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2024-07-11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精选8篇)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第1篇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 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的方法, 以辨证论治原则,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目前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将有关中医疗法在治疗心脏病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1 中药治疗

治疗心脏病, 要从疏通经脉、恢复元气入手, 使用祛邪扶正的药物。陈宫南等[1]研究中, 证明中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在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显著疗效。刘士顺[2]研究中发现治疗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症状的改善、患者及医生对病情的总体评价都优于对照组。证明中药疗法结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孙秋来等[3]在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研究中证明中药治疗效果明显。薄斗[4]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组,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脉降脂汤。证明加服中药通脉降脂汤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叶文生[5]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组。并分别予以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马玉洲等[6]研究中, 治疗组辩证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3%, 对照组为69.5%。唐发祥[7]研究发现合用补泻并施, 清温并用, 标本兼顾, 共奏扶正以抗邪, 祛邪以扶正之功效, 从而改善心肺功能。

2 针灸疗法

根据病症及相应的配穴处方, 通经脉, 调气血, 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 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 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钟晨[8]对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的患者的研究证明针药配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从而更有效地缓解症状, 改善心脉气血总体状况。吕金阳[9]用针药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3%。王顺等[10]在针灸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疗法安全、舒适、无副作用, 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3 穴位贴敷疗法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 用药物贴敷穴位、患处 (阿是穴) , 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建中[11]的研究中表明克心痛能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改善症状。高社光等[12]的研究中证实麝香通痹膏贴敷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便捷, 民效速效, 值得临床推广。

4 食疗

药膳食疗保护心脏是中医一大特色。根据药食同源的原则, 采用药物与食物相结合, 做出保护心功能的药膳食疗方剂, 这些方剂是既有食物美味又有药理作用, 能起到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的效果, 共同负担起保护心作用[13]。心脏病患者应少量多餐,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适量的无机盐和钙。注意高钾、低钠、低盐饮食。

5 其他疗法

5.1 按摩疗法

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 改善血液循环, 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 促进新陈代谢及滞留体液或病理渗出物的吸收。

5.2 足浴疗法:

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全息生物学理论, 应用托毒透邪、补肾活血养血方药, 并施以足部穴位按摩, 疏通经气, 调理气血, 这样达到托毒透邪、补肾活血养血的功效。袁兴建[14]证明采用活血温阳药足浴有助于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同时改善肺、脾、肾的功能。

5.3 气功疗法:

可以打通人体经络, 保持、增强人体的生理及心理机能, 提高免疫能力, 防病治病, 延年益寿。

6 小结

心脏病目前的治疗以西药治疗为主。众所周知, 西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需要长期用药, 而且副作用大。多年的研究发现, 中医治疗心脏病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是适合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中药药性平和, 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 在治疗心脏病方面疗效显著。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简便易行, 费用少, 副作用小, 对于心脏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作用。穴位贴敷刺激了穴位本身, 激发了经气, 调动了经脉的功能, 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平阴阳的整体作用。此外, 中医的食疗药方及按摩、足浴、气功疗法等对于心脏病的治疗也有十分稳固的疗效。中医治疗心脏病疗效确切,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 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目前的治疗多为手术及西医治疗, 然而由于西药副作用较大, 常引起诸多的不良反应, 不仅增加了心脏病患者的疼痛, 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在此情况下, 人们试图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简、便、廉效, 且无毒副反应的特点, 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中医疗法在心脏病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

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第2篇

胆固醇(20%):

胆固醇过高,患心脏疾病的机会比普通人多三倍,因为体内过多的胆固醇会积聚在血管内,使血管日渐狭窄,妨碍血液流通。

吸烟(15%):

吸烟人士比普通人的机会多两倍半,原因是香烟中的尼古丁或烟草化学物质会损害心脏血管,若血管出现裂痕,胆固醇便会积聚起来。

血压(10%):

血压高,比常人的机会多两倍半,血压高会使到血管收缩。

糖尿病(10%):

糖尿病女性患者有心脏病的机会比一般人多一倍,男性多百分之五十。

肥胖(15%):

过分肥胖,因为肥胖引致血压高,血脂肪过高,糖尿病,而这些疾病又会诱发心脏病。

情绪(10%):

生活紧张,神经紧张令心律失常,内分泌失调,影响心跳,刺激心脏病发,正常的心脏比拳头大一点,透过循环系统不停泵送血液。心脏每天平均跳十万次,泵送约二千加仑的血液来回体内。若以七十岁的寿命来计算,心跳可达二十五亿次。

