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研读论文

2024-05-25

高中数学课堂研读论文(精选4篇)

高中数学课堂研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课堂研读,高中数学

暑假中, 有好多毕业了的学生来看笔者, 他们总是不断地感谢我, 原因是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 而他们的同学却没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他们总抱怨大学教师和高中教师教学方式不一样, 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别很大, 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很多, 学生在课堂上多是“体力劳动” (指不停地记笔记) , 课后才是“脑力劳动”, 在大学里学习大多都是靠自学, 往往不是很得法, 要很长时间才能够适应。而我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 研读笔记, 得到很好的成绩, 多亏了我的课堂“研读教学”。因此, 我有感而发, 下面就把我的“研读教学法”介绍给大家。

一课堂研读教学离不开态度的支持

好多同学都知道数学是理科, 认为多做题目就可以了, 用脑子去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就足够了, 这都是对数学理解不足, 文科学习里面有阅读理解, 数学学习里面也需要阅读理解, 要想学好数学也要研读。大家都知道, 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学习, 这一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尤其重要。有教师指导的时间是很少的, 大部分的学习活动是靠自学得来的, 所以我会给学生讲清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放手学生,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研读教学有一定的程序

1. 教师应指定研读的范围和时间

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集合”这节课中, 我没有让同学们去预习, 上课时候才告诉他们去读5~6页的内容, 研读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 在研读中形成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我再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设计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研读, 我在巡视中帮助他们把握研读的方向, 了解研读的进度, 扫清研读中新的数学符合。完成研读后, 顺利完成我设计的题目, 这样设计效果很好。

2. 要解决研读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

在研读中, 每位同学有不同的研读感受, 当然也会出现普遍和典型的问题, 也少不了错误的问题。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在巡视中, 对于个别错误的问题我个别讲解, 对于普遍的问题, 我和大家互相讨论来解决, 当然枝节问题我不纠缠, 典型问题我不放过。让他们在以后的研读过程中, 总结更多的经验, 培养更好的研读效果。

3. 及时回顾研读的内容

同学们研读完内容后, 我要求同学们能够像放电影一样, 放映一下刚看过的内容, 动手写一下公式和主要内容, 让手和眼结合起来, 开动大脑去提高课堂效率。如“直线和方程”这节课, 同学们积极研读后, 我让他们先自己回顾所看的内容, 写出心得和总结内容, 有个别同学表现得很好, 能够把我这节课的内容都写出来, 我很欣赏也很感动, 感觉同学们自学研读有了很大的进步。“研读教学”我要继续。

4. 研读教学要坚持

作为数学教师, 不能每节课都用研读法, 而要依内容而定, 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要看教科书上的链接和有关数学书籍, 要在课余时间研读课后的阅读。坚持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三课堂研读教学应该注意的内容

1. 把握“研读教学”的程度

阅读有通读和精读两种, 有些内容要精读, 有些内容要通读, 课堂上, 教师要清楚地把握研读的程度, 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要精读时候, 对精读的内容要逐字逐句, 认真揣摩。对于通读的内容, 粗略阅读就可以了。

2.“研读教学”时能够积极地提出问题

问题, 是“课堂研读”好坏的基础, 好的问题说明研读的深度很到位, 不理想的问题说明研读的效果不是很好, 所以研读的同时也是问题产生的同时, 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主动参与学生们的讨论, 扩大问题的范围, 指出问题产生要有很好的研读来配合, 做到了师生互动, 把以前的“一言堂”改成了“多言堂”, 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动起来, 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 做到在自学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知识。如在“独立性检验”这节课中, 我完全放手学生, 让他们共同去研读、讨论和总结, 我也和他们一起探究, 最后再去挖掘没有讨论过的知识, 要讲的内容就少多了, 这样我与同学们都很轻松, 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课堂上要灵活运用“研读”的程序

