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和路径范文

2024-07-27

策略和路径范文(精选12篇)

策略和路径 第1篇

当前很多农村学校, 不仅一般教职工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知识知之不多, 就是管理层也欠缺理性认识。为全面了解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构建内隐体系和开展外显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应在教职工中开展有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

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参观学习, 提高感性认识。可选派部分教师, 包括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有误解的教师, 外出参观学校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学校, 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 感受别人的优良成效, 然后将相关录像播放给全体教职工观看。二是理论学习, 提高理性认识。可实行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 除请专家开展讲座, 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也可通过网上下载、购买书籍等方式, 整理一系列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案例来培训教师;同时鼓励个人自学, 要求教职工利用各种渠道, 广泛学习相关知识, 达到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开展前的系统学习, 只是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好心理和知识基础。而这样的学习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持续学习, 以不断调适和整合师生行为, 使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探源溯流, 构建内隐价值体系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关涉三个维度:内隐价值体系构建、外显物质体系建设和外显行为体系建设。其中, 构建内隐价值体系是开展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关键。优秀的内隐价值体系是极具教育力, 让人咀义含精、望文亮眼的思想体系, 它必须容融“三化”、兼具“四性”, 同时意象鲜明、神魂突出。所谓“三化”, 即先进时代文化、优秀历史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所谓“四性”, 即先进性、人文性、创新性和独特性。所谓意象鲜明, 即要为学校精神文化找到一个标识物或图腾, 这个标识物或图腾要最能凸显学校的人文精髓。所谓神魂突出, 即学校精神文化不管内容多么丰厚, 必须有一个核心元素, 有一个核心灵魂, 从而对其余各层面起到统摄和引领作用。

1. 深入探源溯流, 确立神魂。

为体现独特性, 可从教育传统、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角度挖掘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元素。在这一系列工作中, 最难确定的是找寻承载学校精神特质的鲜明意象, 进而结合先进时代文化, 优秀历史文化、特色地域文化, 考物忖义, 由象生文, 提炼出学校文化的神魂。我校之所以将“井”确定为承载学校精神特质的最鲜明意象, 就是通过深入探源发现:以“井”为名的乡镇, 全市唯有金李井;金李井是川南远近闻名的井盐之乡, 现尚存部分盐井遗址;周围俱是绵延群山, 登高俯瞰, 学校恰似身处一巨大深井中;学校教育的传统似盐井一样源远流长, 厚积薄发……学校所处时空的任一文化意象, 都不具有“井”这样多维而深刻的人文意义和特色。

2. 反复征求意见, 形成体系。

我校经过数轮修改, 最终确立的价值体系包括: (1) 学校核心文化:井文化 (主涵十大精神) , 即文明、奉献、勤韧、善良、思索、礼法、俭朴、清正、博大、创新; (2) 学校核心精神:淡泊居井志五岳、宁静眺远思四维; (3) 办学核心思想:汲扬古井文化、弘立新学精神; (4) 学校形象定位:井中小学校、书香大学堂; (5) 学校师生特质:理想情怀、渊博文化、务实态度、求精作风; (6) 办学目标:办优质教育、育现代公民、树文化品牌、创县域名校; (7) 办学理念:素质教育为本、文化建设为根、提升质量为重、造福乡梓为荣; (8) 办学方略:以文化促发展、以科研强师资、以管理求质量、以特色树品; (9) 校训:掘井淘金、哺桃育李; (10) 校风:鉴井砺志、崇德弘文; (11) 教风:掬水濯苗、躬耕善教; (12) 学风:汲养若渴、勤勉乐学;等等。

因地制宜, 打造物质外显体系

1. 全面规划校园, 确立整体风格。

规划应立足于需要和可能, 按照“统一文化要求、考虑功能分区”的原则, 合理规划并调整布局和设施, 建设既统一协调又各区有别的物质文化氛围。鉴于农村学校普遍投入不足, 物质外显体系建设应因地制宜, 精打细算, 改造为主, 新建为辅。我校在规划和建设中, 为确立“井文化”的总体风格, 在布局上依托原有建筑, 进行了适当改建和增建, 形成了两横两纵的“井”字形框架;调整办公室、搬迁教室、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和操场, 将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了适当区隔;增建两面文化墙, 形成井文化主题长廊;改建集会主席台;增建学校新大门;在校园周遭遍植绿树, 校园内增建草坪和花坛, 全面绿化、美化、净化了校园。

2. 打造文化地标, 突显文化特色。

物质外显体系既要系统和谐, 又要层次分明, 突显亮点和特色。亮点就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地标, 就是将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特质以物化形式进行集中呈现, 从而以鲜明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师生, 强化对他们的感染和教育, 并以此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我校的文化地标就是文化墙。文化墙共两面, 建于教学区与办公区之间的校园核心区。一面镌建“十大井文化”, 以此构建学校文化地标的第一层级, 即展示核心文化追求;一面镌建校德育文化、教学文化、教研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的情况综述以及其地配套内容, 以此构建学校文化地标的第二层级, 即展示具体文化实践。

3. 规范视听呈现, 提升文化形象。

为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文气息, 有必要全面、具体设计学校的视觉、听觉等文化识别系统, 再分别进行美化和妆饰。我校对教学、办公、活动、生活四大功能区的主要视听系统进行了整体完善:一是从突显“井文化”的角度对楼宇和道路命名。二是从色彩、图标、饰物等方面, 由师生自行设计, 并利用当地农村常见的麦杆柳条、木刻垒石、布艺编织等, 对教室、会议室、办公室、食堂、寝室、卫生间、走廊、运动场、花台等进行了妆饰, 力求以简洁明快、系统规范的呈现方式, 突出“井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不同功能区的文化特色。三是重新设计校徽、校旗, 落实制度上墙, 统一办公室桌旗、门牌、胸牌、徽章、师生服饰、电脑屏显、电话、信箱、信封等的风格和标识, 创作了校歌, 改造了作息铃音, 力求全面具体呈现“井文化”的味道。

全力推动, 完善行为外显体系

行为外显体系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落脚点。精神文化要得以传承, 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办学行为, 融进师生的日常行为和精神风貌, 而这是一个不断整合完善的动态过程。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在内隐价值体系成型、物质外显体系推进的同时, 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为外显体系建设上, 着力构建与内隐价值相协调的办学行为, 打造符合学校文化要求的师生行为与精神风貌。而这需要在精神文化内隐价值的统领下, 通过加强学习宣传、强化制度建设、落实常规管理, 从而不断矫正师生行为, 提升师生自主管理水平, 在动态运行中不断整合完善。

1. 推进价值宣教, 务求深入人心。

精神文化内隐价值确立后, 要内化到师生思想和行为中, 还需系统的宣教。我校成立专门的学习实践“井文化”宣教团, 由学校相关领导担任宣教人员, 分若干主题宣讲“井文化”的内涵、要求和实施方略等, 做到每周一讲, 每讲一个主题。同时, 组织师生撰写了学习心得, 在学生中开展了“学习实践井文化, 为母校争光添彩”的征文活动及演讲比赛, 各班办了多期以学习实践“井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通过约两个月深入浅出的宣传教育, 全校领导、教师和初中学生基本明确了“井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中高年级小学生基本能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井文化”的内涵说出来, 这就为后续的文化契合在意识和理念上打下了扎实基础。

2. 民主审旧编新, 高效执行制度。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制度管理, 柔性文化形成的第一步要由刚性制度来推动。制度建设可分两步走。第一步, 民主制定制度。经过教师会讨论, 让所有人明确新的制度体系必须以新确立的文化价值作指导, 在此基础上可制定制度目录, 收集汇总相关制度逐一审查比对。接下来, 将新的制度体系再交教师会民主讨论, 吸收合理化建议后再行修订, 形成试用草案。第二步, 高效执行制度。在制度执行中, 要把严格执行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管理责任制与民主监督相结合, 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确保执行不搞形式赏罚分明。同时切实关心师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帮助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从而降低他们对制度执行的抵触情绪, 自觉遵守制度规定。遵守制度一旦成为自觉, 则行为文化得以成型。

3. 落实常规管理, 推动文化契合。

学校管理包罗万象, 有党务、德育、教学、教研、后勤、安全等方方面面, 还要与家长和社会各界协调好关系。无论哪一方面, 都要以内隐文化价值为统领, 适时设定新的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 统筹兼顾落实管理, 构建与学校文化价值相协调的科学人本管理模式, 以推动全方位的文化契合, 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尤其要牢牢把握德育、教学、教研等中心工作,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狠抓教育质量提升, 大力强化师生适应学校文化要求的自觉性, 全面促进师生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不断入轨上档, 进而形成既有统一风格又彰显师生个性的行为文化特色。

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第2篇

一、自我反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成长

1.反思与教师发展

波斯纳曾将教师的成长与其对自己经验的反思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在其有限的工作生涯中,随着时间的推延确实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但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经验并不一定意味着成长,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剖析和研究。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

2.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法:指教师以写教学日记的方式来促进其反思能力的发展。日记的内容通常包括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知、所做,并对为什么要做某事的原因进行反思,从中得出结论。教学反思日记不仅记录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事件,写日记的过程也是教师与自己进行对话,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

课堂教学自我反思: 列举出这节课的三个优点;

列举出要改变的三件事情:想如何改变?做法及其结果将有何不同? 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问题: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什么内容学得比较好?为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得不太好?为什么?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程度如何?课的内容有趣吗?我在将来如何完善此课? 关于教学过程的反思问题: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互动了多长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互动的效果如何?是否促进了学生对 所学内容的掌握?还有没有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我的提问是否有效?反馈是否恰当?我在课堂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激发的策略有效吗? 撰写教学案例:案例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遭遇一些对自己内心触动较大的教育教学事例,如果能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教育案例,就会帮助自己更好地反思。案例选择一定要有:真实性;典型性;价值性。

二、同事合作在与同事的对话中发展

1.教师合作的内涵

所谓教师合作,就是教师们为了改善学校教育实践,以自愿、平等的方式,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的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

2.教师合作的形式: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种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集体备课能将教师的个体创造性置于群体之中,变静止封闭为互动交流,变内耗为相助,通过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信息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发挥整体效益的目的,成为一条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良好途径。

同伴互导:教师同伴之间的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和评课也是教师合作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形式。西方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帮助教师把在职前教育阶段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合作教研: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们围绕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而进行的合作行动研究(在行动中,通过行动,为了行动而开展研究)。在教师们组成课题组、共同对教育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合作成为可能。课题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获得共同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为了共同的任务自发地走到一起来的,因而其兴趣和利益有着一致性;在课题组里,教师的人际关系相 对简单,大家平等协商,合作共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即使在课题组里也存在着课题负责人等领导者,但他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性质仍然是工作关系。具备了这几个核心要素,教师的合作就能顺利进行。

利用博客进行合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成为人们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博客在实践中最受欢迎和最有实效。教师博客(TBLOG)是教师们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内隐知识的显性化,并让教师团队共享知识、生成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博客,教师在“发表—回复—再发表—再回复”的循环往复中实现与包括同事在内的外界人员的广泛交流与对话,达到了有效管理个人知识、与同伴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解除职业孤独等多重专业发展的效果。

三、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共进

1.教学相长的内涵:学校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应该有机整合。

“教”必然能“知困”吗?不一定

如果教师只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授鱼),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渔),那么,教师就很难从自己的教学中认识自己的欠缺和问题。(“知困”与“教什么”有关联)

如果教师用机械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他们同样也不会看出自己教学的困境和缺陷。(“知困”与“怎样教”也有关系)

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发展动机、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等,那么,他们就会不愿意或无能力主动查漏补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如果在教学中缺乏心理安全和心理自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会处于一种消极、沉默的状态,即使教师拥有单方面的热情,也难以从学生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知困”与“师生二者各自的状态及其关系”相关联)“知困”然后一定能“自强”吗?不一定

