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2024-09-22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精选12篇)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第1篇

(一) 会计的结构理论

会计的结构理论在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理论的制定大多用于实践的指导, 而会计学科实践性极强,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从理论的高度概括抽象的基础理论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以指导会计实践。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 由于基础的会计理论难以对准则的制定给予有效的指导, 体系之间的联系也并不紧密, 所以,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理论, 并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 形成切实能够指导会计体系建立的科学、合理、适用的会计结构理论。西方把会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等内容纳入财务会计理论研究, 以会计目标为核心, 通过表达目标的具体要求加得到联系目标与程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1]同时, 会计目标还是计量与报告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 是会计要素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的途径。会计目标主要是通过将会计对象进行划分、确认、计量会计要素以及最终通过财务报告来实现的。这样, 结构理论的过渡性理论层次就形成了。而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严密的逻辑, 能有效地沟通与协调基础理论与会计实务。故我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有选择性的参考西方做法。

(二) 会计的基础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对会计准则理论框架有指导作用, 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本源性的理论元素, 有约束其他理论的作用。目前公认的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方法等。[2]会计基础理论的起点是会计本质。一般是先认识会计本质, 接着才开始研究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方法。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反映和监督, 会计职能体现了会计的本质。而会计目标是具体化后的会计职能。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服务对象。

(三) 会计的规范性理论

会计规范性理论体系是指导会计实务正确发展的会计实务体系。具体来说, 它可以用于引导会计工作向标准化发展, 也可以此对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出评价, 总之, 它具有公认性、统一性和客观性, 是对实践的认可和总结。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计规范体系的基本层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规范理论的内容。从内容上看, 会计规范性理论主要分为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行为规范, 二者一起指导和规范着会计的方法和行为即会计实践的内容。由于会计方法全程贯穿于会计信息加工, 与信息的规范程度与生产它所采用的方法十分紧密, 所以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报告会计信息, 会计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加工生产会计信息, 所以说会计信息是会计行为的直接结果。会计行为规范正体现了会计的外在约束, 在允许的准则范围内, 会计行为在其敦促下良性发展。总之, 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行为规范之间互相补充、互相联系, 一起有效引导、制约着会计实践。

二、关于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考

(一) 加大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力度

一般认为,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中国目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从某些方面, 如财务框架概念框架的内涵、性质作用等来说,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还有一些地方亟待完善。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积极作用, 就要通过加大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力度, 尽力丰富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另外, 还要注意研究现阶段的财务会计问题甚至是未来可想见财务会计问题, 通过意见是收集和讨论, 丰富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 循序渐进地推进财务会计理论的有序发展。另外, 还要注意关注国外相关研究动向等。唯有这样, 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二) 制定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

合理的参考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对于中国不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是极有帮助的。但是在借鉴过程中, 我们不能全部复制, 而应当结合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实施的具体情况, 有所保留的吸收那些能够适应中国现实的部分,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3]

(三) 注重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创新

与美国的财务会计体系理论理论创新性较强的特点相比, 我国所制定的财务会计体系理论创新性较弱。从这一点来说, 为促使我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更好地发展, 中国应该借鉴美国, 注重对本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创新。[4]要实现对中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创新, 就要敢于开拓,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创新巧妙结合在一起, 使我国财务会计理论得到更好的完善。现阶段,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根据协调、连贯和内在一致的规则, 把创新与趋同有机结合起来,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使我国财务会计界重新焕发生机, 在国际会计惯例趋同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四、结语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实践中仍旧持续不断出现各类新问题, 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对这其中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上的分歧进行纠正, 并在解决的过程中提供一个说服力充分的理论依据, 我们有必要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要:本文就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 首先介绍了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 接着就我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 为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财务会计,结构理论,基础理论,规范性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平.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与我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J].四川会计, 1996, 03:7-11.

[2]项有志.试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构[J].当代经济科学, 1997, 06:77-81.

初探法务会计理论体系构架 第2篇

一、法务会计的概念

最初的法务会计产生于美国大量内部股票舞弊案、储蓄信贷丑闻和财务欺诈等具体案件中,这些强烈需求使法务会计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诸多的经济案件使得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渐增,法务会计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在探索与研究法务会计理论体系进程中,盖地[1]分别从实务和学科两个角度对法务会计进行定义,从实务的角度体现了其基础、准绳、依据和对象,从学科的角度来讲则是一门综合了会计、审计、法学等学科的边缘性学科。李若山[2]把法务会计定义为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职业或专业领域。法务会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法律支持与舞弊审计。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主要运用审计方法、调查技术等,查阅与分析会计资料,对会计资料做出鉴证以为涉及经济事项的法律事项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明的一项服务。

二、法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法务会计源于财务会计,又不同于财务会计,它更类似于审计[3]。法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均要运用到会计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诸多的不同。其一,用途不同。法务会计为法律事项中涉及会计业务和问题的诉讼程序提供证据支持服务的;财务会计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信息,为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支持;其二,方法和程序不同。法务会计尚无完整的系统方法,它可以应用统计学的、证据学、审计学等等许多学科的方法,但财务会计拥有系统的会计程序方法,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其三,服务对象不同。法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诉讼实践中的司法人员、律师、当事人。而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税务部门、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3];其四,工作性质不同法务会计属于法律诉讼活动的一部分,而财务会计属于经济管理活动。其五,主体不一样。法务会计的主体一般是受托的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会计的主体是单位内部的会计部门。

