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范文

2024-06-29

学困生的成因范文(精选12篇)

学困生的成因 第1篇

首先,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有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 许许多多普通人, 以平凡崇高的思想和行为, 净化着社会风气, 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引导学生努力向上。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影响, 对于有些学生可谓潜移默化, 立竿见影。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传播黄色书刊, 宣传抢劫、凶杀、拜金等侵蚀学生纯洁的心灵, 使得他们失去上进心, 失去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 最容易受到腐蚀, 逐渐形成人们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甚至一步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其次, 家庭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有钱有势或腰缠万贯, 便不择手段地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 有的抛弃了人性、道德和良心, 一切从金钱和享乐出发, 以利己为目标, 偷盗、贪污、受贿、行骗, 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 这造成一部分学生认为“精通数理化, 不如有个好爸爸”。有些家长忙于生计, 早出晚归, 甚至长期外出务工, 对孩子的学习无暇顾及, 疏于管教。以上这样, 无形中引发了一部分学生旷课、逃课, 常常光顾于录像厅、游戏厅、网吧等场所, 这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下降。长此以往, 必然磨灭了这些学生的奋发向上的进取心。

其三, 自身的因素。现在,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这些“小皇帝”倍受娇宠。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 滋长了一些学生的骄纵任性、刁蛮专横的行为。在家里, 不喜欢父母过多管教, 不愿聆听长辈的谆谆教导;在学校, 一切以我为主, 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学习上害怕成绩差, 受到老师批评, 又怕同学们瞧不起, 心理压力大。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 得不到矫正, 就会破罐子破摔。长期下去, 会使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就会表现为学习丧失信心, 出现情绪性心理障碍。

其四, 教育的缺失。一是班主任在平时管理工作中不能正确看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 一次错误就对学生定性, 有印象主义, 对学生造成压力。二是课堂上, 教师常对成绩好、感兴趣的学优生给予较多的关注, 而对学困生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积极性, 甚至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有的还受到责备。这些学生面对自己的学习也就失去信心, 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同时还对教师失去信任, 产生对抗情绪。

如何尽量避免学困生的产生, 又如何转化呢?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影响外, 最根本的是教师的疏导要通过学生自身这个内因来起作用。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情感教育, 是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使其进步的一项重要手段。

一、加强情感培养, 让成功的满足感激励学困生

心理学认为, 人一生中只要有一次关于成功和胜利的体验, 便可以激发起他无限追求的愿望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践中, 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 正是如何使后进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体验到劳动者的自豪感。”所以, 在教学中, 减少学困生的挫败感, 增加成功感, 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表现自我, 获得人们的认可, 是情感教育的关键。可结合学科特点, 进行如下设计。

(1) 教学计划中做到层次化设计。即在设计某一知识的教学计划时, 将问题拆解, 设计成难易、抽象程度不同的层次化问题, 使学困生也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2) 练习时做到习题弹性化。即学生在做练习题时, 为避免学困生因习题过难、过多而产生畏难心理, 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灵活地指导学生做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3) 反馈学习结果做到及时化。实践证明, 对于学习结果的考查及反馈, 当堂或者当日反馈给学生, 效果是最好的。及时反馈, 可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对于正确的知识, 可以得到强化;对于错误的地方, 可以及时纠正。某种程度上, 这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感, 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意念。

二、注重情感迁移, 让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学困生

《学记》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曰:“尊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可见,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转化学困生的重点。首先,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相信任何一个学困生都不是先天的“学困”, 而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其次, 教师要拥有崇高的责任感, 用心用爱去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对学困生而言, 老师的理解、关怀、赞扬和期待, 是激励他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喜爱一位老师, 就更乐意听他讲的课, 更乐意去听从他讲的道理。因此,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至关重要。生活上, 对学困生做到体贴、关爱。课堂上, 循循善诱, 课后, 及时给予辅导。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第2篇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发现的情况,对学困生的形成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科原因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老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而数学的系统性也很强,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就会遭成学习困难。然而,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习题的形式多样,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二)学生自身因素

