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活动范文

2024-08-21

文艺活动范文(精选12篇)

文艺活动 第1篇

一、大型文艺演出对地方文化服务优势分析

1. 让地方观众能够拓展视野, 活跃地方文化

文艺演出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是各国之间、各地之间文化交流的传送枢纽。应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 各省市的文艺部门积极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运用多样的表现形式, 请明星、大腕, 大导演, 异地文艺节目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 秉承文艺演出的宗旨, 将个性化的文化带向世界各国各地。如广西历年举办大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不但把广西优美的民歌推向全国,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反复演绎, 宋祖英的一首《大地飞歌》使广西民歌飞向全国飞向世界。可以说大型文艺演出不受任何的地方限制, 能够为广大观众随时随地的提供观赏性极强的演出内容, 大体包括大型歌舞、杂技、相声、小品、情景剧等。这些都值得地方文艺演出的借鉴。可见大型文艺演出中所包含的文化与艺术色彩呈现多元化、个性化, 表演方式呈现灵活性、独特性。这极大地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地方观众扩展视野与活跃地方的文化。

2. 引进商机,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现阶段的大型文艺演出, 经费来源于多数是地方财政, 然而大型文艺演出耗资巨大, 政府每年给文化事业的固定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般大型文艺演出政府买单居多也伴随着招商引资的进行。广西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在“两会一节”即:“东盟高峰论坛会”“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进行的。这种大型的文艺活动, -般遵循活动的宗旨:“博览会”的规模、“高峰会”的对象、演绎出特定“民歌节”的内容。显然, 广西这“两会”推动了“一节”成为品牌活动项目;“一节”为“两会”增添了光彩, 为地方引来无数商机。还有些大型的文艺活动靠企业赞助, 所以融入企业理念的形式或加入广告词, 为所提供赞助的企业进行宣传。同时采取发放有关企业小礼物的手段, 不仅可以为文艺演出掀起高潮, 还极其有利于外地企业进驻本地企业。也就是说, 首先通过文艺汇演的宣传, 将活动主题、内容或企业的知名度打响, 其次通过当地观众的口口相传, 有利于活动主题、内容或企业形象的建立。对于这些便于活动主题、内容或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言, 很大程度的为当地经济引来商机。可见, 大型文艺演出有利于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二、大型文艺演出对地方文化服务劣势分析

1. 增加财政压力, 打击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

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大型文艺演出不断的在地方上演。无论是打着宣传企业理念的文艺演出, 还是旨在交流文化的文艺演出, 或是宣扬传统节日的文艺演出, 所需要的经费都不在少数。少则2-3百万元, 多则5-6百万元, 有些1千万元左右。就地方财政部门而言, 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再加上当地文化部门需要解决明星、专家以及演出人员的食宿问题与交通问题, 舞台的搭建与演出的宣传问题, 特别是组织当地演员、甚至学生、工人、部队, 包括后勤人员的配合, 搞得“全民皆兵”。这不仅抢占了地方人力资源利用, 造成社会怨言, 也抢占了地方文艺活动的演出机会。一些地方办了几次所谓的“艺术节”, 每次大型文艺演出都花几百万元, 可当地文艺团体要求建-间排练场或买一台练习钢琴, 一拖再拖不能兑现。大型文艺演出增加了财政的压力, 某种程度地打击了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 是显然易见的。

2. 加快公共设施的损耗程度

一场大型文艺演出的举办, 离不开众多部门、公共设施的支持, 尤其是公安、交警、消防以及电力、卫生等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从布置舞台开始, 我们就需要运输大量的建材、照射用具、音响设备等;到晚会当天嘉宾与观众到场;再到演出结束之后人员的疏散与设备的撤离这些都离不开治安、消防、卫生以及交通运输。导致了强大的交通运输、安检、场地等问题给地方带来了压力和损耗。就其他公共设施而言, 大型文艺演出的进行伴随着大量的人员流动, 人员在段时间内的急剧性集中增加, 无疑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频率增加, 也就自然而然的加快了公共设施的磨损程度。

三、转变大型文艺演出对地方文化服务影响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 信息技术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 地方与地方之间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借鉴, 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 文化在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文艺演出就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就大型文艺演出与地方文艺演出之间的关系来看, 我们应该发扬优势, 避免劣势。将大型文艺演出中值得借鉴的演出形式与舞台效果融入地方文艺活动中来, 将地方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大型文艺演出中去。同时政府应控制大型文艺演出与地方文艺活动的举办频率、规模,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公共设施的加速损耗以及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的状况。加大对地方文化的资金投入, 使大型文艺演出与地方文艺演出相互融合, 将特色文化以舞蹈、歌剧、相声、小品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做到大型文艺演出与地方文艺演出相互促进, 相互借鉴, 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的交相辉映的景象。这样的景象大大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地方文化传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 文化与社会也得到了发展。现如今文艺演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是我国各地方文化交流的平台。本着和谐发展的原则, 本文对大型文艺演出与地方文艺活动之间利弊影响做出探究, 希望以此可以推动二者之间按的共同发展, 形成一个娱乐、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于一体的, 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程平.韩娜.当代中国与西方文化冲突下的文化危机[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6.

[2]刘守宽.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文化品牌[N].铜川日报, 2005.1.

文艺部文艺活动工作计划 第2篇

二、部门建设、文艺部相较于其他部门,更需要开放、活泼的工作氛围,但同时也要强调严谨的工作态度。强调例会纪律,工作实行责任制,要求工作前有计划,工作后有总结,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通过工作和生活多与部委接触,深入了解部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以共同进步带动文艺部的发展。、例会时,尽量让部委有更多的发言权,鼓励创新,把文艺部的氛围向民主、自由、开放的方向调节。、关心部委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与部委的交流,培养工作上的默契。

三、部门具体活动、院礼仪队的组建

(1)宣传:设计海报与报名表,海报与走访寝室相结合,走访寝室过程中有重点地进行宣传,保证新一届礼仪队的整体素质。

(2)招新:设置一轮面试,结合报名人员上交的报名表的详细信息与面试时的表现,确定 6 名仪态端庄、举止优雅、身高在 1 米 60 以上的礼仪队人员。

浅议如何发展群众文艺活动 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艺;理论建设;队伍建设;广泛参与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群众文艺事业,同样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环的新的运行机制,开拓新的发展思路。群众文艺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群众文艺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群众文艺理论建设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艺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群众文艺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文化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规和措施,但对这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和阐释还很不够,很多课题还没有列入专业研究人员的视野。而且,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群众文艺理论刊物,文化部主管的《中国文化报》虽说辟有群众文艺版面,但由于报纸的特性,也很少刊登理论文章。任何一项实践都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前进而取得累累硕果,群众文艺的发展也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前行,因此,群众文艺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编写的《群众文艺学》《群众文艺管理学》《群众文艺辅导学》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在科研上,由中国群众文艺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每年一次的全国群众文艺论文评奖活动坚持数载,群星奖也曾设立过“群众文艺科研成果”评奖,架设了“出人才、出理论”的桥梁,为群众文艺理论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端的研究课题,还可采取申报研究课题的方法,由文化部支持、中国群众文艺学会主办,地方各级群众文艺学会、群艺馆、文化馆立项申报或联合申报。另外,在行业规范、标准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定等专业化建设方面都应是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建立高层次的群众文艺队伍

