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产业范文

2024-06-08

疫苗产业范文(精选6篇)

疫苗产业 第1篇

1 关于产业技术预见

1.1产业技术预见的概念

众所周知, “技术预见”是由英文“Technology foresight”翻译而来。目前, 经常被引用的技术预见定义来自于英国Ben Martin教授, 他给技术预见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 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此外, OECD也给技术预见也下了相似的定义, 即技术预见是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 以选择那些能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最大利益的通用技术。

近年来, 随着技术预见活动在全球的开展, 其方法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研究广度和深度也日益增加。传统的技术预见概念已难以概括现今各种预见活动的内涵, 有鉴于此, 我们提出了产业技术预见的概念。所谓产业技术预见, 是在对产业构成体系充分把握的前提上, 在对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围绕某一产业开展的预见研究活动。相比传统的技术预见概念, 既强调其隶属传统预见的重要组分, 又更加侧重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1.2产业技术预见的内涵及特征

技术预见根据预见的主体和对象不同,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面技术预见一般由地方政府主持, 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总体进行研究, 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区域技术预见来显示;中观层面技术预见一般由地方政府或行业部门主持, 主要是对相关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产业技术预见来表述;微观层面技术预见由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及企业来主持, 其中企业作为主体, 主要是针对重大战略产品进行研究, 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产品技术预见来体现。具体详见表1。

纵观表1, 可以清晰地看出产业技术预见隶属整个预见活动的中层, 相对于宏观层面的区域技术预见, 其研究范围更加聚焦;而相对于微观层面的产品技术预见, 其研究内容又必须涵盖产业技术发展的共性。相比上下两大层面的预见, 产业技术预见更多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研究内容的特征大致由以下几方面:

1.强化了产业构成体系的分析。

具体包括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分布, 产业链的价值分析, 以及产业核心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研究。

2.研究过程区分了产业关键技术和产业支撑技术的范畴。

明确了产业关键技术指一些强对象化的技术, 具有明确的应用指向, 技术特征明显;产业支撑技术则是一些弱对象化的技术, 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共性特征明显。

3.通过市场需求分析, 愿景描绘前瞻, 提出了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概念。

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 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单目标多路径, 或多目标多路径的战略发展选择建议。

2 疫苗产业构成体系分析

2.1疫苗行业产业链构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 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纵观全球疫苗行业的发展现状, 其开发和生产是困难、复杂、高风险及昂贵的, 具体涉及包括临床研究、工艺开发以及检定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产业内各个部门、组织之间通力合作, 这种通力合作的体系构成了疫苗行业内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经销商、用户之间复杂而系统的产业链。

疫苗行业的产业链如图1所示。

2.2疫苗行业产业链价值分析

纵观疫苗产业上中下游三个环节, 首先关于疫苗产业的上游, 由于整个产业的特点预示其中的生产企业是典型的需要产品叠加来驱动实现发展的。因此, 企业必须与行业最上游, 即基础研发和相关技术关联研发机构实现高度关联, 以保证企业在产品研发端具有时间和资源上的优势, 事实证明一项新技术的突破、应用都有可能造成疫苗产业内部的巨大变化, 甚至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先机和利益, 因此疫苗产业上游的发展决定着整个产业发展的走势。

其次关于疫苗产业的中游, 由于生产制造疫苗产品所用的培养基和化学试剂是疫苗生产的主要原材料, 在疫苗生产成本中占10%左右, 同时培养基和化学试剂行业相对比较成熟、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供应能力强, 所以对疫苗产业的控制力不高, 因此原材料价格对疫苗产业影响较小。此外, 药品包装占用的成本占疫苗生产成本的比例较大, 约占30%左右, 医药包装价格上涨, 对国家统一定价的计划疫苗生产企业有较大影响, 但对于有价疫苗生产企业, 由于疫苗销售价格可自行制定, 因此包装材料价格上涨对有价疫苗生产企业的影响不大。总体而言, 产业中游基础原料类物资相比其他行业影响效用不大, 核心工艺流程技术将决定行业中游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最后, 对于疫苗产业的下游, 根据国家相关条例, 疫苗行业的经销商、代理商隶属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且必须具有国家专批的疫苗经营资质, 即企业进入行业内的壁垒较高。同时, 疫苗产业的市场与医药产业整体相比目前尚处于早期的竞争状态, 随着产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不同的竞争模式及资源整合将会层出不穷, 产业市场中商业流通企业的集中度日趋提升, 尤其是大型经销商的介入, 将会促进和加速疫苗流通中间环节新的竞争格局形成, 小型、不规范且不具竞争优势的经销商将会被淘汰出局, 产业下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3疫苗行业核心工艺流程构制

在疫苗产业“研发测评—应用开发—生产制造—分包销售”这条自上而下的产业链中, 将基础研发的成果通过中试放大后的批量生产是整个疫苗产业链中关键的环节。相较于整个疫苗产业的构成体系, 其工艺生产制备关键环节拥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此外,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流感和其他新型疾病的忧虑, 促使疫苗生产商必须能够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这种针对特定疾病的快速响应能力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工艺灵活性, 能够迅速提升产能以应对市场需求。因此, 根据疫苗产业的特点, 总结出疫苗产业核心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组织培养、发酵; (2) 收集、灭活、减毒; (3) 纯化、下游加工; (4) 配制和灌装; (5) 质量保证和控制 (见下页图2) 。

3 产业技术预见的应用研究——以上海疫苗产业发展为例

3.1上海疫苗产业发展切入点的思考

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镇, 同时国家和上海“十二五”规划中都将新型预防、治疗性疫苗的开发研究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上海目前已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如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国家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医学院国家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上海目前还有众多新药研发平台, 比如在张江药谷就有众多的技术服务公司、外包服务公司、大学和一些科研机构, 这些都为企业研发提供便利。

此外, 上海还拥有诸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一批实力雄厚的生物医药科研单位, 在全国药物研发特别是创新药物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加入到科研院所和研发企业的人才库中, 一系列的政策也吸引了海外人才回国就业。同时, 作为全国经济、航运的中心, 上海在金融、物流等相关服务产业高度发达, 对于疫苗制备的原料供给, 产品的冷冻保藏等环节, 都具有其他省市难以比拟的优势。

