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2024-07-08

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精选8篇)

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第1篇

关键词:时间差攻击疗法,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磷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

探讨时间差攻击疗法治疗下呼吸道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病例为来自我院2005年6月~2009年1月的住院患者, 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痰培养均为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但药敏试验显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原发病有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A组56例, 男48例, 女8例;年龄28~78岁, 平均56.7岁。B组56例, 男51例, 女5例;年龄34~76岁, 平均60.1岁。两组年龄、男女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A组采用时间差攻击疗法, 先用磷霉素2 g+生理盐水40 ml静脉推注, 1 h后, 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2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2 h后再重复1次。B组采用同时联合疗法, 用磷霉素2 g+生理盐水40 ml静脉推注后即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2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2 h后再重复1次。

1.3 疗效评价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即为有效:发热减轻, 咳痰明显减少, 痰的颜色转为白色, 肺部体检明显好转, 白细胞计数及多形核分类比率下降, 痰培养阴性。

2 结果

A组有效率为89.2% (50例) , B组有效率为75.0% (42例) ;两组比较χ2=3.896, P<0.05。A组痰培养转阴率为80.4% (45例) , B组痰培养转阴率为69.6% (39例) ;两组比较, χ2=1.714, 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时间差攻击疗法治疗下呼吸道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疗效明显优于同时联合疗法。

磷霉素为广谱抗菌药, 结构独特、分子小、渗透性强、分布广、血药浓度高、在体内不降解、耐酶、抗菌机制特异, 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 可因破坏细菌外层结构或改变并用药物进入菌体途径, 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 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并能减轻其他抗生素对肝、肾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与多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联用,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体外活性较各药单用增加数倍至数十倍[1]。

日本学者长谷川欲美等根据细菌体外实验和临床实际, 发现联合用药的给药顺序和间隔时间性对抗菌作用有重要影响, 先用磷霉素, 使其血峰浓度与以后联用药物的血峰浓度间隔1 h, 效果最好, 因而提出了“时间差攻击疗法”。林泉等放射性标记实验表明, 磷霉素给药后1 h, 联用氟氧头孢, 14C标记的氟氧头孢能迅速进入铜绿假单胞菌体内, 杀菌作用最强[2]。

磷霉素联合用药所见文献以治疗G+菌严重感染较多[3,4,5], 磷霉素与抗G-菌抗菌药联用为近期所见。本方法治疗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A组采用磷霉素静推结束, 间隔1 h接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强调两药血药峰浓度间隔1 h, B组采用磷霉素静推结束就静滴头孢哌酮舒巴坦, 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别显著。国内有关时间差攻击疗法的总结文献报告, 以临床药理室人员为多见,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总结文献比例不高, 提示时间差攻击疗法理念值得在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连家建, 唐青云.磷霉素钠与其他抗菌药联用的协同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 2003, 24 (1) :44-45, 封底.

[2]陈孝治.临床用药问题解答[J].中南药学, 2003, 1 (2) :117.

[3]张永信, 黄虑.耐药葡萄球菌败血症[J].中国处方药, 2005, (3) :71.

[4]汪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 5 (1) :1-3.

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第2篇

整合子是与细菌耐药性传播有关的基因系统,整合子通过捕捉和整合细菌耐药基因,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整合子通过位点特异性的基因重组可整合多种耐药基因对细菌多重耐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职称论文。

本文对158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析,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其多重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0月~5月从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58株。标本分别来自老年病房(53株)、呼吸科病房(49株)、普外科病房(28株)、泌尿科病房(16株)和内分泌病房(12株)。菌株分别分离自痰标本(68株)、脓汁(42株)、咽拭子(18株)、尿标本(12株)、伤口分泌物(10株)和血液(8株)。标准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携带1型整合子铜绿假单胞菌为本实验室分离株经测序证实,作为PCR实验阳性对照。

1.1.2 鉴定卡片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AMS)采用的GNI鉴定卡、GNS药敏卡均购自法国Biomerievx公司,GNS药敏卡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亚胺培南11种抗菌药物职称论文。

1.1.3 PCR试剂

TaqDNA聚合酶,4种dNTP混合液,DNA分子标准参照物购自Takara公司;琼脂糖,溴化乙啶等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购自上海生工公司。

