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震勘探范文

2024-05-26

石油地震勘探范文(精选8篇)

石油地震勘探 第1篇

近几年分公司总产值相对保持稳定, 但是施工补偿费用逐年增长, 已经对有效控制成本及拓展利润空间提出挑战, 于是我们必须分析出该项费用不断增长的具体原因, 随后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防预和控制决策。

1 地震施工补偿费用增长原因分析

1.1 满足甲方施工需求。

尤其是在辽河探区都是实施精细三维地震, 甲方对施工提出严格要求, 对资料质量要求很高。而施工地区主要集中在稻田集中的平原地区或是鱼池等动物养殖场, 为了圆满完成地质勘探任务, 分公司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很多施工赔偿问题, 直接导致国内市场施工赔偿费用不断增长。

1.2 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影响。

国内通货膨胀率由2006年的1.5%增长到2008年的5.9%, 物价直线上涨促使各项成本相应增长, 在同样的地质条件和同样的施工因素下, 要高质量完成勘探项目, 就必须给相关施工受损方赔偿更高的费用。国内的客观经济形势促进了地震施工赔偿费用的隐性增长, 使分公司有效控制成本面临严峻挑战。

1.3 分包商施工方法不当。

在地震勘探实施过程中, 对分包商培训不深入或是分包商没严格按照施工预案实施, 不能达到HSE要求, 直接或间接地对施工当地居民造成了损害, 无形中增加了地震项目施工补偿费。

1.4 工区居民恶意刁难。

分公司施工区域多数处于比较成熟的市场, 老探区的居民逐渐对勘探行业有了深入了解, 但是还有少数当地居民对地震工作采取不信任态度, 不能合理处理好大局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 对我们的工作采取不配合态度或是蓄意恶性刁难, 导致停工的事情屡有发生, 最终赔偿费用激增。

1.5 踏勘准备工作不充分。

细致周密的踏勘准备工作和缜密的踏勘分析报告能为科学的施工设计提供有力的根据和支撑, 前期对工区地形、地质条件和环境了解得不透彻, 也就不能合理提供施工期间应对损害赔偿的预警方案, 结果就不能有效遏制恶性土赔事件, 最终致使赔偿费用增加。

1.6 对当地民情和法律法规不了解。

在少数民主地区或是国际市场, 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地风俗民情和法律法规更有利于及时和当地政府和居民沟通, 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漠视或是不了解其风俗和法律, 容易招致他们的抵触情绪和恶意阻挠, 既影响了施工效率, 更有可能促使赔偿诉讼增加。

1.7 协调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土赔员是联结施工单位和当地政府不可或缺的纽带。协调人员和谈判人员的业务水平对赔偿事件起着关键作用, 有大局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协调员能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双方的误解和冲突, 双方形成和谐的关系, 能推动勘探项目顺利开展, 还能直接减少赔偿费用支出。

2 减少地震赔偿费用的对策及建议

2.1 做好踏勘及其它准备工作。

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是地震项目顺利开展和有效减少施工期间费用的前提条件。一是做好踏勘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周密踏勘, 全面了解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居民环境, 形成踏勘分析报告, 阐述施工可能遇到的困难, 以提前做好应对方案。二对施工区域进行人文调查。提前对施工覆盖区域居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进行调查, 及时熟知这些当地民情会避免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冲突。三是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及时了解当地特殊的法律法规, 其中关于劳动用工乃至地震勘探的损害赔偿规定等, 只有这样才能尽量规避法律冲突和减少不必要的赔偿支出。

2.2 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

施工前必须了解施工区域所属的行政辖区和其政府组织结构, 诚恳地和当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有助于施工期间事半功倍。另外, 做好当地居民的工作, 让其了解地震勘探的实际意义, 消除误解和曲解, 使其对一切工作尽量采取配合的态度。

2.3 做到规范施工。

首先得有科学周密的施工设计和施工预案, 施工时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地、经济作物种植地或动物养殖场, 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害及纠纷。其次分包商要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对分包商进行专业培训, 不仅让其掌握操作技能还要其掌握施工HSE要求, 在保证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的前提下, 做到文明规范施工, 营造和谐的施工氛围。

2.4 培养专业化的土地协调员队伍。

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树立很强的责任感, 做好组织和当地政府的传输人, 在保障组合利益的情况下促进双方的和谐关系, 保证项目高效完成。二是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是做好土赔员的前提条件, 尤其要熟悉勘探行业的损害赔偿法规。三是具备较强的管理沟通能力。对于当地政府或管理机关, 及时沟通和互动, 以诚心争取他们的政策支持。对于基层民众, 以耐心争取他们的舆论支持, 为顺利施工提供保障。四是保证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对土赔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 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同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2.5 及时处理好当期赔偿事宜。

地震项目完成后及时处理相关赔偿事宜, 减少土赔案件的延续和积压, 在确认损害事实的前提下合理赔偿, 一方面有利于维系与当地政府的和谐关系, 增强其对我们的正面认识,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对该区域后续项目可能会造成的干扰和阻挠, 为后续项目顺利开展清除了隐患。

3 认识和体会

地震赔偿费用支出庞大, 这是勘探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何建立科学的全面的预警系统, 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沟通等都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本公司的角度出发, 为了从整体控制费用支出, 还有如下认识:

(1) 合理预算费用和强化考核力度。预算金额本身就是个制约性的量化指标, 科学的指标能对地震队起到制约作用, 有了一个支出的最高限额。同时用严厉的考核办法对其进行专项考核, 实行节奖超罚, 随着实践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考核办法, 增加预算指标执行的刚性, 使这些管理措施切实起到长远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2) 加强财务监管力度。对地震队的赔偿费用实施动态监控, 施工时定期进行财务检查, 依据施工进度而判定严重超支的, 提倡采取严厉的管理措施。期间控制有利于增强地震队领导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能将分公司的利益和地震队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对于费用支出失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

(3) 加强费用分析。科学界定赔偿费用的支出范围, 逐渐细化分解, 组织综合分析和专项分析, 揭示费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费用支出的总体状况和具体异常情况, 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为领导决策和采取管控措施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不断推动成本费用工作的深化。

(4) 增强全员成本意识。营造人人关注成本, 处处降本压费的氛围, 使大家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不仅是地震队领导个人的事, 而是员工人人有责。每一名员工既有义务也有责任, 从点滴做起, 从我做起, 形成成本费用控制靠你、靠我、靠大家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付克平.石油地震勘探项目施工过程成本管理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 (03) .