三、理论构架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笔记认为法务会计的理论的构架应该包括:目标、假设、原则、对象、程序和方法。(1)目标。法务会计的目标是为社会有关方面提供诉讼证据、调查意见、咨询意见、鉴证意见等以满足法律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司法机关或法律部门提供合法性的会计专业证据。(2)假设。相比财务会计里的四个假设,财务会计可以借鉴会计主体假设,但是没有必要进行分期,因为法务会计服务是协助解决法律事务,要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完成工作;也没有持续经营假设,法务会计可以调查破产清算、解散、终止经营的企事业单位。1)法律事项假设。即法律会计服务于法律事项,法律事项假设相当于会计主体假设的规定了法务会计活动的空间活动范围。2)犯罪痕迹假设。某种行为一定会留下痕迹,只要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调查、分析必能发现行为痕迹,从中获得相关证据。3)货币计量假设。法务会计主要用货币计量,它描述的其他物体的单位最终都要转换为货币单位,以描述其经济价值。4)独立性和胜任能力假设。这是借鉴审计基本假设,假定法务会计人员有足够的胜任你能力,都能独立与委托方和被审单位,保持中立,发表公正客观的意见。5)可验证和可信赖假设。法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得出的工作报告及结论等都是有证据支持的,经得住司法检验,能使社会大众信赖[4]。(3)原则。法务会计秉承会计的一般原则,也该有实质重于形式、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因为法务会计没有会计分期的假设,因而配比性、权责发生制、可比性、一贯性均抛除,相对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法务会计因处在法律领域,更强调独立性原则、客观公正和合法性。1)客观公正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类似审计鉴证业务中的职业道德原则,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偏不倚;要求在形式和实质上都要时刻保持独立性,保持中立的态度。2)合法性原则。即要求法务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收集法定要求的有效证据等。(4)对象。法务会计对象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法务会计服务对象,二是法务会计工作对象。借鉴英美法的法务会计服务对象,我国的法务会计服务对象也可以分为为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三大部门、企业、律师、侦探及个人。法务会计工作对象是法务会计活动的客体,应包括:1)企业税务会计(税收理算会计);2)债权、债务理算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海损事故理算会计;5)社会公正会计;6)物价会计;7)基金会计;8)司法会计[4]。(5)程序和方法。法务会计属于会计、法律、审计、侦查、证据等交叉性学科,在我国刚刚起步,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程序,所以其程序和方法可以直接利用或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例如,尤其是审计的方法,例如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穿行测试等;以及统计的程序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分析书据(建立模型)、判断、得出结论。法务会计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可以使用的方法的多样性。

四、法务会计的发展前景

谈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第3篇

一、确定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意义

1.能揭示会计理论的最基本层次,成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讨论会计理论结构应首先明确它的组成元素,作为逻辑起点的元素必须先于其他元素产生,且能制约其他元素,从而能作为会计理论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前提,揭示会计理论的最基本层次,成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2.能揭示会计发展的真正原因,是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成败的关键。

从根本上看,会计研究因逻辑起点而产生,研究起点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会计理论研究的成败,甚至进一步影响到会计实践的成败。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首先取决于对于逻辑起点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准确把握,然后才取决于人们对理论问题的解决能力。

3.能为丰富会计理论体系,完善会计方法程序提供有效指导,成为判断各层次基本元素的定义正确与否、各环节方法程序可行性如何的最终标准。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元素中,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元素,应能及时地体现这些社会需求的会计属性,从而为丰富会计理论体系,完善会计方法程序提供有效指导。同时,要能据以判断各层次基本元素的定义正确与否、各环节方法程序可行性如何,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具体应用研究提供一个最终的评价标准。

二、中外会计界关于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主要观点

1.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最早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1)会计假设源于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2)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形成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具有主观因素,不能确定。(3)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清楚,以假设逻辑地推导出的各项会计原则超出了当时的经济现实和会计实务界能够接受的限度。

2.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起点论受到了会计本质属性和会计本质的讨论的极大影响,认为会计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概念就是对会计本质属性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因此必须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属性的抽象范畴,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它也是滞后于会计实践的,不能很好地指导会计实践,对会计实践只能起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直接有效的统一。当前,中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了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

3.会计环境起点论。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审计、财务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等。该理论持有者认为,环境决定一切,会计环境始终影响和支配着会计的发展历史,决定了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但是,环境毕竟是外部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只能起到影响而不是决定的作用。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也不能联系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更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再加上该论点强调客观环境的主导作用,容易夸大客观会计环境的决定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4.会计对象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理论体系是反映会计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会计对象决定着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理应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诚然,在理论上,会计对象确定了会计系统的运行对象,在实践上它为会计系统建立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报告等提供依据,所以它具有联系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特性。但是会计对象是抽象的,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的反映,而必须对其具体化从而形成会计要素。可见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而是会计目标决定会计对象。由此,以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其结果是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地反映会计目标从而使会计理论框架失去存在的意义。

5.会计目标起点论。

1982年,亨得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明确了“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研究也不例外”即会计目标起点论的观点。目前,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也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用于指导所有其他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整个概念结构的基础。该观点认为,作为一个系统,会计应首先明确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直接存在物,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稳定和有序的系统。该观点也是现在对中国最有影响的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观点。

6.双起点理论。

该观点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地提出的。对双起点的界定各个学者还不同,主要的观点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上。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这种观点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会计目标起点论的合理性

1.从逻辑的角度看,会计目标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

首先,会计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它反映了会计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必然联系。会计目标的提出,反映了会计本质,并促进会计本质和职能的发展。其次,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决定和制约着会计假设、会计概念和会计准则。会计假设在于对会计系统的外部环境作出判断,但外部环境要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同时会计系统又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即会计目标制约着会计假设。会计准则是人们为了保证会计目标实现而制定的用来指导和制约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因此,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直接存在物,任何脱离会计目标而建立的会计理论结构及其要素都是不科学的。再次,会计目标必须通过外部环境予以规定和说明,是会计发展的历史起点。最后,会计目标包含了会计活动的“基因”,是会计活动中一切矛盾的“焦点”,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机制,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目标对于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按一定目标运行是一切系统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对会计系统来说,目标表明人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系统,目标是人工系统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系统其他要素的基础。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系统应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是引导和制约会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缺乏明确可供遵循的会计准则时,会计目标就成为会计行为的判别标准。同时,会计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会计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总之,目标对于系统的重要性决定了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的客观必然性,以此为逻辑起点而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稳定的和有序的系统。

3.从会计理论的性质看,由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计理论必须密切联系会计实践。

由于会计目标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它是会计环境的需要和会计系统内在本质的统一,而会计目标合理与否,又会时刻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能增强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的解释和指导功能,使会计理论日趋完善。

综上所述,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能使整个会计理论体系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增强了会计理论体系对会计实践的解释和指导功能,促进会计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所以,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比较科学的。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体系构建 第4篇

一、会计体系构建与理论研究的意义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如何, 可以从该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直接得出, 优秀成熟的理论指导不但建立在该学科的实践发展上, 同时也指引着实践的前进方向, 对于会计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 会计是一个细致、复杂、关系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每一环节的关键岗位, 其对职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要求很高, 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会计体系来指导会计工作。从经济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 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 可以使会计工作更加全面和具体, 在体系运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管理。从会计工作者各人角度来看, 由于工作人员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资金管理, 因此, 在繁重的工作面前, 体系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会计按照体系要求逐条进行财务管理, 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失误。

