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化学课堂

2024-09-10

构建理想化学课堂(精选12篇)

构建理想化学课堂 第1篇

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点、面整合和渗透

从化学知识本身而言, 化学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在初中的教学中, 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是化学学科中较为简单而且比较容易掌握的.对于刚进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 学习化学特别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模块时难度较大.首先, 他们在初中积累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材都比较少;其次, 对于初中化学, 他们绝大数情况都是死记硬背;再次, 他们很会背概念, 但是却不会用概念判断更不会灵活应用概念.鉴于学生的特点, 我觉得在知识传授过程中, 要提高效率, 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学生的点、面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点、面的整合和渗透.

1.教师充分了解学情,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通过点、面的训练和结合得到提升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 化学知识点虽然不多, 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掌握较全面, 有的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知识是一知半解.所以在教学时, 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的话, 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盲目性, 处理教材不够贴近学生的基础水平, 教学缺乏针对性, 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课前除了要备好书本以外, 更要对学生个体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样在备课前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基础较差学生和基础较好学生的问题设计.为此, 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深入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见的非金属元素的性质.所以, 我在上课之前, 就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这里面包括基础较好的学生, 也包括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调查问卷中, 我设计了以下题目:①你所知道的单质有哪些?②你知道这些单质的哪些性质?③你在学习某一新物质时,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④你认为的化学是否就是化学方程式的综合.⑤你对现有所学的高中化学知识是否进行过整合.

调查发现, 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一般物质的研究都会有正确的思路, 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不是他们的难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提到化学, 他们最为头疼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记忆, 对于学习化学物质, 没有基本的学习思路.

所以, 经过这样的学情调查后, 我在备课时就有针对的对于学法和学习思路进行一个总结.并且在班级中分成若干小组, 让比较优秀的学生个体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个体, 然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帮互助.从学生个体的点、到小组的面, 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互帮互助中, 消除学习化学的恐惧, 并且产生兴趣.

(2)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能力在点、面上得到提高

在元素化合物学习时, 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对所学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应用.有的可能很直接就可以找到, 有的需要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才能解决.那么我在课堂上的综合问题的呈现应该是按照怎样的程序体现, 就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前就预先准备了一些常识性问题, 首先让学生个体解决, 了解解决情况;然后再次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了解讨论结果, 或遇到无法解决时, 给予一定的点拨或讲解.这样我就能够全面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会因为低估学生的能力而包办了一切问题, 压抑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为盲目的追求难题而让学生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 压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的过程中, 个体的力量, 团体的力量应该充分结合, 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之间点、面结合.

2.学生也应充分做好任务型预习工作, 充分了解老师的教学思路, 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把握和教学难点的解决手段, 有极大的好处.但是, 如果学生对此极不配合或者因为能力和基础上的原因而不能和老师更好的配合, 我觉得也是事倍功半的.所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除了老师要了解学生外, 学生要更好的了解老师.那么, 关键的预习是少不了的.那么怎么预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觉得关键还是教师.预习不是学生简单的看看书或者看看参考书, 背背方程式, 关键是预习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并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 那么, 教师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可以是讲义, 也可以是动手实验的思考, 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最好将关键的知识点用问题的形式体现, 课堂环节中多多考察课前预习是效果, 这样学生会更有思路, 更有目标, 更能了解老师, 课堂环节的效果将更好.

二、知识之间的点、面整合和渗透

构建理想课堂学习心得 第2篇

蔡小合

年后十三,我在十三中听取了太谷专家林建霞的报告,深受体会,先总结如下: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的教学观念会导致与之相应的、并受其指导和调控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首先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有强烈的效率意识和时间观念,教师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钻研业务、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开拓创新等一系列工作莫不都是以一定时间内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为目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追求。要解决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二者之间的矛盾,最为理想的突破口就是教学有效性提高。其次要理解学生,正确看待学生。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因此,学生观的正确与否,成为师生活动能否协调高效进行的首要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要弘扬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能学习得主动,积极思维,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检验学生上课是否在积思考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就教师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产生置疑,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课堂上一环扣一环,处处设疑,步步紧逼,学生情绪振奋,兴趣盎然,课已尽而意无穷”。第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这些问题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在备课、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教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启发学生置疑、思考。“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对学生采取“微笑、激励、共鸣”,促使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学习。

三、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是教师在台上讲独角戏而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在一定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只是单方面取决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努力程度,而是最主要地依赖于教师智慧特征和努力程度所造成的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以及有机统一的状况;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洞察和有效利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实现教学主体的有效互动。就要实现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也要考虑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情感需求和非认知的心理状况。

