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题材的电视剧

2024-07-12

育儿题材的电视剧(精选7篇)

育儿题材的电视剧 第1篇

首先, 育儿剧展现了全新的女性生育体验。在早期中国家庭伦理剧中, 家长里短、矛盾纠葛与情感波澜、人性优劣常常是剧情叙述的重心, 作品内置的浓重的道德评判意味常常忽略或者刻意隐匿女性的生育体验, 女性的生产活动经常是剧情当中的一种顺势行为, 游离于关键剧情与矛盾纠葛结点以外, 即使与主要情节发生关联, 也常常是作为情节进展的一个由头或者是剧情完结的一种象征。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应尽量体现隐忍、克制的牺牲美德, 即使偶有痛苦与挣扎, 也被女性视作理所应当的事情而甘愿承受并旋即被热情洋溢的神圣母性光辉所替代。因此, 在女性从怀孕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依附于他者的妻性与母性次第显现并轮番主导了女性的生育体验, 女性自我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个体化生命感受则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与覆盖。但是, 随着时代文化氛围的变迁, 女性的社会地位稳步上升, 在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中, 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形式上甚至超越了男性, 在以他们的婚恋故事、生儿育女活动为题材的育儿剧中, 女性的生产行为不再是剧情可有可无的一小部分, 女性从备孕、怀孕到生产、喂哺的整个过程被大幅度拉长并贯穿剧情始终, 女性的生育体验不再隶属于其他关键情节, 相反, 它本身即是被浓墨重彩表现的重心。女性备孕的艰辛抑或突发怀孕时的手足无措, 怀孕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变化, 入院产检的反复与琐细, 女性为优生优育而进行的食补、药补, 女性生产过程的惶恐、挣扎与痛苦以至喂哺孩子的张皇错乱, 都事无巨细地被纳入镜像表现中。在女性的生育活动中, 她们不再崇尚隐忍与克制的传统女德, 而是尽情张扬与展现自我的生命体征与感受, 特殊的女性化体验在剧情中充斥与蔓延。女性的怀孕不再是一种顺势行为, 怀孕的女性在剧情中被托举到女王地位, 她们可以尽情宣泄自己因怀孕而引起的愤懑、失落、不满、感动、惊喜与小幸福, 她们的撒娇、嗔怪与任性均远离了传统观念中端庄稳重的妻性与母性, 而更为接近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女人生命体验, 这种体验在女性入院生产情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生产过程中, 这些育儿剧常常通过充满戏剧化的喜剧风格来消解传统家庭伦理剧惯有的崇高、神圣与仪式感, 从而注入更多新鲜的女性生命体验。在被送到医院后, 待产的女性常常表现得异常恐慌, 比如, 《宝贝》中的陈静波因为恐惧与痛苦而紧抓与撕咬丈夫的胳膊, 《小儿难养》中的简宁因为恐惧而坚持要求丈夫陪产。这些育儿剧展现了全新的女性生育体验, 是时代进步的某种体现, 也是电视剧创作者深入开掘题材范围的结果。但是, 扎堆上演的育儿剧对女性生育过程的表现大同小异, 过分的夸张、情景喜剧式的调侃与对女性隐私的过度深入有时又难免使其中某些女性生命体验显得媚俗与矫情。

