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2024-06-09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精选12篇)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第1篇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飞速增长,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中国在全世界的发言权也明显提升, 成为全球传媒的关注点, 这促进了中国英语外宣传媒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却还停留在表层, 因此中国的英语外宣传媒还有很广阔的成长空间, 但挑战与机遇并存。笔者结合自己10 年的英语外宣工作, 就西藏广播电台对外部 (以下简称CTB) 英语外宣传媒的现状、发展中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思路谈一些浅见。

2 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的发展趋势

2002 年以来, 西藏的英语广播互联网传媒的发展有以下2 大趋势。

2.1 从以“英语广播为主”逐步转向“英语广播和互联网传媒同步发展”

西藏的英语广播创办于2002 年5 月。是青藏高原上创办最早的英语外宣传媒。多年来, 西藏的英语外宣都依靠CTB的英语节目《圣地西藏》“Holy Tibet”为主要的英语外宣传播渠道, 这一通过短波传播的西藏英语对外广播, 成为西藏最重要的英语对外宣传渠道。

CTB现在每天播出两小时的英语新闻、专题节目, 内容涉及西藏各方面, 用短波覆盖全球50 个国家和地区, 约十几万听众, 每年的听众来信多达一二百封。 (至今已有2 000 封信)

“《圣地西藏》现在不仅是青藏高原上影响力最大、拥有外国受众最多的英语外宣传媒, 隶属于美国政府的‘美国国际广播局’曾经在印度、尼泊尔等南亚次大陆国家进行了一项‘受众研究’显示《圣地西藏》的听众占总人数的35%。” (1)

在印度、尼泊尔等南亚次大陆国家有部分忠实“粉丝”每周至少收听《圣地西藏》一次。《圣地西藏》英语外宣节目已成为南亚次大陆国家的听众获取西藏信息的主要传媒之一。

而创办于2009 年6 月的互联网站“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http://www.vtibet.com/en是从刊登《圣地西藏》的英语广播文稿发展起来的, 最近, 随着“中国西藏之声”上传了一些英语视频节目, 并且还加入“蜻蜓FM网络收音机”, 这标志着西藏的互联网站英文版也已经初具规模。

2.2 2002 年, CTB成立对外部英语办, 开始每周播出英语外宣节目

《圣地西藏》每天播出两小时英语, 内容包括:新闻、时事、经济、旅游、体育、文化、历史和环保等。分为“西藏新闻”“目击西藏”“西藏旅游”“西藏故事”“西藏周报”5 大版块, 每个版块半小时至一小时, 分不同时间段播出, 以保证全球各地不同时区的听众都能收听到来自青藏高原的英语节目。如今《圣地西藏》节目的听众遍布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澳洲, 南非, 东亚和南亚。

《圣地西藏》英语节目的开播创造了西藏的英语外宣的新纪元, 并逐渐成为全球受众获取西藏信息的一大渠道, 2009 年6 月后, 逐步形成了西藏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并驾齐驱的趋势。

3 西藏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存在的问题

尽管西藏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但它们却存在以下问题。

3.1 资金不足

与美国传媒业相比, 我国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都不实行市场化运作。它们获取资金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国家拨款, 二是单位拨款, 三是第三产业创收。当前, 《圣地西藏》节目的资金大部分依靠国家拨款。

在经济创收方面, 因为西藏的英语传媒只有投入, 没有直接的经济产出, 资金不足一直是个大问题。

2015 年11 月, 西藏自治区党委的吴英杰常委来视察时, 也提到资金问题, 他指示区党委外宣办应该适度对《圣地西藏》英语外宣节目给予资金支持。

而对于英语广播和互联网战英文版 (视频节目尤其如此) 来说, 资金短缺就显得格外突出, 因为广播和互联网站都是以技术设备为基石的传媒, 而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需要很多资金。因此, 资金不足阻碍了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的茁壮成长。

3.2 英语节目《圣地西藏》的受众需求没有“细分”

《圣地西藏》的受众定位为外国受众和国内受众。

然而就像“做菜”, 各国受众的“口味”不同。因此受众需求的“细分”是西藏外宣人需仔细研究的。

没进行“受众需求细分”, 这就使《圣地西藏》做出了的“饭菜”成了“大锅饭”, 这样做, 既没做成“八大菜系”也没做成“藏餐”。长此以往, 就会影响西藏英语外宣传播的针对性和传播效果。

3.3 CTB英语外宣节目《圣地西藏》的全球受众

听《圣地西藏》英语外宣节目的人, 是世界各地关注西藏的外国人。他 (她) 们分布在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澳洲, 南非, 东亚和南亚。另外, 西藏的英语外宣节目有它的特殊性, 那就是要让在印度和尼泊尔的生活的十几万藏族同胞听到。

3.4 准确的收听率调查

“食客”不同, 当然“菜系”也应该不同, 西藏的英语外宣节目的受众需求多种多样。因此, 西藏的“厨师”在英语外宣节目谋划方面难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圣地西藏》英语外宣节目用短波频率播出, 而把《圣地西藏》安排在藏语对外广播频率播出, 是为了照顾生活在印度, 尼泊尔的十几万藏族同胞, 那么, 在进行收听率调查的时候, 怎么样获知准确的收听率呢?

只看收听率报告肯定不准确!那么, 怎么样的方式既少花钱但又能获知准确的收听率, 获得外国受众的准确反馈信息, 从而改进节目质量, 增强外宣传播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外宣人绞尽脑汁, 做好受众反馈信息搜集汇总统计。

3.5 可信度

根据权威的调查发现, 来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只有18%, 而22%的西方人不信任, 48% 的西方人的态度很谨慎。

为什么有些西方人不信任中国有关于西藏的新闻报道呢?

追根溯源, “西方人关注的西藏, 实质上是西方人心目中幻想出来的西藏, 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是西方人的‘精神乌托邦’”。 (2)

“有很多西方人没有亲身到西藏来旅行过, 他 (她) 们是通过那些如诗歌般的旅行和探险作品, 在头脑中浮现出西藏的景象。这就像1933 年, James Hilton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香格里拉’那样……” (3)

“这深刻反映出西方人仍然还没走出‘香格里拉神话的囚笼’……” (4)

因此, 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些西方人不信任中国有关于西藏的新闻报道了, 但这样就增加了中国新闻传播的难度。

4 西藏英语广播互联网传媒的战略思考

考虑到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的状况和面临的难题, 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如果想要完成工作任务, 外宣人就必须能影响西方人思想, 但是, 想影响别人思想何其艰难?因为:“世界上有2 件事很难:一是, 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二是, 把自己的思想灌输进别人的头脑里。”因此, 西藏外宣人的英语外宣之路任重而道远。

4.1 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应具备的特征

由于西藏的英语外宣广播创办于2002 年5 月, 英语广播没有对外国受众进行“细分”, 外宣人对西方人的“口味”也没能深刻了解。外宣人老想着要宣传西藏, 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对外传播的新闻, 就是西方受众真心想要了解的事。因此做出来的“菜”不符合西方人的“口味”, 甚至是“倒胃口”的“菜”。

4.2 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的目标

现在, 西藏的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已经有一定规模, 《圣地西藏》英语外宣节目在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澳洲, 南非, 东亚和南亚都能收听到, 下一步, 《圣地西藏》的长远目标是成立英语频率, 并在南亚次大陆成为西藏英语外宣报道的地区性权威信息源。

4.3 如何增强西藏英语外宣节目的传播效果

1) 外宣人应坚持“二级传播, 以人为本, 跨越文化鸿沟”三个重点, 满足西方受众的“口味”。西藏的英语外宣节目由于受各方面条件 (包括人力, 物力、财力、外宣手段和管理方式) 限制, 很难做到像“央视英语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那样。CTB只能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做好“藏餐”, 从而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学中有‘二级传播’理论。‘二级传播’理论是1940 年美籍奥地利人, 实验心理学家 (Paul F. Lazarsfeld) 拉扎斯菲尔德发表的关于在受众中人与人之间传播影响的模式, 即:‘受众可分为两类, 一类被称为‘舆论领袖’, 另一类被称为‘追随者’‘舆论领袖’可影响‘追随者’。” (5)

从《圣地西藏》外宣英语节目的传播学角度讲, “‘舆论领袖’是指:使馆驻华人员、外国NGO (非政府组织) 代表、外国企业高管, 高级工程师、外国记者, 摄影 (像) 师等。这类人是他 (她) 们祖国的中产阶级或中产以上阶层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自己祖国的舆论传播主体, 有较大的影响力。” (6)

“追随者”是指那些没到过中国, 对西藏不了解的外国人, “他 (她) 们是通过那些如诗歌般的旅行和探险作品, 在头脑中浮现出西藏的景象。”“舆论领袖”对西藏的描述和评论更容易让使用同种语言的 “追随者”接受和赞同。” (7) 因为使用同一种语言更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

尽管外国人的“口味”和中国人的“口味”不同, 但是音乐、歌曲等文化要素就像是“调味料”, 是“老干妈辣椒”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 它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于是在英语外宣节目中, 音乐和歌曲成了必不可少的“调味料”。

因此, 《圣地西藏》在新闻报道方面, 新闻视角应尽量靠近西方人的视角;此外, 有些选题是地球人都喜欢吃的“菜”, 例如:房地产、汽车、医疗、环保、爱情、婚姻、家庭、妇幼保健、抚养子女、养老等, 这些选题都可以作为《圣地西藏》英语外宣的“藏餐食材”。

