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2024-07-26

大学英语教学革新(精选12篇)

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第1篇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革新的前提

随着教育革新思想的呼声愈演愈烈, 站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们怎样相应并实践着教学革新理念是关键问题。意识决定行为,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 其前提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只有思想转变了, 行为才能随之转变。

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 教师的三尺讲台更像是自我发挥的秀场, 至于学生的学习感受, 则很少顾及到。而教师教学并非是一个独立完成实现的过程, 古代对教学范畴的定义是 “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 传统的教学是违背教学本身价值规律的, 因为它几乎忽略了学生作为接受者的回馈情况。

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多站在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角度上去讲课, 让课堂授课与学生学习形成一个良性互动与循环。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和能力开讲, 及时接受学生反馈, 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答疑解惑,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让英语教学回归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才能实现英语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革新。

二、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 一) 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氛围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 上课的气氛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源自师生融洽的情感关系, 因此, 作为老师, 在学生面前要树立恩威并重的形象, 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 一视同仁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前提。

简举一例, 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第一册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一节时, 笔者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课堂 “课堂热身”, 在“English learning?”方面设计了几个小问题, 比如 “what methods are the efficient way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in trying to learn English in you riddle school”“Why do you think the computer can help you in learning English ” 等等, 鼓励学生自由展开讨论, 笔者在旁边聆听并适时介入参与其中, 予以指导或者发表见解, 而过程中, 学生所犯的小瑕疵如发音不准, 表达有误或者词汇用错等问题, 笔者亦暂且放过。

自由民主热情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大胆说英语的能力, 而且磨练了其学习英语的信心, 扫除英语口盲障碍, 重点在于大胆说。最后笔者做总结, 先扬后抑提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鼓励嘉许的口吻结束。

( 二) 以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大学英语具有广阔的延展性空间, 在课堂授课中, 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 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根据英语教材章节知识, 有效的引入多媒体教学, 让课堂变得具有声画影像的多彩性。

比如在学习了解西方节日或者某个国家时, 教材知识点的设计无疑会显得单一, 而教师却可以在这些单一的问题知识点上作扩充, 可以通过影像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 使学生站在更广阔的知识平台上, 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来源于思考, 而思考的根基在于丰富知识的融会贯通。

( 三) 鼓励质疑树立学习信心

英语教学革新思想的实践中, 教师授课的课堂氛围会呈现出师生 “打成一片”的景象,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 倡导独立的探疑解惑,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和 “任性”, 因为学习上的自信心来源于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肯定。

同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策划者, 课堂讨论学生辩论的激烈程度, “总策划者”要把持有度, 笔者建议每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 发表见解, 提出疑问。 “百家争鸣”的状态实现了智慧的碰撞, 而集思广益便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途径

笔者实践的多元化教学分为课堂和课外两大范畴。

课堂上, 比如上文提到的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就是笔者经常采用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之一。记得在学习 “A Test Of True Love ”一课时, 为了完美的展示故事情节和主人公表情变化和特征, 笔者借助于多媒体影像展播加画外音设问的方式进行授课, 并设计了“Guess who he is?”的小游戏, 继续演播上一节的故事, 学生带着问题看 “故事”, 思维活跃, 对人物特征描写有了深刻体会。

此外, 还会经常在课堂上进行 “猜词活动”即一个学生背对黑板, 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单词 ( 刚学的) , 然后在坐的同学用英语解释黑板上的单词, 让这位同学猜; “描述活动”即教师和学生们围坐一起, 说出一个地点或者一个主题, 让学生用英语描述。等等一系列的自创或者借鉴的方式, 都可以灵活的运用到英语教学创新中。

课堂外, 笔者会阶段性的开展一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演讲比赛, 英语朗诵大赛, 英语歌曲嗨翻天, 或者英语话剧表演等等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休闲娱乐活动, 经常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 不仅可以扩展其英语学习的视野, 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 而且对维护的集体关系, 融洽师生关系有着促进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之, 大学英语教学革新理念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精神,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笔者深刻体会到了革新之于教学的价值优势所在, 并且深知, 作为师者身肩的重要历史使命, 那就是传道, 授业, 解惑, 并始终不弃使命之上的对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培育。

摘要:创新引领时代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较高层次, 在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使其在革新的理念下, 获得教学可持续发展, 是教育教学的要求和趋势。英语是大学课程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同时也是锻炼学生交际交往能力的重要课程, 语言作为对外交流沟通的桥梁, 在英语教学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以下章节, 笔者将就大学英语革新教学话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革新,建议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J].小作家选刊, 2015, (01) .