但是, 现实是上海疫苗产业在拥有如此众多研发和产业化资源的同时, 产业的发展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上海疫苗产业的产值相比同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 差距异常明显, 固然存在政策制度上的客观原因, 但是整个产业发展切入点的选择才是至关全局的关键。利用产业技术预见的方法, 分析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找出发展的切入点及合理的发展路径, 对上海疫苗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3.2上海疫苗产业发展瓶颈的分析

从国内疫苗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来看, 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的改变, 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突出, 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态势, 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对于疫苗产业来说, 无论是传统的预防疫苗, 还是新型的治疗性疫苗都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尤其是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疫苗市场的挖掘, 将是未来国内整个疫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疫苗产业的发展, 应认清自身“短板”, 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总体而言, 现阶段上海疫苗产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产能水平急需提高。截止2010年, 上海地区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人用和兽用疫苗企业综合尚且不足十家, 且大多规模较小, 相比国内其他省市差距明显。例如在流感疫苗方面,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曾是国内第一家获得裂解疫苗文号的企业, 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不足, 现市场占有率已落后于华兰生物。此外, 上海的疫苗企业由于受到土地、人力资本高等方面的限制, 厂房设计标准、生产自动化程度、罐装培养规模等均落后于国内外行业内的优势企业。

其次, 产学研衔接不紧密, 上游研究成果与下游产业发展脱节。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下游的疫苗产业发展脱节,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阻碍上海疫苗产业发展的又一问题。如果上海不能解决上游科研与下游生产的合作、衔接等问题, 很难使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变成疫苗产品。

最后, GMP管理水平不高, 通过国际认证有一定难度。由于缺乏国际认证的产品和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 在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 大部分上海疫苗企业与国际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通过国际认证有一定难度。企业普遍缺乏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 国际化能力薄弱。

3.3上海疫苗产业发展路径的建议

总体而言, 上海作为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龙头之一, 经济底蕴雄厚, 相关基础设施完备, 产业集聚也已初显雏形。因此, 上海疫苗产业的发展应该立足自身的优势, 与其他省市进行差异化的竞争, 走出符合上海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以“错位差异化发展、着力提高产能规模”为切入点, 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寻求国内外贸易合作, 加速市场规模的扩增;凸显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建立和完善上海疫苗产业的创新创业环境, 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 明确上海疫苗产业错位差异化发展的模式, 以市场需求和本地产业基础为导向, 大力推动新型治疗性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 争取数年内出现“重磅炸弹”级的新型疫苗产品;其次, 为提高上海疫苗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以及推动整个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的上升, 必须扩大传统疫苗的产能量级, 提升过程管理标准, 改良现有生产技术, 降低能耗、提高自动化程度。同时, 还要加快现有疫苗品种的深度开发, 尽快形成多介联合疫苗等形式的新生产力;最后, 重视上海疫苗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平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研究院所在疫苗研发各环节中的技术优势, 进行技术交融, 为上海疫苗产业的进一步集约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明确上海疫苗产业发展切入点的同时, 通过结合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以及上海科研、产业的基础, 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发展, 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疫苗产业为目标。我们将上海本地各类从事疫苗行业的机构划分为三种不同发展路径, 具体如下:

1.对于大学、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学术机构, 发展路径以抢占科研制高点为宗旨。

一方面前瞻布局新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重点聚焦复旦大学高效乙肝疫苗的研发和第二军医大学新佐剂肿瘤疫苗的开发;另一方面, 加速疫苗研发综合平台的建设, 由第二军医大学牵头, 联合相关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 重点推进疫苗免疫原制备及质检技术体系、疫苗效果评价、疫苗稳定性及效力检定、疫苗动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建设。

2.对于行业内的大型龙头或重点企业, 发展路径以面向培育经济增长点为宗旨。

推进内容主要面向传统疫苗工艺改造及现有产能的扩大, 重点聚焦海利公司猪链球菌灭活疫苗产能扩增建设,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细胞培养转瓶技术部分工序的自动化开发和水痘疫苗细胞工厂规模化生产技术升级, 联合赛尔的扩大霍乱疫苗的产能研究, 泽润公司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细胞工厂的生产工艺研究等产能升级方面的内容。

3.对于行业内中小型新兴企业, 发展路径以挖掘未来发展潜力点为宗旨。

主要推进内容为针对在研产品的加速上市, 以及现有产品的二次开发, 重点聚焦子宫颈癌及人乳头瘤病毒 (HPV) 治疗性疫苗开发, 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核酸疫苗技术研究, 麻腮风水痘四价联合减毒活疫苗等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项目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4 结束语

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需要依靠产业构成体系上每一个环节的综合提升, 更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实施路径及相关配套政策建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 面对日益多变的形势,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方式也将多样化。有鉴于此, 开展产业技术预见研究, 将能更好地理清产业构成体系与实施不同发展路径间的关系, 成为促进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力工具。

摘要:通过对产业技术预见定义和内涵的介绍, 运用相关研究方法, 以上海疫苗产业为例, 分析了产业构成体系, 及其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支撑技术。同时, 在结合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和瓶颈障碍的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的多元化选择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预见,疫苗产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健民等.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

[2]曾路、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丁云龙、谭超.作为技术预见工具的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前景[J].公共管理学报, 2006 (4) :15-17.

[4]蒋玉涛、招富刚、苏植权, 基于技术预见和路线图的重大科技专项选择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9 (3) :25-30.

[5]王仰东、基于技术路线图应用的生物柴油产业链研究[J].北京: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 :41-46.

[6]穆荣平、王瑞祥.技术预见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4) :21-23.

[7]BENRMARTIN.Technology fore sight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 1995.