现实中,很多教师虽然能认识到自身发展和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病,但他们接下来却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没有改进教学的实际行动。这主要表现为:

缺乏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无法针对自己发展中的问题,做出合理判断和科学决策,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缺乏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内在动机,对教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致使教学中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缺少解决教学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知困”未必能够“自强”,“知困”只是“自强”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自强”既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解摆脱教学困境的责任感、动机、能力等素质,也需要外部条件和环境作为支撑。

“教学相长”并非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现代教师发展研究也已经向我们揭示了,教师发展并不是直线的,教师发展历程中存在“停滞”现象,甚至是“倒退”的情况,因此,“教”然后未必“知困”,“知困”然后未必能够自强。因此,我们不应将“教学相长”理解为教师无需努力就可实现的状态,而应将其理解为教师主体应有的一种理想追求。

教学相长中的“教学”是有条件的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雅斯贝尔斯:“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

金生鈜:“师生交往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启迪的影响。”

2、师生对话与教师发展 学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为教师发展提供契机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源之一(精神报酬)师生对话使可以教师在学生的视界中重新认识自己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可以通过发现儿童从而进一步重新认识自我,实现对“主体自我”的新发现。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以儿童为“镜子”,在发现学生中发现自我:发现学生的美好与天真,从而发现自己的活泼与热情;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发现自己教育教学的得失;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喜爱与不满,从而发现自己的人格个性与品质特征;发现学生所做出的每一件令你所惊奇的事,从而发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创造性;发现学生的喜怒哀乐,从而发现自己教育行为的适宜性。

3.实现教学相长的策略:

(1)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能力。

对于终身学习来说,自主学习与发展是核心。自主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目的层面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二是过程或手段层面上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实践,很难期望有自主性的形成和发展。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要强化主动思维,在学习技能上强化自学、自评、自控。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一旦被培养起来,就会成为教师发展的催化因素。要让学生敢于并且能够提出问题,老师也要提出有挑战性、有高峰可攀、有未知东西待开发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接受提问,共同求解问题,从中得到合作感、互动感、成就感。

(2)选择多向交流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所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只有第四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的创造 力。

(3)营造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有三个等级:最低级的是服从关系:靠纪律约束学生,使之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或用取消考试资格、不能毕业来管制。中间等级的是认同关系:凭教师自己渊博的知识,人格的魅力,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像崇拜影星、球星一样崇拜老师,把上课当作享受。最高的等级是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双方互相成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人才智慧的资源。这种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技巧,善于与学生一道探索;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智慧资源中的闪光点,设法让学生对教师的创新有来自他们创新的回冲力。

策略和路径 第3篇

当前,我国中小货代企业业务结构较为单一,仍以港前代拖代报业务为主,在货运量减少而同行企业增多的背景下,中小货代企业想要生存发展除了想办法抢占份额很小的CIF预付货市场外,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国际化经营来挤入FOB指定货市场和国外“门到门”交货市场。本文从我国对中小货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分析入手,主要探讨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合理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中小货代企业的业务开展。

二、中小货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国际化经营是为货主提供全球“门到门”物流服务的唯一方式

近十年来,国际贸易中货物跨境交付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管是在中国与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的一般贸易中,还是跨国企业分公司之间的加工贸易中,抑或在一些援助物资的跨国交付中,DAP 或EXW方式交付货物的做法因其高效便捷的优势正日益受到货主们的青睐,因而在实践中得以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出口中使用DAP方式,还是进口中使用EXW方式,货代企业要完成货主的“门到门”运输委托,都必须与国外的代理、船公司、报关行以及车队等进行密切的联系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整票货物的全程运输,而这就是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国际化经营是内外联动,实现规模效应并降低经营成本的关键手段

内外联动是指通过国际化经营,中小货代企业既可以为已有的国内客户提供国外“门到门”交货和EXW进口的增值服务,同时又可以通过国内客户的引荐,从其国外收货人处承揽FOB 指定货业务;反过来,通过国际业务的开展,货代企业也可以因势利导顺便承接国内发货人的港前拖车报关业务。另一方面,在国际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为对冲相互间的账款,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作为对另一方业务支持的回报,代理之间相互交换业务的情况也较为常见。通过内外联动式的国际化经营,不管是由内向外还是由外向内,或者是代理之间的业务交换,都将增加企业的业务量,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从而使得中小货代企业在与其供应商的议价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规模效应的放大与强化,无疑将使中小货代企业在与车队、船代、船公司、报关行等供应商的合作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降低总体的经营成本。

(三)国际化经营是应对竞争,寻找业务发展新空间的主要方向

当前我国中小货代企业的业务结构非常单一,业务技术要求不高,资金和市场准入门槛也较低,货代企业主要依靠价格和关系兜揽业务,因此削价竞销、无序竞争等现象日趋严重。少数理念较为超前的货代企业,依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规模优势,虽然已在内拖业务方面尝试运用内支码头、陆改水、无水港等现代集疏体系来降低物流成本,但绝大多数货代企业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和传统线路为货主提供没有任何差异性的内拖服务。有时为了方便各个出运环节的无缝衔接,规避车、船脱节的责任,发货人也会顺便把代拖代报业务交给指定货代来操作,这样又使得部分港前业务流向了国外指定的货代。由此,通过国际化经营来积极开拓 FOB出口指定货业务、出口退运业务、EXW 和FOB进口业务已成为中小货代企业寻求业务发展新空间的主要方向。

(四)国际化经营是向货代产业价值链中后段延伸的必由之路

从中微观角度来看,货代行业也有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其大致可分为三段,即前段、中段和后段。前段一般是指港前或场站前业务,通常以代办商检、报关和拖车为其核心业务;中段一般是指跨国运输这一段,既包括国际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等单种方式的运输,也包括不同方式的联合运输;后段则指货物到达目的国港口、机场或车站后,首先在当地办妥货物的(过境)清关手续,然后将货物送交至收货人指定地点的业务行为。前段业务由于内容单一、操作简单,所以市场价格非常透明,因而业务的附加值和利润也较低。中段业务的开展不仅需要对各种运输方式的特征、路径和运价波动规律非常熟悉,而且还要对同一运输方式中不同承运人的优劣势进行全面了解,有时候还需要对各种不同运输方式进行合理巧妙的搭配以将货物高效、经济、快捷地送交收货人。后段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货代企业建立一个完善可靠的全球代理网络,然后具体到每一票业务,从运输单证制作、预报发送到换单接货、清关送货都需要和国外代理进行密切配合,使每个环节都认真落实才能确保整个流程顺畅开展。中小货代企业要向利润更高的价值链中下段拓展,开展国际化经营是其必经之路。

三、中小货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分析

(一)筹建路径

1.成立海外业务部门。海外业务部是货代企业具体负责开发并从事国际业务的主管部门,同时也是执行部门。货代企业要实现国际化经营,首先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业务或海外业务部,然后招聘外语基础好、擅长交流与沟通并了解货代业务操作流程的专业人员若干名。海外业务部的相关人员之间应根据各自的能力和专长进行适当的分工,业务员通常可以按照区域或航线来划分各自的主攻市场,同时可以配上若干名业务助理或客服人员。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部门员工的积极开拓以及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起一套完整的流程监管机制、业务激励机制与风险防控机制。

2.申请NVOCC资格。在国际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货代将以独立承运人的身份负责全程运输并向货主签发提单,应此必须首先向有关部门获得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的资格,即NVOCC资格。其具体的申请流程包括:(1)向交通部报送相关资料并提出提单格式登记申请;(2)将申请材料抄报省交通厅,申请材料包括:NVOCC申请书、可行性分析报告、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提单格式样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无船承运业务保证金(80万)已交存的银行凭证复印件,或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保证金责任保险单副本;(3)省交通厅在收到申请材料后开始正式受理,通常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意见并转报交通部登记;(4)交通部收到完整有效申请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办理《无船承运业务资格登记证书》,并在相关专业网站或专业刊物上公告申请者名单;(5)取得交通部签发的《无船承运业务资格登记证书》正副本原件后,再凭证书到工商、税务、海关、外管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即可正式开张营业。endprint

3.建立全球代理网络。全球代理网络是货代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根本途径和必然渠道。哪怕是实力再强大的跨国物流巨头,要在世界任何一个港口都建立自己的分公司是不太可能,也是不太现实的。况且,在很多当地资源和渠道的掌控上,外资货代公司往往无法与本土货代公司相抗衡,所以跨国物流大公司也会经常在某些港口或内陆点选择与当地货代公司进行合作,而将自己的分公司只作为一个联络和服务窗口来使用。对于中小货代企业来说,由于资金、人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在全球各国建立自己的分公司就更加不可能了,所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各国的同行逐步起相互间的代理关系。中小货代企业建立全球代理网络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向各国的货代协会或直接向国际货代协会(FIATA)寻求帮助,让协会组织来推荐一些优质的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一些在贸易转口地区货代的推介,直接借用他们的全球代理网络来建立起自己的网络。

4.加入国际货运联盟。对于中小货代企业来说,通过加入国际货运联盟来建立自己的代理网络,也不失为一个快速有效的良策。而且,货运联盟通常都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运营、推广和监管制度,与联盟内部的代理之间开展业务在收付款安全、资金结算便利、争端纠纷解决等方面都能得到联盟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但加入货运联盟,需要缴纳一定的会员费,通常每年在人民币3万元左右。当前国际货代市场上,形形色色各类货运联盟和货代组织的数量不少,有纯盈利性的(如WCA)和半官方性(如FIATA)的,有综合性的(如CCA)和专业性(IATA)的,有开放型的和半封闭型的,也有会员规模小的和会员数量庞大的。总之,中小货代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业务发展需要,来酌情选择加入一个或若干个知名度较高、口碑较好的国际货运联盟或组织。

(二)业务路径

1.国内业务的延伸和增值服务。中小货代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最初动机,都源于已有国内客户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国外“门到门”交付或接收货物的物流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收发货人在不同贸易方式中对“一站式”全球物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必然会“倒逼”货代企业通过提供境外门点交接货等增值服务来满足已有国内客户的惯性需求。对于初涉国际化经营的货代企业来说,为国内客户提供DAP出口交货或EXW进口接货等增值服务,是其对国内现有业务的自然延伸和有机衔接。对于缺乏经验和实力的中小货代企业来说,通过初级形态的国际化经营,来为现有客户提供简单的门点交接服务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在这样的业务中,中小货代企业是作为发包方把业务交给国外代理做的,所以在服务价格、账款结算等方面均享有一定的谈判主动权,而相反对自身的约价和服务能力则没有太高的要求。

2.国外FOB 指定货业务的承揽。中小货代企业在经历一些门到门延伸增值业务的实践操作后,如果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则可酌情开始FOB 指定货业务的开发,但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要有较为可靠的全球代理网络已经基本建立;(2)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已基本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3)与一些主要的实际承运人(包括船公司、航空公司和铁路公司)已具备一定的签约议价能力。在开发国外FOB指定货业务时,中小货代企业通常可以锁定两类目标客户:一是开发直客,即直接开发国外的收货人、买家或进口商;二是开发同行,即通过向国外的同行或代理销售运价和服务,来获取代理的指定货业务。直客的业务如果开发成功,一般忠诚度较高,而对价格的敏感度不是很高;同行的业务开发则相反,一般对代理的议价和服务能力要求较高,但忠诚度相对较低,业务很难稳固发展。

3.国外市场的直接开发。国外市场的直接开发是指货代企业通过在国外目标市场投资开办分公司,在当地直接开展营销活动以获取业务的做法,这是一种较高形态的国际化经营。货代企业在选择国外分公司的设立区位时,一般要考虑目标市场国的贸易软硬环境以及与我国双向贸易的发货量或箱量情况,如果要前瞻性地进行战略布点,则可以考虑跟着全球产业梯度转移的节奏和趋势来挑选最佳投资区位。在设立子公司之前,中小货代企业一般只能借力于市场国当地的货代企业,来间接、被动地开发业务。而在设立子公司之后,中小货代企业就能与东道国当地的货代企业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直接、主动地向收货人展开营销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避开通过当地代理开发而带来的利润瓜分,而且可以为收货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本土化服务,有利于更好地巩固既有的业务关系。