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1、利湿化瘀汤

【辨证】湿阻血瘀。

【治法】利湿除痰,活血化瘀。

【组成】制半夏、枳实、茯苓、丹参、川芎、赤芍、沙参、麦冬、五味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每日2剂,30剂为1疗程。

2、益气活血养心汤

【辨证】心气不足,血脉瘀滞。

【治法】益气活血,助阳通脉。

【组成】炙黄芪、淮小麦、毛冬青、丹参、益母草、全当归、川芎、桃仁、桂枝、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心脏病的预防:

预防措施

第一、减肥。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人减肥3—5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同时,专家告诫较胖的老人,不要指望自己一下子变成超级模特,要通过平衡饮食和锻炼逐渐达到减肥的目的。

第二、少吃蛋黄。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老人胆固醇较高的话,一周最多只能吃两个蛋黄。

第三、多运动。每天适度运动2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30%,快走的效果最好。

第四、戒烟。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两倍。研究发现,戒烟2—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

第五、注意饮食。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

第六、适量饮酒。1周喝3—9杯酒为适量,对心脏有好处。但要注意别贪杯,因为饮酒过度会引发心脏病。

第七、当心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是其他人的4倍。因此,老人要定期体检,对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第3篇

冠心病心绞痛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运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的诊病观念级思路, 联合中医辨病、辩证相结合的方法, 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独特优势。从临床工作10余年的经验积累中, 可以发现, 痰瘀联合致病比较多见, 其中痰瘀交阻的辩证分型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其中一个重要证型, 利用辩病辩证相结合方法从痰瘀同治的角度, 以痰瘀互结交阻脉络为切入点, 来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在临床上是比较有意义的, 相当于祖国医学“胸痹”的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是因年老体弱, 先天不足, 思虑过度, 耗伤心脾肾等重要脏腑的功能失调, 引起心的阴阳气血不足, 尤以气阴两虚、痰瘀交阻为多见;标实者, 大多系膏粱厚味、七情、寒邪产生的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结等阻遏胸阳, 闭塞心络, 痹而致痛, 而痰瘀交阻于心胸, 则窒塞阳气, 脉络瘀阻, 酿成本证。痰瘀是气血津液代谢障碍, 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在病理上相互为患, 互为因果;痰瘀也是气血津液失调和脏腑疾病的致病因素。“胸痹之因……痰凝血滞”。症见:胸闷痞塞, 呈压榨样疼痛, 舌质可见暗红、青紫、红绛;苔多见白腻、黄腻、滑腻等, 脉可见迟脉、沉脉、涩脉、或脉结代等。临证之时多可见痰、瘀两方面的临床表现, 或以痰证的临床表现为主, 或以瘀证的证候、体征为要, 或二者兼见。当以痰证为主时, 治痰为主兼治瘀, 当瘀证为主时, 采用治瘀为主兼治痰, 痰瘀同治法治应当分清缓急。痰瘀交阻致病常因病久入络, 湿性黏滞, 病程长, 顽症多, 故难以立即取得速效, 治疗上应当慢慢调理。如辨证处方得当, 患者服用后无明显不适感, 应当守方守法, 用比较长的时间去观察治疗。运用痰瘀同治法应分清病位的所在, 应辨清痰浊瘀阻部位的不同, 运用比较合适痰瘀同治的方药治疗就会得到教满意的临床疗效, 如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痰浊瘀血交阻结聚心脉的“胸痹”;若痰瘀交阻于肺、蒙蔽于心、交阻于脑出现喘息、水肿、ā妄、昏迷等, 可选用抵当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对于胸痹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和阅读, 从痰瘀同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痰瘀同治与五脏的关系;可以看出,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瘀交阻心脉治疗在临床上有比较好的疗效。从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症型的观察, 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的致病因素。痰瘀同病、同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 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临床各科均具有指导作用。痰瘀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治疗痰瘀相关病证, 应重视调节脏腑机能;痰瘀交阻致病, 须痰瘀同治, 才可取得临床上较满意的疗效。

通过对临床上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施治, 从痰瘀交阻共同致病的相关方面可观察, 可以分4个证型进行论治: (1) 气虚血瘀; (2) 气阴两虚, 挟痰挟瘀; (3) 心阳亏虚, 痰瘀交阻共同致病; (4) 痰热瘀阻, 蔽、痹阻心脉。通过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痰瘀证的认识及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客观指标与冠心病痰瘀交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发现血脂的明显升高同时伴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是冠心病心绞痛非常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