4.4 老外反馈建议的搜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1) 在“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上定期举办问答奖励活动, 鼓励外国受众对节目的回馈, 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受众的电邮。

2) 建立受众详细数据电子表格, 按时以电邮方式回信。维持原有的受众群, 通过邮寄小礼物的方式鼓励外国受众对《圣地西藏》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

3) 设置互动通道, 如:微博、微信、app客户端, 增加CTB对外部英语办与外国受众间的交流和沟通。

4) 加大节目宣传, 借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平台播放《圣地西藏》广告。

4.5 加强外宣英文网站建设, 和《圣地西藏》形成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据权威市场调研公司公布的数据, 到2015 年全球网民总数达30 亿, 占全球总人口的40%。另据美国ABC报道, 年龄11 岁以上的美国人中, 有22%网民曾经访问过外国广播电台的英文网站, 48% 的网民停留时间长达半小时以上……

2009 年6 月, “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建立。英文网站提供《圣地西藏》的上网收听链接, 使外国人能通过互联网知晓西藏与时俱进的各种信息。

2010 年英语外宣节目《圣地西藏》改版, 增加了讲故事的英语专题《西藏故事》, 增加了《西藏周报》栏目, 方便外国人了解西藏每周大事, 而《西藏旅游》则带领外国受众感受西藏壮美风景的魅力。

随着IT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外英语广播依托互联网的趋势更加突出。网站不仅能融合文字, 图表、声音、图片、视频影像, 形成五合为一的多媒体传播, 还能保存转瞬即逝的广播声音, 这就方便了全球受众通过英文网站在线收听, 收看或下载音频和视频节目。

互联网站的互动性也增进了西藏外宣人与西方受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国西藏之声网”已经成为西藏外宣广播的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笔者认为, “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可按照下述方向进行页面设计。

1) 页面的文字, 图表、声音、图片、视频影像应该满足西方受众的“口味”。

2) 不仅有音频节目, 还有视频节目, 使传播手段多样化。

3) 设置互动通道, 如:微博、微信、app客户端, 方便外国受众进入“群”里讨论。

4.6 加强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合作, 争取外国受众认可

加强与CRI合作, 谋求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使英语外宣传播的“藏餐”更符合西方受众的“口味”, 力争西方传媒和受众的认可。

2009 年开始, CTB和CRI每年都开展合作, 来自西藏的声音通过CRI的平台传播到世界七大洲, 这使得西方受众对于《圣地西藏》英语外宣的信任度逐渐提高。

客观地讲, CTB各方面条件 (包括人力, 物力、财力、外宣手段和管理方式) 还有限, 和西方重要传媒竞争, 明显不现实。《圣地西藏》的目标是:做出的“藏餐”逐渐引起西方人的喜好和兴趣, 努力在南亚次大陆成为报道西藏新闻的地区性英语外宣传媒。

对于“藏餐独有的原材料” (在青藏高原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 例如:青藏铁路通车, 拉萨至日喀则铁路通车, 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开工修建, 拉萨机场高速公路通车, 林芝至拉萨高速公路的拉萨段, 林芝段建成通车, 拉萨机场改扩建等, 西藏的“厨师”应该学习西方主要传媒的先进报道模式, 再加上“藏餐独有的原材料”, 这就会使西藏英语外宣的影响力增大, 能吸引更多的西方受众。《圣地西藏》才能在南亚次大陆成为西藏新闻英语外宣的信息中心。

5 西藏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的人才战略

5.1 目标

笔者认为西藏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应该采取下述方式:即受众为全球受众, 力争成为南亚次大陆 (包括居住在印度和尼泊尔的藏族同胞) 西藏新闻英语外宣的信息中心。

5.2 英语外宣的重点

在实施过程中, 外宣人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 提高西藏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的可信度。

提高可信度, 取得最大传播效果。西藏英语广播和“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两者都是代表西藏的官方媒体, 为西藏自治区的利益服务, 对外展示良好的西藏形象, 维护着中国的立场。

2) 建立有效的英语人才管理体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西藏英语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管理机制, 特别是对高级英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3) 引进高素质的英语新闻人才。

现在西藏的英语新闻人才出现了几个问题:英语传媒的外宣人才团队不稳定, 大多年龄较轻。十年间, 一人转行, 一人出国深造, 一人调动到外省大学当英语老师, 一人调动到新媒体中心, 西藏的英语传媒仿佛变成了“对外英语人才输出中心”。由此可以看出高素质的英语外宣人才对于西藏英语外宣工作来说已经不仅是电台和网站的人事工作, 还是决定西藏英语外宣传播事业能否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当然, 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关键是CTB的英语外宣人才流出去的多, 引进的却较少。引进的英语外宣人才主要是中国各大学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目前, 这些大学英语毕业生还需几年时间磨练和成长。

他们的“听, 说, 读, 写, 译”五项英语能力, 还有很多薄弱之处。需要不断学习, 改善和提高。因此, 他们在短时期内不能担当西藏英语外宣传播的重任。

《圣地西藏》英语外宣代表着西藏自治区的形象, 把西藏的新闻用英语传播给全球的受众, 从先进程度上讲, 《圣地西藏》的媒体运作和管理体制是相对较落后的, 至少在人才管理体制上, 《圣地西藏》是无法和西方重要传媒业抗衡的, 因为西方重要传媒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是先进的。

例如: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控股的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之所以能在短短25 年间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数字电视服务运营最成功的公司, 成功的人才管理模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 西藏的英语外宣广播和“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想要发展壮大, 就必须在人才管理体制上有所改善。

在坚持“外事无小事”制度的前提下, CTB可以招聘优秀的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来《圣地西藏》从事采、编、播、译等英语外宣工作, 并且建立有效的媒体人才管理制度。这样, 西藏英语外宣传媒的外宣效果也会大为改善。

西藏正在创造着有地区影响力的英语外宣广播和互联网站英文版, 《圣地西藏》英语外宣和“中国西藏之声网”英文版任重而道远。

注释

1 引自韩鸿著:《国家社科基金西藏项目》2015年10月。

2 引自Peter Bishop彼得·毕晓普著:《香格里拉的神话:西藏、游记和西方创造的圣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 1989年版。

3 引自James Hilton詹姆斯·希尔顿著:《消失的地平线》, 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 1933年版。

4 引自Peter Bishop彼得·毕晓普著:《香格里拉的神话:西藏、游记和西方创造的圣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 1989年版。

5 引自美国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0年发表。

6 引自美国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0年发表。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发展路径 第2篇

松山湖办事处 梁晓云

我和每天忙碌在东莞广播电视台里的同事们一样,作为一名我台一名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工作。当拿到“我为广东添光彩”的征文主题后,我不禁陷入深思,我为东莞广播电视台的科学发展作贡献了吗?是的,我们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我们干的却是不平凡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我们对东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无限深情。

近年来,我市的各项事业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与此同时我们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强劲,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覆盖范围不断增大,广告收入不断增长,不但有效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的目标,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促进了产业发展,保障了各项宣传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今年九月筹备了6年,投入6亿元的东莞广播电视中心投入,很好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广电人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为东莞广电事业的发展绽放新精彩。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第3篇

电视媒体继续领跑重大新闻报道

电视台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声音,在广大观众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由电视新闻发布的信息体现了真实性、权威性,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显示了电视媒体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在新兴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优势。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活动历来是电视媒体倾力报道的重点,中共十八大宣传报道无疑是2012年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各家电视媒体各尽其能地打造以十八大为主题的媒体盛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聚焦十八大》专题栏目,其中《中国成就》主要回顾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民生和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取得成就,《新闻特写》侧重于十八大期间新闻采访如何安排,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困难相比以往大会有哪些方面的减少等,《微镜头》则关注百姓身边的小人物、小感动,以此来呼应十八大的时代主题,《我从基层来》则是“走转改”活动成果的展现,通过基层人物的专访来感动中国。地方电视台也是各出奇招报道十八大。北京电视台推出的《解读十八大》和《家国十年》分别对十八大和北京十年的变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和解读;上海广播台制作的《大转型》、《大道同行》、《为了人民的福祉》、《中国面临的挑战》4部迎接十八大献礼作品也相继在东方卫视、新闻综合、纪实频道、外语频道播出;大连电视台则每天推出25分钟的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开启新征程》专栏,介绍本市领导在京参会消息及全市各级部门收看、收听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围绕本职工作谈学习体会。以此作为十八大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于2013年8月31日至2013年9月12日在辽宁沈阳举行,大连作为分赛场,有14个比赛项目在此进行,占全部赛事的1/3。全程历时13天,大连电视台直播时长175小时,直播比赛61场,录播比赛50场,播出新闻455条次,制作《全运赛场》、《全运速递》、《全运访谈录》、《大焦话全运》等专题21期,共计105分钟。多角度、立体空间为市民呈现十二运比赛精彩程度。同时,也对2013夏季达沃斯年会给予了最及时、详尽的报道。

