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2024-05-08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精选10篇)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1篇

关键词:中学政治,一线教师,反思教材,加工教材,教学创新

当前,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加之高效课堂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迅速转变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是的,若是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取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加工,这样的话,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营养,并进行加工、创新,否则就不会有什么改进。所以说,反思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线教师获得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政治教师,要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教学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教学创新之路如何走,首当其冲的就是反思教材,并进行加工,突显创新。教师应该在恪守教材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教材加工的方法,走创新教学之路。

一、教材深化法

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或文化底蕴。比如教材很多都有留白板块,这时的教师就要对教材深加工,把知识点进行拓展,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知识内容,更是解决程度较好学生需要更多知识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中,可以拓展扩充关于“纳税人、负税人”的概念。有的税种,税收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但有时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不一致的。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税收的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二、难点浅化法

在教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上,做到深入浅出,可以运用类比、比喻等方法,使比较深奥难懂的问题转化成浅显易懂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借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做比喻:“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说明在复杂事物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又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和关键。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主干简化法

通过削去枝叶突出主干,把纷繁复杂的知识简洁化、简明化,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主干简化的方法,分为提要和概括两种。

例如: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览表(节选):

用表格的方法提炼出知识要点,做到由繁入简、清晰明了。

四、知识类化法

把知识点进行归类,将知识范围放大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知识内容可以进行如下分类(节选):(一)是什么、含义类(如:商品、货币、恩格尔系数、税收等)。(二)本质、特点类(如:币的本质、纸币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等)。

五、结构网化法

把教材内容编辑成有层次的网络结构,既有整体概念,也清楚有几条线,而不是模糊的一片。尤其在后期复习总结时,需要将所有的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出来,系统归纳如下:

参考文献

[1][美]D.John Mclntyre,Mary John O’Hair著,丁怡,马玲等译.《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裴自彬,彭兴顺著.《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2篇

近年来,我国针对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了部分区域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这种现实的需求使得区域经济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更加急迫。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始终,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认知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现状,还能够提升学生真正钻研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总之,基于构建主义的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1、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未来空间及组织间的联系等等,它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有着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分析的特点。

(1)学科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在现实研究中都是存在着特定的区域或者说是空间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的,而该区域产生的所有涉及经济的现象都是要综合宏观经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地理、人口等知识进行研究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的因素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也体现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2)较强的应用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曰益激烈。这种经济环境下,特别需要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对当前经济问题给予回答。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区域经济学有着其特殊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_是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同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讨论中,并在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二是通过国际化的视野,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3)研究的区域异质性。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该学科的研究就有着区域的异质性。由于区域间存在着先天自然资源、后天社会政策等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就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正是由于这个立足点使得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

2、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必要性

正是区域经济学学科的这些独特性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也正是该学科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区域的异质性,要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或者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持续的增长,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为目的,严重忽视了人才的应用性,导致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而不能真正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时间培养的必要性。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从中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首先,实践培养能够使研究生更加系统和具体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学科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传统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科理论知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应用与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的培养不仅增加学生主体性还能使之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掌握理论的应用技术。其次,实践培养有利于研究生真正深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以探索其规律并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发挥学科的价值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一门学科的价值往往是在于对人们或者说对社会有着怎么的作用,将区域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才是价值的真正体现。最后,研究生实践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的动手能力等。总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有着其重要的意义,构建适合该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教学实用性的理论成果,它也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真正地将理论用于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创新之路

针对当前社会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该学科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从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设施以及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的创新。

1、互动中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学习,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教学中可采用两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是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案例选择的现实有效性。案例最好是典型的、综合性的、现实的,案例应该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关,是研究生关注的问题,可以是经济新闻、区域经济变动报告等,案例可以是国内本土的,也可以是国际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二是研究型教学。通过提供研究生专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项目的设计到实施、分析等系列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实践基地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实践基地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发挥研究生实践的基础条件,更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要想转变教学的方式,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就要改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等设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可通过网络有效地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及动态,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是研究生进行实践研究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建立校外等实习基地、实践研究基地等。学校可通过与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合作来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机会,通过真正的了解企业发展历程更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个清晰的掌握,甚至可以根据微小的经济变化来预测全国的经济趋势。

