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进餐论文范文

2024-06-28

自主进餐论文范文(精选9篇)

自主进餐论文 第1篇

一、深挖价值———多元智能

《指南》对各年龄段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目标, 试观幼儿的进餐活动, 不难看到《指南》各领域的目标与进餐活动是密切相联的, 进餐活动蕴含着实现《指南》各领域目标的机会, 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下面我试着举例说明之。健康领域———如:具有健康的体态 (保持正确的坐姿)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会用筷子吃饭) ;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不偏食、挑食, 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吃东西时细嚼慢咽)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语言领域———如: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必要时配以手势动作)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社会领域———如:意愿与人交往 (有自己的好朋友, 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的愿意学;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关心尊重他人 (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 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注意节约资源) 。科学领域———如: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以上进餐活动的领域价值分析说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进餐活动中都是综合表现出来的, 要深入挖掘进餐活动的教育价值, 科学安排进餐活动, 让幼儿在生活中健康的成长。

二、拟定主题———无穷智趣

自主进餐是指不在外力强制情况下, 幼儿出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自发、自愿、主动地进行的进餐活动。从本班幼儿实际出发, 分析本班幼儿进餐行为的主要问题、兴趣及需要, 确立教育重点。要明确各年龄段的进餐规范, 再根据班级情况拟定个性化的进餐主题。在每张桌子上张贴相应的主题图示。如有巧帮手餐桌、文明礼仪餐桌、相亲相爱餐桌、小鸭呷呷餐桌等, 如下。

巧帮手餐桌———技能: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不会使用餐具的幼儿可以选择到该组进餐。如中班不会使用筷子吃饭的幼儿, 教师会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架, 允许该桌给每位幼儿提供勺子和筷子两份餐具进餐, 并逐渐撤离勺子这一“支架”。

文明礼仪餐桌———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到该餐桌就餐的幼儿需要遵守文明的就餐礼仪。如:正确的进餐姿势, 安静、专心进餐, 保持桌面、地面的清洁, 做到“三净” (餐具、桌面、衣服都干净) 。能接受并喜欢吃各种食物, 不挑食。学习餐后按顺序做事:清理桌面、送餐具、擦嘴、擦桌子、漱口。文明礼仪餐桌旨在强化文明的进餐礼仪。

相亲相爱餐桌———友谊: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相亲相爱餐桌即友谊餐桌, 允许约上好友一起进餐, 在进餐时, 好朋友不能大声的言语交流, 但是可以通过眼神、耳语等无声的方式进行交流。餐后, 好朋友可以相约共同游戏。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既增进了友谊, 又愉悦了进餐的情绪, 增进了食欲。

小鸭呷呷餐桌———照顾: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该餐桌进餐的幼儿细嚼慢咽或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饮食 (如感冒不吃海鲜等) , 比其他餐厅多5分钟就餐时间。餐厅主题是跟着本班幼儿的需求而变化的, 允许幼儿共同商量提出不同的餐桌主题。如:幼儿后来提出建立大老虎餐桌 (允许吃得快的幼儿就餐, 吃完后允许玩建构区) 。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阶段还会推出什么好玩的进餐主题。相对固定又有变化的进餐主题的安排, 确保了进餐活动的丰富性, 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进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物化”常规———无形公约

1. 进餐前。

(1) 饭、菜、汤、餐巾和筷勺的合理摆放。 (2) 正确洗手步骤提示:教师自编的洗手歌谣, 如:小手淋淋湿, 抹上香香皂, 小手搓一搓, 清水冲干净, 毛巾擦擦干。 (3) 进餐坐姿步骤提示:端端正正坐好, 准备进餐真快乐。 (4) 值日生餐前工作提示:中大班可以根据班况拟定值日生具体的餐前工作, 如摆放小组碗筷、检查同伴准备、餐后操作规范、协助教师做好进餐管理。

2. 进餐时。

(1) 文明进餐步骤图示:各班可以根据班况, 自编进餐流程歌谣, 并配上相应的照片或者图示, 如中班:轻轻放好小椅子—啊呜啊呜吃饭香—碗筷餐巾放放好—咕噜咕噜簌簌口。 (2) 餐巾的使用步骤图示:一块小餐巾的使用方法也很讲究, 从外层到里层, 从叠用到打开来用, 关键是让幼儿明白小餐巾使用要卫生干净, 一面用过就要换一面。

3. 进餐后:

(1) 餐后整理:餐后整理包括残渣拨碗里、碗筷餐巾的拿法、离座小椅子的摆放要求等。 (2) 餐具分类摆放:餐后要将餐具放在指定处, 养成分类摆放、物归原位的好习惯。环境中的“物化提示”让幼儿对生活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 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思, 同时又能理解规则的意义, 建构幼儿的主动行为, 促进社会性发展。

四、制定规则———隐性暗示

1. 人数提示。

由于每个主题餐桌的进餐人数最多6人。当幼儿的选择有冲突时, 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 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同时邀请卡也是保证自主进餐顺利进行的一种途径。如有些幼儿不会使用餐具, 教师可以给幼儿发放邀请卡, 要请幼儿到巧帮手餐桌进餐。这种“自主选择+指定任务”的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及保障进餐活动的有序展开。

2. 对号入座。

将区域活动的进区卡引入自主进餐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相应区卡进入主题餐桌进餐。如小班幼儿活动时直接取卡挂在脖子上, 运用物体对应配对方法, 将区卡的小图案与主题餐桌大图案统一起来, 这样进餐的指向性就非常强了。

3. 时间提示。

进餐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0~40分钟, 小班可以以音乐的形式提醒幼儿进餐时间接近尾声, 需加快进餐速度。中班可以采用沙漏来进行时间控制, 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化。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能力, 可以尝试让幼儿看时钟, 跟时钟比赛。

在带班中的实践发现, 这种看似“无为而治”的进餐管理, 让幼儿挑食、偏食, 进餐时大声说话, 进餐时间长导致饭菜冷却, 进餐中卫生习惯较弱等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同时, 孩子们爱上了这种游戏式的快乐进餐。

摘要:幼儿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有良好的食欲和好的饭量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期, 幼儿的进餐习惯可塑性非常强, 培养他们自主的进餐习惯, 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和进食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查记者进餐厅 第2篇

周末,朋友们相约去一个很火的火锅店吃涮肉,在网站当主持人的漂亮妹妹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去占位,等我们到时,火锅店门口已经排了长龙的队,我们得意地冲破人群,找到妹妹坐下。她拿着菜单开始点菜:

“来份腐竹?”