1.1.4 主要仪器

VITEK-AMS自动鉴定系统购自法国Biomerievx公司;PCR扩增仪、DNA/RNA/protein analyzer分析仪和高速低温离心机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PCR电泳仪为北京崇文东方仪器厂产品;DGW-99型台式高速微型离心机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产品。

1.2实验方法

1.2.1 菌株鉴定

所有菌株都用VITEK AMS 分析仪GNI细菌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采用GNS检测卡测定13种抗菌药物对15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操作方法按照VITEK AMS规定的方法进行。

1.2.2加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

:用Luria-Bertani液体培养基200r/min振荡培养8h获得对数生长期菌株。携带1型整合子铜绿假单胞菌为本实验室分离株经测序证实,作为PCR实验阳性对照。

1.2.3筛选1型整合子阳性菌株

用PCR方法扩增整合子可变区,以整合子上游引物ggcatccaagcagcaagc和整合子可变区下游引物aagcagacttgacctgat,进行PCR扩增。50ulPCR反应体系为:DNA100ng、25mmol/LMgCl2、0.4mmol/LdNTP、0.4pmol/L引物和2.5UTaq酶。PCR反应循环参数设置如下94℃预变性4分钟;94℃45秒,55℃,45秒,72℃3分钟,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10分钟。

1.2.4 PCR反应结束后取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紫外灯下拍照记录结果。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统计软件为SPSS10.0。

2 结果

2.1 1类整合子基因检测结果

全部15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DNA上有42株检测到I类整合子,占细菌总数的26.6%。1类整合子的大小分别为600bp、1000bp、1600bp、1900bp和2100bp。根据各株细菌质粒DNA上检测到1类整合子的大小和数目,细菌质粒NDA上的整合子可分为5种整合子谱。

2.2 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与耐药性的关系

对比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1类整合子阴性菌株对11种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率为54.4%(86/158)。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更易表现出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的耐药。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100%)其次为氨苄青霉素(90.5%)和庆大霉素(85.7%),丁胺卡那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76.7%)。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6种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P<0.05。

2.3 1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率的相关性

多重耐药率(耐4种以上抗生素)为62.0%(98/158),其中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占85.7%(36/42),阴性菌株多重耐药率为20.7%(24/116)。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3,P<0.01)。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480株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来自1999年1月至2005年11月平顶山平高集团公司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从各种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的PAE共480株。

1.2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采用API鉴定系统 (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 , 药敏实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 (K-B法) , 纸片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结果按NCCLS标准判定。

1.3 质控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购自河南省临床检验中心。

1.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特征

PAE菌株的来源按标本分:痰52.3%, 尿液13.1%, 脓液12.25%, 分泌液11.2%, 血液2.8%, 胆汁1.6%, 其他6.8%;按科室分:呼吸内科29.1%, 干部病房15.7%, 血液肿瘤科11.5%, 外科系统11.1%, 神经内科9.6%, ICU9.2%, 肾内科7.5%, 其他6.3%。

2.2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

PAE在1999~2005年间各病原菌的检出率中均位居第2位, 见表1。

2.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

PAE在7年中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逐年下降。以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药物下降明显, 见表2。

3 讨论

PAE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人的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各病区和医疗器械等处, 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PAE感染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 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呼吸道, 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脓胸, 甚至败血症。从标本的分布情况来看, 痰中PAE的检出率最高 (52.3%) , 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发现, 这些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机体免疫力低下, 肺功能下降, 排痰困难, 肺部经常感染, 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杀灭了敏感细菌, 导致菌群失调, 从而使广谱耐药的PAE定植生长。

从表2可以看出, PAE对多种药物严重耐药。敏感率下降明显的为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没有显著性变化。三代头孢中CTX已完全耐药, CRO敏感率也仅有19.0%, CSL的敏感率下降了43.2%, CAZ的敏感率维持在60.5%~82.4%。喹诺酮类药物中CIP敏感率仅有54.1%, OFX敏感率下降了60.0%, LVX的敏感率维持在65.5%~75.0%。对PAE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为IPM (98.2%) 和POL (95.0%) 。IPM和POL仍是目前治疗PAE最有效的药物。

