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范文

2024-08-23

疱疹病毒范文(精选11篇)

疱疹病毒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19~65岁, 平均 (42.7±8.5) 岁;其中男性48例, 女性34例;患者病程为2~12 d, 平均病程为 (5.12±1.49) d;患病部位有31例位于腰、腹部, 有22例位于四肢, 有15例位于胸背部, 有10例位于头颈部, 4例患者皮损位于骶骨部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0例)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口服泛昔洛韦治疗, 每次250 mg, 每日3次, 连服10 d;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 每次200 mg, 每日5次, 连服10 d[3]。两组患者均采用炉甘石洗剂或者硼酸液 (3%) 外敷。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效果。

1.3 确诊标准

治愈:患者痒、痛症状完全消失, 皮疹全部消失, 仅余下沉着色素或者是干结的痂皮;显效:患者痒、痛症状明显缓解, 大部分的皮疹消失;有效:患者痒、痛症状有所缓解, 皮疹部分消失;无效:患者痒、痛症状未见好转, 皮疹消失情况不明显, 甚至有所扩大。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 软件选用SPSS15.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由于疱疹病毒感染致使在脊髓感觉神经根处显示水肿、炎症、出血、坏死和神经纤维消失等症状[4]。这种炎症持续时间较长后会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 发生沃勒变性 (walerian degeneration) , 最后发生神经纤维被纤维组织代替, 周围神经和神经节产生斑痕, 在这种器质性的改变过程中患者常常伴随严重的神经源性疼痛[5,6,7]。泛昔洛韦 (FCV) 即6-脱氧喷昔洛韦双乙酸酯, 是喷昔洛韦 (PCV) 的前体, 由于PCV口服吸收差, 生物利用度低, 为改善其生物利用度, 经过研究改良, 于1989年合成了FCV。FCV在体外并无抗病毒作用, 必须经过口服吸收后经去乙酰化和氧化代谢成为喷昔洛韦后才能起抗病毒作用。经过这种方式, 可显著提高口服泛昔洛韦后喷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 可达70%以上。喷昔洛韦在细胞内代谢生成三磷酸化合物, 通过与疱疹病毒DNA多聚酶竞争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而达到抗病毒作用。虽然本品的抗病毒作用比三磷酸阿昔洛韦弱, 但是本品在病理细胞内的浓度比后者高很多, 且在细胞内半衰期显著延长 (7~20 h) , 因此泛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持久。泛昔洛韦用药剂量小, 用药次数少, 患者依从性好。通过本研究表明, 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中, 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比阿昔洛韦好, 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0例) , 观察组采用口服泛昔洛韦治疗, 每次250 mg, 每日3次, 连服10 d;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 次200 mg, 每日5次, 连服1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止疱、止痛、结痂、脱痂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效果确切, 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比阿昔洛韦好, 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带状疱疹,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明, 蒋存火, 黄绪蕾.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21) :4273.

[2]Mueller NH, Gilden DH, Cohrs RJ, et al.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clinical features,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and latency[J].Neurol Clin, 2008, 26 (3) :675-697.

[3]胡敏, 张莉莉.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0) :1407-1408.

[4]Mc Guigan C, Balzarini J.FV100 a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possible treatment of varicella-zoster virus infection[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9, 64 (4) :671-673.

[5]高月, 季凤清, 李彦平, 等.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症状与皮损区病理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 :1-3, 6.

[6]哈筱梅.喷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47) :112.

疱疹病毒 第2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和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两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毒性的.传染病.而引发PR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构建基因工程疫苗优良的活病毒载体[1].已有报道将表达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 HCV)囊膜蛋白E1基因的重组PRV(rPRV)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免疫猪后, 能同时抵抗HCV和PRV的强毒攻击[2],显示了PRV作为活病毒载体的可行性和“一针防两病”的独特优点.由ORF5基因编码的囊膜糖蛋白GP5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最主要的免疫保护性抗原蛋白[3].

作 者: 赵武 肖少波 方六荣 江云波 宋云峰 严琳 余晓岚 陈焕春 ZHAO Wu XIAO Shao-bo FANG Liu-rong JIANG Yun-bo SONG Yun-feng

刊 名: 病毒学报  ISTIC PKU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 年,卷(期): 2006 22(1) 分类号: Q786 关键词: 牛疱疹病毒1型VP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ORF5M基因   重组伪狂犬病毒

★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防制

★ 基于动态自适应滤波的移动机器人障碍检测

★ 圈养小熊猫几种病毒的PCR检测

★ 高血脂检测方法有哪些

★ 狗与病毒想象作文

★ 与瑜珈的心情随笔:瑜珈的呼吸

★ 草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识别病毒文件的四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 写作技巧与方法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 第3篇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74-01

1、发病机制 HS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中HSV的病毒蛋白基ICP34.5在HSE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病毒基因产物ICP34.5产物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干扰素(The type I INF response)影响HSV的神经毒性,HSV-1ICP34.5通过与四种细胞蛋白结合抑制内源性干扰素的合成,分别是Beclin-1[1]、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2]、蛋白激酶(protein phosphatase 1α,PP1α)及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3];此外凋亡与抗凋亡机制[4]及其介导的氧化损伤[5]均在HS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实验室诊断技术 由于HSE具有病情重、死亡率高,能造成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特点,故HSE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查对确诊很有意义。①HSV抗原的检测 主要检测方法为ELISA,若脑脊液中抗原为阴性则可以排除HSE。②HSV抗体的检测 抗体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ELISA法等,其中ELISA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最强可达90%。其特异性为IgM、IgA升高,第二、三次测定脑脊液抗体滴度比第一次升高4倍以上或出现血清转化,此外,血清和脑脊液抗体滴度比小于20也提示单纯疱疹病毒脑感染[6]。③HSV-DNA的检测 近年来,PCR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HSE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由于PCR方法准确敏感,使之成为HSE诊断的金标准;单纯疱疹病毒DNA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发病后1天即可在CSF中检测出,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最初5天,CSF中的单纯疱疹病毒DNA可能会升高,这或许是由于在抗病毒药物的干扰县,病毒复制产生许多小片段NDA所致,而在抗病毒药物治疗6-21天后,CSF中病毒DNA开始逐渐被消除,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结束前几乎不能检测。而由于CSF中抗病毒抗体在其DNA清除后仍持续存在,因此抗体的血清学方法了在回顾性诊断中发挥作用[7]。