“呃,最好不要,可能有吊白块。”

“那来份猪血?”

“呃,不好,病死猪太多。”

“那就改鸭血吧!”

“没看报道吗?鸭血现在大部分都是猪血冒充的。”

“我晕!那粉丝行吗?”

“别吃粉丝!吃到明胶做的假粉丝就坏了!”

“……”

妹妹被我气晕了,端着菜单,半天一个菜都没点上。“跟你吃饭太费劲了!饿死算了!”她气哄哄把菜单一扔,之前聚餐的好气氛都没了。

唉,怪我,职业病么不是?

因为做过几年食品安全的报道,朋友们都把我当成半个专家,一到饭桌上,都纷纷问我,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一开始我还正经八百、传经布道一样,朋友也小学生一般对我的每条意见都认真听讲,但时间一长,发现吃饭不再是享受,饮食文化变成了添堵文化,不但他们烦了,我也烦了。慢慢地,只有跟特熟的朋友吃饭时,我才敢挑三拣四矫情一番,知道他们能忍我。其他大多数时间,当再有人指着菜单问安不安全,我都潇洒地一挥手:没事儿,随便点!都能吃!

总不能让人以为在“民以食为天”的我们这儿(张绍刚语:不要说中国,要说我们这儿),天都靠不住了吧?!

但真实情况是,等朋友“随便点”的菜上了桌,我夹菜的筷子就开始和狄仁杰的探毒银针一样,在每个盘子前验尸——这条鱼,恐怕是避孕药喂大的,咱吃了就是为计划生育做贡献。这只蛙,煮得够熟吗?别给寄生虫当了宿主。这盘上汤金腿白菜,现在火腿的做法是不是还要加敌敌畏?白菜不会正好是那批被甲醛喷过的吧?这碗鸡汤米线,米线太白了,会不会是加了明矾,我少吃几口。唉呀,怎么点的是菊花茶,不知道很多菊花都是硫磺熏过的吗?……

脸上面无表情,筷子已经在饭桌上花样滑冰一样优雅地划出弧线,做出了投票——只扒拉几口青菜算了——但愿青菜的农药都洗干净了。

有朋友说我瞎得瑟臭讲究,嫌外面饭馆不放心,就该回家自己做着吃。说得容易,北京城那么大,每天还雷打不动地堵几回车,上下班路上花的时间就两三个钟头,媒体这行业下班又没个准点儿,等回到家,已经灯火阑珊,筋疲力尽,哪里还有心情和力气走进厨房开火?

就这样,整天饱一顿饿一顿的,我不堪其辱的肠胃经常罢工,因为急性胃痉挛,急诊都送了两次,老妈实在看不下去,有时就跑过来给我做几顿饭。我仔细和老妈叮嘱:蔬菜一定要用清水泡一个小时以上。水果要把洗洁精彻底冲干净,然后再用淡盐水泡一下杀菌。花生油别买小牌子的,算了,干脆就别吃花生油了,万一中奖会吃到黄曲霉素……blablabla。妈妈每次都回报我鄙夷的眼神儿:我们吃的菜不比你多多了,听说哪个是被毒死的?我只好苦笑:妈,你不知道,现在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手段高明了,时了,这些词儿都是说那些造假的那帮王八蛋的。

职业病的表现不仅是自己吃不好饭,更要命的是把一切食品都当成了嫌疑犯,遇到都要仔细审个几遍,即使有人肯为这嫌疑犯担保,也不肯信任。

这一点上,报道资历越老的同事,“病”得就更重。2011年,全国都在查瘦肉精,查了三个月、埋了几百头“问题猪”、抓起来几十个卖瘦肉精和“问题猪”的贩子以及县里的质检员后,主管部门大声宣布:瘦肉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大家可以吃上放心猪肉了。然后,我那位多年跟踪瘦肉精报道的同事就开始嘀咕了:这事儿他们说了不算,放不放心,我说了才算。同事自备了一沓专门针对“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都是瘦肉精的一种)的快速检测试纸,拿着去了超市,回来后我们问他,怎么样?能买吗?同事阴沉着脸,摇了摇头……

虽然近水楼台,我们总能知道大量食品不安全的信息,但即使掌握的线索再多,只要没有公开报道,只要没有100%坐实的证据(就是连上法院打官司都不怕的证据),也不能向外界大规模透露,否则就违背了媒体纪律,也可能扰乱行业秩序。后果你懂的,比如央视主持人赵普。

于是,我只好经常委婉地暗示爸妈:那个啥啥,不适合你们老年人吃,扔了吧。那个啥啥啥,也不要再买了,想吃我帮你们从农科院搞一点……

每天眼睛一睁、一闭,就是吃喝拉撒这点事儿,而这点事儿已经成了问题。不安全感像秒针一样,走过日子的每一分钟。很痛苦。

想起S.H.E的那首歌:“如果你没有安全感,把安全带系上……如果你没有安全感,把安全帽戴上……”可是如果对赖以维生的食品都没有了安全感,能如何是好呢?

确实,食品安全不好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好管,旱就管好了。这逻辑不是以原因证结果,而是以结果证结果:因为“管不好”这个结果,所以导致“不好管”这个结果。别纠结于我这个文科生的逻辑,总之,一提起食品安全,就让我想起北京交通电台那档著名的栏目“一路畅通”。在“一路畅通”播出的交通高峰时间,路从来没有畅通过,而食品,我也没有觉得非常安全过。

既然食品安全不好管,既然老百姓需要安全感,就要更多地自食其力了。

我买了豆浆机,黄豆是从乡下收来的,每天一杯,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听说自从牛奶问题曝出来后,豆浆机一度卖到脱销。

我买了豆芽机,就不用去市场上费力甄别化肥豆芽了。自己种的,虽然看上去不如外面卖的豆芽嫩白粗壮,但怎么看都漂亮。

我买了榨汁机,不是说果汁都有防腐剂和添加剂吗?咱买来新鲜水果,削去可能有农药的皮,现榨现喝,健康没问题!

