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的导入

2024-05-13

初中历史课的导入(精选12篇)

初中历史课的导入 第1篇

一、巧妙设疑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 我说:“同学们, 我们每年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 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 什么叫‘五四运动’呢?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板书) 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吸引住了, 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二、援引诗词导入

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 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如在组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教学时, 我先说道:“在红军长征胜利后, 毛泽东同志以雄浑的笔触和凝练的语句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它和震惊世界的长征一起永垂千史, 光照人间, 这就是《七律·长征》。”之后高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由此导入新课, 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七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巧用时事导入

如在《讲祖国统一的浪潮》时, 我这样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实事资料, 问:“这是什么事件?”学生很容易回答:“香港回归。”之后, 课件展示香港由三部分组成, “这三部分是如何被英国殖民者一步步侵占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就有了答案。”还可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 “9.11”事件刚刚发生, 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9.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 学生当场叫了起来, 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吗?”学生齐声回答:“‘9.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震惊了, 世界震惊了, 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 于是, 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 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联系现实导入

课件出示:有两个人正在吸食鸦片的图片, 问:“他们在做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实畅谈鸦片的危害, 之后出示课件“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然后话题一转:“在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痛苦的回忆呢?”导入本课。通过画面和问题的提出, 紧扣当今国际上和中国大力开展扫毒活动的事实, 创设历史情境, 给学生留下疑问。

五、再现史实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 在上课前三分钟, 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 再现当时历史画面, 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 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 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 看完片段后, 教室非常安静, 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同学们, 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甲午风云》。”。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失败。”“那么, 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 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六、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一课时, 上课后, 首先用录音机放出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 伤感的心情立即充溢了每个学生的胸膛, 音乐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那段耻辱的岁月。“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事变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个事变说起。”随后, 出示课题。这样的导入语最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达到“课伊始, 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七、传说故事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 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 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1794—1814年的法国”一节, 我设计这样的序言:“同学们, 过去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历史知识贫乏, 当问他项羽和拿破仑相比如何时, 他竟说:‘霸王能举千斤鼎, 何况拿破轮子?’那么我说的这个拿破仑是什么人物呢?拿破仑身高一米六八, 科西嘉人, 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参加过多次战斗, 但没有负过一次伤。有一次, 炮弹在他不远的地方爆炸了, 却没有伤他一块皮。如此伟大的拿破仑在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舞台上起了什么作用,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 学生的印象很深。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 还可用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 联想对比法等导入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但在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时要注意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 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 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 方法要灵活多变, 切不可千篇一律, 特别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第2篇

陈金利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导入不当,学生一开始就会感觉这节课上着没意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会比较低落,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佳。因此,成功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的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导入,使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下面我对常用的、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 》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上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知识,提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如何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又怎样开放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历史故事导入法

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是新课导人的方法之一。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课前导入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伐无道 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首先讲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帝国,然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如此的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接着讲述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建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赋税、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严酷,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同时,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只要在教学中随意择优一讲,学生自然会知道以下的故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曲来导入,可谓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比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讲《抗美援朝》时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一上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4、用名诗词或名言名句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及作者。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先以王昌龄的《出塞》来引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中的龙城飞将是谁呢?从而引出汉与匈奴的关系。

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用李白的诗歌导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5、以纪念日或节日导入

在近年的中考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纪念日或节日作为引子,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而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导入教学过程也是很好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用“禁毒日”导入,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此纪念日的意义。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用它作为导入的引子,也别有新意。如中国历史上,用5月4日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用7月1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8月1日引入对南昌起义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6、成语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上,有许多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用在教学导入中,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字字铿锵,寓意深刻。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车上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

7、用实事导入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如当今印巴矛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问题,用这些热点来引入课堂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导入素材。学生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讲冷战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8、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截获多媒体信息导入课堂