[2]任冰.试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08) .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探论文 第2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大学语文》课,也是造就人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培养与人才目标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因此,它的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自我封闭,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克服现有弊端,探索新的、适合课程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重人文内容,轻技能培养

大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的文学形式,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都是文化、美学、道德、情感等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想主义作品。即便是诗歌以外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也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较高层次的文学修养上。这在拓展学生视野、汲取有益人生的养料、提高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标,语文素质不但包括文学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应的表达能力。

近几年,大学语文教学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认为这些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并不适用,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并不高,表现在语音不规范,用词不规范,语法不过关,写作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会议记录、申请书等应用文都不知道怎样写。因此,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还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2.教学活动脱离社会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的精力大多放在课本内容上,缺少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延伸到生活中去的语文教学,没有基础,缺少活力。这种模式使学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净人”,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少之又少;大学生活更象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虽然也有社会实践活动,但体会生活的领域并不广泛。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抛开社会生活谈语文教学,等于“闭门造句”,离开了社会生活,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将语文教学封闭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3.教学模式呆板,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依旧延续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开拓意识和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挫伤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吸纳接受能力被强化,主观性、能动性逐渐弱化;教学过程克守固定模式,按照大纲的要求订出框架,教师和学生们都在这个框架约束下,不敢逾越雷池,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授型方式授课,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研究上,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心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改革教材

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教材改革开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授课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鲜活实用,富有时代气息和改革精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重要依据。以往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大学语文》,这不能适应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又顾及不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文化基础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

高职语文教材应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而又具有选择性,因此在内容选编上要注重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求职就业需要等,使教材内容既有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化、文史知识的系统讲授,又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交融,更有适应高职学生求职就业发展需要的应用知识的专题训练。选文范围应涉猎古今中外,文章体裁应欣赏与实用并重,语言风格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在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

基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宏观地分析历史文化;科学地进行文学与艺术的欣赏;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现实,从而坚定地树立起远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完善品德、充实思想。高职语文教材在选编上要尽可能做到:

(1)精选思想内容高尚,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增强他们“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如孟子《告子》、苏轼的《定**》等等。(2)选编一些名人传记,从内容上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文体上让学生学会写作自传、个人履历等,如《李将军列传》之类。

(3)专题知识的选编要注意同题材而不同体裁、同内容而不同方法、同题目而不同技巧、同类型而不同风格等诸多要素,尽可能将历代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古代各家的见仁见智集中在一起,在提供学生理解钥匙的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众多的课题。

2.在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比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要写毕业;就业求职时需要写自荐信、求职信;招聘单位要考核应聘者的工作能力,需要写一份工作设计等。这些口头与文字的说写能力,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息化的时代,工作中信息的传递和交往非常频繁,并且也极为重要,更要求有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掌握了公务文书和有关专业文书的写作知识,就为他们将来适应现代化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求职应聘时应对面试、推荐自我能口齿伶俐、大胆展示所学所长,笔试上岗时能读会写,为专业成才搭建平台,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

既不采用单一的文学模式或写作模式,也不采用现在被普遍使用的文选加写作模式,而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要求,听、说、读、写四方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以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训练其语言的根底和说写能力以适应生活工作的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间题的能力,以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尤其加大“说”与“写”的比重,在闯求职应聘这第一关时能应对自如,顺利通过。平时多做一些模拟招聘的口试与笔试训练,真正请主管人事的单位负责人现场模考,锻炼学生胆识、口才、书写能力等;在“写”的方面又要注意选编一些对各专业大学生均有价值的实用性文章,如优秀的科学、调查报告、精彩的演讲稿、合同、协议书、广告以及说明书等,既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生动的文艺性、广泛的实用性。

(二)改革教法

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大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协作者,甚至还是学习者;高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明方向地从事专业学术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改换教育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1.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时很紧,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的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一任务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通过他们最为关心的事和物,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缀以活生生的事语和人为,纵贯思与想,使他们接受且升华为“真善美”的行为准则。如“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思想与信念”、“人生与爱情”等专题,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增加讨论研究课。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者”“思想家”为邻,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教育,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例如:针对袁宏道的《徐文长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请学生就“人才一及其人才的使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这对学生来说,既了解了社会历史,又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社会热点比较集中的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人课堂,如当今主持人纷纷著书的现象,可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使大学语文课与社会现实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坚持并积极推进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将课外读到的好书目介绍到课堂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讲解、评价,教师只作必要的组织和点拨,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多一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量,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品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比如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就可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学生从中发现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的创新及“文化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查阅对其散文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尝试去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诗文配上优美的画面、标准而动听的朗诵,可以让教材变得立体而生动;组织学生欣赏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讨论观后感甚至续写故事,这有助于学生们较高层次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人物,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师生角色互换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以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诱发和引导作用,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由过去的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事实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实践机会,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举办散文、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

(三)改革考试方式

1.考试形式

以往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做法不适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与“学”、“练”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如作文、课堂参与发言占期末考试成绩的1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占考试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教学过程,又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2.考试能力