其次, 育儿剧展现了个性化的育儿理念。育儿剧的主角通常是刚刚步入婚育年龄的80、90后年轻族群,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为他们提供了相较以往更为优裕富足的成长环境, 独生子女的国家政策为他们创造了相对简单的家庭伦理关系与封闭自我的生存空间, 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常在心智上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青涩, 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拒绝长大, 恐慌成人世界的复杂人际关系, 害怕承担繁重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家庭观念与上一代人相比显得更为淡薄, 他们更为注重自我感觉, 追求新鲜与刺激的个性化生活。因此, 在这些育儿剧中, 剧情中的男女主角可以为了他们眼中的爱情打拼追逐、成疯成魔, 因为恋爱的感觉极富冒险刺激意味而且不用承担过多人伦责任, 但是, 当他们遭遇怀孕事件, 面临生儿育女重任时, 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恐慌、不安与躲避的心态。孩子的到来使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发生极大的调整与变动, 《小儿难养》中的简宁与《断奶》中的安琪都因为怀孕而无缘升迁, 《辣妈正传》中的夏冰因为怀孕被老板数落, 《小爸爸》中孩子的从天而降导致于果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因此, 面对突如其来的孩子, 他们没有像父辈那般欣喜, 由于工作与生活的改变, 一种“被入侵的剥夺感”迫使他们在亲子关系与育儿理念上明显有别于上一代人。比如他们对待孩子不再是如上辈人那样孺子牛般一味的隐忍与付出, 《小儿难养》中的简宁生完孩子后心心念念想的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以至于她的婆婆发出“儿子心里最重要的是简宁, 简宁心里最重要的是工作, 谁也不会看重孩子”的感叹, 《宝贝》中的陈静波生完孩子很快到国外出差, 丈夫有时还会沉浸于电脑游戏;陈QQ当了父亲后依旧花天酒地、寻欢作乐;《辣妈正传》中生完孩子的夏冰更为关注的还是自己的身材外貌, 甚至为此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夜里会任由孩子哭闹不起来喂奶, 玩性大发时还会跑出去喝酒、跳舞导致第二天喂奶时孩子酒精过敏。夏冰一句“我是妈, 我更是我”代表了很多育儿剧主角的呼声。由于他们对待孩子不再是盲目的付出与牺牲, 在养育子女方面也就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有过多的干预与控制欲望, 从而能够建立起一种相对平等的亲子关系。《宝贝》中的一丫尊重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 将婴儿学步车进行改装允许孩子满屋子自由乱转;《小爸爸》中的于果起初更是将儿子以“兄弟”相称, 带儿子出去喝啤酒、吃肉串, 毫无禁忌。这些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与其说是孩子的长辈, 不如说更像是孩子的玩伴。但是, 不少老年观众与育儿专家在观看了这些育儿剧后却情绪激动, 将育儿剧视作洪水猛兽, 直言剧中做父母的“不靠谱”。的确, 仅从剧名来看, 小爸爸的“小”与辣妈正传的“辣”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剧中年轻父母的不成熟, 但剧情更为重要的部分则是展现了年轻父母逐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面, 比如, 《宝贝》中的浪子陈QQ不再花天酒地, 他耍宝卖萌给女儿唱歌展现了别样的父女温情;《小爸爸》中的于果与儿子为了在一起而彼此付出的努力令人动容, 这种看似不靠谱的年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互动却常常具有更为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但是, 育儿题材电视剧的过速成长与衰落仍暴露了这类电视剧本身的一些弊病。首先, 内容的重复。电视剧创作中“题材热”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相似内容的重复利用。育儿剧本身题材范围有限, 它不像年代剧、战争剧等类型电视剧可以拥有广阔的历史跨度与选择空间, 缺乏新颖角度的一拥而上最终只能透支题材本身的热度。在已经播出的这些育儿剧中, 很多剧情都颇为相似, 剧中人物身份的设置, 人物关系的铺排以及情节的演绎相互之间区别不大。比如, 剧中的人物大多从事的是白领工作, 《小儿难养》中的简宁是外企高管, 《宝贝》中的陈静波是广告公司经理, 《断奶》中的安琪是日企会计, 《辣妈正传》中的夏冰是时尚编辑, 工作属性略显虚无缥缈、不接地气, 难以容纳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在人物关系上, 不想要孩子的80、90后夫妻与想要孩子、艰难求子的70后夫妻对比安排, 如《宝贝》中的陈静波夫妻、陈QQ夫妻与冯莹夫妻;《辣妈正传》中夏冰夫妻与女上司夫妻。在剧情上, 女性从怀孕到生产的经历基本模式化, 女性生完孩子后, 夫妻中的一方常常情感出轨或者莫须有地背上情变之名并能在良知感召下重回家庭。其次, 过度膨胀的物欲与生存焦虑。不少育儿剧都有意或无意地展示了育儿的高昂成本, 天价月子会所, 金牌保姆, 高级托儿所, 进口奶粉、服装与玩具, 天价学区房、奥数班、特长班……育儿剧对这些内容的展现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下人为地虚构了标准化育儿“蓝图”。与此同时, 育儿剧中年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戏被大幅度压缩, 充斥荧屏的不是年轻父母任由孩子哭闹自己呼呼大睡的“不靠谱”镜头, 就是夫妻一方为了赚取高价育儿成本而疲于奔命并导致家庭矛盾的片段。统观下来, 育儿剧中充满了物质的喧闹与吵嚷, 却少了许多亲子情感的温暖与热度。生儿育女似乎成了一件异常艰辛与自虐的事情, 这就导致育儿剧成了一种演绎如何从物质方面养育儿女的电视剧类型。也许, 今后的育儿剧应当更多地从情感角度观照育儿行为, 展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幸福瞬间并注意顾及孩子的心理与视野, 努力开掘育儿剧的叙事空间, 育儿剧才不致于昙花一现、就此绝迹。

摘要:育儿题材电视剧展现了全新的女性生育体验与个性化的育儿理念, 曾经在电视荧屏上热闹一时, 但也暴露出了内容的重复与过度膨胀的物欲与生存焦虑等弊端, 值得深思。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第2篇

最近,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谓大火,口碑收视一路飘红,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追捧和热议,一度成为“现象级”电视剧,收获了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精彩纷呈的表演引人入胜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痛点”,演绎了反腐败的“最强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该剧之所以能吸引全民的眼球,其剧名就是最好的解释,《人民的名义》——既解释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鱼与水”、“舟与水”关系,也弘扬了正能量、更回归了“人民群众”这个主旋律。

1.“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心倾听民声民意。剧中老检察长陈岩石不止一次语重心长的说,要多听老百姓的呼声,为老百姓办实事。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党员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在改善民生工作中,要有“拓荒牛”迎难而上的魄力、“老黄牛”能担重任的精神、“孺子牛”任劳任怨的品格。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实实在在做贡献,以豁达的胸怀、平和的心态,甘为人梯、乐为基石、善为伯乐,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时刻保持“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心态,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干部。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2.甘于淡泊不伸手,诚心敬畏民脂民膏。“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说的就是为官不能向民脂民膏伸出“魔爪”来中饱私囊。但是仍有部分党员干部手握重权,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剧中处长赵德汉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掌握项目审批的大权,干起权钱交易的腐败勾当,“腐败”亦是“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不仅是对老百姓获得感最直接的剥夺,更是对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公然违背。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要时刻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让更多的“赵德汉”们伏法,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反腐“红利”。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逆袭之路 第3篇

