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2024-09-23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精选11篇)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第1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比较优势,要素禀赋

1 出口贸易转型优化的必要性

1.1 出口贸易现状:大而不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放缓,进入稳定低速增长期。我国经济步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2012—2014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7.7%、7.7%和7.3%。[1]对外贸易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期。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出口总额由2492.03亿美元增长到22090.04亿美元,增长了7.86倍,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但是2015年同比下降2.15%。[2]尽管增速下滑,但从规模上看,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从出口质量、结构、附加值率及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虽然进出口规模已经雄踞世界货物贸易大国首位,但在出口贸易结构方面,与其他贸易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2 要素禀赋的改变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我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相对于其他国家丰裕,相对价格低,同样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按照以往的国际贸易形势,我们确定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发展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纺织、服装等消费品和普通工业制成品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3]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我国劳动力数量(多以青壮年为主)下降,同时土地资源也因为房地产开发、城镇边缘化郊区化等政策逐渐趋于饱和。

1.3 比较优势的变化

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发展方式中一般劳动力和资源、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大,导致后期劳动力、资源、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不断上涨。国内生产商劳动力、物料、能源等生产成本上升,但出口产品为了保证市场份额,价格持续走低。出口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出口贸易经营困难,建立在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生产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正在失去。

2 出口贸易优化重点: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是作为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的新兴产业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不仅在各国产业升级和支柱产业的战略替代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而且在各国国际收支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缓冲作用。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2.1 服务贸易的定义

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总协定》把“服务贸易”界定为“通过过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提供的服务”。其按服务提供方式划分为:过境支付(基于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服务)、跨境消费(通过服务的消费者的过境移动实现)、商业存在(涉及市场准入和直接投资问题)、自然人移动(服务的提供者的过境移动,在消费者境内提供服务)。[4]

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也可以按要素密集程度来分类。具体分为:(1)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贸易,主要是指国际劳务的输出、输入,如建筑工程承包等;(2)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主要是指国际资本的输出、输入,如金融保险等;(3)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主要是指咨询、管理等专业服务、运用产权、特许权、专利权等权益性资产提供的服务,以及以提供知识信息和其相关服务的贸易。

2.2 优化服务贸易向新兴服务贸易升级的重要性

2.2.1 我国服务贸易现状:持续逆差

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差额平均-1013.55亿元,占GDP比重-1.46%,2015年为-1072.93亿元,占GDP比重-1.68%。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为薄弱。这是因为长期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依然低下。但是通过比较也可以发现,自2014年服务贸易差额的逆差形势已经有缩小的趋势。但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仍集中在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行业上。

2.2.2 国际环境: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主导的服务贸易

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现了由原先的传统服务贸易逐步向新兴服务贸易转变,以通信、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利权使用费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类型从37.5%增长到47.8%。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贸易从33.9%下降到28.9%。服务业在一国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内容,是否拥有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成为一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成为优胜者的关键之一。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诸多服务的不可贸易性得到突破,进而使得服务业的全球化生产性质不断加强,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国整体国际化程度加深的基础,从而使得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状况对于改善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2.3 我国现状:过于倚重传统服务贸易而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缓慢

通过计算我国2013—2016年中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出口额与当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值,可以直观地反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传统服务贸易以旅游服务贸易为代表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呈现递增趋势;其次为运输服务贸易,其所占比重表现保持稳定;但是以技术为依托的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贸易所占比重都很低,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如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贸易部门基本维持稳定水平,增长幅度并不显著。可见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与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之间的差距还很悬殊,同时也说明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的服务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大于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部门的服务产品。[5]

总体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重心依然偏向于传统服务贸易,这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从一些部门的发展动向来看似乎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正在极力向世界趋势靠拢,那么中国服务贸易是否有能力跟上世界的步伐最终实现由传统服务贸易向新兴行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有,那么又该如何实现结构优化。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为了探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能否成功实现向新兴产业优化,我们采用传统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模型。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形式是由其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而各国比较优势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要素禀赋的变化、人力资本等而变化。因此笔者决定从理论模型入手分析要素禀赋,再根据我国新兴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如何培育我国新兴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3.1.1 要素禀赋

笔者选择了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所提出的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共四种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其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外商投资三项数据,比较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要素禀赋,进而分析我国的比较优势。

3.1.2 服务贸易市场出口结构

结合上文要素禀赋,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现状,进而分析其服务贸易优化方向的侧重点,探讨应该如何优化贸易结构,从而发挥更好的贸易潜力。

3.2 比较优势分析

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指出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该国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6]一方面,探究中国的劳动和资本存量的相对量、人力资本、外商投资的变化是否反映在进出口商品的种数和数量上。这部分意图可以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要素禀赋现状。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哪国是某一要素的相对丰裕国,该国就是密集使用这一要素产品的出口国,另一国为进口国。[7]另一方面,在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外商投资这三类要素下,对某一种要素而言,该国这种要素的丰裕程度最甚,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在该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所占比例也应最大,也就是说贸易出口结构应该以要素禀赋为出发点培育比较优势,这部分则解决了如何实现出口结构优化。

3.3 初探究:要素禀赋

3.3.1 资本/劳动

此处采用人均资产变动来反映我国的要素禀赋情况。以资本/劳动=c/l作为“要素禀赋”的衡量指标。

下图示中纵轴w/r,表示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横轴A/B则是对应的对劳动和资本的相对需求量,即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利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出2000—2007年的资本存量(见表1)。[8]

由上表可以发现,我国的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的比率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资本要素不断增加,资本的增幅远远高于劳动,资本的稀缺性逐年减少,相对丰裕度却逐年上升。由于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本质上反映的是出口商品中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这表明我国资本的积累已经可以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向资本密集型资本的转型需求。

3.3.2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研究与开发获得的,因此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提供教育、培训和研究与开发等基础设施的能力。与人力资本相关的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取得的。笔者选取高校毕业生总数作为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简化模型假设Y=a+b X+e,其中Y是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而X表示高校毕业生总数。a,e分别表示其他变量,此处暂不考虑。表2为2011—2014年的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2014年,世界银行2011—2014年。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中国ρXY=0.9560,调整后的R^2=0.967153美国ρXY=0.9889,调整后的R^2=0.967153两者都说明人力资本投入与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之间有高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是美国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大于中国,美国服务业人力资本密集程度高于中国。这是因为美国是人力资本富裕的国家,其服务贸易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而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提高迅速,但与美国仍存在巨大差距,我国的服务贸易依旧是属劳动密集型的。

3.3再探究:行业发展

前面主要探究了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三个方面中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发现虽然中国在某些要素上丰裕度较高,但是要素投入程度低,并没有形成相应的要素密集型产业。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行、运输这类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这类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保险养老、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行业则占比很小。所以就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而言,总体水平低下,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主要出口服务行业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禀赋型为主,仅运输和旅游两项就达到60%,而金融、保险、商贸、电信等领域则很少。

