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指挥范文

2024-06-11

联合指挥范文(精选9篇)

联合指挥 第1篇

军事物流是联结国家经济和军队需求之间的桥梁,军事物流与社会物流在设施设备、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军地物流一体化发展,可以拆除军地物流体制壁垒,构建顺畅的物流环境,实现军事物流和社会物流的无缝连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物流与军队物流自成体系,两者分别处于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中,受制于各自的管理体制,缺少必要的交流和协调,而国家没有一个统领军地物流的权威指挥机构,军地物流难以实现统一决策、统一行动。因此,要实现军地物流统一规划决策,首先应建立一个位于军地二元主体之上的军地物流一体化联合指挥机构,并以此为基础,理顺关系、优化管理,建立相应的物流一体化运行机制。

1 构建军地一体化物流指挥体系的现实必要性

1.1 是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举措。随着战争样式

的不断发展变化,一方面,经济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不断增大,战争对于国家经济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另一方面,交战双方精确打击、远程打击能力增强,具备了打击敌人战略后方的能力,通过打击敌方重要经济目标,破坏敌方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丧失军事活动的物质基础,以至动摇其抵抗意志,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军事、经济目标趋向一体化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打击对方经济命脉,摧毁国家经济向战争转化的潜力是战争的中心任务,军队物流和地方物流都在打击之列,这就造成战争物资保障呈现出总量上升、强度增大、保障内容更趋复杂、物流设施的安全防护问题更加突出等新趋势。这使得军队物流在未来战争中要承担的保障任务更加艰巨,单靠军队的力量将难以独立保障军队作战需要,战争对物资保障需求较高与军队物流保障能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有地方物流的支援,发挥整个国家物流的作用,发挥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才能满足未来战争的巨大需求。因此,建立军地一体化的物流指挥体系,通过统一高效指挥,使军队物流与地方物流相互联合,共同实施保障,是打赢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

1.2 是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稳步实施后勤改革,推动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建立12个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体系,而物流指挥体系则是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建立大规模物资储备和维持庞大的后勤机构,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技术进步周期开始快于军队战储物资更新轮换周期,以实物储备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方式向以快速动员为重要内容的保障方式转变,就成为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跨跃的重要标志。以美军为例,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临战和战中采购、征用、生产的物资要远远多于军队的预先储备。我军由于现役保障力量的精简和保障任务的加重,面对多样化的作战任务,集中力量确保主要方向或一、二个方向的需要还不难做到,但要保障所有作战方向、作战任务、作战样式的需要显然力不从心。在自身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唯一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后勤保障的立足点转到依托国家保障、社会保障上来,加快建成一个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新型现代后勤保障体系。物流资源军地通用率高,军队掌握有限,特别是在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上,地方物流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贯彻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要求,必须建立权威的军地一体化物流指挥体系,统筹利用军地物流资源。

1.3 是应付突发事件,完成多样化物流保障任务的现实需求。

尽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的预报和控制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但局部的、区域性的、地区性的,甚至是国家或全球范围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2003年发生在我国广东省的非典型肺炎,后来波及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地区遭遇SARS袭击,带来了长时间混乱的医疗物资市场秩序。据统计,2003年的SARS给中国带来了17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物流活动造成的成本损失至少30亿美元。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必然需要大量的物资来完成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工作,否则,受灾面积、受灾人员、受灾损失将会扩大,灾害有可能会演化为灾难。除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天灾”以外,恐怖主义、非法暴乱等“人祸”仍时有发生。在一些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种类有限,灾害发生后,如何准确搜集灾区物资需求信息,如何协调各种物流力量,快速高效地从全国各地将救灾物资运达灾区,不仅是一个物流供应问题,更是一个物流保障体系的指挥问题。

2 构建军地一体化物流指挥体系的途径

2.1 完善联合保障相关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实施军地一体化物流指挥的重要保证,它可以赋予指挥机构应有的权利,规范个人、企业、社团等在军地一体化物流保障中的职责和义务。一般情况下的物资保障可以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达成协议,掌握保障资源,但要约束这些合同的执行,或在遇有突发事件、政府和指挥机构需要征用民用或军用建筑、工厂、交通设施、车辆、物资等,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进行规范。目前我国有关国防方面的法规仅有《国防法》、《国防交通条例》、《民兵工作条例》等,母法少,立法层次低,不同法规之间、不同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适用范围不一致,甚至内容也有抵触的地方。因此急需制定《国家紧急状态法》等具有母法性质的基本法规,使军地物流联合行动、联合发展法制化。同时,尽快制定相关配套的法规文件和行政规章,比如《物流动员法》、《国防生产法》等法规,使物流设施规划建设、民用装备设计和军事用途改装、特殊时期物流设施设备动员征集等有法可依。

2.2 建立科学的联合指挥运行机制。

一是要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军地一体化物流指挥机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军地物流保障能否协调顺畅运行,对政府职能能否有效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组织协调应包括:各种国际资源、国内资源的协调、组织和调用;遇有突发事件时果断提出处理意见、措施和预案;统筹组织物流保障资源的筹措、调拨和利用;协调军地物流保障行动,组织军地联合物流指挥机构的建立;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单位和企业生产急需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和办法协调、疏导或消除对军地一体化物流保障不利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二是要建立军地双方沟通联络机制。由于军队和地方分属不同的体系,相互独立,指挥协同不便,因此有必要在同一地区或相近地区相对应的军队机关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沟通联络机制。如某一方遇到重大事件,或双方同时遇到突发事件时,双方能加强协调,互相支援,共同完成物流保障任务。一般情况下支援对方行动要请示各自上级政府、机关,紧急情况下可边行动边请示或先行动后汇报。三是要建立保障预案及定期演练机制。平时,各级军地物流指挥机构,应根据本地区本系统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经济运行等因素,对可能担负的保障任务的性质、强度等做出预测,合理拟制并不断完善军地一体化物流保障预案。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预案的演练和训练。依据制定的动员方案和保障预案,定期组织军地物流力量进行演练,并根据演练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和预案,使物流保障指挥逐渐科学、其作用趋于高效。