其次, 在认识到构建会计体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更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会计理论之于会计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国际上认可的会计理论的目的来分析, 一方面会计理论为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的解释, 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的运用可以预测日后的会计工作方向甚至是经济工作运行走向。因此, 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使财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二、会计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各种会计工作者和相关经济专家, 都在为不断地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基础而努力, 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从长远来看, 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体系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其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首先, 会计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高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 诸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运用都融入到了会计工作中, 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对于这些方面的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很多理论基础研究和培训中依旧是过时老旧的相关理论, 不利于指导会计从业者的工作。

其次, 在针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 理论重在考试, 考试内容也基本上是会计书本上的内容背诵, 并不能很好指导实践。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会计理论的学习也缺乏重视, 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没有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 理论语言表述复杂也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有时会计理论的语言表达抽象而复杂, 在从业者原本就缺乏重视度的基础上又因为理解能力的限制削弱了研究理论的兴趣。这样, 如何把会计理论发展得更加通俗易懂, 但又不脱离现实和科学性, 也是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三、优化会计理论和体系的冷静思考

事物都是在向前不断的发展变化, 尽管会计理论的不完善虽然是一个突出的现实, 但是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 会计理论仍然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 不仅能够变得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还能从更高的高度去指导着整个会计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 不断改进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 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基础, 使会计理论灵活发展

正因为理论总是源于实践, 财务相关工作更是如此。在会计理论和会计体系的完善中, 要注意到在会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同时, 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理论上的修改, 做到理论和实践在不断运动中达到统一, 这既能体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又能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 保证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对于会计体系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之中

会计理论研究的最终意义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进行, 因此, 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研究, 要落实到财务工作者的切身工作中来, 这也是构建完整会计体系的目的所在。所以, 将“为了考理论而研究理论”转化为“为了使用理论而研究理论”, 这样切合实际的理论研究会大大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三) 简化会计理论的语言描述, 让会计研究变得更明晰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还要做到尽量使会计理论通俗易懂, 在理论的各个环节都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仅是财经学者们专注理论研究而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 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根源所在, 将会计理论教材设计得更符合基层工作者的学习心态能从很大幅度上提高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综上所述, 我国财务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体系的健全与否, 将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进行的优劣。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会计理论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将变成衡量我国会计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 特别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完美地统一并不断发展, 将成为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经济专家学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小红.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 2013 (8) .

[2]王友权, 程德兴, 郑小讯, 赵宝天.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2) .

[3]汪滔.浅析会计理论方法与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 2008 (6) .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架构 第5篇

【内容摘要:】财务管理理论的新颖性、系统性、科学性,对于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应包括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范畴、规律等基本问题为主的基本理论、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过程为主的.结构理论以及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观念、原则等相关问题为主的相关理论。这三部分紧密相连,使得财务管理理论形成了一个内容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体系。

处于市场经济体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是一个不断失去平衡又必须不断争取新的平衡的矛盾体。在争取新的平衡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财务管理是一个重要角色。作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财务管理理论的新颖性、系统性、科学性,对财务管理能否扮演好这个角色起着决定作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但层次、线条、结构又都非常清晰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范畴、规律等基本问题为主的基本理论;二是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过程为主的结构理论;三是以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观念、原则等相关问题为主的相关理论;这三部分紧密相连,使得财务管理理论形成了一个内容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体系(如图1所示)。

财务

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统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而且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关键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对企业统计理论研究主要从统计学基本理论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两方面开展。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传统的企业统计理论已无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真实的信息,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统计理论应不断创新发展。当前,如何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现代企业统计概述

现代企业统计,指的是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的方法系统和工作过程[1]。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统计正向着应用领域扩大化、实现方法现代化、作用更加全面化以及管理方式信息化等方向发展。

结合现代企业统计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功能,分别为信息功能、分析功能以及管理功能。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进行调查收集,设计并建立相应的企业统计基本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数据库,设计完成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等途径实现;现代企业统计分析功能主要通过设计和完成企业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完善企业分析报告系统,建立健全企业统计预测分析方法等途径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管理功能主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管理方法体系和企业统计决策支持系统等途径实现。

二、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概述

(一)模式框架

以综合信息型统计运行模式为主,以统计信息中心为核心,包含了五方面功能,即统计信息管理中心、统计调查中心、统计处理中心、统计产品中心以及统计服务中心[2]。

(二)功能分析

(1)关于统计信息管理功能,主要以企业统计制度管理、企业统计规范化管理、统计信息安全管理以及统计标准化管理四方面为主,从而实现企业统计体系的有序运行。(2)关于统计信息采集功能,对于企业内部信息采集,主要可通过人工采集和计算机采集实现;对于企业外部信息采集,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实现。(3)关于信息加工与处理功能,主要通过整理出企业上报报表和常规性综合统计信息为主。(4)关于统计信息开发与利用功能,以实现统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分析为目标,实现对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促进现代企业统计功能的实现。(5)关于统计信息服务与咨询功能,服务对象为政府、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以及客户等,不同服务对象其服务内容不同。

(三)运行模式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传统的企业统计运行模式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造成其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1)由于企业统计组织设置与其他部门处于同级,在信息调查采集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诸如信息缺乏真实性、片面性以及不够及时等。对企业外部信息采集出现了工作停滞和无法调查采集等问题。(2)企业相关统计部门组织缺乏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统计管理相对混乱,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能力偏低等,造成企业统计组织无法合力工作,导致统计工作整体效率偏低。(3)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相关投入水平较低,造成企业统计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于先进国家,导致统计体系功能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效率。

此外,当前我国企业统计运行模式中还存在着模式单一陈旧、网络化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功能的实现。

三、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统计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统计的生产力作用,完善企业信息技术等,建设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势在必行。所谓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按照调查收集、传递分析、处理总结以及发布流程对统计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创新。现代统计信息化具有管理企业相关基础数据、上报生产经营指标数据、决策生产经营方法、诊断生产经营问题以及决策企业发展战略等功能。

