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故事教学范文

2024-07-14

四步故事教学范文(精选12篇)

四步故事教学 第1篇

一、四步故事教学

四步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让学生倾听故事、演说故事、朗诵故事以及编创故事等四个步骤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

1. 倾听故事

倾听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时候或多或少地获得口语语感, 倾听故事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能够模仿故事中流利和准确的英语发音, 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故事可以是原本就有的童话故事或者是教师通过教学目的和重点自己编造的小故事。故事中精湛而地道的英语口语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甚至在讲课的时候适当地加入形象的肢体动作, 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玩偶、物体来帮助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故事中的情节印象,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2. 演说故事

演说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故事, 然后再把故事带到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倘若故事情节生动逼真, 还可以邀请同学一起来进行演说和表演, 在语言的描述中, 配上形象的肢体动作, 让学生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有效地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演说故事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愉快的演说合作中能够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 朗诵故事

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故事, 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的发音和语调, 多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朗诵的基础是要富有感情, 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使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生动有趣的听觉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情感的基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意义和语言使用的频率。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诵、同桌互相配合朗诵、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故事朗诵, 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押韵的故事给学生进行朗诵,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朗诵的技巧, 加强学生的语感。

4. 编创故事

编创故事是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来对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师给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的提高, 帮助学生对句型的使用以及对知识的巩固、整合,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采用四部故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英语当中的句子。在讲故事的时候, 学生不可能每一句都能理解, 学生会自己结合上下文推断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在英语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语法, 在尝试中渐渐地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并且充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

二、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 四步故事教学的意义

英语的基础教育阶段是要激发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故事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印象, 同时还能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地域风情,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 四步故事教学法更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效果。

2. 四步故事教学的作用

小学生对于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 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通过实施故事教学既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 还能有效地启动其语言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用故事当中的语言。教师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用故事中的语言来回答故事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四步故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1. 故事材料的问题

对于故事教学, 教师应该对故事的甄选具有一定的判断力, 选择的故事内容要以小学生能够理解为前提, 这样的施教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尤其是故事当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和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都是选择故事的前提条件。在施教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和获得故事中的宝贵信息, 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 间接地培养学生对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 以及口语的交际能力。适当的故事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不适当的、较深的、超过了小学生理解范围的故事, 对小学生的学习会起制约的作用, 当小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 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不想进行英语学习, 这样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 课外读物的问题

故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然而, 课堂上的故事教学必定是有限的, 只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部分, 想要加强学生自身的语感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去阅读和理解, 因此, 课外读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在选择课外读物时,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指导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 从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理解能力以及口语语感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上, 使用故事教学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和语言, 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教师采用故事教学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进一步加强英语口语的语感。[2]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也应该提前安排和策划授课的内容, 根据授课的重点内容, 来设计故事的情节, 灵活地创设有意义和有乐趣的英语口语环境, 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教学的场景中来。事实证明, 四步故事在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口语使用的频繁性。因此, 四步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语感教学中可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孟健, 夏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听力课实施任务型外语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方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四步教学法 第2篇

一、四步教学法的主要指导思想

对于“读”、“述”、“议”、“展”四步教学法,主要指导思想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改变思想,将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上升为知识传授、发展智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往教育观念重视老师以知识传播为主要教学任务,通过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历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其次,要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保证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妥善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再次,变一次性讲述为“读”、“述”、“议”、“展”多次学习。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中有思。遵照学生的学习规律,依次实现认知、理解、运用的层次递进发展,完成反复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授课效率,也避免教与学的脱节。

二、灵活实施四步教学法,实现高效课堂

(一)认真阅读,打好基础

阅读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每个章节开始之前,教师要抽出时间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的实质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具有提前性、独立性、能动性等特点。老师要提前一天向学生发放历史课的教案,学生可在当天晚上根据教案中列出的学习任务和知识重难点,比照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查阅历史参考教材,或者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完成老师在教案中布置的学习任务。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有针对的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历史作为文科类学科之一,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其把握文章主线和关键点,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在阅读时通过在教材上圈点、勾画,真正实现用心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视野,培养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预习的目的,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重点讲述,主导学习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讲述是一个重点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针对反映的重点和疑难点进行讲述,通过学法指导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和疑难点突破。对于课堂讲述,老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述。二是避免长篇大论,点到为止,要把握重点,解决关键问题。对于学生已经学会的、根本不能学会的、通过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避免过多讲解。三是要突出重点,在课堂讲述中要通过现象看到实质,阐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分清主次,有重点的学习。

(三)突出议论,加强交流

议论阶段就是学生在阅读和听讲教材的基础上,展开议论,相互交流,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历史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议论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议论,另一种是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快构建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体系,形成合力,实现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在提前一天的自主预习过程中,针对经过思考、研究解决不了的关键点和疑难点,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可以通过咨询老师或者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解决。对于在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也可以通过与周围同学商量讨论或者请教老师来解决,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交流学习,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座位的安排中合理搭配,控制学生好、中、差的比例,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突出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交流学习及成绩的整体提高。

(四)探究展示,巩固成果

这个阶段为目前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其实质是探究性学习,指学生为了学到知识、领 悟道理在老师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倾听讲解及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读写、演讲、谈论等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在这一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敢上台,把学到的知识向老师和同学展示出来。要通过建立班级激励机制,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坚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

四步教学法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实施四步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题式启发教学,通过一些问题的呈现,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应用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一阶段:独立预习阶段——问题生成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先学后教,人人参与。四步教学法模式下的预习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看一遍教材,而是有明确目的的预习。预习题的生成途径有两种:一是出自老师,另一个来自学生。途径之一——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前老师要留给学生一些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预习题中的大部分,紧扣教材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对本课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理解阅读教材的基本能力。预习题中的“想一想”,“说一说”,“你如何看待„„”等,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途径之二——学生发现的问题 比起出自教师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更为宝贵。学生在预习阶段的第二个任务,也是任务的重点,即通过看书思考,自主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来。在历史课上,有一句流行语:“No question is foolish.”老师总是说,“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教师把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要求学生把在预习中生成的问题记录在本上并作为作业交上来。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量和质打分,计入整体成绩中。通过这种方式驱动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对课本内容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带着诸多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成主动探究事物的究竟。在预习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有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针对学生在生成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从新知识的性质意义和特征上、从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从课题上等方面入手质疑提问。

这里应注意的是,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相反,那么无原则、无目的的所谓“问题”可能还会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削弱了教学的价值功能。第二阶段:学习讨论阶段——问题引领,探讨交流

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材料,创设教学情境,用问题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展开了新知识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主要采取了两个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一学生来做评判者。

首先要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把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的评判权交给学生,如果判断是错,必须要说出错的原因,那么正确的是什么。传统教学中,这个本来是老师的权力,在但四步教学法模式的课堂上由学生来行使。初中的孩子好胜心强,好表现,喜欢充当像老师、法官一类的角色,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纠正他们不注意倾听他人回答问题的坏习惯、而且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只有在课前好好预习,占用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他们才有能力去纠正别人的错,评判别人的回答的好与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组织课堂、认真倾听,发挥适时点拨、正确引导的作用。课堂中学生人人行动,人人参与,没有了发呆,走神的现象,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倾听、理解、分析审视他人的答案,并做出自己判断、评价。每节历史课上他们都要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得以慢慢形成,综合能力得到开发。