3、临床诊疗 ①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是目前公认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首选药物,其抗病毒谱广,50%可通过血-脑屏障,对正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有抑制其DNA合成的作用[8],主要通过一下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一是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二是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由于预后与开始诊疗时间有很大关系, HSE时,应立即予阿昔洛韦治疗。但近年来,由于对阿昔洛韦耐因此一旦临床怀疑药的HSV已经从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癌化疗和骨髓移植等患者中分离出来,使得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面临新的挑战。②免疫治疗 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组高活性糖蛋白,抗病毒活性广而对宿主細胞的损害极小,此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此外Wintergerst等使用合成人类INF-a B/O联合阿昔洛韦治疗HSE发现INF-a B/O可增加阿昔洛韦疗效[9]。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HSE,可能与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有关,Dalai证实人类免疫球蛋白IgG可预防和治疗HSV1的感染、潜伏和复发,作为增加阿昔洛韦治疗HSE时有时效性[10]。转移因子可将正常淋巴细胞致敏而转化为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③肾上腺皮质激素 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会导致病毒的复制和扩散[11],因此临床治疗上仍有争议。陈兆红等对小鼠的实验证实糖皮质激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较单纯抗病毒治疗生存率显著提高,临床症状减轻[12]。④全身支持治疗 主要包括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对于高热、抽搐、精神症状和颅内压高的患者,可分别予降温、抗癫痫、镇静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参考文献

[1] Orvedahl A, Alexander D,et al.HSV-1 ICP34.5 confers neurovirulence by targeting the Beclin-1 autophagy protein[J].Cell Host Microbe.2007,1,23–35.

[2] Ma Y, Jin H, Valyi-Nagy T.et al.Inhibition of TANK binding kinase 1 by herpes simplex virus 1 facilitates productive infection[J].J. Virol.2012,86,2188–2196.

[3]Yapeng L,Cuizhu Z,et al.ICP34.5 protei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facilitates the initiation of protein translation by bridging 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 and protein phosphatase1[J].2011,286.

[4] Kastrukoff LF,Lau AS,Thomas EE.The effect of mouse strain on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system(CNS)[J].Herpesviridae,2013:4.doi:10.1186/2042

-4280-3-4.

[5] Abdelmagid N ,Bereczky-Veress B, Guerreiro-Cacais AO,et al.The Calcitonin receptor gene is a candidate for regulation of susceptibility to herpes simplex type 1 neuronal infection leading to encephalitis in rat[J]. Plos Pathog,2012,8(6):e1002753.

[6]凌云,杨瑞霞,谢而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相关抗体滴度分析及意义[J].检测医学与临床,20107(2):143-144.

[7]肖方亮.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诊断研究紧张[J].中国卫生产业.2011.8(7):119.

[8]RopperAH,SamuelsMA.AdamsandVictor sPrinciplesof Neurology[M].8thedition.NewYork: The McGram-Hill Companies,Inc,2005: 734-782

[9]Wintergerst U,Gangemi JD,Whitley RJ,et al.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 on alpha B /D(rHu-IFN-alphaB/D)in combination with acyclovir in experimental HSV -1 encephalit is[J].Antiviral Res,1999,44(1):75 -78.

[10]Dalai SK,Pesnicak L,Miller GF,et al.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human immunoglobulin on the pathobiology of HSV-1 infection,latency ,and reactivation in mice[J].J Neurovirol,2002,8(1):35 -44.

[11]Nakano A,Yamasaki R,Mivazaki S,et al.Beneficial.effect of steroid pulse therapy on acute viral enecphalitis[J}.European Neurology,2003,50(4):225.

锦鲤疱疹病毒的鉴定及预防 第4篇

1 方法

1.1 外观及电镜观察

肉眼观察病鱼外观, 解剖观察。取病鱼肌肉、鳃、肠道、肝、脾和肾组织样品, 样品经清洗、固定、脱水、置换、切片、染色等样品制备环节后进行电镜观察。

1.2 PCR检测

1.2.1 DNA抽提

取病鱼肌肉、鳃、肠道、肝、脾和肾组织100 mg, 放在1.5 m L的离心管中, 加入300μL裂解液 (异硫氰酸胍0.5%, 二硫苏糖醇1mmol/L, 醋酸钠300 mmol/L, 糖原20μg) , 将组织捣碎、充分溶解, 在12 000 r/min下离心5 min, 取上清液置于1.5 m L离心管中, 加入10-15μLGolden bead (上海申能博彩) 充分摇匀, 室温下充分混匀后, 在12 000 r/min离心1 min。弃上清, 加入200μL 70%乙醇, 反复洗涤2次。弃去上清, 50℃条件下干燥10 min。30μL灭菌水溶解, 充分摇匀。12 000 r/min下离心1 min, 上清液即为待测样品DNA。

1.2.2 PCR检测

根据鲤疱疹病毒TK基因序列 (AJ535112) [7]和Sph基因序列 (AY568950) [8], 设计扩增TK和Sph基因片段引物, TKF:5'-GGGTTAC-CTGTACGAG-3', TKR:5'-CACCCAGTAGATTAT-GC-3';Sph F:5'-GACACCACATCTGCAAGGAG-3', Sph R:5'-GACACATGTTACAATGGTCGC-3'进行PCR检测。PCR反应体系为50μL, 其中模板DNA为3μL, 25μL Ampli Taq Gold 360 Master Mix (life technologies) , 2μL 360 GC Enhancer, 正反向引物各1μL, 双蒸水18μL。PCR反应程序为:预变性95°C 5 min, 94°C变性1 min, 55°C退火1 min, 72°C1 min延伸, 共40个循环, 最后72°C 10 min延伸。取7μL PCR液在2%琼脂糖电泳, TK、Sph扩增片段分别为409 bp和292bp。

2 结果

2.1 组织病变

患病鱼外观表现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鰓上有明显的白色斑块 (图1) , 且表皮充血, 眼球突出, 解剖结果发现肝、脾、肾颜色较深, 都有充血的现象。

肝脏电镜结果表明:肝、脾、肾组织内都有病毒颗粒, 样品细胞内都观察到了胞疹病毒颗粒, 大小100~200 nm。相比之下, 肾样品内最多, 肝、脾次之 (见图2) 。

2.2 PCR检测

PCR结果在肝脾肾组织中均检测到疱疹病毒基因, 图3AB为TK基因检测结果, 从结果可见脾脏 (4点样孔) 和肾脏组织 (6号) 中病毒颗粒比较多, 肌肉中没有检测到。

2.3 KHV的传播和预防

KHV的传播为接触性传染, 主要通过病鱼、水体、渔网、操作工具等传播, KHV病毒通过鳃或内脏进入鱼体, 感染的锦鲤会大量死亡, 少数幸存者会成为KHV携带者, 这部分鱼一般认为不会再发病, 但在外界条件适宜时会传播KHV病毒。因而在实际生产中, 往往出现一个池塘发病, 就会迅速波及整个渔场的现象;而蛙类和鸟类则加快了病毒的传播。