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该体系包含了企业统计数据信息化、企业统计信息流程化、企业统计流程系统化、企业统计系统网络化、企业统计网络智能化五部分[3]。其中,在企业统计数据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通过完善企业统计指标,建立企业统计计量方法等完成;在企业统计信息流程化建设方面,主要按照调查、收集、汇总、处理、分析等流程顺序对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在企业统计流程系统化建设方面,主要依靠计算机系统,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在线存取以及储存等;在企业统计系统网络化建设方面,通过对企业生产、销售、财务及其他相关信息系统对接,以达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企业统计网络智能化建设方面,主要是实现产品服务、业务决策以及信息传输智能化目标。

四、保障现代企业统计理论创新的对策建议

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的建设密切联系了现代企业各部门管理,这就要求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对策,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标准,通过制定具有统一性、明确性以及可行性的标准方案,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任务验收标准,在标准方案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政府与企业间关系。此外,加强检查验收工作的规范性。(2)通过建立完善企业统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教育培训,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统计工作人员个人素质能力,制定不同的培训教育,以此实现强化企业统计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3)坚持以人为本、层次性和结合性原则,以统计网络设施、工作氛围和劳动工具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统计的物质文化;以行为规范和工作理念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统计的标准文化;以文化价值、统计思想和统计美学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统计的认知文化,以此不断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统计文化。此外,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建设离不开现代企业统计能力的建设,这就要求在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力、收集高质量数据能力以及统计成果的应用能力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总而言之,通过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有利于企业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丽等.企业统计理论研究回顾与评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3期(25):109-115.

[2]熊晓红.浅析现代企业统计理论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4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544期):139-141.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回顾与重构 第7篇

一、会计理论内容研究回顾与评价

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首先要明确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关于会计理论的内容, 可谓是众说纷纭, 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 吴水澎教授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 把会计理论分为三个层次, 即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辩证理性认识所得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和通过价值理性认识所得到的会计应用理论。其二, 阎德玉教授在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认为, 会计理论包括成本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会计原则理论和会计概念理论。其三, 葛家澍教授在其主编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 会计理论应当包括会计史、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准则、财务报告、会计研究方法及其他一些专门问题。上述第一种表述将会计理论分为三个层次, 是以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标准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归类的, 此种划分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 具有普遍意义。第二种表述是从现代会计理论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分野上表述各自代表性的内容。第三种表述除了包括第一种表述的会计理论的三个层次 (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研究方法) 之外, 还突出了诸如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会计理论内容。

笔者认为, 关于会计理论内容的多种表述并存, 既是丰富多彩会计理论的客观反映, 也是人们观察角度不同和选择分类标准不同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根据对事物分类必尽的原则, 结合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其他会计理论专题三个方面。 (1) 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本质 (定义) 、会计的性质、会计的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与相邻学科关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和会计史等内容。会计基本理论是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 是原理和基础性质, 其功能是长远的,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 (2) 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财务会计理论是关于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 主要研究财务会计假设、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素以及财务会计基本程序和方法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管理会计理论是关于管理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 主要研究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计行为理论是关于会计行为活动的理论, 主要研究如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优化和规范。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 即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 通过探索, 开辟应用的途径, 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 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操作性。 (3) 其他会计理论专题。经济发展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 会计实务的发展是会计理论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环境日趋复杂, 不断地涌现出会计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良好的会计理论指导新会计实务的开拓, 从而形成一些专门的会计理论问题, 如环境会计理论、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的国际化问题等。这些问题或者尚处在研究探索阶段, 或者不够成熟, 某些部分还无法付诸实践, 暂时不能列入会计基本理论或者会计应用理论范畴, 为研究方便和会计理论内容的完整性, 将其作为会计理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合理的。

二、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回顾与评价

会计理论体系是由若干单个会计理论按一定逻辑关系形成的能完整反映本学科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 是以会计理论内容为构件的有机结合体, 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于同一研究对象, 由于人们研究方法的不同, 以及认识论的原因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形式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都必须明确归纳会计理论应包括的内容, 并进行科学分类;同时, 应建立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 确立各种理论功能的配合与互补。目前, 中外学者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尚不一致, 不论其研究的角度如何, 作为一个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各个层次的理论, 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几种代表性的会计理论体系观点如下:

第一种, 朱国璋在《近代会计理论之介绍》一书中介绍当时美国学者的观点, 将会计理论体系归纳如图1所示。该表述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假设理论流行时期。会计假设理论体系, 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制订会计原则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早期制订公认会计原则的过程中, 忽视会计理论研究, 所制订的会计原则局限于对现行实务中已经存在的惯例进行归纳与认同, 受到各方的批评。后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研究部第1、第3号会计研究公报的发表, 基本上确立了会计原则的研究思路。“假设-原则”, 即从假设出发, 采用演绎的方式, 推演出基本原则。但笔者从研究资料发现, 作为会计理论最高层次的会计假设研究, 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况。如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研究报告第1号中提出了3类14条基本假设;伊利偌斯大学研究小组拟订了6条基本假设;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张渤教授在澳洲会计师协会1961年年会上, 以“会计理论之建立”为题的讲演中, 提出了40条会计基本假设。

第二种, 由Donald E.Kieso, Jerry J.Wey gandt著, 台湾学者姜家训译的《中级会计学》一书中, 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如图2所示。该表述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体系建立思想渊源有二:一是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在“论会计基本理论”中, 首次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二是在信息系统论的影响下, 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财务会计目标, 并探讨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会计准则制定实践产生的。1973年美国会计准则新的制订机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成立。成立伊始,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便宣布, 它将从事财务会计概念体系的研究。它认为, 为了推导和制定各种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 首先要把财务会计的各种目的和概念确定下来。为此, 从1978年11月起陆续发表了8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其内容包括了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会计目标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 “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素的报告”这一会计目标理论体系取代了“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理论体系, 成为当今会计界的一种主流观点。

第三种, 阎德玉教授在其所著的《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 提出会计理论体系由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会计本质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发展理论构成, 如图3所示。该表述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一种尝试。认为,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 需要研究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创立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确立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三是研究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四种, 吴水澎教授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 把会计理论分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三个层次, 如图4所示。该表述既吸收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如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等, 同时也吸收了国外的会计观念与内容, 如会计假定、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分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3个层次的根据是:二者认识过程不同;二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其共性是都来自会计实践, 是一种理性认识, 又指导会计实践, 因而统称为会计理论, 其个性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把它单独列为一个层次;会计基本理论是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 其功能是比较长远的;而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 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 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操作性。

