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化教学

2024-08-03

小学语文优化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优化教学 第1篇

一、渗透德育教育

以往的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德育, 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违教育的意义, 没有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从小让学生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根基。小学语文课程虽然在教师看来比较简单, 然而却蕴含着大道理,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 教师要做德育的有心人, 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把空洞的说教变为渗透教育, 这样才能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

1.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 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 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 《美丽的小路》一文, 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 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 我就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为什么会有垃圾存在?人们应该怎样保持环境卫生?”学生们经过思考踊跃发言, 尤其是针对不自觉地乱丢垃圾的行为, 表达了很多不满。有的认为应该多设几个垃圾箱;有的认为写标语揭示;也有的认为进行罚款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发表对环境卫生的看法, 学生们会自觉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人、社会都不利, 加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2.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 也能感染学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转变应试教育教学观

以往的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考评学生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办学水平, 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模式, 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对教材机械地讲解, 用统一的标准答案、一致的教学评价、作文的公式化、考题的标准化等等对学生进行模式化的教育。学生犹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是课堂教学程序化的产品, 压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 扼杀了个性的存在, 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而新的课程改革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高度, 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突出了育人功能。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条条框框中走出来, 树立全新现代教育理念。即“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 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抛开学生的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 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 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 再从细部体会回到领悟文意, 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 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 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 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 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现他们的学习兴趣, 自由发挥, 只有满足了个性的需要, 学生才能积极投入, 进行创新学习。可以说, 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 我们便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己去建构知识的过程, 用思考来内化知识, 而不是吃“现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要教给学生如何思维, 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学校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过去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就是看他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只要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就万事大吉了, 不管教师们教学的差异有没有, 一律实行“大锅饭”。这就让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 没有压力感, 对学生的教育没有责任感。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的颁布实施, 一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业绩与工资开始挂钩, 这就让大家有了紧迫感, 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学得本领, 全面发展, 提高积极性, 努力去钻研教学。另一方面, 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 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通过对教师评价的转变, 促使教师做到教学的最优化。

四、运用体态语言进行心理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 因为你的每一步, 每一句话, 你的眼神, 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 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 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巧之一,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 这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体态语言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 将生动的表情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板起面孔说教, 学生会感到害怕。而对于富有亲切力的教师会发自内心的喜欢, 学习表现也积极, 愿意和教师交谈。于是老师的一个眼神、手势, 都能使学生信心倍增。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 对于课堂总是有一些怯懦, 尤其是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这时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给他们极大的鼓舞。当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之后, 教师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报以赞许的一笑, 是对学生最好的表扬。有了这样的一种体验, 在今后的课堂上, 学生总是能热情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这不正是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吗?

总之, 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师对教学的优化, 是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下的不断融合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深挖有关的教学信息,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实现语文教学的优化目标。

小学语文优化教学方法 第2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要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关系到学生整体的学习素养,研究好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阅读教学

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迟早会积累丰富的知识。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迟早会学的很出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成功的阅读绝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原文,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

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1.“读、写”结合法,培养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阅读中去。“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在教学中,对于学习读写例话,归纳阅读方法等,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重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会融入到课堂中自主地进行阅读,从而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2.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的阅读量对于他的写作能力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感兴趣的字词句记录下来,阅读之后反复翻看,如讲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要让学生领会到黄河是人类祖先居住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后来为什么黄河两岸的人们叫苦不迭呢?就让学生在创设意境中充分领悟黄河变化的原因。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

三、写作方法的培养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并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快乐写作的信念。小学作文不仅要教会孩子一些基础性的字词和句式,更要培养出孩子们文学素养,让他们真正的有感而发,运用恰当的文字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促使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这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提高写作水平第一位就是建立对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把写作变成自觉的行为。

如写《家乡的变化》也不再是家乡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而可通过家乡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觉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1.创设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在轻松愉快中学作文。

2.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都可以成为学生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发表议论的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按内容顺序。例如从整体到局部、景物到人物、主要到次要。教师抓住课文的精妙处,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让它们沉浸于美的遐想之中,又能使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景,还能使他们的思想飞出校园。

