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资源短缺范文

2024-07-25

砂石资源短缺范文(精选3篇)

砂石资源短缺 第1篇

1 河道采砂管理的问题

河砂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保护堤防与河岸的重要屏障, 河砂资源开采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十分突出, 不仅造成了河砂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且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安全。因此, 依法强化河道管理, 规范河道采砂行为, 加强资源保护, 维护河道生态安全, 已经势在必行。

1.1 河道采砂, 利益方多, 牵涉面广。

采砂管理线长、点多、面广, 管理难度大。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非法采砂屡禁不止, 乱采滥挖十分严重, 引起河道的改变, 水土流失, 耕地的毁坏, 水利基础设施的损毁等一系列问题。采砂混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河道采砂管理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撑, 各部门“多龙管砂”, 但又难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难以形成河道采砂管理合力, 导致河道采砂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媒体关注的焦点、政府管理的难点。

1.2 管理混乱, 缺乏统一规范标准。

河道采砂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证出多门”, 存在多家发证、收费现象, 导致采砂许可不一致, 收费部门多、管理部门少。河道砂石开采权出让是一项涉及重大利益, 关系上下游、左右岸众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政决策,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采砂规划的规划期及规划工作深度问题, 组织河道砂石开采权出让时需要编制河道砂石开采权出让实施方案。

1.3 乱采滥挖, 无规划开采

经营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不服从主管部门监管, 超量开采、超范围开采等问题严重, 给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带来较大影响, 也影响了当地社会稳定。河道流域内超深度、近距离作业, 在禁采期违规开采, 导致岸坡堤防安全预留滩涂距离减少, 甚至改变自然河势状况和河岸滑坡现象, 而河道内“千岛江”现象更是严重。河道采砂直接关系到河道的行洪输水、河势的变化以及堤防安全、岸坡稳定、航运安全, 与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科学地、有计划、有秩序地开采河道砂石, 才能有效地保护好河道和生态环境, 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采砂规划中应当既有禁采区、可采区、保留区, 也有禁采期、可采期, 还得有总开采资源量、年度开采资源量和采砂许可数量以及采砂方式、开采深度、开采范围等。

2 解决河道采砂管理问题的途径

河道采砂关系着河势稳定、堤防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安全, 因此采砂管理一直是个难点, 需要各级采砂管理部门克服困难, 完善管理体制, 做好采砂管理工作。

2.1 强化监督管理, 切实履行职责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 建立岗位责任制, 加大河道砂石管理巡查力度, 提高管理水平;实行采砂管理岗位责任制, 调动分队的力量, 严格查处非法采砂行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有效地、完善的联合执法机制, 调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力量和积极性, 实现联合执法的良性运行机制。

2.2 完善采砂管理办法

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逐级责任制, 各级部门对河道采砂影响防洪安全、保障河道内砂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河道采砂影响通航安全等相关事宜负责。由水利部门牵头, 会同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 负责河道采砂监督管理工作, 统一编制河道采砂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出让。河道采砂许可证、河道采矿许可证由水利部门统一受理、送达, 其中采矿许可证申请受理后转交国土资源部门办理。

2.3 建立采砂规划, 合理开发

经过多年的开采, 河道内的砂石资源越来越少, 过度的采砂, 势必危及堤防安全, 过度的采砂, 将严重影响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制定采砂规划, 合理开发旨在保护河道、维护河流生命健康。河道砂石管理需要流域管理机构进一步制定“河道整治规划”, 包括采砂规划、岸线利用规划、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防洪堤建设等内容。通过规划的实施, 在城区河道有序合理地采砂取石, 严禁企业随意改变河水流向, 彻底改善行洪状态。因此管理者结合本地的实际, 确保堤防安全和生态河道建设需要出发, 修编采砂规划, 缩小可采区、扩大禁采区, 有效地保护河滩沙洲。

2.4 推进河道治理和砂石市场整治

全面、深入、彻底开展河道治理和砂石市场整治, 切实做好砂石资源整理采矿权出让工作, 确保河道防洪和航运安全;确保砂石市场经营秩序良好, 加快国家生态乡镇的创建步伐, 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整顿采砂秩序, 打击非法开采, 保护合法利益;规范砂石经营秩序, 做到发现一处“地摊式”砂场、非法经营砂场, 打击整治一处。

2.5 应用GIS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

借助GIS软件ARC/INFO的功能, 建立地形图数字化, 生成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GIS技术, 河道管理可实现地图、属性查询, 城区河道地图的浏览, 砂厂开采面积的丈量、测距等, 河道管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录入和维护, 对河道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 输出河道平面图, 河道采砂监控等功能, 满足地图字化、信息可视化、查询直观化、更新迅速化、信息扩充化等要求, 对河道进行数字化管理。