(1}考察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的考核)、课文阅读分析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重在(写作能力)实际应用。

(2)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考察内容,突出“专才”特色。

(3)在考察文化素质的同时,不忘其他素质的考察。

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革新 实践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交流,学习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最终让学习成果回归于生活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即将面向社会走向社会生活,面临职称英语考试和英语面试以及语言的沟通交流成为我们生活交流的媒介。在大学学习中构建接近现实生活和应用环境的英语教学氛围尤为重要,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中用于革新与大胆实践研究。

一、积极建构优良教学环境

1.根据生源实际分层次教学。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生源,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且差异显著,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学习,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阶段教学大纲,可以打乱年级和班级的界限让学生自主选修学习,并最终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避免教学资源统一分配带来的一刀切的传统模式,基础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或产生厌倦情绪,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并分步实施。

2.课堂教学教师营造教学氛围。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积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手段,以ppt、flash、frontpage等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情景再现、声音、图像、动画等图文并茂的多感官的教学语境体验。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氛围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协助和辅助并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服务型教学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有体验式教学带来的语言收获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开展第二教学课堂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

1.开展第二教学课堂开拓英语教学环境。在课外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知识竞赛、课外阅读、英语沙龙、英语校园广播和在校园开辟英语角供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交流和运用,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英语学习交流的环境,通过比赛提高学生荣誉感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些环节就要求英语外教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和组织,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每一个环节当中,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生活,开阔眼界和增加英语实践机会。让第二课堂起到对英语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的作用。

2.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现代化的便捷的微信、博客、QQ等沟通交流延伸第二课堂,为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便捷平台,也是学生间互动交流的普遍方式,让学生用英语在平台交流和发布信息,通过进行群聊或者视频聊天功能学习、布置作业。或者发朋友圈状态评论,并对学生帮助和监督,学科内的交流都要应用英语,逐渐将英语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

三、加强英语网站和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1.建立英语网站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要体现网络辅助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将学校英语網站建设成学生学习的园地,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版块,学生学习园地、英语贴吧、教师园地、课外学习版块、精品课程等。让学生查阅信息和学习都到网络平台进行,让学生参与学生园地和英语贴吧的建设和运行,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优秀学习和教学资源。

2.创建精品课程优化和丰富教学资源。精品课程是一门学科的“品牌课程”和“示范课程”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和符合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集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于一体的优质课程。将教学内容做成精品课程,集合了学校最优秀的师资、先进的观念与内容方法,并与网络结合上传所有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在网络学习英语课程,和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学生可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对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反复学习,实现课堂再现和学习的灵活性。

四、结语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通过对课内外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和实践,在不同程度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思维,改进现代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带动和推进第二课堂发展,吸引大学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摆脱四、六级考试带来的压力和束缚,让大学英语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带来的不同文化环境的体验和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了体验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汝举.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探讨[J].才智,2012,19:297-298.

[2]贾国栋.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J].中国外语,2012,06:11-15.

[3]张兢田,吕培明.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方向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02:14-18.

[4]杜莉,刘向锋.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137-138+136.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探 第4篇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对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看法。

1.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1.1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尚未转变

《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教学模式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 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有差异, 不会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教师方面来看, 学生的课外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只能在课堂上完成, 由此课堂任务重, 无暇进行相应的配套练习, 致使学习氛围乏味而沉闷, 降低了学生课堂的趣味性, 还抑制了教师对知识的传播作用。实际上, 大学英语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中心, 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 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学习者。

1.2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缺憾

教材的优秀与否是决定教学效果显著与否和课程建设优劣的重要因素。要强化教学效果, 实现良好的课程建设, 就必须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慎重地选择和确定教学所要使用的教材。目前, 独立学院多数选用一类院校编写的优秀教材, 相对来说, 起点高, 难度大, 对于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来说, 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学生学习的效率, 导致师生教与学的不同步。

1.3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的不完善性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数独立学院未形成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 没有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估仅限于平时成绩 (包括平时的作业、出勤) 及期末考试成绩等量化形式, 教师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状况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不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策略

2.1 加快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加快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彻底变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现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围绕教材中的主题指导学生走出教室,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做调查写报告, 再回到教室陈述和讨论, 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时间充分思考或讨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自己或者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对所学知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新认识。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并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建设, 都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一方面, 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整个大学期间都可以开设英语基础课程, 使用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 借鉴其他教材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制的教材。另一方面, 针对基础较好进入大学就可以达到一般水平或较高水平的学生, 没必要再开设基础英语课程, 该适时地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保证其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及其个性化学习并满足其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选取现成的便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的具有立体化教学系统的优秀教材。

2.3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独立学院致力于形成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估, 应该全面考核, 切不可片面肯定或否定。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估, 应该侧重于采用课堂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网上自学记录、座谈等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 与教学过程同步, 反馈教学信息, 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监督和评价,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面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快师生角色的转变,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针对性地提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策略, 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

[3]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 .

