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学效果范文

2024-07-30

强化教学效果范文(精选12篇)

强化教学效果 第1篇

一、选用适合的学习内容,纠正修辞的认知误区

由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修辞教学列为教学目标,初中语文中修辞教学实践缺乏有力的指导,因此大部分教师把修辞教学等同于修辞手法的训练,认为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学会造句应用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教师通过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明确修辞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准确的修辞认知结构,走出修辞认知的误区,才能更好地指导修辞教学实践。例如,在学生阅读课文时,不但要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设问句等,还要让学生进行仿照造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知识,学会修辞手法的恰当应用,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恰当、生动形象。同时,还应在语文教材中选择一些经典的课文,诸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冰心的《忆读书》、丰子恺的《白鹅》等,这些作品在语言修辞方面体现了大家风范,很有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些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明白通过修饰语言,能让表达简明、得体、连贯、精当,这也是修辞学习的任务。通过这些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修辞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看来,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对于修辞的认知和理解来进行教学,导致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全面,学生学习的修辞知识不系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选用恰当的内容,纠正认知误区,才能有效地开展修辞教学,增强语言训练的效果。

二、借助优秀的作品阅读,体会修辞的巧妙用途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很多名家名篇,作者在语言的修辞方面颇有造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成为进行修辞教学的良好载体。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时,不妨通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反复的阅读分析,让学生体会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效果,领略修辞的巧妙用途,感受语言得体的美好,学习掌握修辞的应用技巧。例如,学习九年级语文的《白杨礼赞》一课,茅盾作为我国的文学大家,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出色,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反复地阅读体会,感受课文语言的恰当得体,体验语言表达的美感。学生们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找出的重点语句也不一样。有的说是:“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有的说是:“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学生通过句子中“极普通”、“决不是”、“尤其”等一些词语的应用,体验了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应用效果。

由此说明,众多的名篇佳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修辞教学目标的良好载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增强学生对于作品语言修辞的亲身体验,学会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明确修辞的教学目标,设计修辞的有效练习

现在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于修辞教学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修辞教学的目标不清晰,内容不明确,修辞教学更多是零星的渗透,缺乏系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强。为了强化修辞教学,提升初中语文学习效果,还需要明确修辞教学的目标,由掌握基本的修辞知识,到学会修辞的方法技能,循序渐进,练习应用。例如,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修辞内涵,学会修辞的方法,在进行《爱莲说》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一道仿写练习题目,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完成句子。题目是: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梅,();竹,();兰,()。学生通过这个题目练习,既学习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掌握了排比句式的写法,还体会了语言修辞中“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进行了修辞学习,提升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强化教学效果 第2篇

一、篮球快攻的实战意义

快攻是由防守转入进攻时,以最快的速度,最短时间超越对手,争取造成人数上的优势,以多打少,或在人数上不占优势情况下乘对方阵脚未稳,抓住战机果断而合理地进行攻击的一种积极快速的进攻战术。当前各种篮球比赛中,各队在由守转攻时,都会争取多运用快功战术,因此快攻成为了进攻的主要手段,也是比赛能否取得胜利的有效保证。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快攻意识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反映出学习训练的动机,影响学习训练的效果,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快攻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快攻意识得到发展。

2、提高技术训练,促进快攻意识形成

要组织与运用快攻战术,必须具备与快攻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否则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快攻意识。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要反复磨练,使学生掌握全面、熟练而又准确的各种攻守技术,从而达到自主化、自动化的程度,这有利于学生在应变自如,适应教学比赛的要求,从而促进快攻意识形成。教学训练时,在抓好基本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结合战术配合训练,提高学生之间配合的机动性。

3、在模拟比赛中提高队员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在模拟比赛中,当快攻机会出现时,如利用跳球发动快攻、获得后场篮板球后发动快攻、抢断球后发动快攻、掷界外球发动快攻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提示的方法告诉进攻方的跑动、传球及上篮路线等,反复练习,锻炼他们的快攻意识。

4、加强心理训练和战术意识

篮球运动除了依靠技、战术获得成功外,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致胜的保证。教学训练中要不断地加强快攻心理训练和意识的培养,提高队员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摆脱、接应、分散、快下、跟进的意识,力求抓住每一次快攻的机会。教师还要教育学生,篮球运动是集体项目,需要相互理解,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用集体的力量、智慧来争取快攻战术的成功。同时要注重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促使快攻意识的提高。

三、如何进行实际教学及训练

1、建立完整的快攻概念

教学训练中,教师要运用直观法与语言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快攻战术演示与讲解,简明扼要阐明战术的阵形、配合方法、位置路线、动作、顺序、时间以及每个学生的作用。多角度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形成的快攻战术概念。

2、加强防守技术的`训练

俗话说,表演看进攻,赢球靠防守,而抢篮板球则是进攻和防守两方面均要着重掌握的重点技能,是攻守转换的关键环节。教学中要从两方面入手:(1)无球训练,比如绕、跨步、虚晃变向、转身、卡位训练、发展弹跳能力等等。(2)有球训练,比如个人训练、二人训练、全队抢篮板球练习等等。

3、强化学生抢断球训练

在篮球比赛中从后场抢断球后发动快攻是成功率最高的机会,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练习。比如:原地抢球练习、原地转身抢球练习、原地打运球练习、接球时的打球练习、原地断球练习、三人传接球两人断球练习、纵(横)断球等等。

4、增加进攻技术的训练内容

在篮球比赛中,当快攻机会出现时,能不能迅速组织进攻得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队员是否具备全面娴熟的进攻技术。因此在教学及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的基本进攻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比如:短传和运球结合的快攻练习、固定接应的快攻推进练习、短传快攻,接应运球推进、以多打少的的配合训练等等。

四 、实施中的几点建议

中学篮球战术训练中,快攻战术应该作为重点来教,通过系统的训练让学生领会快攻战术的核心内容“争取时间,创造战机,速战速决”。

1、快攻是进攻战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安排在攻、防战术基础配合之后进行教学。快攻所需的技术,如快速运球上篮,长传球,抢篮板球、抢断球等,在教学训练中应反复练习。