群众文艺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艺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文化部、教育部应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艺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艺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经验,由相关学校承办,面向群众文艺以及文博、图书馆系统的优秀青年专业人员举办长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队伍建设尤其是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保证。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农村文化管理机制。上级文化部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三、提供多种社会参与方式

在社会化运作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事业的共建,发挥出文化新的潜在力量。应争取群众和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到群众文艺事业中来。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舆论导向等方面积极配合,需要在政府作用与社会力量、社会文化资源、群众文艺消费等方面进行整合,使政府、社会、外资、个人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体制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群众文艺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态势。应鼓励非文化机构、非公有经济和境外资金投入群众文艺事业。群众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化运作中不应忽视的重要力量,而民间文艺社团和专业文艺团体分别是群众文艺事业的骨干力量和重要外援。此外,积极争取名人、专家学者,学术界、高校及有关专业团体和研究机构对群众文艺事业的指导也是扩大社会参与的重要方面。如邀请名人、专家担任顾问、形象大使、文化辅导员等。

在群众文艺活动中,文化志愿者是社会参与方式中需要重视的重要人力资源。文化志愿者是指自觉为社会公益文化付出时间、劳力和智慧的人士。在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志愿者也称义工,工作内容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顾问性工作、传统的办公室事务性工作、票务销售及相关市场开发工作、活动场地的服务性工作、与文化艺术活动相关的教育性工作以及特殊的机动性工作。作为义工的重要群体,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族”一直是艺术组织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宝库,“灰发一族”,尤其是退休的专业群体具有特殊的价值,2005年度英国爱丁堡国际艺穗节是由15名专职人员来运作的,其余的员工全部是义工。96.5%为青年义工,3.5%为非青年义工。义工的专业训练通常要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官方机构承担,只需艺术组织根据自己的需求向这些机构申请项目培训,就可免费获得来自政府对义工培训的支持。此外,还要对义工实施活动进行中的指导与监控和活动结束后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黄玉才.试论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2]余达亮.论如何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J].黄梅戏艺术,2009,(04).

[3]廖嫦.淺谈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0,(04).

老年人社区文艺活动发展研究 第4篇

一、社区在养老中的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社区在老年人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社区已经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一个重要的场所, 随便进入一个比较完善的小区, 我们就会发现小区内有很多老人坐在一起进行各项文艺与体育活动,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老年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目前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子女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了许多。

2、年轻人生活压力巨大无心顾及老人

目前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 年轻人为了使自己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好, 不得不外出为自己和家人打拼, 这样一来, 他们就很难照顾自己家的老人, 特别是当有下一代的家庭, 身兼工作与抚养孩子的双重重任, 加上身居外地, 因此很难顾及到老人, 所以他们只能叫老人将注意力转移到社区中。

总之, 社区在养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它肩负着开展各项文化生活的重任。

二、老年人社区文艺发展现状

老年人社区文艺主要是指老年人在社区闲暇无事是所参加的小区活动, 主要包括打牌、打球、练太极、唱戏、打太极等活动, 这些文艺活动的组织往往是由社区内的管理人员组织, 也有一些老人自行发起, 可以说这些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丰富晚年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帮助。目前老年人社区文艺发展的现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社区活动以传统文化活

动为主

21世纪的老年人在年轻时大多是生活在旧社会的贫苦家庭, 尽管生活艰苦, 但是脑子里的传统文化元素还是比较多, 许多人年轻时由于没有钱和时间来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而感动非常的遗憾, 因此,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在社区老人大都参加一些修身养性的涉及传统文化的活动, 例如老年秧歌、器乐、书画、戏曲、太极拳刀剑类等种类。

2、团队参与性高

老年人平时由于事情不多, 个人压力比较小, 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参加社区文艺活动, 不仅如此, 由于老年人大多心理有点孤独感, 所以他们大多喜欢热闹的环境, 因此老年人参加文艺活动时大多结队参加。结队参加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参加同一类别的活动, 比如5、6个人一起打太极拳, 一起扭秧歌等;还有一种形式是参加不同类别的一项活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在这一项活动中需要多个不同角色的人物集体演绎, 例如唱戏, 需要有唱的, 有拉二胡的, 有敲鼓的, 有敲锣的。另一个方面是参加一项集体的大赛, 例如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等。

三、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老年人社区文艺活动的前景非常乐观, 但是目前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仍不完善,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区活动不乐观

前文已经讲过, 社区是老年人的一个大家庭, 但是社区毕竟不只属于老年人, 在一个社区内存在这很多阶段的人群, 他们都是社区的成员, 然而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外来”人员的加入, 使得老年人的文艺活动变得不那么安全, 比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购买私家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年轻人自身所带的狂妄使他们在小区内也十分的张狂, 据调查, 每年由于社区内发生车祸而受伤或死亡的老年人非常多,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2、社区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许多社区内的规章制度及组织机构还不是很完善, 比如有的小区的居委会里经常没有人, 还有一些小区的门口保安形同虚设, 这都对老年人参与文艺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

3、活动经费不够

老年人由于传统思念比较多, 节省心理比较强烈, 因此他们参加的这些活动往往都属于免费参加的, 这对社区内文艺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社区老年人文艺活动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 笔者指出一下几点对策:

1、建立健全社区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一个社区能否安全稳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 社区必须统一规定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整个社区, 在这一方面上, 上海的一些豪华小区就做的比较好, 但是其它普通的社区就没有太多的规章制度, 仅从发广告的小商贩能够随便出入这一点就能够看出社区内的规章制度是多么的不完善, 这些外来人员的进入会一定程度的影响老年人的文艺活动中的安全, 因此社区必须建立社区规章制度。

2、政府部门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他们的安全及生活环境是政府所必须关注的, 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要不在精神、物质上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五、总结