PAE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与使用率有关[1]。β-内酰胺酶由质粒介导, 能够使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失效。因此, 对三代头孢和氨曲南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敏感。PAE的Amp C酶是由染色体介导, 可水解三代头孢和头霉素, 对酶抑制剂稳定, 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四代头孢敏感, 可被低浓度的氨曲南或氯唑西林抑制[2]。因此, 规范使用新的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有助于控制或减少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以及由此产生的耐药性。

注:AMK:阿米卡星, AMP:氨苄西林, CAZ:头孢他啶, CFP:头孢哌酮, CIP:环丙沙星, CRO:头孢曲松, CSL:头孢哌酮/舒巴坦, CTX:头孢噻肟, CZO:头孢唑啉, GEN:庆大霉素, IPM:亚胺培南, LVX:左氧氟沙星, OFX:氧氟沙星, POL:多黏菌素B, SXT:复方新诺明, TOB:妥布霉素

PAE耐药严重是因其具有多重耐药性, 其耐药途径有以下4种: (1) 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或抗菌药物修饰酶。如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2)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和DNA促旋酶等结构发生改变; (3) 膜屏障与主动外排, 限制药物到达其作用靶位; (4) 形成生物膜[3]。其中主动外排在PAE多重耐药机制中起主导作用。

由于PAE广泛且严重耐药, 对PAE导致的医院感染临床医师在治疗时要依据药敏结果, 合理选药。鉴于长期单一用药有导致PAE耐药性增加的可能, 现倾向于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4]。同时应避免或尽量减少PAE定植或感染的侵袭性操作, 加强对PAE的监测和消毒隔离等防范措施, 防止PAE院内播散和暴发流行。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将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应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年下降, 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药物下降明显。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仍保持着98.2%的敏感率, 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也保持着95.0%的敏感率。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 医院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监测, 临床要依据药敏结果 合理用药。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文献

[1]曾吉, 吴正学, 郗娟, 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抵抗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5) :496-498.

[2]曹孟淑, 胡杰贵, 徐元宏, 等.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的监测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2) :1425-1428.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和治疗对策 第4篇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治疗对策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常引起肺部、泌尿系统及烫伤创伤表面等感染。目前, 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广泛应用, 其耐药性变得越来越严重, 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因此, 其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监测日益受到重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对策, 对减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得到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分离率及耐药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防治对策, 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细菌室从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2421份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217株。

1.2 方法

各类标本使用的天地人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湖南长沙天地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分离培养, 并严格按照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 (Kirby-Bauer改良法) 按操作规程进行, 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质控菌株。

2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与分布

从2421份送检标本中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菌株217株, 分离率为8.96%, 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 其中痰液标本中的菌株最多达133株占61.29%。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 药敏试验结果

