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价值

2024-07-08

儒家的核心价值(精选6篇)

儒家的核心价值 第1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倡导和积累的、经过凝练而成的一种价值理念。如果说企业是船, 那么文化就是帆, 没有帆, 企业就无法远航。文化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它会产生自然的影响力, 润物细无声, 可以抢占人的心智、牵引人的思想、驱动人的行为, 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之魂

企业能否做到百年不衰、基业长青, 关键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否被认可。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精神, 是企业文化的魂魄, 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现如今,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违背商业伦理、置社会责任于不顾, 甚至丧尽天良, 生产伪劣产品, 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肯德基“速成鸡事件”……这种赚取不义之财的实质就是核心价值观存在重大问题。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先进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要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关键是塑造核心价值观, 否则企业文化只能是流于形式, 缺乏内在生命力。

儒家思想——塑造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之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源于日美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进入我国, 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30多年改革开放中, 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出现了方向性错误。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不择手段, 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给我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如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其中核心是儒家文化, 在“六家”中居第一。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企业不可置国情于不顾而简单地移植美、日等国的企业价值观, 唯有以儒家思想的价值观作为构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传承儒家思想的精髓, 让塑造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走“本土化”道路, 企业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儒家思想的“仁”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塑造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就是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 通过包容关爱他人, 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终达到“仁”的状态。事实上, 关爱和尊重他人一直为西方企业领导者所推崇。例如, 摩托罗拉公司总裁保罗·高尔文只要听到员工或员工家属生病, 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向员工推荐医生并代为支付医药费。由此可看出, 尽管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几千年前的产物, 但是时至今日仍能为塑造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的“仁爱”观, 把它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就是要求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

第一, 企业领导团队要充分尊重员工, 把员工放在第一位, 管理工作要适应员工, 而不是让员工适应管理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视企业为“家”。企业要倡导“为政以德”, 以“仁爱”之德感化员工, 强调德性就是尊重员工的人性。

第二, 企业领导团队要关心员工及其家人的切身利益。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 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挂钩, 让员工享受企业业绩增长的成果。企业不但要切实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 而且还要关心员工的家人, 让员工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后顾之忧。例如, 山东省博兴县民营企业———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开始为6500多名员工的父母发放“孝工资”;菏泽市也有一家大型企业为员工的父母发放“孝老金”;在河北、浙江等省都有企业为员工父母发放“孝工资”。企业通过发放“孝工资”, 使员工的父母得到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 这大大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双赢”。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继茂说:“孝”文化是公司的核心文化之一, “孝工资”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做法让员工的家庭更加和谐, 让员工更加关爱老人。同时也能给社会传递一个信号, 让更多的企业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这些措施都是塑造“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例证, 是儒家思想中“仁”的具体体现。

第三, 企业领导团队要处理好对外关系。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将“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应用到对外关系的处理上, 就是要求企业对外表现出“大仁大爱”, 想顾客之想、急顾客所急,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儒家思想的“义利观”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塑造

孔子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不义之财不能取。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 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 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成人?孔子回答:“见利思义, 见危受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成人矣。” (《论语·宪问》) 意思是说, 见到利就要思义;遇到危险要能挺身而出, 勇于承担;不管多长时间, 只要承诺过的事, 就一定要实现它。孔子认为, 只要做到这三条, 就可以算成人了。可以看出, 儒家思想的义利观是“义”重于“利”, 在“义”与“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 强调“义”重于“利”。

塑造“义利观”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

第一, 要始终坚持以“义”为导向, 强调“先义后利”, 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尽管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获取利润, 但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成员, 绝不可唯利是图、以“利”作为经营的宗旨, 而应始终坚持以“义”为导向的原则, 全面统筹企业的发展。

第二, 要始终坚持“见利思义”, 严禁“见利取利”。“见利思义”是指企业遇到获利机会时, 要始终坚持“仁义”即符合道义的原则, 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利润, 绝不取不义之财。如果是“见利取利”, 企业就会在利益面前见风使舵, 甚至违法违规, 不被社会认可, 给企业造成伤害, 最终导致企业衰败。

