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中心范文

2024-09-21

转变教学中心范文(精选4篇)

转变教学中心 第1篇

一、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的内在必然性

(一) 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制造业高速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首先表现在, 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制成品进出口额持续扩大,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持续上升。自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 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据海关总署2007年11月发布的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报告, 2007年我国年度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达21, 73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3.5%, 净增加4, 134亿美元。全年累计贸易顺差为2, 622亿美元。同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加之政府也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 吸引了大批500强跨国企业 (集团) 大规模进驻,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有了长足进步。当前, 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约有470家已在华投资, 都把中国视为重要的投资市场, 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经济大国的国情、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和不断上升的制造业国际地位, 这些都使我国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具有了现实基础。

(二) 制造过程“外部化”与服务的关系。

关于“中国应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突破在于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企业为降低成本, 只能将核心能力和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生产活动或环节上, 而将其它非核心环节进行整合外包。这就使得:制造企业将原本属于“内部化”的活动逐渐“外部化”, 交由市场中专业的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服务业逐渐从制造型企业中剥离出来,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的独立和发展。这一趋势使制造企业得以利用外部更优质的服务资源, 更加专注于发展自身核心业务, 提高生产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和容量, 促进了服务市场的成熟和发展。研究也表明,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使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大大提高,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社会效益。因此, 发展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巨大作用, 我国应当在战略高度上重视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的转变。

二、我国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的客观因素

(一) 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劳动分工。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劳动分工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日渐深化。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呈现“微笑曲线”状, 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是以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 具有高附加值;底部即生产的中游阶段主要是制造、加工和组装过程, 利润空间小, 竞争激烈。在市场竞争过程中, 服务业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大, 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例如, 2002年世界GDP总量中, 世界服务业产值已经超过了60%;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 服务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 经济全球化促进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一是20世纪末以来, 全球产业转移速度及产业关联度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遍及全球, 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凸显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04年9月, 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发表了题为《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向服务业转移》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4: The shift Towards Services) 的权威报告, 正式提出了全球对外投资已经转向了服务业。产业大规模转移引发了新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国际竞争, 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自愿或并非自愿地卷入国际竞争中来, 我国以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成为世界服务转移最大的承接国。二是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对外投资规模巨大。20世纪90年代, 服务业占世界FDI存量 (stock) 的比重不到1/2;但到2002年, 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3/5 (约4万亿美元) , 并且服务业今后进一步转移和对外投资的空间与潜力十分巨大。我国近年来吸引FDI的总量增长显著。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FDI接收国。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条腿之一, 巨大的外资涌入必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

(三) 经济全球化使服务业凸显知识经济的特点。

发达国家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 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多地体现知识经济特征。网络服务业通过建立市场网络, 将时间和空间上分割的市场连接起来, 从而使市场的范围大大扩张。流通服务网络的发展扩大着市场规模, 加快分工的深化, 间接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广告服务业、广播电视服务业及政府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则不断提高着交易的效率促使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日趋软化 (即非物质化) , 知识性服务业使发达国家可保有的竞争优势更加显著。而制造业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正成为企业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服务等竞争力的关键投入, 也是构成制造业和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以知识、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服务业是发达国家保有经济优势和对世界经济施加影响的原因所在, 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追赶先进的必由之路。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1978~2002年, 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从860.5亿元增长到34532.8亿元, 增长了39.13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增速达10.1%, 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人均服务业产值由1978年的89.4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2688.4元, 增加了近30倍。截止到2002年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3.7%, 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在GDP的份额上升幅度最大的产业。但与此同时, 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虽然较快, 却存在着明显的“三低”现象, 即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低、就业比重低和劳均增加值偏低。 (2) 我国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是三次产业中最高的, 但人均产值增长率却是偏低的, 总体上显示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的特点。 (3) 从资本投入和人均资本的变化来看, 我国服务业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一个资本不断深化的工业化工程。 (4) 资本产出比增长率趋于上升, 而全要素生产率 (TFP) 增长率则缓慢下降。我国服务业增长的驱动力发生转变, 从主要靠TFP增长驱动, 变为主要靠资本——产出比的提高 (即资本深化的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驱动。