2、教学训练中,要循序渐进,先教长传快攻,再练短传和运球结合快攻,最后再练快攻结束阶段的以多打少,整个教学训练要始终强调全队配合。

3、快攻战术训练时,应先在固定形式下掌握快攻的方法,然后过渡到机动情况下练习。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篮球教学训练中,教师要抓住攻守战术共同的结构特点、形成规律和配合规律,狠抓学生快攻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明确快攻的意义,推动篮球教学不断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锁宁,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意识,中国学校体育, 2003(5)

[2] 曹梦春,浅谈篮球运动中篮球意识的培养,龙岩师专学 报,,(1)

[3] 张连江,也论篮球运动员的意识及其培养,沈阳体育学 院学报,2000(4)

强化教学策略,提升识记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词汇教学 创设情境 类比法

英语词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本身对汉语的学习就感觉有些困难,再加上作为第二门语言的英语,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对之非常头疼,因此,教师在英语词汇的讲解中,不仅要解释词义,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英语词汇学习逐步产生兴趣,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较为单一。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一般都采用机械式的记忆方式,非常单一,只是对着词汇多次朗读,然后记住字母拼写和中文词义,反复地背诵。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住一些词汇,但时间稍长,则会遗忘很多,则需要再次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单一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的质量较差、效率低下,难以让小学生将词汇的拼写、发音和词义进行有效结合。

2.对英语词汇的认识较浅薄。由于他们年龄小,在理解英语词汇时并没有像理解汉语词语一样深刻而全面。有些小学生简单地认为英语词汇即是几个字母的组合,就如同汉字是由笔画构成。在词汇的拼写和发音方面,也很难达到标准,对英语词汇的意义的理解也是非常模糊,尤其是意义相近的词语很难区分开各自的用法,所以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3.对英语词汇的运用较少。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词汇的识记上,只是觉得自己能够熟练地默写出英语词汇并知道其大概的意思即可,而没有进行过多的运用和练习,这就导致他们在对相近的词汇的辨析过程中经常模糊不清,根本不清楚在哪种语境下来正确使用英语词汇。小学生为了熟悉英语词汇,就把词汇的拼写及其汉语解释等结合在一起,只是对词汇进行表面的理解与处理。此外,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时,安排他们深层次地处理这些词汇,却让他们感觉到不知从何开始。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

1.设计精彩的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性格就是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保持较长的时间。小学生虽然从学前教育就开始接触英语,但是对基本的语音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在词汇记忆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反复背记来完成,因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只是安排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式的操练。显而易见,这种机械化的识记方法将大大削弱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甚至会使小学生对词汇识记产生极大的反感。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教师若能通过设计精彩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识记英语词汇,其效果将会更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说说做做、玩玩猜猜等,就让他们在快乐中熟记词汇,同时,还能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

例如,关于教材中的方位介词“on,in,under”等,很多学生都难以区分三者的意义和用法,教师就设计游戏活动,拿出五个物品,分别让五名学生藏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再让剩余的学生来猜一猜,并且用简单的英语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就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讲解三个词语的区别,而是让小学生在这个小游戏中自主运用这些词汇,教师做好引导即可。学生在表达物品所在位置的时候,还会运用到其它的词汇,从而增加了学生词汇运用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效果。

2.模拟情境,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体验。如果学生只是纯粹的背记单词的拼写和词义,而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则难以保证对词汇的记忆很长久,或对词汇的理解很全面,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落到实处,这也是英语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根据词汇的具体含义巧妙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运用所学词汇,大胆地开口交流,从而能够增强他们的词汇知识体验,其效果非常明显。

3.运用类比法,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小学生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对音、形、意的辨析显得有些困难,经常出现近义词混用、发音不标准、拼写字母顺序颠倒的情况,这样对学生的词汇识记增加了障碍。因此,教师就能运用类比教学法展开词汇教学,将相似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把近义词类比、反义词类比、发音相似的类比,这就让学生对词汇的辨析一目了然,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记忆词汇。例如,英语词汇“bring”与“take”在词义方面有些相似,在某些场合上二者是能够互换的,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关于“拿”的动作,让学生体会二者的词义。而关于反义词“big”与“small”,教师就可以拿出两个大小明显区别的物品,让学生用英语描述。

三、结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词汇的学习也是影响小学生学好英语的最大障碍,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驱动,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对英语词汇的识记。

参考文献:

如何强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增强效果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途径之一,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1]。这同时也是高中物理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内部驱动力, 是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部分[2]。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 据此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 组织学生自己收集材料、整理信息、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 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并了解和掌握一些自主探究的方法。如讲解“动量”一节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实验: 怎样使一个生鸡蛋从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而不破, 可以使用辅助实验器材, 但重量不能超过鸡蛋的重量。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所用方法五花八门, 有的把鸡蛋放在报纸折成的帽子里, 有的为鸡蛋装上一个“降落伞”, 利用泡沫和塑料做地垫, 还有的用上了氢气球等。方法虽然不尽相同, 但制作原理都是以动量定理为中心的, 或延长运动时间, 或减小鸡蛋落地时的动量, 从而减少来自地面的冲力, 使鸡蛋不被摔破。

二、对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

目前, 我们采取的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大都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 由于缺乏足够的互动, 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与新课标中倡导的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适应, 我们可以把教师演示实验向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转化, 在实验中, 教师只需要适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即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知识, 更能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习恒定电流的知识时, 考虑到学生初中就已熟练操作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仪器, 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 教师只做适当指导。转变实验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能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 演示实验的能动性不高, 效果不好,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同时演示实验受地势等条件的限制, 实验效果的可见度不高, 靠后的同学很难观察清楚, 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 最好以随堂实验为主, 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借助于随堂实验灵活多变的优势, 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验,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便于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学习《摩擦力》时, 我随堂为学生安排一些简易的实验, 让两个同学把两本书叠在一起, 然后把其中一本倒提起来, 同学们会惊奇地发现另一本书却没有滑落下去, 我紧随而上向学生发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 想到了摩擦力, 然后我继续说:“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摩擦力的神奇之处。”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起来, 融入教学活动中, 深入探讨研究, 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掌握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法

