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进程

2024-05-12

农业机械化进程(精选11篇)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1篇

1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

小农机制约农机化发展, 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 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 而且成为我省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 同时大农机数量少, 配套率低, 科技含量不高, 技术状态差这种现状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 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著特点, 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 插秧机、收割机多, 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 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 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 主机多、配套机具少, 农机作业项目单一, 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 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1.2 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 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 主要体现在技术性障碍多, “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 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 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 但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散乱, 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 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造成上诉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民认识不高, 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 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并且农民对新技术, 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 从而造成新技术, 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 新机具无用武之地, 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 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 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扶持, 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 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2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2.1 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

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 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坚持农业区划原则,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 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 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 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 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 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2.2 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 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 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 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区适用性的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2.3 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随着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市县两级财政都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的投入, 逐步改善市级农机科研、基层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像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和其他农业扶持资金一样, 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2.4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必须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涉农单位为农村、农业提供公益性服务, 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装备, 为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2篇

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

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市情,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环节,瞄准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点,切实提出发展对策,真抓实干,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市农村经 1

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驱动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得到稳定发展,中药材、核桃、花椒、油橄榄、蔬菜、苹果、商品牛、商品猪、优质粮油等产业形成了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带。

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科技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农业科技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5%以上。

四是名优品牌农产品不断涌现。按照市场消费的需求,把树品牌、创名优作为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加大了对名优新产品的开发、宣传、营销、注册、认证。到2009年底,全市已认证有机食品1个1270亩,绿色食品13个45.85吨,无公害农产品42个182.6万亩,注册商标46件,为拓展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实力不

强,带动能力弱。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村经济带动力不强,受益农户少。二是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约许多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农业产加销体系尚未健全,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一些龙头企业原料无法保障。四是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环境欠佳。

二、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总趋势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快慢,关键在龙头企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好坏,关键也在龙头企业。实践证明,龙头带基地、联农户、进市场的生产格局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也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

因此,现就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议市、县政府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平安市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完成原始积累的老板和农村能人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在项目招商引资、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全市上下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风气,真正为企业分忧解难。

(二)龙头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裁判,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盯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跟踪消费的变化趋势,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二是要抓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重视本地市场,更要重视外地市场;要关注国内市场,更要关注国外市场,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三是要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要在规范与农户的产销合同上下功夫,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三)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一是要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一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

二是要抓质量安全。质量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的观念,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三是要抓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产品质量的标志。要把企业品牌建设作为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狠抓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策划宣传,形成一批企业名牌、行业名牌。

四是要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要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出发,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

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循环经济。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防止在企业的布局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3篇

一、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小农机制农机化发展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成为我省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同时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这种现状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着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项目单一,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2.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性障碍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3.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散乱,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造成上诉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并且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扶持,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

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坚持农业区划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2.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區适用性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3.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随着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市县两级财政都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市级农机科研、基层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像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和其他农业扶持资金一样,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4.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必须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涉农单位为农村、农业提供公益性服务,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装备,为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4篇

1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就要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 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筹农机化发展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当我国农业已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发展阶段, 多样化的农业结构对农机化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就前郭县而言, 近年来玉米播种、水稻插秧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但玉米、水稻收割, 花生生产机械化还比较滞后;设施农业机械化虽然有了较大发展, 但整体上与结构调整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当前, 统筹农机化发展必须统筹好农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统筹好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业的发展, 统筹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各环节机械化的发展, 使各个环节、各个地区农机化协调平衡发展。统筹农机化发展, 必须进一步拓展农机化发展的外延, 将涉农机械由农机部门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 这样有利于整合农机资源, 发挥整体效能, 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统筹农机化发展, 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摒弃传统狭隘的小农机观念, 确立“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的思路, 克服以往那种认为“农业机械就是粮食生产机械、农机管理就是拖拉机管理, 农机与大农业配套可配可不配”的认识误区, 要跳出农机想农机、农机抓农机、农机话农机的思想局限, 把农机化发展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考虑, 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对待, 置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变革中筹划, 始终坚持农机为“三农”服务的宗旨, 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

2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把兴机富民、执法为民作为第一目标

发展“三农”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实施“兴机富民”工程, 通过发展农机化, 让农民分享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成果[2]。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机总量, 这既是扩大内需、增加农村投入、拉动农机消费的现实需要, 也是解决农民离土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二是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 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性能差的老旧机具, 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适用、先进的高性能机具, 实现机械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三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通过组织跨区作业等形式, 培育和发展农机作业市场,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具的效能, 增加农机手收入的新增长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 具体到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工作者, 即要认真履行好农机行政执法职能, 做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保民平安、助民增收”。