3 结语

河道砂石管理面广、量大, 事务繁多, 内容的多样性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管理, 在建立河道砂石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涉河项目审批、加强河道保洁、规范河道采砂等方面积极探索, 进一步提升河道管理水平。不同时期对河道的管理有不同的需求, 河道管理已从以改造河流为人类服务为主的开发管理, 逐步转变为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和谐管理, 发挥河道工程综合效益, 维护河流生态健康的重要工作, 做好科学管理河道十分重要。

摘要:由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建筑市场对砂石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河道中的砂石是一种天然建筑材料, 在不破坏河道输沙平衡的前提下, 科学有序地对河床表层的床砂进行开采利用, 是有利于稳定河势和维持河床的冲淤平衡的。但在现实的河道砂石管理中却一直存在诸多的问题, 本文就河道砂石开采中的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河床,开采,资源平衡

参考文献

[1]俞厚未;上海市郊河道长效治理机制探讨[J];水利经济;2003年05期[1]俞厚未;上海市郊河道长效治理机制探讨[J];水利经济;2003年05期

[2]周邦统;卢利珠;;关于珠江委在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人民珠江;2011年04期[2]周邦统;卢利珠;;关于珠江委在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人民珠江;2011年04期

[3]何用;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3]何用;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杨立彬;基于河流健康的渭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4]杨立彬;基于河流健康的渭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对水资源短缺风险的探讨 第2篇

关键词:风险因子 模糊概率理论 Logistic回归模型

1 评价判定水资源短缺风险的主要风险因子

水资源短缺主要在于供水量和用水量两方面,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很多,例如:气候条件、水利工程设施、工业污染、农业用水、管理制度、人口规模等。再者水资源的来源和去处也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例如:降水—频率关系的不确定性、降水—径流关系的不确定性、流量—频率关系的不确定性、水位—库容关系的不确定性、缺水—损失关系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风险源包括水力风险因子、工程风险因子、可供水量风险因子、需水量风险因子、技术风险因子、水环境风险因子等。

运用Excel软件对1979年至2008年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图1、图3,人口状况参照图2。

由图1可见,水资源总量曲线几乎都在总用水量曲线的下方,水资源总量小于总用水量。说明水资源总量是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因素之一。

由图3,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呈下降趋势,但农业用水量所占比例仍然很高,可见农业用水量是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设备技术提高,一是耗水量减少,二是污水再利用。因此导致工业用水量减少。

随着第三产业及生活等其它用水量的上升,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分析图2北京市的人口上升导致其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0.99%。可见人口规模是影响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很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主要风险因子有:工业污染、农业用水量、人口规模、水资源总量。

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基于水資源系统的模糊不确定性,构造一个合适的隶属函数以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模糊性。

模糊集为U,U={x:0≤μp(x)≤1};缺水量x:x=C-S(C:总用水量)。

构造缺水量在模糊集U上的隶属函:μp(x)=0,0≤x≤Qmin(■)n,Qmin

水资源短缺风险可表示为:r=■μp(x)f(x)dx将北京市1979年至2008年水资源总量和总用水量代入以上公式中,由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出水资源短缺发生的概率,由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出水资源短缺风险值。最后通过判别分析划分风险等级与特点见表1。

表1 风险等级划分表

由表1结果显示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存在高风险。着重控制总用水量,采取措施提高水资源总量。

备注(符号说明):S:水资源总量;Qmin:缺水量的最小值;Qmax:缺水量的最大值;β0:自变量的系数;β1:自变量的常数;e:自然对数;n:大于1的正整数,在此我们取

n=2。

3 调控措施

据资料显示和建立的模型分析预测得出表2:

工业污染方面:北京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工业用水量所占的比例很大,降低其风险因子可以从技术方面采取措施,将工厂合理的布局,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无水工艺,这样就可以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也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量。

农业用水方面:虽然农业用水量逐渐减少,但是农业用水量比例仍然很高,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改变原始的灌溉技术,采用新型的节水灌溉可以节约用水,也可以开发抗旱的农作物,这样可以用少量的水也可以使农作物正常的生长。

第三产业和生活用水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安装节水装置、分质供水、合理规划城市供水管线、控制和限制人口数量,在法律上建立水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活中使用过的水循环使用,作为二级使用。

水源方面: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湖,改善北京当地的气候;采取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多水地区的水源引入北京这个缺水的地方,从外界引入水源。

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南水北调是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是一个长远对策,应该继续坚持。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125-127.

[2]赵耐青.《Logistic回归模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45-46.