2.3 加强联合指挥人才队伍建设。

军地一体化物流保障,涉及专业门类广,动用装备器材多,物资需求量大。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可能出现物资短缺的现象,而随着各方物资器材陆续集中到事发地区,又可能出现物流通道阻塞的现象,这就需要物流指挥人才特别是决策、指挥人员具有较强的指挥协调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和预测形势的发展,定下正确的物流保障决心,及时有效地指挥各方面物流保障力量投入到保障行动中去。因此,首先,必须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以地方高校为平台建立基础知识培训网,全面系统学习物流知识,打牢理论基础,使其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其次,还可以物流企业为平台建立实践锻炼网。物流企业是物流运作的实体,是各物流活动的集中体现。在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方式,了解物流运作过程,掌握物流活动规律,获取实际物流保障经验。第三,建立演习演练为平台指挥能力提升网。地方物流人才可以采取当兵锻炼、部队代职等方法,了解部队编制体制、行动规律、保障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应定期组织军地物流保障演练,按军地一体化物流指挥体系要求组成指挥机构,制订保障方案,拉动物流保障实体,组织保障行动,在近乎实战的条件下锻炼队伍,提高保障能力。

3 结束语

从“SARS”、“5·12地震”等物流保障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种突发事件中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只要军民联手共同应对,就有能力完成好各项保障。但如果没有统一的协调或指挥,千头万绪的工作就可能陷入混乱,阻碍物流保障的进程,使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本文分析了军地物流一体化保障联合指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方法,以期能更有效地在物流保障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岳峰.军地一体化物流指挥体系研究[D].北京:后勤指挥学院,2008.

[2]陈敬明.军地油料一体化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后勤指挥学院,2006.

联合指挥 第2篇

今年4月2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视察时特别强调:“抓住改革机遇,锐意开拓创新,聚力攻坚克难,加强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总共35个字指明了我军在新的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高瞻远瞩,指出我军强军目标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站在改革强军目标的高度,指出我军在新形势下,特别是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建军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

提高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建立的首要任务。战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绵延不断。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5000多年当中,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大约15000多次各类战争和武装冲突,有十几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只有约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仅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了100多场战争,有90多个国家卷入其中。本世纪刚开局,人类就经历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当今,非洲、拉美、东南亚、车臣也枪炮声不断,特别是现代反恐战争,更是一场没有边际国界的不见尽头的战争。

尽管战争自古以来就有,但在不同的经济、政治与技术时代,其战争形态、性质、方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其战争形态大致分为五个时代。

第一代战争:其特点是使用刀、枪、剑、矛等冷兵器和笨重的铠甲进行的近距离格斗,以步兵和骑兵为主,以人体拼杀为主。

第二代战争:出现在12-13世纪,此时人类进入火器时代,火药、滑堂武器投入战争,改变了战争形态。人们可以用火器在较远距离上射杀敌军,而不必徒手格斗,特别是公元18-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军事工业和革命带来新变化,武器射程、射速、精度、杀伤力增大,出现了现线膛装药火器。不用步兵、炮兵、装甲等进行诸兵种合成兵团进行战壕作战为主。

第三代战争: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形成时期。自动武器、火箭和坦克、飞机、战舰以及各种现代运输工具大量装备部队,扩大了军队的交战距离、规模和远距离军事行动范围,大兵团,高速度,远距离,陆、海、空协同作战,使战争更具有大规模破坏力,战争更加残酷,如日俄战争,美西战争等。

第四代战争:是以战略威胁为主的核战争。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展示了第四代战争毁灭一切,分不出胜利和失败的破坏力量。再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虽然未使用核武器,但在核武器的影响下无处不在给这些战争打上了核时代的印象,并使决策者们不得不时刻记住防止对方使用核武器投入战争,产生更大影响。因此双方都十分慎重的是否使用核武器作战。

第五代战争:冷战结束后,第五代战争进入战略家视野,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庞大的陆、海、空和大量黑压压的坦克群、机群,和望不见尽头的舰队和巨型战舰和狂轰滥炸或核武器,而是从不同作战平台、不同方向、超远距离的、超常规的、高精度的导弹武器,特别是能打到全球各地的信息化指挥系统控制的洲际导弹,从陆地、海上、太空同时攻击的战略导弹。可使一个地区,一个军队集团,一个国家同时毁灭的更新式武器,甚至在对方零伤亡的情况下,就能战胜对手造成对方灭亡。阿富汗战争就是第五代战争雏形,初步展示了第五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与基本特征。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时代特征上实行我军强军目标。要创造新的作战理论和战略原则,指导在高技术、高精度条件下作战的已成为首要任务,进攻与防御作战理论,必须创新和发展,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需要。

二、联合作战指挥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各军种、兵种的整体作战力量。

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不分前方和后方,不分陆上和水面,不分海面和水下,不分陆地和太空。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才是真正的整体主体作战,一旦战争爆发,将是多方向、多领域、多空间、多地域同时进行。战争的整体破坏力更加增大,防不胜防,难以预测,由于各种现代武器的使用,更使防御方很难判定敌人主攻方向、打击的重点目标和重点地区,战争一旦爆发将在多空间、多方向、多领域同时进行,投入的兵力是多军种、兵种,甚至太空武器同时使用,大大地增强了诸兵种、军种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联合作战指挥能力要求更高,要将各兵种、军种同时发挥整体效力,在短时间内摧毁对方,使对方失去反击作战力量和时间。因此,战争更加残酷艰巨,对联合作战指挥能力要求更高和复杂。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先发制人,成为未来战争首选。发挥各军种、兵种整体力量成为联合作战指挥的关键。

三、提高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关键,再予培养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

要想取得作战的胜利,提高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根本途径,关键在于培养大批的军事指挥人才。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残酷的斗争,起决定作用的是决策计划等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人才的指挥素质。

未来信息化作战,相对来说,投入实际战场的兵力会越来越少,更主要的是靠高新技术武器来摧毁对方的防御工事、兵力部署、兵器装备的配置、生产高新武器的工厂和科研单位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正确的决策,依靠有高新技术人才的指挥。因此重视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今后军队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趋势,是军队创新发展的方向。在军队各个领域都必须要有这方面的人才,才能适应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的需要。

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争取时间就是胜利。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时间就是决定战争胜利和失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秒钟的时间犹豫不决,就会决定战争的失败,就会使自己失去战斗力,甚至全军覆灭,国家灭亡。

因此提高军事指挥人才快速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就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最根本要素的关键之一。一个英明的决策者的正确与否,它超过了一枚精确的导弹和核武器的杀伤威力。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提高和发展新武器装备和高新技术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高科技的军事指挥人才,同时进行甚至要先行超前培养,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需要。