当前我国动物疫苗产业发展趋势 第2篇

与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沈志强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 滨州 256600)

相对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动物养殖规模化程度总体还比较低,散养以及小规模养殖仍然占畜牧业较大比例,同时,大规模扑杀模式所需资金较大,相关经常性补偿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因此,我国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采用“疫区扑杀为主、接种疫苗预防为辅”的防疫模式。预计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接种疫苗预防为主、疫区扑杀为辅”的政策不会发生改变,动物疫苗将是我国畜牧业防疫的主要手段。国家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推行重大疫病强制免疫制度,并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将增加对动物疫苗的需求,促进动物疫苗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苗产业发展趋势

1、世界第一的养殖业群体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将促进疫苗需求增长

我国的猪存养量、家禽存养量、家兔存养量、肉羊存养量等均居世界第一,庞大的养殖动物群体及畜牧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将促进疫苗需求增长。动物疫苗行业直接服务于畜牧业,畜牧业是各类动物疫苗的主要消费市场。畜牧业发展速度、规模以及疫病控制水平直接决定了动物疫苗行业的市场容量和技术水平。我国是畜牧业大国,养殖动物的群体数量庞大。需要免疫的经济动物数量庞大,动物疫苗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发展基础。除国家强制免疫的重大疫病外,其他疫病的防疫覆盖率还较低,目前仅大型的养殖企业实施主动防疫;未来,随着畜牧养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物疫苗的市场需求必将随之增长。规模化养殖,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提高了禽畜的疫病传染几率。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也直接促进养殖者主动防疫意识的提高。因此,在庞大的养殖动物群体的基础上,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将大幅促进对动物疫苗产品的需求。

2、世界第一的动物疫病种类和动物疫病损失将促进疫苗需求增长

动物新疫病频发、病原变异、传播途径发生改变、易感动物增加等动物疫病的流行新特点,将促进动物疫苗需求增长与动物疫苗使用。庞大的养殖动物群体意味着存在相当数量的动物疾病。我国动物疫病的发生种类世界第一,我国动物疫病的死亡率世界第一,动物疫病造成的损失世界第一。除了一些影响我国的传统动物疾病继续存在外,一些新的疾病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出现,包括国外传入和自身变异等多种情况。如口蹄疫已由传统的O型发生演变成多个血清型;猪蓝耳病也由经典的演变成经典美洲型猪蓝耳病、欧洲型猪蓝耳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伪狂犬病也演变出新的变异猪伪狂犬病等等。2014年国外传入的小反刍兽疫自西藏、新疆等地已经一夜间传播到全国20多个省。此外,动物疾病在发生、传播等方面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已知的动物疫病有上百种,常见的也有几十种,而且有70%左右的疫病是人畜共感染,如血吸虫病、结核病、狂犬病、炭疽、布氏杆菌病等。近几年来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疫病不仅对禽畜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对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变化,客观上对动物疫苗的需求产生了积极影响,新的疫病必然需求新的疫苗来防控。

3、国内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动物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将刺激动物疫苗的使用。

为了防控疫病,畜牧业必须使用大量抗生素,畜牧业如果大量使用抗生素,则会造成禽畜产品体内抗生素残留超标,使人(消费者)产生过敏反应,甚至使动物乃至人体内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在国内市场,随着人们对健康以及食品卫生的日益关注,随着我国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各种食品卫生标准也不断提高,对动物产品体内化学药品残留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防治疾病与药物残留的矛盾,使用动物疫苗加强预防是最好的选择。在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面前,我国禽畜产品的出口受阻。为减轻畜牧产品出口压力,我国畜牧业使用动物疫苗防治疫病的办法是首选。

4、牛羊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牛羊用疫苗需求上升,成为动物疫苗市场竞争的蓝海

由于我国牛羊养殖业一直没有形成产业,疫病发病率低,危害小,所以一直严重影响着牛羊用疫苗的生产与使用,我国牛羊用疫苗生产的数量与市场份额不足1%,这与国外牛羊用疫苗生产的数量与市场份额在10-20%大相径庭。由于没有形成牛羊用疫苗市场需求,虽然国外有很多牛羊用疫苗,但没有进入我国市场。随着我国牛羊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形成,对牛羊用疫苗的需求必将大幅度上升,成为动物疫苗市场竞争的蓝海。

5、宠物疫苗与特产经济动物疫苗将成为动物疫苗市场发展的新天地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豢养宠物的家庭增加,按规定宠物均应注射相应疫苗。由于国内动物疫苗企业商品化的宠物疫苗很少,主要依赖进口,产品价格昂贵,预计未来国内企业会加大这一领域产品的开发。发达国家如美国,宠物疫苗市场已经超过畜牧业动物疫苗市场;未来国内宠物疫苗市场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计将达10亿元以上。

我国水貂、狐狸、貉等特产经济动物存养量世界第一,随着我国特产经济动物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大,除了已经发生的老病继续存在外,各种新发疫病不断发生,损失惨重。要搞好特产经济动物疫病防控,就必然对特产经济动物用疫苗产生新的需求,预计国内企业将加大这一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

6、技术创新驱动动物疫苗产品更新换代,推动动物疫苗市场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疫苗研究技术进步和疫苗研发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我国疫苗生产检验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很多产品质量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价格有所提升,盈利空间也有所提升。传统的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发酵、免疫佐剂、耐热冻干保护剂等工艺技术进步提升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加快,常规家禽疫苗基本取代进口疫苗,猪用疫苗也正在迅速取代进口疫苗。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合成肽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等基因工程高技术疫苗已进入疫苗市场,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也将进一步进入疫苗市场,相信随着这些高技术疫苗陆续取代传统动物疫苗进入市场必将推动动物疫苗市场繁荣发展。

二、当前我国动物疫苗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当前我国动物疫苗市场竞争一片红海

当前,我国拥有动物疫苗生产企业约100家,整体行业产能过剩,平均产能利用率约30%左右,大多数规模较小且竞争激烈。据有关部门测算,当前我国动物疫苗市场蛋糕约130多亿人民币左右,其中,政府采购疫苗市场份额约70多亿人民币,市场疫苗市场份额约50多亿人民币,国外疫苗市场份额约20亿人民币左右。行业龙头为具有国企背景的中牧股份,是招标苗业务比重最高的企业(85%),而市场苗占比最高的企业为瑞普生物(80%)。非上市公司在招标苗竞标和市场苗销售方面均对上市公司构成了威胁,如必威安泰、普莱柯生物、青岛易邦、益康生物、中农威特等。

