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感知范文

2024-09-05

旅游者感知范文(精选11篇)

旅游者感知 第1篇

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Mayo提出以来, 在旅游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但其界定多, 缺乏固定的概念结构。Hunt (1971) 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为:人们对其非居住地状况所持的印象。在国内, 1991年王克坚定义为:旅游者对某一旅游接待国和地区总体旅游服务的看法。根据对国内外过去30年来以上的一些概念的回顾, 本文中采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是来自于廖卫华 (2005) 的“现实和潜在旅游者 (主体) 对旅游地 (客体) 的感知, 是对旅游地各要素产生的印象总和, 是旅游地特征在游客心目中的反映”这一概念。

二、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的研究

(一) 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组成部分,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以及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测量研究方法。Gunn (1972) 第一次把旅游者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概括为两个类别: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Gartner (1993) 在其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中, 进一步把旅游目的地形象分为八个领域:明显诱导I、明显诱导II、隐藏诱导I、隐藏诱导II、自主原生、主动寻求、被动寻求、寻求。在研究方法上, John认为通过RG方法对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评估, 使旅游感知形象更有利于解释旅游者或现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Kelly J Mac Kay、Daniel R Fesenmaier (2000) 还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和评价, 借助于多维排列 (MDS) 这个分析工具来研究基于视觉冲击的跨文化形象认知问题。

(二) 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的研究

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营销、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等方面。如刘刈在《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一文中就重点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和其营销意义。而刘庆友、董杰和刘玉洁的《南京旅游形象探索》等文章, 都通过对该地旅游地形象的调查,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如何建立该地旅游地形象。我国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测量以及发挥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对缺乏的。

三、台湾旅游者对上海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衡量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中共有32个问题, 前11个问题是对于被访问者的个人资料和背景资料的调查, 而后21个问题是用来衡量台湾游客对上海旅游地形象的感知。对于这21个特性, 采取了5分制的尺度评价表法 (Rating Scale Method) (5=非常赞同、1=非常不赞同) 。

(二) 调查地点和信息收集方式

为了保障调研问卷的质量, 并提高调研结果的回复率, 作者在浦东机场进行了直接访问, 时间为2009年7月25日至8月5日, 调查对象为在上海旅游回台湾的旅游者, 当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回收。本次调查总共有173位游客被访问, 79%即137位愿意参加此次调查。在收回的表格中, 有92%即126张有效。

四、台湾旅游者对上海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数据分析

(一)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1. 受访者构成情况。

受访者职业构成:27.2%的受访者为专业人士或技术人员, 25.2%的受访者为家庭主妇, 离退休人员和教师或学生所占比例也较高。

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本次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较高, 65%为本科文凭, 19%为大专。受访者月收入水平 (台币) :41.7%的受访者月收入水平在7-10万台币之间, 相当于人民币14000-21000元。28.2%的受访者月收入水平在4-7万台币之间, 想当于人民币8000-14000元。

2. 受访者在华花费、停留天数等方面情况。

56.3%的受访者本次旅游花费费用集中在1.5-2.5万台币, 相当于3000-5000元人民币。超过90%的受访者在上海旅游少于7天。绝大多数 (将近80%) 的受访者首次来上海。71%受访者是跟团来访。

受访者主要是通过亲友介绍 (33%) 、旅行社 (30.1%) 、报纸和旅游杂志 (22.3%) 等途径来了解上海旅游目的地。

(二) 最主要旅游地形象特征

在分析旅游地形象特征时, 采用5分制的评分方法 (5=非常赞同、1=非常不赞同) 计算18项旅游目的地形象特征的平均得分, 然后降序排列, 如下表所示。

(三) 受访者对上海旅游目的地总体评价

台湾旅游者对上海旅游目的地总体评价是, 上海是一个值得向他人推荐的旅游目的地, 如下图所示。

五、结论

(一) 台湾旅游者对上海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通过研究表明, 台湾游客把上海旅游目的地看作是一个现代化都市风情浓厚的地方, 但同时也把上海旅游目的地看作一个欠缺丰富的夜生活和娱乐, 尤其是旅游交通极其不满意的地方。

(二) 对于台湾旅游者旅沪的营销策略

通过本文对于台湾旅游者对上海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衡量的研究, 以及对台湾旅游者未来来沪旅游趋势分析, 未来营销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旅游者重游率、提高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入手。

提高旅游者重游率。未来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 不断推新产品和提高旅游资源品位。随着旅沪台湾游客数量的增多,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才能满足台湾游客的更高需求。第二, 适度协调旅游流。由于台湾游客数量迅猛的增长, 使得我国针对台湾旅游者的服务和设施都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 相关部门必须协调好台湾旅游流的流量、流向和时间, 尽量减少淡旺季的影响, 让游客数量在不同季节保持均衡。

提高服务满意度。第一, 提高邮电通讯和交通服务的可进入性。政府部门应协调好旅游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工作, 针对沪上知名的旅游点开设旅游直通车, 在旅游旺季增开旅游巴士的班次, 通行线路尽可能避开易堵的路段和高峰时间。第二, 提高上海夜生活文化的影响力。上海的夜生活是很丰富的, 但由于各方面宣传工作的不深入, 这些好的资源经常被忽略, 才会让旅游者感受到上海的都市旅游缺乏夜生活。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的通力配合, 做出规模做出品牌。第三, 改变原有宣传途径和内容。台湾游客旅游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旅行社, 所以在宣传促销方面, 应从旅行社着手, 大力宣传台湾游客感兴趣的会展活动、创意旅游等新旅游方式。

参考文献

[1]Dann.G (1977) .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155-69.

[2]Pearce.P L (1982) .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145-64.

[3]Gunn.C (1972) .Vacationscape.Austin:Bureau of BusinessResearch.University of Texas.

[4]Kelly J MacKay, Daniel R Fesenmaier,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Volume:38 Issue:4:417-423.

[5]廖卫华.旅游地形象构成与测量方法[J].江苏商论, 2005 (1) .

[6]苏进.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初探[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

[7]刘庆友, 董杰, 刘玉洁.南京旅游形象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8) .

旅游者感知 第2篇

关键词:古都;游客感知;旅游资源评价

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古都类旅游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游客所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在古都类旅游城市发展的研究中:沈祖祥[1]、赵现红、高凌、马红丽、闵学勤等对古都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资源空间结构、形象等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古都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大多见于相关的规划文本,学术性科技论文几乎没有。而规划文本也基本上都是从专家和管理者的视角进行旅游资源评价,但实践证明,当前这种资源评价系统指导下的旅游资源开发难以得到游客的认同从而达到旅游快速发展的目的。尚没有学者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古都类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文中正是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针对古都类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评价进行研究。这将更加具有科学合理性,其评价结果对古都类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古都类旅游城市的典型代表,其研究结果对其他古都类旅游城市也将有借鉴意义。目前,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安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因而,对其旅游资源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价也显得至关重要。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古都类旅游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简单直观,行之有效的资源评价方法。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决策方法,运用到旅游资源评价中可以很好的对旅游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运用模糊数学知识,对影响一个事物的诸多因素或属性进行评估,从而得出总体评判,做出合理的评价。文中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安市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并依据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旅游者感知 第3篇

关键詞:旅游地;居民感知;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3-01

感知,是指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凭借自身去感知它们的存在,使得客观的事物通过感观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对事物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的过程。而旅游地居民感知,就是在旅游环境中,人们通过各种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因素,在人们印象中形成的一种对旅游的观点或者是一种态度。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加入,居民的态度关系着旅游目的地的良性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感受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

一、赤水市居民旅游感知分析

居民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接触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研究标明,赤水市居民旅游业发展大部分持支持的态度,原因如下:第一,旅游活动的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收入条件变好,生活条件也渐好,以前家庭条件仅是温饱没有多余的存款,如今还有多余的的经济存款。第二,投入成本低。在景区内做生意竞争压力小,价格高,消费人群不减。第三,现在的人们旅游的多,总是会想着去保护一些传统工艺品和文化色彩,有手艺的农民不仅有收入,还能发扬手工艺品。赤水地区居民各种传统用具大多都是采用当地材料,由手工制作而成,经不断发展,这些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赤水盛产竹子,人们生活的很多用具都需要,比如篮子、背篓、砧板、簸箕等用具,农事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木工艺品,木桶、木雕、木勺等。

当然,也有部分居民持有冷漠态度,不太支持旅游活动,原因是很多旅游活动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而大多数并且没有参与旅游接待工作,有部分游客把居民的菜园子破坏了,乱丢垃圾。

二、赤水市居民感知对旅游开发的影响

居民在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得到所需后,对旅游发展中的感受和看法,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影响,有好的,或许也有糟糕的感知态度,如果居民对旅游感知是积极的态度,那么对于未来旅游发展中的附加吸引物也将是正能量的,反之,如果居民对旅游感知是消极负面的态度,那么对于未来旅游发展的附加吸引物也将是消极的。

(一)居民感知的积极影响。

第一,居民感知的积极影响。为了使得赤水能长久的留在游客的印象中,不定期的组织少数名族文化活动,在春节期间也推出一些少数民族过节活动的文化来让游客体验,不仅带动发展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展示了民族风情。

第二,赤水的手工艺能走出来,没有旅游业推进,也只是平时用来农事的工具,正因为旅游的发展,使得竹编艺术不断的创新发展,变成精致美观的小器具,被游客所喜爱,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竹器工艺文化,这些传统的手工艺文化会随着旅游的发展而得到发扬光大,并走出深山,走出贵州的大门。