总之,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速, 社区老年人文艺活动应该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关注, 只有这样, 生活在21世纪的老人们才能在身心及身体都健康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的平均年龄也在逐渐增长, 这使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一种高速前进的趋势, 老年人由于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发展阶段, 其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应得的社会的重视, 社区作为老年人的一个“大家庭”, 自然成为老年人生活、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 研究目前老年人社区文艺活动的发展问题, 目的是了解目前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文艺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布劳、朱岑楼:《变迁社会与老年》, 巨流图书公司, 2005年。

[2]戴维德克尔, 沈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发展进程概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文艺活动策划 第5篇

勘查09-1

一活动主题

圣诞节晚会

二活动目的(1)配合做好新一年班委会的工作,促进学生之间的联络合作,积累活动经验.(2)做好班委之间联系与协作,使我们勘查09-1这个团体更具凝聚力,更便于以后活动的组织与分工.(3)在本学期校园活动纷繁背景下,努力使本次活动做出新意,做出气势,更好宣传勘查集体的特色,同时加强我班与其他班级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校园文艺氛围。

三活动对象

勘查09-1班全体成员

四活动时间

12月25日晚

五活动地点

石油大学三教103

六活动内容

(1)向班长提交活动申请,联系班委会成员,进一步策划活动细节

(2)确定活动后,派我班班委申请场地,;印制活动邀请函并派专人送与各班学生和我班辅导员,欢迎校园内其他同学参加活动。

(3)确定各班参加联谊的节目(包括器乐类、舞蹈类、唱歌类、小品类),征集互动游戏3~4个,初步确定节目单;选拔主持人2名;确定门迎两名、现场拍照人员1~2名.准备水果、饮料、巧克力等小奖品及荧光棒、气球适量;准备主持人串词.(5)活动流程:(具体节目安排经商讨再定)

a活动开始前2小时,参与活动相关人员集中大家三楼,进行会场布置、设备测试、收集伴奏带、服务安排等准备活动.b开场节目为09-1班的集体性节目,.活动中器乐歌唱舞蹈类节目与游戏穿插

进行,并对参与游戏的同学给与适当奖励(小礼品)惩罚(即兴表演节目),以充分调动现场气氛.c活动结束后,组织拍照留念(供总结书、新闻稿之用)及打扫场地等.组织全体成员开短会总结此次活动,请大家发表意见提出活动的成功之处与不足,并做好会议记录.会后分配干事写此次活动总结书.附:游戏:

(1)经典游戏”抢凳子”主持人在现场随机选12个人,组成两组,音乐开始,两组分别围着五张凳子转,音乐一停,就马上坐下去,其中有一个没坐到凳子的被淘汰,这样各组决出两个参加决赛。

(2)接歌游戏

随机分组3~4组,第一组以“少年”为例,则下一组接唱的歌曲名第一个字为“年”.每组成员5到6名,接歌顺序不限.在大家倒数321声中接不下的组,则被淘汰.勘查09-1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精彩文艺活动 第6篇

当时的院长李蒸先生认为:“学生之生活事项至为复杂,如何循循善诱使青年学生之思想纯洁、意志坚定、行为正当、知识丰富、身体强壮、精神健全、娱乐习惯高尚、艺术兴趣培养成功等等,均无不归入生活指导之内”。他要求学生必须明了“时间是生活组织的中心,一切行动,要尽量发挥时间的使用效能,提高时间对于人生和事业的价值,以促进整个生活的充实、发展与向上”。因此,西北师院尽最大努力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文艺项目,办理能够发扬全院精神及改进团体生活的各项文化活动,每年都要认真筹备组织迎新活动、周年纪念游艺会、欢送毕业同学会、新年同乐会等。另外还成立各种社团,聘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进行指导,如国剧社指导老师有殷祖英、陆懋德、张德馨、沈伯平、舒明斋、李德慈等;话剧社指导老师有袁敦礼、易价、叶鼎彝、焦菊隐、余赓虞等;国乐团由张德馨、朱芳春先生指导;合唱团由吴樾荫、李世权先生指导,另外,黎锦熙、胡国钰、庄肃襟等著名专家学者都在师院任教,并指导学生社团。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社团开展活动十分活跃,校园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前段时间,我在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查到一张1943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41周年游艺节目单》,其中包括附小学生的童声合唱、国乐团的国乐演奏、校友合唱团合唱、舞蹈、国剧(京剧)、秦剧、儿童剧等多种类型的表演;有《春江花月夜》、《连环扣》、《柳丝长》、《梅花三弄》、《虞舞熏风曲》等经典名曲;也有《保卫黄河》、《黄河颂》、《卢沟桥问答》、《买花词》、《打倒东洋兵》、《娃娃进行曲》等宣传抗战、表达爱国情怀的节目;有《钓金龟》、《五花洞》、《坐宫盗铃》、《失街亭》等传统京剧;也有《大拜寿》、《辕门斩子》、《红梅扇》、《二度梅》等秦腔折子戏,还有《丁香山》、《蝴蝶姑娘》、《情伴》等舞蹈表演。表演人员有杨少松、徐英超夫妇、李荣滏、沈伯平、穆燮堂、高怀、杨长瑞、任震旭、江明贞、贺雪彦、王永福、秦国璋、赵国秀、李溪桥、佟碧明、佟碧符、李小妹等,阵容可观。

著名体育教育家袁敦礼先生为当时西北师院学生文化体育活动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做“无人无事,无事无人”,即没有任何一位学生会因找不到自己心仪的社团活动而无事可做,也没有任何一个社团或文化体育活动会因没人参与而有事无人做。学校社团组织均由学生办理,学生自由参加,实行民主管理。如国剧社,设有“全体社员大会”,由社员大会选举组成理事会,下设总务部、剧务部、编导部、宣传部,机构健全。参加国剧社的学生多达300余人,是规模很大的社团,社团内部有编剧、导演、文书、会计、票务、交际、装置、布景、配音、灯光、化妆、服装、道具、设计、人事等24个不同的部门,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这个社团的各个具体部门和岗位都有发挥特长、锻炼能力的机会。在各个文艺类社团举办的活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话剧表演,另外,戏剧、音乐等活动在当时也备受欢迎。

