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文学范文

2024-06-05

少年儿童文学范文(精选12篇)

少年儿童文学 第1篇

一、激发兴趣, 感知阅读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 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 努力寻找阅读机会, 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 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故事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 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 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 (1) 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 做到好书共享。 (2) 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 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 (3) 读书笔记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经老师的批阅后, 班级整理成册, 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 大家交换阅读, 安排专人管理图书, 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 对图书进行分类, 并下发到各个班级, 供学生阅读, 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 这样, 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 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 让学生有法可读。

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 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 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 做读书笔记, 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 让学生阅读作品, 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 教师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

四、搭建平台, 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 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 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五、读书明理, 升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 例如, 在指导学生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爱的教育》等作品的时候, 我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通过讲故事、提问题、谈体会等方式进行交流, 学文明理。

电大少年儿童文学作业 第2篇

儿童文学作业讲评1

一、儿童诗的特征和分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儿童诗的特点:

单纯的情感抒写儿童眼中的世界,表现儿童的内心体验。结合《乡下的孩子》 现出富有儿童特点的情趣美。

如何理解儿童特点的情趣?情趣与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相吻合,或者说情趣来自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结合《月光幻想曲》

诗歌形象的生动性与儿童的想象特点相吻合——活泼、天真、有趣的想象。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准确、精炼、经过提炼的语言 流畅、优美、情趣与情感相交融 陈述性语言特点

诗歌语言具有鲜明的音响效果

儿童诗的分类可以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看: 表现手法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内容分生活诗、童话诗、科学诗、自然诗、故事诗、讽刺诗、寓言诗等。可以结合具体的作品来看。

二、童话的分类和主要表现手法

童话文本的外在形态各异,归结起来主要有拟人、夸张、颠倒和象征。需具体说明各个表现手法的含义。童话的类型可以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

三、儿童故事的特点

1、儿童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可以从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四个基本特征是:(1)韵文性,作品充满诗意,节奏感强。韵文体作品、散文体作品中的诗的特色。(2)直观性,即形象性,具体可感性。(3)幻想性,幻想是儿童文学创作思维的基本形式,构建情节的主要方式,形成童趣的重要途径。(4)叙事性,是儿童文学艺术样式的总体特征,叙事更有利于突出形象、出故事。

2、如何理解童话的幻想特征。

一般说来,童话的幻想不外乎从故事的几个基本因素上去表现自己的独特性。

作业讲评4页

(1)地点的神奇境域化——即可以不受现实环境的局限,不受读者经验的左右,可以不与现实相对应,这就有利于作家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假定性的艺术构思。所以绝大多数童话故事都是发生在梦境,在奇山怪林,在现实中找不到的地方。(2)人物的超常化——童话中的人物往往被写得有超常的功能或超常的形态。

(3)情节的神奇化色彩——由于人有超常的功能,他就可做超常的事,此类情节也就带有超常的神奇色彩。

(4)时间的神奇魔力——时间在童话中是一种富于弹性的东西,它可以在悠长的历史隧道里来往和穿梭,可以象水和空气似的被抽灌,可以像商品一样被买卖、窃取。

总之,童话的核心必须由幻想因素构成,童话的情节必须围绕幻想因素展开,童话的细节必须与幻想因素一致,童话角色必须有幻想因素伴随。幻想,在童话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艺术思维。

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充满稚气的童真美。率真稚气是儿童感情最自然、最真切的流露,童真使儿童文学作品获得无穷的生命力。(2)形象刻画的单纯美。并非简单的人物形象,而是包容了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形象,是指儿童文学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与儿童接受特点相吻合又对儿童有着极大吸引力的社会生活画面。(3)情节推进的动态美。往往呈现出一种单纯的、活泼的、连续的动态推进形式,且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4)画面展示的明朗美。主要依赖于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对词汇色彩的把握。(5)驰骋想象的奇异美。源于儿童的主观想象形态,又源于作家对儿童想象的艺术把握。

1.简述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有两个部分:一是以少年儿童为主人公,以描写少年儿童的生活为主,并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二是以成人为主人公,反映的生活主要是成人的,但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2.简述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答题要点:异:(1)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儿童诗则篇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比较诗意化。(2)儿歌主要由大人吟颂,表达大人的情感,婴幼儿靠听觉来感知;儿童诗则更适合孩子自己朗诵,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3)从内容上说,儿歌十分简单,主题单一;儿童诗内容要更丰富。同: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情绪上的节奏感。

3.儿童小说和成人小说主要有哪些区别。

答题要点:主要区别在于读者对象不同,一是儿童,一是成人,由此带来了如下区别:(1)主题,儿童小说鲜明而积极,以正面为主;成人小说则可含蓄而隐晦些,可用反面教材针砭现实。(2)情节,儿童小说重情节,讲究故事性;成人小说则淡化情节、弱化故事;(3)题材上,儿童小说要有分寸感,不能对少儿读者有负面影响;成人小说较自由。(4)创作手法上,儿童小说更重视“动”的因素,要避免过多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议论等,成人小说则无此限制。4.简述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答题要点: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1)有利于增强作家创作的自觉性,提高创作水平。(2)有利于小读者发展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3)是充分发挥儿童文学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有力保证。(4)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开端,是促使一些作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最初契机。(5)是开展正常儿童文学批评的基础。

5、阅读儿童小说《六年级大逃亡》,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李小乔的形象特征。

答题要点:李小乔不是个好学生,但也不能算是个坏孩子,是个经历特殊的逃学漂泊在外

少年流浪者,他身上的种种矛盾因素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性格。他恨学校,觉得学校难受、没劲,却又感到学校总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内心归宿。他机变老练,喜欢吹嘘,他既幼稚又早熟,既自卑又自尊,既桀骜不驯又敏感脆弱。

2.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

答题要点:作者通过小说启发人们思考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的弊端,并去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同时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李小乔们,能否理解并接纳像李小乔这样的少年流浪者。3.这篇小说富有儿童情趣,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题要点:这篇小说富有儿童情趣,譬如,李小乔被“曹大头”抓住时,“恨自己没有气功”的心态;在派出所里用泪水轰炸瓢虫的举动;在火车上自作聪明的荒诞的吹嘘等都写得童趣盎然。

一、填空

1.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四大特征是、、和叙事性。

2.童年期文学主要的样式有、、、和、科幻作品等。3.儿歌是儿童文学样式中、的一种。

作业讲评4页

4.从儿童诗的分类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属,《帽子的秘密》属,《海马的故事》属,此外,还有 诗、诗和 诗等。

5.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和。6.寓言的“三要素”是指、和。

7.儿童文学批评是以 为主要评论对象的实践活动。8.儿童文学评论写作的一般要求是。

二、选择题

1.童年期文学常用的艺术手法有()。A.拟人 写实 夸张 B.象征 拟人 幽默 C.夸张 反复 写实 D.夸张 写实 幽默

2.少年前期儿童最喜欢的体裁是()。A.诗歌 B.小说 C.童话 D.散文

3.儿童故事的最大特征在其()。

A.主题集中而鲜明B.叙述明快而有童趣C.情节曲折而单纯D.语言质朴而活泼 4.《雨来没有死的作者》是()。A.管桦B.王统照C.任大星D.马丁 5.《金色的海螺》、《神笔马良》、《寒号鸟》分别是()。

A.民间童话 创作童话 文学童话B.童话诗 童话故事 童话剧

C.拟人体童话 常人体童话 超人体童话D.传统童话 民间童话 知识童话 6.将生活故事作为儿童故事的一个门类,其划分的依据是()。A.作者B.表现形式 C.内容 D.读者对象

三、问答题

1. 简述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与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年龄阶段一般划分为五个:(1)婴儿期,1-3岁;(2)幼儿期,3-6岁;(3)童年期,6-12岁;(4)少年期,13-15岁;(5)少年后期,15-18岁。据此,将儿童文学划分为三大层次,即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少年期文学。(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30-32页。)2. 试述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异:(1)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儿童诗则篇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比较诗意化。(2)儿歌主要有大人吟颂,表达大人的情感,婴幼儿靠听觉来感知;儿童诗则更适合孩子自己朗诵,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3)从内容上说,儿歌十分简单,主题单一;儿童诗内容要更丰富。同: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情绪上的节奏感。(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75-76页。)3. 简述童话的分类和主要表现手法。