[4]张兴.外语学习与教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8.

深究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革新论文 第5篇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新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

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聪明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向。

(二)教师教育的目前状况和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布置,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三)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因此,学生的本体性知识把握良好,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近些年来,实习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师范生的普遍评价是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我们的学生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会”。目前,在我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教育类的课程一般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再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测量和评价。以我校2(0)4级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例,教育心理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技术犯学时(2学分)、教育测量和评价犯学时(2学分)、语文教学论70学时(4学分)。教育类课程总学时为189学时(共12学分),仅占总学时数的8.2%。而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普遍在20一30%之间。如美国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为73%(教育实习占21%),法国占巧%,德国占03%,新加坡占60%。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师范生基本上采用四年级利用6周的时间集中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模式。在此期间,实习生除了进行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外,还要进行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调研等。由于实习时间短,上述许多内容只是走过场,很多实习生刚刚进人角色,实习就已结束,加之实习期间经常受到就业和考研的干扰,使得教育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实习只是一次性的,不重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功能,实习生缺乏对中小学的感性熟悉,更不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我校教师教育的若干举措。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教师教育探究和管理

1、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探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探究小组组长。

2、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探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拨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和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探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探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

3、每年从教学经费中布置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练习的物质平台。

4、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实行归口管理。教师基本技能归口人文学院,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体教学设计和操作、CIA课件制作等归口教育学院,艺术类课程归口艺术学院。提高教师授课的专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练习,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布置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三)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1、优化课程结构,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探究方法、教育测量和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和治疗、教师基本技能练习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总学时的02%左右。

2、精选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大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选修课程要合理规划,必须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互通共享,提高利用率。

协调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IA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功能,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

1、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熟悉和归属感;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

2、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

采用“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要建立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

(五)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1、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功能。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

2、积极引导师范类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理性地分析、对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人格。

革新教学评价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第6篇

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发展变化

(一)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流行,所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标准突出了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等评价指标,致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作用过分放大。

(二)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育专家提出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出现了评价标准的变化,产生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标准是: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处于中心地位,是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知主义理论虽然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但他们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中立的,从而排斥了非理性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将会变得不够完整。

(三)整体性课堂评价标准

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教学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态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人意见,注重互动学习方式。相比较而言,整体性评价法是较为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法。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新途径

(一)更新观念,改革课堂评价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对我们而言,改变传统教育中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也就成了课改当务之急,因此改用由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参与的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模式。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优化、细化期末综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努力促进评价公开、公正、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要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适度控制考分在评价标准中的权重。这样使课堂评价模式不仅关注教育结果,而且也关注教学过程。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师生,要把经常性课堂评价权给师生。师生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由师生自主决定评估内容、方式和时间。评估时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在课堂结束时,也可在课外进行。可以每天进行一次,或每一周进行一次,还可每月进行一次。通常认为频繁评价有助于师生的交流和沟通,体现并加大对教学过程自我监控和调控的力度。

(三)采用简易多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1.观察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手段,观察学生这堂课有效学习的程度,观察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教师上课时如能自始至终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范围和时间,上课肯定有效,这是最常见的评价手段。

2.随堂评价:上课结束时,每人发一张小纸,请学生回答两个问题;这堂课上,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心里仍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几分钟内不署名写在纸上。老师分析并综合学生答案,下一节课进行复习评讲,并注意学生未掌握的薄弱环节。

3.口头评价:在上课结束前几分钟,要求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总结他们在这一节课上所获得的信息,并写在纸上。教师快速浏览并评价总结句的质量,指出学生是否识别本课的核心概念以及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

4.拓展性评价:在课堂上随时让学生准备一张卡片或笔记本。当老师讲完一个重要理论或概念时,要求学生在纸或卡片上写下至少一个有关这个知识点在真实情境中或其他领域的应用,以此来考查学生知识转换的能力。

评价形式有综合评价、测试评价和课堂评价,逐步呈现了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格局。由于构建了灵活多样的师生课堂活动评价,对学校定期综合评价进行很好的延伸和补充,使得评价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提高了师生对课程教学评价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开始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方向健康和谐地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第7篇

该书对大学英语网络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对大学英语网络多媒体教学多模式进行了探讨, 指出在当前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 新媒体已经慢慢变成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在高校英语课堂内, 新媒体应用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海量资源的分享性, 多媒体内容以及超文本内容的风格社会化和个性化等特点, 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 他们之间已经跨越了传统的角色界限。新媒体技术注重多种信息的融合, 例如对于大学英语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学生不仅能通过网络阅读文章, 通过搜索获得与之相关的文章, 还可以通过在线词典查询不明白的词汇或术语。这些手段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此外, 新媒体技术可以把传统知识通过音视频、图片、新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使英语教学更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内容的传播效率也大大提高。

