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治疗体会

2024-07-15

黄疸中医治疗体会(精选6篇)

黄疸中医治疗体会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黄疸患者, 其中男25例, 15例。年龄17~58岁, 平均38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1.2 常见证侯

湿热内蕴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口干而苦, 小便短少黄赤, 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 脉弦数。疫毒炽盛证发病急骤, 黄疸迅速加深, 其色如金, 高热烦渴, 胁痛胀满, 舌质红绛, 苔黄而燥, 脉弦滑数。气滞血瘀证身目暗黄, 胁肋刺痛拒按, 胁下瘕块, 舌暗红, 脉弦涩。脾胃阳虚证身目俱黄, 黄色晦暗, 纳少脘闷, 神疲畏寒, 舌质淡苔腻, 脉濡缓。肝肾阴虚证身目俱黄, 胁肋隐痛, 目涩咽干, 五心烦热, 舌红有裂纹, 脉细。

1.3 治疗

1.3.1 清热利湿, 佐以泻下。

茵陈蒿汤加味。本方清热利湿, 用于湿热黄疸, 热重于湿之证。腹部胀满, 可加郁金、川楝子、青皮、疏肝理气;恶心呕吐, 加橘皮、竹茹以降逆止呕;恶热甚, 苔黄厚者, 加黄柏、黄芩以助清热燥湿之力;兼心烦失眠、衄血者, 可酌加赤芍、丹皮凉血止血;便通热减, 舌苔渐化, 可加用健脾化湿之品, 如白术、茯苓等, 并酌减苦寒清热之药, 以防脾阳损伤而转为阴黄。

1.3.2 利湿化浊, 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为主方。本方清湿热退黄疸, 用于湿热黄疸, 湿重于热之证。兼表证者, 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以解表清热利湿;湿热交蒸较甚, 可加用栀子柏皮汤以增强泄热利湿之功[1];兼呕逆者, 乃因胃浊上逆, 宜酌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呕;兼食滞不化, 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实、神曲等消食和胃;腹胀较甚, 加大腹皮、木香行气消胀。

1.3.3 清热解毒, 凉血开窍。

清热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前方重在凉营解毒开窍, 用于疫毒深重, 高热神昏谵语, 疸色如金等症。后方重清热通腑, 利湿退黄, 用于湿热熏蒸,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 口干而苦, 大便秘结者。神昏谵语, 可酌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营开窍;衄血、便血或瘀斑者, 可加黑地榆、侧柏叶等凉血止血之品;小便短赤不利, 或出现腹水者, 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清热利尿之品;舌质红绛、苔黄厚, 腹胀不大便, 狂躁不安, 为气分热毒炽盛, 可用栀子金花汤清热解毒。

1.3.4 健脾和胃, 温化寒湿。

茵陈术附汤为主方。本方有温运健脾、化湿退黄之功。用于寒湿阻滞之阴黄证。若腹胀苔厚者, 去白术、甘草, 加苍术、厚朴以燥湿消胀;若皮肤瘙痒者, 加秦艽、地肤子以祛风止痒。若兼木郁脾虚, 肝脾失调, 症见脘腹胀满, 胁肋隐痛, 不思饮食, 肢体困倦, 大便时秘时溏, 脉弦细者, 治宜疏肝扶脾, 可用逍遥散。若兼胁下瘕积胀痛, 固定不移, 肤色暗黄舌质黯红, 脉弦细, 属气血两虚, 浊邪瘀阻脉络, 可用硝石矾石散, 以祛湿浊, 化瘀软坚。

2结果

经治疗退黄, 显效30例, 有效80例, 无效2例。

3讨论

黄疸一般从肝、胆、脾、胃论治, 与肺和三焦亦有密切关系。根据黄疸的证因, 治法各异, 兹以通府之法, 约而论之。黄疸通府, 通玄府泄邪毒, 通水府以祛湿, 通胆府以清热, 通肠府以泄浊。或单刀直入, 或齐途并发, 意在通府气、行气化、逐其湿热邪毒, 而勿伤机体。在临床实践中, 选用杏仁、桔梗、麻黄、前胡等宣发肺气之品, 从肺论治, 注重于“宣”字, 采用宣肺化痰、祛瘀利浊、清热利湿、肃降肺气之法来治疗黄疸。三焦有疏通水道, 运行水液的作用, 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参用藿香、佩兰、朴花、蔻仁等芳香运化之品, 使病邪从根本上得以化解, 着眼于“运”字[2]。在统揽上中二焦的同时, 佐以泽兰泻、猪茯苓、车前子、六一散等淡渗不伤中, 不碍肾之品, 使湿邪因势利导从膀胱排出, 侧重于“利”字, 从而达到从三焦论治黄疸的目的。黄疸之证与时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和内伤不足有关, 但主要是湿邪为患, 且多侵犯脾胃肝胆诸脏腑。临证应首辨阳黄与阴黄。阳黄当清热解毒, 同时分清湿重或热重, 而配以除湿或通腑之法;阴黄当温化, 同时要辨明血瘀或血虚, 而配以活血或补血之法;急黄为阳黄重证, 当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在临证时还应注意病程的阶段性, 以区别邪毒之浅深, 湿与热之消长, 阳黄、阴黄之间的转化, 而相应辨治。