第三,旅游的发展还使得赤水的历史文物古迹得到更好的保护。赤水有众多的古迹文物,许多遗址的石制品还保留至今,官渡古镇也人保留着崖刻崖墓。这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物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和挖掘整理开发出来成为人文旅游产品,从而使得众多历史文物得到保护和利用。

(二)居民感知的消极影响。

第一,有当地居民本身带来的影响,居民们接待游客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原因是游客来自不同的地方,习惯和行事风格不同,有些客人比较刁钻,这是少部分人的,有些客人说话难听,可能伤害到了居民,会出现一些和客人争吵的现象,这也是因为每个人行事不一样。第二,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消极的影响,虽然推进了文化的开发,但这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和不断深入,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冲击。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当地旅游的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这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性。 第三,丹霞旅游也存在小部分的建设性破坏,随着游客的增加,游览面积的 扩大,部分建设破坏到了原本自然的石壁,人为的去改造了它原本的样子。

三、提升赤水市居民旅游感知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好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利益。

在旅游过程中,想要旅游发展到双赢的情况是件困难的事,部分得到受益,也意味着对民众可能有不利的冲突,利益相关的主体是达到双方利益并使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并且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想要旅游业发展前行进步,在保护和增进旅游发展的情况下,既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也要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要。将旅游业带来的作用和效益渗透社会之中,在这种不公平性的利益下,尤其应该对当地的居民带来效益,从居民的角度去协调这种发展,这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居民应当增强各方环保意识及责任感。

首先,环保工作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完成,居民也应该有这种保护自己家园的环保意识,民众也应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思的责任感,一点点的的去实践,提高行政领导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认识,关注周围环境的高度出发,更多的考虑在区域内如何更好的去保护环境。其次,是增强企业和民众的环保意识。政府要让企业民众在生产中注重环保的意识,做好处理环保的宣传,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内容简单易懂些,要让民众也能体会自己为环境保护的贡献,享受到大家努力的成果。

(三)应正确处理游客和居民的关系。

居民与游客的关系在很多地方都是有难协调的现象。面临游客的增加,处理好游客与居民的关系,以免造成负面的一些影响,地方可以对居民做一些管理,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当地居民大部分的文化不高,要让居民意识到是文化的主体和传承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民对游客的交往态度, 这也是和谐发展的关键。鼓励居民在进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意见。

参考文献:

[1]唐晓云. 古村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J]. 人文地理, 2015(01):135-142.

[2]王斌, 俞洋. 旅游开发初级阶段农村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以安顺市罗仙村为例[J].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5(4):12-17.

旅游者感知 第4篇

一、时间特征:经历了探索阶段与发展阶段

从搜索的文献来看, 国内关于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根据文献研究的情况, 本文认为可以将国内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 分别是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探索阶段从1994-2003年, 而发展阶段从2004年至今。

随着《21世纪议程》与《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的颁布, 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受到广泛关注, 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得以发展。

国内真正迎来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始于2004年, 在《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的背景下, 国内学者纷纷关注到居民在促进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2004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文教授与唐飞发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上的《评述Ap和Crompton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以及唐飞发表在《旅游科学》上的《论旅游影响态度尺度在我国的适用性》两篇文章作为标志, 国内学者开始广泛借鉴Ap和Crompton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 结合国内旅游目的地情况进行研究。从2004年开始, 研究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文献日趋增多。

二、内容特征:以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感知研究为主

国内居民旅游感知的内容主要围绕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三大板块内容进行研究, 其中经济影响主要涉及物价、就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居民收入、财政收入、投资等多个方面;而社会影响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人际关系、文化交流、犯罪率、知名度、道德标准、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环境影响主要涉及环保意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生活氛围、环境破坏等多个方面。此外, 也有很多学者在对三大影响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 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规模、旅游发展现状、政府作用、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的贡献等的态度, 如表1所示。

除了对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以及旅游发展态度的研究外, 也有学者从其他方面进行研究。苏勤除了对三大影响感知进行研究外, 还对居民对旅游发展满意程度、对旅游者欢迎程度和对旅游业支持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发展与管理措施支持程度进行了研究;罗秋菊通过因子分析, 分别从“增加社会/生活成本”、“塑造形象、促进效益和文化需求”、“增长见识、提升服务水准”、“促进设施建设和住宿需求”、“冲击社区生活和传统”以及“丰富居民生活”几方面进行研究;史春云除了对三大影响及态度进行研究外, 还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政策感知进行了研究;安艳艳、张文则从社区参与程度、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李东和、张捷等分别从居民对旅游发展利益、旅游业发展的成本、旅游业发展的满意度以及地方归属感感知进行研究;杨学燕从积极与消极方面进行研究。

备注:根据收集文献整理

三、方法特征

(一) 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访谈及文献调查

从所收集到的文献看来, 国内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案例研究, 通过选取旅游目的地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来进行研究。研究者通过选取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对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进行研究。从收集到的文献看来,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涵盖了不同的类型。高德兴曾在其《国内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浅析》一文中将国内学者在研究居民旅游感知是所选择的案例分为了“古村镇”旅游地、城市旅游地、少数民族旅游地以及滨海旅游地四种类型, 并对各种类型旅游地进行了举例说明。本文在此基础上, 结合所收集的文献试着将旅游地类型分为了“古村落”及乡村旅游地、城市 (城镇) 及城郊旅游地、少数民族旅游地、及滨海旅游地四种类型, 如表2所示。

(二) 分析方法:从单一的描述性统计逐渐向多种方法并用过渡

根据文献看来, 关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的分析主要有频次分析、差异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比较分析几种分析方法。

首先, 频次分析和差异被广泛运用, 主要用于分析不同的选择在总样本数中的比例, 比较各类观点与态度的样本结构情况, 同时对被调查居民的群体特征进行频次统计。从文献来看, 频次分析在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之处被广泛使用。并且贯穿于整个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中。差异分析通常是与频次分析并用, 用于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社会学统计特征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 从而进行比较。

其次是因子分析, 主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 将旅游影响的具体内容归纳为几个大的因子。郎富平、杨眉通过问卷调查将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归为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道德文化、生存环境、社区经济五个因子。黄玉里通过对平遥古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的调查, 将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归为社区发展、个人利益、社会文化、社区利益、经济效应、社区代价6个因子。张文参照阿普和康普顿 (Ap&Crompton, 1998) 、兰克福德和霍华德 (Lank ford&Howard, 1994) 等的调查问卷,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 对我国23个旅游目的地进行调查后, 通过因子分析将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归为了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不良社会影响、文化交流与发展、设施建设与资源保护、社区付出多于获益六个因子。罗文斌等以湖南省长沙市黄兴镇为例调查了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 通过因子分析将居民感知的经济社会影响归为了收入水平与收入用途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等4个具体因子。刘炳献等则将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归为第一综合感知、经济感知、社会文化感知、第二综合感知四个因子。此外, 黄洁、苏勤、罗秋菊、涂玮、卢小丽、唐飞等人都曾采取因子分析方法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进行研究。

最后, 聚类分析也运用得较多, 研究者通过聚类分析, 把目的地居民分为几类群体, 不同群体的感知不同, 每个群体中的居民在对旅游的感知态度上具有相似的特征, 这样便于在宏观上了解和把握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总体反应和态度。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比较分析也被一些学者运用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中, 相关分析用以分析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与哪些问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即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人群会对哪些问题有较大的感知差异, 其差异表现在什么方面。回归分析主要用于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关系。比较分析主要用于不同旅游地居民感知的比较。

四、依据特征:问卷的设计、内容及统计缺乏依据

根据收集的文献来看, 国内学者关于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多数缺乏依据, 主要表现在问卷设计上, 首先从问卷设计上来看, 问卷设计不规范, 除少数学者从问卷的设计、问卷预测、正式实施到最后的问卷统计遵循比较科学的方法外, 多数研究者在问卷设计上缺乏依据, 从收集的文献看来, 多数研究完全是凭着研究者的经验、想法以及对别人的问卷的借鉴进行设计, 但是在文献中又没有注明所借鉴的问卷;其次从问卷内容来看, 一份问卷中存在着表述模糊、同一问题存在不同表述、或是所表述内容并不是再问居民感知等问题;最后, 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来看, 也缺乏对问卷可信度及效度的分析, 从而使得问卷统计缺乏依据。

五、成果特征:研究成果缺乏普遍性

从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看来, 研究成果缺乏普遍性, 也许与研究者的研究不规范有关, 由于研究者所采用的问卷缺乏依据, 加上不同旅游目的的所处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以及调查内容各异, 使得关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到达一个瓶颈期, 尽管在时间上看来,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增加了很多, 可是从具体的内容来看, 其实关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濒临停滞, 没有大的突破, 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不具普遍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居民旅游影响的研究存在着以下诸多特征, 第一, 从时间上看,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经历了最初的探索阶段以及到目前为主的发展阶段;第二, 从内容上看,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的感知上;第三, 从研究方法上看, 包含了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在调查方法上, 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为主, 再辅以访谈与文献调查。在分析方法上, 则从最初比较简单的频次统计到如今的多种分析方法并用;第四, 从依据特征上看, 主要体现在问卷的设计、内容及统计缺乏依据上;第五, 从研究成果上看, 目前为止的研究缺乏普遍性, 也不具备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张文, 何桂培.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旅游学刊, 2008 (2) .

[2].罗文斌, 吴次芳.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黄兴镇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 2008 (4) .