联合指挥 第3篇

摘 要: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当前部队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超常措施解决。论文立足胡主席这一要求,围绕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思路,从解放思想,注重效益,拓宽渠道,加强领导四个方面就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方面的要求、途径、方法和保障条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联合办学;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当前部队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胡主席曾经提出:人才匮乏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不足,已经成为影响部队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必须采取超常措施解决。他同样提出,院校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部队则是他们最终锻炼成熟的大舞台。院校和部队只有通力合作,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深刻领会胡主席关于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就是要看到部队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严重不足,看到自身能力素质上的现实差距,把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当作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落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就是要求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加大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力度,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一、解放思想,充分认清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重要作用是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采取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方式是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趋势

当前,按照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和院校教育转型的战略要求,采取超常措施,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步伐,要求军队各级、各类指挥院校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胡主席明确强调:院校教育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部队训练是提高官兵素质的重要实践课堂,全军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各类岗位需求,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努力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采取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是加速推进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是指挥院校提升学员作战指挥能力的必然之路。对于有效履行军队肩负的历史使命,缓解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制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采取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方式是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质量的客观要求

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院校。同样,院校的培养效果,人才指挥能力的好坏,只有经过部队检验,才能得以显现;部队反映的问题,也必须经过院校研究,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两点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因此,我们即要认清培养部队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需要的指挥人才的重要意义,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部队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光靠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行的,还需要部队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教学、训练的整体力量,在办学、育人和提高人才指挥能力方面形成合力。

(三)采取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方式是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质量的迫切需要

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当前部队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现阶段,部队联合作战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指挥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联合作战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参战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战斗力量呈现多元化,指挥员要想快速精确的决策,必须掌握各专业和兵种、各种装备性能等知识,而这知识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迫切建立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机制,关注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行性,解决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了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二、注重效益,不断推动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向深度发展是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首位

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需要通过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这是一个胡主席的指示。落实这一指示,我们必须认清现实,牢牢把握部队的政治方向。部队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重要武装力量,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时刻高举党的旗帜,捍卫党的纲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保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牢牢掌握这支部队。因此,开展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方向,通过联合办学,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落实,为培养政治合格的指挥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要进一步突出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重点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多方力量,盘活多种资源,充分利用部队和院校教育训练资源,实施联合办学,走院校与部队联合教学、联合培训的人才培养路子,然而,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之路,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新的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研究、去探索、去驾驭。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要突出重点,要始终以胡主席的指示精神为指导,结合院校教育和部队工作的实际,加强对联合办学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有重点地指导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的实践不断发展。

(三)要根据院校与部队实际需要合理开展联合办学

在组织院校和部队联合办学时,由于各个部队的作战任务不同,装备种类,训练方式,保障样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施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挥优势,结合部队装备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联合办学对象,因地制宜抓好联合办学落实,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要建立院校与部队双向交流机制,提升整体效益。建立这项制度,一方面可以让部队及时了解本单位干部在院校的学习表现,为今后干部的指挥能力提高建立“档案”;另一方面院校可依据部队的需要,增强教学和管理的针对性。

三、拓宽渠道,不断推进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是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方法

(一)要明确和丰富联合办学的内容

院校在进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时,要制订统一、权威、配套的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学内容。全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做到“统一、权威、配套”。全军各级各类院校对同类培训对象要基本统一,同一级别不同专业培训对象的共同部分要统一,各种人才培养方案要分类规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向全军军训与考核大纲一致,以法规的形式颁发全军院校和部队,增强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院校的人才培训方案与部队的实际岗位要基本配套,保证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部队训练大纲在内容上合理区分与相互衔接。部队要确立“战、训、教”相一致的观念,面向战场设计教育训练内容。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统筹考虑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内容,必须坚持“战、训、教”一致,以实战需要牵引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

(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

突出重点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需要建立稳定的联合作战指挥形式和方法。要把指挥人才的培养工作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给予力量、资源、政策的倾斜,以联合指挥人才带动联合战斗和联合保障人才的培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应按照先指挥理论、再指挥训练的递进次序建立健全联合作战体系各项内容,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当前部队联合作战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要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联合作战机构。在培养方法上,应科学组织,统一筹划,搞好顶层联合,设置战略和战区战役性联合指挥机构,以解决人才培养面临的宏观联合指挥和微观人才需求的问题。

(三)要正确处理好“广”和“度”的关系

院校和部队联合办学,不能脱离院校和部队的中心工作,不能好高骛远,凭空臆想,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处理联合办学的“广”和“度”的关系。首先,要从院校开始抓起。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该尽快适应这一需要,提高学员指挥联合作战的能力。院校要改变过去各自封闭式的演练模式,采取诸兵种联合演练的新模式,着力探索和解决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有关问题。其次,部队要加大自身培养和交叉培训的力度。军官的训练要在打牢本专业指挥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军官的联合指挥技能,通过联合训练和演习,使他们成长为精本行、通联合的指挥人才。要在现行的交叉培训和跨军种任职制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合署办公、观摩进修等方法,提高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

四、加强领导,确保院校与部队联合办学健康发展是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障

(一)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各级组织

开展联合办学,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需要成立联合办学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可由牵头院校的院(校)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联合办学单位分管教学的领导和部队负责训练的相关领导共同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成员工作变动时,要做到随缺随补。院校与部队双方领导小组成员之间要保持经常联系,随时掌握教学进度,及时研究和解决联合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成立联合办学的常设办事机构。常设办事机构通常设在牵头院校的训练部门,训练部门应有一名领导参加常设办事机构工作。常设办事机构成员要选调懂教学、会管理、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并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教学工作的长效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联合办学的各项制度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需要着眼军事斗争的需要,充分体现联合的要求。因此,在落实办学方案时,部队应注重现实性,院校教育应具有前瞻性,这就要求院校的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展培养人才。部队训练要在提高学员联合指挥效果上下工夫。所以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把保障院校教员和学员调研、施训、实习代职、参观见学的有关部队和训练基地通过法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并列入年度训练和保障计划。二是要统一协调,组织院校学员到相应的联合指挥训练中心接受训练。三是要在院校与部队相对集中的地区,实行院校与部队联合指挥训练资源的统筹计划、联合保障。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战、孤立封闭、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保障方式,向“综合组网、资源共享、联合保障”的方向转变。

(三)要加强对联合办学的检查指导

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全军的一项重大课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搞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理顺各军兵种,各主管部门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任务的全面落实;必须在统筹规划下,围绕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的保障需求,明确院校与部队各级保障关系与职责,使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各级各类保障资源,向培养联合作战人才聚焦。要坚持需求牵引,以深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为“抓手”抓好配套改革。始终坚持为实战服务的思想.立足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紧贴一体化联合作战任务需求,面向战场搞研究,盯着难点求突破,立足部队实际。研究和解决军队建设中影响和制约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从玲,陈磊.构建联合作战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工程兵学术,2008,(2).