形式要为教学服务, 研读教学也不能例外, 在实践中教师要经常调整教学顺序, 使研读的教学程序多样化,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读后讲, 即让学生先研读, 再复述、小结。我在处理“三角函数性质”的时候就是这样操作的读后练, 即先研读后练习。我在“三角函数中的两个角的和与差”一课中是这样操作的,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读讲再读, 而把较长的阅读分成两个部分。在“三角函数线”这节课中, 我是用的国个方式来操作的。练读练, 在研究“双曲线”这节课的时候我是这样来教学的。同学们掌握的效果比我要求还高, 我很是满意。

四结束语

总之, “研读教学”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 随着“研读教学”时间的增长, “研读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无论是成绩好坏的同学都能够获得想要的知识, 在以后的人生中也会找到一条更好更宽的路, “研读教学”是我的心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让更多的学生由此获益。

高中数学课堂研读论文 第2篇

经典 感悟先贤――读...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读《<论语>十则》

北京丰台二中

李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这个多少有些浮躁的时代,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娱乐,而是严肃;缺少的不是对超女快男的关注和膜拜,而是对古代先贤的敬畏和仰视;缺少的不是对韩流的趋之若鹜,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读经典正是对他们灵魂的洗礼,所以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语》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研读方法才能从中受益。因此,我这节课定位在研读方法上。《论语》语录体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但是作为一部著作它又的确是有它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所以《<论语>十则》比较适合小专题式教学模式:寻找每一则之间的联系,在一个专题的统领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再加上他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七则《论语》,因此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并不算困难。但是对《< 论语>十则》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选修课应该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如何将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对孔门师徒的思想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是选修课应该考虑的问题。

综合以上考虑,本节课的 教学目的有两个: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补充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 1.学生阅读《<论语>十则》 2.围绕注释,进行探讨

3.回顾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教案

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

――读《<论语>十则》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借助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

二进入新课

研读“学”

研读“志”

三布置作业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论语>十则》字词的疏通,对十则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主张与追求在有生之年未能经世致用,斗转星移,世人还在叹惋,年复一年;他的智慧与思想却超越了时空,时至今日,后人仍在学习,孜孜不倦?? 没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不似《孟子》的犀利雄辩,《论语》呈现给我们的是语约义丰的只言片语,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学。

本节课我们将运用一些方法对《<论语>十则》进行深入的研读,以此来认识真实的孔子,来汲取人生的智慧。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认为《十则》的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预想:“治学”、“修身”、“立志”。

(一)治学

师:哪几则和“治学”有关?

师:读完这三则,请同学们思考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好学之人?

预想:

1、这个人首先是一个君子。

2、这个人对吃住没有太多的要求。

3、他得勤快地做事,说话要谨慎。

4、他主动地靠近那些有道德的人来修正自己的言行。师:我注意到你说这个人做事要(),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预想:课下另一注释。

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的看法不一致,专家也有不同的注解。大家看看专家对“敏”的不同解释,请同学们出声读。

幻灯:

做事勤勉,说话慎重。(《<论语>今读》)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论语>新解》)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论语>译著》)

师:归纳一下专家注释代表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敏是勤勉,第二种认为是敏疾,第三种认为勤劳,敏捷二者兼有。

师:现在请前后四个同学一起探讨一下,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某某同学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对“敏”的理解多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试试从文本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预想:慎。师:从慎怎么推?

预:慎和敏相对,它们意思相反。慎是慎重的意思,敏就是敏捷。

师:方法非常巧妙,从慎来反推敏。慎是慎重的意思这一点没有分歧,慎重是说人做事的态度,那么敏捷和勤快哪个是说做事态度的呢? 预想:勤快。

文化经典距离我们时间久远,阅读时难免遇到理解障碍,专家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但是由于注家太多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候需要我们认真辨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辨析注释时,我们可以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来获得正确的认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发现,一句话往往前后关照,互为解释,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以文解文。

师:现在我们明确了一个不讲究吃住,多做事,少说话,见贤思齐的君子是好学之人。

师:如果用三好学生“德智体”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符合哪一项?

