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一朵奇葩

2024-08-29

新课改中的一朵奇葩(精选3篇)

新课改中的一朵奇葩 第1篇

唐代末期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原文化也传入潮汕地区,唐代的宫廷音乐、庙堂音乐对潮州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潮乐琵琶早期的演奏仍保留着唐代琵琶的横抱方式,即左腿放在右腿之上,琴横放在右大腿根部,琴头向左上方倾斜,琴背腹部靠在演奏者身体的右侧,琴背与身体约成35度夹角。现在还有极少数乐师依然保留着这种古朴的横抱式,然而大部分乐师已采用现代学院派琵琶的竖抱式,这样的持琴法减轻了左手托琴的负担,便于左手上下移动,提高了双手的灵活度。

潮乐琵琶在形制方面,仍保持着明清琵琶的特点,琴项向后弯曲呈45度,四相十三品(现代学院派琵琶为六相二十四品),并以七平均律的律制进行排品,而非现代学院派琵琶的十二平均律的排品方式。七平均律即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七份,每相邻的两个音的音差相等、音程关系也相等,不存在半音音程关系。这就形成了潮乐琵琶独特的1、2、4、7,因而这样的琵琶演奏起潮乐的“重三六”“活五”更加韵味十足。

此外,潮乐琵琶与古琴一样采用简字谱记谱法。音乐传谱只写骨干音作为乐曲曲调的轮廓,所以对琵琶乐师不论是在演奏技法还是潮乐曲目的掌握程度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乐师要根据潮乐的章法、调性、旋法,在骨干音的基础上做即兴的加花、润饰、做句、造韵,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变奏规律,因此乐师的演奏既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虽然,潮乐琵琶不像学院派琵琶那样左右手技巧繁多,但潮乐琵琶对左手推、拉、吟、揉的分寸把握有着极高的要求。如《寒鸦戏水》中的第一句,是先推后慢放的下滑音,中4为轻揉,6为慢拉的上滑音,为先慢拉再慢推回,推回时揉弦,中6为快拉的上滑音,为重揉,为慢拉后揉弦。为了做足潮乐的韵味,短短的两小节,竟有如此之多的左手技法要求,我们也可以对潮乐琵琶的左手章法管窥一斑了。

潮乐琵琶作为弦诗乐、细乐的主奏乐器之一,潮乐琵琶与其他乐器也有着微妙的合奏关系。你出我进、你繁我简、求异存同,既有“头板”推、拉、吟、揉的风韵雅致,又有“拷拍”、“催奏”快速弹挑的炫技,正可谓典雅中带着俏皮,温婉中带着刚劲。

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学院派琵琶的影响,潮乐琵琶的处境已甚是尴尬,首先专门制作潮乐传统琵琶的人寥寥无几。市面上出售的均为十二平均律琵琶,有些乐师会根据潮乐的七平均律对琵琶重新排品。而大部分乐师直接使用十二平均律琵琶演奏潮乐,为了不失“重三六”“活五”的音响效果,按音时做一些推拉弦的处理,在散板、慢板中亦可如此去处理,而催奏中速度要求极快,左手基本没有时间进行推拉音的变化,可想而知,这样的潮乐琵琶在华彩乐段反而失去了潮韵的特征音,岂不是一件憾事?

其次,潮乐琵琶的传承岌岌可危。现在活跃在潮乐乐坛的乐师大多是50后、40后、30后,潮乐乐事活动很难见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作为80后、90后的我们接受的是“学堂乐歌”式的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十二平均律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初听潮乐琵琶时总会觉得“音不准”“耳不顺”,在短时间内,我们很难转变十二平均律的耳朵,而这些不习惯正是潮乐七平均律的奥妙所在。虽然某些地方高校开设了潮州音乐排练课,但参加排练的学生积极性并不高,即使是来自潮汕地区的学生,当问及“是否之前学习过潮州音乐或参加过潮州音乐的乐事活动时”,得到的答案百分之八十是否定回答,对潮乐接触如此之少,又从何谈起喜欢学习呢?更不用说弹好潮乐琵琶了。

琵琶是潮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潮乐琵琶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潮乐的现状,并影响着潮乐的发展,潮乐琵琶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潮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只有发展民族传统音乐事业才是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天国.潮州音乐研究[M].花城出版社,1998年.

