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路径范文

2024-05-28

能力提升路径范文(精选12篇)

能力提升路径 第1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时政理论。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吐故纳新。首先, 要密切关注时政要闻。 如了解十八大以来我国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内容、国家在各领域的深化改革、国内及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学习教育部关于辅导员队伍队伍建设的文件, 如通过 《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 暂行) 》的学习, 把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开展的具体要求。再次, 积极参加国家、省、校组织的相关培训, 并将培训所学内化为自身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落实。同时, 及时关注国家有关教育、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

二、提升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 暂行) 》中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及标准予明确的阐述, 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辅导员可根据九大模块的具体要求逐步提升个人能力。如通过参加SYB等培训提高个人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能力, 通过考取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提高个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能力, 通过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提高网络育人能力。

随着国家、各省、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举办, 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的举办已形成专业化、常规化发展。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加比赛, 通过竞赛的准备、参与, 系统提升基础理论、网文写作、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等职业能力。

除此之外, 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学术科研能力。辅导员要树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思想, 将日常工作开展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要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发现问题, 在研究中分析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工作中的深入思考转化为理论成果。开展专项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展理论研究、研究工作案例、申请科研课题、组建学术团队、交流协同创新等都是辅导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完善机制

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台相关政策体系, 将辅导员培训、职级、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纳入辅导员发展保障机制, 切实加快推进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个人的职业能力提升。

一是辅导员培训。各高校应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 长期开展培训学习与经验交流, 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常态化、序列化、专题化发展。同时, 将各辅导员参加培训情况、完成课时数纳入考核体系, 切实保证个人对培训任务的认真落实。二是落实职级职称问题。依据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工作业绩、评价考核等内容出台文件明确辅导员的职级评定、个人晋升空间, 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 各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对辅导员进行职称评聘, 落实受聘辅导员相关职称待遇问题。三是完善考核体系。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 建立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要求的考核体系, 将日常考核、科研情况、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纳入考核体系, 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辅导员职业特点为其提供职业生涯指导, 使其职业发展有规划、有方向、有目标。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能否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到最终成才, 与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 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出台文件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应积极把握机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努力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在自我提升与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摘要:2015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的通知在全国下发, 在最新修改中, 我们明确看到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 就需要将当前高校工作环境与辅导员具体工作开展相结合, 从省到校、再到个人, 积极营造环境、把握机会, 从而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年;03期;124-126.

[2]杜鹏;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探赜[J].辅导员新论, 2016年;02;78-80.

[3]佟丹丹, 陈志宝, 熊宝金, 王振华, 王晓琦, 李冰.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视角探索职业能力提升途径[J].教师, 2015年;17期;115-116.

能力提升路径 第2篇

摘 要: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到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影响到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相对较为固定和僵化,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注重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注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3-0032-01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高中地理新课改之后,地理教学设计提上新的日程,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保障地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设计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传授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

一、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概述

教学设计理论在国外发展很多年,后来传入我国。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以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课程实施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n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途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也就成为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主要路径

高中地理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

(1)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要想设计出最符合新的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地理教师就应该尽一切可能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可以积极参与一些研讨活动,比如参加星韵地理、蓝月亮地理等网络组织,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困惑告诉其他教师,让大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的基本含义”的教学设计时,发现这部分内容相对较少,若照本宣科很可能只需要5分钟~10分钟就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在研讨过程中,其他教师提出可以结合前面必修二已学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后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并分别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两个区域,找到比较不同区域的主要思考角度。此外,教师还可以请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面比较专业的教研员、特级教师开列书单自己买来阅读,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2)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每一位教师,但及时的教学反思一定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短时间成长的最佳利器。在进行新的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可以将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找出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优秀的教学设计来学习。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要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和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三圈环流的形成、自然环境差异性等知识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推进较为困难。因此,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可以专门在备课笔记上注明“进行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搜集一些能够降低抽象程度的资源(视频、图片、实物等)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后面的练习讲评过程中,这些元素得到了体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达成度也显著提升。教学反思应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一旦有了发现就要及时记录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若教师能够长期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最终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地理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3)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地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地理教学设计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搜集新的地理信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地理资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可播放关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的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农业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很多学生会从视频材料中了解到关于农业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并将这些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完善自身教学设计素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注重与时俱进,让教学设计和生活完美对接。地理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没有终点,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地理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探寻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路径 第3篇

一、小学生作文能力现状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期,目前在小学,作文写作能力并不让人乐观。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就整体来说,城市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高于农村学生。就具体写作问题来看,城市和农村学校在作为写作方面都存在表达不流畅、内容程式化、素材苍白化、思想空洞化等问题。

二、课堂教学对作文能力的影响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作文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能力。根据学生的水平,合理选择安排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在组织阅读的实践中安排学生开展练笔等。力求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写作能力选择写作训练策略。对于不同学年段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年段对不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写作特点进行作文训练。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写作词汇量。教师要告诉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数量的基础上,才能让作文的表达得更加流畅,才能将学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能够表达出自己情感的文章。

三、提升小学生作文能力的路径

(一)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1.从生活中发现、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了鲜活的素材。这些鲜活的素材就是学生作文的活水。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必须要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材料,并将这些素材随时用文字记下,或者牢记素材,等将来写作时使用。叶圣陶先生曾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各种素材,形成自己丰富、多样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进行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下笔流畅。

2.广泛阅读范文,积累优美语句

欧阳修曾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为此,教师必须多方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感悟、培养语感、积累优美句式,在阅读中寻找能引发灵感的作文素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时具有流畅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是文字的堆砌,也不是学生的无病呻吟。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中积累的真实的写作素材中寻找灵感,从自身的人生经历中记录真人真事,引导小学生做文章时“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让学生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时抒发真情实感。文贵有情,心由情动,文随情发,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是索然无味的。

(三)充分发挥想象力

作文写作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所以,写作文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头脑中的想象越丰富,表达的东西就会越多,在进行作文写作时想象的空间就越宽阔、丰富。

这除了需要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素材外,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想象力的活跃度,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兴趣,才能激发创造性想象,下笔作文时便有了源头活水。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大量阅读的时候,在脑海里再造文中形象,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的想象素材,在阅读中培养再造想象力,以便作文时能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写的作文更有生命力。

(四)以评促写,以改促写

1.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评改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一直没有被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以高年级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并选拔写作能力强以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学生进行作文评改之前,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比如,如何帮助学生修改病句,如何将习作中的错别字帮助学生修改过来,如何写习作的评语,每一篇作文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互改以及自评自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到自己的作文的不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通过作文评改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2.教师要经常点评作文

学生往往不能发现作文中的优点、缺点,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当堂点评作文,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体验让学生养成作文评改的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点评作文。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中出现的认为好听的词句进行圈点并说明好在哪里,也可以评价他们在作文中用得好的构思或者结构,同时,教师要加大训练量,对某一个训练重点要通过多种作文片段的训练以及整篇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提高评改能力,并在提高评改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高职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第4篇

一、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特点

1. 自我认知的含义

自我认知即自我意识, 也常常被称为自我, 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自我认知强调个体对于自身存在的觉察, 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及自身心理状态的认知。在一般意义上也可将它分为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自我观察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而自我评价则侧重于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 属于人格特征方面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评估。有学者将自我意识分为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无论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 不难发现自我认知在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中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 自我认知是个体观察把握外部世界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 便无法把自己与环境相区别, 更谈不上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第二, 自我认知是衡量个体自觉性、自控力的指标, 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助推器。也就是说, 只有当人意识到“我是谁”“我该做什么”的时候, 才会回应内心的声音, 自动自发地做事。只有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把握得当, 才能扬长避短, 获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应。第三, 自我认知还是自我改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自我觉察与评价反馈, 不断改造和丰富自己的思维、意向, 可以持续地实现自我洞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所以, 自我认知是观察外部世界的前提、自我管理的动力、自我洞察的思想武器, 它不仅影响着人的道德评判及人格的形成, 还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 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自进入学校后, 他们对所处环境及周围人的反应非常敏感, 其内心必然发生变化, 由此引起他人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也随之产生。正是由于来自他们所处家庭、所在学校、所居社区及所由自身等综合因素的交互作用, 形成了高职院校学生所特有的思想和思维矛盾、自我定位模糊、知识积累与行为倾向等自身特点, 从而锻造了他们的自我认知特点。

(1)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优势。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并开始向成年期过渡与发展的时期。处于该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 自我认知水平和模式开始有了新突破并且进入实质性变化过程。较于之儿童期及青少年早期,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趋向于精神化、系统化。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有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 对自身内心自我期待开始了更深入的规划。随着心智的进一步成熟, 高职学生自我管理及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并努力从行动上约束自己。

