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复兴运动

2024-06-24

意大利复兴运动(精选3篇)

意大利复兴运动 第1篇

伊芙琳·韦尔奇(Evelyn Welch)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艺术史学者协会主席,主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研究。韦尔奇的研究涉猎广泛,观点清晰新颖、对传统视角有创造性突破,对文艺复兴文献研究领域有极其重要的贡献,这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打破了传统上对文艺复兴的神话阐释,从宝石、青铜、石材、玻璃等创作材料与壁画、版画等创作手法开始,切实再现了那些辉煌艺术品的创造过程。此外,作者还带领我们深入窥探了艺术家行会及各工作室之间的激烈竞争或亲密合作,解读出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还原出当时的观众会在何时何地消费艺术品,以及这些艺术品又是如何满足了皇亲贵戚,宗教权威与政府显要的私心目的,让我们看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留学意大利:文艺复兴史诗之邦 第2篇

转眼在意大利已经快五年了。虽然早已经没有了那种初到异乡的兴奋感和好奇心,用当地人的话说,现在每天就像钟摆一样往返学校和住所之间。但是每当和朋友聊起最开始的那段日子,大家还是有说不完的话。

锡耶纳之初

初到意大利,我要前往报读语言预科的地方——一个叫做锡耶纳的小城。

锡耶纳的美,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体会的。走在弯弯曲曲的小道上,中世纪的楼宇耸立在两旁,密集且高大。这样的气势本应让人有一种压迫感,然而由于墙体都是红黄相间的搭配,卉朴而又和谐,被包裹在其间不但不觉得压抑,反而有一种归属感,让人不知不觉间融入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氛围里。

在锡耶纳是不用担心迷路的,一是因为城市确实不大。几天下来,几条主干道早已烂熟于胸。更重要的是,它的城市布局带有很强的方向感。无论大街小巷,全都会聚集到市政府大厅前的Campo广场上。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从密不透风的楼宇间穿梭出来,眼前忽然呈现出一片豁然开朗的天地。

流淌着文艺的佛罗伦萨

不同于锡耶纳,佛罗伦萨的学习更丰富一些。开始着实让我们这些新生苦苦摸索了好一阵子。

其中最大的不适应就是选课。哪些是必修,哪些是选修,很难在开学的时候一一知晓。由于每门课的开课时间是陆陆续续进行的,所以经常出现虽然手里拿着科目表,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课的情况。又总怕错过报名的时间。就这样东打听西打听,直到最后得以注册上才踏实。后来才发现,这原本都是不必要的着急,甚至有些课推迟了半年也不足为奇。用当地人自嘲的话说:“因为我们在意大利啊!”言外之意就是,不靠谱又能怎样,反正我们早就习惯了。

意大利人好打扮是出了名的,要不也不会诞生出那么多奢侈品牌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男人,无论长相如何,一定要倒腾得精神抖擞的才出门。如果遇上看歌剧,那更是要一身的晚礼服,外加一个同样夺目的女伴。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

意大利大多数人还是挺友善的。不过好说闲话确实也是他们的一大共性。不管跟你熟不熟,只要他觉得闲了,就会找机会东拉西扯。话题也是五花八门,从他老家的奶酪怎么怎么好吃,到贝卢斯科尼如何如何的不靠谱,再然后又开始羡慕我国土豪群众的与日俱增,把他们每年生产的数百辆法拉利统统收入囊中。

由于身处在这样一个随和的国度里,几乎所有认识的意大利同学后来都成了朋友。然而,要说到真正的友谊,那还是得从同胞兄弟中寻找。一来由于成长环境都差不多,可聊的话题也就更随意,更宽广,二来不用担心文化造成的理解障碍,相处起来也更放松。虽然有时候也怀疑这样是不是有点浪费这几年宝贵的留学时光。其实,这几年像这样的自我矛盾一直就没有断过。不只是我,几乎所有带着求学梦想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总是在琢磨一个问题,来这儿是为了什么?

在意大利学艺术自然是适合的,无论是从它文艺复兴的传统,还是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来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谓的传统也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新理论新学说。从二十世纪初的未来主义开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Fontana为代表的空间主义。短短几十年就诞生出至少20多个大大小小的艺术流派,而且每一个都是对前一个的致命性颠覆。当然这种颠覆并不单纯是艺术家的一厢情愿,大多是随着工业和社会变革而相伴而生的一种感知。并且,这种感知直到如今还在继续着。走在大街小巷都可以明显感觉到,艺术和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难以区分。

相反,传统的技艺和审美要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要么早已被丢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博物馆的名画前会聚集有那么多惊叹的目光。我想那不只是对艺术,更是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崇敬和怀念之情。

