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范文

2024-09-05

地震解释范文(精选9篇)

地震解释 第1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性能的硬件和软件新技术被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勘探与开发生产中来,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石油行业的数据管理、软件应用和用户使用方式的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震解释软件从最初的单纯的构造解释、属性分析, 发展到现在的多学科、多领域技术联合应用。与此同时, 其应用模式也从最初的工作站单机版模式, 发展到现在基于网络的B/S方式。本文将对地震解释软件的各种应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其中的应用规律。

单机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 随着勘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Landmark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地震解释系统。工作站作为一种高端的微型计算机, 通常配有高分辨率的大屏幕显示器及容量很大的内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 并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和高性能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由于工作站优越的图形功能, 90年前后单机版工作站应用模式成为地震解释软件的不二选择, 至今很多小规模的用户或小型解释软件依然采用的方式。这种模式集服务器和客户端于一体, 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台机器上, 在一台工作站上安装解释软件、数据库软件, 在外挂的磁盘上加载解释工区, 用户应用一台单机就可完成所有的工作。其他用户可通过仿真登陆的方式使用。由于各台工作站相互独立, 无法实现统一管理。

优势:当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并且不需要与他人进行数据交换时, 这是一种最优和最高效的生产模式。

不足:多个用户的解释进程都运行于一个工作站时, 受到工作站资源限制, 导致整个工作站效率下降。各工作站分别建库, 不能实现多用户、多工区的资源共享。每个工作站上独立安装软件和工区, 由于解释人员需求不同, 使得工作站设备忙闲不均, 从而造成系统资源紧张和资源闲置并存的状态。此外, 这种模式缺乏统一管理, 安全机制无法保证。

C/S模式

随着地震解释工区的扩大和解释用户的增多, 为解决上述单机模式计算机资源不足、资源不能共享、数据安全无法保证的瓶颈, 在90年代的中后期, 国外的大中型有公司开始采用C/S端模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再近20年的时间里, 该种模式已经从最初的单服务器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服务器网络模式。它已成为国内大型解释软件普遍采用的运行模式,

1.单服务器模式

这种模式将整个生产网络的计算机资源都整合起来实现最优配置。它仍采用在服务器上集中安装软件和加载解释工区项目库, 但是它通过网络将解释软件远程输出到客户端工作站, 使地震解释过程中的大部分数据运算和图形运算等应用进程都运行于客户端工作站, 而服务器仅提供软件、Oracle数据库、生产应用数据的IO和加载。这种模式一般比较适合小型的局域网络中应用。用户数量不宜过多。通过量化测试发现, 在解释生产过程中, 对Oracle的访问进程较多但调用数据量较小, 而对应用数据的访问进程一般较少但数据交换量较大。

优势:借助网络实现了计算机资源的充分应用。降低了服务器端的压力。充分利用了客户端资源。实现了用户数据的共享、用户集中工作。

不足:由于多个用户集中大量访问Oracle, 服务器性能明显下降, Oracle成为制约服务器性能的瓶颈。服务器端不同的服务进程集中争夺同一台服务器资源, 降低服务器端的生产效率。

2.多服务器网络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 研究人员将服务器根据其用途不同, 分成多台服务器。单独建立一台数据库服务器, 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效率。随着勘探精度的提高, 数据成几何级数方式增长, 产生海量的地震数据, 传统的阵列无论是在容量、还是数据I/O速度上都已无法满足数据的要求, NAS存储作为一种网络存储设备, 不仅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 同时可以直接与网络介质相连, 直接为客户机提供高效数据I/O服务, 此外, 它的可靠性极高。所以采用NAS存储服务器提升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此外, 考虑到软件应用服务、许可证管理和用户管理, 也可根据需求单独建立应用软件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针对网络用户的NIS服务器。这种方式软件、存储等资源都集中在服务器端统一管理, 管理规范。

优势:充分利用所有网络资源;实现了数据共享;多服务器联合应用, 提升系统性能;良好系统的安全性。它是现在解释软件的主流应用模式。

不足:这种模式要在网络中传输大量的数据, 造成网络压力过大。不利于数据的长距离传输。

B/S模式

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网络的迅速普及, 为B/S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典型的B/S模式计算系统由远程显示协议连接的服务端和客户端构成, 客户端负责显示和控制输入, 而服务端负责应用程序的运行和用户数据的维护。研究表明, 在适当的远程显示协议支持下, Internet范围的瘦客户计算性能无明显下降。

考虑到地质人员对地震解释软件远程应用需求, B/S模式是最为合适的应用方式。远程用户通过客户端发出访问要求, 客户端接受指令, 并传递给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启动用户验证程序, 验证通过后, 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地震资料、软件服务, 并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开展相关计算工作。完成所有工作后将结果以图片的形式回传到客户端进行显示。在此过程中, 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间只有很小的数据量传输, 非常适合远距离应用。一般将解释平台设计为四层结构:存储区, 管理、运算节点, 控制服务器, 用户前端。如图所示。

存储区:

地震数据资源量大, 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实时访问, 所以采用NAS存储, 不但可以直接连接到网络中, 实现多种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管理、运算层:

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整个系统的运算都在该层完成。地震解释系统中用户使用不同的软件模块开展多种计算操作, 因此, 单纯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操作, 所以, 可以使用分布式计算设备, 比如刀片服务器, 这种设备有多个节点构成, 每个节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 系统可以通过调度软件将用户作业根据各节点忙闲情况分配到相应的节点, 实现软件在各节点之间的动态调度运行。同时该设备可以根据用户多少, 动态的扩展节点数量。

控制层:

作为一种企业级的应用, 控制层一方面主要实现用户登录验证, 对口令加密传输, 保证用户访问安全。

另一方面, 控制层还实现将网格运算节点中的桌面应用转换为基于web的应用, 从而用户可以通过网页就可以启动各种桌面应用程序, 简化了用户对使用桌面高配置的依赖, 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软件的访问, 简化软件易操作的能力。

用户前端:

用户前端指用户使用桌面。

优势:小数据量的传输, 减小网络传输压力, 适合远距离应用;分布式计算模式支持大规模并发计算, 支持节点的动态增减;对客户端要求低,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它是地震解释软件应用模式的发展趋势。

不足:由于采用大量的第三方软件, 稳定性有待加强;故障检查机制有待完善;

结论认识

1.小规模用户受到经济条件限制, 单机版是一个好的选择。

2.中等规模的用户, 推荐建立一个小型解释网络, 搭建C/S模式的地震解释平台。

3.针对大规模远程应用的用户, 推荐B/S模式, 该应用方式充分满足了大规模地震解释软件应用模式的发展需求, 拥有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B/S模式需要很多第三方软件支持, 但是该模式引入解释系统的时间不长, 所以软件的整合性有待提高, 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加对第三方软件的测试和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提高系统稳定性。

5.针对B/S模式加强引进、开发相应的系统监控、管理软件的研发, 实现对系统的动态监控和管理。

地震解释 第2篇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第二部分:地震资料解释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风化、侵蚀,形成了树枝状水系与沟、塬、梁、峁、坡并存的独特黄土地貌.针对这种复杂地表条件长庆物探已建立了沿沟弯线为主、辅以黄土塬多线和网状三维的`采集方法;确立了高精度静校正、适度去噪、共反射面元优化及已知井反射系数序列控制的高保真处理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处理、解释二大环节的关键方法及应用效果.

作 者:蒋加钰 付守献 李九灵 Jiang Jiayu Fu Shouxian Li Jiuling 作者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西安长庆兴隆园区,710021刊 名: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SCI英文刊名:APPLIED GEOPHYSICS年,卷(期):2(4)分类号:P3关键词:模型 侵蚀面 地震资料 解释 储层预测 Model erosion surface interpretation Seisnmic data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地震解释系统的优化集成与应用 第3篇

关键词:集成;OPENWORKS;瘦客户端;刀片系统;冗余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Optimiza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System

Wang Zhengsheng1,You Lina2,Yang Xiaoyun1,Chen Zhihong1

(1.Dagang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Tianjin300280,China;2.Dagang Oilfield Gas Company,Tianjin30002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oil fields as,increas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sks to increase and Dagang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the original conditions of thin-client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s can not meet current research needs of users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hin client system(Application Hosting)the use of a higher demand.System performance and equipment needed to upgrade.

Keywords:Integration;OPENWORKS;Thin client;Blade system;Redundant design

一、引言

2008年,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安装部署了一套基于瘦客户端系统Application Hosting的企业版OPENWORKS系统,该环境投入使用两年以来,为大港油田勘探系统提供了OPENWORKS 2003解释软件远程应用的软硬件服务,系统运行平稳,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科研生产需要。

二、现状分析

从2009年开始,LANDMARK公司推出了OPENWORKS新版本R5000系统,具有比2003更加强大的功能,用户也不断的增加,整体架构和设备都需要进行提升和扩充,在使用阶段面临以下问题;由于多用户、大数据量、频繁的I/O输入输出时,常出现反映缓慢的问题,由于硬件、系统性能的局限性,ORACLE数据库服务器运行速度慢,现有的系统是按照30至40个用户设计的,随着地震解释系统瘦客户端工作模式的普及,需要瘦客户端用户数至少在70个以上,现有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科研生产的需要,需要进行硬件、软件扩容。

三、实施方案

(一)设计思路。首先要保证现有系统的稳定性,新添加的设备用于安装Open Works R5000,等R5000经过测试完全稳定后,再逐步迁移2003的数据到R5000,在迁移过程中不影响原环境的正常应用。

(二)硬件集成应用环境。整个环境的硬件系统可以在现有的应用基础上进行建设,分为网络环境、磁盘存储、用户前端显示设备和刀片服务器等。1.网络环境。整体的网络环境分为两个部分,到达用户的桌面网络和服务器与存储之间的高速数据交换网络。桌面网络:10/100/1000Mb/sec的网络环境都可满足系统使用条件,服务器与存储之间的高速数据交换网络:在服务器和存储盘阵之间使用最高传输速率10GB的万兆光纤交换机,以保证应用服务器对磁盘阵列进行大数据量的访问。2.用户前端。用户在办公室或其它地方的访问,可以通过Landmark的Team Workspace门户来实现。系统管理员经过对系统的定制和优化,使用户通过IE方式来触发后台的应用系统,因此,只要能够访问企业的网络,就可以使用整个系统,满足所有的需求。对于一些特殊需求的用户,比如地震资料的交互解释,需要配置双屏显示器,能使工作更为方便和快捷。3.磁盘阵列。在此系统中,所有的软件代码和生产数据都是以集中的方式进行存储,数据环境和运算服务器完全分离,满足数据共享和分布计算的要求,彻底改变以前的单机工作的模式。4.核心服务器配置。现有的设备是HP刀片服务器,为保持系统连贯性,增加的设备也应该依然是HP刀片服务器为好,根据对性能完善扩充的测算,大概需要增加13个以上的刀片服务器,计划引进16节点的hp 680全高刀片服务器。Geo Probe软件对硬件的计算、显示要求比较高,需要根据需求情况,增加服务器。考虑研究院现有设备情况,此次优化使用2台SUN V890服务器分别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且互为备份。

