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对话关系范文

2024-07-04

师生对话关系范文(精选12篇)

师生对话关系 第1篇

一.树立新型师生观与教学观

“‘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 通过言谈和倾听, 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 达到‘视界融合’的关系与方式。”[2]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 教师首先应当在观念上有高度的认识, 明确“师生对话”这一深刻的内涵, 从本质上抓住师生对话的涵义, 使之上升到成为转变传统师生观的指示灯, 并上升到“实践——探索——再实践”的循环和提升的高度上来。

在传统教学中, 因受责任心的驱使, 教师“往往习惯于从教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着手对话”[3], 不可否认这种“教师专制”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显示出它强有力的优势, 但同时, 这也使得教师在无形中置高了自己的地位, 某种程度上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消弱了教学的效果。如今, 经济与社会在翻天覆地地变化和发展, 各种媒介的发展与传播,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日常生活见闻中得到丰富和充实;而手机音乐、网络歌曲等等的盛行, 以及各种音乐比赛和娱乐性节目的传播, 又使得学生在音乐知识接受上显得更为广泛与繁杂。在这样的情境之下, 音乐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观, 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音乐才华。具体而言,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重视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的建立;二是细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交流的内容;三是鼓励与尊重学生自己表达自我意见和建议的积极性;四是将自我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相结合, 让学生清楚教师的教学观和自我学习观。总而言之, 树立互动的、交流型的“师生对话”新师生观与教学观,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学课堂中师生的心理机制, 也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重视课间互动与交流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 应该将教学同时贯穿于课堂和课间两个重要时钟。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深化教学内容, 课间互动与交流教学是为了实现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态;更为重要的是, 它有利于将课堂中的师生从片面效率追求的迷网中解救出来, 从形而上的道德感化中回复到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实际启发。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 音乐教学不仅包括有审美养成方面的, 有声乐方面的, 也有器乐层面的。若要真正做到重视音乐课堂间的互动和交流, 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熏陶和德育感化的层面, 我们要让音乐课堂中的学生们获得贴近返归音乐本质的对话。为谋求具体的实施可能, 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是重视身体发音器官的技巧性指导, 教师示范, 学生模拟学习, 以帮助学生获得身体本能的自觉感受;二是尽可能增加器乐在教学中的展示, 教会学生认识乐器, 以帮助他们碰触到乐器, 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感知可能;三是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孩子们的创造性举动, 其中包括乐谱编写、歌曲创制、乐器制作等诸多方面, 重视到点点滴滴, 应该试着帮助和启发学生寻找属于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挖掘;四是音乐课堂教学还应适当增加校外采风、教室外教学的比例, 让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山川人文的外部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

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只是停留在课堂时间内的, 也不应只是保留在教室的学习环境中的, 尤其像音乐教学等这种需要和大自然有效交融的艺术门类。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音乐教师们把音乐教学课堂推广到学校教室以外的时空中, 鼓励孩子们时时刻刻创造性地享受音乐, 支持孩子们享受性地创作音乐。

三.加强学习, 丰富对话内容

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对话的内容将决定教学中师生对话关系地有效建立与实施。音乐教学中良好的对话内容不仅有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个人空间, 也能帮助师生创建一个合理的公共空间, 更能整理和强化他们的自信意识。课堂教学是一个狭小空间范围内的具体实施, 而让音乐教学走出课堂进入现代生活, 也增强了音乐的现实感。对于不同教育环境的学生来说, 每个人对于音乐的界定和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些条件较差的学生们往往会觉得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情, 他们觉得与音乐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因此, 为了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建立和实施师生对话, 我们应该还要加强学习和丰富对话内容, 尽己所能帮助学生贴近音乐, 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正如前面所述, 毫无疑问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音乐知识, 他们所取得的音乐内容也变得多样化起来。然而, 也正因为信息化的到来, 使得学生在平时接受到的知识变得过于网络化, 接收到的多是一个流于表面化的缺乏恒久审美的音乐, 学生变得过于“时髦”, 而老师却相应地变得过于与现世“格格不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道相互交流学习, 一是教师可以从经典歌曲, 优美的民族音乐中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二是在学生学到的当前流行的歌曲等等音乐知识之中寻找与学生间的共鸣点, 有辨析地鼓励学生。例如, 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可以着重强调民族音乐的源起与韵律之优美性, 来引导学生, 在丰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比如在教学《两只小象》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个表演的动作, 并请一名学生与自己合作, 边唱歌边表演,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动了起来, 很自然地积极地投入到歌曲学习中去。在学会歌曲之后, 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编动作表演, 这样就连平时不爱动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既丰富了教学与对话内容, 又可以在这些过程中来实施师生对话关系[4]。

参考文献

[1][2]蔡志良等著:《道德能力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11-212、213页。

[3]杨北辰:《师生对话的思考》, 《科技导报》, 2004年6月1日。

新学期师生对话 第2篇

A 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

B 亲爱的哥哥姐姐们

A B大家上午好

A 告别了冬天的萧瑟和寒冷,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春天正向我们展现笑脸。

B 告别了假期的安静和寂寞,期待的校园充满了书声琅琅、欢声笑语。A迎接我们的是笑容满满的老师、相亲相爱的同学。

B迎接我们的是整洁的校园,绽放的笑脸。

A 开学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

B 开学了,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

A 亲爱的学妹,这个假期你是怎么度过的呢?

