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情感渗透范文

2024-09-03

德育情感渗透范文(精选10篇)

德育情感渗透 第1篇

一、利用新课导入,巧设导语,确保学生融入教材德育情感情境

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教师要着手找准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过渡自然,顺理成章,避免德育随意化或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否则不但起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甚至导致学生对教材文本理解的偏差。新课的导入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好的开篇,虽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却能顺利地把学生引入情感学习情境。如在教《生命的意义》时,我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内森·黑尔在被英军俘虏英勇就义前留下的一句名言:“I only regre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t for my country.”(我唯一遗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为切入口,并朗诵了保尔在烈士墓前那段对生命思考的片段。英语导入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于是就自然引出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经历:25岁时由于伤情复发,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在只有手指手腕还能活动的情况下,他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战斗,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作。他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然后,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像作者那样用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去面对?能否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怎样让短暂的生命闪现出动人的光辉?同学们都作出了“热爱生命,顽强拼搏”的回答。于是,学生被作者那种高尚的情操和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所感染,为下一步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捕捉最佳时机,产生共鸣,确保德育渗透取得最好情感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课堂渗透德育时教师一定要抓准最佳教育时机,使学生产生真诚的情感共鸣,使启迪与感悟直钻心灵深处,发挥持久有力的教育作用。

如在讲授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对母亲形象的认识和对母亲热爱、感激之情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找出文中深情表达作者对母亲热爱感激之情的句子,并品味一下其中的感情。在激烈的讨论后,当其中一个同学动情地读到“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时,我发现一名女生突然眼角湿润了,进而把头埋进书本里。我知道她一定是内心受到了触动,于是便委婉地提问她说:“老师知道你是听课最认真最动情的同学之一,刚才听了那段文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什么呢?”该女生动情地低声说:“我读到了作者对母亲的疼爱,也联想到我自己的母亲,我家也是我妈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我爸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去世了,但我却从未体会到她生活的艰辛,我感到自己太不懂事了!”她话音一落,刚才还热烈的课堂一下肃静了,我觉得教育学生感恩母亲的最佳时机到了,于是我动情地说:“我们应该为××同学有这样深刻的体会而鼓掌,首先应该为她的勇敢和懂事鼓掌!“是啊,是母亲,撑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让我们体会母亲的辛劳,分担母亲的重担,感念母亲,以积极奋发的行动去回报母亲的恩德吧!作母亲心中最优秀的儿女!”说完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学生和我都陶醉在美好的情感和美妙的歌声中,不觉间,我读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动。这种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爱亲人的真挚情感,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精心设计环节,质疑探究,确保德育情感渗透自然,领会深入

德育情感渗透应和知识传授一样,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行领会、接受、内化,不能盲目冒进强加灌输或包办代替。如我在教《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我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设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课文的主旨有一定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设计二:鸽子为什么会发生从“惊恐”到“信赖”人的转变?这其间“我”的举动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划出表示鸽子的眼神、动作及“我”的举动的句子。这一设计使学生理解,在鸽子的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在建立人鸟信赖关系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使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建立人与动物的信赖关系。设计三:(拓展思维)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保护好环境和鸟类?怎样建立人和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信赖的关系?通过拓展思维训练,延伸课堂,升华主题,使学生懂得关爱是建立信赖关系的桥梁。设计四: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写一封保护环境的倡议信,并做一件保护鸟类的真情行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使他们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感染,激发了保护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美好和谐关系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四步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怎样才能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怎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深刻话题,并从课文延伸到生活实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布置课外练习,切身体验,确保德育情感渗透内化,巩固、延伸

课后延伸的意义同设置学科知识层面的作业一样,是上课的继续。但这一点也常易被语文教师忽视。在应试教育仍十分活跃的当下,语文作业的设计绝大多数都是知识层面的,关注的是听说读写技能,很少设计或直接不设计德育实践内容。其实,完全可以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德育教育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和巩固,达到双赢的目的。如我上完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还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学会感恩父母,回家给父母洗一次头或脚,或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所做的这件事情与自己的真实感受感悟写成一篇作文,要求在一个周内完成。一周后收上作文一看,有写给父母洗脚修剪指甲的,有写给父母洗衣的,有写帮家人烧饭的,有写买礼品的……字里行间所抒感情真挚,感悟深刻。一位女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在给母亲洗头时,为了不把母亲衣领打湿,我让母亲把衣领敞开,只见母亲颈脖黝黑,两肩上赫然印着两指宽的红印,我的心猛地一震,我知道这是因为爸爸不在家,这几天母亲趁着天气好抢收稻子留下的,我眼前清晰地浮现出母亲一担一担往家挑稻子的情景,再看看自己,整日无所事事,还对母亲吆五喝六,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在眼眶内直打转,但怕母亲看见,我硬是没让眼泪流下来,只是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帮母亲分担家务!……”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会心地笑了,事后反思,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学会了写真事、抒真情,写作水平提高了,同时培养了感恩之心。又如在教学中遇到“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我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这些节日的来历,理解节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文为心声,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无疑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德育情感的升华。