西北师院迁移兰州后,学校聘请丁易、焦菊隐两位先生负责指导话剧社。

丁易先生原名叶鼎彝,安徽桐城人,是著名的作家、学者,来西北师院任职前曾任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副教授,从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过渡》、中篇小说《雏莺》、出版有《丁易杂文》及《明代特务政治》、《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等论著。丁易先生1941年秋到1943年夏在西北师院国文系任教,在系主任黎锦熙先生主持下,他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历史散文选》等课程,在甘肃高校开创性地讲授鲁迅的《狂人日记》、《药》、《明天》等作品,传播现代文化思想与文学观念,他对作品的分析结合当时生活现实,生动、细致、深入,深受同学欢迎。在兰州期间,丁易先生伤时忧国,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活动。1943年秋离兰赴蜀时,写下七律抒怀:“南北东西笑孔丘,枣花香里买归舟。牌楼今已看三易,蜗角何期竟两秋!狂态自知难偶俗,豪情犹复哂封侯。书成廿卷千毫秃,纵使名山也白头。”

焦菊隐先生生于天津,到西北师院任职前曾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北平中华戏剧曲艺学校校长,1937年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研究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后来由历任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总导演,是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据张定华先生回忆:“焦先生不但是大导演,也是大学问家。他不但谙熟中国古典戏曲,而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留学法国的论文也是专论中国戏曲的,而且他对西欧的戏剧理论、俄国的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的戏剧体系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方面功底很深。他还会英、法、俄文及拉丁文。”焦菊隐先生当时在西北师院英语系任教授,除了指导话剧团排演话剧外,他还开设戏剧课,对全校学生举办戏剧知识讲座。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语言诙谐幽默,每次讲座总能吸引很多学生来听,在他的指导下,西北师院学生们的话剧表演非常活跃,演出水准很高,多次在兰州市内售票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西北日报》、《甘肃民国日报》等都曾报道、称赞西北师院话剧社的演出。

《西北日报》1944年3月报道:“连日来整个师院充满紧张热烈气象,男女同学筹备节目,极为忙碌。”当时筹备的节目众多,有体育表演、辩论会,史地系、劳作专修科及书画研究会合办的美术展览会,展品包括书画、影片、刺绣、邮票、纸币等。学生剧团公演名剧《沉渊》,并刊出《沉渊》演出专号,据《西北日报》报道,这出话剧“由学生剧团组织演出,演员阵容除张洁沈、管家骅、管立信、周健实等外,并添新由北平来之十位‘密斯(女生)参加演出,排演纯熟。”除此之外,话剧团还曾排演过《原野》、《蜕变》、《桃花扇》、《朱门怨》、《北京人》、《雷雨》等名剧。话剧团纪律严明,人手齐备,拥有众多有天分且努力的演员,另外还有师院附中的学生加入。有次学校需要话剧社去青海做访问演出,话剧社的学生们知道后对此都很重视,所有社员每天自觉进行刻苦的排演训练,李景超同学这位团里的活跃分子,在这段时间也安静下来努力排演。1948年,话剧社曾去青海演出,之后又转赴陇东演出,他们用青年的勇气和热爱话剧的赤诚之心,用艺术感染国民,激发人民的凝聚力与实现解放的奋斗精神。四幕抗战悲剧《不夜天》被同学们演绎得激烈悲壮万分,这是描写抗战时期,地下工作者为了深爱的祖国而壮烈牺牲的话剧,缠绵动人、热烈紧张,附中的周淑静同学饰主角金小玉,演得年轻、活泼又真实;王忠诚同学饰演范永立,他舞台经验丰富、落落大方;许继武饰演黄秘书长,将深明官场、谈吐老练的黄秘书长刻画得丝丝入扣,动作表情掌握自如,更显真实。话剧团还请来兰州木刻家潘国彦先生设计指导舞台装置所用的门窗、柱檐等。不管是这场《不夜天》,还是其他的话剧,社员们都在很卖力地演绎,他们不求有怎样的名利,只是希望让观众都看到他们付出的汗水,让观众都认可他们的表演,每次演出结束,都会有长时间如雷的掌声伴随。

国立西北师院学生剧社在表演方面十分活跃,演出的话剧《婚后》、《雷雨》,颇获师生赞赏。1947年《甘肃民国日报》报道西北师院演出话剧《雷雨》的盛况,“连日观众拥挤,颇获一般人士好评”,被评价为“该团历史悠久,演员个个俱为老练沉着,有令人意想不到之精彩表演”。 有师院老师参加的国剧社推陈出新,别具一格,活动进行得也是有声有色,1943年的校庆活动上,英语系讲师张振先先生将京剧《坐宫》的一折移植成英语演出,新意十足,博得喝彩。1948年春节,留校同学结伙过年,并举办晚会,弥补了留校学生不能和家人团聚的遗憾。除夕前一夜,学生剧社演出豫剧《听琴》、《祭塔》、《教子》等剧目,观众为之感动。留校生们虽然回不了家,但有着丰富的社团活动,内心并没有感到孤寂和冰冷。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学生们也不愿让自己的学业松弛,他们认真学习,以更加努力的姿态过着自己的师院生活。

除豫剧外,历史剧也是师院学生们演出的一个重要剧种。1949年,西北师院全体师生举行47周年校庆,校庆仪式上进行了木刻、绘画、影片、文史史料、壁报等多种形式的展览,举行了校友和在校生之间的友谊球赛,晚上,学生剧社演出了历史剧《河伯娶妇》,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除了本校学生社团的精彩表演,师院更是邀请戏剧名伶为师院师生带来精彩表演。1948年,在师院欢送第七届毕业生的大会上,邀请到了西北戏校的名伶马最良、王慧玲,精演《花蝴蝶》、《法门寺》、《十道本》,博得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喝彩。

西北师院的音乐教育由来已久,积累了丰富经验,音乐表演成果斐然。西北师院迁兰后,多次在兰州举办音乐会,取得良好成绩。1943年,在学校第一教室举行音乐会。据《甘肃民国日报》记载,音乐会会场布有红沙灯九擎、白蜡烛数枝,古色古香,很多知名人士也都前来欣赏。节目有张德馨先生之四合、朱春芳先生之《汉宫秋月》以及二人合奏的《梅花三弄》,朱春芳先生还在社教周音乐晚会上表演了名曲《春江花月夜》和《汉宫秋月》,惟妙惟肖。1944年,国立西北师院在兰州举行了为期两天的音乐演奏会,节目有师院合唱团的男声合唱、女声三重唱,另外还有朱春芳先生独奏的《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并有方永烝夫人之女高音独唱,任光地、张振声之男高音独唱,李慧恩、史德伦钢琴二重奏等,西北师院还邀请了兰州市音乐爱好者参加音乐会演奏,整个会场在优美音乐的包裹之下,产生着心灵的碰撞和升华。