第三, 要始终坚持“以义制利”。企业把“以义制利”作为经营的准则,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以义制利”的准则, 企业在牟利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评判标准———哪些利可牟、哪些利不可牟, 唯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向善, 得到真正的利益。

第四, 要始终坚持“重义轻利”。如果只以是否赚钱作为评判标准, 就会使企业受到现实利益的牵绊而不知所措, 为了蝇头小利而忧心忡忡, 这样企业就难以发展壮大。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也就是说, 评判荣辱得失要崇尚“义”。企业要以“重义轻利”、“以义为重”为原则而追求大利, 这是先进企业文化应有的核心价值观。

3. 儒家思想的“诚信观”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塑造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信”就是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是做人应当具备的品质, 也就是诚信。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本, 并重视“诚信”的实践, 强调言行一致。“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 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这些名句, 充分说明了儒家思想强调诚信是一种道德追求,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塑造“以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

第一, 企业的领导团队要有理想、有道德、重信誉并率先垂范, 从上到下把诚实守信的观念贯彻落实到经营管理全过程中, 这是关键。例如, 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等公司, 都是CEO (首席执行官) 与CFO (首席财务官) 等高层管理者相互勾结做假账, 最终使企业破产。

第二, 员工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世和从业的行为准则,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企业要将诚信建设融入员工的继续再教育, 唤起员工对诚实守信价值观的认同, 积极践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儒家的核心价值 第2篇

摘 要: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来源,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之精华。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辩证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使其与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帮助人民群众认清西方腐朽文化和价值观的弊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道德人格。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35-03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的儒家道德思想可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渊源,并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辩证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儒家道德思想之精华内容,使其与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帮助人民群众认清西方腐朽文化和价值观的弊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道德人格。

一、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当代审视

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具有自觉性、内在性、内修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之精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道德教化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和把握。

(一)强调“志道志学”,把立志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骤

所谓“立志,在道德领域中是指培养一个人追求道德境界的自信心及成圣成贤的志向。”[1]儒家认为“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立,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守仁说:“立志而圣则圣也,立志而贤则贤也。”儒家道德思想中非常重视“志”,认为“立志”是一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骤。儒家还认为,立志的方向在于得“道”,而非地位权势和物质财富。只要努力从事于道,皆可称为品德高尚之人。

(二)强调“学思并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儒家强调在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既要讲求学,更要讲求思,将学与思有机的统一起来。“学”是指学习道德知识和相关理论。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荀子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疆学而求”。他们都强调了“学”对于一个人道德素质完善的重要意义。“思”是指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孟子也强调要用过反思去领悟道德要求,寻求道德本性,提升道德素质。

(三)强调“克已克治”,注重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

据儒家学者的论述,“克己克治是指用心中的理性力量去克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情感,改正错误。”[2]儒家学者们提出了“克己克治”的五种具体修养途径:第一,克治,即自我反省和自我省察。《论语》写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二,节欲。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学者认为,物欲会对人的良心造成干扰,这是不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源。第三,慎独。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第四,知耻。儒家学者提出要“知耻”要“耻其所当耻”。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第五,改过。陆九渊提出“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可见,儒家思想中“克己克治”的修养方法蕴含着浓厚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的思想。

(四)强调“身教示范”,提倡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或榜样效用

儒家思想家非常推崇身教示范?@一道德教化方法,它要求教育主体要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严于律己,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以发挥示范启迪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提出“师以身为正仪”,“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师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儒家思想家倡导教育者对受教育的教育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

(五)强调“教以义方”,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家庭德育始终是家庭教育的最核心环节,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是子女成才的前提保证。儒家特别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道德教化问题上十分强调家庭的道德教育作用。《大学》中写道:“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与国。”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为了使子女能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必须使其具备自觉遵守家庭生活准则及其社会规范的能力。家规、家范、家训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用此来训导、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处理家庭相关事务,建设良好家风。