浅谈班级德育管理中情感的渗透 第2篇

关键词:德育管理;情感渗透;分析研究

如今,情感教育渗透到了人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情感丰富,而且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要充满信心,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班级德育管理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高度关注,而且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更能够使知识通过情感得到吸收。因此,在班级德育管理中渗透情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教育的需要。

一、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的特点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对平等权利越来越不尊重,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许多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变得日益冷漠,只知道索取,从不给予,只顾眼前利益,不思将来,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德育管理,在管理中渗透情感非常重要。

二、班级德育管理中渗透情感的措施

1.用情感营造德育管理氛围

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在班级德育管理的工作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真实感情的运用和道理的讲述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在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作用,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表现,要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手段。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积极,整天有事没事就玩手机,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说服教育,但并不能够以单调的形式进行,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肯定不好。老师要从侧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以问学生这段时间学到了什么,询问学生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等学生放松了“戒备”心理,再将话题引到手机上,让学生明白是玩手机导致的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成绩。这样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便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学习,进而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2.用情感促进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养成

要想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不能够只在一旁指导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老师可以每天提前十分钟到学校,进而影响学生不迟到,提前到校。一旦老师的行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就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跟老师学着做,这就达到了德育管理的高水平。因此,在实际的班级德育管理中,要勇于摒弃那些说教式的教育和宣传,老师要通过自身表率,再加上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命令禁止现象的发生。比如在新生军训时,学生往往会因为吃苦而退缩,但是如果老师一直陪着他们,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毅力完成军训。正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才能够使学习生活更加顺利,在学生阶段实现学业与人格的双重丰收,为学生走进社会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有感情、有能力、有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用情感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依赖于良好的习惯。学生要想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更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老师不能只单纯地告诉学生怎么学习,而要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最好能够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给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要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积极做作业,以及要阶段性地复习等。学生只有将这样的学习方法转化成学习知识的习惯,才能够实现高效的学习。

4.用情感感化学生,正确对待失败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渴望学到知识、有上进心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希望自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但是一旦在一定的时期内看不到学习的效果,同时又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这些学生往往会失去自信心,情绪异常低落。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更应该对学生倍加关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和关怀,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进行如何面对失败的德育教育中,首先,老师要用自己真诚的心感动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恢复到最初的奋斗状态;其次,老师要多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学生明白老师是能够完全理解他们的;第三,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要耐心地指出,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来让学生接受老师的帮助,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管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管理过程,不仅是一种无声学科,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将情感渗透到班级德育管理中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因此,老师在进行德育管理时,要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要对学生有持久的关爱,将情感渗透到德育管理的始终,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指导,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情感丰富、充满信心、责任意识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绍华.以情感渗透于养成教育之始终[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2).

[2]杜玥瑶.将情感渗透于德育教学始终[J].管理学家,2011(12).

[3]杨晓梅.让情感教育渗透在德育教育中[J].铜陵社会科学,2007(2).

[4]金艳.架起情感桥梁 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09(15).

体育渗透德育 德育引导体育 第3篇

一、精心设计, 全面体现

要上好一堂学生喜欢的又能实现体育与德育双赢的体育课并不容易,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情, 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把学生的热情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

1. 活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死板教学过程, 转变教学观念, 使教学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变被动为主动。例如:执教《队列》这一教学内容时, 可以采用先放视频《新兵训练》给学生看, 然后组织“我是一个兵”的游戏, 以军人的要求来要求学生, 让他们进行比赛。这样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 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2. 丰富教学内容。

纵观体育教学内容, 往往一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 学生的兴趣不高, 简单练习后不愿意再投入练习。如何改变枯燥的内容呢?笔者认为, 应该学会采用多种方式来教授教学内容, 使其趣味化。例如:教学《垒球投掷》内容时, 笔者设计了“比一比看一看, 谁炸鬼子多”游戏, 具体内容为:画一条及格线, 远处放多个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标志物, 看谁用球推倒的鬼子兵多。推倒鬼子兵最多的人可以用一定的方式惩罚最少的人。在这节课中, 学生们兴趣盎然, 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比赛活动中去, 而且他们还研究如何能推得更远、更准。本节课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 而且结合日本的侵华战争史实, 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告诉学生要加倍努力, 建设更强大的祖国。

3. 多元化集体活动。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 广播操是一个难题, 集合慢、进场乱等问题一直阻碍着学校集体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我校的体育活动。改变了体统的模式, 在不同的年级组织不同的活动, 如高一年级安排的是太极拳, 高二年级是最炫民族风活动, 高三年级是广播操。这样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 使不同年级的学生竞相比赛, 效果令人十分满意。而且辅以集体活动的比赛规则, 每天检查并评比。这样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集体主义的教育。