目前,多数上市疫苗生产企业仍以政府招标苗为主要收入来源,且以猪、禽类疫苗产品为主,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属猪瘟疫苗产品(约31余家生产企业),集中度最高的为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产品(分别有6家和9家生产企业)。5家上市公司中,天康生物和中牧股份的招标苗产品线最为丰富。

近几年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在竞标过程中,各企业大打价格战,盲目追求低价中标,导致企业降低产品的质量、减少售后服务等途径来压低成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有的政府“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政策,企业只能靠压低价格来维持市场份额。依据2013年福建和山东两地进行的春防招标情况,高致病性猪蓝耳活疫苗的价格较2012年的招标价格分别降低约30%和7%,进一步加剧竞争。有意见分析认为,2015年猪瘟和猪蓝耳疫苗全面取消招标,规模化养殖场更倾向买市场疫苗,市场疫苗规模将快速增长。

自2013年以来,由于养猪业产能过剩,导致养猪业亏损严重,猪肉价格低迷;由于H7N9流感病毒的影响,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养禽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以上,整个养禽业哀鸿遍野,一片狼藉。因此,动物市场疫苗竞争更是一片红海,血雨腥风。各个动物疫苗企业纷纷出台各种让利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让利活动层出不穷,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宁可让利也绝不让市场。

2、当前我国动物疫苗研发竞争争奇斗艳。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动物疫苗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较少,在新产品开发上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企业具备研制新疫苗的能力。据中国兽药协会统计,2010年全行业研发总投入为4.45亿元,平均每家动物疫苗企业研发投入仅数百万元,与国外企业动辄上亿美元的研发投入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薄弱、研发投入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动物疫苗行业的发展。

动物疫苗行业本来应该是以知识技术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却由于政府招标采购政策的不完善演变成了以整合政府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畸形行业。相信随着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化,政府招标采购政策的不断完善,必将还动物疫苗行业的本来面目,知识技术产品必将成为动物疫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品牌推动、市场拉动成为企业发展新动力,市场疫苗份额将大于政府采购疫苗份额是发展趋势。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动物疫苗企业与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动物疫苗占现代规模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例很小,因此,为以防万一,现代规模养殖企业对高品质动物疫苗需求旺盛。一个动物疫苗企业要想满足生产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就是企业本身的研发机构,研发机构需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还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可针对性提出战略性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因此,未来的动物疫苗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研究机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研究机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的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不断研发动物疫苗新产品这样的动物疫苗企业给国内养殖业信心。由于研发一个动物疫苗新产品动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一家企业往往难以承受,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疫苗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自愿组合研发联合体与日俱增,它们紧跟国际科技前沿,面向生产市场需求,研制出了一个个动物疫苗新产品,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光有好的”发动机”还远远不够,尽管当前大多数动物疫苗生产企业都在进行市场高端疫苗转型,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疫苗,生产原理虽然简单,但生产工艺复杂,且需要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品控流程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国内疫苗品质长期难以比肩国际巨头的核心原因。现有生产产品质量稳定是市场稳定的基础,这个环节的产品质量的设计、生产品控、产品工艺的革新等都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关键生产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和企业忠诚度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个过程对企业而言是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品牌与信用度是慢慢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企业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准备一系列应急预防,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种疫苗叫联合疫苗 第3篇

联合疫苗是将几种疫苗合并起来制作成一种疫苗,宝宝接种一种疫苗就可以同时预防好几类疾病。

为什么要采用联合疫苗?

使用联合疫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接种次数,增加接种便利性,可以更好地保证人群中疫苗的接种率,达到真正控制疾病的目的。

如果不采用联合免疫,很难让宝宝完成必要的疫苗接种。现代疫苗为了保证接种的安全性,大多数都采用灭活疫苗,灭活疫苗要反复接种3~4次才能达到有效免疫的效果。为了让宝宝的免疫系统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抗体,保证疫苗接种的效果,同一种疫苗每两次接种之间至少间隔4周以上。这样算来,如果宝宝在2岁以内只完成国家规定的必须要接种的疫苗,如乙肝、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腮风、甲肝等疫苗,就导接种18-20剂次。更何况还有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重要的疫苗要接种。而接种联合疫苗,就能大大减少接种次数,保证宝宝能按时完成免疫接种。

Q:提问联合疫苗

A:它安全吗?

很安全。联合疫苗并不是简单地将几种疫苗混合在一起,而是需要像研制单一疫苗一样,在上市之前均经过大量的临床前动物试验和人体的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有效之后方可使用。

Q:它有效吗?

A:与单一疫苗效果相同。每一种联合疫苗在推广应用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保证它预防疾病的免疫效果必须达到与单一疫苗同样的效果。

Q:它会加重不良反应吗?

A:不会。联合疫苗不会增加接种不良反应的概率,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强度。而且因为接种次数减少,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就减少了。此外,由于宝宝去医院的次数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也能相应降低。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升高,街头的冷饮、冰激凌、凉茶纷纷亮相,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心头大爱,但是,即使孩子再喜欢,也不能由着他的性子让他随意吃。初夏时节天气多变,早晚温差较大,人体还在不断适应调整中,处在外热内寒的状态,饮食不宜太过寒凉,避免损伤阳气,特别是孩子,他们的肠胃还很稚嫩,大量的冷饮刺激容易导致各种消化酶减少,胃肠道的蠕动发生紊乱,出现胃痛、食欲不振、大便失调等情况,还可能引发腹泻等疾病。

当然了,将孩子与冷饮完全隔绝也不太可能。那究竟怎么掌握这个度呢?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的宝宝应绝对禁食冷饮,两三岁的孩子每天最多吃一个迷你型的冰激凌,3岁以上的儿童每天也不应超过1支普通冰激凌。

此外,还需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在空腹、饭后或剧烈运动后立即食用冷饮,避免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虫牙凶猛要防患于未然

宝宝那么爱吃糖,真担心长虫牙!估计每个妈妈心里都有这样的担忧。怎样预防龋齿呢?不妨这样做:

口腔卫生注意口腔卫生是预防龋病最关键的环节,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如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等。

饮食结构对食物进行粗细搭配,让宝宝适当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对预防龋齿有帮助。特别要控制甜食和碳酸饮料等的摄入量。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在磨牙咬合面的点隙裂沟上涂布一层黏结性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侵蚀,可使龋齿发生率降低90%以上。

氟保护漆氟保护漆是一种含氟的涂料,涂在牙齿表面后会形成一层保护膜,对牙釉质表面起到保护作用,就像给牙齿穿上一层保护衣。定期检查最好每3~6个月带宝宝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的婴儿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生理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妈妈肚子里时,为了适应狭小的空间,宝宝都是蜷缩着蹲在子宫内的,所以宝宝的小腿从膝关节起会向内弯曲,膝关节会轻微变形,宝宝出生后,小腿自然就有点弯曲了。随着宝宝慢慢学步,双下肢开始负重,腿部的肌肉得到加强,双腿开始逐渐而缓慢地向垂直发展,最终大腿和小腿会成为一条直线,长成正常的形状。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

太阳镜防不防紫外线、能否保护眼睛,与颜色深浅无关,而与镜片的生产材料有关,如果太阳镜在生产时加入了防紫外线的材料,一般都有U V(紫外线)的标志。镜片的颜色选择则应以周围环境的颜色不失真、物体的边缘清晰、能有效识别不同颜色信号灯为原则,以灰色、绿色为好。安全的婴儿床,都应该这样

小宝宝一天大概有一半的时间会在床上度过,选个安全舒适的婴儿床很重要,宝宝睡得好,才能长得好。安全的婴儿床该考虑因素。圆润光滑婴儿床所有可能与宝宝接触的各个部位都应圆润光滑,以免因棱角突出划伤宝宝,或钩住宝宝衣物。

疫苗产业 第4篇

一、疫苗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一) 疫苗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1. 疫苗安全问题

疫苗是上世纪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成就之一, 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据调查显示, 2011年以后, 法国公众普遍担忧疫苗的安全性。使用报销数据及时检测HPV疫苗接种覆盖率的结果表明, HPV疫苗的覆盖率下降程度很大。[1]这种疫苗覆盖面下降是有原因的, 对接种者来说, 尽管疫苗总体是安全的, 但每次接种背后都有一种担心和焦虑。接种疫苗是重复的行为, 很容易让父母犹豫不决, 在极端情况下形成弗兰克阻力。[2]可见, 疫苗安全不仅影响公众身体健康, 还影响公众对疫苗的信任程度、接受程度。因此, 疫苗安全问题在疫苗体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3]

在美国, 疫苗安全担忧、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等负面影响, 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近几年来, 美国农村地区疫苗接种率持续下降。[4]从疫苗治理主体看, 疫苗安全包括一些联邦机构, 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 以及与疫苗资源有密切关系的其他联邦机构等公共和私营部门。[3]

2. 出现疫苗安全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出现疫苗安全问题, 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疫苗的安全监管不力。加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和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监测部门之间的沟通, 推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支付能力, 能快速解决全球疫苗安全监测问题。[5]

政府、组织和个人虽然在维护公众疫苗信任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但是策略仍需优化。了解公众心理;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和媒体对疫苗的宣传;政府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 这些有助于加强疫苗安全, 提升疫苗公信力。[6]

(二) 我国对疫苗安全问题的研究

我国对疫苗安全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大多停留在问题的提出层面, 只有少数学者对疫苗安全治理进行了研究。

1. 疫苗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

从疫苗安全的影响因素角度, 国内学者钱小慧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归纳分析疫苗安全影响因素, 并对比了国外安全监管的经验。结果表明, 人员、制度是疫苗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8]

2. 疫苗的安全治理

从疫苗安全的治理来看, 疫苗电子监督系统数据库, 可动态实时监控疫苗生产、流通和接种产业链, 能够保障信息公开、真实、透明, 让违法行为无法实施。[9]疫苗监管范围要树立重点、宽严适度;监管方式要创新, 改善信息披露、异常反应制度。[10]

疫苗安全与每个公民的健康紧密相连, 因此, 疫苗安全监管要以公民健康为基准, 对疫苗生产、流通、使用等整个过程进行监管。[7]目前, 对我国疫苗流通产业链治理中的疫苗监管缺位的研究, 仍需进一步深入。

二、疫苗流通产业链治理的困境与疫苗安全多中心治理理论

(一) 疫苗流通产业链治理的困境

目前, 我国的疫苗生产分为两大类:一类疫苗, 由政府免费提供, 国企垄断, 个人无法倒卖;二类疫苗, 由疾控部门、接种单位自主采购, 公民自愿自费接种。而疫苗安全问题一般集中在二类疫苗上。我国的疫苗生产过程还处在相关规范的程度, 但是从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来看, 疫苗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存在治理困境。

1. 目前我国疫苗流通链现状

我国疫苗流通链 (见下图) 的现状是, 具有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 均可向疾控部门、接种单位直接提供疫苗。在疫苗流通的过程中, 本应将疫苗冷链存储运输, 完整真实地记录购销、记录接种并保存至疫苗有效期两年、交易采用公对公银行账户借款。但是, 药品经营企业可能虚构疫苗销售渠道, 将其非法销售给个人, 流出合法流通体系;疾控部门、接种单位也可能非法从个人手中购买疫苗。疫苗批发企业、疾控部门、接种单位与个人, 在利益的驱使下完成了黑色交易。

此次山东疫苗事件, 其发生不是偶然性的。多年的黑色交易, 暴露了各地食药监局、卫生计生部门等, 疏忽了对疫苗批发、流通、接种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监管。

2. 疫苗流通产业链治理的困境

(1) 监管部门缺位。第一, 非法经营疫苗长达5年时间, 而山东食药监局等政府部门却始终未发现, 反映了地方对疫苗的监管薄弱。第二, 疫苗批发企业资格与疫苗流向审查、接种部门疫苗来源审查多环节监管缺失, 反映了地方政府监管缺位、责任不明等, 造成了疫苗市场混乱。