[2]王晶.浅论地震勘探野外施工绩效管理[J].山东煤炭科技, 2009 (03) .

探究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第2篇

关键词: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探究

KL2气田具有地表起伏性较大、表层构造复杂化、老地表层暴露、交通不便捷等特点,KL2气田复杂山地的复杂性在地表以及地面都有所体现,因此在复杂山地开展的三维地震采集进程中受高陡逆掩推覆构造的影响,在资料形成等众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及时引进与应用,使空间采样间隔和勘探区域精准的定位,提高地震勘探的工作效率、本文作者积极对这一采集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期待各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在复杂山地的勘探工作进程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为中国石油的开采、地震灾害的防治奠定基础。

一、多种震源联合激发技术

地震勘探人员借助对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地质进行调查的途径,对KL2气田山地三维地震区域地表以及岩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参照复杂山地不同区域的地表特征完成对整体区域激发分区的工作,可供选择的激发形式有:将山地钻机钻井应用于含砾松散黄土区、山体砂岩出露区;也可以使用车载钻机钻井对冲积河道小砾石区、冲积河道等地表区进行激发分区;无论选择的是哪一种的激发形式,必须保证每一种激发因素对应的区域占有一定的地表面积,激发炮数不少于30,否则要应用变观的方法;

炸药与可控震源的子波相位存在差异性,那么其在应用激发技术之时,应该开展相位转换的环节,以确保子波相位的统一性。目前在复杂山地三维

地震勘探工作中经常应用提取子波相位转换算子的途径是对弹炮记录进行提取,从而使多种震源联合激发技术得以研制;或者是在叠加型剖面对算子进行提取,以确保其提取的精确性;在山地三维施工作业进程中,多种震源联合激发技术在应用之时只要在区域整体中选择1~2个子区从而达到獲得重复型叠加剖面即可以达到勘探的目的,只是这一三维技术对需要应用的叠加剖面质量要求偏高,同相轴处于优质的状态中,对于重复叠加剖面段,其纵向覆盖长度通常大10个CMP。

二、山地高密度三维技术

宽线+震检组合攻关为质地较好的地震剖面,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能够协助地震勘探者顺理技术规划。在采集上,使观测系统压噪能力增强,对破碎带也能起到良好的功效。

高密度地震三维技术是指应用于常规道间距大于道间距或者是单点不组合的地震采集的技术,这一技术的优势是将分辨处理的效率提高,同时使石油藏建模实现一体化。作为国际上刚起步发展的现代技术,其借助提升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效果,最终使构造成像精度、薄储集层辨别、岩性预算精度提高档次。该三維技术适用于复杂山地,核心概念不仅仅是对道距、采用单点激发、单点接收进行判断,并且以单位面积内的观测点密度为考核基准。当与过去相比观测数据道数值增大时,该复杂山地的勘探工作中就可以应用高密度三维技术。

根据上述思路分析,在KL2气田复杂山区设计并应用了高密度山地三维观测系统[1],该三维技术在资料品质相对欠缺的复杂区域之内覆盖次数不少于450,最大覆盖密度大于100 万道 /km2,这一数值是当前国内寻常山地三维地震勘探20~30 万道/km2的5倍;综合该复杂山地断裂系统的特殊性,最终使断裂系统成像清晰完整,这一三维勘探技术就应该建立于在具有一定宽度的三维观测方位上,层断层上盘目的层的横纵向长度比大于0.7。总之,山地高密度三维技术在复杂山地勘探作业进程中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使原始地震资料更具有高品质的特性,与此同时,地震剖面成像的品质也大大的提升档次。

三、基于计算机模型模拟的优化技术

总所周知,KL2工区列属于逆掩推覆高陡山区这一类别,与普通山地相比较,其地下结构是复杂多样化的,致使反射记录上的波场也是繁琐的。地震勘探人员为了明确反射波场出现的状况,对三维地震接收的方向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设来KLZ构造的地质模型,启用了了波动方程模拟,旨在使了采集设计长期处于优化的模式中。这主要是因为在计算机的辅助下,三维勘探设计技术的CAPP程序从根本上得到调整,此时与复杂山地地震勘探相关的三维采集技术应用MBD规范参数建模,从而使分析模型实现了简化的目标,具体是指减少了信息输入量与数据转换的工作环节。

四、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三维勘探设计技术

翻阅KLZ山地三维采集技术方法论,在该论证体系中高精度卫星遥感矢量三维立体数据体资料使用率是极高的,这是卫星遥感数据在国际三维设计中的初次运用。卫星遥感数据的三维勘探设计技术在采集设计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震勘探者可以利用该三维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精确的对复杂山地全工区表层特征进行辨别,进而完成不同激发岩性分区划分的工作内容;利用卫星遥感矢量数据体整合资料品质图可以提前对复杂山地激发条件较差或者是障碍工区进行确定;此外这一三维设计技术也能为野外实际放样选线选点提供依据,此时勘探队在选线布点上达到一步到位。

结束语:通过对Kl.2山地三维地震开展勘探工作,此时一套适用性极强的复杂山地采集技术被研制出来,能够使三维静校正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提高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同时在气水界面能够发现平点现象,连续性以及断层清晰度都在较高的水平上,此时勘探人员在复杂山地中极为容易的发展细微的断层以及各类丰富的地质现象。因此专业人士普遍的认为KLZ山地三维地展勘探可以视为国内外复杂山地区最成功的山地三维勘探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宁宏晓,胡杰,章多荣,尹吴海,张立军,王海立.柴达木英雄岭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J].石油科技论坛,2012.