文艺活动 第7篇

在高校现场扩音工作中, 我们往往会将演出效果的不佳归咎于硬件设施不到位、演出环境存在缺陷等客观因素, 却忽略了由于“不合理布局”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可以说在音响工程中, 硬件因素与场地因素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场地布局方案必须是严谨和周密的, 并且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 必须是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计算以及测试后方能得出。那么, 对于高校中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非专业团队来说, 就更要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时刻保持关注。

一、常见的调音区布局问题

1. 调音台位于舞台侧面 (或舞台后部)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布局之一, 但绝对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首先, 音箱对于声音的投射是具有指向性的, 即会在其正前方形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指向角度, 这决定了音箱在工作中必然存在有侧后方向上的阴影区, 且由于音箱的摆放必须要面朝观众, 因此在这个区域之内, 调音师是根本无法感知声音的属性的。这种情况在室外条件下尤为严重, 由于舞台对面缺乏实际的反射面, 因此在这个区域内, 调音师只能听到足够低的低频声音, 而对于高频以及中频声音, 则几乎完全听不到;同理, 在室内环境中, 调音师所听到的大部分高、中频声音都是经过反射和衰减之后的失真产品, 这必然会对调音师的判断产生严重的干扰, 如果调音师根据自己的听觉去调校相关的频响, 则很容易给听众造成刺耳难耐的感觉。

2. 调音台近距离置于扩音设备前方 (单侧)

这是一个会对调音师产生严重听力损伤的区域, 笔者就曾经深受其害。当调音台被近距离置于音箱前方时会造成三种严重的情况

首先, 调音师在如此巨大的声压下会迅速造成听觉的迟钝和损伤, 轻者会降低耳朵对声音细节解析力, 重者会产生严重的刺痛感, 甚至丧失对声音属性的基本判断能力。

同时, 由于人的听觉系统对1k Hz~4k Hz的声音最为敏感, 那么当音量过大时, 会首先在这个区域造成听觉系统的过载, 其直接表现就是调音师感觉3k~4k Hz的声音大得刺耳。那么假如调音师在这个频段进行大幅衰减的话, 后排的观众会明显感觉到声音发虚, 缺乏支撑感, 尤其是人声将会丧失亮点。

其次, 由于双耳效应以及哈斯效应的存在, 人耳在声场中可以对立体声进行声像定位的范围非常有限, 根据上述原理, 当人耳位于单侧音箱前方, 使得两侧信号存在有大于15毫秒的延迟时 (两音箱到达耳朵的距离之差超过4.71m时) 原本的立体声信号将会剥离成两路具有时间差的单声道信号, 在此条件下, 所有基于立体声条件下的音频效果器都将失去调节的依据。

[3]《文化产业发展论》丹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1.[4]《姓名与中国文化》何晓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7.

[5]《姓氏文化—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张雷.《中国国情国力》1995年第5期.5月28日出版.

[6]《浅论姓氏研究的意义》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二期第28卷.

3. 在设计不规范、施工不达标的监听室内进行调音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的很多基建项目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声学方面的缺陷;同时, 相对于大厅本身的建筑声学评估而言, 附属的监控室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而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假如我们在尚未对监控室进行专业评估, 或者明知监控室存在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贸然使用, 就很容易对观众的观演以及演员的正常发挥造成不利影响。

二、音箱的摆放问题

音箱的不合理摆放往往会造成一些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缺乏理论依据的“经验之谈”往往会令整个工作小组陷入困境。一些典型的失败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1.将音箱近距离置于舞台侧后方并使其指向舞台容易引起严重的啸叫;2.音箱放置过低会阻碍声音的正常传播, 对中、高频信号造成严重衰减;3.将音箱前部垫起, 使其指向天花板甚至天空会使所有听众丧失声音清晰度, 甚至会令大部分人听不到声音;4.将返听音箱置于远离舞台的大厅后方或侧墙壁会带来严重的声信号串扰, 严重影响歌手的判断力以及听众的清晰度。

事实上, 音箱的合理摆放有这一套严格的依据可以遵循, 除了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之外, 还需要依靠调音师根据现场条件进行严格的测试与反复的调校, 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观众区的设置问题

可以说调音师及其团队的任务就是确保听众获得最佳的听觉感受。而对于听众区域的精确设置也恰恰就是使前期各项准备得以发挥最佳效果的必要条件。在理想条件下, 听众区域的布局和面积必须和硬件设备布局相关联, 并且要通过周密的计算和调试来完成, 那么对于小型演出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避免下列两种情况来使听众获得相对好的效果

第一, 尽量避免在音响系统的覆盖面积之外安排观众席,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量力而行, 在硬件设备有限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邀请过多的听众参与, 原则是尽量让所有听众享受到可控制的良好效果;其次, 尽量确保观众处于最佳听音区, 而不是舞台侧方或后方这种设备难以投射到的阴影区。

第二, 有效控制前排观众与音箱的距离, 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就是校园摇滚乐队在没有抬高音箱和设置箱体俯视角度的情况下邀请台下观众尽情的靠近舞台与之互动从而使前排观众完全阻挡了声音的传播, 这样的后果就是前排听众震耳欲聋, 而后排几乎听不到声音。

高校扩音工作不同于专业化的扩音工程, 它更小、更简单, 也更特别。虽然这些设备简易的非专业小型团队无法达到专业化的扩音标准, 但却能很好的适应高校文化活动的随机、多变、流动性强等特点。因此, 与其抱怨, 不如积极的发现和总结问题, 寻找和归纳解决之道, 这将会对高校的文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7]《中国姓氏文化》关永礼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09.01.作者简介:

赵亚 (1990-09-) , 男, 籍贯:江苏省高邮市, 现职称:无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摘要:在扩音工程中, 对听众场地及调音师的工作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是保障演出质量的首要前提, 合理的布局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他不利因素所造成影响, 避免给听众带来不适。本文结合了笔者实践当中一些经验教训, 对高校扩音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证。

文艺活动 第8篇

为了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现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校把一小时分配在上下午, 形成两个大课间, 运动项目随季节、年级、学校体育特色等变化。从效果上来看, 大家普遍反映阳光体育运动确实对学生体质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但是离理想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认为, 在这一个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里, 学校应该采用集体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把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体育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培育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等诸多目标融为一体, 使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