3.观察要细致入微。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用耳倾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味和声色等各方面。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规定必须观察若干方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列表格填写。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灵活地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增强。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语文;教材教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94-01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在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那么,怎么样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在实践中鄙人也总结了本身的几点做法。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三、要重视阅读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四、要多角度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要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优化设计 第4篇

一、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在于提高小学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操控者应该恪尽职守, 秉承为了孩子的理念帮助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中体现在教学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水平、教学技巧水平、教学考校水平、教学课业水平等五个方面。教学技术水平指教师能力的运用, 通过技巧性的展示、表演和演讲教授一些语言不易表达的事理。技巧并不是投机取巧, 而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 围绕教学知识和目标而展开的一种方法。技术水平是考验教师对周围资源合理利用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手段。教学考校水平可以界定为教师对教材要点的归纳和总结, 要求教师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构和建构, 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需求和理解。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育考题的分析和预测。教学课业水平指教师对教材把握的深度以及扩展度, 通过对教材关键点的分析提出相应发展区的问题, 从而在小学教堂上从时间限制和空间资源方面完成教学指标。这也是考量教师能力的标准。

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不断探索, 自主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小学教育本身、教材课业指标出发, 通过关注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语文的结合点来引领。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由此及彼地引发到教学实践当中去。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快乐。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的不二选择。

2. 营造优良的课堂学习氛围。

小学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问答环节。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依托课业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问,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回归知识点, 学习知识点。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锻炼学生的发问能力, 让学生开口提问是教学兴趣培养的宗旨。通过师生互动进行讨论交流是小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以往单向的知识灌输, 寻求建立一种双向的或者多向的师生交流互动模式。角色演练要求学生对教材课业进行情景模拟, 比如《农夫和蛇》中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角色, 进行课业对话。让学生通过自我参与的方式帮助学生快乐学习,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学习要领。教师说百遍不如学生做一遍, 毕竟经历才是最直接的老师。角色演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或创造环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和亲切地表达。通过卡片图文、声乐视频引起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力, 而且形象上的直接表达有助于学生理解吸收课堂知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竞争性和期待性来合乎时宜地进行课堂竞争比赛, 设置奖品。也可以参考学生学习力制作课堂表、档案袋。通过激发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优化课堂教学。或者通过小组创立学习角, 形成学生团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模式中团体讨论是优化教育效率最有效的手段。印象表达可以界定为教师通过形象的语境和画面描述引领学生进入教材, 对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全方位地进行虚拟展现。这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3. 多层次地进行教学评价。

加强课堂管理, 包括课堂纪律管理、教室空间管理、教学时间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严肃的课堂纪律才能保证优良的学习环境氛围。让学生懂规矩是展现小学语文教师形象和魅力的关键所在, 只有能让学生听话的老师才是学生心中优秀的老师。在加强课堂纪律的约束时要确保课堂空间安置的合理性。在空间距离上要便于教师顺利地与每位学生交谈并确保学生座位的规整, 处于教师的视线范围内。不能将学生的座位安排过于死板或者随意, 要把握最佳时域, 这应综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关系统筹安排, 由此方可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原本教学模式中改进教学时间管理, 强调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关注度, 坚持时间效益, 进行适当的课堂放松和休息是必要的。最后要管理学生行为, 坚持控制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 明确表明学生行为准则标准。赏罚分明, 抵制不正确的课堂行为, 降低学生挫折水平, 优化课堂学习效率。

三、结语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第5篇

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进程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当前,我校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虽然有所完善和发展,但是在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师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忽视语文学科的特殊任务和过分关注学科知识系统等问题。这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始终徘徊不前。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的进步,语文课程的发展,还是对于培养个性充分、自由、和谐而又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先进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工作的经验教训,全面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最主要的内容。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近几年来,为了达到这种不断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我校积极探索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新路子。不过,这当中也存在着教师对教学评价认识深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简单追求理想化而不切实际等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认识评价目的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总的说来,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有两种目的,一是总结性目的,二是形成性目的。其中,总结性目的在于证明学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程度,从而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形成性目的则在于通过分析、诊断来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两种目的当中,后者是根本性的主要目的。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毫不含糊地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是为了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种本质规律,随意颠倒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两种目的的轻与重,必将严重压抑小学生的心灵,使很多家长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使学校过分重视评价的结果,最终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根本性目的呢?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深入认识和把握它的主要功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主要具有诊断、导向、改进、启发和创造的功用。诊断功用就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提示和分析,使学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设法纠正和补救。导向功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定向引导。改进、启发和创造功用主要是调节学生学习的节奏、状态和信念等。

