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2024-07-26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精选12篇)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1篇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作为教科研工作的起点,牵动着整个教学研究的机制,制约着教学研究的进程和方式。在教科研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形式及研究方法都不尽相同。课题的选择不仅使研究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和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教师有着不同于老教师的特点,他们知识新,时代感强,信息技术专业水平起点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易于接受。

1.确定课题。

课题选择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繁杂的普遍问题中理清具体而主要的问题,从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目标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不再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已成为引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手段。在这种形势下,每位教师都在深刻思考,新的形势在变化,教学改革路在何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把教师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力求使研究的问题明确化,从笼统的问题中剥离出“结点”问题,准确地陈述,化为具体的研究问题,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上,通过信息技术“向45分钟要教学质量”培养青年教师熟练应用现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了大家的共识,该课题研究的设想也日趋成熟了。

2.界定研究目标。

对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找不准研究的内容。我们秉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研究的课题”的理念,鼓励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产生内在的研究动机,如“学生课上对课件的兴趣如何”“这节课应该怎样调整教学环节设计”“课件的设计如何更加直观”“如何调动学生交互性主动参与的方法”等。鼓励教师探索问题的目的是将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带着问题从事教学实践,如:多媒体设备各功能如何灵活运用?课件的设计如何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怎样教给学生运用交互式方法?如何合理、有效、创造性地使用电子课件?等等。课题研究首先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里探求技术应用规律。自此,在课题研究的目标上做了清晰的表述。课题研究力求实现三个改变:一是回到起点,加强三维目标的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实施的研究;二是聚焦课堂,从以教师“教”学为主向“教”与“学”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强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动态的设计及其实施的研究,加强有关学生学习方略方面的研究;三是拓展研究空间,从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向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思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教学高效性等方面拓展。此外,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培育骨干教师,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组建研究队伍。

一线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专业的研究者的研究,其研究工作是把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自我发展的功能,是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所以,我们成立研究队伍,一是考虑学科教学的生力军作用,突显“龙头”学科的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吸收具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型教师,善于从教学反思中发现问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来提升科研能力。三是挖掘校内教学成果的资源,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课题研究中带徒弟,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使青年教师成为现代技术应用的主力军,形成带动整体团队主动研究的格局。四是营造氛围,让教师尝到科研成果的甜头,养成科研习惯,由“要我研究”转变成“我要研究”,在研究中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走“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之路。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

激发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兴趣,通过公开课的教研组评议高效课堂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使教师找出自身差距,再试用别人建议的方法,让教师自己体会实际课堂效果。通过优秀教师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演示及经验介绍引领“教育技术应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的成功。它追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贯穿高效的思想,即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探究的是“以学论教”课堂实用性的教学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该如何用,不能用得过滥而脱离教学目标,不能因为应用而绕过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要做到恰当应用。

(一)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中心,让每堂课都从明确的目标开始。“心理学实验证明,有明确的目标较之无明确的目标,可以节约60%的时间而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当堂达标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灵魂。教学目标就是当堂达标这样一个教学行为的起点。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一位有思想的教师首先应考虑的就是如何整合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资源和方法,让学生看明白和听明白,如生物课中用科教片讲解基因,地理课中使用地球仪进行动态运行的演示等。

在课题研讨交流活动中,我们对教师平时上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例来剖析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上的“失当”之处,研究“教什么”的问题,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经过辨别、判定、梳理,我们发现制定教学资源存在着六个问题:资源不妥当;资源的直观性不强;资源运用思路不够开阔;教师日常结合教学的资源积累少;缺乏主动整合设计意识,为了用而用;技术含量不高,学生参与交互式的应用方法简单化。

问题找出来了,认识统一了,关键还在于行动。教学资源运用与技术是当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预期达到良好效果的方法,是教学活动的方法,也是教学活动的环节。那我们如何在组织教学资源时避免存在的问题呢?课题组成员经过研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共识一———教学资源运用与技术融合设计五问:本节课的主要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头脑中现成的资源有哪些?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去主动感知?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怎样?本节课生生、师生互动可能生成那些新问题?

共识二———教学技术应用设计五要求:全面———体现多元性,对教学目标的涵盖性;具体———体现操作性,直观性;差异———体现层次性,考虑重难点知识的演示时间占用比;灵活———体现动态生成性,课件的备用;恰当———体现技术应用与资源有机结合。

(二)教学资源运用与技术融合设计五问

1.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是什么?

2.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头脑中现成的资源有哪些?

3. 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去主动感知?

4.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怎样?

5. 本节课生生、师生互动可能生成哪些新问题?

(三)教学技术应用设计五要求

1. 全面———体现多元性,对教学目标的涵盖性。

2. 具体———体现操作性,直观性。

3. 差异———体现层次性,考虑重难点知识的演示时间占用比。

4. 灵活———体现动态生成性,课件的备用。

5. 恰当———体现技术应用与资源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呈现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师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题研究的指导者要反复提醒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利用,为学生的“学”提供技术引领与服务,对教材和课件进行增减、取舍、加工、组合,以增加教学内容的情趣化、生活化,化解教学内容的难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铺设好平台。我们在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1. 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优化教学内容目的就是要选择、处理好教材。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选?教什么最好?重点是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来呈现?

2. 优化教学内容的程序。

优化教学内容的基本程序是:吃透教材→组织处理教材→聚合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程序。它的内涵是:读懂教材,挖掘内化→增减浓缩,激活素材→圈定文本,精当布局→选用教法,周密施教。

3. 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种方法。

(1)调整重组———符合学生实际。

(2)增删简化———让学生易学。

(3)选材激趣———让学生探究体验。

(4)增添动态———让学生乐学。

(5)链接生活———让学生实践操作。

4. 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

(1)新知识点是什么?有哪些?

(2)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的联接点是什么?如何突破?

(3)学生会在哪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上感到兴奋和发生兴趣?

(4)教师以什么样的内容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创新点,逾越难关?

(5)文本教材与什么样的课程资源相结合,才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课题组教师从以上四个方面反复实践,把个人智慧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大胆构想,互相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在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呈现上不拘一格,独具匠心。

5.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就是把教学有关的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教学设计巧妙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简与繁、易与难、生动与枯燥,决定一节课的成与败。课题组对参与实验教师的要求:把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概括—应用—演示操作的思维过程上去发现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实现从“教知识”到“教发展”的转变,要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可能省略和压缩的,那种直接得出结论、背答案的做法是舍本求末。学生对概念、定理、判断、规律等若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获得,那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因此,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课堂教学设计关注的八个问题。

(1)制定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定位是否准确?

(2)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

(3)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是否同步进行,做到“以学论教”了吗?

(4)课堂教学中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5)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关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否帮助了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6)教学过程中是否通过有效的评价与调控,分层次地鼓励,促进不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7)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手段与方式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8)教师的引导、启发是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脑动手操作相结合,精讲与多练的内容、方式是否有实效性?

(2)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教学主题的设计———研究文本。

第二步:教学导入的设计———导课。

第三步:教学实施的设计———上课。

第四步:教学结束的设计———下课。

第五步:教学延伸的设计———教学的后续活动、作业练习。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是课题组成员为实现课题研究目标,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师生有效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这些行为一方面强化对科研队伍的监督与控制,朝着集体的目标规范自己的研究活动,避免失误,减少无效的劳动。另一方面,强调对教师的激励与促进,开展“达标教学模式”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无论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为了创设一种适宜的、有效的科研环境,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积极课堂互动,实现课堂教学“双向达标”的意义建构。教师在课题实施中保持一种“控制”与“促进”的动态平衡,为打造宽松、和谐、实效的课堂生态环境而努力。

(一)规范科研制度是教科研运行机制的支撑

人的治理具有灵活的优点和散漫、无原则、无标准、无效率的缺点,规范制度具有行动统一、创高效率的优点,在科研活动中适当采取一些人的灵活性,鼓励闪现个人智慧,并改良一些机械、僵死的思维和行为,让两者优势互补,形成个人与集体的合力,科研的效果就会更精彩。课题实验伊始,我们颁布了《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把校长为课题负责人→主管教学校长为课题研究组长→教务主任负责具体实施→学科组长为主要研究员→骨干教师为研究员”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规定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和职责;制定了例会制度、交流学习制度、研讨课制度;规定了课题实验的目标和研究的流程。做到有章可循,杜绝各行其是;要求踏实实践,反对形式主义;保证研究有序,力避杂乱无章。

(二)加强师训工作是教科研取得效果的保证

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园地,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我们坚持“科研引路,群体互动,关注成长,共同提高”的研训一体化制度,提高教师素养,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围绕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研究,把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教学技术专长、教学实践小结、群体交流、教学课的观摩、业务学习与研究等统筹兼顾,周密思考,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利用,造就一支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术,敏锐的教学智慧”的一流教师队伍。学校领导重在策划和实施,使科研与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请教学技术专业公司定期讲座,与高等院校技术应用研究生团队组建学校以青年教师为主的长期研究合作,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微课参评,在每学期的人人献课活动中设置多媒体应用课,在竞争中实现岗位练兵的功效;召集骨干教师,对“课堂教学思路的设计”进行研讨,上出精品课,达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培训工作做得好,教师业务就会成长,转而成为科研工作强大的推助力。我们坚持科研、培训工作的理念是:让学生获得他们成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格。学校的发展需要那些聪慧、有活力、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且教学有方的教师,在科研中练能力,在培训中促提高,这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秘诀。

(三)推广教科研成果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2篇

常州市小学信息技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比赛方案

按照《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规程》的要求,结合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制定以下方案。

一、比赛项目及办法

(一)通用技能

1.粉笔字

在同一时段,选手分批同时进行比赛,时间10分钟。选手书写规定的内容,字体不限。

2.即兴演讲

在同一时段,选手按抽签决定的演讲顺序,准备2分钟,演讲时间3~5分钟。

3.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指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题,选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时间为180分钟。结束时须交教学设计电子文稿和教学课件电子文件。