四、中小货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策略思考

(一)先优后劣

价格和服务是货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两大法宝。价格是打开业务渠道的敲门砖,而服务则是巩固业务关系的粘合剂。在开发业务的过程中,不管是针对直客还是同行,货代企业向对方销售的首先是运输和服务的价格,只有价格具有吸引力,销售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国际化业务的开展首先要求货代企业具有较强的与实际承运人进行磋商议价和约价的能力。但是对于中小货代企业来说,囿于实力与箱量的限制,要在全航线,或在海、陆、空等所有运输方式中都获得较强的价格优势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较为可行的策略是,中小货代企业应集中精力和资源,把某一条或若干条主推航线的价格和服务做到具有一定优势的水平,然后从这些航线的沿途市场入手着力营销和推广,在取得一定的成效并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时,再转向开发别的航线及沿途市场。

(二)先多后少

在货代业务的操作实践中,不管是一票多箱还是一票单箱,对于货代企业来说,因为每票业务的操作与管理等间接成本是差不多的,所以一票业务中箱量越大,每个箱子平均分摊的成本或边际成本就越少,从而每个箱子的利润就越高,反之若一票业务的箱量越少,则每个箱子的平均成本就越高从而利润也就越少。基于这样的事实,中小货代企业在开发国际业务的过程中,务必采取大客户战略和大市场战略,即应将公司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集中起来,优先用于开发单票业务发货量相对较多的客户和市场。具体来说,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中小货代企业应首先从开发收发货量或箱量相对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入手;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口岸或城市,应优先从货物吞吐量相对较多的口岸或城市入手;而对于同一口岸或城市的不同客户,则应优先从开发收发货量相对较大的客户入手,甚至对于同一客户的不同类产品,也应优先从开发其泡货、大件物品或项目物资类货物的业务入手。endprint

(三)先易后难

对于初涉国际业务的中小货代企业来说,应先从较容易开发的客户、市场和业务模式入手进行开发,在积累一些经验和技巧后,再尝试开发难度较高的客户、市场和业务模式,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快速提升经营业绩,而且有利于鼓舞士气,增强企业开发国际业务的信心。一般来说,与国外代理进行合作时,不管是价格磋商方面,还是操作安排方面,“给予型”的业务要比“承揽型”的业务好做一些。在全球代理网络基本建成后,中小货代企业应首先积极主动地从国内客户处承揽国外DAP门到门交付服务,然后把国外段业务主动给予将来有较大合作潜力的国外同行。通常同一地区的国外代理数量较多,如果这些代理的价格、服务和能力相差不多,则中小货代企业应优先选择与那些在将来有可能与自己互换业务的代理进行合作。如果暂时无法找到能直接互换业务的代理,则应优先选择与那些将来还有可能进行多方交叉互换业务的代理进行合作。当前FOB指定货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有些航线价格非常透明,具有相同议价和服务能力的代理也较多,所以仅仅依靠价格来获取业务已较为困难,而如果能用互换业务去交换,则往往能较为容易地承揽到国外同行的业务。

(四)先老后新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中小货代企业与其盲目地花很多精力开发新客户,还不如先对现有的老客户进行深耕开发,因为老客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彼此都有较强的默契度和信任感,所以开发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对于直客型老客户,中小货代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增值服务,譬如信用调查、推荐客户、代收货款、监装货物、代付定金、推荐供货商、运价资询等来巩固双方关系,并进一步提升客户的依赖度和信任度,从而为成功开发其潜在的DAP出口交货、EXW进口提货以及FOB 订舱代办业务打好基础。对于货代类同行客户,中小货代企业则可以为老客户提供SALES LEADS、新的优势价格、新的航线与运输方式、新的物流方案设计等,协助国外代理一起开发FOB指定货业务,然后共享双方合作开发市场所带来的成果。另外,中小货代企业也可以通过为国外老客户提供一些个性化、人情化的增值服务,譬如代订机票客房、安排旅程接待、甚至一些生活便利服务,来巩固和老客户的关系,并赢得他们更多的业务。

(五)先代理后客户

在以国内为基地进行开发时,中小货代企业应优先开发国外代理而并非直接客户,其原因是:一方面客户通常对服务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有较高的要求,而中小货代企业通常无法在当地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以只能借助于国外代理来间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直接开发客户还涉及到运费的支付问题,国外收货人一般不敢给货代企业直接支付运费,国内货代企业也不敢先垫付运费,除非发货人愿意接受HB/L,然后国内货代企业凭预付MB/L向国外收货人索取运费,但这样又会给收货人换单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在中小货代企业与国外代理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如贸然将国外客户交给代理来开发或维护,则国外代理有可能将客户业务接走后,又将海运业务委托指定给其原有的合作伙伴,从而使货代企业面临既失去客户又无法接到业务的困境。因此,除非中小货代企业与国外直客的关系非常牢靠,否则在国外设立子公司之前,不妨先将重点放在国外代理的开发上,等到与国外代理建立起稳固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之后,再考虑与国外代理合作开发直接客户。

策略和路径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推动路径

一、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与20 世纪60 年代创立,开辟了人类生产力研究的新领域。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人力资本存在区别于传统资本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式有别于传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在两个方面改变了资本的经济作用。该理论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人的劳动能力的集合,建立了相应的测度模型,是教育基础论的主要理论支撑。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地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非均衡发展理论就是源于对这一问题的解释而产生的,最初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地区与国家的相似性,使得该理论在地区开发与规划时,经常被引用和借鉴,而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优势部门和优势产业,提倡把资源投资于经济效益高的产业。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依托。因此,高等教育是实现地区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

(三)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最早由格申克龙提出,该理论认为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有着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是先发国家所不具备的,后发国家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赶超。但是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性而非现实性的优势,不会自动显现,需要后发国家具备一定条件才能被挖掘出来,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才能最终实现赶超。我国学者在引进该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后发优势驱动假说,指出后发地区可以通过引进、模仿和学习获得后发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获得需要通过后发地区的自身努力,积极创造吸收条件,才能变为现实。

二、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不论是部属重点高校还是省属、市属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都是其基本职能。高校的人才培养可以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高校的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类型的在职教育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适用性的人才又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一些地方性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更为明显。部分高校还采取了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打造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高校的科学研发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进企业的发展模式。当今企业的竞争是创新力的竞争,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阵地之一可以为企业带来智力资源,推动企业的创新进程,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三、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拉效应

充裕的内部需求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对地方经济的需求拉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效应,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直接消费,高校的消费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交通、学习和文化等方面,这些需求构成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位学生的年消费约为2.5 万元左右,每位教师的年消费约为4.5 万元左右,一所1.5 万名学生的高校每年的消费总需求约为4.7 亿元左右。这一庞大需求可以很好地拉动地区服务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高校的消费需求会拉动服务业就业岗位的产生,这属于间接拉动。高校的消费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存在大量的精神需求,会促使一个地区服务业的转型和多样化化发展,最终拉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地方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高校之间也存在差异,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会因所在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以江苏北部(苏北)为例探讨地方高校推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偏弱

目前,苏北5 市共有本科高校12 所,仅占全省本科高校数量的1/5。其中部属高校1 所,军事院校两所,其他均为普通省属高校。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状态,徐州共有6所,占50%,连云港和宿迁各有1 所,淮安和盐城各有两所,而且多数是2000 年后的新升本科院校,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偏弱。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基础研究为主,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原始创新,增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地方性高校由于自身能力方面的限制,缺少一些科研领军人才,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多以应用性为主,基础研究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在自主专利的授权量少,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产业化率低。除此之外,苏北高校师资力量也偏弱,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博士化率、国际化率距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都造成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力量偏弱。

(二)高校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定位不相协调

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而忽视了地方政府对高校发展的支持,否则高校将失去发展动力,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就无法实现。高校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地方政府的需求不协调。苏北属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寻求特色、发挥后发优势,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提供实际应用方面的人才和技术,然而许多高校的发展定位却是综合性大学,不能有效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第二,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认知存在偏差。地方政府对当地高校的认知不够全面,支持力度较低。第三,高校与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沟通机制和平台。

(三)高校与地方企业缺乏良好互动

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良好互动是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良好保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高校与地方企业间却未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原因有三:其一,高校与地方企业间沟通不畅、缺少良性沟通机制,使得双方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未能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优势,高校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企业对高校各方面的服务能力也不了解,最终造成双方合作的缺失。其二,企业不相信本地高校的服务能力。苏北地区的高校多是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由于惯性思维对本地高校的服务能力产生怀疑。企业在寻求高校合作是,存在高攀倾向,宁愿花费更多成本选择著名高校也不愿以低成本选择本地高校,从而制约了许多有地方特色、有发展抱负的地方高校的发展。其三,地方高校缺乏服务地方的强力机制。

五、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效果的策略

(一)创设高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外部环境

地方政府应转变对本地高校的偏见,正确认识本地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杠杆支持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根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特点,地方政府应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各项政策,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协调好地方高校、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鼓励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重新审视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落实相关政策和项目。建立政府与高校的互动机制,加强地方高校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建立有效的联系渠道,促进高校充分发挥为地方建设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间的互通有无

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是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各地要依据本地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发挥其科研优势,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创办科技型校办企业;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创办并利用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完善内部科研机制,鼓励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发挥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另一方面,企业也积极主动寻求本地高校的科研和人才支持。

(三)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原因,服务地方能力相较于重点高校偏弱。不可否认,由于平台、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能力普遍偏弱。要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高校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首先,创建并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的作用。地方高校可以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状况创建优势学科,运用优势学科与地方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服务地方的优势作用。其次,整合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布局,以适应地方需求。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包含诸多学科专业,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地方高校可以遵循教育规律对相关学科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力,进而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再者,地方高校还应优化内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与科研共同服务社会。教学与科研对许多高校和教师来说是一对矛盾,毕竟精力和资源有限,教学与科研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孔凡柱,赵莉.推进地方高校企业科技贡献的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5,(9).

