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范文

2024-05-14

中医药产业范文(精选12篇)

中医药产业 第1篇

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当今社会凸显的生产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根本力量。中医药文化通过渗透、转换和提升等机制作用于中医药产业, 产生了中医药产业文化, 从而而驱驱动动中中医医药药产产业业优优化化升升级级, 提提升升竞竞争争力力。。

1 中医药产业文化概念

产业文化是文化渗透在产业上的反应, 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提升和升级。产业文化是指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概括, 即产业在多年产品生产的历史过程中, 发掘、发展出的属于自身的一种特有文化, 是一种产品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塑造。中医药产业文化是指生产中医药产业链中人文精神的总体概括, 其继承了中国5 000年来寻医问药形成的理论体系和哲学思维, 既包含中国古代集治疗、养生、药材加工等为一体的医疗实践而形成成的的独独特特的的中中医医药药文文化化, , 也也包包括括现现代代中中医医药药产产业业的的企企业业文文化、制度、市场组织以及自主创新等形成的新兴文化。

与其它产业文化相比, 中医药产业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 与古代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以人为本, 追求“天人合一”, 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并以“天然、绿色、安全”为宗旨, 以“回归自然”为诉求, 与时代潮流相吻合。

2 中医药产业文化内涵

2.1 中医药产业理念

(1) 中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与遵循的宗旨、原则。中医药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 以“天然、绿色、安全”为宗旨, 以继承和发扬中国医药文化为原则, 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 (2) 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现阶段, 我国中医药的战略目标是坚持继承创新、跨越发展的方针, 依靠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文化产业, 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 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创新产品, 突破中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关键技术,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保持我国中医药科技的优势地位, 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的跨越, 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3) 建立健全的中医药产业评价体系, 加强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的步骤, 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2.2 中医药产业组织文化

产业的组织文化, 可以定义为以特定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内在联系为主线, 以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性, 为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 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智力支持为目标的理论和伦理的文化。中医药产业组织文化主要包括中医药产业相关的制度文化、法律法规、行规习俗等, 同时也包括中医药市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组织。

2.3 中医药产业符号

产业符号是指能充分表明产业个性和地域特征的产业集束标记, 是产业、产品和产业内企业、地域文化相当长时期内的标志性印记。产业符号同时也是企业生产工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 产业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市场资源的中介, 或者说产业符号本身就是高附加值的市场资源。“中医药”本身就是中医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产业符号。“同仁堂”、“九芝堂”、药都樟树等都是中医药产业较有名气的产业符号。此外, 各地争相建立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景观, 其目的也是为了打造当地中医药产业符号, 从而提高当地医药的市场价值。目前我国虽有一些知名的医药企业, 产业符号也竞相建立, 但中医药产业符号的树立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

从大背景和外部环境来说, 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应加快中医药文化的发掘和利用, 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营造良好的氛围, 扩大中医药的影响, 引导民众加强对中医药的消费观念, 提升民众对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引导整个中医药产业的整合与结构调整, 促进中医药产业集群的建立和中医药产业文化的建设, 并以中医药产业发展为辐射点, 推动旅游业、文化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1 物质文化建设

产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中医药产业物质文化是中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 主要包括中医药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医疗服务, 其次是中医药产业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中医药产业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要以生命至上为根本宗旨, 以“绿色、安全、有效”为原则, 在生产车间、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进行全方位覆盖, 形成整洁、统一、美观、易于识别的企业外部形象;此外, 要加大对物质设施、文化设施的投入, 不断改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

3.2 制度文化建设

产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制度文化是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产业发展积累和沉淀凝聚的过程。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 其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 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中医药产业制度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医药产业理念为根本, 从中医药文化的根源切入, 从审视制度的价值、流程和规则入手, 制定适合新时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制度文化。

3.3 观念文化建设

观念文化是产业文化的核心。中医药产业观念文化的核心为仁、和、精、诚。要引导中医药从业职工树立服务于民众的信念, 坚信中医药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 端正产业价值观, 强化服务至上的观念。此外, 要倡导“大医精诚”的医学精神, 使其内涵深入人心, 倡导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 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 追求天人合一、尚阴阳平和谐的价值取向和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产业精神。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祖先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世界医学的一大特色和瑰宝。中医药产业是我国今后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现从文化入手, 提出中医药产业文化的概念, 论述中医药产业文化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阐明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文化,中医药产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郭鉴.产业文化内涵浅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2) :166.

[2]姜明君, 余荣华.发展转型与产业文化创新[J].浙江经济, 2007 (15) :40-41.

[3]程宏伟, 张永海, 常勇.区域产业文化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2) :16-19.

[4]厉无畏, 王玉梅.论产业文化化[J].科技和产业, 2004 (11) :8-12.

[5]杜超.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3) :54-56.

亳州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启示 第2篇

安徽亳州学习考察报告 2013-06-06 15:22 来源:本站 作者:市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初审编辑:二审编辑:点击:366

为加快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申国民、市政府副市长牛艳伟带领药管委、药监局、古城镇、文殊镇、朱阁镇、华中医药集团、万家集团、千方药业、凯旋药业、鼎信中药材公司、药业商会主要负责人,专程到安徽亳州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人员分别就市场建设、药材加工、销售、种植等与亳州市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亳州新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农业示范区,通过考察,大家对进一步坚定了对禹州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一、亳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亳州为国内最大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近年来,亳州从三个方面(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中药材种植,实行截止2012年,该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常年种植的中药材有30多种。有药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市级33家;有企业种植基地24个、种植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大户96个。建立了安徽亳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示范区,示范区总投资3.6亿元,规划面积3.9万亩,示范区内有完善的农田水利、道路、绿化、喷灌等基础设施。土地统一流转给企业。被流转的农户通过企业专业技术培训转为“田保姆”,聘用到种植基地打工,月月领工资,实现“双收入”。

二是其有实力居全国第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385余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周围分布500多个固定门店,交易大厅32000平方米,大厅内有4800多个经营摊位,日上市量6000多吨,日客流量3万人以上,中药材年成交额220亿元以上。投资新建了目前国内标准最高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目前一期主体工程项目已竣工,二期工程正在推进。

三是具有较完备的医药制药工业体系。中药工业发展迅速。亳州现有医药制造企业101家(其中58家通过GMP认证)。截止2012年,68家规模以上医药制药业实现产值132.8亿元。中药饮片加工集聚发展。饮片加工企业有73家,在建饮片企业20多家。成药制作企业不断壮大。成药制药企业有11家,复方丹参片等单品种销售超亿元。中药批发企业数量众多。目前亳州以获得医药批发经营许可企业98家,其中通过GSP认证61家。中药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出口额累计实现16975万美元。