4.课堂教学

根据选手的专业技能和前面各项通用技能的成绩确定参加课堂教学比赛项目的人选,通过抽签决定选手的分组和上课顺序。课堂教学的课题与教学设计的课题一致。

(二)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的比赛项目分为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比赛时间共为180分钟。

1.专业知识

采取计算机答卷的方式,主要考察内容包括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等。

2.操作技能

采取上机完成操作任务的方式进行,主要考察选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标准与评分规则

(一)通用技能的评分标准:

1、粉笔字项目评分标准

(1)笔法:笔画清楚到位。有轻重、粗细,富有变化。

(2)字法:书写规范,结构平正、均匀。使用简化汉字,无繁体字、异体字等,无错别字。

(3)章法:能充分利用板书区域,版面整体布局整洁美观,字距、行距合理,无涂改。

(4)特色:构思精巧,富有创意。

2、即兴演讲项目评分标准

(1)表达: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语言流畅,富有激情。讲究演讲技巧,动作配合恰当。

(2)内容:演讲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内容紧扣主题,富有真情实感。

(3)形象: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4)效果:有感染力,能打动听众。

3、教学设计项目评分标准

(1)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行为动词使用准确。

(2)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水平表述、学习习惯和能力分析准确、切合实际。

(3)教学过程设计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各个教学流程之间有设计意图的表述,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教学方法选用适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5)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供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实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获取。能够优化组合使用各种媒体工具,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6)注重形成性评价,能够合理地设计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

(7)文档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格式美观整齐;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文字叙述简洁、明了,字体和图表等运用恰当。

4、课件制作项目评分标准

(1)课件的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2)课件的设计新颖,使用恰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操作简便、快捷,交互方便,适用于教学。

(4)画面设计美观,有一定的艺术性。

5、课堂教学项目评分标准

(1)坚持面向全体,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求适度。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联系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实际,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探究及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3)课堂结构严谨,密度适中,过渡自然,表述清楚;对教学内容把握准确,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有梯度和思维深度。

(5)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

(6)适时反馈检测,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7)富有教学机智,有应变能力。

(8)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课件,教学方法灵活有效。

(9)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语言生动、简洁;板书工整规范,主次分明;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现象明显。

(10)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专业技能两项评分标准

另行确定。

(三)各比赛项目评分权重

通用技能项目权重为60%。其中,粉笔字权重5%;即兴演讲权重5%;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权重20%;课堂教学权重30%。专业技能项目权重为40%,其中,专业知识权重20%;操作技能权重20%。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3篇

关键词:县域;教学基本功;通用技能;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59-03

一、县域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现状及分析

通用技能、专业技能是江苏省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基本功大赛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考察的两个维度,主要有“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六个方面。如果从教研的视角来观察,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1.通用技能

主要考察教师在“文字书写”、“语言表达”、“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技能,它是指一般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反映教师的表达、理解、传播等诸方面的能力。

表1中,测试科目为竞赛规定科目(含总分值),最高分、最低分为选手在该科目中所得的最高分值、最低分值,优秀率为该科目总分的80%分值(自拟),合格率为该科目总分的60%分值(自拟),平均分为该科目所有选手所得成绩的平均分。

数据分析:

(1)粉笔字

反映信息技术教师的板书书写、演示能力,从统计结果看,信息技术教师的书写整体合格。作为一般教师,他们具备了直面学生的板书技能,但我们也发现,老师们的书写水平还不均衡,优秀率偏低,平均成绩距离优秀还有一定的距离。

虽然有人认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或方式给学生们展示信息,对板书的书写技能无需有过高要求,但是用一手漂亮的板书,来传递信息之美,无论在什么课堂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2)即兴演讲

考察教师的“普通话”、“语言表达与感染力”、“紧扣主题善思考”等综合素质。从选拨过程中来看,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暴露出不少弱点,如“普通话”不是那么精准、“语言表达”不那么连贯,缺少一定的感染力,没有抓住“主题”核心,思考还不够深入等等。反映到竞赛结果,优秀率只有20%,最低分刚到合格线,平均成绩也不高,这里面固然有教师准备不充分、时间短,平时训练不够等客观原因,但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不强、技能不够全面却是关键因素。

(3)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是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过程,尤其是“教学设计”它主要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效果、效率。

观察选拔结果,平均分只有14.3,最低分只有9.67,在合格线以下,优秀率只有12.5,说明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质量不高,而且教师间差距明显,现状令人担忧。

再看选拔过程,由于比赛时间只有3个小时,有些教师坦言“时间不够”,所以他们对教学设计进行简化,教学课件也草草完成,导致作品质量不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理由,但结合老师作品,联系平时观察,主要原因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教师平时钻研、分析教材不够深入,表现在竞赛时不熟练、不全面、层次不清;其次,部分教师平时借鉴教学参考较多,在自主设计上动脑不够,无创意、无方法,且耗时较长;再次,极少数教师平时擅于从网络或其它媒体下载现成设计或课件,导致自主设计或创作生疏,无法形成有效设计。因此,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十分迫切。

(4)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技能,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习得信息技能,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也是反映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平台。

从选拔结果来看,平均分为22.53,教师们整体表现正常,但优秀率只有25%,比例不高,同时还有得分不合格的教师,说明教师间课堂教学能力的差距比较明显,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观察选拔过程,可以发现这样的差距:“课堂讲授”太偏重、“引导学生”少策略、“课堂应变”太古板、 “语言运用”欠合理、“环节处理”不清晰等,这导致了课堂教学沉闷、缺少活力、学生思考不积极、效果不佳。

2.专业技能

考查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技能”。

(1)专业知识

统计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平均成绩稍高于合格线,优秀率低,有不合格现象。经过分析,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是主因,比如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硬件基础理论不够清晰,有些教师对部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理解不深,还有些缺乏对信息技术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与了解等。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掌握有一定宽度与深度信息技术知识,而信息技术学科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较其它学科而言更为宽泛,且更新速度较快,故而信息技术教师平时更要加强学习,注重积累。

(2)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很难想象,如果教师自身“操作恐慌”,那要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观察选拔结果,教师优秀率为16.5%,最低分9分(不合格),虽然总体平均分超过合格线,但成绩突出者不多。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思考,比如部分教师平时疏于提高操作技能,仅满足于掌握学生教材中相关软件的简单应用,研究不深;有些教师“操作技能”不全面,部分软件操作比较生疏;对于灵活性较强的编程操作,不少教师相对生疏,耗时长,有的甚至无法完成。

二、县域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能力培养的途径与策略endprint

结合上述县域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现状,我们认为,要建立县级教研部门、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三级培养架构,从思想上引领、行动上支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成效地切实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以基本功为核心的专业能力。

1.教研部门统筹规划,提供服务策略

(1)制订合理目标,力求阶段达成

分析县域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现状与原因,结合具体实际,合理制订县域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力求扎实完成阶段目标,最终达成总体目标。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操作技能,我们制定如下目标:

总体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精通计算机网络设置及网站制作;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及其它常用软件的应用等。

阶段目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软件应用):见表3。

目标制定后,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给定的时间内,结合自身实际完成,教研部门将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检测、反馈,保障目标的实现。

(2)运用多种培训策略、分层推进

结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等专业能力现状,在相关领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培训非常必要,我们利用省、市、县组织的专项培训,分层推进。

①对于“粉笔字”、“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的教师,我们一般采用以镇、校为主体组织培训,邀请有能力、有经验、基本功好的教师进行指导。

②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以县级培训为主,在可能的条件下参加县级以上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③对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结构不均衡的教师,通过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专项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整合多种平台,交流展示

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整合多种平台非常重要,教师们可以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取长补短,提升能力。

①建立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定期集中,以案例调研、学科教学、专业技能等为研讨主题,探寻提升专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②建立即时通讯交流平台(QQ群),鼓励教师通过平台讨论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分享成果,通过互帮互学,促进整体提升。

③充分发挥“教师比武”机制,每学期至少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或操作技能比武一次,让教师通过现场比武寻找差距,确定努力目标。

④利用“学生竞赛”,以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为着力点,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辅导,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操作技能,增强教学指导、创新设计等综合能力。

2.学校教研组构建平台,协作提升

(1)教学协作,交流互助

在日常教学研究过程中,教研组将研究对象以“任务”形式分配给组内教师,以“个体—集体—个体”为研究模式,开展互助协作。譬如,进行“教学设计”,由教研组组织全校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确定教学课题,每个教师首先进行自主教学研究,形成教学设计与案例,教研组结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集中探讨与研究,确定最佳方案,经过组内教师课堂实践后,再集中探讨,总结得失,并安排任务,教师个体进行反思,提升自我。

(2)课题研究,拓展能力

在课题研究形式上,教研组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体研究”过程中,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师的基本功能力水平,申报县、市级研究课题,要求本组教师全员参与,发挥特长,分工合作,达成目标。而“个体研究”,则是对教师个体而言,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和自己将来预期发展目标,从“微型课题”入手,自主选题、自行研究,得出成果。

3.教师个体研修实践,提升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要取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突破,关键还是教师个体“内因”的作用,所以,加强个体研修实践,必不可少。

(1)目标合理,小步快行,短期见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了解自身的长处与缺点,联系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合理确立努力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能较快实现的小目标,合理计划、积极钻研,做到“小步快行,短期见效”,这种“积小步为大步”的方式,能激励信息技术教师产生学习自信并形成研究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2)博闻广记,勤于实践,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相当宽泛,且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要保持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就要持续学习,要多看、多听、多思、多实践。

譬如,“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新知识、新技术的涌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数据时代”新理念的出现,无不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了解、感受、学习,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再如,提高编程水平,精通图像、动画处理软件,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勤加练习,只有平时多实践,才会有扎实的基本功,“赛前突击”、“临时抱佛脚”是不会从根本上提高操作技能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EB/OL]. http://www.ec.js.edu.cn/art/2007/3/30/art_4267_29253.html.2007.

