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2024-07-23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精选12篇)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第1篇

内部审计, 是指在组织内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是内部监督的重要形式, 是完善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也是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1、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

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一方面,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促成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促进企业各项管理活动规范、高效、经济地运作;可以监督和协调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有效防止内部控制失效, 顺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以避免企业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和参谋, 避免因决策失误而给公司带来损失;可以改善内部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决策信息的有效程度。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 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 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堵塞生产经营中的管理漏洞,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可以独立客观地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价, 有利于风险识别、分析和处理, 建立风险评估价机制。

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 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企业领导和员工观念落后, 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 内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隶属关系不清, 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准则发展相对滞后, 具体操作缺乏制度化和规范性;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职能定位认识不清, 范围划分不明确, 弱化了内部审计地位;内部审计人员安排随意性较大,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内部审计方式手段陈旧, 不能与时俱进, 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

1、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优化内审工作环境

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一方面, 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 通过审计知识培训、审计法规宣传和典型案件解剖, 使企业经营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在思想上真正提高认识, 使内部审计得到员工和领导的理解、支持及配合, 形成一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氛围, 将“要我审”转化为“我要审”, 排除审计工作阻力, 切实把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同时各级内部审计部门要做出审计业绩, 用审计的成果来赢得领导和其他员工的认可, 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另一方面,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通过提供各种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审计支持, 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被审部门、董事会等方面的关系, 为内部审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2、完善内部审计法规制度, 提供有力的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一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 但我国的法律体系中, 在内部审计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出台, 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简单提到, 法律层次较低, 效力不高, 无法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为了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 相关部门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尽快制定、颁布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业务准则, 明确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义务和职责, 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内部审计人员有章可循, 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 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更快更好发展。二是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 在国家已有的相关政策基础之上, 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或章程, 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设置, 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的划定, 明确审计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内部审计流程及程序的规范, 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等, 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 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服务, 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

3、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提升内审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能让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机构设置上就必须体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 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是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组织保证。从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来讲, 领导层次越高越有保障, 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 结合我国的国情及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 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及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 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得参与或负责企业内其他职能部门的任何实际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开展独立、客观的经济监督活动, 不受来自管理层和其他方面的干扰, 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入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不得随意变动, 结合期轮换岗位制度, 保持内审人员的独立性, 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4、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改进工作方法

内部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为了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 必须合理地进行职责权限及职能定位, 科学地采用工作方式和手段, 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它不同于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 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其次, 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局限在财务领域, 工作职能主要是“查错防弊”, 内部审计的作用仅仅发挥了一小部分。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该不断开拓新的内部审计业务领域, 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 还要进行经营管理、经济责任以及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审计, 不仅要进行事后监督, 还要积极发挥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的作用, 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扩展和提升审计的质量和规模, 使内部审计工作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也要从检查监督向分析、评价、提供管理经验等拓展,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最后, 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以较少的人力和时间, 完成更多的审计任务;广泛深入地应用计算机辅助内部审计, 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采取内外部审计合作的交叉审计模式或内部审计外部化, 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重点审计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降低审计风险。

5、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随着审计职能的日渐深化、审计手段的不断创新, 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要求,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高的现象,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第一,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种形式、各种途径的培训机会, 培养内部审计人员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升综合素质, 加速知识的更新速度, 逐步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 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趋向合理, 以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多方面、全方位的要求,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技巧, 还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 高度的责任感, 廉洁自律, 不徇私舞弊。第二, 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性,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由专人担任, 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 特别是财务部门的人员兼任, 要以独立的第三者的身份去检查、监督、分析、评价企业的各项经济工作。第三, 实现内部审计的职业化管理。借鉴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 在进一步完善准入、执业制度的基础上, 引入认证制度, 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结合科学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壮大职业内部审计队伍。第四, 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引导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将理论结合实际, 边学边干, 及时总结内部审计工作经验, 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趋完善,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也相继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与体系。但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整体起步还比较晚, 仍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也因此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正视当前所存在的不足, 积极改进, 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将我国的企业管理推向更高的水平。

摘要: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内部审计在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在审计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存在的问题, 本文拟从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入手, 进而分析当前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 最后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能让内部审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内部审计,作用,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美玲.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周刊, 2008, (4) .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2篇

【摘 要】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企业层级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强、完善各业务环节、企业各层级之间内控制度的建设,而公司内部审计则适应这一要求。目前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已成为国内企业上市成功重要条件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部中的重要性地位。根据内部审计在企业不同环节发挥的重性层度,及结合我国国内企业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总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销售及收款、采购及付款、生产、存货、研发、固定资产、资金、会计税务等各个环节。要做好内控的工作,除了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规定外,还需要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机制来降低内控的风险,从而不断提炼、完善内控制度,防患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进行测试,分析各控制点是否存在薄弱点,是否需要整改,以及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运行情况,同时审查各项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落实情况。

2.内部审计有利企业良性运作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对战略管理的影响作用是渗透在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步骤中的,甚至可以渗透到每位员工身上,是企业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为了让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企业的价值观,则需要借助内部审计规范企业经营活动每个环节的经济秩序,发挥内部审计最基本的经济督导职能。通过监督手段,推动、灌输全体员工坚守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可以帮助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降低、防患舞弊行为,从而提高企业良性运作。

3.内部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内部审计贯穿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对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评价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效益,提出改进观点,从而推动企业内部人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

内部审计除了发挥服务与监督两机制外,同时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反馈,并积级主?庸娣镀笠的诳刂贫攘鞒獭⒎阑嘉蠢捶缦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度不高

很多企业认为外部聘请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可以完成本企业的审计职能,认为设置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不但增加人力成本,而且没有外部审计机构的水平专业,发挥不了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水准。如,有些企业在发展初期未设置内部审计人员,在发展中期就算设置内部审计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在企业组织架构中不突显、不重视其机构的职能,导致业务部门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最终产生贪污、行贿等舞弊行为,从而腐败企业。

2.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相对低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成败。如企业价值观的践行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进行推动,而往往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差,往往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及法律、预算、信息技术等综合专业背景的知识。

在企业内部展开经济审计时,若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做到自觉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且内心缺少强烈政治思想博弈时,往往因为一步之差的念头,做出违背内部审计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但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而且失去自我正确的价值观,让自己走上错误的人生。

3.内部审计缺少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机制

企业若不授予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则将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的价值,而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企业在发展的经营中,往往误将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或职业执行总经理下,如将负责全国销售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在销售总经理下等,因销售审计团队的绩效KPI由销售总经理点评,销售审计团队担心个人经济利益的影响,从而使销售审计团队在业务执行过程中无法客观、独立、公正的工作,从而无法发挥销售审计的价值,甚至失去销售审计机构真正存在的意义。

4.民营企业审计定位局限,内部审计内容狭窄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往往偏向账务审计,如财务人员账务记账是否存在错误,发票报销审核是否严格按公司标准、流程、制度报销和审核等,而这块往往财务主管、经理等角色人员已做把关,审计人员对此进行二次复审,不但难以再审查出问题,反而增加成本。而公司生产采购、营销渠道或终端的资源,是否真实投放、投放的金额大小是否真实等,审计人员却未介入监控审查,但往往这两块费用是占公司主要的成本费用,而且是构成账务处理的原始依据,审计人员不应仅对产生后的单据的数据简单的相加减复核。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1.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给予充分的授权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独立工作。如营销审计机构隶属集团董事长下,而非在销售部经理管辖下,以集团的角色充分授予销售审计机构权限,且其组织地位超然独立于企业的任何管理部门,发挥集团授权的权威性功能。这样有利于销售审计机构发挥独立性的作用,且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各项所需资源得到充分的保证。