老字号:品牌转型的路径与策略 第5篇

 

老字号:品牌转型的路径与策略

 

目前,老字号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范围,受到国家保护和政策支持。老字号具有很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但是,老字号不是文物和遗迹,它是一种经济活动实体,必然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要使老字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必须促使其向现代品牌转型。

一、品牌转型的路径选择    不少老字号经过长期的经营磨砺,形成了特殊的工艺、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良好的诚信传统和独树一帜的经营文化特色。如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胡庆余堂的“戒欺”匾,六必居“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六必须”戒条,吴裕泰的“自采、自窨、自拼”“三自经”,内联升的《履中备载》等,都是老字号的看家法宝。但是,多数老字号生产不规范,传统工艺不能与现代技术对接;经营超稳定,目标市场狭小;传播手段落后;形象老化,缺少活力与尊贵感,不能产生现代品牌应有的市场效应。

老字号向现代品牌的转型,需要根据自身业已形成的优势资源和短板,寻求合理的路径,以扬长避短,在与新兴品牌的竞争中获得文化优势。

品牌战略选择

1.倚老卖老。利用传统技艺服务于高端市场,适合于仍然具有核心能力和一定消费人群的老字号,选择这一路径的老字号需要独特的核心技能、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内涵、消费能力强的高端市场、既能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又能体现稀缺性的产品规模。部分不拥有核心技术但是在声誉影响方面仍具有号召力的老字号也适合走这条道路。如具有收藏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品,如珐琅的生产,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一得阁墨汁等,都是老字号拥有的特有资源,新兴企业不会也无法涉足这种需要长期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的传统领域,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老字号的优势,进行开发和复兴。虽然这部分市场规模有限,但是满足传统企业的生存和适当规模的发展应是不成问题的。

2.倚老带新。利用传统产品和高端品牌形象,辐射新的产品和消费市场,适用于仍具有核心能力的老字号。实施这种战略的老字号需要拥有能够服务于相关市场的核心技术能力,其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新的市场延伸提供有力的形象支持。由于老字号在拓展新市场方面缺乏资本实力,因此可以利用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的方式共同经营,但老字号由于在核心能力和品牌方面的优势,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老字号虽然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但是在食品、餐饮、茶叶等仍然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领域,虽然其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已经与时代有所脱离,但是其产品的品质和核心工艺仍然为消费者认同,为其开发衍生产品提供了基础。如张一元的茶饮料,便可依靠张一元在茶叶领域的良好口碑和技术优势,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倚老卖新。利用老字号历史积累和品牌联想进入新的事业领域,适合于已经丧失核心技术和原有消费市场的老字号,

其战略的核心是使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最大化,利用普通企业无法替代的历史感和传奇性打动消费者。在采用这一战略时,由于企业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基本丧失继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入合作者共同经营,并予以对方主导权,但是需要注意对品牌形象的维护。

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单纯的产品感受之外,还很大程度上受到品牌认知的影响,老字号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品牌联想,为老字号进入新的领域提供了基础,相对于完全新兴的品牌,老字号进入新的产品领域所需成本将会更少。在这方面法国爱马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

品牌延伸关注点

实施上述倚老带新和倚老卖新两种战略,涉及品牌延伸问题,因此需要关注:

1.适度的规模化。追求现代品牌的规模效应,突破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规模,通过加大科技含量,规范技术生产流程,扩大规模,发挥连锁优势。当然,不宜盲目求大。因为多数老字号经营虽有特色,但大生产技术基础较差,市场也有限,一时盲目求大,则会欲速不达。老字号应追求品牌个性化基础上的较高的目标市场占有率。

2.谨慎的多元化。老字号在向现代品牌转换过程中,应在洞悉市场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在老字号的商标旗帜下,通过必要的具体品牌延伸,实行多元化经营探索,以实现企业进化、转型或扩大市场。但老字号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跨越是生死 ,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因此应十分慎重。

有必要进行具体品牌延伸时,要对核心能力有客观认识;延伸品牌要准确定位,强化与核心品牌的关联度;坚持品牌理念的一致性,不要与核心品牌的核心价值相抵触、相冲突;延伸品牌的产品质量、服务应与核心产品相一致;延伸要考虑自身资源、推广能力限制,尤其不能随便进行品牌输出、委托、吸收加盟,应对延伸品牌进行严格管理。

3.积极的国际化。真正的品牌是国际化概念,老字号要向现代品牌转型必过国际关。老字号应在不断放大自身文化含量的同时,在技术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资源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上下功夫,使老字号品牌既是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简单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又不失中国文化风格。

市场定位选择

与上述品牌战略相联系,老字号品牌市场定位主要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

1.大众化市场定位。一些企业跟随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适应性地变化自身的经营和生产模式,始终跟随主流消费人群,作为社会主流消费品而存在。如可口可乐针对不同时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推出不同的广告诉求,保证可口可乐始终作为社会主流的饮品所存在。

2.高端化市场定位。一些企业由于规模化生产能力有限,在大众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则依靠传统品牌和文化内涵优势,切入高端市场,规模虽小,但是利润率很高,始终保持对社会发展风向的引导作用,如LV、爱马仕就属此类。

会展营销策略的优化路径 第6篇

1.会展业能够提高城市的形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十分注重发展城市的会展业,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对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很多城市都对举办会展业情有独钟,积极挖掘当地的特色产品以及旅游景点,各类型会展的开展不仅能够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能够为各大企业展示产品、交流技术,对于扩大贸易以及市场意义重大。如今,会展业在各个城市得到了许多客商以及企业的青睐与认同,哈尔滨举办的哈洽会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赏,为拉动哈尔滨的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会展业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2.会展业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

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对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会展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个城市如若举办会展业,其拉动效应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注重发展会展业,可以说会展业已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会展业作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是一种高收益、低成本以及无污染的产业,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二、 会展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

研究現状表明,如今我国很多城市中都存在着会展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会展教育中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二是会展主办方在会展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管理者以及策划人员,三是政府部门缺乏会展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四是会展公司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项目策划经理、秘书、策划人员等等。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将不利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鉴于此,城市在发展会展业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会展方式单一、营销手段简单

会展业是朝阳产业,对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会展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像旅游业、餐饮业以及交通业等相关的产业。然而,当前的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的会展业比较注重参展商以及组展商的合作,此种形式比较单一,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其他产业的有机配合,以致于造成了会展方式单一、营销手段简单的现状。

三、 会展营销策略的优化路径

1.品牌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注重发展壮大企业的品牌,对于广大的企业而言,品牌已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各大企业应意识到会展水平的提升,必须依靠企业的品牌,只要有了知名的品牌,企业的长期发展才有了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应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合本区域内的特色,打造具有当地民风色彩的会展品牌,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践,形成品牌营销特色。

2.网络营销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营销已成为了当前十分盛行的一种营销策略,而且网络营销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的壮大。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很多情况下会展商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的反映他们的会展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流与共享。网络营销还能够预定展位,通过网络及时的给广大客户做出相应的回应,以求最快速度满足客户的回应与需求。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营销能够通过网络的及时性与共享性合理的组织参展商,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市场定位策略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国内外的会展研究表明,突出特色,体现目标已成为了会展营销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标市场竞争营销策略在当前十分普及,目标市场就是企业产品与劳务的消费对象。新形势下,各大企业在举办展会时,应选择合理的目标市场,明确企业应该为哪一类客户服务,有针对性的进行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总而言之,市场定位策略也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会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会展营销策略的运用有着直接的联系。会展营销策略合理、恰当,会展就能够很好的宣传自身的产品,尤其是具有特殊服务的产品。如今,会展营销在很多城市都十分盛行,会展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讲求会展营销技巧,不断创新会展营销策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策略和路径 第7篇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被广泛应用;让学生学会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落到实处, 需要通过哪些载体,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调动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呢?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背景。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大量的数学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 这就为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 例如,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与和、差、平均有关的事例, 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等数学知识, 提供实际的背景材料。 因而,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引入新知识, 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示范。

二、探寻自得, 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

现实的世界存在形式千姿百态, 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者读出它的数学表现形式, 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 发现数学现象, 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 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 教学“生活中的估算———坐车的估算”这一数学问题时, 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思路, 激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 自行探究, 解决问题。

例:秋游时, 老师联系了5辆中型客车, 每辆车可以坐44人, 而全年段有235人, 你们认为够吗?

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生1:我觉得不够。 235的近似数取240, 44的近似数取40, 因为235÷44≈6 (辆) , 要6辆车子才可以。 现在只有5辆, 所以不够。

生2:我认为够了。235的近似数取200, 235÷44≈5 (辆) 。

生3: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不能把后面的尾数直接去掉, 应该向前面进一。

生4: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保留整十数。

师:被除数到底要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 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这个问题, 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答:生1说的那种。

师:也就是说, 被除数取近似数时, 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这个例子中, 教师能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课堂氛围, 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坐车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从数学的角度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

三、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 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 并介绍给学生, 或者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 并互相交流。 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与水费、电费、出租车收费、停车费等有关的数学事实 (如车费与行驶路程、停车场停车时间与停车费用、电费水费的收费标准与缴费金额的产生等) 。

四、回归生活,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机会。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后, 可以联系生活, 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一:学校要建一个半径是4米的圆形喷水池, 施工前怎样画出这个半圆的喷水池? 谁来帮帮老师?

问题二:为了改变集镇交通拥挤的现象, 经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镇政府决定将以集镇为中心修建一条宽为20米的圆形环镇公路,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画出这个圆形环镇公路?

问题三:请你以圆为基本图形, 为我校即将举办的田径运动会设计图案。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在现实中寻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并努力实践。 面对现实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 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

总之, 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有效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小山, 雷开泉, 严先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2]宋海英.行走课堂 (小学数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

策略和路径 第8篇

一、备课中的发现:师生大多轻视和不解《背影》末段

《背影》的末段,文字不长,却是文章深度、厚度之关键所在。那种只看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感动,可能是浅薄的。一次买橘子仍不过是买橘子而已。所以,许多学校语文老师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背影》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总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几篇美文有教头。

其实,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背影》。为什么他的《背影》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文章写出了真情,但这份真情,严格说来不仅仅是一般的父爱子孝,而更是经历了巨大龃龉隔阂而终至于亲情回归的那种真情。认真梳理若干年内其父子情感状态,特别是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又“终于忘却我的不好”背后的复杂情感纠结,才能真正体悟其间的一切。反复读一读末段原文,十分必要: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段文字极为平实,但信息量超大,几乎每个字句都有深刻的内涵,用“微言大义”来评价它,一点也不为过。逆向追问,它既陈述了家庭渐衰的境况,更交代了引发作者写作此文的情感动因,这便是父亲的一封来信。平常家信,又何以触动作者如此深情?这便又令人追寻父子隔膜至隔膜化解的一系列因由。原来是,作为三个男孩之父,因“家中光景是一年不如一年”,自然是“触目伤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而至“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些变故,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让人唏嘘,又那样的一言难尽。

二、“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背后,到底藏了什么

依国人传统伦理习俗,长子往往受宠,获得格外照顾,朱自清也不例外。他的弟弟朱国华回忆,“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见《人民政协报》,1988年10月25日)

但末段信息却告诉我们,至少,朱自清与父亲在写作《背影》之前的那几年中,有过较长时间的不愉快和隔阂。这是为什么呢?以下信息或许能揭开谜底。

据关坤英《朱自清评传》提供的材料,可知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的1925年,和父亲有过一段激烈而持久的感情摩擦,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看得出,全然因了生活所迫,父亲才无奈地“下调”了对长子明显的“优先照顾”并且有所“触怒”;我也相信,这种“下调”并“触怒”,在老父那里,是伴随着岁月的长期煎熬的;我还相信,朱自清在这段被父亲“下调”且逐渐“触怒”的日子里,积聚了些许“邪恶”的“自私”念头。翻一下朱自清1924年在浙江的日记,可见他生活开支毫无计划,贪昧以致伤身,借钱当物的记录比比皆是。养活妻儿尚嫌窘迫,更不要说周济老父。俗语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青年朱自清实在不像一个好父亲。他在《儿女》一文中说:“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朱自清自己还回忆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

这就清楚不过地表明,朱自清是怀着巨大的悔疚来写《背影》的。

三、末段蕴含的重大价值

我们不妨这样来做一下:末段只保留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行不行?结构上完全可行。可是,阅读效果怎样?大打折扣。为什么?通俗地讲,前文内容似乎一下子“瘪”了下去。所以,末段的存在,非同一般。概而言之,它使得文章的深广度同时得到巨大拓展。

一方面,应该说,《背影》前部大半,“点”的描写已经足够,这里则由点及面,简要陈述:父子奔波劳碌,家中光景每况愈下,尤其是父亲劳苦一生,独力支撑家中诸多大事。这从阅读心理上根本性地确立了父亲的“颓唐而高大”的形象。基于前因,设身处地,表明自己彻底理解了父爱中途生变即“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之因,并用“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这释然的一转,从父爱再续、自己忏悔的角度,主动承揽下自己的所有错误和责任,也就为这来之不易、血浓于水的父子深情作了最合人情、国情,最合阅读心理的定论。这样的广度拓展,实际上也同时大大增加了阅读活动中主客体参与的整体深度。

另一方面,看似简单的点面结合,又带来巨大的文本张力。教师需明白,文本结构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呼应”“照应”之类,就如同房屋结构,不同设计,其支撑力、预应力也大为不同。本段除了大家熟知的前后呼应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聚集形成巨大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又在于,将文章前部二、三自然段叙写的几件具体的家庭变故“还原”为一种“惨淡”的“背景”,从而阐释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亲情演变因由,又反过来,沿着“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和“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所提供的空间长度和宽度,阅读能力强的读者定将在显而易见的买橘子背影之外,寻获到另一份来自于朱氏父子重拾遗落亲情历程所释放的人类生命原始力量:人性。甚至,我们还可以这样掂量:《背影》,是否掺杂了些醒悟的儿子不敢直面“颓唐”老父而借“背影”进行忏悔的影子?