四是有强劲的中药科技创新能力。该市现有涉药CNAS认证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家;济人药业等20家省内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济人药业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了亳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药材检测中心,目前入驻的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23家,已通过注册11家。被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中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中药

类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2012年以来,该市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0个,获得支持资金7319万元。

二、亳州市促进药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是加大药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该市制定出台了《亳州市促进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暂行规定》,《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直招商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确定了项目准入标准、优惠政策内容及兑现程序等。并成立了由市直有关部门组成的药业产业招商中心,对药业项目降低投资门槛,加强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要素保障、人才技术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于药业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优惠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围绕中药产业,认真谋划重大项目,把中药项目列入项目库。加强项目实施和调度工作,重大项目都明确牵头领导、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重大项目每月一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药业融资工作。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努力促进政、银、企三方互利共赢。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市建行推出了“助保金贷款”,市农发行推出了“存贷第三方属地监管贷款”、“联保联贷”等产品,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市工行、市中行为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园量身定制了“标准厂房按揭贷款”和“药业置业通”贷款。积极争取省金融办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机构数量和审批进度上给予支持,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创造机会。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该市、县(区)先后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上市工作的通知》,该市广印堂药业已引进风投1.2亿元,源和堂药业成功引进首批股权投资6600万元,该市目前已确定了8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三是加快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加快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方面,除继续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基地平台、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物流基地平台建设外,该市还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截止目前,有涉药CNAS认证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家,建设了亳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药材检测中心,目前入驻的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23家,已通过注册11家。通过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把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的药业加工产业体系。

三、对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是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建设。亳州主要是从道地药材入手,通过政府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利用“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道地药材单品种规模化,实现中药材的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种植。禹州发展中药材种植,也可通过发展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以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集中,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种植合作社”等种植模式,实现中药材种植集群化。以凯旋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鼎信网有限公司、久源堂药业有限公司、药王制药有限公司、金地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为龙头,以张得、朱阁、文殊、古城、梁北等乡镇为核心,大力推进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

中药材连片成方规模种植,促进优质、特色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实现道地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打造具有国内品牌效应的中药单品种产业链条,提高禹州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

二是加强中药制药企业发展,着力打造中药知名品牌。提升中药制药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亳州制药企业产品单一,而我市仅药王制药一家就有100多个批号,所以我们应发挥我们的优势,给予企业在政策、土地、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促进药王制药有限公司、中加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中药制药企业通过对中成药产品开展自主创新,促进禹州制药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药王制药有限公司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两大主导产品为龙头,带动其系列产品“香砂养胃丸”、“鼻炎灵片”、“七制香附丸”、“六味地黄丸”等品牌产品的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支持中加生物制药尽快投入生产,通过对新产品品牌的不断培育,逐步壮大企业规模。

三是拓展中药材交易领域,促进中药材贸易繁荣。加快推动华中医药集团中药材交易大厅、大型现代化物流仓库、电子商务中心、中医药文化广场和生活配套用房等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中药材交易中心尽快投入运营,依托华中医药集团禹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平台优势,建立集集中交易、集中仓储、信息交流为一体的中药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使中药材市场从人流物流交易场所逐步向信息交流、物流配送的方向转变,推动禹州中药材交易向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万家中药材物流项目建设进度,促使其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四是提供企业融资支持。市政府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大对药业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联合协作,形成企业融资的互保联盟;拓展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推动银企交流与合作,争取金融机构扩大授信规模,为药企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为药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融资服务,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中医药产业走出去路在何方 第3篇

与会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比较快,在全球医药市场格局变化和我国医药内需发展强劲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医药进出口贸易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但在管理、科研、产品、人才和规模等诸多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仍相距甚远。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仍处在成长阶段。

国际需求上升

“2012年4月中医药管理局联同商务部等十四个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思想,原则和目标,以及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八项发展措施,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论坛上,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朱海东说。

中医药是我国贸易体系的重要资本,也是具有我国独特优势的贸易领域。随着回归自然理念的兴起,国外对于中医药疗效好和价廉的优势有了认可,对需求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势下发展中医药服务和货物贸易,不仅有利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利于推动中医药更深入、广泛的走向世界,对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也在逐步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五十亿人使用过中医药,截止到2012年,我国中医药的出口额为25亿美元。四个中医药的主要市场,东南亚、日韩、美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占中药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二,是我国中医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地。

中国中医药学会会长房书亭称,我国中医药产业走出去已从民间的交流走上了政府间的合作。

1970年美国总统访华,把针灸带回美国,从那时开始,中医在各个国家的主流频道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在欧洲从事中医针灸专业人员已达15万以上,中医教学机构三百多所,中医药供应商三百多家。澳大利亚每年有三百万人次看中医,目前有两千多万名中医师开药店。另外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中医药热潮正在形成,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医药国际市场。

中医药走出去正由当初单一的针灸服务带动中医药产品走出去的模式,逐步向医疗、教育、科研、贸易和文化产业链走出去。

阻碍仍然存在

在近三百亿美元的国际中药市场上,中国又是中药的出口小国。据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中药为25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10%。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中国有—万多种中药资源和四千多种中药制剂,其中70%来自于中草药原料,附加值高的中成药出口量却很少很低,问题出在哪里?

“一是西方法律普遍没有认同中医药;二是出口商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种类和中药均不了解,进入西方市场时常常被海关查扣;另外,污染和重金属超标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联合国世界健康组织公益联盟国际委员会主席张林说。

中医药通常在国际市场上质量难以控制,作用机理难以说明,产量质量不稳定,导致欧洲各国政府对中医药的不信任。各国政府不断通过药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措施给中药设置了种种绿色贸易堡垒。

打造全景产业链条

“中医药走出去一个新的路径就是服务贸易。”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立冬说。传统的中医药产业应与现代服务贸易、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进行改造、升级、转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复合型的全景中医药产业链条。

众所周知,文化渗透力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每天产值是220亿美金。《大长今》实际上是反应中国中医的食疗文化;还有美国的功夫熊猫,功夫不是美国的,熊猫也不是,但功夫熊猫是。所以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提高国际话语权。国内中医药文化产业市场也十分巨大,大多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中医药文化实际上非常陌生,他们受的教育实际上是受文化产业和文化渗透力的影响。