预想:德。

师:看来第一则中所说的好学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学是不一样的,它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好德”。好学即好德,在这里学的内容就是道德实践,好学就是注重品德修养、道德实践。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则中“学”的内涵,在初中我们学过《论语》中的这样两则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比较第一则中的“学”与这两则中的“学”内涵是否一致。

预想: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则中的“学”和这两则中的“学”是不一样的,第一则中的学是道德实践,这两则中的“学”是学习书本知识,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意思相近。

师:孔门弟子除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有进行各种道德方面的实践,哪种学是孔子所强调的呢? 预想:道德实践

师:这是大家的猜测,这个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在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幻灯:自己出声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师:正如大家猜测的那样,与书本知识相比较,孔子更强调道德实践。

借助补充材料,通过知识的勾连和前后参照,我们对学的认识更深入了。

师:以上所探讨的孔子的治学思想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二)立志

师:除了“治学”,十则还谈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立志”和“修身”。师:十则中哪一则是谈立志的。预想:第四则。

师:请大家齐读第四则。师:请一位同学翻译第四则。

师:你的解释与课下注释一致,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大家可能首先会接受课下注释,现在我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个更好。幻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课下注释)(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们安逸,朋友使他们相互信任,少年人使他们得到关怀。预想:第二种好。

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它们的句式结构相同。如果第一个之指代老者,第三个之指代少者,第二个之应该指代的是朋友。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文解文,相同句式的句子我们可以利用对应关系以文解文。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回顾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立足文本,结合补充材料,研读“志”。完成探究材料上的思考题。

1.第四则中子路的志与孔子的志有何异同? 2.结合材料一和《侍坐》谈谈,孔子的志指什么?

材料二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思考题:

1、孔子之志和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2、《论语》中的“志”指的是什么,给出你的结论。师:孔子之志与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预想:子路之志和孔子之志都是将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幸福为着眼点。

师:子路之志与孔子之志的不同点在哪里?

预想:子路之志是他个人修身的目标而孔子之志涉及到了对老人、朋友、晚辈是他的社会理想。

师:大家认为孔子之志是他的社会理想,能不能用补充材料来印证你们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下曾点的志向,曾点的志向也就是孔子之志。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多找几位同学读,同学评判谁读得好。师:谈谈你在朗读时的感受。预想:身心非常愉悦,悠然自得。

师:你设想一下这样一幅图景应该出现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预想:应该出现在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

师: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孔子之志完整地呈现出来?请同学们组织一下语言,将你的答案写在探究材料上。

预想:孔子之志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安定祥和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妻离子散,没有颠沛流离,没有饥寒交迫,每个人都能闲适淡然地游玩歌咏,享受明媚的春色,无论他是老者还是少者都可以在太平盛世惬意地生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多么远大的志向。孔子之志让我们看到得是古代先贤的博大胸襟与济世情怀。

师:孔子的志向是一种社会理想,学生的志向主要是个人修身的目标和自己在政治方面的理想,你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预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服务的。提高道德修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安民,而且也正是在济世安民的事业中才能成就圆满的道德人格。

师:第四则中老师和学生的的志向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既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知识武装自己,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尽己所能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对“志”的研读我们同样立足于文本,甄别注释,结合材料前后勾联。

《<论语>十则》中论及最多的是修身,而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仁,仁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是对孔子“天下归仁”思想的生动诠释。请同学们在课下研读第九则,深入理解“仁“的内涵。

结束语:在世界日益关注儒家文化的今天,对其进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运用今天的方法继续你对<<论语>>的研读,继续你与先哲的对话。

