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建设范文

2024-09-14

城市环境建设范文(精选12篇)

城市环境建设 第1篇

园林绿化工作是城市环境发展的重要部分, 园林绿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是在城市中通过植树造林、种花种草, 将一定的地面覆盖或装点起来, 用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它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 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

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 设置园路、园林小品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绿化是指“人们运用栽培植物的手段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把一定的地面 (空间) 覆盖或装点起来,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它包括城市绿地的建设以及对原有植被的维护。”城市园林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在稳定的绿地基础上,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 科学而艺术地营造以植物群落为主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化的含义与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 其所含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其类型也不断丰富。按城市绿地分类:有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河道等绿地, 构成城市绿地系统。其面积可达到城市建设用地的30%~40%以上。其绿化类型也从绿地延伸到垂直绿化、墙面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立体绿化等。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经济环境的改善, 进而推动了一座城市的全面发展。

2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

2.1 美化环境

美好的园林景色, 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由于它能产生负氧离子, 因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们到了美好的园林景色中, 不仅感到赏心悦目, 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是由于园林有此作用, 所以都盼望把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学习工作场所绿化美化得更好。道路立交桥的绿化搞好了, 会使人感到市容很美好, 美好的市容风貌, 是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 而且会长记在心, 影响很大。美好的市容风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 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 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

2.2 调节气候

树木具有吸热、遮荫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植物叶面的蒸滕作用, 能降低气温, 调节湿度, 吸收太阳辐射, 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绿色植物具有很好的吸热、遮荫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城市绿化地段, 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0%, 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 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城市中大面积的森林和宽阔的林带, 道路上浓密的行道树和城市其他各种公园绿地, 对城市各地段的温度、湿度和通风均有良好的调节效果。绿地的地温比空旷广场低20℃左右, 园林植物可通过叶片蒸发大量水分, 提高城市空气湿度, 以增加舒适感。

2.3 净化空气

园林植物对净化空气有独特的作用, 它能吸滞烟灰和粉尘, 能吸收有害气体, 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这些都对净化空气起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园林绿化后, 树木能大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和粉尘, 树木吸滞和过滤灰尘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树木枝冠茂密, 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 随着风速的减低, 气流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树木叶子表面粗糙不平, 多绒毛, 分泌粘性油脂或汁液, 能吸附空气中大量灰尘及飘尘。蒙尘在树木经过雨水冲洗后, 又能恢复其滞尘作用。

2.4 降低城市噪音

现代城市中分布着大量工厂, 存在着很多建筑工地, 在工厂生产和工地施工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噪音;此外, 大量的汽车噪音, 不但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而且对人们的健康也造成极大的损害, 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 导致出现各种不良的精神反应, 如精神不振、极度疲劳、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不良症状。而树木等植被利用其茂密的树冠和枝干, 可以有效地吸收和隔离噪音。研究表明, 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嘈杂的街道上, 噪音强度比很好地覆盖了树木的街道的噪音强度高5倍以上。在沿街建筑与街道之间, 修建一个宽5~7 m的树林带, 能够明显减轻车辆发出的噪音。测定表明, 在一个结构合理的9 m宽周围, 噪音实际可以有效降低11~13d B, 而35 m宽的绿带能够让噪音降低25~29 d B。因此, 园林绿化是减弱噪音的“消声器”, 可以减弱和避免噪音对居民的干扰。

2.5 防止光污染和土壤污染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门窗玻璃和大型玻璃幕的反光是光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建筑区可种植一些高大、树冠丰满的树木, 以减弱光的折射。白色墙壁如有爬藤攀援植物遮蔽有很好的防止光污染的效果。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 含有机氯、有机磷及含重金属元素的农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矿渣、炉渣、粉尘以及城市垃圾等。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被降水带入土壤, 使土壤失去养分, 因为植物可利用的盐分及易溶的矿物质, 因酸沉积而溶滤出来, 进入地下水后, 被河水带至海洋。污染物质在空气、水、土壤中是可以转移的, 因此, 植物可直接间接地净化土壤。

2.6 缓解城市热效应

在园林植物密度增加的过程中, 城市的地表温度可以得到更有效地降低。当植物密度在城市中某区域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 该区域地表温度, 就可以与其郊区的地表温度保持一致, 该区域就可以形成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凉岛区。通过园林绿化, 城市和园林之间形成内循环, 其周围区域的温度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通过园林的建设, 可以使曾经因为人口稠密而出现热岛效应, 从而导致周围区域气温上升的地区通过气压的变化, 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 使城市的热岛效应得到有效地缓解。

2.7 提高地下水的补给和质量

草坪能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是其对径流水有较高的载获能力。而这种作用可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同样草坪生态系统也能对地下水的质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城市中大面积的不透水表面使地表径流水中带有一些污染物, 草坪是一个最好的容纳径流水的生态系统, 尤其在园林配置合理的情况下 (乔、灌、草结合) , 对水源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2.8 防灾避难

城市园林绿化具有防灾避难, 保护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功能。园林绿化植物像自然的植物群落一样具有很强的改善环境的功能。与此同时, 园林植物还可以能过滤、吸收和阻隔作用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减低光辐射的危害和传递以及冲击杀伤。

3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建设行业, 作为城市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绿化是环境建设之本, 其发展规模与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结构的改善, 制约着城市的现在与未来。现在各个城市都已经着手建设园林化城市, 提高绿化面积, 采取诸如折墙透绿, 见缝插绿、垂直绿化、草坪等绿化措施, 如这些绿化设计兼顾着治理环境的污染, 那么不但会加快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而且还会加速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光耀.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5) .

[2]王云鹏, 魏冬梅.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 .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第2篇

宗山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城市物化的资源(如城市设施)和活的资源(主要是市民)的相互作用,来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过程。绿色文明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标志,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处理好城市范围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建设形神统一的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一是财富,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与正向积累;二是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是本。城市建设必须从本抓起,全面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涵养市民素质,繁荣城市精神文明。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最根本的是要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充分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西欧人文主义思想,其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要充分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西欧国家的城市建设,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安装、公厕的设置,都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兰克福、慕尼黑等许多城市都设有商业步行街。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两侧,相隔不远即有固定式木椅供人们休憩。伦敦、巴黎等城市的街道合理布设有自动收费、冲洗的公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卫生。他们还十分重视照顾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需要。各个城市的道路、商店、酒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一些城市道路人行道上设有盲人专用通道,横穿马路的人行地道也设有残疾人专用升降电梯,伦敦的出租车上甚至都备有轮椅上下车辅助装置。一些临街的建筑工

地,安全防护措施非常到位,连脚手架两米以下的部位都要用泡沫塑料或木板包起来,以防行人不慎碰撞。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明程度。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城市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满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升华。