课堂教学的互动应实现教师的“因学而教”和学生的“因教而学”的有机统一。做到“以教促学,以学为本”。“因学而教”是从教师适应学生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活动,由于学生是课堂上极为重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定作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光有教师单方的主观努力和发挥是不够的。做到“学大于教”,“教是为了不教”。“因教而学”是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的学习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活动,学生要能自觉认识教师的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的教学,从而达到实现有效学的目的。

四、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记忆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可重复学习,可以进行远程教育,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育经费,降低教育成本;运用多媒体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活动,可使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易于理解,尤其是用图片、动画和视频就更直观更形象。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性好的特点,从而加快学生对认知内容的理解及消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理解深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科学紧凑,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节省下的时间,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从而达到加大课堂内容信息置、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同时由于课件可以反复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课堂工作劳动量。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面图时间,而且表达内容直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高中化学理想课堂创设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想课堂;兴趣;教学准备

谈到理想课堂的创设,很多教育专家提出了比较有建设性意义的见解。笔者在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汲取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同事们交流加上本人研究思索,觉得最理想的高中化学课堂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给学生足够的成就感、存在感、幸福感,让每一位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在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去探索化学学科的奥秘,充分享受成功的幸福。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很欣喜的有了更多的收获,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绝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化学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要通过教师进行积极正确科学地引导。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教者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速率”,一味喋喋不休的讲授,让学生机械地去听、去看、去机械模仿,要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会、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并自主释疑。

如进行“钠与水反应”演示实验时,教者可事先预设以下问题:钠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可以用小刀切割?又为什么要用滤纸将钠表面的煤油吸干?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完成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为什么钠会熔成小球并浮于水面,又为什么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又为什么会显红色?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主动释疑,师生很好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并理性思考,从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化学产生兴趣,学习起来必定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做化学演示实验,条件许可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也能使学生适应新的阶段的学习。由于初中阶段化学学习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很容易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笔者总是在第一课上课时向学生介绍高中和初中化学学科特异同,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之后的日常教学也有意识的在讲授中渗透学习方法和技巧。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语言、教学设计等方面做更充分的准备,避免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记忆,使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学习。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劳,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引导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品尝发现的喜悦。部分教师因担心教学时间不足,学生活动多了可能使得教学节奏变慢,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若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获得的知识,其掌握的程度会大大提高,避免教师多次重复劳动,可能会节省很多教学实间,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新要求。

二、精心课堂准备,借助合理环节安排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特别喜欢参与课堂研究,有机会就向同仁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总是将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本人进行对比,学习别人的闪光点,避免上课时在课堂准备和课堂实施中出现遗憾。伴随着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教学准备特别容易被教师误认为就是制作课件,很多教师很可能只是在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适当修改就走上了讲台,笔者觉得这种做法绝不可取。在进入课堂前,应该依据本校、本班学生的知识建构等方面的特点,参考往年的教学课件、教学笔记、导学案,寻找最新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热点和重点资源,尽量使得课堂设计能够严谨、有序,即包含教学目标,更有每一环节出现情况的预案,绝不能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使得课堂教学存在遗憾。在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体系准确把握下,哪些由教师简短讲解,哪些需要当堂反馈,哪些可以使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哪些需小组讨论均应多次斟酌并和同事们交流后确定。在精心准备后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更加从容,也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避免出现卡壳现象影响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也是学生最期盼的,最流连忘返的,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期待化学教师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就不需要担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了。

三、坚持自我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提供保障

笔者多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对此,我不敢苟同,真正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不能只给学生水,应给学生一汪泉。伴随新形势的发展,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应培养能够终生学习的学生,而不只是机械应试的书呆子,学生离开校门的时候突然会发现其实自己的高中生涯压根没学到什么,这也是教育的悲哀。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研究的意识和行为,我们才能培养新世纪需要的知能结合的人才,这也是近年来高中命题的发展趋势所在。时下的高中化学教师不仅仅要研究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发展趋势,更需要大量阅读教育专著,聆听专家讲座,多写些读后感和听后感,将自己的所得和同事、网友、论坛坛友进行交流,通过不断的碰撞产生更多的思维智慧,在更高的层次完善自我。在读书方面一定要坚持,及时结合典型案例撰写教学随感,在每节课后有感而发做好教后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时总结反思。

