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行为范文

2024-08-24

新生儿行为范文(精选12篇)

新生儿行为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出生的新生儿120例, 67例男, 53例女, 平均年龄为3个月, 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儿有因低血糖、颅内出血、HIE、窒息、捂热综合征, 胆红素脑病等引起的脑损伤。21例新生儿窒息, 6例低血糖, 3例HIE, 5例重症肺炎, 4例捂热综合征, 5例胆红素脑病。

1.2 方法

(1) 采用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检查法检测新生儿的神经行为, 在出生后的48~72h内, 室温22~27℃、环境半暗、安静的房间内进行检查。检查时间为喂奶后1h, 检查在l0min内完成。 (2) 样本的收集和测定, 收集新生儿出生24h内的胎便, 采集胎便要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或玻璃。用密封的含肝素的一次性自动采血器采集新生儿在断脐前的脐血5ml, 放置温度适宜的冷柜中保存。样本收集齐全后进行测定。 (3) NBNA检测, 有专业人员对新生儿神经行为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 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t检验, 。并对产妇采用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应涉及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有影响, 如健康状况、环境、社会、家庭以及胎粪铅含量、脐血铅含量, 一共涉及24个变量。

2 结果

我院调查显示孕妇孕期服药月份越大, 对胎儿的神经行为发育影响越小。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程度和孕周成正比, 即孕周越长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就越成熟。孕期血红蛋白越高和孕期情绪好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越有利。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不利最为不利的因素是孕期服药、脐血铅、初乳铅和胎粪铅。新生儿胎粪铅、脐血铅、初乳铅含量越高, 孕期服药次数越多, 越对胎儿神经行为发育不利。从我院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对于已足月的新生儿, 孕周的增加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发育也是有利的。从产妇怀孕的6月后开始胎儿神经系统开始快速的发育, 一直到新生儿出生后2岁, 胎儿系统神经发育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是妊娠晚期, 因此胎儿在子宫内的时间越长, 其神经行为就越成熟。评价孕期营养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孕期血红蛋白, 较高的孕期血红蛋白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的发育有利, 孕期良好的营养状态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成熟和脑细胞的发育有利。妊娠用药对胎儿的神经行为的发育不利, 孕期早期用药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更大, 晚期用药影响相对较小。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 胎儿神经系统分化的发育阶段是妊娠早期, 各种因素对增生分化的胚胎细胞都会产生影响[1]。在妊娠早期用药, 由于胎儿的血脑屏障没有发育, 早期用药对胎儿神经系统的良好发育有着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在妊娠晚期, 胎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 胎儿的神经细胞进一步成熟。胎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晚期用药对于胎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相对较小, 所以孕妇在妊娠早期应该慎用和禁用药物[2]。孕期与胎儿良好的心理交流有利于其代谢、生理和感觉器官的协调发育, 孕妇在怀孕期间有良好的情绪, 对胎儿神经行为的发育也有利。铅能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的行为的发育, 对于处在分化发育中的神经系统, 胎儿血脑屏障没有发育成熟, 即便是在铅暴露较低水平下也较为敏感。铅还影响新生儿细胞内的钙代谢, 从而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内皮细胞受损, 导致血脑屏障破坏。铅不仅能减缓新生儿未成熟脑细胞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发育, 扰乱其神经系统行为的正常发育, 还能导致神经结构系统的异常。所以胎粪铅、脐血铅和初乳铅含量过高多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发育即为不利[3]。

3 讨论

通过我院研究表明, 胎粪铅含量高、脐血铅含量高、初乳铅含量高和孕期服药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发育最为不利。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不良影响, 已成为现在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被人们广泛关注。由于脐血铅不能全面地反映妊娠期间胎儿体内铅的含量, 也不能确切的反映铅含量影响胎儿神经行为发育, 然而胎粪铅含量反映了妊娠期间胎儿体内铅的排泄量, 所以, 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更为密切是胎粪铅。我院研究表明, 脐血铅和胎粪铅含量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关系密切。为了提高全民素质, 应该积极开展育龄妇女骨铅水平的监测工作, 孕期妇女保健工作应重视铅防工作, 降低孕期铅暴露水平, 做到有效预防孕期铅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同时孕期慎用和禁用药物, 提高我国新生儿的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出生的新生儿120例, 设计相关的问卷统计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因素有孕期服药、胎粪铅、脐血铅、初乳铅、孕期情绪、血红蛋白、孕期服药月份、孕周等。结论 影响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有多种因素, 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发育有利有孕期情绪好、孕周长、孕期营养状况好等。对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有胎粪铅、脐血铅和初乳铅含量增高, 孕期服药等。

关键词:新生儿,神经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吴金华, 应婷儿.胎儿期汞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 2 (2) :180-182.

[2]郭红英, 杨凯红, 杜月琼.新生儿抚触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神经行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7) :32-33.