21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结果显示, 对16种抗菌药物活性较好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耐药率分别为1.8%、2.8%、5.1%;耐药率较差的是复方新诺明 (98.2%) 、头孢唑啉 (93.5%) 、氨苄西林 (90.3%) , 哌拉西林/舒巴坦 (82.0%) 。见表2。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接受侵袭性操作治疗时, 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从表1可看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的217例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送检标本中以呼吸道标本占首位 (痰液占61.29%, 咽拭子占14.29%) , 提示本院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是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与文献[1,2]报道一致。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较复杂, 有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细胞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外膜蛋白改变致通透性降低等, 带有耐药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大量存在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耐药菌株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从表2实验结果表明,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其中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普遍耐药, 耐药率均>70.0%。表明第1代头孢菌素、磺胺类复合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疗效差, 因此在治疗时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该菌对喹诺酮类中的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氨基糖苷类中的庆大霉素较为敏感, 但需注意, 虽其敏感性高, 但临床使用效果并不很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其肾毒性、耳毒性, 临床上一直谨慎使用。近年来对氨基糖苷类合理给药方案的研究认为, 每天单次给药可降低耳毒性;亦有研究表明, 慢性肾功能减退或肾功能衰竭时, 肾脏组织中的药物积聚量显著减少[3]。从本组试验体会,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敏感药物, 在监测肾功能情况下, 可适当应用。另β-内酰胺酶抗生素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他啶在本实验中其耐药率分别为58.1%、17.1%、38.7%, 其中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与褚云卓等[4]的报道相符, 氨曲南的耐药率低于朱德妹等[5]的报道, 而头孢他啶耐药率则高于朱德妹等[5]的报道。这可能和不同地区医院对这2种药物的用药习惯不同有关。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比其他内酰胺类更耐受β-内酰胺酶, 且与所有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特别是青霉素结合蛋白2的优先结合,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从而显出了强大的抑菌活性, 成为治疗医院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6]。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对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很强, 但它是一种很强的β-内酰胺酶的诱导剂, 表2中我院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71.4%, 与王辉等[7]报道的70.2%相符, 但低于钱宏法等[8]报道的93.5%, 这可能与我院使用过多亚胺培南抗菌药物有关, 因用过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产生耐药的几率是未使用过的24倍, 因此临床上应控制亚胺培南的使用。本文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高, 均在90%左右。目前较明确的是, 一般不单独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否则会引起较高的治疗失败率, 不仅延缓治疗时机而加重病情, 且易造成耐药菌株的出现, 同时要求实验室及时、准确地报告患者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 以便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及时有效地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降低病死率。将1种含有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和1种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一直是治疗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标准方案。联合应用治疗危重和耐药菌感染, 可提高疗效、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3年来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的变化, 鉴于其检出比例逐年上升及耐药性日趋严重, 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加强对耐药性的监测, 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 更合理、策略地使用抗菌药, 从而有效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曹彬, 王辉, 朱玉珏, 等.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27 (1) :31-35.

[2]叶惠芬, 杨银海, 陈惠玲, 等.2001年广州地区常见病原菌耐药性调查[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2, 27 (10) :602-605.

[3]顾勤.抗生素的药理和耐药机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现代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80-481.

[4]褚云卓, 赵爱农, 年华, 等.连续5年医院细菌菌谱变化及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5) :724-727.

[5]朱德妹, 汪复, 胡付品, 等.2002年上海地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 22 (3) :154-159.

[6]吴蓉, 府伟灵.重庆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 :97-98.

[7]王辉, 陈民钧, 倪语星, 等.2003-2004年中国十家教学医院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12) :1295-1303.

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患者送检痰、尿液、血液、各种穿刺液等标本966份, 分离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155株。

1.2 仪器与试剂

病原菌鉴定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和API鉴定试剂条鉴定。血培养基、MH培养基、药敏纸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沙氏琼脂培养基为杭州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20111124-00等;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为杭州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20100714-01等。

1.3 方法

标本的接种、分离、培养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2]进行,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判断标准和结果解释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 (CLSI, 2010版) , 并定期用标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质量控制。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均购于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

1.4 统计分析

155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5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

2010年至2012年间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送检样本966份, 共检出病原菌643株,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155株, 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株数逐年增加, 2010—2012年分别为49、52、54株, 但由于2011—2012年送检的标本量较2010年明显增加, 检出细菌种类增多, 使铜绿假单胞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见图1。

2010年至2012年间, 铜绿假单胞菌在重症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检出率比较, 重症监护病房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 见表1。

2.2 155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从ICU分离的155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 结果见表2。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也是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许多新的介入性、创伤性检查和治疗措施以及各种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使用, 使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上升[3]。

铜绿假单胞菌是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 但检出率逐年降低, 其主要原因是, 自2010年卫生部开展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以来, 我院出台了相关政策, 进一步规范了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临床医师重视病原学检查, 送检标本数量大幅度增加, 检出的细菌种类增多, 使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相对降低, 但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仍明显高于普通病房, 平均每年高出15%左右, 这可能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多为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严重创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长期的卧床、医疗操作和大量多联抗生素的长期使用, 患者气管插管 (或气管切开) 、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4,5]。其中较重要的医院感染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几乎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由于该菌耐药性强, 耐药谱广, 对多种抗生素表现为天然或获得性耐药, 可供选择的有效抗生素甚少, 对临床的治疗增加了很大难度。从表2可以看出,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 可将其作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的首选药物, 但副作用大, 应严格控制。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达到28.7%, 与应易高等[6]报道的敏感率72.05%相近, 可以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β-内酰胺酶类抑制剂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合用, 可以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被酶破坏, 起扩大抗菌谱和增强活性的作用, 所以,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敏感性大于哌拉西林敏感性, 也可以作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而该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 氨苄西林, 1、2代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等天然耐药, 临床上可不考虑使用这些药物。该菌对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较低, 但其肾毒性大, 临床慎用。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综上所述, 鉴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高检出率及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 需引起临床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视, 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严格无菌操作, 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尤其在选择抗生素时, 应考虑到菌株分布、年龄结构及耐药趋势的变化, 以减缓、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播散和流行速度。