二、建设宜居家园,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的时间只有10余年,但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人对人居环境的理解各不一样。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个人、社会或人类)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人居环境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自然子系统(气候、水、土地、动物包括自然属性的人、植物、地形地貌等)、建筑子系统(为人类提供庇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住宅、商场、办公、工厂等房屋)、网络子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给排水、交通、通讯等系统)、社会子系统(主要指行政、法律、人口质量、文化、经济、社会关系等)。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基本目的是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不仅使“居者有其屋”,而且使“居者优其屋”,从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舒适、和谐。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为改善住区规划和管理,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等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活动和实施手段;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

题,倡导保证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使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这些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最佳人居环境的涵义。从其涵义,我们可以知道最佳人居环境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自然及人工生态环境,由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组成的生活环境,城市文化环境。人居环境的的现代涵义更强调物化环境基础上的人化环境。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社会层面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从满足于“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向追求居住的环境品质、生活品味转型,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要求市民道德文明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讲究文化因素,遵循“仁者爱人”的古训,添加更多的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的关怀,打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

三、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现代城市建设要贯穿提升城市品位的理念。据汉语词典的解释,品位的本来意义是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愈大,品位愈高。借用品位来描述城市,则是指通过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整合配置,增强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的人文环境价值。城市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内涵和不可交易的专有功能。城市品位以高度凝练的形式,集中了一座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之精华,比如法国巴黎被誉为“时尚之都”,是经过了几个世纪城市资源的配置和建设积累而成,从罗浮宫到香榭丽舍大街,均成为其引导世界时尚的标志。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提升城市人文环境的品位摆上重要位置。围绕美化环境、美化城市进行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和设施建设,以环境品位来提升城市价值。要强化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精品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维护城市发展在历史上的连续性和重视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渐进性等原则,科学、超前、综合、高起点地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市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建筑美和自然美相结合,用高水准的设计来实施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精心实施城市精品工程,塑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建筑形象,从而进一步

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四、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城市个性魅力

城市环境建设 第3篇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生态化;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各种文化元素、艺术特征和思想追求出现大融合的时代,人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形象的建设也逐渐发展到理性阶段,在追求物质层面的同时,也把城市文化环境建设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公共环境艺术将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形象的探讨研究是整个社会顺势而生的要求。

公共环境艺术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一种构思、方法和手段,它存在于城市规划中的各个阶段,但任务不同、重点不同,在其不同阶段也表现不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公共”指的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组成的人们生存的大环境,城市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来了解城市,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就是城市空间交流和沟通的媒介,所以,城市形象无论表现出怎样的一种形态,都能够通过这个“媒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加强人们与城市在媒介空间的交流,以一种新的形式塑造着城市形象。由此可见,它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各方面“灵魂”的集中表现,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进行城市形象建设,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予以提练、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城市建设雷同化、建设一般化的倾向,提升城市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公共环境和

城市形象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在这欣欣向荣的城市建成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进行严谨的规划。为了更高效地完成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发展城市公共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就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和推进城市规划,进一步促成城市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把握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动脉,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作用

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基础对土地、空间等城市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分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作用就是发挥国家在城市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平等地配置城市的土地、空间等公共资源,促使城市各利益主体对城市公共资源能够得到的合理利用,使之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促进城市和谐、稳定发展,城市利益主体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让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形成城市形象的作用

城市规划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为重要依据,使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以及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应该以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为出发点,发展周边地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 应切实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进而彰显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以更好地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在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发展。另外,还应科学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好典范作用。

二、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纯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环境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环境,最后都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不同的场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共场所”。每一个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密不可分,如政府大厦、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政治性场所,商业街、商业城等商业公共场所,火车站、码头、地铁站等一般性公共场所,公园、绿地、咖啡厅等娱乐性场所,学校、博物馆、历史纪念场等文化公共场所,等等。雕塑作为众多公共环境场所的一个缩影,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塑造着城市形象。

人们在一个城市中能看到各种建筑、街道、绿化带等,但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城市的雕塑。一个优秀的雕塑是这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符号。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来说,应该建设和拥有具有代表性和富有时代意义的城市环境雕塑。可以说,它不但服务于当代人民,还能给后人留下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有很多非凡的雕塑作品在经过沧桑岁月和历史长河的洗礼之后遗留下来,让现在的人们见证了历史,从而形成人类文化不断的发展。它们不仅装饰和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对革命的业绩、历史人物、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进行歌颂、纪念、宣扬和反映,塑造城市美好形象。这些雕塑,不管四季怎样更替,不管昼夜怎样轮回,都傲然矗立在城市的各个位置,散发着耀眼的光彩,放射着艺术的光芒,用时代的精神激励群众、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应该能明白它在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建设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也应该能理解城市雕塑在艺术领域内的特殊存在意义。在我国,以金融中心上海为例,城市建设者把雕塑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功能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映时代的精神;二、宏扬民族精神;三、记录城市文化和发展轨迹;四、启迪后生今人;五、浓郁文化氛围;六、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七、开发旅游经济。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也不再把城市雕塑当成传统单一的摆放品,而是与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添加了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多彩。可是什么样的雕塑设计能和他所处的城市相融合呢?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创作时要先通过了解造型所处空间的性质、规模以及空间形态和整体艺术风格,才能选择合适的题材、尺度、材料、色彩以及造型手法,使之与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例如日本女雕塑家宫胁爱子的作品《变幻》就是将艺术、环境与场所精神完美结合的成功作品。该雕塑矗立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主会场圣·乔第体育场前,在数根石柱顶部有十来条金属曲线发散出来,在空中扭曲交错,随着太阳照射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时而清晰可辩,时而若隐若现。整个作品轻盈灵动,与背景圣·乔第体育馆的厚重沉稳形成了鲜明对比,粗壮的石柱与纤细的金属曲线之间刚与柔、力与美的結合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丰富了城市形象。

城市雕塑之所以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因为其承载了太多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反映着城市社会生活、彰显了城市文化特色,对城市形象进行着美化与点缀。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具体和独特的历史,不同风貌的城市雕塑,就是由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认同和传统风俗习惯产生的不同审美趣味而塑造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并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挖掘历史的精华,通过艺术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城市雕塑应当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矗立在开放的城市公共环境中,它所面对是社会公众,因此它的创作必须考虑如何与公众交流和对话,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而只有那些在题材、材料和形式上都充分反映城市发展轨迹、反映市民真实生活和时代进步的作品才能真正在公众中产生共鸣,受到市民的喜爱。例如,1999年落成的《深圳人的一天》以不同社会阶层的18个普通人作为原型,完全真实地将他们铸造成等大青铜人像并铭示他们真实的个人信息、何时来到深圳、现在做什么等内容。雕塑落成后备受市民青睐,很多人都用“亲切”、“逼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在这组雕塑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现在和将来在这座特殊移民城市中所经历的辛酸与喜悦、成功与失落。雕塑也由此真正融入了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守望者和见证人”。