参考文献

[1]严红梅.健脾利湿法治疗黄疸25例.吉林中医药, 2007, 27 (1) :59.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新生儿, 足月女婴23例, 足月男婴17例;其中早产儿8例, 出生2~3d出现黄疸。

1.2 了解黄疸程度

观察皮肤、面颈部出现较多, 重者可波及到躯干、四肢和巩膜。有时呕吐的胃内容物和脑脊液亦呈黄色。粪便多呈黄色。

1.3 光疗前的准备

1.3.1 心理护理

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家属会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 担心烫伤、治疗效果、有无后遗症等, 要耐心详细向家属讲解, 介绍治疗效果, 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以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1.3.2 光疗箱的准备

检查、清洁、预热光疗箱, 以软棉布铺于箱内, 待箱内温度在32~34℃左右时放患儿入内, 记录光疗开始时间。

1.4 光疗时的护理

1.4.1 光疗前新生儿的护理

光照前洗澡, 清洁皮肤, 减少感染机会, 洗澡后不扑粉。患儿裸体, 尽量暴露皮肤, 增加接触面积, 提高疗效。患儿四肢尽量舒展, 尿布面积要小, 每隔2h给患儿翻身一次, 使其背部皮肤轮流照射。剪短指甲, 防止哭闹时抓破皮肤。

1.4.2 光疗中新生儿的护理

用黑布遮盖双眼及生殖器, 防止损害视网膜及生殖器功能。对患儿的排泄物及时清除。光疗箱内温度应保持在32℃左右, 每4h测体温一次, 超过38℃做降温处理。喂养可在光疗时进行, 由于光疗时体液丢失较多, 水的需要量增加全日总量的15%~20%。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 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 保证奶量及水的摄入。注意通风, 保持空气湿度在50%~60%。

1.4.3 光疗后新生儿的护理

光疗结束后, 应再次洗澡或温水擦浴, 并检查有无破皮, 有无黄疸反跳现象。停用蓝光箱后, 做好终末消毒, 并在登记本上记录光疗结束时间。

2 严密观察

2.1 生命体征

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 尤其在蓝光照射时, 加强监测次数, 注意保暖, 确保体温稳定, 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2 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 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2.3 大小便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 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 应予灌肠处理, 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2.4 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 脐部是否有分泌物,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 出院指导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治疗及护理体会 第3篇

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11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30例, 男20例, 女10例;生理性黄疸21例, 病理性黄疸9例。20例均在第1次家访即婴儿出生7d内发现婴儿有黄疸, 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有关知识, 嘱其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的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访发现21例新生儿黄疸已自行消退, 确定为生理性黄疸, 8例新生儿仍有黄疸, 且颜色加深, 婴儿一般情况良好, 查血清胆红素>12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 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 向其家人建议隔次母乳喂养1周, 3d后8例新生儿黄疸下降, 2周后黄疸消退, 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 黄疸指数为18mg/dL, 再次与家长沟通, 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 没有隔次母乳喂养, 认为小儿吃奶正常, 再三向家长耐心解释, 打消其顾虑, 取得配合, 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 医嘱给予蓝光照射及药物退黄治疗, 6周后婴儿黄疸消退。

2 黄疸原因

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 (1) 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天生成胆红素约8.8mg/kg, 而成人仅为3.8mg/kg。 (2)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3) 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 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 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 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

3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治疗及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了解患儿的胎龄、分娩方式、母婴血型、体重、喂养及保暖情况, 询问患儿体温、大便和尿液颜色的变化, 这些可以反映出黄疸的轻重及特点: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 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 则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颜色, 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步扩散到四肢、手足心, 且颜色加深, 说明黄疸逐渐加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 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 评价进展情况。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 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 立即通知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 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 应予灌肠处理, 促进胎粪及胆红素排出。