教学策略二:对话讨论,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对话讨论。探讨的问题 主要出自预习阶段的老师和学生,也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标要求学习的内容;二是有思维含量,值得探讨;三是班级内很多学生感兴趣、想了解的话题;四是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比如“因为林则徐禁烟导致英国人的侵略,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戊戌变法会成功吗?”“你如何看待谭嗣同不愿逃走的做法?”这一类问题,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开创性,往往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四步教学法模式下,“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一般采取先小组内部小讨论,然后在全班开展大讨论的形式。“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在开放、宽松的情景中对话,能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他们之间相互倾听、商谈、欣赏、质疑、帮助、改正。学生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在聆听他人的观点,在比较与对照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形成新的更趋合理的观点。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发现者、批判者和成功者,进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争做学习主人的精神。

在运用“讨论法”的教学时,教师的作用是组织疏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书中、老师、同学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审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分析及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自由地讨论,引导他们接受发散式的观点,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引发新的思考,使其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以开启;要对学生强调,在讨论时学会互相尊重和客观评价,这样才有助于学习。第三阶段:练习巩固阶段

学习新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习题练习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习题,则很有学问。在编制习题时,形式要多种多样。基础知识用多媒体以填空、选择、判断的方式呈现出来,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大家抢答,学生热情高涨,人人争先恐后。同时也根据教学内容变换习题的发问角度,改变习题呈现模式,将习题编得生动些,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状况,让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练习,同时也感觉历史非常贴近生活,不再是无聊话题。第四阶段:反思总结阶段

作文教学“慢四步” 第3篇

一、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无论是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身的认知和思考。《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思考加以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你心中有没有想说的话要对谁说?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你有哪些见闻想和别人分享?你想不想把它们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一系列的诱导启发,学生便跃跃欲试,创作热情高涨。

二、指导学生写日记

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它是为以后的作文积累创作素材。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素材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好的文章能使情景再现,而日记就是灵感的保险箱。生活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瞬间稍纵即逝,只有记录下来才能成为永恒的画面。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写日记容易写成流水账,所以,教师的指导更显得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记录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日记最好有个题目,以便以后作文提取素材。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日记。日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最好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可以一举多得。另外,摘录优美的词句、名言警句等也是日记的一种形式。对以后的写作大有裨益。

三、教给习作学习策略

习作的第一步是构思,构思又包括审题、立意和选材。审题要紧扣作文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进行分析,掌握作文的要求,也可以拿与当前作文类似的题目进行比较,明确异同点,准确定位当前作文的要求,还可运用逐层分析的策略来审题。

构思的最后一步是选材。写文章好比做衣裳,首先得选择材料,即写作素材。十分文章,七分选材。选材在写作中至关重要。前面提到的写日记,其实就是观察积累的策略,从分类整理的材料库中选择当前作文所需材料。选材要有重点,去粗取精,这样选出的材料才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

习作的第二步是写作,写作包括拟题、列提纲和剪裁,如果把写作文比作做衣裳,拟题就是确定衣服的名称,列提纲就是设计衣服的样式,剪裁就是对布料的取舍,做出适当的安排。

其次是列提纲。提纲既像服装设计,又像建造大楼的框架,提纲列好了,写起文章就会水到渠成。小学生作文很少列提纲,想到哪写到哪,心里没底,作文自然难写。我们要教会学生列提纲。一个完整的提纲一般包括题目、文章主旨、主要内容和段落安排。初学者可以把提纲列得详细一些。

最后是剪裁。剪裁的基本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看材料能否很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凡是与文章主旨无关的一律删除,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典型材料要详写,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要略写。

四、学生习作成果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的成功感和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两位大师的话联系起来理解,就是说让学生体验到习作学习的成就感,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作文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就找到了最好的老师,甚至是无师自通。所以,教师要重视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机会展示他们的习作成果。比如,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放声朗读,在其他学生热烈的掌声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信心。对于特别优秀的作文,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如果能够发挥学生的激励作用将无法想象。

习作成果的展示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看到优秀学生的成果,还要看到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他们在作文中只用了一个好词或句子,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给他们在班级展示,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相信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会日趋浓厚。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成功的作文教学。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个研究不完、探索不尽的王国。正如人们所说“作文有法,但无定法”。我相信只要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精神,并且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作文教学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律,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的质量便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有效复习教学“四步走” 第4篇

对于复习, 教师对此看法不尽相同, 有的认为复习只需要安排大量模仿性的机械练习题, 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做到熟能生巧.有的则认为复习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又要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和综合题, 有所学的知识解答练习题.我认为, 复习工作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且要学生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思维得到发展, 解题能举一反三.我们在复习时要追求复习的“有效性”.

一、情境创设, 再现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复习的内容发生了兴趣,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 从而为参与复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如在复习“量的计量”这个内容时, 老师给学生读了一位同学写的数学日记, 内容如下:早上六点半, 我被闹钟吵醒, 便从长6厘米, 宽2厘米的床上爬起来, 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 不知不觉过去了2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 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 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 师问:你们笑什么?生:这位同学的日记里单位用错了.师:同学们真聪明, 很快就发现了日记里的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呢?生:可见我们要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不然会闹笑话.师:那我们来帮他改一改.

这里教师从学生的数学日记引入, 故意错用单位, 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思维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改正错用单位,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复习了计量单位.

又如, “数的整除”教学的复习.我是这样处理的.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 老师真心希望和你们交个朋友, 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那我们留个联系方式吧, 电话号码可以吗?老师的电话号码是8位数, 每一个数字的密码依次: (1)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2) 能被2整除的最大一位数; (3) 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4) 最大的一位数; (5) 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6) 最小的合数加1; (7) 10以内的最大质数; (8) 最小的自然数.师:你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破译老师的电话号码. (58693570) 师:请将你家电话号码的密码写在纸上, 让你的同学猜一猜好吗?

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状态,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相关的知识也一一激活,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沟通内在联系, 使之串联成线, 连结成块, 形成知识结构.

二、归纳整理, 实施创造

自主整理归纳传统的复习课教学, 教师一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来设计复习目标、复习提纲以及相关的练习, 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复习, 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例如在复习“千米和吨”这一内容时, 复习5个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学生巩固单位之间的进率:毫米10厘米10分米10米1 000千米, 老师给学生介绍方法怎样来记住这几个单位间的进率, 伸出左手, 小手指代表毫米, 无名指代表厘米, 中指代表分米, 食指代表米, 大拇指代表千米, 你看, 把手指并拢, 四个手指挨得很近, 就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而大拇指与食指离得远, 就表示米和千米的进率是最大的, 进率是1 000.通过手把5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形象地表现出来, 可以清楚地看出之间的关系, 非常有创意地把知识点安排在手上, 使人耳目一新.