虽然KHV病毒危害很大, 然而目前尚没有根治KHV的有效办法, 在生产中只能以预防为主, 可以注意从这几方面加强预防: (1) 确保新进的锦鲤来自非疫区。对新引进的锦鲤必须进行隔离检疫30 d以上, PCR检测合格后才可与其他锦鲤混养。 (2) 锦鲤养殖场不能养殖其他观赏鱼类。有研究表明在健康的金鱼[9]和其他一些观赏鱼身上也携带有KHV病毒, 但其本身并没有任何症状。锦鲤与这些观赏鱼混合或接触会感染病毒。 (3) 尽量采取措施保证锦鲤养殖环境的相对独立, 包括养殖土池的相对隔离及锦鲤售卖池的相对独立;渔网、捞海、容器等最好专池专用, 定期消毒。 (4)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交流活动, 如锦鲤比赛、展示等。如需参加则必须充分考虑隔离消毒措施, 避免参赛鱼种间相互接触, 避免人手触碰, 参赛结束也要对参赛锦鲤做适当的隔离观察以确保锦鲤健康。 (5) 一旦发现锦鲤不明原因的大量死亡, 就要首先从KHV的典型症状入手查验死亡的原因;如找不出确定的原因, 就要考虑送有专业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如果确诊就将涉及的锦鲤全部扑杀, 对所有的养殖环境和养殖工具进行彻底的消毒。 (6) 加强对所有渔场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普及锦鲤KHV的相关知识, 尽量减少人为的失误造成KHV的引入和传播。

注:A.肝脏, B.脾, C.肾.箭头指示病毒粒子。

注:A.TK基因, B.Sph基因;M:DNA marker DL2000;1:肌肉;2:鳃;3:肝脏;4:脾脏;5:肠道;6:肾脏;7:Negative control;8:Positive template for KHV。

3 讨论

疱疹病毒简称KHV,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常会引起鲤鱼的大量死亡。自从1996年在英国被发现以来, 由于世界范围内频繁的展会、商业活动, 锦鲤病毒随着锦鲤迅速传播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锦鲤养殖国家和地区。

目前的技术在KHV携带者上尚不能完全检测出, 且检出结果也不可靠。被感染发病的锦鲤可以通过PCR基因检测得到确诊, 辅助电镜扫描可以看清锦鲤疱疹病毒的形态。

锦鲤通常在感染KHV后1~2 d内就会大量死亡, 最主要的外部症状是体表充血、眼睛凹陷、鳃部出现白色的斑块;光学显微镜检查鳃部, 会发现较多细菌、藻类、原生动物, 通常会误以为是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病变, 实则是KHV感染鱼体后免疫力下降后引起的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锦鲤KHV病毒病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 抗病毒药物对已感染KHV病毒的锦鲤无效;日本一些养殖场, 平时会严格的将室内养殖池温度控制在26℃左右, 在KHV爆发时, 会及时将水温升至30℃, 大部分锦鲤能够存活, 但这种方法只能相对提高锦鲤的成活率, 并且容易引起其他细菌和寄生虫的爆发。高温中存活的个体也是KHV的携带者, 这些携带者会在条件适合时将KHV传播给易感群体, 而自身甚至不会显示出任何症状。

美国实验阶段的KHV灭活疫苗在给锦鲤注射后锦鲤确实能够产生抗体, 并且能够抵抗KHV, 但这些锦鲤依然可能是潜在的KHV携带者。

KHV的爆发会引起锦鲤鱼的大量死亡, 存活者也被确认为KHV携带者, 所以一旦发现KHV的存在就要考虑将锦鲤整体杀灭, 所有的工具和养殖系统都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参考文献

[1]Hedrick RP, Gilad O, Yun S, et al.A herpesvirus associated with mass mortality of juvenile and adult koi, a strain of common carp[J].Journal of, Aquatic Animal Health, 2000, 12:44-57.

[2]Davison A J, Kurobe T, Gatherer D, et al.Comparative Genomics of Carp Herpesviruses[J].Journal of Virology, 2013, 87 (5) :2908-2922.

[3]El-Matbouli M, Saleh M, Soliman H.Detection of cyprinid herpesvirus type 3 in goldfish cohabiting with Cy HV-3-infected koi carp (Cyprinus carpio koi) [J].Veterinary Record, 2008, 161 (23) :792-793.

[4]Sadler J, Marcecaux E, Goodwin A E.Detection of koi herpes virus (Cy HV-3) in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L.) , exposed to infected koi[J].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008, 31 (1) :71-72.

[5]Bergmann SM, Schutze H, Fischer U, et al.Detection of koi herpes virus (KHV) genome in apparently healthy fish[J].Bulleti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Fish Pathologists, 2009, 29:145-152.

[6]Kempter J, Sadowski J, Schutze H, et al.Koi herpes virus:do acipenserid restitution programs pose a threat to carp farms in the disease-free zones?[J]Acta Ichthyologica Et Piscatoria, 2009, 39 (2) :119-126.

[7]Bercovier H, Fishman Y, Nahary R, et al.Cloning of the koi herpesvirus (KHV) gene encoding thymidine kinase and its use for a highly sensitive PCR based diagnosis[J].BMC Microbiology, 2005, 5:13.

[8]Gray WL, Mullis L, La Patra SE.Detection of Koi herpesvirus DNA in tissues of infected fish[J].Journal of Fish Disease, 2002, 25:171-178.

疱疹病毒 第5篇

我今年35岁。在前不久进行的体检中,我被查出感染了人类疱疹病毒。我从网上的资料了解到,感染人类疱疹病毒的人易患鼻咽癌。请问,我患鼻咽癌的几率有多大,如何进行预防?

江苏 李旭

李旭读者:

人类疱疹病毒又叫EB病毒,是一种可感染人类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病毒。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人类疱疹病毒主要可感染人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并会使这些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变异,从而引起鼻咽癌。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鼻咽癌患者中,有90%以上的人感染了人类疱疹病毒。那么,感染人类疱疹病毒的人患鼻咽癌的几率有多大呢?