(2)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失当。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 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水平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学生除了具有了自我认知优势外, 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自我认知失当现象, 诸如价值观模糊、自我评价偏高或偏低等。心理发展失衡、情绪控制乏力使其在面临一系列现实及心理矛盾时, 容易发生自我认知失当。

时下流行的“草莓一族”, 很形象地描摹了当下的年轻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 但却承受不了挫折, 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 主动性及积极性不够。这些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 最大的特点之一, 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 只要有更轻松的工作, 或是较高的薪水, 就会见异思迁。在职场中的定力不够、职业发展及生涯规划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加强对自身优势及不足的正确认识, 才能找到的自己适合的发展领域, 寻找合适的工作;只有对自己准确的定位, 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认知能力, 才能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从而不断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失当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因素及学校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在内的教育环境长期作用于成长期的个体, 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失当、缺位、错位, 都会成为个体自我认知的障碍。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失当原因主要有:

1. 自我为中心

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偏差之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高职学生在自我认知形成过程中, 一方面由于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 直接导致自私、自大、自卑心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持久的自我控制能力, 不当的家庭教养的环境, 滋养了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这些是导致自我中心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2. 盲从与依赖

与自我中心几乎矛盾的另一个认知偏差是盲从与依赖并存。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 多为他人代为决策, 养成了对环境的过分依赖;同时由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恐慌, 也容易形成盲目从众的心理。独立的人格与思维行为习惯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是引起盲从与依赖心态的根本性因素。

3. 放弃与重启

现今的高职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逐渐兴起并成为新型生活方式的时代。网络一方面提供高速、便捷、共享的交流平台, 同时充斥网络的交互游戏的流行非常容易导致“game over”这一游戏心理。这种心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 稍稍一些困难与障碍, 都会成为放弃与重启的理由。缺乏责任意识是导致放弃与重启心态的根源。

三、高职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路径

1. 以他人为中心,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合作意识培育

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我认知, 不是一个人孤立地闭关自修, 需要结合实践活动来进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由于在家中没有玩伴, 唯我独尊, 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社团活动呼应了学生的兴趣导向, 学生参与其中, 必然有自己的角色担当, 必须要与人交流合作, 通过同伴的态度可以实现自我审视, 自我解剖, 自我成长。

社团活动还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契机。大学的课堂, 师生深度交流不多, 而社团活动却弥补了这一不足, 让指导老师与会员近距离的接触, 有机会直接指导并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学生的自我反省也是认识自我的内化过程。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 通过触动灵魂的情绪体验, 通过人生导师的方向点拨, 必然会瞄准人生的航向, 加速前行的速度。

2. 建立独立性, 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自我管理教育

一旦一个人被归类为草莓族, 意思就是抗压力不够, 仅此一项弱点, 就足以导致学习无法超越, 工作难以突破, 最终带来竞争力不足的危机。职场中基于对草莓族的刻板印象, 独立性较强的年轻人将自己比喻为蟑螂族, 就是被打了再爬起来, 不畏惧压力, 也能坚持到底的耐压族。还有奇异果族, 自认外表虽不抢眼, 内在却有着真材实料。

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需要建立起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自我管理教育, 比如, 在入学教育中, 逐步培养独立的、自我负责的学习、生活习惯, 设计并实施从职业认知、生涯设计到求职面试等就业指导系列课程。

3. 强化责任感, 以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适当的时候, 告诉对方, 职业蘑菇定律, 举一些励志性的小故事给草莓族的人来听, 推荐一些书籍, 这样让他们慢慢提升, 不宜急促地希望他们与具备多年职场经验的人相提并论, 毕竟他们还不到一定的年限, 没有工作经验, 不可操之过急。

责任意识的培养, 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任务, 第二课堂甚至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社会化服务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育人载体。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 必要的知识、必备的技能往往是专业方案设计的首选, 但是适用于所有职业的、每个人一辈子都需要的基本工作能力应该在学校就着手培养起来。

摘要:自我认知是观察外部世界的前提、自我管理的动力、自我洞察的思想武器, 它不仅影响着人的道德评判与人格的形成, 还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失当原因的基础上, 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主要措施有:以他人为中心,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合作意识培育;建立独立性, 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自我管理教育;强化责任感, 以职业素养为目标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认知,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陆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11)

[2]陈璇.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力状况及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D].中南大学, 2010.

能力提升路径 第5篇

硕士毕业论文在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是重要一环,它不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力载体,也是本科教育中检验学生能否熟练运用本科阶段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硕士毕业论文环节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肃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本科四年所学知识获得深入认知和升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无论是普通课堂讲授课,或者是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课等教学,都不能取代硕士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和体现,也是当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看重硕士毕业论文成绩是否优秀的原因。

尽管普通高等学校对硕士毕业论文环节极为重视,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提升本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然而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本科硕士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依然存在因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良莠不齐情况。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理清工作思路,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深入探讨硕士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引领本科硕士毕业论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之路。

一、严把选题关,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选题是本科硕士毕业论文教学的起步。作为基点,对整个硕士毕业论文的影响非常重要。选题是否恰当、题目难易程度高低、选题切入角度等影响着学生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方向。然而,教学管理的部门对选题的管控却不够细化,大多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只有选题总体原则的规定,而学生题目的选择基本由系里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决定。现实情况往往是指导教师给出学生可以选择的题目范围,让学生在规定范围中选择,或者是指导教师直接指定学生研究一些比较成熟的学术领域,指定学生选题。这样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学生选题重复率较高,研究范围创新较少,思考论文题目能力后劲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因此,在选题上,教学管理部门仍有细化管控的空间,可以规范学生的选题方式和模式,如将选题与毕业实习、见习相结合的模式,规范每位指导教师的学生所选论文题目源于毕业实习或见习的比例。即规定学生在毕业实习、见习过程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典型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自己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实现硕士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方向的一致性,让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总结形成真知反哺理论,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在教学管理环节,规范学生在毕业实习、见习中选择论文题目,随后通过实习、见习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这也符合公安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目标,有助于日后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具备从容面对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此外,将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见习教学环节相结合,有利于两者质量的共同提升,迫使学生以完成毕业論文为最终任务,带着论文的任务完成毕业实习,从在实习中选题到搜集资料,进行论证总结,最后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主动融入毕业实习中,减少实习过程中的弄虚作假现象,也提升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二、完善论文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久以来,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论文评价与指导机制尚未达到预期效果。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责任心淡化,只要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撰写没有较大的原则性错误,一般指导过程都会流于形式。这种工作态度对学生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研究论文的精力投入也会下降。大部分学生撰写论文一拖再拖,最后阶段集中突击完成论文撰写,也使得大部分学生所写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庸平淡,没有较大的科研价值。

由此,在教师层面可以通过交叉评阅制度规范硕士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通过非指导教师对学生硕士毕业论文进行评审,促使指导教师强化指导责任心。评阅教师无须考虑教师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情感,实事求是做出真实评价。一旦指导教师认真对待论文指导过程,学生也会端正态度,不抱有侥幸心理,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主动探索论文研究的问题,同时对个人的综合写作能力也会有促进和提升。

加强对指导教师评阅论文质量的监督,教学督导部门定期采用质量抽检的.方式,检查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予以通报批评,也可以将指导质量作为考评教师工作量标准的参考指标。学生方面,可以完善硕士毕业论文校内评优机制,通过评优竞选的方式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压力和动力。比如,通过硕士毕业论文竞赛的形式,先由系内部评选出不同优秀等级的硕士毕业论文,给予荣誉或物质奖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再由各系部推荐优秀论文给学院,学院评选出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和优秀的指导教师,推行师生共同奖励机制,从而改变千篇 一律、不合格论文少优秀论文也少的局面,使指导教师专心指导论文,使学生提高独立研究能力,创作出更有个人深层思考的硕士毕业论文。

三、规范答辩制度,提高学生综合表述能力

硕士毕业论文的答辩是整个硕士毕业论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和老师交流互动的过程,它既能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论文的观点,也能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个人综合能力。然而,从目前的答辩现状看来,大部分师生对硕士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评议教师大多关注学生陈述的论文结构,帮助学生调整论文结构,给学生提出的多是文章体例、错别字、表述形式等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文章的逻辑思路是否通畅、研究方向是否明确、研究方法是否重复单一、观点论述是否有理有据等体现作者深入思考等核心要素。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在答辩过程中,一味低头记录评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只是简单回答了教师的提问,甚至有些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对自己是否重复表述论文的核心观点和回答问题切题与否都关注甚少,答辩过程也变成了对论文格式修改的记录大会。