三、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化建设发展迅速,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发展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成为现在城市设计者的核心理念。如何能让城市经济和建设稳步发展,还能维护公共环境,如何处理好欲望和生存的矛盾,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公共环境艺术的生态化,简单的说,就是生态美是生态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矗立的高楼大厦、整齐的街道及现代化的构筑形式,不一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生态化的城市,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带来了美感。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在自己的时代存在着,它是特殊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背景之下,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解题,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这个词语给他们的城市带来的变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对传统城市环境的改变,也是城市规划建设者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恰恰就是与人们交流、沟通、诉说情感的媒介。可以说,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在环境保护、文化创新、提高生活质量和沟通大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促进城市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必将造福于城市大众。

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人才建设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从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延伸到对室外居住环境的需求,对居住需求的低层次转变为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高层次。因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使设计师的设计任务饱和,设计师仍然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本着科学和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公共环景艺术的未来发展,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对该学科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专业人才,需要重新树立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面对现实,与时代共同进步。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城市建设中蓬勃发展,我国高校也注重对公共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培养的思路,重点强调围绕建筑“内、外”公共环境艺术的思路,创建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和服务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建设有建筑行业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建筑的内外环境所涉及的方面,进行科学、艺术、经济、合理的创造性设计,以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培养思想素质高,具备发现、判断、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策划、组织、实施能力的思维及智能和复合型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注重艺术审美能力

环艺专业的基础是艺术学。环艺设计的实质就是运用特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和材料艺术性的表现来表达设计师对环境艺术美的认识,引导大众提升对美的欣赏。所以,环艺设计所运用和展现的手法首先是形式,这些形式的综合性表达是艺术效果和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审美是环艺设计内在的一种精神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环艺设计的核心和基础。环艺专业课程体系中审美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与环境相关的学科,环艺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和社会美,等等,这种美包括形象的和抽象的,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可以说,具有审美的基本能力是做好设计和鉴赏设计的基础。

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素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培养的,作为环艺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审美方法。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态度;其次,要把审美教育融合到设计训练中,在课程设计上加大对形体、色彩的训练内容,鼓励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便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效果图和电脑图的制作上,而忽視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从长远角度讲,这是急功近利和本末倒置的表现。

(二)注重文化性的培养

设计应该是一种计谋和策划,它的图示化的艺术性表现是一种策划和智慧的结果。也就是说,设计应该建立在一种文化的基础之上。形象和表现的和谐是一种视觉上的美,而文化和思想的表现则是一种智慧美。这种文化的汲取首先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是我们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渊源,作为一名设计师,要立足民族根基,掌握民族文化,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从中国古老的园林、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儒学、道学和佛学等哲学思想中探求设计的源泉,不断增加环艺设计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设计浑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世界性文化的交融,掌握新理念、体察新动向是设计师生命的根本。设计师的作品应能够体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对生命的思索及对文化的继承。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化情景下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对中外经典设计的欣赏和比对,从不同的文化内涵认识、辨别设计元素,不断拓展知识面,尤其是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表现。

(三)注重市场性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目前很多院校环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设置也多以社会需求为基准;脱离市场,环艺专业就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能汲取市场生存的技能和知识,拓宽了解市场和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和市場调研等活动。

环艺设计教育也要注重对学生市场能力的分析和判断。首先,培养学习的主动实践精神。要把课堂和社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环艺设计专业知识范围宽。属于涉及的学科门类多的一个边缘性学科,学生在专业和就业的选择上既有优势又有劣势——知识广而不精,泛而不细。这就要求学生能对各知识方向的发展前景有所预测,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做有理智的选择。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结合市场需求,注意突出专业特色,要培养专业型的“精细”人才。培养学生能正确对待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有经济意识和可行性意识。艺术设计作品,只有被社会和市场接受,才能体现出它的设计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要在社会和市场的可接受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一味追求艺术的美学效果和创作者自身的个人体验,就成为单纯的创作。忽视了设计的市场价值,也失去了设计的社会意义。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为人类利用艺术的手法创造了良好生存和生活条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巨大吸引力和创造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以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理论为依托,以城市雕塑为重要代表,以发展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为主要方向,注重公共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品质,塑造出城市美丽的形象,为城市增加魅力, 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一民,田凯.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朱少华.环艺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界,2010,(03).

[3]祝明建,陈永华,马瑶.城市雕塑的社会功能研究[J].雕塑,2006,(06).

[4]周鹏.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05).

作者单位:

城市环境建设 第4篇

“形式追随功能”一词出自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环境设计并不鲜见。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顾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搞一样的通衢大道,一样的市民广场,一样的观赏草坪,一样的罗马柱式等等,这种抹杀自然本性,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根本需求,一味追求新奇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批判与反思的。

1 城市景观环境的基本特性

1.1 复合性

城市中既有自然景观环境又有人工景观环境,城市景观表现为各要素的交织与融合。城市景观环境艺术是一门时空艺术,它随着观察者在空间中的移动而呈现出一幅幅连续的画面(见图1)。

1.2 历时性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因此,不同时代体现着不同时代人的城市风貌,城市景观环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1.3 地方性

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建筑形式与风格,再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及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环境。

2 对于城市景观环境与城市建设和谐范例的点评

城市建筑与景观环境彼此和谐,才能相得益彰。例如: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在广场的衬托下,更加雄伟壮观,它与景观环境是和谐的;悉尼歌剧院,由于紧挨宽阔的海面,其风帆状的屋面更显飘逸。综观此类传世佳作,笔者认为其成功的共同之处有三点:一是建筑师从建筑所处的场地、环境出发,研究该场地拟建建筑最合适的体量、尺度、造型和建筑风格等,寻求环境对建筑的本质要求;二是从建筑内部功能的要求出发,思考内部空间构成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尊重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地域特点,尊重当地城市规划、交通、市政等部门提出的有关规定和条件。

3 城市景观环境与城市建设彼此和谐的基本要素

3.1 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

3.2 尊重自然,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共同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发扬城市特色。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保护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3.3 延续历史,开创未来

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所作的更新改造,今天的建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景物,要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挖掘、利用和维护保存,以延续历代所经营的城市空间及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精神,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结合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韵味,又有时代气息,能促进人们交流,深受人们喜爱的景观作品。

3.4 协调统一,多元变化

城市的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漂亮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组成一座美的城市,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造就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证。

4 结语

和谐是社会永恒的追求目标,是人类的崇高理想,也是城市美的创造原则。历史证明,世界知名的美丽城市多半来自建筑和景观环境的和谐统一,刚柔相济,相辅相成。丰富多样的优美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令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舒适、愉快、健康,并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涵。

参考文献

[1]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赵仲毅,张锡英.寓建筑于环境之中——谈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问题[J].建筑学报,2007,(12).