美国的研究人员对12个国家的8.5万名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单纯感染人类疱疹病毒的人患鼻咽癌的几率并不高,只是普通人的1.5倍。不过,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者若存在以下情况,患鼻咽癌的几率会显著增加。

直系亲属中有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者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若存在鼻咽癌患者,其患鼻咽癌的几率会升高120倍。

长期食用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类物质可刺激被人类疱疹病毒感染的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加速这些细胞变异的速度。因此,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者若有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的饮食习惯,患鼻咽癌的几率会升高95倍。

吸烟和酗酒

吸烟和酗酒均可增加人们患鼻咽癌的风险。因此,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者若有吸烟和酗酒的不良习惯,其患鼻咽癌的几率会升高60倍。

此外,长期处于烟尘污染环境中的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者,患鼻咽癌的几率也会显著升高。因此,你应忌食腌制食品,并戒除烟酒,远离被烟尘污染的环境,以降低患鼻咽癌的几率。此外,你应每年去医院做一次鼻咽部检查,以便对鼻咽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山东 主任医师 李海亮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诊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36岁。主要临床表现:头痛7例,发热10例,精神异常6例,意识障碍10例,肢体活动障碍9例,癫痫发作3例,视力障碍1例。单纯疱疹病毒(HSV)脑炎的脑脊液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阳性者9例。经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或消失者3例。

1.2 方法

CT检查,CT机为Siemens Emotion 16和飞利浦Taomscan。常规横断10~16层,层厚5~10 mm。扫描采集矩阵512×512,所有病例均平扫,8例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65%泛影葡胺及优维显300,60~100 ml,静脉滴注。

2 结果

12例患者中,脑内发现病灶者11例。无异常改变者1例。脑内有异常表现的11例中,病变位于多部位受累者共8例,病灶均位于颞叶,同时累及额叶者4例,伴有岛叶及扣带回受累者2例。全部病灶中,累及皮层和中央灰质者10例,累及皮层下白质者9例,病灶大小不等,形态多不规则,范围约1~6 cm。病灶呈低密度者10例,其中病程在2周内者2例,边界较模糊;在2周以上者1例,边界清楚。病灶内伴出血者8例,部位均位于颞叶,形态呈斑点状及斑片状,CT上呈高密度。增强扫描的8例中,显示病灶强化者7例,见于发病后第4周,强化呈斑片状、脑回状。病变有占位效应者7例,表现为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或脑池、脑沟的局限性闭塞。

3 讨论

3.1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主要应通过病毒学和免疫学的检查而确定,但一些脑炎的病毒类型目前尚难通过病毒分离或其他实验性检查而确定,故其诊断主要依赖临床。不同病毒学类型脑炎的组织病理改变虽有所差别,但均可有脑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脑膜或脑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也称急性坏死性脑炎,病变主要沿嗅神经、三叉神经侵入脑内。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的出血、坏死,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血管周围及脑膜出现广泛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底部、脑岛及边缘系统。

3.2 CT表现

病毒性脑炎表现为脑内的多发性或单发性病灶,多见于双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及基底节-丘脑区,可对称分布或不规则,亦可累及脑干和小脑。HSV脑炎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病灶常见于颞叶、脑岛、额叶底部和扣带回,呈单侧性或双侧不对称分布,但较少累及豆状核。CT上呈低密度,病变与豆状核之间常可见清晰边界,伴病灶内出血者,呈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病变早期强化多不明显,明显强化见于病变第2~4周,多呈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1,2,3]。本组11例有阳性CT表现的HSV脑炎,病变均侵犯颞叶和额叶底部、脑岛。8例伴有出血,7例有强化,与文献报道的该病的典型部位和表现一致,其中1例合并小脑病变。文献报道CT显示HSV脑炎的病理改变多见于发病后3~5 d,本组CT检查无异常发现的1例,多与检查时间过早有关。

3.3 鉴别诊断

病毒性脑炎的影像表现可与多种病变相似,故应紧密结合临床。对称累及双侧基底节-丘脑区的病毒性脑炎主要应与Wilson's病、一氧化碳中毒以及霉变甘蔗中毒性脑病等病变相鉴别。单纯依靠CT诊断,定性有困难,但这些病变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结合临床资料不难将其与病毒性脑炎区别开来。

3.3.1 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

临床上,后者症状多具有复发缓解或缓慢进展的特点,与病毒性脑炎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精神、意识障碍、癫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不同。此外,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视觉诱发电位(VEP)和CSF检查,二者结果不同,也有鉴别意义[1,2]。

3.3.2 与脑梗死相鉴别

伴出血时可类似出血性脑梗死。此种情况尤见于颞、顶叶,但脑梗死灶常按血管分布区分布,且患者年龄偏高,起病急骤,具有卒中的症状和体征,与脑炎的临床表现不同。

3.3.3 与脑肿瘤相鉴别

当病毒性脑炎局部脑组织坏死、水肿,出现明显强化和占位效应时可类似于脑肿瘤。文献中时有将病毒性脑炎误诊为脑肿瘤而行外科手术的报道。本组资料中也见1例,故应注意鉴别。病毒性脑炎有散在多发的趋势,故CT表现常可在其他部位发现病灶。临床上,病毒性脑炎具有起病急、常伴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前趋症状的特点,脑脊液中蛋白和细胞数轻度增高,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等临床特点,这些临床表现和CT征象结合,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1,2,3]。

3.3.4 与脑血管畸形相鉴别

脑实质内亦见多发性低密度病灶,但病灶可见呈点状或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的异常血管影[1,2]。

3.3.5 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在病毒性脑炎的CT表现上,病灶的出血、坏死及脑回状强化以HSV脑炎较多见。在发病部位上,HSV脑炎有其倾向性,主要累及颞叶、额叶底部、岛叶及扣带回,而其他病毒性类型脑炎则无明显部位倾向,二者有所不同,这些影像学特点,对早期诊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HSV脑炎在病毒性脑炎中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故CT表现上要充分认识其影像表现特点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鉴别,这对于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CT,诊断

参考文献

[1]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13.

[2]冯亮.CT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岀版社,2000:130.

柠檬提取物抗单纯疱疹病毒实验研究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柠檬提取物0号(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学院提供);HSV-1由天津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提供;Hela细胞(宫颈癌细胞)由天津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提供。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购自Sigma公司,使用浓度为5mg/ml;DMSO(AR,北京防化);96孔培养板(Costar公司,丹麦);胰蛋白酶(Gibco,美国);DMEM液体培养基、胎牛血清(天津鼎天生物公司)。

免疫酶联仪I型(南京华东电子仪器厂);净化工作台:GH 80Z-1A(天津医药净化设备厂);RPMI1640-GIBC(鼎天公司提供)。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Hela细胞,常规方法传代,用含10%胎牛血清、1%双抗的DMEM培养基于37℃、5%CO2孵箱常规培养。

1.3.2 药物稀释度筛选

应用DMEM培养液将柠檬提取物原液按1∶10、1∶100、1∶200、1∶400、1∶800、1∶1 600的比例进行稀释。将不同稀释度的药物加入细胞层。结果表明:1∶400以下LPE对细胞均无毒性。故本实验采用1∶400和1∶800这2个稀释度的药液。

1.3.3 病毒在细胞中培养

取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常规方法传代,培养12~24h,待细胞长至单层后,吸弃培养液,加入病毒液[3](1∶500)1ml,37℃吸附1h后补加9ml维持液。培养观察,72h后细胞病变达以上。将细胞置于-30℃冻存,冻融3次,离心(2 000r/min,10min),取上清(病毒液)备用。