四、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的策略

我国虽然正在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出口国, 但我国制造业仍主要位于“微笑曲线”底部 (即生产的中游阶段) , 以OEM订单制造和组装为主, 处于低端利润领域。我国要想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速推进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的转变。

(一) 应将现代服务业视为实现转变的战略产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 要统筹协调和着力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 抓住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难得先机, 突出重点, 提前布局。必须增加紧迫感、使命感, 从根源上破除忽视服务业发展的旧思维,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 大幅度增加人、财、物的投入, 提高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二) 采取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甚至超前发展的思路。

当前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机会已经出现且规模不断扩大, 能否抓住机遇取决于我国政府的思路。新兴工业化不仅要求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把握制造业的转移, 也要求我们注意承接服务业的转移, 既要成为制造中心, 也要努力成为服务中心, 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要协调发展。只有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 才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政府应对服务业进行有重点的支持: (1) 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把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 (2) 特别要发展教育、培训、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 (3) 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 进一步发挥其潜力; (4)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拓展服务领域,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三) 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科技服务业主要提供委托研发、科技咨询、工程设计、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科技信息、科技孵化、创业投资、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软件增值等服务。“十一五”期间要加快科技服务建设, 搭建平台并建立多层次技术服务体系。

(四) 着力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逐步消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要在体制上和政策上给国内服务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平等的地位。加快研究和建立现代服务业有关的标准体系, 加快服务业人才激励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加紧研究建立服务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应对服务纠纷,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法律环境。

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当其时, 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个层面齐心协力, 会有更多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起来, 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使我国经济、社会走上更健康、更可持续、更有创新活力的发展道路, 使我国最终实现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郭重庆.制造模式演进与物流业地位的凸显[C].在上海物流业发展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2004

[2].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开放导报, 2006, 2

[3].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4:The shift Towards Services.September2004

[4].程大中.我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 2006, 6

转变教学中心 第2篇

【关键词】 教师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听众,整节课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学生因为缺乏使用语言而没有语言的交际能力。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给出结果,碰到难题就灰心丧气,懒得开动脑筋,产生怨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当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传授和示范语言知识、分析语法和篇章结构及指导学习方法和语言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质疑。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调课堂上师生交流与互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教学作为一种革新理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更多样、作用更重要,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组织者、管理者、控制者、观察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估者和排难者等身份进行课堂教学。 

1、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

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本人必须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语言实质、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中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2、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应首先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设计者,这并不是说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主宰课堂传授和示范语言知识、分析语法或篇章结构,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本着教授语言技能原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语言参与和实践机会。课前,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状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难点来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收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资料。课中,结合本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安排难度适当的任务,设计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包括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模拟对话、短剧表演等)。课后,安排具有指导性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定时英语小广播、专题讲座、网上学习等)。教师还应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各种语言信息,节省板书所花费的时间,增加了学生使用外语交谈、表达思想、分享经验和交流互动的机会。多渠道的语言学习途径,使学生从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受益。 

3、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要求,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小组讨论等等,在课堂活动中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如《新编大学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Unit 3 Travel中 Part IIReading Disneyland and Theme Parks, 课堂活动安排 1、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从而了解一些世界著名游览胜地。2、独立回答问题:1)Where would you want to go most if you are going to travel? 2)Have you thought of going to the Disneyland? 3)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Disneyland theme parks? 3、小组或独立完成说出国内著名旅游景点。4、分组讨论中西方人旅游观念的异同。这些课堂活动安排创建了要求学生分组独立完成任务的环境。语言学习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然而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不可能闲着无事,因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常出现困难多而难以持续的局面:不知道一些专有名词的表达,有些小组缺少对世界著名游览胜地的了解,不知如何用英文表达所要表达内容,有些学生总想说汉语,课堂活动对部分同学来说有难度。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就要充当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启发引导、解释词语、澄清困惑、回答问题、培养习惯等行为促进、推动和保证了学生英语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4、学生的顾问 

