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范文

2024-07-01

金融类范文(精选12篇)

金融类 第1篇

一.国内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研究动态与存在问题

1. 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 199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 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 (含保险学) ”专业。这种调整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整个金融课程体系知识面应该覆盖整个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 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完整的金融运行结构, 包括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 以提供学生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2004年9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和陈雨露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 该书反映了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以及我国顶尖级金融学家和金融教育家、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金融学科和其他重要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最新思考, 代表了我国目前对金融学科建设研究的最新水平。如中国海洋大学宏观金融学有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史、货币金融理论前沿、金融理论与政策等;宁波大学设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浙江财经学院采用金融学院模式, 宏观金融学课程分布在8个专业方向, 具体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利息理论、金融市场学、货币理论、财政学、中央银行学等。

2.存在问题与研究命题

主要存在问题, 第一, 现有教学改革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 重点研究了同类大学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而面临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问题, 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的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 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 尽管各院校已顺应金融宏观化发展方向而开设了若干宏观金融类课程, 但尚未解决以下问题:宏观金融类课程到底该包括哪些主干课程?如何避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针对宏观金融类课程要求, 如何跟进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类课程?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各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1. 课程群设置的特色

第一, 顺应宏观金融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国际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 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学习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 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本项目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 在改革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时, 既保障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又顾及地方性大学办学环境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 强化宏观类课程建设,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适应“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群设置的创新

第一, 倡导团队合作, 形成推进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的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既提倡体系的整体性和弹性化, 又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此, 需要倡导团队合作精神, 并形成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套机制。具体设想包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通过指定学习教材、专著或其中的核心章节, 联系学术动态述评文献;互相交流近期阅读书目、研究课题, 探讨本学科前沿理论。集体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 讨论并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规范教学文件与秩序, 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二, 推进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鉴于金融学高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 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在强调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吸收现代教学理念, 推进多样化教学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 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科研等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实施对策

1.具体设置内容、预期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 具体设置内容:主要结合国内外金融学科相关宏观金融课程设计的总体趋势, 突出服务地方金融机构与企业, 强化宏观金融对地方金融的指导功能, 坚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 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 重点推进应用型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

第二, 预期目标:紧紧围绕金融学科“课程群+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三大类建设大框架, 形成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的子框架和核心课程建设、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并以此为基础, 为今后核心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 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 确立宏观金融课程群的核心课程, 并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二是配对形成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 基本保障每门课2名教师;三是完善并形成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四是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

2. 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将推进以下教学改革:第一, 改革思路是整合宏观金融类课程, 将宏观金融类课程整合成基础、国际、市场、监管四大类, 明确每类课程包括的主要课程、设置目的, 并从各自金融专业现有基础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 如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目标、精品课程目标、课程后台建设目标与教学方式创新目标。

第二, 强化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 都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 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 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 都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 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 并撰写实验报告, 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 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强化在课内向学生传授;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科研、金融论文大奖赛、虚拟炒股比赛等第二课堂形式, 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 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第四, 探索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写为PBL) 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6名左右的同学组成, 选定某一主题组织课堂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 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课堂发言内容以及参考文献, 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

[此课题为宁波市教科所“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政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YZD12025)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 (12) .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学科学.2010 (03) .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 (06) .

金融类论文 第2篇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国际贸易与物流经济

班 级 贸易1001班

学 生 李 健

学 号 2221119

指导教师 张英丽

20xx年x月x日

浅析人民币升值问题

一 浅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调节杠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出售的商品都是按本国或本地货币来计算成本的,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贸易格局也有重大影响,因而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必然全球瞩目。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突破了7.80比1的心理价位;204月10日,兑美元官方开市价(中间价)终于首次突破七算,正式迈入“6”时代,创出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直至今日人民币退换美元的汇率为6.13比1的价位,料想不久的将来,兑美元官方开市价将突破六算,正式迈入“5”时代。与此同时,人民币兑换港币的汇率也突破了1比1的心理价位,近期更是出现100港币兑89.788人民币的高位。

整体来说,汇率波动是一种常态,尤其是伴随新型金融危机的出现,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各种货币的汇率波动的区间增大。但相比而言,人民币的升值速度确实过快,这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普通群众的高度关注。

一般而言,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财政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利率水平以及货币政策、政治因素等等。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说,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使这一结果的出现成为了必然。

我经常在报纸和新闻中看见,有多少亿人民币的热钱在炒房市、股市。对于这样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第三,在近几年,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下,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而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所以就使得本币(人民币)定价过低,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就有很大压力。

第四,从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二)从国际政治分析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他们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恢复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历史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三)从国内经济分析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与国家缓解目前“经济过热”的顾虑相一致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即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涨压力。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即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利润率

人民币升值后,若我国商品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国的出口量不会受到影响,但企业的利润率会下降。若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上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减少,企业利润也会下降。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改善贸易结构

对于进口依赖型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使产品的进口价格下降,同样的资金可以进口更多的资源,企业进口原材料越多就越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还确利于我国企业进口先进设备、引进稀缺技术成果,提高生产率。进口的增加短期来看可能会造成贸易逆差,但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将会起到调整贸易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改善贸易结构带来机遇。 (3)人民币升值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

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压力促使其增强自身竞争力以减少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我国已经是出口贸易大国。但是出口产品结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大部分也是来自于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很小,出口产品大多依赖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优势。中国企业需要改变思路,把以价格取胜变为以品质取胜,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逐渐转向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同时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理论上,一国货币汇率上升使得该国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围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该国的贸易顺差减少或转而出现逆差。但是自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并未减少,反而仍在持续增加。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包括长期的投资资本和短期的投机资本,人民币升值对这两种资本都有一定影响。升值使得等量外币折算成人民币的价值下降,并会提高我国相对于外国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因此投资所得的利润减少,导致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减少。短期资本的流入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短期利率处于高点或还在走高,二是短期内汇率正要升值,目前国内存在的利率和汇率上升的趋势都会引起短期资本流入。这是因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若在升值之前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升值就使投资者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短期资本流入后会大量涌向股票和房地产部门,这些资本除了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外还会获得增值收益。以投机为目的流入的资本会导致出口和贸易顺差被高估,带来更大的外部不平衡。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政策建议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政策取向