[2]都吉君,高凯.把握人才培养标准 科学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体系[J].炮兵学院学报,2007,(2).

[3]黄海辉.加大警地联合办学力度提高院校教学质量[J].军事,2004,(4).

联合指挥 第4篇

关键词:联合作战,美军,野战炮兵,战斗指挥

美军认为:炮兵战斗指挥, 是指联合部队的炮兵指挥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 (分) 队战斗行动的组织指挥活动。炮兵战斗指挥的目的在于统一所属炮兵部 (分) 队的战斗行动, 正确使用炮兵兵力, 最大限度发挥炮兵的战斗威力, 完成战斗任务。

1 建立联合高效的指挥机构, 确保联合作战指挥上的成效性

1.1 明确指挥关系, 减少指挥上的摩擦

美军炮兵指挥机构注重理顺指挥关系, 明确规定了各级指挥官的职责、具体的指挥关系。美军在FM—6—0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指挥官的具体职责, 明确了主要指挥官与野战炮兵司令部机关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野战炮兵司令机关据指挥官指示展开工作并保障指挥官的指挥;炮兵指挥机构是联合制定整体作战计划分头对野战炮兵部队实施指挥的关系。有效地消除了指挥机构中职能重复交错, 职责不清, 指挥关系不畅的现象, 减少了炮兵作战指挥上的摩擦。

1.2 强化指挥机构, 提高指挥效能

联合作战, 是诸军兵种同时参加的军事活动, 客观上要求指挥机构必须具有诸军兵种的联合性与之相适应。在炮兵指挥机构上, 通常也是由参战军兵种组成的联合指挥机构。美军野战炮兵指挥机构, 实际上是一个诸军兵种指挥人员组成的集体智囊团, 以这样的智囊团对联合作战火力支援实施指挥, 有利于制定出符合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正确计划, 能对联合作战中的各军兵种实施行之有效的指挥, 且利于减少联合作战指挥中的失误。

1.3 减少指挥层次, 消除指挥过程中的内耗

在炮兵指挥机构实施指挥工作上, 减少层次, 消除指挥过程中的内耗, 是实现适时高效作战指挥的重要举措。美军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下级炮兵指挥官和司令部机关的权力减少指挥层次。二是在展开指挥工作上减少层次。三是命令协同一次下达。由于美军的作战命令与火力协同计划成一体性, 无论是组织战斗的时间长与短, 均采用一次下达的方式下达部队。

2 采用集权与分权指挥相结合, 保障指挥上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在联合作战中, 采用何种指挥方式, 是直接关系到诸军兵种能否在统一意志下主动灵活实施作战行动的大问题。美军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做法是以集权与分权和协调的方式实现指挥的。

2.1 集权与分权是美军炮兵实施联合作战指挥的基本方式

美军炮兵作战中的指挥方式是集权与分权的方式。在集权方式上, 一是把火力支援的最高指挥权集中于负责战区或战场的炮兵指挥官及其指挥机构;二是实行集中统一的制定作战计划, 保证一个战区或一个战场的行动高度统一。美军的分权指挥方式, 主要体现在炮兵指挥机构、上级对下级和对次要方向上火力支援上。在野战炮兵挥机构中, 各级指挥官按统一计划对所属部队实施具体的指挥;在上级对下级和对次要方向上, 基本是以“任务式”命令方式规定下级和次要方向上部队必须完成的任务, 而不规定如何具体完成任务, 对次要方向上的火力支援不作过多的干涉。这种分权指挥方式, 既有利于及时捕捉战机和充分发挥被指挥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指挥变得更主动更灵活, 又能避免分散上级指挥官对全局和重点指挥的注意力。

2.2 以协调方式实现战中的指挥

在野战炮兵作战实施中的指挥上, 美军主要依据作战命令、计划现协同协调各军兵种的作战行动。其做法主要有:第一, 在地面部队炮兵司令部之间设立调控机构实施协调。在战争中, 通常由炮兵司令部向所支援的作战部队派出联络协调小组, 形成联系友邻部队与下级部队的调控网络, 以此实现地面部队之间作战中的控制协调。第二, 在军种指挥机构之间派出协调控制小组, 实现军种之间作战中的协调指挥。从军到营的指挥机构中均有炮兵指派的协调控制小组, 负责协调战术空中支援, 满足被支援部队指挥机构对战术空军协调指挥的需求, 使地面部队与空中部队协调一致地作战。第三, 利用规定的协调线与时间界定方法实现本级地面作战中的指挥控制。美军采用调整线与时间界定的方法控制战中的行动, 更具有协调部队战中行动的准确性。

3 广泛使用现代指挥工具, 提高联合作战指挥的时效性

在诸军兵种参加的联合作战中, 战场信息量大, 情况变化急剧, 指挥的兵力兵器多, 迫切要求作战指挥上应具有高时效性与相适应。为此, 美军为适应这一客观要求, 炮兵在联合作战指挥手段上广泛采用现代化指挥工具。主要做法如下。

3.1 以C4ISR系统为基本的指挥手段

美军炮兵在联合作战的指挥上, 除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指挥机构与指挥方式外还在指挥手段上以先进的C4ISR系统为基础, 以此提高战场指挥的效率。美军的C4ISR系统, 由侦察情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所组成。情报系统能保障诸军兵种各级指挥层次共享信息, 为作战指挥过程中及时迅速产生决心提供了前提条件。指挥系统能把炮兵指挥官的充分想象力与所获取的情报进行定量分析计算, 做出判断, 产生行动方案, 并按人的要求将作战方案通过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传达到执行者, 尔后按既定计划和程序辅助指挥官对执行者实行控制。美军中的C4ISR系统不仅能使作战中的情报获取与分析、指挥控制和信息传递一体化, 必然带来作战指挥上的高效能。

3.2 以夺取制信息权为主导, 获取战场信息优势

美军野战炮兵是数字化建设的先头部队, 其指挥控制网的建设也一直走在陆军其他兵种的前列。野战炮兵指挥控制网的建设是以争夺制信息权为主导。首先, 制信息权就是知己知彼, 把握战场主动权的前提。在数字化战场上, 大量的先进的信息探测与监视系统, 使各级指挥机构和武器系统对战场情况的预测和把握能力大大提高, 做到先敌部署、先敌行动。其次, 制信息权是发挥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基础。在数字化战场上, 战场信息极为密集, 各种武器系统与技术必需依靠信息处理系统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再次, 制信息权是实现联合作战行动一体化的保证。数字化战场上快节奏大范围的作战行动, 需要各兵种、各作战部队、和战斗支援队协调一致, 形成一个整体。这就要求各作战系统之间必须实现信息共享, 以实时的战场通信和目标报告, 达成对战场态势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刘怡昕, 谢文欣.炮兵作战指挥理论[M].海潮出版社, 2008.