2.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培训

内部审计人员是一支权威而独立审查的监查部队,他有区别于其他职能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职能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同一政策,实现同一目标时,管理人员往往仅限管辖部门范围的局限,而审计人员可以无限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工作领域非常广阔、甚至无界,那则必须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向多学科、多智能的方向发展,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强大的内心素质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如营销审计人员在对营销渠道门店、经销商的费用投放进行审查时,不仅需要懂财务内控专业水平,而且懂营销的商业政策、渠道的操作模式等营销专业知识,同时时刻具备独立性思想,不受他人干扰、不受他人行贿等经济诱惑,必须具备财务、业务、法律等综合素质水平。

而上述这些综合性强的营销审计人员,集团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考试和不定期政治素质教育及考核,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梯队的后续教育培养,使内部审计计人员的知识随业务模式、政策制度的改变而提升,不断掌握新的内部审计手段、方法的新技能,让销售审计人员不仅懂财务知识、而且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且发挥审计机构的审查价值。

3.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办法

任何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运行好坏,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也就是对企业给予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高度决定内部审计的质量。但给予的定位高度或权力大小必须从独立性的角色思考,即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任何审计工作时,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威胁,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后,需要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即不仅有经济监督职能,还要有经效益和战略发展目标服务的作用。明确职能后,再梳理清楚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建立内部审计各项规章制度,跟进内部审计机构运行的情况,对审计人员审计输出的成果进行评估,是否真正有效发挥监督角色的功能,是否提升企业的整体内控管理水平等,即从全方位提升内部审计管理办法来提升和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拓宽内部审计领域,积极实行营销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不应仅局限审查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财务报销审核是否符合内控等财务领域的事项,而应延伸业务的前端或终端。如耐用、快消品等行业往往在网络媒体、电视广告、市场渠道等不同方式,进行大量的营销宣传活动而费用投放,而这块资源投放的真实性,必须一支懂业务、审计两多角色内部销售审计机构进行监督审查。所以根据企业的特性,经济重要性角度评估,必须拓宽内部审计的领域,重视营销审计机构,积极充分发挥营销审计的价值,帮助企业提升营销内控管理水平。

一家成功上市的企业或基业常青的企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审计人员的成长性,发挥内部审计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审计方法,更新审计内容。同时,内部审计未来必须朝着服务与监督方向发展,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反馈,并积级主动规范企业内控制度流程、防患未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探析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 控制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的重点从单纯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可靠性转向同时注重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建设,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通过被监控对象所存在的问题,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在设置和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对照各种标准进行评价,促进控制系统的不断更新与优化。

1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存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差 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和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甚至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部门的这种现状导致其很容易受利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很难真正的发挥出它的作用,另外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做出的审计处理也很难真正的贯彻落实,长此以往下去内部审计部门就名存实亡了。

1.2 内控审计职能缺位 现在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真正职能,只是把精力放在了对生产经营的监督和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上,并没有履行自身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并做出管理建议的真正职能,现在审计工作基本上都在财务领域,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其实并没有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

1.3 审计方式单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起监督的作用,都是事后审计。这种单一的审计方式无法做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所以要想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应该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只有内部审计能够及时的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及时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实现对企业内部的有效控制。

1.4 人员配备不合理 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体现在财务领域,所以企业的审计机构人员一般都是由相关的财务人员组成的,但是现阶段内部审计正在向经营、管理领域拓展,过去的审计机构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缺乏,这种人员构成单一的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内控审计作用的发挥。

2 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概念及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按照COSO框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5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过程、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与之相对应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也可从这五方面来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 审查企业的控制环境 对企业采取的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就是控制环境。无论哪个企业要想实施内部控制必然需要特定的控制环境的支持,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很多环节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内部控制的建立、内部控制的实施等。一旦企业控制环境不利于内部控制,是很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就算勉强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控制环境内容包括:经济性质和经营类型;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管理层倡导的组织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各项职责的分工及相应人员的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

2.2 审查企业的风险管理情况 对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采取措施管理风险产生的各种事项或情形的过程和方式就是风险评价机制。如果企业面临风险会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经过调查发现很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失败的原因都是错误的估计了自身面临的风险,没有及时的控制住风险。风险管理内容包括: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分析各类风险。

2.3 审查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是控制活动,因为即使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很强的风险意识,要是没有严密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也就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应用的作用。控制活动包括授权、分工、信息处理、评价、资产和记录安全等一系列控制程序,它应该体现在企业的各部门和各项业务及管理工作中。

2.4 审查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情况 信息系统是指通过一定程序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活动进行识别、收集、处理、报告和分析评价。沟通是指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和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了解各自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职责,员工之间的工作联系以及特别情况下管理当局自上而下和员工自下而上报告例外事项的方式。只有对审查内部的信息进行充分、及时的沟通,才能帮助管理者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风险,并迅速的采取对应的措施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信息与沟通内容包括: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所有信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序运行,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2.5 审查对控制的监督 监督能够强化内部控制的基本功能,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特殊要素。内部控制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它的政策和程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失效,所以,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和有效,方便管理者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的调整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对政策与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效果需要进行跟踪式的监督与评价。

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笔者结合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理论,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

3.1 健全企业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的好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都有影响。企业在实务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如鼓励民间资本及国外资本的参与,规范股权的市场交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股权结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董事会的组织机构;完善公司治理,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形成相互制衡,防止内部人控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调动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自觉性。

3.2 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在拥有很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风险挑战,企业必须及时的把这些风险识别出来,然后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领域,及时把隐患消除。而实现科学的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应该在经营过程中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该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按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

3.3 控制信息沟通系统的要点 首先,要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公司上下级之间,同级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其次,在企业内部通过办公系统把相关的控制要求和程序传达到各职能部门,企业和员工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建立沟通渠道,比如电话、邮箱等,通过沟通帮助企业内部员工掌握所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每个员工都意识到自身所要承担的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而且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还能够及时的取得和交换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另外,要建立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监管者等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反馈,并及时处理这些信息和意见。

3.4 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中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所以,只有内部控制被监督,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被真正的实施,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保证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也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或者两者结合起来。

3.5 采取有力的监督监察措施 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接收监察。监察是不断对内部系统的表现进行评估的过程。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应向相应的上级领导层汇报。上级领导层可以是高级管层、审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企业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监察,识别、报告并及时修正其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参考文献:

[1]黄辉.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7(4).

[2]杨英莉,王丽琴.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7(1).

[3]池建刚,李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商场现代化,2004.

[4]周爱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中国农业会计,2010(10).