这种方法其实与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觉得应该还是分开为好。这种导入法比讲故事更具体、生动。我在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提前给学生提供了电视剧《孙中山》的几个要点剧情让学生去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背景、革命原因、经过、结果都能基本理解。事先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顺利。如果具备多媒体教室,这样的课就更不在话下了。

浅谈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导入 第3篇

历史课的导入应该是多样的,每堂课都应该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传统的教学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导入外,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基石。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有探知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作为新课的导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先设问:“在2012年举办的伦敦奥运会上,我国获得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三十七块。”然后再问:“哪位同学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坐在那儿直摇头,都不知道。然后指出:这冠军的称呼可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哦!此时,学生发自内心地想知道隐藏在这里的原因,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利用图像进行直观的导入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加强直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挂图、视频、动画进行导入,能加强直观教学,达到深化主题、强化记忆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作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进行导入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又能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的来源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运用时事导入新课,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总之,历史课的导入应该是多样的。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让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历史。

也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入 第4篇

一、复习提问导入法

这是历史课堂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复习导入是通过对最近所学知识的回顾复习, 依据知识的衔接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这种方法最适用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因果关系明晰的章节,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也能促使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学习体系。例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 ,笔者采取了复习导入法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屈辱历程。出示复习内容:

面对屈辱,我们义愤填膺,当时的中华儿女又会有何反应?

上至清朝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为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都做出了努力,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历程,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是怎么改变现状的?成功了吗? 今天我们走进洋务运动的历史。这样的导入既复习了第一单元的内容, 又利用知识的衔接引出了第二单元的学习,效果较好。

二、创设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历史科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2014年是澳门回归15周年 ,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八下《香港、澳门的回归》时通过出示澳门回归15周年庆祝活动的相关视频,重温澳门回归的视频片段,在学生心潮澎湃时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香港、澳门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有回归一说? 这条回归之路遭遇了怎样的沧桑才迎来这光荣而神圣的一刻, 请同学们为自己解开这些谜团。

三、文字、图文、影像资料导入法

历史资料丰富多样,图片、歌曲、影视、视频等歌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历史资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历史资料,引起学生注意,切入教学内容,往往能有效实现情境教学。例如,在讲述秦始皇、汉武帝等章节时,可以通过史书或诗词里的相关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导入; 在讲述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运用影片、电视剧的片段切入课题;在讲授美国相关历史时,笔者利用节选纪实片《大国崛起———美国》导入,既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辨别史实的能力,更有效完成了课堂的导入。

四、乡土教材导入法

家乡是学生生息养育的地方, 一提起本乡本土的历史知识,学生虽未必耳熟能详,但都会倍感亲切。用与乡土历史相关的知识激发乡情,导入新课,就能引起学生兴趣。漳平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市,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漳平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拉近地方文化与课程的距离,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郑和下西洋》,笔者通过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王景弘入手进行导入,设计的导入语如下: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到我的家乡———漳平最美乡村: 香寮去看一看,(教师出示幻灯片)在这个美丽的“百姓古村”里,走出的名人有很多,(指着王景弘故里的照片),你们知道王景弘的事迹吗? 谁能介绍介绍他? (请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同学简单介绍)王景弘是郑和的副手,郑和和王景弘创造了怎样的一个年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景弘、走进郑和,走进明朝的对外关系。再如,人教版七下《宋代的社会生活风貌》一课的导入,笔者通过地方标本教材中的第三章《山乡底蕴,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介绍漳平的传统节日习俗,话锋一转:“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那么1000多年前的宋朝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能在那找到今天生活的影子吗? 今天我们就比较古今生活有什么相同之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时政新闻导入法

学习历史的一大重要目的是“鉴古知今”,历史与现实有诸多联系,充分利用与历史相关的时政要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每天都发生或大或小的事件,我们要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政新闻导入,这样既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发挥以史为鉴的历史教育功能。例如: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两个纪念日。在讲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一课时,笔者转述这个新闻,并递进式地提出两个问题:(1)这两个纪念日设置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这两个历史纪念日的设立有何现实意义?