基于我国目前的宏观与微观经济基础和资本开放条件下人民币自由浮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为避免和缓解这种冲击,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上应当注意:适当控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应对资本开放可能造成的金融危机;为提高经济主体抗风险的能力创造必要的内外部环境;以渐进化的方式放开资本市场,放松对人民币汇率交易、浮动的管制,以强化经济主体对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适应性,同时提高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要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运行规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企业,使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要确定我国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我国产品由低劳动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减少贸易摩擦,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竞争力。

(三)培育健全的外汇交易市场

提高经济主体应对外汇频繁波动的能力,培育健全的外汇交易市场。首先,让更多的经济主体参与外汇交易,打破现有外汇市场交易的垄断机制,培养企业 与金融机构的竞争适应能力。其次,增加外汇交易工具,满足企业外汇套期保值 要求,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冲击。充分发挥外汇交易手段,如外汇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回购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

四、总结

汇率问题,涉及面甚多,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种国际交往的情况下,汇率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它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的积极作用与不利影响必将同时存在,目前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我国政府在一定的国际压力下到底是否应该采取升值举措,根本上取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出口结构状况以及对国际市场商品、货币供求关系的综合判断,中国无须调整人民币汇率取悦他人。我们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人民币汇率适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汇率水平既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又能避免未来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坚定不移地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态度。我们可以把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当作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次契机,充分利用其优势控制其冲击。针对以上提到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控,尽可能降低损失,适应当前形势:

1.适时调整我们的贸易战略,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要通过平抑物价、缩小贫富差距等方式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2.出口企业应该努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改变原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做法,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同时应当增强风险意识,迅速、高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金融管制 第3篇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risks, the financial control

WuWei WuChunYong Shanghai foreign trade college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anghai foreign trad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Abstract: at present,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has become a world tre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need to build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need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t present the constraint mechanism development lags far behi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eralization of speed, this is cause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ield the main cause of unrest. To promot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hould know this reality, still need to keep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control,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own basic financial security.

当今,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内容,发达国家更是充当着这种潮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金融自由化有助于金融效率和资本效益的提高。然而,近20年来,在各国纷纷取消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却有增无减。

一、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必要的金融管制

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使其在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改革时都必须优先考虑金融安全问题,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无法消灭。微观主体总是基于对相关变量趋势的判断而作出决策,一旦变量的变化结果与决策者的判断相悖,就可能发生损失。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下,如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理性决策.市场机制高效率等等,当事人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在“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的支配下进行决策,即使发生损失,但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个别风险事件不会扩散为危及整个社会的金融动荡。然而,在现实中,如此严格的假设很难成立,个别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超过自身可承受的能力,金融机构间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羊群效应”,可能使微观领域的风险最终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消除金融管制,而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金融交易的过程。但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达到最优的。为了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之内,为了保护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的利益,也为了及时化解风险,防止局部危机扩散形成系统危机,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成为一种必要,我们称其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一种行为。而金融管制则是在某些方面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使金融交易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另一方面則通过动态地调整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以确保金融交易有效率地平稳地进行。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对内消除管制,对外实行金融开放的过程。但是,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以及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使得与维护金融安全有关的变量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在目前的国际金融体制下,随着一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更多的风险因素来自外部。近年来,几次重大的国际金融动荡均与来自外部的冲击有关。因此,为了维护基本的金融安全,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化也就是对外开放金融服务的过程。一方面,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对外国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可以预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必然带来更为广泛的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洪,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内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增大,市场份额缩小在所难免。

随着金融服务的开放,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参考国外的经验,建立某种机制,以阻止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扩散。但这种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手段限制过于激烈的竞争,以保护国内相对脆弱的金融机构,以维护金融的稳定。从拉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可以对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方式作出限制,以利于避免金融体系因倒闭事件而出现大的震动。

2.由于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多数是跨国金融机构,任何一个分支部门的风险都可能危及整体。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除了要获取境内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之外,还要设法获取其海外母行及其他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而要实现这一点,难度是很大的。

3、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使得资本管制的难度加大。跨国银行的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间的资金调拨,将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入,难以有效管制资本帐户。

由此可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需要循序渐进,在没有达到一定条件之前,对金融服务的开放应保持一定的管制。

三、取消资本项目限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的增减项目。并不是所有引起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变化的经济活动都是资本项目管制的对象,比如,商品、劳务、单方面转移等经常项目的活动也会引起资本项目的变化。

资本的跨国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产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而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资本跨国流动正成为人们通过资产全球化追逐利润和规避风险的手段,表现为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资本流动的结构来看,短期资本流动的比重加大,外汇交易已日益与贸易、生产性投资相脱离。

80年代末以来,拉美和东亚等国普遍加快了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资本帐户管制的放松乃至取消,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国际资本流動的异常变化,对那些金融体制仍不健全的国家金融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

1994年,墨西哥为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充分接受经济一体化所可能带来的利益,于是匆忙地开放了资本市场。资本大量流入,助长了经济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资本流入减少而流出增加,资产价格上涨停滞或下降,此时更多的人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资本开始抽逃,由此引发了人们恐慌情绪,巨额资本被转换为外币资产,首先冲击的是外汇市场,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抛售外汇,买入本币”的操作,外汇储备大量流失。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仅4天就损失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流的资本既有非居民的资本,又有居民的资本。巨大的资本转移压力使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无功而返,最终不得不允许本币贬值。本币贬值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使本国的实际外债负担加重。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印尼盾在短期内币值降至不到危机前的1/4,出现偿债危机。资本大量抽逃将使资产价格暴跌,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其损失额甚至远远超过一场战争的损失。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资本价格暴跌,给金融机构留下巨额的不良资产,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规模窄小,受资本流动的冲击的影响较大。而且这些国家在信息披露方面也

不完善,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其观点更容易改变,盲目跟风的“羊群效应”往往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最有争议的问题。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经常项目管制的取消,资本的转移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逃避资本管制;随着资本管制成本的上升,以及显而易见的开放利益,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急急忙忙地开放了资本项目。

金融类 第4篇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 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 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 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 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 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 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 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 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 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 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 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 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 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 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 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 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 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 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 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 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员、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 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 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 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 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 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 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 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 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 顺应时代发展,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 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 而不是与现实脱节, 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 强化金融仿 (全) 真性实习, 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 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 使学生身临其境, 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 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 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 提高实训效果, 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 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 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 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 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构建课程体系, 确定核心课程, 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拟定教学计划, 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 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 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应用实例, 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 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 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 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 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摘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从2013年以来快速发展, 2014年更是进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期。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这对高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的未来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阐述了目前大部分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高职金融类专业培养的新的要求, 从而引出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网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2) :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 2016, (4) :156-158.