左有玄幻霸屏,右有偶像当道。2016年,依靠粉丝效应吸引“网生代”受众的古装玄幻和青春偶像类电视剧依然流行于荧屏。不过,中间却杀出了《欢乐颂》《好先生》《小别离》这样引起热议的现实题材剧集。

根据CSM52城收视统计,这三部作品的平均收视率排在《幻城》和《青云志》之前,全部突破1%。

“逆袭”仍在继续。刚刚收官的《中国式关系》,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的收视率一直稳居收视排行榜前三甲,市场份额最高占比4.484。

成功的现实题材作品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这或许能激励创作者的热情,形成现实主义题材的“反击”。如《小别离》编剧何晴对《瞭望东方周刊》所言,“‘文以载道’,从事创作,肯定希望起到一定引领作用,我们还是希望能有这种职业的尊严感。”

在趣味分化和媒介变革的环境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在层层夹击之中逆袭?

一块不好啃的骨头

“观众对现实题材一直有需求,并不是最近才重拾兴趣,只是创作扎实、切中痛点的现实题材作品还不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现实题材电视剧被创作者公认为最难驾驭的题材之一。所谓“写奇容易写常难”,何晴感叹,玄幻与仙侠题材可以穷尽幻想、夸张演绎,而现实题材则必须扎实和精准。

与中国人情感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各类现实问题本身便错综复杂,艺术创作要把握当代历史进程、社会现状,可谓难上加难。

一方面,创作者要直面当下社会现实,在作品中涉及公共领域话题;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触及敏感话题时踩到政策红线,不少现实题材电视剧选择“避重就轻”。

“回避矛盾的东西,在过审时肯定安全。”但马中骏认为,过分追求安全是“画地为牢”,并不利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毕竟,“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是它的基本功能”。

在马中骏看来,现实题材电视剧需要监管部门的把关和适当包容,同时,创作者自身也要有匠心与勇气:“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智慧的考验。”

2016年8月,东方卫视播出刑侦剧《谜砂》,在大结局当天,它曾创出1.432%的高收视。

马中骏是《谜砂》的出品人,他提到,剧中那位暗处的反派是一位公安局副局长,这在过去很可能是“不安全的”,但是公安部和广电总局对《谜砂》给予了创作者相当大的空间。

“这和当下打击腐败犯罪的社会现实是有关系的,它给创作带来新的力量和可能。”马中骏說。

对于创作者来说,勇于为当下社会把脉的同时,拿捏一个“度”是最大的考验。

谈到《中国式关系》的创作,制片人张翼芸表示,在展现体制内及社会各阶层各种利益关系时,有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现实生活进行透视、观照和提升,去表达一种关乎人性人情的现代“中国式关系”,而非暗含负面意义的“中国式关系”。

《欢乐颂》制片人侯鸿亮的经验是要“善意地表达矛盾”:“不要去恶意地为了矛盾而制造矛盾、表现矛盾。我们提出矛盾,还要想办法给出答案,如何来面对这些矛盾。”

“爆款”都找准了现实社会的情绪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曾面临“必将无事可说”的质疑,可事实是,即使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情绪。

2016年8月末,《小别离》的播出进入后半段。这个时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机场送行处,经常能看到满脸是泪的中年男女,他们和剧中的角色方圆与董文洁一样,送别了自己家的朵朵。

“一定要切中当今社会的一个话题。”何晴认为,这是现实题材能够在夹击中逆袭的最大优势,“我相信现在的观众群趋向于成熟,不会被表面因素支配。我记得王安忆说过一句话:人心永远是古典的。”

在《中国式关系》中,主角马国梁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寻找的过程,张翼芸说,这呼应了社会转型期的时代情绪:“我们想透过这个人物,来展现当下社会人群的焦虑迷失,以及他们的寻找和坚守。”

不过,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往往引起争议。《欢乐颂》里几个不同阶层女性之间的碰撞,《中国式关系》中对宦海商场潜规则的描写,都让观众就“三观”问题打起了口水战。

“尽量做到真实呈现,不夹带私货。”何晴表示,“零度写作”的概念其实和现实题材的创作手法一致,“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升华,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这要求主创团队对现实有深刻理解,前提便是做好扎实的前期调研。

编剧高满堂为《温州一家人》寻找素材时,读了一米高的相关资料。而《谜砂》曾几易其稿,主创在全国各地第一线的公检法机构走访8年,采访了十大检察官。

“功夫在诗外。”马中骏说,即使是针对流行话题,也要有创作者自己的研判,在一定的时间里把时代需要的作品完成,而这就需要一个非常纯粹的环境。

随着资本在影视行业的介入,市场越来越热,侯鸿亮曾批评,有的编剧在赚快钱的诱惑下干脆闭门造车,久坐不动,创造力也就持续下降了。

在创作《中国式关系》时,编剧张蕾曾遇到瓶颈,甚至还中断了一些时间,而制片人马珂给了她时间,马珂表示:“说对剧本没有时间要求,那是假的,不过一味地在时间上逼得太紧也没用,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毕竟好戏都不是便宜活。”