摘要: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 (ICU)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以便有效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和API鉴定试纸条鉴定, 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统计分析使用WHONET5.5软件。结果 2010年至2012年,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真菌等, 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药敏结果显示:对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 最低的是亚胺培南, 其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2010年至2012年,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严重, 尤其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提高。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检出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此连续监测其耐药性变化, 对减缓其耐药性上升及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重症监护病房,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周庭银.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赵德军, 付维婵, 张碧霞, 等.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分析[J].西南军医, 2007, 9 (2) :41-42.

[4]王贵年, 吴娟.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3) :211-214.

[5]王中新, 魏艳艳, 熊自忠.重症监护病房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4) :466-467.

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原学标本均来自东莞市望牛墩医院2013~2015年住院患者,由检验科负责培养、分离。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由高年资检验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培养、分离。送检标本初步培养采用血平板等培养基,初步培养的阳性菌采用VITEK-2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梅里埃生物公司,法国)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系统质控菌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广东省临检中心)、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广东省临检中心)。

1.2方法收集检验科2013~2015年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患者病例资料及耐药情况,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多次送检并检出细菌不做重复计算。统计细菌分布科室、来源标本及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2013~2015年医院检出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535、558、540株,而同一时间段内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72株(13.5%)、87株(15.6%)、97株(18.0%),总分离率为15.7%,其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2.2铜绿假单胞菌科室分布从256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科室看,ICU 51株(19.9%)、呼吸内科38株(14.8%)、急诊内科住院19株(7.4%)、神经内科17株(6.6%)、老年科16株(6.3%)、普通外科15株(5.9%)、神经外科15株(5.9%)、肿瘤科13株(5.1%)、内分泌科12株(4.7%)、胸心外科11株(4.3%)、泌尿外科11株(4.3%)、感染科9株(3.5%)、血液科8株(3.1%)、其他21株(8.2%)。铜绿假单胞菌在ICU和呼吸内科占比最高(P<0.05)。

2.3铜绿假单胞菌来源本研究所选取256株铜绿假单胞菌来源分布主要为痰液(49.2%)、伤口分泌物(17.6%)、尿液(10.2%)等。见表1。

2.4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耐药率结果如下:氨曲南(26.1%)、哌拉西林(38.9%)、氨苄西林(27.5%)、头孢哌酮(18.2%)、头孢吡肟(15.3%)、头孢他啶(19.6%)、头孢噻肟(22.6%)、复方新诺明(35.1%)、氨苄西林/舒巴坦(14.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2%)、庆大霉素(22.7%)、阿米卡星(28.1%)、环丙沙星(18.3%)、左氧氟沙星(19.5%)、亚胺培南(7.6%)、美罗培南(6.1%)。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隶属于假单胞菌属,其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是院内重要的获得性条件致病菌。因为该菌致病能力强,易导致全身各系统感染,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等运动系统、血液系统等,可以导致全身性的败血症及心血管系统的心内膜炎发生,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结果显示,近3年来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ICU患者该菌感染率最高。ICU病房患者多经历过手术,自身免疫系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免疫力低下,加之多数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需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侵袭性操作,增加了接触病原菌的几率。ICU病房患者多数住院时间长,病情重,临床医师需选择广谱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感染发生,这也会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情况的产生,使得细菌生存下来,加重感染发生。在ICU病房之外,呼吸内科普通病房也有较高发病率,这与肺部是铜绿假单胞菌最易感染部位有关,因为患者多伴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加之长期卧床,分泌物不易咳出等因素,容易继发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涉及到自身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机制,其感染具有临床症状重、致死性高等特点,是目前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难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涉及到β-内酰胺酶的产生而使得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改变细菌细胞壁合成蛋白酶分子结构而使外膜通透性降低,同时也会使细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性受到影响,此外还涉及到泵出机制、主动外排系统异常、产生纯化酶等复杂机制。本研究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仅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好敏感性,其耐药率较低,对其他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临床常见抗生素均有较高耐药性。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已经对多数临床常见抗菌药物有严重耐药情况,与蔡璇等研究相符合。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不断升高,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临床医师应进一步学习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