[2] 赵绍广.复杂地区地震勘探的激发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石油地震勘探 第3篇

现在的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逐步完善, 但是由于此技术在路上勘探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低信噪比、静校正复杂, 导致其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应用。运用多多分量勘探技术实现收益的典型例子就是北海地区的Alba油田, 以前依靠纵波无法识别的含油饱和砂岩可以用P-S转换波的地震解释来完成, 并且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该区域的油藏构造认识。在我国多波多分量勘探的时间应用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南海西部的莺歌海盆地多波地震勘探, 纵波勘探的“气云”问题可以用转换波地震勘探来解决, 此技术的优势还表现在对中深部地层的岩性识别和含气预测两方面。

2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相关技术

2.1 采集技术

(1) 采集技术与震源、检波器、观测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为在勘探过程中要做到激发并接受到横波或转换波、纵波, 所以相对于以往的纵波勘探来说, 多波多地震勘探技术对于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也更高。现在, 多播勘探在陆地上激发横波的震源主要有排井震源、水平可控震源、倾斜气枪震源等, 然而这些方法的使用成本都普遍偏高, 并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激发出来的横波持续时间太短, 无法很好的观察勘测结果。综上所述, 现在多波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还是运用纵波激发对, 对转换波观测。海上的多波地震勘探与纵波勘探一样都是把空气枪作为震源。陆上的多波地震勘探最早是采用双检波器, 也就是一方面设置记录地面震动垂直分量的检波器, 相对应的水平方向上设置一个记录水平震动的检波器。最近几年,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 三分量数字检波器逐渐被人们认可。海上多波多分量采集目前主要采用4C OBC电缆, 把检波器与电缆结合在一起放在海底。与陆上操作相比, 海下的勘探更具有挑战性, 其中海下定位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 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的多波勘探都要解决数据量增多带来的问题, 数据量增多主要是因为在同一时间内需要记录横波、纵波、转换波的信息。另外, 由于纵波和转换波的传播特征不同, 在施工之前要先到勘探地点进行调查, 在设置偏移距时要兼顾对二者的接收。

2.2 处理技术

现在, 依据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不同的的处理流程可以把相应的处理技术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以标量波场为基础的波场分离处理方法, 另外一种就是以矢量波场理论为基础的多波联合处理方法。第一种方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 第二种方法由于其相关的技术不够完善现在仍然处于研究阶段。转换波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类似于纵波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 但是因为转换波的传播路径是不对称的, 所以有些纵波资料的处理方法不能用到转换波资料的处理中。现在以波场分离理论为基础的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流程是:第一, 先把波场进行分离, 第二, 纵波与转换波分开来处理。处理转化波的过程中还关系到不对称抽道集、确定转换点、噪声压制、静校正、动校正、转换横波速度分析、转换横波偏移、求取纵横波速度比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 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横波静校正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横波信噪比低、对应的低速带比较复杂而且受到各向异性的影响。

2.3 解释技术

做好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怎样完成纵、横波地震资料的层位对比。在做好层位对比的基础上还要结合VSP和测井资料等进行纵、横波联合反演。经过正确解释的多波地震资料便可以用来研究地下介质的岩性、含油性, 还可用来识别真假, 由于横波的分辨率较高, 因此横波可以用来识别小断层、薄互层、尖灭等微小构造, 还可以利用横波的分裂现象来研究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进而发现裂缝油气藏。另外, 转换波资料还可以提高地震成像的质量, 尤其是在饱含气的油藏和波阻抗差异较小的储层使用效果较为明显。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解释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综合多种资料信息进行综合解释。

3 进行多波多地震勘探时出现的主要问题

3.1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面临的问题

虽然目前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进展, 同时也成功的完成了一些商业应用, 但是, 毕竟这是一项新技术, 在勘探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下面列出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1) 横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持续的时间短, 衰减严重, 导致最后接受的信号信噪比低。有效利用多波地震资料, 首先要想办法除掉里面的噪音, 其次要熟悉了解横波的传播规律, 然后进行静校。

(2) 目前, 对于转换波和横波来说, 缺少精确的速度建模方法。这是因为与纵波相比, 横波和转换波的传播规律更加复杂, 而且没有精确的岩石物理实验数据, 所以无法对横波及转换波进行准确的速度建模。首先要保证速度模型的准确性, 其次才能对地震资料实施进一步处理, 而且速度模型是否精确直接影响着深度域成像和纵、横波联合层位对比等工作的落实。

(3) 无法准确分析横波的分裂。横波在传播时如果遭遇到各项异性介质时, 便会被分成极性正交的两种横波。这种特性可以用来研究裂缝的发育状况, 并且进一步预测裂缝油气藏。但是由于此技术不够完善, 在各向异性层位较多时容易出现偏差, 所以此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4) 在理论及技术方面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解释不够完善, 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结束语

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在不停的发展与进步, 并且经过专家们的共同奋斗, 使得此技术在石油勘探工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实践中, 专家们将再接再厉, 使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研究再上升一个层次。

摘要:石油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的进步, 多波地震勘探的采集技术被运用到实践中来, 下面文章中主要讲解了此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关键词:多波地震勘探采集,石油勘探技术

参考文献

[1]欧庆贤.石油物探文选[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8) .12-24

[2]裘慰庭.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论文集[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5) .24-31

[3]钱绍瑚.实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4)

[4]马恩泽.地震勘探论文集[D].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3) .88-106

[5]陆基孟.塔地震勘探原理[J].上、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8) .336-436

石油地震勘探 第4篇

目前, 我国的大多数油田, 特别是东部油田, 浅、中层的油藏或己被探明, 或正在开发。有不少油区已接近高含水期。在此种情况下, 我们应寄希望于在常规勘探的深度开发。基于此种原因, 把石油勘探的目标瞄准到含油盆地的深层, 且己迫在眉睫。作为深层石油勘探的先行军一—地震勘探技术, 须先在采集方法上拥有新的突破, 获得真正反映出深层地质的反射信号, 这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本文从地震采集方法的研究着手, 从理论到实践, 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激发能量下传, 从而取得明显应用效果。

二、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一) 、观测系统的设计

观测系统的设计, 主要参数:a、最小炮检距;b、最大炮检距;c、道间距;d、覆盖次数;e、接收参数等等。

(1) 、最小炮检距

因转换波在近炮检距的反射能量比较弱, 一般把偏移距 (即最小炮检距) 加大。但考虑到要接收纵波的反射, 则偏移距不宜太大, 一般采用纵波观测系统设计的偏移距。

(2) 、最大炮检距

最大炮检距的选取一般与目的层深度和目的层转换波反射系统有关。因转换波在大入射角的时候才有足够的能量,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 最大炮检距要比纵波勘探的最大炮检距大。