[3]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5, (12) :20-22.

[4]曹小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金融与理财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 2016, (14) :171-172.

金融类专业信 第5篇

in the capacity of th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the associate dean of business school in yyy university (p. r. china), i am writing with pleasure to recommend ms. sophie xxx to your esteemed graduate school.

ms. xxx is a distinguished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i know her well through different occasions, besides teaching her a financial engineering course last year. i got to know her personally 2 years ago, when she was a candidate for exchange-student program of yyy university. concerning her unspectacular academic results and he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she was awarded our university’s

scholarship and a chance to study abroad in zzz university, which only one student from our department can receive every year. her

semester-long experience there turned out to be an impressive success. ms. xxx showed great aptitude on all the courses she took and her gpa of that semester was 3.80. if you take the difficulty of the courses and strict grading into account, you will understand why her scores are among the top five. undoubtedly, she got excellent scores on other core courses and ranked among the top 5% of her class when she got her bachelor’s degree.

having been ms. xxx’s director while she was completing her undergraduate thesis defense in XX, i was greatly impressed with her skillful diagrams, and with the unified and coherent manner in which she articulated her thesis. she chose a daring topic – stock index futures arbitrage. in china, this is a very hot event.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models around the world, not one yet has been found suitable for china. she proposed a very feasible one in her thesis

paper. moreover, she also demonstrated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using statistic software in her research. not only was the committee struck by the display of creativity at her thesis defense conference, her lucid presentation expressed clear and logic thought. her

expansive and open-minded academic perspectives really struck a chord, so it gives me a great deal of pleasure to give you my recommendation to this outstanding young lady of immense promise.

after she graduated from yyy university, she still keeps in touch with me. i feel very delighted when she told me she would like to pursue her advanced studies in your honored program. i trust her academic excellence, spirit of devotion and pleasant personality warrant your serious consideration of her application. should there be any way in which i can be of further assistance in your

deliberations,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directly. sincerely yours,

associate dean of business school

yyy university

金融类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全球化

目前,我国许多业内人士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安全混为一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前些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对金融安全也逐渐重视起来,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安全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及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金融安全问题的不断衍生,金融企业应当对这些变化进行动态适应。

▲▲1、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

1.1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因素的影响下,金融风险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结果会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金融风险通常指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既有可能会有收益,也可能会有损失。金融风险的存在是金融机构中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金融风险具有可避免性,避免金融风险信息的掌握很重要,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及时,避免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金融风险还具有可测定性,在进行金融行动时,先进行预测,估值。在金融风险中,一方面损失了,可以从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前提是要有全面的准备。金融风险还可进行转嫁和分散,可转嫁给众人,他人,也可将其在时间、空间方面分散,慢慢消化,或者在其他机构消化。我国在金融风险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不够,人们认为金融机构有政府支撑,不会破产,且不注意自主掌握和分析信息来避免风险。又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差距过大,使其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不一致等。

金融危機与金融风险不同,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发生混乱和动荡。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则具有现实性,指已经发生。金融危机由金融风险转化而来,且金融危机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是政府对风险进行保障,有了政府的出面,金融风险一般不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二是金融机构的信用度,信用度高,风险也不会转化。三是在风险有扩散的趋势前,立刻进行制止,控制范围。四是对风险的的承受和消除的能力,承受能力强,有条件进行消除,也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1.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安全,但金融不安全并不仅由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一般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因为此国家在金融领域发生了混乱和动荡,并对该国的金融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

金融安全是指一种动态的安全,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金融危机也迅速扩散,对国际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金融领域的动荡。进而金融安全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作为一个应对其负面影响的重要战略提出。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因为经济的运行态势也在持续不断的变化着,而金融安全的状态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一个国家经济主权的独立是金融安全状态存在的基础,只有经济主权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不会被其他国家牵制,金融安全的隐患才能消除,才能对金融安全进行维护。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被加大,国际金融中也相应的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一些国家开始重视金融安全。因为各国国情的差异,金融安全问题也程度不同,并且各国对金融安全的维护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也不相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当发生金融危机时,政府及金融机构都通过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控制局势,进而摆脱金融危机。行政资源一般是社会力量以及国际的支持等,经济资源则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位置也影响着此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实力。就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在国际金融占有主导地位,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也很丰富。因此,即使金融安全出现了问题,这些发达国家也会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进行制止,继而维持其稳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劣势,它们无力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且国内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还会受到发达国家对金融资本的控制。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安全问题就会危及其金融体系和制度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

▲▲2、金融问题上的的防范与策略

2.1适当的金融创新

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的金融形势也日益复杂起来,因此,国家的应对策略很重要。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多样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够分散金融风险,中国应当进行适当的金融创新,健全和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增强其对金融冲击的抵抗能力,在面对动荡时,使企业,金融机构能分散风险,使中国经济在面对危机和波动时能富有弹性和韧性。当然,在进行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时,应注意联系现实风险收益适当创新,过度创新会使风险过度积累,导致金融风险的增长。

2.2人才的培养和各国的联手合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提高自身在处理金融风险方面的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提高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所有由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危机不但会在一个国家发生,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影响,造成更多国家陷入其中。发达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会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牵连,因此各国联系在一起共同应对和解决金融危机是维护各国经济共同利益的必要方法。所以,应当对那些在国际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加强其国际责任,同时,也应让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挥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进而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也维护了各国家的经济稳定。

总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更加复杂,应弄清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加以深刻研究和运用。且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解决的过程,应意识到金融风险的避免,金融危机的防范制止以及金融安全的加强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婷婷.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16-17.

[2] 刘妍.提升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9):53-54.

[3] 陈曦.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金融安全分析 .时代金融,2012,04(12):118-119.