给“鸡毛蒜皮”意义

“我希望我们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不要再无病呻吟,不要再挥霍享受,不要再挥霍情感,不要浪费这些故事。”编剧高满堂曾感慨,现实题材电视剧有一个问题——容易困在家长里短之中,无法走向更宏阔的格局。

nlc202309091428

关注家庭伦理的婆媳剧一度泛滥,这类题材渐渐堕入同质化,而随着主流受众从中老年转向中青年,老套的“鸡毛蒜皮”似乎开始失宠了。

不过,《小别离》和《中国式关系》其实都围绕家庭关系说事,剧作也仍然得到颇高评价,证明现实题材即使叙说鸡毛蒜皮般的琐事,也能够突破“老套”这一围墙。

在《中国式关系》中,突破的方式是拉大人物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不断打破人物之间的关系,再重组出新的关系,依靠人物的互动,营造了冷幽默的喜剧氛围。

而《小别离》中的三个家庭分别代表了富人、中产、平民这三个阶层,以三个家庭为中心做了一个社会剖面,虽然讲述教育问题,却最大程度地扩展了受众面。

《小别离》播出后,一篇评论写道,这部剧集表达了中产阶层的普遍焦虑:剧中的中产家庭中,由于父母担心女儿“阶层滑落”,借应试教育爆发了焦灼的家庭矛盾,这触动了不少中产阶层中年人的神经。

“现实主义题材真正要戳中人心,肯定不仅仅是把这个故事说出来。”何晴说,创作者要有深层的思考,确定一个具有高度的母题,才能真的触动心灵。

表面来看,《小别离》写的是“低龄留学热”“拼爹”“应试教育”,似乎题材冷门,但它有契合中产阶层情绪的副主题,还有更深层次的母题——“别离”:“世间一切的爱都以相聚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指向别离。”

一旦有了深刻的母题,创作者便可以围绕这个母题对情节进行选择,找到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点,从而让“鸡毛蒜皮”也有了意义。

就像身边的人上了电视

“塑造鲜活的人物是现实题材成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马中骏对本刊记者说。

人物台词是基础。《小别离》中被人反复提及的经典台词是那句:“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名),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有网友笑言:“这句话简直跟我妈说的一字不差。”

马中骏认为,成为“爆款”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能够引起街谈巷议,主要是让不同的人群对剧中人物有较高的认同感,从而对剧情也有了代入感。

《中国式关系》的主角马国梁初登场时,在酒桌上,他作为体制内的官员,与海归派建筑设计师所生出的矛盾和冲突,显得辛辣现实。

“我相信现实生活中每个阶层的观众都可以在马国梁身上找到自己或是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的影子。”马珂表示,“现实题材要做的便是把这种鲜活的生活质感以及发生在你我他身上的切身经历抓取过来,巧妙地融合到剧本的创作中。”

而围绕人物的气质,在场景与道具安排上,现实主义题材会作出更细致的选择,如《欢乐颂》中的五位女性角色,各自都有不同的房间布置,从而体现出迥异的性格和不同的背景。

“拍戏,首先要让观众相信。再奇遇荒诞的经历、再匪夷所思的故事,只要观众愿意相信,那么自然就会形成强烈的带入感。”马珂说。

现实题材也可以有“网感”

在确定《中国式关系》的美学调性时,片方的选择是“现实理想主义+幽默+戏剧性”,在情节设置上,张蕾有意快速地推进人物关系的变化,加大了错位感和荒诞感,台词则力求增强喜剧效果。

何晴认为,近些年,现实题材剧集在表现手法上有一显著改变:比以前拍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时尚靓丽,不会特别苦大仇深,一般都会用轻喜剧来稍加包装,不管那里面是不是有一个悲剧的核。

在《谜砂》这部刑侦剧中,也出现了带有喜剧色彩的反派,其人物塑造颇为成功,资深影视评论人李星文评价其台词:“每句话都有两层意思:字面上出以至诚,态度上全然游戏。那真是没来由的笑果,无端端的欢乐。”

提到现实题材对于轻喜剧形式的偏爱,马中駿认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创作者对于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友善的嘲讽;第二种,使用喜剧的方式,对丑恶进行鞭笞式的讽刺。

现实题材电视剧面临时代需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巨大矛盾,常出现口碑与收视“倒挂”的现象。板着脸地讲故事必然不讨好,加入喜剧元素,正是现实题材在观照严肃议题的同时完成突围的一种策略。

“这与时代审美的变化有关。”何晴表示,自己也会去观察网络文学如何灵动地“抓人心”。

马中骏曾出品过《花千骨》《老九门》等由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他提到“网感”对创作者的重要性——广义的“网感”是网络所反映的当下人的情绪,现实题材剧集也要具备“网感”,敏感于受众在网络的发声,同时也借由网络为自己发声。

在《小别离》播出前,柠萌影业在微信推出“你的朋友圈屏蔽父母了吗”的H5界面,播出期间,又在微博放出剧中黄磊流泪感慨女儿成长的片花,都达到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不过,《小别离》的网播量并未达到片方预期,柠萌影业联合创始人、执行副总裁陈菲分析,《小别离》的收视人群是学生和为人父母者,网播平台的主流人群则是20~30岁的单身职场人群,他们对于剧作的主题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情感共鸣。