[3]姜来文.《水资源价值论》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

论能源资源短缺与“两型社会”建设 第3篇

【关键词】 能源短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我国提出建设“两型社会”已经有几年了,在这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在能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不超过95年的时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中国由于其十几亿的庞大人口规模,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扩大与环境资源条件恶化的尖锐矛盾,使得能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挑战。

一、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

能源资源是地球亿万年来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血脉。当今世界常规能源资源的消耗速率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和人类开发新能源的能力,使得能源资源的供求越来越紧张。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大国, 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更为严峻。

1.从能源的储备和供求来看。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煤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有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石油资源有油区32个,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70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0.706万亿立方米;油页岩资源有64处,总保有储量315亿吨;石煤资源有93处,总保有储量42.56亿吨。能源的总地质储量居世界第三。

2.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人均占有能源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是美国的1/10、俄罗斯的1/7。我国煤炭剩余可开采量约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开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开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超过32年。据预测:中国能源需求缺口量到2030年大约为2.5亿吨标准煤,2050年大约为4.6亿吨标准煤。另据英国电力预测:我国煤炭的可采年限为80年,石油的可采年限为40年,天然气的可采年限为50年。这两个预测之间虽然有些出入,我国化石能源资源难以保证本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是不争的事实。

3.从能源的消费结构来看。根据地矿部门的普查和勘探,中国预测资源总量为40017亿吨标准煤,在能源资源中,煤炭占绝对的优势。若以常规能源资源总量为100,那么煤炭资源量在85以上,水能占12,石油和天然气仅占2~3。基于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以及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未来煤炭仍将在整个能源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7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0.8%,煤炭的比重高达70.4%,天然气仅为3.3%,水电为5.9%。全世界2007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5.6%、煤占28.6%、天然气占25.6%、水电等高达11.8%。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飞速增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4.从能源的耗用效率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按美元计算,中国现在每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据中国经济网披露,中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16.8%,日本的10.3%。我国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2005年,中国消耗了占世界总消费量30%的煤炭,却只创造了仅占全球总量4%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20个百分点。

据新华网报道,我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平均水平低15%~20%,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0%,低效电机及相关设备、低效照明产品仍在大量使用,高效节能空调市场占有率不足5%,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公共建筑、城市景观照明以及家庭用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浪费现象。据有关部门估算,如果我国汽车燃油能耗赶上欧洲平均水平,一年可以节约大约2000万吨成品油,价值至少1000亿元人民币。据《商业周刊》报道,据估计:中国的能效低下导致每年1200亿美元的工业产出损失和与污染相关的健康费用。

目前,浪费依然严重,这使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度递减。人均能源资源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只能走节约利用、高效利用、清洁利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可能走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老路。

二、能源短缺对建设“两型社会”的影响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是要通过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来达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能源短缺问题不仅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进而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制约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限制生活方式的改善提升。

(一)能源短缺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来看,人类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就会得到自然的有益回报;否则,就会遭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许多自然灾害都是这种报复的表现,自然灾难造成的损失是极大的。比较典型的就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动力的需求迅猛增长,加大了对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耗费,这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快速进入现代文明。

另一方面也使得能源日益短缺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能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酸雨现象越来越常见……。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耗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二)能源短缺制约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能源资源的大量耗费,虽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能源短缺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使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条件的约束边界。根据党的十六大描绘的蓝图,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将达到35万亿-36万亿元(按2000年价格),人均GDP超过2.5万元(按照1美元=8.26人民币的汇率约3000美元),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城市化率约60%。

我国石油缺口将达到2.5亿吨,天然气缺口将达到800亿立方米,煤炭缺口将达到7亿吨,这就不可避免会使巨大的能源需求更多地转向于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等。煤与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还需充分考虑这一事实。

(三)能源短缺限制生活方式的改善提升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仅包括人民吃好、穿好、住好、用好等,更重要的是包括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即便你每天吃着山珍海味、穿着世界名牌、住着公寓别墅、开着宝马奔驰,但是周围的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水中溶解着致命的化学物质,土壤中填埋着可怕的重金属化合物,多种材料释放出有害的气体或辐射。中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活动要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了城市环境质量恶化,不仅带来经济运行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来看,煤炭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是中国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合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来自于燃煤。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进行了室内不同燃料燃烧后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王黎华等调查了北京市40~65岁做饭的妇女,结果表明燃煤妇女呼吸系统疾病出现率为50.4%,煤气户为40.0%(P<0.05),相对危险度为1.94。中国西南地区是高硫烟煤的重要地区,对地处西南的贵州省某村进行的燃煤危害调查结果表明,敞灶燃煤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砷和氟的浓度超标3.2~64倍,室内存放的大米、玉米和辣椒的砷、氟含量超标1.1~1126倍。目前,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和中小城镇中,敞灶燃煤型烹调和取暖十分普遍,由此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也相当严重。这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坏影响。能源短缺已对“两型社会”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应对能源短缺,建设“两型社会”的措施

当前,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应对能源短缺,建设“两型社会”,需要一方面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另一方面减少能源耗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总之,要将节能减排作为应对能源短缺,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核心。