为了保证实验效率和质量, 我们要掌握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首先, 实验前我们要明确实验目标, 确立实验方向, 指导要实验什么, 最终目的是什么, 要完成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实验器材, 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才能保证实验过程井然有序。其次, 将实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按照程序设计概括与解释。最后, 实验方法要合理科学, 采用巧妙的方法实现实验目标。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 为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合外力的把握, 然后注意阻力f对合外力的影响, 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最后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第一种方案, 让阻力f远远小于mg的值;第二种方案, 测出阻力f的大小, 用mg-f求出合外力的大小;第三种方案, 给小车一定的下滑力, 抵消阻力f对合外力的影响。经过交流与实践, 同学们会发现第三种方案是最佳实验方案。另外,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在探究F、m与因变量a之间的关系时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 F恒定, 探究m与a间的联系;第二种方案, m恒定, 探究F与a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实验知道只有思考周密、观察细致, 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还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并促使两者合理互补、相辅相成。因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注重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还要结合传统教学中的讲解、启发等方法,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大胆实践努力创新, 以促进学生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了解, 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实验操作, 正确掌握处理实验误差的方法。如在选修3~4模块的简谐振动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实验目的等。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寻找收集生活中可用于该实验的相关器材, 如空的饮料瓶或矿泉水瓶, 在瓶底钻个小孔, 在瓶颈系一根细线, 然后把瓶子装满水, 并以单摆的方式把瓶子摆动起来, 让学生拿着摆动的瓶子 (手捏住细线处类似单摆的悬点) 在教室里以直线匀速的状态走动, 瓶子里的水由小孔流出便会在地面上留下痕迹, 这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水痕, 学生经过思考分析, 就会明白地面的痕迹其实就是正弦或余弦函数图像的形状。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亲自动手操作, 总结分析实验过程, 据此对实验实施创新, 并得出书面结论, 再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以完善自己的实验结论。虽然实验器材简单, 效果却十分显著, 因此, 教师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资源进行此类实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在新课改基本要求下, 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执教水平, 及时反思和分析实验教学。深入课堂和学生中, 在教师间展开互相听课, 了解学生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基本需求, 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计划, 相应物理新课改的基本宗旨和要求,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胜凤, 关民.如何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6) .

强化教学效果 第5篇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支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各项任务中的服务保证作用,不断摸索总结,在规范支队机关各部门干部学习,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学习目的,建立机关学习组织体系。为能让机关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机关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支队党委专门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了《xx部队机关干部学习规定》,并要求机关各部门必须按照“支队党委统揽,政治机关主抓,各部门具体落实”的组学施教模式落实学习制度。这有效的解决了以往政治处“单打独斗”管教育的状况,确保了机关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明细,任务明确,落实到位。试点工作以来,支队坚持主官常过问、指方向,政治机关常指导、教方法,提高了机关各部门的组学施教能力,改进了学习方法,提高了机关干部的谋划指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能力。

二、健全学习制度,增强机关干部学习责任感。不断提高素质能力是机关干部应尽的职责,支队通过制定学习制度加以规范机关干部学习。一方面通过规范的制度让干部获得基本的能力提升的权利,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来规范单位和个人在学习中应尽的责任。支队本着“缺什么学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通过详尽制定《xx市消防支队机关学习计划》,实现“规定动作”不打折扣,“自选动作”特色鲜明。我们规定支队党委和各部门每年年初要制订学习计划。全年学习教育时间不少于24天,原则上每周五下午为机关干部学习教育时间,用于安排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和主题实践等学习教育活动。机关副团职以上领导

学习必须与支队党委中心组学习同步进行,各部门集体学习每月不少于半天。集体学习实行考勤登记,因故缺席应当及时补课。支队所有机关干部均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开展自学活动,安排自学任务,并结合本职工作研究问题,副团以上干部每年至少撰写x份调研报告或者研究文章。2011年,支队各部门组织集体学习x次,主题实践活动x次,专题座谈会x次,演讲比赛x次,读书活动x次,撰写心得体会xxx篇,调研文章xx篇。机关干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鼓励干部自学成才,支队规定凡参加在职本科、研究生考试,并取得学历的同志,承但一半的学习费用,解决了干部在职学习的经费保障问题,提高了干部自学的积极性。目前,仅支队机关就有xx名同志完成了在职研究生考试并取得学历。

三、丰富学习方法,转化机关干部学习能力

支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既遵循循序渐进、专心致志、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等普遍规律,又根据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不同,采用的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是举办辅导讲座。支队与xx市党校结成共建单位,党校的资深教授每月为支队官兵开办一堂讲座,讲述党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等学习内容,提高了理论教学的质量。二是举办报告会,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解放思想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有助于官兵运用身边的事例来加深理解。三是开展仪式庆典教育。通过组织机关干部参加重大节日的升国旗仪式、重大任务前的誓师动员大会、干部授衔等活动,增强了机关干部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四是运用典型激励。利用xxx同志、xxx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宣扬这些典型模范有助于激励年轻干部心系事业、志乐事业。五是组织实地见学。支队注重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干部培训、外出学习、参

观考察等时机,组织机关干部参观各类成就展和各种大型展会,开拓了干部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廉政教育活动中,我们摒弃枯燥的说教。采取参观监狱,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触动干部心灵;2011年,支队组织政工干部到xxx、xxx等单位参观警营文化建设,观摩武警部队的政工大比武等活动,有助于提升了政工干部的业务能力。六是注重文化熏陶。支队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知识竞赛、演讲演说、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营区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喜接十八大专题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开展辩论赛和红歌比赛,激发官兵忠于党,忠于祖国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七是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支队尝试开展了领导干部荐书寄语、定期向党员干部推荐好书活动;在支队政工网创办了“领导干部论坛”、“新知大讲堂”、“读书俱乐部”、“年轻干部学习交流会”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习品牌;积极打造网络、手机等在线学习阵地,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参与性和生动性。此外,理论轮训、任职培训、岗前培训、业务轮训、外出考察、学术交流、成果展评、专题研讨也逐渐成为机关干部喜闻乐见的辅助教育手段,受到官兵的欢迎。