看来,在同一部作品中对网络用户主流人群和传统电视端主流人群的需求兼而顾之,尚需时间。值得关注的是,网剧中也出现了《余罪》这样的现实题材剧集。侯鸿亮和高满堂作此判断:“网络剧也必然会成长,渐渐出现扎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近几年来,电视剧被收视率压得太狠了,以至于无所不用其极地取悦大众。”张蕾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她期待创作者勇于取悦生活本身,“不应该都是狗血、悬浮、颜值之类的东西,总该有些试图再现生活本真的东西。”

(本刊实习生鲁雨涵对此文亦有贡献)

育儿题材家庭伦理剧热播的冷思考 第4篇

一、热播原因分析

育儿题材家庭伦理剧是指有关养儿育女的家庭生活电视剧。以育儿为主线, 反映正处于婚育高潮的年轻人在面临初为人父母身份转变时发生的各种现实问题。

1. 关注年轻一族, 紧跟社会热点

如今80、90后成为社会主力军, 其成长一直备受关注, 他们人生轨迹发展到哪个阶段, 现代剧就会创作出与之相应题材的电视剧。前两年“80、90后”扎堆结婚, 婆媳斗争、丈母娘女婿大战题材的家庭剧层出不穷, 如今这一代人迎来生育高潮, 在经历了恋爱、婚姻、家斗后, 开始了养儿育女的生活, 于是讲述“80、90后”育儿的电视剧应运而生。然而在社会重压下这群“长不大”的都市大孩子该如何面对身份变化、家庭关系、以及由育儿引起的经济、教育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话题, 编剧们也正是瞄准这一点, 紧跟社会热点创作了一部部育儿剧。如电视剧《宝贝》中涉及到的“丁克家庭”“养老荒”“生二胎”;《孩奴》中的学区房、两代人不同的育儿理念;《小儿难养》中的“月嫂大战”、工作和家庭如何平衡等现实热点话题。目前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创作已经进入“话题时代”, 新兴话题的出现必然会吸引观众的眼球, 这也是育儿剧热播原因之一。

2. 有利的市场环境

国家广电总局政策上的支持是家庭伦理剧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经红极一时的宫斗剧、穿越剧因广电总局规定从2012年起不得在各大卫视黄金档时间播出而渐渐地淡出荧屏。此外, 反映警察工作等题材的电视剧, 每月报批数量不超过5部, 明显控制了这两类电视剧的发展。加上广电总局倡导多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 这无疑为家庭伦理剧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 本身家庭剧中的婚变、婆媳矛盾、没完没了的争吵早已让观众乏味, 其自身也正急需拓展新的题材, 育儿剧可谓是恰逢时机, 以大胆尝新的姿态挤进了市场。

3. 青春时尚气息和轻喜剧的表现手法

近两年明星们都爱上了“秀宝贝”, 年轻帅气靓丽的星爸星妈, 加上萌哒哒的小宝贝, 既温馨又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不少明星大谈自己的育儿心得, 表示愿意接演育儿作品。时尚俊美的星爸星妈加上漂亮的场景、幽默的台词和热点话题融入都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有力武器, 较比传统家庭伦理剧更显青春时尚气息。其语言表达也十分的幽默诙谐, 如夏冰对孩子说:“你是第一次做宝宝, 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 请多多原谅”。《宝贝》中张嘉平接电话后对会场人解释说“对不起, 我老婆排卵了”, 随后就立刻离开会场。语言大胆幽默, 将剧情轻松化。用青春化的视角同轻喜剧的表现手法巧妙的结合来讲述年轻父母育儿的酸甜苦辣, 为平凡琐碎的家庭生活披上了时尚了外衣, 也将成为家庭伦理剧史上又一道亮点。

二、存在的弊端

1. 变相的家庭矛盾剧, 矛盾代替育儿

既是育儿剧却较少或是压根不提及如何育儿, 《小爸爸》《辣妈正传》两部育儿剧却未谈到如何来“育”, 只是打着育儿的旗号展开家庭矛盾秀, 因此育儿剧难以摆脱“家斗剧”的帽子。以育儿为叙事线索, 实际上是将育儿作为家庭剧又以矛盾入口, 《孩奴》中卢丽和刘志高两夫妻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各持一方而引发生活矛盾冲动争吵不断, 《小儿难养》剧中大肆渲染年轻一代与父母之间的代际矛盾、其中又穿插着月嫂大战, 《宝贝》剧中更是将“精神出轨”“婚外恋”“一夜情”融合在育儿过程中, 虽然是增强了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但冲淡了亲情冲淡了家的温暖, 也冲垮了年轻人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电视剧反思生活危机并不是为了抛弃生活, 而是相信和创造生活。虽然育儿剧十分讨巧的能触及到社会热点话题, 但是却局限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争吵, 没有能够通过青春化叙事视角探索家庭生活和伦理取向的丰厚内涵。

2. 传递错误价值观, 脱离现实情节

近两年热播的育儿剧中普遍反映了一种怀不起孕生不起孩子的错误观念, 《小儿难养》中简宁夫妻两人生活因孩子的到来而麻烦不断, 简宁努力工作的动力就是要将自己的照片挂到美国总部的墙上, 这样每月工资涨20%, 就可以给孩子多买几罐进口奶粉。《孩奴》更是夸张, 为了给孩子拿入学号卢丽志高夫妻两个是彻夜轮流排队, 又因一套学区房而被逼无奈搬回娘家, 在卢丽眼里除了投资教育其他一切开销似乎都是浪费, 硬将丈夫送的衣服退掉, 她觉得给孩子多买两套复习题才实际, 处处都体现出养儿难养儿贵。虎妈卢丽对待儿子欢欢的教育更是丝毫不敢大意, 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和创造好的生活学习条件, 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好学校、快班、课外补习样样不落, 一个小学生却生活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失去了本该有的童年, 这样的剧情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似乎孩子的到来不仅降低生活质量, 也降低了人们幸福感, 徒增压力。