电视媒体转向移动化传播

新兴媒体时代,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重组了人们对媒体的阅读习惯和信息的交互方式,传统媒体的哀落成为一个热点话题。2012年,网络新闻是中国互联网第四大应用,中国仍有近4亿的网络新闻用户。在新兴媒体世界,新闻仍然是用户最大的需求之一。这说明,网络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是不会哀落的。问题在于电视新闻的载体由固定的“大屏”转向可移动的“小屏”。

当下,对于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讨论已经是如火如荼,其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深入。在移动终端领域,有迅速崛起的电子书终端,有广电引以为傲的CMMB(是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而随着IPhone和IPad的迅速崛起,在其之上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越来越多,很多媒体也开始涉足移动互联网业务甚至开始出品移动终端,媒体的移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2年大连广播电视台也在试水探索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开发移动客户端、利用二维码拓展电视宣传空间。“大连手机台”是大连广播电视台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全新打造的新一代、全方位、多媒体的移动客户端,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深度、个性的顶级手机新闻资讯服务。从产品功能来看是一款综合视频客户端产品,为用户提供直播、点播、资讯推荐和视频下载等服务。它依托大连广播电视台的优质视频资源,同步直播8大电视频道,第一时间更新17档品牌自办栏目内容点播,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看电视的诉求。2012年10月正式发布,首日下载量突然3000次。

大连手机台的上线,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台电视节目的多终端呈现,并一步踏上移动互联,实现了城市台电视媒体“上星”的梦想,用户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只要有WiFi网络和3G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关注大连的视频资讯平台。这对于城市电视媒体意义非凡。

电视媒体网站需更加完善

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收视人群正在被分化,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就是网络。即使是留在电视机前的那部分观众,也多半是“三心二意”,他们在看电视的同时,可能在上网、看手机。近几年来,特别是各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及电视台等)都纷纷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先后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从而增加新的传播形态以扩大自已的影响力。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时代华纳”和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合并是最典型的事例。我国中央电视台则在1996年率先在因特网上正式申请了域名——http://www.cctv.com/,并建立了自已的《央視国际》网站。目前,其《央视国际》网站日提供中英文新闻数百条且日更新数次,同时还先后开设了琳琅满目的各类相关栏目网络版。“互联网络电视”已不再是概念而是现实,并将成为时尚和潮流。

大连电视台网站(域名:http://www.dltv.cn)于2002年7月上线,现内容可同步推送至“大连手机台”。2013年4月21日,dltv.cn全站改版,全新上线,承担大连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功能。实现大连广播电视台视频、音频节目融合发布,提供7个电视频道,7个广播频率自办节目的直播、点播互动服务,实现所有自办节目单条拆分上传,支持互动分享,推出“云动新闻汇”、“云动悠沫秀”、“大连DJ语录”、“大学生online”、“云动微电影频道”等新媒体产品。

电视节目的线性播出,会使收视率因观众收视时间、习惯的错位而降低,这是传统电视媒体性质所决定的,不可改变。而网站的建立、完善,则可以克服电视线性播出的局限性,随时点播 、回看,甚至可以进行好友间的链接分享,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电视媒体力推微博传播

新兴媒体时代的中国,存在两个重要的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舆论场”。2012年微博“国家队”异军突起,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央视媒体齐发力,在微博舆论场尝试主导“微话语权”,以有效打通两个舆论场。现如今,微博现在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媒介工具之一,它是人们彼此沟通、了解咨询、表达个人观点的有效工具。不少人都开通了不同的微博平台,以此来表达自己小小的话语权,接受新事物,结交新朋友,品读新思想。进入2013年,本台新闻综合频道将《大连早晨》《新闻锋线》两档栏目的新浪微博帐号@大连早晨、@新闻锋线合并命名为@新闻大连,新增信息权威发布、公众互动平台、资讯播报、即时消息、媒体动态、投诉受理等功能 。微博其实是个很好的媒介工具,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它,可以充分发挥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强大力量,体现媒介的责任和正义感,更好地了解社会,传播正能量,表达思想,充分享受每个人的话语权利。截至2013年10月,粉丝量由先前的不到15000激增到66万。

面对发展强的势新兴媒体,电视媒体只有与时俱进,转型升级,才能扩大媒体舆论话语空间,抢占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准确把握舆论引导规律,严把导向关、内容关、技术关,切实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和效果,充分发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第4篇

深化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 着力拓展广度、增进深度, 要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围绕阿拉善盟委、行署实现“十个新突破”, 做大做强“三篇新文章”的目标任务, 寻找新闻宣传与地区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集中一切宣传资源、调动一切宣传力量, 突出重点, 抓好亮点, 从而在复杂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 在全盟上下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之歌, 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能量。

创新宣传形式, 提升宣传效果。要通过宣传方式和内容的创新, 统筹安排, 进一步加强对宣传报道的整体策划, 主动设置新闻宣传议题, 妥善把握报道尺度, 切实加强正面引导;重大活动宣传注重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现场说话;社教、民生节目注重把握主流价值取向,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典型宣传注重实际效果, 社会热点宣传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回应社会关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注意把握舆论导向, 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扩大外宣渠道丰富外宣形式。围绕扩大阿拉善知名度、提升“苍天圣地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中国骆驼之乡、中国观赏石之城等金字招牌, 整合外宣资源力量, 优化外宣渠道, 加强选题策划。精心设计和组织系列系统性、特色化的主题外宣活动, 主动设置外宣选题, 积极拓宽领域、拓展层次、拓深载体, 寓对外宣传于文化、经贸和旅游等项目之中。对外展示阿拉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良好形象。加强与各级特别是国家级主流媒体的交流沟通, 加大中央、自治区主流媒体和网等网络媒体上的宣传力度, 展示好阿拉善形象, 传播好阿拉善声音。

贴近群众提升媒体吸引力。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接地气, 连民心, 不断深化“走转改”活动, 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 吸取新鲜营养, 通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和短、实、新的新闻作品, 及时消除人们思想上、认识上的各种困惑和疑问,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社会风尚, 构筑起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进取、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柱。

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要求,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宣传时代楷模苏和、最美乡村医生安福久等一批先进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鼓舞、教育和引导人, 坚持不懈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2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媒体竞争力

组织实施职工双向选择制度、修订完善绩效考核制, 稳步推进内部机制改革。改善广播电视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加快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程度建设步伐, 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加强节目创新创优, 实施蒙汉语广播电视节目全面改版, 从内容、形式、编排上进行整体包装, 增加自办新闻播出量和直播节目比重, 加大生活服务类、社教类和传统文化节目的报道力度, 传播理念更加贴近群众, 节目设计更加趋于合理。

规范和改进新闻报道, 进一步改进宣传报道方式, 规范和改进领导同志和会议报道, 增加基层及民生新闻报道, 向精细化、深入化和群众化方面靠近, 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对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交通出行、食品安全、冬季供暖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及时正确发声, 做好正面引导, 并进行后续回访和跟踪报道, 起到化解情绪、改进工作、凝聚人心的作用。

3 抓队伍建设构建舆论引导主力军提升媒体战斗力

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 首先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干部不动摇。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 着力加强自身建设, 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 树立政治自信、事业自信、岗位自信, 做行家里手, 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提升能力素质为落脚点, 加强职工学习培训。要培养既精通内容制作, 又有新媒体思维的人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岗位多样化培训需求,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建立培训制度, 丰富培训内容, 完善考评机制, 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敬业精神﹑创新能力。

加强作风纪律建设。结合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实际, 认真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深化“走转改”和“四进三问”活动, 深入基层一线, 着力转变作风, 提升工作实效。

4 把握媒体传播规律提升舆论引导力

必须改进传统媒体的运作手法, 真正适应新媒体传播的要求;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 树立立体化观念, 从全局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做出符合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新闻。

摸透传播规律, 讲究宣传艺术, 对接群众需求, 做好经济领域和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 及时发声, 解疑释惑, 不缺位, 不失语, 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要坚持媒体的社会责任, 把握好宣传工作的“时、度、效”, 从全面把握, 整体考量宣传效果;要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从有助于改进工作的角度出发扛起舆论监督这杆大旗。

充分利用现有视音频资源, 打造以图文为基础, 以视音频为核心, 以互动为特色的新媒体网络平台, 让广播电视节目真正成为观众、听众和网友关注的一个可听、可看、可娱乐、可讨论的媒体。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实现各种媒介资源、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使广播电视台的宣传工作达到多渠道、立体式宣传效果, 工作实效得到切实增强。

全面提高驾驭舆论舆情的能力, 建设好、发展好、运用好、管理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要深刻汲取腾格里环境污染问题被媒体曝光的沉痛教训, 主动顺应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宣传思想工作主渠道的新常态, 加快媒体自身转型, 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政策解读机制, 切实履行好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职责使命。

5 加快新媒体建设步伐, 创新媒体宣传形式

树立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必然选择的思想, 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 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 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目前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网络平台正在进行系统调试, 通过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迁移到新媒体网络平台, 在提高覆盖的同时实现点对点的非线性新闻宣传, 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 扩大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同时规划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基础上, 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直播、视音频点播、论坛、博客、微博、投票、评论等多样化服务, 实现个人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三屏融合。重点增加蒙语页面, 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蒙族受众;加强内容建设, 不断丰富新媒体应用, 满足受众的需求;与有影响力的国内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完成各项重点外宣任务。