旅游者感知 第5篇

【摘要】以安顺市罗仙村为例,探讨了旅游开发初级阶段农村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因子分析发现,居民感知表现为旅游开发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以及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两个维度。总体上,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感知强于消极影响,表明旅游业对当地负面影响还未充分显现。在三个变量中,对于经济影响的积极感知较强,对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负面感知也比较显著。

【关键词】初级阶段;农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安顺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4.002

旅游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包括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旅游活动可以理解为是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交往的过程,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之间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碰撞的过程[1],因此在旅游活动的研究中,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重要因素。关于地方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社会影响,减少旅游者与居民之间的冲突,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2]。

为了加深对居民感知和态度的认识,本研究选取了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贵州省安顺市罗仙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采访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利用软件SPSS17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为旅游规划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社区旅游政策制订和旅游开发强度和方向的把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调查已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总的来说,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显示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且居民感知最强烈的是经济影响,因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3]。其次是社会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活动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因为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有益于社区的稳定发展[4]。针对环境影响,Besculides等研究表明旅游活动的发展可以促进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5]。同时,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物价上涨、个人犯罪增多、影响居民间友谊、环境遭破坏、垃圾增多、交通堵塞等负面影响[6,7]。

国内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开发程度较好,旅游模式较成熟的城市或乡村中,在对乡村的研究中,尤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历史古城古街道的居多。研究方面也主要是居民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同时也包括对感知及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熊剑平等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得出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8];张文等通过对国内23个景点的调研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正面感知普遍占主导地位,个人内在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是导致感知差异的最主要因素[9];李亚以河南省南坪、郭亮、水磨三个村落为例,研究发现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与旅游影响的感知成正相关,参与程度越强感知越强烈[10]。

对于旅游发展阶段,按照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一般都包括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在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在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根据Doxey的旅游地发展理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而经历五个阶段,即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愤怒阶段、对抗阶段和最后阶段。所以,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旅游地应表现为明显的特征,比如旅游者的人数较少,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度低,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旅游活动强度低,负面影响还未充分显现,所以总体上,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与旅游者的关系比较融洽。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试图以贵州省安顺市罗仙村为例来探讨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该研究选取的目的地是旅游开发尚未成熟的地区,旅游类型属于乡村旅游,因此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有可能有别于开发成熟的地区。通过案例研究,试图发现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旅游感知的特征,同时验证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否符合当前旅游发展阶段理论。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界定

罗仙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关办事处东南隅,距安顺城区6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村落,198户,总人口1114,其中布依族人口1022人,占总人口数的91.7%,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农业经济为主,属省级一类贫困村。辖区内风景如画,保存了独特的布依风情。2006年,罗仙村邀请有关专家制定了旅游规划,开始发展旅游业。目前,罗仙村每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业为村民增加收入达40多万元。但该地区交通相对闭塞,旅游者人数仅5万人次,旅游业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有限,从本研究的调研可以看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非常有限(50%以上的居民没有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有60.9%的被调查居民与旅游者有一定的接触,而经常性接触的居民只占4.7%),是相对比较典型的还处在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旅游地。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背景

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背景调查,包含性别、年龄、居住时间等共8个问题。第二部分是旅游影响调查,分为整体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和环境影响共22个题项,采用Likert的5分量表法,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作赋值处理(极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同意也不反对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探测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整体Cronbach系数为0.746,可靠性可以接受,且各因素层变量的Alpha(α)均高于0.6,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endprint

调查方式主要采用随机采访,结合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28份(回收率91%)。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3.1%和46.9%。年龄层次较多集中在40-50岁的阶段,占总样本的45.3%。受试者教育水平较低,集中在没受过教育和小学到初中(含初中)的层面上,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43.8%和21.9%。职业结构中,有54.8%的被调查者为农民,个体户占23.4%,工人和村支部、管理干部的比例共同达到7.8%,教师及医生的人数比例较少,只占到了总量的3.1%。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主导(82%),副业收入(包括旅游收入)占26.5%。当地居民的旅游从业状况方面,50%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并且亲戚中没有人从事旅游业,有1-3个亲戚从事旅游业的占29.6%,多于10个亲戚从事旅游业的只有一名。在与游客的接触频度方面,有12.5%的被调查居民从不接触旅游者,60.9%的被调查居民有一般性的接触,而有经常性接触的居民只占4.7%。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共提取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三个因子及每个因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维度。

(一)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

如表1所示,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统计量KMO=0.723,且Barletts球形检验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P=0.005,下同),证明各原始变量间存在较强内在联系,因子分析效果较好。第一个因子为居民感知的积极的经济影响,体现在e4(吸引更多外部投资)、e2(居民投资机会增多)、e5(政府给予更多投资)、e3(居民就业机会增多)的四个题项,方差贡献率达33.164%;第二个因子是居民感知的消极的经济影响,包括e8(房租上涨)、e7(物价上涨)、e6(生活费上涨)四个方面,方差贡献率为26.163%,与积极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相比较少,且在积极影响的各题项上的荷载明显高于消极影响上的荷载,体现了居民对旅游活动在经济方面造成的影响感知很积极,有比较肯定的评价。

具体来看,获得最高因子载荷量的为e4(0.838),说明居民十分关心旅游的开发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外部投资,从而达到刺激村落经济发展,使村民脱贫致富的目的。e2(居民投资机会增多)因子载荷也达到0.8,体现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农民看到了能带动自身经济发展的机会。这一点也在笔者的田间随机访问中得到证实,许多被访问到的村民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活动。比较传统的是开办农家乐,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但随着竞争日益加大,单纯地靠农家乐吸引游客已经不够,于是村民投资种植果园及草莓大棚,开始经营以“采摘乐”为主题的乡村休闲项目,也都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消极影响方面,居民对e7(物价上涨)最为敏感,在实际访谈中大多数居民肯定了物价的上涨,但也有不少居民意识到物价的上涨并不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必然的影响,物价的上涨与否与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二)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

由表2,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方面,量表KMO=0.755,在0.005的水平上显著,因子分析效果可以接受。在积极影响因子中,题项s6(居民参与性增强)、s7(对景区管理感到满意)和s1(思想观念变得开放)在分析中都获得了大于0.8的高因子载荷量,表明居民在这三个方面感知最强。在积极影响中,比起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居民更关注的是自身是否参与到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去。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负面的社会影响感知比较弱,消极因素普遍平均分值偏低。数据表明,由于罗仙村的旅游发展尚处在初期,居民对积极的影响感知强烈,对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等充满了期待,比较容易忽略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感知

环境影响感知方面,居民基本持肯定的态度。en4(基础设施得到增强)荷载最高,表明居民已感受到旅游开发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积极改善,这一点在随机采访也得到了证实。绝大部分村民表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全村村民有目共睹的,例如通往外部公路的开通和扩宽,河道的逐渐疏通,最明显的在于环境卫生的改善,并且为了接待游客,村里还开通了自来水。村民反映,为了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他们都开始自觉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同社会影响一样,居民对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感知不强,对于旅游活动增强后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潜在危险还没有直观的感觉,居民更认同旅游开发带来的直接的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积极方面。

四、结束语

实证研究表明,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当地居民往往对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有很多期望,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积极的方面显著强于消极的方面。在经济影响感知方面,当地居民对经济的积极的感知最强,也表明了即使旅游业对当地是新鲜事物,但居民对经济带来的正面利益还是有强烈的感知,对于经济的负面感知很弱。对于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的感知方面,当地居民虽然对于旅游带来的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但是相较于经济影响而言,表现出对于社会文化和环境负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增强。

本研究的亮点是发现并验证了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由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显现,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各个方面的感知总体上是比较积极的。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居民对于旅游可能带来的积极的经济利益感知非常强烈。研究的不足在于在旅游业遍地开花的时期,选择典型的刚刚开发旅游的村落比较困难,尽管我们认为贵州安顺罗仙村由于交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旅游开发非常缓慢,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当地居民对旅游的参与度也比较低,是比较明显的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当时由于现有的旅游发展阶段区分的各种指标无法生硬地应用到各种地域,罗仙村的旅游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另外,没有就当地居民的感知与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及参与行为进行更深入的因果关系的研究,endprint

今后可选择其它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地区展开实证研究,比较验证结论的普适性。同时,对某一地区旅游开发不同阶段,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演变进行追踪研究,将更清晰地捕捉旅游业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1] 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9:665- 690.

[2] Lankford SV.& Dr. Howard, Developing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 (1) :121-139.

[3] Ap J,J L Crompton.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7 (2) :120-130.

[4] Gamper JA.Tourism in Austria: A Cas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on Ethnic Relation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

[5] Besculides A, M Lee, P. McCormick.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303- 319.

[6] Milman A, A Pizam.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on Central Florid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 (2) :191-204.8 (3) :432-446.

[7]Ross G F.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an Australian City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 ,30 (3) :13-17.

[8]熊剑平,刘承良,颜琪.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J]. 中国农村经济, 2007,07:23-29,44.

[9]张文,何桂培. 我国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 旅游学刊,2008,23(2):72-79.

[10]李亚. 基于社会成本理论的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65-666,669.