意大利复兴运动 第3篇

1、社会历史原因

文艺复兴之前,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结束到文艺复兴的开始的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被称为“黑暗的一千年”的中世纪。在这段时间里,诞生了基督教,并且基督教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各个社会领域均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艺术创作同样受着基督教的影响和束缚,因此,整个中世纪的艺术带着明显的宗教色彩。中世纪的绘画,由于其社会功能——装饰教堂,使得绘画创作必须严格遵守基督教的精神,其后果就是绘画作品的画面程式化痕迹十分严重,画面色彩单调,人物造型僵硬,面部表情呆滞,形象具有十分强烈的符号化、象征化的倾向,这种情况到了中世纪末期皮萨诺那里才有了改观,人物形象才开始有了初步的“现实性”,人物表情也逐渐产生了“人间相”。

2、哲学思想原因

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在中世纪神学长期统治之后,开始恢复它的世俗性和科学性。唯物主义日渐占优势,无神论也开始在酝酿。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天意安排说);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了,人的地位提高了。人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他把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悬为自己的生活理想,带着蓬勃的朝气向各方面去探索,去扩张。文艺复兴时期,市民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最早提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潮就是“人文主义”,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人本主义所否定的是神权中心以及其附带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所肯定的就是那种要求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理想。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把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总之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基本社会内容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发展的要求,所以它是进步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哲学流派,如:主张“因信得救”的路德的宗教哲学、加尔文“预定论”的宗教哲学、库萨的·尼克拉的泛神论、达·芬奇的科学方法论、特勒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布鲁诺的泛神论唯物主义等,这些哲学流派变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为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其中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还直接影响了绘画领域,导致了绘画面貌发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丰富了这个时期的绘画。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的基督形象

1、与中世纪绘画作品中的基督形象的比较

在西方浩如烟海的艺术造型中,基督的形象无处不笼罩在整个西方的绘画和雕塑形象中,正如《旧约》中所提到的,人的形象就是神的形象。先越过整个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时期,直接进入被人们如同常识一般记忆的暗淡的中世纪。基督的形象就是一切形象,一切艺术都是为了表达基督的临在。独一神的临在使其他神祈的形象退出了整个欧洲大陆。基督的形象尽管依然是人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他不再鲜活、饱满、丰腴、生动,不再因循几何的透视原则,也失去了由整个古希腊古罗马建立起来的艺术传统,一切都背道而驰。于是人们说灰暗的中世纪。然而恰恰是那些干瘪的、枯瘦的、单线条的、毫无生气的、缺乏体量感、不再有质感的形象,过分简约的线条、色块的拼接。没有明暗的对比和光线对造像的影响,都是基督的形象。如果不了解整个中世纪关于基督的也是关于人的绘画形象,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整个文艺复兴之所以辉煌的原因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与中世纪的绘画作品有着根本的不同。

(1)对待真实与自然的关系差别

在对待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上,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们与中世纪时期的绘画家们有着根本的不同。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作品是二维的、平面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平面上塑造立体的空间。“绘画不过是模仿事物本来的面目”。基于这个理念,出现了透视法,并为许多画家所掌握,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比中世纪时期的绘画在视觉上更具有“真实性”的绘画作品。在这之前,人们从来没有在绘画作品中提出透视的要求,因为当时的人们始终认为在平面之上再现一个真实的空间是不可能的,整个中世纪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当时的人们仅仅满足于一个涉及诸物体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的再现体系,而不奢望与大自然争高下。中世纪时期的画家认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与上帝之间没有桥梁,人只有永远膜拜上帝。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们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但却是尘世间的人,不仅是为了观看而存在,更是作为人的生存环境而存在,人不应该惧怕自然,而是要去研究它,给予他合理的安排,让他成为画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透视的研究与掌握更能帮助他们突破限制而可以去“模仿事物本来的面目”。

(2)技法上的发展

到一世纪中期,西方的形象观念才在哥特式艺术中苏醒。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中的极度形象开始有了人性化的倾向,上帝的表情变为“有人性的上帝”。到十四世纪拜占庭时期,画面中产生了运动:衣服飘动起来,人物手势的动作也加强了,人的姿态也变得自然多了,人物的面部表情特征更加细致化,不再那么僵硬与呆板,色彩也变得比较轻淡和细腻,这一时期的画家最常用的颜色是淡蓝色、绿黄色,尽管整个色度都变浅了,但调子确是统一的。但自乔托开始,画家们努力探索如何将世俗现实生活注入神的形象创造中。把神从神坛上拉到人间变成凡人,使自己塑造的宗教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3)绘画本身表现的途径