[2]余亦文、王培瑜、陈纤.近现代潮汕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第2篇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书写心中的情感:成功抑或失败,高兴抑或悲伤,喜悦抑或痛苦……;你还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她都会欣然笑纳。《青少年日记》真正做到了让你“我以我手写我心”,因此,在《青少年日记》上所刊发的文章都是原生态的、不加修饰的文字。《青少年日记》告诉了大家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生活即文章,文章即生活。

在这里,你可以与编辑老师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他们进行心的沟通与交流。在这儿,你不再觉得编辑老师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其实他们很具亲和力——这也许就是《青少年日记》编辑老师们独具的人格魅力吧。

最让人欣赏的是简洁高效的网上审稿方式,这是《青少年日记》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这种审稿方式既让编辑省心,又让作者放心(特别是那漫长的等待,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独具个性、匠心独运而富于创新的栏目设计,会让你大饱眼福:“日记新鲜人”体现了编辑们的良苦用心和对后起之秀的扶持与关爱;“生活多棱镜”让你品味人世间的真诚;“紫藤心事”“心灵咖啡”“心语祈愿”写尽心中无限的事与情;“梦幻花语”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联想;“我舞我秀”“青春箴言”“青春斑马线”给人以自信与坚强;“文学星工场”告诉你文学离你并不遥远;“小诗坊”给人以青春的活力与热情;“日记语丝”既是对投稿者的激励,又是对投稿者日记中闪光点的肯定与褒扬;“知识链接”既拓展了读者思维空间,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还增长了知识;“金头脑攻略”“阅读一点通”“作文金手指”告诉你作文并不难,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鲜活的事例。

《青少年日记》可以说又是作文教学改革领域中的一面旗帜,她“既教你做文,更教你做人”。她将生活与作文有机地、巧妙地、生动地结合了起来,她告诉人们“日记是沟通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津梁”,日记是通向作文成功最为便捷的通道。

读《青少年日记》,悟人生哲理,看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

边塞诗——古诗中的一朵奇葩 第3篇

那么,边塞诗有哪些特征呢?

例1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怎样推断诗歌的类型。

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熟悉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有哪些特征。边塞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鲜明的边地风貌:用品多是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地名

常用安西、楼兰、轮台、龟兹、夜郎等;民族名常用胡、羌、羯、夷、

匈奴等;景物多是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等;

乐器多是羌笛、胡笳、琵琶等;人物多是征人、戍卒、将帅、胡人等;用典多是投笔、长城、楼兰等;乐曲多是

《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这首诗: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这些边塞地名,马策、刀环这些征人的戍边用品,

而且题目中已直接点明“征人”,

由此我们判断出它是一首边塞诗。

例2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析 ①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②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③内容:旷达的胸襟,豪迈的情怀。

④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

漠景象;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理解、鉴赏边塞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有所了解,对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如阅读王维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就不得不了解初盛唐的精神气概: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

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别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例3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 ①盾鼻:盾牌的把手。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解析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这首词原有自注:“忽动从戎之兴”,即作者忽然产生从军抗金的念头。

词的上片回忆往日军营生活。“记当日”表明是回忆,写自己担任军门工作时的威武之气,“辕门初立”。当时刘克庄在李狂幕府做文书,被誉为“烟书檄笔,一时无两”。他本人也是 “少年自负凌云笔”。接下来“磨盾鼻”三句,运用夸张、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显示了草拟文书时笔走龙蛇、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生动地描绘出两军交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晓嘶”和“夜渡”相对,表明强敌压境,战斗紧迫,对仗工整。最后“有谁怜”三句,是借“李广难封”典故表明自己虽满怀壮志,最后却无功而归,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愤和遗憾之情。上片在回忆往日情形时经历了由高昂到怨愤的情绪过程。

下片抒写诗人心中悲凉深沉的哀叹之情。诗人现在已是无路请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正话反说来倾诉心中的愤慨。第一句说自己已没有心思去整理那些已经零落殆尽的抗敌恢复的方略和军中生活的记录,只能靠着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表达的是一种无奈之情。“生怕”两句写出过去遭遇给作者留下的伤痛,自己怕谈,也怕客人谈。末尾一句语出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表面上叹息年老才疏,实际上感叹自己

壮志未酬身先老,运用了曲笔的手法。下片通过叙写温书、课子、懒得整理旧时诗文疏奏等貌似闲散的生活,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整首词在慷慨淋漓之中满含悲凉深沉之哀叹。

2. 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例4塞 上

柳 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 ①鸣骹,一种响箭。②勒,有嚼口的马络头。

解析 这是一首宋诗中并不多见的边塞诗。诗的开篇一个战士的特写镜头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只见他“挽弓当挽强”,“嗖”的一声,一支离弦的响箭直冲云空,整个宇宙万籁俱寂,只听见金箭发出的呼呼的响声。这开头两句和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有异曲同工之妙。“风”在两诗中都是用来衬托箭射出时发出的声响,有风是正衬,无风是反衬。

三、四两句写三百骑正驰骋塞上的“胡儿”一听到响箭的声音时,就都赶紧勒住了缰绳。

不管战马怎样嘶鸣,怎样刨蹄,他们只顾循声翘首仰望云天,去紧紧追踪那直冲千尺云空的离弦响箭。多么惊心动魄的画面,多么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啊!

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把握的。

3. 要品味字句,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修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 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 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考答案】

(1) 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 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上一篇:准军事化管理下一篇:氯沙坦联合贝那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