[5]杨胜雄.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会计研究,2011(8).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第4篇

目前世界范围内财务危机事件层出不穷, 企业管理层也开始注重内部审计的作用, 特别是在我国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 股份制企业越来越多, 为实现它们的目标———争取早日上市, 积极采用各种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实现上市的首要条件。为防止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不法操作行为, 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足, 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企业领导观念老化、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内部审计的法律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不利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 (包括有形的经济效益和无形的经济效益, 其中无形的经济效益如公司的信誉、知名度等)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的改进程度满足不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 企业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价值上显得力不从心。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往往是出于外界的压力, 如法律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等。正是由于是在被迫的情况下设立的, 企业内部审计只是形式问题。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甚至存在偏见, 具体表现为: (1) 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不是企业的盈利部门, 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 对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重视起来, 认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只有成本的投入, 没有利润的产出, 认为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是亏本的事。 (2) 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是费力不讨好的活, 对审计工作显得较为懈怠, 根本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3) 内部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有着抵触情绪, 认为内部审计进行的审计工作是一种对他们工作的阻碍。正是由于内部相关人员对内部审计的偏见认识, 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处处受限, 从而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内部审计的改进更无从说起。

2. 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企业的投资呈现多元化, 如企业的并购、分设、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内部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企业的这些经济行为中,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 不仅要能懂财务和审计知识, 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绝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转过来的, 知识面较单一, 缺乏与经营、管理、生产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使得内审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 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3. 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

目前,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 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 当对某一销售收入进行审计时, 往往审核其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 所附票据是否齐全, 而不管其价格是否合理, 认为那是经营部门的事, 与财务无关。再如, 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 往往忽略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 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 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准确的会计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 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 合作对象是否恰当, 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一般不去深入分析。

4.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障。

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领导, 会在审计工作中受其干预, 从而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在我国, 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虽然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对内部审计的授权不明等, 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也只能保证形式上的独立, 而很难保证实质性的独立, 因为独立性得不到保证, 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独立性和权威性受限, 审计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展开, 审计范围就会受到限制, 审计的质量就无从提高, 就不能很好的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 不利于管理层高水准决策的做出, 对公司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5. 审计技术与方法落后。

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也比较落后, 财务部门采用会计软件, 即会计电算化进行账务处理, 而审计处审计人员依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 比较起来就显得有点滞后。对各种实物的盘点方法也比较简单, 如内部审计人员在盘点存货时多采用抽样审计, 在审计后不考虑抽样外的存货是否存在问题, 抽样误差是否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中。此外还表现为事后的补偿性审计多, 事前的预防性和事中的实时性审计少, 比如任期审计多为事后审计、时效性不强等。

6. 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易发生冲突。

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被审计部门是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 内部被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心理上就把自己定义为被监视的角色, 抵触情绪较高;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为了保证一定权威性, 就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义为更高层次的监督者, 以监督者身份对内部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从而出现地位表面上的高低之分。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矛盾便在这种不平衡中滋生出来, 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改进内部审计的策略

1.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内部审计进行全新的认识。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就是要求企业改变传统观念下对内部审计存在的偏见认识,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内部审计进行全新、正确的认识。内部审计虽在表面上看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利润, 但内部审计具有对企业内部活动进行监督的作用, 能够查找出企业内部存在的隐患, 然后上报上级领导进行改进, 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并不是企业经营的亏损部门, 而是会在长远上为企业带来利益的“绩优股”组织。

企业应该端正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加强内部审计的授权, 保证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更应该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改善工作, 使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各方面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方面,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遵守行为准则, 以高标准的诚实、客观性、勤奋和忠诚的原则要求自己; (2) 具有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 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中, 应熟练地应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精通会计原则和技术;了解和熟悉管理原则, 有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经济、法律、税务、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具备识别问题的能力; (3) 公司适时地对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后续教育的机会, 让内部审计人员在后续教育中了解更新的财务、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鼓励审计人员学习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 拓展内部审计的作业领域。

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届时也会发生转移。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 有条件企业的内部审计应适时地调整其工作重点, 并将作业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展到管理审计。有条件的企业在有效开展或恰当委托外部从事财务审计的基础上, 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向下列领域拓展其作业:一是内部控制审计;二是管理 (经营) 审计;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四是合同 (合约) 审计;五是工程项目审计;六是环境内部审计;七是质量控制审计;八是风险管理审计;九是战略管理审计;十是管理舞弊审计。

4. 建立适当机制来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提高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上要考虑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最主要的就是不任用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公司应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相应的授权, 并进行公告, 最重要的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自信, 阻止内部被审计部门的无理刁难。同时要将在内审机构设立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 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持内审机构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 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5. 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

在提高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方面,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化审计转化, 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这是在传统的对人审计基础上的附加, 是对人和机的双重审计, 这样在增加审计人员的负担的同时, 也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提高审计技术和方法上, 可以采用创新的方法, 如采用并行审计技术, 在应用程序中嵌入专门的审计模块, 适时进行审计, 采用“拍照法”将各主要点联系起来, 增强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此外, 内部审计应该将事后的补偿性审计改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紧密联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 其中事前的预防性审计和事中的实时性审计占较大比重, 并逐渐替代事后的补偿性审计。

6. 协调内部审计与被审计部门的关系。

为了协调好与公司内部被审计部门的关系,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遵守内部审计职业准则, 保证审计的质量, 降低审计的风险, 在程序上保证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单位负责。 (2) 遵守内部审计道德规范, 做到公私分明。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时, 应坚持原则, 保持客观职业谨慎性, 这样有利于在被审计单位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3) 创造独立性工作环境, 制定回避机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际关系对审计客观性的损害, 有利于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审计。 (4) 积极沟通, 理解别人, 善于倾听,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理解他人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在与对方沟通时, 要善于倾听, 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环境, 从而客观地发表意见。在保证客观性的同时, 也维持住了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

摘要:文章从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出发, 探讨了如何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改善内部审计工作, 拓宽内部审计范围等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James Roth.Best Practices:Value-Added Approaches of Four Innovative Auditing Departments[M].IIA, 2000

[2].马瑞军, 达云勇, 陈杰.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 2004 (4)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第5篇

时间:2014-07-01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国外在综合欧亚主要国家、美国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法规和准则的基础上,2002年的亚洲内部审计研讨会从公司治理的广义角度,做出了完善的公司治理设计:保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不断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外如实披露内部控制现状;保持一个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可见也已经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我国自1983年利用行政手段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内部审计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来,政府审计以及独立审计在社会公众的关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与其相反,内部审计却处于发展缓慢的态势。面对新世纪,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将何去何从;将怎样去面对现代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在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同时,内部审计发展的未来动向如何,这些都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2006年1月11日,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中国内部审计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国内部审计也还存在着不足,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等同起来。他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以真实性为基础,加强自身建设是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共性。同样,二者区别也很明显。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内部审计要以事前内部审计舞台大、领域宽,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具体操作实践上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借鉴国外内部审计先进的技术与方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此,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监督、服务职能,对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地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营管理和控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职能部门,通过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来确定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是否有效地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并据此对所审查的活动组织内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内部审计职能要求也在不断的深化。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具有三项职能,即监督、服务、评价和鉴证。

(一)监督职能

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一项共同职能。《审计法》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这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的保证。《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国家审计署第一号令)第七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下列事项进行审计:(l)财务计划或者单位预算的执行和决算;(2)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3)经济效益:(4)内部控制制度;(5)经济责任;(6)建设项目预(概)算、决算;(7)国家财政法规和部门、单位规章制度的执行;(8)其他审计事项。”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就是要求内审要依法对上述八方面进行审计监督,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我们日常内审工作中,也正是围绕着这八个方面开展工作的。比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等,通过这些内部审计,为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服务职能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法规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上起着监督作用;它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又负有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服务的义务,也就是说,运用内审现代技术和手段,剖析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其原因,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在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上提供决策服务。这种服务具有双向性。外向型服务也称监督型服务,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令、税收等法规依法经营,以适应国家整体经济运作的要求。