中世纪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限制,在绘画作品多以马赛克、细密画、镶嵌画、湿壁画、木版胶画等为主。马赛克在希腊艺术中是以图画的形式装饰路面,在中世纪则置于墙面上。马赛克是拜占庭时期的主要艺术。细密画是描绘在书籍、徽章、盒子,镜框等物件上和宝石、象牙首饰上的一种极小型的绘画。主要起装饰作用。细密画最早出现于两千年前埃及的卷物上,古代希腊、罗马已经很流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物件上镶有细密画。镶嵌画在拜占庭一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镶嵌画在初期主要是用大卵石拼镶出图案以装饰地面,以后逐步发展到采用多种材料,包括玻璃、陶瓷、金属、大理石、贝壳、珠宝、玉石、木材等,用途也扩大到作为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顶棚等的装饰,画面内容出现了劳动、娱乐或战争场面以及统治者的政治、社会活动等。文艺复兴早期的许多绘画大师在进行绘画时尽管仍采用壁画作为主要方式,但所用的材料较之中世纪时期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科学和医学解剖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人物写生的发展。中世纪时期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基督形象是没有表情

的神,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是具有人性的基督的形象,为了准确、生动、形象的表现,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摆脱着中世纪的规范,借助理性和科学的知识,通过解剖人体,探求人体结构的奥秘,掌握了解剖学的知识,力图在美术创作上开拓出新局面,使生动的形象和场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让它成为一种再现性的美术。到了15世纪,由扬凡·代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由于材料技法上的革新,使油画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其作品在深人性和完善性上产生了很大的飞跃。油画颜料本身强大的表现力使得绘画中的基督形象相对于中世纪的材料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细节的刻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画家通过运用油画颜料对画中人物细腻的刻画,是中世纪时期用玻璃、陶瓷、金属、大理石、贝壳、珠宝、玉石、木材等材料是很难做到。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阶段绘画作品中的基督形象

文艺复兴于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虽然是全欧的运动,但是它的发源地和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在意大利,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在意大利最早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意大利资产阶级一开始就努力发展新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艺术家在文艺复兴的萌芽期、早期、繁荣期各个阶段对美的认识与表现,对“神”、“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同。在这种不同创作观的影响下,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基督形象也不尽相同。

(1)萌芽期(13、14世纪)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尽管采用现实主义的语言来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为物质的具体形象,但绘画中的人物造型均庄重典稚、衣纹处理厚重而又质感,层次变化丰富,明显带有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

十三世纪与十四世纪的绘画是在一些地方画派的发展中得以发展、确立的,在这些地方画派中,佛罗伦萨画派和锡耶纳画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十四世纪的画家喜爱优雅、精巧的细节,这一点可以在一些著名的插图写本中看出来,例如英国的《诗篇》,即著名的《玛丽女王的诗篇》中的插图《圣殿里的基督》,画的是基督在犹太圣殿,跟博学的文士谈话。文士让基督高坐在上;基督正在讲解教义的某个重点,他的姿势是中世纪艺术家用来画教师的典型姿势。犹太文士举着手,这是敬畏诧异的样子。基督的双亲也是这样的,他们刚走进现场,惊奇的相对而视。画中所有的脸面多多少少都是按照一个简单的程式画出来的,弯弯的眼眉,向下撅着的嘴,还有卷曲的头发和胡子。更加让人吃惊的是看到同一页的下面部分,那里还添加了另一个场面,跟神圣的经文毫不相干。它的主题来自当时的日常生活,是放鹰捕捉鸭子。这位艺术家在画上部那个场面时,可能没有看现实中的人们,但是他在画下部这个场面无疑是看到了现实。大概是因为他对《圣经》的叙述太尊敬了,所以不能把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加进去。在十四世纪中,艺术的两个要素即优雅的叙述和真实的观察,才逐渐融合在一起。

(2)早期(15世纪)

《死去的基督》是曼坦尼亚晚期的架上作品,这是从脚的方向来画基督的尸体的作品,构图也出人意外,特别是对那强烈的似乎向人逼迫的巨人式的气魄,使人折服。决心把站在旁边的玛利亚和抹大拉,画成满脸皱纹的老太婆,也完全是破天荒的画法。无论就其深刻的戏剧性构思而言,还是就其造型处理而言,都是一幅有着非常独创的构图作品,而且其悲剧性的表现力在意大利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也是罕见的。可以说曼坦尼亚的严谨风格的绘画是对早期文艺复兴的卓越贡献与总结。他从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形象遗产中捕捉到了体现艺术中的关于人的理想概念,他所塑造的形象,圣雅各也好,基督也好,都是那个时代人物概括化和英雄化的形象的投射。

(3)繁荣期(16世纪)

十六世纪的艺术从人的伟大与尊严的观念出发,动作变得更潇洒而情绪感受更深切、更热烈,人的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对意蕴深远与庄严尊重的感受开始明确化。在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审判》中的基督形象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基督形象又是不同的。《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庭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空间。画面中央是耶酥基督挥动着手臂,把右边负有罪孽的人们投进地狱,把左边善良的、遭到不幸的人们的灵魂带进天堂,表现了宗教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劝诫人们要扬善除恶。画面构成关系极为复杂,充满着悲壮的效果。

结语

上一篇:医保档案下一篇:装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