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高校扩招,致使每年毕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有效时间内,评分教师还不能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对论文观点的思维深入过程,以及他们对专业知识总体认知、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因此,基于对学生综合表述能力的培养,规范答辩制度可以为论文评阅教师创造更多了解学生综合能力的空间,也是提高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答辩负责小组、规范答辩小组成员。教学系部在答辩前要专门成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合理分配年龄、职称、有无指导经验等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并实行论文指导教师回避制度,以及在相同或相近学科实行交叉答辩的制度。

此外,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答辩能力的培养,实行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制度,模拟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真实环境,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及时的指导。比如指导教师可在预答辩环节对学生自述论文的情况给出合理性建议;不应过多涉及的内容应给予精减规范学生的答辩时间,对超时的学生给出调整建议;提问环节如何较好地回答评阅教师的问题;怎样有条理地阐述论文观点;如何通过阐述论文观点展示自身科研能力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有所提高。

提升治国能力的经济法路径 第6篇

关键词:国家治理手段;治理权利;经济治理体系

一、根据经济法的角度来完善我国的当前治理手段

国家的依法治国能力是体现在整体的制度执行能力上面的,他要以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为存在的基础。所以从大局上看我国要提升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就必须完善我国的体系制度。

现阶段当中我国的治理手段主要是由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领域的制度相互结合而成的。在这其中,国家的经济体制的治理主要是涉及到了经济领域的制度。根据现实当中的经济生活,而对应的市场现阶段所配置的系统,经济治理体系涵盖了各类的重要经济制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经济体制、机制以及宪法法规等多种规章制度。在我国的经济法领域当中,对宏观调控当前市场的规模制度基本立法,必须要从经济治理的角度来完善,对于各类重要的经济制度之间进行有效地协调,防止经济发生距离的波动,在源头上进行防范和对于经济危机的化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方面的本身制度不完善的话,不仅会影响到我国当前治理体系难以成型,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当前的治理能力不能进行全面的展开。

除了对于应当要制定当前所缺少的法律以外,还要有各种经济法制度的协调性相互关注。因为这对于我国构建现代法治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法治体系首先其自身就应该具备完整的法律约束力和法律效应。

二、一定要将经济职能与经济职权二者相互区分开来

在对经济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当中,对于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或者是经济职权是对于界定标准的核心问题,是会直接影响到各类体制完善的根本。

宏观调控主要涉及的是保持宏观市场经济的稳定程度,是实诚桂枝主要涉及和保障公平的竞争的可能性,这样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管,是维护市场统一秩序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当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规章制度这两类经济职能相互对应的,宏观调控能够更好的进行市场规制权利和政府行使的主要经济职权。在我国当中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是成为经济宪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当中会通过具体的经济立法实施然后进而去体现其核心所在的意义。但不管怎么来分辨,在经济法当中经济职能和经济职权都应该明显的区分开来,二者不能相互混淆。目前我国对于行政审批进行有效地管理,使当地的政府能正确的行使自身的权利,同时在此基础上面更好地去服务社会,是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三、提高经济法领域自身的能力

在我们提到的立法路径与分权路径当中这都是与国家自身的治理能力和国家法制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同时经济法的主题能力也与其密切相连。在经济法自身的提升当中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经济治理能力。

在这里经济法自身的主题能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的调制能力,第二种是市场当中的博弈能力。调制能力就包含了宏观调控和市场规章制度的能力;博弈能力则是更多的包含了许多种具体的能力,大致的有竞争能力、互动能力等等。而调制主体的调制能力取决于经济职能与经济职权。调制能力的主体机遇调制职能,对于依法可以享有相关的调制权力上会形成更加有力的调制能力。这也就体现了更多的是内能和外力相互结合的过程。若是整体的调制职能不明,调制体制自身混乱,或者是杜宇法律法规的条之权利缺乏整体的调制能力都能会降低最终主体的调制能力。

所以,提升调制主体的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法明了调制职能和权利,从而解决调制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于此同时调制主体必须严格要求执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能力的提升和体现。现阶段我国的国家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同时在法制当中强调,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合理的使用,还要对职能的权限依法处理,全面开展程序职能合法化。同时市场当中的主体博弈能力也在影响着我国的法制治理能力。

总结:若想提升我国的依法治国的能力,就离不开当前对于经济法的提升和改善,在对于相关经济法路径当中,应当着重关注立法路径、分权路径、和能力的路径。国家当前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治理体系为基础,对于我国当前的立法与宪法要进行不断地加强,政府自身的调控能力与市场当中的博弈能力都是应当受到重视的,这些看似不想通过的能力都在相互之间间接的影响着我们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宝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第7篇

1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能力是指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地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对一个城市而言, 创新能力是知识、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2]。如果把创新看作一种行为方式的话, 那么支持这一行为方式发生的能力便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行为的基础, 它区别于创新行为的最主要标志, 就是能够保持创新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从这一意义上讲, 创新能力比创新行为本身更具有价值。

为了揭示城市创新能力的特征, 可把城市创新能力与区域、国家创新能力加以比较, 揭示其中之间的差异, 从而可以看出城市创新能力的特征。

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它同样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能力, 体现在能否实现宏观创新目标和微观创新目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城市创新能力既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具体化, 又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与集成。

城市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虽同属一个层次, 但城市与区域相比, 更有资格成为创新发源地和集散地。首先, 城市在区域创新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现代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有利于区域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城市不仅是物流、信息流的中心, 而且还聚集着社会大部分生产力, 且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这些优越的条件, 有利于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交流, 有利于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 有利于快速聚集科技人才, 有利于区域创新中心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次, 城市对区域的创新有着主导作用。城市作为区域创新的中心, 它与区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一方面, 城市不断地向周围地区转移、扩散技术创新成果, 输送科技人才, 提供先进生产设备, 提高整个区域的科学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 城市创新的发展引起各种技术手段之间比例和联系的改善, 导致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断趋向合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只有依靠加大城市创新的力度, 才能逐步扩大区域先进技术和尖端技术的比重, 相对缩小初、中级技术的份额, 调整区域的经济结构[3]。

与国家创新能力相比, 城市创新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是以国家的发展目标为基础, 在全国范围内制定政策、实施计划、配置资源, 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适应每个地区、每个城市的需要。而城市创新能力建设虽然也是宏观意义上的能力建设, 但要受所在地区的条件限制, 会出现某种创新资源相对缺乏、创新基础设备不完备、创新环境有待于完善的情况, 这些条件都决定了城市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有所侧重, 依据本身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积累水平等特点来确定实施创新战略的突破点, 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3]。

2 宝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宝鸡作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 经过国家建国初期、 “三线建设” 以及西部大开发以来的长期支持, 拥有众多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装备制造业先进, 具有一定的科技产业基础, 具备较好产业自主创新条件, 蕴含着巨大的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潜力。 “十一五” 以来, 全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称号。以下仅以科技资源为例, 分析说明宝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一般来说, 科技资源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 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各项要素, 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组织资源和科技制度资源等等[4]。

2. 1 宝鸡科技人力资源

“十一五”末期, 全市共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6.2万人, 比“十五”末增长了10.7%。其中,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6人, 获得国家、省级各类称号的专家166人, 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246人。2010年102户大中型企业中, 有科技活动的58户, 科技活动人员12 375人,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 026人, R&D人员5 346人。比2007年增长20.9%[5]。

2. 2 宝鸡科技财力资源

“十一五”末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4 200万元, 比 “十五”末增长4. 8 倍。2010 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 ( R&D) 投入113 226 万元, 占GDP的1. 16% , 比 “十五” 末增长3. 6 倍。地方财政收入51. 54 亿元, 市本级财科技支出6 665 万元。

2010 年, 宝鸡市承担国家、 省科技计划项目133 项。其中国家计划50 项, 争取资金4 000 万元;省计划83 项, 争取资金2 972 万元; 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资金1 465 万元。

为了进一步了解宝鸡科技财力资源现状, 我们将宝鸡市科技财力投入和未来目标定位与西部相关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城市的选取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以上10 个城市均来自西部;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 2010 年GDP均在1 000 亿左右 ( 除攀枝花、鄂尔多斯、包头、广元外) ; 三是这些城市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与宝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注: 数据来源于各城市当年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纲要, 其中带* 部分数据采用的是2009 年数据, 其余均是2010 年数据

从表1中数据比较分析来看, 首先, 2010年R&D投入总量方面, 宝鸡为11 3226万元, 居第7位, 而居首位的是绵阳, 达到639 506万元, 绵阳与宝鸡在2010年的GDP相当,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宝鸡科技财力资源投入的相对不足;其次在R&D占GDP比重方面, 宝鸡2010年为1.16%, 居第5位, 处于中等水平, 而在比较的10个城市当中, 除了最高的绵阳6.66%、德阳2.85%以及最低的广元0.13%外, 其余城市均在1%左右。最后, 从2015年R&D占GDP比重的目标来看, 宝鸡将此指标设置为3%, 除广元外, 增长率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任重而道远。