(3) 、道间距和覆盖次数等参数则与常规纵波勘探比较类似

某大学曾有人在《二维二分量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一文中提出“转换波覆盖次数的稳定性受到炮点与检波点相对位置关系的影响”以及“常规面元大小不适合于转换波, 转换波面元大小与速度比值有关”。

(4) 、因转换波频率低, 则接收仪器的频率比接收纵波的时候低一些。

(二) 、采集设备

多波地震勘探首先要有能产生纵波、横波的震源设备。在这些设备中, 纵波震源设备比较容易获到, 而横波震源设备一般会产生剪切力, 则需要有专门能产生横波的震源设备, 这种设备一般较笨重且昂贵, 在野外施工也比较困难。

目前, 国内的多波采集设备与国外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在性能与产品质量上, 以及采集资料的质量上。

三、国内外多波地震勘探采集应用

(一) 、国内采集实例

在我国最早进行多波勘探研究是在陆地上, 是对各种工业区实施较为分散的试验, 但是, 因陆地上的资料信噪比较低, 设备还落后等原因, 未能进入到商业化的勘探阶段。而在我国的南海等地所进行的海上多波勘探却取得了初步成功, 这与国外的情况相一致。

(1)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1998年采集到了第一批二维四分量的地震数据, 2000年又采集到了第一批二维四分量的地震数据。在经过科研人员的一年多艰苦努力与探索, 终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了多波勘探的攻关试验研究。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上对裂缝性气藏多波勘探方法及应用的研究则选定在裂缝发育最显著的四川盆地。在国家地震局、石油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地调处的协作下, 经数十位专家及教授几年的潜心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于2001年6月通过了集团公司的验收。

(3) 、“十五”期间, 在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都确立的东部深层地震攻关技术的重点研究项目中, 在深层资料的解释方面, 通过改善深层资料的质量, 精细解释提出的钻探目标, 使此次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二) 、国外采集实例

近年来, 在海底电缆采集 (即:OBC) 方法的广泛使用, 大大推动了多波地震技术的发展。从这几年的SEG与EAGE专题研究来看, 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

北海的AIba油田所开展的多波工作是北海Alba油田某测线横波剖面的对比分析图。因纵横波的特性会使横、纵波对岩层的地震响应大不相同, 从分析图中能看出, 转换波在气层处会有较强的反射界面, 会使纵波在气层处界面的形态不够清楚。在测线纵、横波剖面的对比分析图中也可以看出, 气对纵波会有影响, 使其构造形态不够明显, 不够确定, 边界不够清楚, 但是对转换波的反射却没有任何影响, 在转换波剖面上气层位置处地层反射清楚, 构造的形态明显增加, 这有利于精确确定构造的位置、大小及其反射特征。

四、石油勘探技术的进展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大, 以及物探技术装备要求的提高, 多波地震勘探已日益受到重视, 并逐渐进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多波地震技术在非均质性的储层含油量的预测、油藏的精细描述与动态监测中所显示出的独特优势与应用潜力, 必将是21世纪物探技术发展的方向。

多波地震技术应用的范围:

(一) 、运用横波速度较低特点进行获取

更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 精准地识别出小构造、小断层、薄层和地层尖灭等的地质现象;

(二) 、运用横波信息能获得较好成像效

果的特点, 将避免火成岩、高速碳酸盐岩、硬海底、硬石膏及气云等对纵波能量的影响;

(三) 、运用多波资料信息量大的特点,

能通过提取更多物性参数进行精细预测到储层岩性, 甚至可以直接识别到油藏;

(四) 、运用多波资料进行研究地下介质的方位、各向异性、探测裂缝等储层发育特征。

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是在石油勘探遥测技术和光纤传感器的应用方面。这两方面的应用将大大克服传统勘探技术在一些比较特殊领域技术上的劣势问题, 这些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能、经济性优势以及较高的可靠性是取得石油勘探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

五、结束语

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经多方专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石油勘探中取的了很大的成果, 在实践过程中, 还会继续进行研究性突破, 实现更高的飞跃。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石油勘探的发展, 多波地震勘探的采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也得到实施应用, 而深层地震勘探技术则是解决能量下传的根本。本文就多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国内外多波地震勘探采集应用以及石油勘探技术的进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多波地震勘探采集,石油勘探技术

参考文献

[1]欧庆贤.《石油物探文选》,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8) .12一24[1]欧庆贤.《石油物探文选》,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8) .12一24

[2]裘慰庭.《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论文集》,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5) .24一31[2]裘慰庭.《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论文集》,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5) .24一31

[3]钱绍瑚.《实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4) .[3]钱绍瑚.《实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4) .

[4]马恩泽.《地震勘探论文集》,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3) .88一106[4]马恩泽.《地震勘探论文集》,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3) .88一106

[5]陆基孟.《塔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8) .336一436[5]陆基孟.《塔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8) .336一436

[6]马在田.《地震成象技术—有限差分法偏移》,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 65一78[6]马在田.《地震成象技术—有限差分法偏移》,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 65一78

[7]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8) .[7]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8) .

[8]任俞.超深油气藏物探方法的发展和改进, 世界石油工业, 1997, 4一7.[8]任俞.超深油气藏物探方法的发展和改进, 世界石油工业, 1997, 4一7.

[9]徐明才、高景华.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初步研究, 物探与化探, 1995, (5) .[9]徐明才、高景华.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初步研究, 物探与化探, 1995, (5) .