二、寓教于乐, 有的放矢

体育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 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它强调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出发, 强调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这一方法的落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 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 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更要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积极有效。课堂教学用游戏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总之, 这样的教学能够促使广大学生真正获得快乐体验, 从而持之以恒, 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

三、科学设计, 合理利用

我校每个年级十八个班, 另外还有六个初中班级。

根据上级的课程要求, 每个班级每周两个体育课课时, 所以, 学校的体育教学场地, 有时候显得较为拥挤、器材缺乏, 如果遇到了阴天, 这一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场地, 巧妙地设计器材的使用, 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作了一定的改变与,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实心球练习中, 我们根据安全和场地两个因素的限制, 安排做头上和胯下传球比赛、打保龄球的游戏。

四、爱护学生, 情真意切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更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这样才有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 同时也能贯彻德育教育。体育教师还要有一颗爱心,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尊重学生,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切实地落实“身教”的功能。因为只有教师做到了这些, 才能与学生形成心与心的交流, 达到真正的师生融合。所以, 只要认真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它一定会成为不可或缺的德育基地。

体育教学是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 一条是传授技术技能的基本知识, 一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忽略了哪一条线, 都会导致体育教学的失败。总之,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愉快的体育教学环境中, 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陶, 这样才能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渗透情感,促进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有效教学

新课改下,各科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般以学生是否经过学习,取得进步作为衡量标准。为了突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会主动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展开多种活动,调动参与,促进提高。那么,在美术课堂上,应如何借助美术课程,渗透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在基于学生特点上,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利用有效方法进行渗透,使学生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创设美术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是关键步骤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带领学生入境,并在情境中对美术的情感得到激发。一般而言,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物品、情境、语言的触动下就会更快的激发,否则学生的情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需要唤醒与激发。而通过情境创设,投入真情描述,可以波动学生情感之弦。以学习小学美术《恐龙世界》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我们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真实的恐龙吗?如果没有,大家参加过恐龙展览会吗?你知道多少种恐龙的名称呢?为什么以前有恐龙,而现在没有恐龙呢?大家想探寻答案吗?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对恐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紧接着,教师出示几幅恐龙图片,加深学生对恐龙的理解。等到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后,美术教师切入新课学习,即今天我们与恐龙一起玩,并做一做恐龙。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情境,逐步吸引学生,逐层渗透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情感

二、赏析作品,丰富情感

一幅优秀的作品,必定饱含情感。只有情感丰富的作品,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只有深刻了解创作作品者的情感,才能充分读懂作品。因此,在美术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感情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并教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需要不断渗透情感,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以学习小学美术《彩墨游戏》这一课为例,教师利用张桂铭的《觅》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寻找亮点。同时,教师利用音乐,让学生融入感情欣赏作品,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品传达的内容。最后,教师点评作品,即画家结合运用了墨块和色块,点和线,让学生透过作品,看出欢快的情感。

三、巧用资源,体验情感

教材是教师上课素材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上渗透情感,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进行加工。同时,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从其他地方补充资源,结合运用,使美术跟上时代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再依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巧用资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领悟:自身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带动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以学习小学美术《有趣的造型》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有趣的造型图片,并制作成PPT形式。在美术课上,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烘托出造型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和借助教师语言解析,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利用头脑,创作工艺品的激情。

四、用心创作,表达情感

学生能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美术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创作,在作品中渗透情感,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作品因情感而灵动。在美术领域,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创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带来的愉悦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注入情感,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升华学生情感

评价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如激励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利用教学评价,升华学生情感。于小学生而言,在完成一个作品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或者是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展览,满足内心赞许需求。以《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评价为例,虽然学生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奇特,但是对于一些技法的掌握基本不到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可以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赞美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还可以请班上同学带上作品进行展示,并简单说说作品中的情感(使学生受到鼓舞,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情感)。最后,委婉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捏、压等技法上。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客观性的评价,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学生的情感也通过评价得到升华。

总之,情感是美术课堂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必须注重美术课堂上情感的有效渗透,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生成。实践也充分证明,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多听不如多感,在玩乐中学习,在享受中成长。除了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还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课堂交流做起,从多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最后,作为美术教师,亦要在教育中有所感悟,保有一颗独特的“匠心”。

【参考文献】

[1]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2]吴敏.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09(09)

体育渗透德育 第5篇

一、寓德育教育于教育本身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明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自身修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里宁说过“老师仿佛每天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百双精细、敏感、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 在不断的盯视着, 世界没有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视, 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 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 努力实践。如:田径运动可促进人的认知能力和感情与意志的发展,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拼搏进取;体操不仅能发展健美的体态, 训练敏捷、协调、刚劲的素质, 更有利于培养沉着、机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球类培养学生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 感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品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 培养他们敢于向困难挑战, 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各种体育游戏的教学, 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 还能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怎样积极渗透品德教育, 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是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1. 激励法