2、不再将它作为筛选淘汰或评等定级的工具,而是作为改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3、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并通过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激励他们扬长避短。

4、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各学龄段的培养目标。学生只要达到基本标准就是合格。在此基础上,鼓励冒尖,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全面优化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方面,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评价内容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难以形成自己的特长,严重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优化思路是: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1、认知领域的内容,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更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评价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

(2)阅读方面。要评价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对常用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写作方面。要重点评价语文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4)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5)综合性学习方面。要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各项能力的测评真正落实并富有实效,我们可以对上述各项内容进行分项测评。这种测评的意义在于:能够对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评价,使学生发现和发挥其优势,树立信心、产生兴趣、强化动机,进而在优势项目的带动下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其他项目的发展。

2、非认知领域的内容,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和习惯;要关注学生对汉字审美价值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美观。(2)阅读方面。要结合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评价他们阅读的态度和习惯等。

(3)作文方面。要评价学生写作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写作活动中与人了解、与人合作的情况。

(4)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5)综合性学习方面。应着重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落实非认知领域的上述评价内容,必须注意突出对学生主体精神和情感品质的评价,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操作过程中,可以单列态度与习惯、兴趣与特长、情感与意志等评价项目,也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合进认知领域的评价内容进行一并评价。比如,作文评价方面,为了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在评分标准上就要鼓励创造性。对于确有一定新意的作文,即使语言表达上有某些欠缺,也要给予较高的评价。又如阅读,为了突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评价,在评分标准上就要注意鼓励学生表达独到见解。一些问答题,即使学生理解不全面,答案欠缺要点,但只要有比较独到的观点,或者在某一方面理解特别深刻,我们也要给予较高的等级。

三、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离不开评价标准的灵活掌握。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它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一样,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往往把学生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之下,用评价者认可的某一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这种评价标准的约束下,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其实,各种文化、知识、素质以及拥有它们的个体之间,只有特征的不同,绝不存在价值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多元主义的观点。坚持这种观点,是灵活掌握评价标准的思想基础,落实这种观点,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领域中不使用一刀切的标准,彻底实现价值取向多元化。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绝对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发展上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对学生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利于帮助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2、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评价标准相对确定的时候,要灵活掌握学生达到标准的时间因素。对于能够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教师应该以此作为基础,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合理性与正常性,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这些学生,尽管在达标时间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显得滞后些,但是他们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成功的感受,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一样,总是存在着多种正确的解决方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崇尚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评价测试题目也是标准化命题。这种模式,压制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抹杀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个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智力活动丰富多彩。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要在测评题目上加大改革力度,多用开放式的题目,不要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应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这种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可以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特别是能够测评学生非认知领域的素质。

四、积极改进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行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关于评价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仔细说明。结合这些说明,我们认为积极改进评价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努力。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以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性评价是某一教学活动后的结果评价,重在评价学习成效。大力加强形成性评价,可以强化评价的反馈和调节功能,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加强平时”的做法,改变传统的依据期末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答问、作业完成、单元测查、分项考核、日常观察等形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而且使教学评价成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以评比学生在集体内的相对位置。定性评价是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既定的学习目标之间有无差距。定量评价容易以集体内他人的情况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从而形成学生名次的排定。定性评价是以某种目标为基准的评价,评价的是目标的达成度或标准的满足度。定量评价容易造成学生内部激烈竞争之后的两极分化,使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焦虑自卑,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持续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定性评价以某种预定的目标为标准,能够将集体内部名次之争的矛盾转化为学生个体与外部学习目标的矛盾,激励全体学生向着学习目标不断迈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定量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分数和名次。定性评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结果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分数的,也可以是等级的,可以是评语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其实,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选择是外在因素,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中,如何以定性评价为主还得取决于我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此,不再赘述。