石油地震勘探 第5篇

1 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流程

在炮点处锤击激发, 检波器捕捉到信号, 在计算机上显示地震波记录。为获得高的信号质量, 一个炮点多次锤击叠加信号。完成一个炮点的信号采集后, 将炮点和检波器排列整体挪动一个炮间距的距离, 保持偏移距不变, 采集下一个炮点数据。

2 影响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效果的因素

对导致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效果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得到影响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效果因素的原因包括: (1) 测线位置不准; (2) 检波器插入不当; (3) 炮点和检波器位置未标记; (4) 震源能量不足; (5) 锤击方法不当; (6) 传播介质不均; (7) 外界干扰; (8) 检波器个数不当; (9) 偏移距不当; (10) 道间距不当;⑾炮间距不当。

3 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优化

3.1 引入土壤氡测试

土壤中的氡气主要来源于断层, 氡气从断层逸出后, 扩散到土壤中, 离断层越近, 氡气浓度越高, 因而土壤氡浓度测试基本能确定断裂的大致走向, 省时、简便[2]。

沿垂直于断裂方向测试土壤氡浓度, 待出现峰值后, 峰值点附近即为断裂位置。沿土壤氡浓度增加/降低最快的方向, 布置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土壤氡测试和浅层地震勘探相结合, 比单纯依靠浅层地震勘探寻找测线的方法效率高很多, 大大节省了野外工作的时间。

3.2 改进锤击方法

锤击方法不当, 锤击能量大部分以干扰波的形式传播, 反射波能量较小, 造成信噪比降低, 影响最终测线解释效果的清晰度。积累的锤击经验:

(1) 铁板应嵌入地表土中, 防止锤击瞬间弹起;

(2) 锤头面应与铁板面平行;

(3) 铁板厚度至少2cm, 防止铁板砸弯。

3.3 干扰波调查

干扰波的来源包括震源干扰波和外界干扰波, 震源干扰波包括声波、面波、多次反射波[3]。外界干扰波包括随即干扰、相干干扰和工业电干扰。

3.3.1 震源干扰波调查

震源干扰波的调查目的是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 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具体做法是以小道间距 (现场一般取2m) 埋置检波器, 在2m偏移距处激发, 随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排列长度, 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3.3.2 外界干扰波调查

外界干扰波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非地震勘探震源干扰波的特征。具体做法是不激发震源, 记录外界背景噪声。此时记录信号是外界干扰和仪器噪声所引起。分析结果, 可了解外界干扰源的强度、分布特征和频率等。

外界干扰波调查相当于空白实验对比。

3.4 完善观测系统

3.4.1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指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观, 包括端点放炮和中间放炮两种形式, 以端点放炮最为常见。

以常用的端点放炮6次覆盖观测系统为例讨论。如图1示, 每放一炮可得地下24个反射点, 放完6炮, 可得相应6个反射界面段。其中反射点A每次放炮都进行了观测, 观测了6次, 称为6次覆盖。这6次捕捉到的信号包括第1炮第21道, 第2炮第17道, 第3炮第13道, 第4炮第9道, 第5炮第5道, 第6炮第1道。同样对其它反射点, 也可找到相应的共反射点道集。

3.4.2 观测系统的优化

(1) 检波器个数的确定

鉴于锤击法和落锤法激发能量较低, 24道检波器后面接收到的信号较弱, 且在同等长度测线的情况下, 排列中检波器个数越少, 倒线耗时越少, 工作效率越高, 因此展开排列采用12道检波器。

(2) 偏移距的确定

反射波是地震记录中的有效波, 在干扰调查解释结果的基础上, 找准反射波初次出现的位置与炮点偏移的距离即为偏移距。

(3) 道间距的确定

在干扰波调查得到的地震记录中, 确定要重点捕捉的反射波, 该反射波出现和消失的距离差即为展开排列的最小长度。例如距离差为34m, 则排列长度要大于等于34m, 则道间距为34/12≈3m。

(4) 炮间距的确定

在此引入覆盖次数的定义[4]:

其中, n——覆盖次数;v——炮点移动道数;N——检波器个数;S——系数 (端点放炮S=1, 中间放炮S=2)

其中, 接收道为12道, 则覆盖次数公式变为:

为施工方便及便于资料处理, v应取正整数。显然, 对于端点放炮的12道检波器, 覆盖次数n只能取6、3、2这3种形式。

6次覆盖, 信号叠加固然强, 但是耗时长, 工作效率低, 现场一般采取单个炮点多次激发叠加, 保证单个炮点信号强度的前提下, 采用2次和3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采用2次覆盖, 则炮点移动道数n=3, 炮间距=3*3=9m。

4 效果检查

原来浅层地震勘探平均每公里测线耗时30.5小时, 根据优化后的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新做测线3条, 总长度1450m, 用时20小时, 平均每km测线耗时13.8小时, 大大节省了测线耗时, 同时测线解释结果清晰度也比原来的高很多。

摘要:浅层地震勘探具有快速、经济、较全面反应地质结构的优点。然而, 野外工作存在测线耗时较长、测线解释结果清晰度低等问题。研究了影响野外工作效果的诸多因素, 提出了引入土壤氡测试、改进锤击方法、进行干扰波调查和完善观测系统等优化工作方法。达到了减少每公里测线耗时和提高测线解释结果清晰度的目标。

关键词:浅层石油地震勘探,土壤氡测试锤击,干扰波调查,测线解释结果

参考文献

[1]包晓峰.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J].青海交通科技, 2006 (3) :13

[2]邵永新.土壤氡方法用于断层活动性研究的讨论[J].中国地震, 2012 (01) :51-52

石油地震勘探 第6篇

伴随着高密度观测系统和可控震源滑动扫描、ISS、DS3 等高效采集技术的的推广应用, 对测量工序的作业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规地震勘探中采用的RTK测量放样, 放线、震源按照测量标志进行施工作业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效采集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要求, 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测量作业方式来与之相适应。

1 现状分析

1.1 作业流程

(1) 测量组按照甲方要求的放样原则进行野外物理点的放样, 多采用纸桩号、胶带桩号、旗子三标定位, 炮点多采用红色旗子, 检波点蓝色旗子。

(2) 推土机按照测量炮点标志进行清线作业, 提高后续的震源采集施工质量和效率, 一般为了保证推土机的清线作业效率, 会配备手持GPS的推土机带点人员。

(3) 清线作业过程中, 出现震源可能无法到位的炮点, 推土机带点人员反馈给测量组, 测量组进行炮点重新偏移。

(4) 测量组将清线完成后炮点成果上传手持GPS、详细草图提供给震源带点人员给野外震源带点人员。

(5) 野外震源施工过程中, 如果再出现震源无法到位的炮点, 带点人员反馈给室内测量组, 测量组进行重新复测。

1.2 存在的不足

(1) 测量标志不符合环保规范而且易丢失, 耽误后续班组的正常施工, 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测量标志被风刮走, 人员无法准确核实桩号;在夜间采集施工时, 带点人员仅仅依靠常规的手电筒进行找点十分困难, 延误采集时间较多, 直接影响了施工效率。