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建立动作的表象与概念, 启发学生思维,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时进行语言激励, 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 并相信他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例如:在耐久跑项目中“极点”的出现, 这时引用体坛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 增加信心, 磨练意志, 培养进取精神。

2. 示范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灵敏的, 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 鼓励效仿一切好的行为, 那样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难受的逐渐消失。”因此, 体育教师时刻都应注意自己在教学中的典范作用, 随时随地的为学生展示体育道德风范。

3. 分组法

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进行分组教学, 不仅能够充分地利用场地、器材设备、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 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加大课的练习密度, 更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接力跑游戏, 每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成绩, 就会互相督促、鼓励、呐喊、助威, 从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4. 竞赛法

根据课的要求, 在实践中运用竞赛法, 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力争上游、提高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广播操时, 以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比动作的准确;又如完成一定的队列、队形练习时, 评比队伍的整齐等。在竞赛的同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定, 互相学习, 逐步形成比、学、敢、帮、超的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竞争观念。

5. 榜样法

利用体育健儿在比赛中取得可喜成绩时,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培养他们获得强健体魄的信念, 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 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 不怕苦, 不怕累,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篮球比赛中, 有个别学生摔倒后, 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 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 并树立榜样。

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教育, 不仅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还能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珍惜我们这块德育阵地, 持之以恒地将体育与德育结合起来, 让德育这朵鲜花在体育课堂之中常开。

摘要: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德育情感渗透 第6篇

一、实施“慢德育”的原因

(一) 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在感知大量事例的过程中, 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 逐步认识到客观事物规律的存在, 这是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可见, 无论是学生的情感发展还是个性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日常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如果进行高强度、高密集度的教育, 只会让学生感受到紧张而乏味, 他们会对说教厌烦,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不会注重思想层面的发展, 只追求片刻的成功, 不去考虑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基。所以, 让德育“慢”下来是回归常态,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二) 更符合德育的教育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个性更为复杂、更丰富的了。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的完善, 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宗旨, 实现这一宗旨的途径就像人自身一样复杂纷纭。”所以教育是一种慢活, 是一种细活, 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为缓慢的, 更需要用耐心和从容的态度来注意学习的细节, 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形加以了解和指引。我们现有的希望立竿见影的教育, 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德育教育不是“1+1=2”的简单明确。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 教师需要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 学生的思想进步就是他们生命成长的重要体验。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 德育毫无疑问应该是“慢”的艺术。

(三) 校园德育的不足

观察并体验我们传统的初中校园德育教育, 有点小小遗憾地发现:学校、德育工作者比较追求德育教育效率, 以笔者在办公室随意调查观察看, 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 因为繁忙的课务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般和学生谈话基本结束时间都在20分钟以内, 甚至寥寥数语和三五分钟就结束了沟通和教育, 令人不免忧心学生成为“一朵被吹开的玫瑰”。

二、实践“慢德育”的具体措施

“慢德育”是个庞大而细致的工程, 德育教育者应该有一颗富有耐性的心。在“慢”上把学生引导上人性的正面大道, 而不是在“快”中把学生塑造成传统德育流水线上“标准”的模样。“慢德育”教育要求班级的管理应是情感的管理, 应由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 应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管理转变为对其内在思想情感的引导和管理。推行“慢德育”教育方法有千万种, 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可, 笔者仅从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具体措施谈点体会, 如何巧抓各种机会, 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一) 巧抓大型德育活动契机

维果茨基指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然后经过多次重复, 多次变化, 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而内化的桥梁就是活动, 并且这个内化的过程是持续长久的。

大型德育活动学生参与率高, 积极性也高涨。通过恰当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包括人生、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并且利用这种集体教育的方式, 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影响。我校在德育为先的管理理念指引下, 对大型德育活动非常重视, 既有传统德育活动, 如运动会、登山、拔河等, 也有应实际需要而组织的活动, 如为白血病学生举行的爱心义卖。由于活动设计的现实性、双向性、系列化, 所以教育更有实效、更智慧。因此, 笔者抓住这些活动机会, 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爱心、恒心、毅力, 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从而也达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态度维度目标, 可谓一举两得, 润雨细无声。

90后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家庭物质保障尚可, 在他们的观念里, 有饭吃是理所应当的。为此学校以德育处为牵头, 倡导校园光盘行动和食堂履行基地活动。以下是我们的活动倡议书和餐厅礼仪行规。

