的承接也由任课教师负责。而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老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教学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

1. 建立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室。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从而成为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场所。这可以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便利, 并且与此同时拓展学生的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为了与专业进行更为紧密地结合,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实训室, 实训室的建立为良好的实训教学创造了必要的教学条件, 也为实训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教学保障。

2. 建立“项目引导、工作室制”。

与当地的设计公司联合, 共建“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校企之间相互合作,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设计项目有机结合, 对专业的热情大大增加, “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 缩短了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通过教学实践, “项目引导、工作室制”是适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完美的结合, 该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 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强化管理, 制定科学可行的制度。

为了使“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创新教育模式能够顺利地落实, 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是关键。要设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 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除此以外该教学管理机构还要定期开展例会, 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落实, 并督促有关负责人具体做好工作。对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建设和项目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 对学生、项目、教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要定期地进行研究。总结, 对不完善的部分要进行完善, 尽一切努力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总而言之,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引导、工作室制”的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发展, 要找出一条创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 又要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第二, 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以真实项目为引导、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创新理论指导下, 打造一条项目引进、开发一条龙的完整教学链;第三, 构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新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课程体系, 从而创建以项目为主体, 以工作室为单位, 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 具有切实可行性的、系统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9) .

[2]陈新, 易希平.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施——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3]俞伟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

专业工作室 第9篇

一、动漫专业工作室组建及践行

工作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该体系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针对本院动漫专业在教学和实践实训上的不足,学院通过调研与文华传播有限公司和台州巨鲸动漫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组建了动漫专业工作室。 该工作室直接对口以上企业进行分项目制作,企业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到工作室项目中,对学生进行双重合理化项目制作实践和指导,实现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共同体,弥补日常教学中的不足,提升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技能。

1.工作室组建是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方式

通过组建工作室,由合作企业提供可共享的人员资源和项目资源来充实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积极探索实验产品研发新方法和优化手段。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开发项目产品, 学会在项目岗位中提升专业技能,是一个新的校企合作方式。 动漫产品前期投入比较大,从前期创意、分镜头设计、镜头合成到后期成品输出周期性较长,而这是动漫专业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实践实训内容,为这种新校企合作方式打下基础。

2.工作室的践行

(1)工作室承担深化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任务。在学生完成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后,工作室将承担深化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任务。合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采用其共享大案例进行项目目标分析、分项目任务驱动、项目技能培育、项目岗位细化拆解模式培养学生。在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提出大案例制作时学生应具备的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及时合理地指出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的误区。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理解项目基础上,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完成大案例制作,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和任务。工作室将把企业实际案例和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模拟真实的企业项目运作模式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岗位知识储备。

(2)工作室是生产基地,能完成企业相关项目任务,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效果。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与两个企业进行合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随时更换兼职教师, 这样能很好地发挥每个兼职教师的专业技能特长来匹配教学需求。在工作室完成企业项目过程中,学生接受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的双重指导。工作室模式把校内教师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知识传授能力和企业兼职教师过硬的岗位实践能力及项目研发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弥补两方面的不足。给予学生“教、学、练、做”一体化学习和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环境。学生能根据实际学习和构建目的分别进行咨询,完善专业技能。 在这种工作室模式下,校内教师了解最新的企业岗位技能要求, 学习到一线动漫企业中所需项目制作和产品设计中新的知识理念,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更好地提升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任务时,也能接触到校外知识技能和创造方法,慢慢地从纯粹的学习者逐步成长为能满足企业运作模式和相关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人员。

(3)工作室是动漫专业实验产品研发场所。工作室的产出项目成果,很好地激发了动漫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活泼、年轻、冲劲十足的头脑将会迸发出很多奇思妙想。教师应合理地引导和鼓励,使得这些思想逐步形成成品,使工作室成为动漫专业实验产品的研发场所。通过动漫专业工作室,发展原创动漫作品,可以为企业提供比较成熟的作品案例,同时提升合作企业的作品创造能力。完成学生从学到做再到创造的整个流水线过程,为学生毕业就岗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满意度,从而能更好地完善专业教育教学。

二、工作室建立后的效果及总结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工作室在2012年建立。借助工作室使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制作,完成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专业深化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提升教师和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项目研发创新能力,效果比较明显。近几年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多媒体设计大赛,在动画制作、影视短片、平面设计方面每年都能获奖。学生参与完成的公益广告《动物交通》短片也在网络上开始试水,同时已经有两个小型三维产品成功出售。