在我班上的学困生往往表现为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信。他们普遍对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难度很大再加上学困的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心理,他们自感周围的老师、同学等瞧不起自己,于是因卑生闭,表现出脱离群体,特别是怕接触老师,整天沉默寡言,有惑怕问,呈闭塞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自暴自弃。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一旦滑坡就容易产生自弃的念头。这就要求教师用极大的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身边的一些负面影响和一些不良影视、网络、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和家庭中的矛盾及父母离异现象,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点燃学习的热情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真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中。例如:我班上的王兴焱同学在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对一切事都漠不关心,甚至作业都不交看到这种情况我很为他着急,为了了解情况我找来原班主席了解原因之后,我并没有着急的找他谈话而是先主动的接触他通过简单的问候如:身体是否有不适的感觉、早晨有没有吃饭、要注意个人卫生、老师讲课的方式你还适应吗?等等这些简单的问候看起来和学习没有多大关系但却起了一想不到的作用,慢慢的他说话没有那么害羞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了他的作业本,我欣喜若狂这就是他进步的开始,我翻开作业看到他画的圆我很心痛他最缺的是自信,也许他是为了感谢我的关心才勉强交上来的,但我并没有放弃。借此机会我带着他的作业本来到教室,当着全班同学说: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最满意的作业,我想在以后他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惊喜,他就是王兴焱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都鼓起了掌。我看着他他红着脸用感谢的目光看着我。课后他来到我的办公室,不好意思的小声说:老师我想拿回我的作业,我会做的更好些我笑着说:我想也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并且想着这个方向努力,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他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我,我拍了拍他。从那以后他很努力的作者每一件事。我想在不就得将来他会有更大的进步。正是我对他的充分信任,相信他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用爱心+耐心+恒心的实际行动转化了他。对于其他学生我也同样对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经常给他们辅导,弥补他们知识的缺陷。例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学生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进行辅导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对今天所讲的内容加强辅导和巩固,针取今天的内容今天过,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不掉队,逐步减少差生的队伍。还要有意无意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问一问学习状况,谈一谈生活中的困难,找一找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这样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点燃学习的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1、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结合我班学困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设计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就要很慎重,既要考虑到优秀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要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设计从内容的呈现难点的突破到练习的设计都要合理而有层次。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时我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而是将知识构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模型,及圆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获得对圆的感性认识,这就给了所有学生发言的机会,当学困生有了回答问题的经历并获得成功后,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继续往下学的兴趣,接下来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圆是曲线图,它均匀、饱满,这就需要优秀学生的帮忙。后面的环节都是这样完成的,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眼思考的问题,都有所发展。这就有意保护了学困生,不会让他们再次积累太多的知识盲区,为后面的辅导减轻负担。在布置作业时,也非常注意难易练习的搭配,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的批改采用面批和课后批两种方式,面批是为了及时纠正辅导,而课后批又是为了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不能每次都让自己的弱势都展现在同学面前,背过其他人让大家感到他们不是每次都从在困难。让他们更有学习的信心。这是对学困生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得体现;但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平均用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既促进优生能力的发展,又能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对待同一个问题可作不同的要求: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会说:你答对了,能否再想想,还有更好的说法吗?使他们觉得不仅要答对,还需最好的方法,还应该努力。对中等生我会说:回答正确,说明你很认真。对学困生我会说:你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比较难,但是你回答出来了,说明你很聪明。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越来越自信,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让学困生们在赏识中得到品德的修养,人性的交流,自主的发展。让评价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学困生个体的思考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自我的纵向比较。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就需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及时予以表扬。

2、跟踪反馈,巩固提高

学困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惯差,因此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会终身受益。小学生年龄小,有些学困生的心智水平与生理发展没有同步,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稍微放松要求,学习就会掉队。因此,平时要多关注学困生,严格要求,对于其存在的知识缺陷,反复训练,直到正确掌握,磨炼其意志,抓反复,反复抓,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他们的家庭作业要坚持检查和辅导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成绩,除此以外还可以让他们练字,以此纠正他们习作中的不良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给本班学困生制定跟踪表,分析他们落后的原因,让他们自己制定进步的目标。