(2) 疫苗批发企业缺乏责任意、法律意识, 伪造销售记录, 让疫苗流通到合法体系外。

(3) 疫苗收回制度不完善。疫苗事件发生后, 虽然追踪到上线、下线, 但是疫苗批发企业却很难找回非法售出的疫苗, 甚至对疫苗最终流向也很难捕捉, 至于对应注射非法储存的疫苗接种者就更难找到。而这必然引起公众恐慌, 从而降低疫苗的信任度。

3. 疫苗流通产业链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1) 政府单一治理的现实困境。第一, 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政府监管的强制性, 反映了监管的力度, 但是地方政府也有其利益追求, 尤其表现在短期利益上。由于地方政府看重药品批发企业对本地区经济的短期效应, 可能罔顾公众利益, 为企业提供保护伞。同时, 疫苗生产、流通经营者也可能对政府寻租, 从而达成利益联盟, 疫苗安全治理就形同虚设。这不仅影响了公众健康, 还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第二, 疫苗安全的多头管理。2008年以后, 地方政府一般是分级管理疫苗安全管理, 并且受上级主管部门、同级卫生部门监督。也就是说,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部门、质检部门、公安部门等多部门都履行监管职责。这种多头管理就容易出现责任不明、管理失调等问题, 同时, 政府机关事务繁杂, 难以面面俱到。第三, 疫苗法律体系滞后。从我国疫苗法律体系建设的阶段来看, 1949—1978年, 是我国疫苗等药品安全相关法律建设从萌芽到开始的阶段。1978—1998年, 疫苗等药品安全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也得到了明确。1998—2008年, 药品安全的法制化建设实现了突破, 特别是2008年之后, 药品安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2009年,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由此可见, 我国的疫苗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但是现有法律法规对疫苗批发企业违法行为处置等, 依然缺乏明确指示, 难以跟上疫苗生产、流通的发展。

(2) 市场治理的现实困境。第一, 市场混乱, 缺乏合适的企业竞争机制、疫苗流通机制。目前, 我国的疫苗批发企业资格并未完全开放, 且资格的获得并不代表运营的优质。疫苗在流通过程中, 疫苗购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疫苗批发企业存在伪造购销记录的便捷性与可能性。而个人非法获得疫苗后, 为了节约成本, 非法对疫苗进行简易冷藏, 可能导致疫苗失效。第二, 企业和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于疫苗安全问题,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担总则、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但疫苗生产、批发企业在利益至上、信用制度不完善情形下, 将社会责任感被抛之脑后。同时, 政府对违法生产、批发疫苗的企业惩罚力度不够, 也助长了其非法行为。

(3) 自治组织、公众、媒体参与混乱的治理困境。一是疫苗等药品协会未充分发挥作用, 医药行业协会也未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医药行业协会要贯彻政府政策, 监督企业合法经营, 为企业出谋划策, 也要向政府提供企业等市场信息, 为政府规范疫苗市场提供完备信息。但是, 目前我国药品行业的自治组织规模小、资金有限, 行业协会专业能力不强, 市场认可度不高。二是疫苗的专业化和企业信息不透明, 导致公众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接种者很难辨别疫苗是否合法有效。三是我国媒体监督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 媒体数量、种类在增多, 获取信息渠道在增加, 信息甄别能力也在增强, 舆论监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一方面新闻媒体在疫苗安全领域的专业性有待增强;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为了夺人眼球, 可能对新闻事件本身予以扩大, 又由于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其过分夸大的宣传, 极易造成公众对疫苗信任度急速下降, 影响了公众是否接种的决策, 从而影响公众健康。

(二) 疫苗安全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可行性与必要性

1. 多中心治理理论

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指出, 结构、功能不同的各类主体, 形成了多个权力中心组成治理网络, 可有效分担解决公共问题的责任。[11]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组织、营利性企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的协作互补, 强调统治到治理的进步。[12]

多中心治理与一元、单中心权威治理不同, 政府为了更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由市场中社会多元的独立主体 (个人、公司组织、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利益相关者) 在一定集体规则下, 互相博弈、协同合作, 形成多样化的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

2. 疫苗安全多中心治理的可行性

(1) 疫苗安全涉及疫苗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政府、个人等利益相关者。疫苗生产企业作为安全源头、政府作为疫苗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监管人, 是参与疫苗安全治理的主要责任担当者。而疫苗安全认证协会、质量检测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参与, 能构建政府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2) 在市场机制、政府监管失灵的情况下, 多中心治理也就成为了理性诉求。政府、市场、第三部门、消费者的长期博弈, 在一定制度条件下相互监督、制衡, 可形成动态平衡的状态。

3. 疫苗安全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

(1) 多中心治理利于利益主体达到共赢, 利于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与监督促进。

(2) 多中心治理有利于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企业、公众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 保障了各利益主体行为的合法化。

(3) 多方积极参与、相互监督, 可使疫苗安全治理从被动走向主动。

三、疫苗安全多中心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疫苗安全多中心治理体系的关键

构建疫苗安全多中心治理体系的关键, 在于自主治理与协同治理的有效统一。

1. 自主治理, 有利于体现自身优势, 增强各自的监管能力

(1) 政府自主治理在于提升职责能力, 实行宏观调控, 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疫苗市场, 规范自身的社会利益立场。

(2) 企业自主治理在于其获益的情形下, 加强社会责任感。

(3) 行业组织自主治理在于约束自身行为, 提升专业化水平。

(4) 新闻媒体自主治理在于合法实行舆论监督作用, 不夸大新闻事实。

(5) 公众 (接种者) 自主治理在于具有安全意识, 勇于维护自身权利。

2. 协同治理, 有利于规范疫苗市场发展, 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

政府、企业、市场的协同治理, 在于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以企业为基础、行业组织为主体、消费者和媒体为支撑, 建立疫苗安全监管主体架构, 并加强信息交流, 以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为基准, 健全监管机构, 以多元化的手段规范疫苗市场发展, 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

(二) 规范政府在疫苗安全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1. 整合政府机构和职能, 加强部门的分工协作