3、“教一学一研”有效互动的结合

探索人才战略的创新之路 第3篇

美国的人才战略,包括宏观上的人才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构建、市场机制建设、发展环境打造,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作用发挥等,都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以下几个方面更具针对性。

1、人才优先的发展定位推动人才立国战略牢固确立。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是从殖民掠夺下的奴隶社会起步。为赶超欧洲列强,独立后的美国始终重视人才战略。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源自于人才的突破,工业腾飞更得益于其人才的集聚和鼓励科技创新。到上个世纪50年代舒尔茨基于上述历史实践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促使美国进一步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战略上的高起点定位带来人才建设的累累硕果,仅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就占40%以上。正是坚持以人才立国,使美国这个人口只占世界5%、建国只有200多年的国家,超越了欧洲2000多年的发展,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新一届的奥巴马政府更明确提出,要培养世界一流的21世纪人才队伍,继续保持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2、包容并蓄的移民文化汇聚全球精英为其所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有2/3是外国人才移居美国。移民立法是美国吸引人才的政策保障,为适应发展需要,美国先后3次对移民法进行修证,并于1990年实施H-1B工作签证计划。美国还是当今世界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全世界1/3以上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留下来在美国工作,进入美国国家人才库。此外,美国还采取高薪等方式,依托庞大的猎头组织,面向全球网罗高级领军式人才;依托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其它国家建立研发中心,通过就地聘用间接引进人才。

3、实用主义思想促使企业与高校无缝对接。美国把人才开发视作经济活动,注重人才投入与经济产出,因此非常重视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除了推进专利许可和技术转化外,美国还创造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比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建设高新园区,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科学园即“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创办企业“孵化器”,迅速推广科技成果,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办高技术企业,或者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建立这类研究中心55个,合作企业近700家。

4、法制理念和市场体制带来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人才开发过程中,美国政府积极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又恪守规则,坚持以法律和制度进行调控。比如,关于人才在职培训,美国制定《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的教育培训,未达标企业必须上交其工资总额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美国联邦关于保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最低工资额和最长日工作时间等相关法规始终得到严格执行。而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则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美国是全球人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由于市场完善,人才供求的双方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整合、推进之下,通过有效竞争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最佳组合。

5、认同个人价值形成人才向往的美国梦想。美国吸引人才的优势,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高工资、高福利待遇,更在于美国有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取得成就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有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尊重个人价值,崇尚个人自由,鼓励冒尖、张扬个性,政策设计上以人才个体为着眼点,给人才以发展的空间,通过完全的竞争机制激发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后发展地区要想摆脱经济继续边缘化的局面,应该大力借鉴美国经验,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1、找准工作定位,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后发展地区不能再走物力资本优先的发展弯路,而应认真学习美国发展经验,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把人才战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切实摆上重要位置,转变工作导向,强化考核推动,把人才开发成效纳入区域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

2、突出海纳百川导向,运用比较优势错位吸纳人才移民。充分发挥后发展地区在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加快人才移民步伐。一是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和人才梯度转移机遇,大力引进领军人才。二是抢抓大中城市普通人才相对饱和的机遇,鼓励、扶持本土企业加快引进紧缺人才。三是抢抓国家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发展。宿迁市把引进的837名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在导师帮带、多岗锻炼培养基层工作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宿迁模式”。

3、坚持“实用、实效”原则,广泛借助外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后发展地区要立足省内、围绕周边、放眼全国,主动对接,积极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校地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依托高校院所人才科技支撑,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技术中心升级发展,共享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人才合作打造企业“外脑”。政府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规模以上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4、创新政企联动机制,充分激发企业人才开发活力。一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学习深造、外出考察等方式,切实开阔企业家的眼界和视野,增强他们的引才意识、聚才能力、用才水平。二是实施人才开发示范企业推进计划。充分发挥机关行政管理经验和优势,通过典型引路、定期辅导培训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强人才资源管理,重视人才职业生涯体系、薪酬体系设计,激发企业人才发展的活力。三是实施企业职工人才培训计划。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中的能动作用,通过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手段、税收调节等杠杆,推动企业切实加大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保障人才的在职教育培训权益。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创新,素质教育

自从人类进入知识化、信息化时代,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人才素质, 不仅包括人的科学素养, 更包括人的人文素养。我国中学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 承担着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品质、思想政治、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