金融类 第7篇

一、金融创新的功能及动因研究

BIS (1986) 认为, 金融创新具有三项功能:转移风险 (包括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 、增强流动性、为企业提供资金。Finnerty (2001) 将金融创新的功能进行了归纳, 分类为重新配置风险、增加流动性、减少代理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规避税收和管制约束等。

20世纪70年代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上。Silber (1983) 提出约束诱导假说, 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对强加于它的约束所作出的反应。Kane (1984) 认为金融创新是规避与创新的辩证和动态过程, 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Hicks and Niehans (1976) 认为创新的动机就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交易成本。Van Horne (1985) 认为金融创新的动因是分散风险的需要。Miner (1986) 提出金融创新的动因是解决税收和管制上的障碍。Ross (1989) 认为金融创新是解决道德风险的良方。

二、金融中介是金融创新的实施者

Tufano (2002) 认为金融中介是金融创新的实施者, 金融中介的类型、在创新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规模与金融创新具有复杂的关系。不同的金融中介类型导致不同的创新水平, Boot and Thakor (1997) 通过研究发现, 全能银行体系的创新水平低于职能分工型体系。

金融中介在创新中的地位就是金融中介在某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中, 是担当创新的实施者还是作为创新的模仿者。Persons and Warther (1997) 指出金融创新产品具有价值不确定性的特点。Bhattacharyya and Nanda (2000) 指出在出现一种金融创新时, 由于其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创新的非专利性, 客户并不立刻就使用这一创新, 而是待该创新被模仿出来, 创新的实施者与模仿者展开竞争之后再作出选择。

金融中介的规模也会影响金融创新, 有着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中介有更大的动力推动创新。Bhattacharyya and Nanda (2000) 通过研究发现有着较大市场份额的投资银行比较倾向于金融创新, 有着稳定客户状况的投资银行也是如此。但是当金融中介的规模发展到垄断时, 情况则完全不同。Arrow (1962) 认为垄断者缺乏创新动力, 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相对要少。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价格波动与参与者流动

金融创新既有着积极的作用, 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承认金融创新的两重性并不妨碍我们对金融创新的进一步研究, 只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探索金融创新。

学者们对金融创新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 某些金融创新会导致大幅度的市场波动甚至市场崩溃, 并以股票指数期货对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为佐证。Citanna (2000) 发现, 金融创新是控制市场价格波动的工具, 在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较高时, 可以利用金融创新来管理和控制价格波动。

Calvet, Gonzalez-Eiras and Sodoni (2003) 对金融创新与市场参与者的流动进行了广泛研究。他们认为, 金融创新通过两种渠道引起市场参与者流动。首先, 新的产品进入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工具, 吸引一部分投资者进人市场;另一方面, 一种新的创新产品进人市场, 增加了市场供给, 会对市场上原有资产的价格产生冲击, 使得市场上部分投资者或者退出市场, 或者转向对创新产品的投资。

四、结论

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在本文中, 我们以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三者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相关研究表明, 全能型金融中介没有充足的动力从事金融创新, 规模较大的中介倾向于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实施者往往被模仿者所困扰, 金融中介从创新中获得的效益也并不显著。从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来看, 金融创新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却又能成为控制价格波动的手段, 金融创新引起市场参与者集合的调整并通过他们在不同市场之间传递创新效应。

摘要:将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三者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金融中介的结构、地位和规模与其从事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水平有很大的关联;金融创新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反过来又能成为抑制价格波动的工具, 金融创新对不同市场的影响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来实现的。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Merton, R.C. (1992) ,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4 (4) , pp.12-22.

[2]Ross, S.A. (1989) , ”Insititutional Markets, Financial Marketing,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4, pp.541-556.

金融类 第8篇

次贷危机发生后, 美国政府针对监管体制中的漏洞, 积极推行金融体制改革, 对金融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试图堵塞监管漏洞。2009年6月,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被外界称为金融体制改革方案的白皮书。该方案强调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一是要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要保护美国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稳定。这是大萧条以来美国进行的最大的金融改革, 其改革的要点主要是:

(一) 增设4个新的监管机构

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 (FSOC) 负责促进信息交流和协调, 确定新出现的风险, 为监管机构提供解决争议的论坛, 对联邦储备委员会 (FRB) 识别“重大系统性风险公司”提供建议。

全国银行监理会 (NBS) 负责对所有联邦级别的存款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和外国银行的代理机构进行审慎监管。

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CFPA) 将负责对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管理规定中不包含的金融产品、服务进行管理。

全国保险办公室 (ONI) 将作为财政部内设的机构, 主要用来为资料交换提供场所, 同时为全国和各州提供专业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

(二) 提升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看出, 即使是美国这样金融最发达的国家, 系统性风险对于经济的威胁依旧是致命的。美国政府认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必须采取更保守的方式。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问题不能仅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考虑, 更需要从市场稳定性的角度来考虑。所以本次改革授予了联邦储备委员会更大的监管权, 用来监测、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是对重大系统性风险金融企业进行监管。联邦储备委员会同财政部参照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的建议, 制定并确定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标准, 并主要负责对该类公司的甄别。必要时它还可以将监管对象扩大到与其相关的所有子、母公司。

二是对非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联邦储备委员会应参照监管银行控股公司的办法, 监督和管理具有类似存款机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以填补原有监管系统对具有存款机构的行业贷款公司、信用卡银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企业的监管真空地带。

三是改组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与财政部和其他机构共同商讨改组方案, 以更好地协调新监管的权责分配问题。

二、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金融创新

虽然证券化资产等创新的金融工具引发了次贷危机, 但在本次危机中, 各种金融制度和工具的创新对解决危机起到了关键性和根本性的作用。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金融创新的多面性, 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重大润滑作用。

(一) 监管工具的创新

从广义方面讲, 金融白皮书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制度的创新;从狭义方面讲, 此次美国金融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向政府提供了防范和解决未来金融危机所需的工具:

1、建立针对银行持股公司的特有的破产解决机制

该机制以《联邦存款保险法》解决困境中的存款保险机构的方式为蓝本, 允许监管机构在一定条件下接管银行控股和一级金融控股公司, 从而实现该机构无序破产。该项提案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切断大型公司与系统性风险间的联系。一旦它们发生风险, 通过该机制能够迅速将其同其他的关联机构隔离, 避免风险的蔓延。

2、修订美联储紧急贷款权利

通过立法来对《联邦储备法》的第13 (3) 进行修订, 要求美联储在“不寻常和紧急情况下”, 向个人、合伙企业或公司提供信贷前, 须获得财政部长的书面批准, 以便更加合理和有据地使用紧急贷款。

(二) 流动性工具的创新

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和蔓延, 美联储传统流动性支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窗口和证券借贷业务逐步失去作用。为应对信贷紧张的情况, 美联储陆续推出一些新的流动性支持工具, 其中包括短期拍卖工具、短期证券借贷工具和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等。这些工具对救助金融危机中的金融企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短期拍卖工具 (TAF)