为政府行使监督职能,对企业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是内向服务,即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和法令,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审计、分析,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帮助企业建章立法,加强内部管理,挖掘企业潜在的效益因素。

(三)评价职能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都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损失浪费,提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利用效果,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的效益。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即对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审计,客观评价和确定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指出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提高效益的潜力,要求采取措施,提高投资利用效果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物资、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企业盈利,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的三项职能是对立的统一。审计的基本职能一一监督职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监督,进行评价,达到服务的目的。同时,监督和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服务。

(四)鉴证职能

审计被视作是为了第三方厉害关系人的利益而对管理进行“独立鉴证”的是美国管理协会(AIM)。AIM的主要观点是鉴证意义上的管理审计是由独立的外部注册会计师,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通过对组织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机构等分项研究来就组织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发表批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鉴证意义上的管理审计的核心职能是批判性职能,如果从审计的本质意义上来衡量,外向型管理审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审计。

三、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显现,也引起业企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还很不够在我国,由于受到企业性质和规模的限制,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一部分认为,内部审计只是走形式,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不注重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一部分认为,外部审计可以很好地监督企业的正常发展,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限制了他们的职权和自由权,并且内部审计没有外部审计的客观性强,也没有权威的鉴定作用。因此,企业忽视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安排,使内部审计发展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案例:中南家电企业是一家拥有1500多人的中型民营企业,年收入超过7亿元,分设在全国的分公司有11个,目前只有一个审计人员,除完成本部领导交给的任务外,还要去分公司进行有关的财务审计。这严重制约了审计范围的增加,制约了审计开展的深度,审计人员疲于奔命,就象赶场一样,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全都是流于形式。论文格式再之,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够,难于胜任较为复杂的岗位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业务不规范,工作无序开始,审计工作质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现在中南家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第一学历是会计本科,以前主要从事财务工作,半年前才从财务部调来从事内审工作,对管理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较少,难于开展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和风险审计。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方面,也显得明显的不足。没有专门针对具体的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仅靠个人凭经验的积累和平时收集的资料来增加知识量,这是明显不够的。再者就是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审的时间只有半年的时间,缺乏一定的职业审慎性和敏锐的眼光,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知识贫乏现象。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对风险关注度不高,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前,缺乏对危机预防的前瞻性判断。

因此,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管理不当,于2010年10月已亏损了800万元,已濒临于倒闭状态。

(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有待提高

在我国,内部审计首要职能是监督,按照企业厂长(经理)的指令对本级各部门、下属各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人员大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和监督上,而不是对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点和定位都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模、投资主体等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需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转变单一的监督职能,增强服务职能,将内审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管理审计上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发挥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造成内审人员的信心不足。由于我国特有的体制造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对内审工作的不理解,内审工作受到企业各方面的制约或干涉,内审机构和内审员地位不高,审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地位,其独立性较差。造成内审人员对做好内审工作缺乏信心。内部审计机构由主要负责人(厂长或经理)直接领导,其地位和职权超越于其他职能部门。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可以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人、财、物、供、产、销等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由于在本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其权威性也大大增强,其职能作用的发挥有了比较充分的条件。但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时,不可能不受企业负责人意志的支配,如果企业负责人重视内部审计,它就得以发展;如果不重视,不但得不到发展,还会被撤并,失去内部审计成长的起码条件。而我国许多单位领导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内部审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仍然无法保证,其监督也就失去了刚性。

(四)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有关审计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例如:经济处罚权往往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约束;经济责任方面的审计尚无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这都将成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的隐患。再者,就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数据失真现象很严重,甚至有些单位搞真假两套账,私设“小金库”,这样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面临不能查清事实真相的风险。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几率,使审计人员难以发现企业经营中的舞弊,形成审计风险。

2.内部控制审计方式落后,审计内容较局限

我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这本身就蕴藏很大的风险。因为制度本身是固定的,但是每个部门面临的环境和情况却是灵活多变的,仅仅依靠制度基础审计,无法因地制宜地发现企业舞弊现象,可能会使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另外,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都是事后审计,这样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整个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在审计内容方面,目前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是否合法,认为这就是内部控制审计,他们审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帐证、帐表、帐帐是否相符,忽略了企业管理和经营领域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

3.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中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一般都与其他科室处于同一级的地位,这就很容易造成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受人际关系及利益的影响,无法独立开展监督审计工作,造成审计部门作出的决定得不到相关业务科室的认真贯彻落实,人浮于事,实际架空了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使其失去审计权威性,成为可有可无的部门。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连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都没有单独设立,这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势必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较单一由于我国企业一直存在一种思想,即:审计就是审账。因此,在相当数量的企业中,内部控制审计的人员都是财务出身,并没有太多管理知识以及业务知识,审计中也仅仅抓住财务数据不放手,无法从宏观和全局把握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这样一种较为片面的审计理念下,内部控制审计难以发挥更大作用。

(五)内部审计人员水平不高,审计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审计人员不仅要能懂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其中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

(六)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风险管理和科学抽样技术应用缓慢,对风险管理理论的认知差,缺乏系统审计的观念,先进的风险管理基础内部审计理念还没有被实务界充分认识和接受。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工作的风险无法量化;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很少开展,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审计模式落后,很少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基础审计模式。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业务范围仍然停留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的审查和生产经营监督上。内部审计技术还停留在简单的账证、账账、账表核对及对会计资料的常规审查上,很少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基础审计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进行更为广泛的审计。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企业管理层,应深入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思想上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层,应从战略角度考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为部审计配置适宜的人力、技术、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建立其权威性。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监控和约束机制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内部审计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站在全局的角度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

(二)准确定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企业的内部审计一向注重监督职能,但企业也不应该忽视其服务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将由“监督导向型”向 “服务导向型”转变。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侧重于“服务”,即“经济评价”,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组织管理当局报告有关差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措施,合理使用房间,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导向型的本质并非放弃监督,相反,其目的正是通过对分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要使内部审计独立地发挥作用,需要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中。同时,要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建立健全产权监督机制,有限制的将内部审计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之下,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其维护投资者权益的作用,从而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奠定基础。

(四)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1.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国家应研究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审计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变更审计法律法规,灵活把握审计范围,使得内部控制审计有法可依,彻底消除那些审计手段无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优化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审计人员的权利责任。只有通过健全完善因地制宜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才能使审计具有权威性,才能避免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2.改变内控审计方式,拓宽审计内容

企业应当做到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微观审计与宏观方面审计相结合。克服以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习惯性的事后审计,将控制前移。使企业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改正问题,不再”亡羊补牢“,而尽量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更全面地看待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站在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不仅仅集中于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的确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最基础的控制平台,但它绝不是内部控制的唯一内容。例如,郑百文,深华源,银广夏等很多曾经的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也都比较健全,但是忽略了会计控制之外的控制环境导致会计控制失效,这种案例还有很多。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不应仅限于会计控制范畴,应当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层面,每个重要控制。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审计人员应当更多的注意企业发展的背景,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企业控制环境中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这些方面,促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日臻成熟。