首先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自己是语言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提出建议,提供各种信息与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以此来开发学生的理解力和潜在力,帮助他们以开放性和建设性的方法看待自己的语言学习。另外,教师应充分的分析学生的需要。实际上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是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因为只有准确判断学生的需要才能明确地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分类,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

5、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有时需要或想要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从事课堂交际活动。这时教师成为活动小组中普通一员,而不是以局外协助者的身份推动学生交流互动。还以上文提到的课堂活安排1、2、3、4为观察范例:教师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不时地深入学生中去直接参加分组讨论;在第1、4个课堂活动中,显然教师比学生更了解世界著名游览胜地和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教师的参与直接增加了小组讨论的活力;在第2、3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想法并一定不比学生多,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从事课堂交际活动,可以分享彼此提供的信息。但是,教师的直接参与有时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教师很容易成为小组的中心人物,学生会产生依赖感和拘束感,教师的思想会影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师除了做为参与者之外,还自觉地做一名学习者,塑造自己——敬业、学习、爱生,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

6、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管理者

这种角色包括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使用材料,安排活动,观察表现,组织表演,掌握节奏,做出判断等等。许多研究人员(Tarone and Yule, 1989; Larsen-Freeman, 2000:121-135; Richards and Rodgers, 2001:167)认为即使采用不以教师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教师也要实施某些管理策略,如营造适合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组织分组活动,创建沟通信息的需要,提供交际策略等。我的一个同事,Lynne,用交际教学法授课的方式为管理者角色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听说课上,Lynne使用了常见的听写技巧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她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个小组两页听写任务纸,每人一份听写任务,为了创造信息沟通的需要,每组听写的内容各缺一半,要求学生互相听写以便填上彼此缺少的信息。这样Lynne合情合理地营造出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组织得井然有序,课堂充满交流,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管理者角色的实施情况影响着课堂活力、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对外语教师来说,这种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实施管理角色的时候,如果教师管得太多,其角色就有可能转化成课堂的主宰和过分控制者,学生就可能会有压抑感和枯燥感

5、教学活动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他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不多,上完课就走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必然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冷漠感。这会影响课堂氛围和学生上课的心态。要注重学生语言的心理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方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同样语言学习不是一两个月的事情,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不可能总是处于高潮尤其是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常怕出错误而被别人嘲笑,这样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调动、激励,帮助他们克服不自信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中来,诸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活动选择与组织,主题的选择,学习材料的选择等。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积极的情感策略,成为学生信赖的心理医生,关注班上每一个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需求,不偏爱优等生,用真挚情感和爱心感化学生,满足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语言的队伍中参与语言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公。

6、教学活动的评价者

教学评价随着教学育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为了发展,不是高考的选拔性考试,评价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让他对英语学习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应该注意如何把形式性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除了传统的小测验以外,还可以采用竞争,演示、表演项目等形式。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 ,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过程、考级、竞赛、练习、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成绩的30%)的评价,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学生在讲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紧张及缺点,也需要教师适当并适时予以鼓励、评价与调整,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肯定的评价更为重要了。 

总之,发挥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每位大学英语教师与时俱进,进行角色的转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其潜能和创造力的教育目的。 

The transitions of teacher's roles in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Abstract: Nowadays " teacher-fronted" teaching model is being replaced by "student-centre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ea in China. How to establish a student-centred teaching ideas, explore a real sense of practice and how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become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ers’ facing primary task.. As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ers we shouldseriously examine for our own roles and positions . We should break our own limitations of the quality ,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constantly and be bold in putting things into practice and blazing new trails .We should have many different roles to build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truly become the masters of learning in class.

Key words:Teacher's roleStudent-centeredEnglish teachingTeching model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蔷,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蓝忠武,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M]2005年。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国家教育部颁发)。

[6]Richards, J. and Renandya, W.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UP,2002. 