教师引导: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不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为驱赶侵略者付出了惨重代价, 今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

六、故事导入法

历史为历史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舞台, 初中生对历史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 趣味性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亲切,增进师生情感,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继而设置问题,启发思维进行导入。在讲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别是春秋战国历史时故事导入法效果显著。

历史课堂因为历史内容的丰富而多彩, 历史课堂的导入方法因此多样化,除了上述方法外,活动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也是常见方法。只要内容准确、形式恰当,导入就一定能发挥激发兴趣,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的导入 第5篇

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思考 作者:牛冰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6期

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不同的厌学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在教学中应注重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其实,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所以,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关键离不开新颖的导入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新课,可以创设出热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无意记忆,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发掘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因此,充分利用好“导入”这个环节,是教师应潜心研究的一个方面。本文简要谈谈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只要在教学中随意择优一讲,学生自然会知道以下的故事。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只要顺着故事展开,再进行转折是最为直接的好的导入法。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知道这场战争的背景,以下的学习就会很顺利了。

二、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的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来导入,可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学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三、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连带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如在学习《楚汉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知识,说明“秦灭六国、统天下、实集权、修长城、攻越族、御外侮、齐三量(文字、货币、度量衡),其威多么显赫、其功多么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究”,这样的导入方式,温习了上

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名诗名言名句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等,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王安石变法》时,先以王安石的任何一首诗来引出作者,从而开始学习变法的过程与内容、影响。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从学生所学过的唐诗宋词引发,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纪念性节日知识为引子导入

在近年的中考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纪念日或节日作为引子,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而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导入教学过程也是很好的。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中用“禁毒日”导入,学生自然明白此纪念日的意义。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督教的产生》知识点时,与圣诞节只有三天的距离,于时,我特意提前准备了个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模型,借用上了家中孩子们以前过圣诞节用的圣诞礼物,以过“圣诞节”为引子导入课堂,整个课堂情景十分活跃。

六、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可设计下面的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到处侵略,势如破竹,但最终还是惨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作战不勇敢了,还是他们装备不精良了?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再如讲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时,可如此导入:“同学们,关于科学家,我们已了解不少,人们也力图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判断出其中的最杰出者。美国曾经邀请50多位在全世界受到尊敬的科学家推举有史以来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全部推选名单中,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份名单上,而且大多是名列榜首。同学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哪位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一同走进科学殿堂,去领略科学巨匠的风采。”

七、影视导入法

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观形象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起伏等特点,更容易让感性认识、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接受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断,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期的什么战争?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的片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人策略

课堂导入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优秀的导人方法来将教师想要教学学生的新的课堂教学知识或者资料,导人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因此,课堂导入的策略好坏非常重要,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就应当重点加强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利用优秀的课堂导入策略来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一、借助“温故导入法”导入

“温故导人法”,顾名思义,其是指在借助“温故而知新”这一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利用在课堂刚开始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时,利用这些旧知识进行铺设,引出新的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承上而启下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刚开始的温故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更加自然地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加强对于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理解,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在大多数普通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由于温故导入法非常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也能够很好地迎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因此,温故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说,以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中国台湾宝岛的发展与收复历史》这一历史史实的教学为例。在刚开始上课时,秉承温故导入法的基本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教学生复习一下上节课教学的,台湾宝岛与大陆之间千百年来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传承,进而引申出新的历史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需要教学的荷兰侵略者侵略台湾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两个知识点,并向初中学生详细地解析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个领土,绝对不容任何外国侵略者的侵犯。通过这种温故导入法,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初中学生的脑海当中,帮助其建立一个完整的台湾历史发展知识链条,加深初中对生对于台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采用“谈话导入法”导入