3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就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积极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质量的关系, 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 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 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3]。一是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机构, 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 开展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引进培养新型人才, 建设一支过硬的农机工作队伍, 为农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二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对农机的投入, 积极发挥财政扶持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农机部门的法律地位、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如从过去公安委托从属地位到现在独立执法主体地位的转变, 确立了农机监督管理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今后随着《行政许可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相继实施, 农机监管、推广的职能将更为加强, 责任更加重大, 任务更加艰巨。因此, 要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 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营造学法、懂法、守法和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 不断推进农机化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

4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就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大力发展农机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兴, 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 农机须先行。一是发挥农机化载体作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阶段,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 城乡收入差距大,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能再就“三农”而抓“三农”,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推广新式农机具,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农机部门要因地制宜, 大胆实践, 不断创新, 积极推广引进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各类先进农业机械, 以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提升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推进实用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是主体, 以人为本, 因此要以农民为本。对农机部门来说, 首要任务是组织农民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以提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农机化科学发展要处理好六个关系[J].农业装备技术, 2009 (6) :1.

[2]刘静, 刘梦非.农来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初探[J].中国农机监理, 2009 (12) :31-32.

[3]裴新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机市场, 2008 (12) :28-30.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03

1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近些年我国农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种植水平方面,甚至是劳动机械自动化方面都在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程度仍比较落后,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以人力为主的种植方式,或以小型机械及牲畜代替部分人力的劳动方式。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型机械和农作物新品的引进较慢,一部分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与土壤和气候条件契合度较低,所以收益低,导致大量劳动力转入城市务工,农村种植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循环,长此以往农业现代化将处于不理想的发展状态。

1.1 农村生产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及信息化落后

在我国中西部大多数地区存在着科技信息不发达,劳动机械化水平低,农村信息化落后,很多比较先进的农业知识及种植方法了解不到以及较为先进的自动化劳动工具接触不到的现象,导致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方式,使得农业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1.2 农村生产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素质低

现在在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以老人、妇女以及儿童为主,强壮劳动力大都已从农业生产转为非农业生产,这样就造成每逢种植高峰期和农产品秋收季节,农村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种植业收入。在这些劳动力当中有一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甚至有一部分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对于农业种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甚少。农村劳动力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偏低,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

1.3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我国的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的种植所占比例较少。农民的粮食作物从种植开始,投入资金多,产量收入少,收购价格较低,同时因劳动力的不足,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相比较而言农民在种植上利益甚微,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比例。

2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考及对策

农业现代化需要走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稳定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发展的投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积极调动农业种植的积极性,提倡种植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使得农业种植结构不再单一,增加科技含量。深入农村改善农村老龄化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同时进行农村农业种植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农民了解比较先进的种植方法以及解决种植方面遇到的难题。

把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进动力,强化农业科技改革,巩固农业科技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农业基础。从环保角度,应该做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科学管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在农村政策方面应给予扶持,构建完善的农业发展计划及目标,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发放农业产品补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发展,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化的水平。

3 结语

农业现代化就是指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应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力图把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做到最好,积极吸取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之处,及时发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健全的小康社会,因此要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晓波.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2]宁新田.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3]韦向阳.农民工与中国农村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9.

[4]孙仲彝.加快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6,(09).

[5] 田瑞霞,王烽.中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6,(09).

[6] 方芳.浅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统计,2011,(02).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6篇

一、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工业成果和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物质装备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也是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要素。农业的文明史就是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 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的历史。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特殊产业,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新形势下, 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更加有赖于物质装备的改善。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短缺, 人口刚性增长和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农业物化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 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效益, 发展农业机械化显得更加迫切。特别是发展粮食生产,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程机械化, 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缓解农时季节劳动力紧张、成本高的压力,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建立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㈡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现代农业是生产要素和科技高效运用, 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当前, 我国农业正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 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强化现代装备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 强化机械、生物、信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方面有利于推进规模经营, 促进农艺和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 实现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生产,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可以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服务的矛盾, 加速推进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同时, 随着农机化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延伸, 有利于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保鲜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拉长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农业机械化在清水县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㈠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 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 全国各地在“无农不稳”思想的指导下,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努力增强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产业化发展、机械化耕作、市场化运作,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推动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农业结构调整后所形成的地区农业, 主要是发展节约型农业、高效型农业, 而节约型、高效型农业的建设, 必须以高科技为依托, 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农业对农机在服务范围、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的过程。