从表可以看出, 宝鸡作为陕西第二大工业城市, 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基础雄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但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却差强人意, 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与其经济发展地位极不匹配。从关中—天水经济区来看, 作为区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的宝鸡来说, 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在“十二五”末期超额完成既定目标3% 的任务, 否则可能会拖区域发展的后腿,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 明确的目标是5% 。最后, 放大到全国来看, 就2010 年的R&D占GDP比重数据来看, 宝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4 个百分点, 作为第一个入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序列的地级市来说, 任务还很艰巨, 从创新型城市建设验收指标来看, 其中一项硬性指标就是R&D占GDP比重 ( % ) 。

2. 3 宝鸡科技组织及物力资源

2010 年, 宝鸡市拥有宝鸡文理学院等大专院校6 所, 宝鸡技师学院等中等专业教育学校8 所、专业技工学校 ( 企办) 38 所。全市企业在建的和已建成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个,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 个,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 个,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 个,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 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2 个, 市属科研所5 个, 生产力促进中心14 个, 科技孵化器6 个, 建设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查询等6 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构筑了市、县、乡、村四级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2010 年, 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6 户, 其中大中型企业102 户。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5家, 占规模以上企业30. 5% ; 2010 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171 亿元, 占GDP的17. 5% ; 国家、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51 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350 家。开发新产品562 项, 授予专利75 项[5]。

2. 4 宝鸡科技信息资源

依托钛及钛合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正在建设 “钛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 “钛产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中国西部科技资源中心和市科技大厦, 建设以网络信息通道和科技中介服务实体相结合的宝鸡市科技资源中心 ( 创新服务中心)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 将不同类型、不同主体、不同功能的科技资源信息汇集, 提供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发布功能, 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产品配套、食品设备共享等服务, 使资源供需双方快速有效对接; 为全市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创业辅导、企业孵化、投融资等服务。目前, 科技资源中心 ( 创新服务中心) 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宝鸡市创新服务中心 ( 科技资源中心) 建设规划》, 已经论证, 平台建设方案正在形成之中。科技文献、专利信息服务、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产学研合作等4 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开通运行。2011 年以来, 共为市内50 多家企业提供服务, 检索服务1000 多人次, 受到企业普遍欢迎。

2. 5 宝鸡科技制度资源

宝鸡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 《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 《关于加快 “一区多园”建设意见》、 《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政策》、 《关于推进百亿大企业大集团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 《宝鸡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宝鸡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等支持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构筑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 为宝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推动。

3 宝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

3. 1 宝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定位

3. 1. 1 宝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宝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是: 大幅度提升宝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显著提高; 技术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产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和生产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 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 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建成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 品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产品和国外知名品牌大量涌现, 率先在西部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居西部前列。

3. 1. 2 宝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阶段目标

2012 年至2020 年, 围绕建设 “创新宝鸡” 的总体目标, 加快构建城市创新体系, 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有效支撑和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可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 即近期快速推进阶段 ( 2012 - 2015) 和远期优化发展阶段 ( 2016 - 2020 年) 。

近期快速推进阶段 (2012-2015年) 的主要目标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 市级科技投入占本区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1.5%以上, 县级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1%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2%以上;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建成以网络信息通道和科技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宝鸡科技资源中心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 建成10~1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 建成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100个;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城市创新体系;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建成, 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大提升,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部工业的45%以上, 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高技术总产值的50%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7∶62.9∶26.4调整为2015年7∶55∶38;全社会尤其是优势企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产品核心技术的水平与能力大大提升, 每百万人口年度专利授权数量达到250件以上, 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件以上, 每年取得5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并实现有效转化, 每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0项以上;创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创新人才吸引力大大增强, 科技人才总量稳步增长, 每万人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量达到40人;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益大大提升,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以上。

远期优化发展阶段 ( 2016 - 2020 年) 的奋斗目标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 以上, 科技创新条件健全完善, 运行效率、效益优良; 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创新能力强的研发中心, 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本地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大大增强, 建成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 优势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良好, 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西部领先,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工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第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5∶47∶48; 科技创新效益大大提升,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 以上, 全面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西部领先。

3. 2 宝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现路径

(1) 以思想观念和文化创新为先导, 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 全方位推进城市创新能力建设。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激活人才第一资源, 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 全力营造“永不满足、勇于竞争、敢于冒险, 激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逐步改变小富即安, 不思进取和不容能人、求全责备的小农意识和关中内陆文化[6];充分认识全面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那种认为宝鸡依靠自身科技力量搞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没有必要搞创新, 应采取“拿来主义”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抓科技创新就是抓经济工作, 抓城市创新能力建设不单是科技部门的任务, 也不单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就能实现, 而是涉及城市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方方面面的改变与配合的思想观念, 如青岛和深圳那样, 从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推进创新, 把自主创新从产业发展战略层面提升到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把全社会动员起来, 把政府各部门动员起来, 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政策全部动员起来, 协同集聚到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来。

( 2) 以实施六大创新工程为抓手, 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要积极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工程、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工程、城乡统筹科技工程、创新人才聚集工程和科技惠民工程等六大工程, 采取有效措施将宝鸡早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围绕市内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突破, 建立研发基地平台, 聚集科技资源; 围绕优势产业, 加快建立和完善检测、检验、交易、融资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 把宝市资源中心 ( 创新服务中心) 建成面向关天经济区、服务支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 强化科技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创新, 在建设宝鸡资源中心的过程中, 运用市场机制, 明确和分离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培育建立专业化科技资源中介服务机构, 以有效连接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基地资源方与企业需求方。专业服务机构与资源单位之间按双方协商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结算。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监督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行为的同时, 按照服务绩效大力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从而形成政府、资源方、中介方三者责权利明确的促进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和省市技术创新工程, 依托国家和省市技术中心, 重点培育自主品牌产品, 加快培育打造宝钛集团、宝光集团、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和宝鸡石油钢管公司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并依托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引导支持市内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合理布局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 完善高新区和其他产业园创新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和融资服务、市场开拓以及会计、律师事务服务等各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保障体系。

实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工程。围绕重点产业, 依托高新区和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攻关, 组织一批产业链重大新产品开发项目, 建设若干产业技术研究院所, 打造 “宝鸡·中国钛谷”, 把宝鸡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与知名产业集群; 积极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协作配套的民营中小企业 “育林工程”和 “小巨人”工程, 采取更加优惠的财税优惠支持政策, 培育一批围绕龙头企业、特色优势产业协作配套服务, 拉长产业链的民营中小企业集群, 壮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钛产业、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等九大产业集群。

实施城乡统筹科技工程。以提高县乡基层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为重点, 加大县乡基层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加强基层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提高基层科技人员待遇, 改善工作条件, 稳定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扎根基层科技创新事业; 以发展新型农业为主线, 以杨凌农业科技城、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依托, 在粮食安全高产、优果工程、有机蔬菜、良种繁育、禽兽养殖等方面广泛开展科技创新, 实施农业技术创新重大项目,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施创新人才聚集工程。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 大力实施 “2155 计划” ( 即利用10 年时间, 引进5 名符合中央 “千人计划”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引进50 名左右符合省上 “百人计划”条件的高层次人才, 引进200 名左右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依托省技术中心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吸引和培养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 支持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 鼓励和选派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就职, 实行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等, 引导科技人才向产业集聚; 从根本上改革创新用人机制, 推行技术成果等要素分配办法, 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成果期权制度, 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导向, 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实施本地人才能力提升计划, 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创造更多的国内外研修机会, 建设人才高地。

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切实加强民生科技即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工作, 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防灾减灾、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民生科技的投入力度, 建立一套适合民生科技特征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驱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民生科技激励机制, 推动民生科技的研发、推广和普及,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改善公共服务水平。

( 3) 以内扶外引为方略, 全方位拉长宝鸡科技智力支撑不足和创新资源匮乏的短板。依托现有高校条件, 支持宝鸡文理学院和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建成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和本科技师学院。在国家对重点高校 ( 如西安交大) 异地举办独立学院明文禁止、陕西作为高教大省、生源开始萎缩, 国家不可能在陕布局新高校的情况下, 宝鸡要建设与大城市文化品位相一致、创新型城市所要求的综合性大学, 只有依托本市现有高校条件, 走市校企联合共建的路子[7], 共同把两所高校建成省重点综合性大学和本科层次的技师学院。宝鸡市要与学院一起, 在保持宝鸡文理学院文科和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特色专业的同时, 围绕宝鸡支柱产业及关天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 合理定位学校建设目标和学科专业发展方向, 特别是结合和利用本市大型企业集团现有科研力量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相关工程学科的要求, 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师人才, 加快建设一批工科特色优势专业。可通过企业国家、省技术中心与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相互利用, 人员相互兼职流动, 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 培养本地适用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7]。