“谈话导入法”主要是指在刚开始上课时,通过自然的日常谈话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潜移默化地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新的知识点导入到谈话当中,进而将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面,从而有效地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学习的效果。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导人方法相比,谈话导人法的优势在于轻松简单、操作简便,谈话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语言交流方式,他没有具体的固定格式,或者其他的条条框框约束,因此,通过与初中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利用谈话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将新的知识点导人到谈话当中,辅助初中学生开展对于新知识点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当中关于《人类历史的起源》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为例,首先,在刚开始上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谈话方式来点开课堂教学:“大家好,同学们都知道,咱们是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咱们人类属于动物当中类人猿一种,因为高超的智力和创造力,使得我们人类从千百万中地球生物当中脱颖而出,并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科技,然而,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千百万年之前,我们人类文明的初始时,人类历史的起源在哪里,又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呢?”通过这种有趣的谈话,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很好激发初中学生对于人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应用“多媒体导入法”导入

“多媒体导人法”主要是指借助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工具,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然后以多媒体技术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功能为展现平台,来有效地激发初中學生的历史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与其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人方法相比,多媒体导入法具有以下几种优势:第一种,强化记忆。多项教学实验数据表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以及变化性较大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激发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且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使初中学生能够在无形当中加强对于教学工具所展现的知识点记忆,而多媒体技术教学则可以正好满足这一功能,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工具,能够极大地给予初中学生形象生动的刺激性教学效果,加深初中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记忆。第二,形象生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多都是关于千百年之前的历史,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相对较为遥远,仅仅通过书面文字的叙述,很难从思想上激发初中学生的共鸣,而多媒体技术的图片、视频展示功能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有效地强化初中学生对于相关历史文字叙述的理解,使得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初探 第7篇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 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 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对于历史教学而言, 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兴趣, 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 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导入的类型设计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 不同内容, 不同特点, 选用不同的方式, 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不拘一格, 因课而导,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 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接点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 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 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二) 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 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 以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应当注意提问的内容和对象。对成绩较好的同学, 则可以考虑让其回答较难的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同学, 则可以考虑让他们回答较为简单、却又必须掌握的问题。对于少数上课不够专心的同学, 也可以通过提问, 以示提醒。

(三) 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而言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历史名人的小故事, 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 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 自己去寻找历史著作来阅读。在授课前先讲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生动有趣的故事, 然后自然导入新课, 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再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课文上来。

(四) 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 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 激起学习的兴趣。在讲《探险者的梦想》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如果你们是当时的航海家, 要具备什么条件, 你们才会出航呢?”话音刚落, 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 同学们对当航海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五) 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 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 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 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 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意识不到是在上课, 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 获得知识。在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时, 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 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 这样大家对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

(六) 风土人情导入。

各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往往由该国一定的历史所致。因此在课堂导入中, 适当引入风土人情的介绍, 往往会使课堂气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的:“今天英国国家之首是女王。大臣们觐见女王, 小轿车只能停在皇宫外面, 要换乘17世纪式样的马车进入王宫, 赶马车的、手持长矛的卫兵, 都是17世纪的装束, 犹如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话一讲完, 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 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

(七) 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 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景。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 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景, 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如讲述《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开元盛世一课时, 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 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 天下太平, 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

(八) 插图分析导入法。

一般来说, 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 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 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 形象直观的材料, 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 精心设计导言, 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 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如我在讲述《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 指导学生看秦的疆域图, 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 然后再看西汉的疆域图, 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 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 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 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 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 既联系了地理知识, 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起到较好的效果。

谈几种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 第8篇

1. 图画导入法

图画导入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画 (可以是课本中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 概括图画里的信息, 然后导入新课。“图说历史”是认识、解释历史的一种有效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历史漫画,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加上作者的独特视角以及对史事的理解与认识, 因而更富有一种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感。例如, 在教学与“大跃进”内容相关的历史时, 我就展示一幅“大跃进”时的漫画《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中学生都喜欢看这种漫画, 因为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并折射出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学生通过阅读图画, 能迅速地从图中获取、加工并处理相关信息。在导入新课中适时适度引用历史图画, 既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 也符合中学历史课程的特点。