(三)软件应用集成系统。1.操作系统。目前本环境涉及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 2000/2003企业版平台,Linux Redhat Enterprise 5.0及以上版本,Solaris 10等,所有操作系统实行硬盘镜像方式进行备份。2.数据库系统。本系统涉及的相关数据库系统主要两个,MS SQL Server 2005 Enter Prise,Oracle 10g环境,SQLSERVER为Team Work Space门户系统提供后台数据库支撑,Oracle 10g为R5000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撑。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方案中采用了冗余设计,所有硬件、系统、数据库以及用户数据全部采用冗余设计,最大限度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四、总体需求

(一)新增硬件需求。在保证现有生产科研需要、Open Works 2003和Open Works R5000共同在线的前提下,研究院需要新增设备如下表所示;存储采用NAS+SAN存储结构,NAS存储可以直接连接到LAN网中,保证多种系统如unix、linux和windows都可以使用NAS存储。这就要求必须有CIFS,NFS和FTP协议支持,同时为了更好地传输数据NAS存储必须支持ISCSI协议,这样才可以远距离、高速访问存储空间中的数据。

(二)软件配置。提供系统所需的Open Works R5000和相关的第三方系统软件,(包括Citrix,Exceed等)。同时把Landmark的相關产品安装到系统中。

系统增加设备的软件安装信息如下;

控制节点,OS类型:win2003/RH5.0,应用软件:Citrix、EXCEED、Terminal Services CAL's/Admin(NIS Server),硬件设备:HP 680C/HP380;

计算节点:RH5.0,OpenWorks R5000/GP,HP 680C/HP9400;

ORACLE:Solaris 10,数据库服务器(Oracle冗余备份),SUN V890;

FILE:Solaris 10,文件服务器,SUN V890;

目前,整套系统已升级完毕,整体上提高了Oracle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的性能,用户可以同时使用OpenWorks 2003和OpenWorks R5000进行勘探研究,在线用户增加到80个,解决了目前所有地质研究人员不能同时使用Application Hosting的问题,科研生产人员的可以在任何可以登录企业局域网内的地方进行研究,实时解决科研、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蔡琦.刀片服务器在集美大学图书馆的应用[J].现代情报

论述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技术 第4篇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分析

0 引言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探中有良好应用效果, 逐渐成为中国地质勘探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采煤技术不断发展, 煤田地质勘探对于地震勘探技术要求不断提高, 要求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必须具备丰富的信息及数据支持, 因此, 常规三维地震解释方法已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煤矿行业, 必须加强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技术, 保证煤矿开采准确性。

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简述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综合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为一体的应用技术,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能使勘探区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勘测位置更加准确, 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开采和探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分析利用, 能了解煤层的地质结构、空间赋存等情况, 提高采矿设计准确性和科学性, 提高煤矿作业安全性。通过对研究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获取地震数据体如图1, 通过图1能详细看出, 勘探区内煤层的起伏状态及断层处煤层变化的情况。对地震勘探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 并通过获取的三维数据体进行了全方位地质结构分析, 加强了研究区地质情况的科学分析, 提高了采矿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1]。

2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新方法原理

2.1 小波变换

20世纪80年代, 小波分析逐渐发展起来, 从最开始的处理数字信号到地震数据处理, 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成果, 在石油、煤矿勘探中有广阔发展前景,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价值。经过多年研究实践, 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和故障诊断方面有了重大技术突破, 通过小波变化可将任意一种信号映射到通过伸缩和平移方式形成的小波函数中, 实现信号实时分离, 且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小波变换功能的实现, 提高了机械设备频率分析和故障排除, 提高了信号稳定性, 提高了机械设备工作效率。

传统信号分析主要方法是Fourier变换 (傅立叶变换是一种分析信号的方法, 它可分析信号的成分, 也可用这些成分合成信号。许多波形可作为信号的成分, 比如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 傅立叶变换用正弦波作为信号的成分) , 它属于全局变换分析, 具有信号不稳定、局部分析能力弱的缺陷, 为解决信号稳定性问题, 人们在Fourier分析的基础上, 发展出能满足信号平稳性要求的新的信号分析理论, 包括短时Fourier变换、时频分析、小波变换等分析方法[2]。其中, 短时Fourier变换采用固定的短时函数, 其信号分辨率较为单一, 具有严重使用缺陷。小波变换是Fourier分析、调和分析等技术的结合体, 是一种局部时频分析法, 能在时间和频域变换中获取有效信息, 克服了传统信号分析理论的不稳定性和局部分析缺陷, 提高了信号对局部地区的反应能力。在实际三维地震勘探中, 重点观察部分是地震信号局部范围内的特征。运用小波分析时, 其窗口大小不发生变化, 形状可根据用户要求自行调节变化, 通过不断伸缩和平移, 实现勘测信号精细分析, 无论是处于低频部分或是高频部分, 都能清晰显示出局部范围内的时频特征[3]。由于小波分析的精确性和高分辨率, 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和语音处理等学科领域。同时, 利用小波变化,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 编制出科学的计算机程序, 提高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精细化处理, 提高地震勘探资料质量[4]。

2.2 三维数据体属性分析与图象分析

三维数据体属性分析是根据三维地震一步法偏移的数据为依据, 利用可视化解释软件为操作平台, 提取相关地震参数, 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信息, 结合图像处理技术, 实现三维地震勘探图高分辨率, 从而实现煤炭矿区地质结构精细解释。