弗莱登塔尔认为, 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 因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身的实际活动来获取数学知识, 这个过程被他称为“再创造”.通过自身活动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相对于别人给的要理解得更加透彻, 掌握得更好, 也更具有实用性, 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

三、精选习题, 重点复习

复习无疑应抓重点、突破难点.复习中只注意“点”而不注意“面”, 是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全面掌握的, 特别是新教材、新课标.考核题对知识的覆盖面大大提高, 习题越来越活, 这就对我们的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首先要在复习前, 将课标要求明确告诉学生, 使学生了解该册的重点知识和考核方向.

如一年级下册中的重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这个内容上, 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三年级下册重难点是关于“年、月、日”的内容, 教师要给学生梳理清楚关于这个内容的概念和关系.二年级下册的重难点是关于“认识方向”的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这方面的内容, 真正理解其关系.

同时还要精选习题, 提高解题技能.在逐个知识点复习过程中, 要紧抓课本, 深刻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法则以及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并进行归纳、类比, 达到沟通、串联, 形成合理的认识结构及知识网络.复习题选择要紧扣大纲, 要具有典型性、综合性.

四、解决问题, 整体提高

让学生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在贲友林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 (六下) ”一课中, 贲友林老师将课本中的练习题“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 宽是6.7厘米, 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创设成“阿凡提赶羊”的故事情境题.由一开始长方形的羊圈太小了, 改成了正方形, 结果还是嫌小, 学生便思考得出再改成圆形, 在这个过程中, 复习计算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 最后老师又追问:“如果还嫌小, 又怎么办呢?究竟怎么围面积更大呢?还有其他办法吗?请大家课后研究!”虽然是复习课, 但是贲老师创设了富有生活化的情境,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计算题目变得鲜活、生动,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兴趣.这样的情境, 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 促进学生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见解、新设想.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进行思维, 虽然课已结束, 但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余音未了.而且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 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步一体”教学模式 第5篇

一.“四步一体”读书生活模式创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四步一体”读书生活模式的概念:

“让所有师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是陈官中心小学的学生成长目标之一。在“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引领下,以学校倡导的快乐教育理念为支撑,学校积极推动师生读书,让“海量”阅读向语文课和学生生活渗透,并让读书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炼出“四步一体”读书生活模式。即以“晨诵、共读、暮省、阅读课”四步驱动学生读书成长,以快乐的专业阅读共同体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简单的说“四步”就是以“晨诵、共读、暮省、阅读课”四个步骤带动儿童快乐读书;“一体”就是以推动教师快乐读书为主体,促进专业成长,拉动学生读书成才。【二】“四步一体”读书生活模式的意义: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实施,其对“阅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无疑在强调说明阅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的阅读需要正确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而这种方法的掌握和技巧的形成,无疑给语文阅读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向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

〖2〗“晨诵、共读、暮省、阅读课”是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共读,它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以及形成“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温馨氛围。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阅读课则是立足语文课堂,还原本色语文阅读教学,引领儿童享受快乐的大量阅读带来的对精神的涤荡和赋予生命的喜悦。

读书是一项快乐的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人生成长工程,推动儿童快乐阅读,必需有一支快乐阅读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倡导儿童读书的同时,更注重对教育主体----教师读书的推动,精心打造教师专业阅读共同体,通过相约星期四等活动,带动老师们追求快乐的读书成长生活,构建学生读书工程的奠基者。

〖3〗“四步一体”读书生活模式很好地融合了儿童的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同时也为解决学生读书而教师不读书的瓶颈奠定了基础。【三】当前儿童阅读和教师读书之现状:

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电视和网络让家长和老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为何而阅读、阅读什么、怎么阅读等等,对此种种问题学校和老师处理得不大好,不能尽如人意,有的阅读课甚至形同虚设。其情况可以归纳如下:

〖1〗“放羊式阅读课”。认为学生的阅读一定会“开卷有益”,而忽视了在阅读的方向、内容、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引导和指导。

〖2〗“假阅读课”。急功近利,过分注重考查,单纯做阅读训练题,淡化甚至放弃了阅读课的本质意义,阅读课成了“阅读解题课”,成了“应试教学操练课”。

以上危机的一个潜在根源就是教师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体制的原因造成教师不求进步,固守常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缺乏专业意识,忽视和丧失了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传播知识的新无知者这样一种尴尬角色。

二.“四步一体”读书生活的操作

【一】“晨诵” ——快乐开启儿童的天赋之门

“晨诵”与平时的语文早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平时的语文早读就语文课本中的段落进行背诵,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或大声朗读、背诵重点知识点,或自由读读课文,或小组结合检查某项任务完成。这个过程是教师下达任务,学生被动参与,教师是监督者。而我们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我们学校的晨诵被安排在每一个早晨,学校把每天的第一节课都设为语文课,并在课前十分钟开设晨诵,师生一起用诵读迎接新的一天。

我们把晨诵当作一种仪式,当作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晨诵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教师、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其景其情若不置身其中难以真正感受到。

在每个早晨,师生抬头,挺胸,目视前方,面带微笑,双臂自然垂下。这是我们提倡的诵读的姿势,这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调整来自老师对孩子的鼓励,来自于老师自身的感染、传递。在生命的黎明,师生都能以崭新、活力的精神面貌面对新的一天。

晨诵还是一种完全释放、逐渐建立自信的过程。孩子可以根据诗中的意境表达自我的理解,好比听到一首舞曲,孩子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舞动起来,各具特色,动作个性化,因理解有别。而晨诵也是这样,在学生朗诵过程中,消除内心的各种规矩,完全放松,自我陶醉,就好似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旁若无人尽情绽放,我们还鼓励孩子在诗词朗诵过程中,通过换词、改句这种模仿,就将儿童诗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当再次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并不单单是朗诵别人的诗,而是自己的诗。从模仿走向自由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就逐渐建立起来了。让美妙的诗歌与孩子灵性自然结合在一起。

晨诵所选内容与孩子的当前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孩子生命的敏感期给予他最优秀的诗歌,也是与他生命最协调一致的诗歌。我们印制了校本教材,从经典儿童诗到唐诗宋词到国学经典,融合了新教育和新经典诵读的精华,孩子必背《弟子规》,选背《三字经》《论语》„„并且要求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一起感受。

晨诵更是凝聚班集体力量的一种有效的活动。通过个体、小组、群体的合作朗诵,孩子们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鼓励、欣赏。因晨诵让老师、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有着共同的语言密码。

晨诵,已成为我们每天不可或缺的快乐体验。这份快乐让我们的读书成才计划得到高效推进,熟读成诵的孩子们在快乐诵读的过程中使大量经典诗词以及国学美文扎根心间。

【二】“共读” ——培养终身的快乐阅读者

在倡导阅读过程中一些问题就一直摆在我们教师面前:有哪些优秀读物可以提供给孩子们,能确保这些书籍是通过更广泛地筛选,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吗?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他能够读什么书?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通过“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将绵绵不断的经典读物,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大手传递到孩子的小手中,镌刻在他们充满憧憬的心灵里。

共读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亲子共读,一是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是一种最必要的共读,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普遍缺少家庭读书氛围,无所事事的家庭生活常常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一大障碍,甚至会抵消他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所以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给家长讲课,让家长明白读书的巨大力量,而且我们也相信书本同样对家长有吸引力,一旦有家长开始亲子共读之旅,就不会半途而废,于是我们的共读不但改变了孩子,还改变了家庭,功莫大焉!师生共读,其实是一种快乐幸福的时光,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图书室管理模式,建成“图书超市”-----把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功能合二为一,方便师生读书,直接将读书课开到“图书超市”,于是图书超市里有了师生最和谐的美妙时光,常常在听到下课铃声后传来孩子们掩卷叹息的声音----他们在感叹一节课原来这么短暂!