[2]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3]蒋志辉,刘斌.我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4篇

1 江西信息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现状的总体分析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江西信息学院) , 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考试招生至今, 教师总数大幅度提升。20世纪80年代, 学院前身南昌气象学校以每年新进二十人左右的速度扩大教师队伍总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 进人数量大减, 至90年代后期停止了新教师的录用。直到学院升格后, 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对原有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提升的同时, 开始了新教师的招聘。2006年招聘三十四人, 成为学院年度招聘人数之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以规范录用工作和要求, 年年吸纳新人, 以加强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 一批老教师相继退休, 据推算, 以后十年中, 有将近七十人退休。届时, 学院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将成为学院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目前, 学院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近1/2, 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学位, 理念新, 朝气足, 活力强;在政治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决策持积极态度;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教书育人;在工作上踏实、苦干、追求上进,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不可否认, 在个别青年教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理想信念淡化, 对学校和个人前途缺乏信心;自我修养不够, 思想境界不高, 师表意识淡薄;主观意识强, 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奉献观念单薄, 受不良风气影响, 追名夺利, 患得患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 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有的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但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工作效率不高, 教学效果欠佳;有个别青年教师甚至还存在缺乏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安于现状, 不求进取等现象。

很显然, 这些现象如果任其继续蔓延下去, 必将会直接制约学院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 改变这种现象, 促进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地成长起来, 以切实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流的团结、奋进、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2 江西信息学院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加强青年教师的党建工作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引导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 按照党指引的方向成长发展。学院各支部、团委积极探索青年教师思想工作方法, 在规范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控制总量的总要求下, 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 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青年教师中的群众基础。

2.2 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培训, 用正确思想武装青年教师的头脑, 提高其防范错误观点、错误思潮影响的免疫力。组织青年教师广泛开展“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活动、红色之旅教育活动、帮扶帮困献爱心活动、学习师德模范活动”等师德师风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使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激发青年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 进而表现为自觉行为, 为之拼搏、奋斗。使青年教师在丰富而实在的活动经历中真正体会教师职业的神圣,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内涵。

2.3 加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

引导青年教师关注国情、省情、民情、社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责任胜于能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中, 认真负责, 踏踏实实, 时刻做一个敢于担当, 敢于负责, 有责任心的人。

2.4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

要求新进教师一年入门, 两年达标, 三年胜任, 以引导、促进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健康成长。

2.4.1 三个“一”的教育、培养模式

对新聘 (调入) 教师, 进行一次上岗培训, 一次实践锻炼, 安排一个老教师进行指导培养, 以加强基础业务的培养教育, 使其达到教学岗位要求。

(1) 进行一次上岗培训。

新进教师入校一年内, 进行一次入岗教育, 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原理、教师职业操守及学院的各项规定、制度、办法等,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明确职业职责, 适应岗位, 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方法, 基本能有效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有关活动。

(2) 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新进教师入校两年内, 必须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至少一次的锻炼实习, 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锻炼, 了解市场发展现状和专业发展前沿;了解企业需要何种人才, 何专业的人才, 何专业技能的人才;进行自身专业技能实践, 结合市场进行教学设计、实训实验、课程设计开发、指导学生等。

(3) 实行“一带一”导师制, 开展“传、帮、带”。

教育能力是直面实践的能力, 既有规律性更有具体性, 传、帮、带是最具有针对性的。各系为新教师配备一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骨干教师, 指导新教师进行课程分析、备课、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分析等各个教学环节和学生管理工作, 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以“结对帮教”模式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2.4.2 对进校两年后的青年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更新、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

(1) 加强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 改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技能水平。

继续教育是教师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追加教育, 继续教育能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提高自身学历程度, 在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同时, 加强公共课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

(2) 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拓展教育。

青年教师每年除必须完成省人社厅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必修的公需课程的教育学习任务外, 还要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各项素质拓展教育课程, 以提高综合素质, 包含:政策、法规、素质、能力的教育培养和学习。

(3) 加强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根据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规划,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本专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的学习, 不断充电, 拓展、补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每个教师培训、学习、实习、实践每五年至少一次。各系、部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青年教师脱产或半脱产或利用暑期学习、培训;到企业和公司实践锻炼、调研。要求学习实践的教师做好学习、培训、实习、实践日志, 学习、培训、实习、实践结束后, 写出总结报告 (含图、表及数据, 并有案例分析及有关企业、公司的专业技能要求等材料) , 并在本系或全校教师中进行汇报, 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5 完善学院团队协作机制和梯队建设, 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院教学团队、创新团队机制,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团队建设, 参与团队承担的教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个人协作意识, 挖掘个人潜力, 营造团队精神, 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院级微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说课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 在比赛中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取长补短。激励青年教师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和专业操作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自信心和竞争能力。

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 采取送培、委培、出国学者、进修、高级研讨、压担子、给任务、给待遇等方式, 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专业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从而由骨干教师带动其他青年教师, 促进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

2.6 以人为本, 完善保障机制

大力建设“凝聚力工程”, 将政策、待遇、环境等硬条件和事业、感情、风气等软环境相结合, 保障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2.6.1 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评聘工作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 强化考核管理, 利用政策杠杆, 发挥激励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涵盖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2.6.2 建立青年教师关怀机制

重视青年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待遇;在青年教师攻读学位、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政策上的支持;在青年教师家庭、子女等方面的困难给予帮助;关心指导青年教师, 解决疑惑, 促进身心健康,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

3 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重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引导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健康成长, 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层面上的重要保证。

摘要:青年教师是学院的未来和希望。了解学院青年教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实践教育、团队梯队建设及制度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 引导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健康成长, 是学院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层面上的重要保证。

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的研究 第5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将直面WTO所带来的全球化竞争,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中国企业都将面对拥有高度信息化优势的国际企业的挑战。在这方面,大部分中国企业要远远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青年是企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随时将接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企业未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理解及运用。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这一论断对青年锐意创新寄予了殷切期望。创新素质是21世纪国家和民族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团组织不仅要积极推动青年创新,更要着力于自身工作的创新,只有把创新的要求和创新的精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始终得到广大青年的支持,始终保持青年工作旺盛的生命力。目前,上海纺织行业正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抓住新机遇,开拓新空间,以实现新一轮发展。同样,纺织系统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以吸引青年、团结青年,为上海纺织的新一轮发展贡献力量。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青年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对此,集团公司团委专门进行了调研,试图在充分掌握纺织青年对信息化认识的基础上,寻求在青年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规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体访谈为主,专家咨询、网上交流为辅的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研究课题进行了全方位剖析。问卷调查的研究样本涵盖了上海纺织系统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岗位层次的青年,基本把握了青年对青年工作信息化的看法和认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个体访谈的对象涵盖了企业负责人、团干部、外销员、市场营销人员、一般技术和管理人员、一线职工等不同岗位类型的青年,从点上了解了他们对青年工作信息化的理解。此外,通过专家咨询和网上交流的方式,得到行业内外的信息化、企业管理方面专家的指点和帮助。在充分掌握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1、青年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有65%的青年“经常上网”,“从未触网”的比例只占5%;采用MODEM、ISDN拨号方式上网的占上网总人数的69%,采用ADSL、有线通等宽带上网方式的也占有29%的份额;“在家中上网”的占58%,“在单位上网”的占27%;拥有上网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码办公设备的比例达44%。这说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纺织青年群体中已得到广泛普及,并从初级的窄带方式迅速向高级的宽带方式转变,在网络设备的使用方面,上网计算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已被越来越多的青年所使用,这为青年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同时,20%“在单位上网”的比例远低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调查报告中的这一比例为45.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纺织企业在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纺织青年网上活动的行为特征,调查结果如下。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单选题):* 获取信息: 58%* 学习需要: 6%* 工作需要: 9%* 休闲娱乐: 16%* 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免费邮箱、主页空间、资源下载): 4%* 对外通讯、联络(收发邮件、短信息、传真等): 7%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多选题):* 搜索引擎: 10%* 软件上传或下载: 13%* 网上聊天: 10%* BBS电子公告栏: 2%* 各类信息查询: 22%* 网络游戏: 6%* 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炒股、银行): 3%* 网络教育: 4%* 多媒体娱乐(Mp3、FLASH欣赏等): 7%* 其他: 1%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哪方面的信息(多选题):* 时事新闻: 20%* 计算机软硬件信息: 8%* 休闲娱乐信息: 15%* 生活服务信息: 12%* 电子书籍、电子杂志: 8%* 科技、教育信息: 6%* 体育信息: 7%* 经济信息: 7%* 求职招聘信息: 8%* 旅游交通信息: 6%* 其他: 3%调查数据显示,“获取信息”是青年上网最主要的目的,紧随其后的是“休闲娱乐”和“工作需要”。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及网上信息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此外,在回答“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和“用户网上经常查询哪方面信息”的问题中,有相当比例的青年选择了互动性和时效性强的电子邮件、信息查询、时事新闻、娱乐信息等选项。这表明,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实用主义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盛行。同时,青年在网上的行为特征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对网上炒股、网络银行、网上自助旅游等新事物有很高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信息化已渗透到了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

2、对青年工作信息化实施作用的三点共识⑴、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能提高工作效率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在被问及青年工作信息化的作用时提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当今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及复杂性意味着要处理的非例行性事务增多,这在同企业青年负责人和团干部的访谈过程中,感觉尤为明显。从企业青年负责人一天的时间分配结构来看,例行公事经常要多过于非例行公事,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顾客、会议、电话、处理文件上

;大批团干部的兼职化,也从客观上需要他们从处理大量例行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此,信息化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运用电子邮件,可以使信息的传递成本包括纸、人力、时间、运输成本趋近于零;通过架设网站,可以使组织内的信息流动从滞后转为即时。⑵、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能拓宽工作渠道当被问及“在青年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最主要的作用”的问题时,有44%的青年选择了“拓宽工作渠道”的选项。传统的工作渠道分为纵向渠道和横向渠道,纵向渠道是指从上级团组织层层落实至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横向渠道是指团组织与单位各部门、兄弟单位团组织及社区等没有上下级关系的组织间开展工作的工作方式,纵横两向互相之间少有关联,这已不适应目前外向、开放的工作新趋势。由信息化互连互通带动的工作渠道的“立体化”将成为突破青年工作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⑶、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能有效共享资源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67%的青年在回答“青年工作最需要进行哪方面的加强?”的问题中给出了“有效共享资源”的答案。在团组织中存在着组织、人力、知识等多种资源,并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分散于各级组织和个人头脑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组织中每一个成员成为网络中的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直接交流不需要通过传统层级制度的渗透,在这个组织中,信息、思想和解决方案能够互相分享,使成员能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建立互利关系,发挥他们的技能与才干。