(2) 推土机清线或者震源施工过程中, 经常出现无法到位炮点, 需要测量组复测, 增加测量工作量且损失清线和震源作业时间;部分区域推路多, 难以辨认, 震源搬点很难第一时间选择最佳路线, 导致冤枉路, 直接影响了采集效率。

(3) 由于带点人员素质不齐, 不能做到点点与仪器核对桩号, 导致放错炮问题, 发现后重新放炮耽误震源施工时间。QC室内资料质控需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质控, 以检查各种可能出现的震源实际激发点位与成果坐标的不一致。下图是比较常用的检查炮偏的几种方法。检查炮偏是资料质控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常规采集过程中总避免不了炮偏现象的发生, 在高效采集过程中如果按以上质控方法检查炮偏将给现场处理带来非常繁重的工作, 且并不能检查出野外所有的炮偏情况。

(4) 夜间施工可视化程度低, 震源只依靠带点人员指示停点无法保证到位率;炮点测量标志丢失时, 需要人工估算震源组合中心位置, 大大降低了震源组合中心位置的精度。

2 炮检点无桩号施工技术应用

2.1 应用基础

本项目采用数字化地震队系统 (DSS) 实现炮点无桩号施工作业。

(1) DSS (Digital Seismic System) 是BGP国际部研发的数字地震勘探系统, 由DSC (Digital Seismic Command) 生产指挥系统和DSG (Digital SeisGuidence) 震源导航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DSG部分主要完成本次炮点无桩号施工技术应用的技术基础。

(2) 为震源安装DSG导航系统和高精度Omnistar GPS接收机, 为DSS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炮点成果的基础, 用Omni Star成果替代物探测量RTK放样激发点成果。项目采用GSR无线节点采集设备作为采集仪器是检波点无桩号施工作业提出的基础。GSR (Geospace Seismic Recorder ) 是OYO GEOSPACE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无线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是一种轻便、灵活、操作简单、稳定可靠、可适应不同环境要求的自主节点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GSR无线节点采集设备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个节点都有内置GPS, 每隔六分钟进行一次卫星授时和坐标定位, 并且将每次授时坐标记录在GSR内存卡内, 进行生产地震数据下载时可以同时下载坐标信息。炮检点无桩号施工技术在采集过程中, 避免出现炮点或者检波点成果与实际工作点位不符的情况, 保证采集地震资料的高质量, 是适应目前高精度勘探的发展配套技术。

2.2 炮点无桩号施工

(1) 清线。推土机安装DSG导航系统, 清线过程中直接对无法到位炮点进行优化。室内优化推图机航迹, 作为震源施工过程中的导航线, 减少震源绕路时间, 提高震源施工效率。

(2) 室内优化。室内用Global Mapper进行航迹优化;利用Green mountain软件结合测量检波点放样过程中收集的地标障碍物和高程信息, 根据甲方炮点偏移原则进行室内炮点优化;将整理后推土机航迹和优化好的炮点上传震源DSG导航系统。

(3) 震源放炮。指挥车安装DSS系统, 实时监控每台震源位置及施工状态参数等信息。每台震源安装一台DS G和Omni Star GPS接收机, 震源操作手按照DS G内的炮点和推土机航迹进行施工作业。GPS接收机天线安装在震源平板的正上方, 在震源起震的同时获得震源平板中心对应的坐标和高程, 并记录在DSG平板电脑内, 每天下载后经室内质控整理后, 作为炮点成果。

2.3 检波点无桩号施工

在不涉及检波点清线的项目中, 可以采用手持GPS作为野外放线的指导工具, 将GSR采集站内置GPS野外工作期间记录的坐标信息, 作为最终检波点成果。但是GSR内置GPS成果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达到RTK的精度, 下文中会对精度进行分析对比。

3 应用效果验证

3.1 RTK作业中精度要求

(1) 放样误差。 根据《Q/SY BGP ·K1208—2012》中规定, RTK测量平面误差限值为1 m, 高程误差限值0.5 m。

(2) 施工误差。 根据《Q/SY BGP ·K120 1 —2012》中规定"野外地震勘探中, 激发点 (组合中心) 平面偏离误差超限或者高差变化大于2 m时, 要实测坐标和高程"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中, 实时定位坐标与测量坐标的误差应小于4 m”。

综上, 野外无桩号施工中, 平面误差不大于5 m, 高程误差不大于2.5 m。

3.2 Omni Star与RTK精度对比

在无桩号施工作业中, 可控震源使用DSG导航系统来确定震源的激发位置, 导航系统精度是决定激发质量的关键因素。震源DSG点位精度不准确会使震源的组合中心偏离炮点, 无法保证两台震源的实际组合中心落在炮点容差范围之内造成大量不合格炮, 因此在开工前必须对震源DSG精度进行对比测试, 即开工前需要验证Omni Star与RTK精度。在日常采集过程中, 每周进行一次震源Omni Star与RTK测量成果对比, 确保震源GPS施工过程中成果误差及精度符合测量规范。

3.3 GSR与RTK精度对比

图1 是节点数据的位置质控结果, 图中蓝色散点是每隔约6 分钟记录的GPS位置信息, 这些点的离散程度是评价GSR内置GPS的依据;红色点是通过计算散点聚焦处坐标得到的实际坐标位置, 灰色边框是RTK测量点位的5 m半径圆, 通过对比两个5 m半径圆的吻合程度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放样情况和节点在野外工作状况, 对于类似图1 (右) 中超过5m的点检波点需要安排测量组进行复测, 严格保证提交成果与GSR实际工作位置吻合, 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如果采用GSR坐标作为检波点成果, 就完全避免检波点的复测工作, 只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验证性抽查GSR坐标的精度 (图2、图3) 。