我买了酸奶机,管他们说旧皮鞋做老酸奶是不是真的,咱自己做酸奶,总不会有问题。关于做酸奶的原料嘛——牛奶,买的是进口的。

说到进口牛奶,现在家乐福、沃尔玛、华联超市等等,都有专门的进口食品专柜,价格比国产食品高出不止一两个档次,但还是吸引我经常移步过去。饼干之类的进口食品我是不买的,这两天还看微博上一个主持人贴了图,说在某超市买的澳大利亚产的饼干,都过期了还摆在货架上。我只挑牛奶、果汁、蜂蜜、酱料这些。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的牛奶我都买过,价格将近是国产牛奶的三倍,味道确实和国产的有些区别,要淡一些。国产牛奶现在还有没有问题?我没有专业检测手段,无从得知,但是,唉,就这么个小体格,这个险就不冒了。

有一天,同学很郑重地打电话告诉我,他家旁边开了高端超市,里面卖的多为进口食品,只是,必须办会员卡才能消费,而卡费一年就要150块。他现在给怀孕的老婆买食材,基本都在那里买了。

150元的卡费,相当于订阅一年的报纸或杂志,我有点心疼。但换种算法,150元也就是三分之一箱汽油,或者在西单多半天的停车费,或者是医院专家号的半次挂号费。妈妈常说,吃上绝不能省钱,省下个块儿八毛的,一去医院,都得把口袋掏空了。如此想来,一狠心一跺脚,办卡去。

我在食品安全保卫战中的战斗力,还只限于挑和买。我还有几个朋友。比较生猛,干脆自己种地养殖,从源头就不给造假者插手的机会。

一个朋友在昌平区租了三分地,不大的一块,让退休的老爸老妈过来打理,就当锻炼身体,种了莴笋、萝卜、黄瓜、西红柿,有时候周末我们就过去摘一批,有时候她开车拉几袋子过来给大家分,绝无农药和化肥,擦擦泥就能吃。虽然算起来成本要比我办张超市的会员卡贵很多,但同事一大家子都吃得很安心,又在喧嚣都市中找到了田园生活,他们也乐得愿意。

还有一个某国家部委的朋友,他拉了几个同事一起,在大兴区找了一片地,雇了几位当地农户,买好种子,开垦种菜。我问:“不是传说你们吃的都是特供食品吗?”朋友笑:“有这么多部级、副部级单位,哪有那么多特供?再说了,就算我能吃上特供,老婆孩子丈母娘怎么办啊?”

还有个经商的朋友更绝,昨天给我打电话,人到山东了,去考察有机蔬菜和黑猪,要引进他们在北京包下的300亩地,开始进军绿色养殖业。他豪气冲天地说:

“从今年秋天开始,我就能开始供给哥们儿们放心肉和放心菜了!瞧好吧!”

看大家纷纷出手,各有奇招,心内不仅雀跃,又不免泛酸。

这几天,央视一套晚间热播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戏谑说:

“等哥有钱了,就拍一个《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

但愿,但愿我们只做碳水化合物,不做化学合成物。

科学过渡快乐进餐 第3篇

一进餐前的过渡环节存在的问题

1.餐前的游戏内容不够丰富, 不能让幼儿快速地进入过渡环节

幼儿餐前一般都是从户外活动回来, 幼儿还停留在那种有说有笑的气氛中, 陆续地回到椅子上, 有的孩子大声喧哗, 有的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 如果过渡中不能尊重幼儿的愿望, 游戏活动部分幼儿不感兴趣不能让幼儿很快地安静下来, 会影响进餐的情绪。

2.有的幼儿规则意识不强, 以自我为中心

要求幼儿按学号当值日生、发餐具, 有的幼儿总是不按学号, 想去发就去发, 老师提醒后还是不情愿, 有的幼儿到他发也不去发, 有的幼儿需要老师的提醒才能去。总的来说, 幼儿不能自主自愿地去做, 没有形成规则意识。

过渡环节是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的衔接转换, 是一日活动中的“驿站”, 它是非正式的, 是闲散的, 是自由活泼的, 过渡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因此我们应当把过渡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良好的过渡环节能使幼儿的一日活动科学有序, 还能让幼儿从过渡环节中获得知识, 懂得许多道理, 尤其是进餐前的过渡, 不仅能让幼儿从躁动的情绪中很快地安静下来, 还能调动幼儿的进餐情绪, 让幼儿快乐进餐。

二餐前过渡环节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过渡环节的实施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过渡技能, 如何调整餐前过渡环节的组织与安排, 丰富餐前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 通过翻阅书籍, 结合《指南》生活活动的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丰富餐前游戏活动的内容,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使餐前过渡环节科学合理, 充分调动幼儿的进餐情绪, 使幼儿愉快进餐。

1.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形成快乐的主题活动

过渡环节的组织比较灵活, 而且幼儿之间的交流比较多,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形成快乐的主题活动。比如:午餐和晚餐前我们组织刚刚户外活动回来的幼儿一个接一个上楼梯, 然后陆续去如厕洗手后, 又陆续地回到小椅子上, 孩子们说着、闹着、欢笑着, 有的说:我今天会拍球了;有的说:我今天会抛接球了;有的说:我今天会滚球了;有的说:我会赶小猪了 (用手推着球走) ;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 我马上让孩子们说说:你们今天是怎样玩球的?孩子们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个个都跃跃欲试, 都想把自己玩球的方法表达出来, 分享给同伴听, 这样主题就生成了。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个别表达, 孩子们马上获得了多种玩球的方法和相关信息。紧接着我又问了一句:我们还可以怎样玩球?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都能坐在小椅子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没有下地疯闹的现象, 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提高得很快, 为有序地进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做好值日生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等待环节, 形成规则意识