从临床上来观察, 从另一方面观察, 气机失常或其他原因导致气血津液输布失调、气机逆乱, 成痰成瘀或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而成痰成瘀, 痰瘀相互之间又相互影响而导致痰瘀交阻共同致病。痰病致瘀可因痰在经络, 滞于血中, 直接阻滞血脉中气血的运行及气机的通畅, 致使局部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而阻滞为瘀, 或痰浊停聚于血脉内外, 致使血液运行失调产生瘀血。瘀病致痰则因瘀血交阻, 阻滞脉道, 致使脉络中的津不能渗出脉道之外, 脉道外的津液亦不能归还于脉道中, 从而津液聚集, 聚湿成痰浊, 或瘀血积聚日久, 亦可化生痰浊。正如张景岳言:“津液血败, 皆化为痰”。先贤之言, 指明痰瘀可互为因果, 痰瘀交阻可以共同致病。气为血帅, 亦为津液所主, 气行则津液运行通畅, 气血旺盛则气血津液充沛, 若外感内伤等多重因素导致气病血病, 则气血津液滞留聚结, 而导致痰瘀交阻共同致病, 治疗上就要以外感及内伤同治为佳。正如《关幼波临床经验选》所言:“气属阳, 痰、瘀与血同属阴, 易于相互交结凝固, 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 无痰以生, 气滞则血瘀痰结, 气虚则血涩而痰凝”。由以上可以看出, 气血津液不得运化, 血液就不会得正常运行, 相互交阻成痰结瘀, 痰瘀就会交阻为病。

临床上观察到冠心病心绞痛, 或虚或实, 均有不同程度的挟痰挟瘀[1,2]。心主一身血脉, 心气虚则鼓动无力, 血脉失主则血行迟缓, 久而为瘀;肝主疏泄一身之气, 肝气虚则疏泄无能, 气滞血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后天之本, 血气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 运化失常则水谷不化精微反聚而为痰;肺主皮毛司呼吸, 肺虚则腠理不固, 易感外邪而诱发他病, 又肺主治节通调水道, 外邪袭肺, 肺失宣肃, 凝而成痰;肾为先天之本, 肾气虚则元气不足, 精髓无以化血, 髓海为之空虚, 气血贯注不足而最终导致血液凝滞而为瘀血[3]。由上可知, 五脏虚衰均可引起痰或瘀, 而痰瘀同源, 痰阻气滞, 血行不畅则瘀血, 瘀血阻滞, 水津敷布运行不利, 则又可聚而为痰。痰浊滞经可使血行不畅致瘀, 瘀血停积阻滞脉道影响津液布敷为痰湿, 可见瘀血一旦发生, 也是痰浊形成的过程, 故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要以治痰治瘀等多方面如手,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也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文泉.近年我中国医老年医学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0, 13 (5) :1-6.

[2]林水淼, 周如倩.中医论衰老机理[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4, 28 (12) :14-16.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 我区医院共收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治疗组72例, 男40例, 女32例, 年龄42~70岁, 平均56岁。对照组70例, 男42例, 女性28例, 年龄44~62岁, 平均53岁。

1.2 方法

1.2.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治疗组采用方法)