构建理想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第4篇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于漪老师也常讲:“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 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 作为教师, 就应该了解学生, 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爱好兴趣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他们崇尚民主、平等, 不愿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烈, 他们善于质疑、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看法。同时他们身上也有明显的缺点, 比如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情感脆弱、意志品质不强、不善于吃苦耐劳。作为语文教师, 对当代中学生施教时不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这些共性, 而且要练就一双慧眼, 把握它们的个性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陶行知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 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才有可能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 才会有更多灵感的火花、新奇的见解,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情境中产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 使学生身历其境, 受到熏陶。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 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 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 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于漪老师是最讲究声情并茂、熏陶感染的。在讲《春》时, 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 “一提到春天, 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 就会觉得有无限的升级、无穷的力量。”讲课一开始, 于老师便把学生带进了美妙的春色之中, 学生也被这样的意境所感染,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情景。《庄子·渔夫》说:“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作为语文教师, 要真正倾心于语文, 受到课文中优美的事物、崇高的思想、机智的语言所感染, 然后以自己丰富的情感、热烈的激情和有魅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荡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心有所感, 智有所启, 情有所思。

三、为学生创造一个兴趣世界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都说明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教师要根据中学生好奇、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 充分利用语文科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 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 创设情境, 以各种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动脑动手动口动耳动眼,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体验中收获。

科技的发展也丰富了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以直观便利、省时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被一线教师所使用, 不仅能拓展课堂容量,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视听, 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学生诵读了课文之后观看相应的电视剧片段, 比较异同, 通过比较, 加深理解, 升华认识。学习《再别康桥》时, 通过展示康桥的优美图片, 将学生引入旖旎迷人的康桥, 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 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 以帮助学生体味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语文与生活同在, 生活是语文之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仅凭一堂课、一本教材是不够的。拓展语文课堂, 将语文与生活相融, 语文天地会更广阔, 学生思维会越活跃。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投入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在大雪的早晨, 让学生玩味“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果;在肃杀的秋天, 让学生体味“但寒烟衰草凝绿”的萧索;在夜晚静坐窗前, 遥对星空, 思接千里, 神游八极, 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此外, 一个富有情趣的店名, 一次精彩的演讲, 一句绝妙的春联, ……都会让语文学习妙趣横生。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 只打开一翼, 自然飞行无力, 只有双翼并举, 才能自由飞翔。”

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世界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而要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能力, 需要在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于漪老师曾说:“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 要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 当然这不是形式主义的、按电钮式的活跃, 而是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真正活跃。”她还说:“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批批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带领学生充分参加探索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能从词句表面深入到篇章, 由点及面, 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尤其在一些看似寻常实则关键处设疑, 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一句“东京也无非如此”, 大部分学生都会一带而过, 然而于漪老师巧妙设疑:“为什么此处用‘也’?”学生思考分析后就会读出其中鲁迅的满腔悲愤。

此外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适宜的条件, 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 有所发现。对于学生的问题, 尤其是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可能是浅显的, 但决不能漠视, 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不跨出第一步, 就难以有百步后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 如逆向思维的方法, 比较思维的方法, 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发散思维的训练,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构建理想化学课堂 第5篇

遄台中学 康国霞

遄台中学立足课堂,认真钻研,分别围绕集体备课、小组合作、教育科研、学科展示等方面探索理想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把我校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与所有的数学教师分享。

一、集体备课,精心预设理想课堂

构建理想课堂——必须从解读教材、优化备课做起。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是迈向理想课堂坚实的第一步。遄台中学的老师们把激情融入集体备课,把备课当做一种创造,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资料去设计心目中最精彩的教学方案。他们对单元章节总体目标的设置、单课时教学设计的讨论、单元练习的选用、单课时课件的制作、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等一系列进行全面的探讨。按照“个人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个性设计与反思”的程序运作,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汇集了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智慧,优化教学预设,为构建理想课堂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同学们划分为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既达到平衡又便于公平竞争。因为要以小组为单位对外竞争,同学们不想给小组抹黑,在学习上主动互相帮助。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活动”。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从依赖老师中走出来,让优秀的学生成为老师真正的助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育科研,探索反思理想课堂

近年来,遄台中学的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多元互助合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追求卓越品质的理想课堂。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说、讲、评”活动。讲课的教师先在教研组内说自己的课,同组的教师听课,评课,讲课的教师再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写出改进方法。依据《临淄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校内优质课比赛活动。优质课比赛更多地注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对学生的评价多元而且富有激励性。组织教师进行了新教育实验课题——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根据理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题组成员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就理想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讨,然后进行课例试验研讨优化,汲取有效的经验,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