3、对青年工作信息化思想认识的三点不足⑴、对青年工作信息化概念理解的局限性通过个体访谈发现,对青年工作信息化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团干部认为青年工作信息化就是配备上网计算机,让每个青年都触网,利用网站发布会议通知等等;企业负责人对此理解为域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箱的组合;而一般技术人员则把研究开发及设备生产都与计算机相结合视为青年工作信息化。这样的理解显然存在局限性。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方面专家的咨询,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和青年工作开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状况得出,所谓青年工作信息化,是指挖掘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来整合青年工作的开发、宣传、策划、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及时为团组织的工作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要极大地改进效率,提高各环节的整合程度,以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力,服务于广大青年。归根结底,信息化是一个转变思想观念,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作发展的动态过程。⑵、对青年工作信息化作用认识的有限性通过调查发现,广大青年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是以正面理解为主,对其负面影响还缺乏全面、理性的思考。信息技术象一把双刃剑,不同的使用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垃圾信息”、“技术至上”和“去社会化”是十分值得引起重视的消极因素。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垃圾信息”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无所适从;“技术至上”并没有大幅提高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去社会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背离真实社会的情境中更加依赖于机器,造成人际沟通自由化和淡漠化的倾向。⑶、对青年工作信息化发展目标理解的模糊性对青年工作信息化发展目标,调查发现青年对此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对原有工作方式的依赖,“青年工作信息化是什么意思?为我们配电脑吧!”、“我们公司的团员青年没有信息化准备,搞起来太难。”等等的观点,说明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会对他们的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缺乏预见。团组织要服务于党组织,做好助手和后备军;要服务于青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服务于社会,带领青年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所以,“以加强服务职能为中心,通过观念转变改进工作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质量,最终建成开放互动、高度整合的青年工作平台”是符合团组织特点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是团工作的新领域,少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这对于团组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和求真务实的作风,通过运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逐步推进青年工作信息化的实施。

1、建立培训机制,促进观念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真正解决团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是顺利开展青年工作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地消除信息化的负面影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三大问题:⑴、信息化的实质是什么?⑵、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青年工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⑶、如何把握信息化手段与青年工作相结合的切入点?对此,团组织应当结合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针对自身工作特点和团干部知识结构,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通过参加行业内部的企业信息化培训班、考察已经或者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参与行业外部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沙龙等形式强化对信息化有关概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地加以运用和发展,回答好上述问题。

2、细分青年群体,提供个性服务菲利浦·科特勒曾指出,企业要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细分消费群体,并为其制订不同的营销策略是重要的手段。同样,在青年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也必须摸清青年整体情况,并对青年群体进行细分,为其定制个性化信息、提供个

性化服务,才能达到团工作效能的最大化。按照岗位性质不同,本行业青年可划分为八大群体:⑴企事业单位高阶领导;⑵各级兼专职团干部;⑶对内、对外贸易人员⑷专业技术人员;⑸中层、一般管理人员;⑹一线职工;⑺外来务工青年;⑻学生。实践证明,不同的群体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单一的工作手段很难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现有的信息技术中,专业网站是定制个性化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有效工作平台。网站通过“会员注册”功能整理会员的个人资料,适度运用“跟踪手段”搜集会员的上网习惯,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会员的性格特征。这样,网站可以投其所好向其提供专门针对其个性特点的信息,而不是以前千人一面的简单内容的堆砌。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 传统教学 多媒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支粉笔,三尺讲台”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多维教学的需要,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方式逐渐普及开来。在学术前沿的高等学府,多媒体教学设施较为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追求和掌握程度更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冷落。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会被信息化教学所替代,尚需结合教学实践慎重论证。作者在从宏观理论角度对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特点研究的同时,在其工作院校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力求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答案。

一、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之比较

(一)传统教学的存在意义

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三点:首先,传统教学能够较好的控制教学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黑板的板书,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对重点内容详细板书,对一般知识点则可一笔带过,有轻有重,有松有驰;其次,传统教学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协调课堂气氛,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犹如演员在话剧中的演出,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充满激情和活力,运用板书、语言、表情、手势以及提问等多种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室明亮的光线、师生思维的共进以及二者眼神的交互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此外,学生课堂记笔记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二次记忆,而传统的板书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相对于多媒体教学中PPT令学生目不暇接的播放速度,教师的板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同步笔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中获得对知识的强化记忆,这是任何所谓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中,运用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的多种表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得以多维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图片、声音、视频的立体情景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知识信息的传达更加形象、直观。相对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更为形象生动、新颖直观。多媒体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例如在讲授法学课程时,运用多媒体,将真实案例以视频的形式播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描述,对于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兴趣和能力非常有效。

2. 激发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探索和自我挑战。青年教师往往有着更热烈的工作热情,希望在教学上有所突破,获得学生认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工具单一,所谓的“教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式在黑板上根本无法实现。利用多媒体,青年教师能够利用网络、DV、录像等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上实现自我突破。例如笔者在讲述婚姻法时,曾带领学生拍摄了婚姻法方面的短片,剧本、表演和后期制作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使用PPT课件更加规范,减少教师板书和字体不规范造成的负面影响。青年教师粉笔字不好、板书不规范,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制作PPT课件,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带来的负面效用。规范的PPT,标准的字体,色彩、字号不同带来的层次感,呈现给学生的是更赏心悦目的知识画面。

4. 减轻粉尘污染。多媒体教学解决了众多教师的粉尘困扰,教学环境更为洁净,免除了擦黑板的污染和时间,自然更受教师欢迎。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方式的倾向性分析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方式已广泛走进校园,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多样化、高科技人才汇聚以及开放式的教学要求,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和普及在高等院校是必然趋势。

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据调查,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已占教师总数的44.7%,并且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都居于教学第一线。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具有非常强烈的群体特征:⑴知识层次高。近年来,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学历基本都在硕士以上,属于教师中的高学历群体;⑵对电脑和网络了解程度高。电脑和网络基本上是伴随着青年一代一起成长的,是青年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其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⑶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高。青年教师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显然更强,对于使用电脑和网络制作PPT课件更加得心应手,也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

笔者对所在学校31名不同院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中,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倾向性还是比较明显的:

对于“您是否喜欢使用多媒体上课?”的问题,有45%的教师选择非常喜欢,52%的教师觉得一般,只有一位教师表示不喜欢。

对于“您平时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吗?”的问题,约有65%的青年教师选择“较多”,如图1所示:

对于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时间,超过2年时间的青年教师以上的约有61% ,说明大多数青年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时间较长。

针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否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选择“明显”的教师约占35%,“一般”的教师约占55%,“不明显”的约占10%。从这些数字不难发现,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是比较认同的,但对多媒体教学并不持夸大态度。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独立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调查,22位教师回答“能”,约占71%,回答“可以做,但做的不太好”的约占23%,回答“不能”的仅有2位。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具备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多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不足和主要问题

“教学方法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只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虽然高等院校采用多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在当前环境下,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针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缺陷的分析,笔者对所在院校的100名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力求使结论更具有客观性。

(一)师生交互性差

传统教学中光线明亮的教室,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一览无余,教师的气场、激情、鼓励、提问等情绪和动作能极为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受和感知,如喜欢、疑惑、甚至厌倦,都能通过眼神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而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一般要求拉上窗帘,光线昏暗,教师和学生眼神交流受到影响。并且无论教师和学生,都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PPT上,教师需要扭头关注PPT的播放顺序,课件内容。学生在观看PPT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散性教学。最后变成“你讲你的,我看我的”。在问卷中,约有4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导致师生的课堂交流时间少了、学生无法及时的反馈信息”。

(二)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节奏太快

作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一节课的教学进度要比使用板书进行的快。这一方面是因为节省了板书时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PPT中文字和图片信息可以整段出现,比传统教学中知识信息量呈现的速度快的多。对学生来说,教师在播放PPT时,既要看,又要听,同时还需要做笔记,思维难以跟上。在问卷中,有5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会造成学生作笔记的困难”,依赖于课后拷贝教师课件而放弃笔记。30%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节奏太快,我的思维跟不上”。

(三)教师多媒体操作技术和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不经常操作多媒体的教师来说,往往会出现“开机就用15分钟”的尴尬局面,影响教学进程。教师的课件制作也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下载或教材附带的PPT,但网络下载的课件要么个性全无,要么个性极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自己的课程。并且课件制作需要技巧、时间和精力,部分教师可能无法制作精美课件。这些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学生的反感,在对多媒体教学不足之处的选择上,有2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机器操作技术欠佳”,39%的学生认为:“课件内容过于死板,全是word 文档或幻灯片过于单调”,希望教师能自己制作精美的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总结来说,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一些不足之处,诸如操作不当和课件水平,是教师主观方面引起的缺点,可以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减少其负面效果。有些则是其本身客观存在的缺陷,无法避免,但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改善和弥补。而传统教学方式所具有的诸多优势,恰恰能够弥补多媒体教学客观不足,对二者的整合优化研究,是探索适应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必须。

四、对二者整合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传统教学也不应因此消逝。在当前信息化发达的环境下,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坚持信息化教学方式改革的路上,保留传统教学的精华,二者互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道”,教学方式为“术”,教学改革的目的应当是“以道御术”,而不能单纯追求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本末倒置。