以旨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高新区 “二次创业”为契机, 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和高新区良好机制, 利用宝钛国家技术中心等平台, 吸引西安等地高校、科研院所在高新区与龙头大企共建属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 快速提高其创新能力; 也可通过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陕西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省6 家研究院在宝鸡设立分院的形式, 聚集宝鸡科技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 尽快建立宝鸡工业技术研究院。

积极落实省市科技会商制度, 充分利用陕西“科技创新13115 工程”, 着力抓好石油钻采、油气输送装备等科技产业化重大专项, 在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的同时, 培养产业创新领军人才[7]。

通过发展总部经济 (如企业研发总部在西安, 生产制造在宝鸡) 等形式, 积极主动做好西安科技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接和转移工作, 全面提高宝鸡区域创新能力[7]。

建立健全宝鸡高端人才招聘网站, 并与西安等地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库联网, 及时掌握人才供需信息, 进行经常性人才招聘; 对市内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 重点登门求贤, 采取一人一策, 尽力满足特殊要求; 通过与西安、成都等地知名高校在宝设立 “技术中心” 等分支机构牵线搭桥, 创设专门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基地, 实行连成果带人捆绑式引进。

( 4) 以建设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为基础, 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经济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 在继续增加政府科技引导性资金投入的同时, 促使企业自身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逐步实现一般企业技术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1. 5% , 大中型龙头企业达到以3% , 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达到5% 以上, 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和中试环节, 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吸纳能力,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 进一步完善与西安交大、西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区和企业共建企业研发机构、共同申请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共建研发生产实体,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建立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创新产学研政合作机制, 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 创新成果与产业要求有机衔接, 努力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叠加”, 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强化知识产权导向功能, 明确产学研政各方责权利, 运用市场机制, 借鉴浙江经验, 确立企业出题、出资参与创新全过程的企业为主体, 用户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8]。

参考文献

[1]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 (2009-04-30) [2013-01-2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DjFZX5o1BYk7IPPmsnEsplWvoHKq6RDMiER3tR8arqlBcZ8DrVXgh-bDcFNZp2z3afank7e0PV5xLLUuA_Ptq

[2]程安东, 周天勇.中国城市创新报告 (2011) [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1

[3]李坤民.以体制创新促城市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 2007-06-23

[4]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徐强.宝鸡资源要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6]杨忠泰.陕西科教兴陕成效不彰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13) :91-95

[7]杨忠泰.把宝鸡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 :80-82

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第8篇

一般认为, 中小企业无法负担大规模的R&D投资, 而创新的日益复杂需要大量R&D投资作保障, 因此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开放式创新模式使中小企业得以跳出仅依靠自身资源完成整个创新过程的思维模式, 在本地区、本省、本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 加以消化吸收, 以提升企业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效率。Chesbrough和Crowther调查了12家低技术行业的中小企业, 发现这些企业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开展了开放式创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研究显示, 近一半的OECD国家中, 开展合作创新的中小企业达到10%~20%。Vrande对荷兰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趋势在过去几年不断增强,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国内外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宿迁市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 主要依靠资源优势或廉价劳动力, 产品技术含量低,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即使拥有专利也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缺乏核心技术, 在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 这些已成为制约宿迁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 宿迁自主创新主要存在着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缺乏高水平人才,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融资困难, 企业持续创新投入不足;激励不足,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不强;行为短视, 企业创新战略眼光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 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中小企业突破创新瓶颈提供了契机, 它使中小企业得以跳出仅依靠自身资源完成整个创新过程的思维模式, 在本地区、本省、本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 加以消化吸收, 以提升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效率。因此, 开放式创新对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

二、开放式创新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最早由Chesbrough明确提出:企业在从创意到研究开发, 直到创意商品化的整个创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都可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 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 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 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对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强调企业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 是针对以前过多模仿引进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言的。两者不是相对立的概念, 只是对创新观察的角度不同。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中小企业有效组合各种技术资源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新产品的综合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下, 要使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得以顺利实现, 企业必须在目标确定、资源整合、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即自主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创新选择能力、创新运行能力、资源集成能力以及创新实现能力。

开放式创新强调外部创意、技术合作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重要性。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获得创意来源, 从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取技术资源, 借助开放的市场力量加快创新速度, 提高创新效率, 最终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 企业创新主体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不同影响。

企业创新主体主要有6种:顾客、供应商、竞争者、高校和科研机构、价值链下游企业和政府。企业通过与各种创新主体合作, 可以从外部获得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竞争信息、技术资源、生产制造和营销能力以及产业优惠政策等创新资源, 有效弥补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各种创新资源的获取以及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 在获取、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升了各种创新能力, 最终实现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 创新资源的获取进一步提升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包含多个能力维度, 各个维度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中小企业不断地获取各种外部资源。具体而言, 中小企业在不断获取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等方面信息的过程中, 能够制定自身的创新战略, 明确自主创新的方向, 选择适合的创新项目, 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选择能力的提升。而共性技术、先进技术以及科技人才等技术资源的获取, 有利于企业创新运行能力的提升。借助于下游企业的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互补资源, 企业能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转化的速度, 提高创新实现的效率, 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实现能力。在综合利用各种外部创新资源的过程中, 企业实现了对来自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其他企业资源的集成, 从而提升了企业资源集成能力。因此, 企业不断地获取外部关键的创新资源, 同时也锻炼和提升了创新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能力, 从而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宿迁市中小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 如何以弱胜强是其成长中面临的难题, 而选择合适的创新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而, 宿迁中小企业需要不断积累有用的互补性资产, 提升自身消化吸收能力, 有意识地结成外部网络关系, 在与外部各创新伙伴的合作博弈中, 动态地实施创新战略互动。

(一) 构建中小企业内部创新平台。

中小企业作为宿迁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需要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平台, 形成企业自身良性循环的内部系统。

1、建立科学用人机制。

一是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职业晋升通道;二是建立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建立灵活的团队架构;四是建立知识共享与培训机制;五是建立人才定期考评机制。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关注员工的工作条件、薪酬水平等保健因素;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潜力。具体包括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机制、资源调配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

3、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在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 要正确区分风险等级、风险责任, 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共同努力。一是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二是建立团队风险机制;三是建立个人风险机制。

(二) 构建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

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则以创新资源 (人才、资金、物质、技术和信息) 的获取为主抓手, 以知识的创造, 应用、扩散为主线来协调研发、生产、市场和网络合作, 发挥知识的强福射作用, 引领开放式创新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一是价值网络主体系统;二是外部辅助网络系统。

价值网络主体系统主要包括中小企业 (SMEs) 和价值网络成员, 在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 他们是知识的主体来源和扩散知识的主要机构, 是整个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的核心。

外部辅助网络系统主要是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外部服务:一是为中小企业的创造、孵化、流转、扩散、合作和应用提供动力和帮助;二是为整个核心网络系统提供各种支持要素和法律、文化、政策以及金融保障。

(三) 构建集群网络协同机制,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发展。

集群能够推动创新, 因为集群创新具有互惠共生性、协同竞争性、资源共享性、地方结网性。集群创新实际上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 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 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本地化的区域创新网络, 各企业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依存关系, 容易实现开放式创新。通过集群式创新, 构建集群网络协同机制, 能够加快产业创新速度。

集群网络协同机制运作的关键在于协同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链上各个利益相关者, 促进信息流和知识流在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内流动和扩散, 助力创新共生、信任合作、价值联盟的建立, 继而营造出良好的协同氛围, 推动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以创新主体协同和创新要素协同为两翼的协同机制, 通过“一体两翼”驱动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 Vanhaverbeke, W, West, J.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cw Paradig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陈钰芬, 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潘莹.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不同主体开发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1.