(六)强调“化民易俗”,注重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

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不仅重视家庭德育的作用,也非常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并且认为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关乎道德教育的成败。社会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大不同,社会道德教育需要移风易俗来加以带动,《学记》中说:“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即是此道理。儒家道德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在社会道德教育的传播形式上往往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等世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在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儒家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个人优良的行为习惯。

二、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本质超越”[3]。因此,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优秀成果不仅在我国历代文明进步中发挥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用批判的精神对此加以继承。

(一)深挖并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精华

道德具有继承性,儒家道德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但是我们今天在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时,首先要明确认识到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具有两重性,首先,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中存在一些带有历史局限性的东西,可谓糟粕,必须抛弃。如:一部分思想是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它们带有当时特有的封建专制思想烙印,具有落后性;一部分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强调通过自我的修身养性以达到成圣成贤的境界,过分强调个人心性的作用,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忽略了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中也包含许多合理成分,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可谓精华,可以借鉴。如:儒家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孔子的教育内容就非常广泛,他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学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孔子把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且强调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发展史可谓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抛弃传统,应当深入挖掘儒家道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东西,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参考借鉴儒家的经验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教育模式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拥有的一套良性培育制度系统。在这套系统中,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儒家社会教育侧重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渗透,学校教育侧重研读经典诗书,家庭教育侧重基本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环环相扣,通过层层强化,最终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重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资源,注重三者的差异性和衔接性,形成教育合力。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常常被弱化或者流于形式,单一的教育模式其效果自然会大受影响。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制度,三者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相互衔接。其次,重视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创新社会教育方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方式更新颖,效果也更有效。

(三)树立道德榜样,营造良好风气与氛围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统治阶层和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倡导通过统治阶层的以身作则和道德榜样的示范效应,从而发挥号召和带动作用,儒家道德思想就能潜移默化的渗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和世人心中。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儒家经验,首先要树立道德榜样。在道德榜样的推举方式上,可以利用时下热门的大众传媒工具让社会成员都能参与推举活动,体现民主性和公平性;在道德榜样的推举标准上,一定要选择生活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作为典范,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在道德榜样的宣传力度上,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热门传播工具加以广泛的宣传介绍,希望为对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起到带动作用。其次,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可谓是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大众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因此,广大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做到知行统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树立榜样,带动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面,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身躬力行,以身带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四)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做的日常化和灵活化

儒家的价值观念之所以对世人的影响深远,与它宣传普及的形式有很大关联。儒家价值观念的普及活动多蕴含于处理家庭伦理关系、制定乡规风俗、修身学习等世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也应该借鉴儒家的做法,首先,将其普及教育活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一方面,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的十二个词进行细化分解,让空洞的理论落地生根,制定出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可遵循的行动准则,便于大家理解与践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也应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走到人民身边,走近人民生活,才能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效果,切不可实施大而空的形式主义的宣传教育。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形式我们也不能完全固化下来,还必须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如:针对青少年群体,他们喜欢接触新媒体工具,我们就可以利用好网络与媒体阵地,让教育内容以更新颖、更富有活力、更能打动青少年的形式展示出来。针对中老年人群体,他们善于接受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我们就可以把教育内容进行改编,融入到通俗文学、广场舞歌曲等中老年的生活中去。日常化和灵活化的教育形式,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道德传统(道德修养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2〕胡玉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道德修养方法的借鉴研究[D].2013.〔3〕迟成勇.论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儒家的核心价值 第3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 核心价值观 培育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沉浮了几千年,曾被君王捧入神殿,也曾被学子弃之一旁。然而,终究在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儒家文化沉淀出的精髓与内核,成为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的部分,穿梭于几千年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在崭新的21世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一、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1.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令天下“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自此走入庙堂,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自此便进入了儒家社会。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三个倡导”,24字内容精炼,详实客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诞生。

公元前500年,先贤孔子办学授徒,始创儒学。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深度钻研,儒学确定下以“仁”“礼”为核心的学说思想,至两汉时期,儒学登上官方哲学的地位。而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带来儒学文化的大力发展,儒学也迎来了古代最为鼎盛的时期。