(一)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任何教学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不能被机器和课件喧宾夺主,不论使用何种设备,教师仍然是知识传播的核心。提倡教师不要坐在机器前,就着话筒,一动不动的讲满堂。应当像传统课堂上一样,站立讲课,热情饱满的面对学生,最好使用无线鼠标和教棒,在光线不够明亮的教室里,适当使用肢体语言以增加感染力。为了达到传统课堂上师生交互的良好效果,甚至可以拿着无线鼠标,近距离的接触学生,通过走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气场,再运用课堂提问、讨论等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主动跟随教师学习,同时也能够达到即时了解学生反应的目的。在笔者学校,有一位讲授大学数学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年,在他的课堂上,极富个人魅力的讲授和出神入化的自制课件,使枯燥的数学被他演绎的充满趣味,深受学生喜爱。

(二)精心准备课件,必要时使用板书

教师不能简单从网上下载或直接用教材的附带课件,应针对自己的教学重点和特点,把自己的个性放到课件中,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工具。在制作课件时,除运用基本的文字、图片外,还需要结合教学需要,尽可能的综合多种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动画、视频等,让课件生动立体起来才能获得学生认可。此外,板书作为传统教学的基本手段,优势在于教师利用板书强调教学重点,同时也留给学生思考、记笔记的时间。教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内容琐碎适合板书的部分,一定要不吝使用粉笔。正如每个教室的多媒体幕布都要给黑板留出一定位置的意义——多媒体设备永远不能完全替代黑板。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针对“您使用多媒体上课后,还愿意使用粉笔板书吗?”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当结合板书(选择基本没必要使用粉笔板书的教师,正是上文提到的运用多媒体非常纯熟的教师)。

(三)换位思考,采取多种方法弥补多媒体教学遗憾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还需要采取哪些方式,减少和弥补多媒体教学的遗憾。笔者认为,由传统教学演进的一些窍门,可以使多媒体教学更加完善。

第一,课件内容编排要与教材一致,重要内容标上教材页码。在制作课件时,如上课板书一样,将教学内容的序号、编排和教材一致,并标出页码,可使学生不产生混乱,及时记笔记,课后复习方便。如果是网络下载课件,往往不能做到该点。

第二,课件区别重点内容与辅助内容,适当留出专门时间保证学生做笔记。制作课件时,应当以字体字号、颜色和图标等区分重点内容和辅助内容,使学生对学习重点一目了然。笔记量大时,减慢课件播放速度,留出专门时间让学生记笔记。

第三,注重沟通,建立公共邮箱

课余时间和学生聊聊,问问他们对自己课程的意见建议,向学生中的电脑高手请教更好的课件制作方法等,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建立公共邮箱上传课件、讲义,更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必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刘加妹.周志坚.甄 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探讨.[J].大学数学,2005,(12):32—35

[2]杨景玉.对提高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河南教育,2011,(08):05—06

[3]杨晓宏.李鸿科.娱教"视角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5):67—70

Research on th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integration

LIU Hu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popularized. th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use multimedia teaching is more commo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combine both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7篇

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中,新老交替,吐故纳新,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何顺利传承园本教研文化精髓,确保新老教师之间的平稳过渡,实现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稳定发展,是每个幼儿园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有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管理内容、策略的研制上,较少从教学资源管理的角度去看待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从教学资源建设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内一批省、市、区级名师的教学积累与老教师自身拥有的教学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园内现有教学资源管理分类不清,检索和使用不便,同时,幼儿园对青年教师专长成长需要的教学资源了解不足,导致难以利用教学资源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试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构建一个有效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改革园本教师培训方式方法,探索一条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园本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新路,改善幼儿园教学资源积累、管理以及分享不足的现状,解决幼儿园教师队伍“二元化结构”问题,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平稳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衔接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保证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稳定提高。

二、促进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1.“3C-S”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

“3C-S”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名称源于教学资源四个管理环节(Collect-收集、Classify-分类、Change-转码、Share-分享)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该管理模式依托幼儿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经过资源分类、转码等信息化处理,通过网络虚拟技术实现不同层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使用,从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资源价值。

整个教学资源管理过程既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应用程度逐级提高的过程,又是教学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学资源汇总(Collect):根据青年教师教学资源需求,收集、整理“主题活动案例、教学活动设计、教材、书籍、素材”五类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学资源特点,进行质量审核,保证教学资源品质。

▲教学资源分类(Classify):确立检索指标,提高教学资源信息化应用。

▲教学资源转码(Change):根据文本、图片、音像、视频这四种一般性资源媒介形式对应的常见文件格式,将教学资源转化成计算机信息平台识别的语言和格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化、数据库化。

▲教学资源分享(Share):“教学资源分享”是“3C-S”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资深教师帮助、引导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借助信息平台,使用、分享教学资源获得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3C-S”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核心。

“3C-S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资源内容、来源、使用的开放,另一方面体现为教师成长的途径、方式多,教师个性化发展以及教学资源价值提升等。

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搭建

教学资源是教学有效开展所需要的所有素材和条件,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1]。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涵盖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包括各种可被教与学所利用的一切信息化资源[2]。我们在青年教师教学资源需求迫切度调查的基础上,整合幼儿园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从资源内容角度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分为以下五大类教学资源(如表1所示),它们是一种个性化、多媒体化、数据库化的交互式教学资源系列,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由选取、使用;它也不是静态的,简单的归档入库,而是强调在分享使用过程中的碰撞、思考,是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

五类教学资源按照文本、图片、音像、视频等四种一般性资源媒介形式分类,并分别转化成对应的常见文件格式,以便通过应用系统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交互式使用,分类(如表2所示)。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基本上涵盖了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不仅能有效地为班级教育教学服务,满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且为教学资源信息化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分享方式

与强调规范而有序地使用教学资源、专人负责资源库统一管理的“集中式管理模式”相比,“3C-S”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施行的是适度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为青年教师提供多内容、多层次、多方式、多工具的学习、实践机会,促进青年教师实现有个性、有创意地专业成长。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园本培训,是网络化学习。

网络化学习能力是当代人最需要着力培养并且贯穿始终、受益终身的核心能力之一[3]。在实践“3C-S”教学资源管理模式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四种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互动分享方式,分别是:阅读互动、资源点评、教材分析参考和教学素材借用,它们较好地体现了网络化学习“开放、分享、主动、互动、合作、发展、双赢”的理念。

(1)阅读互动:通过导读卡开展不同层次教师阅读互动,引发教育思想、教学智慧碰撞;

(2)资源点评:通过不同层级教师对主题活动案例、教学活动设计的点评分析,帮助青年教师完善活动设计,弥补工作短板,在二次使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凝炼、提升资源教育价值。

(3)教材分析参考:通过分析教材内容价值、分析儿童经验能力以及分析儿童学习方式,厘清了教材的教育价值,明确了教学流程,确定了教学方法。

(4)素材与工具使用:通过直接引用、参考这类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借鉴与直接帮助。

在“3C-S”教学资源管理模式中,资源点评最能体现教学资源逐级审核、多层次分享的特点,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在采用基于ASP.NET语言的MVC三层架构开发的幼儿园教学资源交互式平台,也是互动交流、吸纳专业成长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下面以教学活动设计点评为例,说明它的操作流程(如图2),教学活动设计点评有六个环节,分别是活动设计提交、班级商议、级组推荐、园领导审核、分享与交流、统计与反馈。

第一步:青年教师根据课程安排,撰写教学活动设计,设置好检索指标,按照规定的文件格式在线提交给班主任。

第二步:班主任与青年教师在线商议、调整教学活动设计,青年教师把最终修改过的教学活动设计在线上传。

第三步:年级组长检核班级讨论修改后的教学活动设计,在线推荐给教学园长审核。

第四步:教学园长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最后的审定,在教学资源交互式平台上公开发布。

第五步:全体教师在教学资源交互式平台上,点评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交流互动。

第六步:青年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交互式平台的统计功能,从评分情况、回复率、阅读率等项目对被点评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数据统计,并根据教师们反馈的意见、建议,对教学活动设计再次进行修订。

与传统的教学研讨相比,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分享更便捷,参与面更广,研讨交流更深入,更易形成教育对话,不仅促进了不同层次教师间的分享互动,协作学习,而且满足了教师个性化教学资源需求,推动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4.“3C-S”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在“3C-S”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克服幼儿园管理者、老师对原有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的惯性依赖,适应新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信息化工具对管理模式的适应度,解决幼儿园教学资源信息化应用的困惑与问题,才能促成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经过一年多的管理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效:

(1)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青年教师培养弊端,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整合了园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了教学资源库,便捷、高效地满足了青年教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需要。

(3)打破了班级、级组教研的界限,实现了青年教师之间,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跨班、跨年级、跨岗位职务的互动交流。

(4)扩大了老教师、骨干教师教学智慧的辐射示范,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新老教师专业成长双赢局面。

三、后续工作与研究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实践中修正“3C-S”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改善信息化工具,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开放性成长资源管理措施与考核指标的精细化制定,推进教学资源后台数据库建设,实现幼儿教育与IT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边建边用,以用促建”原则,完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

依靠课题组核心成员力量,按照既定模式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转码,进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建设,发挥名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专业特长,逐步完善、扩充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资源库。

2. 采用栏目版主负责制形式,深化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

开展跨级组、学科合作,建立相对自由的研究小组,以共同兴趣、关注点驱动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分享、使用,提高教学交流实效。

3. 加强青年教师成长考核,量化考核与质性考核相结合

不仅关注青年教师分享、使用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次数,更要关注青年教师在分享、使用教学资源过程中的思考、感悟,以思引行。

摘要:教学资源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笔者从教学资源管理角度入手,分析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和手段,依托幼儿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经过资源分类、转码等信息化处理,建构一套园本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网络虚拟技术实现不同层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使用,提升青年教师督导培训实效及教学资源应用价值。

关键词: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教学资源[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39812.htm#2,2013-1-30.