推动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 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要重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 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 加快改革步伐, 积极探索创新, 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摘要:新闻工作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 政治性强, 责任重大, 主流媒体肩负着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双重任务。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革命风起云涌, 这都使得传统的宣传阵地、手段、方法和效果受到冲击。如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 把握形势、适应变化, 充分巩固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优势, 做到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 守土尽责,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努力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闻,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

参考文献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第5篇

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为宣传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的媒介或是平台。电视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分类,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共称为六大媒体。

中国的电视媒体环境面临的是在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电视事业也面临着挑战,电视业进一步的突出了改革开放的进展,在信息技术的进步,观众的需求增加的特点。所以电视媒体管理在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从技术设备等硬件资源看,属于高投入产业,并不比国外同行差,但是在传统的封闭式媒体资源供需体系中,由于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缺乏,制约着总体资源的使用效率。广播电视传媒普遍在行业定位、组织结构设置、节目制作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偏差,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参与国内外传媒竞争的能力比较弱。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所以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电视媒体不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而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的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是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机构与现代媒体要求不相适应。

2.落后的人才资源管理导致媒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缺乏规范的市场。

4.中国传媒多元化发展,广播电视传媒的观众不断流失。

传播事业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当然也会需要一些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投资决策能力、市场分析以及熟悉大众传播的高级媒体管理人才,以适应传播事业日益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需要。

电视媒体管理对于节目制作单位来说是一个对各种媒体类型以及内容进行其寿命期内全面管理的总体解决方案。电视媒体管理为媒体资源的使用者提供了在线内容和简便的访问方法,实现了安全、完整、高效、低成本地利用媒体资源。电视媒体管理在电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1.全面兼容的数字化收集。媒体管理系统可以使磁带、胶片、图片、文档等众多格式有效的统一储存起来,这一方面便于工作人员储存素材,也使编辑更快的找出素材,加快节目编播的效率,使节目更快更高效的展现给观众。这既解决了储存问题,也是的节目资源能重复使用。

2.方便快捷的共享发布。电视节目的最大弱点就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节目能够快速的传播。而对于过去的节目资源,媒体资产管理可以将其很好的保存起来,供观众选择性的观看。

3.智能的查询检索。对于已经存入媒体管理系统的各类节目资料,都以相应的文字编入目录,用户只需将自己需要的材料名输入检索系统,即可快速的找到相应的资料。

4.灵活可控的资源管理。媒体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硬盘将各类电视节目资源编入系统,大大增加了广播电视节目资源的灵活性。

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趋势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广播 全媒体广播 内容为王 网络广播

五年前,笔者曾就多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策略发表过一些看法。五年间,广播发展可说是一日千里,景象已大不相同。从经营创收的角度说,五年前,全国广播超亿元的电台大概十家,今天已达二十多家;从频率建设方面来看,五年前,专业化是时髦语,今天,类型化则成了关键词;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说,广播与新媒体已经由五年前的台网互动变成了今天台网融合乃至台网一体;而在此基础上,传统广播又衍生出多种形式,“播客”广播、数字音频广播和以车载、手机、MP3、MP4等为接收终端的移动广播,不一而足。特别是“微电台”的悄然兴起,更是让广播与听众的互动更直接,更高效,更便捷。可以这样讲,“多媒体”与“全媒体”已不只是简单的字面意义的不同,而是网络与数字技术给媒介生态和传播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的具体体现。

现今,在媒介融合风声水起、台网一体深层推进的形势下,广播媒体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发展状态和发展格局,这是业界和学界所应共同关注的问题。当我们以理性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去探讨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趋势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传统广播仍是听众的第一选择

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步推进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通讯工具和信息传播手段愈加先进。网络和手机的日渐普及,传统媒体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到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广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然而,广播是“听”的媒体,是唯一可以“解放”人眼球的媒体。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它的移动性和伴随性优势,受众可以在移动和忙碌中接触广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出现的网络广播,模糊了传统广播的媒介特性。并且,不管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媒介融合之后都以全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受众,其提供的内容趋于一致,加之网络广播的节目内容大部分是对传统广播节目的机械复制,外加文字、图片等形式,内容聚合力不够,影响力不强,没能在受众心中建立起强大的网络广播品牌形象。而受众在多媒体竞争的媒介生态下拥有较高的自主选择权,同质化的结果使受众失去了非网络广播不可的选择理由,网络广播受众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受众力量相当弱化。赛立信公司2010年6月发布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珠三角及港澳地區广播收听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传统广播依然是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工具,占49. 8%,而MP3、手机等也是听众收听广播的重要工具,合计达60%,通过网络收听广播的不足10%。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对2010年全国100多个城市收听市场研究结果同样显示,收音机仍然是最普遍的选择工具,达到45%左右;一线城市的车载收听比例有将近三分之一,使用手机收听的比例,一线城市和四线城市均超过了10%;使用互联网收听广播的情况处于较低水平,选择比例不足1%。以上所述收听工具,收音机毫无疑问是传统的广播收听工具,而车载广播、MP3、手机等移动收听工具也都具有接收调频广播的功能,在非网络环境下,收音机、车载广播、MP3、手机等都归类为传统的广播收听工具。显然,传统广播的收听方式仍为广大受众所青睐。

在有限的媒体市场中,网络广播相对弱化的受众群与越来越急速的媒介融合发展步伐的对立与矛盾,是网络广播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如果说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是由广播、报纸、电视分割成互有交差的几大群体,那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受众群体则是处于错综复杂的交织网络中。稍显遗憾的是,在网民数目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广播网站却经营惨淡,截至2007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字显示,投入1000万经费的北京广播网,在国内所有网站中排名第771位,而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门户网站的中国广播网,在国内所有网站中排名第2229位。①由此可见,虽然现代社会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是释放人们眼球的传统广播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战场占有一席之地;而失去移动性和伴随性特色的网络广播并不为广大受众所热衷。目前,网络广播技术尚未成型,培养听众打开网络听广播的习惯尚需时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广播仍然是听众的第一选择。

然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传统广播的市场空间依然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业者就一定要固守传统广播而放弃其他可经营的领域,传统广播毕竟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通过跨媒体经营与新媒体合作可以弥补传统广播的不足,有效地拓展广播的传播渠道。因此,打造全媒体广播,是广播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和媒介环境变迁的必然选择,也是广播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然,这需要在维护广播主体功能地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应将音频内容作为主打项目来经营。融合绝不是淡化与削弱广播的媒介特性,而是让更多的听众,尤其是那些追求时尚,对新媒体有着浓厚兴趣的青少年听众能从更多的渠道,用更多的方式收听广播。笔者认为,中国广播网力图打造全球最大的中文音频网络门户和中国最大的网上音频内容提供商,实现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传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强化内容建设永远是广播发展的第一要务

“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恒久不变的追求,它要求广播业者以创优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将内容做好,将节目做精。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仍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每一种广播形态都有其生存空间和受众市场,不论形态如何衍变,坚持按广播的传播规律办广播,强化内容建设都是未来广播发展的第一要务。

传统广播,加强专业内容建设,满足主流听众需求。流动听众和老年听众是广播的两大主流受众群,媒介融合对这两个群体影响不大。针对主流听众的特定需求和收听特点,加强专业频率的内容建设和信息服务,是传统广播继续努力的方向。

nlc202309021119

央视索福瑞2011年2月发布的《2010年广播市场收听表现研究》显示,交通、新闻和音乐类广播引领整个广播市场发展,这与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和私家车的广泛普及密切相关。近年来,私家机动车保有量大幅攀升,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日益加剧,广播移动性和伴随性的媒介特性使得駕驶和乘坐机动车的“流动听众”群不断壮大,他们收听广播的频率更密、时间更长、忠诚度更高。“流动听众”对路况信息、新闻资讯有较多需求,打造特色节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根据流动听众的需求加强专业频率内容建设,以高品质内容赢取听众信赖,是广播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较10年前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老年群体也是广播受众的最大群体之一。根据中央电台全国听众收听状况调查,全国60岁以上老年听众经常收听广播节目的占38.8%,老年节目的关注度高达17.8%。受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经济条件、作息习惯等因素限制,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老年受众分化力不强,针对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传统广播的生活服务、养生保健、休闲娱乐、心灵慰藉类节目应得到重视。“银发经济”蕴含的商机给老年广播节目运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给广播带来了发展机遇,开拓老年受众市场将是广播业者努力的方向。

网络广播,用户特点决定内容设置。“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②网络广播受众逐步向“用户”转变,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具备上网的条件和时间,由同步被动式的“接收”向异步主动式的“选择”转变,自主选择“在线收听”或“下载收听”。因此,网络广播的内容设置必须契合年轻群体的生活特点和心理需求,以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时尚前沿、休闲娱乐类节目为主,这样才能满足用户愈加多样的信息需求和日益细分的个性需求,如银河网络电台,其节目立足于前卫和时尚,包含娱乐、资讯、知识、情感、教育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风格新颖,以网民边听边聊边参与的新型网络广播形式在网络电台中独树一帜;而青檬网络电台的内容设置则贴近大学生活,包括音乐、娱乐、生活资讯,以及人文、艺术、考研、就业等咨询性、教育性节目。

手机广播,内容生产是产业链轴心。手机广播是手机媒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有两层含义,一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依托于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一是在手机中内置了FM广播调谐器,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节目。全媒体环境下的手机广播,指的是第一层含义。手机精巧轻便,便于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广播,手机与网络技术结合后,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受众可以用手机在线收听和点播节目。手机广播催生出涉及电台和通讯运营商等多方利益的广播产业链,内容生产无疑是产业链的轴心。