[3]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第5篇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3、水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4、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5、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7、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10、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12、城市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的能力。

13、环境区划:是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

14、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6、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17、能量流动(能量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传递与转化过程。

18、城市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等手段,实施防止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19、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入前的状态的过程。问答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类型:1)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分 :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2)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2、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3)净化作用

3、简述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调节方式。

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物种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调节方式: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

4、简述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规律3)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4)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5)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6)环境资源的有限规律

5、简述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3)食物链原理;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5)最小因子原理;6)环境承载力原理

6、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2)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3)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4)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5)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6)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7)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7、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2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既有输入又有输出3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4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缺乏循环5物质循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6物质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8、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5)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6)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9、城镇生态空间研究的一般假设和基本原理

一般假设:1)结构性假设;2)耦合性假设;3)量子化假设

基本原理:1)结构和功能原理;2)空间多样性原理;3)空间流动原理;4)空间变化原理;5)空间稳定原理

10、试述城市生态规划内涵

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倡导社会的开放性、经济的高效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性

11、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

1)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 2)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3)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2、试述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以及城市生态规划原则

内容:1)人口适宜容量规划;2)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3)环境污染防治规划;4)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5)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 原则:自然原则(自然生态原则)、经济原则、社会原则、系统原则

13、简述城市生态规划步骤

1)制定规划研究的目标;2)区域资料的生态细目与生态分析;3)区域的适宜度分析;4)方案选择;5)方案实施;6)执行规划;7)评价规划的结果并做出必要的调整

14、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臭氧层耗损2)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3)酸沉降危害加剧4)生态系统简化5)森林锐减6)土壤退化7)淡水资源危机8)海洋环境污染9)固体废物污染10)有毒化学品污染 产生根源:

16、简述土壤污染种类

1)重金属污染;2)有机物和无机盐;3)病原微生物;4)放射性污染;5)农药和化肥污染

17、简述城市环境特点

1)城市环境的界限相对明确;2)城市环境受自然规律的制约;3)城市环境的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4)城市环境的限制众多,矛盾集中;5)城市环境系统相对脆弱;6)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的影响大

18、简述影响水体环境的因素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稀释作用、水中氧的消耗与溶解、水中的微生物

19、简述影响土壤环境的因素

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酸碱度 20、简述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2)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3)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4)发展植物净化

21、简述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3)强化水污染治理;4)排水系统的体制规划;5)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6)饮用水的污染去除;7)综合整治,整体优化

22、简述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1)制定噪声控制小区建设计划,逐步扩大噪声小区覆盖率

2)规定工厂和建筑工地与其它区域的边界噪声值,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24、城市中生物系统与人工物质系统的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分别有哪些

25、城市中环境资源系统与能源系统的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分别有哪些(P67)

26、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具有哪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开放

第二层次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与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间的开放 第三层次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间的开放

27、简述现代环境问题特征及中国现存环境问题,结合熟悉区域,论述该区域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环境问题特征: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2)环境问题的综合化;3)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4)环境问题的社会化;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中国环境问题:

1全球范围环境问题:1)先天脆弱,易于失衡;2)长期生态失调,灾害频繁;3)生态环境失调,资源相对贫乏;4)生态支持系统恶化;5)各类污染严重

2沿海地区环境问题:1)酸雨加剧;2)赤潮猛增;3)乡镇企业污染加重;4)人地矛盾尖锐;5)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

28、简述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谈谈看法

问题:

①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②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③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④用水短缺和水污染、⑤人口密集和绿地奇缺、⑥乡镇问题严重

策略:通过集中供热、燃气花、型煤化、地面绿化、道路硬化和创建烟尘控制区等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采取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水截流、回用、引水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水污染;

实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措施综合治理水污染; 通过建设噪声达标区促进了噪声污染控制。

29、论述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如何进行总体分析(304)

①大气降水对城市地面水的污染、② 气污染治理工程队水体的污染、③ 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④ 体废物的堆存对大气污染的影响、⑤ 污染的处置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⑥ 气、水、渣处理对城市噪声的影响。

30、城市生态系统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有哪些基本内容?列举2个生态破坏的例子。

城市生态系统问题的实质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

城市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电网规划 第6篇

1.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在城市发展整体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 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道路和通讯等,国际上也称之为城市生命线。城市电网是城市基 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电力同时还是投资密集型行业,我国近年曾投 资千亿对城市电网进行改造。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城市电网规划是一个不容忽 视的问题,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对待。

由于电网设备的寿命较长,一般为20~50年,如果城市电网建设目光短浅,或违反电网 建设的科学规律搞大冒进,都难以避免电网设备在寿命周期内的重复改造建设或长期闲置,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电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电网的建设应当依据市政建设的远 景规划,对城市电网发展的“最终目标”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分步实施。

为了保证电网建设能够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我们对于城市电网规划 工作本身也应有合理的投入,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城市电网 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国不同地区的各个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市政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城市电网的发 展也处于不同的阶段,如何针对各个城市在经济和电网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 的城市电网规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各个城市除了要解决电 网规划中所涉及到的共性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城市的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 适合不同城市的电网规划,使城市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保证。最终使城市电网为 供电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我国城市电网规划的相关问题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差距至少10年以上,这与是否重视 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密切相关。从规划内容上看,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 电网规划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达国家城市电网的今天,就是我国城 市电网的明天。但是国内各个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实力和市政建设方面存在着差距,使得我国 不同城市的电网在运行和规划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我国各个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并尽可能对规划方案进 行多方面的经济技术评估,才能在保护原有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网络供电潜力的基础上,合 理过渡到规划的目标网络,为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能源保障。

城市电网规划对于指导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引起社 会的足够重视,往往误认为只要哪里需要电力,电力就可以供到哪里,忽略了电力生产的特 有规律。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积极地宣传城市电网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重要性。把城市电 网规划真正纳入城市的市政规划轨道中。

另外,我们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也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要以长远和全局的观点考虑我国城市电网规划问题。我国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 必须与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即不能靠经验,也不能纯粹靠计算机技术。首先需要获 得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城市电子地图,确定地块的用电性质,以此作为 电网发展规划的基础,以保证城市长远的用电需求。城市电网规划应该尽可能与城市的长远 发展规划相结合。

(2)城市水、电、气、道路和通讯的规划与建设同步进行的问题。不同行业的规划要 相互备案,特别是线路走廊、电缆通道等的施工,要与其它市政设施的施工相互协调,互相 通气,以避免重复挖掘的工作,保护脆弱的城市环境以及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将城市电网 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使城市电网与城市建设紧密配合,同步实施,并要有一定的 超前,同时还要注意地面电力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协调。

(3)创造性地进行城市电网的规划的问题。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一些城市电网,负荷 起点较低,现有网络结构薄弱,普遍存在供电区域大,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混合供电,电源 (变电站)布点少,中低压供电线路长,现有电力设备的技术规格低,以及技术水平落后等问 题。要充分利用大规模建设和投资的机会,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外的 规划思路,否则很难满足将来城市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城市电网规划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 进行,避免主观随意性。