(红色平面误差, 蓝色为高程误差)

4 结论

(1) Omni Star星基差分技术与震源DSG导航系统的有效结合, 对传统的测量放样作业进行了效率和质量革新。

(2) 炮检点无桩号施工, 省去了测量物理点的放样环节, 同时节约了相应人员、机动设备、油料、标志材料、测量设备等的相关投入, 对适应了环境保护的高要求。

(3) 推土机航迹室内优化后, 指导野外震源施工作业, 有效提高了震源施工作业效率, 复杂地表施工作业中能够有效避免震源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值得推广应用。

(4) 炮点无桩号施工, 提高震源施工作业的资料准确度和效率, 节约震源带点、推土机带点人员配置, 缩短施工期降低项目运作成本。

(5) 在高效采集项目中, 高精度的导航系统给炮点成果提高了高质量的保障;根据炮检点互换原理, 检波点坐标质控也同样重要, GSR无线节点采集设备内置GPS能够保证室内对检波点位置进行100% 质控, 保证了资料高精度。

(6) 由于GSR内置GPS精度有限, 仅仅依靠GSR坐标成果无法满足检波点无桩号施工的要求, 需要结合工区高精度DEM数据体来对检点成果精度进行有效弥补, 即平面坐标采用GSR内置GPS坐标, 高程从DEM数据体提取, 作为最终检波点成果。

参考文献

[1]OYO geospace公司GSR操作手册 (V0.3) , 2012.07.

[2]DSS导航系统用户手册 (V2.0) , 2012.

石油地震勘探 第7篇

1 传统石油勘探测量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方法和设备性能的缺陷

(1) 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林地等地区作业时, 采用全站仪逐点布设, 放样精度低、效率低, 受气候影响大, 成本高。 (2) 必须建立大量基准站。 (3) 现有的设备、技术达不到远海海域石油工程作业的要求。

1.2 技术瓶颈

(1) RTK电台数据链传输距离太短。 (2) 卫星轨道自身存在较大的误差。 (3) RTK系统数据处理的解算方式不可靠。

2 GPS技术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GPS系统在陆地石油地震勘探测量和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测量中被广泛应用。这主要依赖于GPS系统能够在各个领域内向用户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 通过GPS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能够进行静态定位、动态定位、速度测量等, 促进了陆地石油地震勘探测量和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测量的顺利实施。

3 GPS测量技术最基本的定位模式

3.1 静态定位

在石油地震勘探野外生产中, 主要用静态定位的方法来建立工区内的GPS控制网和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来建立相应的检查点或者加密、延伸控制点等。

3.2 动态定位

就是在运动载体上安设GPS信号接收机, 实时地测得GPS信号接收天线的所在位置。在石油地震勘探测量野外生产中, 主要用RTK/RTD技术实时测定流动站GPS信号接收天线的位置, 从而把已经设计好的接收点和激发点准确的放样在野外实地上。主要有GPS RTK技术-即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和GPS RTD技术-实时动态伪距差分技术。

4 GPS新技术种类

4.1 精密相对定位技术

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常将精密星历及IGS站点联测作为起算数据。IG S免费发布其站点的观测值数据和精密星历, 并采用ITRF作为精密星历计算和GPS数据分析的坐标框架基准。通常情况下可使用高精度数据软件对IGS跟踪站及所建网点的数据进行基线处理, 并且空间卫星应采用精密星历来进行定轨。

4.2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时, 首先要根据分布在全球的若干基准站的数据进行精密卫星轨道参数和卫星钟差的计算, 再根据计算结果对单台接收机采集的非差相位数据进行处理, 最终确定测站的精确坐标。

4.3 广域差分技术

它是在一个广大的地域范围内, 设立若干GPS跟踪站构成差分GPS基准网, 对GPS观测量的误差源进行区分, 并将每种误差源都模型化。再由无线电通信数据链将计算出的误差源数值传送给用户, 从而可更正用户GPS观测量, 削弱误差源, 使定位精度得到改善。

4.4 网络RTK技术

它是利用网络将计算机中心与基准站相连接, 联合若干基准站数据解算或消除对流层、电离层等影响, 从而达到RTK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的提高。通过对内部结构的改造, 如GPS天线、处理器等, 及通讯手段的完善, 使得电台传输有限范围小的限制得到了突破。

4.5 信标差分技术

它是利用已有的海上无线电信标台加一个副载波调制在发射信号中, 以发射GPS差分修正信号, 该技术的定位导航可达到米级精度。

5 GPS技术在石油地震勘探中其它领域的使用

5.1 GPS RTK技术进行水深测量

RTK技术在陆地测量和放样、海洋测量和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GPS R T K技术出现后, 水上测量也可以采用G P S R T K技术和测深仪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使得海上无验潮方式测量工作模式成为可能。目前在海上石油勘探和过渡带石油勘探等项目中, 用GPS RTK技术进行水深测量已经被广泛使用。

5.2 GPS技术用于车辆监控

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世界石油勘探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安全管理成为石油勘探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而车辆监控便成了各个公司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基于GPS技术的车辆监控技术VTS在石油勘探中已经被使用并不断被推广使用。

6 GPS设备在石油物探定位测量中质量控制的要点

(1) 注意点位的选定, 要按规范要求选在视野开阔, 没有成片障碍物, 有电辐射源以及大范围水面的地方。

(2) 野外观测期间的质量监控, 要检查整个观测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尤其是观测时间是否足够 (达到规范规定时间) 。

(3) 基线处理结果的检校和精化技术, 定基线处理结果是否合格有两种方法:一是单条基线的自评;一是非同步图形坐标闭合差检查在确认某条基线自动处理结果不合格后, 应进行精化处理。

7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GPS技术在石油勘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并且随着世界石油勘探方向的转移, GPS技术将在海洋石油勘探中也将发挥其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GPS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石油勘探测量中,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石油勘探测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GPS测量的技术特点和最基本的定位模式, 然后对目前几种比较成熟的GPS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事实证明, GPS新技术在石油物探测量中作用巨大, 必将有力促进石油地震勘探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GPS,石油地震勘探与开发,定位模式

参考文献

[1]丁翔宇.实时动态GPS测量技术在石油物探三维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 2003 (4) .