三维地震勘探中地震层拉平剖面与平衡剖面相似, 通过层拉平后的三维地震数据, 能有效消除局部断代层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并将煤层反射波波组拉平, 能提高地震层位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如图2所示。同时, 通过观察, 可了解到不同层位在不同时间的结构变化, 对断层结构的展示更加具体, 为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5]。

三维立体显示能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颜色更加直观地展现出地质结构的形态, 具有较高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且能及时准确反映出勘探区周围地质结构变化, 提高了对勘探区地质状态的动态了解, 丰富了勘探区的地震数据和资料, 提高了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

2.3 方差体解释

三维地震数据体能准确反映规则网格反射情况。当断层或局部地层变化连续性较差时, 三维地震数据体反映出规则网格的反射情况出现一些偏差, 地震反射道与周围所反射出的数据出现差异, 通过地震道之间的差异检测, 能检测出断层和不连续变化的信息。方差体技术是求得所有数据体样点的方差值, 通过周围地震道时窗中的所有样点计算出平均主值的方差, 最后加权归一化计算出方差值。

方差体参数的选取理论上主要有以下原则:根据所要预测的断层走向选择加法模式或乘法模式。乘法模式的计算结果不受预测断层走向的影响, 效果较好, 但参与运算的数据量大, 运算速度较慢。而加法模式由于只是主线和联络线方向的数据参与运算, 因此对走向既不垂直于主线又不垂直于联络线的断层效果相对差一点[6]。所以, 在预测断层走向与主线或联络线的问题时, 可利用加法模式, 提高运算准确度。其中, 必须严格根据预测体大小决定运算所需参数, 当预测体为大断层时, 可选择大参数, 相反, 小断层应选择相对较小的参数, 提高运算参数准确计算, 否则会影响结果精确性。另外, 在选择计算时窗时, 根据地层倾角大小, 选用适当比例的时窗, 如果地层倾角较大, 应选择大比例时窗, 相反, 选择比例较小时窗, 结合实际提高参数准确性, 降低对方差体技术的人为因素干扰, 提高方差体解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结语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为中国采矿行业提供了良好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 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可视化解释软件的操作平台, 结合先进图像数据处理技术, 实现了三维数据体的精细解释, 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勘探区周围地质结构的变化, 丰富了中国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吕霖.淮南矿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效果与实例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0 (4) :26-28.

[2]杨光明.复杂山区地震勘探资料精细处理技术探析[J].中州煤炭, 2011 (4) :114-116.

[3]李文良, 于政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矿山工程, 2010 (2) :76-77.

[4]杨博雄, 柳林, 秦前清.基于形态小波的地震数据压缩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11 (7) :124-126.

[5]王磊, 田雪丰, 刘登有, 等.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 2002 (4) :23-25.

地震解释 第5篇

1西山煤田某矿区陷落柱的特征

通过对西山煤田某矿区岩溶陷落柱内部物质特征和外部形态特征的综合分析, 该区陷落柱是以奥灰岩层中岩溶发育为基础, 地下水的强烈交替为条件, 岩体自重重力、地应力集中以及溶洞内的真空负压三重作用为动力, 经过迅速垮落、溶蚀、搬运、塌陷、冒落等周而复始的过程, 逐步形成陷落柱。本矿区煤系地层为石炭、二迭纪, 据钻孔揭露, 地层由老到新为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及第三系、第四系。

2利用三维地震勘探可视化技术探查陷落柱

2.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概述及优越性

三维地震是利用反射波法将地震测网按一定规律布置成方格状或环状的地震面积勘探方法, 它可从三维空间 (立体的) 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剖面、平面, 立体的地质图构造图像, 大大地提高了解释地质异常的精确度, 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地区特别有效。如果把钻井比作地质发现的一双“巨手”,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就是这样一双“火眼金睛”。解释人员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可以建立全三维立体空间模型, 如同对大地进行CT透视检查, 可获取高品质的地质图像。如图1、2所示。

2.2本区陷落柱在三维数据体上的显示及解释

2.2.1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特征及解释

本区陷落柱是由奥灰岩溶洞塌陷所致, 随陷落柱发育程度, 规模较大的陷落柱塌陷至较浅的2号煤层以上, 规模较小的陷落柱塌陷至较深部位的8号煤层。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为:反射波组同相轴中断、杂乱无章, 同相轴短而极性反转, 分叉、合并及振幅能量变弱。如图3、4所示。

2.2.2陷落柱在水平切片上的显示特征及解释

经过偏移处理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体 (图1) 中每个结点的数据可以用A (xi, yi, tk) 来表示。对于这个数据体可以用各种方式显示。陷落柱反射波的异常在水平-振幅切片上为相对封闭的异常圈, 在不同时间的切片, 异常圈的形状大小不同, 这是解释陷落柱空间展布情况的依据。陷落柱在水平切片上的显示, 如图5所示。

2.2.3陷落柱在层拉平切片上的显示特征及解释

层拉平切片反映了拾取层位振幅的平面变化, 直观地显示出异常区的平面位置, 便于检查剖面解释成果的正确性。在层拉平切片上, 陷落柱表现为能量明显突变的异常区。如图6所示, 陷落柱在该切片上表现为相对封闭的异常圈, 其大小反映其塌陷范围。

3结语

1) 利用三维地震勘探解释陷落柱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能够随时监控解释结果的正确性, 及时弥补其他解释手段可能出现的不足, 实现了陷落柱的三维可视化解释。

2) 西山煤田某矿区陷落柱解释中充分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中的水平、层拉平切片技术进行综合解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解决了矿方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全区共解释陷落柱8个, 已经得到了矿方实际资料的验证。

参考文献

[1]陆基孟, 王永刚.地震勘探原理 (第3版) [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9.