(三)加强指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对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鼓励他们和优秀的学生结对子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会学习。其中包括: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如何观察、记忆、比较、归纳;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制定计划、谋划解题策略及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它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是人生启蒙的也是终生的学校,因此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还影响一个人的终生。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争取家长的支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配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让家校合作成为促进学困生情感发展的摇篮,从外部因素上保证学困生良好的情感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第3篇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从小都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有的学生家长由于综合素质较差,无足以教育、指导孩子的学习,家长的言行对孩子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学生家长成天忙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有的父母性格暴躁,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耐心,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打就是骂;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孩子认为给父母讲了也没有用,因为他们也不懂,父母知识面的狭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有的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这些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家庭的孩子成为学困生的较多。

(2)缺乏沟通、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大多数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照管,他们更多的是管孩子的衣食住,而忽略了对孩子学习、品德方面的管理;有的学生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这些都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其实我们学困生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行为上的管束和学习方面的督促!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从我们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会的情况了解到:有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家长会却少于参加,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这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缺乏关心,与学校缺乏沟通,这样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教师管理缺乏家长有效配合的现象,造成了学生学习不认真,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下降,老师无能为力的状况。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老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方面: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心理状态等。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②教学水平低下,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③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④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⑤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敬畏感。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影响对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的网吧、游戏厅、电脑房对学生的诱惑;一些黄色的卡通画册、录像对学生的刺激;这些影响吞噬着学生纯洁的心灵,特别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有许多人读书不多,却每年都能挣回不少的钱,或有些靠不法手段成了“爆发户”;这些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不少家长也有同样的想法,对学生的学习听之任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学习动机低下,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甚至抄袭作业应付老师,厌学、不学、弃学等。

四、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

其表现为首先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在学习中,学困生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其次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

第三学生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考后更不注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使学习更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第4篇

由于各种原因, 在小学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生 (简称学困生) 。这些学生智力正常, 但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 厌学情绪强烈, 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 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一) 学科因素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 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例如, 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 这种抽象性使得数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 这对想象力差的学生有很大难度。数学的系统性强, 学习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 就产生了学习困难。

(二) 非智力因素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意志较为薄弱。

数学学困生往往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普遍对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兴趣, 求知欲不强, 学习意志薄弱, 特别对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困难很大。

2. 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习方法、策略是影响学业效果的又一因素。学困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忽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重要环节, 也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 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 因而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产生困难。

3.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 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 注意力涣散, 不求上进, 脱离集体生活, 厌学, 弃学等。

(三) 教学因素

1.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 忽视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讲得过多, 学生练得过少;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况, 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一些在知识理解上比较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学生渐渐成为学困生。

2. 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过高的要求加快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3. 作业设计不合理, 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来对待, 并且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作业有效度极低, 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教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基础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 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数学发展史, 介绍数学的最新成果和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新课引入时应尽量选取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有亲身感受的生活实例, 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 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1. 面向全体学生, 采取分层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差别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向所有学生提出同一要求, 将会出现“尖子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既能促进优等生能力的发展, 又能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跟踪反馈, 巩固提高。

有些学困生的心智水平与生理发展没有同步, 自控能力差, 意志薄弱, 情绪不稳定, 稍微放松要求, 学习就会掉队。因此, 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学困生, 对于他们存在的知识缺陷要反复训练, 直到他们正确掌握为止, 从而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重点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第5篇

——基于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实践

[摘 要]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困生的减少和教育转化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困生往往习惯性地被描述为“成绩差”、“能力差”,这种对于现象表面的粗略概括,严重忽视了对于学困生群体形成原因的个性化分析。近年来,笔者通过亲身的教学实践以及调查发现,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致使学困生出现的诸多因素中,学生的自身心理因素是形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心理的形成又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应当基于学困生的自身不良心理个体特征,通过师生的真诚沟通和有效的鼓励教育,克服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关键词] 学困生;小学数学;沟通;成因;对策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困生能否转化,是检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名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学校作为社会各类人才的培养机构,必须使每个学生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转化一名学困生生与培养一名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关注弱势群体,探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逐步提高数学学困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下文根据本人多年来在低年级数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个体能力素质的差异

个人能力素质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数学的思维障碍,不灵活,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有如下几点:

(1)理解能力差。数学学困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语句的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说的话,这一方面跟现在的老师与父母、长辈或者学前教育时幼儿园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年纪尚小,语言思维模式还不成熟导致的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这种常常被忽视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