七年级新生行为规范养成反思 第2篇

1、行为规范教育。

中学的行为规范与小学的大不相同,要养成行为规范也非一朝一日之功。七年级新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不够安心;时间不会利用;不敢面对老师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行为习惯差。我利用活动课、班会课着手训练: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小组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对行为规范欠缺的学生进行形式多变的教育。要求每位同学从每件细微的小事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学会学习、学会走路、学会就餐、学会说话、学会娱乐和审美、学会劳动和健体。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待人上要文明有礼,与人相处上要团结友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变,自理和自制能力都有加强。

2、健全班干部职责。

在学生中挑选有一定经验和胆识的人担任班干部并进行短期培训:指导工作方法,统一思想认识,确立班级目标。这对班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还适时召开班干部会议:了解学生动态思想,商讨班级工作开展事宜。这又调动了他们搞好班级工作的积极性。班级自从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后,学生的自觉性增强,班干部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开展竞赛活动。

初一新生普遍好胜心强,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已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如黑板板书;小组辩论赛;课上朗读;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优秀班干和学生评比等。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每个学生搞好班级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初一新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常规教育;团队精神;纪律;班干部;自理能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在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的转折阶段,班主任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先抓常规教育

案例:新生入校报到时,大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班里吵成一团,老师进班级后还是我行我素。桌椅乱摆乱放,地上有垃圾没人捡,黑板上有字也没人擦。学生就像无头的苍蝇,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对策: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何让学生尽快的适应环境,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针对学生以上行为,我在学生报到后就开了一个简短的班会,教育学生要把班级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看到黑板不干净就要主动擦干净,不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然后从纪律、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立规矩,让学生明确进入中学后,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的三年以后的中考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照料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案例:在课间,学生都成群结队的出入小卖部,有的学生买完东西就带回教室吃,更多的学生出了小卖部就将食品包装袋拆开,边吃边扔;校园里包装袋、烤肠棍、果皮纸屑随处可见,近在咫尺的垃圾桶形同虚设。旁边的学生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对,也不加制止;大部分学生明明看见地上有垃圾,但就是不捡。人人都认为“又不是我扔的,我为什么要捡”,导致学校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对策: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清洁从我做起创建干净校园”志愿者活動。引导学生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纸屑,树立“学校是我家,干净靠大家”的观念,培养学生时刻注意保持校园卫生干净整洁,并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轮流值周,下课铃一响就到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去提醒同学不要随地乱丢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主动弯腰捡起。刚开始时,学生们被看做另类,高年级的同学甚至搞恶作剧,把一角钱塞到我班学生的手里,说是作为他们捡垃圾的“奖励”,学生们感觉很委屈,也感到被别人盯着看很不好意思。我告诉孩子们万事开头难,只要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坚持去做。慢慢的,学生们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校园里的垃圾明显的减少了。全班同学都自觉参加了这次活动,不仅校园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而且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团结协作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有力保障,更为自己为校园的干净整洁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而感到无比自豪。

三、规范早读、自习课的纪律

案例:早晨7点20分,部分学生已经坐在教室里,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有的在吃早餐,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做卫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在看书;下午14点30分,小卖部门口熙熙攘攘,人流如织,有的在买东西,有的在看着热闹。女生手拉着手在教室聊天,男生在走廊里追逐打闹,不知道好好利用课余时间,没有主动学生的意识;自习课时,老师在的时候学生能遵守纪律,老师不在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在说话,捣乱自习堂纪律,更有甚者下地随意走动,随意出入班级,严重影响了自习堂的纪律,学生互相干扰,想学习的学生也没办法静下心来。

对策:现在的学生上学比较早,大部分学生到校以后都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白白浪费了早读的大好时光。为此,早读的组织不仅能够为学生争取宝贵的学习时间,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利用好早晨第一节课前的时间?我开学初期致力于规范早读秩序,安排课代表在老师到来之前,组织同学背诵古诗文或英语单词,养成良好的早读习惯。此外,为了养成学生安安静静上自习的习惯,我从开始就安排值日班长认真监督,要求学生必须准时到位安安静静的上自习,不准交头接耳,如果有不会的题要去问老师,不许互相商量,以防个别学生浑水摸鱼,影响自习课的纪律。每个人都树立要给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的意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习课的纪律能够保证,学习效率自然能够提高。

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

案例:周一升旗,每天三操,班主任有事稍微耽误一会,班级队伍里就一团糟,打闹的,说话的,三五成群的比比皆是,任凭班委怎么喊破嗓子,学生们就是不能在指定地点集合。自习课老师一旦去开大会,学生就在教室开小会。没有好的班委在老师不在时的有力管理,班级秩序就非常混乱。

对策:火车跑得快,全凭头来带。一个班级风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要看班干部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因此,我不仅任人唯贤,而且更注意对班干部工作能力的培养。我要求班干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放手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长整体负责,配合各个班委的工作;主管纪律的副班长负责自习课上的纪律,不管老师来不来,只要上课铃一响,马上组织同学回座位学习,不许讨论,不许说话;体育委员负责早操和间操的秩序,组织学生快速站队;负责考勤的副班长负责课前的朗读和考勤,督促学生按时回班,并配合课代表组织课前朗读;宣传委员专门负责黑板报的设计;学习委员负责统计班级各科作业的上交情况等。通过这半学期的实践,他们的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老师不在,学生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班里的文体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班级考评分也名列前茅。不仅班干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全班同学都为自己的集体努力添砖加瓦,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五、注意劳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案例:学生不会扫地,不会拖地,不会擦桌子。扫地时只扫走道,桌子凳子下面的垃圾不管;拖地时只拖过道,讲台不管;擦讲桌只擦中间,边上不管。

对策: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不仅要会学习,更要会劳动。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在家大部分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活毫不沾手。为了培养学生会劳动、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我手把手的教他们如何高效率高质量的劳动。学生不会扫地,我就拿着扫把边扫边示范,告诉他们座位下面才是最脏的地方,要把凳子推过去扫;学生不会拖地,我就接过学生手中的拖把,告诉他们从左到右挨着拖,就不会有漏掉没拖的地方;学生不会擦讲桌,我就告诉他们先把讲桌上的东西拿开,然后再从外向内依次擦,擦完以后再把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都掌握了正确的劳动方法,教室、环境区的卫生干净整洁,学生的个人卫生也大有改观。