去年京交会设立了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板块,以中医药文化作为创意,以科技作为创新,把中医药文化和关联的产业进行有机的融合,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医药产业首先应当与文化产业融合;第二,与旅游产业结合,旅游是个巨大的产业,其特点是一业带百业;第三,同服务贸易结合;第四,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要打造全景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光靠企业和科研部门不够,政府非常重要。”赵立冬说,要让市场了解一个产品与配套服务,需要一个媒,这个媒除了传统的媒体、广告之外,也包括行业协会与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十八大提出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未来政府打造社会将是三个方面:政府、产学研构成的企业与媒,媒实际上就是社会组织,这样共同发力,面对市场才可以游刃有余。”

天士力总经理戴标称:“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规划,二是广播,三是教育。”作为企业,应尝试直接教育到消费者,告诉他们哪些药可以尝试,并发送用药反馈。利用这个方式,天士力中药销量增长是每年40%45%。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分析 第4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一届领导集体, 多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展现出“决战于创新”的勇气和口号, 更是在今年3月13日, 国务院正式出台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而其中对于“知识产权板块”亮点频出, 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陕西, 地处西北部, 主干拥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的“秦岭山脉”, 中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中医药产业确为当地产业经济的主流, 因此, 本文以该省为研究分析样本, 探究产业专利的问题, 以期为产业转型及专利布局奠定基石。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分析

通过全文检索 (以数据库:中国专利查询系统、SOOPAT、专利之星、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 检索词:“权利要求= (中药or草药or药组合物or中草) and地址=陕西”, 结果发现, 陕西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如下。

1.专利年度申请趋势图

由“专利年度申请趋势图”可知:在1986-1992年之间, 三种类型专利每年申请量大约是1-20件, 中医药专利保护几乎处于空白阶段。突然, 单1993年申请量就高达116件, 而之后专利申请量反而降低, 究其原因, 这与中医药专利制度紧密相关联, 具体表现为:1985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专利法, 其基于当时的国情, “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食品、饮料和调味品”被排除在可以授予专利权的客体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的签订, 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 于1993年1月1日开放了“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食品、饮料和调味品”的产品专利保护, 增加了产品专利的进口权, 把方法专利的效力扩大到了依照该方法直接得到的产品, 并延长了专利保护期限。

2.专利类型分布图

如“专利类型分布图”所示:从总体来看, 陕西省医药产业专利申请量较低, 启示有较大的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并无应有的知识产权意识。具体相关的专利类型中, 发明专利占比为90%, 这与该产业均是方法或者有效组分等技术特征相关联, 绝大多数仅是发明专利保护的客体。因发明专利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 通常其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含量要高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 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医药专利的市场含金量较高的行业特征。

3.法人资质专利权人分布图

由“前10名专利权人分布图”所示:陕西省康乐中医药养生研究院, 步长制药 (陕西子公司) 等企业申请总量超过100件, 而陕西省唯一的一所中医药高校——“陕西中医学院”仅20件之余, 由此反映出专利实为经济手段这一丛林法则, 从侧面折射出科研评价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当前热点棘手问题的真实所在。更进一步检索分析各申请人的专利法律状态可知:陕西康乐中医药养生研究院, 申请量为128件, 其中主动撤回率为100%;西安福安创意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量为61件, 其中主动撤回58件, 终止1件, 实质审查简短1件, 已公开文本1件;由以上这两家所属专利的法律状态可知, 其所申请的专利量为非正常申请, 属于及其典型的垃圾专利, 相关行政部门应予以纠正或引导。而具有产业实体的企业则明显不同, 其中步长制药 (陕西子公司) , 总申请量105件, 撤回1件, 获得授权84件, 实质审查4件, 驳回15件, 公开1件;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量为53件, 其中撤回15件, 授权33件, 驳回5件;据此, 可见, 中医药产业实体企业具有较为清晰、迫切的专利保护意识, 行业行政部门应重点扶持、奖励。

4.专利申请IPC大类分布图

从“专利申请IPC大类分布图”看出, 陕西中医药产业专利申请的技术类别主要集中在A61IPC大类中, 其所占比重为90%。并进一步研究有关专利文献数据发现, 其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等技术领域, 均属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主干。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各产业主体的研发应逐步跟进, 已形成“处方、工艺”等核心专利之外的技术突破, 进而建立有效、适宜的专利保护池, 从而为行业的经济化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医药产业一直被视为一个特殊的高技术领域, 或许因其与“健康”、“高利润”、“高风险”、“高投入”等字眼紧密关联。如果医药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的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无偿使用, 那么科技创新的热情势必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整个医药行业将可能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这将严重影响公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活质量。当下必须痛定思痛, 静心总结一桩桩不愿再提及的惨痛教训, 紧跟国际医药巨头的榜样步伐, 严格、虚心遵从该产业之丛林法则——“专利无疑是医药产业必须时刻紧抓的达摩利剑”。专利作为目前技术创新成果最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也同样是一种最严格的法律保护形式, 其保护的力度往往要大于技术秘密、著作权、商标等, 其已不单单是鼓励发明创新的手段, 而更多的是鼓励技术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合法工具。

xx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5篇

**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8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中药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等战略部署,全面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使我市中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推动了我市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快速发展。

一、中药材种植(养殖)发展情况

我市中药资源丰富,区域内重点中药材资源有附子、百合、石斛、栀子、辛夷花、黄柏、杜仲、厚朴、金钱草、乌头、杠板归(猫爪草)、白芷、伸筋草、草决明、辛夷、柔毛淫羊藿、草红藤、何首乌、紫苏、马蓝等59种,其他一般中药材品种数百种。闻名中外的川产道地药材附子为**特产,200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附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1 — 我市作为我国附子的传统道地产区,以悠久的栽培历史(宋代始有记载)闻名全国。为加快道地附子的规范化种植,我市相关部门多次到中国药业集团推荐附子GAP基地建设,最终促成了中国药业集团投资1000万元在我市太平镇桥楼村扩建附子种植

基地2000亩,年产优质附子药材1200吨,使**附子道地栽培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提高,从而真正实现**附子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带动附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2017我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其中:道地药材附子5000余亩;重点中药材品种如:百合2035亩,石斛130余亩,黄栀子2000余亩;其他中药材22400余亩。中药材总产量5500余吨,产值近7000万元。我市有重点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合作社50余个,如太平、彰明建立的附子基地,大康建立的百合、辛夷花基地,战旗建立的石斛产业基地等,年产值近5000万元。

二、中药工业发展情况

(一)加快中药产业化项目建设。按照优质道地药材、传统大宗药材和贵重药材品种向生态产业集中的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集聚。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了鸿润佳禾食品、附子科技药业、兴盛源药业、壹原草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 — 2 — 的建设和管理。目前,以上项目均已建成并投产,促进了我市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