地方高职院校在探索工作室教学作用时,应发挥它在专业深化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创造真实的企业运作模式,努力提升学生在就业前适应岗位的经验积累,增加岗位竞争力。当然,工作室在专业教育中的运用,还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地方高职院校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动漫专业工作室的组建使得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能参与实际项目,毕业时就具备了企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快速地进入实际项目制作。这将增加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满意度,提升地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品牌,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平台。

专业工作室 第10篇

愿景:建立发展的信念

学员进入工作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三年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寻求个体独立与专业归属两个方向的张力。导师研制好规划框架(情况分析—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学员按框架撰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集体交流,全程录像。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件事:

一是建立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就是“组织中的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的全部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彼得·圣吉)一个缺少共同发展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的组织,是缺乏战斗力的,必定走不了多远。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论证,我们确立了工作室的共同发展目标: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窗口,充分发挥导师在师德修养、学科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积极宣传、总结、传承、推广导师的专业成长经验、语文教学认识、学术研究成果;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基地,在导师的引领、组织的保障下,重点培养一批市区级的中青年名师,着力提升教育高端人才素养;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一校,影响一片,辐射一区;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大胆探索工作室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构建有特色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整合个人意愿。针对不同的教师,我们有着不同的成长期待,不同的衡量尺规。工作室成员来自全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学经历、教学个性、专业背景等均有所不同。于是,要求他们从长远目标着眼,从近期目标着手,认真剖析自己的发展现状,调整自己的三年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将个人意愿与共同愿景进行无缝对接,增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建立专业发展的信念。

三年研修结束,达到研修预期:承担了一项研究课题,创建了一组精品活动,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打造了一批领军人物。工作室全体成员的研究成果专辑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5年第2期,并集体成为当期的封面人物。

以“共同愿景”唤醒和协调成员的“个人愿景”,是工作室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关键。

方向:举起学科的旗帜

专业学习共同体事实上是一个实践共同体,所有成员拥有若干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是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身参与。我们最初的研修活动主要是做职业规划、专业阅读、课标解读、教材细读和课堂诊断。在活动中,我们逐渐发现,课改十多年,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们的年段意识、语用意识、让学意识越来越强。然而,众多的阅读课存在严重的整齐划一倾向,教学千篇一律,众人同归,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不同,就是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体裁也丰富多样。用同一种方法教所有的课文,透露出的是文体意识的缺乏。针对这个弊端,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教学主张: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于是,我们的研修活动便有了明确的方向。

基本观念:关注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就阅读而言,文体意识是在文章阅读欣赏过程中对不同文体样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阅读教学应高度关注文体意识。

基本策略: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应该回到常识,循着文体特征去教,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

如此,有了文体意识,目光自然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提领一顿之后往往能抓住核心语文价值,教得必然轻松;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讲求整合,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

为了举起这面学科旗帜,我们通过课例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室每个成员每期研究一个课例,共同研究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四个文类的教学,每个文类的教学呈现四种课型,即精读文教学、略读文教学、选读文教学和自选文教学。其目的有二:一是研究分类阅读教学的两大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二是探索分类阅读教学的两大策略,即“因体而教”和“以学定教”。

活动:丰富成长的样态

教师专业发展光凭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有具体的活动平台。工作室坚持贯彻“理论与实践并举,探索与务实齐驱”的研修原则,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开辟了多层次、多方式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成长样态。

思路:培育种子,双向滋养,整体生长。紧扣“一个点”———视工作室学员为种子,培育种子的能量。狠抓“两条线”———学科专题研究线,四组关键词:调研·聚焦,实践·反思,梳理·提炼,建构·推广;专业素养提高线,四组关键词:练功·扩容,浸润·转化,实战·重构,示范·引领。辐射“整个面”———发挥工作室的领跑作用,促进全区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

方式: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例研究、微格研究、专题讲座、课堂诊断、个别指导、深度访谈、主题沙龙、外出考察、送教帮扶、两地联动、网络学习、专业阅读等方式开展研修活动。最有特色的活动有:

1.课堂诊断:不同文体,聚焦问题,行为改进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工作室把研修活动延伸到学员所在学校,深入到阅读教学的现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专业阅读:心得交流,深度对话,涵养理论

我们共读了30多本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专著,写了读书笔记,做了读书交流。每期一次专题汇报,由学员聚焦话题,设计活动,主持交流,邀请嘉宾参与,使读书成为生命的呼吸,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自然的行走姿态,从而走向积聚思想、积淀文化的大家境界。

3.专题讲座:专家引领,专题讲授,互动答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30多位专家、学者、名师的专题讲座,写了感言,做了交流。讲座和交流都紧紧扣住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展开,沐浴理论阳光,接受学术洗礼,让学员们汲取不同专家的研究精华与最新成果,感受专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与治学态度。