“我光盘, 我光荣”光盘行动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近期, 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 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打包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 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引导我校全体师生养成文明就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倡导勤俭节约之风, 德育处、团委、学生会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人要从点滴做起, 将口号变为行动, 将行动化为习惯。在校就餐时, 根据自己食量确定饭的数量, 做到适度适量, 饭要全部吃光, 菜要基本吃光。在家用餐时, 吃多少盛多少, 不挑食不偏食, 不扔剩饭剩菜。外出吃饭点菜时, 不比阔气, 不讲排场, 确有剩菜, 尽量打包。逢年过节, 走亲访友, 合理安排膳食, 不攀比浪费, 不暴饮暴食。

我们不仅要争当勤俭节约的行动表率, 更要做“光盘行动”的宣传使者, 积极倡导节约文化, 广泛宣传节约理念, 从自己的家庭做起, 发动和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妹妹等亲朋好友都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 都来做一名“节约达人”, 通过小手牵大手, 使同学们的节约习惯能延伸到校园外, 让更多家长向浪费说不。

老师们、同学们, 让我们从生活习惯入手, 从现在做起, 持之以恒, 争做节俭生活的践行者、推广者、监督者, 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低碳、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湖州十一中德育处、团委、学生会

这次大型德育活动应该达到了设计者的意图。类似的大型德育活动经常举行, 每次活动班主任如果都能好好策划、精心组织, 将每次活动的意义一点点渗透给学生, 相信三年的德育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终生。

(二) 构建多元师生沟通渠道

《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信任喜欢这位老师, 德育就自然事半功倍了。德育是个漫长而庞大的工程, 良好的师生沟通有利于无声无形间将良好的品行慢慢影响孩子。传统的师生沟通仅限于师生谈话和家访, 这种直接且直观的方法在当下依然有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思想的丰富, 隐私意识的加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等, 显然, 传统的师生沟通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了。

笔者曾在班级中做过一份问卷调查, 发现超过七成的学生不愿意与教师面对面沟通, 觉得拘束、有压力 (九年级比例更高) , 遇到问题会主动找教师解决的不到一成 (九年级比例不到5%) , 8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帮助他保守秘密。所以, 笔者在实际师生沟通中巧建多元渠道, 在尊重学生自尊和隐私的前提下, 力求多方位了解学生, 在日常琐碎中影响学生。

1.QQ知我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走进了学生的世界。笔者发现, 学生喜欢通过QQ聊天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 喜欢通过QQ游戏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喜欢通过QQ签名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对事物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教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所以, 笔者也尝试用QQ和学生进行交流。像类似比较隐私的问题, 学生很少愿意当面和老师交流的, 并且老师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每时每刻的内心想法都了解, 所以QQ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问题, 进行必要的引导。当然网络的作用是双面的, 作为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 提醒学生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同时学生的QQ在线也能让笔者从侧面了解孩子上网的时间。在QQ交流中解决学生的困惑, 慢慢推进德育教育, 也不失为当下“慢德育”的一种好方式。

2.互动微博更贴心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微博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 当微博这一事物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时, 教师同样可以让它成为日常德育教学的助手。笔者也在班级中开展写微博的活动, 其实笔者的微博只是传统周记的改良, 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微博”名称, 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并且能精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笔者提倡的微博是用纸笔来完成的, 当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网上公布。通过每周学生的微博, 笔者能及时掌握学生和班级的动态, 并且每次简短的点评可以慢慢引导学生, 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渗透给学生。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关系, 更应该是朋友关系。无论是QQ聊天还是每周微博, 学生都避免了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时的无形压力, 更愿意将自己的心声坦露出来, 慢慢地从情感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使其真正信服教师的说教, 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 进而影响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 巧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机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青少年学生还只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主体”或曰“潜在主体”。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最大特征就是 蕴含着丰富的潜能,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逐渐变为现实。这个外因很大程度依赖于学校的德育。

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成长。因此, 现代的班级管理需要构建一套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活动, 在快乐中成长。

1.道德榜

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典型, 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 自觉践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自2012年3月21日起, 湖州十一中教育集团“十佳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在两校区同时启动。

各班依据评选标准采取自荐和推荐的方式推选出1名候选人, 填写相关表格、主要事迹等材料后, 经过年级组审核向德育处推荐。德育处于4月2日在宣传橱窗宣传展示候选人主要事迹, 同时通过午间“校园之声”对候选人主要事迹和主要荣誉进行宣传。4月10日和12日, 经过投票分校区评选出王文奕、顾菲等10名同学获得了“十佳美德少年”称号, 张恒恺、陈文燕等32名同学被评为“美德少年提名奖”。

作为湖州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活动联系点, 湖州十一中历来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论是“文明礼仪示范生”“守规示范生”“阳光健康好少年”的评选, 还是优秀志愿者、优秀团员、社团优秀学员的评比等, 无不彰显学校“传承三余精神, 实施优化教育”的教育理念。首届“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的顺利开展, 使校园形成了学习美德、践行美德、弘扬美德的浓厚氛围和知荣辱、扬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文明风尚, 有力地引导了全校师生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不能实施统一的模式塑造他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如何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是笔者一直关注的问题。通过各种德育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 尽可能发掘提升自我品质, 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达到情感价值观的凝练和构建。