最近几部育儿剧中的育儿方式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情节的设置似有哗众取宠之嫌。《辣妈正传》中夏冰酒后喂奶导致孩子酒精过敏, 《小爸爸》里于果带夏天喝酒, 结果把夏天给弄丢了, 《小儿难养》中吴迪和赵晓柔带了一天的孩子把家里弄的是乱七八糟, 在追求娱乐效果时却将“80、90后”低能化, 一部部堪称是育儿剧却更像是伪育儿。剧中夏冰曾说:“我怀孕的时候你们说, 坚持9个月, 生完就好了, 我现在生完了, 你们又说, 再坚持一个月, 出了月子就好了, 等我出了月子, 你们肯定又要说, 再坚持三年, 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好了, 然后再坚持到上学毕业结婚生子, 那是坚持一段时间吗?根本就是坚持一辈子。”于果和女友姗姗看电视让夏天在门外举天线。这种不靠谱的言行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年轻父母形象, 将“80、90后”自私、缺乏责任感暴露无遗。

三、发展建议

1. 挖掘不同层次群体的育儿剧

育儿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育儿剧的热播, 必将对社会群体价值导向有一个引导作用, 因此在满足人们视觉层次的享受时, 也应该注意引导人们对婚姻和家庭有个正确的理解, 构建一个真实、和谐的人生观, 发挥更多正能量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育儿剧演绎的是城市中的白领和高收入阶层, 并没有挖掘其他阶层的育儿生活, 今后可以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此类题材在不同阶层的真实写照。不仅丰富了育儿剧叙事点, 也能为育儿剧赢得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在新时代环境下, 深层次的挖掘育儿题材家庭伦理剧在家庭生活和伦理取向上的丰厚内涵十分有意义。

2. 正确定位

育儿剧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 主要是如何育儿、怎样正确的育儿, 如何正确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待际问题, 以及如何理性平衡孩子给家庭、婚姻、事业带来的影响。否则和家斗剧、婆媳剧就没什么区别。电视剧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育儿剧的编剧们也应该清楚意识到要赢得好的收视率并不是将生活中的摩擦、冲突夸张的表现, 而应该真实客观的反映现象, 并给予积极正能量的指引。教育是国之本, 育儿剧让人十分担心, 尤其是年轻父母夸张的育儿方式上让人堪忧, 今后育儿剧在育儿方式上要合符常规, 同时也应该尊重初为父母的年轻夫妻在育儿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找到一种恰当、合理的方式来培养和教育孩子给出引导。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应该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东西, 也是电视剧应该发挥的社会功能作用。

结语

中国家庭伦理剧发展几十年, 紧跟时代的步伐,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反思生活给予生活正能量。育儿剧的出现可谓是恰逢时机, 既给中国家庭伦理剧拓展了新的题材, 带来新的机遇, 然而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的育儿剧在大红大紫的同时也有昙花一现的趋势, 正确认识育儿剧创作过程中的问题, 明确定位十分必要, 未来育儿剧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参考文献

育儿题材的电视剧 第5篇

剧中的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有个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军人精神更是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部电视剧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素质、本领都过硬的军队。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苦练本领,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他们以“忠诚和奉献”为崇高信仰和追求,并且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来践行这种信仰。社会上很多人以“金钱至上”为信仰,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我们的军人却远离霓虹灯火,坚守住那份寂寞和枯燥,依然保持着单纯乐天的本性,我们的军人也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活泼、聪明,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有自己的喜怒***22哀乐,但作为军人他们始终以“绝对服从”为天职,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人民财产遭受损失需要帮助时,有他们温暖有力的身影;在与狡猾的犯罪分子的搏斗中有他们顽强的身影。在剧中,关怀为了救战友,完成灾区情报传送任务而光荣牺牲,他的英勇牺牲让我热泪盈眶,但我知道,他只是千千万万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军人中的一员。山东泰安“1.04”持枪杀人案中牺牲的夏波、齐洪海、李良、肖斌和关怀一样死得其所,重如泰山。军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

这部电视剧让我看到了军人极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意识。剧中沃威、汤名扬、姜窦、白羽、关怀他们五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己的个性,也会争强好胜,但在集体利益和荣誉面前,如同《雪豹》中“不抛弃不放弃”一样,他们作为精英班的成员,始终坚持“一个拳头”的理念,守护一份浓浓的战友情,用集体的力量去战胜所有困难和挑战。当沃威腿受伤面临停飞的危险时,他们相互帮助,用集体的力量和信念帮助沃威重飞蓝天;当关怀因为痼疾不能完成飞行任务时,他们一起想办法,用集体智慧帮助关怀走出困境;当军事演习面对新任务,不管是团长任命“新飞”沃威担任总指挥,还是任命姜窦担任组长,老领导和新队员都是以集体利益为重,坚决服从命令,听从团长的安排;尤其到演练最后,姜窦和其他精英班的飞行员们团结合作,让自己的直升机在敌方雷达上消失,创造了演习制胜的奇迹,并互相成为了肝胆相照的兄弟和托付生死的战友。