大班的孩子都已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餐前帮老师分发餐具和面食, 帮助老师扫地、擦桌子。按学号每天3 名小朋友做值日生, 孩子们自己分工谁干什么, 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形成习惯, 对个别不遵守规则的孩子, 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会及时地给他们讲道理, 帮助他们记住值日生的规则, 利用讲故事、唱儿歌、玩游戏等形式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鼓励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每天坚持这样做, 孩子们在生活方面更加独立了, 自主自立意识得到了发展, 孩子们能将劳动和游戏分开, 对劳动持认真的态度, 更加关心劳动成果, 并懂得了感恩。在此过渡环节中孩子们更加懂得分工合作, 减少了环节之间的等待, 同时又锻炼了大班幼儿的服务意识, 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尊重幼儿, 萌发幼儿自主、自律的良好品质

大班幼儿的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 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越来越多, 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体验逐渐增加。在餐前的过渡环节, 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 适当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比如在进餐前, 老师会问:小朋友你们今天想玩什么游戏, 或者问你们今天想听什么故事或想听谁给你们讲故事, 你们今天想说说什么主题等。孩子们一听马上就高兴起来, 有的想听老师讲小马过河的故事, 有的想玩手指游戏等。这样在尊重孩子们的前提下活动, 孩子们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而且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听想玩的, 他们马上安静下来, 个个都非常开心, 轮流倾听孩子们的意见, 这样不仅尊重了孩子还能让孩子在稳定良好的状态下减少攻击性行为, 能够愉快安静地准备进餐。

4.培养幼儿与同伴间友好、文明的交往能力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 才能学会共同生活、互相谦让、相互学习, 交往伙伴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和行为的模仿者, 又是幼儿认识自我的镜子。作为老师应多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交往的话题,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使幼儿学会文明、礼让、合作。比如餐前过渡环节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自主翻绳、自主玩手指游戏、自主猜谜语、相互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等。有的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争执和矛盾, 可鼓励幼儿共同商量、共同解决, 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 我们提倡安全游戏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管住嘴、管住手, 还要给幼儿无限自由的空间, 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观察同伴, 用语言和行为帮助同伴, 形成一种友好互助的氛围, 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经常组织孩子们在餐前玩翻绳游戏, 孩子们从户外回来如厕洗手之后, 自己会主动到活动区去拿毛线绳, 然后自己找伙伴两人一组开始玩, 老师基本上不用说话, 就在旁边观察孩子, 孩子们对翻绳特别感兴趣, 都能相互配合, 有不会翻的小朋友还会在会的小朋友旁边观察, 会的小朋友还能给予讲解, 这样小朋友们相互学习。我们还建议家长在家教孩子练习翻绳, 经过家园互动, 孩子们翻绳的技能提高得很快, 小手越来越灵活了。原来一点不会的孩子经过几天的练习都能翻三四步, 学得很快, 而且老师基本不用动手和动嘴, 除非有的孩子绳子打结了实在解不开, 才出手帮助, 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和成长, 真的为他们高兴。

5.利用游戏的形式, 做好餐前的过渡

大班的孩子自主意识很强,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个性都展现出来, 个个都像大人似的, 个别幼儿听不进老师说话, 不管老师怎样说, 自己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尤其是在餐前搬椅子上桌的过渡环节, 每次随着音乐上桌总有几个小男孩边上桌边讲话, 有的不等老师说吃饭就去拿饭菜, 有的还会把饭菜弄掉。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设计游戏环节让幼儿快乐游戏、快乐进餐。比如我设计了一个乘火车去旅行的游戏, 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当游戏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都整齐的随音乐站起来, 边随着老师说儿歌边上桌, “啦啦啦, 快乐的旅行开始了, 前方到站是哪里, 本溪水洞欢迎你, 到站了, 请下车”, 距离这桌最近的一组小朋友上桌坐好;“火车继续向前行, 前方到站是哪里, 大石湖欢迎你“, 第二组小朋友又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火车继续向前行, 前方到站是哪里, 关门山水库欢迎你”, 第三组小朋友又安静地坐好;“火车继续向前行, 前方到站是哪里, 汤沟汤沟欢迎你”, 第四组小朋友又安静地上桌坐好;这样以此类推, 一组一组的小朋友都能边说儿歌边开着火车有秩序地上桌进餐, 说话的现象不见了, 撒饭菜的现象也不见了, 孩子们很感兴趣, 也都能很开心地上桌进餐, 而且还让幼儿了解了本溪县的著名旅游景点, 并且增强了幼儿对家乡本溪县的热爱之情。这样我们以各种游戏的形式, 组织幼儿进行餐前的转换, 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有时还请当天的值日生一日三餐轮流带领小朋友以游戏的形式上桌进餐, 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丰富了孩子们的科学知识。经过每天的坚持, 孩子们在进餐前的过渡环节进步得很快, 真正实现了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进餐前的过渡环节是幼儿一日活动中过渡环节的一部分, 很容易被教师忽略, 过渡环节的合理安排和组织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和思路, 我们要真正做到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每时每刻, 让原本过渡环节的消极等待变成积极的教育行为, 使之成为一日活动中真正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

摘要:进餐前的转换环节是幼儿一日活动中过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进餐前过渡环节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餐前过渡环节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进餐新概念 第4篇

您知道吗?原来食物也是有昼夜之分的。前不久,国外饮食专家提出了“日间食物和夜间食物”的观点。也就是说,有的食物适合白天食用,它们通常富含氧气和太阳能,尤其适合在上午6点到下午3点半之间食用,这类食物包括牛肉、羊肉、西红柿、胡萝卜、柑橘类、青豌豆等,可以有效补充一天中人体所需的能量和维生素。而夜间食物则适合在下午3点半以后再吃,它们富含二氧化碳,热量低、好消化,有助于保护肠胃,譬如乳制品、鱼蛋类、干果等食品。这种昼夜食物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减肥,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进食讲顺序

无论去餐馆还是在别人家做客,吃饭的顺序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先来点甜饮料或酒品,大吃鱼肉,吃到半饱再上蔬菜,最后吃主食,主食后面是汤,最后还有甜点或水果。其实,这种大众公认的用餐顺序是很不健康的。

众所周知,“饭前喝汤,胜似药方”。人在感觉饥饿时马上吃饭对胃的刺激比较大,如果吃饭前先喝点汤,就好像运动前做预备活动一样,可使整个消化器官活动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减轻对空胃的刺激。