联合指挥 第5篇

1 濒海地区联合防卫作战中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建立濒海地区联合防卫作战中炮兵指挥信息系统时, 按照集中统一、自上而下、分级 (类) 配置系统、集中运用功能的原则, 以本级指挥信息系统和既有设施为依托, 将情报侦察系统、集团军 (师) 指挥信息系统及炮兵群 (团) 指挥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 建立融炮兵总群火力中心、方向炮兵群指挥所、炮兵群指挥所和炮兵营连射击指挥信息系统四位一体的炮兵指挥信息系统。

(1) 陆军火力突击集团与炮兵总群指挥网。濒海地区联合防卫作战联合指挥部下设陆军火力突击集团, 陆军火力突击集团下编炮兵总群和陆航突击群。使用集团军 (师) 指挥信息系统, 使陆军火力突击集团、炮兵总群和各方向炮兵群之间达成互联互通。炮兵总群主服务器设置在火力中心内, 对上联接陆军火力突击作战基本指挥所, 对下联接各方向炮兵群, 并横向联接其他指挥中心。本级火力中心内设计划组、炮兵指挥组、目标情报组、海军、空军、陆军航空兵派出的火力协调机构等, 并与主服务器互联互通。

(2) 炮兵总群与方向炮兵群指挥网。用集团军 (师) 指挥信息系统, 可保障炮兵总群、各方向炮兵群及其所属的各炮兵群之间达成互联互通。方向炮兵群的指挥控制主服务器, 设置在该方向炮兵群指挥所内, 对上联接炮兵总群服务器, 对下联接各炮兵群指挥组终端, 横向联接目标分析与效果评估组、计划协调组、保障组等。目标分析与效果评估组、计划协调组和保障组等职能部门与本级指挥组互联互通的同时, 分别与上下级相应的职能部门互联互通。

(3) 方向炮兵群与所属炮兵群指挥网。每个方向炮兵群下编若干个炮兵群, 每个炮兵群可配装相应的炮兵群 (团) 指挥信息系统, 运用该系统, 可使各方向炮兵群、各炮兵群和炮兵群所属的炮兵营之间达成互联互通。

(4) 炮兵群与所属炮兵营、连的指挥网。每个炮兵群下编若干个炮兵营, 各炮兵营 (连) 配装营 (连) 子系统。各炮兵营 (连) 子系统与相应的各炮兵群主机互联互通, 营内各指挥所、观察所与本营主机互联互通, 形成炮兵群与所属各炮兵营、连的指挥网。

2 濒海地区联合防卫作战中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的信息流程

在濒海地区联合防卫作战中, 炮兵总群的作战指令, 分别传递给各方向炮兵群主服务器和其他相关作战单元, 各方向炮兵群将上级和本级指令传递给所属炮兵群主计算机和其他相关作战单元, 各炮兵群将上级和本级指令传递给所属各炮兵营主计算机和相关作战单元, 各炮兵营将上级和本级指令传递给所属各连计算机和其他相关作战单元, 也可将射击诸元直接传递给营属各炮, 各连或各炮按上级指令实施射击, 然后按特定形式逐级向上报告执行结果。也可根据需要, 越级下达指令并执行射击。

运用集团军 (师) 指挥信息系统保障的炮兵总群与各方向炮兵群之间, 各方向炮兵群与所属的炮兵群之间, 炮兵总群、各方向炮兵群与相应的侦察系统之间, 炮兵总群与区域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之间可直接进行数字信息传递。炮兵群 (团) 指挥信息系统内的信息, 需转化成数字信息后才能在集团军 (师) 信息系统内传递。

3 濒海地区联合防卫作战中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的运用内容

(1) 分析战场环境, 显示作战态势。利用炮兵指挥信息系统数据库功能、多手段的战场信息获取功能以及专家辅助决策功能, 详细分析濒海地区一定范围内及我炮兵群配置地域内的作战地形、水文气象、敌作战企图、兵力部署、高价值目标的战场分布、敌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我军作战企图、炮兵的作战任务、影响炮兵作战行动的地域、炮兵火力可能打击的地域、需查明的战场目标等。

(2) 分析判断情况, 定下炮兵作战决心。利用炮兵指挥信息系统分析判断包括敌情、我情、地形、水文、气象等主要要素在内的情况, 得出定下炮兵作战决心相关要素的结论, 生成多个炮兵作战决心方案或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使用炮兵的建议方案。

(3) 拟制炮兵作战计划, 下达炮兵作战指令。作战决心方案经上级指挥员批准后, 利用炮兵指挥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或在人工干预下拟制炮兵作战计划, 包括拟制炮兵总体作战计划、直接火力打击行动计划和详细火力打击行动计划等。

(4) 建立火力协调机构, 协调火力打击行动。利用炮兵指挥信息系统建立火力协调机构, 完成对战场目标情报需求分析、目标任务量计算、火力打击力量需求计算、拟制火力打击计划、制定火力协调规则、生成火力协调指令、实时协调火力打击行动、进行火力打击效果评估等工作。

(5) 拟制作战保障计划, 控制作战保障行动。运用炮兵指挥信息系统对炮兵通信联络能力、可利用的通信资源、炮兵作战通信能力需求等进行定量分析, 自动生成炮兵作战通信网络规划、通信力量部署计划等方案, 并将这些计划实时传递给相关的炮兵通信单元, 确保炮兵作战指挥控制的顺利实施。此外, 还可以定量分析炮兵作战时的弹药需求、武器需求、油料需求、车辆需求、器材需求、人员补充需求等, 形成炮兵作战后勤技术保障计划和后勤技术力量运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树海, 赵天翔.信息化炮兵作战指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67-69.