1.3.4 病毒感染力(TCID50)的滴定

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常规方法消化,调节细胞密度为2×104/ml,每孔100μl加入96孔板。将收取的病毒液10倍稀释为10-1~10-6,100μl/孔,接种于96孔板。每个稀释度的病毒稀释液做8个重复孔。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100μlDMEM培养液+100μl细胞液)。于孵箱内培养,定期观察细胞病变(CPE)。72h后,一半以上的细胞出现细胞病变(CPE)并记录结果,按ReedMuench法计算50%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HSV-1的TCID50为10-6。

1.3.5 药物抗HSV-1试验

将病毒浓度为10-6稀释度(即10TCID50)、10-7稀释度(即100TCID50)的HSV-1病毒分别与等量的1∶400、1∶800稀释度的LPE提取物药液在细胞外混合,37℃作用1h,加入培养好的Hela细胞96孔板中(事先将96孔培养板的液体吸出弃去),100μl/孔,每组5个重复孔,并分设无病毒药品(1∶400)对照、细胞对照和病毒对照组。置于37℃、5%CO2孵箱培养,72h后取出,加入MTT(5mg/ml)100μl/孔,37℃孵箱继续培养4h后离心(3 000r/min,10min),快速弃去上清,加入DMSO 100μl/孔,振荡10min,于波长490nm处测A吸光度值,并计算病毒抑制率%=(实验孔A490值-病毒对照孔A490值)/(细胞对照孔A490值-病毒对照孔A490值)×100%。所得数据经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

将不同稀释度的LPE药物接种于细胞层。结果表明:1∶400及其以下稀释度细胞生长良好(图1~3)。

2.2 药物直接灭活HSV-1作用

LPE药物与病毒在细胞外混合作用1h后再感染细胞,培养72h,MTT法测定A490,并计算药物对病毒抑制率,结果见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2个稀释度的药物组)与病毒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细胞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可以说明,LPE有抗HSV-1感染细胞作用。

3 讨论

疱疹性口炎是由感染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黏膜和颜面部损害。好发年龄为6岁以下儿童,多见于1~3岁婴幼儿,传染性较强且感染不容易控制,容易复发。临床特征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继而形成溃疡。由于患儿口腔黏膜有剧烈疼痛感,因此患儿有躁动不安,哭闹,拒食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对于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仍无特效疗法,应用抗生素无效,传统疗法主要是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但是阿昔洛韦仍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肾损害、过敏性休克、精神障碍、肝功能异常,用于黏膜容易造成接触性皮炎等[4],因此,对于治疗婴幼儿的疱疹性口炎更应慎重。聚肌胞也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有学者将聚肌胞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5],但用药后会出现倦怠、嗜睡、发烧、皮疹等不良反应,对婴幼儿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部应用消炎防腐剂涂布,如抗生素糊剂,对于疱疹性口炎无效,主要为了防止继发感染。还有一些散剂如锡类散、养阴生肌散,但是由于散剂口味不佳,患儿拒用,因此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洗必泰漱口液,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患儿年龄太小,容易误吞误咽,对于1~3岁的婴幼儿不应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婴幼儿的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用药应慎重。因此,寻找一种患儿易于接受的安全无毒副作用的口腔局部用药是非常必要的。柠檬提取物是由芸香科植物柠檬及其同属植物的粗提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祛痰、平喘、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同时还有抗病毒、降低血管脆性等用途。在我们以前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6]可见,柠檬提取物对293细胞有较低的细胞毒性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柠檬提取物有抗HSV-1感染Hela细胞的作用和灭活HSV-1病毒的作用,低浓度的柠檬提取物无细胞毒性作用。这为口腔综合用药提供了新的途径。柠檬提取物作为口腔局部用天然药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可以将其制成贴片、凝胶、漱口液等剂型,可以较长时间留存在口腔中,同时局部用药可以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减少或避免全身用药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缩短疗程,促进组织愈合。另外,柠檬提取物是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由于它没有组织蓄积性[2],对于婴幼儿来说,即使误吞,对全身亦无不良影响,因此,柠檬提取物有希望作为口腔局部用药被开发利用,研究出一种口味香甜,儿童易于接受,特别适合儿童口腔使用的药物,有希望成为今后治疗儿童口腔疾病的安全可靠的药物。

摘要:目的:研究柠檬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探讨天然药物的抗病毒作用,为口腔局部用药提供新的选择。方法:采用MTT方法检验柠檬提取物对HSV-1的灭活作用和抗HSV-1感染细胞的作用。结果:柠檬提取物在1∶800稀释度时仍有灭活HSV-1作用和抗HSV-1感染细胞的作用。结论:柠檬提取物有抗病毒感染的潜力。

关键词:柠檬提取物,细胞毒性,口腔微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Cvetnic Z,Vladimir-Knezevic S.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grapefruit seed and pulp ethanolic extract[J].Acta Pharm,2004,54(3):243-250.

[2]Neves RN,Carvalho F,Carvalho M,et al.Protective activi-ty of hesperidin and lipoic acid against sodium arsenite a-cute toxicity in mice[J].Toxicol Pathol,2004,32(5):527-635.

[3]杨秋霞,郗雪艳,李波,等.单纯疱疹病毒1型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及钙浓度的变化[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2,18(2):88.

[4]殷立新,李和敏,谢卫红.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6):486-487.

[5]费明.聚肌胞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初步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3):296.

疱疹病毒 第8篇

1 动物疱疹病毒的常规疫苗

早期的动物疱疹病毒疫苗大多为弱毒苗和灭活苗。弱毒苗和灭活苗在预防和控制动物疱疹病毒病方面虽然能起一定作用, 但接种弱毒苗后可在体内保持一种持续感染状态, 并且被感染动物不能阻止强毒攻击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另外, 给自然带毒动物进行疫苗接种也不能阻止其排毒, 其潜伏性感染可能引起接种动物的免疫抑制进而导致对其他感染的易感性增强或对其他疫苗的反应性降低。而灭活苗虽然安全性较好, 但其免疫效率却较低, 免疫时用量较大, 有时还可能导致注射部位肿胀, 出现过敏反应, 也不能阻止强毒的攻击, 同弱毒苗一样其最大缺点是疫苗株和野毒株之间的交叉反应性, 接种后无法鉴别免疫接种动物和野毒感染动物。