三、会计理论体系重构

前述四种会计理论体系的表述是从不同角度认识的结果, 其共同点是: (1) 都选择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或是“假设起点论”, 或是“目标起点论”或是“资金起点论”, 或是“本质起点论”。此外我国还曾出现过以“会计对象”或者“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建立的会计理论体系。 (2) 都涵盖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但都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上述四种会计理论体系的表述也存在一些不尽令人满意的问题, 一是没有遵循对事物分类必尽的原则, 因为上述各种会计理论体系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内容, 忽视了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二是没有明确指出会计理论来自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三是没有强调其他会计理论专题问题, 即会计理论新课题探索问题。基于此, 笔者构建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如图5所示。

图5中的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 是原理和基础性质的, 其功能是比较长远的,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本质 (定义) 、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和会计史等内容。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 即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 通过探索、开辟应用的途径, 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 其特点是有比较好的操作性。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内容。财务会计理论是关于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 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假设、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内容。管理会计理论是关于管理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 主要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等。会计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优化和规范, 如会计行为是怎样形成的、会计行为的主体是谁、会计行为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会计行为如何优化等。其他会计理论专题是关于会计学科发展中的一些新课题, 如环境会计理论、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国际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尚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还不够成熟, 某些部分还无法付诸实践, 可单独列为一类, 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科学完整并切合实际的会计理论体系, 不应该是封闭的, 而应该是开放推进式的。因此, 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应有一个会计理论专题或者会计发展理论部分。会计理论专题或者会计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 既可充实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 也可能影响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会计理论体系进行上述重构的理由是:其认识过程不同;都是来自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 又能动地指导会计实践;对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 遵循了分类必尽的原则;突出了会计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指出了各种理论的功能与互补。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阎德玉:《现代会计理论研究》, 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3]葛家澍:《会计大典·会计理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朱国璋:《近代会计理论之介绍》, 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版。

浅析环境会计体系的理论研究 第8篇

1 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1 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无能为力”, 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 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 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当作反映和控制的对象, 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 维护生态环境。

1.2 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会计核算的办法未将环境资源列入资产核算, 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 虚增了国家富有程度, 夸大了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企业成本只计算人造成本, 而对“自然资本”忽视不计, 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 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利润。环境会计通过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 加入于产品成本中, 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 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 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外资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核算, 可防止资本的外流。

1.3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与环境关系密切, 社会环境的恶

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通过环境会计核算, 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可使企业健康发展, 通过环境会计来反映、控制、并向政府及社会报告, 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2 微观环境会计的研究

环境会计通过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 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 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环境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计量和定性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兼容的办法。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主要提供定量的信息, 因此, 必须选择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 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 如森林覆盖率、草场质量、水资源的含沙量等, 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 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以货币计量为主, 同时挖掘环境会计外延, 相应引入“物理计量单位”, 辅之计量实物和自然环境指标, 甚至是文字说明, 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对象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较客观的认识。综上所述, 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与环境关系的核算体系, 通过环境会计的核算, 约束企业的资源消耗, 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 是环境会计最基本的任务。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披露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需要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环境监督职能, 同时政府发挥在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使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目前, 我国政府已开始着手从宏观层面启动环境会计, 由环保部门联合统计、财税等相关行业部门来核算整体成本。

3 宏观环境会计

所谓的宏观环境会计, 是指建立在各级政府部门, 对各地区自然资源总量进行平衡核算和生态环境保护核算的核算体系, 反映各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运动情况。宏观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 应根据其储存量、可再生性、补偿方式不同, 进行分类核算。对可再生资源核算的重点要放在使用量与补偿量的平衡上。这种平衡的要求是在提醒各级政府, 对可再生资源要使用多少、补偿多少, 对这类自然资源, 政府的责任是恢复原有状态, 即存量增加和存量减少要平衡 (资源的存量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不可再生资源核算的重点, 是控制其贷方支出, 关注其余额, 并尽可能寻找替代资源, 建立替代资源账户。各级政府应力求在不可替代资源支出的同时, 有可替代资源进行补充, 使不可替代资源的减少与替代资源的增加保持平衡。生态环境的宏观会计核算, 是在企业环境核算的基础上, 从社会的角度统计生态环境的损害和治理成本。这一部分成本是可持续发展下社会再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要作为国民收入扣除项目。宏观环境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是各级政府制订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宏观环境会计可提供的信息有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区现有自然资源的储存量;二是各类自然资源的使用和补偿情况;三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计量的本地区国民净收入。因此, 宏观环境会计的报告体系, 以定期提供三张报表为宜。一张是自然资源平衡表。该报表以自然资源的价值总量与自然资本总量平衡。另一张是提供自然资源使用与补偿及环境保护的资金流量表。该表汇总本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消耗的资金流出量与对自然资源补偿的资金流入量。自然资源使用的资金流出量, 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及生态环境的损失成本。补偿资金的流入量, 包括企业使用自然资源和由于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按规定向国家上缴的资源使用费及污染赔偿费, 以及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对自然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出。第三张是持续收益表。该表在各地区国民收入净产值的基础上, 扣除上述各种对自然资源补偿和环境维护的资金流出量, 为政府提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收入信息。拓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 将环境的宏观与微观核算都纳入会计领域, 建立大环境会计体系, 是会计学的重大突破, 又能协助企业和政府解决当前环境核算的重大难题, 对环保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现阶段环境核算理论不够完善, 需要进一步深入, 需要相关学科合作研究, 环境会计的推广应用也迫在眉睫,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第9篇

1 会计原则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 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 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 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 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 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 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 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 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 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 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 配比范围扩大了, 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 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 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 合理地运用模糊计量方法, 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 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2 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随着我国加入WTO, 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 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 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 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 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 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 它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 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 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 这种“相对”会计主体, 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 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 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 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 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会计分期假设。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 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 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 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 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 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 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 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 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 在网络时代,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 使企业在任何时点, 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 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 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 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 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 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 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 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 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 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

3 会计计量模式

对于实物资源, 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 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 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 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对于人力资源, 可采用现行市价 (或公允价值) /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 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 。人力资源 (价值) 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 (价值) 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 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 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 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 可采用现行市价 (或公允价值) /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 表现为一种合约, 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 故无历史成本可言, 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