联合指挥 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联合作战,炮兵作战指挥训练,思考

我军目前的炮兵训练离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还比较遥远, 如果不从现在就开始重视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 在将来的战场上必然要为此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为了适应信息战条件下炮兵的作战需求, 我军炮兵作战指挥训练必须顺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发展趋势。我军目前炮兵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训练指挥不容乐观, 其中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人为的抵触因素。我军现在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存在的缺点比较多多, 本文仅从自己观点出发把主要因素罗列出来并分析对策。

1 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

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经过数年时间的训练培养, 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 施训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受训人员的起点也在稳步上升。尽管如此, 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人才现状仍然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现状。一是组训人员短缺。对我军来说, 由于没有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的实战经验, 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演练活动组织的又比较少, 因此, 组训人员短缺问题, 已成为制约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深入发展的“瓶颈”。二是院校专业设置过细。通过调整我军现在院校总体布局不断趋于合理, 但是, 我军院校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三是没有形成人才建设的梯队结构。由于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时间较短, 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形成梯队结构, 这方面的人才基本集中在高层, 尤其是集团军以上的首长和机关。这种人才布局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断档。

2 我军现有的装备对炮兵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造成很大阻碍

装备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的基石, 没有一定的现代化、信息化训练装备, 一体化无从谈起, 特别是对作为技术兵种的炮兵, 没有信息化装备, 再好的人才也只能是摆设。我军现役炮兵装备差别较大。在射击指挥方面, 除部分自行火炮装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 信息化程度较高外, 绝大部分炮兵装备营 (连) 射击指挥简易系统、群 (团) 射击指挥系统, 基础差异较大;在通信方面, 部分单位装备了跳频电台, 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大部分装备还是晶体管、电子管产品, 不具备抗干扰能力。装备基本处于数代并存的状态, 进行信息化基础建设差异较大。我军目前的作业器材, 大部分为机械器材, 处于手工作业阶段, 有些诸如活动目标侦测雷达、气象雷达等虽是电子装备, 但信号仍是模拟信号, 要实现自动传输, 必须将这些机械化信号、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也就是进行数字化改造, 通过信道进行传送, 以提高信息处理速度。但这些装备有的没有通信接口, 有通信接口的通信协议又各不相同, 将这些器材进行模拟转换经费需求量大, 难度大。

3 我军目前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法规不健全

一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法规建设还没有形成体系, 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从指导思想、训练大纲、训练规划到训练内容、训练内容、训练评估等方面是一个完备的体系结构, 在这个体系结构中, 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规范。二是现有的法规制度落后于训练实践的发展。三是法规的更新和完善没有形成制度。在信息化时代, 在新军事变革的背景下, 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 要求与之相应的法规建设要制度化、规范化, 从目前情况看, 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与训练实践的发展合不上拍。

目前, 我军炮兵武器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劣势, 而且近期不可能改变这种状况。我军现实情况不允许拿出太多经费改善炮兵武器装备。如何在装备数代并存, 信息化建设层次不齐, 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做好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是一个噬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 要改革人才的培养方案。造就一支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人才队伍, 是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的核心要素。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炮兵作战指挥训练人才的培养要从初级指挥院校抓起。

其次, 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作战指挥训练手段, 要在训练中摸清现有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指挥系统的性能, 能够熟练操作和掌握, 而不能“不会用、不敢用”。我军虽然信息化装备少, 但是有意识的加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运用训练, 可以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效果。当前, 各个部队都对信息化的建设, 有了很大的重视, 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试验和训练, 以提高一体化部队的战斗力。然而, 在现实作战中, 部分指挥人员和指挥机关还是有一定的抵触性, 例如, 某集团军组织承办的某军区“区电”试验, 应该说是一次很好的一体化的作战指挥训练活动, 可是在私下, 不少指挥员都牢骚满腹, 仅拿公文拟制和传输来说, 因为采用的是网上作业和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 有的人便认为这种“高技术”用起来不顺手, 不如以前的“笔杆子”、“两条腿”利索。须知, 训练和作战, 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于环境的不同, 真正的战场环境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 指挥人员如果不能熟练运用信息化的作战手段, 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联合指挥 第7篇

一、作品整体分析

1. 创作背景分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首混声合唱创作于1963年, 第二年这首作品便在全国群众歌曲创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气势上, 这一作品显得宽广雄浑, 能产生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以说这首作品也是瞿希贤创作前期“豪放派”风格的合唱作品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因此, 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史学家梁茂春教授曾对这一作品评论说:它“唱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高昂的音调, 配以浓烈饱满的和声, 汇成了一股波涛壮阔、排山倒海的音的洪流。”当时的中国, 也就是60年代时我们国家正处于被国际上的共产主义国家孤立的时候 (因为与苏联决裂) , 而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 在面临这一个巨大的困难与压力时, 都表现出不害怕困难以及对新中国革命事业必将胜利的光明未来依然充满着十分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在这首作品中, 作曲家就以其棱角鲜明的旋律音调、坚定的节奏、浓烈的动力性和声进行、恰到好处的复调式多声叠置, 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了中国人民这种奔放豪迈的革命意志与气势。正由于这首作品所流露出来的革命激情与自信心及那种浓烈的政治情感都与当时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情感获得高度契合, 所以这首作品从一诞生起就很自然地在当时的广大群众中获得极其强烈的共鸣。

2. 曲式结构的分析

从作品本身的曲式结构分析来看, 整个作品可看成复三部曲式, 其具体的结构图示如下所示:

从上面的结构图示并根据歌词, 可以把这首合唱作品分为三个大部分, 五个段落。

为全曲的第一大部分, 从结构规模上属于单式结构, 因为只有一个段落构成, 这个A8乐段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段落, 在结构上来看, 它就是由平行乐句构成的一个单乐段, 作曲技法主要采用主调手法, 演唱形式为齐唱。

是作品的第二大部分, 这个部分是由B10与C10两个段落构成 (根据写法与歌词) , 所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属于复式结构。这部分的作曲技法主要采用复调写法 (除了c5乐句的后面三小节使用了主调手法) , 这部分开始是由b句的女高音进入一小节后, 再由女中声部以下方五度的一种变化模仿方式进入, 之后再对比穿插, 直到c乐句的后三小节又回到主调写法, c乐句之后的d乐句从第三小节开始到整个这部分结束时又返回进入到模仿与对比的复调写法。

是全曲的第三部分, 也就是整首乐曲的再现部分。它是由A112和A82两个段落构成的, 这一部分在作曲手法上又回到了主调写法, A112乐段的主调音调前两小节在第一乐句再现, 然后第二句时把它移高四度变化模进, 随后的A82乐段则是基本再现了具有方整结构的第一乐段A8, 最后把结束的尾声放在高音区, 使全曲形成一种高潮式收束。

一般来讲, 很多带有再现的进行曲所常采用的曲式结构就是A+B+A的三部曲式, 而这首合唱作品的整体结构也基本依照这种常见的三部性结构, 但具体又有一些变化, 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再现部分与结尾。在作品中第三部分A的再现时, 作曲家则把这一结构作了扩大。因为作品本身是一个以原主题所写的单三部结构, 而中间部分是原主题移到上方四度旋律的变化模进, 形成的对比, 扩大为两个乐段, 而作品的最后还特别加入一个非常高昂、壮丽的尾声到高音区, 这样使得全曲在一个戏剧性的高潮中结束。“这种音乐结构的创作构思是作者对歌词的理解、以及对歌词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所决定的, 但也使我们从中想起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末乐章的音乐对瞿希贤的深刻影响。”1