作者在该书中以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 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方略:第一, 教学观念创新。在新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学还应继续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将新媒体教学方式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一种工具, 而不是老师课堂教授的一种辅助手段。老师应该努力掌握新媒体, 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 构建更加全面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第二, 教学系统机构优化。教学系统机构能推进教学进程, 是由四个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要素组成的, 它们分别是学生、教师、教材和新媒体教学资源。大学英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而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新媒体则是能提供优秀教学资源的教学辅助工具。老师应该对传统教材与新媒体资源进行融合, 以教材为基础, 以新媒体为扩充, 以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三, 丰富教学情境, 通过视频、音频等内容建立多维度、宽领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主动地整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在课前, 通过融合与课文相关的音视频以及图像资源, 设计情景,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 老师根据大纲, 设计合理的新媒体课件, 以此为载体讲解课文。在课后, 老师应激励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现代社交网络对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分享和讨论, 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把课外表现和交流结果纳入综合评价体系。第四, 教学方法创新。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多采用单独的阅读、讲解或讲解辅助阅读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这种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与课文相关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为切入点, 分别针对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型结构讨论、分析和掌握段落展开、句间关系、措辞要求。以个案分析来讲解重点课文, 让学生亲身实践“课件展示到学生操作再到相互参照”的模式, 使其发挥主体作用。做到学生学习、分析、体验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

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第8篇

一、应用型大学审计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学生对于审计课程学习的热情不高, 兴趣低下。审计学教材大多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为依据编写, 涉及大量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指导和规范内容, 因此其基本概念的专业性较强, 规范化程度也较高。很多教材一开始就大量涉及职业规范和执业准则的内容, 这些内容并不能形象地描述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无法充分了解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 就不能对审计准则与理论部分透彻理解, 对课程的热情与兴趣也因此减退。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与大纲的顺序, 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就无法突破教材编制上审计工作与职业规范分离的弊端, 不利于学生直接接触审计工作实质与工作内容, 从而透彻地理解审计职业规范与准则, 因为不理解所以兴趣下降, 即便是学校安排了充分的教学实践课程, 也会因为没有兴趣深究浮于形式而没有任何收获。以提高学习兴趣为核心结合实践教学的教法旨在解决审计教学的这一顽疾, 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二、提高审计学习兴趣教法研究

1.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 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局限于教材, 前半部分为审计理论与职业规范和准则, 后半部分为循环审计, 而教学也遵循这种顺序, 但是完全依照这种顺序教学容易割裂二者的联系而无法让学生不断加深对审计实质与工作内容的理解, 使得课程因为不理解与枯燥而失去了兴趣。审计课程及其教材的编写与认知审计的过程并不一致, 它由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审计工作实质的人先讲解审计职业规范与准则, 再讲解审计程序, 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说, 首先需要理解审计工作的实质内容, 再学习审计工作程序, 最后注意审计职业规范与准则, 这样才符合认识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从现象内容开始直到把握规律的认知过程。相对教材顺序而言, 这个学习过程具有反向性, 在教学时候要牢牢把握这一本质, 需要教师首先明白审计工作是在做什么, 审计工作有哪些实质性内容, 为什么会有这些审计理论和审计程序, 它们出现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于这个本质把握得不够, 尽管在审计教学中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但是, 方法不是万能的, 不是依靠某一种方法就能够解决审计教学中所有的问题, 因此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熟知各种教法的利弊, 对每种教法怎么用, 用在哪些内容上才能提高效果, 另一方面要对每一章节以及审计课程的目的有清楚的认识, 对知识的运用有自己的标准, 能够以自己为轴心, 依靠对审计理论、实务、实践、内容等方面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独到的见地来带动学生, 让学生因为理解审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而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

2.就审计教学过程来看, 目前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 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审计教学中有了充分的应用, 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成果, 但是作为老师能否储备数量丰富的案例并且利用所引案例还原审计工作的全貌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通过精选案例的讲解, 让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 在案例讲解中, 以自己的思维作引导, 逐步还原审计理论与审计工作程序, 从而让学生通过案例还原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 强化学生对于审计工作的理解。活用案例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符合对认知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为支撑点, 对审计知识来一次自我的追踪与补漏, 依靠特殊的印象来不断积累学习兴趣。