再来说说水果,它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可以直接进入小肠被吸收掉。如果饭后马上吃水果,淀粉、蛋白质这些消化慢的物质就会妨碍消化快的水果,易于发酵的水果会引起胃部胀气。因此,正确的进餐顺序应为:汤→蔬菜→主食→肉类→半小时后再食用水果。

好吃好看的食物不一定健康

研究表明,很多不好吃的果蔬里往往含有较多的抗癌物质。人们不喜欢它们的味道,但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味道在植物生长期里起到了天然杀虫剂的作用,多吃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譬如味道苦的苦瓜、气味冲的萝卜等。

至于一些看上去很丑的食物,反倒有着对我们的身体意想不到的好处。拿香蕉来说,人们在选择香蕉时,大多喜欢挑选那些皮色干净的,对于表面上斑痕累累的则不屑一顾。其实,那些表面上黑斑越多的香蕉,里面所含有的抗癌成分就越多,换言之,香蕉越丑越能抗癌。

花样吃法能防病

幼儿进餐时心理教育 第5篇

美国的幼儿园的孩子们就餐环境十分宽松, 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 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 而在中国老师们却忙个不停, 有添饭加汤的、有催促喂饭的, 没等幼儿咽下一口便一口接一口地喂, 幼儿的嘴鼓鼓的, 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点饭菜比起美国来, 有过之而无不及, 种种迹象表明:幼儿说话与吃饭不专心、呛食, 没有密切的关联, 而幼儿吃饭不允许说话引起厌食、畏食的情绪却值得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发现尽管许多人都受到过幼儿教育, 但是边吃边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即便是幼儿园的老师在用餐时也经常一起交谈, 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从长期效果看, 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认为:在饮食中交谈, 人们心理愉快, 思维活跃, 富于创造性联想。让幼儿边吃边聊, 体验进餐的愉快, 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 人的行为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互作用, 教育应该为幼儿根据自身特点, 去思考尝试, 发现创造, 获得不断学习和积极适应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如何实现哲学家进餐问题 第6篇

A哲学家进餐问题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用来说明多个进程或线程之间的同步问题。Dijkstra于1965年提出。问题描述如下:假设5个哲学家坐在一张圆桌旁, 桌上有5根筷子。每根筷子都放在两个哲学家之间。每个哲学家面前有一碗饭。他们要么吃饭, 要么思考。每个哲学家必须拿到左右手边两根筷子才能进餐。他们之间没有交流, 需要写一段程序模拟其行为, 要求避免死锁和资源耗尽。

问题描述大概就是这样, 当然实际情况进 (线) 程数量也不仅限5个, 可以是任意多个, 只要系统的响应速度可以承受。这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 其一是引入一个侍者, 由他来分配筷子。每个哲学家拿筷子前向侍者请求许可, 放下筷子后通知侍者。其二是资源偏序方案, 要求每个哲学家按规定顺序操作筷子。这两种方法处理此类问题的效率都比较有限。在1984年, Chandy和Misra又提出一种方案, 可允许任意多个进 (线) 程竞争任意多个资源。也是完全并行的, 初始化后就不必干预了, 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1) 每只筷子都被置为“干净”或“脏”的状态, 最初所有的筷子都是脏的, 给编号较低的哲学家。

(2) 当一位哲学家要吃饭时, 他当前没有筷子, 须向邻居发送一个请求。

(3) 当拥有筷子的哲学家收到请求时, 如果餐叉是“干净”的, 那么他继续留着, 否则将筷子置为“干净”并交出。

(4) 当哲学家吃完饭后, 两根筷子都是“脏的”。如果有其他哲学家之前发过请求, 则置为“干净”再交给对方。

根据以上算法, 可以用程序语言进行模拟, 下面详细阐述。首先定义一个存储哲学家信息的结构, 内容包括编号、请求对象、筷子状态以及饥饿和用餐的时间, 如下所示:

然后是初始化状态, 也就是算法的第一步, 如下所示:

其中饥饿和用餐时间用随机数生成, 模拟实际的处理延迟。同时还要生成几个线程模拟哲学家, 如下所示:

在每个线程的回调函数中, 就是模拟他们进餐的情况了, 即算法的2, 3, 4步。为演示起见, 只是将结果简单写入文件, 如下所示:

回调函数中, 所有变量都是局部的, 保证了可重入性。其中调用的函数RecordLog是写入哲学家用餐情况, 如下所示:

具体调用时的方式如下所示, 这里没有做退出线程的处理, 关闭主程序后, 即可查看zzPhi.txt文档中记录的各个线程的运行情况, 可以根据需要在回调函数中添加结束标识或其他终止线程的方法:

从进餐谈自我责任的培养 第7篇

现象一: 挑 ( 偏) 食

偏食就是挑食, 即对喜欢吃的食物大口大口的吃, 对不爱吃的食物品尝一下都不愿意。这是一个不好的行为习惯, 而这种现象在幼儿吃饭中是普遍存在的。中午就餐时, 常常会听到许多小朋友的呼唤声: “田老师, 我不喜欢吃西红柿, 你帮我倒了; 这个鸭肉我不想吃; 这个……”面对这群挑剔的孩子, 我只能猛摇头。并告诉他们: “这个西红柿非常有营养, 你吃了会更聪明; 这个鸭肉吃了你会长得比我还高, 长大了像姚明叔叔一样高! ……”

现象二: 吃的慢

妍妍小朋友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 不爱说话。根据几天的观察, 我发现妍妍吃饭时几乎不咀嚼, 一口饭放进嘴里要吃五六分钟。天气渐渐冷了, 我告诉妍妍饭菜凉了不仅味道不好, 吃到肚子里还会对胃不好, 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催促她快快吃。但是每次提醒她, 她就会委屈的大哭, 把饭都呕出来。更让我们吃惊的是: 有一天小朋友都午睡了, 我巡视着孩子们的入睡情况, 发现妍妍的嘴巴怪怪的, 好象脸也肿起来了。我一看, 天哪! 她嘴里竟含着一口饭。