以央广手机台为例,该台突出中央电台独家独创特色,以《央广新闻》为龙头,多种新闻资讯为特色,内容涵盖热点新闻和国际、体育、娱乐等分类新闻,突出快速性和趣味性,以海量信息、通俗易懂、快速贴近为服务标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新闻需求。手机报是手机广播的重点业务,《中广财经》手机报延续中央电台权威性财经播报内容,以客观专业的视角提供高品质财经资讯,传递全新消费理念,提供个性化理财指导;有声手机报《新闻和报纸摘要》以中央电台各频率内容资源为依托,汇集国内外媒体当日要闻,每日提供超过八家主流媒体新闻摘要和十余位国内外著名评论人的独家观点,突出音频特色和评论品牌两大优势。高品质的节目内容是吸引用户使用手机广播的必要条件,手机广播产业链势必围绕内容生产下工夫,唯其如此,才能把手机广播业务做大做强。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教授)

(本文编辑:刘浩三)

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影响冲击,发展趋势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新媒体生长环境有所改善,它们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并以它崭新的姿容,潜移默化的发展方式,不断变化更新的内容进入我们的生活,使人类体会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生存压力。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不断升级和更新,因此目前的新媒体主要具备三个特征 : 一是基于数字技术,二是可以互通互联,三是非线性传播。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正在朝着多样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潜在的各类影响能够清晰的认识,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尽最大努力使新媒体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 新媒体定义及其科学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手机短信、数字广播、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当今社会,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诸多优势,其特征具有海量性与共享性,交互性与即时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除了其强大的特征之外,它所具备的基本的原创性也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同时也是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理念上、形式上、内容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例如,分众传媒作为一种新新媒体,它将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这种方式达到了理念的创新。

新新事物必定具备一定的生命力,新媒体的存在也不例外。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也是层出不穷,它们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借助各类新媒体一方面是第一时间获取大量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新媒体这种形式将自己的个人见解向社会大众公布,满足社会大众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求 , 社会大众通过这一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畅所欲言,通过言论影响其他社会人。

2 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

以载体为分类依据,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分为电视族群、手机族群、互联网族群等三大类族群。其中广播电视新媒体在这三大族群的主要形式有数字电视、IPTV,手机广播或者手机电视,网络广播或者网络视频,下文我们将对此一一进行阐述。

2.1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是数字电视期待创新,IPTV仍需培育。在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它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数字电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92年—2003年)是技术平台建设的准备期,在中国建国五十周年庆典上首次使用高清数字技术实况转播;第二阶段(2004年—2006年),我国主要城市的有线数字电视产业进入扩张期;第三阶段(2006年— )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开始转入产业链的构建和盈利模式的探索,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我国数字电视行业发展二十多年,一直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层多次出台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数字电视运用,为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解决了许多难题,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现实中,数字电视运营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分散、内容匮乏、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产业营销方式滞后等。其中数字电视在频道设置方面,专业化和小众化走向不清,缺乏高水准的专业节目,没有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中国的内容制作商在付费数字电视产业链中所得的收入甚少,影响了市场的平衡性,这种利益分配不均同样阻碍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此外,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在2005年以后一直处于市场培育期,即使它已经具备了网络传输的互动性与沟通的个性化、分众化特点,拥有一定的用户规模,但是由于其基础网络与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内容匮乏与同质化以及尚未成熟的盈利模式,致使IPTV的发展遇到诸多的瓶颈,因此我国的IPTV业务仍需要一定时期的培育,改善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2手机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

所谓手机广播 / 电视,指的是利用手机作为终端设备,接收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从而实现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实时或者延时收听或是收看。

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我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初登舞台。初期的手机电视主要是依靠流媒体传输技术,通过移动蜂窝网络实现节目视频的直播或点播,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手机电视以其便携、直观、实时、互动的独特魅力,在奥运报道中大放光彩。2009年之后,基于流媒体传输技术的手机电视传输速度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各大移动运营商为了拓展业务、扩大用户群,将手机电视的使用费用大幅度降低,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声画保障。虽然手机电视的发展过程较为顺利,但是由于手机电视存在内容匮乏和同质化的问题,它在中国的应用普及还是很有限的。

2.3网络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

网络视频指的是由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以流媒体为播放格式、可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声像文件。网络广电媒体拥有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所不曾拥有的优势,总的来说其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网络视频形势大好,网络广播前景不明。2006年是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元年,YouTube被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这是历史上视频网站交易价格最高的一次,这一举动激活了中国网络视频产业,许多商家都渴望成为下一个YouTube。同样地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开创了互联网直播国际顶级赛事的先河,当年年末网络视频牌照发放制度实行,导致整个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视频网站的内容管理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据统计,2011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规模达到62.7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形势大好。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尚未成熟且传输环境较差,影响了受众在线观看视频的效果,而且与其他两类新媒体族群类似,网络视频行业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市场管理混乱。相对于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的发展前景不明,主要表现为受众群体不成规模,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等问题。

3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3.1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上文中有提到网络视频的发展现状,从中可知宽带用户数的迅猛增长、视频广告的普及以及手机3G、4G网的启用,皆为网络视频提供了无限诱人的前景。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视频在直播即时性、画面质量、内容质量等方面对电视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今繁忙的工作使得大众使用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逐渐减少,更多地是使用网络视频这一渠道,可见互联网冲击电视的气势和速度非比寻常。

此外,新媒体的应用使节目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不同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它们不单单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和娱乐功能,而是担当着娱乐工具、资讯工具、通讯工具等多种功能。而且,公众可以直接通过遥控器、鼠标乃至手指进行即时互动。此外,短小的手机剧由于考虑到了终端小荧幕的特点,画面多使用特写和近景,得到了手机用户的广泛好评。

3.2广电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分析,未来广电新媒体发展大趋势主要以资源共享、渠道汇流、媒介融合等方向为主。其中,新媒体资源共享是实现媒介融合的根本举措之一,这主要在于当渠道资源不再稀缺之后,将会大大削弱渠道的垄断优势,科学、合理的优质内容就会成为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武器,用户也可在其中搜寻所需的优质内容,从而减少其他不健康内容的影响。

另一发展趋势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渠道和接收终端融合,这种交融不仅包括技术资源,同时也包括用户资源和内容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三网融合”。通俗地说就是将手机、电脑和电视三种终端都成为新一代的信息、通讯、广电媒体。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第8篇

一、广播电视在新媒体下的发展困境

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形成的固有模式,在新媒体技术技术的大潮之下,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批广播电视原有的受众群体流失到新媒体之下, 广播电视传统的优势在新媒体面前面临严重挑战。

(一 )用户大量流失。目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现存的广播电视的受众大多集中在六十岁以上的人群, 这些人收听收看的电视节目仅仅限于新闻和天气,以电视剧为主,年轻人所占比例非常小。

(二 )技术上的差距。新媒体技术发展较为迅速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大量分流年轻人的注意力,传统的广播电视制作模式仍然单一,与咨询便捷、及时,制作精良的新媒体相比较,显得有些呆滞和停滞不前。

二、广播电视的发展策略

(一 )广播电视媒体要结合网络技术发展 ,进行媒体融合。广播电视媒体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学习先进技术,去除自身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糟粕。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道路不应该舍弃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递的内容,应该大力促进现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二 )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 , 提高创新能力。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在制作内容和形式上过于单一, 制作相对比较简单,这种情况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受众群体对于广播电视提出的要求。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大力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力求推陈出新,制作出多种类型,以此适应不同人群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借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属于新媒体技术的时代,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三 )内容上 , 一定要具有主流意识 。 在社会多种新媒体技术相互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受众群体可以选择的机会更充足,不仅可以从广播电视中接收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随时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进行节目的选择。但是各种选择的背后,观众所需要的依旧是内容和所要获取的信息。新媒体时代,传播途径变得广泛,渠道来源增加,各种传播的信息需求量随之增加,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道路上,积累了强大的资源和背景支持,一直都在维持主流发布的角色,新媒体所具有的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颖性和自由度,从主流发布的角色上比较,传统广播电视的这个优势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

(四 )紧密结合技术 , 推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闻节目和音乐视听节目。自从微博社交平台兴起之后,迅速在全国扩展,我国的微博用户达到四亿人之众,受众群体广泛。传统下的广播电视媒体和微博进行紧密合作,拓展受众群体,增强影响力。在新媒体技术下,个人选择的机会更加自由,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想要拓展群体影响力,就要根据观众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发展。观众在通过微博关注广播电视的同时,获取了自己所需要的咨询信息,也可以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广播电视则增强了影响力,增加了受众人数。广播电视可以在微博上和观众进行互动,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并且交流意见。新闻资讯节目可以通过新闻的观众评论得到关于观众的反应态度,音乐视听类节目可以通过主持人和观众的相互互动,增加观众和节目的粘合度和亲切感,从而稳定广播电视的发展。

三、广播电视发展中自身改革的对策

为了使得广播电视本身的发展跟上新媒体时代的趋势,让广播电视能够尽快适应并且能在新媒体技术下拓展空间,广播电视首先需要改进自己的技术。

(一 )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 以及对广播电视本身进行技术升级, 广播电视需要建设自己的运营中心和管理中心,打造一体化的网络平台。一体化的网络平台中能够提供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先进的电脑科技,有了这些技术支撑,广播电视可以同时进行多种类的工作。