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 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对于衍生资源, 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 (或公允价值) /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4 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 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收益表) 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 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因此,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若用直接法编制, 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 但若用间接法编制时, 表中的各项目的确认还是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转换现金流量制。由此看来, 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 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 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 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现行会计制度中, 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 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 因此, 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 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 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 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 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 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摘要:知识经济对我国传统会计理论体系造成了极大冲击, 使会计基础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等已不能对其内涵作出完整的解释, 而需要给予重新定义。文章重点论述了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模式、会计平衡公式和会计确认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应作的调整与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谢新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2]王松.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3)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第10篇

在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财务控制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生产活动的中的产量;到了19世纪末,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财务控制主要用于提高劳动效率;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企业的财务控制逐渐由内转外,由单一目标转变为全方位控制。在此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相对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比较落后, 大部分银行实行的是以分支行为主体的财务核算体系,这种核算体系在现今国际银行发展的大环境中显得捉襟见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体系构建中,财务控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级核算模式为主,大部分的银行财务管理权力分散,总行与各地分支行权限不同,发展各异,不利于财务体系的统一管理。而针对银行财务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起集中而统一的财务控制体系可以将财务控制融合到银行的日常管理、监督、信息沟通等活动中,保证银行运行的高效、快捷, 同时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源利用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化能力,是其实现企业价值的良策。

二、商业银行财务控制实践历程与现状

(一)商业银行财务控制实践历程我国对于银行的监管非常重视,主要体现在对于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上。针对银行内部控制我国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 主要有:1997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2002年,相继发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力图健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维护存款人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安全、稳健、高效运营,同年,又下发《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以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规范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行为。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不断完善制度,积极推动自身建设:首先是改善内控系统,包括强化内控意识,加大内控执行力,保证银行内控环境,其次是原则化和制度化内部控制,明确银行管理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和政策,比如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制度、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 严谨的会计制度,另外,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了下查一级的内部稽核体系,逐步形成了纠正机制。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反复实践,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的评估与监督、风险防范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

(二)商业银行财务控制现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财务管理是其中枢和命脉,而商业银行往往下属分支机构众多,经营网点遍布各地,这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跨度大而复杂,难度系数高,因此把握商业银行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其财务管理,积极应对财务控制中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财务控制有名无实。近年来,财务控制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但由于银行经营目标不明确,对实现银行价值、 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的混搭、模糊设定,导致银行管理缺乏动力,对于积极实现银行效益的经营思想、手段并未加以利用,银行贷款投向不准,信贷资产质量差,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成本失控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控制空有名号却未实践。(2)财务控制主体对象模糊。实施财务控制的主体一般来说应是履行财务管理权力,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部门或机构,而我国银行一般利用会计职能,分配其结算与财务双重工作性质,未设置专门的财务控制机构,这容易引起财务控制工作的混乱,同时,身兼数职对会计本身的要求较多,时间与精力消耗大,难免造成工作压力大,任务完成有限的状况,财务控制管理也大打折扣。(3)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财务控制办法少。例如, 银行在财务状况分析上面由于数据多、财务人员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导致可灵活协定的财务审计、分析、控制活动少,银行盈亏、利息、收益等财务状况无法预测和求证。另外,银行团队能力发挥有限,由于银行分支机构多,各机构、部门决策人员容易各自为政,内部不协调,缺乏对组织整体目标、效益的考量,使得工作安排、资源利用等方面不能物尽其用,影响银行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基于过程控制理论的商业银行财务控制系统再思考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过程与财务控制是相互融合的,企业的业务涉及生产、销售等,而财务控制则包括生产最初的资源管理、成本考查、财务预算,生产中的监控、财务运用情况比对、调整,以及后期的反馈、分析。商业银行作为工商企业的一种,财务控制的大体方向与此类似但有其特殊之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控制的主体可以概括为直接控制人领导下的财务管理人员, 控制客体主要是银行的资源配置行为, 财务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战略导向下的银行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平衡。以银行的财务管理行为发生顺序来划分,可以将财务控制囊括在三大阶段:第一是财务管理行为前的银行管理理念、制度体系、管理控制环境的构建;第二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控制的实践与操作;第三是财务监督、反馈、调整以及纠正。这三大阶段也可以概括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阶段。

(一)事前控制阶段事前控制也意味着财务控制的先行,从结果方向来看,财务控制的先行工作可以保证财务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控制工作的效率。事前控制内容包括营造控制环境,建立制度体系,完善财务核算标准和信息系统。营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首先,需要银行管理者深入理解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将其纳入管理理念并进行开发与传播,渗透至银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同时,应明确财务控制目标,明晰员工的职责与专业化分工, 为财务控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制度是公平、公正的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完善财务控制制度也需要制度环境的营造,还要把握制度文化的建立,为银行制度建设寻求依据和指导。再次,财务核算体系建设是保证财务控制质量的关键,财务核算体系是财务控制的主要方面,核算体系选择、运用的恰当与否关乎控制活动结果,是财务控制的重中之重。最后,信息沟通系统的构建有利于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减少信息传递的漏洞,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反馈提供了渠道,是财务控制工作的辅助,能有效提高财务控制速度和效率。

(二)事中控制阶段事中控制阶段主要是财务控制工作的实践与落实,控制组织运作。通过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优化员工素质可以完善财务控制体系,使组织财务控制能力得到提升。具体来说,完善竞聘机制、优化职业培训、注重绩效考核都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另外,除了对员工财务控制能力的培养,银行自身可以通过改革财务资金、支出体系和存款贷款的管理方面加强对财务运作机制的掌控,包括对预算、核算体系的构建、流程的梳理、模式与工具的选择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的调整与升级优化财务控制事中阶段的工作与安排。

(三)事后控制阶段财务监督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监督、反馈、审计,具体有对流水账分录的检查和批准、管理检查以及对例外情形的批准手续等。监督活动贯彻于银行日常工作中,利益相关者众多。首先,银行内控系统需要监督评估,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监督活动可以促进财务人员自身作则,维护公众利益。其次,内部审计是银行监督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性,涵盖银行的各个经营活动,其结果直接向总行或总行的审计委员会等最高层报告,是财务监督活动的再监督。财务监督活动的频率一般取决于银行业务的风险程度和外部环境的变动情况,对财务监督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及时纠正财务控制运行机制中出现的问题,避免重大失误。

四、商业银行异地行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广,分支机构多而复杂的特点,对于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有着急切的需求。而财务控制作为管理体系的重点对于银行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效益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起恰当的分层级财务控制体系有利于分支机构的发展,有利于整体财务控制工作的进行与完成。