3.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审计部门

将内部控制审计随意交由企业某一业务部门进行,或者设置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在实践中已经发现了很多弊端,要想改变现在在某些企业中对内部控制审计流于形式的现状,应当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且这一审计部门应当是高于一般业务部门的,对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包括环境、文化、财务、管理、生产、营销等进行统一协调地审计和控制,站在企业内部控制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并提出建议,还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轮岗制度,如有需要可聘请外部会计师审计,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最大限度地克服内部控制审计的天然缺陷。提高审计人员判断能力,培养业务”多面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对财务数据合理合法与否的审计,对环境、人文、管理、经营、技术、人事等多方面的控制审计同等重要。因此,审计人员在具备财务知识的同时,也要全方面了解公司的其他情况,企业可以有意培养这种业务上的”多面手“人才,让部分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员工去更多科室轮岗学习,这样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熟悉和锻炼,这类员工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公司全局,提高专业判断能力。这样一来,审计人员可以全面了解公司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进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并出具审计报告。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1.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道德素养。内部审计职业特性要求从业人员运用一定的执业判断,这是将审计风险在最低限度的前提保障。

2.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技巧外,还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

3.是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内部审计结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内部审计方案制订阶段,应根据被审计阶段的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测评,恰当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程度,在内部审计实施阶段中,保持高度的职业关注,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来控制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现代 审计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现代信息系统管理和评价技术。此外,为了实现审计电算化,审计机构和组织中更需要有既懂审计,又懂信息系统能够的设计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六)将内部审计直接纳入企业管理的范围

内部审计是代表出资者、经营者、决策者从事综合性的经济监督,直接参与生产、流通领域创造价值过程,对公司全过程进行监督。其监督的内容应突破传统的以财务收支为主的模式,向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发展,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做出评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公司增加价值服务。管理咨询是建议性的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为公司增值并改善运营,其范围包括顾问、建议、协调、过程设计和培训等。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大力开拓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还要做好管理咨询等增值型服务工作。在一个存在有效治理机制的公司中,管理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帮助公司实现这个目标。公司的生产经营复杂多变,内部审计部门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管理者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结论

关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问题分析 第6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内部审计 问题分析

一、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对审计人员来说,审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审计素质,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通业务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政策法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具备经济活动分析能力,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如一般商业知识、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

一个审计项目往往是一个公司、多个行业、多个项目,非常广泛,情况也相对比较复杂,如果确定可能出现的风险就仓促上阵,内部审计就非常有可能以失败告终。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应花足够长的时间了解单位的总体情况、业务流程,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应着重从“人、事、钱、物”四方面考虑,企业必须强化对人的管理和监督,通过了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缺位现象严重

有些企业由于机构设置简化,往往不单设内部审计机构,内审工作与财务工作在一个业务处室。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不甚了了,不少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会部门转岗或由财会部门兼任或是从其他部门调来,有的未经过审计业务专门培训,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有些企业管理者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安置、照顾的部门,内审机构成为企业安置其他部门退线干部的一个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内审机构缺位现象严重,很难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应从第三者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其地位应是超然独立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在一起,仅有极少数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隶属于审计委员会。而且我国原有的审计制度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若发现有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内部审计机制发育不良,且导致多数内部审计最终还是偏向与其利益有关的一方,失去或难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内部审计职能轻视服务

内部审计机构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为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电力企业对内审在促进企业发展、实现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次上。有些内审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在企业的各种正式文件规定中,强调“监督”的多,提倡“服务”的少;强调“事后监督”的多,提倡“事前、事中监督、服务”的少,这种过分强调事后监督的指导思想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思想因素。

(四)管理人员的理解不准确

有些企业管理人员经常将“内审监督”与“会计稽核”混淆不清,或将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等同起来或相混淆,有的甚至将企业自主经营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立起来,存在“企业内部审计没什么实际意义”的看法。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等同于厂长经理的行为工具,事事唯领导人马首是瞻,处处依厂长经理旨意行事,内部审计应开展的工作没有认真开展,不属于内部审计的业务却在越俎代庖,未能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有些内审人员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三、改善电力企业内审问题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电力企业管理者应明确一点:一个健康的企业应有合理的分权与有效的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作为制度保证,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的个人利益的实现并通过授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加强监督。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因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忽视对材料规格、质量方面的检查,或有意购买残次品。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各业务部门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其独立性使得它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电力企业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环境基础环节的应有职能,对本企业及子企业的财务收支、财务预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内控机制及建设项目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然后通过整改措施纠正各种差错、完善公司的管理制度,起到防止、发现和纠正问题的作用,从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自我完善和修复。

(二)建立内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作为最有效的内部监督手段之一,已在西方20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成型、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组织形式使内部审计机构在地位上实现超然独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电力企业应彻底改变由于人员少、兼职多而将内审机构与财务、纪检等部门合并设置的现象。

(三)切实转变内审职能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适时调整思路,明确审计工作目标:以企业目标为出发点,以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为目的。通过审查和评价组织风险、控制和治理程序,确认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保障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审计实践证明,只有找准工作目标,做出与时俱进的科学定位,内部审计才能走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的道路。

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重点应依据内部检查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做到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疏漏,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各项资产的完整安全。

(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及业务培训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随着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向管理经营方面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除懂财务外,还要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有丰富管理经验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同时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使企业内审人员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企业内部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市场规则和不断变化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宁.《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漫谈》[J]中国集体经济,2013(07)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 第7篇

一、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 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质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其问题的产生主要归咎于外部审计环节的不规范, 从而导致外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无法获取到大量与企业经营现状相关的信息, 进而致使外部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第二, 目前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泄密现象。此现象的发生, 导致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受到质疑, 且企业内部资料泄密现象的频繁发生也促使企业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除此之外,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还存在着业务腐败和独立性等问题[1]。

二、完善内部审计外包的对策

1. 评估外包可能存在的风险

为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外包, 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 应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风险, 因而企业相关部门应在内部审计业务开展之前, 对其将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评估, 然后根据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完善企业内部管理风险预防对策, 降低风险的发生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另外, 在评估外包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过程中, 要求企业相关部门也应对企业外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 最终有效降低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

2. 设立内部审计外包委员会

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过程中, 要求企业必须根据其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相应的内部审计外包委员会, 通过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制定相应章程确保委员会部门的独立性。只有如此, 才能避免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时不会因受到财务部门的影响而导致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出现客观性匮乏的现象。企业在构建内部审计外包委员会时, 应确保委员会人员选择的科学性。即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在对委员会成员进行选举的过程中, 应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选择一定数量的不参与经营管理的股东成为内部审计外包委员会成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另外, 在内部审计外包委员会成员开展业务的过程中, 要求我国企业经营者应安排相关人员对委员会成员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以便其在业务开展出现不规范行为时, 可对行为的产生进行及时纠正[2]。

3. 建立公司监管体制及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应根据其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监管体制及业务评价体系, 便于对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在监管体制内容的构建中, 要求其内容的构建应明确规定出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开展的定量指标及定性指标, 然后致使在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效率进行评价过程中, 即可通过定量指标的内容对其展开合理的评价行为, 并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机构在合作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能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信息共享以及协同工作, 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意见, 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其次, 企业也应针对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中的问题, 建立相应的业务评价体系, 通过该体系的构建促使企业经营者可随时了解到审计人员及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最终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为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4. 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目前外包形式主要分为全外包、补充式外包和协力式外包和管理咨询式外包四种。因而我国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时, 应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进而再选择一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外包形式。对于此, 相关专家学者表明小微企业在资源和成本的限制下, 其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时应选择全外包的外包形式, 降低企业成本资金的投入量, 并由此确保审计质量。而中小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时, 由于其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有限, 因而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精准性, 其应选择协力式外包或者补充式外包, 由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并稳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3]。