2 动物疱疹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

2.1 重组亚单位疫苗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利用动物疱疹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表达所获得的产物制成的疫苗。1987年, Marchioli等利用CHO dhfr细胞表达产物 (表达gD) 免疫猪, 结果能诱导抗体的产生并保护猪抵抗强毒的攻击。但由于这种重组亚单位疫苗生产成本高, 价格昂贵, 免疫原性较弱, 不能在体内复制, 故研究者将保护性抗原以多体形式组装到一种用佐剂构建的基质上, 并研制出免疫刺激复合物 (ISCOM) 。与仅能活化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CD+T细胞) 的传统灭活疫苗相比, ISCOM还能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 (CD3+T细胞) 。因此, 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免疫应答。

2.2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概念是1990年由Woif等提出来的。核酸可利用动物疱疹病毒的裸DNA进行免疫接种, 能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在哺乳动物的疾病模型中研究得较多。到目前为止, 已发现接种DNA疫苗对许多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及肿瘤预防均有一定效果。Tiseher等将血清Ⅰ型马立克病病毒 (MDV) 克隆到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20) 上免疫鸡, 发现DNA疫苗可对鸡产生保护作用, 但其免疫保护力不如传统疫苗高。

2.3 基因缺失疫苗

动物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动物疱疹病毒基因组中插入或缺失一段基因序列致使某些基因不能表达, 从而使动物疱疹病毒致弱, 同时又保持了较强的免疫原性, 其中缺失基因序列的主要是毒力基因胸苷激酶 (TK) 、蛋白激酶 (PK) 、核苷酸还原酶 (RR) 和脱氧尿苷焦磷酸激酶 (dUTPase) 及一些具有免疫原性的糖蛋白 (gG、gE、gC、gD等) 。目前, 已构建出多种单基因、双基因及多基因缺失疫苗。

动物疱疹病毒的TK基因是主要的毒力基因, 对其进行缺失即可制成第1代基因缺失疫苗。Kit等通过缺失伪狂犬病毒 (PRV) BUK株TK基因序列中的148 bp片段构建出PRV的TK基因缺失株PRV BUK d13株。该TK基因缺失毒株对温度的适应性强, 并且对小鼠的总毒力与BUK株相比大大降低。试验结果证实它对猪是安全的, 5~6周龄猪免疫接种后能产生中和抗体, 在攻毒后可表现出再次免疫应答。但仅缺失TK基因的弱毒株对犊牛还有较低的毒力, 对狗、猫的毒力较强。Miller J M等学者对牛1型疱疹病毒 (BHV-1) TK基因缺失疫苗进行研究时发现, 此疫苗可引发怀孕母牛流产。第2代基因缺失疫苗是在TK基因缺失疫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仅缺失TK基因的疫苗更加优越。它除了在TK基因内缺失一段基因序列外, 还在非编码必需糖蛋白的基因内缺失一段新的基因序列或插入一个报告基因, 这样得到的突变株就不能产生被缺失的糖蛋白, 因而免疫动物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 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鉴别免疫接种动物与自然感染野毒动物, 这也是第2代基因缺失疫苗最显著的特点。Jons等学者在PRV BUK d13株的基础上缺失了gC基因序列, 构建了PRV TK-/C-双基因缺失疫苗株。刘正飞等将LacZ基因表达试剂盒插到PRV Ea株基因组的gE区, 构建了PRV TK-/gE-/LacZ+。这些双基因缺失疫苗株经临床验证都能很大程度地降低PRV毒力, 而且由于免疫动物不能产生所缺失基因相应的抗体, 因而可用血清学方法鉴别免疫接种动物与野毒感染动物。除以上以TK基因缺失为主的疫苗外, 还有以RR、PK、dUTPase等基因缺失为主的疫苗。RR、PK、dUTPase与TK一样, 都是疱疹病毒毒力的决定因素, 对这些基因进行失活都可降低疱疹病毒的毒力。

基因缺失疫苗虽然具有安全性高、效力高、免疫原性好等优点, 但该疫苗在引起潜伏性感染或激活为感染性病毒及排毒等方面同样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研究表明, 基因缺失疫苗株在三叉神经节可建立潜伏性感染, 并且还存在着可与不同基因缺失疫苗或野毒发生基因互补而重组产生强毒株的危险性。虽然基因缺失疫苗株之间可能发生重组, 但其重组发生率并不会很高, 只要正确使用疫苗, 尽量避免同时接种大剂量能互补的病毒等就可降低重组的发生。

2.4 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在基因缺失疫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是目前国际上新型疫苗研制的另一大趋势, 主要包括以痘病毒 (FPV) 和疱疹病毒为载体的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它可以同时启动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避免灭活疫苗的缺陷, 又无常规疫苗的毒力返祖现象, 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构成多价乃至多联疫苗。

2.4.1 以FPV为载体的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FPV是目前分子质量最大的动物病毒, 全长约300 kb, 对外源基因的容纳量很大, 并且能够为外源基因的表达提供大量的非必需区, 是极具有开发前景的载体系统。1989年, Van等学者对FPV表达的BHV-1 gⅠ、gⅢ糖蛋白的合成、细胞定位和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而陈志琳等学者首次以FPV中国株为载体构建表达MDV gⅠ基因的重组病毒, 为研制gⅠ-FPV疫苗奠定了基础, 也为进一步研制抗MDV多价组合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有效组分。

2.4.2 以疱疹病毒为载体的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自Shin和Roime分别报道可以将Ⅰ型单体疱疹病毒 (HSV-1) 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后, 疱疹病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目前, 研究得较多的疫苗是以火鸡疱疹病毒 (HVT) 、PRV和BHV-1为载体的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HVT基因组较大, 可容纳25 kb的外源基因, 用其重组病毒表达抗原的优点是二者有交叉抗原反应, 从而可以用大量的HVT蛋白来诱导免疫反应。Morgan R W等学者将鸡新城疫病毒 (NDV) F基因和HN基因分别插到HVT非必需基因US10上, 构建了NDVF-HVT和NDVHN-HVT两种重组体。结果发现, 用NDVF-HVT重组体接种鸡可同时抵抗NDV和HVT的双重攻击。由此可见, 以HVT为载体构建多联苗是可行的, 这关键在于鉴定出HVT基因的适宜位点, 而后插入不削弱鸡体中病毒复制的外源基因, 从而产生理想的表达。自1987年以来, 国外某些实验室先后利用PRV基因缺失株作为载体成功构建了多种重组疫苗, 迄今为止以PRV为载体的重组PRV疫苗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Xu G Y等[1]对表达乙型脑炎病毒NS1基因的重组PRV株TK-/gG-/NS1+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重组病毒能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NS1蛋白, 它可作为猪乙型脑炎和伪狂犬病双价基因工程疫苗用毒株, 为我国控制和消灭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伪狂犬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乙型脑炎奠定了基础。尽管重组BHV-1的研究只是近些年的事, 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Kit M等分别用TK基因和gC基因缺失的BHV-1减毒株作为载体, 成功地表达了口蹄疫病毒 (FMDV) 的衣壳蛋白VP1基因。Kuhnle等学者也获得了表达牛呼吸道综合征病毒 (BRSV) G蛋白的BHV-1重组病毒, 该病毒能够诱发呼吸道分泌液中BRSV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由此极大地促进了BHV-1活病毒和灭活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3 小结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是建立在对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详细了解之上的。在对家畜和陆禽疱疹病毒的研究当中, 由于对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了解得比较深入, 因此比较成功地构建出多种基因工程疫苗, 并对家畜和陆禽疱疹病毒性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在对水禽疱疹病毒的研究当中, 由于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知之甚少, 但从其他α-疱疹病毒的研究情况来看, 一旦对水禽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了解之后, 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的前景将非常美好。