抚触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320例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分娩胎龄在37~41周,分娩方式为剖宫产有83例,阴道产有237例。男179例,女141例,出生Apgar评分为在8分或以上,出生的体重在2 500 g或以上,皆采取母乳喂养,皆排除宫内感染、前置胎盘、胎膜早破、妊高症、妊娠糖尿病史,皆为单胎妊娠,按照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2组,各为160例,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的评分。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出生第1天开始给予新生儿抚触,具体如下:进行2次/d新生儿抚触,15 min/次,共分为3个小节,每阶段为时15 min,分别在第1、3小节,把新生儿采取俯卧位,分别进行头面部、肩部、上肢、下肢、背部的抚触;在第2小节中,把婴儿采取仰卧位,分别进行五种屈和伸的动作,也就是单独进行上、下肢屈伸的动作,还有进行同时双下肢屈伸的动作。整个抚触过程,操作者皆不能将手离开新生儿的皮肤。

1.2.2 对照组

出生后不给予新生儿抚触,常规母乳喂养。

1.3 评分标准

均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天和第10天采取鲍秀兰所制订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及行为发育情况进行评定,记录评分结果[1]。

1.4 统计方法

该组20项神经行为评分的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以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第10天的20项神经行为评分中,视定向反应、安慰、前臂弹回、手握持、牵拉反应、支持反应、自动踏步、吸吮反射方面与出生第1天相比皆有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第10天的20项神经行为评分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体表触觉器官,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外感受器,能够把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由大脑皮质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新生儿出生后,外界频繁的刺激能刺激到脑神经细胞的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临床认为在新生儿期采取抚触,能够有助于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加快发育。

该研究发现,新生儿接受抚触后,出生第10天的20项神经行为评分中,视定向反应、安慰、前臂弹回、手握持、牵拉反应、支持反应、自动踏步、吸吮反射方面与出生第1天相比皆有明显提高,与未接受抚触的新生儿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显示出经抚触后,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表现出哭闹减少,重复抓握的反应良好,手握持的力度明显增强,可安慰性增强,双上肢的前臂弹回明显活跃,均显示出新生儿抚触是有助神经系统的发育。且经过抚触后,新生儿能够保持情绪稳定,促进食欲,保持良好的睡眠时间,也一定程度有助于婴儿的体格生长及发育,与文献的报道结论基本一致[2]。

注:*为2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抚触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有积极的影响,能够通过肌肤的接触满足新生儿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要,既能丰富环境的刺激,又能给予心理慰藉,促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320例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的评分。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第10天的20项神经行为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抚触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抚触,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

参考文献

[1]祝玉兰.抚触对正常新生儿行为神经及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89-90.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分析 第5篇

广告2班 2303110241 周辉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出生于

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1.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2)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4.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3)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6.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

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7,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双重性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

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1)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用实地调研中一个26岁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一项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关于外出就业的目的,选择“出来挣钱”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76.2%,70年代出生的占34.9%,80年代出生的只占18.2%.同时,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高达71.4%8.(2)消费观念更加开放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3)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三.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改变

(1)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

(2)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

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据1999年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的一项调查,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回到家乡定居9.其他学者根据历年来农村外出流动人口数据估算的结果也大致如此,即在传统农民工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逐渐在城市沉淀了下来10.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数据对比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

(3)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有不同的生活及精神需求。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年龄较大,大多已婚,他们为了实现挣钱的目标,大多不得不对情感精神生活采取忽略或无所谓的态度。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初次务工的年龄不足18岁,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据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报告,2006年,在租赁房和自有房中居住的农民工只有20.1%;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住在租赁房和自买房中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7.7%,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们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更强需求。

四.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 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 难以融入城市。2.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3.家庭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行为 第6篇

关键词:一年级;行为习惯;学会劳动;学会自理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真正开端,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如果幼儿园至小学阶段的过渡衔接不够顺利,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将对他们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小学生活相比于幼儿园生活,不仅需要孩子短时间离开父母,学会独立,同时还要求孩子在离开父母的这段时间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面对新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本文将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生活习惯及开展养成和榜样教育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论述。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

1.学会认真听讲

在孩子正式接受小学教育前,幼儿园阶段尽管能够培养孩子的一些学前意识,但这些意识依旧是十分淡薄的。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刚刚步入小学,他们对于课堂上的常规和要求基本不了解,更不要说去遵守和践行了。因此,在学生入学初期,教师应该及时利用课堂教学的时机,教会学生如何认真听讲并遵守课堂规则。长此以往,在学生与教师约定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其良好的习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养成。

2.规范读写姿势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极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干扰,上课不认真听讲,并且无法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在实际课堂上,教师一旦给予学生时间自己去完成练习或是作业,学生就极容易走神,在做练习的时候不能规范自身的读写姿势,坐得东倒西歪。许多学生甚至对于读写姿势毫无意识,做练习时头很低,握笔姿势不正确,书写也不规范。对于这些现象,教师要在课堂练习前和练习中反复强调“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睛离书本一尺远,手指离笔尖一寸远。”通过这样反复要求,学生能在无形中规范自身的读写姿势,并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1.学会劳动,爱护环境