[2]崔若飞.地震资料矿井构造解释方法及其应用[M].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7.

[3]吴有信.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切片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 2005 (17) .

地震解释 第6篇

关键词:合成记录,层位标定,断裂解释层位解释

三春集油田地处河南省兰考县崮阳镇与山东省东明县三春集乡境内, 平均海拔68m;区域地质上为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三春集——爪营亚二级构造带。

1 三维地震资料概况

本次采用的地震资料为叠后偏移成果数据, 三维数据体线号 (line、北西-南东向主测线) 为9-1109西小东大分布, 道号 (trace、北东-南西缶联络测线) 为230-680, 北小南大分布, 线、道距均为25m, 三维面积308.7Km2。地震剖面显示的时间范围为0-5000m S, 采样率为2m S, 地震基准面为海拔0m。

地震资料受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工区内数据品质好坏不一。工区北部构造相对简单, 地震波连续性好、波组特征明显, 资料品质最好的区块;中部地层破碎, 断层极为发育, 南部靠近潜山, 资料品质最差;其它区块品质一般。

地震资料有效频带较窄, 为10-50HZ左右, 主频15-22HZ, 从单条测线来看, 工区内相位谱比较稳定, 趋向于零相位分布;综合起来看, 全区的相位变化快, 反映了陆相沉积变化快的特点, 使地层对比、标定及构造解释难度加大。

2 合成地震记录及综合标定

2.1 三春集速度公式:

h:垂直海拔深度, t:基准面的双程旅行时。

2.2 地震地质标志层

岩性、沉积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在地震时间剖面产生一个界面。三春集地区沙三段为巨厚的砂泥岩互层组合, 地质标志层以一套套相对稳定的泥岩组成。本次研究以沙三中底界面作为地震地质标志层进行层位标定。

2.3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波组特征

层位标定方法:首先挑选了断点较少、声波曲线质量较好、在工区内分布较均的10口井制作了合成地震记录, 作为标准控制全区的标定;然后在单井标定的基础上, 通过5条连井剖面进行全区的空间对比标定, 检查各井标定的一致性。

波组特征:本次研究共解释了ES31、ES3中3、ES3下1、ES3下4、ES41等5个砂组的底界面, 从标定的结果来看, 每个砂组的底面反射特征各不相同, 各波组的特征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反映也不一样。

3 三维构造精细解释

3.1 断裂系统解释

3.1.1 相干分析

根据地震信号的相关性原理, 对三维偏移数据体进行相干处理, 获得三维相干数据体, 相干处理的各项参数, 经过测试, 分别选择为:相干道数为9、相干时窗为120m S、最大倾角扫描为20m S。应用水平切片技术, 观察地震信号相关性在横向上的变化特征, 大致了解全区断层的发育情况和展布特征。

3.1.2 三维数据体时间切片解释

通过层位在时间切片上的投影, 可以直接了解层位在平面上的展布形态以及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时间切片与地震剖面对比解释, 能够指导层位和断层的解释, 从而提高层位和断层解释的准确性和精度。

3.1.3 断点解释及平面组合

结合相干数据体及其水平切片、三维数据体时间切片, 在时间剖面上从三方面进行断层解释:

(1) 断层的剖面特征:

➀反射波同相轴扭曲、错断;

➁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 波组间隔突然变化;

➂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 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➃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像;

➄异常波的出现;

(2) 过井剖面, 钻井钻遇的断点;

(3) 相干体时间切片及三维数据体水平切片在剖面上的投影点;

(4) 断层的平面组合

利用垂直地震剖面进行断点解释, 并依据同一条断层的性质相同、断距渐变及断层两边地层结构等特征, 结合各种数据体的水平切片分析, 进行断点平面组合。

3.2 层位解释

本区构造复杂, 给断裂和层位的解释都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层位解释中, 从井出发, 多拉剖面, 反复调整。层位解释参考水平切片和前期所解释的断层, 同时也用它来调整前期所解释的断层, 层位解释和断层相互补充, 相互调整。通过大量的剖面对比, 落实断层, 并抽取“O”形剖面对构造解释闭合进行验证。

4 构造成图

解释完层位和断层之后, 解释工作基本完成, 可以得到解释层的等T0图, 等T0图在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基本上能代表地下的构造形态。

5 结论与认识

运用井震联合的多元地震地质层位精细标定技术提高层位标定的准确性, 以地震剖面、相干体切片、时间切片共同约束的方法提高构造解释的合理性。

地震解释 第7篇

关键词:平衡剖面技术,地震资料解释,应用分析

在地震资料解释系统中, 由于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以及解释人员的问题, 导致地震资料解释的结果差强人意, 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不高, 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结果。因此, 采用先进的解释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平衡剖面技术的出现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为一种辅助技术, 其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还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地质层等问题, 在现代地震勘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其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 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 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地震资料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前需要收集大量资料, 还要熟悉资料, 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震情况、钻井等资料及相关成果报告。地震资料解释主要步骤是层位标定、断层和层位解释、空间归位、模型验证以及多种信息综合研究等方面。

2 平衡剖面技术的应用现状

平衡剖面技术在19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 并在当时第一次系统的、全面的提出了平衡剖面技术的概念和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平衡剖面技术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结合, 使其在解决复杂构造地质问题时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平衡剖面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结合该项技术进行钻探开发。针对该项技术的应用价值, 我公司采用了LithoTect软件, 利用所提供的数据, 并综合地质学家的观点, 在地质构造解释中精确解释和解释构造模式。LithTect软件系统是由美国GLS公司推出的产品。主要对复杂地质构造分析、层序建模与裂缝预测的专用软件系统, 适用于复杂的逆掩推覆带、断层发育区、反转构造区、扩张大陆边缘等构造复杂地区的构造研究和对地震解释方案的确认。