四、基于末段内容开拓深化的文本教学策略

《背影》全身是宝。教师引领学生解读甚至欣赏这篇散文,若只关注买橘子细节,是浅俗的。重视并能合理全面深刻解读最后一段包括前面的几个散叙段落,是出色教学本课的重要条件,如上所析。

但是,是不是像朱自清父子某段时期龃龉矛盾及其本质,都需要告知和解读给初中学生,或者是不是都要靠发掘别人资料然后展示给学生呢?我认为基本是否定的。因为父子之间如此复杂的恩怨情仇,一般不是懵懂童少一两节课所能体悟。同理,更重要的是,父亲去买橘子,转过身去还要转过身来,这个“背影”若无象征别离的意味,也就无法符号化。显然,如果去掉买橘子的背影,这篇文章就撑不起来了,因为其他几个背影都由此衍化而来。可见,这个背影的情感分量和象征功能如此深远,这就使整篇文章内涵极其深厚沉重,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让琐细的家庭纠葛恩怨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说,近些年那些纯粹观风赏景,不讲内质,或小资或迁就或虚情假意的应时文字不断蚕食包括《背影》这样的经典的局面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令人担忧的,需要认真对待、处理。

所以,我们不可以放弃对教学内容深刻性的求索,相反,更需要重视教学行为,从各个角度不断予以强化,如采用以下几条具体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大胆突破传统规定,把对父子情深的进一层理解(相对于普通关怀、口体之欲的满足等简单理解),及学生能够较为恰切地类比、举例、回忆、陈述自己或他人相近经历经验(如莫怀戚《散步》的内容等)作为教学重点难点,以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感悟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的模式,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宜采用“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即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其核心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让它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即教学模式、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以使不同学生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和人性体认。

建筑策划的知识构建路径策略 第9篇

现代决策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一是决策的比较基础;二是书面形式的规范化程序。好的策划需要清楚地思考、工作。不仅要明确回答拟建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和推荐较好的投资选择,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的原则、框架和基础。策划的责任就是界定那些没有被界定的事物。

投资人关心的只有两点:第一,他生产出来的商品是用来出售的,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其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

在追求共赢的时代里,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建筑师等应如何进行知识构建,从而为有能力使投资方、政界、文化研究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等相关利益方达成共识提供文化知识保障?

2. 建筑策划的现状

(1)领导人、政府指导规划;此代表的建筑比如有,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政治性纪念建筑,凝聚了众多参与者与领导者的智慧,政治因素通过长官意志、政府行为等运作,可以减少建设过程的阻力,缩短工作周期;

(2)规划设计院指导规划;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内有了商品房的雏形以来,几乎所有的商品房都是在规划设计院的指导下完成了建筑规划设计;

(3)投资商指导规划;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国内投资商在经历了商品房的雏形以来,逐渐开始以投资者的观点来要求和指导规划设计工作;

(4)专业策划机构指导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专业细分观念的碰撞,国内建筑规划设计市场逐渐的在由“投资商指导规划”发展到由“策划来指导规划”,也就是“以市场需求来指导规划设计”。

3. 基于市场的建筑策划(5W1H)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提升。延伸到经营层面,科学的方法是,吸纳其他古都名城已经成熟的管理经验,以自主创新为主。

3.1 项目建设目标论证与项目定义(what)

市场定位的概念最早由Al Ries和Jack Trout(1969)提出的,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要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

提交的最终可交付成果应能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包括功能、质量、工程规模、技术标准等)。见图3-1。

3.2 投资项目净现值评价法(why)

净现值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耶鲁大学费雪(Fisher)在其名著《利息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est)中提出的,它奠定了现代投资估价的理论基础。由于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分析中。

1)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净现值是项目预期实现的各期现金流的现值与当前成本的差额,而现值的计算式用项目的资本成本贴现的,越晚获得的现金流对项目项目价值的贡献越小。

2)考虑了投资项目的风险:项目的风险是通过贴现率反映的,即项目的资本成本,项目的风险增加,即其未来预期实现的自由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增加,则用于计算现金流现值的贴现率也相应增加。

应用净现值法,通过计算判断出动态投资回收期最短的方案。见表3-1。

3.3 建设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where)

(1)运用市场营销、建筑学的原理,融汇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

(2)需要市场经验和技术规范,但不仅依赖经验和规范;

(3)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用计算机、专业软件等现代化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分析。见图3-2。

3.4 建设进度安排(when)

结合资金的实际应用状况,对项目周期进行计划。见图3-3。

3.5 项目组织策划(who)

满足上层系统的需求,承担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是工程项目管理参加者的使命,是他们应有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共同基础,是他们目标的出发点。这对整个项目组织和项目管理过程具有规定性和指导作用。见图3-4。

3.6 项目决策的风险分析与项目决策有关的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技术方面的论证与策划(how)

主要对项目的市场、技术、财务、组织、法律、经济及社会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如绿色建筑等级不同的标准要求下的选项差异见表3-2。

4. 知识构建路径策略

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整个创意产业价值链运作形同于知识创新活动的螺旋上升过程,知识整合与转化活动贯穿始终。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模型揭示,知识转化有4种模式—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见图4-1)。

4.1 素质教育(社会化、外在化)

(1)德、智、体、美、兴趣广泛

家庭环境:这是最重要的投入,父母能够通过多鼓励读书和阅读的方式来提供更令人满意的家庭环境,对琴、棋、书、画等的兴趣培育是从小就开始的。

(2)智商、情商、财商

同龄同学:当学生周围都是聪明、积极进去的、遵纪守法的同学时,他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对文化、文体的爱好是同学中可以相互影响的,好的学校、好的生源往往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基本保障。

(3)创造力、人格

教师:被优秀教师辅导过的学生要比一般的教师辅导的学生做得更好,教师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学校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教师素质的不同。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位课程教育(例如硕士学位)并不影响教师的生产率,仅仅在最初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生产率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提高。

4.2 职业教育与再教育(组合化、内部化)

通过“做来学”比通过“听来学”要有效得多的实习及在职培训

(1)采用以“留住知识”为主的培训策略

重点做好技术岗位、技术骨干和拔尖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关键岗位、核心技术人员的交接班。尽量给年轻的技术人员创造条件,多一些鼓励和指导,多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经验,使他们尽快挑起大梁,早日完成交接班的任务,形成一支技术拔尖、管理有力的年轻有朝气的骨干队伍。

(2)以形成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为支撑的行业人才梯队为培训目标

按电子化学习(远程学习与自主学习)、知识管理(同组织学习)、领导和管理能力培养三种形式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年龄层次合理、专业结构匹配、以行业领军人物为引领、以复合型人才为骨干、以专业执业人才为主体、以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为支撑的行业人才梯队。

(3)与国外先进建筑咨询行业合作交流快速提升本土建筑师等综合能力

由于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海外合作的机会较多,我们在为其提供本土化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借鉴建筑设计经验,通过与国外先进建筑咨询企业的合作交流,尽快提高我国建筑咨询企业和建筑咨询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4)大力推进工程咨询职业资格考试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1)以内向型团队为主的专业执业人员的培养

对新员工的培训除了让其尽快适应责任,了解组织、提高生产率、减少跳槽,让其形成良好的员工形象、增进对新员工的接受度外,应增加其对质量管理体系、专业任职资格、上岗证书的了解。

积极参与到工程实例中,尽可能地独立完成本专业的工作,以参加内向型团队工作练“内功”为主,让自己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得到提高,争取业绩以获得专业任职资格,自主学习、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上岗证书的获得为目标。

视学历不同,一般至少需要10年的工作实践方能获得注册执业资格。

2)以外向型团队为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鼓励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注册继续再教育,鼓励已获得一个注册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考第二个、甚至第三个注册执业资格。按知识管理(同组织学习)为主。

培养团队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外向型团队的工作中,对组织结构、制度、文化、形象、信息技术系统、知识产权及组织特有的一套能力与系统进行了解、学习、思考。

视学习能力、经验、悟性不同,一般至少需要再实践磨练5~10年的时间就能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3)行业领军人物的培训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需要基于瞬息万变的全球化背景,其中知识和信息将变得十分关键,他将催生未来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全新素质和技能。

鼓励工程技术骨干、管理层攻读、进修MBA、EMBA

当把市场营销渠道、营销网络、公司信誉、品牌、长期顾客关系等顾客资本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有效整合为知识资本时,行业领军人物才有可能产生。

(5)强调知识产权保护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居于核心地位,而创意则是通过创意人才来实现的。通过培训、激励、工作的总结,把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为创意人营造创作、交流和成果展示的环境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5. 结论

当下建筑思潮发生了显著变化,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由以往重单体艺术处理,重形式美,趋向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生态及自然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建筑策划在投资方、政府与消费者,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专家与工程师等之间搭建了绿色通道,一个成功的建筑策划必定是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平衡。同仁们要不断学习,探索人生的创造意义,以形成本土的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星,《建筑与文化》,总第85期,2011

[2].程蕾,程鹏《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初探》,《图书情报》,第54卷,第22期,2010

[3].马克思,《资本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茅宁,《公司理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刘易斯《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飞利浦.科特勒凯文.莱恩,《营销管理》,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郑光复,《建筑的革命》,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8].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9].李启明,《土木工程合同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旅游企业财务策略规划路径选择 第10篇

一、企业财务策略规划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目标

企业进行财务策略规划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规划要与自身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二是规划要能全面体现自身运营过程中所有的财务活动,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分析本质,那么财务策略规划其实是以最终的价值表现形式来监管企业运营所有环节的过程。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必须确保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提升资本使用效率,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合理配置企业资金原则。财务策略规划时必须保证合理配置企业资金,保证资金都使用到即最高效、最合理的业务中。二是经济性原则。作为营利组织,企业运营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因此财务策略规划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收益要大于风险。众所周知,财务风险对企业运营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不过部分财务风险是伴随高收益而来的,因此财务策略规划应综合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收益大于风险的规划才有实施的可能。三是科学性原则。财务策略规划应是科学的,即规划方案科学合理,能够清晰解释各财务数据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出企业最佳的要素协作状态。四是实操性原则。实操性是指财务策略规划必须能够真正用到企业中,就算制定了再科学、再完美的财务策略规划,如果与企业运营实际相去甚远,那么这个规划也没有意义。五是弹性原则。财务策略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然这绝不代表财务策略规划不具有权威性,而是表明企业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放松部分管理限制,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还能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二、旅游企业财务策略规划的内容

(一)投资策略方面

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投资,这样不但能够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还能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为后续运营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

(1)短期投资策略。一般旅游企业都不会有太多自有资金,因此短期投资时最好选择投资回报快、收益稳定的项目,并将投资收益作为日常运营资金。

(2)中长期投资策略。除了短期投资之外,旅游企业还应规划中长期投资策略。不过,中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旅游企业在规划时应注意:首先,绝对不可以把营运资金转为固定资产投资款,这样会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各项运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使企业面临很高的运营风险;其次,投资不应过于集中,应适当分散。若投资过于集中,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其它项目很容易受到波及,这无疑会使企业面临很高的投资风险。另外,投资项目的选择也不可以盲目,应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立足点科学的选择投资项目:首先,尽量选择风险低的投资项目,虽然这类项目的收益也较低,却能保证企业投资资金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之下;其次,选择投资回收期相对较短的项目,因为太长的投资回收期会使企业面临很高的资金周转压力。