在小学班集体活动中,劳动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校园内,教会学生积极劳动、爱护环境更是帮助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打扫卫生。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扫帚和簸箕,并不断地叮嘱他们学会爱护公共物品,不能将其作为工具进行打闹。这样一来,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2.学会自理和独立

一年级新生的年龄大概七岁左右,很多孩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还不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虽然对于儿童而言,并不要求他们在这个年纪能够学会完全照顾自己,但是一些最基本的洗漱、穿衣、按时起床等自理能力还是需要教师不断监督和培养的。除此之外,自理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方面,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家中进行延伸。

三、养成教育和榜样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他们很多方面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具体规矩、目标的约束和一定的模仿对象。教师应该让他们了解具体的规矩和目标,而不是过于宏观地去谈论教育的作用。读书是每个孩子的义务,每天准时上下学是他们必须遵守的守则,如何不按照要求做就会受到惩罚;考试考满分是优秀学生的象征,教师家长都会鼓励和表扬优秀的学生;在班级里打闹的孩子会受到教师的批评……通过具体规矩、小目标的制定,让刚入学的孩子分辨他们的行为好坏,并制定一个现实的奋斗目标来推动他们前行。

培养一年级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制订细致和完整的工作计划,还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只有在一年级期间尽快地培养新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才能帮助他们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牢基础,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石小兴.探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关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6).

[2]汤晓丽.一年级新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引导和纠正的启发[J].世界华裔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5).

[3]唐凱英.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8).

新生儿行为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新生儿窒息患儿63例, 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2例, 其中男22例, 女10例;胎龄37周~42周18例, >42周者11例, <37周者3例;出生体重<1 500 g 5例, 1 501~2 000 g 8例, 2 001~2 500 g 13例, >2 500 g 6例;足月儿20例, 早产儿9例, 过期妊娠3例;正常分娩19例, 胎头吸引助产6例, 剖宫产3例, 产钳助产2例, 臀位助产2例。干预组31例, 其中男23例, 女8例;胎龄37周~42周17例, >42周10例, <37周4例;出生体重<1 500 g 6例, 1 501~2 000 g 7例, 2 001~2 500 g 14例, >2 500 g 4例;足月儿18例, 早产儿9例, 过期妊娠4例;正常分娩17例, 胎头吸引助产5例, 剖宫产5例, 产钳助产3例, 臀位助产1例。2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妊娠时间、分娩方式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干预, 2组均以7 d为1疗程, 共进行2个疗程。

1.2.1 常规护理

(1) 呼吸道管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2) 洗胃:及时清理呼吸道, 给予1%苏打水或盐水50~100 m L洗胃, 温度30~32℃, 以清除吸入胃内的羊水等物。 (3) 吸氧: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 应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 注意保持给氧通畅和湿化温度, 湿化温度一般调节至入口温度32~34℃为宜。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调节给氧方式和浓度, 当血氧饱和度≥95%时, 间断鼻导管吸氧0.5~1 L/min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85%~94%时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85%时, 可给头罩吸氧5~8 L/min, 缺氧改善后改为鼻导管吸氧。一般足月儿鼻导管吸氧0.5~1 L/min,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鼻导管氧流量为0.3~0.5 L/min, 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 (4)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面色、哭声、呼吸、心率、呕吐物、大小便等情况, 如果出现烦躁而颤抖的尖声哭叫并有难产或分娩损伤者, 常提示颅内损伤;加之前囱饱满, 瞳孔不等大, 提示颅内出血。如出现哭声弱, 呻吟状伴有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心音弱、四肢抽搐, 提示有心肺功能异常可能。根据患儿出现的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5) 保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 体温调节功能差, 加之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欠佳, 因此必须保暖。保暖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极为重要, 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4~26℃, 体温偏低的患儿应放置于暖箱内, 暖箱的温、湿度要适宜, 需经常观察, 保持相对湿度在55%~65%. (6) 预防感染:感染的发生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加强环境管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预防医院感染。 (7) 喂养:窒息儿胃肠道缺氧、缺血, 易发生呕吐和消化道出血, 因此喂养必须慎重。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者, 可正常喂养;但重度窒息恢复欠佳者, 应适当延迟开奶时间。 (8) 家庭支持:耐心细致地为家长解答病情, 介绍有关医学知识、可能的预后, 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 得到家长的最佳配合。特别要给家长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使他们尽早进入照顾婴儿的状态。

1.2.2 干预方法

在患儿清醒时, 由管床护理人员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干预: (1) 视听觉刺激:采用颜色鲜艳的气球挂在新生儿床头每天多次逗引患儿注意, 当患儿觉醒时和患儿说话, 并将颜色鲜艳的气球慢慢移动位置, 使患儿视线随着气球方向移动。视、听训练每次约10 min, 每天3次。 (2) 触觉刺激:采取变换姿势抚触和按摩患儿肢体, 每次约10 min, 每天3次。 (3) 运动:可时常将患儿抱起或俯卧位使其抬头, 锻炼头颈部的肌肉。不约束四肢, 使四肢自由活动, 对不能运动的加以按摩, 功能训练。对重度窒息复苏后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给予神经节苷酯治疗, 足月儿病情稳定后高压氧治疗, 每次约10 min, 每天3次。

1.3 观察指标

(1) Apgar评分:观察2组新生儿1, 5 min Apgar评分; (2) 新生儿神经行为和适应能力 (NACS) 评分:采用Claudine等[2]提出新生儿评分标准, 在干预前、干预后 (2周后) 进行NACS评分, 总分35分, 按5个项目进行评定; (3) 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2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0~4分及5~7分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0~4分、5~7分及≥8分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儿NACS评分比较

干预后, 对照组仅一般反应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干预组适应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及一般反应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干预组NACS评分总分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2.