3、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方式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试和作业外,要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4、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评价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应逐步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考评,重视发挥学生在考试评价中的主体性,可以扭转以往只重考评结果而忽视考评过程的倾向,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在这方面,我学校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评与互评运用到非认知领域,如习惯、兴趣、态度等的评价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深刻的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中进行了主动积极的发展。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自编试卷、互相考查、交换批改、小组评议,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能力,照顾和培养了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建立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毕竟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系统,所以,要想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有一个评价重心的问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轻过程、重结果”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纠正这种严重的错误,《课程批准》明确指出:“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不过,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做起来有一定的阻力,这就贡献到考试指挥棒的问题。

为了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我们必须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进行评价方法的深入改革。

1、把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的情况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我们认为,按照该量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又关注了教师教学行为带来的效应和结果──学生“主体地位”、“语文训练”的落实和“整体效果”。从分值上看,这三项内容占了总分的65%,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比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考查学生语文训练和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考查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完全依靠自己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主体性的发挥。我们的教学,在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应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激励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点通俗地说,就是一堂课,只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实效,哪怕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也是好课。另外,在活跃课堂气氛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系上,我们也应该抓住根本,着重考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情况,不要被课堂上“热闹非凡”的表面形象迷惑。

2、加强随堂课的评价。针对目前过分看重一堂优质课或公开课的情况,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必须大力加强随堂课的评价。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3、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更是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必须建立旨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完成这项工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过,其职责主要不在于教师和学生,而是在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校的语文教学管理人员。鉴于这种原因,我们就不再详细论述这项工作的现状及原理,只是简要地提出几点建议。

1、以转变评价观念为先导,把评价改革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评价改革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2、把评价改革和学校的各项教育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评价改革建立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

3、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学校要把考试的主动权交给教师。前者目前已落实较好,后者还需积极探索。

4、学校加强教学和评价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不以期末或毕业考试的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教学管理的完善,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三个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是根本性的终极目标,第二、第三个目标是促使根本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间接性目标。这三个目标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孤立、割裂开来操作,而应统筹安排、数管齐下、突出重点,争取在短期内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优化。

河东学区教学研讨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汪家寨小学

小学语文优化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业优化 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做语文作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識的消化和巩固,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必须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一、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方向

1.语文作业要适量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想要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技能,就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长期积累和消化。因此,老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作业量,不能因为急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及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加大学生的作业量,老师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作业,而不是以大量作业使学生盲目应对,甚至造成学生出现抄袭、让别人代写作业等现象,使学生形成不良学习行为。

2.语文作业趣味化

由于小学生处于玩心比较重的年龄阶段,再加上语文作业的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比较枯燥,趣味性不高,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紧跟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的语文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泼水节》这篇课文,老师可以举办以这篇文章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述场面并写出感想,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幅提高。

3.语文作业要开放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开放性强是语文的显著特点之一,在语文作业设计时,应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使课内和课外的教育资源相融合,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不仅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而且要做到与社会息息相关,此外,老师应充分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语文作业,供学生选择,使语文作业不但开放,而且丰富灵活。

二、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形式

传统语文作业模式具有很大局限性,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且传统作业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走出课本。而多元化的作业模式可以让学生从课本走向实际,开阔思维空间。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需求,设计多元化的个性作业形式。例如,《人民大会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布置开放性作业:根据课文对建筑的内容描述,观察身边的建筑,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并写出对该建筑物的感想。布置多元化语文作业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特点有准确掌握,依据因材施教要求布置多元化作业,使作业形式适合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

传统作业形式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作业形式单调,学生无法从作业中感受快乐,将作业作为任务。而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的情趣功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要布置一篇关于学生童年的作文训练,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然后教师问学生童年经历过的好玩、有趣的事,通过歌曲激发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从生活中提炼美感。同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童年往事。最后,教师布置作文要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

四、强化探究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倡导学生探究发现、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因此,老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把教材中动人的场景或漂亮的风景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下来,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意识,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五、及时批改

批改作业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作业批改情况不仅反映着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作业批改要丰富批改方式;丰富作业批改符号;丰富作业批改语言,积极鼓励,热情洋溢,激发进取心。

六、用心讲评

讲评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从现实来看,作业讲评效率往往很低,有些内容虽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效率不高。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应该在指明答案要点的同时,充分展示思维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在讲解阅读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出处,了解分析过程,养成思维习惯。在作业的讲评中还应考虑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语文作业对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水平提升有很大作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作业是否有趣、有效,并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核心,真正做到小学语文的作业改革,老师应注重调动学生完成作业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业点评时应尊重每位学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艳.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J].学科教学,2014,4(8):3-4.