B 我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第一次坐了飞机,在飞机上我讲文明、懂礼貌,大家都夸我是有教养的好孩子。亲爱的姐姐/哥哥,这个假期你是怎么度过的?你过的快乐吗?

A 这个假期我的经历很特别,我跟随学校的游学团队走出了国门,开拓了眼界。在国外的短暂生活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珍惜拥有的一切,节约身边的点滴。

B 节约身边的点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A 中午吃饭时,根据自己的饭量打饭,勤拿少取,避免浪费,这就是节约。

B 哦,节约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还可以节约用纸,有很多同学随意撕下一页纸折成飞机,这都是浪费的表现。

A 你说的没错,我们能做的其实更多。比如在家里随手关灯,关掉电器时切断电源。

B 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时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家。

A 你说的对。节约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地球母亲孕育了我们,我们要为地球母亲保驾护航。

B 亲爱的学长,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游学的感受,我们会把珍惜记在心里,时时刻刻,不忘节约。

A 节约是一种美德,是省二学子的修养。

B 节约是从身边做起,珍惜身边的点点滴滴。

A2013年伴着钟声到来,我们迎来了新学期,新希望,新目标,新追求。

B2013年乘着金蛇到来,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我们更懂事,更文明,更有修养。A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的梦想扬帆起航。

B春天的种子在发芽,我们要不断的长大

浅谈如何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第3篇

(一)新课改的内涵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新课改”,全称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以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的。

(二)新课改的课程理念

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最后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改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内容:一是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二是课程结构方面,为了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三是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四是课程实施方面,强调要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五是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六是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是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二、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已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

(一)传统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学生各自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教育界曾经形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教师中心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教师是权威,学生应该服从教师权威。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中心论观点主张: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学生是太阳,教师要围绕学生转,起帮助,辅助作用。这种观点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前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导致教育质量下滑。但是,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看,教师中心论的观点更加凸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

(二)对话型师生关系

由于传统型师生关系存在各种弊端,给师生关系带来了诸多不和谐。因此,如今很多学者、教育界同行倡导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的呼声颇高。所谓对话型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既不存在“主客体”的关系,也不存在“人对物”的关系,这两者是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共同完成进行教学活动。对话性师生关系的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在新的师生对话过程中,师生关系既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也不存在所谓的“人对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首先是社会人,是具有独立个性、完整人格的社会人,师生关系应该形成真正平等的我和你的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人格的平等、地位的平等以及机会的平等上。对话型师生关系提出了充分体现平等的“我和你”的师生关系。

2.开放原则

在对话型师生关系中,应该以师生向彼此开放,向生活世界开放,向未来开放为前提。具体来说,对话型师生关系开放原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要达到形式上的开放。师生双方努力去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彼此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向对方讲述自己的体验和经历,真情阐发自己的感悟和得失。第二,要达到内容上的开放。在对话型师生关系中,师生间交流的内容真正突破了书本知识这一理性的科学世界的樊篱,而试图走进更加生活化的世界。

3.生成原则

对话中思维是流动并有意义的生成,能获得知识并超越知识,有对文化的继承的喜悦和对创新的热情。换言之,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以言语、理解、体验和反思等方式在经验共享中获得知识。

三、在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事实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沟通,并且是以知识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在此过程中,凭借各自的经验,师生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为实现知识的获得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交换意见、合作探讨以及碰撞思想。互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师生间尽量多一点沟通,而沟通常需要借助于“对话”来实现。那么,在新课改中,作为对话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如何去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呢?

(一)热爱教育事业,善于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更要拓展其专业知识。随着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日益发挥,对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主讲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学生更加渴望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希望教师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二)打造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致力于创造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尽量满足学生情感需要

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走进课堂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让学生获得认知满足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满足,这样更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展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充分征询学生的意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就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重难点及课时安排等征询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求,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最需要的是在民主和信任的氛围中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伙伴。为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更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需要教师真正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

(三) 善于发现,善于欣赏,善于启发学生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接受者,尤其对中学生,他们的思想不成熟、知识不完善,认识不深刻、阅历不丰富、判断不全面,这些客观现实决定了学生可能不可避免要犯错误;对教师来讲,只有善于接纳学生的错误,善于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才能真正包容学生的错误。

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三位一体,师生关系,思想观念转变,平等交流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在“双自主教学”的改革中,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此基础上, 我们力求深化双自主教学教改活动, 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创新,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即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达到此目的, 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首先, 建立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这一系统中,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和凭借, 联系着教师和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联系着教材和教师。这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 呈现出教师、学生、教材的多向交流形式。只有三者充分协调, 作用充分发挥, 课堂结构才能优化, 在课堂上才能呈现出师生在认识、情感、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

二、其次, 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要实现自主学习, 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必须对传统的师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 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这样, 学生才能消除畏惧, 活跃思维, 发展个性, 才能与老师平等对话。

三、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思想观念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只重视“结果”, 即只重视学生记住了哪些结论性的知识, 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自得结论———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等阶段, 而师生对话式教学正是从重“过程”出发, 让学生通过努力去认识历史知识, 发现历史规律, 自己得出结论, 而非教师灌输给学生某些规律和结论。