当代军事题材电视剧之突破 第6篇

关键词:创作思维模式;审美观念;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J9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69-02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不断涌现,对于军迷来说是极大的福音。特种兵,对于许多从未涉足其中的军迷来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职业。随着我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以特种兵为素材的电视剧也屡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一大亮点。继《武装特警》、《女子特警队》、《冲出亚马逊》之后,刘猛①的《我是特种兵》②系列,让人耳目一新,尤其80、90后观众,更为喜爱。

一、突破了传统电视剧创作思维模式

《我是特种兵》打破了传统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思维惯势,无论从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安排还是拍摄的手法,都更为现代化,而不是墨守陈规,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原来电视剧也可以这么拍。”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大师钟惦棐初看《黄土地》时也曾懵懂过,之后感叹道:“不能总以一种传统的电影思维来看新人的新作品。”③的确,我们在初次观赏新的影视作品的时,难免会带上“有色眼镜”,但是之后会去回味。

对于人物的塑造,《我是特种兵》系列将传统的单独式人物转换为由一至两名主角。在观众看来,该剧并非一个主角,以小庄为核心的整个团队都是主角。同时,该剧的士兵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与80后及90后颇为相似,这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与可视性。

整个电视剧以小庄的回忆为线索,最后再回到现实。小庄是一名已经考上大学的90后,为了心爱的姑娘,放弃了大学,在部队凭着自己出众的能力,不服输的性格,经过不断摔打,最终成为“孤狼”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也都是在成长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审美需求,观众更渴望看到真实的、有血有肉人物。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作品更为挑剔,只有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他们。特种兵的生活和训练是较为有吸引力的,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生活中也有酸甜苦辣,唯有如此,才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剧事业创作主体和受众主体都是青年人,而影视业的希望与未来也属于青年人。青年人的作品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價值观,个性鲜明,特色突出,节奏快,自然为广大青年观众所青睐,而传统的创作思维是与此不相适应的。

二、打破传统军事题材电视剧审美观念

从第一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开始,军事题材电视剧逐渐在电视剧中占有一席之地。《高山下的花环》是80年代军事题材的代表作。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影视产业迎来第一个黄金期,军事剧也取得巨大进步,涌现出《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等一批优秀作品。由于我国历史背景与军事题材的特殊性,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一直有着自己的创作模式与审美特性: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生硬的故事情节,简单粗糙的画面构图,还有政治说教,这很容易使观众产生直觉疲劳。随着大众文化的风靡,军事题材电视剧曾跌入低谷,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作品问世,直到2000年《突出重围》,军事剧才开始迎来它的繁荣期。

对于《我是特种兵》,很多观众最初是被该剧的特种兵所吸引,被电视剧里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服装所吸引,之后才是军旅多彩的生活以及它所揭示的主题。作为一名青年编剧及导演,刘猛抓住了年轻一代的心,从小庄的恋爱、成长、淬炼到改变,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相信每个男生都有一个军旅梦,每个女生也都有军中偶像,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可以从剧中看到或幻想到属于自己的一面。剧中的人物、情节再不是以前离我们遥远的高大全式的、没有缺陷、满口说教的形象,我们似乎可以清晰的触摸到、感觉到。不离不弃的爱情、患难与共的战友情、为保卫祖国时刻准备着的一腔热情,都对广大青年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潜移默化当中,正能量已经传递。所以说《我是特种兵》既是一部典型的军旅题材作品,又是一部承载军旅梦的成功之作。④

三、网络小说的悬疑与神秘军营的巧妙结合

《我是特种兵》这部军事剧描写的是当代军人的生活,但是,叙事过程却未按常理出牌,故事的开始已经是13年之后,小庄已经大学毕业,但军旅生涯给他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作为一名网络小说家,以倒叙的形式,回忆与真实生活交替展开,用网络小说的思维带着观众走进神秘的军营,突破了一般的线性的叙事结构。作为网络时代的受众,现在的年轻人已习惯了从网络获取资源,久而久之就习惯了网络思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也包括网络小说。悬疑、神秘、惊悚等等是大多数网络小说的特点。由于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文化素养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快速的获取资源和阅读文字已经成为习惯,因此,电视剧一开始就抓住受众的这种心理是非常必要的。该剧导演和编剧刘猛就把握住了这一点。剧中的小庄作为网络小说家描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是一名缺少父母之爱的青年,小影和苗连是他最亲近的人,而在剧中他却无奈将这二人杀死(苗连幸运的活了下来),而被小庄救下来的7岁小女孩长大后爱上了小庄,且容貌与小影极为相似,这为悲凉的生活加入了一丝浪漫,当然也增加了几分悬疑和惊悚。

四、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

《我是特种兵》从小说到电视剧,刘猛花了10年的时间。从他的言谈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小庄是从他心里走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刘猛即小庄,小庄即刘猛。刘猛对小庄这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审美。他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细化于电视剧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人物举止言行展示中国文化内核——真、善、美、忠、义,不屈不挠、坚守信念;对优秀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赋予人物更鲜明的特征,塑造出了一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艺术形象。这种文化眼光与创作态度,弥足珍贵,对我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标杆意义。