注:与干预组比较*t=13.27, P<0.01.

2.3 2组病死率比较

对照组死亡3例, 干预组无死亡患儿, 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15,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新生儿重度窒息, 不仅病死率高, 而且易引发严重并发症, 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本文观察结果显示: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2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后患儿缺氧状态均得到改善。本研究还发现:干预组NACS评分适应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及一般反应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干预组NACS评分总分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1) 。提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儿交感神经兴奋性, 有利于患儿康复和新生儿神经行为适应能力[3,4];早期护理干预可防治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继续加重, 减少或避免晚发性神经细胞死亡, 降低后遗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沈忠秀.新生儿窒息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32 (18) :3831-3832.

[2]Claudine AT, Barrier G, Shnider SM, et al.A new neurolojy and adaptivecapacity scoring system for evaluating obstetric medication in full-termnewborns[J].Anesthesiology, 1982, 56 (5) :340-350.

[3]Leighton BL, Halpern SH.The effects of epidural analgesia on labor,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J].Am J ObstetGynecol, 2002, 186 (8) :69-77.

新生儿行为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纳入标准

(1)2009年3~12月均在我院产科分娩,分娩胎龄37~42周,出生1 min阿氏评分>6分,出生体重2 500~3 999 g;(2)母亲孕期无输血史及特殊用药史,无妊娠并发症(妊高征,糖尿病等),无感染及胎膜早破史;(3)生后无严重窒息、先天畸形、酸中毒、抽搐发绀、新生儿溶血症;(4)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及各种感染;(5)母婴同室;并均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进入本研究。

1.1.2 病例分组

按上述纳入标准,入选病例共115例,按出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抚触组55例,其中男25例,女30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措施

1.2.1. 1 抚触组:

新生儿抚触是按照中华护理学会和美国强生公司推荐的标准进行操作,每次15 min,每天2~3次,最好在沐浴后、午睡及晚上就寝前,或两次进食中间,或喂奶半小时后进行,持续3个月。具体实施过程为:(1)首先对参加项目的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熟练掌握抚触方法;(2)住院期间,随机分配到抚触组的婴儿满24 h后,喂奶后1 h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实施一对一的抚触,同时指导婴儿母亲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让其参与抚触的实际学习,出院后由其实施抚触;(3)每月进行面对面抚触指导1次。

1.2.1. 2 对照组:

:除不进行抚触外,常规护理、保健措施、管理办法、测查项目均与抚触组相同。

1.2.2 评定标准

出生后1个月采用鲍秀兰[5]制订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出生后3个月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根据贝莱智力量表改编和标化的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量表(CDCC量表)进行智能发育评价及头围的测量。评价智能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及头围的增长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在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并计算分析,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孕周、性别构成比、新生儿体重、头围及出生后即刻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智力发育及头围增长情况

抚触组与对照组在出生后1个月NBNA基础评分分别为(39.92±0.65)分,(38.37±0.5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两组MDI、PDI和头围测查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有技巧地对婴儿的皮肤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刺激,促进婴儿健康发育,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育儿护理新方法,对正常婴儿的智力及促进婴儿心理等各方面的发育有广泛的临床价值。有研究认为,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可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外界的刺激越频繁、越强烈,脑神经细胞发育的速度越快,并且抚触开始月龄越早,效果越显著[3,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3个月以下的小儿,抚触组与对照组在NBNA基础评分、MDI、PDI和头围测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春阳等[3]和胡伟青[7]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表明抚触可促进小儿神经系统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研究证明,新生儿脑部及行为发育尤其出生后6个月内可塑性很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并且新生儿自出生就已经具备认知、听觉、触觉等综合感觉。因此早期良好的刺激,及早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对脑部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在生理、生化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抚触可充分利用人体这个最大的感觉器官,适宜地刺激皮肤上分布最广泛的不同感受器,将柔和的触觉刺激传入大脑。同时伴有视觉、听觉、位置觉、平衡觉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形成[8]。同时,抚触是与婴儿肌肤的接触,面对面眼神交流,伴随着抚触者亲切的语言,这种亲子的情感交流在婴儿尚无语言交流能力的情况下会让婴儿感受到需要和满足,这些重叠的作用可能对各种神经行为的发育形成一种综合的增强能力[9]。所以,通过抚触,父母与婴儿接触的时间增加,能够进一步了解早产儿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能给婴儿带来感触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安慰,使其感觉安全、自信,有利于小儿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也赞同此观点。

综上所述,抚触是一项能够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的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护理技术。除生理性意义外,还有其情感的意义。温柔的抚触不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一种非语言性的情感交流,使早产儿感觉安全、自信。因此,婴儿抚触是一项有益于婴儿健康的医疗保健技术,应加大力度宣传。

摘要:目的:探讨抚触对正常新生儿行为神经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正常新生儿115例,按出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抚触组(55例)和对照组(60例)。在综合护理措施及育儿指导相同的情况下,抚触组的婴儿接受抚触按摩,每天2~3次,每次15~20min,持续3个月。对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3个月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和头围测查及对比分析。结果:抚触组与对照组在出生后1个月NBNA基础评分分别为(39.92±0.65)分,(38.37±0.5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两组MDI、PDI和头围测查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可提高正常婴儿的智力及促进婴儿心理等各方面的发育。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神经行为,智力发育,足月

参考文献

[1]朱会明,孙连芹,景代群.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8):1092-1094.