4.课例研究:走近名家,主题对话,提出主张

工作室要求学员不仅要亲近教育大师,也要走近教学名家。我们以“欣赏名师风格,畅谈教学主张”为主题展开对话,每位学员潜心观摩、研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著名小语特级教师,对他们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展开研讨,并对典型课例展开述评。学员们在学习、借鉴、反思中梳理自己的教学历程,融合个人教学特点与课程理解,提出个人阅读教学主张与策略。

5.联动研修:拓宽视域,交流经验,共话成长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三年来,为了扩大研究视野,开拓研究思路,工作室主动把研讨的视角延伸到区外、市外,和其他名师工作室联动研修。去导师成长的地方上课,去名师成长的地方磨课……练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

系列活动的目的在于工作室形成一个实践共同体:唤醒专业自觉,锻造专业内核,培植专业眼光,磨砺专业技能,塑造专业品质,帮助学员剥开思维的口子,打开世界的天窗,找到审视课堂的镜子,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创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示范:展开对话的可能

在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许多教师“被成长”,他们没有需求,缺乏动力,因为他们没有和外部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在这对话关系中,身教重于言教,导师自身的影响力无疑十分重要。

我对学员讲自己的专业阅读经历。起初研读教学论层面的书籍,如斯霞的《我的教学生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渐渐地关注课程论方面的书籍,如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王尚文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为了研究分类阅读教学,又研读关于“文体学”“阅读学”方面的书籍。导师的专业阅读示范,影响着学员的阅读取向、阅读姿态和阅读品质。

我对学员讲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起初我关注课堂与生活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不少教师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中,将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里,割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于是,我提出了开放性语文教学,探索出“一体多翼”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多翼”即:(1)其他学科语文教育;(2)课外语文教育;(3)社会语文教育;(4)家庭语文教育。

我在关注课堂和生命的关系时,课堂中师生的“生存状态”进入我的视野,研究中发现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于是,我提出了生命化课堂教学,总结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1)生命化课堂,是生本的课堂———先学后教;(2)生命化课堂,是生长的课堂———边教边学;(3)生命化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顺学而教;(4)生命化课堂,是生态的课堂———以学定教。

在这样的对话中,学员近距离地接受导师的教诲,观察导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流程,感受导师热爱教育、投身教育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把握导师的思想精髓,学习导师的教育思想,实践导师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素养。

互助:实现共赢的基础

工作室始终秉承使命———打造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核心任务,拥有共同价值与理念,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探索群性的养育机制,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促进共同发展。

工作室的成员各有各的生长姿态和成长方向。有的思想活跃,善于出点子;有的干劲十足,善于做实事;有的实践经验丰富,行动力强,效果很好;有的理论储备丰富,观念前卫,敢为人先。年轻同志常常在前沿的领地开辟新领域、尝试新方法;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考虑周密,磨课、上课之外,还有宣传、报道、铺垫、引路,一项项工作环环相扣。工作室里角色没有主辅,身份没有高低,研究没有边界,讨论没有禁区,实践没有不可逾越的雷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一个学习型、知识型团队得以健康、快速成长的组织密码。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一定是建立在“合作共生,共同发展”之上的。工作室要营造一个既能促进自身成长,又能促进整个共同体成长的学习环境,必须有任务驱动,转变“名师”个人为主的专业发展范式。为了完成研修任务,工作室内自发形成主题沙龙、磨课小组等小团队。

三年来,成员都超过了自己规划的发展目标。课例展示区级32节、市级6节、国家级3节;课例获奖区级12节、市级5节、国家级4节;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论文获奖区级46篇、市级43篇、国家级33篇;获区级荣誉称号19人次,获市级荣誉称号5人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2人次。

中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教学 第11篇

工作室制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最早源于德国“包豪斯”工作室教学理念,由师生共同完成设计课题。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逐渐演变为依托工作室载体,融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将“产学研”与“师生企”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中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以职业需求和能力为导向,应用工作室制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工作室制教学的准备工作

在室内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制教学,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它是确保工作制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准备工作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硬件设施的投入,二是软实力的建设。首先,学校要合理采取各种措施,提升自身的师资能力,进而加大对基础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实现在校期间的行业实践体验,避免学生进入社会岗位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缩短岗位适应时间。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确立,实际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上属于开放式教学,因此必须结合企业及社会需求来开展教学工作。最后,要提供师资力量的保障,以确保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开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中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提供其对工作室制教学的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聘请企业专家或一线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参与授课和课程设计,提高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质量。