(1)童话的分类:按作者分,童话可分为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按体裁分,童话可分为童话故事、童话诗和童话剧;按人物形象分,童话可分为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拟人体童话;按内容分,童话可分为文学童话(传统童话)和知识童话(科学童话)。(2)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假定。(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85-87页。)

4. 简述儿童鉴赏文学的特殊性。

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比成人低,他们对文学的鉴赏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偏重直观感受,以感受性阅读方式进入作品;(2)易于感情投入,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苦乐同悲喜;(3)善于模糊解读,大体把握作品内容,获得朦胧的整体审美感受;(4)拙于鉴别评判,一般单凭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理智、冷静地评价作品。(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27页。)

1.韵文性 直观性 幻想性2.儿童诗 童话 寓言 英雄故事 小说 3.篇幅最短 内容最浅显 4.童话诗 故事诗 科学诗 讽刺诗 寓言诗 抒情诗

5.夸张 拟人 假定6.故事 寓意 寓示7.儿童文学作家作品 8.顾及全篇,知人论世 实事求是,贵有“灼见”

作业讲评4页

1.D 2.B 3.C4.A 5.B 6.C 1.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和。

2.童年期儿童与婴儿期相比,其接受作品的方式,从以 为主转向以 为主,因而童年期文学被理解为供儿童 的文学。

3.儿童诗是儿童文学中 最强的种类之一。

4.儿童故事是一种 文体,以作者分,有 和 ;以表现形式分,有 和。5.儿童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和。6.儿童散文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7.儿童戏剧的类型主要有、、、和儿童戏曲、等。8.《快乐王子》是 国著名童话家 的作品。

二、判断题

1.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幻想性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

2.儿童文学批评是指以儿童文学为基础,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判断的实践活动。()

3.儿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切合他们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4.童话分类的角度很多,从作者看,由劳动人民创作的称为民间童话,由作家整理、加工、创作的称为创作童话。()

5.儿童处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因此,儿童文学对语言的要求首先要做到规范、优美。()6.马丁的儿童小说《六年级大逃亡》通过李小乔这个形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7.童话大师安徒生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故事,《七色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8.儿童故事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情节曲折而单纯。()

三、问答题

1. 什么是儿童文学?如何理解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儿童文学是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们都极富儿童情趣。儿童文学包括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少年期文学三大层次。(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23-24页。)2. 根据不同的标准,说说儿童小说的分类情况。

根据不同的标准,儿童小说有不同的分类:从叙述方式角度分,儿童小说可分为第一人称小说、第二人称小说;从篇幅长短的角度分,儿童小说可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从题材角度分,儿童小说可分为历史题材小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科学知识(科学幻想)题材小说、惊险侦破题材小说、动物题材小说。(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00页。)

3. 简述儿童文学评论写作角度的选择原则和常见的论题角度。

儿童文学评论写作角度选择的原则:一是现实的需要;二是被评论的作品确有价值;三是评论者有所发现。常见的论题角度:一是全面剖析;二是抓住特点;三是针对问题;四是横向或纵向比较。(参见《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第139-141页。)

4. 说说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5. 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1)有利于增强作家创作的自觉性,提高创作水平。(2)有利于小读者发展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3)是充分发挥儿童文学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有力保证。(4)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开端,是促使一些作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最初契机。(5)是开展正常儿童文学批评的基础。(参见《儿童文学引论》第179-181页。)

1.爱的母题 顽童母题 自然母题2.听 读 阅读3.文学性 4.叙事 无名氏的民间故事 作家的创作故事 文字故事 图画故事

5.主题积极而有针对性 人物形象生动 故事情节曲折 语言准确精炼6.形散而神不散 7.儿童童话 儿童歌剧 儿童舞剧 木偶剧8.英 王尔德

二、选择题

儿童文学:为未来“打底子”的文学 第3篇

儿童文学因何而存在?《光明日报》报道:“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进行了这般的学理分析。

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以善为美”,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

所以,儿童文学作家被称为“点灯的人”,他们要用真、善、美的光点亮孩子的心灵。“为儿童写作的人,首先得有爱心。他不仅要爱孩子,还应该热爱生活。他的作品,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应该有饱满的热情和感染力。”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说。

儿童文学与儿童观 第4篇

一、需要“发现”的“儿童”

首先需要意识到, 有两个儿童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儿童, 成人意识形态中的儿童。前者是客观存在, 后者是主观意识;前者是个性化的实存, 后者是普遍的假设。为了区别, 可以称前者为儿童, 称后者为“儿童”, “儿童”就是本文所说的儿童观。

在中国的古代, 成人对待儿童的观念与今天截然不同。比如《搜神记》中有《郭巨》一文——

郭巨, 隆虑人也, 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 早丧父。礼毕, 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 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 夫妇佣赁, 以给公养。居有顷, 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 一也;老人得食, 喜分儿孙, 减馔, 二

晃晃抱着杯子喝水, 不会一味担忧水倒出来给生活增加了麻烦, 而是欣喜于儿童自我意志的觉醒;他看到儿童扮新娘子结婚、扮小狗在桌子底下吃饭, 不会觉得他们愚蠢可笑, 而是感受到想象的乐趣。特别是当成人因儿童厌学而无奈, 因儿童撒谎而恼怒, 因儿童恶搞而生气的时候, 如果能还原一颗童心, 就会将激奋的情绪平缓下来, 恢复平和与冷静。

回到童年, 成人也才能够去发现成人世界的种种缺陷和问题, 从而获得成长。如果不是对儿童的厌学与逃学背后的心理与情绪有着深刻的理解, 我们又怎能去反思与批判当前的教育体制与观念?如果不是认真地对待儿童成长中的各种社会困惑, 我们又怎能更好地去建设一个更幸福与和谐的人际?如果不是有儿童的创造与想象作为引导, 我们又怎能更敏锐地去发觉生活中的美与生命里的奥秘?几乎每一个成人, 也。乃于野凿地, 欲埋儿, 得石盖, 下有黄金一釜, 中有丹书, 曰:“孝子郭巨, 黄金一釜, 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唐代小说中的名篇《杜子春》, 也写到父弑子的情形。杜子春接受老者考验, 能于妻子被处以凌迟之时“竟不顾之”, 未发一声, 于是被将军所斩。杜子春转生后为王家一哑女, 嫁给进士卢珪, 并生一男儿。及男儿两岁时, 王氏仍无语。卢抱儿与之言, 不应, 多方引之, 终无辞。卢大怒曰:“昔贾大夫之妻鄙其夫, 才不笑, 然观其射雉, 尚释其憾。今吾陋不及贾, 而文艺非徒射雉也。而竟不言。大丈夫为妻所鄙, 安用其子?”乃持两足, 以头扑于石上, 应声而碎, 血溅数步。郭巨之儿被埋, 毕竟还因其“妨事亲”, 使老人“减馔”, 可叹卢生之子何“过”之有, 竟成了父亲大人对妻子发怒时的牺牲品。如果说到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中为隋炀帝开掘卞渠的麻叔谋, 以重金使陶郎儿兄弟盗他人孩儿三四岁者, 然后蒸而食之的故事, 则更令人心惊, 无言以对。

我读《郭巨》, 特别留意“于是名振天下”一语。

都从儿童那里获得过成长,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与进步, 也看它是否有意识和有能力向儿童学习。我们的社会, 也只有不断地回到童年, 才会从其中去获得无穷动力和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2]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165.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啸) 原来活埋自己的儿子 (当然郭巨没有埋成儿子, 不过设若其埋成了, 或许可得黄金两釜, 更加“名振天下”也未可知) , 不仅可以发大财, 而且还可以“名振天下”, 可见父亲对儿子执掌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已为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 成为了一种“公理”。尤其像郭巨这样, “埋儿”是为了敬老, 还可以被奉为“美德”。

不仅在肉体方面, 在精神生活方面, 古代社会形态中的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也是不得满足的。甚至到了近代, 这种情形也未改观。鲁迅的《五猖会》就写到成人对儿童的打击。在七岁儿童“笑着跳着”盼望去看五猖会的当口, 父亲却要他去背“一个字也不懂”的《鉴略》:“给我读熟。背不出, 就不准去看会。”经这样的折腾, 先前盼望的一切“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 鲁迅重重地写下一笔:“我至今一想起, 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父亲漠视儿童心理所造成的阴影, 时过三十多年还不能消弭。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立规矩曰:“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喧闹斗争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诸如赌博、笼养、打毬、踢毬、放风筝等。”鲁迅《野草》中有《风筝》一篇, 写少年“我”曾经信奉上述朱熹蒙训式的教育理念, 将弟弟的风筝践踏而毁, 中年的“我”回忆此事, 深为“少年老成”的自己的“糊涂”而忏悔和自责。