[2]刘晓丹,马俊,周艳.国内外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3):307-308.

[3]刘春阳,刘纪平,林小军,等.抚触对正常婴儿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20-1423.

[4]王立新,何青,刘玉玲,等.抚触对正常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科保健杂志,2001,9(6):409.

[5]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20,135,139,141.

[6]林贞斐,尹礼诚,卢慧琴,等.新生儿游泳对生长发育影响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5,4(3):169-170.

[7]胡伟青.抚触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2):302.

[8]陈秀芹,庞淑敏.抚触对早产儿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7):695-696.

新生儿行为 第9篇

关键词:足月小样儿,新生儿期,行为神经发育,行为神经测定

NBNA即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新生儿神经评定方法。吴尤佳等根据NBNA评估结果将妊娠期高血压母亲分娩儿分为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进行研究[1]。本研究即使用NBNA评定方法对36例足月小样儿的神经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产科出生的足月小样儿36例作为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选择条件为胎龄≥37周,体重<2500g,Apgar lmin、5min和10min评分均>8分,除外围产期窒息、产伤、黄疸、感染及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和畸形新生儿。另选40例同时期同地区出生的母亲孕期健康、无窒息史、生后无疾病正常足月新生儿作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胎龄37~42周;体重2550~4000g。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NBNA法在新生儿出生后4~6d进行测定。在2次喂奶之间进行,均在15min内完成,由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操作者进行操作,室温维持在24℃~28℃之间,检查后立即进行评分记录。检查包括行为能力6项、主动肌张力4项、被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估价3项,各项采用0、1、2分度评分。测检工具有小手电筒、长方形红色塑料盒、红色小球各1个。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中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讨论

足月小样儿是指胎龄介于37~42周、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属于小于胎龄儿(SGA)的一种,是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结果,分为匀称型和非匀称型两种类型[2]。其围生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存活者远期智能及体格状况也多较正常儿童落后。当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和代谢异常后,SGA新生儿的电生理发育如视觉或听觉诱发电位反应基本与胎龄相适应[3]。这些新生儿可存在睡眠周期异常,肌张力、原始反射和兴奋性均呈下降。

诸多研究表明,足月小样儿主动肌张力及被动肌张力均较适于胎龄儿低下[4,5]。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足月小样儿新生儿期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特点,对比分析了足月小样儿与正常新生儿的行为神经测定评分,结果显示,相比于正常新生儿,足月小样儿的NBNA评分明显降低,其主要减分项目为行为能力的非生物视及生物视听定向反应、被动肌张力的前臂弹回及腘窝角、主动肌张力中的三项(头竖立、牵拉反射及支持反应)以及原始反射的放置反射和拥抱反射。在测查中发现,足月小样儿组非生物视定向及生物视听定向能力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部分足月小样儿表现哭闹、激惹、不易安慰。足月小样儿组与对照组主动肌张力有显著差异;表现为竖头困难、肩颈主动肌张力差;牵拉反射、支持反应两项突出,表现双下肢肌力欠佳,支持不能及手握持力弱、牵拉反应不能进行。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肌张力较低,震颤出现频率高。三项原始反射测定中,拥抱反射得分最低。

综上所述,对足月小样儿进行行为神经测定,可了解其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特点,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尤佳,李海英,孙宝兰,等.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对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3,16(29):2681-2683.

[2]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科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1-74.

[3]雷勇,鲍莉.足月小样儿行为神经发育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36(46):158-159.

[4]皮良,黄爱群,潘晓平,等.足月小样儿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5):64-66.

新生儿行为 第10篇

关键词:择期剖宫产,阴式分娩,新生儿健康状况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免疫指标

剖宫产在分娩时使用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 可降低产妇血压, 促进分娩, 但产妇术中出血量较多, 恢复较慢, 且新生儿免疫力、呼吸功能、空间感及方位感较顺产儿差[1]。而阴式分娩产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但新生儿出现软组织受损、颅内出血和酸中毒的风险高于行剖宫产产儿[2]。为探讨择期剖宫产及阴式分娩对新生儿健康状况 (Apgar) 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 (NBNA) 评分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特选取江山市长台中心卫生院妇产科出生的120名新生儿进行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120例, 入选标准:产妇均无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产儿, 无先天性疾病, 且出生信息完整。其中男60例, 女60例;胎龄37~41周, 平均 (38.3±4.5) 周;出生体质量1734~2351g, 平均 (2134±128) g。产前胎儿无分娩和窘迫的先兆;产程基本正常且为自动发动, 胎心和羊水的监护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将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择期剖宫产组62例和阴式分娩组5 8例, 且两组新生儿在体重、胎龄和出生时体质量大体一致。

1.2 观察指标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1分钟和第5分钟开始行Apgar评分, 满分10分, ≤7分为窒息。在新生儿出生的第3天进行NBNA评分。NBNA评分的内容有:一般评估, 3项;被动肌张力, 4项;行为能力, 6项;原始反射, 3项;主动肌张力, 4项;每项0~2分, 满分40分, 总评分<3 5分表明神经行为不正常。择期剖宫产组由产科医生及麻醉科医生评分, 阴式分娩组由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评分。所有参与评分的医生、助产士均经过严格、统一、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另外,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1天后体内的免疫指标, 包括C反应蛋白 (CRP) 及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实施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的A p g 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N B N A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出生第3天的N B N 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免疫指标的分析比较