四、行使四个权利,保障机关学习规范有序。为解决机关教育中各种矛盾问题,支队充分履行统筹协调教育的职能,努力抓好教育的空间,对于科学统筹安排教育,建立正规的教育秩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细化主题教育内容,政治处主动吸收司、后、防各部门业务骨干参加教育准备会,及时议教,确保主题教育内容有效落实;为整合教育内容,政治处认真统筹计划其他部门需占用教育时间安排的教育内容,并由党委会研究确定后,统一下达。为用好教育时机的选择权,政治处主动介入司令部、防火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部门学习教

育,按照任务轻重缓急,为其特别安排教育时间和教育力量,力求按时完成教育任务。为用好经常性思想教育的自主权,政治处发挥思想骨干队伍的作用,将机关各部门领导作为开展经常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其做到常讲、常想、常管,在机关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感染、人人受教育”的浓厚学习氛围。

五、坚持考核评价,督促机关学习自觉落实。支队采取经常性检查督导与阶段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机关干部的学习紧迫感,督促其自觉抓好学习落实。我们注重引导机关各部门将思想政治教育精力投入在平时,工作开展在平时,制度落实在平时,教育效果体现在平时。支队明确规定政治委员每季度一次,政治处主任每月一次,政治处干事每周一次随机抽查各部门开展教育情况;干部每季度上交一次学习笔记,机关部门每半年上交一次教育记录和教育考勤登记,政治处每月出一期督查通报,并将干部的学习情况列入干部绩效考核范畴,有效督促干部自觉学习。为提高干部研究学习的能力,支队在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及政治工作计划中规定支队副团职以上领导、技术干部每年必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一篇调研论文,作为干部晋职提升的必要条件,鼓励机关干部处理好工学矛盾,专研本职岗位,提升个人素养。

强化实验教学 提升物理课堂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高效课堂 提升

物理高效课堂是在不降低教学难度前提下的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强调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物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生命活力等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主动性被束缚,课堂教学效率低,消磨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容易对物理学科产生排斥心理。下面笔者就强化实验教学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谈几点看法。

一、强化实验意识是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基础

1.遵循学科特点,加强教师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是物理学科永恒的主题,实验是基础,初中阶段更要注重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远离实验教学,千方百计地讲授实验,书面分析实验,忽略了实验过程,普遍存在着重实验理论轻实验实践现象,经常抱怨缺乏实验资源。其实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作为实验资源,一只塑料杯就可以做物体的惯性、大气压力、摩擦力、声的共振、摩擦起电、光的折射和反射等10几个实验,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强化实验教学观念。

2.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学习动力,物理学科的抽象性和理性思维对初中生来说非常的不适应,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知水平都处于一种好奇阶段,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学生却有极强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现实中的物理现象和课堂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比对,使学生能主动地对身边生活自然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比如“雨后彩虹”“哈哈镜效果”“钢笔能吸入墨水”“下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雷声”等现象,通过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好奇心,留住兴趣,实现课堂的高效。

3.倡导开展课外小制作活动,培养实验意识。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消化习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物理学科的各种规律原理则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实现、验证,达到融合。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适合开展小制作活动,属定性实验,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学生创造力,在活动中养成实验意识,用活动来巩固物理知识的一个过程。教师可将课本上的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小制作活动,如在“力的测量”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制橡皮筋测力计,体验力测量原理。

二、做好实验,让课堂高效落到实处

1.细化演示实验,强化物理知识理解力。演示实验主要是教师操作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模糊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每一个实验都要科学细化步骤,提出问题,引发悬念,调动学生思维和想象,共同探究学习。具体来说,首先介绍实验装置,指明观察的对象和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其次,教师努力提高实验过程的可见度,让学生能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应有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巩固教学内容。

2.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力。学生分小组学习,把知识的消化、问题的解决在小组内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协作学习,提高知识的迁移效度。分组实验正是基于这样的模式,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分工合作,亲历实验全过程,教师就是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有序的良好氛围。如“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就可以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分别做实验准备、正确连接电路、观察表指针、记下读数,最后互相讨论,得出规律,整理器材。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3.自主设计实验,增强物理学习自信力。对教学中的一些容易混淆的难点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直观的观察、体验实验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增强自信力。在“声音的特性”教学中,教师提供一把钢尺,通过钢尺的振动声,来区别音调和响度的不同,具体过程:使钢尺伸出桌边不同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击,发出不同的声音;再使钢尺伸出桌边相同的长度,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使学生对音调和音响有客观的认识也有感观的印象。

三、实验探究活动延伸,实现高效课堂目标

1.突破传统实验局限,实现真正的高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力不从心的局面,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和创造性使用实验资源。比如,教学挂图只是静止的画面,讲解过程全凭想象;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效果很差,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非常困难。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视频素材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增加可见度,轻松、清晰地观看实验演示,才能更好地让全体学生的精力集中于课堂。比如,在热学演示实验中,把可视程度比较小的实验仪器局部放大,投在大屏幕上观察实验现象或读数的变化,既增强了实验效果,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放慢实验过程,让稍纵即逝的现象完美呈现。如在“改变内能的方式”实验中,通过压缩空气,引燃硝化棉,这个实验的燃烧过程制成视频后,采用正常播放和放慢播放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对内能变化的理解有一个震撼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增加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性教学,学生要创造性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增加新实验,拓宽学生学习能力,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如“电压、电阻”一课中,要求学生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在“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实验中,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教师可增加浮力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两个因素,对浮力是否会产生影响,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创新能力。

3.注重实验分析,掌握深层次的探究方法。物理学科思维特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物理规律,最常见的探究方法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总电阻”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归纳法探究串联电阻,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电路,由学生实验,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通过数值的变化和联系,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然后由教师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学生在实验中总结规律,初步掌握实验归纳方法。

参考文献:

[1]宋燕,路林,林胡凡.近十年我国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研究的实证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3:58~65.

[2]万欣欣,张伟.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改创新, 2013,10:56~57.