可见, 儿童自古以来就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观念却整整沉睡了两千多年。“儿童”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道风景, 需要被一双特殊的“眼睛”来发现。

二、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儿童与成人完全不同, 儿童的身上具有独自特有的心理、感觉和情感, 对此, 成年人必须给予理解和尊重——这种对于儿童的观念, 在今天几乎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常识 (实际行为是否一致则另当别论)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 这样的儿童观萌生于两百多年前, 而真正在成人社会占据普遍的支配地位, 恐怕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 人类进化出这样一双“发现”“儿童”的智慧的眼睛, 用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约翰·洛克于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一书, 大大推进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洛克把儿童看做珍贵的人的资源, 这一观点显然是对清教主义的带有原罪色彩的儿童观的修整。洛克虽然以独到的目光看到了《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这种文学的教育价值, 但是, 他所主张的教育仍然是偏重理性的教育:“在我看来, 显而易见, 一切德行与优越的原则就在于能够克制理性所不允许的欲望的满足。”[1]在欧洲, 18世纪的儿童书籍是压抑想象力、幻想力的教训主义文学, 洛克的偏重理性教育的儿童观对这种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 到了卢梭那里, 才真正引起了“发现”儿童的革命。他在《爱弥尔》中提出了两个革命性的观点:儿童是与成人全然不同的独自存在;对儿童, 要进行自然人的教育。卢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返回自然”等思想口号对儿童文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果说, 清教徒的原罪儿童观促使教训儿童的书籍得以产生, 重视理性教育的儿童观助长了教训主义儿童文学, 那么, 18世纪末以来, 英国浪漫派诗人们尊崇儿童所具有的人性根本价值, 把儿童作为生命和成长的象征这一儿童观, 则促使儿童文学从教育、教训儿童质变到了娱乐、解放儿童。“经常有人宣称, 浪漫主义对儿童形象的勾勒, 乃是19世纪初期以来, 儿童文学发端的主要参照。……塑型自浪漫主义的审美眼光、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理想关系, 替往后以英语行文的儿童读物提供了一个范式。”[2]

在人类思想史上, 对儿童概念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最伟大的进步之一。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了儿童, 而儿童的发现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的发生, 有赖于诸多的社会条件, 比如现代学校制度的设立、中产阶级的勃兴、核心家庭的出现, 等等, 但是最为根本的催生力是来自于成人社会应对儿童的观念。没有思想启蒙运动以来对儿童的渐次“发现”, 儿童文学这种崭新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将不会出现和发展。

三、儿童观:无形而有力的手

儿童观是一种哲学观念, 它是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儿童世界的认识和评价, 表现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 决定着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姿态。

英国学者Deborah Cogan Thacker和Jean Webb在《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强行役使的知识和自由发掘无限世界的可能性, 这两个对立的论点落在儿童文学发展的核心。”[3]“在整个儿童文学史上, 控制与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 依然不停地在两端拉扯着。”[4]

儿童文学上的“两个对立的论点”或“控制与自由之间的紧张气氛”的出现, 根本上是受两种儿童观思想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一个是以约翰·洛克为中心的立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儿童观, 另一个则是对卢梭儿童观中的一些思想产生共鸣的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儿童观。前者关于认识产生于经验的观点, 面向儿童时, 便演化为教育和教训;后者关于儿童具有与神相似的创造力和内宇宙, 而随着长大, 这种能力会逐渐丧失的观点, 面向儿童时, 便表现为对儿童心性的解放。

在这两种儿童观的影响下, 从教育性到娱乐性, 从教训性到解放性, 成为西方儿童文学从18世纪到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走向。

19世纪里, 浪漫主义的儿童观就对儿童文学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海明威曾说, 美国的全部现代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在此之前现代文学几乎是空白。这部伟大的著作, 不仅是儿童冒险小说的经典之作, 而且还是表现浪漫主义观点的典型作品。马克·吐温抨击儿童是未成熟的大人的儿童观, 嘲讽那种认为儿童的性情是因为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而向善的看法。少年哈克与生俱有的正义感和自尊感, 他的聪明机智和心理力量, 他对生活的健康态度, 都给浪漫主义关于儿童时代的观点以有力的支持。马克·吐温创造的挣脱时代的制约, 听凭自然、健康的本能而行动的少年哈克, 成了“永远的儿童”, 穿过19世纪、20世纪, 还会走向未来。

20世纪里的儿童文学经典, 从巴内特的《秘密花园》、巴里的《彼得·潘》、米尔恩的《小熊温尼·菩》到特拉弗斯的《玛丽·波平斯》系列、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怀特的《夏洛的网》, 无一不是以浪漫主义为精神底蕴的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英国儿童小说作家为代表的儿童文学创作, 不满于浪漫主义儿童观对儿童的观念化处理和对儿童身处的“现实”的暧昧态度这些局限, 直面儿童的真实生活, 创作出了具有现实主义力量的儿童小说。

在中国, 西方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思想并没有在现代文学中生根开花, 更没有像在西方那样, 深刻、有力地影响着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因此, 中国儿童文学自清末民初产生以来, 就存在着娱乐、解放儿童的思想与教训主义之间的苦苦斗争。在这条斗争的脉流中, 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的周作人处于令人注目的位置。他的儿童文学的思想中最重要也最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现代性, 便是对儿童文学中的教训主义的深恶痛绝和彻底批判。

不讲教训, 这是周作人始终坚持的儿童文学观。1923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各省童谣集》第一集, 这本童谣集典型地表现出“教育家”在儿童文学上“牵强的加上一层做作”的教训行为。比如, “小老鼠, 上灯台。偷油吃, 下不来, 吱吱, 叫奶奶, 抱下来。”对这首儿歌, 编者注云:“将老鼠作比, 意思要儆戒小儿不可爬得过高。”又如, “哴哴哴, 骑马到底塘。底塘一头撞。直落到花龙。花龙一条堰, 转过天医殿。”这首儿歌注云:“鼓励小儿骑马, 有尚武精神。”再如, “泥水匠, 烂肚肠, 前讨老婆后讨娘, 还要烧汤洗爷爷。”编者又注曰:“这首歌谣都是颠倒话, 实在要教小儿知道尊卑的辈分。”周作人认为, 这样的读解, “如不是太神妙便是太滑稽的”, 并将其与旧教育联系起来批判:“中国家庭旧教育的弊病在于不能理解儿童, 以为他们是矮小的成人, 同成人一样的教练, 其结果是一大班的‘少年老成’——早熟半僵的果子, 只适于做遗少的材料。到了现代, 改了学校了, 那些‘少年老成’主义也就侵入里面去。在那里依法炮制, 便是一首歌谣也还不让好好的唱……”[5]

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国儿童文学一直拖着教训主义的尾巴。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 儿童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了娱乐和解放儿童的态势。我相信, “解放儿童的文学”将是今后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走向。

总之, 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我们只要考察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就会清晰地看到, 儿童观总是在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 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方向。整个一部儿童文学史就是在这只无形而有力的手的操纵下发生着演变。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207, 30.

[2][3][4]Deborah cogan thacker, Jean webb.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台湾: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005:26, 42, 35.