(2)思考的表面性。由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

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3)过分依赖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没有形成完整、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低。而且过分的相信解题的经验,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4)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没有把握数学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2、个人在学习数学的心理上出现偏差,在学校教育中,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受挫,不能顺利进行,出现诸如学习动机低落,焦虑、紧张感强烈,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这样日积月累,愈演愈烈,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仅使他们摆脱不了学习困境,而且还影响他们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个人在学习数学的心理上出现偏差,导致在数学学习上出现许多非智力障碍,影响学习,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消极心理。学困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学业上的不理想,产生失望情绪,消极应付,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种消极心理一旦形成,对学生终身的学业都产生至关重要的消极影响。

(2)从众心理。学困生由于平时长期受老师同学帮助和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缺乏独立动手动脑思考的意识;作业和提问中很容易接受别人暗示,缺乏自主性,最终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3)焦虑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常担心来自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因此变得胆小孤僻,在学习中不能大胆的冲破阻力去设想、去探索、去克服困难,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客观情况做过分严重的估计,使自己在学习中常感到无名的恐惧。

(4)自卑心理。学困生由于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以致思想不能集中,影响正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过高的教学要求,超过了学困生心理接受能力,也会使其对学习悲观失望。

(5)厌学心理。学生与父母长辈一起生活的家庭,对父母正常的批评教育,由于受到长辈的袒护,使得孩子形成依赖被动的心理,缺乏社会性,造成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使之感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此外,随着近几年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隔代教育和只关心儿童温饱的“看护式”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转化学困生的数学教学对策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要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要研究如何让学校教育适应学困生,让学校教育促成学困生的转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对策:

1、以师爱感化学生

人们常说“爱是力量的源泉”。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本校学生父母外出工作较多这个现象,对学困生的父母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建立的个性化档案,对父母很少在家或者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的学困生投入更多的师爱。如为他们的生日送上小小的礼物,并给他们节日的祝福。在学习上,给学困生特别的关注,多为他们辅导功课,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父母般的关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触,从而点燃希望之火。

在曾经执教的学生中,有一名学困生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这名学生父母皆在外地工作,由爷爷照顾。他在学习成绩上并不理想,数学考试经常不及格。通过与他课后的谈话,我了解到,由于家庭因素的纷扰,让他无法专心与课堂,课后功课完成质量也不好。为了让他把更多精力和心思转移到学业上来,在他生日的时候,我给他写小贺卡给予鼓励,并经常用我的自行车送他回家,和他聊天。评改作业的时候,我给他写了更加细致详尽的评语,以让他根据我的引导,自己检查后重新改正。一年多的时间,他的数学成绩进步明显,平均能够达到80多分,而且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以前很少在课堂发言的他,现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收到他写给我的小明信片,表达了对我的感谢,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为他而自豪。

2、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和尊重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高度渴望被肯定。”而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是第四层次的需要,是第五种需要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需要的前提。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特别强调人性的基本需要是自尊、自我喜悦和自我欣赏,认为一个人有多少自信和自尊,他(她)便会有多少幸福,便会有多少成就。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有可怕的力量和得天独厚的机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他(她)的尊重带给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可以说是学生快乐的源泉,是学生不断努力和超越自我的源动力。

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设置一个宽容、兴奋、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多年来,在我的数学课上潜心手工制作或绘画的学生并不少见。学困生由于对周围的漠然,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非规范行为,但这些非规范行为常常蕴含着智慧的因素。老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对此,我从来不在课堂上大声训斥,而在课后找他们谈心。我首先肯定他们喜欢这些制作是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每节课的任务不同,数学是基础,应打好基础,再搞发明创造,作为学生应把手工制作放到第二课堂或课外去研究它。我曾经利用兴趣活动时间开展“个人成果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行”,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用真诚换真诚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 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 这真实地道出了真挚情感的重要。人对感情是十分敏感的,人们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欲想获得他人的真诚相待,首先就要真诚地对待别人。师生之间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想与学生真诚地沟通,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就需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诚的,这样才能够建立互信关系,师生心理距离才能逐渐减小,心灵的沟通才能实现,用真诚换真诚。只有用真诚关爱才能使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识的很多老教师总有这样一种感触,就是在若干年后依然和自己保持联系的学生,往往是当时班里最顽皮、最不听话的学生,当然可能是老师真诚地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生。究其原因,其实是老师的真诚打动了他们的心,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对老师情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克服以领导者自居的观念,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投入相结合,尊重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