㈡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全县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近几年, 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的中心,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为农业的规模经营、农机化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中, 保障了就近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朝前发展的火车头, 农村人口转移的承载基地。现阶段, 农机化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了合适的岗位;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具备了彻底转移的承载基地。

㈢农机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而结构调整需要农机化的有力支撑, 一是结构调整中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必须由农机装备全面替代人工劳作, 并向产前、产中、产后发展, 实现加工、贮运、销售一体化。二是结构调整后新兴农业生产项目要求农机提供配套服务, 而农业机械的优势在于它是农业科技的载体, 可以使各类农业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结构调整后的产业化经营问题需要农机化提供技术支持。

㈣农机化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 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在农田基本建设中, 机械化施工可加快工程进度, 保证工程质量;在农业生产次产品的综合利用中,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等依赖农业机械;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 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应用、农作物节水灌溉等措施已成为节约型农业建设的基本手段。就农业机械本身而言, 推广使用节能型农机也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甘肃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 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 而且成为清水县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 同时大型农机数量少, 配套率低, 科技含量不高, 技术状态差, 这种现状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 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从总体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 主机多、配套机具少, 农机作业项目单一, 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 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㈡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 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 主要体现在技术性障碍多, “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㈢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 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 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 但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散乱, 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 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四、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㈠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 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坚持农业区划原则,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 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 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 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 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 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㈡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 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 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 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区适用性的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㈢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市县两级财政都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的投入, 逐步改善市级农机科研、基层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和其他农业扶持资金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㈣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必须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涉农单位为农村、农业提供公益性服务, 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装备, 为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7篇

1 高淳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现状

高淳区位于南京市南端, 东部和北部分别与溧阳、溧水毗邻, 西南面与安徽省的当涂、宣州和郎溪三县 (区) 接壤, 全区地势东高西低, 东部为丘陵山区, 西部为水网圩区, 总面积802km2。

2000年以来, 高淳区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需要,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扶持发展水产养殖业, 逐步形成了西部水网圩区以水产养殖业为主, 东部丘陵山区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2014年, 全区总耕地面积4.09万hm2, 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种植面积分别为1.47万hm2、0.442万hm2和1.025万hm2, 水产养殖面积0.85万hm2;拥有武家嘴农业科技园、永胜圩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区、固城台湾农民创业园、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国际慢城现代农业园、砖墙现代化产业园等农业园区6个, 其中省级农业园区2个, 市级农业园区4个。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 全区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到2014年, 全区拥有各类农机具38650余台 (套) , 农机总动力52.03万KW,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4%。拥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9个, 其中省级“四星”合作社1个、“三星”合作社5个;拥有三级以上农机维修点12个, 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经销商2家。2014年, 全区实现机械耕整4.00万hm2, 机械收割2.39万hm2, 机械插秧1.23万hm2, 机插率达83.7%, 稻、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油菜机播面积493.33hm2, 机收面积1220 hm2, 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4%;畜牧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渔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得到快速发展, 2014年末各产业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2%、53%、53%、63%和47%。

2 高淳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装备水平不高,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土地经营权分散在一家一户农民手中, 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 各类先进适用大型农机具保有量较少, 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明显不足。以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例, 2014年末, 全区插秧机保有量839台, 其中乘坐式插秧机165台, 占比仅19.7%;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30台, 单季作业能力约16万亩, 按全区水稻种植面积22万亩计算, 约有30%的面积需要依靠外来机具跨区作业完成。大型农业机械配套率低, 农机装备结构矛盾日益显现, 成为全区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行业机械保有量少, 机械化水平也相对较低。

2.2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 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2.1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程度不高。

近年来, 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 但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散乱, 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少。一方面, 部分合作社社员主要是以少数家庭成员或亲戚为主, 没有将周边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有效组织起来, 吸收作为合作社社员, 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另一方面, 一些农机合作社受到用地、资金限制, “三库一间”等专用库房建设用地得不到审批, 导致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截止2014年末, 高淳区已注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9个, 其中, 专用库房面积在200~400m2的合作社15个, 400~800m2的合作社3个, 而库房总面积大于800m2的合作社还没有。

2.2.2 农机售后服务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在三包服务、维修服务不到位, 跟不上机具增长速度。一方面, 部分农机具生产企业、经销商将重心放在机具销量, 而忽略了售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 农机配件经销点和专业维修点匮乏, 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大多数是在合作社内, 只能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修理, 一些大型先进的农机具出现故障后, 零配件无处购买, 得不到及时维修。