二、构建工作室制教学课程体系

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中,工作室实际上既承担了教学实践场所的作用,又承担对外联系的作用。结合中职室内课程特点,可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具体包括素描、速写、色彩等基本模块。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制作手法及技巧,夯实学生基础,挖掘学生潜能,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如果学生在这一部门课程内容中没有合格,则不能接受下一步的工作室训练。其次,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如透视、制图、室内设计CAD、综合效果表现技法等等,通过室内设计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室中完成室内设计的作品制作。最后,要专门设置课题研究。这一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目的是要让学生多跟外界接触,让学生和企业人员相互合作,共同设计,为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可包括产品设计、展览设计、平面设计等。

三、工作室的具体设置与内容

依照中职教育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为充分发挥工作室制的教学价值,需把教学内容与工作室特点进行整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工作室,各个工作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每个工作室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使工作室成为技巧研究的实习基地。根据不同的方向,工作室可以具体细化为:对外工作室、创意工作室、绘图工作室、施工工作室、陈设工作室,等等。以创意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的工作就是对设计出来的产品进行定位,拟定相关方案等。不同的工作室有不同的任务要求,但总体上来说,工作室强调师生互动,强调相互间的研究合作,强调在工作室中自由发挥,一起完成任务,共同进步。

四、工作室的运行模式

基于上文中的教学体系与工作室设置,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开展教学。在工作室制模式下,学生有了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整理成模块,然后细化成若干项目,通过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工作室的具体运行中,首先要保证工作室具有市场性,要使工作室像企业一样运行;其次,要在工作室建立一定的工作制度,在工作制度内容中,要明确各项工作的负责人,有明确的管理级别,同时还要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再次,安排有专业能力的工作室教师,能够独立承担项目并辅助学生完成项目,教师要全面负责项目的内容,同时根据项目内容制定教学方案,推动项目开发实施,强化校企合作;最后,当学生完成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阶段任务后,可根据现实情况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工作岗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工作实践当中去,实现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任务,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而中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主,因此教学工作应紧跟社会发展实际,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值得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本文针对中职室内設计专业的工作室制教学进行了分析,希望文中内容可以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焦冰.浅谈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之瓶颈[J].大众文艺,2015,(23).

[2]任皎.室内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鸭绿江,2015.

专业工作室 第12篇

一、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作用

所谓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就是指将某个专业的课程分为若干阶段,在进行完每个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进入工作室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市场案例的教育模式。[1]这种教育模式具备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种种优点,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了课程学习的开放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模式能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具体来看,它有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对理论教学比较注重,而且,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都是理论教学课,实验课程较少。这往往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是说,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不能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恰恰弥补了专业教学的不足之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就业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企业面对这些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时,自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他们。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增强了学校的竞争能力,而且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从以上两点主要作用可知,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各大高校应积极推广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研讨

(一)营造工作室制教育氛围

为了将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推广开来,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工作室制教育氛围。因为学生大多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模式往往有一个适应的阶段。而高校作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者、主导者,理应为该模式的推广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可以根据该专业学习流程的不同,对工作室进行不同类别的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参考相关企业或艺术设计公司的建议,使工作室的设计合理、规范。甚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按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室的设计,从而将工作室划分为室外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以及效果图工作室等。

在工作室的空间布局上,应选择钢架结构、钢化玻璃和采矿灯等原料。[2]对室内的墙体也可以进行软包设置,并且在室内摆放减轻工作疲劳强度的绿色植物。同时,将工作室内部结构划分为设计区、洽谈区和休息区等。不过,尽量使工作室的人数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二)工作室制的课程实施内容和形式

首先,高校一定要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课程的相关的设计,确保毕业生离校之后能立即上岗,或者说只需经过短暂的培训工作即可胜任复杂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室内的光色、家具、空间大小以及他们之间的合理规划等[3],应作为其主要内容。对于室外设计而言,公共艺术、空间,建筑的外观与人的审美等,可作为其主要内容。

确定了课程的实施内容之后,专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使其承担某工作室的主要工作。不过,工作室负责人可以轮流上岗,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学校与企业合作运行工作室制

在工作室制实行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应进行密切的合作。这是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在相应的改变,为了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完全与社会接轨,学校应经常和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一旦社会需求变了,学校能及时地更新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使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保持更为长久的活力。

三、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作用,以引起读者对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重视。在此前提条件下,笔者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番研究讨论,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营造工作室制教育氛围;其次,工作室制的课程实施内容和形式;最后,学校与企业合作运行工作室制。希望通过文章分析,能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环境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而要求毕业生能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界人士提出了各种新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该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作一番分析、探讨,以引发读者思考。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制,研讨

参考文献

[1]赵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89-91.

[2]王明森,龚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用研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01):160-161.

上一篇:汽车检测诊断下一篇:防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