4、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

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总是善于唤醒对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它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在集体活动中正面表现自己,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担任出墙报、当值日、收发作业、替老师发布消息等工作。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5、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当中,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1)让学生发现和享受数学的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

(2)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3)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学法交流。比如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吸取同学之间好的学习方法,请学习进步大的学生现身说法,同学会更感兴趣,容易接受。也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法。这样学困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良好沟通是师生深厚情感建立的基础,是双方彼此接纳的桥梁。沟通的效果首先与教师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是师生深入沟通的前提,即尊重、爱、真诚、欣赏。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学困生重拾信心,取得进步。

学困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下,逐步完善和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朝夕之功。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用宽厚之心、博爱之心、敏锐之心去理解研读学困生的心理。我们要通过个别谈话、个别家访、分片集中家长会等与家庭联系,还要联合社会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转化氛围。教师是转化学困生的主力军,要协调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学困生四者的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塑造起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7月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让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且收效甚微的工作。根据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学困生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较复杂的。除了少部分智力因素以外,大部分是由后天形成的。在这里,撇开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不谈,单从教育大环境及学校和教师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

1.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产生偏见,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或漠不关心,或讽刺挖苦,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像患病的人收到权威的判决书一样,对自己失去信

心,对学习失去动力。

2.学科教学技艺不够精湛,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钻研得不够透彻,或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合理、精当,致使课堂教学不能引人入胜,课堂效率低下,部分学生的思维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事实证明,许多学生就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位教师的课而厌恶这一学科,从而成为这一学科的学困生。

3.教师没有明察秋毫,及时补救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致使学困生在某一课时、某一章节的学习活动中,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而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以后的学习就会更加困难重重。

二、如何正确认识学困生

1.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由于成长环境、个性差异、认知水平以及后天努力的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在学业上的差异。即使是在学习成绩整体较强的班级,也会有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困生。我认为学困生只是一种相对的提法,是与班级中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教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学生相比,比较弱势的少部分群体。

2.学困生都是可以转化的

从几年的从教经验中我体会和观察到,学困生除了少部分学生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外,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正常,有的甚至智力超群。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学习上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缺少自信,或是主观懒惰、不思进取,所以造成成绩低下。长期的失败的打击以及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又加深了他们自暴自弃的情绪的蔓延。如此恶性循环,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3.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

(1)从学困生形成的因果关系来看,学困生的现状已经与其生活环境、生活态度、心理定势、行为习惯等有较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历年我所任教班级中的学困生的调查已经发现了那些懒惰、做事不认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所暴露出的种种缺陷。

(2)从教师的工作来看,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本身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育机制。其次,教师要针对班级内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个别谈心,集体帮扶,社会实践,竞赛,个别辅导等。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教学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困生身上,学困生的成绩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成绩也就提高了。然而,由于地域教育滞后、生源差、班级生数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许多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

1.教师要以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征服学困生

作为教师,除了具备爱心、责任心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钻研和领会教材,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系和美的因素,引领学生体会学科学习的快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始终充满生机,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师生互助式”教学。

2.做有心人,及时帮扶学困生

学困生的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知识链断

裂,漏洞较多。在备课时,我考虑最多的是某一个知识点哪些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可以掌握,哪些学生必须听老师讲解才能理解,哪些学生即使老师讲解以后也是不懂的。课前做好思想准备和安排,在什么时间,采取何种方式对需要帮扶的学困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3.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挖掘学困生潜能

努力开展多种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可以极大地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展各级各类兴趣、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反而更有利于促进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担负着不同寻常的重

任。我们要正确认识学困生,以积极、平和、宽容、严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尽最大努力给他们创造成长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黄海霞.浅谈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考试:教研版,2009(08).