摘要: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感染的诊断和抗菌药物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及呼吸内科患者占比较高,分别达到51株(19.9%)、38株(14.8%);分离自痰液标本126株(49.2%),其次为伤口分泌液45株(17.6%);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10%),对其他多数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10%)。结论 目前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呈一定规律性,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医师应根据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分布,耐药性

参考文献

[1]郝君,王芬,谭江峡,等.某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2):1194-1198.

[2]姚兴伟,郭楠,金艳红,等.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比较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6):949-950.

[3]王绍志,柴连海,张勇,等.ICU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机制分析及检测方法评价.中国急救医学,2015,35(6):510-513.

[4]周莹,陈杏春,梁亮,等.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5,25(12):2681-2683.

[5]林冬玲,陈茶,曾建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3):91-95.

铜绿假单胞菌60株耐药分析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3 466例, 其中男2 311例, 女1 155例, 年龄3~89岁, 平均53.8岁, 对其标本 (痰、咽拭子) 分离进行细菌培养, 培养的出铜绿假单胞菌60例, 其中男42例, 女18例。

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中操作, 进行细菌的分离与培养。选取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革兰阴性杆菌, 测氧化酶试验阳性者, 做菌种鉴定。

药敏试验采用WHO推荐的M-H琼脂, 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15种常用抗生素:复方磺胺甲恶唑 (TSU) 、复方氨苄西林 (FAM) 、头孢吡肟 (FEP) 、哌拉西林 (PICP) 、庆大霉素 (GEN)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TCCP) 、亚胺培南 (IMI) 、阿米卡星 (AKN) 、替卡西林 (TICP) 、环丙沙星 (CIP) 、头孢他定 (CAZ)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TZPP) 、美洛匹宁 (MERO) 、妥布霉素 (TOB) 、多黏菌素E (COL) 15种药物进行药敏实验。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53为质控菌株, 结果按照NCCLS/CLSI最新标准判定。

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结果:3 466例患者, 检测出60例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1.73%。复方磺胺甲恶唑 (TSU) 、复方氨苄西林 (FAM) 、头孢吡肟 (FEP) 的耐药率均>50%, 特别是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达100%, 对哌拉西林 (PICP) 、庆大霉素 (GEN) 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61.7%和53.3%, 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TCCP) 、亚胺培南 (IMI) 、阿米卡星 (AKN) 、替卡西林 (TICP) 、环丙沙星 (CIP) 、头孢他定 (CAZ) 的耐药率均>30%, 见表1。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 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 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在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中, 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 近年来临床中抗生素被广泛使用, 甚至达到滥用的程度, 导致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出现, 耐药情况非常严重[2,3]。

本文3 466例患者, 检测出60例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1.73%。复方磺胺甲恶唑 (TSU) 、复方氨苄西林 (FAM) 、头孢吡肟 (FEP) 的耐药率均>50%, 特别是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达100%, 对哌拉西林 (PICP) 、庆大霉素 (GEN) 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61.7%和53.3%, 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TCCP) 、亚胺培南 (IMI) 、阿米卡星 (AKN) 、替卡西林 (TICP) 、环丙沙星 (CIP) 、头孢他定 (CAZ) 的耐药率均>30%。分析其原因可能和以下耐药机制有关: (1) 细菌产生抗菌活性菌, 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2) 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酶 (PBPS) 、DNA旋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 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3) 细胞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 (4) 外膜通透性降低等。其中, 导致铜绿假单胞耐药菌株逐年增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耐药质粒[4,5]。

在医院感染中, 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常见, 且存在着严重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 所以其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 应该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耐药性的监测工作要加强力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扩散。