集体活动一般以全校或全年级为单位, 全体学生共同进行一项体育活动。一般而言, 多数学校的集体活动是做广播体操, 也有一些学校自己开发了校本特色操, 如河西区华江里小学的体育教师自编了运动量颇大的体操, 体操之后是一套舒缓的手语操。集体活动的优点是便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 便于掌控大课间学生的安全等。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缺乏灵活性, 由于千篇一律而容易招致学生的厌烦, 不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才能, 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特别是难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倦情绪, 有些学校经常性地举办比赛, 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如武清区杨村镇第七小学举办了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会操比赛、篮球比赛、长跑比赛等。2010年该校计划增加足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健美操比赛。这些比赛使学生对大课间活动更感兴趣。有的学校安排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 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有的学校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 科学安排时间, 让学生轮流参加一些诸如球类、健美操之类的活动。

有些学校把大课间活动与特色体育项目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 既起到了锻炼学生身心的作用, 又培养学生掌握了一项体育技能, 还能形成学校特色。大港第九中学普及排球运动, 平均每两个学生就拥有一个排球, 在大课间, 学生按计划练习排球的基本动作, 如颠球、传球等。特色体育项目的创建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可谓一举两得。

自主活动并非自由活动, 不是对学生的活动不加指导与规范。相反, 自主活动是指学生在得到教师或同伴群体的明确指导下, 在真正理解了体育活动的意义之后, 理智地、充满热情地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体育活动。自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宗旨是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例如, 塘沽新港第一小学校园很小, 学生锻炼很不充分, 学校教职工因地制宜, 把校园里除花坛之外的地方全部铺上塑胶。在自主活动的时间里, 学生三五成群,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甚至在花坛与墙壁之间的狭窄塑胶地面上, 都有学生在做游戏。每个班的值班教师来回走动, 指导、观察并保护学生。大港第五中学是一所初中校, 2009年的大课间, 他们除了传统的跑步和做操之外, 还以班为单位编排了“兔子舞”。随着欢快的音乐, 各班不同队形的舞蹈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集体智慧。

其实, 明智的集体活动和自主活动之间并无内在的对立, 只是在活动的范围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而已。无论哪种方式的活动, 都应该在尊重学生的愿望、使学生理解行动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否则, 即使是小组活动也会成为禁锢学生身心的枷锁。

学生应拥有理智的和身体的自由。理智的自由指的是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又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身体的自由指的是学生了解并悦纳自己的身体, 具有保护、珍惜、促进身体健康的愿望, 并具备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身体的条件。理智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是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前提。

另外, 我们还应该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待大课间活动, 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具有教育性, 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因此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范畴。大课间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安全监督等, 都应该放手让学生来做, 充分发挥班干部、体育特长生以及体育社团的作用。这样, 不仅可以减轻教师设计体育活动的压力, 而且增加了学生体验、交往、合作的机会。总之, 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民主精神的重要途径。一个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要真正发挥作用, 还有很多制度性难题需要创造性地解决。例如, 是否应该根据季节调整大课间的时间, 以解决酷热或严寒的难题?是否可以把小学1至3年级每节课的40分钟改为35分钟, 或者改为大课和小课相间的方式, 以便在一个小时之外再增加低龄学生的课间玩耍时间?

《实践活动、促我成长》活动案例 第9篇

1. 对教材的理解

本主题活动的内容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命·生存·生活》教材第四部分“成长足迹”的要求自主确定的。教材的前面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知识和理念。第四个部分主要强调对学生成长痕迹的记录,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本部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痕迹记录,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个人成长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会在平时注重自己点滴成长的记录、并填写实践活动手册,记录自己成长点滴。会与同学们分享成长的快乐,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会自我成长与鼓励。

(3)做一个善于总结,善于创新,责任心与智慧并重的优秀的职业劳动者。

3. 教学重点

成长的点滴记录和反思、大胆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和反思,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4. 教学难点

学生平时实践活动手册的填写和记录、引导学生总结、交流自己的成长点滴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主题活动,主要是针对“三生教育”中的成长记录的内容而开展的,目的在于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痕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与发展。

活动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门在嵩明建立了300亩的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了组培工厂,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进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生通过实践中能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通过自己做过的事情与达成目标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成长的痕迹,以实现自己的成长。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

我所教的是一年级园林花卉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培理论基础知识,对参与实践活动跃跃欲试,充满好奇和向往,兴趣很高。加之学校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组培工厂,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现点滴的成长,是本节活动课的宗旨所在。

三、教学策略

1. 教学思路

寻找一个支点———实践活动;搭建一个平台———活动(技能大比拼);实现一个目标———学生的成长。

2. 教学法选择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次活动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通过观看照片,让学生回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氛围。活动体验———技能大比拼。讨论交流、分享成长。活动、竞争、分享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竞赛激发学习动机,活跃活动气氛;通过学生间的合作,相互启发,共同思考成长的足迹。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活动情境

呈现生动的图片,进行情境创设,把学生置身于他们所熟悉的工作情境之中。展示学生们工作的态度和状态。让学生感受自己专注、认真、投入工作的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后面活动的开展进行铺垫、为学生打开思路,营造活动氛围。)

2. 技能大比拼

(1)教师公布竞赛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能比赛,聘请两位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进行两项技能项目的比赛。第一项是扎瓶比赛,第二项是比赛组培康乃馨苗。

(2)说明比赛要求。第一,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扎瓶,以扎瓶数量和动作的规范来进行评比。第二,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里进行组培康乃馨苗,以操作规范和组培康乃馨苗的瓶数评比。

(3)公布比赛结果。通过再现学生们平时的实践活动的情境,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竞争中再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下一环节分享成长的快乐奠定基础。

3. 分享我的成长

结合学生成长记录表的设计意图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同学们的成长点滴。这一环节是这节活动课的落脚点,也是重点。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的总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和反思获得成长。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到自信,找到成长的快乐。

4. 学习展示与评价

写出收获并填写相关成长记录表———印象最深的实践活动,与同学分享交流。

5. 课后延伸与拓展

利用“活动”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第10篇

教育就是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能引导、欣赏、享受他们的成长。

付出教师万分的爱心,必能换来学生真情的回报。

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从现在做起。

抓住学生的心,管住学生的人。

我们为师之人不要忘记“育才造土,为国之本”的古训。

印象

静海区实验中学的校龄只有13年,我对高红的了解不少于11年,有以下四点印象。

印象一:普师专业是音乐,却担任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并曾获全区教学表彰一等奖。

印象二:以非中考学科教师身份担纲班主任,开拓了班主任资源与培养路径。对一所历史不长的学校而言,尝试是冒险,而高红则化险为夷。

印象三:朴素无华,全天候出现在学生视野和身旁,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初中教育的规律之一———爱是初中生成长的最重要养料。

印象四:从其教育话语中不难窥见,对学生的教育还有相对“粗犷”之地。在当今教育生态略嫌严峻的时候,也许有家校对撞而起的一丝忧虑。但高红凭借着责任心、良心化解了不良生态的冲击。