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路径 第9篇

一、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是领导干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增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能力的迫切要求。如果领导干部只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来“装点门面”, 拿来“练练嘴、表表态”, 在处理具体问题或突发事件时, 就会因不能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的影响, 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本质, 并因此造成举措失当的严重后果。

领导干部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要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连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具体工作中, 问题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这个所谓的“问题时代”中, 从大都市到小村庄, 从起床睁眼到上床闭眼, 从“蜗居”到“舌尖”,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复杂和棘手问题, 领导干部不能选择回避或逃避, 必须要从“知行合一”中找“门子”、寻“路子”, 要有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韧劲、毅力。可以说, “知行合一”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二是要提升化解矛盾的能力。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既取得伟大成就, 也存在突出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领导干部要严格以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 大力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 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指示精神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只有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才能最终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三是要提升工作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新时代条件下, 领导干部一定结合起来, 注重认真研究、把握内在规律, 形成科学严谨、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 进而确保工作实效的最大化。

二、提升对上与对下相一致的能力

对上与对下是一对矛盾, 二者之间虽然对立却有一致性的关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对上”和“对下”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某一层级的领导干部相对于该层级之上的领导干部处于“下”, 而相对于该层级之下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则处于“上”。工作实践中, 领导干部“对上”“对下”都要负责, 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 具有高度一致性, “对上”负责是为了更好地“对下”负责, “对下”负责也是为更好地“对上”负责。所以, 领导干部“对上”要有公心公德、“对下”也要有公心公德, “对上”要有真心真话、“对下”也要有真心真话。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而无论“对上”还是“对下”, 都是在为人民群众工作, 向人民群众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 始终保持“上下一心”“上下一致”是领导干部职责使然, “对上捧”“对下哄”的现象, 必须从党内彻底根除。

领导干部提升对上与对下相一致的能力, 要在四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一贯认为, 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身处什么样的层级和岗位, 都只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在人民群众面前, 领导干部没有特权, 也不能滥用权力。人民所赋予的一切权力都要用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另一方面, 要走出把追求单纯经济指标作为政绩的误区。崇尚“唯GDP论”, 甚至不惜以牺牲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换来眼前的经济增长, 这与党的宗旨两相背离。领导干部只有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 根本利益和个人利益, 大我和小我之间的关系, 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要健全内外配合的监督体系, 自觉接受来自内外的监督。在“内”, 要加强“上”“下”级之间以及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力度;在“外”, 要强化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力度。通过健全内外配合的监督体系, 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四是要完善上下贯通的沟通机制。沟通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在工作实践中, 领导干部要善于在“上”“下”之间进行沟通协调, 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在“上”和“下”之间搭建一条畅通的沟通渠道。

三、提升谋划与落实相统一的能力

俗语说:“思路决定出路”, 任何一项工作,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思路”是肯定做不好的。但仅满足于有好的工作思路, 却无踏实可行的后续工作来跟进、落实, 好的思路最终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化为梦幻泡影。换言之, “谋划”与“落实”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 二者之间也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近些年来, 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出新”, 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谋划工作思路, 却不重视工作思路的具体落实。以致于仅将“谋划”做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 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偷工减料、敷衍了事, 结果导致“豆腐渣”工程频出, 实际成果与先前的设想蓝图大相径庭。据此来看, 真正抓落实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所剩无几了。另有一些领导干部, 工作实践中不注重“谋划”, 喜欢“说干就干”, 其结果往往是因为事先没有“谋划”或缺少科学“谋划”而不得不将正在进行的工作搁浅或推倒重来, 白白耗费大量精力、财力, 落得个得不偿失。

领导干部提升谋划与落实相统一的能力, 要在两方面下大力气。一是要事先谋划。对于任何一项工作, 如果缺少好的切入点和好的思路、抓手, 就相当于没有行动指引, 无异于“盲人摸象”“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当然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工作中, 领导干部既要懂得“埋头拉车”, 也要懂得“抬头看路”, 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工作重点、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否则, 就容易“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瞎折腾。二是要狠抓落实。谋划终究只是书面蓝图, 一定要付诸实践, 才有存在价值。工作实践中, 领导干部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思路, 不能片面地认为, 谋划做得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了。实则不然。如果不去脚踏实地地抓落实, 仅仅满足于搞几项实地调研、组织几次现场观摩就是落实, 那就不是务实而是追求形式了。须知, 谋划不能“向壁虚构”, 落实更不能“闭门造车”。领导干部一定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虚心倾听、认真汲取在落实过程中所得到的群众反馈意见, 并根据群众的意见认真研究、着力解决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发现的新问题, 通过依靠群众、群策群力、积极跟进、紧抓落实, 有效弥补先前谋划之不足, 从而达到顺利完成预期目标的目的。

四、提升重点与一般相契合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 既要研究主要矛盾, 又要研究次要矛盾, 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者不可偏颇。从方法论上看, 人们看问题、办事情, 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也要善于搞好全面, 做到统筹兼顾。具体工作中, 领导干部不能只抓大事、舍弃小事, 也不能只捡容易的事、舍弃困难的事。工作实践中, 领导干部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 学习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时刻注意摒弃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思维陷阱, 把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用活, 做到任何时候都坚持‘两点论’, 把握准处理问题的‘度’, 防止走极端。”也就是说, 领导干部要将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有机契合起来, 不能顾此失彼。

领导干部提升重点与一般相契合的能力, 要在两方面做好努力。一是要抓好重点工作。对于工作, 领导干部要分清主次, 善于分析主要矛盾, 抓住全盘工作的关键, 尽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实效;也要有总揽全局的意识, 要站在全局工作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政策性、全局性的工作必须要抓紧、抓实、抓好;还要注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 有计划地将有限的工作时间安排在重要的工作当中, 设计运用一些实践性强的判断标准, 用来决定哪些事应当优先考虑, 哪些事应该稍后处理。二是要做好一般工作。需要指出的是, 一般工作也是领导干部的分内之事, 而且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线,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地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 “抓重点工作并不否定抓一般工作, 只是说不平均用力, 不撒胡椒面。”领导干部不能做“甩手掌柜”, 什么事都让“下头的人去干”,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要懂得“弹钢琴”的道理, 高音、低音、强音、弱音和谐共存, 才能弹出悠扬旋律。所以, 做好一般工作, 需要有些耐心、恒心、真心, 要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辩证思维能力大小是领导干部在理论上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也是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如今, 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少人受过专业训练, 不缺乏专门知识, 但其中的很多人不懂哲学, 不善于辩证思考, 很需要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4]随着越来越多领导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 党的各级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也必将随之增强,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必将随之提高,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贵州省物流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 第10篇

区域物流指的是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体系, 处于相同的法律、文化、社会制度的约束之下, 拥有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 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初的物流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物流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 区域物流能力逐步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结合企业物流能力的定义, 区域物流能力可以解释为区域物流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从包含协商、作业流程、仓储、营销等环节的过程中, 对满足客户需求、整体作业、成本控制、效率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更好的评价贵州省的物流能力发展, 本文采用的物流能力的概念为在经济环境的制约下, 物流主体利用物流载体 (包括网络设计、信息、运输、仓储等的协调以及物流运载包装等活动) 完成物流客体的能力。

在分析物流能力的具体方面时, 将从物流主体、物流载体、物流客体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物流主体方面, 主要涉及区域物流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企业服务能力等;物流载体方面, 主要涉及区域物流运输能力、仓储能力、包装能力、装卸货能力、流通加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等;物流客体方面, 主要涉及区域社会商品生产效率等;经济发展环境方面, 涉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律体系、支持力度等。

1 贵州省物流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1 物流主体整体实力不强, 潜力有待发挥

1.1.1 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服务功能有待多元化。

根据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1年贵州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数为1740个, 居31个省市中的第27位;省内大部分物流企业为中小型企业, 大部分物流企业偏小、散, 盈利空间较小, 缺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物流龙头企业, 物流行业整体发展不成熟;全区物流企业偏向传统的货运物流, 包括货物的装卸、运输和仓储等方面, 综合性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少, 规模较小, 未能满足区域对物流行业在SKU管理、系统库存管理及分析、为客户量身设计仓库作业流程及管理系统、保税仓库管理、RMA库存管理、物流服务定制等方面的需求, 难以提供专业化、规范化、高效率、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1.1.2物流领域管理体系不健全, 区域协调能力弱。

由于地处内陆, 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发达省份, 贵州省经济发展仍受区域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贵州省内与物流有关的管理部门包括交通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 管理部门多导致物流体系被划分为多个条块, 各部分之间缺乏密切的横向联合, 加上当前缺少统一领导、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等集聚性功能, 区域内难以形成高效的大物流体系。

1.1.3 人力资源匮乏, 需提升创新能力。

从行业需求来看, 2011年贵州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为12409人, 行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从高学历人才角度来看, 贵州省内设置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较少, 物流专业的教育与市场实际环境脱节, 毕业生对物流行业的工作实质、发展现状了解不足, 适应周期长, 未能很好的发挥高校在促进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研发创新来看,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金额为363089万元, 仅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0.64%, 不及江苏省研发投入占GDP比例 (2.2%) 的1/3, 全社会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足, 引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发达省份。