三、结论

综上可知, 近年来,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层面遭遇了新的发展阻碍。在此背景下, 各大企业为了壮大自身基础, 都开始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开展。但是,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于此, 企业相关部门应通过构建监督体制等方式优化企业业务的开展, 并提升企业审计质量。

摘要:随着企业对管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但由于内部审计在人力配备、专业领域上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各类管理业务的需求, 因此将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成了解决内部审计覆盖面、满足管理需求、减轻企业管理成本的首选。但内部审计外包仍存在各种的问题, 各大企业都在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外部业务模式的实现的同时, 也要采取措施规避内部审计外包带来的风险。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的分析入手, 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策略的实施, 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原因

参考文献

[1]吴飞红.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12 (3) :112-114.

[2]张海燕.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及策略选择[J].财会通讯, 2013, 23 (1) :23-25.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问题防范 第8篇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审计业务约定书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共同签订并加盖委托人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印章。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成为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之间在法律上的生效契约。现实中有的为了追求进度不按规章要求进行审计, 有的为了提供审计报告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 审计抽样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的质量、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 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 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 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 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 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 形成审计风险。

3. 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4.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 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 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 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 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 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 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 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 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一旦有误, 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 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 形成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因素。

(1)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与审计手段的缺陷带来的风险。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 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 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客体, 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要按照经营者的意志来维护企业利益, 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 有的审计人员往往选择后者, 这自然违反了审计原则, 增大了审计风险。 (3) 执行审计中取证、查证导致的审计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性、复杂性, 使审计人员很难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4)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识不足造成审计风险。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 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内审质量控制制度, 但是, 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 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 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 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 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 问题定性模棱两可。

2.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因素。

(1) 法律环境的缺陷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 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 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 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 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法律能否保障完善的、规范的审计制度是制约审计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 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 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 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 意味着对其审计的难度也越大, 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 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3)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带来的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的改制、重组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 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 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 被审单位与其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的关系, 同时, 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 必然涉及到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 为内部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 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 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 还要预测新形势下的兼并、联合、分拆以后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 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 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供领导决策参考。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在企业中存在, 应该有独立的规章、制度, 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审计人员进行评价, 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其他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 以保证审计质量, 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同时, 我国应抓紧制定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 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 降低审计风险。

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内部审计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所以,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要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 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要加强后续教育, 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由于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了内审部门与被审单位总是存在着某种关系, 故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对内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影响很大, 内审人员有必要协助被审单位的有关部门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有效执行等工作, 以提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为很好的完成内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当今, 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内部审计的专门法律法规和业务标准,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规范、体制标准、业务评价准则, 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尽快规范、完善, 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服好务。

4. 运用现代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现代科学管理中的重要力量, 对于改进经营管理和实现经营目标将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出台, 内部审计有了权威性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中, 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和评价”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

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相比, 我国内部审计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异:

首先, 欧美国家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为了满足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建立的, 服务于本单位, 帮助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其职能在于为企业提供与审查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和建议忠告, 重心是审查、评价。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 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 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采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的, 它既服从于本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需要, 又服从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维护财经法纪的需要, 主要职能是监督, 以纠错防弊为主。

其次, 欧美国家的内部审计内容相当广泛而深入, 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研究开发审计和人力资源审计等, 他们以统计抽样确定审计内容并进行审查、分析、判断并由此得出结论。而我国的内部审计一般以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法规审计为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时间及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 一般采用经验抽样法进行内部审计。

最后, 国外的内部审计机构单独设置, 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日常工作由行政总裁负责,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能自主并客观地进行审计工作, 独立性较高。我国内部审计有相当一部分机构不健全, 有的设在财务部门, 有的设在纪检监察部门, 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地位较低。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的内部审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

审计的独立性, 是审计监督区别于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等其他经济监督而独具的本质特征, 是审计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所必备的内在条件。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 都应具有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 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 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 是使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的状况来看,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 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为管理经营者服务,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同时, 我国原有的审计制度曾规定, 其在对有关主管部门审计时, 若发现有重大问题, 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 长此以往就促成内部审计机制发育不良。显然, 这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同的阶层领导, 并同时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 实际上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职责范围, 其结果是把内部审计推向了两难的境地, 且导致多数内部审计最终还是偏向与其利益有关的一方, 失去或难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 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

首先是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管理者对内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和实际效果。其次是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品德、观念和管理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 从而影响企业其他人员对内部审计的看法。良好的企业文化应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和要求, 从而内部审计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 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都怀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遇到许多难题。再次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极大的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最后是人员、资金、信息等审计资源配置以及内部审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等都极大影响企业控制环境。

3 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

在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之初, 多数企业的领导人员对内部审计及其独立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 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帐, 并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财会部门之内, 其结果不仅使内部审计无力监督财会部门, 而且受其地位和权限的限制也很难监督其他部门, 做出的审计结论往往有失客观、公正。直至现阶段, 我国仍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 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 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 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尽管政府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指导精神要求或建议将财会部门与审计机构分立, 但有些企业采取合二为一的做法, 应付监督检查时才可能分为两个机构, 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 其客观性与公正性自然将大打折扣。

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技术落后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中、事后的“查错防弊”, 而事实上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 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等支持与服务, 以便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当然, 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 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 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 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和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 应从构建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角度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当代企业重塑内部机制, 推动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运行的关键环节。改善企业内部审计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其中需要认清审计发展的原动力是来自企业自身控制管理, 来自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需要。同时, 企业管理层应清醒地认识到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 确立审计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 合理保证其独立性及权威性。此外, 应积极选择和逐步摸索以形成合适的审计模式, 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职能范围, 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审计工作, 使其日趋制度化、规范化。最后要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 抓住审计工作的重点与阶段性关键问题, 充分发挥审计的保护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在新的经济时期中,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 企业和社会各界将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职能。企业应该积极探索使内部审计适应新环境, 从而继续高效的发挥其已有的职能。同时应开发内部审计的潜力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审计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 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部审计内容也不可能只局限于财务领域, 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 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 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 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 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筹资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需要向多方面延伸。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当从目前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延伸到经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多方面。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 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都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促使实现企业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 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 如何防范风险成为内部审计所需解决的新课题, 其主要任务就是建立风险管理体制, 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等。内部审计应向纵深发展。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 尽快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是国内企业急需解决的要务。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方面制定出相应规定和具体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基础, 使其能适应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促使其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达到相应要求等。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我国企业应该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以此促进公司治理进程。现代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管理控制、风险评估的作用, 积极协助并服务于管理, 使其成为现代科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钱世昌, 潘建民.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2]刘雅娟.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2, 6.

[3]王光远.内部审计研究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 5.

[4]郑秀丽.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浅析[J].科技资讯, 2007, 5.