现象三: 吃的脏

睿杰在语言方面发展得很好, 但生活自理这方面较差, 特别是吃饭方面。班级里唯一拿不住勺子的小朋友就是他, 所以, 每天中午吃饭他的桌上总是一片狼籍, 衣服上也洒满了饭粒。一天, 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 小朋友都在午餐, 我在班里巡视, 当我来到睿杰面前, 看到的是米粒都粘在他手上, 并且桌子上也有很多米粒。保育老师问到桌子上是谁掉的饭粒, 请小朋友把它捡起来时, 他立刻把自己面前的饭粒用手挪到旁边的小朋友桌上, 嘴里还说是旁边的小朋友弄的, 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现象分析:

1. 家长无原则的爱

我在和与家长的沟通中, 发现好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吃饭时间都不会采取限制措施, 孩子想吃就吃, 不吃就停下, 没有一个良好的吃饭习惯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很多家庭中, 对孩子的饮食要求父母是有求必应, 使孩子的口味要来要”叼“, 只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我和妍妍妈妈的谈话中也出现了这一现象: 我询问宝宝在家的吃饭情况, 妈妈说:“在家里吃饭她就是这样, 我们把碗洗好她还在慢慢吃。我们也不忍心催她, 就让她慢慢吃完。”一个“不忍心”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情, 然而, 这种行为不是爱而是害啊! 正是家长的纵容成就了孩子的放纵, 形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 难以形成孩子的自我责任意识。

2. 幼儿责任意识模糊

幼儿年龄小, 没有责任意识。然而,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着不同的责任, 所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要从小开始, 让其知道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对别人也要负责, 这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的首要任务。对于孩子的独立性行为, 我们就要告诉孩子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后果, 并想办法解决。责任意识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必须要有的行为。

3. 幼儿责任行为缺失

如果孩子从小得不到生活自理的机会, 他的心理会受到强烈的压抑。剥夺孩子生活上的自理, 也就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难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思维。因此作为大人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幼儿, 让孩子们大胆尝试, 感到自己能独立自主; 其次在活动中要适当指导孩子, 耐心帮助孩子, 使其明确责任行为, 实践责任行为; 另外对许多事情孩子会产生好奇, 又缺乏生活经验, 做出一些不良的举动产生了不良的后果。此时我们要立刻指出, 纠正幼儿的错错误, 引导幼儿改正。

教育措施:

1. 家园密切配合, 形成责任共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只有幼儿园重视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每个幼儿家庭的参与, 所以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配合。首先, 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坚持不懈地, 让幼儿在幼儿园养成的行为习惯能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另外, 教师也应多向家长渗透科学的教育方法, 采用多种方式, 家园合力,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拿上文现象一中的“小朋友挑食”和现象二中“妍妍吃得慢”来举例, 我和几个挑食很明显的宝宝家长进行了沟通。

2. 循循善诱, 培养责任情感

当幼儿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时, 我们不要大声斥责, 要和颜悦色请他再做一次, 帮助他改正。也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找出原因, 想出防止错误的办法, 能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例如, 上文的“现象四”中嘉成边吃边玩, 还要影响别的小朋友。说实话, 见到此景, 我真的有些生气。但与此同时, 我更深信: “没有教不好的幼儿,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 我试图寻找一个好的沟通方式与嘉成交流, 期待着他的改变。

3. 品尝成功, 鼓励幼儿责任行为

获得成功的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 老师的“你最棒”、“你太棒了……都会让幼儿充满自信心, 成为幼儿实施责任行为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因为自身的能力, 不能做好某件事, 我们要细心的指导, 并用鼓励性语言 ( 如“你行的”, “你会做好的”等) , 必要时我们可以协助幼儿实现成功, 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例如, 上文中的“现象三”中与“现象四”中, 均体现了幼儿的无责任意识, 无责任行为。

美国教育家曾指出: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 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便会感到迷惘, 而失去创造的动力, 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的、轻浮的事物而吸引, 沉溺其中一。”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让孩子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才能让孩子源源不断地体验到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 相信随着孩子日渐成年, 这种从小培养出的责任感将是孩子对社会、人类负责的动力和源泉。

论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8篇

关键词:幼儿进餐,行为习惯,对策建议

一、幼儿园幼儿进餐行为描述

(一) 幼儿进餐独立性描述。

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下面我们从幼儿在幼儿园与家中进餐描述幼儿进餐的独立性比较:

幼儿在幼儿园的进餐状况:幼儿A在进餐过程中, 始终保证坐在餐桌前, 并且自己尝试用筷子夹盘中的菜和饭, 但看起来并不娴熟, 怎么也夹不上来, 于是他用自己的另一只手抓米饭并放在筷子上, 送入嘴中, 开始就餐。幼儿B先用筷子夹了一些菜, 放在米饭上送入口中吃掉, 接着吃了口菜, 吃完菜又吃了些火腿, 咽下去之后, 将嘴靠近碗边, 将饭拨到嘴里, 再吃一点菜, 又咬了一口鸡腿, 一直到吃完。

幼儿在家进餐的状况:幼儿A在进餐过程中, 刚刚用筷子夹起一块肉, 在一旁的奶奶生怕幼儿吃不到, 立刻接过筷子上的肉, 给拆分成小块, 放在幼儿的碗里。幼儿B在家吃饭的过程中, 自己夹了一些菜准备吃掉, 不料手滑将菜和筷子掉在了饭桌上, 立即用手去抓菜, 在一旁的父亲, 用筷子打了孩子的手, 告诉他不可以用手抓。

(二) 幼儿进餐速度。

观察幼儿A和B在幼儿园中的进餐速度:幼儿A在吃饭时显得“气定神闲”, 看不出着急的样子,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幼儿碗里的饭并没有少多少, 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 提醒幼儿动手吃饭。幼儿B在吃饭的过程中, 前二十分钟, 与旁边的小伙伴说话、左顾右盼, 当他发现旁边小伙伴的碗里的饭快吃完的时候, 便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大概10几分钟就吃光了碗里的饭。

二、幼儿园幼儿进餐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幼儿有独立的就餐能力, 被动就餐现象严重。

通过上面两个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 幼儿具有自主就餐的独立能力, 但长辈过于溺爱造成被动就餐现象严重。 幼儿具有基本的就餐能力, 自主就餐能力强, 能够用筷子或者勺子进行吃饭, 用拨饭入嘴的方式进行吃饭。 在筷子的使用情况中, 虽然幼儿使用筷子的技能不娴熟, 但是都能自主地使用, 其主观能动性非常强。