因此经过探究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向新兴产业优化的局限和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和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促进服务产业的增长和优化。因为总体上我国整体出口结构的比较优势仍然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因此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保险养老、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等产业发展依然缓慢,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脱节现象。第二,尽管我国要素禀赋丰裕同时外商投资额也占绝对优势,但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与欧美其他国家之间仍有差距,低技术含量的服务贸易出口仍占有绝对优势,且这一变动趋势缓慢,使得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第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水平已经实现巨大飞跃,但是相对于我国物质资本积累的相对速度(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积累速度(人力资本/劳动)仍然落后,[9]这也是导致最终我国会进入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区域而非人力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区域的原因之一。

4 结论和建议

4.1 总结

服务贸易结构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结构变动和优化是一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对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在经济和货物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推动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在保持传统旅游服务贸易优势的前提下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在扩大技术贸易进出口的同时加速技术吸收转化和促进技术创新。

4.2 建议

4.2.1 继续保持传统产业优势

从要素禀赋看,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劣势在于资本和技术匮乏。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依托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提供服务,在与外企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同样我国传统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市场比较熟悉,逐步达到了国际水平。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因资本和技术的匮乏,在与外企的竞争中处于弱势。新兴服务业需要雄厚资本、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是中国的弱项,弱势产业若要迅速壮大,只有提高竞争能力和资本技术水平,才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具体做法比如针对旅游行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以及相关历史的宣传力度,从而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并增加其特色,进而提高国内外旅游者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支出;应致力于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相关旅游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提高其营销策略,大力宣传其旅游产品,力图树立企业品牌及其形象,从而更好地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10]

4.2.2 完善教育体系,加强人力资本管理

我国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制定优惠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培训、培养人才;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律建设,为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扩大教育支出投入,完善教育体系,协调教育资源分配比例,扩大基础教育的覆盖面积和区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范围;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的失业救济和保险制度。

4.2.3 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变

鉴于我国目前企业现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少。政府要重视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利发明的产业化;同时加大对研发的经费支持和投入,鼓励科技发明创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我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2.4 重视投资的作用,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有积极作用,我国应继续积极主动吸引各国对我国进行投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进出口增长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从而不断改善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同时在已有的对外开放政策基础上,我国应继续鼓励有实力的国家、民营企业大胆地“走出去”,其中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加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联性。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拉动并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11]

参考文献

[1]李凯杰.供给侧改革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6(4):96-102.

[2]国家统计局.2012—2014统计年鉴[DB/OL].(2016-07-30).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3]申建旗.新形势下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调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3-126.

[4]Juliana Peixoto Batista.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EB/OL].(2012-02-29)[2016-06-28].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0470670590.wbeog232/abstract;jsessionid=AE8492DB7D047CCCCC7055F5F1DFBD9B.f04t01.

[5]查贵勇.中韩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70.

[6]Dice Lo,Thomas M H Chan.Machinery and China’s Nexus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8,10(6):733-749.

[7]花卉.中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9:59.

[8]陈蔚.基于要素禀赋的H-O理论在中国的经验检验——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中国的外贸现状[D].济南:山东大学,2009:16.

[9]吴雪.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中的人力资本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与美国的实证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52-53.

[10]李小牧.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1985—2004年的国际收支分析[J].国际贸易,2006(10):46-49.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第2篇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的资源。宁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第3篇

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新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天津大学汪波教授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美目欧的经济衰退。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及其研究生韩剑通过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通过对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教授总结了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在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的积极变化,分析了新加坡对华投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文章指出,由于近期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和两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前景令人乐观。

二、中新商品贸易实证分析

1、两国贸易概况

中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的机制逐步健全,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合作的内容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中国成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外资来源地,位居东盟各国之首。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2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25.32亿美元增长9.54倍,年均增长18.32%,比中国同期全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0.4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从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9.97亿美元,比1990年的8.57亿美元增长15.32倍,年均增长22.08%;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总额达126.9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4亿美元增长5.43倍,年均增长14.21%。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变化,研究期内的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变化,已从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品和深加工品为主。到了2003年,中新商品贸易的结构如下:

根据表1所示,可以看到:

(1)中新贸易总的集中在第7类、第5类、第3类和第8类商品上。四类商品的贸易比重占到全部贸易额的91.29%。尤其是第7类商品,其比重占到55.79%,是中新贸易的主要商品。

(2)从出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和第8类。在这两类商品中,中国向新加坡出口主要商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装置设备、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其比重分别为:19.14%、17.87%、11.87%、10.6%。

(3)从进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第5类和第3类,三类占的比重达88.62%。具体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石油和石油产品及其有关原料、初级形状的塑料等,其比重分别为:27.27%、14.85%、14.40%、10.88%。

2、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研究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其计算方法如下:

产业内贸易指数=(1-|Xi-Mi|/(Xi+Mi))×100

其中,Xi为中国商品i对某国的出口(FOB),Mi为中国商品i从某国的进口量。以2002年为例,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75%的商品分别占到中国对新加坡总出口额比重的50.93%、总进口额比重的60.17%。中新两国贸易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格局。此外,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高于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贸易额较大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燃油、氯乙烯聚合物制品、钻机、机床、计算机、轴承、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自行车及其零部件等九大类商品中。

这9个产业中有8个为工业制成品产业。其中,计算机、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零部件商品占中国向新加坡出口商品总额的16.8%,从新加坡进口总额的16.36%。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99.92%;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占了中新进出口商品总额的15.98%和22.83%,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了79.65%。其他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商品也主要以电子通讯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在要素禀赋、产业特征和居民消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需求结构上的巨大差距似乎难以形成产业内贸易。例如200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而新加坡却高达25000美元,新加坡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出发达国家,而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还仅是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在徐康宁,韩剑的关于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显示中新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他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是贸易和大量利用外资有紧密联系,尤其是以“三来一补”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改变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使得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其中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体,其占出口商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形成中新产业内贸易格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本身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由于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公司来华投资,新加坡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把在中国经过加工的制成品返销到本国进而转销到世界其他国家。

近年来中新两国成立了副总理级的双边合作联委会。确立了高科技、中国企业“走出去”、新方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重点合作领域。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八大外资来源地。2005年中新贸易额达到331.5亿美元,新加坡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达到277.4亿美元。由于新加坡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加工业。这种低端的投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中新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垂直型贸易为主。

3、中国新加坡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法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本文参照并采用Balassa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Re2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及测定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RCAij=(xij/Xi)/(wj/w)

式中:RCA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wj表示世界各国j类产品的出口总额;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根据日本贸易竞争会的结

论,若结果大于2.5,则表明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若结果大于1.25小于2.5,表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若结果小于0.8,表明出口竞争力较差。

表3显示了中国和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所在。从中可以发现:

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即1.252.5)的是:67章、73章、85章、87章等商品,其中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和车辆及其零附件商品的RCA指数分别达到了4.05282和4.04409,说明中国生产这两个种类的商品竞争力是非常明显的。

而新加坡具有比较优势(即1.25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中国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类商品上的优势明显,尽管RCA指数一直下降,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优势。而新加坡在这两类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RCA指数均小于1,竞争力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和新加坡在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等自然禀赋上存在明显差异,与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论观点相吻合。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相对于新加坡有比较优势,但是在世界市场上很难占据优势。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属于资源密集型的国家,虽然中国资源丰富,但是中国对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资源的大能耗使这类产品的成本太高,进而失去比较优势。