(二 )广播电视进行全新的控制系统升级改造 。 传统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监控,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媒体技术下,进行控制系统的全新升级,在节目的制作上能够推陈出新,并且质量上得到提高。不仅如此,改造后的广播电视更加能够符合新媒体技术下业务量的需求。

(三 )音频和卫星转播系统的建设。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数字化音频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声音的质量,卫星转播技术的升级改造可以让广播电视更好地满足电视直播和广播的工作需求。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利用好新媒体发展下的技术支持,使自身的发展能够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得到充分发展, 并在新媒体的大潮中抢占更多的市场和观众, 广播电视在利用好新媒体技术, 将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传统优势和现在技术相互融合的同时,还要用心研究受众群体所需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以观众的需求结合自身所具有的节目特点,发展自己。

摘要: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广播电视等媒体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通过一系列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一系列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需要的新媒体技术诞生,逐渐有取代固有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趋势。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前有日渐衰落的迹象,这一趋势对从事广播电视这一媒体的人员造成了不小冲击力。从新媒体时代广电视媒体的存在形式来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应该结合新媒体技术,在属于新媒体的时代里抢占足够的空间来发展。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第9篇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持续创新加快推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不断巩固壮大主流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舆论支撑。

2. 基本原则。

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牢牢坚持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把正确舆论导向要求贯穿到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大力传播正能量,深化“中国梦”主题宣传,激发全社会共同奋进的精神力量。着力壮大广播电视主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协同创新。用深度融合的战略谋划,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平台运营、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协同演进和一体化发展,通过双向驱动、并行并重、资源共享、此长彼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品牌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公信力优势,找准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重大项目驱动战略实施,通过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融合,通过特色服务打造竞争优势。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

3. 总体目标。

力争两年内,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局部区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几种基本模式。在“十三五”后期,融合发展取得全局性进展,建成多个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出数家拥有较强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新格局。

二、重点任务

4. 树立深度融合发展理念。

把握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增强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紧迫感。以深度融合思维统领广播电视发展顶层设计和媒介资源配置,推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按照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频率频道与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介资源有机整合,推动节目、技术、平台、人才等生产要素共享融通,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向产品转变、观众听众向用户转变、分类传播向协同传播转变、传媒服务向现代传媒及综合信息服务转变。完善管理制度,推动网上网下、不同业态统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

5. 加快融合型节目体系建设。

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必须增强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原创能力和节目集成能力,构建面向多渠道、多终端传播的节目资源体系。强化“新闻立台”,改进新闻采编,进一步提高新闻发布及时性和节目内容权威性,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节目品质,加大对影视剧、综艺、文化益智、生活服务、社会公益等各类节目内容创作生产的投入。鼓励采取自主原创、联合制作、联合开发、委托制作等方式,创新节目模式和内容,积聚种类多元的优质节目内容版权资源,做大做强节目库。开发节目版权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呈现方式,为节目版权价值最大化奠定基础。增强广播电视台在原创品牌节目中的主导权,让广播电视台真正做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旗帜鲜明引领文化时代风尚。积极利用互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节目形态,激发用户参与节目创作热情,增强节目吸引力。

6. 加快融合型制播体系建设。

以制播云平台为核心建设融合型的节目制作与播控体系。整合升级现有制播平台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统筹各类采编渠道和各种播出方式,构建集采编、制作、存储、发布、安全管控、运营于一体的广播电视制播云平台。根据制播安全需要,建设广播电视制播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专属云,并通过规范性接口、网络安全设备、通信策略等明确制播云平台体系安全边界,确保信息传输和系统安全。提升制播云平台业务基础、运营支撑、公共能力、资源适配、平台开发接口等服务能力,优化平台内容生产、内容汇聚、内容管理、内容开发、协同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适应节目内容多渠道采集、多方式呈现、多平台发布、多业务融合发展需要。

7. 加快融合型传播体系建设。

统筹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等多种信息网络,构建泛在、互动、智能并具有信息安全保障的节目传播覆盖体系。充分利用有线、卫星、无线等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协同传播平台。积极利用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大力发展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在广播电视媒体主导集成播控平台的前提下,稳妥、规范开展IPTV、互联网电视等广播电视类新业务;以广电为主导,建设几个大型视频平台、音频平台和新闻资讯平台,大幅度提升广电在新兴媒体领域的影响力,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奠定基础。适度借力商业平台传播技术和渠道,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方式,“以我为主”发展融合新业态。推进节目制播与社交网络平台对接互动,利用社群吸引用户参与节目制作和传播,丰富用户体验,增强平台粘性。

8. 加快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优势和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态优势,依托制播云平台和各种传播资源,大力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积极融入现代服务业。努力寻求广播电视与政务、商务、教育、医疗、旅游、金融、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合作与融合的有效路径,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建设。加快建立跨区域融合服务平台,推动全行业融合型服务业务协同共进。

9. 加快融合型技术体系建设。

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制高点,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以云平台、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广播电视融合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整合和升级广播电视台内网资源、利用公有云服务等方式,建设广播电视制播云,推动全国性融合媒体制播云建设。利用云技术、云服务完善IPTV集成播控平台、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等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建立用户大数据平台,深入分析用户的群体分布特征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以用户数据、用户画像作为节目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参考,做到精准生产、精准传播、精准服务。健全运营支撑系统,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能力。推动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在广播电视智能终端应用,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终端智能化、标准化。

1 0. 加快融合型经营体系建设。

树立一体化营销理念,把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作为主要经营目标,推动各类经营性业务协同发展。依托优质内容和创新平台,开发付费服务市场。创新广告经营模式,在融合发展领域培育新的广告经营增长点。面向市场深度挖掘版权内容价值,延伸版权内容产业链,实现长尾效应。借助社交网络的交融混合传播力,着力经营节目和产品的粉丝圈,深耕不同粉丝社群的潜在价值,延伸服务空间和产业价值。依托广播电视节目丰富的信息承载能力,开发从线上到线下的各类新型业务,力争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实体经济等多个领域获取收益。

1 1.加快融合型运行机制建设。

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互联网发展规律,按照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重构广播电视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以广播电视新闻制播为基础,打造新闻信息的“中央厨房”,做到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以融合性业务为核心,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主业。建立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融合发展中的资源调度、流程对接等工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以资本为纽带加快融合发展,参与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开展对互联网企业有关特许经营业务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探索跨区域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运行方式,实现新媒体业务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借助社会力量加强融合项目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

1 2. 加快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政治家办台办网,在关键岗位、核心岗位配备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业人才。探索人才激励措施,建立科学合理、适应新媒体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凝聚人才,激发活力,鼓励创新,调动从业人员融合发展积极性。加强新兴媒体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全媒型、融合型、专家型媒体人才培训,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人才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之间合理流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实施保障

1 3. 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各级广播电视台要把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对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要加强统筹规划,制定进度安排,确立重点项目,依靠项目驱动加快深度融合;要安排熟悉情况、了解新兴媒体的班子成员落实具体工作。

1 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从完善法规、行业准入、内容建设扶持、行业秩序规范等多个层面支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各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要加强辖区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争取将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项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划;要探索设立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向广播电视媒体融合重大传播平台、重点项目适当倾斜;要规范广播电视媒体引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融合发展项目。各级广播电视台要以良好的公信力及优质服务保障,争取地方政府的公开信息、数据、资金等媒体合作资源优先提供给当地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项目;要加大对新媒体业务和媒体融合项目的直接投入,积极争取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并将全台一定比例的创收收入用于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1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节目内容版权保护,加大对盗版、盗播等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著作人权益。完善节目版权交易制度和交易平台建设,为节目版权交易提供便利条件。推动版权保护相关技术研发应用,提升对盗版、盗播等侵权行为的追溯能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教自律,增强行业正版化意识。强化节目、信息制作传播中相关版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支持从业机构尽早申请获取相关权益。

16.完善融合考评体系。

把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推进成效纳入广播电视台领导班子考核体系。统筹收视收听率调查、专家评价、新媒体平台传播指数等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把广播电视媒体综合效益的提升作为主要考核目标,避免向新媒体业务硬压经济指标和追求短期利益,给新媒体业务和融合平台必要的培育周期与成长空间。建立健全基于全媒体、大数据的节目传播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引导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单位客观提供节目综合传播监测数据服务,确保数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科技发展与规划 第10篇

一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科技发展与规划

1. 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数据强国的目标。广播电视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系统是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面对新常态,技术方面要切实找准科技工作的着力点,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为广播电视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互联网应用创新加速,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已成为传媒领域的重要新生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传媒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十三五”期间,广播电视必须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抢占技术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快转型升级,才能赢得未来广播电视行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2. 融合创新发展与规划