(一)高度重视节约,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虽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充分使用,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高度重视节约,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在生产领域强制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使企业采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及设备。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合理引导消费,鼓励消费节能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还需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表率。政府除了要深刻认识到节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制度、法制、体制、机制、政策、组织、宣传、科技等方面采取坚决措施,制定和实行规划、法律法规,做好监督工作、管理以及引导工作;政府更应从自我做起,从节约意识的率先树立,到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用车、节约办公费用等方面率先垂范。如在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技术工艺的推广中,政府应当优先购买。政府的优先采购一方面可以促进该类产品的市场推广,为企业提供资助,另一方面可为全社会做出榜样,带动全社会节约。

二是宣传教育。在推动我国节能工作深入发展时,还必须依赖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多种媒体工具和宣传教育方式来培养公众的节能意识,以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和公众参与节能活动的积极性。

(二)加强法制建设,为节能减排提供环境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不仅揭示了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要无限性的矛盾,还指出了浪费存在的必然性及其遏制的条件,即法制。我国能源资源浪费巨大,环境污染严重,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浪费只违纪不犯罪,有时浪费连违纪都不算,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虽然有处罚但过轻。有必要利用法制的力量,加大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首先,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制定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研究制订《工业节能管理条例》、《公共设施节能设计标准》等配套的行业法规,加快组织制定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能耗准入及环境准入标准、节能减排设计规范,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机动车、建筑、家用电器等能效与环境标准以及公共设施用能设备的能耗与环境标准。各地区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研究制定本地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与环境标准,要严厉打击违法交易报废旧机动车和船舶等。

其次,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公共设施的能耗及排放物等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情况,禁止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减排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产品。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为节能减排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与进步是应对能源短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支撑条件。应对能源短缺,建设“两型社会”方面的主要技术应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应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以资源恢复和循环利用、环境恢复与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三类关键技术及相关工艺设备为重点,开发和建立“两型社会”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优先解决影响我国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国情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能源资源的供求关系良性发展,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明显改善。2008年7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世界能源理事会亚洲区工作会议上,一些中外能源问题专家同时提到,当前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正面临着“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及价值,全社会的认识还没有做到真正统一”等四个主要问题。

从英美日等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是一条好的解决途径。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应该建立在有法律法规保障的基础上,构造公平和竞争的科学管理模式,注重基金的杠杆作用和成本效益,达到促进我国节能产业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发展目标。基金的主要融资方式可采取用电户交纳电力附加费的集资方式,符合“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体现其公平性,易为我国公众理解和接受;打破了单一靠政府投资的传统方式,易为政府采纳。我国的基金规模应该根据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的远景规划而定。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基金使用模式应该结合国家激励政策所需支持的重点和优先发展的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项目而定。

(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为节能减排提供基础

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是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一些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如:对不同行业制定耗能标准,超过耗能标准的加价收费;限期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鼓励行业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并继续关停规模不经济的企业,特别是耗能大户,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要加大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利用等。另一方面是合理布局产业,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耗能量相对大一些的行业尽量安排在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北方,耗能小一些的产业安置于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南方,这样可以使得全国的能源资源得以协调,减少诸如“北煤南运”之类的工程,也可以使得全国的铁路等运输系统的紧张局面得以缓解。

(五)完善能源储备制度,为节能减排提供保障

能源市场面临明显的经济变数和全球不确定因素。新的风险因素不断出现,包括针对能源设施和能源贸易咽喉要道的恐怖主义袭击,以及产油国的政治动荡,许多情况下这些变动又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复杂,建立能源储备以应对能源问题,具有必要性。紧急情况下能源储备是应对可能发生的短期供应波动的最有效的途径,能源储备包括能源产品储备和能源资源储备,前者包括石油、天然气、天然铀产品等,后者包括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特殊和稀有煤种等资源。国家应建立和完善能源储备制度,以规范能源储备建设和管理,提高能源应急处置能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在建立和完善能源储备制度时,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更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海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能源企业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共同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燃料;积极组织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能源资源与环境方面的争端问题。

参考文献

[1]寿川.只有可持续才能发展[N].市场报.2004-07-09.

[2]丛大鸣.积极推行能源计量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N].经济导报.2006-7-17

[3]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龚雄军.充分认识积极扩大进口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贸易.2007(4)

[5]王金南等.能源环境和公众健康[J].经济研究参考.2004

[6]辛鸣.科学发展观不等于什么?[J].资料通讯.2004(4)

[7]张仁寿,施卫华.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访我国《节约经济学》创始人黄铁苗教授[J].广东经济.2007(9)

[8]能源形势严峻 浪费触目惊心[N].报刊文摘.2008-08-1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1]龚雄军.充分认识积极扩大进口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贸易.2008(4)

[12]王金南等.能源环境和公众健康[J].经济研究参考.2004

[13]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马凯.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J].中国经贸导刊.2006

上一篇:厦门鼓浪屿下一篇:妇科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