[2]赵英利.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思考和探索[J].学苑教育,2009(07).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六中学)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第7篇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相关。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父母间的关系、家庭教育的取向决定了孩子性格取向。有些家庭中存在着家长对子女管教的态度和要求存在偏差, 对子女管理方法存在严重缺陷,本身家庭经济、家庭氛围不和谐等影响因素。

2. 自身因素。 (1)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上,有的学困生学习毫无计划;有的学困生对知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有的学困生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这样的学生往往每天的作业表现还可以, 但一到单元测验、综合考试就不行了;有的学困生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 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坚持学习。有些学困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甚至由于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控制自己把学习坚持下去。

3. 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满堂灌,在教学中启发导学不够, 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其对教师的教学配合得不够积极,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教师的教学着眼于知识讲授,教学缺少艺术性,导致学困生更加厌恶学习,最终放弃学习。 (2)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有些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老师所教的学科。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具有感情基础,人与人的感情是在相互交往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学困生来说,师生关系往往难以保持平衡。教师要想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应务必对此加以矫正。对学困生,教师要有爱心,要做到诲人不倦。学困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自己,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感情上的安慰和思想上的启迪时,才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在这种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师生关系,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困生厌学多是因为长期得到的是批评、指责,自尊心脆弱,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肯定而不是批评、指责。“让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学会的是谴责,让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的是自信,让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的是感激。”无论学习还是课堂表现,学困生只要有了进步,哪怕是作业认真完成,教师都要及时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给予肯定, 如在班级公开表扬,以短信形式给家长发贺信;或利用学校规章制度给予班级积分奖励,或颁发奖品、奖状。这样既让学困生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得到尊重、肯定,又增强了他们学习成功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第8篇

1.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上进心。大部分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 ,缺乏自信心。学困生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综合分析的能力较差。

2.外 部 原因 。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 ,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科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二、转化策略

1.教育 对 策 ———帮 助 学 困 生 克 服 心理 障碍 。

(1)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 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3)对于厌学的心理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 ,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 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要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

2.教 学 对 策 。

(1)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 ,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演练技能等 ,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2)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 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3)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于学困生,应按照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 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4)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课堂上存在的困难。常用的辅导方法有1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2学法辅导。学困生碰到困难就会怨恨自己“笨”,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所以要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那里得到学习方法指导;3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学困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要求其改正, 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第9篇

一、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教育有严重缺陷。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 完全忘记了“养不教, 父之过”的古训;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 就是严加管教, 大声训斥, 稍有过错, 便是责骂甚至体罚, 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 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 或夫妻不和闹离婚, 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 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

2.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 思想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 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 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许多事例还证明, 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几个或一伙不三不四的小青年, 这都说明了净化社会空气、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3.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在教学中以至整个学校生活中, 如果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 常常会给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和无法忍受的刺激, 导致严重的损失或后果。方法不当一般表现为教师的教育不公正, 批评不当,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态度粗暴, 经常训斥、辱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使学生惊慌失措, 丧失了对情感、对知识的感受性。

4.自身内因障碍。学困生在知识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 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大量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 而且往往在学习动机上还缺乏明确认识, 学习态度马马虎虎、学习行为懒懒散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二、转化策略

1.掌握学困生心理, 关爱、宽容学困生。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英语学困生之所以在学习上面临如此多的困难, 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 最终导致他们害怕学习英语, 裹足不前。不仅对自己失去信心, 还容易滋生消极、自卑的心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 渴望进步。在具体转化英语学困生的过程中, 教师将遇到很多困难和烦恼,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极大的耐心、决心和信心, 始终保持对他们深厚的爱, 经常不断地和他们促膝谈心, 了解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思想。而在学习上, 更应对他们加以具体的、耐心的指导, 及时地帮助他们, 使其和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其学习兴趣。 (1) 制订合适的目标, 激发内部动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困生的知识水平, 根据“最近发展区”制订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避免由于目标过高, 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即, 造成习得性无力感而放弃学习。最重要的还应让学生明白课堂所学的东西对他将来有什么用, 从而激发他内心想学的欲望, 有了“我想学”这个内部动机, 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奔向目标。 (2) 帮助学困生实现角色转换, 提高自我效能感。大多数学困生都经历过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 这导致了他们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失败者心态, 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导致自身内部动力机制的缺损, 最后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对于这种角色偏差, 学困生很难自己来纠正,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外部干预, 通过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 纠正角色偏差, 提高自我效能来提高其学习成绩。 (3)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信念。学困生由于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而丧失自信, 因此, 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动机激发途径。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 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第10篇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比较努力, 花费的时间也比普通的同学多, 然而效果却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 他们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 几乎所有的学困生记单词都是不管语音和构词法, 通常是死记硬背, 狂背一通。更可笑的是寥寥几个记住的单词, 居然还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此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所受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由家庭教育来完成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的层次比较低, 自身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比较有限, 因此很难对子女进行有效指导。更有甚者, 有的家长对孩子灌输“小学英语无所谓, 初中英语重新学”的错误思想, 长期接受这样教育熏陶的孩子, 英语学习随心所欲, 英语成绩自然很不理想。