2.小奖状

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学生是很渴望被老师、同学、家长认同的。如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也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每年学校评比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和各项积极分子的名额都是有限的, 并且对成绩有一定的要求, 评比的范围也有限。所以笔者购买了很多小奖状, 对各方面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 有“显著进步奖”“卫生积极分子”“优秀班委干部”“光盘行动践行能手”“科技创新小标兵”等。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期待, 也让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各种激励措施的正确应用, 使得我班的学生朝气蓬勃, 集体凝聚力也非常强, 每个学生都在愉悦中度过校园生活, 在激励中逐渐挖掘自己的潜能, 慢慢形成良好的习惯。

谈如何渗透德育思想 第7篇

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就等于没有灵魂。”德育正起着灵魂和统帅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他说:“弟子如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凡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 “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与君子居, 如入芳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与小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教师只要注意因势利导, 就能使他们形成良好品德。否则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教书又育人, 弱忽视德育, 教育则等于迷失方向。在这方面我们有血的教训, 如1989年夏天那场政治风波, 就是由于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 重视奖金, 注重“才”而忽略“德”的教育, 没能把“又红又专”这一方针贯穿于教育中, 结果险些把国家颠覆。究其内在原因: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带来活力, 但同时也渗入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 诸如“金钱万能”、“向钱看”、“自由化”等等, 这种意识侵入一些人的肌体, 当病发时, 变酿成那有目共睹的学潮。由此可见, 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思想教育, 不可忽视塑造学生的灵魂工作。

德育如此重要,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我认为不能单靠班主任、团支部, 应该注重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学科, 它能集中明确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和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遗憾的是, 现在一些农村中学仍然只顾追求生学率而忽视德育, 学生死背政治, 囫囵吞枣, 为政治而学政治, 这种鹦鹉式的学生, 学习社会发展史, 却不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更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呢?只顾教书, 不顾育人, 只要学生得高分就是好学生, 有的还美其名曰:“抓住耗子才是好猫啊!”有本领固然重要, 但它除了抓耗子还会不会吃鸡崽儿?“南辕北辙”这个典故流传两千多年了, 人们都熟悉, 方向错了, 盘缠越多, 结果越糟。试想:一个人一旦走向邪路, 本领越大, 对社会的危害就越严重。所以, 万万不可忽视政治方向的灵魂作用。

语文课在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品中众多的先进人物、英雄形象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从白求恩的陈嘉庚, 董存瑞到黄继光, 从王进喜到雷锋, 从焦育禄到孔繁森……他们的光辉业绩激励后人, 永垂不朽;相反, 那些出卖灵魂、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将永远遭到人民的唾弃, 此例不胜枚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学生认识真、善、美与假、丑、恶, 孔子说:“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教育就在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弃恶从善”,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种良好的品德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荀子说:“积小流而成江河, 积善成德。”教师不可急于求成, 应注意点滴小事, 防微杜渐。三国时蜀帝刘备在遗诏劝勉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人, 能服于人。”一个封建皇帝尚能如此, 何况现在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数学课不含德育内容,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前的小学教材政治倾向性较强, 如算数题往往是:“解放前, 贫农李大爷租种地主四亩地, 每亩收租两斗, 每年共收几斗租?”现在的几何代数没有这种情况了, 但教师应设法渗进一些德育思想——为谁学习, 将来为谁服务, 为什么学等内容, 应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 陈景润若不是导师循循善诱的讲解, 怎能攻克歌德巴赫猜想?多少国外数学家都没能做到的, 可我们中国人做到了, 这种刻苦攻关、为国争光的精神不正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么?教师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典型事例既教育学生又丰富课堂内容;即使数学课有了趣味性, 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 这需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 有意识的渗入德育内容, 讲课时及时强调。其他如物理、化学, 那些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本身就是德育的好教材, 当代战争中, 科学的尖锐技术有极大的趣味性, 很容易渗入德育思想。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第8篇