在低年级(1至3年级),我们还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绘本、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让低段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低年级不会写,就让他们“画”故事,于是一个故事,常常会出现若干个精彩的结局----这绝对是孩子们精彩的原创。

教育是唤醒,也是给予。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然后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可以说,尤其是共读中的每一本童书,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完美地体现了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文明价值。

我们深知阅读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我们也尽我们所能为孩子的阅读铺路搭桥,案例:我真的喜欢上了绘本

稿件来源:王健工作室

几天了,我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精彩的绘本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静静的听着,看着,思考着,在故事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去想象,画出图画,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编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画的内容比较单一,有的只有一个动物形象,并且形象不生动,所编写的语句简短,有的甚至写不出语句。

几天以后,同学们就有了惊人的进步。学生画的图画色彩鲜艳,一个个动物栩栩如生,每幅图上的内容丰富,有山,有水,有房子,有的学生还在一张画纸上画下多幅图画,然后用文字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有《小猫咪的日记》、《我的妈妈有办法》、《我的爸爸》等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颗颗童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由地飞翔。

二年级的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还处于十分朦胧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绘本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好的图书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的,因为绘本是以静止的图画来表达流动的故事情节,以一个个关键情节的片段传达完整的故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空白,连接就需要孩子自己去想象,去填补;同时,每一幅画,又都是表现一个瞬间,其整个动作流程的再现也是依赖与幼儿的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去看绘本,读绘本,接触各种形象,孩子接触的形象越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就越让人惊叹,学生在每次绘写中,他要认真去思考,去构思,然后用图画和文字表达出来,学生自然要去展开想象。另外,想象力还是阅读的基础,一个孩子一定要具备想象力才可以脱离图画的指引去阅读纯粹的文字。这就是绘本的力量!

童心像小鸟,要自由地飞翔,我要继续开展好读写绘的活动,让学生拥有一颗快乐的童心,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学习,去发现。

我喜欢绘本,因为我的孩子们也喜欢绘本。【三】“暮省”——养成反思的习惯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初期,学生的随笔带有明显的作文倾向,教师是以作文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随笔,而没有将之视为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实验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随笔与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并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引领儿童走向自主与成熟。而学生随笔,也逐渐地丰富为心灵独白(保密日记)、相互倾诉(共写日记)、观察日记、班级共议日记、童话文学创造等多种形式。而在低段儿童,这种写作是与父母联合,并与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案例: 做学生的知音很幸福

王 健

常听老师们这样说,做老师很孤独,很寂寞,很无奈,整天两点一线,备课、上课。走出校园,没有人愿意和你交往,因为你除了教学,社会知识贫乏的让人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有过这种感觉,可学生的一篇日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心态,让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老师。

引文:

月季花开了

春天一来,我就盼着月季花开,今天它终于开了。今天中午,我看到门前花坛一片绿色中有了几点粉红,粉红中间夹着几点黄色,我好奇的跑过去一看,啊!我心爱的月季花开了。

粉红色的花瓣优雅的张开,中间有了嫩黄色的花蕊。只可惜,漂亮的花朵上没有蜜蜂和蝴蝶来装点。夏天真的来了,悄悄的,谁也不知道。唯独风中摇曳的这几枝月季花告诉了我,使我仿佛回到了一年前的夏天:我穿着蓝白相间的裙子,披着粉红色的衬衣在暖暖的夏风中欣赏那一坛的月季,有时会摘下几朵,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在妈妈的头发上,欣赏着此时年轻漂亮的妈妈。心里高兴得很,因为我没想到,妈妈竟然如此年轻,如此漂亮。

而爸爸正在一旁看着,她为有这样的女儿骄傲,也为有这样的妻子骄傲。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现在,我静静的剪下一枝月季,悄悄的插在了花瓶中。我要保护这朵月季花,直到它凋谢。

因为这里有不一般的缘故。老师,您能理解我吗?

在这一刹那间,我被成楠的这篇日记深深地感动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感觉,这种对生活的感悟出自一个只有11岁的小姑娘之手,让我震惊。我知道,这学期,成楠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温馨幸福伴随着爸爸妈妈日益激烈的吵闹而渐渐远去。

而此时,一种责任感,一种被信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她能用这种形式向我敞开心扉,向我倾诉,这是多大的信任啊!

我很自然的提起手中的笔: 楠楠:

读你的日记常常被一种丝丝的伤感打动,看着你渐渐的长大,看着你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天空,我很高兴。可老师也想告诉你,伤感不应该属于你,你该拥有的应该是快乐,是进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拼搏,勇敢地面对生活,把伤感收起来吧,让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直到现在,我的心还不能平静,一种说不清楚地感觉萦绕在心头。我知道,成楠变了,我也变了。

以前常抱怨,繁琐的教学生活让我几乎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静下心来写一写自己的生活。我的笔除了备课,批作业,再也写不出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了,一篇日记改变了我,它让我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我忽然领悟了,我的身边,我的每一个学生,他们都在向我倾诉,都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等着我来细细的品味,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微笑,都会得到他们千倍万倍的真诚回报。做学生的知音,让我生活的舞台突然间变得丰富多彩。

做学生的知音吧,很幸福。因为你收获的是几十个真诚的心灵,那份信任,那份真实,那种来自天籁的令人陶醉的感觉,只有我们,只有我们当老师的,只有我们做了学生的知音后才能体会到。

那种感觉真得很好,很幸福。

【四】阅读教学——追求“本色语文、深度课堂”,还原阅读成长的快乐。

语文阅读课始终是学生阅读成长的主要车间,没有成功的阅读课教学,就不会成就快乐的大量阅读,就不会养成儿童读书的习惯,所以语文阅读课是孩子读书成才的根基。我们促进孩子阅读成长的最扎实有效的一步就是追求“本色语文、深度课堂”-----一种快乐高效的阅读课教学。

什么是语文课的本色呢?叶圣陶老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是要有“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而“深度”是相对于“肤浅”而言的。语文课堂表演盛行、平移明显,学生的学习只浮游于文本的表面,一堂课下来学生所获无几。深度有深思熟虑、深入浅出之意,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简单的说,我们主要抓住了以下“五深”开展具体的阅读教学:

1、深入的目标解读

2、深入的文本解读

3、深层的教学设计

4、深厚的语言习得

5、深切的情感体验

6、深刻的思维训练

7、深远的人文内涵

达到课堂的深度,实现语文的本色,孩子们获得的将是一种更具深度,更为本色的快乐体验,阅读成长的过程就会变得既和谐有高效。

案例:

《灯光》教学实录

执教:陈官乡中心小学

王健

课前聊天:

师: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时间,我们聊聊天好吗? 生:好

师: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姓王

师:以后我们再见面,你会怎么称呼我? 生:王老师

师:我呀,一直有一个梦想,11年前,我就在这里,就在实验小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里的孩子们,而今,11年过去了,我想:我要是能再次站在实验小学的讲台上,该多好啊!能再给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上一节课,该多好啊!现在,我终于站在了这块讲台上,多好啊!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生1: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祝贺您!生2:很高兴能和您上一节课。生3:和你上课一定非常有意思。第一版块: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块儿学习一篇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教师板书)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请你再读一读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读课题。我仿佛看到一盏盏明亮的灯光在照耀着我。生2: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霓虹灯。

生3:我仿佛看到了我们东营市政府广场那明亮的,多彩的灯光。

师:一边读课题,一边想象画面,读出来感觉就更好了。那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 生2: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3: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生4:我想知道课文仅仅是写灯光吗?还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师:要解决同学们的这些疑问,就要好好地读一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学生不认识的字。师:课文读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天安门前灯光非常美丽

生2:我感觉到课文写灯光是为了怀念郝副营长。

生3:我觉得郝副营长非常伟大,他为了能让孩子们用上电灯,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你很会读书,因为你有了自己的感受。当然我们收获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看投影,谁来领着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一生领读(读词语有些拖音现象)

师:词语要读的自然些,要干脆点,不要拖音。再来一遍 生再读,(效果好多了)

师:这样读就好多了,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我想考验考验同学们,谁能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连成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思考中)

生1:我们要围歼敌人,在震天动地的炮火声中,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战斗胜利了,自己却牺牲了。

生2:每当看到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我就想起郝副营长英勇牺牲的故事。生3:郝副营长为了孩子们能在温暖的灯光底下聚精会神学习,而自己却没有见一见璀璨的灯光。

师:说得好极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课题,这一次你看到的还仅仅是明亮的灯光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战士

生2:再读课题,我感到很伤心,很为郝副营长觉得遗憾。

师:是啊,从你们的声音中,我听出了你们的感受,你们已经走进了课文,但只知道课文的这些内容还不够,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你感受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的旁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疑问记下来,开始吧。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做批注,教师巡视。第二板块: 走近郝副营长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作了批注,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交流时刻,汇报的同学要注意:首先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生1: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我感到很伤心,很可惜„„

师:好,既读出句子来了,又谈了自己的感受,就这样谈。

生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我很感动,我们要学习郝副营长那种英勇,舍己为人的精神。(师板书:英勇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投影出示这段话)生1:比喻情况十分危急

生2:就好像有千斤的重量拴在一根头发上,形容十分危急。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的千钧一发指的是什么时刻呢? 生: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

生1:伤心

师:请你来读,把这种伤心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声音低沉 生2:感动

师:为什么感动?

生:我想象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后续部队找不到缺口,可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点亮光,虽然很小很小,但却比任何灯光都亮,那是郝副营长啊!多让我感动啊!

师:是啊!就把你这种感动地感觉读出来吧 生读,充满感情的 生3:敬佩

师:不用说理由了,就让你的朗读来告诉同学们吧!生充满激情的,声音响亮的。

师:不管是什么感受,只要是你用心体会出来的就是最有感情的,让我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我把这段话稍微改动了几个地方,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你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你自己,你,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不同,您把“他”改成了“你”,感觉好像不一样了。生2:我感到这样感情更强烈了。

生3:我感到这样就像在对郝副营长面对面地说话一样,很感动,也很亲切。师:体会得真好,就让我们一起向这位可敬的战士倾诉吧!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交流,还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

生: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该多好啊”这句话,他那么希望孩子们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可自己却没有见一见电灯,我很难过。

师:你能联系整篇课文去体会,这很好。谁也找到了这段话?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

生:我想到了你一开始说的话,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是吗?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我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师配乐朗读,乐曲:《雨的随想》)

师:谁还想读一读郝副营长说的话?

(指名3名学生读)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接读这段话。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

生:齐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憧憬”是什么意思?

生:希望 生:愿望 生:梦想

师: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师板书:憧憬未来)生1:他会想:我们一定要把这次战斗打胜利了!

生2:他会想我们一定会胜利的,也一定会有电灯的,我也一定能够看到。师:好,就让我们一起把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三版块: 感受文章线索

师:我想问同学们,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生1:是灯光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是“多好啊”

师:出现不同意见了,怎么办?其实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就会明白了。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什么呢? 生:是“多好啊”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浏览课文,边读边划。

师:我请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来回答,机会就是这样争取来的。

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后,一个人说的。

师:我请同学们看一组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图片,看后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投影出示图片,学生边看便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生1:好美啊!

生2:真是璀璨的灯光啊!

生3:这不就是课文所说的“多好啊”吗?

生4:简直太漂亮了,我好想好想到天安门去看一看啊!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的,我们继续交流。生:第二处是出现在郝副营长看到书上的图片后说的。他感觉到电灯非常好。生:第三处是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

师:正是因为郝副营长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当我突然听到“多好啊”这句话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郝副营长,想起了他的故事。第四版块: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总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就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天安门前的灯光,这是为什么?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只有看到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师:我倒觉得可行,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回忆郝副营长的英雄事迹,去掉开头和结尾还是一篇完整的课文。

生在思考。

师:我们还是回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生小声读完

师: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

生:憧憬将来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师:是啊,现在呢?

生:明白了,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生:天安门前明亮的灯光似乎在告诉郝副营长,您的梦想实现了,您可以安息了。

师:说得多好啊!我还想问同学们:郝副营长憧憬的仅仅是有电灯吗? 生:不是

师:他还憧憬什么呢? 生:他还憧憬未来 生:他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他憧憬他的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板书:幸福生活)此时的灯光已不再仅仅是“灯光”了,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啊!同学们,再读一读课题,你的感受一定会更深刻的。

生深情地读课题

生:我感到“灯光”是对郝副营长的一种安慰。生: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是啊!课文中还有一句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投影出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1:伤心,每次读这句话我就感到伤心。

生2:我想哭,特别是读到“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时,我就忍不住想流泪。

生3:这次再读,我的感觉不同了,我不再仅仅是伤心,还有自豪,因为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呢?(投影出示:郝副营长,我想对你说……

(计划是让学生写一写,时间关系只能说了。)生1:郝副营长,你太伟大了,没有你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生2:郝副营长,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用您的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来展示了,相信同学一定还有很多很多话要对好副营长说,希望你们在课下再好好的交流交流。

其实,不仅仅是郝副营长,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还有无数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我郑重的向同学们推荐(投影出示:推荐阅读:《黄继光》、《董存瑞》、《英雄儿女》、《我的战友邱少云》)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们是否应该永远的沉浸在一种伤心、痛苦或者是感动中呢?