2.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经过了几千年的兴衰与沉积,儒家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与不同的时代思想进行碰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内容逐渐丰富,影响愈加深远。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

1)天人合一。人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例:《论语·亮曰》中云:“欲而不贪”;

《礼记·礼运》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以民为本,儒家思想以百姓为先,帝王地位次之,讲求“仁政”。

例:《孟子·尽心下》中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崇尚礼治,礼仪、礼义、礼法,是儒学“礼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的约束,让人们遵守准则,安分守己。

例:《论语·八佾》中有云:“君使臣以礼”。

3.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共可分为三个层次:1)国家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2)社会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个美好的、法治的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3)公民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合格的公民形象。

这简简单单的24个字,却凝练地表述了我们当下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我们应当奋斗的方向。

儒家文化在几千年间所倡导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高度的契合,与中国民族在抗战斗争中的宝贵经验完美融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导向,其自身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也得以涅槃与升华。

二、借鉴儒家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得以在几千年间传承,自有其精华与益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相得益彰让我们不仅思索如何借鉴儒家经典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借鉴儒家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倡导“大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和谐”不谋而合。人应到做到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大同”的理想境界。

1、克己,人应当克服内心私欲,遵从礼法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人,是构成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人人皆有私欲,如果对私欲不加以管束,让人们凭着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这个社会将不再和谐美好。故而,儒家文化讲求“克己复礼”,人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如哲学中的让“本我”与“社会我”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点,即人的主观思想受道德修养、社会法理地不断滋养与约束,使自我得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诚信”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皆是强调为人与自我的和谐。

2、仁者爱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论语·颜渊》中有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何为仁?爱人,爱他人者为大仁。儒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用大爱之心对待他人,不藏私,不阴暗。当今社会,因为激烈的竞争与利益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在“扶不扶”“救不救”的讨论声中,我们呼吁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唯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友善。

3、理欲统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风靡一时。朱熹尚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前清时期哲学家戴震对这一主张进行了抨击,提出了“理欲统一”的新理论,将儒学文化中如何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推向了更加正确、明朗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提倡恶意竞争,但我们允许正当的竞争,我们讲求“平等”,我们讲求“法治”的同时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接收国家机关的领导与管理的同时也讲求“民主”。儒家文化中不排斥冲突,而是强调“统一”,追求有约束力的“欲”,不失自我的“理”。此观念适用于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二)拓展文化活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

所谓“知行合一”,理论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检验真理。儒家文化应当与当代社会中的一些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方便人们更好地学习与接受。

nlc202309011515

1、国学启蒙教育,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学大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弘扬国学经典成为了爸爸妈妈们竞相追赶的新时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文化的高度契合则为我们普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与熏陶,让孩子们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知。那么,在其以后的成长与教育中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媒体网络,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近几年,一档名为《百家讲坛》的节目火了起来,网络点击率超过上亿次。2008年奥运会上歌曲《礼》得到了极高的好评与赞誉。在之后,《礼》的歌曲与手语舞得到了社会上民众的广泛认可,许多学校与社会团体进行学习与表演。可见,通过媒体与网络,能够有效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进行更好的宣传,让民众更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学习与接受。

3、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引领公众行为导向。

自2014年起,全新的真人秀节目《扑通扑通的良心》《你会怎么做》在互联网的手机客户端火了起来。节目以演员设定一种有悖于和谐社会的情景,观察旁人的反映。多次的试验都得到了积极的结果。节目对在节目中有优秀表现的民众给予高度的认可与宣传,并由此宣传积极正能量,号召群众学习榜样,构建和谐社会,以此引领公众行为导向。

三、结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不应被摒弃,《论语》有云:“有教无类”,借鉴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与借鉴。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探讨了如何结合儒家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通过更多的渠道与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认知与认同,并号召大家知行合一,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包虹.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迟成勇.论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1-96.

[3]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13.