四、课前互动———建立起课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 为课上交流做好准备

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包括课上、课下交流两个部分。课前教师的活动就是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下的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学生才会畅所欲言, 努力发挥自已的才能, 这样就搭建起了让他们充分表现的舞台。

五、课上谈话式教学方式的建立

课上教学是教学相长,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关键。课堂上的谈话式教学, 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适当使用多媒体, 放映与历史有关的电影、路线图、图片等) 调动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 形成良好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多运用鼓励原则。因为多数学生对学习是比较重视的, 甚至有些紧张害怕, 如果学生有所失误, 不用老师批评, 自己就已感到难堪。所以老师应及时肯定、表扬那些有创新意识的同学, 切忌指责、讽刺有失误的学生, 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在师生对等的谈话中, 自己发现问题, 掌握规律, 从而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这就形成了教学中的师生互教互学, 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六、课后交流

课堂上学生激荡的思想, 活跃的思维, 还要保持到课后的学习上, 而作业则是课后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教师切忌把答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对对了事, 对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 或是拖拖拉拉, 不了了之。课后交流, 老师应掌握及进性原则, 趁热打铁。因为拖得时间太长, 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那么也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课后交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1) 师生交流:在批改作业时, 老师可以通过写批语、当面指点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或鼓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建立起师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 (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用心营造一种安全、宽松、愉悦的氛围,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信息评价, 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会学到很多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会从中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也可能学会了如何来尊重别人, 尤其是学困生, 也可能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总之, 全体学生都从不同方面得到了收获和体验, 使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对话 第5篇

柳树中心校:胡洁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比如,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教师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如何才能让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首先要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宗旨,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我们知道学习英语只要达到能够交流的目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因此,本文围绕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带来实效性课堂作出了一些探究。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加深理解,熟悉运用,牢固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从而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师生交往过程中的资源生成。教师不是单纯的提供知识,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分享。总之,“对话教学”既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这里结合平时的教学和精彩课堂片断来谈谈小学英语课堂中是如何实施对话教学以带来实效性课堂的。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高大威严的形象使得众多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于关系紧张,学生在压抑,被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学得无奈,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需要进行大量语言实践的小学英语课堂更是雪上加霜。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密不可分。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平等,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对话,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大胆交流。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亲切的笑容能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用诙谐幽默的话语代替严厉的批评使得学生很乐意接受,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和自控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作为小学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帮助,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将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前进的动力。“Very good!(很好)/Great!(棒极了)/Excellent!(优秀的)/Well Done!(做得好)/Good boy!(棒小伙)/”在对学生进行肯定的同时更是 给予了学生自信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二、创造情景,加强直观效果,以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离开了当时的情景和实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对话教学中我注意了难点的讲解,更注意了情景的渲染,形象地描述,力求不使课堂气氛平淡。教学过程中尽量用了实物或图片,辅助的手势、表情及必要的板书,来引起学生最大的兴趣。

l、直观教具,直观形象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My favourite food一课中,整节课围绕各种各样的食物展开,各种食物的英文表达法以及表达对不同食物的喜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还将各种食物利用拍照的方式搬上了屏幕,同学们一目了然,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屏幕上的食物实在是很逼真,最后同学们很轻松自然的说出了自己喜爱的食物,My favourite food is „,because it is„.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创造了一个模拟过中秋节的情景,模拟情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这样一来,所学英语便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模拟情景转换成为了真实情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而易见。

2、气氛的渲染,音乐的烘托推动教学过程

以听音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问题:录音放的多,学生亦感枯燥,注意力分散。因此我们可以在录音上做了一些改进。(1)不同人物的对话由教师用不同的声音来朗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角色朗读,这样同学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气在情感上产生的 共鸣会更多一些,情感一旦投入,就自然入境了,学起来就更快,掌握起来就更牢了。(2)在适当的时候配上与主题相关的乐曲。如在My birthday一课中,开课时我们就可以选用 “生日快乐”的儿歌,这样就很快把学生和听课老师带入了过生日的情景中。并且在收课时也用到了这首歌,首尾呼应,显得很完整。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提供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以促进学生高效输出语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教学生学说英语,还要教他们学会运用英语,并能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举一反三。英语课堂中丰富的对话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要场所。众所周知,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问答式的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的内容,利用free talk 问答的方式进行旧知的复习,利用教师和全体学生间的对话进行新授教学,利用大组与大组对话进行全体集体性的练习,再利用同桌间的对话进行个别语言实践,使得英语语言学习具有阶梯性,学生在充分对话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对话,说得大胆流畅,再加以教师的热情洋溢的肯定,更使得学生体验到了由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这种情感体验又能反作用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英语的过程呈现一个良性循环。

1.师生对话;

虽然我们反对课堂中只存在单一的师生对话的形式,但是师生对话也是现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中真实的对话 离不开情景的创设,在生动的情景中师生的对话虽然没有中文的介入,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和学生对话,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在教授lovely这个单词时,可以有意识的用来表扬学生,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知道这是一个赞扬人的词,还会流利的用到学过的礼貌用语“Thank you”来作回应,当唱到这句话时便体会到了蝴蝶的可爱,唱起歌来就更带劲了。

2.大组对话;