(1) 气虚血瘀型:症状:以隐痛为主, 遇劳则发, 乏力气短, 心悸, 自汗懒言, 舌质暗淡, 脉弱无力。治法:益气活血止痛。药方:人参养荣汤:党参10g, 当归9g、白芍18g、地黄10g、茯苓5g、白术10g、黄芪12g、肉桂3g、五味子5g、远志6g、甘草6g。 (2) 胸阳痹阻型:症状:心痛甚, 痛如椎刺, 胸痛彻背, 遇寒加重, 乏力自汗, 气短心悸, 吐白色泡沫痰, 苔薄白, 脉沉迟无力。治法:宣痹通阳, 散寒化饮。方药:栝篓在白半夏汤;栝蒌15g、薤白20g、半夏10g, 每剂加高度白酒100g同煎分2次服用。 (3) 滞血瘀型:症状:左胸刺痛, 入夜更甚, 伴两胁胀痛, 胸闷, 时而烦躁欲哭, 心悸不宁, 苔薄白, 舌质紫暗;治法: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方药: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方, 药用:红花12g、牛膝12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0g、赤芍15g、桔梗6g、柴胡6g、甘草6g、桃仁15g、枳壳12g。 (4) 阴虚血阻型:症状:心痛时轻时重, 呈隐痛伴憋闷。劳则加重。伴随症有头晕目眩, 腰酸腿软, 五心烦热, 午后潮热, 虚烦不眠, 舌暗红, 或有瘀斑, 苔少或剥脱, 脉沉红弦。治法:育阴活血, 通脉止痛。方药:左归饮合通幽汤:熟地30g、山药6g、枸杞子6g、炙甘草3g、茯苓5g、山茱萸6g。 (5) 湿热阻遏型:症状:心痛, 胸痛彻背, 食欲欠佳, 恶心、呕吐, 体形肥胖, 舌暗红, 苔黄厚腻, 脉滑数。治法:化湿清热, 宣痹通脉。方药:小陷胸汤加味。黄连6g、半夏12g、栝楼实30g、丹参30g、赤芍15g、鸡血藤25g、郁金8g、枳壳12g。每日1剂, 水煎服分2次服[1]。

1.2.2 冠心病的西医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方法)

(1) 硝酸酯类制剂; (2) β受体阻滞药; (3) 钙拮抗药; (4) 调脂药、抗凝和抗血小板药; (5) 其他冠状动脉扩张药:如双密达莫、吗多明、尼可地尔等。

1.3 统计学处理

2 组数据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2 治疗结果 (表1)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性、邪正关系,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冠心病分虚、实论治, 以心气虚为主者, 治宜益气活血;以阳虚为主者, 治宜温阳通脉;以心阴虚为主者, 治宜滋阴养血;以气郁为主者, 治宜疏肝行气;以瘀血为主者, 治宜活血通络;以痰浊为主者, 治宜宽胸涤痰;以寒凝为主者, 治宜温阳散寒;以水饮为主者, 治宜行气化水;以食滞为主者, 治宜和胃消积;以郁热为主者, 治宜清宣郁热。方中以党参、黄芪补益心气, 以帅血运行;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配以郁金、陈皮理气以活血。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因气行则血行;生地黄、熟地黄滋养阴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当归即为养血活血之品。丹参、赤芍活血止痛。加人参以益气养阴。再配以鸡血藤使血流通畅;加郁金、枳壳以理气活血。总之, 中医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不复发, 治愈率高。

参考文献

[1]王淑敏.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5, 27 (10) :757.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一共有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当中,观察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在31-59岁,平均为(42.5±3.7)岁;对照组男16例,女25例。年龄在33-61岁,平均为(43.6±4.1)岁。

1.2临床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心脏病学》的相关症状包括有双肺底出现细湿罗音等心衰体征;部分出现心包摩擦音,可以同时伴有胸膜摩擦音,活动受到限制[3]。

1.2.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相关报道表明[4],制定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不舒、唇甲青紫以及瘀斑。

1.2.3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同时拒绝调研或者不予配合着;(2)妊娠或者哺乳妇女;(3)过敏体质以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4)伴有严重肝病、泌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消化系统疾病;(5)严重精神障碍者。

1.3临床疗法

1.3.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西药治疗,采取青霉素400-800万U,静脉输液,每日一次,连续服用10-14天,再采取80万U,采取肌注方式,每日两次,连续治疗4周。

1.3.2观察组方法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其中以活血化瘀以及利湿除痰为主,药方组成:制半夏9g、丹参15g、五味子9g、茯苓30g、赤芍9g、、枳实9g、沙参15g、、麦冬9g、川芍9g,采取沸水煎服,每天一副药剂,重症患者每天两副药剂,一个临床疗程为2周,一共2个临床疗程。

1.4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的FS(左心室缩短分数)、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评分给予记录和对比。

1.5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心脏病学》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5],显效:其相关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功能活动完全恢复正常,对日常生活工作没有任何影响;有效:其相关症状以及体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从事轻微体力工作;无效:没有达到以上标准。