(4)正确认识城市电网规划的复杂性问题。目前普遍认为省级电网(或大区电网)的网 架结构一般建设周期较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城市电网的负荷水平在日常发展的过程 中,由于负荷增长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有些城市电网的网架结构缺乏明确的发 展目标,同时城市电网的建设周期较短,使得某些城市电网建设往往存在追着负荷走的现象 ,哪儿有负荷往哪儿拉线,整个城市的电网规划缺乏整体思路和规划目标。事实上,城市电 网规划(特别是中低压电网规划)的复杂程度和调整或更新周期,远比高压输电网规划频繁, 这个问题更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5)电网规划基础数据不足的问题。城市电网的基础数据是各个城市进行电网规划的 重要依据,而有些城市的电网起点低、发展快,使得电网的基础数据变化很快,用于计算分 析的数据难免有某些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城网数据和规划 软件的规范化就尤为重要,以便能更及时地反映现时情况的变化,并为进行长远规划提供科 学的依据。

(6)电网规划技术手段缺乏的问题。城市电网的设备量大面广,只凭经验架设线路或 变压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总体上把握城市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电 网的设备和网架结构进行优化配置,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才 能用最合理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并为城市电网的进一 步发展,如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配电自动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城市电网规划的注意事项

为了解决前述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必须面对的相关问题,本文试图给出一些具体的注意事 项。我国与欧洲国家不同,欧洲国家循规蹈矩地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有关的数据,有定期进 行长短期电网规划的传统,而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既缺乏数据,又缺乏固定的规划模式。并 且面临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需要我们发挥更大的创造性,需要更 多开拓性的思路。

(1)以长远和全局的观点考虑问题

以长远和全局的观点进行规划意味着以发展地和全面地看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 基础上,考虑中国特色,但不一味地强调中国特色而回避应该解决的问题。要避免当前“焦 头烂额者为上客”的作法,救火队是必要的,能够指出避免火灾的方法更为可贵。无论如何 ,我国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要充分 利用大规模建设和投资的机会,将城市电网朝好的方向改造。城市电网局部的最优,不等于 全局最优。城市电网当前的全局最优不等于未来的全局最优。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往 往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以明确的目标进行规划

预期的规划结果必须明确。城市的定位,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国内外相应城市的参 照系等,均可作为城市电网规划的目标。

(3)创造性地制定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创造性地制订规划区内配电网的规划原则,意味着除了依据《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以及国家有关单位为配合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而发布的各项技术规程和相关文件外, 还应该考虑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分析各种信息入手,制定适应城市发展的规 划原则。例如,不同城市的容载比应该有所不同,才能够适应自身的负荷发展需要。

4. 城市电网规划的基本步骤

在长远观点的思路指导下,朝着明确的目标,根据创造性的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就可 根据以下的基本步骤进行城市电网规划:

(1)进行电网的现状评估。根据现有资料对现有变电站的容载比、供电范围,各条馈 线的负载率、线损、电压质量和可靠性等进行评估,发现网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中 压配电网改造的主攻方向。

(2)进行空间负荷预测。配电网的负荷预测一般应采用总量控制与空间负荷密度法相 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对各种预测结果的比较,给出规划区内不同水平年负荷按地块分布的推 荐值。

(3)进行电源与负荷匹配分析。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对远期高压变电站分布,高压变 电站最终规模,以及改扩建规模和改造时间等进行分析。

(4)制定规划区电网规划原则。依据《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适合规划区 电网发展的规划原则。

(5)明确近期改造任务。为保护原有投资,对规划区内电网近期的报装、增容、转供 等项目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建设改造计划。

(6)规划年内的网络规划。明确划分高压变电站各水平年的供电区域和优化各主干线 路的供电范围,并计算规划年限内新增线路长度和变配电容量。并对网络分段和联络方案进 行初步的可靠性分析。不宜提倡不切实际的配电自动化及高可靠性指标。

(7)静态投资估算和投资收益分析。静态投资估算只能作为城市供电部门进行宏观决 策时的参考,实际投资应以城市中压配电网实际建设时的工程概算为准。投资收益分析应给 出投资回收的大致年限。

5.采用城市电网规划系统的必要性

目前国际上规划软件价格昂贵,我国很有必要开发出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供电企业当前 的运行现状和需要,且价格适中,使用相对容易的城市配电网规划软件系统。城市配电网规 划软件系统不仅仅需要考虑软件的结构框架和有关的算法,还要针对目前国内供电企业数据 普遍不全的国情,优化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典型通用数据,使得国内的供电企业能够采用 尽可能少的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城网规划工作。采用城市电网规划软件更有利于技术进 步,解决数据一致性,并能实施滚动规划,及时反映电网的实际发展情况。

6.结论

城市环境建设 第7篇

1.1 城市林业化内涵

20世纪下半叶, 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了“城市林业”概念, 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 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防治环境污染,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以, 发展以乔木为主, 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拟森林环境, 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树、花、草是城市绿化中的三要素, 均是城市绿化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但要因地制宜, 设计绿化要采用相应手段, 以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和园林景观效果。

1.2 城市林业化绿化的内涵

城市林业化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 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 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 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 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 因害设绿, 按需建绿和扩绿, 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 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 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 应顺应自然规律,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 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 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 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1.3 城市林业化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独特作用

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 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 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 因此增加叶面积, 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为此, 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 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

2 城市林业化绿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环境效能低下

(1) 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过程, 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 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 (2) 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追求“艺术”, 强调平面效果。 (3) 草坪热“温度”不减, 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 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但是城市绿量却是严重不足, 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

2.2 绿化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依然严重

为了快速成景或达到某种效果大量移植大规格树木, 直接后果不但破坏了树木原生地的生态环境, 移植后的树木自身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而一些专家学者早就对这种违背城市绿化建设规律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并指出了其危害性。

3 城市林业化绿化的绿化要点

3.1 将森林引入城市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 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 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 建一花坛等, 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 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 抛弃陈旧思路, 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 大胆地、大手笔地把森林生态建设设计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 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

3.2 树种要合理选择

应考虑的是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 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 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使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谐的生态关系, 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3.3 把乔、灌、草合理搭配

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地点的自然特性是紧密相关的, 能够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 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 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 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3.4 城市绿化设计规范化

城市环境建设 第8篇

一、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

城市环境从广义上来讲, 包括城市所在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发展变迁所承载的负荷体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一切实际要素。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物质环境, 还包括城市的人文环境, 文化环境等多种“软性因素”。所以, 城市环境是一个宽泛而丰富的概念。在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首先必须清楚设计的本质和目标。所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是基于城市现有环境的条件, 运用一系列艺术化手段对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来看, 就是要让城市“更美丽, 更具吸引力, 更具艺术气息”。所以,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和诉求是优化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和层次。把握住了“环境”和“设计”两个关键词, 就等于掌握了该设计的核心理念。特别要注意的是, 城市环境始终是艺术设计的“母体”, 是设计工程的源头和落脚点。简言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完全扎根于城市环境的土壤中的, 没有完整的城市环境作为基础,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根本无法开展。