摘要: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患者3 466例, 对其标本分离培养, 将培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 466例患者, 检测出60例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1.73%。复方磺胺甲恶唑 (TSU) 、复方氨苄西林 (FAM) 、头孢吡肟 (FEP) 的耐药率均>50%, 特别是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达100%, 哌拉西林 (PICP) 、庆大霉素 (GEN) 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61.7%和53.3%,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TCCP) 、亚胺培南 (IMI) 、阿米卡星 (AKN) 、替卡西林 (TICP) 、环丙沙星 (CIP) 、头孢他定 (CAZ) 的耐药率均>30%。结论:铜绿假单胞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临床应根据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培养

参考文献

[1] Riccio ML, Docquier JD, Dell&apos;Amico E, et al.Novel3-N-aminogly-coside acetyltrans ferase gene, aac (3) -Ic, from 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tegron[J].Antimicrob Agents chem other, 2011, 47 (5) :1746-1748.

[2] 蒋伟, 常东, 黄志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q3CE△1基因检测[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1 (31) :9-11.

[3] Nagino K, Kobayashi H.Influence of macrolides on mucoid alginate biosynthetic enzyme from pseudomonas aeruginosa[J].Chin Microbiol Infect, 1997, 3 (4) :432-439.

[4] 王军, 张建菊, 刘华, 等.铜绿假单胞菌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3) :457-458.

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93例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各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 包括痰、咽拭子、伤口分泌物、尿液、脓液等。同一病人多次分离相同菌株不重复计入。

1.2 细菌培养

选用血平板、麦康凯平板35℃, 48h培养。

1.3 药敏试验

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药敏纸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4 统计分析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WHONET5.1微生物实验室数据管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在标本中的分布

93株病原菌中其中痰占80.6% (75例) , 伤口分泌物占12.9% (12例) , 其他标本占6.5% (6例) 。

2.2 病原菌在各科室的分布

93株病原菌中ICU占68.8% (64例) , 心内科、脑内科、肿瘤科占22.6% (21例) , 脑外科、普外科占5.4% (5例) , 五官科、小儿科、妇产科及中医科占3.2% (3例) 。

2.3 耐药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低的是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16.1%, 美罗培南17.2%, 大于50%的有: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氨曲南。9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见表1。

3 讨论

根据我院的标本分析来看, 该菌对ICU的危重患者威胁很大, 检出的93例标本中以痰和伤口分泌物为主, 这与文献报道的一致[1,2]。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 该菌引起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下述因素有关: (1) 产生抗菌活性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2) 改变抗菌作用的靶位, 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DNA旋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 (3) 外膜通透性降低; (4) 生物膜形成; (5) 主动泵出系统等[3]。研究表明, 其细胞膜能产生富有黏附性的由糖蛋白构成的生物被膜, 它可阻止和抑制白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及抗菌药物泵入生物被膜中杀灭病原菌, 是造成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4]。同时病原菌还能从生物被膜中游离出来并繁殖, 这可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原菌检测阳性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5]。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耐药质粒不仅可以在同种细菌中传播, 而且可以在异种细菌中引起耐药传播, 使临床治疗更为复杂[6]。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很强, 对多数β-内酰胺稳定, 是治疗PAE的严重感染的一线药物, 但随着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 促进PAE各种诱导酶的产生, 从而引起OprD2 (是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7]) 的缺失, 这是该菌对碳青霉烯类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因此, 临床上应加强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 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出现多药耐药的现象, 且其耐药机制复杂, 因此, 控制医院感染, 做好无菌操作, 加强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规范应用尤为重要, 以防耐药菌株最后导致的无药可治。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状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分离的93株该菌进行药敏试验及结果分析。结果:该菌大多数来自呼吸道标本, 尤其是ICU的最多, 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日趋严重,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对该菌引起的感染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耐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宁立芬, 汪玉珍, 谢彬, 等.2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4) :458-460.

[2]廖轶, 赵德军.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西南军医, 2009, 11 (3) :468-469.

[3]钟光美, 代树均, 李芳, 等.43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5) :477.

[4]于亮, 王梅, 袁军, 等.2001-2006年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3) :437-439.

[5]王豫平, 王慕云, 廖致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9) :1059-1060.

[6]蔡俊, 廖天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5, 14 (2) :100-101.

上一篇:英语词汇教与学下一篇:数学书写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