3. 创作特点分析

创作特点主要是指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力度等各个音乐基本要素的特点。

在这首作品当中, 因为整首作品具有很强的进行曲风格, 因此在主题的旋律线构成是用了大调式主和弦得分解音的六度跳进, 再加级进进行, 使得旋律线呈现出大山型线条, 这一大山型旋律线彰显出了歌词中“山”和“海”的雄伟气势;其次, 这一主旋律的节奏型也采用了经典的进行曲节奏, 更使主题形象鲜明, 铿锵有力。在调式上, 也是采用了明亮的大调式, 与旋律线条节奏相融合营造出了整首作品壮阔恢宏的色彩与豪迈奔放的基调。以上旋律、节奏、调式的特点可以从下面主题的谱例中所分析出:

在和声的运用上, 和声语言以传统功能和声的运用为主, 在作品的各个段落中, 通过使用离调的副属和弦使音响的力度与色彩浓度都得到加强, 另外前后两段所采用的柱式和弦织体加之强力度的和弦使作品整体的豪放气氛得到很好的释放;合唱作品在作曲技法上很多都会采用复调手法, 而这首作品除了运用和声手法外, 在作品的中间部分也非常恰当地运用了复调手法, 这样就使作品的中间部分通过复调手法的运用, 与整个前后段的音乐产生很鲜明的对比。

二、指挥上的艺术处理

指挥上的艺术处理是指一个合唱指挥在对作品进行的艺术再处理。

通常任何一个好的指挥要做好艺术再处理, 都必须先根据乐谱做好整首作品的分析, 然后才能以此为据来做好作品在纵向与横向上的整体设计。所谓作品纵向与横向的布局就是指从整体的角度去安排、设计作品。2

作品具体的在指挥上的纵向设计, 主要是指合唱指挥要根据从作品中分析出来的各个创作特点与手法, 来确定各段落声部之间力度的搭配以及演唱方法、音乐情绪的变化与对比。而作品具体的指挥上的横向布局设计, 则主要是指作品中各段落其速度、力度的具体安排、音乐情绪的具体变化。

以上分析通过从整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 以及对作品曲式总体结构和各个基本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可以得到了这首作品各个方面的基本特点。现在再将整个作品的各个要素 (主要以各段落的情绪、声部进出、调式调性、速度、力度为例) 在纵与横向上的具体布局详细列表如下, 并以此作为一名合唱指挥在作品艺术处理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汪毓和.瞿希贤及其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 1994 (3) :15、16、18、19、25.

[2]李凌.瞿希贤和她的音乐[J].音乐研究, 1985 (2) :45、47

[3]蓬勃.瞿希贤的艺术人生与经典歌曲[J].艺术评论, 2009 (2) :78、81

[4]秦西炫.我认识的瞿希贤[J].人民音乐, 2008 (4) :10

[5]何振京.瞿希贤的合唱艺术[J].人民音乐, 2006 (3) :40

[6]李默然.以两首毛泽东诗词合唱为例论指挥对作品的分析与处理、[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1.

让指挥棒正确指挥 第8篇

“考试和评价问题在中国太重要了, 有人说它是中国教育的牛鼻子, 甚至有人说考试不改教育难兴, 因为中国所有教育几乎都是围绕考试的。”会上,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开门见山。

就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 朱永新提交了《关于发展“第三方”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提案》, 是在他去年牵头民进中央做的高考改革方案基础上作出的修改和完善。“其中有一个重要建议, 就是发展第三方考试, 因为没有第三方考试, 没有竞争的机制, 考试很难真正有科学化的进展。”

朱永新认为, 目前考试有几个主要问题:一个是整个学校教育应试化, 整个学校应试化问题非常严重。所有学校都是围绕考试展开的, 什么都要考, 方法要考, 能力要考, 素质也要考。考素质往往变成考学科, 考学科往往变成考“双基”。要提高素质, 就变成要提高双基;要提高双基, 简化成提高分数;要提高分数, 就有针对分数的各种各样的补习。“很少有人不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补习班, 因为其他孩子都去了, 他的孩子如果不去, 他很恐慌, 不仅是孩子的恐慌, 也是父母的恐慌, 整个社会都恐慌。整个学校都是围绕应试进行的。这是很大的问题。”

其次, 达标考试的“选拔化”。考试有两大类型, 一种是达标性考试, 一种是选拔性考试, 这两个考试在目的、功能、技术方面差距都很大, 但是我们往往混淆起来。选拔性考试是从一个成绩里进行区分, 把符合我们所要求的人选拔出来, 围绕选拔的需要、根据选拔单位的要求进行。达标性考试是根据既定目标展开的, 是描述、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具有诊断功能和改进功能。学校里大部分是根据选拔性的考试进行的。“考试的命题、评价都是以高考作为最高的方向来设计的, 中考变成小高考, 平时考试也是高考化的倾向。中考、高考的导向性是整个中小学教育的方向, 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 以学生现在学科成绩总结他的过去、评价他的现在和预测学生的未来, 这个方法是比较原始和落后的, 考试很容易变成题海战术、死记硬背、高分低能。”

三是一考终身化, 特别是高考, 包括中考, 几乎所有考试都是用一次性成绩代替对一个学生整个过程的评价, 学生考试成绩有很大的偶然性。无论是学生的心态、情绪, 包括学生的生理状态, 都可能对考试成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

四是教育评价比较“单一化”, 教育评价应该包括考试结果下的价值判断, 也包括非考试过程中的价值判断, 现在没有什么其他评价办法, 所以用考试代替评价, 不考试无法评价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评价作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应该说它的功能是多相的, 具有检测、诊断、甄别、预测、导向等多种功能, 现在学校里几乎没有评价。

最后一个问题是考试“洋化”, 留洋低龄化。“我们一直用一个评价标准对待所有孩子, 学校里永远只有一个英雄, 就是考试英雄, 没有办法全面评价不同孩子的个性和潜力。在考试过程中, 无论托福, 无论雅思, 无论各种各样的考试, 几乎都洋化, 包括国际班现在也非常流行, 大量学校都在办国际教育, 很多课程也渐渐完全洋化。怎样发展本土教育评价和考试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必要进行变革。