但是在家进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长辈们过于溺爱, 幼儿们被动接受就餐行为, 其良好的就餐行为没有养成。长辈们担心幼儿们不能吃好, 主动地将幼儿的食物拆开, 甚至直接喂食。

(二) 幼儿偏食现象严重, 拒绝蔬菜偏向荤菜。

上文所述的幼儿B, 在吃饭的过程中, 无论是在家中, 还是在幼儿园中, 都喜欢吃鸡腿、肉类食品, 对蔬菜的进食量明显低于荤菜, 这样会导致幼儿营养过剩, 脂肪过多, 体型容易偏胖, 维生素摄入量过低, 影响正常发育。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长辈们过于溺爱和付出所谓的关爱, 认为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 忽略营养的重要性。 比如,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爱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油炸食品, 就放肆自己的孩子随意摄取这些油炸类高脂肪食物, 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三五岁的幼儿就是名副其实的小胖子, 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 幼儿进餐时间不均衡。

关于幼儿进餐时间方面, 我们通过观察上文的两个事例可以发现, 幼儿的进餐时间不均衡, 主要原因是幼儿的注意力不能够集中, 缺乏正确的引导。 幼儿A在进餐的过程中, 看似“气定神闲”, 可事实上是事倍功半, 属于浪费时间, 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幼儿B在进餐的时候, 将注意力集中在邻桌的小伙伴身上, 贪玩心重, 注意力分散, 当其发现别人的餐食都已经吃完的时候, 才想起来自己的, 用很多的时间进餐, 对自己的身体发育会造成危害。 曾有家长到幼儿园反映, 孩子有的时候吃饭十几分钟就吃完了, 可有的时候, 根本就不吃, 连理都不理, 实在拿他没办法。 通过这些实际的事例, 我们看到, 幼儿在就餐时间方面许多都是“前松后紧”, 真正的用餐时间非常短, 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害而无益的,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特点, 而且启蒙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应当探索适宜幼儿进餐的有效教育方式。

三、幼儿园幼儿进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在上文的描述中, 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幼儿进餐的行为习惯和造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下面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描述, 探讨培养幼儿进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和建议。

(一) 构建适宜的幼儿园就餐环境。

幼儿园针对幼儿进餐行为的习惯应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幼儿炊事班游戏, 培养幼儿就餐的兴趣。 幼儿园可以利用教室, 通过播放小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 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首先, 教师应当广泛了解适合幼儿进食的食物, 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制作相应的饮食或者课件进行备课, 以供幼儿们学习, 让幼儿们了解食物中的营养对其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感悟食物中的奥秘, 对饮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接着, 幼儿园可以给幼儿们提供场所, 让幼儿自行烹饪简单且有特色的食品, 比如面食、水果沙拉、蔬菜等, 让幼儿们自己实践, 切身参与食物的制作, 进行烹饪示范, 让幼儿们运用视、听、触、味探索美食带来的乐趣, 从而发觉对美食的诱惑;再次, 在烹饪游戏之后, 教师还可以针对班型和现场的活跃度, 进行食物知识的拓展, 让幼儿们了解食物原材料的生长过程与生长环境等。

(二) 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就餐观念。

上文针对幼儿A与幼儿B两人的进餐习惯养成描述, 我们不难发现, 在幼儿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 家长的影响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就餐观念。 首先, 家庭成员内部应当在思想上澄清认识, 意见一致。 一致家庭教育规范, 有利于幼儿学习到可被接纳的行为。 如果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受到目标不一致的教育规范, 就会使幼儿混淆概念, 不知道哪一种规范是正确的, 哪一种规范是错误的, 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 做什么是不对的。 如果家长不断地改变幼儿进餐的规范, 幼儿就无法养成未定的可被接纳的进餐习惯, 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无法养成。 如果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 父母长辈少一些分歧, 少一些争执, 少一些唠叨和挑剔, 统一思想则幼儿的行为习惯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 根据幼儿特点增进幼儿进餐食欲。

1.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 关注幼儿的运动情况、睡眠情况及情绪情况等, 改善幼儿的进餐食欲。 食物之所以能够诱发人的食欲,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体需求。 家长可以在幼儿放学回家之后, 不让幼儿一直闷在房间里, 建议幼儿到户外多做些有氧运动, 或者与小伙伴一起玩耍, 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 另一方面可以在饭前消耗了相应的卡路里, 增进其机体对食物的需求。

2.充分认识幼儿的身心特点,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幼儿的进餐习惯。 很多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出现精神不集中、边吃边玩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 家长和幼儿园应当注意到幼儿在进餐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在进餐过程中要减少要减少幼儿的分心行为, 构建适宜的进餐环境, 尽可能地减少因环境而引起幼儿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因此, 只有幼儿园和家长有效配合, 才能从本质上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参考文献

托班幼儿进餐能力的常规培养 第9篇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 两只手不停地摸这儿摸那儿, 同时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吃饭时都存在一些不卫生、饭菜乱丢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特点, 我在工作中总结了几种餐前准备的方法, 效果较好。

1. 看谁的泡泡多。

教师和幼儿一起擦肥皂搓泡泡, 许多晶莹透亮的泡泡从自己的手缝中挤出来, 互相比比看谁的泡泡多, 在这一快乐的过程中, 让孩子们在开开心心中将手洗干净。

2. 利用歌谣学程序。

依照洗手的步骤和要求, 编创歌谣, 如“搓搓搓, 搓手心, 搓搓搓, 搓手背, 大胖子, 大胖子洗洗澡, 手心, 手心挠挠挠”。幼儿一边唱歌, 一边把手洗干净。

3. 利用游戏抹香香。

洗好手后适当抹一点护手霜, 让幼儿将手展开成小花状, 教师扮成小蜜蜂, 依次检查每个幼儿的手是否洗干净了, 然后给每个孩子涂一点护手霜。

4. 利用游戏保卫生。

幼儿进餐前洗好手后, 还会玩这玩那, 不能保持小手的清洁, 于是我们教孩子将小手握紧, 模仿大炮, 幼儿也学着我的样子, 架起“大炮”, 然后说:“以后我们洗好手就来开大炮, 好吗?”征得孩子们的同意。以后如果幼儿忘记了, 我们只要做一个小手势, 孩子们马上就会想起来。