Abstract: An empirical study is conducted to probe into local residents perceived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t its earliest stage at backward rural village in Anshun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idents demonstrat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tourism impact on local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ulture. Generally, residents feel no strong impact from tourism industry when it is still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and they tend to show a stronge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industry. And, residents perceive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stronger positive effect on local economy but mo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lo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ulture possibly because the negative effect has not emerged when at the early s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旅游者感知 第6篇

本研究以旅游者满意度为研究主题, 以桂西百色起义纪念公园为研究样地,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第一手数据信息, 所采用的问卷主要是在整合Parasuraman等 (1988) 的服务质量测评指标 (SERVQUAL) 、Fornell (1992) 、Breck (1994) 的测评模型, 并结合研究样地的实际进行设计。问卷主体主要包含期望, 感知价值, 感知质量, 顾客满意4个大项, 30个题项, 另外包括调查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4项个人信息。本研究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里克特5级顺序量表, 由低到高对应分值依次为1~5。

二、数据采集及统计

本研究共分三次在百色起义纪念公园景区发放问卷, 每次发放200份, 共计600份, 共收回476份有效问卷, 有效率为79.33%。其中2014年10月19至2014年11月4日进行第一次问卷发放,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58份, 问卷有效率为79%;2014年12月29至2015年1月4日进行第二次问卷发放,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71份, 问卷有效率为85.5%;2015年3月31至2015年4月6日进行第三次问卷发放,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47份, 问卷有效率为73.5%。

三、因子分析

1.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

在对本研究调查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研究者首先对所要进行因子分析的数据进行KMO值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根据何晓群 (2004) , 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 (2004) , 高宝祥、董寒青 (2007) , 赵小军、祁禄 (2009) 和丁国盛、李涛 (2006) 等专家、学者在统计分析和数据统计中的总结:KMO值是用于检验因子分析是否适用的指标值, 当KMO值介于0.5~1.0之间, 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小于0.5, 则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统计值取值较大时, 因子分析是适用的。

本研究通过SPSS软件对拟采取因子分析的旅游者感知质量维度进行了KMO值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739, 在0.5~1.0之间;Bartlett的检验即近似卡方值为498.918, 值很大, 相应的显著性概率 (Sig) 小于0.001为高度显著, 因此旅游者感知维度适用因子分析方法。

2.因子萃取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问卷中的题项进行降维和主要成分提取, 且在因子旋转中,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 本文着重列出旅游者在景区旅游过程中的感知质量维度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具体详见表2。

3.公因子重新命名

旅游者感知质量第1公因子 (第1列) 上高载荷的指标包括:“前期宣传力度、景区活动的参与性、景区主题吸引性、赠品的派发”, 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792、0.781、0.778、0.702。这些题项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景区主题性方面的感知, 故将其重新命名为“景区主题因子”。

旅游者感知质量第2公因子 (第2列) 上高载荷的指标包括:“厕所数量、周边餐饮、休憩场所、紧急出口”, 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772、0.738、0.732、0.719。这些题项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景区辅助设施方面的感知, 故将其重新命名为“辅助设施因子”。

旅游者感知质量第3公因子 (第3列) 上高载荷的指标包括:“景区规模、停车场规模、景区整体设计、景区布局”, 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722、0.718、0.718、0.692。这些题项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景区硬件设施呈现的感知, 故将其重新命名为“硬件呈现因子”。

旅游者感知质量第4公因子 (第4列) 上高载荷的指标包括:“服务人员主动性、服务人员专业性、服务人员及时性”, 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712、0.710、0.791。这些题项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景区服务人员的感知, 故将其重新命名为“服务人员因子”。

旅游者感知质量第5公因子 (第5列) 上高载荷的指标包括:“景区现场秩序、景区安保状况、景区卫生状况”, 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687、0.672、0.671。这些题项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景区环境的感知, 故将其重新命名为“景区环境因子”。

旅游者感知质量第6公因子 (第6列) 上高载荷的指标包括:“景区交通状况、景区位置、到达景区的便利程度”, 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670、0.654、0.653。这些题项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景区区位的感知, 故将其重新命名为“景区区位因子”。

四、结语

本文结合对前来桂西地区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的旅游者的实际调查, 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分析后得出影响旅游者感知质量因素的相关结论。通过因子分析, 本研究共从旅游者感知质量维度中萃取出6个公因子:景区主题因子、辅助设施因子、硬件呈现因子、服务员人员因子、景区环境因子和景区区位因子。该6个公因子基本反映出前来桂西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的旅游者所关注的方面。

研究结论表明旅游者如果对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的期望越大, 其满意度往往越小。因此, 建议百色起义纪念公园景区管委会特别注意景区的宣传效果, 尤其不应该过于夸大宣传, 以免造成旅游者的观展期望过高从而导致满意度降低。研究还发现景区主题是影响旅游观展者满意度的第二要素, 如果景区主题不够鲜明, 往往会导致旅游者的不满, 因此, 百色起义纪念公园也应特别注意景区主题的维护。另外, 景区服务人员素质、景区硬件建设、景区环境、景区辅助设施等也都影响着旅游者的感知质量。这些方面也都应该得到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从而全方位提升旅游者整体感知质量。

参考文献

国内旅游地居民感知文献研究 第7篇

引言

随着旅游开发给旅游地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不断显现,作为旅游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居民,其感知与态度对旅游地的发展、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国内对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的文献,探寻国内研究者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并进行展望。

一、旅游影响下的旅游地居民感知

国内学者对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影响下的态度和认知研究,最早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陆林(1996)以皖南地区为切入点所进行的研究。黄洁等(2003)通过对诸葛、长乐村的古村落居民调查,发现两村的居民对旅游影响持肯定态度,特别是在公共设施、卫生状况、整体环境和历史古建方面有着正面评价。李志飞(2006)以对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的少数民族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居民感知到他们的语言、风俗和衣着服饰受旅游的影响大,并且对旅游持正向影响态度高于负向的。

并且,有的学者对某一旅游地进行持续地观察,更能阐释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态度和感知的变化。卢松(2009)通过对西递的历时研究,发现居民对经济效应的感知很强,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在旅游影响下的变化。唐晓云(2010,2015)也通过对桂林龙脊梯田的持续关注,发现家庭经营收入与其收益分配的满意度呈负相关;并且居民的旅游参与度与对旅游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呈正相关性。

总体而言,当前时期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地的开发基本持正向肯定的态度,因为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当地居民不仅在经济上获利使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也相应提升,并且再通过与外来游客的接触中,在社会文化认知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提升。在大部分调查里,由于旅游地的发展不充分,负面感知并未有明显显露。

二、对旅游地居民感知产生影响的因子

(一)经济因子

旅游地居民感知中,经济因子是旅游影响中的重要部分,通常是旅游地居民能直接感受到关于旅游经济的正负面影响。戴凡和保继刚(1996)通过对大理居民的调查研究,发现居民学习英语是经济利益驱使下的行为。章锦河(2003)通过对西递的研究发现,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吸引投资和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造成了收入的分化、外来者和本地居民就业冲突、物价上涨等矛盾。

(二)社会人口因子

社会人口因子也是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的原因之一,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居住时长等因素都会造成居民感知的不同。苏勤等(2004)对三个旅游地进行分析,发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与其社会人口背景有关,矛盾支持者具有年龄大、居住时间长、文化程度高的特点,淡漠支持者一般是从事与旅游业无关的职业,青年、个体或家人职业与旅游业相关的人是热情支持者的主要构成。吴忠宏等(2005)通过对澎湖列岛的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居民的环境意识和教育认知,与其对现有资源保护的意识呈正相关性。

(三)空间因子

由于距离核心旅游区的距离不同,旅游影响的大小也因此不同,因此空间因子也是影响居民感知的重要原因。李东和等(2007,2008)通过对古镇居民调查中发现,居民所在的空间分异就反映了旅游影响下的空间差异;此外,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向感知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尹寿兵(2013)对毗邻黄山的四个社区进行较小空间尺度内的实证研究,认为居民与风景区联系的紧密程度与旅游发展期望呈负相关性。

(四)社区因子

由于旅游活动会造成旅游地社区影响,处于社区中的居民,也会由于社区环境的不同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不同。卞显红(2005)在对马山地区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研究,发现由于旅游地主管部门的态度与分配体系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保守态度,造成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支持度不高、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并不积极。安艳艳(2007)在对北京市郊的两个民俗村进行调查,认为居民在社区中的参与度越高,旅游业发展就相对越成熟。此外,居民虽然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在社区参与机制方面的态度较为消极,因而个体居民在旅游参与中还存在许多意见。

三、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受某种能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负面感知就有所体现,刘俊(2011)对海南居民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于海南建立国际旅游岛政策的感知和态度,发现他们虽然对此普遍持支持和乐观态度,但对政策内容的认知和风险感知都较低,由于居民普遍对旅游政策的正面感知强而负面感知弱,因此居民感知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是通过旅游者人数的变化来反映,旅游者人数的变化也会引起旅游影响大小的变化,因此旅游地居民对此的感知会有所不同。杨学燕(2008)通过对两个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旅游发展处于较慢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负面感知较弱,且对旅游的负面影响忍耐度高。黄玉理(2008)对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发展阶段不同的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较大,并且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的发展态度也如发展速度较慢的旅游地居民积极。这些发现都印证了国外学者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阐述。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分成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五个部分,在满足了某一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们会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卢松(2009)在历史研究中发现,居民重视经济感知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在旅游影响加深了解,他认为这符合“由经济转向文化,由物质转向精神”的通常认知。

(四)相对剥夺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是针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言的,由于某一个体或群体与同一社会其他成员比较之下,对有价值资源占有较少或不占的状态,这样的社会地位会造成这一个体或群体心理失衡的相对剥夺感。随着旅游开发对旅游地区居民的影响,当地居民相较于主导开发的政府或开发商和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而言处于相对剥夺地位。王剑(2011)对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居民进行研究后,发现社区居民的相对剥夺感越强,对旅游发展的负面态度会越强。

(五)社会表象理论

社会表象是特定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和意向,具有一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应天煜(2004)把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学中的运用做了梳理,认为此理论适合为旅游地居民态度与感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张朝枝(2009)运用此方法对开平碉楼地区进行研究,认为随着开平碉楼的申遗的推进,重新构建了此地的社会表象,当地居民对碉楼的认知从功能方面向间接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文化遗产价值转变。