如果说师生间的对话是新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各种形式的群体对话则是学生进行单独对话前强有力的纽带,将合作与竞争溶入群体对话,学生将更投入,课堂的英语对话将更有效。句型的操练,对话式歌曲和说唱,学生在说唱“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My favourite colour is„ ” 这首歌曲时,很容易就将句型学会了。在老师有秩序地指挥下进行句型的操练,效果明显。

3.同桌对话;

英语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实践,小组间的合作对话虽然也能创造出许多对话的机会,但往往小组对话只是个别活跃分子的天地,学生有了更广泛的选择对话对象的同时,使得班级部分后进生成了旁听生,观众。同桌对话形式的固定使得每位同学都参与了生生对话,为了取得最佳组合奖,他们会互相帮助,充分对话,真正实现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四、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建立合作式学习,以提高 有效性学习的能力。

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的特征,使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只是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对话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和体现。

师生对话关系 第6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师生关系 对话 理解

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后现代的时代,后现代主义逐渐兴起。2000 年前后,我国教育专家、学者开始涉足后现代主义领域,侧重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和代表人物的文本的研究,主要探讨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科学诸多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理念之一——后现代师生观,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视域下,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来应对教育现实。

一、对师生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阐释的必要性

教育思想一般由教学观、课程观和师生观组成。师生观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直接反映了教学观和课程观。而师生观则主要表征为师生关系,因而师生关系在一个时代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时代在改变,师生关系亦在不断调整,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师生观念中,对师生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阐释十分必要。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二元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实体本体论”的影响,师生关系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一致,但实质并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实体本体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倡导不确定内在性,由传统的封闭性系统转向开放性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即由教师教导学生的授受式关系转向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中相互影响的平等对话关系。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到:“后现代主义寻求对主体/客体、心灵/身体、课程/人、教师/学生、我们/他们等进行折中的但却是局部的整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我们要走出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二元对立观念,转换为师生的共生对话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后现代主义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时代变迁,我们要追溯师生角色形成的社会背景,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以后现代主义视角反思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师生关系新的转换和超越。后现代主义已将教育的本质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互的过程。后现代课程主张平等对话,建立“理解”的旨趣,在师生关系上提倡建立一种理解的对话关系。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符合后现代的主题。因此,对师生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阐释十分必要。

二、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对话

后现代主义课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内隐性等特征,对“多元”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在开放的境域中,多元话语之间的交流是创造性的根源所在。雅斯贝尔斯这样说道:“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的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弗莱雷也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后现代视域中的师生关系侧重于在师生之间建设一种对话式的交往方式。对话是师生之间分享想法和信仰、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它不能简化为传统师生之间一方向另一方灌输思想的行为,更不是如弗莱雷所比喻的那样,“变成有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而必须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情境的对话方式,由师生共同实现。

1.作为对话者一方的教师应更多地以“引导者”“激发者”的角色出现

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仍偏向于灌输—接受式,秉持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习惯于传授,单方面地进行对话,成为师生对话关系的控制者;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习惯性地接受传授,懒于思考,懒于疑问,懒于对话,在师生对话关系中处于被动和怠惰状态,丧失创造性和创新意识,成为师生对话关系的被动者。长此以往,教师在师生对话关系中一直处于优势主导地位,继续维持单向对话方式,造成恶性循环。

教师应致力于促进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减少对话焦虑,让学生敢于与教师对话,通过对话在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教学交往关系。在对话关系中,教师要积极主动、民主教学、了解关心学生,在学生心中塑造起一个平等交流的形象,为师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

2.作为对话者另一方的学生应更多地以“平等者”“对话者”的角色出现

“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恭、信赖的基础上, 双方平等的对话关系才能实现。”学生应破除对教师的权威印象,在观念上转变过去教师的“言语霸权地位”,认识到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师生合作、平等民主的相互对话关系。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教师积极对话。通过讨论交流,师生同时面对知识,不断反思,激发更多的创造,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认识的过程。巴西学者弗莱雷指出:“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教师学生或学生教师产生了。师生关系平等才能有效对话,而也只有对话,师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三、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理解

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道:“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后现代课程观尊重个体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强调开放性和情境性,这必然要求个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是指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标志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问答式的独白交流,而是彼此相互理解的交往活动。因此,后现代师生关系不仅要追求对话,还要追求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注重理解的重要作用。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理解富于情境化、思想化和情感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体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单方面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历来教师的身份被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但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被传授关系,师生的交往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师生彼此的关心理解、情感交流和品德熏陶具有更深远的作用。况且学生也是复杂的生物个体,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面对着家庭、生活、情感等种种问题。

每一个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背景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将对学生的理解情境化、情感化。另外,教师还应该破除自身的权威性。由于受人的禀赋、教育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本、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在大卫·史密斯的阐释学课程观中,学生是阐释文本以生成课程的,而不是去接受文本。他认为解读课程文本必须维护学生如下权利:“从任何文本中读出我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教材生成自己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交流思想,教学相长,彼此形成更加丰富的、思想化的理解。

师生对话关系 第7篇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方面。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应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有突破,做到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二、传统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活动,它表现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这样的课程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先教后学,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是被教会,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主动学。形成了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跟老师学的简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被统治者和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等级关系。由此产生了对立型、依赖型的师生关系。