可是, 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抓住该学科素质教育的这个核心问题, 走上了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歧途。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关照现实、引领成长的本质及它应有的生动鲜活。课堂上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的宣讲, 干瘪苍白的说教, 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

究其原因, 除了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理论化、抽象化原因外,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不足、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教学手段单一是主要的原因。寻找一条符合学科性质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之路, 成为每一位有志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 深切地体会到要想搞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除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提高教学艺术外,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走一条真正为学生成长而教的教学之路,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 承担起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重任。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为学生终生发展而教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 徘徊在功利主义的荆棘丛中, 脱离现实生活, 超出学生认识事物的实际水平, 枯燥、单调、味如嚼蜡, 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视为畏途, 提不起精神, 中学思想政治课已扭曲原有的面貌而模糊不清。

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怎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适合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的教育呢?

通常, 在陷入茫然的时候, 更需要理性地思考。只有这样, 才能正本清源, 看清事物本来的面目。

思想政治课的设置, 是国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的思想品质、政治素质服务的, 这是百年大计, 树人之举。很难想象在一个低素质的国度能够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

青年的成长需要教育、需要引导, 思想政治课就是青年的良师益友, 就是回答青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因而思想政治课应该贴近现实、贴近青年, 教师应放低身段, 传道解惑, 成为学生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提高境界的窗口。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枯燥的宣讲, 不再是教师面对着沉默的大多数学生的独白, 应该是融知识于教育, 寓教于乐, 是与学生真实的流露与有效的沟通, 引领学生不断地成长, 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才能的好公民, 成为能为社会、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栋梁之才。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智力、思想动力, 应该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而教的重要课程, 而不能仅仅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尺。

二、为学而教:讲求策略, 优化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为学而教,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学而教的。怎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最好的教学, 首先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对学生的了解, 就不会有切合学生实际且有针对性的教学。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现实的学习需要, 就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 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跃升到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个引领、帮助的过程, 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差异性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的过程, 把外部的知识有机地融进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从而获得新知。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获得新知, 培养能力, 构建开放的知识体系, 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创造条件。

三、为教而学:教师要加强个人的人文修养

在这个信息时代, 每一位称职的教师都要有与时俱进、终生学习的发展理念。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 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导师, 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在传播知识, 而且在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理想与行动紧密相连, 心行和谐统一, 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优秀的教学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途径, 更是教师提升人生的台阶。优秀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技能的巧妙运用, 教学效率的提高, 更是教师人格素养的充分展示, 是师生心灵最充分的交流与融合, 是教师心灵之花的自由绽放。

因而思想政治教师要勤于学习, 敏于思考, 沉于钻研, 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与个人的理论修养, 切实地关注现实人生, 放眼世界, 把自己的理论思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课本与生活相连, 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相融。只有这样, 鲜活的教学才有充沛的源头之水。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77-01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但是创新恩呢公里的培养非是一朝一夕之功,笔者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个人认为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兴趣是一切创造能力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可能会在这门学科原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如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学科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我们都知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经过探索发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这个实验带给教师的启发就是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利用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政治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困境,为传统的死气沉沉的政治教学带来了一丝曙光。比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为高中政治课服务,变“灌输式课堂”为“讨论式课堂”“探究式课堂”“情景式课堂”“启发式课堂”等,既满足学生的求变心理,又可以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五分钟,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我要么组织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要么可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参与意识逐步增强,会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问题探讨的深度,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学法研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以坚实的知识基础为先决条件,教师只谈学习方法而忽略夯实知识基础这个主要前提,这种做法就是片面的。而高中政治课责教会我们要辩证统一的看问题,考虑事情要全面。还要处理好学法与教法的关系,学法往往要受到教法的制约,任何片面强调一方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要教学生学,就要把教法的研究与学法的研究统一起来。要探索出与学法相适应的教法,和教学相配合,相适应的学法。

学法指导第一层次是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给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学会把握阅读的重心;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自主小结,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一步,因为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没有前面知识的积累和实践,很难达到质变的效果。

三、结语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6篇

1、存在问题

1.1、教学时间较为固定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时间设置上,体育课堂仍然是主要的集中地,在教学时间上来讲,其固定性显然也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的。