3.2 喂养

黄疸期间患儿常表现为吸允无力、纳差, 应耐心喂养, 按需调整喂养方式, 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 并保证奶量摄入。

3.3 针对病因护理, 预防黄疸的发生

(1) 实施蓝光照射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 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 应注意补充水分和保暖, 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保持适宜温度, 照射前室温升至26~28°C, 暖箱内温度预热至30~32℃。夏季光疗暖箱要放置在自然通风处, 箱温过高时, 可打开全部箱门, 冬季要加强保温, 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避免打开温箱后引起体温不升。光疗时应每2~4h测患儿体温1次或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测量, 使体温保持在36~37℃为宜, 根据体温调节箱温。最大限度暴露皮肤面积, 保护眼睛和生殖器。 (2)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 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 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 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 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进入脑组织。

4 健康教育

使家长了解孩子黄疸的情况, 取得家长的配合。若为母乳性黄疸, 轻度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 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 患儿一般情况差, 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 黄疸消退后恢复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 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 并注意药物的选用, 以免诱发溶血;发生胆红素脑病者, 注意后遗症的出现, 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管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18.

[2]陈娟弟.母乳喂养次数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 (J) .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 :49-50.

[3]倪敏洁, 徐小彬.探讨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 (J) .上海护理, 2005, 5 (1) :10-12.

[4]汤文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0例临床分析 (J) .广西医学, 2008, 30 (1) :117-118.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 第4篇

1 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儿科收住的130例黄疸患儿, 除外G-6-PD缺乏溶血引起的黄疸。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光疗, 收到了满意效果。其中男婴72例、女婴58例, 足月新生儿108例, 早产儿22例;体重最低1.1kg, 最高4.5kg。日龄2~25d。

2 护理

2.1 心理准备

光疗前与患儿家属沟通, 说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和光疗的好处。因患儿是裸体接受蓝光治疗, 家属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 担心烫伤、治疗效果及有无后遗症等, 医护人员要耐心详细向家属讲解, 介绍治疗效果, 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贯穿到整个治疗过程中。

2.2 蓝光箱的准备

选择浙江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面光疗箱 (I类XHZ型) , 光亮度320W, 上下灯管距床距离分别为40cm和20cm。使用前检查光疗箱是否清洁、消毒, 特别注意清除灯管的灰尘, 并检查灯管的亮度和灯管是否超过使用期 (灯管使用1 000h必须更换) 。将光疗箱置于离墙30cm、远离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箱内水槽加蒸馏水至2/3满, 插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调节温度30~32℃ (根据患儿日龄及体重调节箱温, 日龄小、体重轻的患儿箱温应稍高) , 预热到所需的温度。

2.3 患儿准备

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清洁, 清洁后的皮肤不要擦抹爽身粉, 以免降低光疗效果。做好双眼、口腔、脐部、臀部护理, 换好纸尿裤。根据医嘱喂药, 吮乳后用双层黑棉布剪成眼镜状罩住双眼、用布胶布固定住、双手套上手套防止抓伤, 全身裸露放入已预热好的蓝光箱内, 记录入箱时间及蓝光灯开启时间。

2.4 入箱后的观察及护理

2.4.1 严密观察病情。

光疗时患儿必须裸露于光疗暖箱中, 加之光线及热源刺激, 尤其日龄较大的患儿常常哭闹明显, 因此要多巡视, 观察患儿神志变化, 注意呼吸是否平稳、规律, 有无呼吸困难及呼吸暂停, 面部及口唇有无青紫, 如有缺氧表现, 及时吸氧并报告医生处理并记录;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 加之光照的影响, 其体温易变化, 故应2h测量体温1次, 高于38 ℃或体温不升均应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严密观察皮肤及巩膜黄染的变化, 并及时进行经皮黄疸测定, 注意患儿有无腹胀、腹泻、皮疹, 四肢有无震颤、大小便颜色并记录,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保持玻璃板的透明度, 及时擦尽尿液、呕吐物等, 以免影响光疗。

2.4.2 输液的观察和护理。

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左右, 加上哭闹出汗, 而且由于光疗分解产物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刺激肠道, 产生稀便而增加失水量, 因此常须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及输注药物。常规采用微量泵控制输液速度, 要经常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 局部有无肿胀及液体渗出, 如有渗出及时用50%硫酸镁湿敷。