三、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实现课堂高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无法胜任。在封闭刻板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定格在课堂或校内,很少接触社会生活,其想象力可想而知。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为了万无一失,只能死记硬背,无法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过去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是培养“温顺”、“听话”的乖孩子,孩子的选择不能出格,必须与父母的意志相一致,这便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师生关系趋于异化。从课堂高效的衡量标准来看,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必须打破师生关系异化的僵局,改变传统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是双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互相“倾听”,互相“接纳”的过程。对话·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征,“互动”还包括非语言形式的交流。

“对话·互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学生可以在师生共同促成的“对话·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下,使学习方式改变,从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堂的高效。

四、建立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

所谓促进互动与对话,就是要变更传统教学中师生双方被动、静态、单一价值的关系为主动、互动、多种价值享用的多维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护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多维互动、动态生成的师生关系。

(一)设置情景问题,形成师生间的“对话·互动”。

在高效的课堂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一个“气场”,这个看起来说不清楚的气场其实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因素,那就是“情境”。我们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就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心理空间、思维空间、人际空间。宽容的情境会让学生觉得放松、安全;诗意的情境会让学生觉得美好、受到熏陶;开放的情境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的个性张扬。而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师生互动对话,师生共享生命历程,释放生命魅力。

(二)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稳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

1.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与结尾,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教材中《乡愁》描写的是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之情。而从未远离故乡的初中学生难以体验和理解这种感情。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情景:在引出课题之前,先播放了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同学们对歌词里流露出的对祖国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深有感触,沉浸在浓浓的怀念之情中,在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时刻引入了诗人对于光中所作的《乡愁》的学习。接着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在幽雅音乐旋律的伴奏下,我饱含激情地范读,再现了诗人的感情。幽雅的旋律和适宜悦耳的音质创设出与作品内容相宜的教学情景,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很容易就抓住了本课的学习重点:表达了海外游子对故乡、对祖国大陆的深切的怀念之情和对台湾回归祖国大陆的期盼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由此可见,一堂课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课的起始便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2.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应了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有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适当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又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又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升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既是互动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互动活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话题,形成互动因素,积极调整互动的进程,促进互动的完成。再利用平等的对话形式,检验互动的效果。

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就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与大家讨论。于是原本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教师要具有教学敏感性。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学生等,和学生亲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自身对教学的新认识,反思教学行为,在研究的基础上,变革教学过程,寻求富有艺术个性的教学创意,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建立起对话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王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策略[M].中小学教育管理期刊, 2007.3.

[2]许华松.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班灿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5) .

[4]李秋菊,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师生对话关系 第8篇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 “只有通过两个谈话者, 即解释者, 诠释谈话中的另一个参加者即本文才能说话。只有通过解释者, 本文的文字符号才能转变成意义。也只有通过这样重新转入理解活动, 本文所说的内容才能表达出来”。在伽达默尔看来, 解释学的“谈话”和真正的谈话一样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 这种共同的语言的获得过程与相互交流、理解的进行过程正好相合, 用语言所表述的事情是理解者和文本的一种共同的事件。语言一方面构成理解者的存在, 另一方面构成文本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用一种语言去理解作品的语言, 人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 世界也通过语言向我们呈现出来。

伽达默尔解释学主张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通过语言进行对话, 而这一切都需要在一种双方平等关系的情景中才能得以实现。近年来, 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营造一种新型的、有助于师生共同提高的和谐氛围。

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 语言是理解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的存在根本上是一种语言性的存在, 语言是理解的传媒和手段。语言课的特点决定了英语课堂上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英语课堂上,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教育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共同参与、合作, 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师生通过英语对话, 达到相互理解的交流目的。

根据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即教育对话, 不仅使双方理解对话中的共同话题, 而且使双方彼此理解各自的思想、见解、需要、情感等, 而这些也包含在语言中。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 语言关系建立在理解之上, 语言的说和听、交往和沟通就是理解, 理解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在英语教学中创造一种平等的教育对话情境, 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消除话语霸权, 鼓励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

对话表面上看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但实际上它与权力紧密相连。当讲话者、尤其是教师发言时, 他似乎必须比听者懂得更多, 而学生作为听者其接受的角色似乎被先天地限定了。在英语课堂上, 对于学生, 让其运用英语而非熟练的汉语来进行交流对话, 尤为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求教师多倾听, 多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 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工具, 多说多听, 自然而然就能熟练运用。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应以相互理解为交流的根本目的, 减少语法上的错误纠正。这也是打破“哑巴英语”的传统教学的关键所在。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西方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大胆模仿, 并为学生创设语言情景, 给学生提供充分表演的机会,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的中职学生, 生理上属于青春期, 心理上处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的阶段, 独立意识增强, 思维活跃。他们对教师传统的说教不屑一顾, 而朋友关系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活中日益重要, 他们能够通过朋友更好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教师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保持自己年轻的心态, 在课下热情主动地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在课上要善于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下, 进行讨论、甚至辩论。通过对话, 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 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进而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感受,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对话中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

3.教师要用“师爱生”换回“生爱师”

“亲其师而信其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教育名言, 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 即教师爱学生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而学生爱老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教师当然喜欢学习态度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此, 现实教学中往往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越来越好, 学习基础弱的学生越来越差。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妨碍了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作为教师, 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 要关心学生这个人, 而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 而关心学生这个人, 会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慰藉。教师喜欢学生, 学生才会钟爱教师, 进而积极参与英语学科学习, 主动生成良好的品行。培养有爱心的人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 一旦学生爱老师, 就会爱自己的学校, 爱自己的班级, 学习也不再是“强扭的瓜”, 而是心灵的意愿。