1.2、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单一不利于对青少年多种多样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学教学阶段,体育内容的培养主要是侧重于竞技技能方向为主,例如篮球、田径、足球和排球等现代化的竞技运动项目。这些乏味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1.3、重实践、轻理论

在教学方式上,中学体育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错误方法。例如,中学每学期的体育课时大约为30多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量只占到了总学时数量的10%左右,也就是说,在这仅有的2-4个学时中,教师就要把实践项目的理论基础讲解清楚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说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加大在理论上的教学力度,教师在学生上实践课之前就已经多相关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讲授,那么学生就会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把自我锻炼放在课后,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4、树立正确态度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竖立起来正确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中学体育教师因为存在着工资待遇差、学校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因此对体育教学的反应态度一般。而学生由于课业的压力,也视体育教学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有的甚至还会把体育教学时间用来学习,这些都使得体育教学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分析问题

以上的论述中提出了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对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如下:首先是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的硬件设施不达标及场地和器材设施的不足,这样一来体育教育的质量自然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其次就是师资质量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强弱。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数量不足,导致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低、工作负担过重等,这也就必然造成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最后就是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阻碍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3、解决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体育教学也是如此。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当前教育中出现的误区,故提出以下解决的方法。

3.1、更新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教育要更新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一味的增强体质的观念,而是要同时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使其能够更加容易轻松的适应社会。这也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充分地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以正确的教学理念来从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行这三个维度来对学生因材施教,真正的做到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3.2、理论实践想结合

前面提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很悬殊,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教师应注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课主要包括: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营养学等课程。实践课主要包括:体操、田径、武术、球类、游泳、健美操、舞蹈、野外活动等,这些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3、创新教育主体观

所谓教育主体观,就是从过去的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传统的“师本教育”就是以教师为本为核心,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注意力集中在了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上面。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只是一味地接受注入式的教育,缺乏启发式的教育操作,是的学生很容易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导致其丧失了主体性,消蚀了能动性,淡漠了责任感。

3.4、互动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森严的等级关系。随之现代社会民主观念的大力推广执行,教育的民主化就显得很急迫、只有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3.5、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景创设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通过创设相应的情节和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思维异常的活跃,练习情绪也十分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柯昌恩.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探索[J].安徽文学,2008.

[2]杨岳山.浅议中学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

[3]李世英.浅谈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构思[J].福建体育科技,2002.

[4]姚连清.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7篇

1 技能训练中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创新

车刀刃磨是车工最基本的技能,但要刃磨好一把车刀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在高速旋转的圆弧形砂轮上既要把车刀面磨平又要控制好车刀几何角度。车刀几何角度是利用万能角度尺等量具来检测,而在刃磨时,全靠手握车刀摆动一个角度来获得,这个角度只能靠手感把握。学生在学习刃磨技能时,不是把角度磨得不合理就是车刀面不平整。原因是学生在刃磨过程中不断改变车刀空间几何位置、车刀摆动角度不准确,导致车刀刃磨质量差。磨一把好的车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对于参加技能竞赛集训的同学来讲,既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高难度内容的练习,又要保证质量和速度,因此,训练时间非常宝贵,车刀刃磨练习时间更加有限。而一把好的车刀对于零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磨刀原理讲透彻,笔者总是用磨床来作比较,但学生刃磨的车刀总有欠缺,笔者只能采取鼓励的办法,安慰学生:“磨床是在直线导轨上来回移动,平面摆动角度可以用角度尺先测量;而笔者们是靠手握车刀来回移动,车刀摆动角度在空间更难把握。”要想快速提高学生车刀刃磨质量确实很难,有时只能亲自磨刀给他们使用。但这次高一鸣同学说:“我爸是一名泥水匠,现在在一个宾馆做勤杂工,我家里有水平仪,是用来校水平的,那笔者们能不能应用水平仪的相对原理来检测倾斜角度呢?”笔者想了一下说:“应该可以呀,但我们对水平仪了解不够,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是否有满足车刀几何角度的水准泡,如何把水准泡固定到车刀上等一些问题,都需要逐个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吗?”他们说:“只要能使我们能既快又好地掌握磨刀技术,做什么我们都愿意!”