摘要:疱疹病毒是一类具有相同形态和较大囊膜的双链DNA病毒, 它不仅能引起原发性感染, 还能引起潜伏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此外, 某些疱疹病毒是哺乳动物和禽类等动物肿瘤的病原因子, 因此防制此病毒病不容忽视。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该病毒病的主要手段。文章在简单介绍动物疱疹病毒常规疫苗的基础上对动物疱疹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进行了综述, 并对动物疱疹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动物疱疹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疱疹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参考文献

鱼腥草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98例 (110眼) 均为我院确诊病例, 男58例 (65眼) , 女40例 (45眼)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4岁, 平均 (40.52±15.65) 岁;病程最短3d, 最长5个月, 最多复发5次。9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 (67眼) , 其中树枝状角膜炎16例 (18眼) , 地图状角膜炎21例 (23眼) , 盘状角膜炎20例 (23眼) , 基质坏死型角膜炎3例 (3眼) , 平均年龄 (40.17±13.35) 岁;对照组38例 (43眼) , 其中树枝状角膜炎10例 (11眼) , 地图状角膜炎14例 (17眼) , 盘状角膜炎12例 (13眼) , 基质坏死型角膜炎2例 (2眼) , 平均年龄 (40.02±14.83) 岁, 两组在平均年龄、病程及病情上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与分型[1]

(1) 有感冒、发热或特定的发病诱因, 反复发作; (2) 角膜知觉减退, 结膜充血; (3) 角膜混浊, 呈树枝状、地图状或盘状改变; (4) 荧光素角膜染色 (+) 。根据角膜病变形态分为浅层型:病变呈树枝状, 地图状;深层型:病变呈盘状;基质坏死型。

1.3 复发标准

出现畏光、流泪、眼痛, 角膜上皮缺损, 呈点状、树枝状或地图状, 角膜基质水肿、混浊、荧光素染色阳性、角膜知觉减退等, 并排除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等其他感染性角膜炎即诊断为HSK复发。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1) 鱼腥草滴眼液滴眼, 每次1滴, 每日6次;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 每小时1次, 睡前停药; (2)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阿昔洛韦针0.5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用7~14d, 根据病情可继续滴用。

1.4.2 对照组

(1) 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 每小时1次, 睡前停药; (2) 阿昔洛韦针0.5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用7~14d。

1.4.3 疗程

以上两组都给予口服抗生素, 维生素B120mg, 维生素C0.2g, 每日3次, 对深层型的盘状角膜炎加用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 每日3次。以上两组治疗14d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 痊愈的患者停止静脉滴注, 未愈的患者间隔3d再进行下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一旦复发各组治疗方法同上。

1.5 观察指数

治疗过程中或再次复发, 测视力、眼部刺激症状及角膜炎症情况, 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溃疡、水肿浸润以及房水闪辉、荧光染色等炎症、体征消退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年, 观察其复发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 选择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充血消退, 溃疡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 角膜基质无水肿、浸润, 后弹力层皱褶消退, KP吸收, 房水闪辉 (-) ; (2) 有效:症状减轻, 角膜基质轻度增厚, 残留少量KP; (3) 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2 疗效

治疗组:治愈59眼, 占88.06%, 有效6眼, 占8.96%, 无效2眼 (深层型) , 占2.99%, 治疗天数平均19d;对照组:治愈25眼, 占58.14%, 有效12眼, 占27.91%, 无效6眼, 占13.95%, 治疗天数平均31d;治疗组各种类型平均治愈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526和3.9097, P<0.01) , 对浅层HSK的治疗, 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1619, P<0.01) , 而对深层型HSK, 虽然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603, P>0.05) 。

2.3 随访结果

随访1年, 治疗组54眼有5眼复发, 复发率为9.26%;对照组23眼7眼复发, 复发率为30.4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6, P<0.01) 。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所有病毒性角膜炎中危险性最大的病毒感染性眼病, 发病率占角膜疾病的首位, 其特点是多类型, 易复发,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 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但均不能有效控制复发。本病主要因HSV-1感染引起, HSV-1具有三叉神经轴浆运输至角膜而发生复发感染, 病毒可触及角膜各层, 且相互转化。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 一旦遇到劳累、感冒、情感刺激或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情况容易复发。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且疗效好, 复发率小,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鱼腥草主要成分为癸酰乙醛 (即鱼腥草素)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鱼腥草具有抗病毒、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 能直接抑制HSV-1活性[3], 免疫药理学研究表明, 鱼腥草可以增强动物或人的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提高血清备解素水平, 以增强机体特异免疫力[4]。动物实验表明, 合成鱼腥草素能明显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通过实验验证了鱼腥草滴眼液对腺病毒和HSV-1均有抑制作用。鱼腥草与阿昔洛韦联合应用, 一方面可抑制病毒的复制, 另一方面可提高局部免疫力, 能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减少HSK复发。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80.

[2]李仪奎, 姜名瑛.中华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68.

[3]梅全喜, 毕焕新.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27.