4.做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

教学反思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而且也伴随着教师个人的成长。教师要勤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 反思自己的教学思维观、学生观、教学方法观。可以通过写教后记、观摩教学、观看上课录像等反思的方法, 记录教学中最成功的做法及其前后道理, 记录教学法中的失败之处及其原因, 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好见解, 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所在以及在建立平等对话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获得经验, 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 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把教学品位与境界从“对”的教学提升到“好”的教学。

师生对话关系 第9篇

一、在文体关照下凸显语文本色

长期以来,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益整体提升的最大障碍在于无视文本的体裁特点,更没有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文体的特征结合起来,造成了阅读教学始终停留在原始而固有的传统模式中,什么都想抓,结果却什么都抓不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夸夸其谈,学生畏畏缩缩;目标庞杂无序,而达成程度甚微,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当下教材以文选的方式进行编著,为了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要求,教材的课文体裁样式可谓丰富多彩,各种文体不一而足。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文体的不同决定了作者在材料选择、谋篇布局以及语言表达风格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以专业的视角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解读,从中探寻出独有的价值主旨,从众多繁杂的信息中进行删减和整合,选择最好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才能彰显出浓郁的语文气息。如在《谈礼貌》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选用的事例进行研读时,并没有引领学生像传统教学一样,圈画关键词语、描述内心体悟、激情诵读品味,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例的本质是否与“礼貌”的主题息息相关,对于文本中心论点的揭示,是否具有印证作用,从而让学生深刻明晰在说理文中,事例的选择并不在于描述的形式生动与否,而在于事例的本性是否与主题之间存在着认知的逻辑联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在于教师树立了鲜明的文体意识,教学策略的转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在言语形式中提升言语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言语智慧和语用能力的高效提升,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外在形式入手,引领学生体悟形式表达的切实效果后,使学生觅得文本言语表达的内在规律和表达密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在品析中内化,在实践中运用,为学生言语智慧和语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例如,教学《泉城》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在自主诵读中,已经成功感受到文本运用了“有的……有的……”这一句式,展现泉水之多以及形态和声音的迥异状态。此时,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语言内部,在共性规律的概括提炼下,意识到每个句子的前一部分是所看所听的实写,而另一部分则是自己的想象。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就如同解开了这一句式表达的密码,教师顺势创设语境“春天,花圃里的花形态各异”,从而引导学生以这种句式为表达范式进行随文练笔,促进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

三、在主题召唤下聚焦价值体验

文字的价值在于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年代的久远而导致意蕴的丧失。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超越历史时空的一次有效对话,体现着作者在特殊时间段的人生认知和内在情感。不少文本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已经非常遥远,但这不能排斥其作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是更爱战士这一内容作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往往只停留于对文本内蕴口号呼唤上,而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并没有完全得知,这对于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深入文本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具体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历史资料和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才能真正感受长征途中食物缺少导致的饥饿是一种怎样情状。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一言一行背后所隐藏的感情品质。古诗云:“居高声自远。”阅读教学如果不能从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入手,就无法真正感受作品的真实内涵,教学的解读也就只能停留在肤浅之中,甚至导致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曲解。

四、在人文定位中实现言意兼得

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和谐统一而不可有所偏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元素的渗透时,没有能够从文本语言和故事背景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在一味人为地拔高人物的认知,失去了应有的精神内核,使得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本真。例如一次听课,笔者发现一位教师执教《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从课文语言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人民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场面之后,点拨进行交流。整节课学生表达非常活跃。但在课后的点评活动中,有专家指出,应该将解放军表现出来的言行归结于一种责任感。针对这样的教学,教师借助情感熏陶和语言品味,就能在认知平衡的状态下探寻出人文生长的价值点,从而引导学生从责任感的视角出发看到人民解放军的另一面精彩,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教学境界。

摘要:基于对话理念的师生对话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在文体关照下凸显语文本色、在言语形式中提升言语智慧、在主题召唤下聚焦价值体验、在人文定位中实现言意兼得,从而提炼出适切的师生对话内容,为语文教学的高效奠基。

课堂上师生对话体验 第10篇

一方面, 教师只与少数学生交流, 其他学生充当听众。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很多启发式问题, 总会被一些爱表现的学生抢先回答, 他们成了课堂发言的活跃分子。有时, 教师会有意地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 但其他学生往往不积极举手。另一方面,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不再乐意在课堂上发言。因为他们担心讲得不够完整、不够精彩、不正确, 而宁愿不举手发言。

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得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呢?