四、学科展示,分享课堂教育智慧

追寻有效教学 构建理想课堂 第6篇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而又恰当地选用,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一、任务提出,引导活动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宗旨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会到学生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指导。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内容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还有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要相互关联,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受家庭环境、生理素质、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为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层教学法,感到效果很好。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从而使各层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较好地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放低起点,尽量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教学,直观展示操作,然后通过模仿示范,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尝试探究,教师适时帮助,解决任务,尽可能使其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协助教师帮助同学,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设置任务时也注意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操作练习。 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到达了标点,树立了自信,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水到渠成地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从而充分地展示自我。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内交流,合作沟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差异比较大,为了弥补这种现状,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效合理地建立学习小组,对我们驾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我是通过给学生发放信息技术水平自我评估表,然后根据获取学生的信息来初步分组的,将男生、女生、成绩好的和电脑操作好的学生搭配开,使得各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再让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果,适当的时候我还会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孩子,他们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在课堂上会随时发生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如果能够正确而巧妙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就会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对一节课而言,预设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尊重,是有序和高效教学的前提,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是巧妙与智慧教学的关键。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作为教师要想使得“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备课,弹性设计教学,多方面了解学生,尽力掌握学生的“现有起点”, 巧妙利用即时信息,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从而保障教学的有序性,诱发动态生成。

构建理想化学课堂 第7篇

如何在教给孩子应试能力的同时, 也教给孩子更重要的社会生存能力, 是中国教育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那么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生存能力呢?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固然重要, 但如果只有想象力而不动手实践, 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汽车和飞机。所以除了想象力, 我们还需要创造力。

爱迪生对创造力有一个精辟的诠释:“天才就是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 而那1%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回顾我们当今的教育, 孩子们虽然付出了99%的努力甚至更多, 整天沉浸在题海之中, 但却扼杀了更重要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创造力不但需要有艰辛的血汗付出, 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感相伴。

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够了吗?“地沟油”、“三鹿奶粉”以及最近的“复旦博士生投毒案”都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 生存教育中还必须关注重要的人文和道德教育, 如发明家、艺术家等成长的故事, 了解人类发展和艺术美学等知识, 培养崇高的人文情怀。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特别是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 面对扑面而来的工作挑战和职业困惑, 我们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应试教育和秧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面临巨大的危机, 一种能够个性化、差异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未来教室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手段。我们的学生需要多维能力来解决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彰显创新教育的未来教室

比特实验室把先进的物联网科技[2]与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3] (Conceive构思, Design设计, Implement实现, Operate运营) 工程教育模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 开发了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物联网传感电子交互体验式训练课程体系。比特实验室的特点是把生活与课堂、科学和艺术紧密融合, 弥补了中国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不仅锻炼学生的语、数、外能力, 而且锻炼学生的动手创造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打造了一间基于物联网科技的未来教室。

比特实验室为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奋力挣扎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生存教育”的绿色小岛,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比特实验室的教育目标。比特实验室, 不仅让孩子们学到比知识更重要的3个“爱” (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爱迪生的创造力和贯穿生活的爱心) , 而且教会孩子21世纪最重要的7项生存能力[4] (创造发明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物联网最新科技能力、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跨文化和地域的理解能力、自主学习和职业规划能力) 。从比特实验室走出来的孩子将是一个个富有自信、激情和梦想, 热爱生命和创造的未来有用之才。

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完全在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一切以分数为最高标准。在课堂上, 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习, 从而造就了学生脱离实际的无效习惯和能力, 以致阻碍了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工作能力的培养。

比特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融入了最前沿的翻转课堂、大数据和物联网科技的特征。教师与学生是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氛围中, 以产品设计与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和产品设计开展团队合作与相互交流学习, 而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协助学生完成项目, 在不同的项目小组中做好协调与组织工作, 发现学生和解放学生, 而不再是教授学生知识和帮助学生应付考试。

比特实验室的建设

比特实验室的建设包含科技和素质两个教学层面:在科技教育层面上推进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以传感器和智能化控制为主的物联网技术, 而且最能体现从技术到实用的转换。例如, 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的“拍手点亮的灯”、“会说话的温度计”和“长眼睛的电风扇”等。另外, 比特实验室还提供体现物联网实际应用的“手机控制智慧农业”和“智慧家居”等实验系统。例如, “手机控制智慧农业”系统可以让普通农民通过手机检测蔬菜暖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从而实现自动施肥和浇灌, 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还可大大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样一个完整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 可以让学生在比特实验室一节课的时间内采用DIY模块自己动手搭建完成,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的热情。

比特实验室在素质教育层面上推进的是针对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所欠缺的部分,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全面素质。比特实验室采用了个性化的快乐互动教学模式, 营造了一个透明和彩色的创新思维空间 (如图1) , 从教室的课桌到传感器电子作品的造型, 采用了透明和彩色的积木式模块, 提倡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分数的评估不是和其他人相比, 而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这是激发自己前进的真正动力。