少年儿童文学 第5篇

史前期作品

(一)民间文学:印度童话寓言集《五卷书》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希腊《伊索寓言》

法国《列那狐的故事》

德国《吹牛大王历险记》

法国《贝洛童话》

德国《格林童话》

(二)成人文学:法国《拉封丹寓言诗集》

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英国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三)德国

《豪夫童话》

霍夫曼《核桃小人》

1921年“纽伯瑞”美国儿童文学图书奖设立

独立后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

二战前:

(一)安徒生

(二)英国:兰姆姐弟《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雅各布斯《英国童话》 金斯莱《水孩子》

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麦克唐纳《在北风后面》

王尔德《快乐王子》

吉卜林《林莽传奇》

波特《彼得兔的故事》

狄更斯《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

史薇儿《黑骏马》

斯蒂文森《金银岛》

洛夫廷《杜立德医生的故事》《杜立德医生航海记》

米尔恩《小熊

内斯比特《铁路边的孩子们》《想做好孩子》《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

温尼·菩》

巴里《彼得·潘》;

格雷厄姆《柳树间的风》

特拉弗斯《随风而来的玛

丽阿姨》

比塞特“袖珍童话”

托尔金《赫比特人》(二战后《指环王》又名《魔戒》)

威尔斯《隐身人》

(三)意大利:科洛迪《木偶奇遇记》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四)法国:马洛《苦儿流浪记》

凡尔纳“科幻小说”

埃克絮佩利《小王子》

(五)瑞士:施比丽《海蒂》

(六)奥地利:萨尔登《小鹿斑比》

(七)比利时:梅特林克《青鸟》

(八)保加利亚:埃林·佩林《比比扬奇遇记》

(九)瑞典:拉格勒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十)俄国:普里什文“大自然文学”; 比安基“大自然文学”;

盖达尔《丘克和盖克》

(十一)日本:宫泽贤治《铁道银河之夜》;小川未明《红蜡烛和人鱼姑娘》《野蔷薇》; 新美南吉《小狐狸买手套》《小狐狸阿权》《去年的树》;椋鸠什“动物故事”

(十二)加拿大: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

西顿“动物故事”

(十三)美国: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鲍姆《绿野仙踪》;

苏斯博士作品

阿特沃特《波柏先生的企鹅》

槐尔德“小屋系列”《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大草原上的小木屋》;

波特《波丽安娜》;

伯内特《秘密花园》《小公主》;

韦伯斯特《长腿叔叔》;

埃里克·奈特《灵犬莱西》;

二战后: 1949年 1954年 国际儿童节诞生

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作家奖 IBBY 设立

(美)

怀特作品《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

(德)凯斯特纳作品《埃米尔擒贼记》《5月35日》《飞翔的教室》

(瑞典)林格伦作品《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淘气包埃米尔》《大侦探小卡莱》等

(英)

达尔作品《女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好心眼儿巨人》等

(一)北欧:瑞典

玛丽娅·格丽佩《艾尔维斯和他的秘密》《神秘公寓》《天使的名字》; 罗依》

芬兰

扬松“姆米童话”系列;

库尔维年《狼犬

挪威

埃格纳《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普廖申《小茶匙老太太》

丹麦

西斯高尔德《世界上只有小巴勒一个人》

彼德凯尔《希拉斯和黑马》

(二)德语儿童文学:德国

普鲁士勒《小女巫》《鬼磨坊》《大盗霍金普洛兹》;克吕斯《被出卖的笑声》

费里德里希《四个半朋友》

米歇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嫫嫫》(或《毛毛》)

考特《普马克尔》 小的时候》

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

海克曼《广告柱上的柯诺尔》

雅诺什低幼童话《小老虎的信》

奥地利

涅斯林格《黄瓜国王》、《从罐

娅《哦,美丽的巴拿马》《我们寻宝去》

头盒里来的小孩》又名《康拉德》、《狗来了》、《达尼尔在行动》《伊尔莎出走了》;

旦森《野生的爱尔莎》;

米拉·洛贝《苹果树上的外婆》;

(三)法国:德吕温《蒂托-----一个绿拇指的男孩》;

昂格雷尔《三个强盗》《黑亮的帽子》;

格里帕里童话;

吉约“动物小说”;

皮埃尔·加马拉《羽蛇的秘密》;

黎达“动物故事”;

桑贝·戈西尼《小淘气尼古拉》

(三)意大利

罗大里《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电话里讲的故事》;安琪拉·那涅第《外公是棵樱桃树》; 普密尼《马提与祖父》

(四)俄苏

乌斯宾斯基《费多尔大叔、公狗和公猫》

特罗耶波利斯基《白比姆黑耳朵》

帕乌斯托夫斯基《亮晶晶的指环》

诺索夫的中短篇小

说、《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

阿列克辛《疯疯癫癫的叶芙朵凯亚》《五排第三个》《请打电话到我家来》《最幸福的一天》

(五)美国

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

路易斯·萨奇尔《洞》 埃斯特斯《一百条裙子》

比尔·布里坦《五毛钱的愿望》

芭比特《不老泉》

奥台尔《蓝色海豚岛》

汉密尔顿《大人物M.C.希金斯》

柯尼斯伯格《天使雕像》《小巫婆求仙记》

屋顶上的车轮》

凯瑟琳·佩特森《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

狄扬《学校

辛格《山羊兹拉特》;

贝佛莉《亲爱的汉修先生》;

辛西娅·沃格特《黛西之歌》;

罗伯特·罗素《兔子坡》;

厄休拉·勒奎恩《地海巫师》; 辛西娅·赖伦特《想念梅姨》;

凯特·迪卡米洛《爱德华

尼尔·盖曼《鬼妈妈》;

柯蒂斯《巴德,不是巴弟》;

的奇妙之旅》《浪漫鼠德佩罗》;

布恩·塔金顿《男孩彭罗德的烦恼》;

(六)日本 古田足日《一年级大个子和二年级小个子》《鼹鼠原野的小伙伴们》;

中川李枝子《不不园》;

安房直子《手绢上的花田》《狐狸的窗户》;

矢玉四郎《晴天有时下猪》;

角野荣子《魔女宅急便》;

阿万纪美子《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

(七)英国

琼·艾肯《雨滴项链》;

迈克尔·邦德《小熊·帕丁顿系列》; 依莲娜·法吉恩《万花筒》;

玛丽·诺顿《地板下的小人》; 刘易斯《纳尼亚王国传奇》系列;

罗琳《哈利·波特》;

塞拉利尔《银剑》 ; 菲莉帕·皮亚斯《汤姆的午夜花园》;

阿兰·加纳《猫头鹰公司》;

蒂姆·鲍勃《小河男孩》;

迈特·海格《影子森林》;

钱伯斯《在我的坟上起舞》;

(八)荷兰

施密特《猫女咪妮》

(九)爱尔兰

约翰·伯恩《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十)以色列

尤里·奥莱夫《鸟雀街上的孤岛》

(十二)巴西

张炜:儿童文学让我更靠近文学核心 第6篇

《寻找鱼王》:人与动物的亲密是本性的流露和恢复

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2015中国好书”盛典活动在央视一套播出,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张炜作品《寻找鱼王》入选“2015中国好书”。

《寻找鱼王》是张炜第三部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山村少年苦苦寻找“鱼王”学艺的传奇故事。这部书甫一上市便引起关注,许多人称它“以儿童的视角,探寻生命的深度;以聆听的姿态,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密语。质朴中寄寓深刻,温情中尽显童趣。”

对于张炜而言,这个让人倍感新鲜的传奇故事,却都是自己的人生经历,“是自己看到的或亲自试过的。”

“童年有许多与鱼打交道的机会,因为我生在海边河边。”他坦言,“那些年经常发大水,水落后会有大量的水湾和沟汊留下来,里面总是有很多鱼。捉鱼成为最有趣的事情,鱼是朋友,它们在我们眼里有一种奇怪的神秘感。后来我又到大山里生活,山里的人要捉到一条鱼却极困难,这和海边的生活与见闻形成了两极化的对比。”

童年生活成为他的创作源泉。“一个在原野和大山中度过童年的人,必会对自然万物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写《寻找鱼王》,我自己少年时期就是这方面的‘渔人’。我写《少年与海》和《半岛哈里哈气》,是因为我自己也曾是那些少年中的一个。”

而他的写作中也不由自主地在试图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童年的时候与动物的关系总是密切得很,与它们之间的平等心也更多一些。后来渐渐强化了社会意识,就会与动物疏远,漠视它们甚至越来越多地役使和掠取它们。”

“我不能忍受这种蜕变的现实。我与动物的亲密不是意识上的努力,而是自然而然的,只能是本性的流露和恢复。”而这种写作意识,在其写作之初就已经存在——“我一直写以少年为主人公的作品,从初中就开始了,这一类作品的创作总量约为三百多万字。”

童心、诗,是文学的核心

在众多了解张炜的人看来,《你在高原》之前,张炜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你在高原》之后,张炜的写作进入了鲜明的调整期,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作品,则成为儿童文学。

但显然,张炜并不这么认为这是他创作方向的改变。《半岛哈里哈气》《少年与海》,还有《寻找鱼王》三者都充满着张炜鲜明的个人印记——儿童传奇文学、齐地民间文化、史诗品格文采。

他认为《寻找鱼王》只是一个“朴素的、感动了自己的故事”,“我没有想到这是在写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把我遇到的那个鱼王的一生写出来。”