1.6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FS、LVEF、LVESd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FS、LVEF、LVES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FS、LVE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指的是因为风湿热活动累及到心脏瓣膜,进而导致的一种心脏瓣膜病理改变。在临床当中以狭窄或者关闭不全经常同一时间存在,可是经常以一种为主。患者在发病初期一般没有明显的表现,后期则会表现为双下肢水肿、心慌气短、乏力以及咳嗽等。初发年龄大部分在5-15岁,复发大部分在初发以后的3-5年以内。目前,对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为保持以及增强心脏的代偿功能,避免心脏负荷过重,同时还要进行部分适当的活动以及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使心脏的储备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对钠盐的摄入量给予严格限制。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预防风湿热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中医辨证理论当中,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风寒湿邪入侵,,其症状主要包括有乏力、心慌、气短、心胸闷痛以及浮肿[6,7]。因为心脏瓣膜的病理改变,造成心脏在输送血液期间出现问题,例如,瓣膜狭窄,造成血液流动阻力明显增大,为了能够射出足够的血液,心脏更加费力的进行舒张以及收缩,进而使心脏工作强度明显增加,使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心脏非常容易疲劳,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心脏肥大。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8],针对心脉瘀阻类型病人给予治疗,其病理特征主要是外邪入体,累及心脏,心肺受阻,因此,采取活血化瘀以及利湿除痰进行治疗,在本文药方当中的半夏燥湿,用于痰多咳喘以及风痰眩晕,枳实具有化痰除痞;茯苓利湿除痰以及行痹止痛;丹参具有活血调经以及祛瘀止痛;;五味子具有益气生津的作用[9,10]。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FS、LVEF、LVES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FS、LVE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使病人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向英,刘洁.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 l(6):562-571.

[2]刘丹,张仕玉.中医辨证用药配R西医对症用药治疗风心病5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1):964-965.

[3]毛焕元,杨辛田.心脏病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一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41.

[5]郭秀英.中医辨证治疗妊娠并发风湿性心脏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4(7):646.

[6]王振涛,韩丽华,朱明军,等.辨治风湿性心脏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1(5):8.

[7]许万紫.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指标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贾相科.中西医结R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心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123-124.

[9]杨元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3(4):307.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心脏X综合征,中医药,用药规律,文献研究

心脏X综合征(CSX)又称为微血管型心绞痛[1],是指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和(或)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同时排除冠脉痉挛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该病一般不会有心血管死亡危险,但会因反复的胸痛和再入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医疗资源浪费[2]。心脏X综合征的现代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当前西医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和症状,往往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伴随症状。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心脏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采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3]。本研究对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相关文献中单味中药、中药汤剂、口服制剂及中药静脉制剂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把握中医药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用药规律,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策略首先分别以“心脏X综合征”合并“中医”,“心脏X综合征”合并“中药”,“微血管性心绞痛”合并“中医”,“微血管型心绞痛”合并“中药”,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全文检索,共检出171篇相关文献(其中含3篇英文文献),通过人工手动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71篇。

1.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临床研究报道 ; 明确诊断为心脏X综合征 ; 采用中药治疗 ; 方药记载完整 。

1.2.2排除标准非中医药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文献;实验研究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

1.3中药名称规范方法中药名称、功效分类按照《中药学》进行规范[4]。一味中药多重功效按其在方中主要功效统计,所含中药不明确者,未录入。统计时对药名进行统一,举例:“牡丹皮”统一为“丹皮”,“元胡”统一为“延胡索”,“云苓”统一为“茯苓”等。

1.4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将每篇文献涉及用药录入Excel,建立中医药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频数描述和分析。

2 结 果

2.1单味中药应用情况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单味中药应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川芎、丹参、当归、红花、枳壳、柴胡、瓜蒌、桃仁、赤芍、茯苓、甘草、黄芪、三七、党参等。详见表1。

2.2中药汤剂应用情况临床应用中药汤剂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文献尚不多见,其中以桃红四物汤及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方最常用,其余多为行气化痰、补气温阳之属。详见表2。

2.3口服中成药应用情况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口服中成药以具有行气活血通络作用的通心络胶囊最为常用,其他药物也多以行气活血、益气通脉为主。详见表3。

2.4中药静脉制剂应用情况应用中药静脉制剂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报道尚属少见,所得文献多是运用活血化瘀之品。详见表4。