我的老同事曾经对我说过至今还敲击着我的话:英雄莫论出处。英雄不是起点决定的,关键在于追求卓越的步伐从未止住。祝愿高红在追求理想教育和自己的教育理想之路上越走越远。

(天津市静海区实验中学校长王建龙)

主张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每个框题中都设置了多个“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增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切实使用“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切实运用“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例如,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一课教学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正是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我的新鲜事”“自我介绍”“你我共成长”三个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我只是在一旁适时引导点拨。课堂中,学生们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完全融入到课堂中。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

再如,在讲“自我新期待”这一课时,教材中设计的一个小活动是要求学生走访并分别填写父母、同学、教师和自己眼中的“我”,以便让学生扬长避短,找到自我发展的坐标。我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一个“我(不)欣赏这样的男(女)生”的大讨论,将男女生分组,分别要求他们讨论欣赏与不欣赏的异性的某些性格习惯等。学生对这个讨论很感兴趣,讨论的效果很好。男生欣赏“活泼、开朗、大度、有礼貌”的女生,不欣赏“喜欢和男生打闹、小气、过分小心眼”的女生;女生也把她们的标准一一列举。课后我将之整理后贴在教室黑板旁边,让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非常重视自己在异性眼中形象的男女生自己对号入座,对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所觉悟并有所改变。

二、合理使用“活动”,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活动的设置,目的是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避免了学生的“凭空”想象,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课,有一填表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我请学生结合有关历史知识,填写表格,使学生明确,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就是鼓舞我国人民迎难而上,战胜强敌的不竭力量之源。

在填表的基础上,将活动延伸,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救灾,让学生讨论汶川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依靠的是什么精神。(学生会想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通过进行这两个活动,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两个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民族精神,既看到了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明确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同样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而且培养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材料内容丰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很好地运用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坚持党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问题时,我结合教材中的活动“谈谈我们的美好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家生活的变化与活动内容相联系,说一说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原因。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难点,得出了结论,即“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灵活使用“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新的知识。如九年级“党的基本路线”一节,讲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我对活动进行了灵活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场景。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党的基本路线与轮船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活动之中,通过结合演示轮船行进讲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学生很快记住了:“一个中心是一艘航船,两个基本点好比是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的。”

四、创造性使用“活动”,有助于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自主教育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充分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通过反省自我,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关爱集体人人有责”这一问题时,我没有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内容,而是对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以寻找身边的“管事大王”代替教材中的“管事大王”的事例,让学生寻找本班中关心集体的同学并列举他们的事迹,分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剖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主教育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设置的“活动”,作为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恰当巧妙地运用会达到加深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会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推荐的书

《人格心理学》,黄希庭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肖川著,岳麓书社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

基层文艺活动的需求性存在与再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基层文艺活动 本土 需求性 文化价值 再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早已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然而作为生活在基层的大众群体,精神文明建设却依然有待提升。科学发展观,对精神文明,尤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的文艺活动由于在形式、内容上贴近受众群的口味,所以在这个时候被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一、从草根性看基层文艺活动的被需求

基层文艺活动 不同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在他的受众群当中,多是乡村或城市中底层的奔波者,

二、现实环境

进入21世纪,电子科技所带来的信息技術、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大千世界的万紫千红。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广了,对原有的乡村演出节目就不再有那么高的热情。当然原因是双方面的,观众接受的信息多了,欣赏的起点也随着上升,而演出本身节目的低质量也不容忽视。外加国外艺术在媒体的传播,本土的乡村演出团体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三、存在现状

基层文艺活动的现状因时因地而异,不过总体上来说基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发性的文艺演出活动少了,多的是为充门面而拼凑的演出活动。以山东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在农村还能经常见到下乡的演出团,真实朴素的演出风格很受人们的喜欢,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又能学习知识,接受普法教育等。然而现在这样的活动几乎绝迹了,我们所能看到的乡土演出活动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已经成了某个乡镇、村庄为庆祝活动装饰门面所用,演出节目不要说具有教育意义,有些节目甚至带有误导性质。

(二)个别演出团体的自娱自乐影响范围有限,有些比较富裕的乡镇,有能力提供场地及设施也会自己组建演出团队,但仅限于自己自娱性的演出,不能形成影响力,对周边乡镇的文艺演出活动不具有带动作用。

(三)演出节目质量不高,多是附庸风雅或是为牟利而生。而本土文艺团体缺少专业编剧、策划也是形成演出节目至来年个不高的原因之一。像山东很多地方乡镇,在重大节日或是成立合作项目有时也会组织比较大规模的为其数日活动,不仅包括娱乐,还有集市交易等等,在娱乐板块当中本土的演出团体是大量充斥其中的,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变戏法的、秧歌、高跷等比比皆是。形式是多样的,但内容却有些平庸。

四、基层文艺活动的需求性存在

1、社会需求

面向农村的受众群,早年的文艺演出活动看起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种“濒临灭绝”的感觉,但在乡镇各种活动中,他依然作为娱乐中的主角,频频登场。究其原因,如果我们辩证的看待这些基层的文艺演出活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判断它本身的性质:是对是错、是好还是坏?毋庸置疑这种演出活动对丰富农村的精神生活是做出极大贡献的,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例如山东快板以语言节奏性强著称,表演时声情并茂,而且它的词多数是即兴的,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都可以随时演出。这些特点使得山东快书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

现在,尽管学艺术的人多了,专业表演团队多了,排练的获奖节目接踵而至,但是很多艺术形式还是不能够被一大部分社会群体所接触或接受。作为这部分人来说,找到自己喜欢的远比找到高雅的要重要得多,这是生活最迫切需要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基层文艺活动的存在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他因为被需要而存在。

在某些特定时期,政府鉴于一些教育宣传意义上的需要,基层文艺活动也作为一种载体活跃于各个乡镇、村落,他的亲民性注定了他的价值。

2、自身需求

作为我国由来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他的存在经过了千年的锤炼,虽然不是多么高雅的视、听艺术,但在地方民间还存在一定的受众,还有市场。大量的从业人员虽然很多并不是专业从事文艺的(亦农亦演),但经师傅的言传身教,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门“事业”还抱有不浅的感情,在不影响生计的前提下,我们也经常见到跑文化局、跑文联组织演出、汇演的的个体或群体。

五、文化价值

在民间,传授技艺都是师传身教,所以造成了很多艺人有很强的艺术天分,但文化程度却不高的现象。在基层文艺演出团体中也是一样。组成文艺表演队的队员可能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他们表演出的节目是一种极具文化价值的表演艺术形式,是构成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上升到文明,这些文艺活动一方面也展示了一个地域的文明发展程度。