疱疹病毒 第10篇

【关键词】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阿昔洛韦滴眼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2.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76-0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viral keratitis,HKS)是临床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眼病,尤其在基层医院,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其特点是有畏光、流泪、酸痛等有明显的刺激症状。近年来,其患病率及复发率呈上升趋势,占角膜病的首位,严重者可致盲[1]。临床常见原发感染及继发感染两类,其治疗关键是防止视力下降,减少复发[2]。笔者运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HKS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患者为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门诊HKS患者,共50例,均为单眼,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李凤鸣主编的《中华眼科学》拟定。按纳入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HSK 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6-65 岁患者,男女不限;③HSK 活动期患者在进入研究前至少复发 2 次以上者;④患有复发性 HSK 并经两名专科医生独立诊断的患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就诊前曾使用过免疫制剂者;④有角膜移植、屈光性角膜手术或其它眼手术史以及当时正配戴角膜接触镜者;⑤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阿昔洛韦滴眼液(商品名:正大捷普,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1119) 滴眼4次/d,每次2滴,疗程3周。治疗组:予以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商品名:丽科明,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406)滴眼4次/d,每次2滴,疗程3周。

1.5 观察指标 每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眼痛、流泪、畏光、异物感、视物模糊)与体征(睫状充血、角膜水肿、角膜浸润、角膜知觉)及视力检测。

1.6 疗效标准[3] 治愈:刺激症状消失,充血消退,角膜溃疡修复,荧光素染色转阴,浸润、水肿消退,后弹力层皱褶消失,角膜后沉着物消失或呈色素性;显效:刺激症状及充血基本消失,溃疡修复,无特异荧光素着染,浸润、水肿大部分吸收,角膜厚度基本恢复,角膜后沉着物为色素性;进步:主观症状及充血减轻,溃疡缩小或部分修复,浸润、水肿减轻,角膜后沉着物减少;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病情不稳定或恶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显示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8例,进步2例,无效0例,有效率92.00%;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0例,进步5例,无效2例,有效率80.0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比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明显(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视力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HKS是当前眼科临床常见的对视力有危害的病毒性眼疾,多发于青壮年,其临床特点为易复发、难治愈、损害视功能。目前公认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自体免疫有关,主要是 HSV 原发性感染后,HSV 沿感染组织的感觉神经末梢经神经轴突进入感觉神经节的细胞体内,病毒染色体在细胞核内潜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沿神经轴突逆行至感觉神经末梢,再扩散到眼表或角膜上皮细胞,导致复发感染[4]。故而使用抗病毒药物有利于恢复角膜内皮泵的完整功能。

阿昔洛韦同属2-脱氧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但更昔洛韦对大多数疱疹病毒的活性均优于阿昔洛韦[5],可竞争性地抑制 DNA 多聚酶,而掺入到病毒与宿主细胞的 DNA 中,进而抑制 DNA 的合成[6]。近年来,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首选更昔洛韦[7-8]。本次观察显示治疗组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在对HSV临床疗效及视力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阿昔洛韦滴眼液(P<0.05),表明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更昔洛韦与炎琥宁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4):507-509.

[2]许超.更昔洛韦联合加强龙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4,42(2):117-119.

[3]杨宝玲,金秀英,吴志洁.更昔洛韦滴眼剂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137例临床研究[J].眼科,2000,9(5):297-298.

[4]苏易云,何月枝,温天时.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17(18):53-54.

[5]徐静静.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2009,18(7):42-43.

[6]罗伟荣,施新秀,夏冰.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51 例[J].中国药业,2013,22(9):104-105.

[7]古丽努尔·托肯,刘雪清.回顾性分析本院用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33(6):425-426.

[8]邹文进,梁海明,王松,等.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3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2):3746-3748.

疱疹病毒 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6月-2011年2月确诊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52例 (98只眼) , 其中男性28例53眼, 女性24例45眼。年龄15~67岁, 平均年龄 (40.7±3.8) 岁。临床分型:浅层型 (点状、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炎) 77眼, 深层型21眼。

1.2 治疗方法

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 1次/2h, 口服阿昔洛韦片200mg, 5次/d, 可乐必妥滴眼液点眼, 4次/d。深层型:口服阿昔洛韦片400mg, 5次/d, 维持2周后减为200mg, 5次/d, 维持2周后减为100mg, 3次/d, 持续3~6个月, 预防复发。深层型经治疗后角膜染色阴性后或上皮病变明显好转后给予氟美童滴眼液2次/d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角膜荧光染色阴性, 角膜后弹力层及实质层浸润水肿消退, 光切面厚度正常。无效:角膜刺激症状加重, 炎症未控制, 病变继续扩大, 溃疡灶加深, 角膜穿孔。

2结果

浅层型77眼全部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12.8d, 深层型治愈19眼, 平均治愈时间21.3d, 无效2眼。

3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 (HSV) 引起的角膜感染, 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占角膜病盲的首位[2]。常在非特异性刺激 (感冒、发热、感情刺激、月经、日晒、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外伤等) 下可诱发[3]。该病一般沿三叉神经发病, 病变部位侵犯较深,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潜伏的病毒活化后, 经轴浆运输到达角膜导致复发感染。大约25%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1次;若反复发作, 会严重危害视功能[4]。对于浅层型HSK, 主要是病毒对角膜组织的破坏, 治疗原则为采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减少病毒感染所致的溶细胞病变及减少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所造成的角膜损害, 防止病毒扩展到基质深层, 同时预防并发细菌感染。本组统计数据中发病患者均采用阿昔洛韦滴眼液及阿昔洛韦片剂治疗, 浅层型77眼全部治愈。这些药物可选择性地作用于HSV, 竞争性抑制病毒DSA合成而阻碍病毒生长、繁殖[5]。浅层性患者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因其能激活病毒和胶原酶火星, 促进病毒繁殖, 使病变向深层发展, 还能抑制上皮再生, 甚至造成溃疡穿孔。对于深层型HSK, 认为是抗原抗体高敏反应, 基质和内皮损害、疤痕组织及深部新生血管会严重破坏视功能。激素可有效抑制基质内抗原抗体反应及抑制组胺和毒性溶解酶释放, 减少这些破坏。故对于深层无溃疡型的治疗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局部加用微量皮质类固醇激素, 减轻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角膜损害。在本组数据中深层型21眼中治愈19眼, 无效2眼。其中1例就诊时溃疡面较深, 就诊4d后出现穿孔。另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机体抵抗力较差, 治疗效果差, 病变扩大, 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总之, 在HSK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该根据具体临床分型来选择合理药物, 且对患者进行宣教, 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 防止病情加重、复发,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的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11年2月确诊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52例 (98只眼) , 其中男性28例53眼, 女性24例45眼。年龄15~67岁, 平均年龄 (40.7±3.8) 岁。临床分型:浅层型 (点状、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炎) 77眼, 深层型21眼。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片及可乐必妥滴眼液等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浅层型77眼全部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12.8d, 深层型治愈19眼, 平均治愈时间21.3d, 无效2眼。结论:在HSK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该规范治疗方案, 根据具体临床分型来合理选择药物,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从而达到降低致盲率。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疗

参考文献

[1]Polcicova K, Biswas PS, et al.Herpes kerafitis inthe absence ofanterograde transport of virus from sensory ganglia to the cor-nea (J) .Proc Nail Acad Sci Usa, 2005, 102:11462.

[2]陈家祺.角膜眼表疾病临床诊治的进展 (M) .北京: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 (眼科学新进展) , 2004:18-30.

[3]李凤鸣.眼科全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379-1383.

[4]刘祖国.眼表疾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10.

上一篇:Pro/E下一篇:双核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