在张炜看来,他一直鲜明地走在写作的道路上——“我没有转向,我不是一个专门为某个读者阶层去写作的人,而是写一切能够感动我、让我心中产生写作冲动的人和故事。”

作家博尔赫斯曾说:“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将变成儿童文学。”张炜的观点与此相同,“我认为童心,诗,这都是文学的核心。除掉它们,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杰出的文学。”

在张炜看来,儿童文学不能过分地独立出来,它只是另一种色彩和格调的文学。因此,将儿童文学称为“小儿科”自然是过于武断的。“写一下就知道其难度了,”张炜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儿童文学其实是一切文学源头的部分,所有好的儿童文学一定是成人喜欢阅读的,反过来说,只要是成人读了了无趣味的东西,就一定不是什么好的儿童文学,甚至不是什么文学。”

没有难度的写作,只会产生廉价的文字。他将写给孩子读的书看得格外郑重,“我如果写出了更多让儿童喜欢的作品,就意味着自己更加靠近了文学的核心。”

对文字的敬重和珍惜应视为一个作家的品德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拥有数千年来最大体量的阅读素材,不仅仅需要面对读与不读的选择,更需要面对读什么样的书的选择。

在张炜看来,阅读并非关乎一人,而是关乎一国。“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往往不是因为没时间。人哪一段读书少了,就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一个民族和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看将来有没有出息,就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如何了。”

因此,张炜认为,在眼下这个文字泛滥的时期,作家的责任重大。“对文字的敬重和珍惜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恪守和习惯,还应该视为一个人的品德。”

他厌恶儿童文学中的做作,“我有一次看儿童戏的排演,见到一位导演让一个小孩子伸出两根食指,顶着太阳穴左右晃动,就很不舒服。导演本想让孩子更天真一些,可是他忘了,这孩子本来就很天真了,再这样不停地晃动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我发现当代一些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很自然的。所谓‘现代主义’的文学写作中,其中某些高妙自然的还算好一点,另有一些奇怪的结构、奇怪的讲故事的方法,其实是很别扭的,不过是一种‘习气’,是壮夫不为的东西。儿童文学大概最忌讳的就是这些。”

在张炜看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任重道远,“我希望有许多儿童喜欢的本土文学作品,能比得上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进口的儿童文学作品。做到这个并不容易,因为国外实在有一些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去的人,他们功利心很淡,极认真,有诗心,有信仰,有好的价值观。这方面,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实在有不少差距。”

儿童与文学 第7篇

在路上, 阿辽沙见到六个小男孩欺负一个小男孩, 他们在互相投石块。阿辽沙就去保护那个受欺负的小男孩, 结果出乎意料, 他却狠狠地咬阿辽沙的手指, 血都流出来了。为何他恩将仇报呢?这又是一个咄咄怪事。看来世间是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原来阿辽沙的大哥德米特里为一些私事在一家酒店当众殴打和羞辱了他的父亲———一个退役的中尉。这个小男孩拼命地呼求有人站出来制止这样的恶行, 却没有人理会, 他积蓄的满腔的愤怒和仇恨今天就集中地发泄在阿辽沙身上了, 因为他知道他也是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一员。一个孩童的心灵是明净的, 一旦被暴力侮辱的乌云所遮蔽, 那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悲哀呀!他会带着复仇的眼睛来看世界, 最终他会在失望中宣告, 这个世界是邪恶的没有任何美丽高尚的东西, 他的人生也就没有了航道和灯塔, 这种人性的迷失, 是谁的罪过?我们能谴责他的父亲吗?他也是为了维持贫困的家庭才答应老卡拉马佐夫去为他办事的。我们能谴责德米特里吗?他也是在命运的紧急关头被别人伤害而羞恼成怒的, 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他打的人是位父亲, 是位丈夫, 他只是倾斜着对命运嘲弄的反抗和抵制。我们能谴责这个伊留莎吗?他只是个懵懂的孩子, 心灵已在目睹父亲受辱的过程中, 失去了孩童的纯真和应有的善良, 他也是一个受害者。我们能谴责老卡拉马佐夫吗?他本来就是个恬不知耻的小丑, 如果谴责可以发挥作用的话, 他早就改邪归正了, 他把自己的羞辱当作自己的荣耀, 甘愿沉在罪恶里, 就是天使也无法唤醒他的灵魂, 更何况是谴责呢?那么, 我们该谴责这个世界吗?世上所有的被造都闪烁着上帝的荣耀和光辉, 除了从人类心灵溢流出的罪恶的毒液, 谁能无视这纯净世界的吟唱呢?就是人类灵魂的乌云足以遮蔽太阳的容光, 整个世界的一草一木, 日月星辰, 小鸟麋鹿仍在歌唱上帝的慈爱和宽恕, 谁能阻止呢?我们只能谴责和诅咒那个旷野里聪明的精灵, 它诱惑了夏娃, 它试探主耶酥, 它控告约伯, 它在人类的灵魂里播下的毒根, 搅扰着爱和友谊的萌芽, 最终将在上帝的恩典和同在中, 被焚毁, 被替代, 被遗忘, 那时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个崭新的人类, 将诞生。在废墟上, 将有幸福的玫瑰快乐地绽放, 也将迎来永恒的和谐和没有罪恶缠裹的幸福。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阿辽沙在伊留莎墓前说了下面一段话: (这段文字是我曾读过的最感人的文字) :

“诸位, 我们快要分手了。我现在暂时还要照顾两个哥哥, 其中一个就要去流放, 另一个病得快死。但是不久我就将离开这个城市, 也许长久地离开。诸位, 我们快要分离了。现在让我们在伊留莎的石头旁边互相约定:第一, 永不忘记伊留莎;第二, 永不互相遗忘。以后我们一生中无论发生什么事, 即使有二十年不见面, 我们也仍旧要记住, 我们是怎样殡葬一个可怜的男孩, 他曾在桥头被我们用石头扔过, 你们记得么?但以后我们大家又怎样爱起他来。他是个可爱的孩子, 善良、勇敢的孩子, 感到父亲名誉上所受的痛心的侮辱, 因此要起来反抗。所以首先, 我们要一辈子记住他。即使以后我们忙于办重要的大事, 有了显赫的地位, 或者陷入了某种巨大的不幸, ——你们也无论如何不要忘记, 我们曾经在这里感到多么美好, 我们大家同心协力, 由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这种情感在我们爱那个可怜的小孩的时候, 或许会使我们也能变成一个比目前实际的我们更好一些的人。我的小鸽子们, 请你们允许我叫你们小鸽子吧, 因为你们全很像鸽子。很像那些美丽的蓝灰色的小鸟儿, 现在, 在我看着你们善良、可爱的脸庞的时侯, 我的可爱的小朋友们, 也许你们还不了解我对你们所说的话, 因为我的话往往说得很不清楚, 但是你们一定会记住, 而且将来总有一天会赞同我的话的。你们要知道, 一个好的回忆, 特别是儿童时代, 从父母家里留下来的回忆, 是世上最高尚, 最强烈, 最健康, 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人们对你们讲了许多教育你们的话, 但是从儿童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神圣的回忆也许是最好的回忆。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的回忆带到生活里去, 他就会一辈子得救。甚至即使只有一个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里, 也许在什么时候它也能成为拯救我们的一个手段。我们以后也许会成为恶人, 甚至无力克制自己去做坏事, 嘲笑人们所流的眼泪, 取笑那些像柯里亚刚才那样喊出:‘我要为全人类受苦’的话的人们, ———也许我们要恶毒地嘲弄这些人。但是无论如何, 无论我们怎样坏, 只要一想到我们怎样殡葬伊留莎, 在他一生最后的几天里我们怎样爱他, 我们怎样一块儿亲密地在这块石头旁边谈话, 那么就是我们中间最残酷, 最好嘲笑的人, ———假使我们将来会成为这样的人的话, 也总不敢在内心里对于他在此刻曾经是那么善良这一点暗自加以嘲笑!不但如此, 也许正是这一个回忆, 会阻止他做出最大的坏事, 使他沉思一下, 说道:‘是的, 当时我是善良的, 勇敢的, 诚实的。’即使他要嘲笑自己, 这也不要紧, 人是时常取笑善良和美好的东西的;这只是因为轻浮浅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 诸位, 他刚一嘲笑, 心里就立刻会说:‘不, 我这样嘲笑是很坏的, 因为这是不能嘲笑的呀’!