[7]Richards, J. and Rodgers, 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UP,2001. 

转变教学中心 第3篇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餐饮业发展到今天,对于一个饭店来说,饭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品种的多少,对于一个饭店来说已不是经营管理的关键,厨师的水平、厨艺的高低、品种的多少,已远远不能决定饭店经营的成功与否,厨师的地位和“中心”说已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就连一些厨师自身也已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认为,自己的地位可能还不如服务员重要,不如门迎重要,更不如销售经理重要。但是饭店经营管理人员谁最重要,厨师不重要了,是经理重要,还是服务人员重要,我认为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顾客,厨师不能成为饭店经营的中心,服务人员也不是饭店经营的中心,经营的中心不在内,而在外,“中心”是顾客,是消费者,他们才是上帝,是最重要的,是唯一的,饭店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们来进行的。

餐饮经营与其他行业的经营有区别,也有共同点。在彩电行业,他们早已不是彩电质量好坏的竞争,彩电质量不好的企业早已被淘汰出局,长虹、TCL等的竞争早已上升为品牌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也就是说,对于餐饮经营来说,饭菜质量的好坏、卫生的好坏,那是最基本的,是起码应该做到的,连这些你都做不到你还搞什么餐饮,还谈什么竞争,而餐饮业最终的竞争看你是否把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牢牢抓住,贯彻始终,你把这个中心抓住了,你就能在竞争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怎样以“以顾客为中心”

怎样才能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做到。

一、了解顾客,了解市场,为顾客服务

要吸引顾客来饭店就餐,就需要了解顾客,了解顾客需求、市场需求。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变化无穷,作为餐饮管理人员就要及时掌握研究顾客消费心理变化,掌握市场发展脉络,顾客消费有什么新的需求,市场变化有哪些趋势,自己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经营管理人员要研究,服务人员要研究,厨师更要研究,要在饭店内研究,研究来本店吃饭的顾客,特别是一些常客的变化,更要走出去,研究发现整个餐饮市场的变化。

我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厨师在这方面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在饭店内厨师要常和服务员进行交流,一方面服务人员要及时把一些信息反馈给饭店管理人员,反馈给厨师,比如哪些菜销售有所下降,哪些菜顾客点的少,顾客要点哪些菜,而饭店没有等等,而厨师在烹饪过程中也要注意发现一些问题,哪类菜经营有所下降,顾客对一些菜品味有什么新要求,同样的菜,别的饭店经营得怎样,口味、配料、工艺和自己的菜有什么不同,都需要研究、了解,及时变化。

二、贵在创新

我们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个社会所以能前进,就是他在不断变化,餐饮经营更是如此。可以说我们今天经营的餐饮已与10年前,20年前完全不同,菜不同,味不同,环境不同,服务不同,谁创新,谁就发展,谁固步自封,谁就落伍。

对厨师来讲,创新也要围着顾客转,一方面要听取顾客意见、服务人员意见,看顾客需要什么,顾客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同时更要经常推出一些创新菜,供顾客挑选,供市场鉴别,推出后及时发现顾客反应,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喜欢的菜品,还需要哪些改进,然后确定下来,进入正常供应。

创新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借鉴别人的经营,把别的饭店经营比较好的菜拿过来,为自己所用。同样是川菜、粤菜,别人能经营得好,自己经营不好,同样的虾,同样是鱼,别人能卖得好,自己卖不动,就要研究、学习,看其中的奥秒在哪里。

三、建立顾客档案,将服务向深层次发展

经营围着顾客转,以顾客为中心,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现在的服务一般是现场的服务,大家比谁服务得热情、周到,比服务品种,比服务质量,但是将来的服务,更深层次的服务是服务理念的提升,是顾客离店后的服务,是潜在的服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是间接的服务。比如建立顾客档案,个性化服务,回访老客户,走出饭店,上门服务,为常客固定包间,固定服务员等,甚至有的饭店根据个别客户的需求进行装饰等,我把这些称之为餐馆后服务或后餐饮服务,将来的服务可能主要表现在餐饮后服务的竞争,而不是现场服务的竞争。