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和新加坡各自具有不同的竞争力。新加坡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上的RCA指数都大于1,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类商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弱。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后起发展中大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呈现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仍保持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初步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而新加坡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上。

三、综合分析中新两国贸易状况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在东盟内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经济总量规模较大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新双边贸易的互补不仅包括由于要素禀赋差异所形成的产业间互补。更重要是包括以制成品为主的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相比,产业内互补更能促进中新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出口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如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双边贸易中,中国主要从新加坡进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对新加坡出口加工后的最终产品。所以,两国之间的产业内分工属于垂直型的产业内分工,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因此,今后中国应主动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动态比较优势战略,除了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外,还要为未来比较优势的进一步转移作超前的准备,增加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和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在未来有更多的产业及其产品逐步加入到较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中。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第4篇

1 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

1.1 区位优势

湖北省会城市武汉是中国内陆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京广、京九、武九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长江是沟通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大动脉, 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年货物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 已开辟直航俄罗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香港、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武汉天河机场是中国华中地区惟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2007年武汉拥有民用航空航线135条, 其中国际航线11条, 国内航线124条, 是华中地区重要的航空运输枢纽。由于武汉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 位居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 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优势, 被誉为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

1.2 科教优势

科教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当今世界正迈进一个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知识成为组织一切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湖北武汉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 仅次于北京、上海, 在国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现有科技研究机构105所, 软件类国家级实验室14家, 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13家, 有科技人员53万人, 两院院士51名。武汉市拥有普通高校55所, 其中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8所教育部重点大学。武汉市是湖北省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 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丰富人才储备资源。2007年武汉市有3家国家级软件示范学院, 每年培训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4万人, 培养与金融、商务等与业务流程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人才3万人。以思远教育、北大青鸟为代表的武汉的IT职业培训机构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针对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中的语言问题, 武汉设立的语言培训机构有12家, 每年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

1.3 产业优势

湖北省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有纺织服装业、农业、电子信息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旅游业。其中, 湖北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发展较快, 尤其是光纤、光缆、数据与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方面, 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研究开发实力, 而且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武汉光谷已初具规模。湖北省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电力产业、商品流通业、金融业。其中, 商品流通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 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武汉历史上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全国经济中心和商贸大市。改革开放后, 武汉两通起飞, 湖北的商贸流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1.4 商务成本优势

湖北商务成本与沿海比相对较低。一是劳动力价格低。武汉市劳动力成本不到上海的1/3, 比广东沿海也要低;二是房产价格低, 仅为上海的1/3。三是生活浪费水平与服务价格低。武汉是中国软件领域重要的自主研发基地, 其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所在。2003年到2006年, 武汉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水平为26, 489元, 2006年武汉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已经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翻, 达到35213人。

2 湖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北省在工业拉动、开放带动、交通支撑、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资源基础保障等方面, 具备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因此, 应立足优势, 选准发展突破口及着力点, 实施重点突破, 带动全面发展。

2.1 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产业, 也是世界上8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产业。湖北光纤光缆生产能力已居全国之首, 目前光纤材料全部销售国际市场,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湖北现代通讯与信息产业的技术、产业优势, 集中力量, 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重点项目, 给予重点支持, 使以光电子和软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 充分发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的潜在优势

湖北不仅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开发优势, 而且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尤其是在生物农业、生物医药和生物保健食品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产业优势, 部分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 生物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湖北在这方面基础较好, 潜力巨大。湖北应加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的科技开发, 尽快使之产业化。

2.3 注重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是其他省份无法相比的。武汉位置居中, 得中独厚, 辐射四周, 可谓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有着其他一些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该优势, 武汉市可以将湖北及周边省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湖北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 结合生产与生活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 发展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 注重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 使商品流通业逐步从传统流通业发展成为现代流通业。

2.4 促进重点区域和行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优化全省服务业布局, 推动武汉市发挥中心城市优势, 着力建设重要的金融中心、现代物流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体系;襄樊、宜昌等副中心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湖北比较优势, 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物流、旅游、文化、金融、信息、中介等六大行业实施重点突破, 促湖北省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摘要:我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湖北省出台了相应政策, 采取了有力措施, 使服务贸易步入稳定快速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本文具体分析了湖北发展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萧芍芳.试析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区位优势[J].湖北大学学报, 2006, (02) .

[2]肖安民.湖北省比较优势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01, (02) .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第5篇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度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业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70%,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随着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间的服务交换规模也在日益扩大,20,世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World Bank Database、BEA 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相比1970年的不足710亿美元增长了45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出口额的1/5。同时,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在后危机时代较快地出现了复苏势头,其恢复速度快于依赖货物贸易的国家。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已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美服务贸易比较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业高度发达。2009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5.4%,表现出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强劲优势地位。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0.6%,但由于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在整体服务贸易水平还是在部门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持续稳定,国民经济贡献度较高

服务业对美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大,以为例,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70.93%,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47%。自1984年开始,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可见,伴随美国服务业发展,其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的4 220.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 79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20间平均维持在28%左右,达到30%并维持了4年,由于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小幅上升,达到33%。就服务贸易出口额总体而言,美国呈现上升态势,仅2009年有小幅下降。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的2 56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 091.8亿美元,间扩大了1.99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5.4%,世界排名第一位。美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间平均维持在16%左右,仅1997年、20和在16%以下,其余均大于16%,2009年明显提高达到19.2%。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其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1 65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 707.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2.23倍。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虽有小幅下降,但其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达到11.9%,世界排名第一位。

(2)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中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小,以2009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42.6%,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3.2%。中国经济结构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致使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 8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5%,是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倍多。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间平均维持在10%以上,年下降为9.57%并保持到20,年和20再次下降,降为8.7%左右,2007—2009年又小幅上升并维持在9%左右。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仅有2009年相比20下降12.1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28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25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为3.88%,世界排名第五位。然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仅是美国的1/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间由16.30%下降至11.91%,—2009年稍有上升维持在12%以上。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582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7倍。虽然2009年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前十位国家中,中国是惟一与2008年相比没有出现下降的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进口额分别为255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美德英进口额同比均出现10%左右的降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为5%,世界排名第四位,但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到美国的1/3。

2.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各部门发展比较平衡

美国服务贸易自1971年起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其中,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仅10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较高历史水平,增至902亿美元,间增长了7倍左右。20服务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为1 29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 048亿美元,进口1 296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9年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2008年虽下降了4%,仍达到1 384.2亿美元。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出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其出口额各自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17%、17.63%、16.75%、15.65%和11.82%。同时,政府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通讯、建筑服务分别占比4.15%、3.18%、2.58%、2.09%、1.75%和0.24%,合计在15%以下。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其进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25.27%、21.62%、13.91%和11.31%。同时,政府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分别占比9.64%、6.62%、5.01%、3.92%和2.09%,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比重较小,分别是0.45%和0.16%。综合美国服务行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各个服务部门发展符合美国经济特点,没有出现比重极大的部门,即部门间发展未表现出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突出,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各部门发展有所失衡