(1) 重视疫苗安全问题, 提升决策能力。第一, 切实落实疫苗安全监管责任, 强化并健全组织机构对疫苗安全的调查评估, 依法履行职责。第二, 广泛接受专家、接种者的意见, 实现民主科学决策, 特别是建立与接种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提高公众对疫苗安全的可信度。第三, 加大对疫苗批发企业的资格审查和监督力度, 并启动问责制度。

(2) 疫苗的安全有效, 是政府监管的重点, 监管部门要对公众负责, 而不只是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第一, 建立独立的、专业的药品安全监管机构, 保障疫苗的安全有效。第二, 强化分工、协调管理, 避免多头管理出现的职责不明等情形, 实现药品安全各领域、各环节的全面、有效监管。同时, 要坚决避免频繁调整监管体制, 构建药品安全稳定预期, 消除影响药品安全的体制因素。第三, 要充分认识到以社会利益为基准, 加强监管,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要整合政府机构的职能, 避免在疫苗安全多中心治理中出现推卸责任和寻租的行为。重要的是, 各部门之间加强统一协调、分工合作, 提升治理效率, 减少治理漏洞。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发挥自身职能, 在疫苗安全治理中起到主导监管作用, 还要与其他治理主体协同合作。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公开制度及疫苗安全产业链监管体系

(1) 监管必须坚持科学化、法制化, 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疫苗安全治理的有力保障。第一, 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根据现实情形, 更新法律条目, 增加可实践性, 减少法律盲点, 做到有法可依, 如疫苗批发企业、接种部门的信用管理层面。第二, 加大惩处力度。疫苗安全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山东疫苗案发生后, 各种惩处力度有待加强, 威慑作用有待提升。加大对疫苗流通过程中非法流通的惩处力度, 追究各项责任, 进行严厉制裁, 疫苗批发企业就不会有侥幸心理, 不会在巨大风险下伪造出售记录。

(2) 提高监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在构建疫苗安全产业链监管体系的过程中,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关键环节。第一, 为了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可构建疫苗安全服务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让疫苗很难流出合法渠道外, 更难流入合法渠道内, 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二, 政府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等方式, 及时公开疫苗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对企业监管的情况, 通报违法行为, 以维护政府公信力, 让公众及时了解信息, 对其监督。第三, 政府要加大疫苗安全知识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公众去正规接种部门接种疫苗。

(三) 加强企业、行业组织在疫苗安全治理中的基础作用

1. 加强企业自我监管能力, 完善企业诚信机制

疫苗批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将合法药品非法售卖给个人, 而消费者的专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又难以鉴别疫苗, 因而, 企业要加强自治, 在追求利益的同时, 加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做好疫苗储藏、流通工作, 切实保障疫苗的安全有效。

2. 加强对疫苗来源、流向的追踪

疫苗批发企业要合法记录疫苗来源及流向, 对上线、下线实行监控, 完善信息数据库。发生安全事件后, 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收回、销毁未接种疫苗;对接种失效疫苗人群在身体检查后, 再次接种或及时治疗。

3. 制定针对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 督促行业协会自身建设

(1) 完善疫苗相关协会的合法性。目前, 我国疫苗相关协会是处于官方、半官方地位, 还未实现独立自治。行业协会要成立独立的机构组织, 通过业务开发, 提供专业咨询等服务, 多渠道筹集经费, 通过吸纳多专业人才, 加强专业优势, 履行社会责任。

(2) 疫苗相关协会应积极参与疫苗安全监督。第一, 向疫苗生产、批发企业、接种部门传递政府法律法规等政策信息, 并提供专业化建议, 负责疫苗市场调研、企业员工培训, 督促疫苗市场有效运行。第二, 对疫苗生产、流通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向食药监局反映, 寻求有效的治理措施。第三, 利用专业和信息优势, 向公众普及疫苗安全信息, 提供疫苗信息数据库, 让公众了解疫苗安全的真实信息。

(四) 发挥接种者和新闻媒体的支撑作用

1. 提高接种者的安全参与意识

(1) 接种者的主动参与, 既包括举报疫苗的非法流通行为, 也包括为参与疫苗安全反馈、处置等方面提供意见, 充分表达自身的需求。这些行为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 而且还能监督疫苗安全, 增加社会责任感。在当前信息较易获取的背景下, 接种者可通过政府、企业的网站、微信、微博等, 多渠道了解各利益主体行为和疫苗安全知识, 维护切身利益。

(2) 政府及相关权益部门在疫苗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疫苗流通等环节, 应充分考虑接种者的意见。公众参与政策制定, 表达自身诉求观点, 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特别是山东非法疫苗案这样的安全事件发生后, 执法机关应站在公众的角度, 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 认真听取公众意见, 做出有效判断, 能够防止政府公信力下降, 提升疫苗安全公信力, 保障疫苗安全。同时, 还要完善疫苗安全投诉部门管理, 及时接受公众的监督。

2. 提升媒体监督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 由于新闻媒体、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迅速, 可引发广泛关注, 因此, 第一, 要督促企业、监管机构及时公开疫苗安全信息, 通过媒体宣传, 普及疫苗安全知识, 从而提高公众参与度。媒体的作用能够让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快速流动。第二, 及时揭露企业的违法行为, 用舆论的力量, 促使企业实现自治, 使政府监管措施趋于完善, 从而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 让疫苗安全具有一定公信力。例如, 在山东疫苗安全事件中, 新闻媒体的报道, 瞬间引发公众关注, 督促政府加大了调查力度。

(2) 新闻媒体要尊重事实, 保障信息真实。新闻媒体要树立社会责任感, 充分考量社会利益, 要报道客观、真实的信息, 禁止恶意炒作。不能为了提高点击率, 歪曲事实, 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例如, 在山东疫苗安全事件中, 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了“未经冷却的疫苗会出现致癌等现象”, 引起了公众恐慌, 公众甚至不再相信疫苗。

目前, 我国的各类疫苗总体来说是安全的, 并且能有效避免疾病风险。在此情形下, 如果新闻媒体蓄意夸大事实真相, 就极有可能产生危害公众的心理及健康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Laure?Fonteneau, Marine?Ragot, Isabelle?Parentdu Ch?telet, JeanPaul?Guthmann, Daniel?Lévy-Bruhl.The use of reimbursement data for timely monitoringbb of vaccination coverage:the exampl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following public concerns about vaccine safety[J].BMC Public Health, 2015 (15) .