六、基层文艺活动的“去与从”

基层文艺活动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及现实意义,但现实环境及自身的许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牵绊着他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的一些信息改善自己、增强自己,找到瓶颈的突破口。就这一点我们从以下三各方面来分析:

(一)立足社会,掌握大局。

(二)分析市场,运筹帷幄。

(三)从经验出发,提升表演质量。

首先、立足社会,掌握大局。生活在信息科技时代,我们能掌握的、交流的信息早已打破了旧有的世界观,对社会环境的把握直接关乎到自身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国内社会或国际社会分析问题,本身对事情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节目进行资源化的配置。

其次、分析市场,运筹帷幄。作为商业化运作的演出团体,获取利益是第一位的,对市场的运筹帷幄往往能使团队始终走在演出市场的前沿。在基层文艺活动的的走向当中,通过演出获得经济利益是必然的,有了必需的资金注入,才能激活演出团队。

第三、从经验出发,提升表演质量。基层文艺活动演出时节目的重复、质量不高都是其走向低谷的原因,所以提升节目质量刻不容缓。

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有发展的空间,基层文艺活动虽然不容易走向大舞台,但他却丰富了九亿多中国农村人口的精神生活。地方也好、乡镇也好都是一片沃土,每一片热土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真是文艺的源泉。从这里生长,从这里走出去,但是无论这种文艺形式传播到哪里,只要有群众的支撑就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

[2]潘红主编.民族文化资源战略开发的理论与田野[M].

[3]蒋立松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M].

文艺精品的“明灯”——文艺批评 第12篇

一、文艺批评是文艺精品产生的“严师”

说是“严师”, 那就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 对于一部文艺作品, 文艺批评家首先要严格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 他们的批评时常一针见血, 一剑封喉, 甚至有的时候让作者闻之脸红, 非得闭门思索许久, 才敢重出江湖。当然这种批评虽然严厉, 却并不是出于恶意。评论家是作者的医生和老师, 他们从文学的角度出发,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并且站在一定的高度上, 而不是就碗说碗、就碟说碟。批评家真正地指出作品中的问题与症结所在, 作者才能意识到可能被自己忽略的问题, 从而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升, 甚至成为精品。

另一方面, 对于真正好的作品, 或是一部作品中经典的桥段, 批评家也应该秉持着公平、公正的态度予以肯定, 这样对于好的作品、精品是一种鼓励, 同时也给那些暂时还不具备创作精品的作者一点希望, 鼓励其将经典的桥段善加利用, 假以时日, 他们的能力会更趋成熟。因为对于批评家来说, 他们的目的还是就作品论作品, 而不是把一切希望扼杀在摇篮中。

总之, 就是批评家尊重作者的创作, 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作者也认可批评家的理论水平, 经过批评家的分析, 对自己的优缺点看得更明白, 批评家与作者是友好的携手前进。

二、文艺批评是艺术精品产生的“舆论者”

说文艺批评为艺术精品产生的“舆论者”, 是指文艺批评应该为艺术精品的产生起到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批评家需要有一种专业的眼光, 过滤一部分作品, 提炼一部分作品, 在大众和作品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对于一部作品, 特别是好作品, 批评家要站在正面的角度对大众的观点加以引导, 真正指出这部作品好在哪里, 并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有一种认同感和共鸣感, 觉得批评家讲得属实是这么一回事。长此以往, 批评家就会在大众舆论中建立一种威信。因为公正、公平所以会被大众推崇为“大家之言”, 甚至在对某部作品争论不休时, 会以评论家的评论为准绳, 这样建立起来的威信与舆论导向作用, 会为艺术精品的产生创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然, 以上所说都要建立在评论家真正言之有物, 并言之凿凿的基础上, 而不是为了某些目的而放出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因为在当下, 大部分评论家受到外界条件与环境影响的冲击, 对作品的言论往往不是趋炎附势、大献谄媚, 就是大肆挑刺、大造噱头。文艺评论丢失了自己原有的原则和立场, 而成为了作品的附属物。作品需要评论家叫好, 评论家便大造舆论声势;作品需要评论家明贬暗褒, 评论家便把作品推上风头浪尖, 让大众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去观赏作品。时间长了, 观众不仅纳闷, 怎么评论家的评论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某些观众会因为信任而随着评论家的言论表达看法, 评论家的评论误导了观众的舆论, 不利于文艺作品的健康发展。而长此以往, 观众也会渐渐对评论家失望, 不再信其所言。所以, 作为文艺评论家, 他应该是引导大众舆论正确走向的领路人, 为精品艺术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而不是趋炎附势或打击谩骂者。

三、文艺批评与创作之间互动互补

从批评家来说, 要提倡严肃认真, 从与人为善出发, 要尊重文艺家的劳动, 尊重文艺家就是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所从事的文艺事业;从文艺家来说, 也要有一种胸怀, 不能“老虎屁股摸不得”, 要有容纳接受批评家意见的气度,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批评包括“批”, 也包括“评”, 只说好不说坏, 对本人, 对整个文艺事业都无好处。鲁迅曾把批评和创作比喻成厨师和食客的关系, 如果食客说味道不好, 厨师不能说你做一个看看, 而是要把批评家看作一般读者中的特殊群体, 保持平和心态。总之, 建立良好的文艺批评环境, 需要文艺家与批评家之间互相尊重, 善意、对话式的平等交换意见, 以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大局为重, 不要动不动兵戎相见、法庭相见。

创作和批评是文艺景观的两个方面, 良好的文艺生态既需要有创造力的作家、艺术家, 也需要有胆识、有才情、有操守的批评家, 文艺创作者和文艺批评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是文艺和谐发展的基础, 对文艺家来说, 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 健康美好的文艺生态需要天才的文艺创作者的心血浇灌, 也需要有道德、有修养、有耐心的批评家的倾情投入, 没有两者的沟通和对话, 就没有美好与幸福的文艺家园。

摘要: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对于文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在此就文艺批评与艺术精品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暨文艺批评应该是艺术精品产生的指路明灯, 既对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严格把关, 使其成为精品, 又能对真正好的作品予以肯定, 鼓励多出精品。文艺批评是文艺精品产生的“严师”“舆论者”, 文艺批评与创作之间应该互动互补。这对于文艺批评应该回归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对于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之间怎样才能互相促进, 形成良性循环, 而不是互相谩骂、诋毁、讽刺或互相讨好、献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故障修理下一篇:测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