四、国内对旅游地居民感知测量方法及量表发展

(一)测量方法

1、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社会学相关领域的构建模型工具,可以检测变量和潜在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同时分析有因果关系的方程式,因而适用于旅游地居民感知这类变量相关性高的议题。许春晓(2009)在杭州居民对休闲博览会的感知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建立感知与支持度的关系模型,模型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形象、相关产业的指标体系。

2、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适用于像旅游地居民感知类的多元统计分析,其降维技术可以解决多指标评价的要求。黄洁等(2003)采用此方法对变量进行分析。李东和等(2007)也用此方法探索旅游地空间分异的居民感知。

3、聚类分析

由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不尽相同,因此学者们根据深度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居民们不同态度与感知的反馈,聚类分析法可以建立起多元的统计分析方法,将居民分为不同的群体。苏勤(2004)采用聚类分析的方式对旅游地居民划分,但并未出现反对者,出现热情、理性、矛盾、淡漠的四种不同程度支持者。谌永生(2005)通过对敦煌市居民的实证研究,并将较为明确的居民态度分成五类,分别是:有矛盾的支持者、热爱者、现实主义者、顾虑者、憎恨者。

4、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其过程是从原始资料中收集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继而通过比较进行主轴编码,提炼数据进行选择性编码再上升到理论,适合对社会过程进行解析。王汝辉(2014)对三圣乡的居民运用扎根理论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开放性编码初步提炼出12个范畴,主轴编码提取出5个主范畴,选择性编码最后认为经济水平、居住环境、社会支持、人口特征差异的4个范畴是共同构成原住民感知的因素。

(二)测量量表的发展

张文等(2007)对Ap和Crompton所创立的旅游影响评价尺度做了介绍,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法并构建模型的方式创建评价尺度,认为虽然尺度在测量生态和经济影响的客观性上存在缺陷,但使得被试者可以对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进行主观印象上的量化。黄洁等(2003)采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旅游影响态度认知尺度AP和Crompton来衡量旅游地居民的认知态度,并对其略有删改已适应对中国传统古村落居民的测量。周勇(2008)整合了Fredline和Faulkner的盛世影响模型、Ap和Crompton的旅游影响量表、Ritchie等的奥林帕斯的模型,测量北京居民对奥运会的感知和态度,涵盖了社会心理、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用于探索发展中国家居民对盛事活动的影响感知。

唐文跃等(2008)参考威廉斯等所设计的地方依恋测量量表,结合实际情况与居民保护资源态度的条目,设计出了量表并进行检验与实地调查,认为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赖和认同构成了地方依恋,并且与居民对保护古村落资源的态度有正向关系。

旅游地居民对生态感知方面的测量,可以通过涵盖增长极限、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三方面感知进行评测的新生态示范(NEP)量表进行。罗艳菊(2012)对海口市居民对环境感知调查即采用NEP量表,把被试者分为两类,偏生态中心论的人为近生态中心主义者和偏人类中心论的人为近人类主义者,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但两者的行为意向皆不高。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大多是在国外学者所设计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调整后,再运用到居民调查中。由于量表设计包含多学科的内容,要经过专家打分权重并进行不同规模的预调查,开发成本高。因此国内学者大多借鉴国外已较为成熟的感知量表进行调查。

五、现状及展望

王莉等(2005)和赵玉宗等(2005)曾对国外对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做了梳理,并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做了展望,认为当时国内的研究者需要在增强对比研究、旅游事件和目的地类型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创新上需要进一步更新。卢春天(2012)对国内外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也做了梳理,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在研究方法、旅游地类型、多学科角度方面进一步提升,已提高研究质量。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对旅游地居民的态度与感知,提出展望。

(一)研究方法的提升

通过梳理国内文献,发现研究者大多是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测量量表与数理模型的计算方面,因此国内学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对量表进行设计与改进。并且,国内研究大多是运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较少,大多数文献集中在描述数理结果上,对居民感知缺乏人文关怀,对感知的研究本该以贴近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为主,因此应该强化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到旅游地居民生活中,研究才能更接地气并具有创新性。

(二)多学科的视角

国内研究者在对居民感知与态度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方面,而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而成的,因此也需要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来思考与探究,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与感知。

(三)旅游地类型的拓展

旅游者感知 第8篇

一、研究方法

1. 问卷设计

本文把黄兴镇的蓝田新村、黄兴新村、荣河新村和鹿芝岭村共四个村作为研究地,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 每村各200份问卷, 共800份问卷。问卷中设计3个变量 (题项) , 分别是: (1) 没有从中受益, 经营旅游企业 (个人) 受益多; (2) 对本村旅游开发总体感到满意; (3) 总的来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对我们是有利的。每个变量采用李克特 (Likert) 5点量表来度量, 1分到5分依次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

2. 数据分析

为了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主要借助SP 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地居民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皮尔逊 (Pearson) 积差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来测量和考察农业旅游社区农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态度和满意度的关系。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四村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蓝田新村、黄兴新村、荣河新村、鹿芝岭村对题项1的感知均值分别为3.07、3.05、2.45、3.43, 对题项2的感知均值分别为4.48、4.26、3.77、3.56, 对题项3的感知均值分别为4.20、4.10、3.55、3.19。从题项1的感知均值比较来看, 蓝田新村和黄兴新村的居民对旅游发展受益少的感知不强烈, 基本持中立的态度;荣河新村的居民对此项的感知比蓝田新村和黄兴新村的居民稍强烈, 说明三个村的居民基本都能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而鹿芝岭村居民对此项的感知较强烈, 倾向于同意, 说明鹿芝岭村的居民还未能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这些都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从题项2的感知均值比较来看, 四村居民对旅游发展都表示支持, 并且基本上呈现出旅游发展水平越高, 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也越高。从题项3的感知均值比较来看, 除了鹿芝岭村居民对旅游发展满意度感知不强外, 其他三个已经进行旅游开发的村的居民对旅游发展满意度的感知强度根据旅游发展水平逐渐增强。

总的说来, 旅游发展水平越高, 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 居民的旅游满意度就越高。这一研究结果只适合于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探索阶段的旅游社区。根据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可以知道,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会随着旅游地的发展而逐渐变得消极。阿克斯和瑞安等人研究发现:处于初级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比旅游成熟地居民的态度更为积极。本文的结论和以上学者的结论基本相似: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旅游社区, 旅游发展水平越高, 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 居民的旅游满意度越高。

三、居民对旅游影响及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的关系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在相关关系的情况下, 当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取一定的值时, 与之相应的另一变量的值虽然不确定, 但它仍然按某种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本文采用皮尔逊 (Pearson) 积差双变量相关分析探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下表是“旅游经济正面影响”、“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旅游生态正面影响”、“旅游生态负面影响”与旅游发展态度和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的相关系数来看, 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正面影响与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474、0.479, 与旅游发展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5、0.301、0.528, 这表明:旅游经济正面影响、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旅游生态正面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和旅游发展满意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意味着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程度越高, 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 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就越高。相比较而言, 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正面影响感知与居民的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关系程度三者之间相差不大, 但是, 旅游生态正面影响的感知比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的感知与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的关系更强。

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旅游发展满意度成微弱的正相关关系, 与旅游发展的不支持态度无显著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对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感知程度越高,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 旅游发展的满意度越高。说明社区居民为了支持本社区旅游发展, 往往故意忽略或回避旅游经济负面影响。这个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皮杜1995年的研究结论:居民对经济的正负面影响感知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都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也和国内研究者卢小丽的研究结果类似;而且还发现, 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感知和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旅游经济负面影响并不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旅游生态负面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的不支持态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和旅游发展满意度无显著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对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和旅游生态负面影响感知程度越高, 居民对旅游发展越不支持;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和旅游生态负面影响与居民的旅游发展满意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这和一般的逻辑不相符, 但是能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 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社区居民, 其对旅游发展关注的方面、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对旅游感知是动态变化的。现阶段, 黄兴镇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期, 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持有较高的支持意愿, 对旅游开发中的负面影响的心理容量还很大, 所以, 往往只关注旅游的正面影响而有意忽略旅游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和旅游生态负面影响。

摘要: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直接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相关分析显示: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正面影响感知与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和满意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和生态负面影响感知与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和满意度无显著关系, 与对旅游发展的不支持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对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感知与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成微弱的正相关关系, 与对旅游发展的不支持度无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01-104.

[2]朱建平, 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55-156.

[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23-125.