3.最后, 就教学内容来看, 审计学的课程大多以教材为主, 配合相对的习题课程, 这使得审计课程变成了考试做题模式的应试教学, 与审计实务工作相去甚远。如果审计课程使得学生的知识与思维改变为针对考试与习题, 那么, 教育功利性的弊端就会凸显无疑, 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审计学习的热情, 会让学生觉得知识的有用性不够, 无法与实际工作衔接。因此作为老师, 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能够让学生觉得知识不过时, 还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仅是知识, 还有思维、方法这些受用终身的东西。

三、兴趣与实践结合, 提高审计知识的使用能力研究

知识的使用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提高, 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是很重要的环节, 因此, 需要老师对案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精心准备, 也要在授课时注重讲解理论在实务中的表现形式。案例的选编要有老师自己的思路, 即便是经典的审计案例, 也不能固定于已有的模式, 应该以审计实务作为基本结构, 对基本材料加工改造, 围绕学生所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来组织, 从而在分析讲解时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的兴趣, 从思维和方法上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授课, 编讲案例和实际练习时, 也要注重实践教学, 实训课程是审计实务课堂的表现形式, 对于衔接实际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理论和准则在实务中如何表现、如何运用, 在审计实务中初学者要特别注意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给予特别的提醒, 保证学生对于掌握理论知识和使用知识之间的衔接, 从而提高学生使用审计知识的能力。

大学教育, 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生涯的结束, 而恰好是学习生涯的开始, 每一位大学的审计课教师都任重而道远, 必须不断上下求索, 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究其本质, 培养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审计学课程讲好了会非常吸引学生;讲不好, 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材解释, 如何以课程以及课本为平台和载体, 让学生洞悉理论与实务的规律, 装载科学思维与技能, 培养和积累学生终生学习的兴趣, 这对任何一位审计学授课老师都是不小的挑战, 如何讲好这门课, 还需要广大教学人员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摘要:笔者以应用型大学审计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和缺陷为出发点, 探究以培养和建立学生对审计学习的兴趣为目的, 提高使用能力的教法从而发挥教育终生受益的作用, 愿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学习兴趣,审计知识使用能力,审计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颖萍, 杨红宇.审计案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 2005, (7) .

[2]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8, (7) .

[3]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 2005, (10) .

[4]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 2008, (4) .

[5]李金华.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 (3) .

大学计算机学习革新路径 第9篇

1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而发展的。当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速度极快。然而, 在其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1 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我国各高校不同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 依据怎样的大纲, 选用什么教材, 学生怎样学, 学到什么程度, 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教师往往凭着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撑握来安排教学内容。也有一些院校由教务处牵头, 由几个计算机教师编写校内教材, 供学生学习使用, 这样往往会造成教材长年依旧, 内容滞后。还有, 由于计算机教育受到重视, 考核的任务被上级包揽, 许多院校都选用上级编写的教材, 以便应付统考, 结果是整个院校千篇一律, 根本谈不上专业特点。因此, 理应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计算机课程设置应区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区分不同学生的层次与班级等。 (2) 计算机课程设置应根据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随时升级教材, 适应计算机运用的不断发展。 (3) 教育的上级部门应将权力下放, 可以采用其它方法进行管理, 如可采用随机抽考的办法, 检查各校的教学效果。

1.2 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匮乏

提及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 一定会有很多高等院校均认为自己学校的师资不存在什么问题, 因为教师的学历大都是很高, 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在少数。另一方面,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 以及知识过时, 不能及时更新, 都导致了高校计算机教育不能顺利发展。

1.3 高等院校的学生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其次,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难以把握尺度。再次, 学生家境困难, 也会影响计算机学习。

2 当前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路径探讨

2.1 课程设置要合理, 制定科学的课程计划

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应该有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并且需要根据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程度来调整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内容, 尤其需要掌握新软件的使用。既要使课程有相对稳定性, 又不要使它落后于发展, 并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计算机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的动态性很强.需要不断调整内容以适应要求。必须弄清楚学生在中学阶段关于计算机的学习内容, 密切联系实际,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而且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生活。实施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适应学生基础不同的状况。模块化课程根据知识结构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 按模块组织教学。

2.2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积极培养学生能力, 深化计算机教育改革

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对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和钻研。一方面, 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等各种教学媒体,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学校应加强学生实训活动, 多提供让学生校内、校外实践的机会。

2.3 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尽管高等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仍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目前高等院校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距教育部门要求的50%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 从学历上讲, 专业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教辅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 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应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职、兼职教师, 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从单一的“知识理论型”转变为“双师型”,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2.4 就业改革

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强, 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并符合企业的需求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 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人才是高校的发展目标, 虽然在校内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 但是受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影响, 技能训练的强度和岗位需求有一定差距, 所以,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 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就必须进行校企合作, 把课堂转换到企业中去。

总之,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且系统的工程, 要使计算机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卢荣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 2006 (6) :105.[1]卢荣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 2006 (6) :105.