刘猛作为年轻一代的编剧和导演,大胆尝试和运用现代化的影视传播理念、优秀的网络文化、前卫的影视审美思想、鲜活的影视语言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电视剧的审美方式、经典的语言等进行巧妙的融合,所以,该剧才会有如此魅力。

2003年美国的一部《兄弟连》,把美国大兵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也是家喻户晓。在和平年代,我国的“军人明星”似乎很少,能让人记住的寥寥无几。2006年《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曾让观众眼前一亮,现在,刘猛的《我是特种兵》系列2和3将把这种势头延续了下去,让观众铭记的不只是小庄。这是我国军事剧的又一个高度,同时也是又一个起点,期待刘猛能带给观众更多优秀的作品,也期待我国军事剧百花齐放。

——————————

注 释:

①刘猛,我国当代知名作家、编剧,他创作的军旅题材和国家安全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②《我是特种兵》原名《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是刘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惊人的速度风靡网站,被读者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军旅小说”。

③④仲呈祥.新颖独到 别开生面——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三题[J].当代电视,2011,(3).

参考文献:

〔1〕仲呈祥.新颖独到 别开生面——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三题[J].当代电视,2011,(3).

〔2〕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戴清.英雄模式的新变_近年军旅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的审美文化研究[J].当代电影,2008,(4).

《悬崖边》反腐题材电视剧再掀热潮 第7篇

日前,法治题材电视剧《悬崖边》举行了盛大的项目研讨会,导演宋海波、编剧刘跃军,演员杜源、郭昊伦、赵恒煊、何翯、戚蓝尹、小灿、许鹤缤等演员悉数亮相。

随着近两年反腐败斗争的深入開展,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在荧屏上再度掀起新热潮,这不仅是响应大时代的要求、响应国家的号召,更是希望通过影视剧的传播与影响力,有力地在全社会形成反腐氛围。研讨会上,电视剧《悬崖边》的制片方更是直言会着力将该剧打造成反腐题材的影视精品。

电视剧《悬崖边》围绕女检察官苏方圆展开,讲述了在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中,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中,苏方圆遭遇了儿子被绑架、恋人成贪官、丈夫感情出轨、朋友遭陷害、自己惨遇暗杀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集中描绘了基层人民检察官群体在反黑、反腐斗争前线,在情与法胶着中,正义与生死抉择面前,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正义凛然履行职责。该剧故事情节曲折迷离、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真实感人。

荧屏老戏骨杜源纵横荧屏数十载,曾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在“父亲”这样一个特殊的角色上更是演绎得出神入化,凭借《草房子》《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电视剧荣获多个奖项,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憨厚暖心的形象。然而在电视剧《悬崖边》中,杜源将彻底颠覆往日形象,饰演大反派,一位黑社会老大。作为资深老戏骨,研讨会上杜源直言:他要塑造的这个反角并非是坏得彻底,而是让观众在他身上看到一丝尚未泯灭的良知。通过剧中身上仅存的良善反噬出坏,才能让观众记忆深刻。

毫无疑问,相比正面角色,反面角色的演绎,更加考验演员的扎实演技和把握角色心理状态的能力。而一个反面角色的成功塑造,对整部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杜源这次塑造的全新形象一定会异常精彩。

专访杜源:《悬崖边》是有责任感的电视剧

杜源,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6年参演《野山》获得第六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后因《草房子》《新中国第一大案》《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美丽的白银那》等多部电视剧被大家熟知,在《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的父亲金大柱形象更是让观众津津乐道,同时也因为这一角色获得国剧盛典最佳男配角奖。本次出演《悬崖边》,希望又会是他演艺事业上的突破。

Q:你为什么会接《悬崖边》这部剧?

A:《悬崖边》这部剧是有可看性的,而不是单以反腐败为主题,忽略人物设定、人物命运的,既可以是老百姓爱看的电视剧,更可以是能造成社会巨大影响力的电视剧。寓教于乐,既弘扬社会主旋律也有人情味。

Q:你觉得这部剧会传达给观众什么信息呢?

A:通俗地讲,就是告诉观众,不要走在“悬崖边”,那里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这个“边界”在法律面前更是不能走的。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一部有人物命运的电视剧,是和以往都不一样的主旋律电视剧。

Q:你之前都是“好爸爸”的角色,这次出演反面角色有什么不同吗?

A: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我都会尽心地表演,也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演好人还是坏人,在演员看来无非就是在哪个角度深入下去的问题。在选择色方面,我会选择适合我的,有挑战的。

Q:你对这部戏的期待有哪些?

A:首先还是要感谢这部剧的制片方,肯对这部电视剧有投入。说实话,这类电视剧的经济效益一般,但是,它的社会影响力确实不一般。检察官题材是非常有故事的,可以创作的有很多,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Q: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沉寂了10年,您怎么想在这个时候拍摄这样题材的电视剧呢?

A:这个要从情怀说起,因为我之前从事过法律工作,在进入文化圈之后,就总想和自己之前的专业再有一些接触和合作,检察官题材在涉案题材中其实是相对比较少的,很多人不是很了解,最近随着反腐斗争的展开,这方面的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所以我们想借着这样的题材让观众进一步了解真实的检察官生活。

Q:《悬崖边》相比之前播出过的涉案剧会有什么创新吗?

上一篇: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下一篇:实习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