所以, 我们要清楚,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核心是“城市环境的决定性和主导性”。既然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和源头, 那么就意味着在不同城市开展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其实施策略和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由不同城市的不同环境所决定的。因此, 在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时候, 设计师和管理者应该把握本城市的环境特征和标准, 因为这是开展设计工程和工作的起点, 也是决定设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素。城市环境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则透过艺术化手段让城市更加美丽和迷人, 这也正是二者复杂关系的开端。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为城市环境“添光加彩”

既然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 那么则意味着在城市环境中开展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将很大程度改变“母体”的固有面貌, 将通过艺术化形式的设计来提升城市的环境水平, 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从某种角度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对城市环境进行的“修饰”和“美化”, 是城市走向更美之路的“化妆”过程, 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复杂关系还表现为, 在城市环境基础上开展的艺术化设计工作, 将为城市环境“添光加彩”, 将改善城市的环境气质与艺术魅力。例如, 浙江省的杭州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 也是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在杭州市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确立了以“文明杭州, 魅力西子”为基本主题的目标, 即透过现代化艺术设计的手段, 将杭州打造成为具备“西湖旅游资源, 现代文明气质和国际商业地缘”的多元化城市。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 杭州市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杭州的文明形象和西湖标签更加深入人心, 杭州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进一步增强了, 这其中就包含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巨大“功劳”。

所以, 透过上面的案例,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杭州市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突破了过去杭州的城市环境局限, 而且为新杭州的建设与发展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窗户。遍观今日的杭州, 文明气息令人赞叹, 旅游景观名扬天下, 杭州城市的整体环境水平也提升了一大块。所以,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绝对是不可小视的。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都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布局和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就是因为通过有效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环境质量。

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互依存, 不可分离

几乎可以断言, 任何形式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城市环境本身。脱离了本城市环境的任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设计将毫无意义。所以, 环境设计必须依存于城市环境的“母体“, 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展又为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布局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在多种多样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帮助”下, 城市的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的面貌有了显著的改变, 正所谓“天更蓝了, 植被更密了, 空气更清新了”。同时, 透过有效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的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与提升, 这也正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深层次贡献。

总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就好比是“鱼儿与大海”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须臾不可分离。在共同的依存和影响中, 实现了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葛真.对当代设计现状的思考——城市环境的发展与趋势[J].大众文艺.2011 (05)

[2]焦煜博.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消费导刊.2008 (04)

[3]丁砚强, 蒲洪.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2008 (01)

“城市病”防治与“智慧城市”建设 第9篇

1“城市病”防治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联性

2013年, 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 已经进入城镇化提速的关键期。城镇化率达到40%~60%, 既标志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也意味着“城市病”进入了多发期和爆发期, 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对更加严峻的空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一个时期以来, “城市病”在我国大中城市呈集中爆发趋势,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疫病流行、食品安全等层出不穷, 与之而来的“城市病下乡”现象也开始凸显。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交通拥堵已成为一线、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常态, 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 有80%的路段和90%的路口的通行能力已接近极限。2013年, 雾霾不断蔓延加剧, 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 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 创52年来之最, 河北出现雾霾污染城市群。“‘新兴+转轨+转型+快速城市化’使得我国‘城市病’问题更具复杂性、综合性。中国城市的‘急症、慢症、并发症’存在共发的可能[1]。”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应是人的城市化。推动绿色转型, 建设生产、生活和精神三大核心功能协调发展的美好城市, 是城市化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因此, 推动城市化, 必须要最大限度地防治“城市病”。应该说, 产生“城市病”的原因多种多样, 如生产生活方式、政策体制、资源约束等等,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化建设中缺少智慧管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所谓“智慧城市”, 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实现大系统整合的, 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 由公众广泛参与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将能有效地防治“城市病”。以交通拥堵为例, 现在国内不少城市的红绿灯配时设置不科学, 有些甚至是靠个人经验进行设置, 不但对疏导交通没什么作用, 反而造成成了人为添堵。有些城市采用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绿波控制”技术, 对红绿灯周边道路的车流量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多种智能交通物联网感知终端、系统设备和共性平台的处理, 红绿灯会随着路上车流量的状况自动调节, 就会使原本拥堵的道路变得畅通。因此, 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有效防治“城市病”。

2 对“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病”防治的思考

美国未来学家雷·库日韦尔认为, 2029年人工智能将达到人类智力的水平。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对信息社会的设想已经得以实现, 他还预言未来有一天, 灵巧的机器将会联结在一起并组成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比尔·盖茨曾宣称:10年之内, “网络操作系统”将把全世界的电脑连接成一个“超级大脑”。电脑将“以一种无可商讨的方式, 重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2]2009年, 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早在2004年, 韩国政府就基于U-City理念, 推出了U-KOREA (U-韩国) 发展战略, 提出要构筑智能化、未来型的尖端城市。韩国一些城市已经进入U-City时代的智能阶段, 城市设施、安全、交通、环境等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与控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颁布, 2014年我国成为“智慧城市落地元年”, 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 工信部公布的试点名单达到140多个。可以预见的是, “智慧城市”建设将为“城市病”防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 有三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2.1 大力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

1999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 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我国也已把物联网列为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和支撑, 随着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气体感应器、红外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的发展, 物与物、物与人, 所有的物品与网络之间的连接成为可能。城市化具有规模效应, 只有实现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 才能实现城市的规模化效应。同时, 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和特征, 一味地设置门槛只能给城市造成大批的“候鸟”和“过客”, 带来社会风险与挑战。因此, 在城市规模加大的情况下, 必须要高度重视和运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来创新城市管理。如治理交通拥堵, 对车辆拥有总量、交通高峰期的车流量、上下班时间集中状况、交通拥堵的点段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算, 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性。

2.2 积极扶持基于智慧城市的新兴业态

智慧城市发展必然会催生一些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据一些机构预测, “十二五”期间,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将达到2万亿, 这将迅速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及企业的飞速成长, 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等。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 就展示了新兴业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智能冰箱可以与超市配送中心联动, 智能坐便器具备传输远程医疗功能……等等。在某种程度上, “城市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智慧城市建设将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出行、休闲、购物等生活方式、聚集方式和交流方式, 会对控制和防治“城市病”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要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新型业态发展, 不仅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更要将其作为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城市的重要内容。

2.3 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开放和数据安全

智慧城市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互动, 更加聚焦民生与服务, 更加强调感知与物联, 这些特征都会为防治“城市病”提供手段和途径。实现这些服务的核心, 一是物联网, 二是云计算, 其基础是“数据”。没有大数据, 智慧城市就是空架子, 智慧城市不仅需要而且也会产生海量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 由海量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将不断采集海量数据, 例如交通数据、地图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垃圾处理数据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数据等等, 同时也需要利用大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如人口数据、建筑数据、街道数据、水文数据以及各行业数据等等。其中, 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信息共享问题。只有加速开放数据, 打破城市数据相对孤立和封闭状态, 向社会和公众开放, 才能实现对数据的有效挖掘和分析, 提高智慧城市运营水平。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很多安全问题, 只有避免数据泄密, 保证信息安全、数据安全, 才会保障智慧城市的健康运营。

当前,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美好城市,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有效防治“城市病”问题, 将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摘要:本文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 针对“城市病”防治问题, 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城市病”防治,智慧城市,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然.大城市步入“城市病”爆发期[N].北京:京华时报, 2012-02-10.