儒家的核心价值 第4篇

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礼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孔子思想倡礼, 注重人际交往之间基本准则, 环境不同, 对象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概括讲, 包括礼义、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道德准则;礼节是制度, 大处是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小到衣食住行;礼俗是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子曰:"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就对不知道礼仪、礼节和礼俗, 难以在社会上有立身之处, 做了具体阐述。礼出于法就是这个道理。

把“礼”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管人, 用“礼”约束员工行为, 用“礼”激发员工竞争力。企业的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属于礼义范畴。规范的组织机构、顺畅的行政管理、清晰的部门功能、职责、权限、合理的升迁制度, 奖惩制度, 安全检查制度。科学的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求、规定, 严谨的原材料采购, 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高效的营销渠道等都归纳到礼节范畴。伙伴竞争关系、售后服务维护和品牌推广都属于礼俗范畴。把各种企业行为用“礼”形成规矩。按部就班, 循“礼”而为, 这样才能把管理纳入正常的轨道, 使企业稳步前进、发展。

2. 建设和谐、上进的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推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仁政思想。孔子“仁者爱人”学说旨在每个人应有独立人格的前提下, 人人怀着仁爱之心来处理人际关系。“仁”即仁爱,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儒学精义的所在, 仁爱体现的是人道原则。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 管理者首要任务就是把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 用仁爱的精神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管理气氛, 重视对人的感情投入。不仅满足员工所需的物质条件, 而且尊重和满足员工高层次精神需求, 以平等、友爱对待员工。员工去掉各种后顾之忧, 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企业在这种气氛中才更会发展壮大, 在商海竞争中脱颖而出。“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上进思想虽历经数千年, 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人们刚强劲健, 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关键在于“自”, 强调自我, 自立、自爱、自重。企业经常会面临挫折与困境, 市场风云变化莫测, 唯有不断壮大自我, 不变应万变。对此, 管理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经验教训, 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以求再发展。企业员工都具有自强自立的精神, 具有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心态, 通过企业积极引导, 可以形成一种向上的正向企业文化。

3. 奉行“义和信”, 塑造诚信的企业形象

孔子的“和义取利”的儒家思想利义观在市场经济中同样适用, 对现代企业仍有积极的意义。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 达到社会、企业和员工共赢, 但是追求经济利益应该要“取之有道, 用之有道”。儒家思想在这方面给企业提供了追求利益的正确思想指导。企业家要以义为镜, 对照检验自己的行为, 脚踏实地, 追求发展的原则, 并且通过对社会公德的实践, 对社会新风尚的倡导, 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口碑、形象。这样一来, 企业的信誉与声望就会与日俱增, 企业会因此赢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注重经济效益, 又注重社会效益, 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企业, 懂得报效国家, 造福于民, 回馈社会的企业才能兴旺发达, 百年不倒。

“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至诚至信是现代企业立身基石, 立命之根本, 是现代商业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如家思想的伦理基础。“诚”一是为真实, 亦即真实无妄的木然之道, 不成不能有万物。二是“诚”是为诚实, 为人基本素质。三信为人的内在之诚的外化, 亦即取信于人。坚持诚信结合, 正体现了为人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和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用到企业发展中, 就是认真承担社会责任, 言必行, 行必果, 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共同成功, 互利共赢。任何人都要讲信用, 无信不立。企业在对外经营时, 更要强调诚信, 企业诚信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甚至比金钱、设备等有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时, 也要强调诚信, 管理者要诚信待人, 一旦失信于员工, 就会丧失了权力的威信, 管理便难以自上而下的实行。

二、结语

儒家思想与企业的内在价值 第5篇

中国式人本主义

儒家强调道德理性、固守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儒家的"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肯定了民众的自主权利。这与现代经营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兼容、接轨的。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都是管理中国人的高手,其成功就在于能够洞悉中国人性的基础上,用中国特色的办法来管理中国人。人性化管理首先是对人的价值认识,特别是对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现在中国仍有很多企业经营决策者把职业经理人当作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一种人力成本,这种狭隘落后的观念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国企业的起点低,特别是当今的民营企业,由于偶然的机会和成功,就会有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幻沉。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高,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留不了人才,结果已有人才不断流失或自立门户,而新的人才又进不来,这样的企业能不消亡吗?人本管理要求公司一方面树立人才竞争的战略,树立利用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观,同时要有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对员工的管理要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科学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