(二)带动中药工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附子等中药材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我市以中国药业集团附子科技公司为依托,积极向省经信委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109万元,实施中药健康产业科技行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基础上,将附子、石斛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道地药材培育为名方大药,提高中药种植、加工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

(三)促进中药产业化创新发展。一是先后组织中坝附子、鑫临附子实施“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无胆高效低毒道地**附子饮片的开发”、“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编印了《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获授权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坝附子建成全国最大毒性饮片生产单体车间,形成年产4000吨附子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二是从壹原草建立基地建设开始,多次深入基地调研石斛产业发展,组织壹原草、南兆生物科技实施“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计划项目,成功引进海南投资者入股石斛产业。在我市大力推动下,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集石斛、金丝皇菊、何首乌、西

— 3 — 红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余亩,开发石斛产品7个,成为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

三、中药贸易流通情况

目前,我市有以**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鑫临附子药业有限公司、绵阳神农药业有限公司、兴盛源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0余个,主要以附子为主的中药饮片深加工及销售。2017我市中药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市中药工业生产总产值2.2亿元,收入年增长在10%以上,成为我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中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药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明确发展任务目标和职责,确保中药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摸清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家底,建立台账。

中医药产业 第6篇

打造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

启动仪式上,崔世安表示:“推进横琴开发,必将大大提升粤澳合作层次,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拓展新空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启动,表明粤澳正积极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动横琴的开发,也体现澳门特区政府努力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决心。粤澳双方将通过合作,逐步把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国家级基地。”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坐落在横琴新区高新技术片区,佔地面积50万平方米,由澳门以现金出资,珠海以土地作价出资,粤澳两地政府投资额达12亿元人民币(澳粤双方投资比例为51:49),组建合资公司运营(注册地在珠海横琴),实际运营由澳方控股,计划两年内建成。建成后,打造由澳粤双方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收益的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

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筹备办公室主任谭俊荣在奠基仪式上表示,产业园的发展目标为整合广东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的优势和澳门科技能力,以及人才资源,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总部聚集,打造集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科技转化、健康精品研发、会展物流於一体的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以及绿色地道药材和名优健康精品的国际交易平台。

奠定粤澳融合发展的基础

珠海横琴新区作为全国第一个“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珠三角西岸产业升级新平台,担负著今后改革创新开展试验,以及提供示范的使命。

粤澳双方积极推进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有关合作协议,著重在完善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机制、共同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及规律的中成药开发和检测的产业化标准、加强中医药服务标准、知识产权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合作,务实推进园区合作开发建设工作。

黄华华在启动仪式上表示,目前横琴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总投资达740亿元的横琴岛市政基础设施、多联供燃气能源站、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等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形成了“领头羊”效应。同时,粤澳共建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进展顺利,去年以来,粤澳双方多次协商确定以“横琴出地,澳门出资”的合作方式,共同携手筹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共同开发建设横琴的首个正式落地实施项目,既创新了粤澳合作模式,也为粤澳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牛敬表示:“横琴开发不仅成为带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而且对香港、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有利於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横琴开发热潮促粤澳发展

在《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中,中医药产业合作是粤澳双方产业合作中最具特色的领域。横琴新区成立以来,实现了粤港澳合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目前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等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横琴多联供燃气能源站服务长隆项目方案提前出炉,口岸服务区首批重点项目、金海大桥、广珠城轨延长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也正在加快推进中。

对此,黄华华还表示,目前,横琴新区经国务院批准已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实行“比特区更特”的政策。横琴新区在通关便利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产业及信息化、金融、土地以及享受部分服务外包优惠等政策也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将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掀起新一轮横琴开发热潮。

据横琴新区透露,香港丽新集团和世贸集团分别与横琴新区达成投资意向,项目投资总额达100亿元港币。目前,横琴新区已编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已全面理顺,通关、财税、土地、金融、产业和信息化等创新政策报批也取得积极进展。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奠基,标誌著粤澳合作共建产业园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中医药产业 第7篇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南药,资源,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 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骨干地区, 多年来在产销量、品种、效益方面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与其他医药大省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在新的形势下, 保持和不断提升广东中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 稳固其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 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帮助山区农民致富,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广东具有“南药”资源发展的多种综合优势, 中医药产业发展应采用以“南药”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广东中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运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 从战略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的思想、原则、方案及途径。

1 战略思想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广东最具特色优势的南药资源为导向, 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 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 统一规划, 形成以广东特色南药资源为导向, 集农工商贸科教及信息、金融于一体的大产业链结构, 以南药资源发展带动整个广东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南药资源基础研究平台、信息化平台, 完善南药质量标准体系, 营造广东“南药”品牌, 掌握优质南药资源的主动权;结合区域特点, 合理布局, 在全省范围按照GAP规范建立南药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广东大型龙头医药企业为中心, 建立现代化南药产业中心和南药贸易中心;利用广东区位优势, 建立“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并保持广东的主导地位;充分挖掘南药学术文化资源, 研发基于优势南药资源的拳头产品和系列产品, 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巩固和增强广东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战略原则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整体规划, 逐步推进;突出南药, 营造品牌;优化整合, 发挥优势;科技带动, 规范生产;开发有度, 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统揽全局, 科学制定南药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优化整合中医药产业资源配置, 形成产业链合力, 促进南药资源生产和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强南药资源生产和产品开发的科技建设, 推行南药规范化生产和管理, 制定南药质量标准, 开发南药新药,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濒危南药资源进行重点保护, 对特种野生南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保证南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战略方案

广东南药资源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需要通过统一规划, 周密部署, 发挥优势, 突出重点,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积极推行南药资源的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南药文化战略。

3.1 南药品牌战略

中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 为人们的健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入世后中药产业成为唯一拥有知识产权, 可以和国外抗衡的行业。南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特殊影响力的中药, 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导向, 其品牌地位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品牌效应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实施南药品牌战略, 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和市场覆盖面较广的南药产品,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3.2 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早已成为继物力、财力、人力三大经营资源后的“第四经营资源”[1], 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南药生产流通领域, 充分利用专利、商标等手段, 提高广东南药信誉度, 树立广东南药品牌, 从而进一步提高广东南药的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强化南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普及南药知识产权教育。南药产品在注册商标时应标明其地理标志、专利以及知名产品等。