2.2.3 农机基层服务能力不强。

主要体现在基层农机管理和服务人员配备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人员断层等方面。高淳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8个镇, 134个行政村, 区、镇两级农机管理部门在编在岗人员共15人, 其中区级6人, 对应区农业局农机科、农机推广站、农机培训学校、农机监理所等四个部门单位, 平均每单位仅1.5人;镇级9人, 平均每镇也仅1.1人, 与其它地区相比, 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在编在岗的15人中, 本科以上学历4人, 占比26.7%;50岁以下5人, 占比33.3%。全区农机系统面临着专岗专职人员配备不齐、高学历人才缺乏, 农机推广人员年龄断层、青黄不接的困境, 农机基层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3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3.1 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而规模化生产是充分发挥大型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作业能力,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条件, 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全区土地流转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20%, 占比还不大, 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努力克服丘陵地区地块小且分散的不利因素, 尽快实现从一家一户、一亩三分地的小农制生产模式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统一承包、规模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以规模化生产来倒逼合作社、种植大户购置和使用大型农机具, 促进机具保有量的提升。

3.2 着力提升薄弱产业和环节装备水平, 解决发展瓶颈

目前, 高淳已经形成了西部水网圩区以水产养殖业为主, 东部丘陵地区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 各产业之间、产业各环节之间机械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以种植业为例, 目前稻、麦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而作为全区农作物第二大种植面积的油菜, 在播种、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行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因此, 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薄弱产业、薄弱环节的投入, 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 重点提升突破, 为全面提升高淳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扫除障碍。

3.3 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农业生产寻找新出路

一方面, 制定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 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 鼓励他们加入到农业生产和服务队伍中来, 改变目前农业经营主体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年轻人具有更高的学识学历, 更开阔的发展眼界、更强的经济实力, 对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意愿也更高、更快。积极鼓励年轻人群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 是推动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3.4 积极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科技以人为本,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必须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同样的机具、田块, 不同的农民来操作和管理, 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涉农单位为农村、农业提供公益性服务, 多方位、多渠道开展送科技下乡、送科技入户活动。通过各类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装备,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3.5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8篇

1 目前我国农业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农业发展任务发生变化,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对农业产量十分追求, 而现代化农业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农业反馈力量, 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业产业运营机构发展变化, 进一步增大农业市场资源配置机构的作用, 促进农业运营向着一体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农业市场竞争力度增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不仅给与中国农业产业巨大的发展契机, 同时也让中国农业发展引来了严峻的考研, 只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改革, 调整农业生产模式, 才能促进中国农业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2 分析乡镇农业产业结构问题

现阶段, 中国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 主要包括:农业产量不断增加, 但是产品的质量逐步下降, 农业生产对其经济效益过度追求, 忽视了农业产品本身的质量, 导致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 最终使其失去市场;乡镇种植业结构不协调, 绝大多数乡镇农村农业种植都是以粮食作物为主, 而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很小, 不能发挥经济作物的优势;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由于农村地块面积, 田地集中性等因素的制约, 加上农业经济投入量, 使得农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牛耕模式;乡镇农业市场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健全的农业市场管理体系, 导致农业机构功能缺失。

3 推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3.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心

建设完善的粮食基地,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同时将优质农业建设以及绿色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的重心, 充分利用机械化资源, 创新农业产品, 调整生产模式, 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农业优化方案。集中优势资源, 探寻农业调整的正确方向, 转移农业结构重点, 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2对种植业机械化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增强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稳固粮食农作物的基础上, 通过经济作物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合理的调配农业整体发展结构, 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 提高蔬菜、水果、药材等种植作物在农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加强科研活动, 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 也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3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

现代化农业生产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 让科学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绿色健康农业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持, 加速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实施。另外, 利用机械化作业, 降低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土地以及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通过专用的灌溉设备, 为农业种植提供更加便捷的水分支持。同时, 在农副产品种植方面, 利用科学的设备, 采用智能化控制以及温室系统等设备, 为农副产品生产提供更广阔的条件。

3.4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促进机械化改革进程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对硬件环境建设加以重视, 同时也不能忽视软件建设。在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上, 认真分析农民的真实需求,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专门为农业种植提供技术援助。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同时, 引导农民重视经济作物以及饲料作物等非粮食作物的重视, 逐渐的掌控农业经济市场的主动, 全方位的推动机械化改革。