企业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 第10篇

1. 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主体在经营机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管理模式也较传统的企业管理有本质上的差异。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而内部审计在健全组织内部控制, 促进加强和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内部审计的涵义,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具有以下职能作用:一是经济监督职能。这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二是控制职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 通过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 评估控制风险, 提出改进建议, 从而达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有效控制的目的。三是经济评价和鉴证职能。通过评价和鉴证, 审计人员可以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协助高层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进行管理经营活动, 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对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经营流程比较熟悉的优势,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参谋作用, 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企业管理的目的。

2.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组织地位。

国内外的内部审计实践表明,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组织地位和其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 内部审计组织地位的提高有赖于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 有赖于内部审计组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相反, 内部审计组织地位的提高, 会增强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 同时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提供条件。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作用有效地发挥, 应该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地位及其隶属关系, 使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或不隶属于企业中其他的职能部门, 使内部审计人员在部门关系上与被审计的部门、单位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相分离。内部审计还应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即内部审计机构应有与所完成职责相适应的权限。从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内部审计隶属于谁, 即受谁的领导,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地, 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层次越高, 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强, 反之, 则越低。因此,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推行, 应在实行公司制企业中, 建立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 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 建立由企业总经理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 以改变目前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经理领导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一些大企业在围绕规范改制、加强风险管理、创新审计理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管理,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 从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在许多企业中离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1.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 独立性差。

目前, 许多企业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与企业财务部门或纪检督察部门合署办公, 这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往往因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 使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 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 内部审计机构也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职能部门。

2. 企业高层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目前虽然许多大型企业或者集团公司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 形式上是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而实质上往往是为了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应付检查。因此, 一方面使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 将内部审计机构随意撤并, 使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 难以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认识不清, 工作中产生怠慢思想, 从而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3. 内部审计的目标还停留在查错防弊、保全资产的阶段。

许多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还仅限于财务和会计方面, 即审查财务和经营资料的可靠程度和完整性,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于现代内部审计的合规责任审计和管理责任审计目标则关注的十分有限, 尤其是少于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 从而使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受此影响, 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也难以逐步得以改善,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

4.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财务人员, 机构里一般都没有配备工程、投资及其他管理专业的人才。目前许多公司在实际工作中, 每当需要对一个项目进行内部审计时, 往往是审计部门牵头, 根据业务需要召集其他管理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内部审计小组进行审计。由于缺乏系统的审计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险, 并且独立性也较差, 因此, 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内部审计仅流于形式, 其职能作用也难以发挥。

三、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1.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从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来讲, 领导层次愈高审计工作就越有保障。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 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意见不尽一致。目前, 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即股权高度集中, 投资主体为国家股;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的实际地位高于监事会, 监事会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其监督职能) , 根据我国《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 现代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由于它的领导层次较少, 地位超脱, 可以在不受企业管理层影响或干涉的情况下开展工作, 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作为企业高层领导应从管理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为内部审计配置适宜的人力、技术、经济资源,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 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作为内部审计部门, 应按照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确定的政策认真履行其职责, 正确处理好与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关系, 尤其是内部审计部门经理应经常保持与其直接领导的关系, 取得他们的支持, 协调好与其他职能部门、外部审计组织的关系, 以便与被审计者达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 把为被审部门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实行边审计边帮教边落实。不仅要发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帮助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整改, 以规范财务行为,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部门还应力争将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限和职责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章程得到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认可, 及时将审计中发现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普遍问题向直接领导汇报,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而赢得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和信赖, 以保证审计权利和职责的有效执行。

3. 调整内部审计目标, 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实现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产权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内部审计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财务账簿、报表审计, 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侧重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审计的内容涉及企业所有管理领域, 包括人事、市场营销、生产、技术、工程、信息技术、商务等环节。其工作范围除了解和评价财务、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外, 还应对有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督, 对资产的安全性、资源利用的经济和有效性、预定目标完成情况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一个企业每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 都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 除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问题外, 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 纠正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 改善和加强管理。总之内部审计应对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评估, 及时发现和规避各种风险, 促进企业建全各项管理制度, 严密内部控制机制, 推动生产经营规范化、制度化, 以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 改善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科学合理地配置内部审计人员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是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应实行专职化, 除配备财务人员外, 还应有工程、法律、电子数据处理等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人员。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职业使命感、责任感;遵守诚实、客观、勤奋和忠诚的原则;熟悉和精通内部审计原则和技术;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等相关业务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原则和各项规章制度;能对审计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周密思考和分析, 并作出及时、准确的处理。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经常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开展调查研究,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在审计工作方法上, 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被审单位抱着信任态度, 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 积极寻求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其负面影响, 一起探讨改进措施;在撰写审计报告时不使用责难性的措辞, 不采取简单暴露问题的做法;在报告内容方面, 向领导呈送的审计报告只反映重大的问题, 而对一般性质的问题则在审计过程中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并督促其就地整改。只有把监督寓于服务中, 才能减少被审单位的对立情绪, 达到既实现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 又促进被审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 内部审计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以及人们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提高,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内部审计除了具有审计应有的经济监管、控制、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职能外, 还具有经济管理、经济咨询服务职能。在我国, 开展内部审计, 其目的在于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担负着双重责任。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地位,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桂良.瞿友喜.现代审计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邵素梅.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7 (6)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问题;对策

1 研究背景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监督手段或咨询活动,在促进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增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从产生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它在揭发“安然”、“世通”财务丑闻案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得许多企业开始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治理机制当中,成为完善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外包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外包是组织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在当今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争议,涉及到内部审计外包的范围、形式、发展情况、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尤其是外包给内部审计带来的独立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和关注内部审计事业的人士作出更多的努力。

党的十八界四中全会对审计工作明确提出了“完善审计制度,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务院也提出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各方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优化审计工作程序、提高审计质量、有效提升审计的效果,已成为企业当务之急。

2 外包的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是紧密联系的。在进行外包决策时,一般我们会对两者进行同步分析和决策。对于企业来说,规模不一样,性质不一样,所适用的外包方式也不一样,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意味着要将整个内部审计业务都交由外部机构来执行。从国内外实践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形式:

2.1 补充外包

最简单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是指企业将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外包给第三方。在这种形式下,外部审计人员主要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企业主要的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内部审计人员来执行,例如在特定的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的专业人士。进行具体的专业性工作,如计算、统计、复核等,而问题处理、报告生成等还是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这种外包方式的优点是形式灵活简单,成本较低,而且不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忠诚度。

2.2 审计管理咨询

主要任务包括帮助组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和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等。在这种形式下,外包审计师充当的是一种企业专业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建议,而非实际操作。

2.3 内外合作审计

它是指内部审计项目组由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共同组成,在内审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组织将内部审计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把其中的一部分外包给外部独立的机构来完成,而剩余部分则由内审人员来执行。这样不仅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保证审计的质量。而且,内外部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2.4 全部外包

企业会将全部内部审计职能都交由外部审计机构执行,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可以保留内部审计主管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与外部审计机构与管理层沟通的媒介。

2.5 协力式委外

它与上述四种外包形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实施内部审计的目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内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它要求企业必须设立首席内部审计官,管理和领导企业的内部审计任务。它通过利用外部具有专业知识和特别技能的人员来补充企业内审人员在业务处理方面能力的缺陷与不足,在与外部第三方进行协作的过程中来达到改善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其在含义上类似于合作外包或补充外包,但是它更强调在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由此可见,上述几种方法各有优劣势,企业到底采用何种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需要依据不同外包形式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特征进行分析,不能盲目选择。