阴式分娩组Ig G、Ig M水平显著高于择期剖宫产组, CRP、Ig A显著低于择期剖宫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外界和产妇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行剖宫产的孕妇越来越多, 占分娩方式比重的50%左右[3]。当出现胎儿窘迫、巨大儿、头盆不对称、胎位异常和妊娠合并症等情况时, 采用剖宫产较为安全, 但其需要较复杂的麻醉方式, 手术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概率较高[4], 究竟采用何种分娩方式, 应从母体及胎儿两方面来考虑。

本文结果表明, 择期剖宫产组与阴式分娩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分钟、5分钟时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择期剖宫产组与阴式分娩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3天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对新生儿Apgar评分、NBNA评分并无明显的影响。

两组新生儿在免疫指标的分析比较中, 阴式分娩组显著优于择期剖宫产组, 提示阴式分娩对于新生儿免疫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择期剖宫产组新生儿Ig A水平显著偏高, 其原因可能是剖宫产的新生儿一般能够较早地与产妇接触, 尽快接受初乳, 而初乳内含有大量的Ig A[5]。Ig M主要由肝脏合成, 分子量较大, 不易透过胎盘屏障, 剖宫产时母体和新生儿均易受到较强的刺激, 从而使肝脏合成Ig M的能力降低, 所以阴式分娩组新生儿的Ig M含量高于择期剖宫产组。而Ig G的分子量较小, 行阴式分娩时, 有节律性的子宫收缩可促使其在胎儿体内的转运, 因此择期剖宫产组Ig G水平低于阴式分娩组, Ig M、Ig G这两种指标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 而Ig A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 因而阴式分娩组新生儿免疫力强于择期剖宫产组。而CRP在细菌感染发生时, 含量显著升高, 择期剖宫产组CRP含量较高, 可能提示剖宫产更容易造成新生儿感染[6]。

综上所述, 择期剖宫产及阴式分娩对新生儿整体健康状况和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但阴式分娩更有利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 在选择分娩方式前, 应对产妇做详细的全身检查和针对性检查, 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世荣, 周永丽, 陈楚燕.择期剖宫产与阴式分娩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4, 7 (5) :45.

[2]柴肖华.剖宫产与阴式分娩对新生儿预后影响的调查研究[J].河北医学, 2012, 18 (11) :1595.

[3]韩利红, 张小光.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4, 39 (3) :426.

[4]李清香.剖宫产与阴式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评分的比较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4) :455.

[5]高航.择期剖宫产与阴式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评分的比较[D].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新生儿行为 第11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认同;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1-01

一、问题背景

消费社会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学者鲍得里亚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的,意指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的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消费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认同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身份是个人通过特定属性与其他人联结成为群体的纽带。因此,在身份的基础上,相应地衍生出了作为主观态度的认同问题。 在消费认同成为社会大众主流的认同方式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下,本文也将顺着这一条逻辑线,逐步用消费认同的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我们对南京市783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分析,为本篇论文进行数据支持。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个人认同

1、有限的品牌含义:品牌,又是符号价值专有化的产物,更是符号价值的集中体现。新生代农民工们乐于消费,但他们并不热衷品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超过50%人的最关注的是价格与质量,而注重品牌的人相比之下只占到20.2%。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们仍将消费的实用性与价格合理性放在首位。

(1)大众传统媒介的影响: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工友和亲朋处获得信息的占54.9%,而从媒体广告处得到的信息相较之下只占34%。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更加限制了传统媒介在他们符号价值消费的导向作用。

(2)身份建构的缺失:一方面消费行为可以将商品作为后天资源,形成拥有性的成员资格,另一方面消费行为本身也是决定存在性成员资格的要素。新生代农民工们对身份构建兴趣不浓,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在未来的个人发展可能性方面有极大的限制。

2、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消费的失衡

(1)有形商品——餐饮:餐饮作为消费行为中有形商品消费重要的一环,在研究消费认同中起到重要的参数作用。我们发现,在调查数据中除了选择给父母钱的占到54.9%,剩下的餐饮支出占到总人数的45%。餐饮作为一种实用的经济的休闲娱乐方式,正在不同程度地被新生代农民工们所认同和接受。

(2)无形商品——休闲服务娱乐:在被调查者中,他们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上网、KTV、打牌等方面。参加娱乐消费的人中,主流的消费方式就是上网和KTV,都是比较廉价和实用性的花费。隐藏在各种服务休闲娱乐抽象的形式背后,体现的是各种成员资格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新生代农民工们并没有觉得去到一个场所享受服务。这其中,受到来自于他们自身经济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制衡的影响。

通过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对以上两种形式商品的消费,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他们的偏好,即更偏向于消费简单可行性又高的有形商品的消费。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此者来构建自己的消费认同,证明自己的个性从而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二)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即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个人认同是关于自身属性的认同,社会认同是自我的社会性维度,即对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在调查与南京本地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和周围同龄人的消费方式有无差别时,新生代农民工们觉得与南京本地青年人消费方式差别大的占近一半,与周围同类人差别大的占35.6%,明显低于前者。在南京本地年期人这一参照系下,新生代农民工们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限制——消费方式选择少,消费能力比较低,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放到周围同龄人的群体中。