四、建立公共销售队伍,构建企业的公关文化

大型饭店、宾馆的公关销售是宾馆一项重要工作,而酒楼饭庄的公关销售远没有被人重视,大多数酒楼饭庄还没有这方面的机构和人员,即使有,也只是在内部做工作,而随着餐饮市场竞争的激烈,公关销售已成为餐饮企业必然之路,要有公关机构,招聘公关销售人员,走出店门,宣传企业,推广企业,与社区建立良好关系,起码在10 km之内的大型企业、党政机关、社团集体,甚至个别顾客,都要走到,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与他们共同举办一些活动。

转变教学中心 第4篇

关键词:“西方中心论”;列宁;东方社会主义战略;东方经济落后国家

中图分类号:D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077-04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西方中心论”。他们认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西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在西方,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则会迟于西方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东方经济落后国家要不经过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榜样”作用。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坚持他们的观点。但是苏俄国内战争胜利之后,列宁的战略视线由西方国家转向了东方国家,形成了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列宁认为,在西方暂时无法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下,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目前,在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论述不是很多。因此,笔者以此拙文,作一阐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西方中心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国家要展开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有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二是无产阶级队伍强大,有进行革命的阶级力量。而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可以为进入社会主义准备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从当时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只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具有这两个条件,而其他地区的国家则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或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中心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取得胜利,即他们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西方中心论”。

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和中期持有这种观点并无异议,因为他们早期和中期确实一直以西方国家的革命运动为研究重点。恩格斯1847年曾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文明国家里发生和取得胜利。然而19世纪70年代以后俄国兴起了民粹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研究了俄国的革命运动。有学者由此认为这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战略中心的思想开始由西方转向了东方。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晚期一直坚信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会在西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始终在西方。

最能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还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西方中心论”思想的是他们在对未来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过程所作出的设想。他们认为即将爆发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和推动西方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西方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支持和帮助俄国,使其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且为俄国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榜样,使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东方其他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胜利。在这一设想中,虽说出发点在于俄国革命,但是侧重点还是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

第一,他们着眼于西方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看俄国革命的意义。19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逐渐转入高潮,形成革命的形势。然而当时处于一切矛盾集合点的俄国革命运动形势比之更为激烈,呈一触即发之势。马克思、恩格斯断言,俄国正处于革命的前夜,“这个革命无疑正在日益临近”。可是,他们在估量俄国革命的意义时,基本的着眼点在于西方。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上是从俄国革命对于西方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的角度来估量和评价俄国革命的。他们提出,俄国革命将推动西方革命的发生和胜利。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会产生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冲击力,“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他们还提出,俄国革命会改变整个欧洲的环境,为西方社会主义胜利创造极好的条件。因为19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一直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强大支柱”,残酷镇压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只要欧洲:还存在着沙皇俄国,西欧的任何革命都不可能取得胜利,尤其是西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旦推翻沙皇制度,整个欧洲的风向就会完全发生改变,“西方就有可能不受外来干扰地、一心一意地致力于自己当前的任务: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把资本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上,俄国革命的作用和意义固然在于俄国,但同时在于西方,甚至更主要在于西方。

第二,他们认为俄国要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要有西方国家的帮助和“榜样”作用,即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西方社会主义国家。俄国革命的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由于它缺乏展开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因此,单靠俄国不能立即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更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西方先进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可以为俄国提供帮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这样俄国就可以缩短和结束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他们第一次阐述这样的思想是在批判民粹派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时,他们认为俄国可以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但是必须是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在它们的帮助下。此后,恩格斯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提出:当西欧的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并可以避免西欧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带来的痛苦,然而, “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这里,恩格斯明确地阐述了经济落后国家要缩短或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进入社会主义,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西方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样,经

济落后国家就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经验,西方国家也可以给它们提供必需的帮助和支持。可以看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胜利是俄国以及其他经济落后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前提条件。