2. 新闻导入法

新闻导入法就是用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材料作话题来导入新课。初中生通常比较活泼, 喜欢了解新闻, 用新闻导入, 学生的参与兴趣会特别高。例如, 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复习课时, 我选用“2000年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拍卖牛首、猴首和虎首铜像”这则新闻材料来导入, 学生的情绪反应特别强烈。整节课学生非常配合教学, 不但顺利地复习了相关的知识, 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文化遗产、保护流失文物的情感。实践证明, 课堂上经常引用时事新闻, 能促使学生关注时事新闻, 关心国家大事, 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从而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

3. 诗词导入法

一首好的诗词, 往往言简意赅, 一字千金。尤其是一些叙述历史事件的诗歌, 短短数十个字就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形象地反映出来, 读了之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诗句导入, 会有独特的吸引力。例如, 在讲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 我介绍了一个和教学有关的诗歌故事:1958年, 安徽农民朱会然为表现庆祝大豆丰收的情景, 就画了一个巨大的“豆荚船”。著名诗人邓拓听说后就题了一首《大豆过江》诗:“叶作风帆荚作船, 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 家在东吴试验田。”诗配画, 形象地反映了“大跃进”时期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通过这样的导入, 就让一段抽象又久远的历史变得既形象又生动。

4. 节日导入法

节日导入法主要是通过介绍节日的来历来导入新课。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 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示。节日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一说到节日, 学生就会有很多话题, 但要准确说出每个节日的来由他们就不一定知晓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就可以通过节日的来历导入新课。例如, 可以用端午节导入与屈原相关的新课, 可以用党的生日导入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内容相关的新课, 也可以用“建军节”导入与“八·一”南昌起义内容相关的新课……节日导入法运用得好, 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心。

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第9篇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

遵循学科教学规律,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等, 以及课文重点内容、主题思想设计导入,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参考他人的经验, 总结如下几种方法。

(一) 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 既简单又实用。因为故事是学生成长中的好朋友, 能让学生倍感亲切、乐于接受。耐人寻味的故事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故事古今中外涵盖面广:名人故事、故事、传统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例如:《大变革时代》利用商鞅徙木为信的故事,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后, 顺理成章地进入课堂教学。

(二 ) 新闻导入法 。在教学中 , 每遇重大国内国际时政要事, 教师要契机召开“新闻发布会”, 让学生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里, 主动参与讨论, 并大胆表露自己的观点, 培养独立思维习惯。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及时调整讨论方向, 不可使之偏离主题。时政导入需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听新闻、多看书报、多做剪贴, 即多收集各类素材, 切准社会前进的脉搏, 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特征。例如:讲到《三国鼎立》时, 可引用对曹操墓的挖掘这则新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设置悬念导入法。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 老师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导入新课。如教《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 设疑春秋五霸有哪些? 战国七雄有哪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板书课题, 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

(四) 诗词导入法。 诗词中有联系的事物, 如教《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时, 利用杜甫作品《饮中八仙歌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让学生产生联想, 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五) 图像导入法。新教材图文并茂, 我们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 看图导入新课, 或利用多媒体教学, 让插图“活”起来, 制作幻灯片, 配上解释词, 生动形象地利用图像, 吸引学生,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在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板书课题。如上《科举制的创立》时, 我就《新女驸马》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气氛中进入正题。

(六) 歌唱导入法。学生情感的激发往往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开始上课时, 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情景交融, 导入新课。例如: 讲《国际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 可以先让同学们听《国际歌》这首歌, 通过音乐, 学生精神振作后再进入课堂教学, 并且课后相关资料中的练习曾提到此歌曲。