[3]黄生学,樊雅平,潘晓明.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5:95~97.(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教育体育局)

强化教学效果 第7篇

自古以来, 我国的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论语》中有“诵读三百”的记载, 荀子强调学术“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 并要“诵读以贯之”,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更是明确“要加强诗文的诵读, 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要“诵读古诗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扬诵读这一古诗文教学传统, 让诵读回归古诗文教学课堂,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加强古诗文诵读, 可以培养文言语感, 丰富语言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语感。”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书面语体, 由于时代的隔阂和用语习惯的差异, 中学生在古诗文理解鉴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作为书面语的古诗文语言平仄起伏、抑扬顿挫, 结构讲究起承转合,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可以在诵读过程中, 充分调动感官功能, 眼观、口诵、心记, 日积月累, 文言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而且诵读多了, 学生古诗文的基础知识积累也就更加丰富, 很多一时难以讲清的语言规律和搭配习惯等语感语用难题, 学生在解题作答时也能迎刃而解。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会显著提高, 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会相应增多。

此外, 班级学生长期坚持集体诵读古诗文, 几个人、几十个人一起诵读经典名篇, 无意中就营造了古诗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阅读鉴赏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加强古诗文诵读, 可以深入体味文本内容。

文言诗文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 因此要想真正理解、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 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学生反复诵读, 在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 自觉深入思考文本内容, 把握体悟作者的情感,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必修四中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虽为题目, 但诗作内容却非咏物, 只是按古诗惯例以篇首两字作题而已, 其实也是一首无题诗。而众所周知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构思新巧, 想象丰富, 用典过多, 意境朦胧, 隐晦难懂。这样的文章且不说中学生难以理解, 就连梁启超这样的文学大家都感慨, 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理会不着, 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因此遇到这样古诗文的教学,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抓住意象, 理解典故, 想象意境, 在读中理解文本大意, 在读中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文本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而且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再创造。在古诗文教学中强化诵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反复读、品、鉴、赏之后, 可以对文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锦瑟》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也许是思念而不得相聚的痛苦, 也许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 也许是自伤的“隐”作……诸如《锦瑟》等文本内容的教学, 反复诵读, 在读中寻求深层理解, 寻求不同见解也许是最好的教学途径。

三、加强古诗文诵读, 可以陶冶情操, 涵养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文都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 它们情感丰富, 意蕴深远, 有立志报国的凌云壮志, 有尖锐深刻的政治讽喻;有如泣如诉的离愁别绪, 有感人肺腑的友情爱情;有民不聊生的乱世之苦, 有闲适安逸的田园之乐……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 有助于深刻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积淀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 陶冶情操, 涵养心灵, 提升精神境界, 传承中华文明。

比如教学岳飞《满江红》,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 就让学生激情洋溢地诵读诗文, 感受岳飞渴望收复中原、一洗国耻的壮志豪情。集体诵读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的氛围, 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瞬间被点燃。很多学生都主动要求站起来诵读课文, 在激情洋溢的朗诵中感受诗人的悲愤与豪情, 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这样的古诗文教学课堂效果不言而喻。课文诵读不仅让学生深入体味了文本内容, 而且陶冶了他们的道德情操, 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 丰富了他们的心灵。

强化教学效果 第8篇

中职学生有其心理特点,这与他们所受的挫折有关。挫折是由于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激化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受挫折是多数职高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初中阶段,都对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他们想当艺术家、想当专家,很少有人想当技术工人。家长对他们寄予了无限希望,重点高中是他们通往大学、实现理想的跳板。可是中考落榜的打击是沉重的,他们以沉重的步伐迈进职业高中的大门,此时,不但得不到同情和安慰,反而受到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抱怨,社会也冷眼相看,新学校的教师投给他们的是不信任的目光。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学生对挫折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为:一是自卑感严重。原来的同学考入重点高中,相比之下自己则低人一等,因而不愿和他们接触。二是行为上的倒退。他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荣誉感,没有自尊心,无理取闹,表现为好打架,故意破坏公物。三是为寻求精神寄托,吸烟、喝酒、上网吧等。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是每位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职高会计专业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

比较常用的有“启发式谈话法”。教师可把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多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问题的逻辑性很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学生能回答出来,但必须动脑筋,努力思考。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不断地问问题,学生不停地思考。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既可学生齐回答,又可找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教师和学生对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谈话式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总结,一节课结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每一章讲完,总结本章的内容;一本书讲完,总结全书的内容。通过总结,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学生很难忘记,而且符合减少遗忘的规律。

同时,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要注意让各个水平的学生全员参与。教师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要努力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从而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和师生情感的互动。

二、提供动脑机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初期,学在相当程度上处于波动的地位。然而,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学对教的依赖、被动地位会逐渐发生变化,转化为处于对学的支配地位,即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讲“资产”概念的时候,根据“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所引起的、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资产定义,我们可以识别在汽车制造企业仓库里存放的汽车是产成品,而在纺织企业它可能是固定资产,对于家庭来讲它又可能是家庭的生活资料,任何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能作为资产要素确认的东西都必须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有了资产概念,也就有了认识事物共同的标准,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对照定义,举出一些资产的事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演绎推理方法,以及依据对许多个别性事物的认识揭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过程。再比如,现在的会计准则为了使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都采用了谨慎原则,因此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中都采用了会计的谨慎原则,这一原则在众多章节中的应用原理都是相同或相似的。针对此,教师在讲完这些章节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即从众多的各种准备金的计提中总结出谨慎原则的应用规律,以利于学生将多个知识点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学会举一反三。

三、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有成功的经验

不少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数学基础差。面对这种现状,联系职高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该在目前职高会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程度上。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进一步使学生因频频失败而却步,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在教学中对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删减,教学重点应放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并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体现出来。当学生在这种要求下能达到及格或良好的成绩,他们就会从自己学习的进步中,以及应用知识的成效中受到鼓舞,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可能对后续学习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不少研究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采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作业评讲、即兴表演、聪灵一刻等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四、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职高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会计核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潜能的不同,分组让学生来当老师进行试讲,通过试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试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总结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确的知识点,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试讲前教师要注意检查试讲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并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和求助。这样,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试讲,试讲前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积极地去翻书、找资料或请教教师。试讲中由于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自然做得十分认真仔细。试讲完了,大家一起评议试讲的效果,试讲达到了什么层次:自己理解了吗?重点把握了吗?同学听懂了、理解了吗?同学好记吗?成功了,喜悦的心情无法形容;失败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虚心讨教,争取下次成功。

这虽然只是创新的萌芽,但只要经常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逐渐激发出来。

总之,在与职高生的相处中,教师如能正视学生现状,注意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明显的提高。

摘要:在职高会计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动脑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让学生有成功的经验;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从而强化会计专业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高会计专业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曾伏云.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2]段凤玲.浅谈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 2008, (4) .