第三,东方其他国家要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也必须要有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榜样”作用,即东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取决于西方社会主义国家。东方其他经济落后国家的国情和俄国大体相同:经济文化发展落后,资本主义还没或刚刚起步。当西方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对受压迫受剥削的东方国家的人民来说将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俄国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能够胜利地进入社会主义,那么,和它有相似特点的东方其他经济落后国家也愿意仿照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在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下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曾论及东方其他经济落后国家的未来发展道路,他们认为俄国的这种过渡方式“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并且认为它们愿意这样做,因为单是经济上的需要就会促使它们自动地跟着西方走。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发展过程的设想中,他们并没有摆脱社会主义革命“西方中心论”。他们始终认为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有决定和主导的作用,东方国家只有在西方国家取得解放后才能获得解放。

二、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西方中心论”

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首先,列宁同样从俄国革命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的角度来评价俄国革命的意义。在列宁这一阶段的思想中,俄国革命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列宁认为即将爆发的俄国革命是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和“阶梯”。20世纪初,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具有的客观条件有:经过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以欧洲为主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大部分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尖锐,尤其突出的是当时主要的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整个欧洲大陆已经形成了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具有的主观条件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强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力量。然而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需要某个国家重大的政治事件作为导火线。列宁认为即将爆发的俄国革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1915年10月,他在有关文章中指出:“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把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以便点燃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此后,列宁还提出了“序幕”和“阶梯”思想。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说:“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是,在贵族地主的大量土地没有触动的情况下,在有1905年经验的基础上,俄国这个国家的农民性质能够使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使我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进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这里,列宁指出俄国革命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序幕”和“阶梯”的意义。这和“点燃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都是指俄国革命具有开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作用。其二,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的意义在于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推动作用。他说:俄国革命“本身还决不是社会主义的。但是它会极其有力地推动全世界的工人运动”,因为俄国无产阶级“能使俄国革命具有浩大的声势,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极好的条件,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样,俄国无产阶级就会使自己主要的、最忠实的、最可靠的战友——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易于进入决战”。由上可见。在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在评价俄国革命的意义时,侧重点都在于对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其次,列宁同样认为俄国只有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在它们的帮助下,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1917年的俄国虽已具备了革命的形势,无产阶级队伍也已经壮大。但是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因此,他不主张立刻将俄国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3月,列宁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指出: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1917年4月下旬,他在起草的有关会议决议里又强调指出:“俄国无产阶级是在欧洲最落后国家中的一个国家内,在大量小农居民中间进行活动的,因此它不能抱定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这里,列宁反复强调俄国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不具备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是难以立即实现社会主义的。但是,列宁同时认为俄国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采取一些以便于以后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再有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是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阶段走向社会主义胜利的。这正是列宁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提出的,俄国无产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如果它能使自己的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也就是说,俄国可以通过革命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有利条件,这样西欧国家就相对容易取得胜利,它们胜利后帮助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的“序幕”和“阶梯”的思想,俄国革命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推动的作用,说明了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或起决定作用的是西方先进国家。俄国只有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在它们的帮助下,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说明了西方社会主义的胜利对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列宁的这些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列宁转向“东方社会主义战略”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苏俄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的战略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他逐渐把战略视线由西方国家转向了东方国家,表现之一就是列宁放弃了从西方国家寻求帮助来实现本国社会主义的思想,开始探索与俄国和东方其他经济落后国家特点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表现之二就是认识到东方国家在未来革命中的作用,开始向东方其他国家寻求帮助。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没有西方先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榜样”下。苏俄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20年代以后,苏俄面临的国际形势的特点,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和革命力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均势”,帝国主义国