3.3 标准化战略

中药标准化研究涉及药材的种质基因、生态环境、栽培驯化技术、采收加工、贮运、饮片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复杂因素[2], 中药标准化是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 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必须根据广东中药研发到生产的现状, 结合国际通行标准规范, 在我国现有各项中药标准基础上, 制定一整套符合广东南药优势特色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临床应用及生产等标准规范体系, 争取得到国际认可, 并使之成为南药的最高标准, 形成有效的质量标准壁垒, 对内有效控制中药质量, 对外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加速南药标准化的进程, 对于确立广东南药资源的领导地位,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区域化、国际化战略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逐步全面走向国际[3]。如何控制和发挥广东南药资源优势, 以优势南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形成, 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发挥广东南药资源的区位优势, 掌握南药产区南药资源的主导权, 建立区域南药联盟, 形成泛珠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 以大兵团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与港澳台以及东盟间的地缘优势, 以南药资源为导向, 加强区域合作, 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市场, 使广东成为世界中药资源贸易的枢纽和信息中心。

3.5 南药文化战略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岭南医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 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要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在广东人民群众之中。”充分保护和挖掘岭南医药传统文化资源, 搜集整理岭南医药文献、历代名医名方、民间验方、医院传统制剂, 编辑出版南药文化系列著作。加快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本草园”建设[4], 丰富其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窗口, 成为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鼓励中医药企业开展医药文化建设, 在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的同时宣传南药文化。开辟基于南药文化, 集南药生态观赏、传统南药加工、炮制、制药工艺、药膳、凉茶、保健品、礼品、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新产业。采用各种文化和传媒渠道, 以与南药有关的典故、传说、历史事件以及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普及的系列丛书、影视作品、网络等形势, 大力弘扬南药文化, 对于广东实施南药资源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人文社会环境。

4 实施途径

4.1 开展南药资源普查, 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

20世纪80年代, 广东进行过全省范围的中药资源做了普查, 也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的情况, 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 广东中药资源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广东南药资源进行普查。在南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 建立南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机制, 对影响南药资源发展的各种因素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南药资源信息平台, 及时全面掌控南药资源的各种信息, 为南药的开发利用创造更为有利的信息服务。

4.2 实行集团化发展, 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进一步解放思想, 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 尽快培育若干家中医药产业集团, 重点开发若干南药拳头产品和系列药品, 拉动广东南药产业链快速发展。

4.3 整合医药科研力量, 加快南药新药研发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整合广东医药科研力量, 提升广东南药的科研开发能力, 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增加南药产品科技含量, 创立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南药, 集中各方面力量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药新产品。

4.4 发展南药规范化种植, 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

将南药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作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 切实抓好南药资源的生产与质量管理。大力扶持南药GAP种植基地建设, 确保工业化生产对南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4.5 创新营销机制和方法, 扩大南药产品市场份额

药品营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生存发展。引导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营销机制和营销方法, 建立强大的南药营销网络。同时, 加大南药品牌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扩大广东南药的品牌效应。

4.6 加强濒危南药资源保护, 保证南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广东南药资源丰富, 独具特色和优势, 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 出现了中药资源不断匮乏、品种退化甚至枯竭的现象[5]。因此, 建立南药种质资源库, 进一步深化对南药资源的系统研究, 对南药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提高广东名优南药研发的质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南药资源战略是指导南药资源生产、中医药产业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战略构想,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南药资源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既能够解决山区“三农”问题, 又能提升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涵盖政策、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有效的保障体系, 保证南药资源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昔贵, 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卫生产业, 2007 (1) :93-95.

[2]甘师俊, 李振吉, 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7.

[3]科学技术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Z].2006年6月30日.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粤府办 (2007) 6号][Z].2007年2月1日.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第8篇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 创意产业被归纳为7个特点:

(1) 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 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 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 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 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 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 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 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 它有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 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创意产业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 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创意产业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 因此又往往与文化产业概念交互使用。

1.2 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与现状

创意产业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际操作标准。

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 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当今世界, 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 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 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 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 增长的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12%。纵观全球, 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 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 席卷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 展现了一幅创意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从国际创意创业的发展来看,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 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 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 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 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 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 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

创意产业, 不仅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为人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的机会, 还能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 让人们享受创造性的思维带给自己的满足, 在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同时, 增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蕲春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2.1 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是留存至今的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好的范例, 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为早期代表的中医典籍中, 留存了大量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宇宙、对人身心知识的细致体察和见解, 以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明代中晚期中医发展的集大成者、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治学风格和学术成就中, 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这种关系得到了充分反映。《本草纲目》继承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的本草学传统, 以内容的丰富、体例的精当和论述的严谨而论, 它不但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又一座高峰, 其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已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

所以, 通过兴办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 向参观者介绍中医药古老悠久的历史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伟大成就, 可帮助参观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而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西方游客,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帮助他们揭开罩在中医药头上的神秘面纱, 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 接受中医药, 从而让中华医学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 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 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是蕲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蕲春的经济建设, 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经济总量不高。所以, 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作为工作主线”的要求, “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改选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的发展目标, 深化“六大工程”, 其中, 医药排在了首位。

完善李时珍医药工业园, 启动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南园建设, 改进开发区的建设、管理、运作模式, 是发展李时珍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 也是蕲春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2.3 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是蕲春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蕲春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大县, 不仅山川秀美, 而且底蕴丰厚, 流派纷呈, 可谓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历史上诞生过人类杰出科学家、“医中之圣”李时珍, 文史学家顾景星、陈诗, 训诂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国学大师黄侃, 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 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20世纪以来, 蕲春籍高级科教人才足迹遍五洲, 人数达4 500余人, 被誉为“教授县”、“文昌之乡”, 形成了以李时珍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因此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也是蕲春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3蕲春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

3.1 国家中医药政策带来的机遇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 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 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从而使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上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坚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不变, 中部战略实施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 加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延伸, 给蕲春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3.2 独具特色的蕲春中医药文化

蕲春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其地处长江中游水陆交通要道, 素以“吴头楚尾, 荆扬交汇”之区而著称。古城蕲州, 自唐代以来, 至宋、元、明、清各代, 均为州、路府及辖县的所在地, 经济、文化十分发达, 尤以医药而闻名, 不愧为名医荟萃之地, 医药文明之乡。

在中国历史上, 明末清初形成了有识之士相对集中于医药学的时期, 蕲春的医药名家以李时珍最为杰出, 《本草纲目》的问世, “集药学之大成, 正本草之谬误, 补药物之遗缺, 解群民之疑难, 格物穷理, 堪为后世药学之正宗, 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在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3 蕲春丰富的中药资源

蕲春自然条件优越, 为药用植物、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因此, 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 不仅品种较多, 而且门类也较齐全, 历来为重点药材产区之一。根据历年来有关部门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统计, 蕲春中药资源约有1 000多种。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363种中, 蕲春地区就有196种, 占全国重点普查品种数的53.17%。