LithTect剖面解释工具包括一套完整的倾角约束和图形的生成、外形、油井和地震解释方法。可以对地震资料直接进行层位或断层的解释或输入解释成果, 可以结合油井数据, 地质露头数据。LithTect是通过对地层的构造发育分析以及地层层理的几何重建来计算地层形变程度的曲率和倾角。并在平面上对多个构造时期产生的裂缝密度和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基于LithTect软件在平面剖面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该软件能够平面剖面以及对地震资料解释方面提供不同应用技术, 并结合该软件不同功能快速精确地实现剖面平衡, 并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测量工具来解释地质剖面, 对平面剖面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已成功研制了平衡剖面技术应用软件, 并在微机上取得重大突破。现今运用最为广泛的是Congneseis公司出产的集合正反演法功能于一身的Greosec软件系统和其他几家公司联合推出的Lcace软件系统, 并准备将其移植到SUN工作站上, 实现人机结合的平衡剖面解释验证工作。Greosec软件系统有两种技术方法——正演法和复原法, 其绘图功能非常强, 在进行构造解释过程中非常便捷, 很容易上手, 而且该软件不受构造条件的限制, 在我国平衡剖面技术应用中处于领先水平。

3 平衡剖面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3.1 正演法的应用

采用正演法能够满足平衡剖面解释要求的精准度, 能够完善的解释各种受构造条件制约的地震剖面, 还能作出科学合理的推测, 符合实际情况提供的资料信息。

3.1.1 正演法模拟的策略

第一, 要进行地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了解研究地区的构造地质和地质层, 通过解释地震深度剖面和时间剖面的基础上, 尽量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

第二, 针对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假设的想法, 以相关资料和理论知识为依据, 提出假设模型。模型的结构应该符合相关资料的信息标准, 进而了解变形地层, 这时的平衡解释表示地质构造在不同时期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第三, 通过假设模型的设计以及平衡剖面的解释结果, 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 如出现不符合实际资料的情况, 应予以修改, 待修改位置或形态满足实际资料为止。

第四, 经过上述三个过程, 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当平衡解释符合实际资料的要求时, 其解释结果的精确度较高, 并且能够清晰的解释不同制约条件下的地震剖面, 不仅满足了实际情况, 还能够获取一张平衡地质剖面图。

3.1.2 应用实例及效果

根据某地区挤压构造地质的实际情况, 择优选取适用于该地区的板块, 然后根据地震剖面流程图, 显示出使用正演模拟策略解释的构造。通过相关资料的了解和分析知道, 选取该地区能突出显示构造地质和地质层的特征的地震剖面, 选取几个较为明显的反射界面。通过对剖面分析和研究, 建立平衡模型, 然后根据该地区地质的历史变化情况, 绘制出相应的图纸, 图纸的水平比例要相同。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 将最终剖面与反射波以及解释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 能够发现正演法的结果与解释的地震剖面是一致的。

3.2 复原法的应用

3.2.1 复原法的方法

复原法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等线长度法, 另一种是等面积法。等线长度法是假定剖面中所有地层单位的线长度在变形过程中保持一致, 在复原过程中, 受相同断层影响的地层单元的长度都相等。这种方法能够降低地层内部的穿透应力。等面积法适用于一些由穿透应力作用导致地层厚度发生变化, 以及变形过程中面积不发生改变的构造作用。

3.2.2 应用案例及效果

平衡剖面技术中复原法的应用越来越成熟, 结合某地区构造的复原和平衡进行研究和讨论, 通过对实际资料进行解释后, 得出地震剖面, 还有一种是经过时间深度转换后的解释过的深度剖面, 在地层面积不变的条件下, 经过压实后, 得出其等线长度复原结果。从实际出发, 这种复原解释是不平衡的。通过采用校正后地层长度的等线复原剖面, 其解释结果是平衡的。因此, 在此实际案例中, 复原解释在对比修正过程中需要确定其平衡情况, 这样才能达到最终平衡解释, 体现出复原法的实际效果。

4 结语

在现代地质构造研究和勘探工作中, 平衡剖面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和应用, 由于其有效性、准确性以及便捷性, 对地震勘探、地质构造等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平衡剖面技术应用于地震资料解释中, 不仅提高了地震勘探、石油勘探等不同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降低了对构造地质的多解性, 还赋予地震资料解释对地质解释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衍棠, 王后金.折射波资料在北黄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 2013 (1) .

[2]王珊, 陈秀娟.地震面元对地震资料解释的影响——以松辽西部斜坡试验区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 (20) .

[3]张昊锦, 刘燕.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小湖凹陷的应用[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2 (4) .