2.4.3 喂养的护理。

光疗时由于患儿平卧于暖箱中, 体位的限制增加了喂养难度,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 且吞咽时, 咽-食管括约肌不关闭, 食管不蠕动, 食管下部括约肌不关闭, 易发生溢乳[2]。故喂奶时易取侧卧位, 使奶水充盈于奶瓶前部, 避免空气吸入胃内。采取按需喂养, 每次以新生儿自觉饱感为宜。喂奶时喂适量温水, 喂奶后协助新生儿取右侧卧位, 减少吐奶的次数和窒息的危险。

2.4.4 爱抚及皮肤的护理。

抚触可增强婴儿免疫力和应激力, 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并能促进消化功能, 减少哭闹, 稳定情绪, 改善睡眠[3]。患儿出现躁动不安及剧烈哭闹时护士可用手掌抚触患儿头部、背部、腹部、四肢, 手法应轻柔。并配以轻柔的语调与新生儿讲话, 使其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哭闹烦躁明显者可遵医嘱给予苯巴比妥3mg/kg口服, 2次/d, 既可增加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功能, 又有镇静作用。光疗3~4h后可出现绿色稀便也属正常光疗反应, 注意补充水分以免脱水, 及时更换尿裤, 便后及时用温水洗净臀部, 预防臀红发生。同时要做好眼部及皮肤护理, 光疗时局部可有皮疹出现, 属正常现象, 停止光疗后皮疹渐消退。

2.4.5 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

由于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缺乏正确的认识, 许多患儿家属认为新生儿黄染是正常的, 不需要治疗, 还有的因双方的父母和亲属意见不一致, 加之对蓝光治疗不良反应的道听途说而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拒绝光照疗法。对于这种情况, 护士主动配合医生向家长解释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机理, 治疗的方法, 蓝光治疗的目的、作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使家长尽快接受治疗方案, 适应新的角色, 并积极配合治疗。

3 出箱后的护理

(1) 关闭电源开关。 (2) 准备好包被、衣服, 将患儿抱出蓝光箱, 在温暖环境中摘掉眼罩, 并再次检查全身皮肤颜色及有无破损, 给患儿穿好衣服, 与母亲同睡, 注意保暖。 (3) 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将水槽中的水倒净并清洗水槽, 用0.2%~0.5%的“84”消毒液擦拭有机玻璃床及四周玻璃, 将蓝光箱清洁消毒后置于通风良好且无阳光直射处备用[4]。

蓝光箱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 操作简单、方便、易于观察病情和及时处理, 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 安全、有效[5]。光照治疗的原理是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 由脂溶性的Z型转变成水溶性的E型, 然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 从而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 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除G-6-PD缺陷溶血引起的黄疸患儿不主张使用外, 光照治疗具有经济、简便、有效、安全的特点。通过对130例新生儿黄疸光疗的护理, 笔者认为, 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它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和效果的好坏。光疗过程中规范的护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只要处理好这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 整个光疗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 主编.儿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4-117.

[2]薛辛东, 主编.儿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

[3]曹英, 杨小雨, 赵芬.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新生儿黄疸指数的研究 (J) .全科护理, 2009, 7 (2C) :482-483.

[4]张华, 刘同赏.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2) :2319-2320.

黄疸中医治疗体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 男50例, 女10例, 年龄30~65岁, 平均54岁。其中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24例, 肝门肝细胞癌侵及胆道6例, 肝门胆管癌20例, 胆囊癌伴梗阻性黄疸1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外科手术治疗, 有病理资料明确诊断。临床均表现为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黄疸、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发热等。