[2]张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究[J].台州学院学报, 2009 (6) :97.[2]张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究[J].台州学院学报, 2009 (6) :97.

[3]韩迎鸽, 李保坤, 郭业才.对“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2) :210.[3]韩迎鸽, 李保坤, 郭业才.对“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2) :210.

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第10篇

一、社交媒体的特征

伴随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 社交媒体以其优越的信息交流传播功能而迅速吸引大学生注意以及广泛使用。作为一种与传统媒介相区别的新兴媒体, 社交媒体具有如下特点:

1. 覆盖广泛以及运用简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 91个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 1% , 较2012年底提升了2. 0个百分点。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 0% , 现如今, 电脑、手机等设备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社交媒体来进行信息获取和发布。

2. 更快更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发布

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使人们处于快餐化的生活方式中, 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和观看电视。社交媒体迅速便捷的优势可以让人们能在闲暇之际去获取和发布自己关心和关注信息。

3. 开创了“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 增强了媒体使用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往往更多的是“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 而社交媒体不仅能让人们及时获取信息, 还能允许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内容丰富多彩的信息。从而使人们除了是受众这个角色外, 还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样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可以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互动。

二、社交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社交媒体虽然以其广泛的覆盖面积和开放性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便捷的获取和发布信息, 但是虚拟性和匿名性使许多低俗的、落后的垃圾信息也会涌入大学校园, 由于时常缺乏必要性的“把关”, 大学生会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蚀, 极易引起大学生一系列的身心问题, 从而阻碍高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2.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挑战

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征, 使人们能通过社交媒体体验到与现实环境完全不同的感受。在这个新的平台上, 人们把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都通通毫无顾忌地宣泄出来, 因此就会聚集许多不好的言论和信息。由于人们受到追求刺激、冒险好奇、从众心理的影响, 人们会更容易脱离社会道德的约束。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 个性与人格还未发育成熟, 情绪容易受到某些信息的激化和煽动, 从而阻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加上法律和监管的不完善,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功能, 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最大发挥。

3. 社交媒体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社交媒体功能的变化层出不穷, 相对于教育者而言, 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更能接受新生事物, 而教育者由于思想较落后, 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时常滞后于信息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者如何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 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来跟上思想教育的新步伐, 是社交媒体给思政教育者摆在面前的一个挑战。

4. 社交媒体对高校体制的挑战

社交媒体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从各方面影响着大学生。但是许多高校由于陈旧的教育制度, 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高校发展滞后时代变幻的节奏, 从而对当今的思政教育缺乏全新、科学的认识。

三、运用社交媒体创新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议

1. 充分利用和发挥传统教育方式和社交媒体的互补性

首先, 我们应继续运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 通过课堂理论的灌输、面对面谈心的交流, 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任, 坚持正确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其次, 注重社交媒体的运用, 充分发挥其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 借助于手机、博客等媒介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传播给学生并让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 从而使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的各个方面。

2.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加大监管力度

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时刻注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使他们能自动屏蔽和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同时,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要时刻监视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和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时常关注学生的动态, 对于大型群聚和带有煽动性质的活动要及时制止。

3. 提升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者的理论素质和媒体素养

理论知识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思想武器, 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可以让教育者合理科学的展开工作,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教育者在工作中了解并掌握运用新兴媒体, 及时了解并筛选信息, 随时跟进网络思想动态的发展, 掌握新兴的网络用语和沟通方式, 从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走向。

4. 改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健全完善工作体制

根据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高校应大力改革思政教育工作, 更新教育观念, 配备齐全的相关技术设备, 建立灵活的工作制度, 健全完善工作体制, 使高校在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综合效用。

参考文献

[1]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思想教育研究, 2011.

[2]禹规娥.议程设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熊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探索.思想教育研究, 2012.

革新语文观念,审视自我教学 第11篇

一、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语文素养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它包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在课堂实践中我们积极贯彻语文素养养成的三个维度的目标,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倾向,既不要抹杀语文课程的特点,用“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要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往往被烦琐的分析所肢解,学生被练习册、卷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整天忙于应付各种作业的检查,不能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训练自己的语文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材的功用

王文丽老师说:“无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只要抓住语文的本质,上得扎实有效,这就是一节好课。”在运用和使用教材上,我们还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懂得语文教材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单就课文而言,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只是为了满足社会阅读的主体需要。这种文本的原生价值承载着知识的传播、情谊的交流、消闲等价值,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然而,一旦文章被选入教科书,作为语文教材的形式存在,它的核心本质就不再是为阅读主体提供多少现成的信息,而在于是否能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范例、典型和空间等。

三、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

语文课关注的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要上出语文的特点,就要上出语文味。就要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性格特征无非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体会把握有关语言文字的描写。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整体地读,不要把文章肢解,破坏文章的整体含义,在读中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比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的相关词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这里面的词语理解也一定要放入整个文本环境当中,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可断章取义。