中国服务贸易在1984—1995年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自20开始逆差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显著。其中,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15.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比2007年增长51.9%,2009年比2008年增长56.1%。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旅游,逆差额分别是230、106、97和40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旅游服务贸易占比第一,达到53.34%,自2004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运输服务贸易占比第二,且在—2008年间占比逐年上升[1]。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最小。可见,中国一直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减趋势,如旅游服务部门,而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咨询服务,2008年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33%。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是31.67%、22.75%和14.55%,合计70%左右。同时,咨询、保险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占比8.52%、8.02%和6.49%,而建筑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比2.75%和1.99%。通讯、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占比较小,合计为2%以下。综合中国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部分行业占比极大,中国服务部门出口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3.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多元,涵盖多个经济体类型

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出口市场,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55.19%。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五席,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合计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7.77%。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百慕大、法国、墨西哥、瑞士、印度和爱尔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地,占美国服务总进口额的56.29%。在前十大进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四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爱尔兰,合计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6.45%。事实上,欧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瑞士分别是美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

欧盟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2008年,欧盟27国进口美国服务项目占全美服务出口总额的37.3%。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从欧盟进口服务的增长率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就地区性而言,西欧和中欧国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交易多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讯服务。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服务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8.71%和7.84%。加拿大与美国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还是经济环境都有极大相似之处,因而加拿大不仅是美国服务输出的主要接受国,还是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体现尤为显著。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日益重视亚洲和环太平洋服务市场的拓展,韩国从1987年开始逐步成为美国生产性服务出口的最大国家,同时,新加坡、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服务市场增速很快。据WTO统计,200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其中,美国对中国服务出口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额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综合看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瑞士、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在美国十大服务出口目标国之列,也是美国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国的一部分。可见,美国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特点。

(2)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8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及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东盟各国市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香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等特点,一直是中国服务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在旅游、运输、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方面体现尤其明显。在旅游服务方面,中国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60%左右,其中香港地区是旅游服务中的最大进出口市场。在运输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33%。在建筑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东盟。此外,香港地区是中国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咨询服务进口方面,香港地区和欧盟占据中国咨询服务市场50%的份额。近年来,伴随着东盟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东盟不仅逐步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市场,而且逐步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欧盟逐步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合作伙伴,在建筑、保险、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4.服务贸易体制法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

美国服务业长期保持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密不可分,表现为美国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鉴于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不能通过关税措施对服务贸易实施保护,所以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规范对该国服务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美国服务贸易管理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2]。其中,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具体参与和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大的谈判能力不仅能将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贸易政策贯彻到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还能加强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执行与监督能力。第二,实现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能够快速针对服务进口及国外服务企业对国内服务业带来的损害采取多种救济措施。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以国会和联邦政府行政命令为主[3],包括了对外贸易综合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对各个服务部门立法的相关条款和针对部分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但是各州也会单独对服务贸易立法,如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法令就是由美国各州各自制定的[4]。此外,美国各州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行业制定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如针对证券交易、企业产权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证券交易法》、《商标法》等。

(2)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配套的立法工作没有快速、全面展开,导致中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所以,改革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战略和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通过服务贸易司具体制定和协调,隶属于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司还承担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双边及多边国际谈判等事务。但在实际中,以上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整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之间衔接不到位,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中国对服务业的划分标准、统计口径等缺乏统一性,这与世界发达经济体间缺乏一致性,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5]。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第6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成为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金融、信息、通讯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密集化的新兴服务贸易迅速崛起,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强大动力。其中,金融服务业是世界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与日俱增。

许多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产生的因素以及动态比较优势的获得做出了研究。萨加里(Sagari,1989)将技术差异引入经典的H-O-S模型分析金融服务贸易,并做适当修正后用于分析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来源。他利用1977年4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证明了技术差异和熟练劳动是各国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Lucas(1993)模型考虑了在只有劳动投入情况下,经验的积累具有规模效应。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不断生产更优质的产品而实现的,因为更优质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干中学”效应。

本文尝试将“干中学”效应与动态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建立“干中学”效应下的动态比较优势模型,深入研究人力资本对金融服务贸易动态优势获得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学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来度量我国金融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TC指数反映某一产业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的比率,其值的大小与该产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成正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是一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指数,Xi是该国一定时期内金融服务的出口额,Mi是该国同时期金融服务的进口额。该指标作为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影响,同时也剔除了因国家大小的不同而使得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的值均在±l之间。结果越接近于0,表示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接近国际平均水平,而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下表列出了2001-2009年间5国金融服务贸易的TC值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统计数据库整理和计算得出(2010年数据暂时没有发布)

从上表看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TC指数在21世纪以来均为正值,表明这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此期间金融服务都为净出口国,因此具有出口的相对比较优势。其中英国和美国TC指数几乎保持在0.5以上,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德国和日本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我国TC值一直为负值,金融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且数值有减小趋势,比较劣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大,除了向其学习,没有任何竞争力。

三、“干中学”动态比较优势模型

(一)问题提出

与商品贸易相比,金融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具有短期性的特征。由于金融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服务的提供者的素质因素是决定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而提供者的素质是由教育、培训、研究与开放等提供的人力资本的体现。因此,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又常常以人力资本为基础。从空间上看,人力资本比其它要素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及政策必然引起高技术人才的流动;从时间上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教育等途径获得。因此,因人力资本而来的比较优势就难以获得长期的独占性;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着手于人力资源这一要素无疑是非常可行的。而且,考虑到知识的溢出效应,创新的高成本投入以及与此相对极低的成功率,由模仿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是可以迅速缩小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对劣势,扭转贸易中的不利局面。

(二)模型及假设

Redding(1999)继承了Krugman思路,提出了一般商品贸易的Redding模型,他强调比较优势是由学习的动态效应随时间演进而内生决定和动态变化的,一国如果只从静态意义上理解初始比较优势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参照Redding(1999)模型的基本机构,建立“干中学”效应下的动态比较优势模型,应用于金融服务贸易,通过模型有望解决一个问题:一国金融服务贸易初始处于比较劣势的情况下是否按初始比较劣势从事专业化生产以在“干中学”效应的作用下扭转劣势。

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1和2)组成的、各自提供两种服务(劳动密集型服务x和金融服务y)、两种投入要素(一般性的劳动和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即2×2×2世界。世界的消费者都同时消费x和y两种服务。消费者将收入的α份额用于x服务的消费,1-α份额用于y服务的消费。国家i(i=1,2)关于服务j(j=x,y)的生产函数取决于国家i投入到两种服务的劳动要素数量(Lij)和劳动生产率(μij)。国家i的总劳动力中一般性的劳动所占比重为βi(1>β>0),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为1-βi,两国的总劳动力人数标准化为1。从动态意义上看,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经验的积累速度,而经验积累速度φij(t)取决于服务j的要素投入水平和国家i的“干中学”的效应大小ωij(ω>0)。于是:φij(t)=ωijLij,Lix=βi,Lij=1-βi。根据Redding(1999)的方法,将动态比较优势描述为μij(t)=μij(t0)eφij(t-t0),动态意义上两国在两种服务上的经验积累速度分别为:φix=ωixβiφiy=ωiy(1-βi)