生:不!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但更应该努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师:说得好。就向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可以见证,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就是对英烈们最好的慰藉啊!而对我们来说,当有一天,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真的需要我们是,我们能否抛开个人的利益而勇敢地站出来呢?就像郝副营长,像董存瑞,像黄继光„„

在学生静静的思考中下课了。

【五】专业阅读共同体——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加油站

“学生第二”是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无论是学生的快乐还是教学的高效,不可忽视的主体就是教师。“晨诵、共读、暮省、阅读课”为主的四个步骤,为孩子们在健康快乐阅读中成长创设了条件,但如果没有一支快乐读书成长的教师队伍,一切就会变得缺乏生机,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所以我们注重教师读书成长,让老师们体验读书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润色自己的教育生命,引领孩子们的快乐读书成长。

推动读书,学校除了每年坚持购进新图书丰富图书室,建造吸引人的教师书房等工程之外,更关键的是成立了教师专业阅读共同体,通过相约星期四活动,引领教师快乐读书,幸福成长。从而为学生的读书成才奠定基础。

为了鼓励教师专业阅读,学校成立“相约星期四”专业阅读共同体,每个星期四晚上喜爱阅读的教师共聚一堂,共沐书香,让阅读洗去教师心灵的疲惫,让老师们品味专业阅读带来的快乐,分享阅读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幸福。

案例

快乐的相约星期四

杨国营

一个周四的傍晚,上级主管领导约我外出,并把车子开到了学校门口。知道又要“奉命”应酬,我面有难色,善解人意的领导问我何故,我说:“与教师们有个重要约会,我不想爽约。”领导问:“什么约会这么重要,学校其他领导不能搞定吗?”我说:“相约星期四---是我和教师们的快乐之约,我不想让别人代替我的角色。”晚上7点整,我和教师们如约而至,开始了快乐的读书活动。

每周四晚上,我校“专业阅读共同体”会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畅谈读书心得或共读一本书,书由学校提供,活动取名“相约星期四”。我在活动前声明:来去自由,活动不提前一分钟开始也不拖后一分钟结束。在这里,我们只共享读书的盛宴,分享读书的收获,共度成长的快乐时光。

读书带来了充实,带来难以忘怀的快乐。一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说:“我没想到跟这么多的好书错过了这么多年,如果早一天看到就好了。”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女教师说,自己现在是不读书就不吃饭,其痴迷程度可见一斑。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这位女教师几次接到恋人的电话,但她都婉转地回绝了对方的约会。是什么令教师们能如此眷恋读书呢?我认为,是快乐而幸福的读书力量!

邢文君老师是从初中调来的,当时领导承诺过一年后优先调他回初中任教,但一年之后,他却主动要求留了下来。在一次名为“打破心灵的坚冰”相约活动中,邢老师说自己过去偏爱武侠书,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现在已经对专业书籍爱不释手,他说:“读书让我充满了教育智慧,享受到了教育的快乐。前不久,针对学校‘感恩主题教育周’活动,我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布置学生为爸爸妈妈洗脚。第二天学生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让我特别感动。很多学生说自己的脚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会被爸妈揣在怀里,甚至脚趾甲也从来没有自己动手剪过,当看到爸爸妈妈因为奔波劳累生了老茧的脚时,自己忍不住自责地哭了。没想到的是,当天我的电话几乎被家长打爆了,家长跟我说个没完没了,一位家长一边流泪一边诉说着自己的感动。总之,家长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感谢我给了他们终身难忘的亲子机会,感谢这次活动让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变得懂事了。”

邢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学校的家长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畏惧或抵触与教师交流,常拒绝与教师面对面。但这次作业之后,家长改变了对教育的认识,知道读书不光给予孩子知识,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更坚定了让孩子受教育的决心。”

邢老师说像这样的教育智慧皆来自专业阅读和思考,因为我们读过的许多书里面都蕴藏了丰富的教育策略。邢老师的阅读心得和教育故事打动了共同体的每个人,大家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

每次走进“相约星期四”的不仅有推迟了与恋人相约的年轻人,放弃了享受天伦之乐的老教师,更有将刚上小学的孩子放在家里的几位夫妻教师。我曾担心他们的参与能否持久,但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教师沉浸其间,怕的是主持人无情地将“相约”活动戛然而止。一次,在结束时我说:“大家回家不要忘了对留守的孩子或者另一半儿说声谢谢,感谢他们对我们相约的支持。”可一对教师夫妻却说:“我们还要感谢校长呢。过去我们有事外出,总担心孩子会沉迷电视或偷玩游戏。自从在‘相约星期四’爱上读书以后,没想到也感染了孩子,每次回家时都见他抱本书等我们呢。”看着快乐与幸福溢于言表的他们,我真是感动,没想到我们读书的大手也牵动了孩子的小手。

在专业阅读的助推下,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拥有了全市第一家教师团队博客,并有教师“读而优则写”,建起了个人专业读写博客,不断创造着全市点击率新纪录。

年轻教师李安秀在一篇以《校长的椅子大家坐》为题的教育叙事中说:“我们走上前台,坐到校长的位子上,无论是主持共读还是话心得,这一刻,俨然成了活动的主人!我们从这样的读书相约中学到了很多,大家变得更自信了。”参加工作仅3年的李老师,如今已通过全市骨干教师的选拔,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在读了《教学勇气》、《孩子们你们好》等著作后,王健老师没等开学就几次三番地向我请缨,要求任教一年级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像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叫“包班”,是大家最憷头的。由于王老师还承担着学校教研室的工作,怕他吃不消,我让他考虑成熟后再告诉我。但他说省级公开课他也参加过两回了,现在是潜下心来到“田野”里实践的时候了,而且他已经规划好,要从今年起做好实验,并在实践中出一本书。

我知道他的勇气来自于专业阅读,是读书给了他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他显然已经认定这样的选择是快乐和幸福的,我只好同意了。

作为我们“相约星期四”的主持人,王健老师有一次病得厉害,但他依然坚持着,周四下午他无奈地短信告诉我说:“杨老师,我浑身酸痛,特别是嗓子疼得厉害,晚上又要输液了,唉,偏偏这个时候生病,我们的‘相约星期四’怎么办?”当晚,我发出了4个短信,分别给他和明天要到市里和县里讲课的两位教师及赴上海学习的教师送上深深的祝福。他回复说:“谢谢,好感动啊!”

我们就是这样,因为“相约星期四”活动,成了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一起快乐和幸福得就像是生活在童话里的一群大孩子。

一个周四下午我正在办公,参加工作不久的马春光老师手捧着刚榨出来的果汁进来说:“校长,别太累了,请您尝尝我们的手艺!”我连说谢谢。原来马老师和其他两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为我们晚上相约活动的茶歇榨果汁,“作坊”就在我隔壁,我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喝着新鲜果汁,我感到一股暖流涌向心头。

我们的读书内容和过程很浪漫,中间的茶歇也安排得很丰富。我曾从家里带来咖啡并亲手为大家调制,天冷了,我们会为每个共同体成员提供一袋牛奶。一次交流中,张玉洁老师给我提意见说:“校长,大家相约是为了享受读书的快乐,您完全不必再为我们准备什么茶歇,因为我们在读书中已吸收到了精神营养。”我却说:“读书需要氛围的烘托,大家喝到的是学校对读书人的肯定和支持,书香能醉人,伴随书香,茶歇提供的是一种精神家园的氛围。”