据普查估算, 蕲春县药材总蕴藏量为213 487担, 其中植物类204 568担, 动物类919担, 其他类8 000担, 大宗药材品种56个, 其中年产500 000kg以上的有丹皮, 250 000kg以上的有茯苓、蕲艾, 150 000kg以上的有香附子、野菊花等, 100 000kg以上的有茵陈、垂盆草、路路通等, 50 000kg以上的有白扁豆、丹参、黄精、竹茹等, 25 000kg以上的有桔梗、生地、金樱子、芦根、黑苏子等, 5 000kg以上的有瞿麦、血藤、香薷、商陆、前胡等, 堪称天然药用植物园。

3.4 蕲春丰富的旅游资源

蕲春南临长江“黄金水道”, 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鄂皖等级公路均穿境而过, 乘车两小时可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交通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县内交通发达, 形成了“两纵五横五循环”的干线公路网络, 支线公路实现村村通。

蕲春锦绣多姿, 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境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旅游景点遍布, 文物保护单位多达86处, 其中达城毛家咀遗址是我国西周古文化的代表。县南蕲州古城的“蕲阳八景”和李时珍陵园、药物馆、纪念馆均十分著名。拥有以李时珍文化街、李时珍主题文化公园、玄妙观、昭化寺等为核心的蕲州中医药文化及历史文化旅游区, 以南天河漂流、太平避暑山庄和桐梓温泉等为支撑的云丹山风景区、三角山名胜风景区、横岗山森林公园名胜风景区、仙人台名胜风景区、管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等。

4 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之构想

4.1 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以建设三大园为重点, 即药物生态园、药物文化园、养生保健园, 可以在湖北三江生态旅游度假区、蕲春李时珍医道养生文化风景区、蕲春李时珍健康产业生态园中选择一处作为项目的建设实施地, 也可以重新规划新区。

(1) 李时珍生态药物创意园。

生态创意园需与药物种植有效结合起来, 主要设置《本草纲目》木本药物种植园、草本药物种植园、特种药物 (蕲龟、蕲蛇) 养殖园、金石药物陈列馆。同时设立药物生产收购专点, 配备专职主管中药师与药材种植辅导员, 担任传授药材生产、加工技术和短期培训药业员工的任务。

(2) 李时珍趣味药物创意园。

趣味药物创意园则应紧密结合鄂东资源的转化及旅游开发, 主要设置《本草纲目》趣味药物馆, 馆内可置数字药物名、名人药物名、象形药物名、人体药物名、十二生肖药物等药物的展示;设置医史文献馆, 馆内可陈列《本草纲目》国内外版本、历代本草 (中医药) 著述、《本草纲目》中引据的前人医家书目, 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书目陈列、中外名家缅怀李时珍的诗词联赋、李时珍隽永性纪念物陈列 (雕像、碑刻、钱币、火花、扑克牌、工艺品) 、《本草纲目》国外传播与传承介绍;设置中华名医馆, 馆内可陈列历史上十大有医圣、药圣之称的名医雕塑及100位中华现代知名中医简介;设置中华传统名药馆, 古代著名的膏、丸、散、剂, 现代获国家名优产品奖的中成药品展示;设置中华名药堂, 中华历史上的十大中药堂、十大现代化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展示;设置中华中医药知识馆;设置药物邮票邮品馆, 中外邮票上的《本草纲目》药物展示及邮票、邮品、邮文展示;设置古今中药药具馆, 有关中医药物生产、加工、储存的工具器皿展示等。

(3) 李时珍养生保健创意园。

养生保健园则紧密结合中医药科学普及与养生保健知识的传播, 主要设置中医药物品味馆, 陈列《本草纲目》中的药膳、药饮 (茶、汁、膏) 、药酒等;设置药物健身馆, 重点落脚在游客对《本草纲目》药物沐足、药浴、美容、按摩、理疗、针炙的体验上;设置药物谐趣园 (游客体验园) , 让游客参与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活动, 中药切药、碾药、炮制 、制剂的活动, 同时兼以《本草纲目》中的药物特产展销——按《本草纲目》中验方制成的药枕、药垫、药巾、药靴、药帽、药袋等药物保健品。

4.2 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原则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与观赏相结合的原则, 弘扬与发展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湖北省《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决定》精神, 围绕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 围绕蕲春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产品为核心, 以项目为载体, 以科技为支撑, 以园区为依托, 加快中药材种养业、医药工业、医药物流市场建设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速度, 加大政策和投入的支持力度, 实现医药经济富民强县目标, 使蕲春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地位有影响的医药名县。

4.3 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措施

(1) 政府引导, 多方参与:

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政府专项引导资金, 设立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专项, 制定扶持其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高度重视中医药资源保护和中药材生产发展, 开展全县中药材资源普查, 加强蕲春产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审定及配套技术研究, 争取将蕲春建设成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良种培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

(2) 科技先导, 重视人才:

创意产业是一种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产业。创意产业, 要靠“创意阶层”, 所以, 应考虑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创意阶层的增量供应机制, 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 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 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加快培育出一批名中医, 同时兴建名老中医堂, 实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 以培养优秀中青年名中医。

4.4 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保障措施

(1) 制定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多元化项目融资的财税政策, 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信贷机制, 探索设立投资公司的投资模式, 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建设。

(2) 加大对中医药开发示范区和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涉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关的农林特产税及粗加工增值税, 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免税。完善扶持中药材生产的补贴政策, 重点加大对蕲春道地药材优质种苗繁育、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和推广的补贴或奖励力度, 促进中药材生产发展。

(3) 建立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使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蕲春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为国家品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之一, 必将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系列措施, 预示着中医药将成为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家品牌。国家品牌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有助于展现国家实力, 塑造国家形象, 凸显国际竞争力。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如果将其打造成国家品牌, 则可成为让世界人民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精髓的最佳载体之一, 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宝贵的创新资源。

目前, 蕲春已全面启动李时珍医药经济开发区建设, 主攻两大产业发展方向, 构筑三大发展平台、五大特色板块和五大产品系列、创建六大品牌, 争取三五年时间, 让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成为蕲春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李时珍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这些都为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文化土壤肥沃, 繁荣发展之日, 便是中医药事业全面振兴之时。这一刻, 已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 (美) 理查德.凯夫斯.创意产业[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187.

[2]非云.创意力量[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09.

[3]陈中文, 许正清, 韩进林.千古人杰李时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299, 304.

[4]徐和木.蕲春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0.