学生朗读

理解概括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方法总结

方法总结

问题归纳

温故知新

个性解读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小组探讨 合作交流

温故知新

问题归纳

个性解读

板书设计

辨析注解 以文解文

借助材料 前后参照

治学

敏捷

勤快 道德实践文献知识立志

高中数学课堂研读论文 第3篇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数学,数列概念,认识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整个教材的编写是有一定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章节与章节之间、课时与课时之间都有着紧凑的呼应关系, 是循序渐进, 缺一不可的。苏教版教材“入口浅、寓意深”, 通过大量的事例来引入数学课题, 这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也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实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如果在“数列的概念”这章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投入激情, 则会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丧失了应该具有的热情, 可以说是原动力不足。更何况, 对于数列的定义没有掌握透彻, 则会对整个知识框架缺乏整体的把握, 这也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阻碍, 没有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和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从整体着眼, 仔细钻研教材, 吃透每一章节。

二、教学过程的别出心裁

( 一) 从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数列的概念”这一章节是从列举多个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或生活体验, 来促使他们自己来归纳数列的定义。如先通过一个故事来计算出棋盘上应该放置的麦粒数, 然后把它们按照放置的先后排成一列数:1, 2, 22, 23, …, 263, ……;接下来引入细胞分裂的问题, 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 再由两个分裂成四个……以此类推23;再通过我们的无限小数 π 约到两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然后将它们的近似值排成一列数:3.14, 3.141, 3.1415, 3.14159, 3.141592, …… ;接着提出由于人们在1740 年发现了一颗彗星, 并推算出它每隔83 年出现一次, 如果从出现那次算起, 那么这颗彗星出现的年份分别是什么?通过计算可算出依次为1740, 1823, 1906, 1989, …;然后再由计算剧场如果第一排20 个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两个, 以此类推各排的座位数分别是:20, 22, 24, 26, …, 38;最后列举的事例则是说出从1984 年到近年, 我国运动健儿共参加六次奥运会, 获得金牌依次排列是:15, 5, 16, 16, 28, 32。组织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后, 启发学生概括其特点,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出数列的定义。

这种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中探求新知, 体会到数学是生动的, 是来源于生活的。

( 二) 通过图像和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在了解数列的定义之后,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数列, 需要将概念从直观到形式化。因此, 课本中将“Excle”“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工具展现给学生。这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极大不同, 能将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利用坐标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列中数的急剧变化。

( 三) 习题加以巩固

在教材中的习题设置了“练习”“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栏目, 这些栏目设计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 因此这些题目是由基础到拔高的飞跃。

比如第33 页“练习”栏目的第二、三题是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特殊项的值;第五题是已知数列的一些特殊项,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些都是较为基础的题目, 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感受·理解”栏目的习题出题方式会更加灵活一些, 需要学生能够进行思考, 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比如说“:156是不是数{n (n+2) }中的项?如果是, 那它是数列的第几项?”它就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考·运用”栏和“探究.拓展”栏对于学生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要求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 掌握它的精髓, 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性的理解上面, 而是能灵活多变、多角度与多层次的去钻研。

三、教学理念的深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揭示教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了解新课标, 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揣摩教材在内容上分层次进行编排的特点, 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实无论是后面章节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还是递推公式, 都是基于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 要引起该有的重视。首先要吃透教材, 确定出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重难点;其次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接受能力, 设置出具有启发性又易于让学生接受的问题链,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然后, 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机应变, 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最后, 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 采取多用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之下, 掌握知识,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结

概念教学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这个局面亟需转变, 教师要有全局观, 宏观上, 对于教材的整个脉络结构、知识框架有清醒的认识;微观上, 对于每个章节都仔细的钻研, 体会编者的设计理念与用意。“数列的概念”这一小节是基石, 后面的知识内容都与它紧密相关。苏教版的编纂者也是别出心裁, 能够从生活实例中上升到数学理论知识, 并且这章节的栏目设计既新颖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接受层次, 能“深入浅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殷伟康.基于函数观点的“数列的概念”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 2016, (1) :42-44

[2]廖碧.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J].少儿科学周刊 (教育版) , 2014, (2) :12-12

[3]于洋.新课程下“数列概念”的教材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版) , 2014, (6) :10-14

高中语文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第4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其中我重点关注了学习单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 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在教学建议上吴教授强调

1、目标确定: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内容选择: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活动设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时代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上一篇:项目化改革下一篇:钢管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