1.2 方法

术前应用抗生素3d, 教会患者练习吸气、屏气, 目的是使其做到与CT检查和穿刺时吸气深度一致。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 以术前腹部CT片作为依据, 选择最容易穿刺点为进针点, 确定进针方向及深度, 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于进针点戳深达肌层的小口, 将PTCD穿刺针放入孔内, 调整探头, 使穿刺引导线通过需穿刺的胆管穿刺点。嘱患者屏住呼吸, 迅速将针刺入肝内, 避免穿刺针划破肝包膜表面。当针尖到达胆管壁时, 可见胆管下凹, 稍加力即有突破感, 此时荧光屏可见针尖在胆管内, 拔出针芯, 有胆汁流出, 穿刺成功, 然后注入造影剂显示胆道系统, 满意后沿针鞘导入交换导丝, 在导入支撑导丝后送入引流管, 固定好引流管, 严防折叠、脱出。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本组患者已属晚期癌症患者, 确诊、手术治疗、肿瘤晚期宣判等坏信息接踵而至, 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极重的心理负担。持续的癌性剧痛、梗阻性黄疸所致的皮肤瘙痒常致患者彻夜难眠, 患者基本上处于烦躁、易怒等负性情绪状态, 严重者可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护士应着重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持续外引流的不接受, 重视患者的疼痛及瘙痒的护理, 及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皮肤瘙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 使患者处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2.2 术后一般护理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是一种在病情危重情况下的抢救手术, 具有创伤性, 术后要求绝对卧床休息6h, 禁食禁饮8h, 给予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到平稳。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出汗、腹痛、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病情变化。观察腹部体征, 警惕内出血、胆汁性腹膜炎及气胸等并发症。如果出现上腹部进行性增大包块及腹膜刺激征, 应高度警惕, 观察了解是否有出血或引流管脱落的可能。对肝区疼痛患者遵医嘱给予肌肉注射度冷丁100mg, 并根据医嘱给予补液、抗感染、止血等治疗。观察患者黄疸消退情况, 术后每5~7天复查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 直至恢复正常。术后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易消化、低脂食物。患者食欲较差者, 可给予高能量营养静脉滴注补充营养。

2.3 PTCD引流管护理

PICD引流管的护理包括。 (1)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引流管放置位置、引流目的及重要性。 (2)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扭曲、受压, 引流袋低于引流口水平, 利于引流通畅及防止逆行感染, 活动或翻身时应先将引流管放到相应位置, 避免牵拉造成脱出。 (3) 每日更换引流袋。 (4) 进行管道护理时,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防止发生逆行性感染。 (5) 密切观察胆汁量、颜色、性状。若胆汁引流突然减少或者24h引流量少于100mL, 应在X线透视下经套管内造影了解引流管位置, 如果是引流管阻塞, 则将导丝经引流管插入更换新引流管;如果是引流管脱出, 则应重新置引流管。

3 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3.1 抗感染

胆道梗阻易继发化脓性感染, 造成化脓性感染的致病菌几乎都是肠道细菌逆行入胆道, G-杆菌检出率高, 其中大肠杆菌最常见,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克雷伯杆菌次之, 厌氧菌亦多见, 也可混合感染。穿刺时可造成门静脉胆道漏, 胆汁也更易进入肝血窦而入血。手术打击让患者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等因素的存在, 让患者术后存在程度不同的感染, 因此抗生素一定要合理应用, 并且严格按医嘱执行, 术后常规血培养1次。

3.2 出血

由于穿刺路径较长, 易损伤肋下动脉、肝包膜、肝实质内供血丰富区, 术后可能存在出血。护理过程中, 注意常规持续监测血压24h, 注意观察患者的微循环情况, 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等。本组患者术后常规应用VitK140mg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用3d。立止血1000U静脉滴注1次。

3.3 胆汁性腹膜炎

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常见于引流管近期脱落所致或穿刺置管手术失败所致, 大量的胆汁漏到腹膜腔才会造成严重后果。术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24h, 并严密观察有无腹膜炎表现, 注意保护引流管不要被牵拉出来。

4 出院指导

本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均带管出院。出院指导如下: (1) 教会患者妥善固定PTCD引流管; (2) 给患者讲解PTCD引流管脱落的危害性; (3) 向患者讲解每日观察胆汁量、颜色的重要性, 并做好记录,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4) 出院后每15天门诊复查1次; (5) 每周更换2次引流袋; (6) 保持引流管处伤口敷料干燥、清洁, 伤口纱布脱落应及时来门诊更换; (7) 若PTCD管脱落或出现腹痛、发热、黄疸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87.

[2]梁翠萍.44例胰腺癌冷冻治疗术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教育与研究, 2004, 1 (3) :175~176.

黄疸中医治疗体会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 男2例, 女3例, 年龄32岁~75岁, 平均年龄48岁。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例,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4例, 全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黄疸出现时间为术后1 d~15 d, 症状:右上腹疼痛、肝区不适、发热、寒战、食欲差、陶土色粪便等。经B超、肝功、酶学化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及手术等证实:内科性黄疸1例;外科性黄疸4例, 其中胆囊管残端过长残留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例, 胆总管结石2例, 迷走胆管损伤致胆瘘1例。

1.2 治疗方法

残留胆囊管过长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例,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取石2例, 胆瘘腹腔引流1例;保守治疗1例。