[2]马兴喜.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J].课改在线,2013,12(4):12-13.

小学语文优化教学 第7篇

一、创设诵读环境, 培养学生兴趣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 是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 所阐述的理。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 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 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 在吟诵品味之中, 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 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体会到古诗词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正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 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理解, 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 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总之, 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体现了“环境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二、发挥教师主导, 促进理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情趣, 扩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 增出一两句话, 也许就够了。学生在计算机提供的情境中感知、感悟古诗, 然而由于古今异义及古诗的特点, 总难免还会存在疑难。建构主义也强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那精要之点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点拨的。

我们教师在熟悉教材、钻透古诗、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注意精心设计思考题与讨论题, 使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总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让他们能“跳起来摘到苹果”。

三、明确任务情境, 迁移扩展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就是帮助意义建构。要完成意义建构, 需要确立好教学目标, 设计真实的任务, 以解决知识迁移的问题, 也就是解决好学生环境的核心——任务情境。

我们在实验中, 首先确立了引导学生在诵读古诗的基础上感知、感悟古诗文句的优美、意境的深远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总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操作电脑自主学习中, 我们还设计了读通古诗、读懂古诗、品味古诗、巩固检测、迁移扩展几个学习环节, 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意义建构。

四、灵活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果

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加有效, 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 展开讨论和交流,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 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检验、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古诗的网络教室里, 采取了小组协作、人机交流、分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 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 既给了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又提供给学生间协作讨论的机会,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自主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学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领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就如何运用多媒体加强古诗教学提点见解。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一般都很棘手, 学生也感到很难领会。它结构严谨、抽象难懂, 而且情景交融、含义深奥, 要使学生领会古诗的意思, 关键是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理解、想象。为教好古诗, 教师可以运用播放录音、投影幻灯的手段, 化枯燥为情趣, 化深奥为浅显, 通过形象、生动的讲授,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使之易懂和易理解。

另外, 在语文活动课上, 还可以用录音方式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 让学生自我鉴赏、自我提高, 促进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训练。如, 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考虑到学生很难读出游子的惆怅之情。因此, 教师可用录音示范, 学生反复听几遍, 边听边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最后,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学生在这特定的朗读情境中激起了有感情朗读诗词的欲望和激情, 从而主动去模仿,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8篇

对话文本,创设情境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储备,使学生对言语对象进行积极的感受体悟。例如:在教学《将心比心》最后一个自然段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将心比心”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生活中,你曾经有过和文中描写一样的那种经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情感一下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的思绪飘得很远,有的想到自己犯错误时,妈妈是如何谅解他的;有的想到同学生病时,自己是如何安慰他的;有的想到父亲在村子里是如何帮助其他村民的……此时,孩子已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自然在朗读中能入情入境,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

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体现人物品质的。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又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语句,对于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质,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如《慈母情深》一课,充分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突出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融进文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母亲的伟大形象,学生心中对母亲的那种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带有情感的朗读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引导他们深入课文情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有些学生边读边摇头,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有些学生则边读边点头,因为他们感觉到了隐者真“隐”呀,从心里佩服隐者;有些学生则边读边抬头,因为他们感受到诗人很困惑,对隐者所居的白云深处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这充分体现了孩子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富有个性特色的情感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多元的理解才能折射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第9篇

一、“超文本”的大阅读策略。

传统教学坚持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重结论而轻过程, 重死记而轻感悟, 重照搬而轻发现, 已严重地损害了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 是教师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 既看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对阅读教学改革确实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都明白, 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 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 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的。这是因为, 学生是阅读主体,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和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 不完全为文本所囿。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在于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遵循这种高效的阅读教学规律, 对课文质疑, 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 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就必须要求沟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实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就必须把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课堂教学阅读有机地统一起来;就必须把应试阅读与诗意阅读完美结合起来, 施以不局限于课本的“大阅读”策略。