“干中学”效应使得此时两国在服务x和y的生产上的工作效率分别为:

(三)按初始比较劣势提供金融服务

在动态情形下,发展中国家按初始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一国按初始比较劣势专业化生产学习效率强的产品会带来动态利益。假如国家1按初始劣势专业化提供服务y,于是国家1在y上的生产经验积累速度φ*1y=ω1y;在理论上与之相对应的情形是,国家2在另一种服务x上的经验积累速度为φ*2x=ω2x。类似于π1T(t0)的计算,此时国家1的跨期福利为:

根据上式,令可得:

国家1按初始比较优势应该从事的专业化服务是x,但是相对于服务y而言,服务x因为其技术含量低,因而“干中学”效应相对比较小,会随着时间而递减。国家1如果按初始比较劣势提供学习效率强的服务y,“干中学”效应会为这种选择带来动态比较优势。

(四)模型论考

在干中学的模型中,将知识的增长率内生化,为其随时间变动建立了模型。因此其解释力大大加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按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不一定能使贸易利益增加,当按初始比较优势专业化提供学习效应不强的服务时,它就丧失了在其他学习效率强的服务上的“干中学”效应。而如果按初始比较劣势专业化提供“干中学”效应强的服务会形成动态的比较优势。

四、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完善政策法制,加强对金融服务产业的扶持

政府关于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金融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对金融服务产业应该加强扶持,充分利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规划整合资源、宏观政策调控、协调推进的优势,加快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调整服务贸易结构,促进其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

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保险、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信息技术革命为服务贸易由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贸易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紧跟贸易格局转变的步伐,对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是一个挑战。为此,我国的金融机构要充分抓住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不断地开拓创新,力争使我国的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能走在世界前列。

(三)加大对金融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国金融机构服务水平

人力资本作为金融服务贸易的一个首要要素,解决人力资本要素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着重改善我国这一要素禀赋状况。首先,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入手,为优秀金融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环境。其次,应当建立人才管理制度,立足建设从员工培训、人才使用、人事管理的一整套具有激励、吸引效果的体系。最后,要增强对国际金融经营人才的吸引力,为我国自己的优秀金融经营人才提供取得“干中学”效应奠定基础。

(四)增强金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务的综合竞争力

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水平,就要着力提高相关服务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在充分发挥“干中学”的效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的同时才能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经验也表明,技术外溢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自身产业所拥有的创新和研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2]刘辉煌.论金融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决定因素[J].经济评论,2000(5)

[3]林毅夫,张鹏飞.后发年版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5)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第7篇

1 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1 京津冀服务贸易规模

由表1数据分析得出, 2003-2012年京津冀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持续上升。北京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2003年为162.24亿美元, 2012年增长为1000.2亿美元, 已占到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十年间天津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也增长了2.4倍, 2012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了157.3亿美元, 已位居全国第七位;2012年, 河北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5.45亿美元, 同比增长36.97%, 虽然河北省的服务贸易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但其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1.2 京津冀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点

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 其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2012年北京市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已超五分之一。全市GDP的增加值超过四分之三都是由服务业创造的, 近年来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金融保险业、通讯邮电业、文化宣传业等行业生产总值均已占到全国的30%以上。同时截至2012年底, 北京市有500多家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离岸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这种新的贸易方式在北京蓬勃发展起来。

天津市服务贸易在2003到2012年间保持稳健发展, 年均增长速度为20%。天津凭借区位港口优势, 在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上一直保持着较强的优势。新兴服务贸易近年来也有很好的发展态势, 2012年天津市通讯邮电业出口比2003年增长35.37倍, 金融业出口增长1.45倍, 咨询服务出口增长1.22倍,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也增长了0.53倍。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现代中医药、物流运输等20个品牌和项目将成为天津市服务贸易未来发展的方向。

河北省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始终偏小, 2012年河北省服务贸易总额仅占全国服务贸易比重的1%, 占全省GDP的0.11%。由于河北省劳动力成本低廉, 因此河北省的服务贸易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 如运输、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 但在技术、资金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上却略显薄弱。与北京和天津相反, 河北省新型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2012年河北省的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通讯邮电业等新兴服务贸易总额仅占全省服务贸易额的6.4%。

2 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及定位分析

京津冀总人口约1.2亿, 构成庞大的消费群体, 其市场容量占全国市场总容量的10%以上, 为服务贸易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虽然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但它们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 三地的服务贸易合作对各自的优、劣势进行了有效互补, 使彼此产业结构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对于京津冀三地来说, 形成区域服务贸易合作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通过有效协商达成协议。

2.1 在京津冀合作发展中北京市的定位

北京市在政治、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应着重发展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a.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其教育水平在全国领先, 这些都为其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北京市教育资源质量高, 而价格却相对较低, 使北京具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强势竞争力。b.发展信息传输服务贸易。北京市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同时还拥有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传输服务业在北京的高速发展为北京市经济的增长贡献度颇大。c.发展金融服务贸易。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的进一步加强, 使全国的金融资源集聚于北京市, 北京已成为金融信息的交流中心, 决策垄断优势明显。北京市需进一步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创新力进行完善和提高, 发展多层次的竞争性金融市场体系, 提高国际竞争力。d.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北京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商业文化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是分不开的, 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都一直受到北京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引导。北京将打造多层次的文化产业贸易涵盖现代会展、影视、演出服务、新媒体服务和版权服务等, 以本土文化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2.2 在京津冀合作发展中天津市的定位

天津市作为港口城市资源优势明显, 其已成为区域经济资源对外流动的枢纽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资源流动提供便利:a.发展物流服务贸易。天津市作为渤海湾的一颗明珠先天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区位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下, 天津港联合河北省内各港口, 进一步贯通业务, 使转口贸易和各项航运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通关便捷、服务高效、监管规范、港口的保税功能和物流功能更加有效的衔接, 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等功能进一步增强, 这些都将随着天津港被建设成国际一流口岸而逐一实现。b.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天津以建设国际金融运营中心为目标, 重视发展区域服务机构, 与北京联合起来共同构建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以适应其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c.发展服务外包。天津拥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港区, 具有适合服务外包生存和发展的国际化环境。天津将其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扩大软件外包出口和发展业务流程外包, 从品牌、市场、环境、人才等方面将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2.3 在京津冀合作发展中河北省的定位

河北省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慢、层次低, 在高端服务贸易方面与京、津两大城市无法相比。但其可以凭借资源、区位和低成本的优势, 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河北省也是京津冀地区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源储备库, 这得益于其在人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的比较优势。a.发展商业服务贸易。河北省主动对接京、津两地商业服务, 鼓励京、津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批发市场在河北落户, 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及建立产地型分市场, 加强仓储、配送、交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品牌建设, 使现代采购交易平台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b.开发特色旅游服务贸易。河北省拥有海滨海岛、坝上草原、温泉湿地、长城文化等独特的优质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又是京、津地区所缺乏的。近年来, 京、津两地对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旅游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河北省的旅游项目正好满足市场诉求, 实现与京津旅游市场的差异开发和错位发展。c.发展劳务出口服务贸易。由于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在河北省发展迅猛, 使富余的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价格低廉的优势正是大量富余劳动力输出出去的直接原因。随着全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的劳动力素质也得到了普遍提升, 劳务输出开始逐步向智力型输出转化。