1.2 物流载体资源匮乏, 物流营运效率较低

1.2.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交通运输网络亟待提高。

从交通道路覆盖情况来看, 2011年贵州省路网密度为9076.05km万km2, 远低于江苏15067.74km/万km2, 不足上海路网密度 (19900km/万km2) 的1/2。从公路技术等级构成来看, 2011年贵州公路线路里程总数为157820km, 其中技术等级内公路79643km, 占总数的50.46%。技术等级公路里程数中, 高速公里程数为2022km, 占总里程数的1.28%;一级公路里程数为164km, 占总里程数的0.10%;二级公路里程数为3831km, 占总里程数的2.43%;三级公路里程数为8367km, 占总里程数的5.30%;四级公路里程数为65258km, 占总里程数的41.35%。技术等级外的公路站总里程数的49.54%。贵州公路结构中, 等级公路仅占一半左右, 以低级公路为主, 公路网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复杂多变的地势地貌特征加大了贵州运输网络建立的困难。

1.2.2 仓储设施建设需统一规划, 资源浪费严重。

自国发2号文件出台以来, 根据建设西南地区大物流通道与物流核心区域的建议, 贵州省着手建立多个物流园区, 各市州也逐步建立行政区域内的物流园区与基地。由于尚未出台完整的物流发展规划, 各地区自行建立的物流园区较多。在建设过程中, 部分地区未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运输网络的承受能力以及环境的容纳能力, 盲目跟风, 许多物流园区与基地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 导致部分项目重复建设, 或者部分地区物流园与基地远超出区域所需的数目, 消耗区域资源。

1.2.3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物流信息网络尚未建成。

目前, 贵州尚未建成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 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有自己的信息系统, 服务于自己的业务范围与对象, 系统兼容性和扩展性不强;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难以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 仅在网络上的信息平台公布相关业务信息, 物流信息分散, 不利于需求者寻找相关信息, 进而导致客户资源不足。政府相关部门、物流园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与信息联动并不完善, 有效性较差。

1.3 物流发展环境欠佳

1.3.1 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 贵州省有关物流行业的政策尚处在制定规划与发展目标方面, 对于区域内物流行业装载标准、计量标准、绿色行业标准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省内规定, 有关物流行业标准化运作、盈利能力划分、成本控制标准等方面并未形成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 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 同时物流行业商品与服务标准化尚未形成并推广。在具体法律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 各种新生经济形式与商品服务不断出现, 如第三方物流合作、仓储、标准化定制等形式的经济行为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与确定, 只能依照相似法律, 导致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纠纷难以确定。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亟需完善。

1.3.2 社会整体经济规模较小, 制约物流能力的提高。

2011年, 贵州省区域生产总值为5701.84亿元, 江苏省为49110.27亿元, 贵州省仅占江苏省的11.61%;贵州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751.62亿元, 江苏省为15988.38亿元, 贵州省仅为江苏省的10.96%。总体来看, 贵州省经济总量较小, 社会消费总额远落后于发达省份, 不能为区域物流提供大规模的物流客体。

2 贵州省物流能力提高路径

2.1 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导思想, 科学规划

贵州地理地貌复杂多变, 生态环境脆弱, 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区域物流能力的过程中, 必须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导思想, 积极探索适合贵州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发展模式与路径, 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基地时, 应充分考虑目标地生态环境承受与容纳能力, 并将生态恢复与保持作为物流规划的一部分, 将被占地的生态以多种形式进行恢复与保持, 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贵州省物流能力。

根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发[2009]8号) 及《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 (黔府发[2009]28号) , 结合贵州实际, 以科学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为指导思想, 积极编制《贵州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与《贵州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 确定贵州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战略目标与实施步骤达成共识, 对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路径、政策支持体系、行业技术标准等做统一的规范, 根据发展规划建立包括《贵州省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规划》、《贵州省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规划》、《贵州省快递物流发展规划》、《贵州省应急物流发展规划》、《贵州省煤炭物流专项规划》、《贵州省矿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贵州省商贸物流发展规划》以及各市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建立起完善的规划体系, 指导贵州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提高贵州省区域物流能力, 实现建设区域物流大通道以及运转中心的目标。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为更好的提升区域物流管理协调能力, 结合科学规划, 寻找适合贵州现代物流发展的管理体系, 将现有的分散资源整合, 建立起一套多层次的科学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要将现有的与物流发展相关的部门和职能良好的整合, 各司其职,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积极引导贵州现代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结合财政、税收、信息、规章制度等方面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高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促进区域物流能力的提高。

2.3 打造物流园区, 提高物流行业的聚集

建立综合集约、专业标准、服务多元的现代物流园区, 以贵阳为区域物流核心, 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为物流节点, 建立起现代物流园区网络, 依托资源建立对物流组织进行高效管理、依托物流服务实施经济开发的现代物流园区。选择区域重点扶持物流企业, 鼓励其通过战略重组与兼并、构建物流联盟等多种方式对区域资源进行整合, 提高优良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不良资产, 充实物流资源, 并以此提高区域物流资源的运作效率, 积极打造贵州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为动力源, 带动区域物流行业的高质发展。积极对国有运输仓储企业进行改革升级, 加强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横向联合, 提高区域物流行业的竞争实力, 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4 加大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高效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

贵州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 要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建设主线, 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最终构建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发展过程中, 不仅交通总量要进一步扩大, 交通建设质量更要同步提高, 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阶段发展目标, 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发展战略目标,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网络的建立完善, 打造陆海空协调发展的运输网, 提高运输网络的营运效率, 建立起完善的区域物流网络。

2.5 积极发展经济, 扩大物流需求

一是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开展经济合作。贵州省应主动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东部产业转移、国家大力支持贵州经济发展以及对口帮扶等战略机遇, 结合地处大西南经济区、泛珠三角洲经济区, 毗邻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的区位优势, 根据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需求, 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扩大经济总量, 提高经济质量, 促进贵州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是进一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贵州工业资源丰富, 优势产业居全国前列,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利用贵州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区域经济实力。三是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战略, 带动贵州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以农业现代化带动第一产业的高效、高产、优质发展, 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以工业化带动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实力、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 推动绿色集约化发展;以信息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积极开展金融、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发展, 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提供现代服务;以城镇化带动社会发展, 缩小二元经济差距, 充分带动贵州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2.6 积极培育与引进物流人才, 建立物流人才库

培养人才方面, 积极完善高等教育中现代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 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建立职业教育, 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才;建立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基金, 鼓励企业人才进修, 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人才引进方面,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支持, 包括户籍、住房、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留住人才。建立物流人才库, 记录人才的进修、服务以及社会贡献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工作实际, 对贡献较突出的人才进行物质精神方面的鼓励与奖惩。

2.7 鼓励物流技术的联合与创新, 推广高效率的新技术

一是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 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研究体系, 鼓励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大学以及大中专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物流技术研究企业,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研发现代物流高科技, 提高物流行业运转效率与盈利效率, 加强物流行业技术信息平台建设与技术信息交流网络, 深入推进各利益方的合作创新。二是建立物流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机制, 包括基金、风投、保险、税收优惠等, 加大对物流及时创新、更新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三是规范技术服务组织机构管理, 为技术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要:国发2号文件实施以来贵州省面临建立西南物流大通道与基地的机遇和挑战, 分析贵州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及不足, 结合贵州区域物流发展的实际, 提出贵州区域物流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贵州,区域物流能力,路径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2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江苏省统计局、调查总队编.2012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3]闫秀霞, 孙林岩.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23 (10) :160-163.

[4]秦小辉.广西物流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25) :42-43.

浅析审计人员语言能力的提升路径 第11篇

一、审计语言的概念与分类

(一)审计语言的概念

审计语言贯穿在审计准则制定的全过程中,在审计研究与审计实务中以符号表意系统的形式存在。审计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国语言在相关审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具有审计特点的语言符号。因此,审计语言可以定义为: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综合借助在审计研究、审计准则制定和审计实践中的符号表意系统。因为审计语言隶属于语言范围,语言的结构也会涉及语音、语词和语义以及语法等。即审计语言的结构也要全面遵循语言的形成规律。在语言结构中,同样涉及到专业术语、专业基本用语以及专业化的特殊句法等。在这里,专业术语指的是审计术语,即审计语词,在审计实践中,具有专门的审计意义。专业基本用语便是审计基本用语,一般在全民语言中来实现,在审计实践中,此类用语的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较为固定。而对审计语言的句法来说,它们都符合通用语言的语法结构,且带有审计的特征。