一、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常常觉得自己高学生一等, 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想以此换取学生的尊敬。殊不知, 这种做法恰恰会冷落和疏远学生, 形成师生间的隔阂。教师应该多微笑, 努力去亲近每一个学生,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端正学生的发言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师生顺畅地交流架起友谊的桥梁, 同伴的态度对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起到关键的作用。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 年级越高越容易受伤害。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意义, 小心地呵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 并不断鼓励学生, 适时地教育学生相互尊重。

三、正确评价每个发言者

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发言得到肯定, 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时, 就会调动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时, 就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必须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 发现学生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 委婉而亲切地指导他们纠偏,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明白以后努力的方向。

四、投学生所好, 组织好课堂教学

1.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做到投学生所好

这里说的“好”, 是指学生自身对生活的看法或体验。课堂上一旦触发, 他们就会娓娓道来, 师生“平等对话”便自然而然完成了。我们当地每年端午节节日气氛很浓, 特别是左江沿岸的村庄都会举行龙舟比赛, 丰富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是这样做的: (1) 谈谈自己家乡端午节的风俗。 (2) 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几分钟后, 学生找到了文章关键词, 很快完成了任务。这时有学生说:“这些风俗和我们的差不多。”听到这句话, 我想, 如果将熟悉的生活与语文中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肯定还有很多话要说。于是决定采用讨论式的课堂模式来深入学习课文, 提出了三个问题: (1) 同是端午节, 作者家乡的风俗和我们家乡的风俗有哪些异同? (2) 作者是以同样的写法来写风俗的吗? (3) 作者重点写哪个特别的风俗?怎么写的?针对这三个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 各抒己见。课文用大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铺垫家乡的鸭蛋、文章结构、引用囊萤映雪的作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等全被学生深挖了出来, 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 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

2.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投学生所好

这里说的“好”, 是指学生现阶段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多喜欢音乐、美术、运动、电影等, 而这些也与语文密切联系。因此, 我在教学中经常和学生一起设计语文与音乐、语文与美术、语文与体育等活动,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

前段时间, 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一次以励志歌曲为突破口的语文与音乐的“联谊”活动———“乘着音乐的翅膀”。这次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关注、收集音乐中作文素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一开始, 学生就积极拿出自己最欣赏的励志歌曲放给其他同学听, 然后再着重从题目或精选几句有代表的歌词, 有的还结合歌手坚强奋斗的故事向大家评析自己推荐的歌曲, 学生讲得绘声绘色, 我也有幸享受到这“音乐圣餐”。其中一个学生说道:“我推荐《蜗牛》: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 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这是我们九年级学生的真实写照, 我们要闯下我们的天空。”这次活动让学生再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积累了音乐方面有关的作文素材, 又真真正正做了一回“真心英雄”。

师生有效对话的“三性”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师生对话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8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方式。但是,现在的师生对话大多都是“一问一答”式的,表面上看课堂氛围十分热闹,但是,这并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视角来优化师生对话,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学习。

一、突出师生对话的“生成性”

小学数学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注重生成性,以此张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师生对话,这样才能成就数学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给学生出示以下题目:

△○□△○□…( )根据图形规律推测第16个图形是什么。

学生都能推测出第16个图形。突然有位学生发言。

生:老师,如果在图形的最前面加上一个□。那么,规律就变了,第16个图形也就不是△了。

师:是呀,如果在图形的最前面加上一个□,那么图形间存在什么规律呢?与没有加之前相比,哪里不一样了?加了以后第16个图形又是什么?

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们纷纷开始对这些图形进行了观察,并且得出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虽然都是相同图形的排列,但是由于排列的顺序不同,因此,规律也就不同。

以上案例中,当课堂上出现了学生的意外之声时,教师没有回避,而是以这位学生的发言为教学资源进行更有深度的课堂对话,从而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二、突出师生对话的“主体性”

现在,很多教师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总是要“扶着学生走”,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被动化。“学为中心”的课堂强调的是“以生为本”。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师生对话,这样,才能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创设问题情境:学校举行“小歌唱家”比赛,华华得到了23颗歌唱星,丽丽得到了27颗歌唱星。应该评谁为“小歌唱家”呢?

生:评给丽丽。

师:为什么?有没有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谁的歌唱星多呢?

生:把两个人的歌唱星画下来比一比就知道了呀。

师:我来不及画啊。

生1:老师,我来得及画。

生1:您看,丽丽比华华多4颗歌唱星。

师:一颗一颗画也太累了。有没有更简单的画法?

生2:他们的歌唱星都比20颗多。所以画的时候画一条线表示20颗。华华的歌唱星是一条线还要画3颗,丽丽的歌唱星是一条线加7颗,这样一比就知道了。

生3:老师,我还有另一种想法……

以上案例中,教师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师生对话,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让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自主探索。

三、突出师生对话的“思考性”

“一问一答”式的师生对话是单一的,并且学生在这样的对话中缺乏了思维拓展,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要善于走出单一化的对话方式,要突出师生对话的“思考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进行这样的引领。

师:如果把一塊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分到这块蛋糕的多少?

生:每人分到半块蛋糕。

师:是的,那么“半块”可以怎么表示呢?(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半块”。)

师:你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了“半块”。虽然方法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哪一点呢?