二、读写益彰的互动策略。

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读写分离是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致命伤。读写互动教学的涵义是: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 按照学生学习的需要, 所进行的阅读 (包括听) 和写作 (包括说)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全面发展的系统教学。在这一过程中, 读写是紧密联系的, 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 不是单向的。阅读的过程必然是写作过程的蓄势和准备, 写作的过程也将成为阅读过程的验证和实践。有阅读就要有表达, 有表达也就必然有阅读。无论是学习中的读和写, 还是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表达, 都必然体现着读写互动的系统特征。把读中所学迁移到写中所用, 把写中所悟迁移到读中再悟。广泛迁移, 使得读写教学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 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中有悟、悟中有创、创中有为的境界。读写不仅是互进的, 也是互逆的, 互进和互逆都是互动的形式。这两种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处在读写教学这一统一体中, 从读中学写, 以读促写;从写中学读, 以写带读。在实践中阅读课和作文课是融为一体的, 课外阅读与课外写作同样是融为一体的, 生活体验与写作也是融为一体的。读中生悟, 悟则必写, 全程互动, 读写同步, 以读促写, 以写带读, 最终达成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自主开放发展的交流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 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交流经验, 这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要求, 也是写作教学的要求。因为经验是捷径, 经验是航标, 是成功者的解说词, 在交流中不仅形成了师生互动, 而且也营造了读写的良好氛围。交流体现着读写互动教学的基本思想, 也是现代教学思想所大力倡导的, 它不仅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而且也充分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及协同学习的先进教学思想。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 那么他们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 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 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当然, 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 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 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 可以和老师交流, 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周围的小伙伴交流, 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 在体验与交流中, 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 就能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 判断出与目标的差距, 促进自己不断反思和进步。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 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 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 学生也就会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阅读交流,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活动, 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生阅读活动, 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获得了极为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优化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结构,优化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改进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优化教学结构至关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 基本上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教学结构是围绕着教师怎么教而进行设计的;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的是教为学而服务, 学有什么问题和需要, 教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启发和诱导, 教学结构就要围绕学生怎么学而进行设计。因此, 教师首先应当将转变教学观念,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阅读教学结构, 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就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浅谈以下四方面的体会:

一、明确预习要求,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 能够为课堂阅读教学做铺垫,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教师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他们学会如何在阅读中质疑问难。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备预习, 精心设计预习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预习, 将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预习活动中。而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并将检查预习变成进一步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的环节, 表扬认真预习的学生, 以激励全体学生扎实地开展阅读活动。

例如:小学语文第八册《手上的皮肤》, 笔者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认真读读课文, 想想你知道了哪些有关手的知识。”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一边读, 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这个预习要求, 是要通过“读读”这个手段, 来突破“想想”这个难点, 而“想想”这一操作的要求很模糊, 学生操作起来不易进行自我检查。因此, 为强化“读读”和“想想”这两项预习操作, 笔者补充了一句要求:“把你思考后知道的有关手的知识说给同桌听。”这样一来, 就需要学生要把第二步的“想想”变成第三步“说说”, 而要完成这一步, 就必须先做好前两步的“读读”和“想想”;接着, 学生就可以在“说说”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测, 并在与同桌的相互交流中来发现不足, 进而再进行学习和补充, 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从而使预习落到实处, 获得更好的预习效果。这样就使预习方法在具体落实的实践中让学生“习得”。

因此, 教师要明确预习要求, 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使他们切实准确地把握要求的内在特性, 这样, 才能提高预习的效率,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二、精心设计提问, 优化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师的提问切忌琐碎, 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视从读学写, 了解写作方法

重视从读学写, 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重视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叙述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 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写作。即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 让他们回过头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 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 有目的地进行点拨和指导, 让学生积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如写人的文章, 就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选择一个或几个事例,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 及心理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四、引导以读促学, 掌握读书方法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 即让学生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课文的掌握, 就是要靠学生在课堂上读透、读懂、读熟。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备“读”,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善读, 每次读书都要提出要求, 用什么方式读, 读什么, 也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做到人人读、反复读, 从而使全体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例如:在实际的阅读教学环节中, 教师可以先安排粗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再根据课文要求来自由读文章;在交流问题时, 还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 让学生用读去体会。最后在理解重点句子的时候, 再采用写出自己的感受后读一读。

总之,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扎实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当明确新时期教学实验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切实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 从而全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艳《浅谈如何优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俪人:教师》2014 (4) .