3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3.1 决策风险

有的企业可能忽视讨论自身的具体情况,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对于是否适合外包,如何外包,外包哪些内容,选择何种外包方式以及怎样确定外包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多依靠管理层的经验来决策,主观性大,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导致选择不恰当的外包方式,使审计风险加大。

3.2 漏审风险

首先,由于外包审计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外部审计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独立性、专业性更强,但是由于其与企业之间仅是一种委托与被受托的关系,同时多数外部审计人员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甚至存在几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责任心缺乏,工作不仔细,不到位的情况。其次,除主审外,外包审计机构派出的其他审计人员可能无相应的执业资格,存在职业胜任风险。再次,存在外部审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职业能力参差不齐、实际的审计经验缺乏等问题,当审计环境发生变化时,外包商应对措施乏力,从而对所约定的服务产生争端或折扣,严重的导致外包失败。

3.3 道德风险

首先,随着企业更多的将整个流程外包,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其次,外包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可能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可能引发审计信息失真、舞弊等行为,或损害公共利益,这就是外部审计人员道德缺失印发的审计风险,这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背离。

3.4 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情况掌握不充分。

首先,外部审计人员在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时间比较短,在短期内对企业的情况无法全部掌握,且目前大多国企运行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而外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对系统熟练运用,严重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结果。其次,有很多企业的员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还有误区,对外部审计人员存在警惕心,提供审计资料不彻底或刻意隐瞒部分敏感信息,消极对待外部审计人员。由此给外包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严重的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失败。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企业管理层外包管理理念和风险识别意识

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风险识别意识是决定企业内审外包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清晰、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无法准确确定内审外包的地位,无法合理作出外包内容、形式以及外包商的选择,进而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为企业带来增值;如果没有事前评判风险的意识,可能面临审计效能低下甚至失败的尴尬。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认清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掌握内审外包的相关管理理念,并能拥有事前评估风险的意识,有效利用内审外包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企业效益。

4.2 选择恰当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是因企业而异的。企业决定外包之前应首先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具体分析应该采取的外包方式。管理层在外包审计之前作一份关于本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调研报告,分析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外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果,并将外包前后的情况作相应的比较。然后由董事会研究决定是否要选择内部审计外包以及选择什么方式外包,以减少审计外包的盲目性。

4.3 完善审计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机制

针对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和承担内部审计的外部机构都应当建立一套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选好外包审计机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中介机构备选库,从入围库中选择熟悉企业审计业务、外包经验丰富、服务费用合理的机构进行合作。第二,进一步规范外包审计机构项目实施流程。针对以往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制委托咨询机构执行审计项目规范化操作指南。从审前培训、现场实施、底稿编制、报告撰写等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强调关键节点的基本要求及控制措施、强调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纪律。第三,在外包合同中做出对保密、质量、安全环保等限定性规定,第三方外包审计机构对其审计结果进行复核时,如发现重大审计漏项及超过一定比率的工程审计审减,扣减一定比率的审计费,并取缔其服务资格,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并报内审协会备案。第四,加强审计项目现场督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派专人到审计现场监督指导工作。从规范工作程序到工作进程把握等方面跟踪监督。对发现重要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讨论、及时汇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和目标实现。第五,可以考虑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效率效果同外包费用相挂钩机制,比如外审人员及时完成审计项目,取得工程审计审减,可以在基本审计费用的基础上,支付一定比率的效益审减提成。第六,加强对外包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第七,建立外包审计机构考核机制,根据外包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定期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衡量与评价。

4.4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养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培养,目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多从财务人员中挑选审计人员,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特别是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极为欠缺。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多样化发展,更好完成企业内部审计任务。

每年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审计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专家从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项目开展流程、主要做法、内部审计发现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培训,同时要求合作的外包审计机构人员参加培训。

总之,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势,也会有风险。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规避风险,在问题出现后尽快的解决。相信在选择了合适的外包方式以及妥善处理好存在的问题之后,审计外包会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优势,内部审计职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Barr,R.Chang,S.,Outsourcing internal audits:A boon or bane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Bradford;Vol.8,Les.1,1993:14-17.

[2]Charles L.Martin,Michael K.Lavine.Outsoureing the intimal audit function[J].The CPA Joumal,2000(2):58-59.

[3]George R.Aldhizer,James D.Cashell,Dale R.Martin.Internal Auditout sourcing[J].The CPA Joumal,2003(8):38-42.

企业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第12篇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我国的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内部审计机构不可能独立于厂长、经理之外, 这使内部审计部门为经营者服务, 在厂长、经理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 其独立性荡然无存。同时, 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 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 若发现有关重大事项, 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 这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强调内部审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完全一致阶层的领导, 同时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 实际上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 结果使内部审计处于两难境地, 最终大多数的内部审计会偏向与从事内部审计人员物质利益有关的一方。

(二) 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 这使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隶属于财务性质, 从而归属财务部门领导, 虽然政府也曾多次提出财务与审计分立但大多数仍是一班人马, 这使大多数的内部审计成为财务审计的自审过程, 其公证性就可能受到质疑。

(三) 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我国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 还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个增加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 而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 从心理上排斥加强内部审计的观念。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东拼西凑, 造成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企业领导不但不能有力地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反而不断削弱内部审计的力量, 使内部审计制度发展缓慢。

(四) 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偏差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 大多数是事中、事后的查错补漏, 而内部审计的真正的任务是通过事前的预测, 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促进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则根据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的资料信息, 参考内部审计人员的意见制定经营决策,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事实上无论经营者还是内部审计人员都未能做到。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 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审法律保障, 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其法律级次明显偏低, 内部审计的准则和工作规范等目前尚未制定。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 政府审计有《审计法》,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已陆续颁布了三批, 政府审计工作规范也已颁布实施。相比之下, 内部审计这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 因此制定企业内审的法规, 保证内审的合法身份, 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 内审人员有章可循, 这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 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第一, 监督时空范围的拓展。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 表现在财务审计内涵的衍变和审计外延的扩展。就目前而言, 财务审计仍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但已由注重合法性的审查转向强调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内部审计也将注意力集中在低效率和不经济的制度上。另一方面, 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已涉及到企业活动的每一个方面, 成为直接服务管理活动的一项工作, 客观上要求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 以便及时防范和发现威胁, 消除单纯事后监督的时滞效应, 将可能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二, 监督重心的转移。现代内部审计已开始转向以经营审计为主导的管理审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依赖智力资源和知识创新, 知识正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 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远远超过有形资产。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侧重于无形资产, 突出对技术资产、人力资源等知识资本的审查, 做到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现状。

(三) 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发展的管理导向型趋势, 使内部审计不仅要评价企业已有的经营成果, 更强调评价企业未来决策的适当性与可行性。评价主要关心与决策有关的关键性因素, 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各种物力、财力及人力资源, 资本的适当性, 预算及战略计划, 各级管理人员的能力。

(四)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 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一致, 所以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由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两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一是监事会领导的模式:由于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 即没有经营管理权, 而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审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这种方式的最大不足是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定, 难以实现其主要任务和目的。二是总经理领导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但它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比较而言, 监事会领导模式的领导层次较少, 地位超脱, 相对独立性强。因此, 这种模式应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马瑞军, 达云勇, 陈杰.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 2004 (4) .

上一篇:教学感触下一篇:有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