[2]王楠.高校教学资源库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8篇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和情感因素,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以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其中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进行集中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但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还存在有以下问题:

(1)实时性欠缺。培训内容不能及时满足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正式的教育培训课程包括在线学习资源都是长时间专门精心设计开发的。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与教师对资源需求的紧迫性相矛盾,教师们常常会觉得学习内容是落后于工作需求的。

(2)差异性不足。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有所不同,但培训过程没有顾及到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往往进行全盘学习、集中学习,导致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3)时间冗长。传统的培训占用太多工作时间或者教师的休息时间。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很难抽出过多的时间来进行集中的培训,而在休息时间进行过多的培训又不利于教师的休息,对后续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不利。

而非正式学习因其具有学习时间自主、形式自由等特点,使得该种学习更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非正式学习视角下探讨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途径,对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非正式学习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2.1 非正式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非正式学习是针对正式学习而言的。非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和场所发生的,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非正式学习的这种易发性,决定着它自身的特征:(1)学习发生的自主性;(2)学习内容的需要性;(3)学习场所、形式的自由性;(4)学习过程的协作性。

2.2 非正式学习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意义

(1)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为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非正式学习发生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需要性、学习场所形式的自由性都决定了教师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专业或是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学习与补充,从而避免了出现学习与工作、与教学、与家庭的矛盾,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快速准确地应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

(2)形式的多样性,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多方面发展。非正式学习过程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存在某些方面缺陷或不足,而实际工作又需要而发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所以学习的过程可以发生在教师的课间休息、(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55页)也可以发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3)相互协作性增强,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超越自身水平的限制。学习者是有需求才发起的学习,因此学习过程一定有与之配合或者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对象,学习者与对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性加大。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是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可能也为合作者提供了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非正式学习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途径

2.3.1 加强引导,转变教师的学习观念,形成非正式学习氛围

非正式学习虽然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但是非正式学习毕竟要求同事、朋友等各种人群之间的合作互助。因此高校应积极探讨适于高校教师交流的方式,以增进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3.2 建设相应的软硬件资源,保证非正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积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加强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也应该积极建设好相应的软硬件资源,以确保教师间的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可以建立类似于教师在线培训、学习网站等。

2.3.3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非正式学习虽然能快速解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作为高校青年教师首先应具备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同时还要不断地适应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不断地用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来充实自己。因此,高校在推进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以正式学习的形式为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从而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3.4 建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

(1)新老教师帮扶结对子,相互促进。高校应积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老教师拜师学艺、老教师带徒弟等形式,促进新老教师的完美结合,共同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提高教学水平。(2)开展经验技术交流会,整体提高。高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不定期的部署、组织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经验交流会。建立起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潮,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3)充分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资源,终身学习。作为高校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的交流平台以及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新型交流平台(如论坛、QQ群、博客等),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结束语

虽然非正式学习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应通过一定的渠道使之形成一种氛围,同时学校应加强引导与管理,使非正式学习成为提高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水平的有利帮手。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5.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3]毛齐明.教师的非正式学习简论[J].教育科学论坛,2006(2):59-60.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4.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9篇

工作室建设的总体定位和基本特性

(一) 工作室建设的总体定位

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总体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实训校区资源, 为学院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集教学、科研、服务、培训于一体的发展平台, 让优秀教师在工作室中将理论与实践、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通过传帮带的示范作用, 扶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学院培养一批“教育家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教师工作室建设的具体目标教师工作室建设力求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从“名师”这一核心要素开始, 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师资源, 增加数量, 提高质量,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一是通过教师工作室建设, 形成三个层次的学术梯队: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 数量精干;第二个层次是紧密层, 数量较多;第三个层次是松散层, 主要由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二是通过教师工作室建设, 带动相关学科、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三是通过教师工作室建设, 打造和谐共进的学术精神, 营造有利于成“名”成“家”的研究环境。四是通过教师工作室建设,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 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 工作室运行的基本特性

教师个体发展的自主性教师工作室的构建基于教师个人兴趣、专业特长及研究方向, 自愿组合, 形成项目小组或研发团队, 工作室负责人由研发团队成员民主推选产生, 统一管理工作室的日常运作。学院只负责审批工作室立项, 提供相应的启动资金, 并监管资金的使用情况, 不干预工作室内部运作。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参与工作室的项目, 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 确定自己在工作室中担任的角色, 并可根据项目推进情况, 合理安排一定的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实训、对外服务。工作室研发成果产生后, 依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成员所做的贡献大小, 获得不同的奖励或拥有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 并折合成工作量纳入业绩考核范围。

教师个体发展的开放性工作室建设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进行运作, 也可以由工作室成员集资运作, 或与院外相应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联合建设, 以股份制形式运作。校内教师可以拿项目入股、技术入股, 校外兼职教师也可以带项目进入工作室与校内教师进行合作开发, 获取成果后, 按股份获得知识产权。校外企业研发部门可以入驻学院实训校区, 与相关系部联合建设教师工作室, 作为企业研发中心, 工作室中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都是学院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和理论课主讲教师。一个项目完成后, 个别教师可以申请退出已经完成项目的项目小组, 重新选择加入其他适合发挥自己特长、满足自己专业发展需求的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 申请参与相关工作室的项目研发或实习实训。

教师个体发展的相容性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可以根据项目发展需要, 采取跨系部联合建设的方式, 允许不同教研室的教师参与相关项目攻关。对项目开发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任务, 可根据个人能力高低分工, 不强行摊派或指定, 但已经确定的任务则责任到人, 谁主管谁负责。在项目组或工作室中, 没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实验师等职称层次及社会地位高低之别, 而是依据项目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

工作室建设实践和具体成效

(一) 工作室建设实践

青年教师“六个1”工程所谓“六个1”, 即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师工作室学习和技术攻关的过程中, 做到承接1个项目、承担1个课题、编写1本教材、贡献1个专利、使用1套工具、扩展1门技术。同时, 所有项目力图通过教师工作室在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同时, 探讨以实训实验项目为载体的高职学生“双导师制”, 以实现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学生的目标。

教师教学积分考核方法在教师考核上, 实行“实训指导教师挂牌积分制度”。由学院设计好积分卡, 向学生公布实训指导教师的名单和基本情况, 由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 参与工作室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每多带1个学生, 就在其卡内增加相应的分值;每减少1个学生, 则扣减相应的分值。最后, 将学生评教的量化分数转换成积分, 由实训管理中心、教务处、人事处三个部门审定后输入教师积分卡内。在年度考核时, 将积分作为考评实训教师的重要依据, 并将积分折换成教师的实训工作量, 纳入分配体系, 与教师的收入挂钩。

“深海探珠”课程建设计划“深海探珠”课程建设计划, 是指教师要带着课程体系重构的任务深入生产一线, 带着课程体系重构的问题钻研生产工艺, 带着生产一线研究成果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着重从“三个层次, 四个节点”入手推行该计划。所谓“三个层次”, 即刚毕业的新教师和初级职称人员为初级层次, 工作3年以上的硕士和中级职称人员为中级层次, 具备博士和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为高级层次。三个层次的人员实施“深海探珠”课程建设计划的任务、过程、考核要有明显区别。所谓“四个节点”, 即接受任务、制定方案、解决问题、检验成果, 这四个节点必须进行严格论证, 并接受质量监控中心和企业的监督检查。

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中山火炬职院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规定, 凡开发区内各行业、企业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的, 均可申请“兼职教师政府津贴”, 津贴分为“基本津贴”和“奖励津贴”两大部分。凡每学期上课满30学时的兼职教师, 均可享受5 000元/年的“基本津贴”。够条件的兼职教师可申请“奖励津贴”, 最高可达2万元。同时, 根据学院“兼职教师政府津贴”领取的实施细则, 符合条件的教师可领取奖励津贴。

院士工作室制度学院利用系 (部) 现有条件, 结合社会资源, 聘请相关院士级知名专家作为顾问, 挂牌成立院士工作室, 发挥院士领军人物的作用, 聚集各方英才, 成立虚拟工程研究院。工程研究院由政府、学院和社会资源共同建立, 前期筹办主要由学院与政府负责, 根据科研开发的过程逐步引入社会资源, 最终形式为政府、学院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工程科研机构。研究院由各方共同组建的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选派研究院院长进行管理, 院长对董事会负责。在研究院下根据各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研究所, 在研究所下组成由具体项目支撑的实验室, 人员由院、所、实验室三级人员组成。工程研究院人员除了各系部专业教师以外, 可面向社会征求能够带领学生实训的兼职教师及自带项目研究的专业人才参与相关研究所、实验室的研发工作。

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师工作量包括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工作量三大部分, 其中教学工作量占70%, 科研工作量占20%, 社会服务工作量占10%。教师工作量制度将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加以量化, 与教师的课时酬金和绩效奖金挂钩。按制度规定, 具备副高以上 (含博士) 职称人员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量可以冲抵教学工作量, 但教学工作量不可冲抵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量。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可以冲抵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量, 但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量不可冲抵教学工作量。此举既可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又可为有条件进行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教师提供制度保障。

(二) 工作室建设实效

在学院配套政策的支撑下, 教师工作室在推进教师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教师个人发展学院全体青年教师在工作、学习上以务实的眼光和进取的心态, 自觉地将自身前途与学院、社会发展相结合, 努力在服务奉献、求知尚善中设计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 (1) 教师价值观念引领社会风尚。青年教师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能正确看待金钱, 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名利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相信诚信是做人之本。92.5%的青年教师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98.75%的青年教师认为“诚信是做人之本”;86.25%的青年教师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85%的青年教师赞同“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仅有11.25%的青年教师非常赞同“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的观点。 (2) 教师心灵皈依学院精神家园。青年教师能深刻理解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 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为抓手, 以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 以改革办学体制机制为动力, 以配合经济与社会转型升级为宗旨, 努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山火炬模式’, 探索出一条内涵发展、面向市场、花小钱办大事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的内涵实质, 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立德、明志、精业、惟新”的校园精神, 能认同“学院就是自己干事创业的理想场所, 我就是学院所需要的教师”。 (3) 教师师德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能做到以德立教, 以德立身, 做到做人有品位, 求知有方法。32.50%和33.75%的青年教师对“公民道德观念淡漠”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问题”表示担忧;60%的教师赞同“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2013年中山市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评选中, 学院共有22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荣誉, 2名教师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其中, 有13名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在教师工作室中承担项目开发工作的教师有8名。学院在2012年年度考核中获得市级优秀教师称号的共有36人, 其中青年教师18人, 占50%。