2 作品创作过程是艰辛的,成绩是可喜的

学生按照笔者说的要求首先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水平仪关键部件水准泡的种类、原理、结构等。结合车刀刃磨时多方位要求摆动角度,学生选择了圆水准泡。但由于水准泡属于精密仪器,一般摆动示值范围在0°~ 3°。而笔者磨刀时车刀几何角度在5°~ 15°,不符合使用要求。学生就上网直接联系生产厂家并说明要求,询问了三五家后,终于有一个能生产符合笔者们要求的水准泡,定货、付款、收货,学生忙得很开心,收到的实际水准泡的示值范围在0°~ 20°,完全符合笔者们的使用要求。

高一鸣和张玉春同学现为数控车工专业三年级学生,经过学习solidworks软件和钳工、车工、数控车工的实训,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虑到高速钢车刀刀杆的规整性、易于刃磨、车削性能好等特点,笔者建议同学采用规格为16 mm×16 mm×200 mm(外圆车刀)、12 mm×12 mm×200 mm(镗孔车刀),6 mm×16 mm×200 mm(切槽刀)的高速钢车刀作为参照来设计车刀刃磨几何角度控制器;考虑到刃磨的安全性,建议学生设计的作品要轻巧、牢靠,不妨碍车刀的刃磨。接下来学生按照笔者的指点认真地进行设计和制作:采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产品;车床上加工基本体;线切割切除两侧多余部分;数控铣床加工三个定位、固定孔(由于线切割和数控铣床学生原来没学过,及时教他们);钳工钻孔、攻丝;装配;试用。整个试制过程中,学生经过了多次修改、调整,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了。拿到砂轮间试用后感到效果非常好,车刀摆动角度在水准泡上一目了然,车刀刃磨质量迅速提高了。

两位同学对自己的创新成果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这个解决实践操作难题的创新参加我校的创新大赛一举获得了一等奖,经过无锡市选拔报送至省创新大赛,入选参加展品会并参加了答辩。

3 技能大赛、创新大赛造就创新型技能人才

高一鸣同学代表无锡参加了2014年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张玉春同学参加了无锡市的比赛,通过技能大赛,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水平更是出类拔萃。经过这次创新,两位同学感觉到创新其实离他们很近,并非那么高不可攀。这次创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现了自身的潜能,增强了自信。通过制作创新作品,他们学会了应用学到的各项技能和专业知识设计、生产产品,并掌握了以前没学过的线切割、加工中心等操作技能,不出校门就了解了企业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

通过本次创新活动,笔者对自己原先积极投身于技能教学、掌握了扎实的操作技能并主动自学了其他工种的操作、能比较成功地指导两位同学完成任务而深感自豪,更加激发了笔者的工作热情。相比于技能竞赛指导,创新指导需要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掌握多方面的操作技能。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开阔视野,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和产品项目生产实习。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笔者将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摘要:在江苏省开展多年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为社会和企业选拔培养了一大批技能标兵。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8篇

1. 定向。

新生入学之初, 便要向他们讲明编写作文集的意义、作用和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目标, 激发编写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求每个学生将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中经老师评阅自己觉得满意的作文 (大、小作文、日记和课外创作均可) , 选出5~10篇, 加上目录、序跋, 自题集名, 编辑成册, 供交流和评比, 并作为学习档案和重要纪念物保存。

2. 辅导。

教师可通过三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堂讲授。主要是在语文课中介绍读写知识, 提高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评价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全班性的指导;作文评语。这是根据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方式。评语不仅要作出优秀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更应成为师生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一个窗口。书面评语要精要, 在内容和形式上, 应考虑到有利于今后编辑成集时收录的需要, 切忌教条式空洞评语;课外读物指导。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除给学生以丰富的读写知识的营养外, 还有意识给学生介绍一些文集、选集, 让学生体会文集的类型, 编排体例和有关目录、序跋和装帧方面的特点, 增强感性知识, 摸索编辑方法。

3. 成集。

每学期结束后, 可让学生对本期作文作一小结, 进行初选, 一学年后再最后选定。

入选作文采用三种处理方式:原型式, 即将作文本中的文章拆开, 将入选作文取出, 加上目录、序跋, 题上集名, 装订成册即可;修订式, 学生将入选作文作一次修订, 主要是改正明显的文字和内容错误, 不作大的变动, 然后按统一规格, 重新抄一遍, 加上目录、序跋、加上题名、装订成册;对照式, 学生将作文作全面的修改, 力求显示该生最新的水平, 然后将两篇作文同时抄录下来, 附上教师评语、写作后记, 装订成册, 能起到比较、鉴别、提高的作用。多数情况下, 第二个方式较受学生欢迎, 也容易做到, 效果更好, 可选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采用对照式。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入选作文, 都应包括作文、老师评语两项, 有的还可附上写作后记或同龄人评语, 这样交流评比时效果更佳。