[2]李文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谈小学语文「自能读书」实验》《小学语文教学》1998 (03) .

小学语文优化教学之我见 第11篇

一、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要坚持写日记,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不一定会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每天可能会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或者是触动心灵的小事,记录下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让它留在我们心灵的记忆中。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日记的内容课包罗万象,可以是针砭时弊;可以是有感而发;可以是课文理解;可以是阅读心得;可以是片段作文;可以是课堂练笔;可以是心情倾诉;可以是交心谈心;可以是收获认识......日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练习书法的主阵地;它是师生交流的连心桥;它是写作尝试的示范区;它是训练表达的实验田。作文可以由学生互评,但日记我坚持每则必看,哪怕有时候只写一句简单的提醒、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不再把写日记当做一种负担,而是当做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做一种享受。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些积累下来的小事都可以成为以后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讲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等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极影响,失败反而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在一些任务中的失败能够促使学生设立更合理的目标,尝试新的策略,增强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对学习的坚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归因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②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③教学生学会如何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反馈。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师生关系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师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都有向师性,对教师的态度往往能影响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好感,尊重教师,他们就会对教师的课感兴趣,会下力气去学,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自然就会在心中排斥这门功课,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有相应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情感、认知规律。如果教师一味认定自己是权威,让学生服从自己,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那么,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反感,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会毫无兴趣可言,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只是片面地理解为教师的一种强制性的学习内容。在强制的情感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背叛或顺从,学生的精神教育会走向反面,极不利于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教师要尊重学生。小学生也是有思想的,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当学生说了很傻很天真的话时,我们不能取笑学生是无知的,要耐心给他们讲,引导他们正确思维。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佩服他们的想象力。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能板起面孔严厉地斥责和体罚,要给学生讲道理,和他们一起探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看到教师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时,就会自觉地响应,教学也会变得非常顺利。

教师要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真谛,尤其是对小学生,他们心灵脆弱、思想敏感,教师哪怕一丁点“不爱”的言行举止,就可能带给学生身心的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一个愤怒的眼神、一句“你真笨”、不耐其烦的表情等等,都让学生畏惧教师,不敢接近教师,师生之间情感冷漠,关系疏远。相反,教师充满爱心的言行举止,犹如和煦春风,让学生感到温暖,把教师当成亲人和朋友,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其乐融融。教师要把爱心融入行动中,教育彰显人性化,教态更加有亲和力,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于落后生,要在课后多辅导,不能忽视他们。

教师要表扬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好的表现是他们应该的,不给予关注,更提不上表扬了。而一旦学生有了错误就揪住不放,夸大地进行批评,这就既提不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是喜欢被表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及时表扬,给出正面的提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创新。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教学,摆正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探析 第12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之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从阅读的原则、内涵、标准和内容上,分别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理论和观点往往严重脱离实际,从而使得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的缺乏足够清晰的了解

当前,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等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没有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致使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升。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的手段

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者是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从而采取积极的手段,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连最基本的教学思路都不够清晰,根本不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丰富人生的趣味。从根本上讲,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推进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发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进步。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可以让学生明白很多事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生活中无法接触和学习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教学的研究,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快乐阅读,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想不断优化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为重要。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如举办一些小型的阅读竞赛,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提高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方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学生在小学阶段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篇有趣的小短文,或者小故事,并在日常的教学和游戏过程中和同学进行分享,或者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等,学生开始在老师的督促下进行阅读,久而久之,每日阅读就成了学生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给学生一些良好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过度重视对阅读答案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传授阅读技巧和方法远远比传授知识更加有效。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现实意义,并通过不断的改革,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和策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利娟,杨敏.分析语文和英语阅读策略的异同及其关系[J].语文建设,2014(32).

[2]曹剑.关于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化的思考[J].文学教育,2014(11).

上一篇:网络零售商下一篇:《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