家之间矛盾重重,它们暂时不会对苏俄发动侵略战争,苏俄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二是战后西方的一些战胜国利用战争所带来的财富向本国的被压迫阶级作了一些不大的让步,缓和了国内的矛盾,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暂时不会发生,苏俄无法立即从西方国家获得帮助。在俄国国内,苏俄取得了国内战争的伟大胜利,证明了苏俄无产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可以为国内建设创造稳定的国内环境。正是从这些事实出发,列宁产生了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反映列宁这一思想转变的第一篇文献是1920年11月21日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他在这个讲话中讲到国际形势和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时说:“只要总的看一下我们所处的国际形势,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不仅有了喘息时机。而且得到了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现在我们要谈的已经不只是喘息时机,而是比较长期地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这里,他讲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和“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指的就是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认为苏俄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但可以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而且可以为全世界树立“榜样”。他提出要彻底战胜资本主义,一是要夺取政权,二是要“担负起建设任务,就是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树立怎样做这件事情的榜样”,即列宁认为要战胜资本主义,不仅仅是政治上夺取政权,还要通过经济建设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列宁指出:“现在我们应当采用组织、建设的办法,来代替用革命方式推翻剥削者和抗击暴力者的办法。我们应当向全世界显示和证明,我们不仅是一种能够抵抗军事扼杀的力量,而且是一种能够树立榜样的力量。”这里,列宁认为俄国通过完成经济建设可以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并且要向全世界证明俄国是能够树立这样的榜样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列宁的战略思想已经转变到了依靠本国而不是西方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只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基本条件的时候,才能展开社会主义革命。当时的俄国生产力水平、人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不具备展开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因此当时俄国的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反对将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但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意思是,俄国虽不具备展开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但也不排斥俄国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列宁还进一步认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也就是,经济条件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先夺取政权,然后采取一些措施达到展开社会主义革命所需的条件。尤其是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列宁更加坚信没有西方无产阶级国家的帮助,俄国在找到正确的途径以后实现社会主义仍然大有希望。他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将来,或者什么抽象图景,或者什么圣像的问题了。……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弄清这一点。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任务。”列宁坚信苏俄一定会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在这里,列宁认为俄国可以通过新经济政策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物质条件,这样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就大有希望。

第三,东方国家的斗争将在未来的社会主义最终胜利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东方被压迫民族一直被认为处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半野蛮状态”,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一战期间,东方国家最终“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它们纷纷觉醒,“采取实际行动,使每一个民族都参与决定全人类命运的问题”。据此,列宁预言,“人口中的多数(东方大多数国家——引者注)是第一次进行独立的运动,他们将成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积极因素。”在共产国际三大报告中,针对东方的情况列宁又说,“从20世纪初开始,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亿万人民——实际上是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现在已经成为独立的、积极的革命因素。十分明显,在未来的世界革命的决战中。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原先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必将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它所起的革命作用也许比我们所预期的要大得多。”他晚年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谈到世界革命的最终斗争结局时进一步认为:“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可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从这些论断可以看出,列宁对东方国家在未来世界革命中的作用有一个认识过程:东方国家的斗争在未来的国际帝国主义斗争中起积极的作用,东方国家在未来的革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将比预期的要大得多,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希望在东方大多数人的斗争上。这一认识过程说明列宁的战略视线已逐渐由西方转向了东方。

第四,苏维埃俄国将同东方被压迫民族结成最密切的联盟,寻求东方国家的帮助和支援。20世纪初,苏维埃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是绝对不允许它存在的,它时时面临被颠覆的危险。那么,在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陷入低潮,苏俄整体的军事经济实力无法和帝国主义国家相抗衡的情况下,它能不能坚持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呢?此时正在兴起的东方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给苏俄带来了希望,它们给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的打击,削弱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延缓了苏俄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直接冲突,苏俄间接地从东方国家得到了帮助。列宁认为有必要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结成联盟,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那种在世界中孤立无援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世界革命阵营的力量,延长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均势”,从而为本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赢得更多的时间。因此,他在讲到苏维埃俄国面临世界资产阶级的反对时提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必然是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另一方面团结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必须实行使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和一切殖民地解放运动同苏维埃俄国结成最密切联盟的政策”。

上一篇:作文中的联想下一篇:金融市场主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