4. 交流评比。

每学年, 学生自选作文编辑成集后 (通常在暑假期间完成, 较为从容) , 均举行一次展览交流或评比活动。评比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选文, 要求所选文章能真实反映该生本学年作文实际, 所选文章有特色, 数量达到老师规定的标准, 有一定整体感;题目与序跋。要求学生为文集题名, 前言要能说明命名的原因, 序跋符合文体写作要求;书写, 要求选集的文字、标点和行款格式均符合规范, 工整、清楚;装帧, 要求封面设计、装订工艺美观大方, 富有一定艺术性, 有的学生自己绘制题花、插图是很好的, 但不宜作硬性规定, 以免束缚学生手脚。以上内容所占比重可为50:20:20:10, 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

如果有条件, 可邀请家长参加展览、评比, 这是一个宣传、表彰和激励的大好机会, 也可在班际、校际间举行交流、评比活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艺术创造才能在这里发展, 让未来的作家、编辑家从这里起飞。

摘要: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虽小心扶持, 而时时不忘放手也”。组织学生编辑《中学生自选作文集》, 就是一项强化作文教学的自主原则, 扶持并逐步放手实现学生自能作文, 培养学生能写会编的创造能力的活动, 是一条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早日成才的自励、自乐、自能之路。

关键词:创新,作文,活动

参考文献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9篇

中国机电安装行业随着煤炭行业战略扩张,市场逐年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煤炭行业的人才紧缺问题已经渐露端尔。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本文结合安装行业人才资源状况,对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出了多渠道培养人才的模式。随着煤炭行业经济形势的好转和集团公司的战略扩张,安装企业的市场空间也逐步得到扩大,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轨道,市场空间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扩展,生产规模的放大,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也使安装企业面临的人才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以来,由于安装企业建立的时间长,职工退休人员比较多,再加上前几年市场不景气,又流失一部分人员,虽然近期也进了一部分大专生和技校生,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现象在一定时期还是一个主要矛盾:一是各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很多,但井下专业少,机电安装专业更少。二是新招聘大中专学生和技校生进厂后还有一个适应期,一般需要3-5年时间。三是人才使用观念落后。在人才使用上,只是任其自然发展,还缺少一个激励机制。本文结合安装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对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1 对企业人才概念的认识

何谓人才?人才定义怎样?这个问题古今中外都有论述,但历经多年讨论,仍然意见不一,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何谓人才,这本身就是一个容易模糊的概念,其自身就没有明确地衡量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相对权威一点的解释,就不易形成统一的认识。何谓人才?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具体到企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员工。企业的人才总量包括各种经营、管理和技能人才。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此的认识往往有一定误差,一说人才,很多人都会想到科学院,想到博士、专家、学者,想到大部头的著作,其实,这只是涵盖了人才的很小的一部分,专家、学者固然重要,因为他们代表着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前沿。但是,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是应用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他们都是企业的应用人才,如果没有应用人才,科学技术再发达,也形成不了先进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说,应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他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才概念,应该是企业的应用人才,他们不是学者型、研究型人才,而是是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企业目标相统一的人,他们在企业是技术管理骨干,有一定特长,他们在科技兴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华。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依靠自己的才华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对企业忠心耿耿,稳定和团结着整个员工队伍,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2 矿山机电安装行业人才资源的主要状况