4 总结

综上, 在我国实行农业改革后, 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农产品产量都得到显著提升, 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 导致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受阻, 没有完全发挥农业改革的优势。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进程, 还需要调整农业改革的重心, 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服务, 从全局调控到宣传工作, 引导农民重视农业技术革新,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贵发, 李建.以土地流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1, (4) :37-, 38.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9篇

1 现代化建设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客观要求

武进区位于江苏省南部,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110亿元, 财政收入25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万元, 在全国县级区域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实现现代化, 必须突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和工业化、城镇化等问题, 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问题, 稳定农业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使现代化进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迅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 武进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十二五”期间, 该区将以巩固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基础, 着力提升高效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全面提高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做出贡献。

2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基础

自2009年省农机局确定武进区为全省三个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后, 该区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 积极展开了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

2.1 理清发展思路

通过调查研究, 在全面掌握该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对现状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 进一步明确目标, 找准定位, 抓住关键生产环节, 理清了率先发展的思路, 着重把握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稳定粮油优质生产为基础, 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巩固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二是以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特色农机, 着力提升高效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三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为突破, 完善、壮大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以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保障, 做到农机化事业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同步提高。

2.2 找准薄弱环节

近年来, 该区农业生产按照“调大做强林果业, 调高做特花木业, 调优做精水产业”的发展思路, 已经形成粮食、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花卉苗木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区粮油生产、水产养殖综合机械化水平都达到95%, 但畜禽养殖、蔬菜园艺、林果、花卉苗木业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对照《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和该区发展实际情况, 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 找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低档次机具多, 高性能、智能化机具少;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 大中型农机具少;粮油产业机械保有量多, 高效农业特色农机保有量少。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目前全区基本解决了粮油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问题, 但粮食烘干等环节的水平还比较低。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仅限于几个关键生产环节。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不强。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总体发展较快, 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个体不大, 服务覆盖面偏小, 服务功能单一, 机具利用效率不高, 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制订实施方案

针对全区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抓住关键生产环节, 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 因地制宜制订符合实际、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体现先进性的实施方案, 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 目前已完成武进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实施方案, 在报请区政府同意后将印发实施, 正式全面启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创建工作, 推进全区农机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真抓实干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保证

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10篇

1.进一步提高对非洲开展农业合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确保人类粮食安全是有能力利用海外土地资源发展粮食生产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我国在用占世界7%耕地,解决占世界20%人口吃饭问题的同时,应发挥自有优势,“走出去”发展粮食生产,为全人类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目前,非洲最需要有条件的国家帮助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饥饿与贫穷问题。中国历届领导人都把帮助非洲人民解决饥饿与贫穷放在发展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位置,并给予无偿援助,赢得了非洲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为中非两国人民永久合作打下了牢固基础。我们与非洲开展合作,尤其是开展农业合作,这不仅是非洲人民的渴望,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崛起的重大机遇和历史选择。

2.加快培育农业“走出去”实施主体

从世界各国和我国各行业“走出去”情况看,能够“走得出、站得住、落得实、出得来”的企业是大型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它们对外开展经济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和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为此,加快打造一批我国农业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我国发展外向型农业、增加农产品在国际上占有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1充分发挥已经走出去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在对外开展农业合作的引领带动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快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进程的最佳途径。这些企业在走出去历程中已经探求出一条富有成效的可行之路,积累了经验和财富。只要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结构进行必要调整,与国内企业或人才进行合作,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有机结合,必将为农业“走出去”开辟一条最捷径、最有效的可行之路。

2.2充分调动大中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和农垦企业对外开展农业合作的积极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快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进程的重要选择。这些企业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优势,在政府引导下,加快进行国际化经营机制的改造,提高国际化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积极主动投入到“走出去”企业行列之中,成为促进对外农业合作进程的主力军。

2.3积极鼓励中小农业企业和民营企业从事海外农业合作,是新形势下加快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进程的有生力量。这些企业具有机制灵活优势,在政府引导下,大企业带动,自由组合等方式组建股份制公司,通过在海外农业合作中得到发展和壮大,为对外农业合作开辟一条新路。

3.积极搭建农业“走出去”融资平台

国家扶持政策是开展海外农业合作的撬动力,持久的银信支持与合作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稳步扩大海外农业合作规模,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必须建立稳定持久的银企合作机制。