通过TAF, 美联储每月两次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借款, 提前确定数量, 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确定利率, 同时收取金融资产作为抵押。

2、短期证券借贷工具 (TSLF)

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交易商的抵押资产, 到期 (期限为28天) 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证券交易商, 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AAA/Aaa级私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次贷危机从爆发至今已近两年, 人们对危机的机理及影响逐渐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次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下面谈一谈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一些启示:

(一) 正确认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能够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为主的模式。相对单一和保守的监管方式更能够适应我国尚不发达的金融市场。由此可见, 虽然我国金融业没有明显的“内伤”, 但不代表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相反地, 我国的金融市场还相当稚嫩, 改变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监管手段简单的现状应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前进的主要方向。

其次, 次贷危机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的缺陷。多年以来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为我国积累了大量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一方面随着美元的贬值, 我国的外汇储备隐形缩水严重, 另一方面国外市场需求不足, 造成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锐减, 国内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产能过剩, 纷纷倒闭。这说明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出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依然处于变相劳动力输出的地位;外汇储备的单一结构急需调整。

(二) 辩证地对待金融产品的创新

次贷危机的导火线是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的滥用。人们经常误以为金融创新是引发各种危机的根源, 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全面。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金融产品种类很少, 金融市场相对落后的国家, 金融创新更是尤为重要, 必须加以鼓励和支持。

但是金融创新产品的滥用会造成监管的困难, 并且金融创新的高杠杆的特点常常有将金融风险放大的趋势。这些固有的缺陷, 有时可能造成对金融体系的伤害, 但恰当的使用, 它又是医治创伤的良药。如果监管体制能够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必然能够减小或消除金融创新中的不可控因素,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因此, 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 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采用审慎金融市场监管规则, 提高衍生产品市场透明度和有效性, 减少混乱和扭曲。

(三) 积极地促进人才的培养

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进步离不开金融业的人才。次贷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全球化的脚步离我国越来越近了。因此我国现阶段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熟悉信贷、结算业务的人员, 而更需要的是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产业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遗憾的是这类人才在我国少之又少, 所以必须积极加以培养。尽早培养出具有丰富的项目研发经验和较强的宏观判断及系统分析能力的创新队伍, 增强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敏感性和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次金融危机被称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如何避免此类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 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针对本次金融监管改革及金融创新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考察,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金融类 第9篇

随着中国加入WTO, 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对于双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院校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越显重要。然而就目前双语教学的水平和力度来说仍有待提高, 因此对深化双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日益迫切。

笔者在欧洲学习多年, 回国后在贵州高校从事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贵州地处中国西南, 是个多民族的省份, 与中东部相比, 高校双语教学更为薄弱、具有典型性, 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更为迫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西部地区高校的双语教学有一些粗浅体会, 希望以该地区为例, 通过此文对此做些探讨, 抛砖引玉, 达到促进双语教学, 深化双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1 中国西部地区的特定环境和双语教学现状

1.1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 学习兴趣不高

西部地区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本省或本地区的, 有三多:从大山里刚刚走出来的新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贫困生多, 他们中小学阶段受当地教学资源所限, 教育基础薄弱, 为了考入大学, 接受的基本是应试教育,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入校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普遍较差。在双语教学中, 有三不:听不懂、跟不上、开不了口, 双语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学生对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学习存在着畏难情绪, 具体表现在上课走神、出勤率低、课堂上做其他事情等, 学习兴趣不高。

1.2 互动教学较少, 课堂气氛欠佳

目前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在课堂讨论、演讲等互动教学环节,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老师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但学生反应不活跃, 导致老师自问自答, 只能机械地按照预定教学进度授课, 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1.3 没有适当的双语专业教材

双语专业教材的选取非常重要。目前通常是由学校或任课老师自己选定。原版教材价格昂贵, 对师生英语水平要求也较高;而自编教材往往成为专业原版书籍的汇编, 缺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序性。

1.4 课程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

双语教学针对的是专业课程, 而一些基础课程 (例如:商科专业的统计学, 高等数学以及方法论等) 都是使用中文进行教授的。这给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尤其是国际合作项目中涉及到的双语及纯外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旦在双语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相关基础知识时, 学生往往不能对接, 无形中增加了双语授课的难度。

1.5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西部地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而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往往又很难胜任双语教学的语言要求, 这是目前西部地区比较普遍的现象, 使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西部地区师资培训的意识和增加西部地区师资的培训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西部地区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提高英语水平

基础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英语水平低, 特别是听力差, 是西部地区学生在双语教学中面临的最普遍也是最大的困难。这是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 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事实上, 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不少刚刚走出大山的孩子都怀着学好外语, 实现自己出彩人生的美丽梦想。但由于发音不准、语法基础较差等原因, 他们口语往往力不从心、害怕被嘲笑、别人不理解, 因此表现出害羞胆怯不敢开口。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 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2.1.1 课堂授课时适当增加板书的使用, 减少PPT投影, 从而调整教学节奏和授课速度。

遇有学生听不懂的地方, 尽量放慢语速, 耐心重复, 或者使用中文讲解。在讲授专业的同时, 也简单提及相关英语知识,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英文理解能力。同时,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提问和回答, 只要开口就予鼓励。

2.1.2 课后努力制造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氛围, 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耳朵听”以及“用嘴巴讲”。

还组织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他们的英语总体水平, 例如:组织观看英文电影、赏析英文诗歌、朗读英文小说、浅谈欧美历史、文学与艺术, 举办英语角活动等。

2.1.3 教师不定期和学生进行座谈, 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困难,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指导意见。

我们也经常在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用英语聊天, 组织学生补习英语,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2.1.4 学生之间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帮扶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好方法。

高年级的辅导低年级的、能力强的辅导能力稍弱的, 帮助同学克服自卑自闭心理, 使他们尽早能够听得懂、说得出。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绝大多数学生英语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学习兴趣逐渐加强, 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多了, 低头走神的少了;抢着提问的多了, 缄默无语的少了, 课堂逐渐活跃起来。课程结束时不少学生都取得较好成绩。

2.2 改进教学方法

2.2.1 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级或分班教学, 避免一个班内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过大而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 在授课时多使用英文;反之则增加中文授课时间, 并适当调整课程进度。