机电安装行业的主力军是五十年代从东北煤矿基地支援各地生产建设过程中陆续组建的一支基建队伍,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六七十年代老员工大量的退休,企业技术力量明显下降,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近几年企业连续招收了一部分技校生来补充一些技术岗位。经过这几年的生产实践和不断培训,目前这部分人员已成为生产的骨干。但是,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山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机电安装企业的技术力量仍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煤碳企业的战略扩张,机电安装的市场也必将随之放大,可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机电安装的技术人才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就以中平能化建工集团安装处为例:安装处成立近六十年,员工近一千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80人,大专学历139人;高中59人,其余为初中和小学文化人员。有高级工程师6人。中级等职称人员39人,助理工程师等初级职称人员66人。一线生产人员617人。维持现有经营范围、经营规模还可以,如果从企业适应煤炭行业发展壮大的角度来看,在人才的数量、种类上尚显不足。像这样的情况,在全国有很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招收新工人、招收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将这些新员工的素质提升到一定水平,无疑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安装行业今后发展和壮大的瓶颈。所以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注入新的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3 拓宽培训渠道、多形式开展人才培训

培养使用和规划人才是企业一个长期的任务,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人才培训活动,这是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主要手段,是增强员工的技术能力,提升员工适应煤矿行业技术设备不断更新的重要方法。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是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成立职工业余学校,抓好内部培训工作。按照新的人才思想,注重培养与使用,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开发一些实用课程,切实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第二,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加强企业三级培训管理,各负其责,严格考核,确保培训质量。第三,组织内部技术能手,结合具体工程开展技术培训。要经常请技术能手们走上讲台,给一线操作人员讲解施工工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电、机械、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第四,采取夜校方式,举办职工培训。一是可以采取计算机多媒体和光碟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观看、学习。二是结合工程管理实际,组织管理人员讨论总结企业在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邀请大公司或高校教授来企业对企业精细化管理、施工工艺、战略发展等方面进行培训,进一步拓宽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视野,提高他们对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五,与院校挂钩,实行对口单招的方式,选派一部分工人骨干去大专院校机电专业接受培训。第六,按照国家安全技术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岗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取证培训等,这些都是企业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

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上,应该注意把两者结合起来,只培养不使用,造成人才浪费,最终会使人才流失,只使用不培养,会让人才技术落后,思想枯竭,最终扼杀了人才,总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因为企业的兴衰与人才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渴望拥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安装处为例,近几年他们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一个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一方面每年派人到人才招聘会上招生;一方面开始走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道路。根据岗位的需要,选送文化水平相应高的人出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创造出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水平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对工作能力强的,给予提拔重用。目前该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居于管理岗位上。为鼓励员工自学成才,还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凡与安装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的,经批准,可以带薪全脱出去学习,并报销相应的学费;半脱产的给予带薪学习。除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外,他们还结合施工实际需要,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和技术比武活动。每年举办工程管理,电脑、网络基础知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电钳工基础的培训班,培训后还要进行考试和考核。此外针对特殊工种和特种作业,还聘请专家进行授课,经理论和实践考核大部分员工拿到了岗位操作合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教育,该处所有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表现在:每年产值逐年提高,工作量从1998年创当时历史新高的3500万增加到2012年的2.7亿元以上。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质量事故大幅度减少。应该说这是与鼓励自学成才措施的执行,每年进行年度教育培训考核和全方位开展员工岗位培训工作分不开的。

当今世界,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各个企业争夺的焦点,人才资源以比物质资源更快的速度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已经拉开序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平台,以高科技为主要依托,它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知识、注重人才、注重教育。任何好思路、好规划、好设计,都需要人才来实现。有了人才,就给事业发展注入了原动力,有了人才,才是真正的实力所在。可以说,企业只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职工搭建成才平台,建立一个多渠道并行的人才职业生涯发展机制,就一定能解决机电安装企业人才不充足的问题。也许有些人认为,培养人才怕留不住,怕吃亏,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其实,只要我们为员工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推行人性化管理,就一定能留住人才,让人才在企业深深的扎根。因为人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情感需要、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企业只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推动人才脱颖而出。如:大中专学生可以从班组做起,定期考核,定期升级;管理人员可以定期考核,定期升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定期考核,定期加薪,提高收入。企业每年制订《人才培训、培养工作计划》,定期开展首席员工考核活动,使才能出众的员工有荣誉、拿高薪。在机电安装行业可以结合项目部、子项目部运行机制,在用人机制上上实行职工“双向选择”竞岗活动,每月评选“A级职工”;每季评选“优秀员工”;每年评选“十大标兵”。可以设立优秀团队奖、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崇尚人才、争当人才的浓厚氛围。

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日趋融入国际竞争大舞台的中国更需要呼唤创新,呼唤人才。我们认为加快启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尽快培养一批既懂现代技术又会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当务之急。也期望不久的将来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在机电安装企业得到锻炼、成长。

摘要:面对我国煤炭能源经济战略扩张,矿山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机电安装队伍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拓宽机电安装企业发展空间,营造机电安装人才成长的环境,已经成为机电安装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从对企业人才概念的认识、安装人才的现状及培养人才的渠道几个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煤碳行业,安装人才,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苏刚,贾宝余.加强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4).