[5]叶茂.关于蕲春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 (草案) 报告[R].2010.

[6]梅全喜.蕲州药志[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3:79, 90.

[7]洪净, 石鹏建.中医药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07.

中医药产业 第9篇

目前, 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 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 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 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 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 (以下简称“我省”) 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 将中医药的属性, 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 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0,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 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 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 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 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 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 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 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 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 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 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 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 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 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 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 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 推广中医药品牌, 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 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 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 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 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 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 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 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 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 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 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 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 颇受群众欢迎。此外, 利用地缘优势, 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 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 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 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我省越来越多企业, 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 与旅游业“结缘”, 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 让其华丽转身, 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 通过物化形式, 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 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 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 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 (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 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 (基地) 。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 投资2.5亿元, 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 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 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 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 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 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 (福建) 产业园落户漳浦, 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 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 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 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 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 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 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 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 年出口超千万美元,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 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 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 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 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 布局分散, 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 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 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 (基地) 尚未完工, 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 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 给予倾斜, 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 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 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 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 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 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 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 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 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 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 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 以品牌促规模, 以品牌拓市场, 以品牌增效益, 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 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 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夲、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 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 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 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力度2.4.1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 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 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 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 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 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 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 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 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 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 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 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 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 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 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 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 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 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 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 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 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 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夲加强合作, 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 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 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 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 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 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 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 成长性投资, 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 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中医药产业 第10篇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全球价值链,知识产权保护

一、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

世界经济深度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经济体系的过程。它有利于资源全球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技术、知识和资本的流动,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全球化语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产业价值链的竞争,是众多同类的企业瓜分市场、垄断市场的竞争。

对价值链和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最早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一书。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1]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显示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此基础上,波特进一步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即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制造商价值链、分销商零售商价值链和消费者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Kogut则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2]。这一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形成更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理论。他发现许多价值链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支配者在进行协调,通常占据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由此决定了整个价值链的基本特征。他根据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将价值链划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订户驱动型价值链。生产者驱动型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而订户驱动型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等生产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

“价值链管理就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它要求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模式转移;以顾客为中心进行信息化价值链管理;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生产流程”[3]。在产业价值链体系中,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两端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宏基电脑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在其著名的“微笑曲线”中指出,“一端是如何通过市场调研,经过转换研发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另一端是如何通过行销和品牌来创造产品的价值。”而处在中间段的组装制造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企业经营附加值也呈现出“中间小,两头大”的微笑形状。产业价值链就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在产业价值链中,每个节点都由若干同类企业组成,他们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则是交易关系。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内,每个企业只有从事自己的优势环节,才能使整个价值链价值最大化。

二、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中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医药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地扩大。中医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多年来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缓慢,水平仍然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改制品种泛滥以及缺乏标准和规范等已成为主要制约瓶颈,影响着中国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基本状况是“小、散、多、弱”,研发能力低、国际竞争力差。虽然中国中药企业数量多,但是大都处于低水平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仿制药数量巨大,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处于低端锁定状态。在国际医药产业发展中,由于西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以“自然疗法”为特点的天然药物产业将成为全球制药业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截至2009年2月,中药行业企业数为2 091家,从业人员人数43.46万人。其中中成药企业1 444家,从业人员人数36.3万人;饮片企业647家,从业人员7.1万人。2008年,中成药销售1 676亿元;饮片销售395亿元;中药材销售372亿元。2008年,全球与中国开展中药贸易的国家多达163个,其中出口国家达154个,中药进出口额达到17.52亿美元,其中出口13.0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4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也正以每年70%的增长率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使用植物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在未来10年内,中药的开发利用将在全球兴起,中医药产业也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二)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中医药产业发展集中度相对离散,产业链衔接不紧,出现断层。

通过投入产出结构发生垂直联系的产业之间,一个产业的地区集中会吸引相关产业向该地区靠拢而出现产业聚集。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以某个环节的生产企业为中心,上下游产业会相互靠近,从而使交易成本降低。这种链合优势使得下游产业可以从交易成本降低中而受益,上游产业也因易于进入下游市场而获益。产业发展能够带来相关产业的“提升效应”,反过来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创新,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制造业的产业链同供应链只有高效地对接,才能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江苏中医药产业发展集中度相对离散,产业链衔接不紧,出现断层,衔接效率低,协作性不强。专业化协作体系尚不健全,形成中间商过度操纵市场,加大流通环节的成本。各企业独自发展,对周边其他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带动性不强。大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知名度和特色品种,不仅规模小,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直接导致了江苏中医药产业的生产成本较高,规模效益较差,缺乏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每一个企业都作为单体而不是结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了劳动生产率,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2. 中医药产业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创新能力不足,难以产生技术外溢效应。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薄弱,一直是困扰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由于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和评价体系的缺乏,中国尚未建立起中药质量控制评价标准体系,从全国来看,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十分普遍。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1%或以下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以维持,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中国医药企业自身投入的研发资金一般不足销售收入的3%,远低于发达国家8%~10%的平均水平,除个别企业在5%以上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约8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中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建立健全,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间环节出现严重断裂,科技创新不足致使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科技研发较为盲目,不注重市场适应性,致使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充分。中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中医药企业缺乏专业的科研创新型人才,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克隆”。由此造成中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处于低端领域,始终无法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也主要被进口产品占据,缺乏国际竞争力[5]。

3. 中医药产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世界经济深度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许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巨大价值和潜在效益,还没有能够从维护国家发展主动权和市场竞争主导权的高度来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义。目前,许多中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不谙专利,缺乏品牌意识,结果导致不少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反而由外国人抢先申请了国际专利。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八项专利由美国抢先申请,主要用于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而中国的专利只是薄荷藕、薄荷茶水等,市场空间极为有限。有的企业为了吸引资金,不惜将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处方、炮制技术转让给外方,导致了大量专利技术的流失,使得“洋中药”大肆入侵,给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经济损失。

三、中医药产业升级的路径分析

(一)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是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途命运。经济竞争背后是科技竞争,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就必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将直接关切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未来企业的高额利润就体现在知识产权加世界品牌。随着经济、科技、金融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间国际竞争的关键。

目前,中国多数中医药企业只重发展速度和规模,而不注重自主技术创新,重视技术引进而不注重消化吸收,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必须加大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真正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要不断开发有更多知识产权的项目,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情况下,研发、内生吸收能力等创新投入因素与创新产出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下,使得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并不断扩大,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呈现日益明显的“马太效应”。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把原始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把集成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任务。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中医药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提高中国中医药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扶持优势中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其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使其实现集成创新。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继续推进原始性创新,努力促使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