生命是一条河,需要流动,需要吸纳。教师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做到厚积而薄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仍将探索前行。

探讨眼科教学的革新 第12篇

既往眼科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落后的教学方法。

眼科的授课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学生只是在课堂一味地听讲, 缺乏与教师的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并且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讲解下对书本上知识的一个简单记忆, 没有深入了解, 一旦实际情况需要往往手忙脚乱, 无从下手。对于所学知识学生考试前还知道一点, 一考完, 就全然不知。这种应试教学也是做老师的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也是临床教学要考虑的问题。

2.师生之间缺乏角色互换。教与学不是只是老师讲授学生听取, 而是老师跟学生互动起来, 共同学习。以往的临床教学属于一种“封闭式”教学, 按部就班。教师只是教学, 把课本上的知识告诉学生, 而学生就是全部记住, 认为这些就是对的, 没有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缺乏跟老师之间的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不高, 上课效率更是事倍功半。角色互换, 让学生当老师, 把课堂主角让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上课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教学的信息化已经渗透到高教的每一个课堂。目前在眼科教学上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便学生能更好掌握眼科学的知识点。目前眼科教学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入教学中。现行的医学教学, 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在眼科学的讲授和临床实习中, 一手抓眼科学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讲授, 一手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并且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将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疾病流行病学、病因、患者心理、治疗以及实际临床工作中情况等补充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不单单只是接受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贴近临床实际操作, 对一些疾病的认识不是浅浅的一层。同时带教教师要有个好的带头作用, 以身作则, 让学生看到什么是“医者仁心”, 在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 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医生打下基础。

2.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

传统的通过黑板、粉笔、挂图、幻灯、投影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临床学科形态学的特点良好体现。比如讲授结膜炎这一堂课内容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感觉是结膜炎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可是引发的原因不同, 针对病因采用治疗方法也不同。这就让学生很茫然, 无从判断。结膜炎的及时正确诊断也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题。如我们在讲到白内障手术的具体步骤的时候, 有些手术操作很难描述, 通过工作中拍摄成的录像, 就能让学生就像亲自在观摩手术一样, 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到具体的手术过程。教学过程直观鲜明, 趣味性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更多的课前准备时间, 能够更合理安排课上教学内容, 可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内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声音、一些视频片段更主观地给学生以展示, 相较于教师单纯地讲课,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接受并运用所学知识。

3. 眼科教学还要结合病例讨论。

一切知识掌握是从感知开始, 在眼科学的课堂中抽象的理论, 唯有加强病例讨论, 尽可能使学生便于掌握理论知识。尽管都知道病例讨论的重要性, 实际工作中病人不愿意示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其他教学模具、模拟人均缺乏人性化, 使教学比较苍白, 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法与临床比较接近, 能够让学生感觉比较直观, 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与书本上所学内容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病案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当起医生, 亲身到临床病例之中, 教师提出适当的议题, 并引导学生去追寻原因,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探索解决, 从而学习兴趣极度提高。病案式教学法使学生不再只是死读书, 读死书。让学生跟学生、学生跟老师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发表各自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锻炼。病案式教学法正是在旧知识体系下通过实际案例引出新知识, 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记忆, 以病案形式展现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穿插上图片和短片, 与死板的教科书相比较, 在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 从而主动转化角色, 以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新知识新思维产生的过程。我们采用病例讨论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有了让学生跟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在沟通交流当中, 老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足, 从而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整, 哪里需要重点见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也有利于老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为以后的课程教学提供评参, 也有利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4. 眼科临床实践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循证医学是经验医学的一个很好填充, 是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这对眼科临床教学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临床医生的高等院校, 应对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的教育, 使其认识和接受循证医学的优势, 掌握循证医学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并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灵活应用, 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核心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的, 如何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内容, 所以教师授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是体现在眼科临床实践教学中, 教师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 让学生找出理论依据去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秉承PBL教学模式, 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 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 现在的教学模式要多应用一些多媒体参与教学。重视病例讨论的教学模式, 同时将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教师授课选用合适教学手段, 增加情境教学, 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求知欲的支配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凤军.大专生眼科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9) :71-72.

[2]刘铁.眼科临床教学应尽快引入现代教育技术[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9, 30 (1) :35-37.

[3]王莉.以PowerPoint为平台制作眼科系列多媒体课件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0) :2826.

[4]刘苏.重视病例讨论结合素质教育搞好眼科教学[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9) :1193.

[5]帖红艳, 汪晓凯.浅谈病案式教学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1) :115-116.

[6]罗兵.眼科临床实践应加强循证医学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10, (21) :112-113.

上一篇:《将进酒》下一篇: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