(二)审计语言的分类

审计语言是特殊的语言种类,明确其分类,不但有利于掌握审计语言的特征与使用,还有利于认识与把握审计语言的概念和规律。依据审计语言的载体不同,可以把审计语言分成审计书面语与审计口语两个类别。其中,审计书面语涉及审计准则与审计过程中相关书面资料使用的文字语言等。而审计过程中的书面资料范围相对较广,不但涉及审计报告的生成,还涉及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底稿和相关函证、文书等,在审计实践中,这些环节与步骤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些材料都具有法律意义,如果出现诉讼情况,可以将其视为法律依据。因此,要求有固定的格式、用语和规范,措辞要十分严谨。而对审计口语来说,指的是在审计实践中形成的言语,涉及到审计实践中的交谈和交流,以及与审计对象或者企业管理层进行沟通时使用的言语。与审计书面语言不同的是,审计口语更为生动和灵活,在使用过程中,语言技巧的把握对审计效果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依据审计语言使用主体的差异,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准则语言与审计师语言。其中,准则语言指的是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审计准则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审计语言体系中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稳固的部分。这是因为,审计准则是十分规范的文本,其中的任何词、语句、句法和章法的运用都特点鲜明。而审计师语言则指的是注册会计师等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对准则语言最大的体现。

二、审计语言的功能与特点

(一)审计语言的功能

1.规范的使用审计语言能够尽量缩小沟通主体和课题之间的“期望差距”。这是因为,借助标准规范化的审计语言,能使审计概念的表述更加清晰明确,审计准则相关条款的规定和制定更加清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交流和理解,消除由于语言运用不当而产生的误解,让社会公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审计的作用和价值,“期望差距”也会因此而缩小。实际上,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实的当今时代,审计行业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必需之举,尤其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起步相对滞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在对行业资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审计语言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审计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审计术语的翻译更加准确,使用更加规范,句法的设计更加严格。这对提升审计翻译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审计行业内的交流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健全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审计语言的发展。

2.审计语言能够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早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如今的抽样审计,无论是审计目的还是审计效果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之前的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审计已经向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转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审计的影响不断加深和扩大,审计的“经济警察”形象也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过程中,审计绩效的提升与审计语言的建设有着紧密的关联,审计语言甚至成为审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市场经济场域中,会计的信息提供者与信息的需求者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人们借助审计报告能够对会计报表的信赖程度进行评判,倘若审计准则的语义含糊,表达逻辑不清,或者审计报告由于语言产生了歧义而被错误理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即便在审计实践的其他文书中,也会因为审计人员对审计语言的运用不当,而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审计语言的特点

1.严谨性。审计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追求用词的华丽和造句的精致,即便是修饰词的使用,也不会过多影响参与者对语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审计语言在要求准确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其用词用语的严谨性,以求通俗易懂。当然,还需要在审计语体中注重词语的严谨度,力争达到无懈可击。例如,在词语的选择上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习惯和规范,按照不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此外,还应保持词义在特定环境的单一性,防止出现词义两歧的情况。

2.准确性。审计语言是审计的专用语言,处于维护公众利益的考虑,任何词句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力争准确和严密,与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及思维的逻辑性相契合。实际上,追求准确性的原则在于精确用词与适当使用模糊性词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能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模糊词语并非不准确,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给审计实践留下更多余地。同时,由于审计事务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绝对的词语并不完全适合。

三、审计人员语言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审计语言的沟通成效

审计人员应在审计语言的沟通、协调和审时度势方面下功夫,通过语言的运用不断掌握主动,提升语言协调的效果。一是注重聆听,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明辨是非。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应最大限度地听取审计对象或者被审计人员的情况,对其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认真聆听,同时要注意其措辞与表达方式的特征,按照不同的语气与语调,做出进一步的反应,以便能够准确捕捉审计的关键点和关键信息。二是借助主动沟通,构建和谐的审计氛围。为了审计工作的需要,要不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迎合审计工作的需要。比如,审计人员要营造融洽的审计气氛,在语言沟通中构建信任、安全、积极的人际关系。三是按照审计目的和时机恰当地进行提问。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借助提问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审计对象的心理状况以及诚信水平。同时,要注重察言观色和审时度势。为此,审计人员的提问要注重方式方法,不提带有威胁性的问题,不指责审计对象的诚意,不涉及违纪违规处理的事项;而是要从广泛问题出发,最终转向特定问题的处理。这样的循序渐进过程对提升审计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二)借助诚信与配合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

一是对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提出的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谨慎回应,尤其是要求不予处理相关问题和免责问题,更应该谨慎应对。二是要在被审计单位中寻找能够对审计处理方案持支持与认同态度的人,通过拉近距离,获取信任,提升审计工作的成效。三是与审计对象和相关人员进行坦诚沟通,无论是审计处理环节还是初步方案的形成环节,都要让其能够接受审计处理意见。

(三)灵活运用审计语言表达审计意见

一是在进入被审计单位时,首先要向审计对象表明审计来意,确定审计时间和审计范围,并向审计单位介绍审计组成员的情况。语言表达应情真意切,并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掌握了解对方的特征,以达到轻松自如和对方交流的目的。二是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适度性。因为审计实施环节是审计的关键环节,不但要抓住审计工作的重点,还要通过语言技巧的把握,对涉及到审计机密事项的问题做到重点掌握,在问话时要注意尺度,对那些可能的违纪违规事项,在交谈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三是在交换意见的环节要做到有理有据。在和审计对象交换审计意见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把审计出来的情况进行全面核实,通过事实表明审计的态度和结果,最大限度地避免在交换意见过程中由于情况不清而影响审计绩效。

(四)针对不同审计对象采用不同语言风格

能力提升路径 第12篇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依靠一个国家

自身的力量 (或基本依靠自身力量) 进行创新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 它既包括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也包括使创新主体资源能力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外部环境所做的贡献, 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即产出能力, 也包括新产品及市场品牌的培育能力。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将自主创新能力可分解成以下五个要素:研究开发能力R&D、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创新环境。并进一步细化分析自主创新能力构成体系:研究开发能力R&D包括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自主创新产品率;生产制造能力包括设备水平、人员素质;价值实现能力包括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新产品收益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创新战略管理能力、创新机制建立与运作能力、创新过程管理能力;自主创新环境包括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教育支持。

二、航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特点

航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为了满足国防和航空产业发展的要求, 整合和运用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 在实现自主创新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 所以航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 系统性。

航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过程, 存在着众多各创新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是非线性作用。在创新过程中必须把各类创新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从而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发挥功能。

2. 开放性。

开放性表现在航空制造企业需要根据情况, 吸收外界的能力要素来完善企业内部的能力结构, 同时要借助企业之外的创新资源要素, 以弥补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

3. 内生性。

航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没有任何企业之外的力量和过程可以替代。

4. 动态发展性。

这种运动既可以是上升过程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 也可以是下降过程 (自主创新能力衰退) 。通过培养和提升,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得到不断加强。

三、航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航空制造企业的特征出发, 寻找出影响航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并在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基础上, 设计出航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六个分别为:X信1息的获取能力、X 2研究开发能力、X3生产制造能力、X 4价值实现能力、X5组织管理能力与X 6自主创新环境。二级指标17个分别为:X11信息的搜集、X12信息的利用、X13信息的管理;X21研发经费投入、X22研发人员投入、X23自主创新产品率;X31设备水平、X32人员素质;X41市场调研能力、X42市场开拓能力、X43新产品收益能力;X51创新战略管理能力、X52创新机制建立与运作能力、X53创新过程管理能力;X61政策支持、X62金融支持、X63教育支持。三级指标32个分别为:X111相关信息搜集的种类、X112信息搜集的范围、X121信息的分析加工、X122及时向企业研发部门提供与否程度;X131信息的检索方法、X132是分散管理还是集中管理、X133被企业研发部门的利用程度;X211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个的比例、X212企业自筹经费占研发投入的比例、X213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X221研发人员占企业人员的比例、X222中高级职称人员占研发人员的比例、X223创新队伍中有无科学家以及工程师、X231自主创新产品占总产品的比重;X311生产设备装备水平、X312生产设备新度、X321生产技术工人素质;X411市场调研费用投入强度、X421营销投入强度、X422营销网络覆盖率、X431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432新产品利润比重;X511创新的预测与评估能力、X521创新激励机制水平、X522与外界研究和合作能力、X531创新频率、X532创新成功率;X611财政资金占创新活动经费筹资额的比重、X621金融贷款占创新活动经费筹资额的比重、X631硕士占R&D人员比重、X632博士占R&D人员比重、X633院士占R&D人员比重。

四、提高航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提高航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既要遵循自主创新的一般规律, 又要结合行业发展的现状和阶段性特点。因此要提高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在下述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1.“自主创新, 情报先行”。

企业的研发人员在进行研发之前只有加大技术信息搜索和查询的力度, 充分掌握信息资源, 才能把握前人已积累的经验, 获得竞争对手正在从事的有关研究情况, 避免重复研究和开发。

2. 推进自主创新方式的转变。

通过对航空院所实行“精化分立、重组整合”, 形成和巩固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 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比较优势, 逐步形成绝对优势。

3. 自主创新要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要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 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 不但要全力加强自主创新, 也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4. 加强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

上一篇:物权登记下一篇:新《劳动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