3.1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应主动站位,建立适应海外农业开发项目的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搭建项目,建设融资平台,解决从事海外农业开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2中非基金应充分发挥其资金雄厚、股权投资理念新、管理科学等方面优势,寻求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建立灵活投资机制,使中非基金在促进中非农业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3.3国家应指导政策性银行和投资银行有计划地为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银信支持,建立适应对外农业合作的投贷结合机制,为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3.4用好国家援助非洲農业项目的资金,把国家援助项目做为市场开发项目的基础,市场开发项目与其紧密衔接,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公益项目与市场开发项目有机结合,增强公益项目的生命力。

4.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农业“走出去”方针

实施农业“走出去”,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是国家战略,积极开展同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新老“8条”对非政策的具体内容,也是同非洲开展农业合作的最佳时机。为此,从目前海外农业合作实际出发,国家要建立统一协调机制,重点在宏观调控、培育企业经营主体、搭建融资平台、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在先期投入和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1应由国家协调领导机构根据各省区域优势统筹规划“走出去”企业的发展布局。

4.2政府应指导已经立足于国外的企业和跨国公司,发挥现有优势,率先进行生产经营结构调整,整合国内和国外农业资源,加快农业“走出去”进程。

4.3政府应用积极的财税政策指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国营农场、农垦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从事海外农业合作。

4.4政府应指导银信投资机构,创新扶持农业“走出去”的投融资机制,出台符合对外农业项目投贷政策,促进对外农业合作项目的实施和发展。

4.5政府应指导财税和有关部委把对外投资和扶持政策向农业走出去企业倾斜,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加速玉米种植机械化进程的思考 第11篇

牡丹江市玉米种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达到34%, 但产量却始终没有大的提升。这种现象的产生, 主要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玉米耕作仍采用传统方式, 即长期延用铧式犁耕整地, 翻耕深度一般在18~22 cm, 直接导致耕作层变浅, 犁底层变硬变厚, 耕作层下部形成了厚度达5~10 cm的坚硬犁底层。这种耕作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由于长期垄作条件下所形成的犁底层十分坚硬, 影响了通风透水透气, 使深层水分得不到利用, 玉米根系无法深扎, 直接影响玉米产量;二是传统现行耕法只能根茬还田, 有机物料还田量少, 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据监测, 我市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已经由开垦前的6%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8%左右, 而且仍在以平均每年0.1%的速度下降;三是由于玉米秸秆不能还田覆盖地表, 耕地裸露, 在雨季降水集中期, 极易发生地表径流, 带走大量土壤资源。据监测, 我市的黑土层已由50年前的平均厚度40~100 cm, 下降到如今的20~40 cm。因此, 大力发展玉米机械化种植, 对我市来说已经十分迫切。如何加速发展, 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机械化耕作技术要突破。将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 重点实施三项措施。首先, 要实施深松整地。根据地形和土壤特点, 选择深松农机具, 达到疏松土壤, 打破犁底层, 增强降水入渗速度,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的目的。其次, 要实行玉米灭高茬整地技术。在上年玉米收获时留高茬20~30 cm, 进行秋整地, 灭掉高茬, 同时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碎茬在土壤中自然腐烂还田, 如此在年际间反复进行, 以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第三要实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交互种植。把现行耕法的均匀垄 (65 cm) 种植改成宽行90 cm、窄行40 cm种植, 宽窄行种植追肥期在90 cm宽行结合追肥进行深松, 秋收时秸秆粉碎还田。秋收后用条带旋耕机对宽行进行旋耕, 然后起垄达到待播状态, 窄行 (苗带) 留高茬自然腐烂还田。第二年春季, 在旋耕过的宽行播种, 形成新的窄行苗带, 追肥期再在新的宽行中耕深松施肥, 这样就完成了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的宽窄行种植, 可明显改善土壤环境, 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宣传发动要到位。我市农民之所以长期沿用铧式犁耕整地, 关键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 片面地认为, 我市是山区半山区, 不适合农机具使用, 即使用了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认为, 再怎么改变耕作方式也没有使用化肥增产来得快。改变这些落后认识, 关键是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 用典型说话, 用外地先进经验说教, 用通俗易懂的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 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正确使用农机具, 发展玉米保护性耕作的重要作用, 尽快改变传统耕作方式。

三是政策扶持要加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是推动玉米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最直接抓手。应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坚持向上争取、地方政府扶持和农民自筹三路并举, 进一步增加玉米机械购置的补贴力度, 提高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为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瓶颈制约创造良好条件。

上一篇:绽放光彩下一篇:增值税会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