在融合发展中,我们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内容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广播电视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发展。二要针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快速推广。三要研究媒体融合情况下广播电视安全策略和应对办法,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确保安全播出。融合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大幅增强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制播能力。中央、省和有条件的地市电台电视台,要加快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建设,打造全国性的融合媒体制播云。具体来讲:要面向多种业务形态、服务平台、传输网络和用户终端的需求,各电台电视台要开展全台网建设,创新融合媒体“采、编、播、存、用”制播流程,推进广播电视制播系统的IP化、云化,构建统一指挥调度、协同采编制作、共享存储管理、智能搜索分析的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以及基于用户互动的制播大数据系统。同时在云平台建设中要注重标准化,以便各广播电视台制播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全国性的融合媒体制播云,建立面向全媒体、不同传输网络、不同接收终端的综合制播体系。

第二,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务能力。构建有线、无线、卫星与互联网的融合媒体服务云平台,与制播云协同联动、融合创新,共同构建广播电视媒体云。具体来讲:要面向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享受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务的需求,有线网络公司、直播卫星中心、网络广播电视台以及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要抓紧研究建设融合媒体服务云平台,实现对“内容、网络、终端、位置”的智能感知,对融合传输覆盖网的智能协同适配,对融合媒体内容的智能搜索和分发,构建融合媒体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管理系统,创新广播电视融合媒体集成、服务和管理模式。结合台网协同融合的需求,积极创新融合媒体生产、传输、服务和管理模式,努力探索广播电视融合媒体私有云、专属云与公有云的协同机制;要积极开展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务云与制播云的互联互通、协同联动、融合创新,构建广电媒体云,建立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大数据应用平台,孵化应用服务新业态,打造“广电+”生态链,支撑融合媒体的互动化、社交化、泛在化发展,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服务的升级转型。

第三,大力提升广播电视融合传输覆盖接收能力。加快全国有线网络整合和智能化建设,全面实现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的数字化。规划到2020年,有线无线卫星网络融合覆盖初具规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普遍应用,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

第四,基本实现广电终端标准化智能化。积极推进T V O S在有线、无线、卫星和互联网终端的应用,基本实现机顶盒、一体机、媒体网关和融合终端的标准化智能化,形成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的“广电+”生态,促进广电智能终端成为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

第五,显著提高安全播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抓紧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面向广电融合媒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监测监管结构化体系。

第六,全面增强广播电视科技创新能力。集中精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着力在广播电视媒体云、融合传输覆盖网、TVOS、智能终端、智慧广电、宽带广电、“广电+”、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建立新一代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技术与标准体系。

第七,继续推进电视节目制播、传输的高清化。全国各电视台、有线无线卫星要全面推进电视节目制播传输高清化。今年我们的科技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快推进高清化,在此,重点介绍一下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到“十三五”末,高清频道成为主流播出模式,省级电视台和较发达地市级电视台基本实现高清化,其余地市级电视台主要频道实现高清化。同时要合理规划有线无线卫星频率频道资源,采用高效视频编码(AVS2)方式,全面推进高清频道传输、覆盖、入户。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逐步关停标清以及模拟频道的方案,加速普及接收终端高清化。到“十三五”末,卫星、有线网络传输基本实现高清化,地面无线传输中央、省主要频道为高清频道。

以上对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媒体融合发展内容作了简要介绍。总体来讲,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媒体融合创新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建设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构建有线无线卫星和互联网电视融合的媒体服务云平台,结合台网联动的需求,建立广播电视媒体云,推动制播云平台与服务云平台的协同创新,打造“广电+”生态链,支撑广播电视媒体向互动化、社交化、泛在化发展,推动广播影视行业全面转型升级。

二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

总局已在今年2月份颁布了电台、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这两个白皮书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引导和规范我国电台电视台融合媒体制播平台建设,提升媒体融合的综合制播能力。在此,我进行一下宣贯解读。

在近年融合、跨界、互联网+的大形势下,我们在台内融合媒体白皮书编写之初,就确定平台的建设架构既要提升传统业务又能支撑新媒体业务,构建的媒体融合技术体系要能提供丰富制作工具,整合多种类节目、业务资源,支持多终端采集与发布,建立运营服务体系可管可控,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现传播内容,为推进台网联动、全媒体互动传播提供顶层设计和实施策略。

技术发展趋势和近年来部分电台电视台的实践清楚地表明,融合媒体的制播要采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系统架构和技术体制,才能满足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云计算技术具有资源利用高效、业务适配灵活、功能扩展敏捷技术特征,正好可以将传统电台电视台台内业务板块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使广播、电视、新媒体具备讲“通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在融合媒体平台上快速部署各类业务应用软件,满足各类融合创新业务的制播、服务和管理快速发展的需求。采用云平台架构同时也契合原全台网交换模式演进的要求,还可以将原全台网媒体服务总线(EMB)迁移的相关功能要求下沉,极大提升电台电视台高码率数字内容迁移的效率。

在此次白皮书中,我们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融合媒体平台,具备云平台Saa S、Paa S、Iaa S三层模式。由设施服务层(Iaa S)提供统一的平台基础环境,主要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技术设施和平台比较成熟,有较多的资源可以购买或租赁使用;由平台服务层(Paa S)提供统一的支撑软件服务,适配媒体设施服务,提供媒体融合业务所需要的各类公共能力服务,这是融合媒体平台建设的重点;由软件服务层(Saa S)实现统一用户角色和权限管理,构建运营管理体系,这需要改造传统全台网模式下运行的功能软件,部署媒体应用各类工具和服务。

这两本白皮书都分8章,进行了融合媒体平台建设背景分析,叙述了平台总体框架、关键技术、业务流程、重点业务建设思路,提出了运行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和全台网向融合媒体平台的过渡策略。这次白皮书的发布将为广播电视行业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媒体平台提供指导,推动电台电视台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业务形态、服务模式、产业格局多方面开展创新实践。特别在当前起步阶段,对行业融合媒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电台电视台的媒体融合推进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只是技术平台建设,还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多种类业务模型建立、市场营销和队伍建设等,这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技术只是基础、手段和桥梁。就技术而言,白皮书是对创新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订、丰富和完善,包括基础软硬件和应用工具,不断拓展多种类业务应用,在此基础上甄选出重要环节,有针对性的制定标准、规范发展。

在当前融合发展形势下,各电台电视台可按白皮书技术架构制定总体规划和技术方案,立足实际,分析自身业务需求,分阶段实施。可选择性地先建部分系统,随着业务的增加,逐步扩大平台的规模,对基础架构、软件架构、应用架构、业务流程进行逐步优化和完善。

总体来讲,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就是要发挥广播电视行业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的特点,运用支持融合跨界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融合媒体平台建设为契机,努力做到技术与内容、与业务、与运营的深度融合,滚动协调发展,促进广播电视融合媒体的管理机制、运营模式、政策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建立与完善。

具体来讲,需要各电台电视台抓紧整合采编内容、全台网络、人员资源,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业务运营模式探索与创新,在信息采集、鉴别、加工、制作、传播到市场分析、精准营销、经营管理方面,再造融合媒体业务生产流程,实现频率频道到平台、内容到产品、观众到用户的转变,实现节目内容的多元化采集、多形态生成、多渠道传播、多终端接收,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要迅速建立广播电视节目与用户互动数据入口和数据库,为广播电视媒体大数据业务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 第11篇

一、“大小视频”时代下的“双屏”策略

从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中静静摆放着的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机起,电视从最初的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将电视的屏幕变大,更将电视和电影的距离缩短了。后电视时代的“大视频”并非指代电视机的物理尺度,而是针对电视内容的极大丰富提出的。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庞大躯壳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有谁会想到几十年后它会变得手掌那么大小,又有谁会想想到它将人们带入了电子时代,引领并革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 “地球村”不再是一种理想,网络将人们拉近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

消息交流是通过宽带的方式进行传播,当韩国正在为千兆入户的时候,美国已经在进行万兆入户的“奥巴马计划”了,科技和政策的支持让信息传播更加的畅通无阻,这也为像视频这样耗流量的资源迅猛涌进网络提供必要的支持。智能电视就像是为网路和观众之间又搭建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电视上网也不再是痴人说梦的空谈,电视中安装了系统操作系统,几乎所有的电脑操作都可以在智能电视上寻到与之相对的应用,难怪有人将电视比作外观加强版的电脑。不可否认将电脑上的操作移植让电视和电脑变得难以区分,但是仔细深入研究你会发现,电视有其完全不同电脑的特点,超强的视听冲击力为人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家庭影院,电视以其显著的“大屏”优势,带给用户震撼力、感染力和沉浸感,使得虚拟体验变为真实。而与此同时,电脑、Xpad、智能手机等都将视频的接收端丰富,并使得用户使用的移动性、私密性更加人性化,基于这些新兴接收端的发展、完善让未来的视频时代也成为了“小屏”时代。

基于后电视时代的“大小视频”的媒介环境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台将节目分类制作和内容精品化是一条不可回避的明智选择。或许我们还没有忘记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带给我们的超强的视听3D享受,就是这样一个用3D营造的潘多拉世界不仅仅让观众走入了3D电影时代,更是让电影的美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念正在变得不合时宜,一场基于3D数字技术的美学革命正在嬗变。

传统电视媒体应该采取“双屏”策划,有针对性的分类制作节目,分别适应大小视频的媒体环境,针对大视频,传统电视可以进行节目精品化制作,在舞台、化妆、灯光、音效等视听上做精、做细,让电视的视听魅力发挥到极致,让观众在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中深深地被电视创造的视觉奇观所吸引。而在具体节目上设定上,也将视觉奇观等3D影视的思路融合到节目环节中,让电视的互动性在视频效果的作用可以跨越屏幕的限制。而相对“小视频”而言,其接受端的媒介环境对节目制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小视屏”的移动性、收看环境和时间的不固定性,电视节目更趋向于短视频的制作,节目形态和内容更趋向片段式。“双屏策略”不仅是改变了传统电视的节目形态和内容,更主要的是革新了传统的影视美学观念,以适应不断发展媒介环境。