城市环境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加气站,城市环境,天然气汽车

我国城市的能源结构基本上都是以煤炭与石油为主, 这已经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在改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天然气作为燃油的借用燃料, 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方面。伴随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增强, 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与加快城市能源结构改善迫在眉睫, 而城市建设加气站项目, 引进天然气作为汽车的代用燃料, 是改善城市能源结构的一条可行之路。

1 建设加气站项目, 改善城市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由于汽车工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机动车的数量上升趋势非常迅速[1]。就上海市而言,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是机动车增长最快速的时期, 机动车的拥有量由最初的21万辆猛增至70万辆, 随之而来的是年车用汽油消耗量的大幅上升, 年均增长量超过10%。汽车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方面, 机动车每年排放的CO量由7.3万吨激增至38万吨;NMHC排放量也由3.7万吨增加至10万吨;而NOx的排放量上升更快, 由1.75万吨激增至8.2万吨。1999年上海市区固定源排放的CO、NMHC和NOx分别为3.2、0.81与3.86万吨, 市区内机动车这三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占到城市总排污负荷的86.1%、96%与56%。由此可见, 如果不改变上海市机动车能源消费结构, 以现在车辆增加幅度与机动车排污状况, 至2012年机动车对上海市城市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负荷将明显上升:CO、N MH C、与N Ox将分别增加1.8倍、1.5倍、2.6倍, 占市区固定源与机动车排污总负荷的81%、95%与98%。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机动车的尾气所排放的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假如无法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改善, 势必会给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2 建设加气站项目, 改善城市环境的优越性

在城市中建设更多的加气站, 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为机动车主要燃料的优越性表现在:天然气具有安全性高、污染低、价格低廉、性能好、技术经济性良好[2]等优点。能过表1中天然气与汽油的性能比较, 可以看出天然气具有排气污染低的显著优点。

英国BG公司通过对带双燃料系统的厢式货车的测试结果表明, 与燃用汽油相比, 汽车燃用天然气的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成分都大幅度降低。

由表2能够看出, 天然气是一种燃点高的轻质燃料, 能够均匀混合充分, 因此可以更完全地燃烧, 使得排放的CO明显减少。分析废气得出, 天然气机动车所排放的CH化合物要比汽油简单, 包含了CH2O、CH3、CHO等中间产物。甲烷是天然气主要的成分, 其结构简单、成分单一、微粒排放有所减少, 纯度较高。将天然气和汽油的燃烧进行比较不难看出, 甲烷的分子结构简单, 能够与空气均匀混合, 因此排放颗粒与排放气里的CH化合物、CO都比使用汽油时大幅降低。

3 建设加气站项目, 改善可行性

3.1 天然气燃料关于安全性的问题

天然气汽车所使用的是加压气体燃料, 所以完全能够排除安全问题。实际上, 和汽油车相比较, 天然气汽车的安全措施更加完善可靠。压缩贮存天然气以后使得特制的高压气瓶通过了、枪击、爆炸燃烧水压、撞击等一系列特殊试验, 安全性有完绝对保障。汽油车油是常压油箱, 而天然气汽车采用的是高压密封气瓶, 这也大提高了其安全系数, 加压储气瓶即使被70km/h的速度碰撞也不会损坏。所以, 在城市中建设加气站, 将天然气用作机动车的燃料安全性更好, 更可靠。

3.2 天然气燃料有一定的经济性

建设加气站, 发展天然气汽车, 有着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压缩天然气在加气站的售价一般为3.6元/m3, 改装一辆中巴车的价钱大约为8千元, 以运营一年核算, 燃料费节省了90元/天, 一整年下来可以节约高达3万余元, 这样的话改装成本用不了一年就可以回收, 而改装一辆公汽大客车的费用在100天左右就能够将投资收回[3]。再加上天然气是气态的, 与空气很容易久混合均匀, 气缸内可以燃烧完全且不会产生积炭;此外, 润滑油也无法被稀释, 明显降低了气缸的磨损程度, 而发动机寿命、大修期以及润滑油的使用期都可以被大大地延长。

此外, 天然气汽车的使用最大的优点是降低了废气污染, 很大程度的将城市的环境效益提高。可是当前, 我国的汽油车仍占绝大多数, 因此将机动车改装成为汽油与天然气的双燃料汽车, 将会为加气站项目建设与推广天然气机动车创造更为便捷的条件。

3.3 创建加气站的实践性

目前我国天然气汽车产业已经逐步兴起。到2011年为止, 我国天然气汽车已经有200万辆, 其中140万辆压缩天然气汽车、6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已建成101座加气站、18座液化石油气站, 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重庆等天然气产区。按照现如今的各地规划能够看出, 到2015年将会在全国建成初具规模的一个加气站产业。比如重庆市, 将再建4~5座加气站并改装19万辆汽车。1998年西安市首期完成了天然气汽车的产业示范工程, 创建了加气站2座, 改装了60辆公共汽车;2000年建成或改建10座加气站, 改装1100辆汽车;2010年, 150座加气站已经建成, 改装汽车量上升至3万辆。

4 结语

虽然加快城市加气站项目建设对改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但我们仍要清醒认识到, 当前我国城市的天然气燃料事业尚处在上身阶段, 对其了解程度、利用程度与效率也处逐渐加深的过程中。我国一些城市正在接受或推广这项工程的过程中, 但在不久的将来, 天然气必将代替传统汽油燃料而成长为一个新兴的汽车燃料产业, 为我国城市的加油行业与空气环境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参考文献

[1]建设天然气加气站.改善首都大气环境[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0 (1) .

[2]李忠田, 张平, 杨轶男, 等.压缩天然气汽车及CNG加气站的发展[J].煤气与热力, 2005 (8) .