(二)加强社会信用制度供给,为中医药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要强化社会信用制度供给,营造区域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中医药产业的要素联接,提升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目前沪深股市上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的上市公司有同仁堂、丽珠集团等31家,多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可以考虑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鼓励中小企业生产技术改造或更新,支持研发和品牌建设,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引导行业协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力度,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推广成熟技术[4]。通过创建创新平台和区域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产业系统内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在释放出产业系统内部“集体创新”效率的同时,还要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为背景,引导中医药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走向高端发展道路。目前中国风险投资主要以政府资金为主,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组织模式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序还不健全,资金规模小,往往注重于短期见效快的项目,缺乏对传统的中医药制造技术改造,这些都不利于中医药产业升级。[5]因此,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三)努力提升中医药产业关键要素的完备性和协同性,是实现中医药产业网络升级的重要基础

产业升级就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中医药产业网络升级有以下四个步骤: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产业聚集优势,对中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塑造要积极规划,着力引导中医药物流、保健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再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网络链条结构模式。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告诉我们,产业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条件;(2)本国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3)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因此,要努力提高关键要素的完备性。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发育不完善、一些基础设施不配套、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缺少了这些关键要素,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就表现出产业关联度低、创新活力不强等种种劣势。要实现中医药产业升级,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提升关键要素的完备性;同时,大力推进关键要素的持续改善和自我提升,强化关键要素之间的协同。

(四)加速构建中医药产业区域产业集群

为了提高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对现有企业的重组整合,形成能与世界大型跨国集团对等竞争的世界级旗舰型大企业。要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同业并购整合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企业整合成既在技术经济上有一定联系,又在规模上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这样才能迅速集中技术、资金和管理抢占国际市场,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公司的运营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才能具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并购能力。[6]要积极鼓励中医药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和并购,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际化步伐。采取集群化发展模式是中医药产业实现升级的重要途径。20世纪后期全球兴起了产业集群热,在全球价值链上,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比较成本优势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个特定环节的优势,而不同环节的区域分工和优势以特定环节上的产业集群形式表现出来。从中国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地方主导产业的形成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单个大型企业集团的成长;三是多个同类或相关寡头企业在同一地区的集聚。要将各地的中医药产业集群统一规划,用政策引导鼓励产权交易,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合理分工,深化集群内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组合下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集群网络内科技成果的更深层次的有效扩散,使中医药产业升级的资源匹配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中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Kaplinsky.Spreading the gains from globaolisation:what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2),117-146.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4]李芸.制造业中小企业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45-46.

[5]李洁.国际风险投资趋势及江苏风险投资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7,(4):154-155.

中医药产业 第11篇

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中医药产业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国门,更重要的是以处方药的身份走出去,而不仅仅是以保健品、食品的身份走出去,进入对方的主流医疗体系,但现在我们距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闫希军指出,现代中医药产业走出国门,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理论在国际世界的认同问题。中医药走出国门的过程,是中西两种文化碰撞的过程。阴阳、虚实,这些国人尚难说清的中医概念,如何让外国人听得懂?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推广。闫希军表示:“让不相信中医的外国人吃中药、看中医,必须从文化传播做起,应始终坚持中国文化特色,坚持中医药文化特点,既销售药品,又传播文化,在把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品销售到海外的同时,也要把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带到海外。”

闫希军同时指出,现代中医药产业走出国门,其次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的标准体系问题。他认为,一切用标准说话是FDA的基本原则,中医药国际化的本质是现代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西药成分大多是比较单一的化合物,而中药配方来源于几千年经验积累,大多数是复方的,有效成分比较多,仅仅是一个“相对已知物”,很难像西药那样进行科学的数字化、成份化认证,因此,中医药产业冲击FDA认证难度很大。1997年底,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正式通过美国FDA临床研究批件,成为中国第一例通过该项审批的复方中药制剂。由于与FDA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申请注册不得不搁浅,直到10年之后才重新申请,并一举成功完成了FDAⅡ期临床试验。

天士力敢于直面并经得住FDA考验的功力何在?闫希军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在于天士力人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和先进平台两大建设,从做专做精,到做强做大,不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用过硬功底与世界对话。”

闫希军就天士力的具体做法作了以下分析:一是狠抓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实践,天士力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标准,使标准化管理覆盖全产业链,实现了中药创制的数字化、可视化、信息工业化,达到了药效物质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用标准与世界对话,从分子水平说清楚了复方中药组分,把“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演绎成为“创新中药、数字解析”,打开了中医药神秘的“黑匣子”。二是狠抓先进制造平台建设。天士力将标准化管理覆盖全产业链,为做大药、做世界级大药,做大产业,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高速滴丸生产设备及生产线,创造了一个新的滴丸胶囊剂型,使现代中药制造与国际现代制药标准全面接轨。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研究 第12篇

1 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认识

产业(industry)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部门。20世纪20年代,国际劳工局对产业最早作了比较系统的划分,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分为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后来,许多国家在划分产业时都参照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了国际劳工局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中国,也对产业进行了划分。

在现代医药产业中,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生物技术产业60%以上,而且生物技术在制药技术上的应用也最成熟。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医药产业是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等主要内容的医药结构体系。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产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

2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医药产业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随着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的发展由低级的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利用和低级的人工劳务输出,逐步转向规模经济、科技密集型、金融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知识经济型,从输出自然资源,逐步转向输出工业产品、知识产权、高科技人才等。如,我国的化学药物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发现及发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药物,有的现在仍在使用。其中,有机化合物仍然是合成药物的最重要来源,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微量化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流通体制改革步伐有所加快,医药商业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商业一统天下格局,产权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组建了一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有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经营方式也开始转变,不断涌现出总代理、总经销,集中配货,连锁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尤其是连锁经营在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国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医药连锁企业,连锁经营的药店分布于各主要区域。一批企业积极的进行医药电子商务的探索和试点。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医药产业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为了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我国医药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本土企业在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逐步走向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处于医药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进行了战略调整。

随着新医改执行力度加大,产业实体零售连锁企业销售规模的增幅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由于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症上显得无能为力,而且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各制药公司开始转向天然植物,从植物中提取合成新的药物品种,由于其开发费用比纯化学合成药物少得多,必将得到很快的发展。另外,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认识的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人们对于健康将有更高要求。

3 结语

我国医药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相对较差。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太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相差甚远。当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医疗体制改革及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我国医药产业必将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李进.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2).

[2]任正华.我国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J].西部药学,2008,(1).

上一篇:民族音乐下一篇:爱与恨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