(二)筹资策略方面

企业想要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来为所有运营活动提供支持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需要进行筹资,而筹资方式有很多种,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与业务特点规划最适合的筹资策略(见图1)。

(1)合理控制金融机构贷款筹资。这种筹资方式的优点是筹资成本低、金融机构信用度高;缺点是要求限制过多、申请程序复杂、贷款金额有限等。旅游企业如果需要进行外部筹资,应该将这种方式作为首选。

(2)审慎发行债券。当前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与限制比较多,而且债券发行后还会受到监管机构的长期监管。因此,旅游公司应审慎发行债券。这种筹资方式的优点是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筹资成本较低、不稀释企业股权等;缺点是门槛高、筹资风险高等。由于这种筹资方式存在很高的风险,因此旅游企业应审慎选择以免引致财务危机。

(3)吸收直接投资。吸收直接投资其实是企业以控制权换取运营资金的方式,投资者直接变为企业所有者。这种筹资方式的优点是筹资成本低、不存在债务问题;缺点是稀释股权。因此,旅游企业应在综合考虑股权结构调整的影响后,再决定是否选择这种筹资方式。

(4)筹资策略规划的具体执行。当前,很多旅游公司都选择向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吸收直接投资的筹资方式,不过筹资收效并不理想。MM理论认为,如果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资本比例已经接近100%了,那么企业就实现了资本结构最优。但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达到这种标准,因此,这些企业应积极开展筹资工作,提升债务资本的比例。当前,旅游企业要将各类资金成本加权之后计算资金总成本,计算公式为:Kw=蒡KJWJ。式中:Kw为资金总成本;KJ为资金J的成本;WJ为资金J占所有资金的权重。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有些资金组合较之其它组合形式的总成本低,但如果资金筹集过程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和严格的审核,那么旅游企业就必须在综合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决定是否选择虽然成本高、操作较为简单的筹资方式,从而争取宝贵的时间,避免错失市场机遇。

如果旅游企业具有较好的风险抵御能力,那么选择风险较高的筹资组合方式也是可以的。BOT就是现在很多企业都非常推崇的一种筹资模式,其主要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以这种模式筹资,虽然能够提升筹资金额、优化资本结构,却会导致究竟由谁来控制景区经营权的问题。不过,相关政府机构已经逐渐放开了对景区经营权的控制,从长远角度考虑旅游企业使用这种筹资模式是十分明智的。

(三)收益分配方面

(1)分配原则。一是合法合规性。企业应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既定程序和比例在各利益方之间分配利润;二是有分有存原则。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决定留存多少利润、分配多少利润。以留存为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为后续运营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合理性原则。企业在分配利润的过程中,应权衡考虑各关联方之间的利益,保证分配结果合理;四是多投多分原则。企业应根据投资者的投资比例分配利润,投资比例高的,分配的利润就多;投资比例低的,分配的利润就少。

(2)财务规定。一是分配年度利润的次序。具体包括:补亏。如果企业之前5年存在亏损,那么本年的利润应先用于抵减这些亏损,在尚有未抵减亏损的情况下,企业不可以对利润做任何其它处理;提取10%法定公积金。如果抵减以前年度的亏损之后,企业仍有利润剩余,就可以按照财务通则的要求计提10%的法定公积金。当然,法定公积金不可以超过注册资本的一半,如果已经达到上限,就不能再继续提取;提取任意公积金。这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而言的,在完成上述两项操作后,如果企业还有剩余利润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取任意公积金。二是员工的要素分配。员工作为企业各项运营活动的执行者,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核心力量,因此有权参与到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如果员工持有企业股份,那么就直接将其划入利润分配群体;如果员工没有持股,则需要将其负责业务最终实现的利润作为要素分配根本依据。三是收益分配的管理。旅游企业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原则下进行收益分配,并平衡好各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应保证收益分配公正公平,让员工在勤勤恳恳工作之后能够收到相应的回报,从而提升其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同时,旅游企业还要合理安排投资与筹资,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以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四)应用财务预警模型

(1)Z'模型。本文修正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Z'模型,并用Z'模型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模型以企业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比率为计算基础,通过计算其加权值得出企业可能的破产风险值,即Z'分数(Z'Score)。Z'分数不同数值代表的意义分别为:当Z'≤1.1时,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存在很高的破产风险;当1.1<Z'<2.6时,企业财务状况非常不稳定,存在较高的破产风险;当Z'≥2.6时,企业财务状况稳定,不存在破产风险。本文用Z'模型计算某旅游公司2012年5月和2013年5月的各项数据,具体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知:该旅游公司2012年5月的Z'值=1.331,满足1.1<Z'<2.6的条件,表明财务状况非常不稳定,存在较高的破产风险;2013年5月的Z'值=1.221,满足1.1<Z'<2.6的条件,不过较之2012年5月的Z'值更加接近1.1,表明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虽然处在不太稳定的状态,却逐渐趋于稳定,如果能够保持这种态势财务状况很快就能稳定下来。

(2)财务风险抵御对策。一是提升资产管理力度。旅游企业应提升资产管理力度,除了关注财务指标的绝对数值之外,还应关注财务指标的相对比率,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企业当前的资产使用效率,并将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二是优化资本结构。旅游企业应优化资本结构,在获得财务杠杆收益的同时,降低财务杠杆风险。实际操作时,旅游企业应科学分析与论证不同筹资方式的成本与可能产生的风险,从而降低资本成本,进而实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标。三是降低投资与筹资风险。投资在为旅游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此,旅游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除了科学分析并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之外,还应全面分析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是否拥有对抗这些风险的能力,因为就算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再好,如果其存在很高的风险,而企业又缺乏有效的抵御措施,那么该投资项目很有可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所以旅游企业应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认识到投资是企业获利的一种方式,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应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其次,制定投资决策时应对投资进行大致的预算,并全面分析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

借助应用财务预警模型,旅游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筹资负债的上限,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体检”,并找出当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针对性整改。企业管理层应该明确:虽然负债发展也是一种发展模式,但绝不是长久之计,过多的负债不但会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还会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得更加不稳定。因此,需要合理控制筹资规模、多元化筹资方式,以降低其对财务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曹玉珊:《企业可持续增长财务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基础——启示与假设》,《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老字号:品牌转型的路径与策略 第11篇

一、品牌转型的路径选择

不少老字号经过长期的经营磨砺,形成了特殊的工艺、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良好的诚信传统和独树一帜的经营文化特色。如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胡庆余堂的“戒欺”匾,六必居“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六必须”戒条,吴裕泰的“自采、自窨、自拼”“三自经”,内联升的《履中备载》等,都是老字号的看家法宝。但是,多数老字号生产不规范,传统工艺不能与现代技术对接;经营超稳定,目标市场狭小;传播手段落后;形象老化,缺少活力与尊贵感,不能产生现代品牌应有的市场效应。

老字号向现代品牌的转型,需要根据自身业已形成的优势资源和短板,寻求合理的路径,以扬长避短,在与新兴品牌的竞争中获得文化优势。

品牌战略选择

1倚老卖老。利用传统技艺服务于高端市场,适合于仍然具有核心能力和一定消费人群的老字号,选择这一路径的老字号需要独特的核心技能、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内涵、消费能力强的高端市场、既能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又能体现稀缺性的产品规模。部分不拥有核心技术但是在声誉影响方面仍具有号召力的老字号也适合走这条道路。如具有收藏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品,如珐琅的生产,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一得阁墨汁等,都是老字号拥有的特有资源,新兴企业不会也无法涉足这种需要长期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的传统领域,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老字号的优势,进行开发和复兴。虽然这部分市场规模有限,但是满足传统企业的生存和适当规模的发展应是不成问题的。

2倚老带新。利用传统产品和高端品牌形象,辐射新的产品和消费市场,适用于仍具有核心能力的老字号。实施这种战略的老字号需要拥有能够服务于相关市场的核心技术能力,其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新的市场延伸提供有力的形象支持。由于老字号在拓展新市场方面缺乏资本实力,因此可以利用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的方式共同经营,但老字号由于在核心能力和品牌方面的优势,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老字号虽然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但是在食品、餐饮、茶叶等仍然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领域,虽然其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已经与时代有所脱离,但是其产品的品质和核心工艺仍然为消费者认同,为其开发衍生产品提供了基础。如张一元的茶饮料,便可依靠张一元在茶叶领域的良好口碑和技术优势,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倚老卖新。利用老字号历史积累和品牌联想进入新的事业领域,适合于已经丧失核心技术和原有消费市场的老字号。其战略的核心是使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最大化,利用普通企业无法替代的历史感和传奇性打动消费者。在采用这一战略时,由于企业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基本丧失继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入合作者共同经营,并予以对方主导权,但是需要注意对品牌形象的维护。

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单纯的产品感受之外,还很大程度上受到品牌认知的影响,老字号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品牌联想,为老字号进入新的领域提供了基础,相对于完全新兴的品牌,老字号进入新的产品领域所需成本将会更少。在这方面法国爱马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

品牌延伸关注点

实施上述倚老带新和倚老卖新两种战略,涉及品牌延伸问题,因此需要关注:

1适度的规模化。追求现代品牌的规模效应,突破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规模,通过加大科技含量,规范技术生产流程,扩大规模,发挥连锁优势。当然,不宜盲目求大。因为多数老字号经营虽有特色,但大生产技术基础较差,市场也有限,一时盲目求大,则会欲速不达。老字号应追求品牌个性化基础上的较高的目标市场占有率。

2谨慎的多元化。老字号在向现代品牌转换过程中,应在洞悉市场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在老字号的商标旗帜下,通过必要的具体品牌延伸,实行多元化经营探索,以实现企业进化、转型或扩大市场。但老字号由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跨越是生死赌注,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因此应十分慎重。

有必要进行具体品牌延伸时,要对核心能力有客观认识;延伸品牌要准确定位,强化与核心品牌的关联度;坚持品牌理念的一致性,不要与核心品牌的核心价值相抵触、相冲突延伸品牌的产品质量、服务应与核心产品相一致;延伸要考虑自身资源、推广能力限制,尤其不能随便进行品牌输出、委托、吸收加盟,应对延伸品牌进行严格管理。

3积极的国际化。真正的品牌是国际化概念,老字号要向现代品牌转型必过国际关。老字号应在不断放大自身文化含量的同时,在技术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资源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上下功夫,使老字号品牌既是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简单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又不失中国文化风格。市场定位选择

与上述品牌战略相联系,老字号品牌市场定位主要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

1大众化市场定位。一些企业跟随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适应性地变化自身的经营和生产模式,始终跟随主流消费人群,作为社会主流消费品而存在。如可口可乐针对不同时代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推出不同的广告诉求,保证可口可乐始终作为社会主流的饮品所存在。

2高端化市场定位。一些企业由于规模化生产能力有限,在大众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则依靠传统品牌和文化内涵优势,切入高端市场,规模虽小,但是利润率很高,始终保持对社会发展风向的引导作用,如LV、爱马仕就属此类。

当然,由于一些老字号缺乏规模化生产的资本和制造高端产品的创新能力,产品也缺乏扩展消费人群的潜力,一些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采取更为实用的战略,将资源集中在满足某一区域或者特定人群的需求上,通过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开发,在保持规模和利润水平的基础上,历经市场风雨却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如欧洲的一些中小酒坊,虽然其产品产量有限、档次也不高,但是却在所在区域居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和稳定的需求,即便面临工业产品的不断冲击,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市场地位。北京豆汁等特色产品,由于消费人群较小,发展潜力有限,因此也可以参考这一发展路径。

二、实现成功转型的策略

重新确定“生态位”

根据生态学理论,在一个生态圈中各种大小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平衡系统;生态圈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特定的生态位,即每种生物对资源(食物种类、食物大小等)以及环境变量(温度、湿度等)的选择范围都构成一个集合;生态圈中的动物捕食有“特化”和“泛化”现象,所谓“特化”,即在食物丰富的环境中,捕食者放弃劣质的食物(如某些哺乳动物的单食性),所谓“泛化”即当优良的资源不足时,捕食者往往形成杂食性或广食性。