企业生态的和谐

儒家倡导和谐的价值观,儒家的"太和"理论,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和"为最高境

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并且提出和而不同。

和谐与效率有时是一种矛盾,过分讲究和谐,企业发展的激励动力就会减弱,大锅饭也是一种和谐,但这种和谐打击了先进,鼓励了落后。然而目前中国社会经过多年的改革,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外部不经济性获取的,如治污成本的外化、自然资源过渡采伐的社会成本,低工资造成的确员工福利社会化成本。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不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当代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

诚信的升值空间

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历来以"诚信"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的发生是依靠“价格信号和诚信信号”的暗示,价格信号作为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指导、调控、优化资源市场配置已为我们熟知,诚信信号在经济交易中作为一种风险信号同样对交易的进行产生重要的作用。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北京城中许多王公贵戚、豪门望族都随着慈禧、光绪逃往西安。由于仓皇,这些人甚至来不及收拾家中的金银细软,他们随身携带的只有山西票号的存折,一到山西,他们纷纷跑到票号兑换银两。

山西票号在这次战乱中损失惨重,它们设在北京的分号不但银子被劫掠一空,甚至连账簿也被付之一炬。

没有账薄,山西商人就无从知道什么人在票号里存过银子,更无从知道储户到底存了多少银子。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票号原本可以向京城来的储户言明自己的难处,等总号重新清理账目之后再做安排,这样的要求可以说合情合理。因为来取银子的难民刚刚经历过京城的兵灾,很多人甚至是亲眼目睹了票号被劫掠的情况。但是,日升昌没有这么做,以日升昌为首的所有山西票号没有这样做。他们所做的是只要储户拿出存银的折子,不管银两数目多大,票号一律立刻兑现。

山西票号这样做,无疑是承担了巨大的风险,面临众人的挤兑,再加上真假难辨,在这种局面下,票号经营者稍有不慎,就可能使自己的生意陷入灭顶之灾。

日升昌和其他山西票号面临危难之时所表现出的胆识让人赞叹。他们不惜以不计后果的举措向世人昭示了信义在票号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义制利的古训被晋商透彻地理解之后贯彻在实践当中。日升昌清楚地看到,来山西票号挤兑银两的多是王公贵族,他们的行为属迫不得已,是国难所致。不论时间长短,灾难是会过去的。这些人在京城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都不容忽视,为此从长远看,票号冒一定的风险,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更大的机会。

以后的事实证明,日升昌的判断是准确的。

战乱过后,当他们在北京的分号重新开业时,不但普通百姓纷纷将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票号汇兑、收存。

日升昌为首的山西票号在挤兑风波中,以甘冒风险的代价换来了名利双收。义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价值观,"人所弃我则取之,人所去我则就之,而公之业益饶","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商业中的利他性

儒家人我兼顾的互利主义处世价值观,对当代企业调节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使之趋于合理和公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企业经营实际上是处于市场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企业的发展进步不仅仅是企业的发展进步,而且是社会、政府、员工、顾客、供应商、金融机构的发展进步。企业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其它单元的制约。企业家在追求“立己”、“达己”时,也有“立人”、“达人”,因为“立人”、“达人”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自利行为。

儒家的这些基本观念,诸如仁爱、人本、和谐、太和、中庸、诚信等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学体系中最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儒家的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其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可以在当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实际作用。当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学习借鉴儒家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必须建立起适应当代中国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新体新用的新儒家价值观。

作者系江苏远东集团副总裁

责任编辑:董文胜

试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6篇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道家;生态伦理;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60-01