2.2.2 成立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自由组合, 相对稳定。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 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发挥各自在小组中的作用, 把小组作为教学的基本单元。

2.2.3 借鉴国外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从具体案例开始, 引导学生按小组分析讨论, 研判案例, 发现问题, 阅读相关资料, 找出解决方案。教师最后进行讲解并对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在讨论课上, 有时我们会适当改变教室布置, 把课桌排成一个环形, 教师坐在中间。老师和学生在讨论时是平等的, 讨论以英文为主, 不拒绝使用中文, 学生可以提出各种观点, 也可以质疑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 大家平等地对所有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老师给以适当引导。笔者曾在金融学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过有关公司财务的讨论。实践证明, 通过这样的讨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2.4 丰富授课形式, 引入更多的讨论、演讲、充分利用网络和先进的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上部分播放过英文原版纪录片《金钱的故事》、《次贷危机》等与教学相关的影片, 还介绍学生课后观看如好莱坞的《华尔街》等电影大片。

此外, 我们还采用过游戏的方式授课。笔者设计了一个有关金融行为学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了解了金融行为学中有关谈判力的相关知识。

2.2.5 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实际意义、无固定答案的作业或练习, 提倡学生动脑筋、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例如笔者曾在证券投资学的课上提到过Ahold案例, 这个案例包括了金融、财务会计、战略管理、公共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能够提出新颖想法的同学, 只要能自圆其说, 就可以得到额外加分。

2.2.6 考试形式多样化。

除了笔试以外还利用论文、演讲、小组作业以及口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使最终成绩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3 尽快编制一套适合西部教学特点的双语专业教材

专家对双语教学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如何编译存在不同看法。对于西部双语教学来说,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应为此努力。

2.4 增加基础课双语教学, 做好中英文切换

如前所述, 双语教学应同时涵盖专业课和基础课, 对中外合作项目显得尤其重要。这样, 学生就能在国外大学交流期间迅速适应对方的教学, 跟上教学进度。无疑, 这对我们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挑战。

2.5 做好教师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水平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通常担任双语授课的教师既有外教也有本校教师。如何选拔和聘请外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而加强中方教师的培训更是西部教学的当务之急。学校应经常对那些选拔出来的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长短期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供国外留学进修的机会。教师也应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把握国际研究新观点、新趋势。

3 结语

高等院校双教学的展开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劳动力市场对于双语专业人员的需求, 顺应了企业国际化、市场全球化的潮流。笔者以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为例, 对中外联合办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并对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希望对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提升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水平有一定帮助, 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多语言能力、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本文以西部地区为例, 对金融类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从中找出主要矛盾, 就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对深化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部地区,金融类,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正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2) :223-224.

[2]冯晨昱, 奥喜平.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7) :60-62.

[3]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4]林云.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现状调查与思考[J].文史博览, 2013 (5) :68-70.

[5]杨欣欣.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9-2) :145-148.

[6]王享.中外合作办学酒店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8-5) :195-196.

金融类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探讨 第10篇

高校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应该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指导, 以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目的, 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目前, 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和加强金融类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一、藏书应以金融专业书籍为主体

金融类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具有金融类特色的藏书体系, 这一藏书体系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的, 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服务的。金融类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金融系统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 图书馆必须作出相应的努力与调整, 扩大金融类藏书的覆盖面, 保证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一) 藏书应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在21世纪的今天, 新知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为捕捉新知识、新信息, 图书馆必须收集、采购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文献, 为学校新设专业、新开课程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对学校重点学科如“金融学”、“会计学”、“银行计算机应用”、“商务英语”等的藏书, 不仅数量要充足, 而且种类要齐全。对重点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的论著、专著都须采集, 特别是属于教学与科研前沿与尖端的理论和文献资料更要认真收藏, 其目的是博采众长, 为教学、科研服务。从文献载体的种类看, 不仅要收藏纸质文献, 而且还要收藏微缩、光盘等信息载体。

(二) 藏书要有连续性、完整性

金融类高校图书馆更要注重藏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特别是一些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的丛书以及一些经典性、权威性的论著、新兴学科专著的收藏, 要保持金融类学校的馆藏特色。对专业期刊的订阅要有连续性, 要做好每年的装订工作, 以备读者查阅。

(三) 要增加藏书的文种

目前, 金融类高校教师为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在教学与科研上需参阅大量国外资料。因此, 图书馆的藏书要适当地增加英、日、俄文的原本藏书, 多采购最新出版的国外专业书籍, 为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应用, 这也是建设具有金融类特色藏书体系的需要。

二、加强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

(一) 应建立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 保证编制合理

建立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 是深化图书馆改革、提高图书馆整体水平的保证。由于某些高校不重视图书馆的建设, 一度致使专业技术人员外流, 有的调离学校到金融部门工作, 有的由于某种客观原因, 调离图书馆到校内其他部门工作。目前, 要想使图书馆专业技术队伍保持绝对的稳定是不现实的, 但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必要的。只有专业队伍相对稳定了, 才能保证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正常运行。关于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问题, 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有个参照数据:“以1000人, 藏书5万册配备15名专业人员为基数;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名学生增加1名专业人员;每增加5万册藏书增加1名专业人员;年平均进书量1万册配备3名专业人员。图书馆内的党政干部、研究和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计算机、微缩、复制等) 的技术人员、从事设备维修、装订等的技术人员、公勤人员, 应根据实际需要另列编制”。可见, 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是有明确规定的。行政人员、工人也另有编制。这也为高校有关领导和部门在图书馆的人事安排上提供了参照数据, 以免造成专业人员不足用其他人员顶岗的现象。有些高校的实践还证明了聘用一些离退休的教授、图书馆专业人员也是一种补充专业人员不足的有效办法。这样, 既保证了专业技术队伍的相对稳定, 又能使图书馆的专业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二) 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满足工作需要

所谓结构合理, 是指文化知识、专业水平、职称结构等诸方面的人员比例适当, 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全校师生员工, 需要的文化层次较高, 因此,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专业知识方面, 除了应具有图书情报方面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金融专业、计算机应用及外语等方面的知识。这样, 才能适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职称是文化水平、知识水平、学术水平的标志, 学校应参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级职称比例来安排图书馆各级职称的比例, 这种比例不仅应满足日常操作性、服务性的工作需要, 而且能开展深层次的业务工作, 如参考咨询工作的跟踪反馈、读者阅读倾向研究、文献标引和检索技术的探讨、期刊质量的检查等。合理的职称结构可以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