社会经济系统构成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各种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每一个企业周围都有自己的顾客、供应商、联盟者、协力者,也有竞争者、入侵者、替代者;有些企业吃专食,有些企业吃杂食。

老字号诞生时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要想在新环境中生存,必须在分析新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找准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生态位,这是老字号向现代品牌转型的前提条件。只抱着过去老一套文化、产品、经营与服务方式不放,不能因时因势而变,肯定被淘汰;勇于改变,但没有既定方向,本来某种“专食”足以享用,却无端延伸或滥用“品牌”,经营“泛化”,最终也只能走向毁灭。

创新核心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如劳斯莱斯是“皇家贵族的坐骑”;宝马是“驾驶的乐趣”;雀巢咖啡是“味道好极了”;万宝路是“西部牛仔雄风”;诺基亚是“科技以人为本”;吉列是“男人的选择”;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茅台“酿造高品位的生活”。宝洁对其旗下品牌的核心价值确定得十分明确:舒肤佳是“有效去除细菌、保持家人健康”;潘婷是“健康亮泽”;护舒宝是“更清洁、更干爽的呵护感觉”等。

尽管这些品牌产品不断创新,广告不断推新,但核心价值的承诺总是一脉相承。老字号在品牌转型中,其核心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体现时代精神。具体说,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要独特,容易识别,不可模仿;二要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震撼人心,拉近品牌与人类情感的距离,三要可执行,作为一种价值主张,能够具体物化在产品与服务中;四要能兼容其所有的产品,兼容当代人不同的情感。

制造“品牌黑箱”

老字号创造并积累的一些特有技术,如秘方、特殊工艺、设备,独特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独特的服务技巧等,是老字号的自有知识产权。但由于这些特有技术不够规范,多数靠师父与徒弟之间的口头传承,加之保护不力,已经有很多失传、错传、泄密,严重影响到老字号的发展。

为了快速形成老字号的品牌竞争力,要在传承和创新文化、强化管理的同时,提升技术力。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开发独立知识产权,制造“品牌黑箱”,就像可口可乐有神秘的“7X”一样。如同仁堂特殊的配方和工艺、全聚德制作鸭坯的特有技术和烤鸭设备、月盛斋“调料包”等,都可以经过与现代技术对接,推进技术创新,使原有零散的不规范的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形成自有自主知识产权,制造出“品牌黑箱”。有了“品牌黑箱”,既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有利于品牌营销与传播,强化品牌联想和品牌神秘感,突出品牌个性,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文化魅力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变革营销方式

老字号实现品牌转换,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方式。有人把北京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与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作过一个比较。瑞蚨祥有百年历史,起家于繁华的大栅栏,最繁盛时有30多家店铺,但今日只有一店且门庭冷落。沃尔玛有几十年历史,起家于只有6000人口的阿肯色州一个小镇,如今却有4000多家店,销售超过2800亿美元。据说当初沃尔玛创立时的灵感来自于瑞蚨祥,他们发展的共同理念是诚信、质量和低价,但由于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现在两家的发展规模和品牌效应出现了天壤之别。

实行现代营销方式,尤其是连锁经营方式,是老字号现代化品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采取了现代经营模式的老字号往往都拥有更好的经营业绩,如目前北京商业领域老字号中采用连锁经营模式的已经达到42%,这部分企业的营业额增长率为85.9%,利润率为7.78%,均高于商业领域老字号的平均水平。

再造体制与机制

老字号多是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目前的经营领域也多是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行业,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需要,都要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的自主运作,保证老字号能够拥有足够的自主权,有效的适应市场变化和抓住市场机遇。应该进一步深化老字号的改革,国有资本主动从控股地位撤出,不再干涉老字号内部的经营管理事务。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角度,积极引导市场力量介入到老字号的股权改革中去。支持品牌价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国有老字号,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或实现完全民营化,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老字号的股权改革中,应该予以老字号品牌合理的价值评估,加强保护。在改制过程中,字号可以评估入股。尤其应避免多品牌捆绑的方式,将弱势品牌并入强势品牌企业的做法。如六必居、天源、桂馨斋在六必居旗下经营,桂馨斋品牌就因企业缺乏资源而被基本闲置。老字号存在百年以上,历经沉浮,能够存在于今,其品牌本身的故事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单纯地将多品牌捆绑,实际上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字号品牌。促进老字号年轻化

老字号以老为自豪,打开老字号网站,在其简介中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人们我有多少年历史。正是由于“老”才使他们缺乏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倚老卖老,在市场上一副老态龙钟的形象。当我们喝可口可乐时没有人会觉得它有100多岁,那种“随时随地让你为之精神一振”的品牌承诺,让你永远感到充满激情,永远年轻;当我们喝雀巢咖啡的时候,往往被它的香浓美味所陶醉,也没有人会觉得它会有100多岁的年龄。这就是中外老字号的根本区别。现代品牌应是一棵常青树,品牌越悠久,文化底蕴越深,历久弥新,形象越应鲜亮。

老字号应该忘掉自己的年龄,即老字号应该年轻化,找回创业时的激情,在战略上要有前瞻设计,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经营,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年轻的商业年龄,这是向现代品牌转换的关键。因此,要积极推广“老字号年轻化”工程,在老字号理念年轻化、体制年轻化、管理年轻化、技术年轻化、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年轻化、形象年轻化、品牌年轻化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系统推进。当有一天老字号真正忘掉了自己的自然年龄,有了更年轻的商业年龄,赢得了更多的青年忠诚顾客,老字号在现代品牌的道路上才有了新的生命。

能源利用模式革命的路径与策略 第12篇

那么, 为什么要进行这场革命?徐晓东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予以分析阐释:“客观上, 发展分布式能源是能源结构调整大势所趋;主观上, 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是缓解能源、环境压力的唯一出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给煤炭消费总量封了顶, GDP的增长不依靠煤, 靠什么?全国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住建部供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许文发认为:“从煤炭和天然气的升降上, 可以得出答案。”许文发指的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煤炭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变化。“十一五”期间煤炭占能源消费量的70%, 而“十二五”被调整为65%;而天然气从不足4%上调为7%, 可再生能源占比也在提高。这也就意味着, 经济增量的能源供给在维持煤炭限量的基础上, 增加的能源需求要靠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而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都是分布式能源。正如徐晓东所言, 发展分布式能源是大势所趋。

为了赢得这场革命, 政府与业界已经苦苦求索十余年。形势所迫, 没有选择:只能胜, 不能败。为此, 国家把发展分布式能源变成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都提出要推广分布式能源, 在上述大背景下, 政府出台了推动措施:2011年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这个文件被业界称为推动发展分布式能源里程碑式的文件。在这之后实操性推动措施也在紧锣密鼓制定:如由国家能源局委托有关部门起草的《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有望于近期完成初稿的修改工作, 并上报国家能源局核准发布。这个文件, 对整个电网电力的体制变革有重大意义, 电网垄断可能逐步被打破, 分布式发电将名正言顺。

整个形势正朝着革命胜利的方向发展, 但革命无疑是艰巨的, 它仍然面临着路径选择与执行策略的难题。

上篇选择怎样的路径

电网利益与分布式电源运行效率如何抉择

我国分布式能源起步较晚, 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安装地点为医院、宾馆、写字楼和大学城等, 主要采用孤岛 (不并网或并网不上网) 的方式运行。之所以采用孤岛的方式运行, 是因为并网难, 上网更难。而在这种运行模式下, 其节能效果与经济性的优势难以体现。新奥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分布式能源站项目总监林世平不无感概地对记者说:“项目建了不少, 但比较成熟、真正达到节能效果、体现经济性的代表项目太少。”

“亚洲第一”的尴尬

北京新建成的火车南站有“亚洲第一火车站”之称。这个火车站的分布式能源项目是被纳入国家863计划、总投资7371万元的大型节能项目。该项目采用的冷热电三联供和污水源热泵技术, 利用天然气发电后产生的余热进行制冷、制热, 可以将天然气一次能源利用率从35%提高到85%以上, 解决北京南站自身用电的48.7%。该三联供系统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600万元。这个规划最终因为无法并网而落空。一个被纳入国家863计划、投巨资建成的节能示范项目成为“伪节能”的代表。从2008年运行到如今已历经近4年, 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并网问题没有解决。”徐晓东在接受记者求证时表示。他说, 就在不久前, 他还就这个问题询问了国家能源局的相关人士。

为了解决并网问题, 铁路方面曾派专人负责;相关方面也曾先后多次与电力部门协调。2009年3月,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北京南站冷热电三联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有关问题的函》, 希望有关方面抓紧解决相关并网事宜。此后, 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也多次出面协调, 希望尽快解决并网问题。但至今并网问题仍未解决。北京南站项目只是冷热电联产并网问题的一个典型代表。

技术已经不是问题

技术是解决并网问题首先遇到的问题。分布式发电的频繁启动会造成电网瞬间负荷增大, 电力公司为此需要进行线路改造。而从电力调度角度来讲, 电源点越多越不利于调配。而并网标准的缺失使得我国分布式电源并网只能按照常规电源处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并网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电网的电力补充, 上网是将多余的发电卖给电网。相对而言, 并网相对容易。对此, 远大能源利用公司副总经理马敢表示, 对于分布式能源发电而言,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并网问题, 上网是最终的目的, “如果一个分布式能源发电项目在并网条件下都不能实现节能、实现盈利, 那这个项目还有什么意思呢?”

并网技术方面的难题已经有解。根据国家电网“坚强的智能电网”规划, 国网将开展包括居民、其他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并网、监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 并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即接即用”。国家电网制定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已在国网内部下发执行。这意味着在国网范围内, 分布式能源并网已经在技术上得到了统一。该规定明确了分布式电源接入35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应满足的技术要求,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利益对决

技术已经不是问题, 但并网问题仍如坚冰一块。为何?把责任全推给电网固然不妥, 但电网却无法脱离干系。说全推给电网不妥, 是因为决策层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上, 考虑的出发点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提高整个社会运行效率上, 更多的还是考虑提高行业效率的最优, 而实际上, 解除发展分布式能源的桎梏要的是“从社会而不是行业视角来寻求解决能源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 要追求系统最优, 而不是某个产业最优” (徐晓东语) 。

从北京南站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来看, 决策层试图解决, 但由于困于既得利益、法律依据的不可辩驳使得电网层面没有任何积极性。

说到底, 核心问题就是利益问题。这个利益问题体现在分布式能源并网需要向电网交的费用。费用分两部分:一是接入费;一是备用容量费。接入费是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进行线路改造而收取的费用;备用容量费是为了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 分布式电源还需要电网作为后备电源, 为此需向电网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接入费是一次性收取, 备用费则是按月收取。

由于分布式能源发电电源的接入与备用都需要电网方面的投入, 并且占用电网资源, 因此, 业内人士对这两项收费并无异议, 关键是收费的标准如何确定。

目前, 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收费标准, 但中国只有上海市制定了分布式电源点接入费与备用费的收取标准, 其他地区则由当地电力公司自行决定。上海接入费依据项目容量而定, 最低为40万元。目前分布式电源发电成本在0.7元左右, 远远高出一般的火电标杆电价。再加上不菲的接入费与备用费, 大多数分布式能源站只能选择离网运行。

虽然包括北京南站在内的分布式电源目前只希望并网, 但从长远来看, 上网才能更加有效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优势。而与并网相比, 余电上网更是困难重重。以上海为例, 该市是目前国内分布式能源发展最好的城市。即便这样, 根据上海市电力公司规定, 只有I类电源电网才与其签订买卖合同, II类电源只能自发自用。不幸的是, 在该规定中, 分布式能源被归为II类电源。即使没有类似的规定, 在天然气价格一路看涨的情况下, 由于电网收电成本较高, 分布式能源发电上网依然是水中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在缺少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的情况下, 电网必然缺少从分布式电源点调电的动力。