(一)设计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的目的集中型的财务控制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垂直化的管理方式,推行的是会计委派制,也就是说银行总部直接向一级分行、异地行委派财务负责人,负责人对分行行长进行监督与约束,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能更好的从全局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分支行发展。为实现集中型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设和保障财务控制的决策导向功能,银行需要适当调整基本作业流程,对自身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评估,寻找合适的经营策略,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体制,加大财务策略工作的比重。 实行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以后,分行必须遵循与总行统一的政策和原则,合理分配资源,对全行损益类、核算类、财务开支等科目进行集中和统一管理,对效益好与效益差的分支行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针对性的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把握全行的规模,减少财务风险。同时,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控制体系可以使全行的财务信息收集更加便捷,财务会计等资料更加完善、真实、明确,有效的提高了财务控制的质量,总行与分支行也能统一发展。

(二)建立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应遵循的原则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是为商业银行管理所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其本身仍然是以财务管理为主,因而设计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还应遵循传统的财务管理原则。原则是在实践中获取的抽象准则,始终存在于实践中,是追寻的结果而非探索的起点,只有在符合自然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银行的财务管理原则也是一样,是在银行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反复摸索和提炼,经实践检验和证明其正确性的情况下用来规范银行管理行为的指导性内容。

(1)保持平衡的原则。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其业务和科目相对其他企业不同,是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对于综合平衡有着极高的要求。例如,银行存款与贷款应保持平衡:存款多于贷款说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还有贷款空间,贷款多于存款,则银行的投资风险较大,不利于银行发展。同理,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平衡、银行收入与支出的平衡问题、保持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维护银行权力、责任、利益之间的平衡状态、企业社会价值与银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等。

(2)弹性化管理原则。弹性一般是针对企业管理而言, 企业发展需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来面对变幻无常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在计划和管理中有弹性也就是留有余地,保证管理环节的可调节性。银行的财务管理也一样,在可获得资料和提前预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保证财务管理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财务管理也需要一定的弹性。具体而言,银行可以在追求收益和规避风险之间,在保证精准度和保证资源利用率之间,在追求综合平衡和谋求发展之间保有弹性,留下伸缩的空间。

(3)适当比例原则。财务管理是一个与数据关联较多的经济活动,容易从数据分析中量化经济活动的有效性。 一方面,财务管理有严格的绝对量的控制,如EVA指标(税后利润扣除经济资本成本后的净额),另一方面,适当的比例控制可以协调财务管理中各项因素的关系,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不当引起的各类问题,如通过协调银行存款、贷款比例来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通过备付金比例来确保资产流动性等,因而调整银行财务相关因素比例有利于协调资源配置,完成财务管理最终目标,促进银行平衡发展。

(4)优化原则。事物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寻求最优结果,财务管理也一样,无论是实现企业价值或是经济效益,其最终目标都是进步和发展,为了谋求财务管理的更好和最优,应以优化原则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比较、选择、追求更优更好的管理方式、方法。

(三)异地行实施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的好处实施集中型财务控制体系对异地行的发展较为有利,集中型财务控制的垂直化管理模式可以分离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会计委派制度使银行监管有了更为独立的发展空间, 在此趋势下,一级分行在财务集中控制管理方面有了加强,同时,通过将分行的财务核算合并到一级分行可以减弱全行的核算复杂程度,达到降低实践操作带来的风险率,同时,集中控制便于统一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全面的费用预算控制,优化、细化财务流程的目的。

(四)财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集中型财务控制系统是财务控制的一种体系,在设计和建立集中型财务控制体系时应注意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控制中出现的问题,从中吸取教训,弥补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应有明确的财务控制目标,从思想上竖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注重经济效益。其次,明确财务控制的主体,建立独立、高效、权责分明的财务控制机构,从而形成稳定的制度、运作体系。再次,细化财务控制的客体和控制方法,将财务控制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使财务控制实至名归。

五、商业银行异地行财务控制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良好的体系运行不仅取决于体系自身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程度的保障。异地行财务控制体系的运行也离不开财务管理方面的保障措施。由财务管理行为中的环境、文化、 制度和方法可以得知提出保障措施可以从三大方面着手:

(一)明确银行财务管理文化的核心银行价值观是银行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导银行制度、战略思想标准,是其经营、服务理念形成的来源,是员工行为规范的约束准则, 是银行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异地行财务控制体系应以建立现代化的财务控制体系为银行的价值观,注重银行的综合管理,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中的事前阶段,加强对事先预测分析和事中控制的偏重,关注银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促使有利于财务控制体系的大环境的形成。具体可以做到: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创新财务管理哲学,如财务管理创造价值。

(二)完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管理体制的运行非常关键,完善财务人员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财务工作的完成。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具有企业效益与职工利益分离的特点,银行员工在工作中对企业效益的提升并不热衷,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促进员工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财务核算和其他财务管理方面工作的完成,另外,员工在考核中可以挖掘自身潜力,形成竞争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绩效考核与员工自身利益挂钩能够激励员工士气,获取工作动力,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具体可以做到:制定合理考核标准,不同岗位可以因地制宜设置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力争做到覆盖面广,以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准确选用考核办法,如不同层次选用不同的科学评估办法;充分考虑公平原则,以评估机构代替人为考核;公开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发扬民主原则。

(三)结合商业银行自身情况建立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是指通过银行会计核算的材料与信息,以专门的方法和指标对银行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获得改进措施和指导性的意见。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有着重要作用,财务分析体系对银行要素的全面分析结果可以使银行及时发现问题,指导银行资源配置, 为银行发展提供战略决策和方向,有利于银行规避风险。 商业银行异地行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以财务分析结果为向导,扬长避短,保障财务控制体系更好的运行。具体可以做到:选择认可度高、分析要素全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或结合适合银行自身情况构建合理的财务分析体系; 合理设置分析体系的构成要素、指标。

六、结论

对银行财务控制体制的改革和控制能力的培育可以促进现代商业银行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获得长期的发展。基于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可以将财务控制活动融入银行日常工作的细节中,以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划分来梳理财务控制活动有利于深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保证银行日常业务能力的提升和经营状况的改善。强有力的财务控制体系是发现问题,减少银行风险, 降低意外损失的有效途径,而创新的集中型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则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商业银行是一种金融企业,财务控制体系是其运行的基础,财务控制能力和控制效率是保证其竞争优势的关键。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能力影响着银行的运营、盈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最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商业银行尤其是异地行应创新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设,以集权型的方式系统化建立财务管理体制,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的商业银行财务控制实践历程出发,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以商业银行的管理行为发生顺序为考察点,研究如何创新商业银行财务控制体系建设,并提出保障商业银行异地行财务控制体系运行的有力措施。