(七) 实物导入法。实物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 有利于教学, 导入自然。如教《秦王扫六合》时, 教师带来秦始皇兵马俑的仿制小人像, 并展示在讲台上, 学生望着秦始皇兵马俑的仿制小人像惊讶极了。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板书课题, 这种方法直观性很强, 气氛活跃热烈, 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八)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即“温故而知新”, 是一种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在每堂课开始时, 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 引导学生的思绪回到已学知识上, 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有效衔接的体系。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一 ) 所用方法和材料切合教材内容的实际 , 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 不能牵强附会, 同时又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

(二 ) 方法灵活多变 , 不同内容选用不同方法 、材料 , 随时 变换花样, 切不可千篇一律。

(三) 特别要求设计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四) 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 久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 间。

总之, 历史教师要钻研教材, 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 精心设计导入, 明白导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并根据课文和学生学情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 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同时, 还要将各教学环节处理好, 使之成为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 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导入技巧化, 可以为课堂教学整体的艺术化创造良好的开端。方法如下:故事导入法、新闻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图像导入法、歌唱导入法、实物导入法、复习导入。

也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第10篇

一、以综艺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还处于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对于比较抽象、形式比较呆板的事物兴趣不大,形象、有趣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方式时要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才艺展示等多种综艺活动手段推动学生快速参与课堂学习。比如我们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的导入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按下文这样进行角色扮演。

指挥官:02,02,我是01,现在命令你立即向三点方向起航,歼灭入侵我领海之敌。

02:明白,坚决完成任务。

指挥官:03,03……

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已从海陆空三方面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从而产生对“这道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包括哪些国防部队,这些部队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这些问题的探究欲望。这类导入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利于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效果。

二、以有效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迅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通过问题能引导学生迅速开始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思维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产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思考,有效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在进行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导入时可以这样提问:“美国独立战争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大家知道这里的欧洲主要是指哪个国家吗?”通过这类问题设置,很自然地将上节课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过渡到本课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也加深理解了美国独立战争对欧洲革命的重大影响。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设置的导入问题要遵循有效原则,即问题要有利于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提问不等于旧知识复习,不能为了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什么问题都提问,这样会既浪费大量课堂时间,也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难以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以情境导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是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情感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使正确的情感态度得以形成。如我们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导入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抒情诗《哦!船长!我的船长!》,使学生在诗歌朗诵氛围中初步感知“船长”对美国的伟大贡献和美国人对“船长”的怀念,为在教学中重点突破林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重大作用埋下伏笔。再如我们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的导入设计时,可以使用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重大阅兵仪式导入,通过阅兵仪式的恢宏场面让学生感知我国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的同时,也迅速激发起学生对“抗日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求。总之,通过情境创设进行课堂导入具有拓宽学生视野、展示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作用,因其资料易找、学生最爱、手段最活、效果最好等,已成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为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导入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正确选择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时效性的导入方式,不断改善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效益,培养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导入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通过“以综艺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有效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以情境导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活动,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李瑞红.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方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法的使用 第11篇

关键词:历史 兴趣 课堂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就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我们就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就必定有一个好的开端。而一个好的开端就预示事业成功了一半。因而每节课的导入能否设计恰当,導入方法选择的是否合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本文就从历史课堂导入法上进行分析,归类。

一、图片导入法

图片比较直观、形象,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恰当合适的图片进行导入,就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举例说明,我们在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中就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导入新课,结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学习兴趣极度高涨,为新课的完成做好铺垫。设计如下:

出示美国国旗,由此导入,设问如下:

1、同学们,请看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面国旗有何特点?