强化教学效果 第9篇

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是我校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由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3个部分组成。主要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 目的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性疾病。只有熟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致病性, 才能清楚地知道传染性疾病由哪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由于这门课程是在护理专业的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与医学疾病有关的课程;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临床知识的概念, 对于无菌和无菌操作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 不理解不严格的无菌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有必要将职业防护教育渗透到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 使他们能从容应对将来临床工作中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安全问题, 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可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 许多中医药院校对基础课程进了整合, 尤其西医基础课程被整合后压缩了许多课时, 给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总课时数为48课时, 其中理论课39课时, 实验课9课时。其教学内容繁杂, 涉及面相当广,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 明确本课程的重难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添加,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目标适当增加职业防护知识。比如, 重点讲解医学微生物学中临床常见的、对医护人员职业危害性大的病原微生物知识, 如SARS病毒、乙肝病毒 (HB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临床少见、无职业危害的病原微生物知识要求学生自学, 如白喉棒状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对于新发现的或临床少见的病原微生物知识, 虽然在教学大纲中属自学内容, 但对当前比较流行且传染性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在课堂上要强调, 一定要讲清楚其致病性、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 如埃博拉病毒等。

2 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

免疫学理论深奥、抽象难懂, 但学科系统性强,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 要求其系统了解即可,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从而指导日后的护理工作和防护工作。讲述免疫学绪论时, 可以融入职业防护知识, 使学生重视免疫学的学习。如免疫防御功能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能准确地摧毁入侵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但免疫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比如剧烈而持久的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等均可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 导致免疫失调而引起疾病。2003年在全国抗击“非典”的“战役”中, 解放军302医院的姜素椿教授在抢救患者时不幸感染SARS病毒, 住院后他对自己约法三章:做到心态平稳、吃好饭、睡好觉, 最后以74岁的高龄成功战胜“非典”[4]。这说明要保证免疫系统有效发挥防御功能, 遇到职业伤害时一定要保持平常的心态, 只有重视免疫才是恢复健康的正确途径。通过这样的讲述, 学生不仅掌握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提高了学习免疫学的兴趣, 而且知道了在受到职业危害时该怎么应对。

3 在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强化职业防护教育

病原生物学理论知识与护理专业的后续临床课程联系密切, 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都可以归结到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上, 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涉及病原生物学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强调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对病原微生物基本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职业防护能力。

(1) 掌握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只有了解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传播途径, 才能选择合理的防护措施。尤其是病原菌的传播途径要求学生一定掌握, 因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 对于传染性强的病原微生物, 只要接触极微量的被感染的血液或体液就可能感染。例如接触乙肝病毒HBe Ag阳性的血液0.004 ml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HBV[5]。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经过血液及体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重点讲解, 使学生牢固掌握, 为以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树立无菌观念、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感染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原则。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防治原则要重点讲解, 因为一旦发生意外暴露, 医护人员要知道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兴趣, 可以巧妙地设计职业防护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讲述HIV的防治原则时, 可以从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出发, 提出疑问, 如在给AIDS患者注射时, 针头不小心刺伤自己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 学生急切地想要了解更多关于AIDS和HIV的知识。教师除了要讲清楚基本防治原则外, 还要进一步拓展艾滋病相关知识, 以便让学生能客观、科学地面对职业暴露问题, 既不过度恐惧也不无所畏惧。如针刺伤后应立即尽可能多地挤出受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和自来水彻底冲洗伤口。受伤部位冲洗干净后再用75%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最后一定要上报医院感染科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管理部门, 接受暴露级别的评估, 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 并进行HIV抗体检测, 按规范进行事后监测。

4 在实验教学中更进一步强调职业防护知识

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 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实验课时少, 与课程考试无关, 学生根本不重视, 导致有些学生上实验课时不穿白大褂, 甚至将早餐、零食带入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无菌观念不强, 有时即使实验材料是传染性较强的细菌也不注意自身保护, 不戴帽子、口罩、手套。因此, 在第一次上实验课时就对学生讲清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强调病原微生物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实验操作是防止医院感染和自身防护的重要保证。在实验操作时带教教师一定要先示范,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在教室不断巡视, 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 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 强化学生操作技能, 使学生操作更熟练、更规范、更安全。

摘要:在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中,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防护知识及无菌操作技术, 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通过渗透职业防护知识, 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职业防护教育,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护理专业

参考文献

[1]陈中伟, 杨银学, 胡建国.SARS病人的医院管理与医护人员的防护[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4, 26 (2) :154-156.

[2]李振军, 侯雪新, 徐帅.西非防控埃博拉病毒病暴发和流行的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 2015, 10 (1) :8-12.

[3]黄晓华, 王林菊, 朱薇.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0) :164.

[4]费菲.SARS十年, 他们在沉思[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9) :4-8.