关键词:德育,课内活动,新课改

德是一种品质, 美德是人的最高学历, 孝是人的一种素养, 尽孝是人的一中良好素养。“德”与“孝”虽然只有两个字, 但意义却很不平凡,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美好的品德和良好的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美德呢?我认为, 家和万事兴, 百善孝为先。我认为, 先从“孝”作为培养孩子美德的突破口。也就是先要孝敬父母, 因为这是大道德, 也是美德的基础。如果连孝敬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 又如何谈亲情、友情、同窗情和师生情呢?长大后又怎么做到同事情、战友情呢?又如何体现爱祖国、爱人民呢?从小德到大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鉴于这种情况, 我采取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 我在课内进行了“师生同台讲尽孝的故事会”。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小故事。讲前要求孩子认真听, 并且告诉孩子听完也可以讲自己知道的尽孝小故事, 也可以谈自己听过故事后的感想和打算。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戏彩娱亲》的老菜子的故事。老菜子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 可是他始终不说自己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老人的父母还都活着, 并且都很健康。老菜子可是一个孝心的人啊。他一想, 如果说自己老了, 那他的父母会有什么感觉呢?不是觉得自己更老了吗?老菜子为了让父母觉得自己年轻, 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到晚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 像个小孩一样蹦蹦跳跳, 围着父母转, 还不时地向父母撒娇。老菜子让父母觉得他还是个孩子, 因此他的父母觉得自己也很年轻。讲完这个故事, 我启发孩子们, 老菜子哪里值得我们学习呢?你想对父母做点什么尽孝的事情了吗?我给同学们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小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小孩和大树在一起玩, 小孩很伤心, 大树就问小孩怎么了, 小孩便说要上学了, 没钱交学费, 大树说那你看我有那么多果实, 你把它们卖了就够你上学学费了。孩子连想都没想把果实都摘了, 卖了钱高高兴兴上学去了。隔了很长时间, 孩子再次来到大树身边, 大树见孩子很伤心的样子, 大树又问孩子怎么这么沮丧, 孩子便说我要结婚了, 大树说好事啊, 孩子说可是要盖房子, 但是我没钱, 大树说要不你把我的树枝砍了吧了, 孩子把粗壮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孩子盖了一栋美丽的大房子。大树和孩子好久不见了, 大树很想念孩子, 他们终于见面了, 大树很高兴, 但孩子还是一副沮丧的样子, 大树很关心的问孩子, 你又怎么了, 孩子说我想去远洋彼岸闯一番事业, 大树说要不你把我的树干砍了造船吧, 孩子毫不犹豫的把树干砍了做了一条木船远洋彼岸。过了几十年我回来了, 孩子非常想念大树, 孩子回到了大树身边, 但大树仅剩下一墩树桩奄奄一息, 孩子坐在树桩旁边说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大树用仅有的力量睁开了眼睛说孩子回来就好, 说完后大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讲完这个故事, 我问学生们:“大树像谁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大树像我们的父母。”我接着问:“父母为我们无私地奉献, 用自己心血哺育我们, 我们要怎样关爱父母, 孝敬父母呢?”这时孩子们活跃起来, 有的孩子跑到台前讲了“王小卧鱼”的故事, 有的孩子讲了“羊羔跪乳”的故事, 有的孩子讲了“乌鸦反哺”的故事……有的孩子讲了自己孝敬父母、孝敬祖父母和外公外婆的计划。课内活动收到了如期的效果, 我紧接着进行了课外活动。就是每个同学做一到两件孝敬父母等事情。活动结束后, 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活动过程并且谈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有的同学帮助外祖母摘菜, 有的同学给祖母洗头、梳头, 有的孩子把自己没洗的衣服都自己洗了, 有的孩子给父母洗袜子, 有的孩子给父母洗脚……这些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都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件事。这次活动使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很大。很多孩子都把孝敬父母的事情坚持了下来。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其实, 德育就蕴藏于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每一项内容和每一个细节里。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把体育、智育、美育和情感融为一体, 是最受孩子欢迎的一种形式, 也是最让孩子感悟的一种形式。因为活动, 孩子们的体魄才更加健壮;因为活动,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更加浓厚;因为活动, 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加开阔;因为活动, 孩子才会更加正确地对待生活;因为活动, 孩子们的思想品质才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熏陶, 德育才更加精彩起来。

新课改中强调寓教于乐, 要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它实际上是强调了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媒介意义。活动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孩子思想和学习的素质。例如:我们为了养成孩子勤动脑多动手的习惯, 我们举办了飞机节活动, 利用这个活动平台, 德育的内涵在活动中彰显。我们还利用课堂举办手工叠纸活动, 孩子们能叠出蜻蜓、蝴蝶和一写小动物;孩子们也学习针织刺绣, 能绣出鲜花和小昆虫。还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课文朗诵比赛、课本剧演出、写字比赛、小舞蹈比赛等活动, 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我们不仅在课内组织学生活动, 而且在课外也组织学生的活动。为了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能力, 我们就组织多人跳绳比赛活动。孩子们由6人跳, 到10人跳, 最后到15人跳。由开始的跳不齐, 到后来的动作协调一致。由开始的一次只能条几下, 到后来的一次跳几十下。孩子们非常高兴, 为他们的团结协作而高兴, 为他们的胜利而快乐。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智力水平, 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使孩子在快乐中走向进步和成功。