3. 学校教育的因素。 部分小学英语老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上课仅仅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传统的听写、朗读、背诵等教学活动。枯燥的教学方法, 沉重的课业负担, 只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动机。也有部分教师对学困生采取不恰当的态度, 经常性地挖苦、嘲笑他们, 从而使学困生产生了消极、憎恨的情绪, 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1. 运用成功机制。 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有困难, 但他们不是什么都困难, 什么都落后。作为老师, 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在某一个时间取得一定的成绩, 尽管他们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 但是, 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 并充分肯定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 在同学们的喝采声中, 分享到取得成功的喜悦, 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困生在这种环境的鼓励、影响下, 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倡导以趣促学。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之一。成绩差的学生除了学习习惯不好外, 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 兴趣的培养, 对转化后进生尤其重要。在上课时, 我会非常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老师亲切的微笑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让学困生感觉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同时老师的课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轻松幽默的语言、生动有趣的简笔画、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等, 都能激发起学生对神奇、美妙的英语王国的向往。这样的课堂, 老师乐教, 学生乐学。实践证明, 只要将那些注意力不集中、习惯差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到最佳状态, 他们就会以积极、主动、愉快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3. 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经常捧着英语书反复诵读、强记单词, 一副埋头苦读的模样, 学习成绩却始终停滞不前。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 使学困生学会学习, 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困生怎样进行英语预习、复习, 怎样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 怎样培养自学的能力……只有当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他们才能学有成效, 才能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才能拥有将学习坚持到底的毅力。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第11篇

一、不用功型

学生学习不用功,主要原因有二:(1)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因此,要使学生用功学习,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人一生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其认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从而产生“我要学好”的愿望。其次,要通过行为训练来改变其不用功的习惯。培养学生意志力和用功学习的方法很多,在此仅举一例。比如好动贪玩型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行为训练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天把书包和书桌整理一遍并保持整洁;每天吃完晚饭后坐在书桌前什么事也不做,时间要逐日加长。若干天之后,他觉得空坐着无聊,便会拿出课本来。渐渐地,他就会养成静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了。

二、基础差型

学生基础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管什么原因,当务之急是要把基础知识补上来。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基础差的原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另一方面要在学习上多“优待”差生,多为差生开“小灶”。具体做法有:(1)让差生坐前面,便于教师随时提供指导;(2)让差生多回答问题,便于教师了解差生的学习狀况;(3)为差生多板演,多面批;(4)给差生多鼓励、多支持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议差生参加课外辅导(培训)班学习,把基础打牢。

三、方法不当型

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自然事倍功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毋庸置疑,预习、听课、作业、复习都是有诀窍的。掌握正确、恰当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总而言之,就是要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找窍门、有规律。笔者以为,学习必须是有计划的,而非随心所欲的。学习缺乏规律,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即抽风式学习和学习过度。抽风式学习指学习时间全由自己的情绪决定,心情好时,一口气学它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心情不好时,连着数日或一个星期都不摸一下书。换言之,就是“一曝十寒”。学习过度指的是有些学生学习过于用功,以至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形成学习焦虑,从而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涣散、头脑迟钝、神经衰弱等现象。教师发现学生有这两种学习情况,必须予以纠正。