最关键的是发展第三方评价

“评价改革的方向, 最关键的是怎样发展第三方评价。”朱永新说,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评价和考试主要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系统内部进行的, 教育行政部门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 考试评价主体不明, 科学性、公正性自然大打折扣。“世界上所有有影响力的考试评价都不是政府直接做的, 都是由政府监管、专业机构第三方设计和完善的。”

朱永新认为, 发展第三方考试评价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 因为是独立的, 不涉及招生利益双方之间的关系, 所以, 考试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平、公正。第二, 是社会性的。“第三方考试和民办学校一样, 只有两个命运, 一个是辉煌, 一个是死亡, 做得好就有市场, 竞争中就能生存发展, 产品就会不断地完善;做得不好, 就没人理你, 你就做不下去, 就得死掉。要么辉煌, 要么死亡, 只有这么两条路。”第三, 一年多次的考试安排, 避免一考定终身, 考试误差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希望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学校, 能够承担起教育科研、顶层设计、工具研发、实时考试、组织评价、跟踪指导的专业性机构。”

朱永新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允许并鼓励社会化考试与评价的尝试。首先, 应该了解中国到底有多少民间考试机构;其次, 在行政审批、注册、税收方面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

联合指挥 第9篇

1 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初步认识

1.1 扁平化指挥体系起源

“扁平化”指挥体系最早是源于美国军队, 它伴随着C3I系统在美国军队的广泛应用而提出来的。通过采用“扁平化”指挥体系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作战指挥的中间环节, 而且可使指挥幅度更宽、权力更加集中、调动范围更广。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扁平化”指挥已经是信息化系统下指挥作战的必然要求。

1.2 消防作战指挥中心引入扁平化指挥体系的意义

消防作战指挥中心是消防部队各种灭火救援作战指挥的首脑核心, 作战指挥中心“扁平化”指挥便是依托先进的信息通讯装备和技术, 以灭火救援信息的指挥平台为载体, 以编成调动模块为依据, 消防指挥员直接指挥攻坚、救援、供水、登高、泡沫、排烟和照明等战斗的模块, 组建成灵活、快捷、高效的“纵短横宽”的“扁平化”作战指挥体系。

1.3 消防作战指挥中心扁平化指挥体系特点

消防扁平化指挥机制是一种新的指挥形式, 是对新形势下的警务机制的一种创新。所以, 它不同于传统指挥体系形式, 消防扁平化指挥体系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 警力的部署为基础。扁平化指挥需要对所有警力全部部署情况准确做到实时和精确, 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快速的直接指挥与资源调度;

2) 统一的指挥为前提。强化作战指挥中心综合指挥调度的功能, 进一步完善其他各业务部门的职责范围, 是扁平化指挥体系稳定运行的前提;

3) 信息传递为主导。灾情信息贯穿于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各个层级, 是指挥与实战紧密联系的关键, 信息的传递机制与信息的管理对指挥作战起到关键作用;

4) 减少层级为关键。作战指挥中心直接指挥实战岗位, 避免层级过多造成的指令传递偏差, 提高指令利用率, 缩短指挥时间;

5) 协同作战为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数灾情情况较为复杂, 需要多警种协同工作。决策指挥系统需要完善多警力、多警种协同运作机制;

6) 信息技术为支撑。扁平化指挥体系所需的对资源、警力、信息的有效管控, 需要利用现代通讯、电子监控、卫星定位、虚拟组织和订阅发布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7) 快速反应为目标。快速反应能力的高低, 直接反映消防勤务指挥效能的高低。

2 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实行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传统指挥体系存在三大弊端

1) 指挥体系不健全。“点对点”指挥架构不完善, 由于作战指挥中心调度人员不能随警参战, 容易出现与现场指挥沟通不及时的情况, 从而造成作战指挥中心不能全面掌握现场情况, 现场指挥不了解整体警力部署的局面, 导致指挥调度脱节。

2) 指挥模式不高效。作战指挥中心对一线官兵的接处警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受客观条件制约, 层层请示、传递的传统模式和流程, 使信息失真、失效的情况时有发生。

3) 指挥精准性不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警情信息研判机制未完全健全, 一些重要警情不能及时汇集, 客观上影响指挥中心对实战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扁平化指挥体系建立的成熟条件

当前, 信息化、动态化的社会背景下, 迫切需要消防部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决策指挥机制。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为指挥体系真正实现“扁平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1) 实践应用见成果。一些发达地区的消防部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已初步建立了以作战指挥中心为龙头, 联动警务资源, 协调多警种作战, 垂直调度社会面警力的扁平化勤务指挥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效益。

2) 硬件建设夯基础。近年来, 随着“三基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接处警平台、视频监控中心已联网运行, 警情信息研判机构已逐步成立, 建立消防作战指挥中心扁平化指挥体系已具备现实基础。

3 消防作战指挥中心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建设

3.1 以《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为依据, 创新指挥模式

随着消防部队的全勤指挥部组建, 消防指挥技术也正在逐渐成熟, 消防指挥的信息化建设让灭火救援的组织指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使支队级灭火救援的五级指挥转变为两级指挥;使树状指挥模式转变为扁平化指挥模式。新的指挥模式, 让指挥中心与支队所辖中队之间信息的流转更加集中、快速、频繁, 为灭火救援和勤务保障任务提供了快速的指挥手段。

3.2 以硬件设施为支撑,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所谓“灭火救援信息指挥平台”是以集中接警为基础, 充分应用GPS、卫星通信、3G图传、PDA、350M无线通信网络等计算机、有线、无线通信技术和设备, 将消防作战体系结构中的119作战指挥中心、消防中队、移动通信指挥中心、消防重点单位等单元联系在一起, 使其具备报警、接警、处理、决策到调度、通信、指挥、控制、通信、信息处理和预警监控能力的综合信息系统。它贯穿于火警受理、通信调度、信息管理、辅助决策、现场指挥的全过程, 是灭火救援行动的神经网络, 也是灭火救援力量的倍增器。

4 结束语

完善灭火救援指挥体系, 实施灭火救援指挥“扁平化”是形势所需。今后, 我们将沿着扁平化指挥这个方向, 继续深化改革, 加强合成演练, 提高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指挥能力, 努力打造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的消防铁军队伍。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企业管理、军队作战指挥的扁平化理论引入消防作战指挥中心作战指挥当中, 分析了消防作战指挥中心实行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能行, 阐述了消防作战指挥中心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内容, 以期完善推广扁平化指挥模式, 推进消防作战指挥中心指挥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当今意义下一篇:免疫细胞化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