自从享受了阳光工资待遇,教师不再为福利不均而抱怨,我开始思考口袋充盈了,脑袋更需要丰富,这是我选择专业阅读活动,决定送给教师最需要的福利---读书成长的初衷。大家一起用读书排遣一天的倦意,洗礼疲惫的身心,共同愿景是:在读书中寻求自己的新教育之梦,用思想会客,交流教育智慧,向专业成长的更深处漫溯。相约在星期四,在高贵的思想盛宴和高度的幸福、快乐体验中度过两小时,已成为教师们最为期盼的时刻。

一路走来,慢慢相互分享着收获、欣赏着成长,品味因为读书而使生命润泽的快乐和幸福。作为校长,我无比满足和快乐。

四步教学,记忆词汇 第6篇

一、标准发音,大声朗读

很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通常只在心里默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说英语的能力。由于缺少说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记忆单词时通常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来的,有效时间短,通常是边记边忘,背到最后就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样全都丢了,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对记忆单词也就十分头疼。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大声朗读记忆法。

第一步,先要学习单词。教师对学生上课有可能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要作出充分考虑。在讲授单词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几遍单词,然后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英语的机会,比如让学生站起来领读单词等,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大学生学习单词的机会。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所有人都得到锻炼,对单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对今后的记忆是十分有好处的。

第二步,学生在朗诵单词时,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单词发音,及时对学生错误的发音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单词,让学生掌握重度音阶、爆破音、连读音阶等,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单词记忆法。另外,对于学生读单词时的错误发音,教师在纠正时,应尽量语气温和,不要让学生的心理受伤。

第三步,第一次读单词时,不用要求学生记忆单词或是掌握词义,第一次读单词就只是读单词,将生词读熟,甚至读到朗朗上口的地步。倘若在学生第一次读单词时,就要求学生记忆单词或是将每个单词的词义掌握,这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负担,扰乱学生的学习节奏,阻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无法做到根据生词前后句的语义理解单词的含义,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违背朗读文章最初的本意。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生词,不要急于翻书查找,可以先联系一下前后句的语义,从而对生词的词义作出一个大体的判断,这样能使背诵单词更加容易,而且效果好,不会在短时间内忘记。

二、趣味学习,互译词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适当使用一些趣味性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搞活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英语。英语是一门较为独立的语言学科,因此英语的学习通常是枯燥无味的,特别是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很多学生一上课就会昏昏欲睡。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一些有趣的学习方案,比如让两个同学互相翻译词义,也是一种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

教师可以说出单词的中文意思,让学生快速抢答,并大声、标准地将单词说出来;或是教师说英文单词,学生快速将中文含义说出来;也可以分组进行,教师安排学生两两一组,互相提问,互相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鞭策,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一直处在高度集中状态下。并且强烈的荣誉感也会让学生加强对单词的记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单词的背诵量,还能为英语的学习提供动力,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英语课堂上,通过两名学生互相翻译单词,使学生对单词有一个更深的记忆,为学生今后驾驭单词奠定了基础。

三、对比记忆,扩充词汇

英语单词和语文汉字一样,都会存在一些同义词或是同义词组等。记忆单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对比记忆单词是现阶段单词教学中,效果较好、记忆时间较长的办法之一。对比记忆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种,同义词记忆法。例如:easy—simple(容易的);fail—lose(失败);big—great;fall—drop;fine—friendly等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前学过的单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新单词。

第二种,反义词记忆法。例如start出发,reach到达;take带走,bring带来等。这样也能快速将单词记住。

第三种,词形变化记忆法。例如:achieve有“完成、到达”的意思,其名词achievement有“成就”的含义;appear意为“出现”,是动词,而appearance为“外貌”,是名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单词,用加词语后缀的形式,延伸出一些新词,不仅能让学生牢牢地记住学过的单词,还能帮助学生扩大单词量。

四、练习慢读,快写单词

在大声朗读并背诵单词过后,学生对单词的含义与发音有了基本的掌握,这时再读课文就不会有任何障碍,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写。慢读是为了让学生能根据单词的发音,快速写出单词。长期用这种方法练习,不仅能纠正学生的发音,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

综上所述,英语单词的记忆是一个庞大的学习工程,是一场持久战,对单词的记忆工作要由浅入深,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记忆单词,才能使单词记得牢,记得久。

课堂教学四步曲 第7篇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思维方向, 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内在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 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下面举几例说明新课导入的方式:

(1) 用设计几题练习题来导入新课。 (2) 用造成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 (3) 用创设一种“情境”来导入新课。

导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生拉硬套, 牵强附会。 (2) 导入对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 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3) 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 学习时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4) 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 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 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 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 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 不能喧宾夺主。为此, 新课导入, 要精心设疑, 创设问题的情境, 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二、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悟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 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 要善于在知识的生成点上设疑, 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 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 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 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 (2) 整个新知的探究过程中, 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师为主导的思想。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 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亦可学生间相互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 (3)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 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 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 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 (1) 练习要有目的性,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 练习要及时, 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 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3) 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 以及学生由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 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既要使学困生“吃得消”, 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 练习要多样化, 为巩固概念, 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 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 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 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效率。 (5) 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 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 对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解决, 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 教师要有预见地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 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 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四、归纳小结

抓实“四步”教学注重育人实效 第8篇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精神, 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 我探索出了“新、奇、活、实”的四步教学结构。教学中抓住这四个字, 就会有引人入胜的开始、深入浅出的明理、联系实际的辨析、恰如其分的导行, 课堂教学就会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趣满课堂。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材中的知识才能得到切实传授, 育人的目的才能有效实现。

一、课堂导入和教材处理要新颖独特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 既可顺理成章地引出“主题教育”中的思想观点或道德观念, 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达到展开整个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1.导入方法要“新”。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精心选择“导入”。要因文而异, 可以用谈话法、歌曲法、故事法、音像法、情境体验法、谜语法、表演法、巧设悬念法等。

例如, 在讲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家里来了客》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寒假里你家里一定来了不少客人, 你是怎样待客的呢?我听一听谁对客人招待得最周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小手如林, 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 自己在寒假里是如何热情招待客人的。那份成功与自信写在了每个学生的脸上。发言的同学都得到了表扬, 并随机戴上了“热情待客”的光荣花。学前有了这样的铺垫, 教学任务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

2.教材处理角度要“新”。教材只是一个依据和凭借,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应该坚持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 根据生活中即时生成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内容整合教材, 以提升教材的亲和力, 使得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相通、相融。

例如, 上课前我从家长那里了解到, 本班有几个学生在到校前特别喜欢挑选衣服, 由于挑选衣服会花费很长的时间, 有时甚至不能按时到校。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我不任性》时, 我并没有使用教材所给的内容。一上课, 我就把几个同学过分挑选衣服的现象说了说 (没指名) , 然后让学生讨论:“她们不听妈妈的劝告, 在家挑选衣服导致上课迟到, 做得对吗?为什么?应该怎样做?请在小组内讨论, 看哪个小组能得到‘最佳评判奖’。咱们班里谁有这个小毛病啊?主动发现自己的缺点, 还能得到‘最佳进步奖’呢!”小组内学生顿时热烈地讨论起来。小组内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乐于认识自己的缺点, 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二、文本教学要出“奇”不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认为课堂教学也应“不喜平”, 要讲究“出‘奇’不意”“耳目一新”,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文内容文字很少, 是由一个个活动画面组成的。若不讲究教学方法,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插图”是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一大特色, 和旧教材相比, 它数量更多、印刷更精美。在插图上花这么大气力, 实际上告诉我们, 插图是低年级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教学中尤其要充分利用插图, 使平面的课文插图立体化。