教师教学发展 (1) 课程教材设计水平大幅提高。学院依托工作室建设资助院级精品课程38门, 每门课程资助经费4~8万元;建成网络精品课程50门, 每门课程资助经费2~3万元。出版校企合作教材立项36个;非出版、自编校企合作教材立项45个;自编讲义立项61个;实践指导书立项68个。有3位青年教师撰著的3本实训教材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成功立项。由工作室教师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建设的精品课程20门, 网络精品课程40门。编写教材30部, 讲义40部, 实践指导书35部。 (2) 教育教学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学院教务处每年举行全院教师说课、教案设计、教学全能比武大赛, 青年教师参与人数逐年增加, 尤其是在工作室历练过的青年教师, 往往能在众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中出奇制胜, 成为教坛新秀。在2010—2013年教学综合技能比武中, 有过教师工作室经历的教师教学技能明显胜过没有参与工作室项目的教师。在近三年的教师教学综合技能比武中, 青年教师获奖人数明显增加, 2013年成绩尤其突出, 说课比赛的一、二等奖6个名额全部被青年教师获得。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金奖5个, 银奖5个, 二等奖3个, 其他奖项41个;参加广东省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6个, 二等奖10个。

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专业研发能力稳步提升。近三年来, 学院通过工作室建设, 以项目推动学院教学研究、实验实训工作, 在科研立项、专利申请方面取得很大成绩, 取得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44个、市级立项157个、实用新型200项、发明专利70项,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5篇, 出版著作55部。其中, “光学工程技术和产品检测服务平台建设”获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立项, 有一个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培养的40余名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研发部门, 60余名专任教师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数超过150项。 (2) 教师专业基本素质渐进提高。在2009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前, 学院有中级职称的教师64人、骨干教师20人、专业带头人9人、具备硕士学历 (学位) 的教师100人、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135人、省级技术能手1人。现在, 学院教职工总数为460人, 其中, 具备正高职称的14人, 具备副高职称的68人, 具备中级职称的203人。具备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教师200人, 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227人,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182人。与2009年相比, 具备中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增长275%, 专业带头人增长211%, 晋升硕士学历 (学位) 的增长67%, 进修博士学位的人数增长65%, 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数增长68%,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增长82%。

教师组织发展 (1)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越发宽阔。自2010年始, 中山火炬职院首次建立“新能源工作室”, 现已拥有“LED工作室”、“咀香园食品包装研究中心”等10个工作室。以入驻我院的中荣包装印刷技术研发工作室、新能源工作室、机械加工工作室为基础, 联合企业共同申报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备制造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一个省级“新型电光源 (LED) 技术实训基地”。同时, 以精细化工工作室为基础, 联合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共同建立了“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健康产品分中心”协同创新平台。 (2) 区域社会服务能力越发拓展。“新能源工作室”已培养40余名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研发部门, 60余名专任教师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其系列专利的无形资产评估就达7.9亿元, 已与企业达成3年框架性生产合同意向, 预计产值近80亿元, 拟在中山高新区建成总投资达15亿元的充电设备产业基地, 引领电动汽车充电产业的发展。

工作室建设实践的主要瓶颈和突围路径

工作室建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 自身持续发展也遭遇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困境, 需要从国家、学院、个人三个层面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一) 工作室建设实践的主要瓶颈

股份合作机制的瓶颈学院与企业试行的多形式股份制合作共建教师工作室或研发中心正处于初期试行阶段, 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 许多合作企业都希望与学院建立完全的股份制合作关系, 但受国有资产入股的诸多限制, 一时还不能满足企业的愿望,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成效。

内部运行机制的瓶颈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 学院教学管理重心逐步下移, 并形成了形式多样、具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的教学业务和服务领域也日益增加、逐渐扩大, 原有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成为学院提高日常管理效率、推进教学改革的瓶颈, 内部治理机制创新已成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 教师工作室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潜力才会越发强劲。

(二) 工作室建设实践的突围路径

国家层面:创造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部条件一是政策定位要谋求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在保障教师发展自由的同时, 施以一定的制度约束。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 需要高校教师共同承担。多样化社会倡导教师的多样性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教师发展政策的作用要旨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文化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 而非形成对某一方面硬性要求和定量标准的规约, 要依据学术自由原则, 激发教师内在发展动力, 鼓励学术创新和能力提高, 重视高校教师道德、心理方面的诉求。二是价值选择要回归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本身。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价值选择的关键在于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并不能较好地反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现状和问题, 而是经由“自上而下”的过程, 很难实现以高校教师为政策利益主体进行政策的价值选择。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实为教师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价值选择必须回归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本身, 回归到政策利益主体。应将高校教师的真实需求作为价值选择的焦点,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三是教育立法要鼓励高校教师参与政策决策。教师发展政策脱离高校教师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参与教育决策的范围、深度不够, 不能充分表达广大教师的决策态度和利益目标。要用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培育社团, 扶持教师参与教育决策, 规范政府决策者的决策程序, 确保教师话语权的法制化。同时, 要通过立法方式建立教师参与教育决策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 对参与政策实际问题研究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资助, 奖励在政策实际问题化解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要运用好回避、评价机制, 发挥政策评价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 确保教育决策程序的公平正义。

高校层面:完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部条件一是校园精神要体现“以师为本”的发展理念。校园精神是一种心灵教育力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强化文化引领作用, 需要以人为本。在管理过程中, 要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把教师作为管理主体。中山火炬职院通过在教师中树立学院发展的共同愿景, 促使教师把学院发展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使命、所扮演的角色, 鼓励教师全程参与改革, 让教师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充分展示了教职员工的主人地位, 塑造了“同伴互助、相互依赖、相互欣赏, 互相支持”的教师文化, 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深入改革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制度体系要形成多元互补的支撑结构。高校教师发展计划经由学校、院 (系) 初定后, 一定要交由教师讨论修改后方可生效, 作为教师个人发展的参照, 把个人专业发展需求与学校整体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使个人的专业发展融入整体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允许教师按照个人的学习愿望与学习需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的评价不能以区分教师优劣作为目标, 而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性评价。同时,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师发展成本分担制度, 协调进修教师与在岗教师待遇分配的矛盾, 减少教师进修选择的盲目性与不计成本的问题, 增强教师进修的自主意识、效益意识与成本观念。教师工作室制度就是中山火炬职院将国家层面教师培训政策转化为校本教师发展制度的有力举措。同时, 要采取教师工作量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 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 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 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双赢目标。三是组织文化要倡导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高校教师以学科和专业的分化为基础, 形成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学术共同体。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自身知识、能力的优势, 教师工作室在推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结果。要在专业共同体内外营造一种支持性的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 让学校成为合作、对话、分享的家园和促进专业发展的社区, 减少教师职业的孤独感, 增进教师对组织的投入效能,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教师层面:构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是自我反思要成为专业自主发展的行为惯习。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知识不足、方法欠缺、目标不明等困境, 也只有自我清楚专业发展进程受阻的根源, 有必要养成一种辩证的否定自我行为的反思惯习。在日常成长中, 可尝试采取录像反思、日记反思、从学习者角度反思、在与同事及专家的交流中反思以及通过向学生征询意见反思等多样化的反思路径, 树立一种追求专业卓越的理想信念, 用内在信念点燃专业发展的引擎。二是发展境界要形成专业自主发展的教育哲学。美国教育家乔治·奈勒有言:“无论你干哪一行业, 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 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 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 那么我们就会茫然无所适从。”当前, 从国家、高校及教师层面,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将专业发展定位于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上, 这种认识有碍于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个人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基础上积累而形成的对教育的基本看法, 即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 可以使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建构和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 不仅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更是一个智慧的教师的必然选择, 是教师提升教育境界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教师个人要通过认真读书、接受培训、反思实践、潜心研究四个途径, 有效提升自我教育素质并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 以实现专业发展上的自我超越。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 已成为高校追求卓越质量、内涵发展的时代诉求。工作室建设将“国家师培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需求”, 可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在推动教师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和组织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工作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EB/OL]. (2014-05-08) .www.docin.com...834.html.

[2]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28.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自信心,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 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师德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精神和能力。本文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为例, 结合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进行探析。

一、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形成了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等多元化的师资结构, 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也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可以说, 大多数青年教师注重师德修养, 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不可否认的是, 部分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一)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有益尝试

1.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各系 (部) 聘请了教学技能精湛、师德高尚、社会声誉良好的中老年骨干教师、离退休教师、学科建设带头人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 通过“多对一”、“一对一”的形式和“传、帮、带”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实行青年教师职业技能达标制和顶岗实习制, 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技能。

(1) 青年教师“职业技能达标制”是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师德师能建设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一项典型做法。首先, 由学院与行业专家按照行业要求共同制定职业能力标准, 提出职业能力培养计划;其次, 由系 (部) 领导、教研室主任以及具有工程师、技师以上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督导组成职业能力达标考核工作小组, 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培养计划以及职业能力考核方案, 按照教学基本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对青年教师基本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和达标考核, 对考核合格、达到行业要求的颁发合格证书, 取得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资格, 否则进入下一轮职业技术培训直到达到行业要求为止。 (2) 实行青年教师顶岗实习制。学院紧紧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青年教师按计划轮流到公司、企业顶岗实习。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通过引进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以及对青年教师顶岗实习等途径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主要问题。

与全国其他高校师德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一是个别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不足, 职业认同感低。二是少数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进取心不足。三是部分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四是相当部分青年教师朝三暮四, 归宿感不强。