女儿也已经6岁了, 属羊, 可爱, 活泼, 聪明, 淘气, 性情。回想起我那匮乏单调的童年, 我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教育。我的指导思想, 培养健康独立的人性。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 独立、善良、细腻、真挚、修养, 都是不可缺少的品质。

我给她精选了动画片和童话, 给她买的故事和学拼音碟子, 她都喜欢……现在, 我给她看了《人鱼公主》、《海底总动员》、《快乐的大脚》、《功夫熊猫》、《阿甘正传》、《虫虫特工队》、《狮子王》、《宝莲灯》、《白雪公主》、《哈里波特》、《龙猫》、《千里千寻》、《阿拉丁》等。纵观中美日动画片, 我发现了不同之处:中国动画缺乏很多东西, 但是从来不缺好的动画制作技术, 然而对环境、人物的表现单一, 不能很细致逼真地描绘场景和人物, 也缺乏夸张惊险的动作, 含蓄有余, 动感不足, 缺点是缺乏人文思想;美国动画的特点是, 人物形象细腻逼真, 环境更是恢弘壮观, 哲理强, 人性化, 但是不唯美;日本动画片里的矛盾冲突不多, 画面干净唯美, 无一不服从于美的需要。根据女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我让她重点看《人鱼公主》、《龙猫》、《千里千寻》和《虫虫特工队》、《狮子王》等。比如在《龙猫》中, 宫崎峻打破了自己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类私欲导致人类毁灭的传统, 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统一, 纠及人类那单纯而懂得给予懂得去爱的一面。影片之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的镜头, 妹妹先随着会直立行走的小龙猫钻到草丛与灌木组成的绿色长廊里, 然后掉到洞里, 最后掉到了龙猫神奇的森林世界。去魔幻世界是孩子们的梦想, 宫崎峻在尝试去圆孩子的梦想。当女儿看到这样的场景时, 她竟然告诉我她也想居住在里面。看看金色麦田的舞蹈、听听松涛草浪的声音、品品清风细雨的低吟……自然是那样的可爱, 人与自然能如此的和谐。当人们疲惫于城市的喧嚣之时, 若能静下心来看看《龙猫》, 一定会有回到童年的感觉。

童话故事方面, 我则精心选择了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中的名篇:《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已经都给她讲过了。

现在小孩子都压力不小, 要学很多东西, 我注重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相比一般小朋友, 她的启蒙教育不错, 都是在我指导下进行的。我想, 不能因为出于对现实世界丑陋虚假的瞒和骗极度憎恶, 而不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我坚持认为, 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虚无和人性的全然败坏, 才必须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

欢迎订阅《冰心少年文学》 第8篇

繁星永照,春水长流。用文学大师冰心女士的名字命名的《冰心少年文学》以,“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为办刊理念,以继承和发扬冰心文学精神、倡导人文关怀宣传青少年主流成长观念为办刊宗旨,以“爱心、纯真、自然”为文学审美追求,时尚与现代紧密结合,打造少年文学刊物一流品牌。她将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一处发表作品、畅谈文学的园地;开设一间传播爱心、指导写作的课堂;搭建一个交流心得、欣赏佳作的平台。

本刊为单月刊,每月1日出版,正度1 6开。每期定价:6.00元,全年订阅价:72.0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009-9433国内统一刊号:CN1 4-1 274/G邮发代号:22-555

本刊拟在全国建立采编发行工作站

发展对象为有教育资源的单位、学校教师以及有发行渠道的发行代理,欢迎加盟

联系人:金老师13795364448 QQ在线:1 75971 7803 (冰心少年文学)

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错过邮局订阅,可以直接向编辑部邮购。

网站:www.chinahzq.com本刊热线:021-38689210

少年儿童文学 第9篇

成年人对儿童给予了厚望,对任何与儿童学习相关的消费都趋之若鹜。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人总是过于在乎结果,而忘记了儿童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展现的状态。这既是对儿童的重视,又是对儿童的忽视。

河合隼雄在《儿童的宇宙》一书中提出,每一个儿童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成年人往往被儿童小小的外形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同时又急于让儿童成长,以致歪曲和破坏了儿童内心广阔的宇宙。儿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纯洁的群体,他们新奇的想法,奔放的想象力,带给世界太多的惊喜,而这一切惊喜的来源就是他们内心广袤无垠的宇宙。想要真正认识儿童,做到关爱儿童,就必须了解儿童内心的宇宙。成人习惯于俯视儿童,将儿童的一切和幼稚、无知相关联,因此忽视了儿童的创作力,破坏了儿童内心的宇宙。

了解儿童除了通过亲近儿童,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的声音,有时候还可以通过侧面去了解,通过动物了解儿童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动物常常被称为儿童最好的朋友,有时候是真实的动物,有时候是动物的毛绒玩具,不论哪一种都能很好地体现动物和儿童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的存在,既因为动物有其自身的智慧和特点,又因为儿童对于动物投射了自我或他人的影子。同时,在和动物的相处中,儿童也获得了自我的成长。

一、动物的智慧

儿童对于动物的喜爱,几乎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以及跨越时空的真理,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会把动物作为自己最亲密的伴侣,在和动物的相处中摆脱孤独,获得安慰。儿童在还没有被带到动物园,见到真正的动物之前,就通过毛绒玩具认识了动物。很多儿童的床头都会摆放着动物的毛绒玩具,养成了依赖动物玩偶睡觉的习惯。

(一)改善关系

心理学家将伴侣动物与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归功于伴侣动物的“非歧视性”。一个性格内向的儿童通过饲养动物,可以改善与人交往的情况,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水生动物中如海豚、白鲸等就能对自闭症患儿康复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河合隼雄在《儿童的宇宙》中还提到K君和乌龟的案例。K君是小学一年级的男生,患有选择性缄默症。他在家里有说不完的话,可是一出家门就不再说话。有一天班里的学生抓来一只乌龟,放在教室里饲养,大家一起爱护这只乌龟。在学校里不说话、面对同学就紧张的K君,在面对乌龟时却显得十分温和。他还常常抓蚊子给乌龟吃,当同学谈到乌龟时,他有时也会点点头。可是有一天乌龟不见了,全班学生在整个学校都没有找到,这时K君突然大哭了起来,喊道:“小K的乌龟不见了!”这是他在学校第一次说话,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惊叹。从乌龟丢失事件以后,K君就能在学校正常开口说话了。其实K君在和乌龟相处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和同学的接触,无形中K君和同学有了一种沟通。饲养乌龟也打开了通往K君的心灵之路。

日本思想家鹤见俊辅和儿童交谈时,儿童异口同声地回答,最开心的是和动物在一起的时候,这让鹤见俊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与其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糟糕,亲近动物、植物及风景,似乎是一个更值得依靠的方法。”儿童在与动物相处中,学会了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促进了自我的成长。

(二)陪伴成长

在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长篇小说《鬼狗》中,主角是一只名叫“鬼”的狗,它从未被任何人驯服,直到遇到营地里的小男孩阿尔斯楞。鬼拒绝阿尔斯楞以外的人碰触,而阿尔斯楞在照顾鬼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秘密。在《儿童的宇宙》一书中,河合隼雄将儿童的秘密和儿童的自我同一性关联起来。他提出,当儿童拥有一个秘密时,他便会意识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因为鬼的存在,阿尔斯楞还第一次让父亲听从自己的指挥。鬼也伴随着他成长,直到阿尔斯楞离开草地上中学。从鬼和阿尔斯楞的相处中,阿尔斯楞收获了最忠诚的朋友以及童年的陪伴,使得他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英国剑桥大学的儿童教育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养的小动物越多,他的社交承受能力就越强。饲养伴侣动物,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对性格的多方面发展很有益处。”[1]动物既能陪伴儿童成长,又能教会儿童一些自然常识,可谓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所以“动物的智慧”就在于给予儿童心灵的陪伴,这有时是成人与儿童的相处所达不到的。

二、动物的分身

对儿童的心灵治疗也会引入动物疗法,儿童在与动物的相处中,很多时候动物不仅仅有其本质的生命,同时还分身成了儿童生活中的其他形象。儿童有时会将动物作为自己的分身,将自我的喜怒哀乐寄托和投射到动物身上。动物除了是儿童自我的分身,有时还会作为他人的分身。儿童在和动物的相处中,因为动物拥有分身,所以不仅仅是与动物的相处,也是对自我认识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过程。