3 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京津冀新一轮的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 三地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但目前其区域合作步伐仍未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加大。因此, 在后续三地服务贸易合作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思路, 选择合适的合作路径。

3.1 达成服务合作共识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相对独立性较强、贸易部门联系较松散等现象。这就需要加大区域贸易合作的优势的宣传力度, 使各级政府部门、贸易管理部门以及各类服务企业充分认识到区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 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与配合, 形成推动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合力, 达成合作共识, 制定区域服务贸易共同发展战略。

3.2 规范服务资源整合

京津冀地区经济资源丰富、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 区域的协同发展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 避免资源浪费。要将北京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天津的对外港口资源、河北的人力资源等这些基础条件有效地沟通和充分的利用起来, 加强京津冀区域的有效合作。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服务贸易合作制度, 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京津冀区域服务资源的合作, 遵循经济规律来整合资源, 使经济主体在市场的调节下有序运行。

3.3 调整服务贸易结构

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发展参差不齐, 尤其是北京的新型服务业更是发展得一枝独秀, 其发展水平与速度是天津和河北所不能及的。因此,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 三地之间的有效合作必须要明确分工, 确定以北京市为龙头的带动作用, 发挥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 进行错位发展和分工合作, 使区域内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3.4 树立国际服务品牌

京津冀区域要根据整体服务贸易的发展重点和市场需要, 明确确立一批有潜力的服务品牌, 以培育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创新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创立一批国际知名服务贸易品牌企业和产品, 发挥品牌的集群效应, 提高地区服务贸易品牌的知名度。

3.5 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领域

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开放, 目前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京津冀区域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 改善环境、优化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立在在京津冀区域内, 利用技术外溢效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组织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

摘要:服务业已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角,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三地服务贸易的合作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概述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各自特征, 分析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提出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定位及合作的可行性, 并从整合资源、创新模式、调整结构、培育品牌、扩大开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合作思路。

关键词:比较优势,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路径

参考文献

[1]尚涛.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及贸易模式变动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2.

[2]马春梅.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战略构想及对策建议[J].管理现代化, 2012, 4.

[3]戴宏伟, 张艳慧.京津冀金融业发展与协作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 9

浅谈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第8篇

理论设想得很好, 可是实际的情况呢?拿我国和美国来说, 我国无论是在生产农产品还是生产汽车方面, 都落后于美国, 但是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像上述理论所说的一个只生产汽车, 另一个只生产农产品然后互换。实际上若没有关税的保护, 美国的汽车和农产品早就都涌进中国来了。可见比较优势理论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它只是经济学家的一厢情愿而已。比较优势理论的错误在于下面两点:

第一, 比较优势只考虑了生产者的效率, 而未考虑消费者的效率, 不符合需求定理。拿上例来说,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 比较优势确实有助于提高生效率, 但消费者购买面包的价格却提高了:A国生产1吨面包只需5个小时, B国生产1吨面包却需10个小时, A的生产率明显高于B, 若面包的质量相同, 那么A国的面包价格必定低于B国。对于消费者来说, 他们只会去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面包, 因此B国生产的面包会被淘汰, 比较优势未考虑到这一点, 因此不符合需求定理。

第二, 比较优势不符合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国际贸易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企业必定要进行激烈的竞争, 优胜劣汰。这里的“优”和“劣”是绝对优势方面的, 谁的产品更物美价廉, 谁就更具有优势, 它就会在竞争中胜出;谁的物品价高质次, 谁就处于劣势, 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能否继续生存下去靠的是竞争而不是协商。还拿上例来说, A国在生产汽车和面包方面均优于B国, 即便是B国在生产面包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A国也不会自动放弃生产, 因为它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较丰厚的利润使A国的面包企业不会自动放弃生产。因此, 比较优势不符合实际中的竞争规律。

所以, 比较优势只是进行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 实际上国际贸易能够进行的原因是绝对优势:我国能够将纺织品出口, 是因为我国的纺织品价格低廉;欧美的汽车能够出口到我们国家来, 是因为人家的汽车有我们达不到的质量。当然这个“绝对优势”并不是指在全世界范围内, 而是指贸易双方, 只要贸易双方相比较, 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交易就可进行。

那么, 失去了比较优势作支撑, 我们还应该进行国际贸易吗?国际贸易会损害国内弱小产业吗?没有了比较优势作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仍然不应该被否定, 这是因为:

首先, 国际贸易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经济福利。因为进口的产品通常都是价格比较低的、质量比较好的, 或者国内没有的一些新品种, 这使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产品, 增加消费者福利。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 不再多说。

其次, 国际贸易增加了资源流动, 从而促进竞争, 提高生产率。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国家以前实行严格的地方封锁制度, 每个省或自治区生产的东西只能在本省范围内销售, 不可跨省。那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甲省的某种产品多得都快烂掉了, 乙省的这种产品正紧缺, 但甲省的产品就是不能运往邻省销售, 否则就是犯了投机倒把罪, 结果甲省的这种产品只有烂掉, 乙省的人民却排队都买不到, 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地方封锁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倡形成全国性的大市场, 地区封锁被打破, 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我国的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GDP增长率连年保持高位运行, 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把地球比做一个大国家, 那么各个国家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的一个省或自治区, 国际贸易则相当于这个国家的地区间贸易, 国家间的贸易保护其实就是地方封锁。从我们自己的实际经历可以知道, 贸易保护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开放会促进资源流动, 提高生产率。

第三, 无论国际贸易以什么理论为基础, 它都是一种国际性的大分工, 而分工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生产率。每个国家各自从事相对来说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 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 就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 使每个国家的状况变得更好。

第四, 保护不能促进产业成长, 竞争是促进弱小产业迅速成长的最好法宝。因为在竞争中, 弱小企业可以借鉴优势企业的成功之处, 通过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来发展自己, 从而使弱小产业成长为优势产业;而且, 在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危机感, 落后就会被淘汰, 这样就会变压力为动力, 不断发展。若一旦受到贸易保护, 这个企业就再也不会有危机感, 发展的动力也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 发展壮大也就无从谈起。关于这一点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我国的家电业。我国的家电业刚介入国际竞争时没有任何优势, 经过二十来年的竞争, 到现在不仅没被打垮, 还成就了海尔、格力等一批名牌产品。

另一个例子是巴西的计算机产业。1984年, 巴西通过一项法令, 实际上禁止了任何外国计算机的进口, 其宗旨就是为处于初级阶段的巴西计算机产业发展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专业计算机警察在公司办公室和教室中搜查非法进口的计算机。但其结果却是令人震惊的。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多年, 而消费者则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根据一项估计, 这项法令使巴西消费者每年付出约9亿美元的代价。同时, 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太高, 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计算机的高价也损害了其他经济部分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卡多索·德·麦罗说:“由于这一不理智的国家主义, 我们变得更加落后, 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其他产业现代化。”