强化教学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含蓄蕴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品格、意志等思想情感,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 健全学生人格, 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 综观当前古诗词教学, 我们发现, 背诵让学生颇为头痛。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背诵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 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因而忽略了背诵教学。二是在背诵教学中, 只要学生进行篇章的背诵, 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 致使学生背诵效果不佳,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对背诵教学引起重视, 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有效背诵, 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 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以供参考。

一、品析诗词重点, 理解背诵

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 加强诗词重点品析, 往往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诗词重点品析, 引导学生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从而深化理解, 有效背诵。

首先, 注重炼字的品析。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艺术, 诗词中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 (词) 往往是诗人情感和全篇主旨所在。在品析诗词重点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 体会炼字用词之精妙, 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基础。比如,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中的“压”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敌兵来势的凶猛, 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势。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深刻透露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感。

其次, 重视名句或警句的品析。名句和警句内涵丰富, 意蕴深远, 历来受人吟诵。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名句或警句的品析, 理解文本思想情感, 把握其主旨意蕴, 从而达到理解性背诵的目的。例如,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 内容蕴涵哲理, 格调昂扬向上, 历来受到人们赞赏, 两句诗中以“落红”和“春泥”为喻, 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 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 借景抒情, 阐述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 才能不怕阻扰, 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 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情感。

二、掌握诵读技巧, 强化背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优选有效诵读方法, 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背诵兴趣, 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意蕴了然于心, 从而使学生孰能生巧, 背诵于心, 规范学生口头语言,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 借助多种诵读方法, 唤起学生诵读欲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 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 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诵读, 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引领,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唤起学生诵读激情。或教师指定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 点燃学生的竞争热情。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材料, 让学生即兴诵读, 或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进行诵读, 读后让学生交流诵读感受, 以增强学生诵读信心, 保持学生诵读热情, 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其次, 传授诵读技巧, 深化学生背诵理解。一是重音的处理。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情感语气来加以实现, 其中语音轻重是其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 对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或全文主旨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譬如, 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是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一个“难”, 一个“残”, 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 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读时要注意重读。二是语调的处理。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通常而言, 读升语调时音量要逐渐加大, 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要逐渐减弱, 语速要平缓。例如, 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笔者让学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 读时做到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 这样听来悦耳动听, 扣人心弦。三是节奏停顿的处理。一般来说, 古诗词中节奏划分并不复杂, 四言为“二二”节奏, 如“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五言诗词一般为“二二一”节奏, 如“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七言诗分为“二二三”和“二二一二”节奏,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等。

总之,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诗词重点, 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通过加强诵读技巧的掌握, 提高学生诵读水平, 深化学生背诵理解, 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 (12)

[2]施茂枝.疏言显象悟意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 (01)

[3]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5]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王丽萍.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11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最能体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好师生双方的能动作用,构建较高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影响并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左右着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因此,课堂教学質量的优劣,往往体现在教师有针对性的主动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及互动所组成的高效率信息交流的过程。

一般来说,高效的课堂应以教师上课后的满足感和学生听课参与后的兴奋度为主要的指标体现。具体到学生层面,一般有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的课堂应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恰当地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因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量、参与度、情绪体验等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变数或差异,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或进度开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及过程进行适度的微调,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据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的教与学的全过程。这种主动参与或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体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预订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上述要求,决定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按照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尤其在电子信息已经普遍融入人们的生活、互联互通已经成为生活常态的前提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与积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普通话训练与演讲》这一课程的主要讲授者,在近6年来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与总结,在不断夯实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翻转课堂的有益尝试,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推广等优势进行了有益尝试,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具体来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普通话训练与演讲》的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下的创新性尝试本人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一是化整为零,个个突破。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互通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青年学生更多的关注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座谈与交流为主的互动学习方式逐渐被手机屏和电脑屏所阻碍,青年学生更喜欢在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社交,即使是上课时间,由于手机的便携带与多功能特点,依然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此,有些老师采取完全行政式的下命令式阻止;有的老师则采取得过且过的方式,只要不有损课堂教学就不加以管制;有的则干脆采取视而不见的策略,导致有些学生上课时间还在玩手机接电话,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正常课堂学习。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在充分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下,有意识通过课堂上的随机互动与集体交流等方式对示范优秀者进行口语或视频表彰,不断地注重积累与创新,在双方或多方互动交流中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同时,在互动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示范性朗读、示范性演讲、示范生性评判等方式,将原本的教学大班分成为若干个教学小组,在小组的基础上,视班级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班,由同学们在民主的基础上推选出来的小班长作为临时的具体负责人,以小班长间的互动与组织交流为抓手,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认自尊心进而形成集体意识和纪律约束,从而起到了积极的良好效果。

二是情景转移,现场互动。普通话训练是一项特殊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学生来自20多个院系,涉及50多个专业,不同的学员和不同的专业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尤其是城乡间学生的普通话水准差异很大。这对统一化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造成部分普通话水平和演讲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游离于教学甚至逃课等情况的产生。对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本人有意识的通过示范性朗读与演讲等环节,将脱颖而出的学生编排到程度相对较差的小组或班级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通过这些有针对性地鼓励与竞争,使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模仿的对象并确立每节课的努力目标,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小班、小班与小班的互动中,带动学生广泛尝试大胆开口锻炼与矫正,而教师在挑取互动中表现最好、进步最快的个人、小组、小班并将这些资料剪辑后,放在《普通话训练与演讲》公选课的学生公众维信平台上进行展示。在展示与交流中,小班与小组间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小班与小班间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而程度与基础较好的同学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得到了加强,进步快的小组与学生,也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而克服了羞怯与自卑心理,从而带动处于中间区域的学生激发兴趣,实现了双赢和多赢。在本课程节课的时候,往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和最高涨的时候,尤其在演讲环节,97%以上的学生都能超水平发挥且主动进行示范性互动与交流,课堂氛围活跃,课堂学习兴趣浓厚。