生:相同点是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以上案例中,正因为教师基于分数的本质概念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对“”的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师生对话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突出师生对话的生成性、主体性与思考性,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话题——师生平等对话的纽带 第12篇

那么, 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话题, 串连起师生平等对话的纽带呢?笔者结合多年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琢磨题目”为话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课文的题目就是该篇课文的眼睛, 它常常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或者是对课文内涵的高度提炼。透过这双“眼睛”往往能让读者知晓课文的内容, 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 把握文章的中心。因此, 要读懂一篇课文, 首先要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题目。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教师应该联系文本和学生生活, 引导学生去深入解读。

例如学习《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与书本上的文字有什么共同之处?又需要怎么去阅读?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才能知道。于是在揭示课文题目后, 我就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为话题进行探究。

师:这篇课文是向我们介绍大自然中的星星、云朵和石头的, 可是作者却把这些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请你们结合自读课文的初步印象, 大胆地猜测这篇课文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生1:可能作者是想通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把大自然当做一本书来看。

生2:书本上的知识浩瀚无边, 大自然里包含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

生3:我们能从书本上获得知识, 我们也能透过大自然里的星星、云朵、石头来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生4:……

师:作者就是想用“大自然的文字”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作题目, 把大自然比作书本, 把星星、云朵、石头比作文字, 告诉我们要去阅读大自然这本书, 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应怎么去阅读这本书呢?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体会吧。

这样围绕理解课题——“大自然的文字”展开话题讨论,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准确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了解课文大意, 为进一步深入钻研文本打下基础。

二、以“推敲词句”为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推敲关键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推敲文中的关键词句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对话, 让学生通过“细嚼慢咽”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会, 提高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 文中的“杰出”一词是对詹天佑的高度赞扬, 当学生读到文中的这个词后, 我就紧扣“杰出”展开教学。

师:“杰出”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语言文字想一想, 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生1:“杰出”就是很有才华的意思。京张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而且这是第一条由我国的工程师设计施工的铁路。詹天佑确实很了不起。

生2:在外国的百般阻挠中和轻蔑的嘲笑声中, 詹天佑能够毅然接受修建铁路的任务,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生3: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 詹天佑始终和施工人员同甘共苦, 也很不简单。

生4:詹天佑能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 设计出“人”字形线路, 不得不叫人佩服。

生5:……

这样以“推敲词句”来理解文本, 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的意思, 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杰出”一词的深刻内涵, 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细节描写来赞美詹天佑杰出的才华和爱国主义情感的。

三、以“品读感悟”为话题

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读, 只有通过阅读, 学生才能走近文本, 了解文本大意;只有通过阅读, 学生才能走进文本, 体味文本内涵;也只有通过阅读, 学生才能走出文本, 表达文本情感。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朗读, 潜心会文、品读感悟, 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本情境, 表达文本情感, 抒发阅读感悟, 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话题之一。

例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第二段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 一起回到1998年的那场抗洪抢险的大江保卫战中, 想想哪些句子、哪些场面最能感动你, 动笔把它画下来, 在旁边写下你读后的感受, 再反复多读几遍, 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后交流) 。

生1:写黄晓文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晓文在抢险过程中, 虽然脚被铁钉扎破了, 但他仍然不顾自己的伤势和疼痛继续参加战斗。因为他心里想的只有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完全没有他自己, 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铮铮铁汉。

生2:当黄晓文脚受伤了, 团长马上要派人去找军医, 可他说“来不及了!”一咬牙猛地把钉子拔了出来, 从身上扯下一缕布条简单地包扎了一下, 就又爬上了大堤。这种把自己的伤势置之度外的精神也让人敬佩不已。

师:那就让我们怀着对千千万万个像黄晓文这样的抗洪抢险的战士们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吧。

生3:最让我感动的是“营救群众”这个部分。读了“哪里有洪水, 哪里就有军旗飘扬……看到了迷彩服, 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我感受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战士,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战士, 他们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 时时刻刻保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师:这句话是个排比句, 四个“哪里”, 三个“看到”, 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练读, 用渐强的语气读出了排比的气势和对人民子弟兵的敬意)

生4:我从“在安造垸, 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 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这句话中读到了解放军战士救出的人很多很多, 他们是人民的救星。

生5:我从“飞向漂动的树梢, 飞向灭顶的房屋, 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中的三个“飞向”读出了当时的情形十分危急, 战士们救援的速度非常快, 因为他们知道救援的速度越快就能救出越多的人。 (生用急切的语气读, 再现出当时争分夺秒抢救群众的场景)

四、以“拓展延伸”为话题

“拓展延伸”是对“大语文观”和“生活即语文”的最佳诠释。“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摒弃“教教材”的旧观念, 大力提倡“用教材教”, 打破教材的束缚, 拓宽和丰富语文学习的渠道, 积极引进更具体、更全面的课程资源, 更好地为语文教学和文本教学服务。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或产生疑惑, 此时教师如能适度适时地引进拓展性材料让学生阅读, 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感悟。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别》的第三自然段, 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时, 表达了他对孟浩然人品和才华的敬仰,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拓展的。

师:究竟是孟浩然的什么让李白如此敬仰呢?

生1:孟浩然的人品。

师:是的, 李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来赞美孟浩然的人品。 (出示: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生读。

师:他还敬仰孟浩然的什么?

生2:敬仰孟浩然写的诗很有名。

师:你读过孟浩然写的诗吗?

生背《春晓》。

师:《春晓》这首诗家喻户晓, 可见他的诗的确是誉满天下。

……

这样的拓展延伸, 使学生对孟浩然的人品和诗篇誉满天下有了更具体、更形象的认识, 学生自然能理解李白为什么对孟浩然如此敬仰了, 也就能深刻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深厚, 难怪会难舍难分。

上一篇:髋关节后脱位下一篇:井下作业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