[2]关忠义.GPS技术在石油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4) .

[3]徐绍铨, 张华海, 杨志强.GPS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乔仰文, 赵长胜.GPS卫星定位原理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5]李玲.浅谈GPS、RTK测量技术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 2010, 1:159~160.

[6]黄丁发, 龚涛.动态GPS及其在陆地和飞行器定位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 1 99 1 (4) .

[7]赵百学.GPS测量技术在勘界测绘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1994 (Z2) .

石油地震勘探 第8篇

1 三维GPS控制网的建立

(1) 首先要严格的对卫星定位网的实施进行把关。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 对D级网进行精度的布设;跟踪的卫星星座的有效数不能够少于5颗;观测的卫星几何图形的强度因子所得到的PDOP值应小于6;关于卫星的观测角度应该高于15°;采取观测间隔为20S。

(2) 操作时的要求。天线上的罗盘指针应该指向北, 偏差也应该在10°以内;天线与标志中心在对中整平仪器的时候误差在3m m以内;对于天线的高度问题, 在开机和关机前后各测量一次, 其差值都应该不大于5m m;处理内业的平均方差都要不大于0.03m。

(3) G P S卫星定位网的布设。网的外业观测数据是由多台GPS接收机同时测量, 采集的数据是通过多个GPS的点位进行数据采集。

(4) 精度分析。根据观测的G P S基线向量的精度, 观测质量好的基线使测量质量较好, 提供了较好的数据, 满足三维地震的勘探要求, 使最终的测量成果达到很高的精度。

2 RTK实时动态技术放样三维地震测线

RTK实时差分测量也就是载波相位差分, 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即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 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在一个有精确WGS-84或BJ54坐标 (可使用国家控制点或经GPS网平差后经验证符合规范要求的点) 作为已知点。将一台GPS接收机设在已知点上作为基准站对GPS卫星进行观测, 基准站计算出卫星星历、卫星钟差及电离层时间延迟等差分改正值, 实时地将观测值和测站信息以及差分改正值调制到基准站电台的载波上, 以数据链的形式通过基准站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在对GPS卫星进行跟踪观测接受卫星信号的同时, 也通过流动站电台接收由基准站电台发射的信号 (数据链) , 流动站的GPS接收机再利用OTF (运动中求解整周模糊度) 技术求解出整周模糊度N。

(1) 施工前首先要对勘探的工区进行了解, 例如:海拔高度, 坐标, 施工面积。施工地点是否对测量与放样增加一些难度等等。

(2) R T K系统在进行三位勘探测量时的简单介绍。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基站要有一部接收机和一部数据发射机器以及其他设备构成, 如果在实施中有一些信号干扰的话, 就需要增加两站的距离才能够正常使用。而数据的处理系统也是由一些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进行数据处理准备后进行一些分析。

(3) 选择基站的位置。因为基站接收与发射数据, 所以需要处在工区的中心并且信号较好, 尽量避免一些信号干扰, 不要有高大遮拦物。如果基站附近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电磁波干扰也是不行的。同时, 施工前应该对近几天的卫星发射数据进行分析, 避开过大的作业卫星数时段。

(4) 野外勘探。放样地震测线时应该按照之前设计的理论地标, 利用要求的软件, 在计算机里所已经安排好的物理坐标, 手持计算机进行逐个精准的放样与实施, 必须按照国家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按线束逐点放样, 找到标准的位置, 并且标记好。实时可以采集到各个物理点的实际探测坐标和数据, 再针对室内的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 可以得到需要的格式的地震勘探的测量结果。

(5) 数据的整理。根据地震勘探得到的测量成果, 在实施工程前转换成所需参数, 用先进和严密的方法进行全部的数据处理。

3 分析RTK放样的精度

根据野外原始记录对野外数据进行逐项检查:天线高输入的是否正确;天线类型选择的是否正确;数据采样间隔是否一致;选择的量高方法是否与野外相对应。对物理点放样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以及快速静态事后处理对比;物理点放样误差分析:物理点坐标、高程检核情况;实时动态测量的中误差;复测点检验等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技术标准和测量设计的要求。由于物探测量要求的精度较低, 而RTK动态实时差分测量技术能达到厘米级精度, 而且各点之间不存在误差积累。大量实践证明:采用RTK实时差分测量的放样误差均能满足石油物探测量规范的要求和行业标准。

RTK作为一种动态作业, 是运用于三维地震勘探行业的具有较稳定系统的技术, 它相对于应用于石油物探测量行业的其他技术, 高精度完全符合三维地震勘探的标准。

4 结论与建议

R T K以高精度和易操作的特点, 在三维地震勘探测量放样中提供了最新的科技。因为, GPS需要在运动中能够确定下来整周的未知数, 不需要任何在静态下的初始化, 实时跟踪也需要达到厘米化。所以RTK有以下几点优点:

(1) 能在野外作业过程中实现质量控制:RTK测量方法可以在野外测量的同时就知道测量点的精度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2) 测量精度高:使用R T K测量定位精度高, 可以轻松实现厘米级精度, 是常规测量无法相比的。

(3) 可全天候作业使用R T K进行物探测线放样, 可以全天侯进行施工, 无需通视, 只要保证对天空通视而且动态数据链不间断, 即可保证野外作业的正常进行。

(4) 施工速度快作业效率高:如果在卫星状态良好和数据链通信正常的情况下, 流动站在每个物理点上的观测时间仅10秒钟左右, 远远快于常规测量, 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了项目成本。

(5) 操作简洁节约人员设备:使用R T K测量流动站的操作只要一个就可以完成, 参考站架设完毕, 可以自行工作, 与常规相比节约了人力物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 RTK实时差分在石油物探三维地震勘探测量行业中和其他测绘行业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摘要:根据多年的石油勘探测量的经验, 就RTK作为石油物探三维地震勘探测量中实时动态GPS测量技术与应用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石油物探测量,检核

参考文献

[1]丁翔宇;实时动态GPS测量技术在石油物探三维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2003, 4 (5) 。[1]丁翔宇;实时动态GPS测量技术在石油物探三维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2003, 4 (5) 。

上一篇: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下一篇:信息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