课程从一个感人的科学家故事或生活哲理故事开始, 从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到大胆地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互动过程中,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承受挫折, 如何帮助失败的同学, 如何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自信心;在团队的协作中锻炼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生对自制作品的快乐体验和创新思维训练,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 而且通过对作品的表述和演讲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审美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发明家, 比特实验室把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和3D创意艺术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特实验室内所有的设计都是由小的积木块 (“Bit”位) 组成。椅子和桌子是由透明的可拼装亚克力面板和矩形框架组成, 学生可自行组装和修理;透明的桌面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动手实验活动的情况下, 透过桌面看到教科书, 或储存在平板电脑内的课程设计指导和项目要求, 或上网搜索显示的重要信息, 无形中把实验活动的面积增加了一倍。

电子传感器积木模块包括了生活中常用的四大领域:节能环保 (如声控灯和温度报警器) 、家居安防 (如手机监控家内是否有人) 、运动健康 (如超声波测身高、运动计步器等) 和娱乐游戏 (如平板电脑控制的小车、地磁感应收音机等) 。例如, 声控、光控、红外、超声波、温湿度、加速度和气体传感器等 (如图2)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产品设计的需求将这些传感器和相关的控制器模块通过插拔式导线连接起来, 快速构成一个完整实用的传感电子系统。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设计电子系统的兴趣,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意设计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实现产品的外观设计, 比特实验室独创设计了形状不同的3D造型基本模块, 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扇形、直角、钝角和平面连接模块、小圆片、小正方形等 (如图3) 。

学生采用这些基本的造型模块可以非常迅速而方便地搭建出各种奇思妙想的外形, 同时方便地把传感电子模块固定到这些造型模块上面, 就像给电子系统设计一件美丽的外衣一样有趣和让人激动。有些学生设计出了中国馆、宇航飞机、家居小屋和企鹅等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 (如图4) 。

创新课堂教学流程

比特实验室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了解发明家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做一个严谨的工程师;做一个富有创意的艺术家;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说家。活动按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项目合作模式开展, 每队由3~4名学生组成, 男女搭配。在每个创意项目中, 团队成员一起工作, 解决冲突的思路以达成共识的设计。不同的人才, 不同的创意, 不同的才智, 整个团队成员在创新中, 不停地融合再融合, 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优秀团队。

(1) 了解发明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进取精神, 如爱迪生实验上千次成功发明电灯等感人故事。

(2) 做个严谨的工程师:锻炼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传感器模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做一个富有创意的艺术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 激发艺术灵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利用多彩的3D造型模块, 搭建出时空穿梭机和阳光环保车等。

(4) 做个充满激情的演说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演讲能力, 成为乐观进取和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就自己团队完成的作品上台演讲, 有的同学描述:“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上台演讲的羞怯, 第二次的渐变, 第三次的落落大方。”

学生完成小组设计的作品后, 每一个团队都会写上对作品的描述和对其特点、功能、实用性的介绍, 以及市场化、成本和利润的期望。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 提高了在其他人面前演讲的技巧。

结语

比特实验室项目的实施, 不仅使学生对物联网传感电子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培养了青少年的动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灵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弥补了目前应试教育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演讲、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等关键情商和智商能力培养的不足和缺陷。让学生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 成就快乐人生。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述论, 2011-1-20, http://www.hprc.org.cn/gsyj/zhyj/201101/t20110120_119607.html.

[2]什么是物联网?中国信息产业网[DB/OL].http://www.cnii.com.cn/20080623/ca599433.htm.

[3]Worldwide CDIO Initiative[DB/OL].http://www.cdio.org/.

发挥教师的协调作用构建理想的课堂 第8篇

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科。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 音乐教师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以及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正逐渐被摒弃。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理念, 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突破, 学生的学习发生可喜的变化,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音乐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有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认识不全面、把握不正确,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某些偏差, 甚至走入了与课程标准相悖的误区。进入21世纪以来, 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修定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 所以, 教师要做好协调人, 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 协调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这样就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音乐课堂中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 通过研究来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学生在一起研究课题的过程中, 不仅要协调他们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 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 了解到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公元前古罗马, 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 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 在学生学习知识同时, 及时联想到在文学中所说的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 甚至有同学提出中国的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柳永的一些词——“凡有井水处, 皆有柳郎词”。通过这样的协调学习, 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了解, 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也有所认识