来自巴西消费者和企业界的压力以及美国对开放市场的要求, 迫使巴西在1992年放弃了计算机进口禁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电器商店里便摆满了进口的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和移动电话, 巴西的公司开始从计算机革命中获益。

所以说, 一个国家想要自己的某个产业壮大的话, 采取贸易保护是错误的, 引进竞争反而是正确的。贸易保护如同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样, 保护会使产业缺乏竞争能力和活力;竞争却如同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训练会使孩子更加能干和坚强一样, 能使一个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综上所述, 国际贸易的本质优点是可以提高效率, 促进发展, 因此, 不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否比较优势, 我们都应该提倡。

摘要:一直以来, 比较优势理论都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 但比较优势只考虑了生产方而未考虑消费者, 因此, 它不符合需求定理和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规律, 实际上国际贸易是按照绝对优势来进行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 但国际贸易的优点是不变的——提高效率, 促进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生产率

参考文献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第9篇

作为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三个国家, 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是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最重要力量。自2012年11月三国领导人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以来, 已进行了四轮谈判, 三方已经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谈判内容和方式展开了深入磋商, 并就货物贸易降税模式包括谈判步骤、产品分类、处理方式等基本框架达成共识。因此, 尽管目前政治、历史等因素影响着中日韩自贸区的进展, 但三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为其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 本文试图对三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 为我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概念以及衡量方法

(一)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概念

1.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 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它强调的是使各国按照其先天的要素禀赋参与国际分工, 享有比较利益。日本、韩国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都曾利用其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2. 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或者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取得最佳价格。波特认为, 一国能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是该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一个相互增强的“钻石”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有四个核心因素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这四个因素是: (1) 生产要素; (2) 国内需求; (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 (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 政府和机遇也可能影响一国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同比较优势相比, 它不是一种天生的优势, 而是强调后天努力创造出来的优势。因此, 竞争优势不是一种静态的比较利益, 而是动态的, 故应注重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二) 衡量方法

国际上通常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简称RCA指数) 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rade Competitive Index, 简称TC指数) 来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所有产品出口中的份额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Xik表示i国K类商品的总出口额, Xi为i国总出口额, Xwk为在世界范围内K类商品的出口总额, Xw表示所有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总额。

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数是衡量具体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它能够反映一国某一产业或者某一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的同一产业或者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以及其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TCi表示一国i产业或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表示一国i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Mi表示一国i产业或产品的进口额。TC的取值范围为 (-1, 1) 。

三、中日韩三国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

(一) 中日韩三国初级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在初级产品方面, 中国的显性贸易比较指数基本小于0.5, 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优势, 并且从2001年后该指数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 基本处于0.2左右, 可见近年来中国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相比而言, 韩国初级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比较稳定, 基本在0.3~0.4左右。日本的初级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是三个国家中最小的, 但与中国相反的是, 日本从2006年开始上升, 之后一直保持在0.15左右。可见, 中日韩三个国家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呈现较弱竞争力, 日本优势最弱, 其次为中国, 相对较好的是韩国 (详见表1) 。

(二) 中日韩三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有较大涨幅, 从2001年的0.8118增至2011年的1.2144, 说明中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当前, 中国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 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与中国相比, 韩国和日本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高于中国, 在国际市场上比中国更有优势, 韩国在这十年内一直保持在1.4左右, 而日本稍高于韩国, 保持在1.5左右 (详见表2) 。

(三) 中日韩三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尽管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 但数值远大于1,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具备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这说明中国现阶段仍然以出口价值链中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韩国一直比较稳定, 保持在0.9左右, 日本虽有小幅上升, 但升幅仅为0.8左右。中日韩三国对于该类产品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其中中国最强, 韩国次之, 日本稍弱 (详见表3) 。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四) 中日韩三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在初级产品方面, 从表4可以看出, 2001—2011年中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呈递减趋势, 具体表现为该指数值从-0.2692逐次减少到-0.7148, 这说明中国初级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渐下降, 相较于国际市场来说, 越来越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但相较于日本而言, 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仍然相对较高。这说明在中日两国间, 中国的初级产品还是相对具有优势的, 特别是食品和动物等, TC指数大概维持在0.4017。对韩国来说, 其TC指数总体呈现好转趋势, 虽然该指数一直处于负值, 但是其在慢慢变小, 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 其TC指数大于中国。这说明韩国在初级产品上不断追求生产和出口高质量高价格的商品, 其贸易条件正在逐渐改善。而日本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其在初级产品上一直处于竞争劣势, 并且该数值一直在-0.80~-0.90之间浮动。这说明在国际市场上, 日本的此类产品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

(五) 中日韩三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 中国该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不断改善, 该数值由负到正, 经历了一个由不具备竞争优势到具备竞争优势的转换过程。具体表现为从2001年的-0.1248处于竞争劣势状态, 升至2005年的0.0206, 再到2008年的0.1464后稍微下降到2012年的0.1292 (见表5) 。这说明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在大量出口加工贸易产品、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在加速技术型产品的研发, 不断推进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型, 同时说明了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在明显加强。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总体上在不断增强, 但相较于日本和韩国仍存在差距。

(六) 中日韩三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 中国一直处于贸易竞争优势, 自从加入WTO之后, 由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 大量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进驻中国, 极大促进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该指数有过短暂的微降, 但是总体而言仍展示出极大的竞争力。相较于日本、韩国来说更是如此, 也因此凸显了三个国家在该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韩国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 指数从2001年的0.1546开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2008年降到了0.0169, 2009年又猛然回升, 到达0.1222, 此后一直处于这个水平。日本的贸易竞争优势呈中性状态, 该数值一直在0左右徘徊, 相对于韩国和中国不具备竞争优势 (详见表6) 。

四、结论

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优势来看,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和技术资源, 但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上有着特有的比较优势。而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与韩国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 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上存在劣势。所以, 目前中国主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扩大贸易额, 并大量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日本和韩国以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通过数据分析可知,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呈阶梯状结构, 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为三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这样的贸易结构会对敏感产业、贸易赤字等产生冲击, 阻碍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和长远发展, 对于中国也将是一大挑战。虽然中国在国际上有着“世界加工厂”的称号, 但这主要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工人工资的提高、福利的提升, 低劳动力成本和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小, 甚至渐渐趋于饱和,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潜力。而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也纷纷采取各种贸易壁垒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再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促使发达国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 中国长期以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不能单纯地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作为决定贸易结构的理论依据, 而是要不断加强竞争优势, 否则就会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处于被动状态, 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大幅削弱福利效应。

摘要:针对中日韩三国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提出运用RCA和TC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与日韩相比, 中国开放型经济需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 摒弃单纯追求出口数量而不注重出口质量的出口导向战略, 转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 提高外商投资水平和产业链中的科技含量, 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关键词:中日韩,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 2005.