旅游者感知 第9篇

1 旅游者感知评价相关因素对重游决策的影响

根据Assael (1998) 的研究建立起来的消费行为模型, 一个消费者对于消费过程以及产品或者服务之后, 再次对该产品 (服务) 进行购买、消费之前所作出的评价对于其再次购买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评价, 就是旅游者的消费感知, 对于旅游者的重游行为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是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外的学者通过对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分析以及变量的观测, 分析对旅游者的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 从中发现了一些主要的观测变量。

1.1 旅游者对目的地整体满意水平评价 (Overall Satisfaction)

对于旅游者的重游决策而言, 其对于目的地的整体满意度的评价的高低, 直接影响了旅游者对于重游与否的决策。虽然旅游者是否有重游的意向基本上是由其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决定的, 但是满意度只是一个主观评价, 要对这一个主观评价进行定量的研究是殊为不易的。每一次旅游者在完成旅游行为之后, 都会对自己的花费是否值得, 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 是否愉悦了自己的精神作出一个主管的判断。这一个判断就是满意度。通过比较产品的感知以及对每一个产品的自身预期, 消费者的满意度目前已经被大量的运用到框架设计之中。旅游者的满意度的提高能够大幅的提升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的意向, 因此有大量的学者对于满意度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试图通过对满意度的内涵的研究, 找出更好的量化满意度的方法, 从而为系统的研究提供基础, 包括Bigne et al2001;Bowen2001;Kozak2001a;Kozak&Rim mington2000;Mazursky1989;Oh1999等等。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 Kozak以及Beaman (2006) ,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旅游者在目的地受到的少绕程度以及类型, 并且分析了上述因素对于旅游者重游意向的影响。要对旅游者的满意度进行定量研究, 一般需要通过符合项目的模式尺度来进行, 上述模型基本上能够对任何一类目的地的属性的旅游者的满意度做出综合的评价。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 一个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是与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属性的评价直接相关的, 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包括了该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风貌以及商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Baker&Crompton (2000) 一直以来注意到关于文献回顾的形象研究实际上将目的地属性 (或者预期的目的地表现) 的感知质量进行衡量。目的地是旅游设施和服务的综合, 这就表明, 如同其他的商品和服务, 目的地由许多复合目的地属性组合, 这也就决定了对特定旅游情境下, 对特别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研究主要的成果是与重复访问联系密切的满意度结构以及构成满意度的前提条件:重复访问倾向被视为旅游者满意度模型的结果 (Bigne et al2001) 。在这些案例中, 与其说重游倾向作为研究问题的因变量, 不如说重游意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衡量满意度变量相关联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换言之, 与其说重游意向是重复访问决策过程的开始, 不如说是满意度的延伸。

如果过度的耗尽当地的自然资源, 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将损害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会使得旅游者的重游意向受损严重。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是可持续性的, 不能够为了一时之利而过度的损坏自然状态, 要尽可能地保留旅游地的原生态, 降低人工发展的速度, 杜绝过度建设。而当地的社区主要的影响就是影响旅游者通过社会的相互影响。比如, 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能够与当地原住民有更多的接触机会, 而在一些特别的区域, 旅游者还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的洗礼, 旅游者的这种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对于原住民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扰乱 (Ross&Wall1999a) 。此外, 相互影响的这个过程还能够使得旅游者对于当地文化资源更为珍惜, 从而能够有效地丰富旅游者精神上的感受, 还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去重复访问该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图1所示, 研究评价不同旅游群组的满意度, 使用满意度的概念模型, 组合了对目的地预期的不确定性范式, 以及服务质量框架。

在对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400多位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之后, 我们发现, 对于来自不同区域的旅游者他们对于新加坡的整体满意度都有所不同, 而影响他们的评价的因素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如, 来自北美的旅游者更关心的是住宿和食品, 而亚洲和欧洲的旅游者则对新加坡的吸引物较为关注, 文化因素则对大洋洲的旅游者有着较大的影响。从综合来看, 没有任何一个因素对于所有的旅游者都有着同样的影响, 但是, 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的旅游者却都愿意推荐自己的朋友或者亲人来新加坡再次旅游。

TDRI模型即时间范畴的重游意向的假设模型, 如图2所示, 由探新求奇的旅游动机, 建立旅游者对目的地满意度与重游意向之间的关系, 重游意向的影响范畴引入时间的维度, 分为12月范围内的短期重游意向;3年范围中期重游意向, 5年长期范围的重游意向。

1.2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Perceived Image)

通过本文对国外旅游文献的检索, 发现一个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一般都有着一定的预期, 这些预期可能就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根本动因。但是, 由于形象认识往往是多维的, 是一种对于信任、思想以及印象的累积和描述, 是个人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一种主观印象。

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旅游产业中, 游客信息中心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中心在旅游区范围内提供了非常详实的信息服务, 鼓励旅游者更多的在昆士兰逗留, 当然, 其花费也就更多了。

从最开始研究到目前为止, 关于旅游市场的异质性对于目的地形象以及对旅游者在未来的行为产生的关系的影响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 许多公司以及专业的研究机构对于如何维护一个稳定的忠诚客户群体带来的利益非常的关注。顾客的忠诚度对于任何经济组织形式而言都是非常的重要的, 当然也包括了旅游业。通过对服务业的营销文献的总结和回顾, 我们发现, 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在于任何设计或者发展一个创新的评价目的地的形象的模型, 并通过该模型来对旅游者的忠诚意向进行分析。通过对西班牙南部的大城市旅游者的调查发现, 不同的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显著, 一般而言, 旅游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你的需求:第一类是最大的细分市场是由中度多样化需求的个体组成 (占样本的43.61%) 。通过服务质量以及满意度、目的地形象对于未来行为影响。第二类是对于变化有强烈需求的个体组成 (26.91%) 。由于他们追求变化, 故重复访问的意向较低。第三类是总体上对多样性缺乏追求的 (23.71%) 。那么满意度即是他们重游意向与推荐意向的关键变量。第四类是最小的群体 (6.31%) , 虽有较高变化需求, 但总体上依附于服务质量对于推荐目的地意向的影响。

一些大型的赛事或者其他的大型活动对于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奥运会或者世界杯, 就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的到来。2002年韩日世界杯对于日本和韩国包括朝鲜的旅游业的拉动效应明显,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同样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旅游收益, 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 使得南非这一旅游贫瘠之地, 旅游收入颇丰。这种大型体育节事不仅仅能够提到当地的旅游收入, 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 还能够增加当地的旅游就业扩大政府的相关税收, 最为重要的是, 它还能够扩大相关国家和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3 感知价值 (Perceived Value)

感知价值 (Perceived Value) , 主要是指消费者给予他们得到的以及给予的各种感受, 对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整体的评价, 换而言之, 就是指消费者对于自己的消费是否物有所值的一种感觉或者感受。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 杆支架置能够对获取竞争优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是市场主体获取竞争优势地位通常会采取的一种主要措施。感知价值经研究被证明还是旅游者满意度以及行为意向衡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然而, 在这一领域的旅游重游意图和消费者忠诚通常完全是以消费者满意和 (或) 服务质量来预测的。James.F等 (2002) 通过高尔夫度假市场的研究, 深入理解感知价值理论19。

感知价值的构建分为获取的价值和交易的价值, 两者都与重复购买意向有关。获取的价值: (1) 购得季节性的折扣产品, 使我感觉很好; (2) 我得知季节折扣让我高尔夫度假省了钱, 我觉得很高兴; (3) 季节性折扣给我乐趣已经超越了省钱带来的愉悦。交易价值: (1) 我觉得高尔夫度假物超所值; (2) 物有所值; (3) 在评价我的高尔夫度假之后, 我觉得物有所值; (4) 我感觉购买到了价廉物美的高尔夫度假。

2 对国内重游决策行为研究的几点建议

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基本上我国国内的有关重游行为的决策的研究是在参考和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脉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是, 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研究者的数量或者研究成果的数量都与国外的研究还有这较大的差别。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相对落后。根据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 结合上述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分析, 本文认为, 要弥补我国关于重游决策行为的研究的各种不足,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 需要对旅游目的地的重游者的决策行为进行细致的研究, 尤其是对于决策行为多区域性、多种类型以及多渠道要加强调查的力度, 使得研究的基础更为客观, 以促使研究成果更为科学; (2) 要运用现代的经济学、行为学甚至是心理学对旅游者的重游意向以及重游决策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从而使得分析能够更为全面、科学并且对于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3) 要不断地完善研究的方法, 通过采用定量分析以及强化实证研究手段, 充分的利用当前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优势, 加强结构方法以及模型方法的运用, 使得研究更具有现代科学意义; (4) 可以通过建立起区域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的评价结构以及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绩效以及旅游的发展进行考量, 从而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决策和营销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摘要:对于旅游者而言, 他们的旅游地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他们对目的地的感知评价, 这就是决定旅游者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他们对于一个旅行地是否会重游, 在很大程度上也由此决定。本文对国外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分析了旅游者的重游行为的基本动机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得出他们对目的地的感知评价是决定性的因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旅行者目的地感知评价在市场营销以及旅游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最后, 结合国外旅游者的重游行为的研究现状, 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对旅游者重游行为的动机了解, 并为旅游市场营销和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旅游者,感知评价,重游决策,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1]陈钢华, 黄远水.旅游者重游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网络调查[J].旅游学刊, 2008 (11) .

旅游者感知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文本;旅游形象;旅游认知形象;旅游情感形象;情感倾向;内容挖掘;丝绸之路(中国段);敦煌;旅游线路