三、结论与讨论

在消费认同的视角下,我们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一方面,我们发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变化。首先,改变农民身份的意识越来越明显。他们认为消费信息可以传递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于是打造自己新的形象。但另一方面,通过本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他们所建立的消费认同还是不完善的。首先,符号价值在他们消费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其次,在社会认同中,他们对与所属群体的消费能力有更高的期望,但目前的消费能力还不能让他们自由地获得想获得的成员资格。消费作为他们手中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他们进行自我识别和归属,以及对他人进行识别和归属的重要方式。消费认同的构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对于将来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认同提供了证据和可能。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王琳娜(1990— ),女,汉,江苏省泰州市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2008级学生,是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度国家SRT“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项目组成员;王梦怡(1990— ),女,汉,江苏省宿迁市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2008级学生,是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度国家SRT“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项目组组长;王英杰(1989— ),女,汉,山东省青岛市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2008级学生,是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度国家SRT“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项目组成员。

参考文献:

[1]吴翔.消费社会与中国[J].广西社会科学.2005,4.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伍庆.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新生儿行为 第12篇

关键词:行为神经测查法,足月高危儿,颅脑损伤,早期干预

高危儿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需要进行重点监护的新生儿。之所以需要对高危儿进行重点监护,原因在于相较于健康新生儿,其发生颅脑损伤的风险更高。有报告指出,以NBNA法对颅脑损伤高危儿进行筛查,并进行相应的早期干预对于足月高危儿颅脑损伤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为进一步分析探讨NBNA基本项目评分与加分法在筛查颅脑损伤足月高危儿和早期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纳入112例患儿,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5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足月分娩的高危儿112例,所有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61例,女51例,68例患儿受胎儿因素影响,26例受母体因素影响,14例受脐带因素影响,4例受胎盘因素影响。经初步诊断,112例患儿中,包括55例HIE患儿,30例轻度窒息患儿,10例重度窒息患儿,15例胎儿窘迫患儿,2例重症肺炎患儿。

1.2 方法

本组纳入的112例足月高危儿,在出生后经抢救治疗进入恢复期,观察患儿的诊疗过程和神经系统发育过程,并做好相应记录工作,之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早期干预,具体包括对患儿视、听、触觉方面的积极有效刺激;护理干预前期,主要工作由护士负责,患儿家长全程参与,待患儿家长完全掌握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后,则由患儿家长负责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每隔1周进行1次复查;进入婴儿期,正常者每3个月进行随访干预1次,异常者则每个月进行随访干预1次。新生儿期以NBNA法对患儿进行检测,婴儿期以Gesell测试法对患儿进行监测。

1.3 预后指标及判定标准

NBNA:出生后6~7 d,若评分≤35分,则判定为轻度异常;出生后12~14 d,若评分≤35分,则判定为重度异常。Gesell测试法:该测试法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以及个人社交,其中,适应性行为属于关键项,若患儿发育商(DG)≤85分,则判定为异常。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后,新生儿期评分结果分析

新生儿期,出生后6~7 d,NBNA评分≤35分的患儿有49例(43.8%),发生窒息后,出现HIE患儿47例(42.0%);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早期干预后,出生后12~14 d,NBNA评分≤35分的患儿有30例(26.8%),其中有HIE患儿24例(21.4%);出生后26~28 d,NBNA评分≤35分的患儿有8例(7.1%),其中有HIE患儿5例(4.5%)。出生后12~14 d、26~28 d NBNA评分≤35分患儿所占比例均低于出生后6~7 d(P<0.05);且HIE的所占比例也明显降低(P<0.05)。

2.2 护理干预后,婴儿期评分进展结果分析

112例高危儿中,出生后3个月,Gesell测试法适应性评分≤85分者共有44例(39.3%)。在经过相应的指导干预后,至12个月时,适应性评分≤85分者共6例(5.4%),与出生后3个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179,P<0.05)。

3 讨论

当前,围生医学稳步发展,并建立了相应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有危重疾病的患儿成活率也在逐步上升,但新生儿期高危因素的存在,可诱发HIE,导致婴儿出现大脑功能障碍[1]。对此,医院加强了相应的分娩监测,并实施了相应的早期干预。

新生儿的身心发育,属于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在出生后0~6个月内,胎儿脑组织正处于迅速发育阶段,相应脑损伤也处在初级阶段。这时期,胎儿脑可塑性强,因此在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时,需对高危儿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2]。研究表明,新生儿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感受力强,且具备学习记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也是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有力依据[3]。

由上述结果可知,112例高危儿在经过NBNA评分和相应的早期干预后,NBNA评分≤35分的高危儿逐步减少,尤其是HIE患儿,所占比例由起初的42.0%,降低至21.4%,最终降低至4.4%,可见NBNA评分和早期干预可有效减少新生儿期高危儿发生HIE。进入婴儿期,护理干预措施的持续进行,适应性评分≤85分患儿所占比例也明显降低,表明早期干预措施的实施,也是降低婴儿期脑性伤残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以NBNA评分对足月高危儿进行重点监测和保护,并进行相应的早期干预,可有效促进高危儿脑损伤保健水平的提高,减少HIE的发生。NBNA在合并颅脑损伤高危儿的筛查上,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喻胜卫,傅炜钢.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法对足月高危儿颅脑损伤的筛查价值.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35(5):445-446.

[2]唐琼,陈平洋.出生情况良好高危儿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8):2539-2540.

上一篇:盐酸环丙沙星片论文下一篇:提高真空泵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