四、生理缺陷型

这里的生理缺陷与弱智不同,主要是指学生某一方面先天不足而引起学习困难(比如偏科)的现象,这种情况通过特别训练是可以达到正常水平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阅读困难;(2)书写困难;(3)口语障碍;(4)计算困难,等等。

本文以计算困难为例,介绍几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水平。(1)排序练习。给学生一些大小、长短不一的物品,要求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2)拼图练习。给学生一些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图片要求他们拼出完整的图形。(3)数数练习。让学生借助算盘珠子或小棒来进行数数。(4)分类和归类练习。让学生把一堆东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类。(5)识别时间训练。要求学生回答出学校的作息时间,并能识别钟表时间。(6)计算技巧训练。包括对数位的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理解算术符号的含义等。

小议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第12篇

一、把脉心理, 辩证地看待学困生

林崇德教授说:“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要转变学困生, 首先要摸清他们的心理, 因为学困生的类型各种各样, 有丧失自信而恨的, 有条件优越而混的, 有自身欠缺而悔的, 有扭曲变态而毁的, 所以他们的心理也不尽相同。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 只是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容易被教师关注;而学困生的缺点则易于被教师放大, 看不到优点,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其实, 与优生相比, 学困生更需要理解与鼓励, 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应当纵向地看到, 学困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 即使不然, 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对学困生来说, 他们最害怕老师听到他们以前的情况后, 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因此, 教师必须打消学生的疑虑, 使他们能在新环境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 但是他们都有进步的愿望。作为教师, 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改正的契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一成不变的漠视、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自卑与消极。一些有这样那样毛病的孩子消除了精神负担, 看到了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 他们便会克服困难, 逐步改掉缺点, 做合格的好学生。

二、动之以情, 真情厚爱学困生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究其原因, 可以说是多方面, 其中有学生本身的因素, 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还有教育的失误。客观环境和人为的因素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 其结果就是他们的信心被吞噬, 上进的意志被削弱。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 他们的外表往往是一副傲慢骄横的样子, 内心却很自卑, 甚至自暴自弃;外表是一副对犯错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 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作为教师, 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爱学困生,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在别人对他们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 仍然能满怀信心和希望, 善于发现连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才能, 给予明确、肯定和扶植。那时, 他们所感受到的进步和喜悦, 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再激励因素。这种幸福是无以伦比的, 它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做出更大的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欣赏, 特别是学困生比较自卑, 更渴望信任。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应给其信任, 帮其树立信心;其次,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鼓励。他们也有可取之处, 比如爱劳动、爱活动、爱绘画、肯帮忙等。班级可以开展“我为同学找优点”活动, 让学生找别人的优点, 了解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增强自信心。

我们要接近学困生, 善于发现、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点, 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用之材, 要在学习上帮助学困生, 在课堂上要经常找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 请他们回答, 并多用欣赏的语言鼓励他们;也可结合学校进行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打分情况给他们加分, 以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在言语上要激励学困生, 经常说一些“你能行”“只要经过努力, 你就能做到”之类的话, 为他们加油。我们决不可盯着学生的缺点错误不放, 讽刺挖苦他们, 更不能作“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的定论。只要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赞扬代替批评,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以行导之, 合力感化学困生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困生的自尊心还强些, 因为他们存在自卑心理, 以为自己不好, 老师不喜欢他们。有的教师甚至往往过多注意到他们的缺点、短处, 而不注意肯定其长处和优点, 经常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常受到批评就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 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尊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教师对学困生不良行为的矫治, 重要的是改变教育方式, 我在工作中非常重视充分利用教育的所有积极因素, 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感化学困生的工作中, 教师的实际行为是无声的教育, 在一些情况下, 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 不如自己的一个实际行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好。这就是常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因此,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某些要求而自己却做不到, 这样的要求便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 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 与家长不断沟通, 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协助, 是十分必要的。对学困生, 应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 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 才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但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切忌“告状式”和“诉苦式”, 那样就可能形成师生之间再也无法逾越的鸿沟。如能推心置腹地和家长进行分析性的交流, 以学困生最精彩的表现作为家访交流的主题, 学困生就会觉得老师没有歧视他们、疏远他们, 慢慢地, 各方面的表现自然而然就会好转。

上一篇:发现与创造下一篇:情境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