(一)自我的分身

河合隼雄作为心理治疗师,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小学五年级时就遭遇了性侵害,可她却无法说出这一事实。可母亲对她期望很大,希望她好好学习,有美好的人生。在这种情况下,她出现了拒绝上学的情况。在女孩治疗的过程中,她拥抱了一只患有皮肤病的肮脏的小狗。其实她患有过敏症,受到刺激就会咳嗽,可是在拥抱那只肮脏的小狗时,女孩却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以此为契机,女孩说出了深藏心里的那个秘密,其实那只肮脏的小狗就是女孩自我的分身,她拥抱那只存在缺陷耳朵的小狗时,其实也是在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这一过程是对自我缺陷的接受以及重新整合的过程。

(二)他者的分身

在河合隼雄的另一个案例中,一个拒绝上学的高中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和妈妈外出旅行,却被要求不能带狗,他只好将小狗交给了祖父。在梦里,他觉得这是他和小狗的最后一面。而在现实中,这个高中生有一只自己很喜欢的小狗,在做梦的前几天,这只小狗遭遇车祸去世了。失去了爱犬的他几近崩溃,但是在做了这个梦之后,他慢慢恢复,也开始上学了。

在这个案例中,小狗既是自我的分身,又是他人的分身。首先,这个高中生在和狗的相处中,获得了小狗的爱,其实小狗就成了母亲的代理,给予他温暖和呵护。其次,小狗也是尚不成熟的他的分身。小狗身上寄托了他的稚嫩和懦弱。当小狗死去,在梦里他下定决心和小狗告别,其实也是对自我不成熟的人格的告别。通过梦境,他完成了这一过程,成功地自立。

在儿童和动物的相处过程中,另一种情况不能忽视,那就是虐待动物。虽然儿童很喜欢动物,但是儿童也存在欺负甚至虐待动物这一事实。而这一事实也和动物的各种分身分不开。儿童对于父母有爱,也有恨。在一个家庭暴力的案例中,一个女孩经常对母亲拳打脚踢,但是在晚上时,却要钻进母亲的床铺,和她共眠。由此可见作为他人的分身的动物,儿童在与其相处过程中也会投射爱恨交加的情感。通过动物的各种分身,儿童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成长。

三、儿童的成长

动物的智慧使得儿童在与动物的相处过程中增强了交往能力。儿童投射在动物身上的分身,使得儿童更好地了解自我,促进了儿童的自我成长。

(一)正面引导

选择性缄默症的K君,通过饲养乌龟,开口说话,打开心灵的大门,学会了和同学相处。小时候被性侵的女孩,通过拥抱一只肮脏的小狗,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阿尔斯楞在鬼的陪伴下更加快乐地成长。在《秘密花园》中,是一只知更鸟最先亲近性格古怪的玛丽,从而使玛丽打开了心扉。这些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儿童通过动物实现了自我更好的成长。

动物成为儿童的宠物之后,能够和家庭中的长辈一样给予儿童关爱和安慰,也能像同龄人一样,给予儿童陪伴,接受儿童的倾诉。动物不仅仅是儿童的长辈,也是儿童的朋友和支持者。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得到了成长过程中的弥补,同时因为动物,他们也能认识到不同于自我的生命的存在,这对于儿童行为以及人格发展都十分有帮助。

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小说在介绍动物习性,尊重生命的动物观等方面也对儿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动物小说将儿童带进动物的世界,透过动物来审视人性,给儿童带来审美感动。此外,也能让儿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故事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全感。

(二)间接改善

虽然儿童与动物的相处也存在负面情况,儿童欺负乃至虐待动物也是事实,但是这背后的原因却并不简单。“心理学界也认为儿童虐待动物,也有可能是心理压抑的一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这是由于儿童的行为语言、认知能力较差,表达情绪的方式较为简单,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所以他们以虐待动物来排解心理压抑。”[2]

与动物相处能够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动物疗法对于儿童的心理治疗有一定作用。以色列儿科专家就曾在儿童医院设立了“袖珍动物园”,饲养一些温顺的动物,比如兔子、乌龟、鸡等。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动物。“研究发现,同动物接触可以帮助多动症患儿克服其偏激行为。有50名2~7岁因多动症而失去学习能力或交流困难的儿童,住院期间同这些动物交上朋友后,经过两个月,便开始安静下来,改变了原来没有耐心的状况。”[3]

高洪波先生曾说:“我认为,动物小说是架在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一座桥梁,它能帮助儿童越过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径直走进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从中采到营养自己身心的精神之蜜。”儿童与动物相处,既是照顾动物,又能帮助自我成长。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儿童与动物的相处,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儿童的成长。

儿童的成长逐渐成为社会的话题,当成人将重心放在对于儿童各项技能的培养的同时,不免忽视了儿童心灵的成长。儿童虽小,却拥有敏感的心。在这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灵的忽视,不免会造成儿童行为或性格上的缺陷,成人和儿童也将陷入不能相互理解的怪圈。

动物在儿童的成长中,能够弥补成人的遗憾。儿童与动物自然的亲近,来源于儿童的天性。儿童对动物的亲近,也是对自己的认同,更能够通过动物去理解他人。通过动物的智慧,治愈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通过动物的各种分身,实现自我的成长。动物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成人重视儿童却往往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想要了解儿童,不仅需要摆正对待儿童的态度,学会尊重儿童,而且可以通过动物这一第三方,侧面了解儿童,观察儿童的生活,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走进儿童的内心。

摘要:了解儿童的方式除了亲近儿童,还可以通过他们与动物的相处,从侧面了解儿童的心理,理解儿童的成长。动物常常被称为儿童的伴侣、朋友,因为动物有自身的特性,动物的智慧能够带给儿童另一种安慰和陪伴。同时在与动物的相处过程中,儿童或将自我,或将他人投射到动物身上,使动物成为一种分身。通过利用这一分身,成人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儿童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儿童,动物,分身,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忠东.儿童与伴侣动物[J].女性天地,2006(12).

[2]陈永进,程巍,卢康健.同理心、虐待动物和暴力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现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接受理论,归化

一、引言

谈到翻译, 我们通常忽略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 一般情况下, 人们会轻易地认为译者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事实上, 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大于成人文学的翻译。为儿童创作的或者是儿童所读到的文学皆可视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 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 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广大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二、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 以读者的接受为指归。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 是以姚斯和伊赛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他们对作品内部研究的美学思潮提出挑战, 对文本中心论进行反驳, 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该理论基于阐释学和现象学, 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从文本到读者的转变, 把读者放在作品和作者的同一水平上进行研究。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 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不关痛痒的因素。相反, 从根本意义上说,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接受美学把对读者的研究抬到了很高的地位, 郑重地向人们指出, 不研究读者的文艺学是不健全的文艺科学;不注重读者的作家不是优秀的作家;不关注读者的文学史家不是全面研究文学史的专家, 因为读者是作品的直接承受者[1] 。接受美学注意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其他基本条件。读者在阅读作品前, 头脑里并非完全是空白, 而有一系列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 如:审美经验、生活经验、文化水准、欣赏能力等等。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 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儿童文学的特点有: (1) 儿童性。儿童文学的生产者是成人, 消费者是儿童。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中心, 合乎儿童心理的,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的发展。 (2) 教育性。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其中包括语言教育、人格教育、集体思想教育等等。 (3) 文学性。文学的感人之处在于潜移默化中讲究写作技巧。为儿童翻译, 就要和孩子们交往, 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 要了解儿童心理, 接触儿童、熟悉儿童。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用儿童的观点去透视原文, 用童心去鉴赏, 以儿童的情趣去体会原文, 然后再选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 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情趣, 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

三、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虽然不同的文化之间越来越多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共享, 但是还是存在许多能够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表达差异。对于这种差异的处理, 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提出了“归化” (domesticating method) 与“异化” (foreignizing method) 的理论。前者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 把一切不符合译文读者口味的异样表达法改变成地道的目的语表达法。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是让翻译作品尽量接近读者, 用目的语中富于文化色彩或内涵的意象来代替原语中特有的由于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地域的差异形成的独有意象。后者是以源语文化为中心, 尽量保留原文写作风格, 使读者感受源语语言及文化的差异。笔者认为, 归化与异化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两种翻译手法, 两者对立而统一, 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在实际操作中, 译者可以根据作品和读者的要求而交替使用这两种手法。儿童文学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 本文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对原文与译文的分析对比,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归化为主, 异化为辅。

归化为主。译者不应该忽视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儿童的特点, 心中时刻想着儿童文学翻译应该是为儿童服务的。儿童的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不足, 如果译文充斥着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外的内容, 很难让目的语儿童读者接受译文, 那么译文的作用也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读者也不能发挥其主体性。译者有责任用归化的手法, 迎合本土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 将儿童读者不能理解的东西转变为读者看了眼熟、闻了耳熟的东西。请看下列儿童诗歌。

I love little pussy,

Her coat is so warm,

And if I don't hurt her,

She'll do me no harm.