中图分类号:F590.1;F127;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5010108

一、引言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成的独特文化区域“丝绸之路”由普鲁士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于19世纪70年代在其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中首次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传开。经过百余年系统性的研究,如今学术界认为丝绸之路不单纯是地理学上的交通路线,而是一直发挥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人类文明运河”作用的、历史时期一个独特人文区域的“文化系统”(李明伟,2005)。 ,也是中西文化、政治和思想史上最重要、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4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后,这一跨国线路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当前丝绸之路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各地多以行政区域范围为界而各自为营,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沿线各省区的客源流失比例高达40%~70%,而真正最后完成全线丝路产品的购买者不足总数的20%(林红 等,2005)。沿线各省区在资源互补的背景下缺少深层次的相互合作,游客所购买的产品是松散性的景点组合,而不是有机结合为整体的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产品。因此,对丝绸之路旅游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目前,国内学者分别对丝绸之路青海段(李巧玲,2011)、甘肃段(李巧玲 等,2010a)、宁夏固原段(李巧玲 等,2010b)、陕西段西安旅游区(李巧玲,2012)、河南段洛阳旅游区(李巧玲 等,2011)等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分析和定位,阐述其形象推广策略。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从供给方角度来研究丝绸之路的旅游形象,而从需求方视角来研究的较少;从资源赋存、单个城市或景区层面来研究丝绸之路旅游形象的较多,而对丝绸之路整体层面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多针对游客旅游过程进行问卷调查,缺乏对游客游前和游后心理感知以及对丝绸之路旅游形象综合评价的研究。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宣传手段。“旅游博客”由于其表现性、创造性和虚拟性而使之获得了建构性的特征,进而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相应旅游体验的建构性理解(李淼 等,2012);同时也作为一种网络口碑影响着游客的决策(Chen et al,2014)。旅游博客信息监测,作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旅游目的地评估服务质量并改善游客体验(Pan et al,2007)。对网络文本内容(如博客网络日志、游记以及在线评论等)进行分析也成为国内外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新方向(宗圆圆,2012)。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通过网站搜集渠道进行信息获取,应用内容分析法和叙事分析法进行信息分析(陈静 等,2013)。此外,有学者还釆用图片关联(Picture Association)、语言关联(Word Association)、自由关联(Free Association)、抽象拼贴画技术(Collage as a Technique)等方法(Nina,2007)。目前学界通过网络信息内容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象维度构成、形象传播机制、形象感知差异等方面,如通过旅游博客对俄罗斯(Nina,2007)、伯利恒(Stepchenkova et al,2006)、澳门(Choi et al,2012)、中国台湾(Soojin et al,2007;肖亮 等,2009)、北京(冯捷蕴,2011)、西安(赵振斌 等,2012)、西藏(杨昆 等,2013)等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华山(张高军 等,2011)、太白山(赵振斌 等,2011)、鼓浪屿(付业勤 等,2012)等景区形象进行研究,还有的对网络旅游形象主题词的构成特征(胡幸福,2006)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网络传播模式(王劲松,2008)进行了研究。程圩,隋丽娜,程默:基于网络文本的丝绸之路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基于网络文本的旅游形象分析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全面地探究游客真实的形象感知。因此,本文将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了解当前游客对丝绸之路旅游形象的感知状况和情感倾向,以期为丝绸之路中国段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及各地段旅游品牌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根据目前的研究,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是绿洲道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形成于公元前后中国的两汉时期,由西汉的都城长安(西安)和东汉的洛阳经河西走廊至西域(今新疆),新疆段从楼兰开始分为南北两道;二是草原道路,即北部草原丝绸之路;三是海洋道路,即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本文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为大众一般意义理解的“绿洲道路中国段”。按《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界定,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地域范围涉及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6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数据来源

“蚂蜂窝”为中国最大的旅行分享网站,提供全球旅游攻略、旅行点评等综合服务,近年在中国在线旅游企业流量排名中名列前茅。“蚂蜂窝”从2006年开始运营到现在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资源库,截至目前拥有超过4 000万的注册会员,该网站文本具有真实、客观、信息量大、资料集中等特点。本文以“丝绸之路”为关键词,对“蚂蜂窝”上的原创网络游记文章加以检索(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2月22日—3月7日),并运用“火车头采集器V8.0”软件采集文本内容,通过筛选(删除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国外段的游记、剔除未完成的游记),获得样本游记文章440篇,游记涵盖的时间段为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8日。

3.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游记文本进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CA)和语义网络分析(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SNA)。词频分析时剔除冗乱词条,如“大”“的”“公里”“行程”等无明显指代或意义广泛的词。为增加中文分词的准确性当前中文分析技术中“歧义识别”和“新词识别”两个技术难点仍尚未完全突破,故本研究在分词处理上一方面依据前人对旅游形象的研究而建立了常见旅游形象关键词的保留词表,保留词表所列词条主要包括丝绸之路沿线地名、旅游景点名等;另一方面对分词统计后出现的某些不完整词条通过Word替换功能进行统计,如“鸣沙”(实际为“鸣沙山”)、月牙(实际为“月牙泉”);而对统计中出现的简化词组或同义词组进行归并处理,如“南疆”和“北疆”归并为“新疆”、“愉快”和“愉悦”归并为“愉悦”。 ,笔者构建了旅游形象保留词表和归并词表,随后提取文本的高频特征词,并按形象维度进行分类排序;通过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建立直观且形象的高频特征词“标签云”,并利用共现分析方法,根据高频词中的词语与其他词语同时出现的频率,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从而得到旅游形象主题内容的语义网络图,进而挖掘旅游者对丝绸之路形象感知的关键词。

三、研究结果

在所有旅游形象词条统计中,位居前十位的依次为“敦煌”“吃”“兰州”“莫高窟”“西安”“沙漠”“张掖”“嘉峪关”“师傅”“美”(见图1)。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旅游形象测量主要是基于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的视角而开展的,本研究也将从认知、情感和综合形象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

“蚂蜂窝”为中国最大的旅行分享网站,提供全球旅游攻略、旅行点评等综合服务,近年在中国在线旅游企业流量排名中名列前茅。“蚂蜂窝”从2006年开始运营到现在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资源库,截至目前拥有超过4 000万的注册会员,该网站文本具有真实、客观、信息量大、资料集中等特点。本文以“丝绸之路”为关键词,对“蚂蜂窝”上的原创网络游记文章加以检索(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2月22日—3月7日),并运用“火车头采集器V8.0”软件采集文本内容,通过筛选(删除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国外段的游记、剔除未完成的游记),获得样本游记文章440篇,游记涵盖的时间段为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8日。

3.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游记文本进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CA)和语义网络分析(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SNA)。词频分析时剔除冗乱词条,如“大”“的”“公里”“行程”等无明显指代或意义广泛的词。为增加中文分词的准确性当前中文分析技术中“歧义识别”和“新词识别”两个技术难点仍尚未完全突破,故本研究在分词处理上一方面依据前人对旅游形象的研究而建立了常见旅游形象关键词的保留词表,保留词表所列词条主要包括丝绸之路沿线地名、旅游景点名等;另一方面对分词统计后出现的某些不完整词条通过Word替换功能进行统计,如“鸣沙”(实际为“鸣沙山”)、月牙(实际为“月牙泉”);而对统计中出现的简化词组或同义词组进行归并处理,如“南疆”和“北疆”归并为“新疆”、“愉快”和“愉悦”归并为“愉悦”。 ,笔者构建了旅游形象保留词表和归并词表,随后提取文本的高频特征词,并按形象维度进行分类排序;通过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建立直观且形象的高频特征词“标签云”,并利用共现分析方法,根据高频词中的词语与其他词语同时出现的频率,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从而得到旅游形象主题内容的语义网络图,进而挖掘旅游者对丝绸之路形象感知的关键词。

三、研究结果

在所有旅游形象词条统计中,位居前十位的依次为“敦煌”“吃”“兰州”“莫高窟”“西安”“沙漠”“张掖”“嘉峪关”“师傅”“美”(见图1)。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旅游形象测量主要是基于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的视角而开展的,本研究也将从认知、情感和综合形象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

“蚂蜂窝”为中国最大的旅行分享网站,提供全球旅游攻略、旅行点评等综合服务,近年在中国在线旅游企业流量排名中名列前茅。“蚂蜂窝”从2006年开始运营到现在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资源库,截至目前拥有超过4 000万的注册会员,该网站文本具有真实、客观、信息量大、资料集中等特点。本文以“丝绸之路”为关键词,对“蚂蜂窝”上的原创网络游记文章加以检索(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2月22日—3月7日),并运用“火车头采集器V8.0”软件采集文本内容,通过筛选(删除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国外段的游记、剔除未完成的游记),获得样本游记文章440篇,游记涵盖的时间段为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8日。

3.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游记文本进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CA)和语义网络分析(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SNA)。词频分析时剔除冗乱词条,如“大”“的”“公里”“行程”等无明显指代或意义广泛的词。为增加中文分词的准确性当前中文分析技术中“歧义识别”和“新词识别”两个技术难点仍尚未完全突破,故本研究在分词处理上一方面依据前人对旅游形象的研究而建立了常见旅游形象关键词的保留词表,保留词表所列词条主要包括丝绸之路沿线地名、旅游景点名等;另一方面对分词统计后出现的某些不完整词条通过Word替换功能进行统计,如“鸣沙”(实际为“鸣沙山”)、月牙(实际为“月牙泉”);而对统计中出现的简化词组或同义词组进行归并处理,如“南疆”和“北疆”归并为“新疆”、“愉快”和“愉悦”归并为“愉悦”。 ,笔者构建了旅游形象保留词表和归并词表,随后提取文本的高频特征词,并按形象维度进行分类排序;通过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建立直观且形象的高频特征词“标签云”,并利用共现分析方法,根据高频词中的词语与其他词语同时出现的频率,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从而得到旅游形象主题内容的语义网络图,进而挖掘旅游者对丝绸之路形象感知的关键词。

三、研究结果

旅游者感知 第11篇

在目前旅游研究中, 真实性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议题。“真实性”的英文是authenticity, 也有学者译为“原真性”, 这两种译法即代表了不同的看法。真实性一词源于希腊语, 意思是“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初被用来描述博物馆的艺术展品, 20世纪70年代, 学者发现旅游者开始重视“真实性”的旅游体验, “真实性”概念延伸到旅游领域。

国内旅游在真实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辨析、产品设计、旅游者体验、真实感———满意度、真实性塑造等方面, 以遗产旅游、民俗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居多, 其中还涉及妈祖信俗真实性、温泉旅游真实性、古村落旅游真实性、民族歌舞真实性、乡村旅游真实性、历史街区真实性, 大多从游客的角度出发研究体验真实性及其塑造方法, 从居民、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视角审视真实性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将从居民的角度出发研究古镇旅游真实性的感知, 并进一步探讨真实性感知与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 如前所述, 居民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展演等是真实性构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接受程度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997年6月, 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旅游地居民作为关怀对象, 只有同时满足旅游者与居民的需求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数据分析