[2]郑秀香.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3]李玉芬.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6 (1) .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10篇

摘要: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国际间的服务贸易,加速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产业结构

一.中印服务贸易的现状比较

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6%,排名第4,进口占世界服务进口的5.5%,排名第3,而印度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进口的3.4%,排名第12,进口占世界服务进口的3.3%,排名第7。中印两国已经成为了服务贸易中的新生力量。

⒈服务贸易额比较

从服务贸易总额来看,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1702.5亿美元和1921.7亿美元,印度分别为1232.8亿美元和1161.4亿美元,分别占中国服务贸易的72.4%和60.4%,中国服务贸易在总量上领先于印度。

从服务贸易差额来看,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情况,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61.1亿美元,2010年扩大到219.2亿美元,服务贸易情况持续恶化。2001年印度服务贸易逆差为29.9亿美元,2010年则处于顺差状态。印度服务贸易的收支状况要优于中国。

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来看,由2001年到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9.9%,而印度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3.2%,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为20.0%,印度为24.8%。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比中国同期高出3.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比中国同期高出4.8个百分点。

从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来看,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仅占11.5%,低于世界服务贸易平均水平。而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9.7%。

2.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将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以旅游业和运输业这些传统的服务行业为主,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已经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

二.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通过对中印贸易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印服务贸易总额都在逐步增长,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增长进一步证明了中印服务贸易有光明的发展前途。而比较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慢于印度,但是印度的服务贸易总额落后于中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说明两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中印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可能性,更上世界的脚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中印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国货物贸易强、服务贸易弱的格局制约中国对外贸易持续有效地发展,中国服务贸易转型已成为现实需要。

⒈ 加强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支持保护

政府应放宽服务业市场的准入,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人力资本及科技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

2.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培育竞争优势。同时有重点地选择一些行业大力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的服务出口项目,不断提高服务出口项目的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服务出口项目向资本、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转变。

3.渠道培養服务贸易人才

现代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知识和高技术服务水平的高层次服务人员。目前我国缺乏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如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在通过优惠政策保护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4.完善服务贸易立法

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5.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吸引外商投资

要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有步骤地将利用外资从生产领域扩大到第三产业,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同时要适当加快对国外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设立服务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的渠道。(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4(8)

[2]夏晴.论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3(9)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贸易政策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战略,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结构

1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指一国政府在选定发展目标后, 为达到此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安排, 生产要素和市场容量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可分为逆比较优势和基于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具有绝对优势, 而专门生产本国优势较大的商品;另一国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 而专门生产本国劣势较小的商品, 即生产本国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 由此, 通过国际贸易,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 两国均获得贸易利益, 都可以突破本国资源条件的限制, 更多地消费本国相对价格较高的商品, 达到高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同时, 两国的生产资源也能够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 世界的产出总额也达到更高水平, 经济得到发展。这一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优取其重, 两劣取其轻”。笔者认为, 比较优势指的是一国在某一时点所具有的要素禀赋优势, 包括劳动力、资本 (含人力资本) 、技术和自然资源 (包括地理优势) 等生产要素, 以及由于居民的消费偏好引致的部分产品具有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对客观现实的理论描述,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一国在不同时点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不相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基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所谓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在这四种要素中,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客观不变性, 而技术和资本则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在这两种要素的占有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贸易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政策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改变或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也即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和地区应多用劳动力, 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在存在替代效应的情况下, 劳动力的相对充裕导致劳动力价格较低, 这会使原来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也用很多劳动力来生产。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用替代效应, 对高级工业部门进行劳动力的部分替代, 降低其资本、技术密集度, 创造了人们通常所说得“逆比较优势发展”, 事实上并未改变该产业部门的要素密集类型。部分学者认为, 如果替代效应显著, 则资本密集型产品会逆转成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会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就是所谓的要素密集度逆转。本文认为, 替代效应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要素密集类型。部分国家替代成功, 是因为已基本具备了生产该种产品的要素, 替代的只是一小部分接近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同时, 机械的使用成本与劳动力的工资成本相同或相近时, 不被视为要素密集度逆转。

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在政策领域主要包括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对外贸易战略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外贸战略又分为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

2 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 凭借生产、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和手段, 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以增强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占领本国市场乃至他国市场份额。一国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通常是加强本国产业的竞争力, 增加国家利益, 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对大国而言, 更重要的是维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安全。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 对于创造和强化贸易优势、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 提升本国 (地区) 产品的竞争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 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均为海岛经济, 均缺乏发展独立工业体系的资源, 但又都处于交通运输的要冲, 并具有天然优良的深水港。两地的产业活动主要是对周边地区的一次产品进行加工、在出口, 或为过境机械、船舶进行修理, 在海运和金融方面都有所积累。因此, 70年代两地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 金融、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 但两地的产业发展又有明显不同。50年代前期香港地区由于大陆资本、设备、工人的流入, 由此产生的比较优势使香港地区的出口导向型轻纺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在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没有明显的积极干预, 遵循了市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新加坡最初发展的也是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轻工业, 其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 高级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新加坡政府干预色彩明显, 且发展之初机械类工业即较为发达, 但这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跨国公司的投资, 而非本地企业投资。比较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发展, 可以发现在相同的要素禀赋条件下, 政府的理性干预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新加坡的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远比香港地区发达。

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尽可能快地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应避免大幅度的跨越式升级, 实践证明脱离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是暂时的, 它只能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居民福利的降低。但大国的贸易政策应以其经济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综合分析, 尤其应避免产业结构持续在低水平上。

3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

在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模式下, 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初级产品的世界价格指数不断下降, 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则不断上升。这使他们不得不出口越来越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回等量的工业品, 自由贸易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传统贸易理论所预言的贸易利益, 反而使自身的发展成果被发达国家占有, 经济陷入困境, 贸易下的福利水平开始低于贸易前。这就是所谓的“贫困化增长”。因此, 一些学者主张, 发展中国家应该集中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它们的现代化工业, 而把较少的资源用于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 这就是所谓“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指,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 通过扩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以获得贸易利益。选择这一战略可以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获取因参与国际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使本国居民福利水平提高。

南美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在初期对本国工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但这些国家的进口替代造成了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大量输入。低水平的储蓄率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使得资本积累较为缓慢, 加之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 出口收益日趋减少, 国内资本短缺使得进口替代所需资金主要来自外债。实践证明, 这种违背本国比较优势、脱离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后发小国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及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持其发展高级工业的进口替代, 新加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遗留, 但新加坡也未能发展需要大量资本和技术, 又有规模经济要求的汽车、钢铁等行业。智利、OECD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发展表明具有资源优势的小国只靠原材料和初级制成品即可实现较高的国民收入, 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香港地区也在市场导向下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成功。因此, 后发小国经济的发展应遵循市场机制下的比较优势, 市场将诱导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创造最大的收益。

根据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应以本国该时点的比较优势为决策出发点、以理性而谨慎的干预为原则, 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 实行比较优势下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贸易战略:进口替代作为一种发展战略适用于工业产业发展的初期, 对本国生产要素已基本具备的高级产业实行小规模的进口替代, 在要素结构成熟之后发展大规模进口替代。在国内市场饱和之后, 对比较优势较大的产品实行出口导向以积累资本、发展技术, 促进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娟娟.对林毅夫比较优势战略的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10 (1) :22-26.

[2]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述[J].国际经济评论, 2003 (9-10) :31-34.

上一篇:文明生态伦理下一篇:电厂输煤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