地震解释 第8篇

关键词:精细勘探,三维地震,地质构造,规律研究

1 三维地震技术形成建立及发展方向

地震勘探是利用仪器检测、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波形等, 从而分析判断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地震数据采集:在野外观测作业中, 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

地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 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

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

地震资料解释: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 在向地下传播时, 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 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 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 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地震勘探的难题是分辨率的提高, 高分辨率有助于对地下精细的构造研究, 从而更详细了解地层的构造与分布。

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正是在此基础上, 形成建立的一项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其应用目的是为了使地下目标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 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 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 T技术类似。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 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 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 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同一规律可循;应该说, 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三维地震技术今后发展方向: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 采用万道地震仪 (测线在30000道以上) 和数字检波器进行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多记录道数、多分量地震、全方位信息、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的特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 必须发展海量机群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 (针对大型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 的节点要多, 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 以提高地下成像精度和储层描述精度及含油气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 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

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 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 即用于解释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 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 人手一台, 通过网络连接, 用于精细解释研究。

2 三维地震解释地质构造特点及规律

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 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 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 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 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例如我们在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断裂和褶皱等各种构造现象, 研究含油气圈闭及剩余油富集区, 但是由于地震数据体在从采集到处理全过程中, 测量工作受主客观内外诸多因素影响, 将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程度偏差, 导致后期地震解释成果出现局部失真, 虽然三维地震技术从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 提高地震分辨率方面比较二维常规地震勘探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但其并非终极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对小区域构造解释, 仍有必要依据油田动静态资料, 通过综合验证方法进一步求证。

目前已认同仅依据井资料建模, 对孤立、零散、小断距断点组合精度低, 断层交切关系认识难度较大;但相对开发需求而言, 地震解释小断层的断面形态、位置精度同样也较低。因此我们采用井震联合建模提高小断层和微构造的刻画精度, 准确了解区域的构造形态、局部构造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及构造演化特点等;可靠解释小断层及小构造, 达到精细构造刻画目的。

另一提高三维地震解释精度重要技术手段采用变速建模, 综合合成记录时深表、地震层位及钻井分层等多种数据类型, 空间上采用地震层位约束的沿层插值方法, 井点以钻井分层作控制来建立速度模型, 使时深转换后的地震数据体、断层、层位与实际钻井数据更加吻合, 构造保真性强。

由此可见, 油田地质构造是物质基础, 地震解释是基本反映, 井震联合反演是客观认识地下技术关键。

我们对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属性;②了解地层厚度的变化及接触关系;③对断层等地质构造作出解释;④绘制地震地质解释剖面图

例如地震资料对断层的解释和识别标志见下:

(1) 同相轴错断, 波组波系错断 (中小断层)

(2) 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 (同生断层)

(3) 地层产状突变, 地震相特征突变 (边界断层)

(4) 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 (小断层)

地震解释 第9篇

在传统地震研究中, 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平台是独立的。在高性能计算设备上计算得到的结果通过网络返回本地工作站, 工作人员在本地利用高端工作站进行可视化处理。而油田行业科研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一是油田工作地点一般较分散, 而科研数据一般为集中管理;二是科研决策层需要实时掌握科研动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往往需要在相距很远的几个地方同时开展协同工作, 这对网络带宽和设备配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进行异地新钻井井位审查工作时, 要求实时调用数据中心的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具有数据体庞大、需要进行三维显示等特点, 不可能在每一个工作场所都配备一套和数据中心一样的软硬件设备, 也不可能在每个工作地点和数据中心之间都能建设一条高带宽的网络[1]。

在传统应用模式下, 需配置高性能图形工作站来完成工作, 造成运行成本高、资产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而且应用人员一般利用ssh、relogin等系统工具连接到远程服务器, 不仅只能进行二维图形显示, 而且在网络环境不良时还会出现显示不流畅、颜色不正常等问题, 导致地震解释应用中断, 直接影响油田的勘探生产。

2 系统概述 (System summarization)

远程三维云桌面系统是云桌面技术与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结合, 系统建设的难点是地学应用系统在与云桌面的集成时, 不能影响用户对地学软件的应用, 而且跨区域进行科研工作时, 能在正常办公网络环境下, 在一般配置的主机上就能达到在本地数据应用中心一致的应用效果, 在系统操作和维护方面要使远程科研人员感到方便、简单, 以减少系统维护的复杂度。针对这些要求和技术难题, 建设了云桌面三维可视化实现与应用系统。此系统依靠信息前沿技术的帮助, 结合油田行业特点, 以云桌面技术、分布式云计算存储技术、云桌面安全技术为支撑点, 融合了油田勘探开发地学应用软件, 搭建了强大、安全、可靠的远程三维云桌面系统, 以满足油田异地远程三维可视化图显计算的需要[2]。

3 系统建设 (System construction)

3.1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原则:功能上满足远程异地三维地震解释处理系统对图形计算特殊功能的需要, 性能上采用成熟的远程可视化技术, 与已有的应用系统兼容性强, 设计目的旨在提升应用性能、解决工作难题[3]。

系统功能:此系统重点利用DCV云桌面技术, 通过Enginframe门户管理为大型地学应用软件GeoFrame、LandMark、Geoeast等系统提供统一应用平台, 科研人员在任何地方利用办公室普通台式机连通油田内网, 用浏览器即可打开应用进行科研工作, 操作方便、快捷和安全, 数据体无需进行拷贝和重新加载, 能满足科研人员进行异地科研工作时实时实地调用大型三维工区的需要, 解决科研计算能力异地共享的难题。功能设计图, 如图1所示。

3.2 系统技术要点

DCV技术 (Desktop Cloud Visualization) :基于网络标准建立的协议, 此协议就是云桌面虚拟化技术 (DCV) , 建立3D私有云, 实现远程2D/3D图形显示交互式应用。

Enginframe技术:企业网络门户系统, 通过跨平台技术支持和标准建立, 与DCV技术完美融合实现以Web浏览方式完成三维可视化桌面应用。

SGE技术 (Sun Grid Engind) :管理不同种类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与门户软件Enginframe配合完成用户三维集群网格的作业调度、执行与结果返回。

3.3 系统建设

根据系统架构分四部分进行服务搭建。

第一部分是搭建地学应用分布式计算集群, 根据集成地学软件的类型和规模选择集群服务器的数量和硬件系统, 在集群里每台机子需要成功配置使软件正常运行, 通过SGE成为集群中的执行主机进行后台分布式计算, 将运行结果通过DCV协议返回客户端。