(二) 通过研究使学生感触美, 渲染美

在音乐课教学中, 有好多教材内容是很好的美的教育, 美得熏陶。这些内容通过教师的协调引导, 才能使学生受到美好的教育。所谓感触美, 渲染美是审美、创美的首步。从小学到中学, 音乐教材是一个极富魅力的“美”的世界。在这个“美”的音乐世界里, 从丽日皓月, 繁星流云到江河湖海的歌颂;又到大地山川自然景色的赞美;从讴歌、咏叹浴血刑场、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的颂扬;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英雄人物形象的赞美。从这些塑造的音乐形象中, 引导学生充分感触美, 认真渲染美, 每节课都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协调作用,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管欣赏课还是唱歌课, 都能运用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表达人类的信念、理想、报负与情感, 是心灵之声。通过欣赏、歌唱、赞美的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海洋里遨游, 探索人生的内在需求, 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操得以陶冶, 而且使学生在美的欣赏研究作品中, 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增强表现美的能力, 最终达到美的教育。

二、整合学科本体, 做好协调人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 我们清晰地看到, 包括音乐在内的各门学科都把加大学科联系, 实现多学科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来落实。《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 包括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学科综合”丰富了音乐学科的人文蕴含,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体的和谐发展。但我们要清楚地看到, 音乐的综合性学习, 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有的教师对“综合”的内涵没有真正理解, 以为“综合”是以学科知识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成, 甚至有的教师为体现综合, 竞撇开音乐的学科特点, 把音乐课上成了政治课、社会课或其他课程。虽貌似综合, 其实只是形式上的伪综合, 从而出现了“学科综合”不合理, 忽视音乐本体的误区。

构建理想化学课堂 第9篇

一、理想情境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身心愉悦为主要标志的

从教育教学实践看: 凡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不是十分的优秀, 那诸多学生学习时其心情就显得不是十分的灿烂.从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理想智育去思考, 我们的教学课堂则必须努力做到: “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达成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窃以为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数学问题时就灿灿烂烂起来, 可以说是解决了一半成功的问题. 可能也许有人会这样理解, 是否就必须像演戏那样一开始就让学生得到欢乐气氛的陶冶, 这倒也不十分尽然. 笔者的做法是: 依据具体的数学内容, 寻求可以促使学生身心愉悦的情境资源, 并在一定的教学时段内经常变化花样, 让学生能够品尝到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如数学里面就蕴含着许多引人深思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言简意赅地在新课开始前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则立马产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情趣. 譬如让学生接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的数学内容时, 笔者就自编了一则商场促销活动的鲜活故事, 学生们聆听故事内容, 对商场老板促销活动的尴尬甚为同情, 也为商场老板的经营失败深表惋惜. 学生也从中体悟到: 促销活动需要人流量, 高人流量还需要老天作美. 如果在促销活动前对天气做些考虑, 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的天气因素, 其结果就不可能像老师所讲的那样惨痛.这样的猜想其实质就是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 学生听罢故事, 便在风趣的氛围里进入探求数学内容解决数学问题的角色.

二、理想情境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智慧启迪为主要标志的

数学是一门科学,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 探求数学奥秘, 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实质就是初中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 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潜能的有效发挥, 需求智慧的高度生成, 需求学生的自主探求生成. 因为就像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那样: “理想的智育, 应该超越知识, 走向智慧, 激发创造, 健全人格, 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课堂问题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或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 引爆学生思维的教学细节. 必须在启迪学生智慧上做文章, 这样的文章来不得半点的虚无缥缈, 应当是十分的实实在在. 因此, 平时笔者注意在问题情境设计的启迪意义上下功夫. 譬如和学生一起探究一项工程问题的解决, “由甲工程队单独做需35天完成, 由乙工程队单独做需44天完成, 两队合作需多少天完成?”应当说这是一个合作工程问题, 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就和学生一起将总工作量设定为1, 学生则由此感到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是1/35, 1/44, 这里总工作量的设定对学生肯定可以起到启迪作用, 所以, 当学生再去抓住“工 作总量÷ 工效和 = 工作时间, (1/22+1/32 ) = ”这个解题关键点时, 便很理想地解决了这个工程问题. 教育教学实践则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 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有时则可以简单到就是一举手和一投足, 根本也不需要去“兴师动众”的. 只要有引爆学生思维的价值, 我们都不妨去随机使用.