13个条代表美国独立前13个殖民地,一个星代表一个州,50个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独立道路的?华盛顿是个怎样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2课《美国的诞生》。

二、情景剧导入法

情景剧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情景剧本,组织学生排练,演出,它不仅能培养参练学生的表演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态语言的形成,而且能激起广大学生的好奇感,来探究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而能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缺少图片等其它形象直观材料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或让学生搜集,由一至两名学生来讲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举例如下:在九上21课时,我利用故事导入法讲述了萨拉热窝事件,从而把学生吸引到故事中,并提出了两个问题:①这名塞尔维亚青年为什么要刺杀斐迪南大公;②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前因后果,便积极地阅读教材,从而能获得相关知识。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教师利用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并且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音乐,歌曲进行导入。我在上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就采用这种方法。它不仅能顺利的导入新课,还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在一个班上课时,直接利用《国际歌》导入,因为我们农村的孩子对《国际歌》并不熟悉,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起立,集体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解释说它是被压迫人民反抗的号角。在世界上有一首歌,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着同样的旋律,你知道它是哪首歌吗?这就是《国际歌》。这首歌有着气势磅礴的旋律、发自劳动者肺腑的歌词,无不令人联想起与这首歌联系在一起的一段可歌可泣真实历史故事。你想了解这段历史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五、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指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巧妙地设计问题进行导入。我们在上《“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中,就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写下来供大家参考。设计如下:首先让同学们观察自己的衣服,说出衣服是由什么做的?布。布又是什么做的?棉花。如果叫你一个人做,你需要哪些工具?用多少时间?用什么做动力?那么生活在18世纪60年代的人们是怎样解决的?由此导入新课。

六、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法导入

合作与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的要求,并把它作为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课堂中,教师敢不敢放,怎么放手让学生去学的过程。我在上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我们在九年级历史上册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一战的基本史实,更知道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在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处理战后事宜,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下面,我把同学们分成七大组,每组的同学代表一个国家,分别代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德国。然后请大家看书,看看你代表的国家从这两次会议中得到什么利益?有什么损失?

这样导入自然,又把整个课堂纳入了既定轨道,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最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中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它不仅能提供学生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资源,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因而我们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磁性化,激趣化,诗意化

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教师积极摸索新课导入的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恰似戏剧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意义。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策略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兴高采烈的进入新课学习,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那么, 怎样徐徐拉开“帷幕”让学生饶有兴致的参与知识探究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磁性化导入是顺利拉开帷幕的金钥匙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可见, 新课导入时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譬如, 我在讲授《火烧圆明园》时这样导入:“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 浓黑的烟雾绵延50多公里, 久久不散, 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弥漫纷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 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 就像发生了日全食一样……圆明园, 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 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如此情景的描述, 既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又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 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再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时, 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 描写秦汉之际, 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 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学生针对上述问题普遍感到疑惑:编剧好像没错的, 因为吕后是女的, 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似乎符合情理, 但不符合历史史实。如此磁性化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油然而生。

二、激趣化导入是吹响师生互动的冲锋号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 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激发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心理效应, 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 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惊奇和疑问是兴趣的渊源, 因此, 学生只有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 他们才愿意去探索。譬如, 我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 设计了一个问题链:“人是猴子进化来的吗?人与类人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外貌与吃住是怎样的?”学生面对以上问题欣喜若狂深入历史的隧洞中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从而成功的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 他们在逐步获得成功的前提下继续参与知识探究。这个例子也进一步佐证了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三、生活化导入是开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 喜欢表现自我。所以,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 许多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 他们会特别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 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 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譬如, 我在讲授古代希腊的内容时, 就开门见山的发问:“体育大家都很喜欢吧, 那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项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与希腊有何关系?”话音刚落, 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 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四、诗意化导入是把学生带入“大观园”的导游

不管是唐诗, 还是宋词, 其精炼、生动和优美语言让学生普遍亲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 既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础知识, 又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 能有效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弦, 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譬如, 我在讲授丝绸之路时, 自己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欣赏类似的诗句中初步感知了丝绸之路神秘飘渺, 从而更要有兴趣的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再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 就请学生集体背诵、感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作者只用短短的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数不清的险山恶水, 在毛泽东等革命家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的教学过程, 不但加深了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 而且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所感染、膜拜, 也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知识点,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上一篇:拥堵收费下一篇: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