[2]Rajib Dasgupta, Narendra K.Arora.Vaccinophobia and Vaccine Controversies of the 21st Century[M].Springer New York, 2013.

[3]Avinash K.Shetty, Yvonne A.Maldonado.Vaccinophobia and Vaccine Controversies of the 21st Century[M].Springer New York, 2013.

[4]Fiona Braka, Delius Asiimwe, Fatma Soud, Rosamund F.Lewis, Issa Makumbi, Deborah Gust.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Vaccine Safety Perceptions and Concerns Among Caretakers in Uganda[J].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2012 (16) :1045-1052.

[5]Megan Letourneau, George Wells, Wikke Walop, Philippe Duclos.Improving Global Monitoring of Vaccine Safety[J].Drug Safety, 2008 (31) :389-398.

[6]Jennifer C.Smith, Mary Appleton, Noni E.Mac Donald.Hot Topics in Infection and Immunity in Children IX[M].Springer New York, 2012.

[7]邝璐, 赵敏, 岳远雷.论疫苗安全监管的指导思想及其机制完善[J].医学与法学, 2013 (6) :13-18.

[8]钱小慧.全过程视角的疫苗安全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3.

[9]吴云红, 朱亮, 初炜, 孔祥金.基于互联网的动态疫苗监督管理模式[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2) :182-185.

[10]司亚军.我国疫苗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11]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毛寿龙, 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国内疫苗产业需要爆发一场研发革命 第5篇

国内36家疫苗生产企业代表参加了中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的总结会, 天士力金纳生物技术 (天津) 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靖在会后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国内疫苗类产品在近年不断强化监管的严格要求下, 在生产全过程的工艺科学设计与管理方面已经基本符合国际规范要求。

“对于疫苗类产品来说, 生产工艺与过程管理特别关键。”王靖表示, 会议交流中不少企业代表深深感到, 中国疫苗市场潜力巨大, 产能也值得深挖。同时, 近期推出的新版GMP等政策性引导举措, 亦加速推动企业提升疫苗生产技术和能力, 显现出监管层面正在努力夯实我国向疫苗强国迈进的深层考量。

1研发转向治疗

近年来, 我国疫苗创新研究成果喜人, 疫苗研究方向正从功能上向治疗方面转化。

截至目前, “中国苗”的众多技术创新成果为世界瞩目。2006年底,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获准进入临床试验;2007年8月, 由广州拜迪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解放军第458医院和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性双质粒HBVDNA疫苗也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2010年12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等3家企业研制的国家Ⅰ类新药“EV-71型灭活疫苗”全球首批获准进入临床试验;近期,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开展临床前研究。

同时, 不少优质的“中国苗”已经先行走出国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A型肉毒毒素是我国独家获准生产销售的生物制品, 已经获韩国KFDA颁布的注册证书, 是我国第一个独立出口的生物制品, 目前已在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

2技术整合胎动

在调查中发现, 国内疫苗生产企业普遍对WHO认可中国疫苗监管体系关注度较高, 但考虑到程序性工作与结合实施新版GMP工艺改造, 以及生产工艺审核等不可回避的时间成本, 至少3~5年后方能有国产疫苗进入WHO采购目录。“对国内企业来讲, 达到WHO对疫苗的整体技术要求仍有一定难度。”一位疫苗企业人士表示。

目前国内疫苗整体以仿创结合为主, 一些较新的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同时, 在疫苗技术引进方面, 目前外企在华疫苗生产线仍只落在最终灌装阶段。此外, 从国内外疫苗生产技术水平对比来看, 中国企业存在技术投入分散、重复研发普遍等问题, 国内36家疫苗企业研发总投入无法与跨国疫苗“五大巨头”赛诺菲巴斯德、葛兰素、默克、诺华、辉瑞中的任何一家抗衡。

王靖也提出, 疫苗生产技术平台上, 国内也需要整体加强上游细胞和病毒培养技术, 以及下游的生物纯化技术。

以目前普遍要求的“无汞疫苗”技术来看, 实质上还是对疫苗的纯化技术有较高要求。此外, 国内疫苗生产装备企业相比国际企业, 在海外认证方面略显不足, 这令企业在选择核心设备时更倾向于进口设备。

国内企业近年已经充分正视技术分散短板, 强化规模化生产工艺研究与技术领域的整合。

据悉, 在2010年度科研项目中, 中生集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特别将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规模化生产工艺的研究、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工艺及制备冻干狂犬疫苗的研究、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研究作为主要鼓励项目;2009年7月, 整合了北京生物所、中检院等疫苗界最强力量的“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2010年11月,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申报的“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有理由相信, 随着中生集团携同旗下六大生物所共同在香港资本市场登陆, 未来国际市场必将更加认同“中国苗”, 而技术整合带来的规模化与协同效益亦将给国内疫苗产业带来更大优势。

疫苗产业 第6篇

近日, 由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华神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国家二类新兽药、中国第一个注册的三基因缺失伪狂犬基因工程活疫苗———“SA215 (扑伪优) ”正式上市。

“SA215 (扑伪优) ”主要用于预防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毒 (PRV) 不仅造成母猪流产、产死胎、产弱仔, 而且使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出现腹泻、呼吸道疾病、神经症状等, 病死率很高。猪伪狂犬病三基因 (TK、gE、gI) 缺失活疫苗 (SA215株) 是由四川农业大学郭万柱教授主持研发的我国第一个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并在技术上达到国际疫苗应用标准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代表了我国该领域最高成就, 对我国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开发应用及动物疫病防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疫苗产业】相关文章:

基因疫苗06-29

疫苗技术08-03

麻风疫苗08-20

细胞疫苗09-22

流感疫苗接种06-30

疫苗论文题目04-10

疫苗接种率06-30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08-07

癌症疫苗的现状08-22

打疫苗初一作文06-13

上一篇:警察体育运动下一篇:体育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