第二部分搭建DCV远程三维云桌面服务器进行三维图形渲染工作, 显卡是应用的关键硬件, 因此Quadro4000的显卡是最低硬件配置要求。DCV的工作原理是通过DCV协议建立3D通道, 将渲染好的图形返回到客户端进行显示。DCV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协议, 是基于网络标准建立的一套协议, 与网络其他协议兼容, 这样就致使DCV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 实现异地技术支持与图形同步的功能。

第三部分搭建Enginframe服务器, 服务器网卡的性能与客户端配置数量有关, 配置不当会成为系统网络应用瓶颈。此服务与SGE作业调度系统相配合, 当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发起三维应用时, SGE系统将应用调度到集群中最合适的主机进行运行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以二维图形传给DCV渲染主机进行图形三维渲染, 渲染结果再传回客户端。Enginframe底层框架是基于JAVA、XML和Web Services, 提供了大量与高性能计算相关的控件, 利用这些控件, 管理员可进行个性化网页定制。

第四部分是客户端应用配置, 在办公台式机上通过安装DCV客户端软件实现DVC协议与DCV服务器连通, 安装VNC软件让服务器端界面能完整传输到远端客户, 实现界面控制显示。对用户应用主机没有硬件限制, 只要与油田内网相通能访问数据与应用中心即可。系统拓扑图, 如图2所示。

3.4 系统特点

科研用户在企业网范围内, 随时随地可登录云桌面, 进行科研工作与项目汇报。在异地进行项目汇报时再也不用拷贝大量数据, 通过云桌面系统用户在异地就可实现工区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与应用, 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 具有如下的技术特点:

系统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三维地震应用平台, 平台的友好性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点随时连接工作环境, 并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应用。

在带宽有限情况下, 远程客户端只需要配置性能一般的PC机就可以满足远程3D/2D交互处理需求, 减少了异地购置设备费用, 降低了科研投资成本。

系统支持向远程用户共享当前任务, 实现实时、无延迟地进行异地三维地震工区数据无缝显示, 提高了异地团队合作效率和科研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建立地学软件私有云, 将数据资源集中统一进行管理, 提高了科研工作的安全性、连续性和扩展性。将图形处理和数据集中到数据中心, 用户提交作业通过分布式计算系统进行管理, 这样即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 又实现对可视化方案进行按需配置, 随时可以扩展新的业务需求。

4 系统应用 (System application)

4.1 协同工作应用

三维可视化云桌面系统经过一年的推广应用和运行, 系统以平稳性、安全性、操作性受到科研人员的肯定, 异地三维可视化图形显示质量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成为科研人员进行异地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此系统在协同工作方面有着优秀的表现, 可以用于三方交互会议现场, 让科研人员和决策层在两地或者三地进行协同会议, 改变了原有工作方式, 满足了进行异地井位汇报时会议现场查看三维地震剖面的需要。当决策层需要调出汇报地震剖面时, 在本地的科研工作者把相同解释地震工区通过此系统调出应用, 远端的汇报者即可以将应用直接显示给决策层, 还可以通过工区数据加载应用将最新结果快速计算出, 应用的效果与本地一致, 使决策层能实时掌握最新科研动态, 避免了科研信息不通畅造成的决策不科学性和不客观性, 从而影响科研生产。

4.2 GeoProbe三维应用软件性能提升

GeoProbe模块是LandMark软件的应用模块, 此模块主要实现三维工区建模和显示, 是一款典型的三维应用模块, 此模块对网络带宽和显卡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无法在普通PC机上正常使用此软件。但利用三维可视化云桌面系统, 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普通主机上都达到模块正常运行, 突破了模块运行的局限性, 极大方便了用户的应用研究。

4.3 普通办公环境应用

在原来工作模式下, 科研人员需要到本地的数据应用中心或者配置高性能工作站才能进行地震解释应用。但通过此系统用户可以在普通办公环境下, 即网络带宽和办公主机都不需要提升的情况下, 进行科研工作, 网络延迟短, 图形显示流畅, 透视和凹凸纹理显示正常。使工作人员无需再到中心机房或者购买高性能工作站, 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 从而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

5 结论 (Conclusion)

油田勘探开发研究是一项复杂工作, 经常需要跨区域进行协同工作, 决策层也需要实时了解和查看最新研究成果。利用云桌面技术使地震剖面异地显示与共享成为可能, 科研人员即使不在数据中心也可以随时进行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改变了原有工作方式, 增强了协同工作能力。此系统操作简单、方便, 异地显示效果良好, 系统建设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在油田技术应用方面可以大力推广。

摘要:从事石油开采研究经常需要在异地进行成果展示和协同工作, 用传统手段不仅效果差, 且对网络带宽和终端设备性能要求较高。而DCV远程三维云桌面系统具有成本低、传输效率高、应用效果好的特点, 可以在低带宽条件下, 利用一般配置的办公微机上实现数据中心地震工区的异地三维显示, 满足科研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云桌面,三维可视化,地震剖面,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姜索华, 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01) :147-152.

[2]王峰, 等.虚拟桌面及关键技术分析[J].电信技术, 2011, (01) :24-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地震解释】相关文章:

地震解释系统05-07

地震数据解释08-11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欢2-19-16块中的应用09-13

县地震办地震应急预案04-23

汶川地震与尼泊尔地震12-25

地震荷载05-04

地震报道05-10

地震信息06-03

地震工程06-05

地震勘探06-23

上一篇:漂浮的饮料罐下一篇:交通设计城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