三是以教促改,教学互动。以教学范式改革为契机,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乃至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至关重要。本课程作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年的教学范式改革课程,受到了学校教务处、文化传播学院的高度重视。在此前提下,以教学范式改革为契机,本人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范式改革的要求认真进行。在为期6周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学校督导组听课的机会,本人有意识鼓励留学生大胆尝试大胆表现,并将日常学生课堂的发言与示范性互动作为激励学生大胆联系、积极学习的加分办法,并将原本课堂出勤完全由任课教师完成的考核完善为以教师为主、学生广泛参与的互动行为,即每节课由各小组组长负责本小组的学生出勤情况,小班班长则将小组长的考勤进行汇总后上报给教师,教师则在具体的互动环节过程中,有意突出纪律性强、班组成员出勤率好的集体,从而使没有认真负责或管理经验不足的小班班长学习到好的做法与管理经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励志为主,肯定进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本人注重主动引入新媒体平台,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学好普通話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推动力。青年大学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们已经经历过了青春的懵懂与困惑,基本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基本的人生规划,对个人综合素养及社会总体要求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优秀青年成功人物脱口秀表演观摩或学生公认的当下知名网络红人或名人励志脱口秀互动等环节,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活跃度,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与演讲中的问题,进而在相互的观摩与学习中形成共识共同提高。对此,本人在课堂欣赏环节先后引入中央电视台青年励志节目《开讲了》中的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创业故事片断以及美国橄榄球队队员的个人体能极限训练等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勇敢讲,积累个人在集体场合演讲与开口说第一句话的成功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手机录制学生课堂形象展示对照,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优点,满足了学生渴望成为普通话成功者的积极心态,学生训练与演讲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习和训练普通话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从而实现了由被动观望到羡慕与模仿转变再到积极参与者的心理转变,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五是成果丰硕,成效明显。上述四个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经过6年的积淀与完善后,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修本课程的人数逐年增加。担任《普通话训练与演讲》这门公选课的主讲教师6年来,学生选修的人数由最初的80多人发展到每年有600余人,全校最大的合堂教室的主角往往是该门课的学生使用的教室,且学生由最初的姗姗来迟到后来准时到课听讲到现在的提前五分钟进教室,因为每节课的小组安排和课堂互动以及学生要进入的演讲角色都不相同,他们有着强烈的完成随堂教学任务和参与课堂体验的兴趣。其次是每年的每次本门课程结课的时候,也往往是学生最兴奋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因为他们要用自己在小组、小班的最后崭新亮相与实时表现,通过同学与老师共同的课堂评价来完成该课程的最后任务。现场同学间、小组间、小班间的互动与竞争比赛演讲,极大的满足了同学们的想说好普通话更想做好一次演讲的强烈欲望,且86%以上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最后一周的课堂表现非常满意。这就意味着,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认同了这种教学方式,也从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提高。

作者简介:

关于强化数学课堂效果的思考 第12篇

一、适当调整要求, 使学生听得懂

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 可是在实际中, 学生对简单的知识还未掌握, 复杂的知识就出现了。 老师为此应适当调整教学要求, 以退为进, 让学生听得懂。

1.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着力。

2.紧抓重点。 对 “差生”来说, 主要矛盾是学得进和学不进的矛盾, 只要能使他们学得进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3.减小坡度。 学习就像爬坡, 太陡, “差生”就望洋兴叹。 起点低, 坡度小, 一般学生都可做一部分,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可见把退和进度对立起来, 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我们所谈的退, 是退中有进, 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二、课内要多动手动脑, 提高数学课堂练习质量

学生一方面可塑性大, 好奇好胜好动, 智慧的火苗容易被点燃, 学习积极性容易被调动, 练习更多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另一方面“差生”在练习中能及时得到帮助, 优等生和中等生在练习中也有发挥的机会, 而教师在巡视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立即对某些环节作出必要调整, 所以在课内多动手动脑, 是使学生学了用得上, 提高数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纠正错误, 形成技能技巧, 提高计算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要强化数学课的练习效果, 从实践中我体会到, 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1.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关系。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 以学生的练习为主体,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教师要先拟好正反两面的问题, 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复习、梳理已学知识, 澄清错误概念, 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其次是给学生创设训练情境,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 教师把事先选编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教师设置的练习要结合学生实际, 具有针对性。 这样, 教师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克服练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结合。

2.练习质量和练习数量的关系。 练习质量是强化学习效果的秘诀, 练习数量是练习效果的保证。 在练习中质量要讲究, 数量要适当。 在布置练习时, 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二要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抓住关键, 使学生练在点子上;三要挖掘习题中的智力因素, 创设训练情境;四要注意典型习题的代表性和多变性, 使学生在练习中取得对典型题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融会贯通。 许多学生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 系统性差, 通过综合复习强化学生掌握的知识, 使学生知识得到深化, 从而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 掌握解题技巧, 进而以不变应万变, 解答各种各类的题目, 达到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3.容易题目与有难度的题目的关系。 容易题是基础, 有难度的题目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由之路。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 必须经历从容易到有一定难度, 由简单到复杂, 由不变到多变的过程。 基本题并不是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题目, 难题也不是超出课本范围的题目, 要使学生“跑一跑能够摘到果子”才行。 所以教师选题时要适合学情,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重要内容反复练, 疑难问题着重练, 易错的地方突出练, 易混淆的地方对比练, 从而使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

4.练习与讲评。 练习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讲评是学生练习效果的升华。 练习后要进行讲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 只练习不讲评, 往往会使练习走过场, 收不到实效。

三、重视培养发现思维, 使学生变得聪明一点

怎样培养发现思维? 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而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者解决办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研究。 这意味着不要过早给出定义定理而应该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下定义、找结论和探思路。

1.下定义。 死记硬背定义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 实际上下定义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指数函数的定义,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所给出的例子, 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教师耐心指导, 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说法, 使之逐步逼近规范化的数学语言。 这种逐步逼近,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而且使他增长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本领, 逐步逼近也是一个暴露过程, 概念的本质随着学生的思维在逐渐暴露, 这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有人说, 在由教师、学生、课程组成的三角形中, 中心是趣味, 我想这对 “差生”尤其如此。

2.寻结论。 如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 我说对于一般的运算, 可以口算, 如十几乘十几, 以及首数相同而尾数相加为十的两位数、三位数等可以口算出来, 学生很好奇, 我说了几个数后, 告诉他们原理就是多项式乘法。

3.探思路。 这是发现思维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然而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思维的。 首先必须进行一些基本功的训练, 如把题目写好后, 由学生写出已知未知, 然后不断启发学生思考, 从哪里开始, 怎样使题目变得清晰, 这类问题以前见过吗, 再看看条件, 这样训练久了, 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

上一篇:侦查讯问下一篇:克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