本文在综合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 从居民角度出发, 结合磁器口古镇本地特色, 设计古镇旅游真实性居民感知问卷, 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人口及社会统计学研究, 第二部分是居民真实性感知研究, 第三部分是居民参与旅游及态度研究, 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采用LIKERT五点量表, 1分表示非常不真实、2分表示比较不真实、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比较真实、5分表示非常真实;课题组先后于11月7号、15号在重庆市磁器口古镇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 共发放问卷110份, 剔除问题回答不全等无效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94份, 问卷有效率达85.5%。

2.1 人口及社会统计学频数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频数分析结果显示:所调查居民男女性别比重均衡, 分别占54.3%和45.7%;43.6%的居民年龄36至55之间, 还有31.9%的居民年龄在55岁以上, 年龄很不相对集中在36岁以上, 这部分居民在磁器口有一定的生活经历, 并且经过了磁器口旅游开发的前后对比, 对真实性的感知比较强烈;48.9%的居民收入在2000元以下, 34.0%的居民收入在2000到3000元之间;83%的居民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下, 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55岁以上的居民因此相应的文化程度要低一些;个体和离退休人员分别占20.2%、25.5%, 其次是服务人员有9.6%;71%是本地居民, 居住年限86%都在40年以下;在受访者中77.7%的居民表示与旅游业毫无关系, 旅游从业人员、家人或亲戚朋友有从事旅游的占比较少。

2.2 居民真实性感知描述性分析

磁器口当地居民对19项古镇真实性变量感知均值为3.3682, 总体呈现较高的真实性感知。其中真实性感知最高的一项是“居民/商铺经营者的待人友好程度”, 均值为4.0745, 表明居民自我感觉在对待游客非常热情, 另一项“居民对游客的热情程度”均值得分3.7021较高, 印证了居民对待游客真诚、热情。均值得分最低的一项是“纪念品手工制作的所占比重”为2.8085, 这一项重在衡量居民对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真实性感知, 旅游纪念品的真实性主要反映在地方化、特色化、手工制作等方面, 在磁器口古镇很多纪念品经营商店中都会有手工制作的现场表演, 如酸辣粉、印度飞饼、糖人等地方小吃的手工制作, 其中对于印度飞饼、糖人等小吃纯粹手工制作无可厚非, 但是很多居民质疑自己吃到的酸辣粉全是手工制作的;另外在专售丝巾、羊毛围巾的商店中会有工作人员现场纺织演示, 并注明本店工艺品是手工制作, 但其粗劣的质量、雷同的工艺却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因此居民对这一项真实性感知最低是有原因的。居民在“旅游纪念品的特色程度”上感知均值为3.0106, 相对不高, 反映出磁器口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 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古镇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和无奈。

2.3 居民获益程度、参与意愿与支持度分析

旅游开发获益程度均值为2.7128, 其中有44.7%居民认为在磁器口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获益或获益不多, 结合均值、频数分析结果和实际调查过程中居民的反应看来, 大部分居民在磁器口旅游发展过程获得经济利益不多。当地居民认为磁器口古镇商业化状态比较浓厚 (均值为2.2553, 1分表示过于商业化、5分表示一点也不商业化) , 从目前旅游者到磁器口旅游的主要项目和线路上看, 大部分游客主要在磁器口正街活动, 街道两旁是清代时期建筑, 布满以旅游商品、纪念品经营店铺, 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是陈麻花特色小吃购物店, 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在此排队购买陈麻花, 因此, 陈麻烦也成为磁器口乃至重庆市著名的旅游小吃。但是调查问卷显示在磁器口古镇从事纪念品经营等盈利活动的本地人不多, 除此之外, 本地居民还要承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噪音污染等负面问题, 所以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现状满意度 (均值是3.3298) 也不高。

但是居民并没有就此放弃参与磁器口旅游发展的意愿, 表示愿意参与旅游开发的居民占85.5%。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在谈到江南古镇旅游时曾指出:“人们对民风的兴趣远胜于那些搬空了的建筑。”, 这里所说的“民风”就是古镇居民营造一种生活气息和民俗传统。由于太过于注重对建筑的保护和商业的开发, 很多古镇都逼迫原住居民搬出古镇, 造成了古镇的“空心化”, 居民不再生活在古镇里面, 淳朴的民风和传统的生活是居民参与古镇旅游的基本方式也被剥夺或被迫放弃。进而古镇居民对古镇旅游的发展采取的冷漠、回避、不相干的态度, 导致居民参与古镇旅游意愿低。调查中发现磁器口古镇旅游规划中涉及到拆迁、重建, 部分居民表示非常支持当地发展旅游业, 一方面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继续扩大磁器口开发面积, 通过征用自家房产或土地而获得政府补贴、新房, 或获得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当地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提高磁器口的知名度, 提升自豪感。

对于维持和保护磁器口古镇真实性方面, “愿意参与传承磁器口古镇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民俗特色”的均值为3.7234、“支持并保护古镇古建筑”的均值为3.7128, 说明居民在自觉维护和发扬古镇文化、建筑真实性方面积极性较高。磁器口古镇是传统的巴渝古民居建筑区, 有“小重庆”之称, 在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上也充分体现和保留了巴渝地区的特色, 如茶馆文化和码头文化, 虽然今天的磁器口码头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景象, 码头的功能也在逐渐减退, 只成为一个旅游“符号”, 但游客、居民却十分乐于在码头休闲娱乐, 对于并不十分在乎真实性的游客和居民而言, 这里为古镇增添了新的魅力。在磁器口古镇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馆, 当地的居民沿袭了老的传统, 茶馆里的游客和居民络绎不绝, 游客与居民之间互动与沟通, 使游客感受到的建构主义真实性、互动主义真实性比较突出。

2.4 居民感知真实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居民获益程度对居民感知真实性的显著性影响分析。

采用的levene检验法, 由于概率P值0.205明显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故认为不同获益程度下的居民感知真实性的方差是相同的, 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

TL

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量为13.025, F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 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 故居民获益程度对居民真实性感知有造成显著性影响。

TL

通过观察表2显示, 居民获益程度与居民真实性感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居民获益越多, 对真实性感知越强。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一种“边缘化”的态度, 主要是由于政府、景区经营企业、外地商人等利益相关者与本土居民争夺利益, 突出表现出无力、无权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 经济地位的降低与丧失直接导致本土居民对发展旅游的阻碍和抵制。不难理解, 本地居民没有或很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 可以使居民称为经济利益的“局外人”, 导致他们并不关心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另外, 也存在另一个极端情况, 从旅游中获益较多的“远视”群体, 为了在将来获得更多的、可持续的利益, 会更加关注古镇旅游真实性, 尤其是积极保护古建筑、主动与游客交流、对待游客十分热情等。当然这里并不排除获益多的、参与度高的“短视”居民, 为了维护获益而违心承认或提高真实性感知。

(2) 居民个人社会统计学特征对真实性感知的显著性影响分析。

通过同样的检验方法, 依次检验居民个人社会统计学特征因素对居民感知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性别、职业、收入因素对真实性感知没有造成显著性影响;“与旅游业的关系”因素对居民感知有显著性影响, 其中“我是旅游从业人员”和“与旅游业毫无关系”两项均值低于“亲戚朋友中有从事旅游业的”均值, “家人中有从事旅游的”均值75.5最高;居住年限对居民真实性感知也有显著影响。

3 结论及建议

谁有权利评价真实?对于旅游真实性的研究, 大多数都是关注游客的真实性体验, 旅游经营企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否达到了旅游者的需求, 但是如何找到旅游者真实经历的活水之源, 从居民角度研究古镇旅游真实性很有必要。居民是古镇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本地化语言等构成了古镇无形的旅游资源, 社区本身就是构建真实性的重要部分。

古镇旅游居民真实性感知变量中居民/商铺经营者待人友好程度得分最高, 与重庆本地人“耿直”、“爽快”的性格不无关系。纪念品手工制作所占比重得分最低, 在商业化、雷同化程度非常严重的古镇旅游中, 可以说旅游商品几乎已经丧失了真实性, 也难以引起游客的兴趣, 这是目前我国古镇旅游发展的通病, 因此要重视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 通过旅游商品“符号”强化古镇真实性要素。

对于旅游真实性要素指标构建、概念辨析、真实性塑造的研究不少, 但是对于影响居民真实性感知的因素鲜有, 本文验证了获益程度与居民真实性感知的正相关关系, 居住年限和与旅游业的关系对居民真实性感知也有显著性影响。

古镇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目的是要突破千篇一律的古镇模式, 要认真倾听居民意见, 引导和培训居民保护古镇旅游资源、拓宽居民参与旅游发展途径, 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更多, 与古镇旅游真实性构建形成良性循环。唯有此, 才能制定出有利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摘要:在关于旅游真实性研究中, 大多学者更加关注旅游者的感知与态度, 从居民角度出发探索古镇旅游真实性是很有必要的。采用SPSS19.0对居民真实性感知进行描述性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了居民真实性感知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居民获益程度与居民真实性感知有显著性影响, 呈正相关关系;性别、职业、收入因素对真实性感知没有造成显著性影响;与旅游业的关系、居住年限对居民真实性感知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古镇旅游,真实性,居民感知,实证研究,磁器口

参考文献

[1]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 2008, 4 (23) :35-42.

[2]陈享尔, 李宏.时间、载体、体验倾向三种角度下的旅游真实性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1) :30-34.

[3]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07, 4 (6) .

上一篇:螺内酯片下一篇:经皮冠脉介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