[2]李和平,肖忠跃,罗淑平,赖成瑜,吴文通,谢世坤,李国臣.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第10篇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改革应与创新教育融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对高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包括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外语应用等内容。通过学习两课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语文知识等基础知识就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丰富的专业与基础知识作根基,思维就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进而实现创新。所以解决问题与革新创新的素质可以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逐步培养。

1.公共基础课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对接,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提升到创新素质培养载体的层面,同时认识到创新素质培养是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最高境界之一。江泽民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所以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

2.对接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也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适应创新素质培养的需要,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学习的能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正可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形成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中渗透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特色,这样不仅挖掘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本身蕴涵的创新理念,更使教与学成为师生共同的创新主场。

3.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对接创新素质培养的目的不只是传播创新的理念,而要注重使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外显为学生的创新行为。创新精神是在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精神成果,它内在于主体内心。知识可以相对容易地从课堂中获取;创新精神的获得一定要经过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内化与外在的训练,才能转变为学生创新的意识、精神乃至行动。所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措施,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为创新精神,这样也真正体现了公共基础课程传授的知识的价值。

二、创新素质培养的路径

1.应用多元的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与标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身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读书破一卷”,也可以“读书破万卷”,而且语文学习方法也没有高下之分,根据各人的爱好与习惯加以选择而已;同时教授同一篇语文课文的方法也是多元的,比如古典诗词,可以采用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背诵再加以讲授;也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再要求学生背诵,如先应用文学理论比如王国维的“境界”说加以理性分析与评判,或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的阅历来理解诗词内涵,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诵课文。文学内部本来就是要素丰富的,既包括作家、作品、读者,也包括生活、创作、欣赏等,所以可以运用多种语文学习方法全面地学习与分析,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重要手段,这种多元学习方法灵活转移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不同观点的自由竞争与撞击,培养学生思维的相对独立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必备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应当把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目的之首位。所以语文与创新素质培养的对接,最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这要求教师不再独占话语权,师生课堂上或课堂下应该平等讨论,各抒己见,并且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心得与见解。文学本是开放的世界,它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主题,是经由感性的语言来感染人、打动人;所以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强求学生的观点统一,更不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见解也是保护学生的个性。科学的人才观认为,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发展个性是人才辈出的基础。保护学生的个性,并充分挖掘、发扬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是语文教育实现了与创新教育对接的结果。属于文学欣赏领域的问题,就应当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甚至是与教师观点针锋相对的意见,或者是对教师授课的具体内容提出善意商榷的意见,也应当允许在课堂内讨论,学生通过深入与自由的探讨,最终能够辨别各种观点的真伪。另外,完全可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不成熟的见解,这也是保护学生个性的关键举措,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创造性与个性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保护和发扬学生个性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个性,拥有了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才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才有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的重要手段。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主要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各种各样的“动”而养成: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学习。如每篇新课文在教授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自学,每节课前十分钟由学生轮流讲授新课。首先,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自学新课文的方法: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生活资料,包括作者生平资料、课文写作背景、对作品的分析与解读资料等;然后,教学生梳理收集的资料,并制作课件,再到课上讲授新课。这样就把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出来,给了学生展示自我、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拓展训练了学生的创新素质。而这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既使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区别,又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迷信与盲从前人包括教师的权威,而是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现在语文课为学生这种独立与自主的追求提供了合适的平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而且这种大学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道精神的。

总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都可以与语文课一样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地。21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通过高职专业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共同来培养。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与创新素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融合创新素质培养是其改革的必由之路,既可以使每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创新素质,也是强化其在高职院校地位的重要手段。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行科学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公共基础课融合创新素质培养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创新主场,既可以使每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创新素质,也强化了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培养,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杨叔子.大学人文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孵化环境下一篇:医院图书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