2 结果

内科性黄疸经抗炎、护肝及支持治疗1周内消退。外科性黄疸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2周内全部治愈。随访6个月~1年, 无黄疸复发。

3 讨论

3.1 LC术后黄疸的原因

LC术后近期出现黄疸原因复杂, 一般认为与胆管结石残留, 医源性胆管损伤, 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损伤, 输血后溶血, 胆囊切除术后, 胆红素代谢及胆管动力障碍等因素有关[1]。其中以胆管残留结石、胆瘘多见。本组黄疸的原因考虑为以下几方面。

3.1.1 胆管结石残留

是LC术后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手术前对胆总管结石的漏诊和手术操作粗糙将细小胆囊结石挤入胆总管, 常发生于胆囊多发细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及胆囊管直径粗大 (>0.3 cm) 的病例, 多为技术性因素引起[2]。本组3例, 术前各项检查均正常, 术后出现黄疸, 其中1例因胆囊管变异, 经胆总管后方行至其内侧, 与之平行约3 cm后进入胆总管, 且胆囊管直径较粗, 术中将胆囊管于胆总管右侧钛夹后切断, 致胆囊管残留过长, 内残留结石。黄疸后, B超示肝外胆管扩张, 丙氨酸转氨酶 (ALT) 稍高,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及碱性磷酸酶 (ALP) 明显增高, ERCP检查确诊为胆囊管及胆总管残留结石, 再手术后证实胆总管结石与胆囊管结石性质相同, 考虑为胆总管继发结石。另2例胆总管下端小结石系漏诊。

3.1.2 迷走胆管损伤致胆瘘

胆囊床毛细胆管瘘发生率为0.4%~4%.由于LC术后胆囊床不缝合, 电灼处理不彻底, 致毛细胆管或副肝管漏胆汁, 出现胆囊床胆汁积聚, 胆色素吸收及胆瘘致局部炎症重, 波及胆管, 引起胆管炎, 导致黄疸。本组1例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胆汁液50~80 m L/d, 经5 d引流后拔管, 引流口愈合。术后半月出现黄疸, 原引流口破溃, 溢出较多胆汁液, 经B超检查, 肝下有液性暗区, 肝外胆管轻度扩张, 无结石, 又经原引流口引流10 d治愈。

3.1.3 肝功能损害

术中电凝电灼胆囊床创面不当, 过深或电凝时间较长, 可导致一过性肝细胞性黄疸。本组1例系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术中胆囊三角区充血水肿, 与大网膜粘连严重, 手术时间约90 min左右, 术后第1天出现轻度黄疸。B超示肝外胆管不扩张, ALT增高, TBiL、DBiL轻度升高, ALP正常, 经抗炎、保肝、支持治疗1周后黄疸消退。

3.2 黄疸的鉴别

LC术后出现黄疸时, 首先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 复习手术过程、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 如:B超、ERCT加以综合分析, 鉴别黄疸的性质是内科性还是外科性黄疸。内科性黄疸主要特点:临床症状较轻, 低热、腹胀、肝区不适、纳差, 手术后黄疸出现早, 持续时间短;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 (TBiL、DBiL) 及ALT轻度增高, ALP基本正常, 尿胆红素弱阳性, 尿胆原增高;动态B超显示:肝外胆管不扩张。外科性黄疸主要特点:临床症状较重, 右上腹疼痛, 肝区胀痛, 寒战、发热、出现陶土色粪便, 手术后黄疸出现较晚, 持续时间较长, 进行加深;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 (TBiL、DBiL) 明显增高, ALP明显升高, 血清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尿胆红素阳性, ALT早期可升高, 但升高的速度较缓慢, 与黄疸加深速度不相称;动态B超检查常提示胆总管逐渐扩张, B超尚能发现管内有无结石, ERCP检查有助于了解阻塞的部位和原因。

3.3 术后黄疸的处理原则

内科性黄疸给予抗炎、护肝、支持等治疗。外科性黄疸要做好术前准备,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其中对胆管结石首选内镜取石治疗, 该手术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 而且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 我们体会到当LC术后近期出现黄疸时, 需密切注意临床表现, 复习手术过程, 结合各项检查资料, 尤其是通过动态B超及ERCP检查鉴别黄疸的性质。内科性黄疸只需保守治疗, 外科性黄疸需采用个体化处理方法, 对胆管残留结石首选微创内镜取石术。

参考文献

[1]刘志苏.胆囊切除术后有关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12) :721-728.

上一篇:复合溶液下一篇:分布式远程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