3 讨 论

心脏X综合征当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病范畴,本研究总结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脏X综合征相关文献中用药情况,单味中药使用频度较高的依次为川芎、丹参、当归、红花、枳壳、柴胡、瓜蒌、桃仁、赤芍、茯苓、甘草、黄芪、三七、党参等;常用中药方剂包括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口服中成药以通心络胶囊最为常用;中药静脉制剂包括丹红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等。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单味中药多为活血行气、化瘀止痛之品,其中川芎使用频次居首,功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当归、红花、枳壳、柴胡、桃仁、赤芍、三七等皆是活血行气之品,瓜蒌、茯苓、陈皮、半夏、枳实等属化痰之药,黄芪、党参、白术等则力专补气。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中医药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生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从血流动力学障碍,到20世纪20年代神经-内分泌异常,再到20世纪90年代心肌结构重塑,直至如今对心肌能量代谢的认识。抑制心脏脂肪酸代谢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就脂肪酸参与心肌能量代谢及中医药可能通过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抑制FFA摄取、抑制FFA氧化3条途径抑制心脏脂肪酸代谢进行探讨。

1 脂肪酸参与心脏的正常能量代谢

脂肪是体内储存及氧化供能的重要物质。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心肌细胞摄取脂肪酸,可氧化供能,维持心脏正常生理功能所需ATP的60%~80%[1],由游离脂肪酸提供,20%~4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FFA摄入心肌细胞后活化成脂酰辅酶A(CoA),由于长链脂酰CoA可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需肉碱转运,线粒体外膜存在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它可催化长链脂酰CoA与肉碱合成脂酰肉碱,脂酰肉碱即可在线粒体内膜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的作用下通过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内,从而使脂酰CoA在线粒体内经过β氧化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ATP提供能量[2]。

2 心力衰竭脂肪酸代谢变化

正常心肌能量代谢经过底物利用、氧化磷酸化、ATP转运及利用3个过程完成[3],这3个过程对心肌的能量代谢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改变都将影响能量代谢。心力衰竭发生时,能量代谢过程中利用的底物发生改变,由优先利用脂肪酸变为优先利用葡萄糖,从而导致ATP的产生总体减少,原因是脂肪酸的氧化利用率降低,Doenst等[4]利用大鼠心力衰竭模型证实在心力衰竭早期脂肪酸氧化已受损,心力衰竭晚期或终末期脂肪酸氧化明显下降。由各种因素引起机体缺氧,心肌底物氧化方式发生改变,导致心力衰竭终末期FFA利用明显减少[5]。同时,底物利用变化导致的心肌组织中FFA堆积可抑制糖酵解,使心肌能量代谢进一步恶化,这种代谢加重心肌重构,加剧心功能恶化。

3 中医药抑制心脏脂肪酸代谢的作用

调节心脏代谢底物、改善线粒体功能、改善ATP转移和利用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3大有效途径。心力衰竭时心脏脂肪酸氧化降低,血清FFA水平明显升高,一方面线粒体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加速心肌重构和心力衰竭进程。因此,作为调节心脏代谢底物关键的一部分,抑制心脏脂肪酸代谢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尤为重要。

3.1 降低血清FFA

降低血清FFA水平,这样可抑制线粒体解偶联蛋白,从而增加ATP合成[6]。对AMI病人的小规模临床研究发现,抑制脂肪酸浓度可减少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和临床预后[7]。目前降低FFA水平的药物主要有烟碱及其衍生物、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心肌极化液等。此外,李瑞等[8]研究证实温肾活血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水平,说明其治疗心衰可能与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有关。张晶等[9]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可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和提高生物氧化过程中相关酶活性,降低游离脂肪酸积累,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3.2 抑制FFA摄取

CPT-1是线粒体游离脂肪酸氧化的第一个特异步骤,它是协助摄取FFA进入线粒体的转运体,故抑制CPT-1是抑制FFA摄取的重要环节。目前有乙莫克舍、羟苯甘氨酸、哌克昔林等CPT-1抑制剂。另有研究表明,葡萄糖、胰岛素、钾溶液(GIK)可抑制脂肪细胞动员FFA,抑制心肌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10]。

3.3 抑制FFA氧化

由于心肌脂肪酸氧化强烈抑制葡萄糖和乳酸氧化,因此使用药物抑制心肌脂肪酸氧化可使心肌葡萄糖和乳酸氧化增加。抑制FFA氧化可间接增加葡萄糖代谢,提高ATP合成效率,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FFA氧化药物的作用机制是[11]:1抑制脂肪细胞释放脂肪酸和降低血浆脂肪酸浓度;2抑制CPT-1和脂肪酸进入线粒体;3直接抑制脂肪酸β-氧化酶。部分抑制心脏脂肪酸氧化的化合物有曲美他嗪和雷诺嗪[12]。此外,黄黎华等[13,14]实验研究表明丹参酚酸可增加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肌储备,抑制离体大鼠心脏脂肪酸氧化,降低乙酰CoA/CoA心肌组织的比例,从而提高心肌能量代谢效率。胡鸣旭等[15]观察参芪益心方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中发现,参芪益心方可有效调节受损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通过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α(PPARα)的表达而抑制心脏脂肪酸代谢,增加葡萄糖氧化,高效合成ATP,明显改善心功能。