5. 用好围兜。

2~3岁的孩子小手肌肉发展还不协调, 用餐时掉饭粒、打翻碗的现象多有发生, 有的家长还抱怨衣服脏得太快了。为此, 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围嘴兜。饭前系上, 脏了稍加搓洗便可。解掉围兜马上还孩子一个清洁可爱的形象。

6. 提供干净的餐用毛巾。

由于2~3岁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就餐的习惯, 特别是在吃鸡腿或大虾等食物时, 宝宝出现两手乱抓、到处乱擦、弄脏衣物的问题十分普遍, 针对这一问题, 在进餐时, 不妨给每个幼儿准备一条消过毒的湿毛巾, 确保他们在用手抓或捏过菜后, 能够随吃随擦, 及时清除手上的污渍, 这样在便于孩子养成良好就餐习惯的同时, 也随时保持了孩子的个人卫生, 培养了孩子的卫生习惯。

二、规范的就餐习惯

1. 利用游戏培养就餐习惯。

经常进行一些情景故事讲述:如《猫咪自己会吃饭》、《漏嘴巴的娃娃》、《喂娃娃吃饭》等。在喂娃娃吃饭中我请家长帮忙用酒盒、可乐瓶挖出大嘴巴, 再贴上形象的鼻子、眼睛, 头发用毛线编成辫子, 用按扣定在两侧, 花生或大枣做食物, 在喂娃娃之前我先问幼儿:娃娃还小, 不会自己吃饭, 你们是哥哥姐姐, 在家里你们是自己吃饭还是爸爸妈妈喂着吃饭?孩子们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长大了, 我会自己吃饭, 不要大人喂, 也不要大人抱了, 我是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上幼儿园的。”这时我引导幼儿:“你们长大了, 可是娃娃还太小, 爸爸妈妈又去上班了, 娃娃可能肚子饿了, 谁愿意来做他的爸爸妈妈呢?”这时孩子们的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 “我, 我, 我。”活动中我还发现:有的孩子边喂边哄娃娃:“娃娃不哭, 你冷不冷。”更好笑的是有一幼儿在喂娃娃时, 不小心把娃娃碰倒了, 大嘴巴里的花生也掉出来了, 他连忙对老师说:“老师不好了, 娃娃吐了, 衣服也脏了。”这些是你收到的意想不到效果。通过类似的活动, 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达到了孩子们由刚开始学吃饭时一片狼藉到现在能一手扶碗一手拿小勺有模有样地吃的效果。在平时的就餐中, 我还为吃得干净、不挑食、不剩饭、有进步的小朋友随时奖励一个小笑脸, 孩子们高兴地站在镜子前照照自己小笑脸, 心里美滋滋的。

2. 巧用游戏进行剩饭回收。

托班的幼儿进餐时, 孩子们将吃剩的鱼刺、肉骨头扔得满地都是;有的孩子将不爱吃的饭菜扔得到处都是, 甚至扔到别的小朋友的碗里。一餐过后桌上地上满地狼藉, 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中我巧妙利用“剩饭送给回收站”等游戏, 教孩子养成好的吃饭习惯。如:在日常的就餐过程中, 我们为收集孩子们吃下的剩饭, 都事先做了一些小猫、小狗等形状的回收站。在孩子们就餐过后, 随时提醒他们“让我们赶快实行饭菜回收吧”。鱼刺送给“小猫”吃;骨头送给“小狗”吃。至于宝宝不爱吃的饭菜嘛, 也别太勉强了, 那就让大家送给“大力水手”、“奥特曼”吃吧。有了这些别致的“回收站”, 宝宝吃饭更起劲了, 你一口, 我一口, 比比谁吃的饭菜多。

三、良好的餐后习惯

在活动之前, 我们首先要提问幼儿:“小朋友, 我们吃过饭以后要拿茶杯去干什么呀?” (漱口) “为什么要漱口呢?”……然后有出示图片, 让幼儿出示图片讲一讲, 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大家一起来学学他!孩子们个个学得颇有兴趣。其次, 我们结合学唱歌曲《漱口》, 通过表演不仅使幼儿学会了漱口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这时我又会问:“小朋友, 你们想不想学漱口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时我又向孩子们提出一个要求, 就是告诉幼儿:漱口时不要玩水。

四、幼儿就餐的注意事项

古语讲:“食不语”、“食勿大言”。强调吃饭要一心一意, 否则就难以品尝食物的味道, 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在孩子吃饭时, 老师不能向孩子发脾气, 批评孩子。这是有较深的科学道理的, 我们知道:口腔是重要的消化系统场所, 它通过咀嚼, 分泌出唾液, 再通过嗅觉刺激大脑, 人才能感觉到香味, 从而刺激食欲。然而, 如果当孩子还没感觉到什么味道时, 下一口饭接踵而来, 只嫌孩子吃饭慢, 再加上要边吃边吵孩子, 孩子只能由一个食欲正常的孩子变成一个厌食、拒食的孩子。所以吃饭时不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 更不可边吃饭边吵孩子。我班有一幼儿在班上吃饭时一直很好, 但一段时间我们突然发现他在进餐时总是不吃或是就吃一点点。对大家来说都是吃得津津有味的午餐:大米排骨, 可他就是不端碗。当我们把饭端到她面前时她却大哭起来, 经过和孩子妈妈长时间接触, 我们发现她妈妈为了保证孩子的早餐质量, 每天早上要让孩子在家吃两个鸡蛋。由于怕上班迟到, 吃饭时采取填鸭的方式, 这一口还没吃下去就要填下一口, 再加上她妈妈经常在吃饭时吵孩子, 时间长了孩子就出现厌食的情况。

摘要:现在许多家庭几乎是几个大人捧着一个孩子, 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大包大揽, 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一方面抱怨孩子的依赖性强、任性、放纵, 使幼儿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另一方面, 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2~3岁的幼儿正处于好模仿、好学习阶段, 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为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愉悦的集体生活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光谱定标下一篇:工艺模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