关于围棋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围棋教育体系;理论;研究

围棋在我国已经有4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教育体系的提出,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构建围棋教育体系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构建围棋教育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围棋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围棋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围棋中蕴含着高度的文化与智慧,围棋虽然没有图形与文字,但是却极具中国特色,棋局为方形,有着“地方”的韵意,旗子为圆形,有着“天圆”的含义,棋盘上攻击361个交叉点,整个期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90路,这四个部分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棋盘的中间是天元,白子为阳、黑子为阴,其胜负并非在于对手的消灭上,而在于占地的多少,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可以看出,围棋的胜负、棋局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传统文化。此外,围棋也有着全球化的特点,下围棋的限制很少,旗子并不需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每个旗子都只有在交叉点中才能够体现出其特定的价值,这也体现着人人平等的思想,容易被任何民族与国家接受。

在日本与韩国,他们都将围棋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作为围棋的发源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略了围棋的重要作用,这也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忽视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此,发展围棋教育体系对于国学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

意义。

二、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家意识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家就倡导了三棋进校园的活动,各个学校也相应了国家的号召,地方与社会也开展了不同的比赛,围棋也在社会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纵观这十余年来的围棋教育发展史,走的却是西化的路线,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仅仅只会皮毛的知識,在长久以来,围棋都未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这必然会导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流失。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的是国家意识,并非社会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围棋教育体系的建立急切的呼唤国家意识。

三、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国学意识

在中国古代,围棋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修养与艺术才能的重要因素,围棋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我国都将围棋看做一种竞技体育,并为将围棋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围棋的发展。实际上,围棋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围棋的理念也逐渐的向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延伸,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围棋也具备丰富的审美功能,其中包含着均称、秩序的协调,围棋中有地势之分,存在局部和整体的矛盾,需要实现矛盾的调和与均衡,实现动静的和谐统一,围棋又蕴含着人生与宇宙之道,黑白是两仪、棋盘是四象,两仪生四象,其中也蕴含着道教的思想,以上都与国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围棋文化有着十分精深的内涵,要构建围棋教育体系,必须要关注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也要关注其民族价值,从国学立场出发进行围棋教育,这样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

四、围棋教育体系中应该融入学科意识

建立学科是围棋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长久以来,围棋仅仅是作为一项典型的体育竞技项目进行发展,但是竞技只是围棋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围棋更多的是其文化内涵,围棋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功能、哲学内涵对于社会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体现了协调性、系统性、均衡性、模糊性、包容性的特征,同时,也传达着静观体悟的生命体验与生存修养,善恶相随的物观态度、天人合一的理想之途,围棋代表着和谐,也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境界。将围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来理解,可以看出,围棋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节操与智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观念。正是基于此,围棋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围棋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围棋文化是一种学科,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建立围棋教育系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科意识,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才能够让围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围棋是我国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围棋教育体系的问题。围棋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对于民族智力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围棋教育体系,树立起完善的国家意识、围棋理念与学科意识,将围棋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实现围棋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智晖.关于围棋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新课程学习(下),2011,01(28).

[2]韦克甲,吴雪梅.围棋教育——中小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的法宝[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

[3]常伟,李仁熙,周伟.围棋教学对青少年情商(EQ)发展和围棋学习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4]黄和林,孔克勤,胡瑜.围棋活动对小学生智力与学习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6(04) .

浅析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12篇

会计理论是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从会计现象到本质的观察, 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而系统的实践, 又对会计实践起指导作用。会计理论体系是指将各种会计理论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 多层次的理论系统。它是会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从会计实践中高度抽象概括, 又进一步指导会计实践的会计理性认识体系。实践既是一切理论的起源, 又是一切理论的归结。

2. 我国著名学者代表性观点

2.1 吴水澎教授对于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观点

吴水澎教授把会计理论分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和

从图示中看出, 吴水澎教授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包括在会计理论体系内, 并把它列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 把会计理论视为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以“价值”为逻辑起点, 因为价值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会计理论之间的桥梁、中介和纽带, 因此更贴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

2.2 阎德玉教授对于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观点

阎德玉教授提出, 会计理论体系由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会计本质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发展理论构成, 如图所示。

3. 浅析会计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其构建方法

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以合理的逻辑起点为基础, 归纳并总结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并对其进行分类, 确定这些内容的不同功能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3.1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理论界主要有五种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和双起点理论, 对于逻辑起点的选择, 学术界众说纷纭, 其中会计环境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呼声最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各种观点都有其利弊。笔者更赞同双起点理论, 即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的起点理论。

3.2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笔者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会计理论体系结构图:

会计理论体系由会计理论有机结合而成, 它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从宏观上来看, 会计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 这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微观层面下, 会计理论又可以分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

3.2.1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其表现形式都比较格式化, 但其对于初学者理解会计这一门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双气点论即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相结合的理论为逻辑起点, 我们构建了如上图的会计理论体系, 对于会计目标与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本质的联系, 我们已在前面的问题中作了阐述。对于会计环境, 我们从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划分:从横向上来划分, 会计环境可分为会计宏观环境和会计微观环境。会计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虽受会计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 但在此, 我们将其划分在宏观环境的范畴, 因为它对于会计实践只起着间接影响的作用, 同时, 会计宏观环境还包括会计法律法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容;会计微观环境决定了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和方法, 进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反过来, 这些因素又构成了会计的微观环境。同时, 会计人员水平及职业道德观念等也属于该范畴。从纵向来划分, 会计环境可分为历史环境、当代境况和未来发展三部分, 为何将这种划分列入会计理论体系中, 原因有:会计理论体系应以会计的历史起源为基础, 结合当代会计所处的境况, 并对未来前景加以预测来构建。实质上, 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从古代结绳记事到如今会计制度的日益完善, 会计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会计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各种各样的案例层出不穷, 会计理论体系要指导实践,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预测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便及时准确地反映实践的变化, 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帮助。可见, 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历史、现在、未来这条时间轴线。

上一篇:树立科学的新人才观下一篇:县级党校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