中医药在降低血清FFA水平、抑制FFA摄取、抑制FFA氧化方面作用突显。中医药可通过抑制心脏脂肪酸代谢,促进葡萄糖代谢作用,以此来优化心肌供能,从而提高心肌能量代谢效率。中医药在心肌代谢干预方面已取得临床效果,有研究显示,中医药含有许多成分具有潜在纠正能量代谢异常的功能,中药及相关复方的有效成分在调节脂质和糖代谢供能、改善心肌产能及耗能结构方面显示较好的效果[16]。刘灵芝[17]实验表明巴戟天醇提物改善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能量代谢,防止心肌损伤;高想等[18]认为,利心冲剂通过影响心脏脂代谢,控制直接参与脂肪酸代谢酶的表达,参与能量代谢调节。于妍等[19]有关心复康口服液研究表明:心复康口服液可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显著改善心衰大鼠能量代谢障碍,可增加心肌组织ATP含量,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心肌能量代谢,从而保护心脏功能。马琰岩等[20]指出以心肌能量代谢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特别是补气中药治疗心衰的研究,将有可能找到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及心衰预后的新药物。

4 展望

中医治疗心脏病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缺血性心脏病,血脂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 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 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 (或) 器质性病变。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1]。麝香保心丸是我国第一个以西医标准研发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 由人参、麝香、冰片、肉桂、蟾酥、苏合香脂及牛黄组成, 具有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 改善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的功能, 是第一个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中成药。本文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其效果得到充分肯定,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为上海市虹口区嘉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32例;年龄43~75岁, 平均 (57.7±8.9) 岁, 病程4个月~18年, 平均 (6.38±3.53) 年。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 糖尿病7例。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 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归纳为3个方面: (1) 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 (2)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连接, 形成单向曲线; (3) 心肌酶谱成倍增高, 有动态演变规律。所有病例, 符合3项中的2项即可诊断。

排除以下情况:表现为ST段下移, 单纯波变化者;心肌梗死后再梗死者;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并发症者;治疗观察过程中死亡者;有其他严重合并症者;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结果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3 分组治疗方法

上述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8例和24例,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情况分别进行卡方检验,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西药处理原则, 按照ACC/AHA/ESC 2006年冠心病指南[2]进行抗血小板、ACEI类药物、调脂、抗缺血等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 加服麝香保心丸, 3次/d, 每次2丸。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2001年编写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制定。显效:治疗后证侯消失或积分值下降7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值下降50%~70%;无效:治疗后积分值下降不及50%。疗效计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1995年制定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急症诊疗规范。

1.5 实验室指标的检测

对于两组患者, 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等指标的检查, 并记录分析。

1.6 数据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比较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 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2.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 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脂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脂改变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 两组患者治疗后HDL水平明显降低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CHO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以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匀显著差异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旨在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对麝香保心丸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 麝香保心丸对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明显要优于常规治疗的情况。在对比结果中, 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提示我们麝香保心丸的使用使患者恢复的更好;治疗组的CHO的指标也优于对照组, 这提示我们麝香保心丸活血化瘀的作用得到体现, 对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缓解有一定效用。麝香保心丸是西医内科专家以西医的标准开发的中成药, 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以下特点: (1) 起效迅速, 作用持久, 迅速缓解胸闷症状, 减少新教痛发作的频率。 (2) 保护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改善心脏血流供应, 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 (3) 促进心肌缺血部位的血管再生, 从根本上改善心肌缺血。 (4) 与传统的中药相比剂量小、服用方便。 (5) 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幼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麝香保心丸经临床研究证实可降低CHO水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 血浆脂质增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现肯定CHO是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 调节血脂措施可以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 保护旁路血管, 避免或是减轻粥样硬化的形成[3]。因此, 正确处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对患者具有降低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王任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 (9) :48-49.

[2]Fox K, Carcia MA, Ardissino D, et al.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executive summary:the task force on manage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 2006, 27 (1) :1341-1381.

上一篇:动漫游戏中场景设计下一篇:头孢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