生态伦理是基于生态问题产生的研究领域,而生态问题源于人类工业文明的影响。人类在近几千年来不断加深了自身活动在自然环境上的印记。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家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多有论述,这些看法构成了现代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儒家的生态文明理念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内涵,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能为现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素材。比如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就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的语句,认为对待自然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如何对待自己就如何对待大自然。这种精神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待万物生命之中,《周易》把万物生灵繁衍生息绵延不绝称为大德,“生生之谓易”,这与汉代的“天地之大德曰生”思想互相呼应。

荀子对天人关系也有讨论,他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②天地万物有其特定的运行法则,不可违背,不可人为破坏,因此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才是人的天命。他又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③这些思想更加直接的表达了尊重自然运行规律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亚圣孟子那里也有阐发,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这里,他把尊重自然规律与“王道”相联系,认为通过各种尊重自然规律的手段促进生产,让百姓日常生活不留遗憾,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④

“亚圣”孟子的学术主张无疑是直接承袭了孔子,他提出的“仁民而爱物”思想与孔子的“差等之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之处在于孔子的“仁爱”是以推己及人的方式,由亲及疏,逐渐演变为对所有人的“大爱”,未能超出人类的范围;而孟子的“仁民而爱物”直接推及到万事万物,他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从物无贵贱推演而来。《论语·述而》篇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钓而不纲”意即孔子垂钓的时候只用一杆一钩,不用绳索结网而钓,体现了捕捞有度,爱惜生灵的思想;“弋不射宿”意即孔子从不射杀宿巢中的鸟,因为巢穴中的往往是幼畜,孔子不忍射之,体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这句话很好的表露出孔子对生灵的态度。在对自然生灵的态度上,孟子之于孔子,则表达的更为精确,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他认为,君子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不忍看到生灵死去的场景,听见生物的声音而不忍吃它们的肉,君子不愿做厨师的行当,日日窥见血腥场景。这正是孟子说认为的“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由上所述,孔子与孟子都把对人的怜悯仁慈之心推广至对待万物生灵,这正是“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内涵。

儒家学派绵延两千多年,除了孔孟等先哲的思想,历朝历代的大儒对生态也有不少讨论,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诸多著名思想,认为人和天相互呼应,四时变化、寒暑交替都与人本身相符合,人的行为举止要顺应天命,否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从现代实证科学的角度来看,似乎董仲舒的理论有失合理性,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年前主流的思想形态,代表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北宋张载对“天人感应”思想多有发挥,他提出“民胞物与”,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同出一源,人类是自然其他生灵的兄弟姐妹,因此要好好对待,不可任意凌驾于它们之上。

王阳明则直接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⑤在人性论上,王阳明直接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认为人先天具有“不忍人之心”,君子需要广泛的“爱人”,由自己的父母到别人的父母,由自己的兄弟到别人的兄弟,如此广施恩德,慢慢与天下人成为一体。真正成为一体了,广明的德性就能实现,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乃至山川鬼神、草木鸟兽,没有不去真正的爱护的。这样与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作为君子的德行就能够很好的展现出来。

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社会,儒家的思想无疑是十分先进的,同时为现代处理好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提供了思路,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生态伦理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把人的道德关怀拓展到自然领域,用伦理法则规范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其最重要的无疑是如何摆正人类和自然的地位。道家和儒家都主张人类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存,要真正坚持“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要真正重视自然的作用,把这些思想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带给孩子,带到学校,待到大众生活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2、重新审视经济发展评定方式。当下的环境问题与工业文明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高速发展,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注重对自然的过度猎取,生产的同时又不注重对生态的污染,从来都是先污染后治理。这些行为在日渐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都是不可取的。儒家讲究“中道”,主张“不偏不倚”,“无过分和不足”,这就给生态资源的索取提供了指导思路。在物质生产日益发达的今天,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们有很多启发,我们应该在某些方面效法古人,“仁民”而“爱物”。

注释:

①安小兰译注,《荀子·天命》[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21页.

②同上.

③安小兰译注,《荀子·天命》[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92页.

④金良年撰,《十三经注疏·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新1版,第5頁.

⑤王守仁,《大学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5页

.

上一篇:中西医角度下一篇:医疗设备物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