2. 原因及其分析。

(1) 教师自身方面。一是对高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缺乏信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二是一些青年教师对学校发展历史与现状不清楚, 对学校发展方向不了解以及对发展前景缺乏信心, 引起部分青年教师单位归宿感不强。三是个别青年教师不具备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 缺少从事教育职业的起码条件。 (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是受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二是受社会上不尊师重教, 甚至歧视教师现象的影响。三是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反差带来教师心理失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发挥和良好师德的养成。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部分青年教师的“自尊心”、挫伤了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二、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途径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教师, 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

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教师, 既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 思想上有些波动也在情理之中。因此, 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教师, 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即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年教师认识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帮助青年教师坚定终生从教、乐于从教的决心与信心。

(二) 严把师资入口关, 加强过程管理

一是在引进教师时要严格把好入口关, 坚持宁缺勿滥的人才引进原则。不仅要注重学历层次, 还要注重师德觉悟;不仅要考查应聘人员的专业基础, 还要考查应聘人员的道德素养以及从事教育职业的决心。二是加强过程管理, 坚持师德师能并重的教师考评原则。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既考核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又考评师德师风水平。制定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标准, 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家长评价和组织考查相结合的全时空师德师能考评机制[1]。

(三) 树立职业自信心, 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唯有“信其道”才能“乐其道”, 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职业自信心, 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一是组织全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 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文件。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2002年和2005年, 分别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领导人也发表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之一, 必须切实抓紧抓实抓好。2007年, 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考察时指出:一定要把职业教育办好。二是在青年教师中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有关知识。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不管是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都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不断明朗化。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 而不是一个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等的教育层次, 这种认识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三是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 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急需要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四) 加强教育培养, 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

对教师进行教育培养是提高师德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增强青年教师师德意识。首先, 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武装青年教师头脑, 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 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 组织全体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不断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2]。再次, 大力宣传师德先进模范人物, 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二是通过多种途径, 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聘请师德修养高、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优的中老年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 帮助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科研上以及道德品质上快速成长;通过定期、不定期进修培训,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学术交流, 拓宽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面, 活跃学术氛围。

(五) 创建公平民主的工作环境, 激发青年教师的上进心

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人在实现基本的生存需求后, 实现自我价值将是最高追求。因此, 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 构建和谐、民主的“干群关系”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潜力, 维护集体利益。

教师考核、日常管理和发展平台如果能做到既有利益和机会均等, 必将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最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一是管理制度、考核指标设计时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 发展平台追求机会均等。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在工资待遇、管理理念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而且这种外部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因此, 在追求最大外部利益的同时必须追求内部最大程度的公平, 以此体现对教师价值和利益的尊重, 体现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二是日常管理尽可能做到民主平等。日常管理是否民主, 关系到管理者人格魅力的高低, 也关系到教职员工是否具有团结心和凝聚力。在布置工作、日常谈话时, 领导层能保持一颗“平民心”, 切实体现民主平等, 是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

(六) 增强青年教师的单位归宿感, 培养集体荣誉感

爱或者恨是主体对客体在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反应。当一件事物在主体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时, 就容易对客体产生爱慕之心;反之, 则是憎恨, 进而引起主体产生维护、美化或诋毁、丑化客体形象的行为。因此, 要使教师喜欢自己所在的单位, 就应该让学校美好的一面展现在教师面前并占据教师的心灵以此产生自豪感, 增强教师的归宿感。首先, 利用各种途径在全体教师中, 特别是近年引进的教师中普及学院的光辉历史以及发展轨迹等知识, 培养青年教师的集体荣誉感。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高等足以让全体教师自豪的一面。其次, 让青年教师明确自身所在高职院校在一定区域和行业内所处的地位, 培养青年教师的单位归宿感。许多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优势, 甚至成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和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一定的区域内、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2) .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取代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没有提高,不少学生和教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一个屏幕或者一个工具,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以及怎样弥补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中学课堂中,来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在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路,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设计问题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发展,信息技术也一样。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不能只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也可以扩大到地域、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

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迁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学识,更好地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从问题概要、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三个方面考虑。就问题概要来说,可以从问题产生的背景方面考虑,即在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个方面考虑,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信息的获取提供知识。从问题本身方面考虑,问题是学生发问的原动力,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存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问题的可操控空间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

(1)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思维会有局限,将遇到的问题交给计算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媒体的应用技术。

(2)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计算机可以充当巨大的知识储存库,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知识,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个人的认知和学习空间。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将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学带来方便,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处理不同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3-4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23-25.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5-58.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 第12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对策

一、高等铁道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状况分析

(一) 青年教师学历、职称偏低, 科研成果层次不高

通过对我校256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职称、学历和科研进行的统计显示:从青年教师学历分布来看, 高学历者还比较少, 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56人, 占22%, 青年教师中大多数学历为学士, 占62%。从青年教师职称分布来看, 我校青年教师职称以助教和讲师为主, 占81%, 副高以上职称不多, 只占2%。可见我校青年教师职称及学历普遍偏低。从2013年我校科研成果来看, 我校发表的323篇论文中由青年教师发表的为149篇, 占46%;其中青年教师发表核心论文15篇, 占我校总发表核心论文的37%。而在我校2013年教师承担的54项课题中, 青年教师承担12项, 占22%;其中省级以上课题20项, 青年教师承担3项, 占15%。说明目前我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 青年教师还不是学校科研的主力军。

(二) 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 科研精力不足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 需要大量掌握铁路高新技术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伴随而来的是我校铁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而青年教师自然就成为了教学的主力军。以我校为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一个年级就达到6个班, 而有些相近专业的班级又有相同的课程, 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各层次教学质量的评估都要求教师注重教案的撰写、PPT课件的制作、教学资料的准备等, 这些繁重的教学准备工作占据了青年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同时青年教师面临学业深造、家庭事务等压力, 这些使青年教师不能静下心来从事科研活动, 更谈不上提高科研能力, 也就无法将科研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

(三) 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研究方向不明确, 科研经验不足

科研是高等铁道职业院校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科研工作也就成为高等铁道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然而, 青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够, 总觉得从事科研工作是有高级职称教师的事情, 和自己没有关系, 认为自己资历不高, 无法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当前自己的职责是完成好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水平。而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 在选择研究领域和方向时, 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 对学科发展前沿认识不够, 不能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与从事的专业学科有效地结合, 面对科研工作无所适从。不少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科研方向、研究特色等不了解, 难以融入到科研团队, 也就无法开展科研工作。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项目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 同时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无法将自己专业知识用来解决实际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问题, 而更多地只是满足于从事理论研究, 发表几篇论文, 这样无形中淡化了科研意识, 也无法积累自身的科研经验。

(四) 学校现有的科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缺乏针对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1.学校有科研工作的量化指标, 许多青年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工作量及评职称的需要, 片面追求小课题的研究, 发表几篇论文应付, 而不愿承担较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2.学校在科研工作中论资排辈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成功率很低, 在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立项中, 还主要是以高职称的老教师为主, 甚至有些重点课题要求必须具备高级职称才能申报, 这也就打击了青年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3.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得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 科研课题申报经验不足, 也导致申报成功率降低。显然, 在这样的科研氛围里, 我校的青年教师很难对我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问题展开研究, 为政府部门及国家铁路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不利于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工作态度, 而且容易使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 最终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提高高等铁道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 青年教师需要自我完善, 自我提升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要丰富知识结构, 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观念。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视野宽、知识面全、知识结构完整, 同时还应了解最新专业学术发展及有关政策规定。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往往是青年教师的弱项, 因此,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要加强学习, 努力钻研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平时要坚持读一些理论书籍或刊物, 学习科研方法, 广泛地了解有关科研方面的信息。以我校为例,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也在发展变化, 这就要求广大青年教师要扩大视野, 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既要掌握相关铁路、城市轨道学科方面的知识, 还要学习了解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 把平时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行业发展相联系,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从事教学科研活动, 而不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审及完成学校分配的科研工作量。

2.青年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繁重, 如何处理好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的关系极为重要。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工作的累积, 有助于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 而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讲台不久, 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备课,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积累和掌握相关专业的技能, 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要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发掘有新意的课题。青年教师在还没有能力主持完成中大型课题前, 要积极参与校级课题的申报,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积累科研经验, 为以后从事重点项目研究打下基础。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为自己创造参与课题科研的机会, 主动参与由老教师主持的重点课题, 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科研方法, 拓宽科研视野, 从中找出自身的缺陷、差距, 为今后自己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二)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学校要不断完善现行科研管理奖励机制, 建立灵活多样的科研和人才管理制度。学校要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减轻教学任务, 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1.学校在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时, 要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 对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要作为一项硬性指标, 使教师科研活动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有进行科研活动的压力。在绩效考核的制度设计时, 应适当考虑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 保证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 调动科研积极性。学校在制定科研项目申报制度时, 应向青年教师倾斜, 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申报的积极性。而在省部级以上课题申报中, 要给予青年教师同等申报的机会。同时学校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大力扶持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 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科研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来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3.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举办讲座, 让青年教师了解更多的科研政策、课题申报流程、技巧及成功经验和方法。在青年教师准备申报课题时, 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解答他们在科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学校要重视“老带新”的科研团队模式,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的科研团队, 参与课题组的研究, 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老带新”的培养模式能够加快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从而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 加强校企合作, 为青年教师的科研提供平台

学校要广泛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与企业、政府部门发挥协同效应。同时地方政府应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 在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安排和科技投入上予以学校倾斜和扶持。这样地方政府、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宝贵的科研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也有更广阔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积极探索校企科研合作的新思路。通过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的科研合作, 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例如我校与南宁铁路局、广州铁路 (集团) 公司、南宁地铁、广州地铁、青岛地铁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多元合作办学机制, 成立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等, 开展校企人员互聘互兼工作。这样青年教师可以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成果推广, 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青年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科研意识, 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掌握当今科研的发展态势, 运用科学的科研方法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同时, 学校要加强科研配套建设, 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力度, 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科研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高扩昌.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

[2]易帆.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 2013 (4) .

[3]周慧.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及科研能力的提高[J].黑河学刊, 2012 (10) .

上一篇: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下一篇:计算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