朗读教学德育渗透 第9篇

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课文中的遣词造句都是为了表现“道”的内涵,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把思想内容发掘出来。朗读则是运用“以声解义”来帮助理解语言文字。例如,古诗《锄禾》中“粒粒皆辛苦”,教师注意以声调、音韵、轻重以及叠字的间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能体会到“粒粒”所表现的沉甸之感。珍珠般的颗颗米饭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由此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就油然而来。

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必须让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指出:“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描写邱少云烈火烧身时表现的有:“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的词句,尽管学生可以理解它们的意思,但如果不指导朗读,学生脑海里烈火烧身时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巨石”形象是不丰满的,而有声有色的集体朗读则有助于使静态的文字语言形象化、动态化,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对英雄产生热爱和敬仰之情。

生动的朗读还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起感情的共鸣。《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要求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朗读,感受文中感人的情景描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表达出来。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把握课文内容,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配乐渲染“送总理”的场景气氛。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把握适当的停顿,适度的轻重,语调的扬抑及音色的处理,声情并茂,以声入情,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探化情感体验,使情感的波澜涌向高潮,汇入“送总理”的人流“静静地望着灵车远去的方向,泣而无声,默而无声,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至此,本课的思想教育目的也就自然达到。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抓好朗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从而把握住教材的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鸟的天堂》作者通过静态的描写来抒发对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榕树的赞美之情。读时要有赞美的语调,甜美的感情,速度可慢些,作者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表达对颜色各异,声音动听,千姿百态的小鸟的喜爱,读时要情绪欢快,语调活泼而有变化,节奏较快,着力渲染出活跃的气氛。通过朗读感情的对比,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动态、静态描写各具特急的表现力,同时与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了共鸣。

经典诵读如何渗透德育 第10篇

很多经典诵读都包含一个小故事, 比如, 《三字经》是一本小学启蒙读本, 它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 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而且趣味性强, 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 三字经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有很多学生在小学前的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 但是, 他们仅是限于机械的背诵, 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却了解甚少, 如果我们把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挖掘出来, 让学生去学习, 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 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讲三字经故事, 在学习故事、讲故事中了解《三字经》里所蕴含的德育理念, 就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创设经典诗文小环境, 创设德育大环境

创设学生学习诵读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进入校园的时间起, 学生已经进入了具有浓郁品德教育气息的环境。学校里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 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 那些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与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 都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让学生回味无穷, 感受到阵阵的香气, 也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气息, 从而对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 在学校的宣传栏或者黑板报上, 张贴学校教师的名言警句,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们, 起到示范作用。操场的围墙上一首首小诗并配有图画, 如孔融让梨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学楼的走廊上, 贴满了同学们自己亲手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 小报的制作本身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 他们也会在经过走廊时关注其他同学的小报, 从而让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换来对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级也要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学习内容、黑板上的激励性的诗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 比如, “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这样的警句既营造校园环境, 打造儒雅书香校园, 也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 当他们长期得到这种警句提示时, 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从《弟子规》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华

大多数学校都学习《弟子规》, 这里的“弟子”特指学生, “规”是指规范。《弟子规》的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 其中第六条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 形成顺口押韵的《弟子规》, 《弟子规》规范了学生的具体行为, 比如在家、在外、与人的交往、礼仪、学习等出外、待人要做一个行为举止规范的好学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弟子规》时, 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四、从唐诗宋词诵读中形成热爱祖国的胸怀

在唐诗宋词中, 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 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 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 从而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让学生重复诵读的同时, 多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 走到大自然中, 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的思想。比如, 可以组织春游活动, 也可以在学习时走到大自然当中, 当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 心头便呈现出一首首古诗。当学生看到则则发芽的柳枝时, 就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当看到一只只小燕子从自己身边飞过时想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想起了诗句, 在诗句诵读中想起了美丽的景色。

五、在古诗词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很多的小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交往, 但他们的交往很简单, 只是感觉高兴, 还是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可贵。所以, 我们要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在很多古诗中, 都有歌颂友谊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 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 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 朋友的送别, 朋友的相聚, 朋友的一段段友谊有如一幅幅鲜明的画面, 在学生面前浮现, 他们的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学生, 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珍贵。

六、在古诗中体验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一类古诗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类古诗有很多, 比如, 在《静夜思》中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又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有《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 诸如这类古诗有很多很多,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每一个诗句虽然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 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那就是思乡之情, 我们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产生这种思乡之情, 就根据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 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 读书能给人知识, 同样, 小学生诵读经典, 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 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历史悠久, 古诗更是博大精深, 尽管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 但是, 只要他们能牢牢记住这些名篇佳作, 一定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将会受益无穷, 最终后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从而提高他们的涵养, 净化他们的心灵, 提高他们的素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时,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德育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 (下) .2011 (01)

[2]田永梅.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 (11)

[3]周吉群.巧借“经典诵读”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 (下) .2011 (01)

上一篇: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探议下一篇:最重要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