三、建立责任明确的奖惩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一) 实行定岗、定编, 明确职责

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定岗、定编和建立责任明确的奖惩机制, 这是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机制的改革, 是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奖勤罚懒的一种有效措施。定岗、定编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的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任务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不同的岗位确定不同的责任。各个部门的人员编制应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而定。由于各部门的分工不同、工作性质不同, 在制定责任制时要充分体现各岗位的特点。如流通阅览部门应突出时间性, 只有借阅的时间保证了, 才能谈及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采编部门应突出效率性, 采购人员应及时购进最新版本的图书, 分编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使新书与读者见面;参考咨询部除了突出时间性外, 还应该突出效率性;技术部的工作主要突出技术性, 保证图书馆现代化管理设备的正常使用。

(二) 建立考核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具体的质与量要根据图书馆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定。图书馆的各级领导要根据各部门的责任制检查考核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 并把考评结果与晋职、晋级、奖金分配挂钩, 使出勤好、工作出色的人员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而且能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这将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图书馆人员努力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的好办法。

四、改善办馆条件, 逐步实现图书馆管理现代化

(一) 拓展办馆空间, 创建优美舒适环境, 方便读者

图书馆馆舍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 建设面积充裕、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图书馆大楼是所有高校建设发展必备的硬件之一, 也是需要有关领导和部门筹划解决的大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从如何方便读者学习、利用和获取书刊等方面来考虑和安排书刊的分布、阅览桌椅与书架的排列, 合理配置“藏书”和“用书”的布局, 努力使读者在馆内享有更好的活动空间和环境。

(二) 增加设备, 为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

添加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设备, 如逐年增加藏书而需要的书架、目录柜、办公用品;技术部门应实现现代化管理, 在每层楼都配置PC或终端, 供读者进行OPAC检索;配齐采编、流通、文献检索、音像室、电子阅览室需要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设备, 为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

(三) 实施开放式管理, 引入新的文化服务

图书馆还应大胆突破传统的功能设计, 实施开放式管理, 使馆内所有藏书均实行全开架服务, 力求通过一条龙的优质服务来提高流通服务的效果。图书馆还应引入新的文化服务, 设展览长廊、多功能厅、研讨区等新的功能区域, 更好地为读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举办专业讲座, 为名人学者及金融专业人士来馆讲学提供条件, 充分满足金融类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图书馆的管理现代化

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图书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发展为主题, 以服务为主线,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以人为本,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先进文化为基准, 完善体制改革, 坚持可持续发展。因此, 金融类高校更要加大对图书馆的投资, 加强对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使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部分, 带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发展, 为学校培养金融人才做出贡献。

总之, 金融类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一部分, 它的健康发展又会促进和带动学校的发展。而办好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条件是藏书、工作人员和办馆条件与宗旨。因此, 管理好现代化图书馆就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笔者认为, 高校图书馆须从上述几个方面改进和加强管理工作。当然,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只有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兄弟部门的协作、群众的支持, 才能顺利地进行、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梅.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4, (5) .

[2]马恒通.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J].图书理论与实践, 2003, (1) .

金融类 第11篇

【关键词】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目标。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教育和研究型教育,高职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应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操作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锻炼工作技巧、胜任实操岗位,实现就业后直接上岗。“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1.高职金融类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很多金融机构急需大量基层金融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高职金融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根据2013年麦可思调研报告研究,在就业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类是金融职业,其中包括银行、基金、证券、期货和理财方向,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也是金融行业,其中主要是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①因此可见金融类专业发展现状良好,前景广阔。

但是不可否认,现今高职金融类专业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各高职院校均会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学情认知等教育,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专业定位不准确,对于选择就读金融类专业应该学什么及将来可以干什么认识不到位。例如有些学生单纯认为学金融就是学炒股、而对炒股没兴趣的学生就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学习目标的缺失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知识,不明白学习内容有什么用,只是为了考试合格顺利毕业而学,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等毕业后进入企业,发现工作上手慢、技能不娴熟、缺乏竞争力,才发觉浪费了在学校的宝贵时间。

其次,学生就业岗位普遍层次较低,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在长期对金融类企业用人情况的调研和就业工作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金融企业的平均待遇较高、工作条件较好,但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岗位却普遍层次较低,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基本上以客户开发为主,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则并不多。客户开发工作并不具有典型的金融特色,很多专业毕业生都可进入,因此对于金融类毕业生来说,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如何提高金融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使其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工作或进入金融企业之后能快速的实现职级提升就成为了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再次,学生校内技能训练和实际就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均会开设校内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对学生的训练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多实训课程都是为学生设计好内容和情景,灵活性不够,而真实的工作中环境变化多样、任何特殊情况均有可能出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更高,这些不可能通过课堂实训完全替代。

2.“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高职金融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应设计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同时锻炼学生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2.1全面锻炼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以赛促学”活动让学生围绕金融专业技能水平展开竞争,可以激发学生苦练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因为在比赛活动中,很多环节会涉及到让学生个人或学生团队自己设计、筹划及实施,因此还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作用,在比赛活动实施中,一些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的设置还可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2“以赛促学”可以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作用

举办学生技能比赛,可以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激励机制。以赛促学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能够使学生付诸于实践,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以赛促教”;同时展开学生技能比赛需要健全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因此还有利于促进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实现“以赛促建”。

2.3增强学校、学生和金融机构联系,实现校企双赢

“以赛促学”活动可以利用比赛为契机,吸引金融企业参与学校育人活动,校企共同配合设计对学生工作技能有帮助的竞赛内容,甚至可以将比赛场地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熟悉金融企业工作环境、获得了解工作状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使金融企业通过比赛了解学生个人情况,增加发掘可造之材的渠道,实现校企双赢。

3.“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内容设计原则

高职金融类专业举办“以赛促学”活动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锻炼金融职业技能,使学生能更顺利的适应金融岗位及工作,因此在设计比赛内容时应该注意和金融职业工作任务挂钩,使学生在比赛中的技能操作和实际工作技能尽可能的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3.2组织评价原则

高职金融类专业举办“以赛促学”活动应该邀请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组织评价体系,将金融机构的组织规则和评价体系融入到比赛活动过程中,用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职场的氛围,提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从中感受到一个职业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3指导实施原则