三、理想情境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主要标志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达成人人都能够获取发展的目的, 必须实现人人都能够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局面, 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以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动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深处. 因为只有打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学活动学生才可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那种穷追猛舍的强行灌输学生是得不到良好发展的, 甚至就是根本不可能得以发展.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最为关键的是发展什么? 从现代教育理念讲应当是实现三维目标统一基础上的发展, 这里的三维, 缺失任何一维都是不可取的, 也应当说是行不通的. 笔者以为平时的数学课堂, 我们必须多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的建立, 尤其是良好的探求数学习惯的养成. 现在的教学课堂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堂有其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多媒体给学生带来的是高科技意义下的声色、声形、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 学生就能够去努力探索数学王国中的奥秘吗?有时还完全会被这“花花绿绿”的世界颠倒神魂, 忘却自己在做着起步性的科学研究. 我们都知道几何知识的学习需要形象思维, 但有了形象更需要思维; 几何知识的学习需要直观活动, 同样更需求学生的思维. 那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形成比较好的思维品质. 如七巧板、图案设计、图形平移等, 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 动手、动心、动脑、动眼, 既亲自实践, 又自主探索, 那对学生的发展才是真实而具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构建理想化学课堂 第10篇

一、理想课堂首先是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和谐课堂坚持以人为本, 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 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首先, 和谐的课堂是民主的、面向全体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要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和相互沟通、相互关爱的师生情感关系, 营造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坚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平等、实现教育面向全体的地方。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挥, 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天分是不一样的, 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其次, 和谐的课堂是开放的、平等的课堂。

在和谐课堂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是始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在和谐课堂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和谐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开放平等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开放的、民主的课堂中, 师生关系是融洽的, 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 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话, 心灵对接, 思维碰撞, 不断擦出美丽的火花。在这种对话、交流与合作中, 学生会有主体性的表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最后, 和谐的课堂是生成快乐的课堂。快乐不是简单的逗学生开心, 而是通过师生间充满亲情般的交往, 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交流、发现, 从而得到思维上的乐趣和理智上的喜悦。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 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幸福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 人应该“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孩子的本性是什么?是向往快乐, 追求快乐。如果我们的教学顺应了孩子们的本性, 课堂焉能不生机勃勃、充满快乐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的课堂, 教师也会享受到因为为学生创造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

还有, 和谐的课堂是充满爱心的课堂。

教育的最大秘密是什么?是爱。课堂教学的最大秘密是什么?也是爱。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也是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西方启蒙主义者卢梭主张“爱与自然”, 他的《爱弥儿》就是一曲真爱的颂歌。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老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发展。”夏丏尊更是提倡爱的教育, 他把爱与情比作“水”, 他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 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的池。”在教育教学中, “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可以再塑生命。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并最终造就一个“完全的、大写的人”。

二、理想课堂还是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 对学生的毕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手段, 它是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理性上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评价等诸方面达成认同,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个人意义, 制定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作一种目标;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 要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 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设置疑难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课堂是合作的课堂。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意识, 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即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有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发现问题, 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解决问题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性与创造性、实践性与过程性、互动性与灵活性、层次性与超越性等特征。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 创造探究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培养学生不断求知、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习惯, 在探究中学习, 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理想课堂应该是发展课堂

发展的课堂是智慧、多元、个性的课堂。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发展是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

发展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课堂活动是千变万化的, 课堂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课堂教学是灵活多样的, 课堂生活是精彩纷呈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复杂多变的课堂的方方面面, 诸如课堂结构的优化、课堂气氛的调控、课堂情境的创设、课堂提问的设计、课堂讨论的组织、课堂学习的管理、课堂问题的防范、学习动机的激发等方面应对自如。而要做到这些,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智慧, 必须根据变化了的课堂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把握, 即时作出判断, 采取灵活应变措施。

发展的课堂是多元的课堂。课堂教学多元化包括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课堂模式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学生思维的多元化、课堂评价的多元化等, 要建立灵活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智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发展的课堂是个性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 信息的传递是全方位的,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双向的、多向的交流, 当这种交流、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 学生的个性就得以充分展示, 灵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 教学也随之产生最优的效果。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 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 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获取信息, 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

四、构建“理想课堂”的反思

构建“理想课堂”, 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构建“理想课堂”, 下面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 教师转变观念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前提条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权威, 师道尊严统治课堂, 师生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现代和谐课堂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以平等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 师生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不能有“理想课堂”的。因此, 能否真正建立起“理想课堂”, 转变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 建立融洽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理想课堂”的重要基础

师生关系融洽, 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在知识、技能、情感、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支持,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反之,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有敌意, 学生就不会喜欢你这个人, 更不会喜欢上你的课;如果师生关系一般, 学生对你这个人、你的课也会草草了事。因此, 融洽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理想课堂”的重要基础。

3.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关键

要赢得学生的信赖、崇敬和喜爱, 教师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能够感化学生, 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够吸引学生, 饱满的激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能够感染学生, 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能够塑造学生。因此,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关键。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和谐;理想;师生关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30-01