二、价值重构下的引领主流价值策略

上海视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世彤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未来的电视是社交电视,而社交电视是一种革命,它将节目生产和播出的供应链打碎和重构”[1]。业界有一句叫做电视的未来是令人悲伤的,但讨论未来的电视却是令人兴奋的。有人认为未来的智能电视是电脑和电视的结合体,这种说法其实仅仅是用目前的技术和眼光去审视智能电视的发展,乔布斯的魅力所在之处就是他那种高瞻远瞩的思考高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构想,才使得手机媒体一下子迈进了交互时代,触屏的技术在手机领域的广泛应用让人们切实感受了智能手机的魅力。智能电视的发展从谷歌“网络电视”就开始了大踏步的前进,但这似乎也仅仅停留在机器性能的提升上,人工智能真正进入电视或许应该以电视具有“人类意识”为开端,而这点可以在苹果4S手机的SIRI应用上初见端倪,或许在2013年苹果智能电视的出现能让电视的人工智能发挥极致。

硬件技术的成熟和社交电视的出现,将金字塔式的传统传播渠道变为了蜂巢式的朋友传播,在这同时新兴的传播端口和接受端为社交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传统的、老牌媒体价值将不复存在,关系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个人在种类繁多的社交网络中都有自己的圈子,形成自己的传播框架,就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所说,“新媒体给社交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也在这种关系的架构下运行,社会舆论控制发生了重大变化。”[2]在这样大媒体传播环境下,社交电视的信息传播也必定受到关系的制约,单纯的信息内容是不能够决定的人们的认同的,而是人们根据自己所属的圈子和关系去选择,如果内容不能被圈子所接纳,再好的内容不能分享和传播,所以未来的社交电视也是选择的电视的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谈到传统媒体应该在新的传播生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时说,“传播会向着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圈子文化,另一个是圈外文化,圈子以内的文化是小众并非传播媒体应该发展的方向,应该致力于搭建圈子之间的文化主流。”传统电视媒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机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社会性文化,并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把关程序,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迅速汇集社会主流需要,相对于社交网络的内容良莠不齐,这也就为传统电视媒体在后电视时代的异军突起提供保障。而作为电视“三驾马车”的新闻、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将这三者的主流价值作用加以强化,让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对公共议题的主流社会文化的建构,使不同圈子间的共同价值和追求积少成多,成为不可忽视的主流公共价值媒体。

后电视时代踏着智能电视的东风,迅猛地吹遍这个电视行业,不仅仅是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也在对电视节目的外部环境,比如电视行业从业人员、节目的营销模式上有了极大的震颤,广告界有句话广泛流传,“我知道广告费有50%浪费,但却不知道是哪50%。”后电视时代的电视营销更趋向于数据的积累。黎瑞刚曾说过,“hulu为什么成功?关键是对于用户数据的积累、分析和开发。”让电视节目可以直接和目标受众对话,商品的营销再也不用为浪费的部分支付费用了。其实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美国六大电视网络公司参与“独木舟”计划来应对谷歌的网络电视了。被智能化的电视将年轻人重新拉回了电视机面前,但是一人多屏的智能电视时代,传统电视媒体要想重新做的内容为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注释

[1]方世彤.《社交电视时代的新闻》 [J].《中国广播影视》,2011年,四月上半月

[2]宋文娟.《传播嬗变-本刊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J].《青年记者》,2011年,五月下半月

[1]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12页.

[2]喻国明.《“囧时代”:传媒业的角色与使命》 [J].《青年记者》,2009年,第5期

[3]方世彤.《社交电视时代的新闻》 [J].《中国广播影视》,2011年,四月上半月

[4]宋文娟.《传播嬗变-本刊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J].《青年记者》,2011年,五月下半月

浅谈电视媒体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电视业,媒体,挑战,管理

科技文明的高度进步和空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媒业的新陈代谢进程, 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的电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总体规模过小和传媒竞争过密的矛盾。就其数量而言, 我国已经跨入世界数一数二的电视大国行列, 但绝不意味着赢得电视强国的赞誉, 相反生产关系部明晰、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产出效益低下始终制约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二十世纪末全球100家大电视公司排行榜中, 国内几千家电视传播机构只有中央电视台一家入围———且排名仅位于第57位, 前20强全都被西方发达国家囊括。相对而言, 中央电视台当年总收入为4.95亿美元, 差不多只是排名第20位的意大利媒介设备公司 (MEDIASET) 当年财政收入的1/4, 相距甚远。

与此同时, 中央台和其他三级地方台之间, 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之间, 电视与广播、有纸传媒、网络传媒之间 (特别随着潜在的有线传输网络的多功能开发和因特网的立体介入) , 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是时代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电视传媒必须突出特色、适应变革才能顺应未来要求。

第二, 大众传播服从于“分众”传播, 广播遭遇“窄播”, 市场需求日趋复杂。当电视还是稀有品种时, 中国电视采取条块分割, 四级混合覆盖的方式进行传播, 除了当作政治任务转播中央电视台的部分节目外, 同业间好像铁路警察, 各管一摊, 玩好玩赖互不“过界”, 受政策性因素制约, 其他传统媒体一般也不会与电视展开竞争。但是, 电视技术成本趋降及传输手段的不断完善, 为当代电视机构急剧增加提供了可能, 尤其为了追求投入的最大化产出而推广的“一台多频道”经营, 省级台纷纷上星跨区域传播等做法, 加速了国内电视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速度, 导致原来相对稳定的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遭受严重的立体冲击, 这一速度明显超过一个电视台正常发展演变的经验沉积周期, 一慢一快间, 整个市场不再是以条块分配, 而是受控于以央视为龙头的“第一世界”, 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第二世界”和一大批举棋不定的“第三世界”的全面作用, 老地盘被打破, 收视率成为划分疆域的标尺。

还有, 传统电视理念受到挑战, 管理动作体制亟待完善。“电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干脆就是一个信息平台?”业内无休止的争论反映不同类群对电视功能的理解, 一定程度上它们反映了这一类传媒在各个时期所负担的不同历史使命。指导我们从业者的“一维性传受理论认为:发生传播关系的双方一边是传播者, 一边是接受者, 自然传播者是主体, 受者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基本理念奠定了许多国家的电视媒介基础, 也包括我国的规划设置。但随着以图文电视、交互式电视、网络电视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一维理论开始被打破, 次新型的互动式、多向式传播引起注目, 这是一种革命而不仅仅是变革。对此, 各地电视台进行了卓有建设意义的探索, 广电系统加强多样性的体制改革尝试无论是从前的厅台分设, 还是现在的台局合一, 有线无线合并, 甚至有待尝试的台际联合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但能否根本改善多数电视媒体难以解决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问题, 会不会造成新的自立性削弱和“免疫不良”, 都是日后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 电视业相当于一般搏在浪尖的巨型航船, 高科技、高投入和使命感要求它的抉择必须求稳求胜, 不能隐含不确定因素。竞争与动力同在, 挑战与机遇并存。电视业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更新观念, 转换机制求得生存发展, 关键也是唯一出路就是经营。

1在观念上树立产业意识, 坚持计划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最进步的观点认为:电视台作为一个产业单位承担双重任务:既把持舆论导向, 又担负经济创收职责, 前者是使命, 后者是手段, 这两个轮子一起转动才能保证电视产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良性产销。

经营, 即生产销售的筹划与管理。对于创造推广一类特殊精神产品的电视台而言, 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就是坚持导向性宣传报道上的计划性与节目生产方式的市场导入。正确的导向作用应集中体现在重大宣传活动或重大选题的组织上, 同时也渗透在日常性的娱乐、服务节目, 鼓舞民众建立起正确的信仰观、价值观和消费观, 宣扬一切符合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和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进步的东西。我们时刻都追求这种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说到底, 就是在优化经营方式, 创作出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所以坚持导向与紧抓经营两者是统一的, 个别主张非导向不抓或者有了经费再抓导向的做法, 都是片面而危险的。

2加强加快体制重组, 鼓励多兵种合成式运作, 促进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 国内多数电视台依然沿袭几十年不变的行政区划型机构设置, 那种借助垄断优势直接将视听产品转化成商品而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粗放生产方式, 显然与今天激烈的竞争氛围不调和。唯一的出路是打破常规, 创新机制, 走集团经营、产业运作的路子, 有序安排, 分步推进, 构筑一个适应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要求的决策层, 组建一个富于开拓、尊重市场的中间管理层和有充分推广才能的广告群, 创造一批智慧含量高、经得起考验的主打品牌节目, 同时全面调动社会有效资源, 形成传播合力。竞争的理想状态是双赢, 任何一方惨败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圣餐资料浪费和新的垄断低效, 因此打破台际和行业界限, 实现跨栏目、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资源共享, 不仅可以降低无效竞争带来的损失, 而且提高了整体传媒业抗风险能力。

上一篇:党性问题论文下一篇:畜牧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