对此, 电网希望外界能够换位思考, 理解电网的苦衷:电力公司主要利润点不是居民用电, 而是商业用电, 特别是峰电时段的商业用电。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设计初衷是在电价最高的时候自己发电, 电价最低的时候上网买电。以上海浦东机场分布式能源站为例, 该项目利用电价差, 白天0.7元电价时自己发电, 夜里0.2元电价时停机买电, 基本上可以实现平均每度电0.6元外加制冷制热的预想。分布式电源实现了最佳经济方案运行, 但如果大多数用于商场、医院、火车站、机场等商业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都这样运行的话, 电网就无钱可赚了。

输送与配电如何选择才能平衡

徐晓东认为, 在节能环保成为国策、在能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压力日增的背景下, 提高能效和发展低碳能源是电网的责任, “电网智能化是发挥分布式能源优势的前提”。

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对发展分布式能源缺乏支持力

在中国, 国家电网公司对智能电网的定义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 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这个坚强智能电网侧重输电侧, 而对于发展分布式能源而言, 配电侧的有力支持是其所希望的。“中国遇到的能源问题, 欧美早就遇到了, 他们利用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智能电网成为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平台。”马敢说。

国外发展智能电网是为了给各种分布式能源提供自由接入的动态平台, 为节能和需求侧管理提供智能化控制管理平台, 为蓄电汽车和各种新型电器提供创新的应用平台, 从而解决供电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就像众多PC机形成了局域网一样, 众多分布式能源形成微电网, 这些微电网需要与主网相连, 由此就需要一个智能的管理系统, 国外智能电网由此而来。国内需要的正是这种智能电网。而实际上, 中国的智能电网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输电侧, 强调特高压架构下坚强的智能电网。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这样的智能电网?这与中国能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密切相关。这种能源分布不仅包括化石能源, 也包括可再生能源, 如风能。根据国家发展风能规划, 到2020年, 国家电网将面临1.5亿千瓦风电的输送问题。传统能源和风能需要长途运输, 电网的坚强、安全成为第一要求。那么, 能不能在建设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的同时, 对配电侧也给予重视?现在看, 电网方面没有这个意愿, 相关人士说, 之所以目前将眼光更多集中在输电侧, 是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能源集中分布特点所决定的, 以后会对配电侧给与重视。

上述的解释引来质疑之声:其一, 在现行体制下, 电网企业是电的唯一买家, 配电侧的放开会侵蚀电网公司的利益, 而强调能源大容量、长距离的输送能进一步增强电网公司的控制力;其二, 自2004年厂网分离后, 我国电网投资就落后于电源投资, 而配电侧的电网建设更是电网建设的薄弱环节, 未来以特高压为骨架强调输电侧的智能电网建设将进一步加大这种差距。

总之, 发展分布式能源所需智能电网与现行电网建设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智能电网如何为中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出力, 这是一个必须抉择的问题。

电网抉择需要深化体制改革

并网难, 电网建设重输送轻配电与现行体制和法规密切相关。破解并网难必须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然而, 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艰难。2002年, 国务院下发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 坚持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输配分开的电力工业改革方向, 要求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 建立社会主义电力市场经济体制。然而, 时隔10年, 除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外, 主辅分开与输配分开的目标仍没有实现。

在主辅分开与输配分开尚未实现的情况下, 电网不会改变强化自身垄断地位、做大做强的经营目标。发展分布式能源虽然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不二选择, 是一场能源利用模式的革命, 但在现行体制下, 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展就等于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以此为出发点, 处于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不热衷于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甚至可能借用技术、规范、标准等理由人为地拖延或者不作为, 从而客观上阻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

相关人士一直尝试在现行体制下解决难题。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 可以采取过网费的方式解决并网难题。“电网好比高速公路, 过网费好比过路费, 收费站只收取过路费, 车内的货物还属于货主。如果用电方与电厂可以根据市场互相议价, 只付过路费给电网, 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这种操作手法遭到电网方面的强烈反对。因为过网费的实行相当于输配分开, 这等于剥夺了电网企业趸电的巨大垄断权力。过网费在现行体制下无法实行的另一原因是违反了《电力法》。因为《电力法》规定只有拥有电力管理部门颁发的《供电许可证》的企业才能成为合法的供电主体, 除部分直供电试点外, 电厂也必须将电现行卖给电网, 否则便属非法行为。

总之, 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大环境尤其是体制法规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下篇执行策略

做好区域能源规划是前提

“所谓区域能源规划, 就是对所选定的区域的能源需求和供应在建设或开发 (或是在扩充、改造) 初期有一个规划。发展分布式能源必须首先做好区域能源规划, 这是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前提条件。”许文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少走弯路

许文发认为, 发展分布式能源必须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其全年的能源综合利用率应不低于70%。在许文发看来, 北京在建多数天然气利用项目没有形成有效的梯级利用, 能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高品质的天然气只用来发电太浪费了。据我了解, 太阳宫天然气发电厂的年能源综合利用率在55%左右。”由烧煤改成烧天然气, 相对容易, 但改成分布式能源就困难得多。因此在项目上马之前, 首先要做的是区域能源规划, 否则将很难取得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上海是目前发展分布式能源最好的地区, 但刚开始的时候, 也是只想发电, 结果发电产生的热销路不畅, 卖热的钱还支付不了燃气费。问题就出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区域能源规划。如果一开始, 就规划好能够产生多少热、多少冷, 将这些热和冷卖给谁、收入多少等问题, 就不会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如今, 上海经过调整并解决了其他相关的问题, 分布式能源发展渐入正途。

区域能源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在许文发看来, 做好区域能源规划不仅可以使发展分布式能源少走弯路, 而且利用好区域能源对完成形势严峻的节能减排任务大有益处。“不论利用哪一种能源都存在着怎样才能利用得更好、利用率更高、产生的危害最少等问题。”许文发告诉记者。搞好区域能源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区域能源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是合理用能、科学用能、综合用能、集成用能。”许文发说。要实现合理用能、科学用能、综合用能、集成用能, 就要做到高品位能源用在高品位处, 低品位能源用在低品位处, 不能高能低用;要根据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供应温度对口的能源。还要实现梯级利用、综合利用, 实现取长补短, 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目的。“若要达到最佳节能减排效果, 还要求对各种设备系统、技术进行综合集成。”许文发补充说。

区域能源规划的内容

要想发挥好区域能源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做好区域能源规划。许文发告诉记者, 区域能源规划包括5部分内容。首先是能源需求侧的内容。对所规划的区域内, 各种能源用户对能源的需求分门别类叙述清楚, 包括能源需求的种类如建筑用能、工业或产业用能、交通用能等;搞清对能源需求品位的各种差异包括温度、数量、功能;还要将各种能源需求的规律搞清楚。第二是能源供应侧内容。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规划区域内各种形式、品位的能源供给具体情况;可选用的技术、设备情况。第三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系统将能源供需两侧衔接并实现各种形式、不同品质能源的梯级利用。第四是建立一个怎样的能源站, 这个能源站能够成为供需衔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的技术、运行平台。还要阐述这个平台可行的运行策略。第五, 是对节能减排成效、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对节能减排效率进行分析包括能源综合利用率, 碳、硫、氮等的排放量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对项目运行的经济性分析包括投入多少?如何回收?项目的运行能取得多少经济效益。许文发强调, 一定要有可行的能源销售规划内容, 保证产生的冷热能够销售出去。这一点很重要, 将决定项目运行能否取得经济效益。

抓紧培养综合人才

由于区域能源规划是不同于城市专业规划如供热规划、燃气规划、电力规划、供排水规划, 而且区域能源规划要在遵从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 优先于各种上述的专项规划;加之分布式能源是多种能源的梯级利用, 所以需要制冷、供热的综合性人才。借用许文发的话说就是:“以前你只会做馒头、烙饼、油条、包子等中的一种, 现在要求你会的种类大大增加, 也就是说现在需要各种综合型人才。”

对于如何培养综合性人才, 许文发给出两条建议:其一, 在高校相关专业, 加入相关学科, 打破从前太专的培养模式;其二, 从现在从事分布式能源的骨干工作人员中选择培养对象。这些人有经验, 相关的基础教育扎实, 比较容易培养。许文发最后强调说, 区域能源规划必须做好, 做好之后再进入具体运行阶段, 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预备阶段。“区域能源规划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它需要既懂得规划又懂得能源、环保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团队来完成。不仅如此, 还要和区域内其他方面的规划很好协调。”采访结束时, 许文发强调。

把握机会稳中求进

分布式能源在中国正经历着破冰之旅。真正走上既能取得节能减排效果又有经济性的发展之路并非易事。远大能源利用公司副总经理马敢甚至说, 在国内的分布式能源发电项目中, 真正能够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只有珠江啤酒项目, 之所以能够有经济效益是因为“能源来源是生产啤酒的副产品——沼气, 沼气不用花钱, 然后利用冷热电三联供技术保证自己供冷供热。”“远大早在十多年前就做这样的项目, 但国外多, 效果非常好。在国内, 由于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形成, 搞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 很难有经济性, 没钱可赚, 没有人愿意做。”

机会正在来临

尽管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落实尚需时日, 但以4部委颁布的《指导意见》为起点, 各种政策法规都在紧锣密鼓起草、审定之中。可以说, 以天然气为发展重点方向的分布式能源正迎来真正的发展机会。

“中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虽然处在起步阶段, 但它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林世平这样认为。在他看来, 尽管国外的分布式能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经历, 才换来规模发展, 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需要经历那么长的时间就能迎来规模发展。“首先, 中国政府尽管主动调低了GDP增速, 但GDP增长依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中国还有30年的快速发展期, 这是历史难得的机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调整能源结构, 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国家已经把天然气的能源占比从“十一五”的3.6%提高到“十二五”接近8%, 翻了一倍, 这足以说明, 国家对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重视和利用程度的加重。”“天然气这么高品位的能源怎么利用?仅仅利用其来单纯发电或烧锅炉那是浪费。解决的出路在于提高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效率, 实现梯级利用。经过梯级利用天然气的使用效率可以从40%多提升至80%左右。”

“国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有利条件, 因为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都是分布式能源。我国在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实现能源供给并出口后, 加大了对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目前探明储量惊人。我国发展天然气特别是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必然。而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是分布式能源, 就得根据这个现实条件, 加以利用才会取得更高的综合利用率。”“最后, 我们发展分布式能源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汲取教训抓住机遇

以天然气为主导的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确面临机遇, 但面对机遇需冷静而不可头脑发热——绝对不可拍脑袋决策。“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走过曲折的路程。中国分布式能源要走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要避免那些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出现的一哄而上、造成产能相对过剩、资金沉淀的无序发展的情况。具体到项目上, 要从设计、建设、运行环节认真考量。”林世平说,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上分布式能源, 要根据能源规划,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真审核哪些项目具备建设条件, 选好、建设好、运行好每个项目。要在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以避免实际负荷远远小于设计负荷的大马拉小车的不经济现象。林世平认为, 作为国家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在“十二五”、“十三五”出现重大发展机遇, 而分布式能源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水涨船高。他预测, 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在7500亿到1万亿之间, 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 这是一个可以成就规模企业的机会, 就像“九五”、“十五”抓住房地产、汽车、互联网一样。

稳中求进

林世平认为, “十二五”期间, 分布式能源发展处在打基础与发展并存的阶段。从总体看, 分布式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 但在“十二五”前半段, 还是要扎扎实实做好示范项目, 在节能减排和经济性上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十二五’1500万千瓦的发电规模是合适的, 但由于政策环境的利好, 很有可能突破, 作为主管部门, 一定要在“十二五”前半段把示范工程、示范地区, 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上牢牢把握住质量、效益等综合示范指标的真实性, 为之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上一篇:留地安置下一篇:白云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