So I'll not pull her tail,

Nor drive her away,

But pussy and I

Very gently will play.[2]

这首儿歌告诉小读者们应该和动物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要爱护小动物,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译者来说, 该儿歌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 但是如何将他以诗歌的形式转化出来呢?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语气问题, 随之就是应该符合我们中文诗歌押韵的特点。翻译如下:

我爱小猫咪,

穿上暖毛衣,

我不把她欺,

她不把我欺,

不扯她尾巴,

让她来这里,

我和小猫咪,

一起玩游戏。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 译文遵循的是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原则, 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 其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外国文化介绍给中国儿童读者, 是以想多了解外国文化的中国儿童读者为对象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例中国古诗如何翻译成英语。原文如下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3] ) :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也。”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 而法不徙, 以此为治, 岂不难哉?

这篇古文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告诫人们不要以静止的眼光而是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对于我们中国的很多小读者来说, 要理解它的内涵是不容易的。如果说翻译要求译出来的文章要让目的语读者有同样的感受, 是很难做到的。作为译者要灵活地处理原文内容, 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让目的语小读者理解这篇中国古文的内涵, 以便起到同样的教育意义。因此, 归化的翻译方法更加能够让人接受。翻译如下:

Mark the Spot ( where the sword fell into the river)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s crossing a river. In the boat, his sword fell into the water. Immediately he made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When the boat stopped moving, he went into the water to look for his sword at the place where he had marked the boat. The boat had moved but the sword had not. Is this not a very foolish way to look for the lost sword?

异化为辅。我们研究、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其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都很重要, 但二者有时并不能兼得, 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表现形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就不一定存在。有些形式有特殊的意义、特殊的功能, 而有些形式仅仅只是形式而已。对于后者, 译者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异化手法。以一个英语寓言为例。首先, 我们看一下题目——Hansel and Gretel。Hansel是一个男孩子名字, Gretel是一个小姑娘。将二者归化地译成“小明”和“小红”或是什么别的名字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这两个名字仅仅是符号而已, 没有其他内涵或外延意义。异化的手法就可以了, 翻译成“汉赛尔和格雷特尔”是能够让中国的小读者接受的。寓言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Be comforted, little sister, and to go sleep. God will not forsake us.[4] 在西方国家, 上帝这个概念是万能的、神圣的并且有着无限的权力。在中国, 人们头脑中那个万能的圣人是如来佛祖。神这一印象在中西文化中是不一样的。但是想想, 如果把它翻译成“如来佛祖不会抛弃我们的”将是多么可笑。其实在中国,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 许多孩子都已经能够接受“上帝”这个概念。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 “上帝”是他们期待视野之内的东西, 那么我们何不异化地将其译成“上帝”呢?

总之, 读者对于翻译来说, 不是可有可无的。翻译的作品最终是为了给读者看, 让他们能分享你的快乐、你的悲伤。当我们翻译的时候, 心中时刻要想着为谁翻译, 要考虑他们的期待视野、接受能力与水平、知识经验结构等等。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更是如此了。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不如成年人丰富, 所以, 他们需要我们这些成年的译者给他们作出正确的引导, 把我们所理解的东西, 尽量地用他们的表达习惯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水平表达出来。译者对原文要“钻”得进去, 也要“拔”得出来。带有洋味的译文佶屈聱牙, 读者看了势必感到头疼。傅雷先生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说:“我们在翻译的时候, 通常是胆子太小, 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 第一要精读原文, 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 才能放大胆子。”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英语儿歌精选300首[M].汪榕培, 任秀桦, 编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

[3]左丘明.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儿童文学,伴我成长 第11篇

作者:伍美珍 主编

“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小学生能写出小说,而我却十分清楚—你们能!”阳光姐姐伍美珍一直这么认为。的确,在她的“花衣裳青少年文学网”上,小学生投稿的小说不胜枚举。现在,这套凝聚阳光姐姐和孩子们心血的作品终于出版啦!

读这些故事和文字,犹如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了英雄气概的孩子,他们在键盘上奋力敲击,写出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也感受到了写作中的快乐,即用心表达、赢得共鸣。

孩子们拿起笔吧!让他们尽情描画自己的世界,畅快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今年流行写小说……

《超级活力班123》

我廖大帅虽不是驰骋沙场的“大帅”,可也是班级里的风云人物。不信?看看我组织的这些超级有创意的、稀奇古怪的活动吧!在短短一个学期里,我带领大家举行了激烈的弹笔大赛、组织过美食外号搜寻队、在网上建立了鸡家族论坛、建立了个人图书馆、开展过男女生之间的权利抢夺战,还研制出太阳能热水器和厕所节水系统等等。你瞧!我们班是不是名副其实的超级活力班呢?希望我们的活力能够感染到你,我们的智慧能够启发到你噢!

《鸡飞狗跳的生活》

什么?真是天大的坏消息,那个让人讨厌的慕腾轩竟然又和我分到了一个班。虽然我们是表兄妹关系,但他不可一世的傲慢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更悲催的是,爸爸妈妈出差期间,竟让我搬到他家去住,一段鸡飞狗跳的生活即将拉开帷幕。为了发泄一下我的郁闷、满足一下我的虚荣心,我叫上我的“死党”,悄然实施了针对他的恶作剧计划。几番交涉,神经大条的我居然慢慢接受了他,而让人更为厌恶的一些班级纠葛正在上演……

《拆班后的神秘军团》

拆班真讨厌!阿祖的班长头衔被拆掉了不说,还被分去一个新班级。好在认识了梁雨这个新朋友,两人“臭味相投”即刻组建了“神秘军团”。什么?“班花”靳雪玉也要加入他们?而且她还发现了梁雨的秘密……原来,大家都是单翼的天使。带有淡淡忧伤的童年啊,你要何如坚强走过?

《史上最短的三八线》

少年儿童文学 第12篇

一、专家指导 方向引领

一项研究要走得久、走得远, 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联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 是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逻辑起点。2012年3月, 联盟顾问、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 作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

他指出, 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适合的精神养分, 它构成了人类审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诚如方卫平教授所言, 儿童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内涵、艺术魅力, 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这些作品中, 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 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 人类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既是他们课堂学习的一个乐园, 更是他们可以追寻的一片文学天地, 可以遥望的一个精神远方。

2013年, “联盟”开始酝酿和思考建构儿童文学课程, 以期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在不少专家学者的引领下, 大家进一步明确到:语文学科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语文课堂的基本姿态, 除了讲授, 还更应该重视引导, 从教材学习向课外书籍拓展, 从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从相对狭隘的知识获取进入更加广阔的语感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间。

三年来, 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堂江等多次到会, 亲临指导, 就“联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策略, 提出了各自的经验, 为“联盟”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和深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

二、课堂主导 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 “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

“联盟”成立以来, 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 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 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 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 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 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

2014年3月, 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 《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 “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 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 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 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

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 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 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 把三千宠爱结集于“教材一本”, 而应该问鼎民间, 亲近民间, 走进民间唱“民歌”, 将民间故事 (民间文化) 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

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 轻松有趣的文本, 童心勃发的课堂, 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 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 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 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 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 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统推进 文化渗透

“联盟”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外, 还特别注重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整合, 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在校园环境布置、课程设置、德育活动、教学评价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地有机渗透。

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的童话教育, 便是“活用”儿童文学的典范。该校18年来, 一直用儿童文学广博资源, 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童话乐园, 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能见到儿童文学的“影子”。

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结合儿童诗教学, 将学生创作的儿童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学生的童诗谱成一首首美妙的歌曲, 在校园里广为传唱;上海市闵行区航华二小将绘本阅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将枯燥的数学教学融合在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绘本故事中, 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浦江县马良小学, 金华市艾青小学, 温州瑞安红旗实验小学等, 也都利用儿童文学教育资源, 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上一篇: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下一篇:中国人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