浅析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第11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来讲,河道成为一个城市最富有灵性的自然景观,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河道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河道整治应从美化景观、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出发,进行综合整治,从而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水和谐的生态城市建设。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生态化城市建设原则,提出了几点整治措施,最后简要表述了生态城市河道整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建设;发展

引 言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发展日益迅猛的21 世纪,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不断升华。但与此同时,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伤害也日益加剧,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成为了21世纪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被提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日程。为了进一步的推行城市生态建设,我国拟定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城市开发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系。而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水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化建设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国内外河道污染与政治现状出发,结合具体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案,探讨城市河道政治的有效方式以及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1 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河道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行洪排涝,交融航运,是城市的生活源头,然而,在许多城市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了河道规划,成为了现阶段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障碍。

1.1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 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黑水臭水横流,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岸边垃圾随意丢放,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许多城市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将河道整齐划一的笔直走向,以谋求现代都市的时代感,然而这一规划却完全摒弃了河流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中河道必然是迂回婉转的,水流在弯转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水流动力,加快水体代谢的速度,保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然而现阶段许多城市内的河道网络缺乏合理规划,使得河道部分地方水流不畅,使得水体代谢速度变缓,破坏力河流的生态平衡。如表1所示,为2012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由此可以看出河道污染的剧烈程度。

表1 2012 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

1.3 河道岸堤生态环境退化

由于城市的不合理的河道规划方案,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河道与土壤、水体之间的联系,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物流。同时人工河道护岸大多采用混凝土桩板结构,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河岸附近的生态环境退化。

2 生态化城市河道整治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过40多年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于生态化城市的内涵也有了更好的认识。生态化城市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的需要。

2.1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人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既创造了文明,又顺应自然的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理念。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也需要在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和谐”的概念。现阶段,对于城市河道整治规划不仅仅只有经济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人文视角下,城市河道整治应该遵循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站在经济、人文、自然互相和谐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民。

2.2 城市河道生态化整治的具体措施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强化城市水体环境整体协调,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河道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工生态堤岸建设

如上文所述,许多城市在建设生态堤岸时候,往往只是考慮到建设的简便性和经济性,大多忽略了工程给河流带来的生态影响,这种做法对于城市河流会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采用人工生态堤岸建设的方案是很有必要的。人工生态堤岸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工程的实施对于水体的污染,基于这个考量,在选材方面,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对于必要的刚性结构设置时候,应尽量选择自然材料。与此同时,建设生态堤岸还必须要设立亲水设施,但必须注意设置亲水水位与亲水台阶相适宜,且水位变化不宜过大,让人们能够更多的、更安全的与水接触。

(2)改善水体污染,保护水土生物多样性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是现阶段许多城市合理水体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因此,想要更好的改善水体污染,城市管理者必须狠抓城市污水处理,对于相关化学工厂、企业,要敦促改善污水排放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进行定时检查。同时应该做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尽量避免生活垃圾队河道的污染。

河道整治的最基本任务就是改善水体水质,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定期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处理,青黑除臭,畅通水流通道。同时还需要抓好截污治污工作,应将排放至河流的污水全部截留并网,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保护水体环境。

(3)规范河道建闸,抓好防涝泄洪工作

在生态化河道建设工作室,需要注意到河道建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注重城市风貌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河流本身的自然定律。现代生态学表明弯曲的水流能够更有利于本地生物多样性发展,能够有效降低洪水的灾害性。因此,在河道建闸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河道自身的地势特点,保证水流通畅 确保水体自身代谢正常。

(4)优化河岸生态配置

河岸建设不能一味考虑经济性,还需要考虑到河岸建设的生态学。在河堤建设过程中,人工刚性材料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为了更好的降低河堤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应该在河岸建设周边优化植被配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以同时配置花卉、草坪、景观树,还能够增强河道的亲民性,一定程度上发挥人文效应,改善城市风貌。

3 城市河道整治以及生态化城市建设方向

城市河道整治是建设生态化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河道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其规划与整治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城市河道整治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河道规划建设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的原则,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河道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同时河道整

治应标本兼治,做好排污治污工作。利用非工程性措施改善城市河流生态是研究的新方向。建设生态型河堤将会是现代城市河流整治的主要发展趋势,融合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新型水利工程,一方面利用河堤布置的植物来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通过河道底部所产生的微生物来净化水土,提高水土自净能,改善水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城市河道整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创建良好的城市水文化风貌,既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打造出亲水型的宜居生态现代都市。

参考文献:

[1]季永兴,刘水芹,张 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岸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

[2]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2004(05).

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 第12篇

城镇发展需求创造智慧城市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这期间城镇发展基本上是政府作为推进主体, 工业化大发展, 以土地为主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模式。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发展非常迅速, 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种模式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这几十年的财富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城市病多发, 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生产生活的需求不匹配。未来我们的城市资源配置需进一步优化, 城镇化推进的方式要回到对规律的把握上来。我们的经济发展要向新常态转变, 产业结构要向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行转变, 要素投入要向创新性发展模式进行转变。

智慧城市的出现可以说正好迎合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此非常关注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供了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大发展 (包括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 则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支撑,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相融合, 能产生倍增效应, 能促进用新的思路和工具解决交通、医疗、教育等各种问题, 有效提升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推动产业发展转型、管理方式变革和社会效率提升。

我国作为信息应用大国, 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 同时也具有无限的挖掘价值。从政府的角度要强调对内的共享和协同、对外的开放和利用。比如北京市对各政务部门可开放的各类数据的提供下载与服务, 为企业和个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推动信息增值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数据分析与研究工作的开展。上海市政府也推出了数据服务网2.0版, 在全国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

国家政策引导奠定了智慧城市国家战略地位

随着智慧城市越来越多得到关注, 党和国家对建设智慧城市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部署。

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要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同年8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 引导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2015年3月25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国发[2015]14号) 》, 提出“发展智慧城市, 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 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并明确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为首的12个部委局负责落实。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管理和业态的创新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设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和企业也都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管理模式和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政府为主模式不能满足投资需求, 需要更多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来参与, 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很多企业也朝着“智慧城市运营商”的角色在进行转变, 中兴通讯参与的银川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也得到了多位领导人的参观和认可。

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在推动PP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方面也密集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文件, 以引导PPP模式的项目实施;PPP模式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的效率和水平, 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促进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PPP作为众多投资运营方式之一, 也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难题的有效途径。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和投融资模式涌现出来, 激发社会活力, 推动企业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 提高城市承载力, 保障城市安全。城市创新, 要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找到城市内在要素、城市自然资源禀赋和城市产业的关系, 推动“四化”融合发展。

建设落地强调民生服务

智慧城市已经逐渐在管理和民生领域显现效果, 包括养老、医疗等。我们现在处在创新2.0模式时代, 从生产泛式向服务泛式转变。去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我们的产业结构比例发生了变化, 业态也在发生更新。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 从1.0向2.0转变有很多模式, 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通讯, 还是传统的社交网络, 包括创新和实验室开放空间, 以及生产管理组织方式, 都从原来以生产者为中心, 转变为现在以用户为中心。包括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 也都有很大的变化, 这是未来建设发展的趋势。

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意的几点

上一篇:特征和启示下一篇:中学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