课堂教学和比赛内容毕竟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比赛前和比赛中应该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或专项辅导,在指导教师组成中,应该聘请部分金融企业技术员工参与指导,他们可以将企业的实用技能、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通过比赛掌握更多的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4流程安排原则

“以赛促学”活动应该当作一种常规活动,形成一定的普及度。因此活动流程应该健全完善。首先是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将活动的主旨、内容、要求等情况以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详细了解比赛情况,做到有备而来;其次是周全安排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报名环节、指导环节、赛前准备环节等,考虑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措施;再次是比赛过程的实施和评价环节,要挑选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作为评委,做到评价公平合理,评委点评具有针对性;最后是赛后激励环节,大赛结束应及时的向学生反馈比赛结果,并召开颁奖表彰大会,肯定学生的付出,激励其他学生今后参赛的积极性。

4.“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运用的启示

4.1校企合作共办比赛

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企业参与育人过程,也是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因为观念、经济发展和当前职业教育体制所限,导致大多数企业参与教学观念不强,特别是金融机构监管比一般企业更加严格,因此进行校企合作教学难度较大,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接纳学生实习等的热情不高,相比而言,校企合作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则更容易被企业接受,企业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没有强制的责任和负担,同时增进了校企间的接触,密切了校企间的关系。

4.2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应该和课内实训有本质的区别,不仅仅要让学生锻炼专业技能,更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可以采取只提供比赛的大致范围和内容,而如何展现自己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则由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并且使学生通过参与比赛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缺陷,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秀强,程远东.“以赛促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

[2]喻红艳.“以赛促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2.

金融类 第12篇

(1)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及内容。《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则是围绕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这五个内部控制要素, 结合《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进行的综合研究, 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的全面评价。

(2) 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我国内部控制的主体具有全面性, 这决定了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也应具有全面性, 也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员控制。它将企业的战略管理层、普通管理层和业务操作层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全员参与、自主评价的体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能否有效实施, 绝大部分是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着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企业应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 全面的内控评价主体体系。

(3)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上的不同, 可以把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企业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的必要控制, 或现存的控制并不合理及未能满足控制目标。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程度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对发现的控制缺陷进行评价后, 管理层应评价其严重程度, 并有责任针对不同的控制缺陷制定不同的整改方法, 做出补救措施。

2 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披露现状

2.1 整体情况的简单分析

金融行业在我国是被率先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的行业, 选取的样本公司2008年-2012年均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 具体如下表。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se.com.cn/dis-closure。

2008年的17家样本公司中, 有15家公司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了再评价, 占样本总量的88.24%。到了2011年, 作为我国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的第一年, 则有94.12%的公司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的审计或对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评价意见, 与2008年相比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表明高风险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整体情况较好, 它与证监会要求金融类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强制性规定分不开。此外, 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鉴证或审核意见的比率也从2008年的47.06%上升到2012年的100%。

2.2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的方式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三种: (1) 可以作为公司年报的一部分, 在年报披露的同时一起对外披露, 样本公司在2008和2009年都是选择这种方式披露内控评价报告。 (2) 作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说明依据, 常以附件形式披露, 实质上是独立披露。2010年, 样本中有15家公司选取了这种方式。 (3) 作为单独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独立披露。各家样本公司在2011年及2012年均遵守规则选取了这种方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此种情况取决于五部委发布的配套指引中的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评价规定。经样本统计, 公司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并没有局限于《基本规范》规定的五要素, 而是对评价的内容有了更好的拓展。

2.3 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鉴于2011年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的较重要的一年, 本文详细统计了所选取样本公司在2011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依据, 2011年所选取的公司都以《基本规范》为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依据, 但是,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明确提出自己以配套指引为自评依据。这些样本公司均在沪市上市, 数据却显示只有76.47%的公司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交所指引》为评价依据。一方面, 不得不说, 即使是规范严格的金融类公司, 他们的内部控制评价也只是流于形式, 根本没有仔细研读、依照相关部门的指引;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未忠于职守, 没有严格的审核所管辖范围内公司提交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存在监管不力的状况。

3 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 有部分公司并未披露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审核或鉴证意见, 2011年只有82.35%的样本公司聘请CPA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了审核, 说明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 各家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不统一, 评价报告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评价缺乏统一性。如并不是全部银行都有以《商行内控指引》为内部控制评价依据, 也不是证券公司都有以《证券内控指引》为评价依据, 甚至一些公司将《公司法》都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第三, 内部控制评价的报告格式杂乱无章,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报告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对外披露, 而且报告内容上没有分行业进行特定规范, 《评价指引》中的一些内容在企业据此评价时缺乏可操作性。

第四, 主观上, 公司管理层大都不愿披露自己的内部控制缺陷, 因为这会向投资者、监管者传递出经营层的负面效应;客观上,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方面的法规仍不太完善, 都会导致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不真实, 不充分等问题。

4 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4.1 强化外部监督

财政部等部门应在《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基础上,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 细化地规范每个行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格式、披露内容, 防止上市公司随意地完成一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责任追究机制, 若发现公司已经出具了没有重大缺陷的评价报告, 后期却出现了与评价报告完全不相符的状况, 监管机构应加大处罚力度, 督促上市公司认真建设内部控制制度, 编制与公司情况相符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4.2 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具体计划和执行部门, 它的成员—内部审计师就必须对他们所审计的活动保持独立性, 这样他们才能自由客观地完成他们的工作,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了保证他们提供的意见公正无偏见, 还必须有更高级的部门来监督他们。企业可以设立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来负责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审计委员会要严格从投资者的利益出发, 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自我评价。

4.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评判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着重应该检查其是否能够辅助管理层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反过来, 管理层应该在整个企业中建立起帮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此体系基于管理视角建立, 管理层是这个体系的建立者, 同样也是这个体系的控制对象, 要严格杜绝高管凌驾于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之上的现象。企业要在整体的战略高度上来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多元化地使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可以更全面地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

摘要:以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为切入点, 选取沪市17家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 针对样本公司2008年—2012年的内部控制评价及其披露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从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汉文,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 2008, (03) .

[2]张黎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

[3]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觉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J].会计研究, 2010, (10) .

[4]霍静.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

[5]安广实, 蒋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审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 2009, (12) .

上一篇:低浓度瓦斯氧化下一篇: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