和谐课堂或理想课堂其实就是在教学中所希望的一种平衡,即让学生不仅仅是提高知识水平,还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让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合作的平台”,而不是师传生受的一种僵硬化教学。所以,在构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信任和尊重的教学理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比教师要小,但是教师必须要认清,学生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当然,并不是说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打骂或责罚就是尊重了,比如说,本来学生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却主动的说出做法或答案,让学生失去探索的乐趣;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说自己批改作业是多么的辛苦,让学生认真的改正作业,但是另一方面教师却又在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草草的批改;当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时候,教师却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点头敷衍着,等等。尊重是彼此的,只有互相的尊重,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课堂氛围的烘托。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会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板着脸进行讲课,学生如何能够轻松,课堂如何能够活跃,师生距离又如何不会增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保持微笑,不要一上课首先就是检查背诵或读写,给学生制造压力。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得学生的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把握灵活的教学方法

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建立,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不管是课堂时间多少,还是教授知识的多少,都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和谐课堂的建立。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减少或改进传统的僵硬化教学,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合作,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达到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谐的课堂必须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由自主的思考和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多样的,而在备课教案中所出现的仅仅是小小的一部分,课堂的随机性是非常大的,所以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师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可以进行把握,做到活而不乱,闹而不吵,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虽然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但是教学的过程,却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和谐课堂或理想课堂,仅仅几个人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所以,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去独立的思考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互相学习,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

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关系,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课堂才会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而竞争的出现更是对于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激励手段,但是要主要不良竞争现象的出现,及时的引导和鼓励。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教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不断的鼓励,对其报以欣赏的眼光,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四、课堂内外共同进行

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的实现不仅仅是课堂中的那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在课堂之余的付出和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堂内核课堂外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内容上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可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形式上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工作;在时间上教师要对于课堂上的四五十分钟做到良好的把握,并对于课后的时间也做到有效的安排。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活动,只有课堂教学取得了成功,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开发相关课程,发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一步的扩展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促進学生在在视野上更加开阔,在发展上更加全面,也为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提供有效的基础。

总而言之,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对于师生间的关系,学生间的信任,师生间的尊重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其互相理解,减少彼此的误解,让学生更好的课堂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不管是在思维上还是在实践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对于教师的考研,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发展和创新,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发掘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和谐课堂和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善循.《快乐学习法》[M].商务印书馆.2002.

[2] 李 维.《学习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构建理想化学课堂 第12篇

一、打破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个性需求, 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

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 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课堂是一个教学的平台, 而教学又是一门育人的艺术。由于不同学生在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广泛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方式。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一个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是极具个性化的, 是充满教学思想和个性才能的丰富又复杂的艺术。即使把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范例全部列出, 也不可能穷尽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学过程不是工业式的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序操作, 它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是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发展的艺术组合而产生的整体感应。因此, 就是极具知名度的课堂教学模式, 也不可能固定化沿用, 甚至被推而广之。所有的名师, 都会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名师的课堂一定也会体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 他们绝不会用模式来禁锢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学艺术。所以, 有效教学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 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充分维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活力, 摒弃一劳永逸的模式化教学, 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尽可能适合每个人身心特点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 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的服务者。

二、淡化教学任务,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为学生的思维成长服务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这已是教育界所公认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上课的注意力应集中的地方不是教材, 不是教学过程, 而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离开了“教为了学”这个根本点, 教师的表演再上乘也是低效, 甚至无效的。而要克服这种教学浪费, 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

其实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如果牺牲一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 来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与热爱,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 学生自己定会把这些失去的“知识”加倍地找回来;但是, 假如牺牲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创造的兴趣、爱好、热爱、甚至牺牲健康、身心与美德, 用来让学生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那么这些失去的兴趣、爱好、热爱不仅会使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失去生命和光彩, 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会促使他们彻底失去学习、探索、创造的动机和愿望。

因此理想课堂中, 作为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 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首先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 其次把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渗透在每一句言语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活起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机攫取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教学机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他们的心灵与知识, 将教学的一切活动指向于如何调动和维护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指向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成长而服务。

三、拒绝教学技巧, 提供人文环境, 为学生的完整人格服务

爱因斯坦认为:青年人离开学校时, 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而不只是一位专家。而当今的部分教师, 为了名利, 置“传道”于不顾, 孜孜于“授业”和“解惑”, 以绩效取代道德、以技巧取代科学, 同一份试卷让学生做了四、五遍以追求绩效;同一课内容“试上”二、三遍以求取优质课, 对于学生来说, 这究竟是一种“伤害”, 还是一种“犯罪”?当“优质”布满虚假, 当“绩效”变得残酷, 谁能说学生的正义缺失不是我们的潜移默化?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 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 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 非但不能造福社会, 往往还会助纣为虐, 化为灾难。反过来, 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上一篇:中职体育的教学策略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