例如, 教学《家里来了客》一课,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你家里经常有客人来吗?你喜欢他们吗?怎么表现出你的热情呢?”让学生自由结合, 表演与客人见面的情景和与客人吃饭的情景。“如果吃过饭他们要走了, 怎么有礼貌地送送他们呢?”让学生同位之间先口语表达交流, 然后再表演“送客人”的情景。整篇课文是在学生的看看、想想、演演中完成的, 学生演得愉快、学得轻松。

三、评判辨析要乖巧灵活

课后编者安排了“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辩一辩”等练习题, 意在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和自制能力, 是从“理”到“行”的过渡。因此, 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方面辅导材料来丰富观点, 增强教育效果, 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敞开思想, 解决模糊的认识, 对课文要求有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课文辨析中涉及的不是张三就是李四, 在解决此类练习时不要照题论题, 要灵活处理。首先要联系实际,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或本班同学的相关现象。然后再触及题目, 最后补充大量的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明辨是非。

例如, 在教《不上当受骗》一文时,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自己是否有上当的经历, 是否听说过生活中别人上当或不上当的事, 在学完课文后“议一议”。补充的“议一议”练习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度, 能很好的指导学生思想行为, 学生的模糊认识就会得到彻底解决。

四、引导落实要扎实有效

陶行知说:“非给学生种种机会, 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这一点, 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因此, 对学生进行某种道德行为的训练必须寓于实践活动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 必须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引起兴趣, 让其始终处在愉悦的氛围中, 经历千百次的训练、操作来强化道德行为, 使学生进入情境, 进入角色, 潜移默化, 达到由知到行的目的。如, 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提出要求, 帮助教育和督促学生;通过填表格让学生自评在家的表现, 并要求家长签字说明。总之, 在课内和课外, 把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起来, 使导行落在实处, 目的是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的身上牢牢扎根。

例如, 在教学《尊敬长辈》一课后, 为了使导行落到实处,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从今天起, 同学们在家要尊敬长辈, 关心长辈, 特别要关心爷爷奶奶。在校外对长辈有礼貌, 主动帮助老年人, 比一比看谁是尊敬长辈的好孩子。然后给每人发一份“孝敬奖章”评比表, 让学生在上面填上尊敬长辈的具体做法、具体日期还有长辈意见, 每周评比一次, 教师给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孝敬奖章”。学生对此项作业兴趣盎然, 行动积极, 教学效果很好。

写字教学的“四步曲” 第9篇

一、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字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历代著名的碑帖和书法家的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造型美和书法作品的艺术美。看后, 我顺势提出问题:这些精美的书法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再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给他们讲东汉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成“墨池”;怀素练字秃笔成堆;岳飞沙上练字等故事。故事中书法名人那种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激起了学生写好字的强烈欲望。

二、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 强化写字姿势。

写字姿势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字质量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练字先练姿, 做到“三个一”, 即:眼与本子有一尺, 身与桌子有一拳, 手与笔尖有一指。还用录像展示学生正确的和错误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让学生进行比较、评价, 加深其印象, 强化其行为。

2. 解决思想问题。

大部分同学只有写字课上才一笔一画地去写, 把字写得较正确、规范, 课外就比较马虎。为解决这种思想问题, 我要求学生加强平时练习, 提出“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思路, 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各方面。

三、传授科学的训练方法

1. 根据学段特点, 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低年级写铅笔字, 字要写得大一些, 不能太小、太轻, 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中高年级用钢笔写字, 钢笔字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行宽符合要求, 有一定速度。

2. 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

(1) 写好汉字的部件。汉字都由许多部件组成, 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常用的部件是写好字的基础。如: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等。 (2) 利用汉字间架结构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字形归纳写法。独体字特点是笔画较为简单紧凑, 要求重心稳, 但要有疏密、欹斜变化, 主笔往往起重要作用;上下结构的字, 上下部分一般要重心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全包围结构讲究外框与框内部分的大小比例相称;半包围的包围部分, 应像人的大衣、外套、披风, 应长短宽窄合适, 披在身上增加人的精神与风度。这些好比建楼时搭起楼房的框架。 (3) 教给学生练字四字诀:看, 仔细看清范字的样子;记, 用心记住范字的形状;写, 笔姿认真写到位;比, 看写的字像不像范字。遵循“描、仿、临、读、背”的规律。先从描写入手, 进而临写, 逐步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这样一来降低了写字的难度, 容易上手。

3. 注重课内、课外练习相结合。

写好字要靠多练, 不仅在课堂上多练, 还应在课外勤加练习。引导学生加强记忆, 做到“心中有字, 心中有格”, 使写字知识内化形成稳定的写字技能, 达到“无格胜有格”的境界, 学生的写字质量就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墨来逞风流。因此, 在班级中开辟了“作业展示栏”“我来露一手”园地来展示学生的作品。每月开展一次书法比赛, 字写得好的同学冠以“小小书法家”之名。把写字好、画画好、作文好的同学编成板报小组, 定期出黑板报来展示他们的才华。这样的激励、鼓舞激发了同学们练好字的热情。

《观刈麦》教学四步谈 第10篇

一、“疏”通诗意, 了解背景

名诗之所以流传至今, 就是因为, 其字句是经典的, 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的浓缩的精华;就是因为, 作品中包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不为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不帮学生疏通诗意, 那么学生就很难走进作品, 更谈不上去理解作品了。

我在教这首诗时, 就讲了这样一段话:“《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没有事功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807) , 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 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苦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 内心十分惭愧, 于是直抒其事,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写作背景介绍后, 接着我就随文疏通诗意。通过我对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 诗意的疏通, 学生对本诗有了感性的认识,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关键词, 融进情景

在教学中, 我抓住“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中的“力”“惜”等关键词, 架设“桥梁”, 前连后贯, 引导学生在读中咀嚼, 在读中消化, 在读中想象:“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劳动人民是何等的凄惨?如此进入情境, 学生将从中感悟到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情况下, 独特的矛盾心理———农民并非不知夏日炎热难当, 但是为了抓紧时间在长长的烈日里抢收麦子, 心里想的只是幸好夏日长, 快割麦子, 顾不上烦恼天气炎热。这样就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的憎恶。学生就自然地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看”视频片, 追本溯源

看有关视频, 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深刻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看视频, 意在追本溯源, 帮学生形象地认识封建制度下, 劳者不获, 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及其残酷剥削的累累罪恶, 抚今追昔, 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进而引导他们立志奋发, 为创造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四、“背”诵强记, 储备知识

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我再去引导他们认真地背诵, 这样的背诵不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记。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认为, 优秀的古诗不仅要看, 要理解, 而且要摘抄, 要熟背。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 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 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让那些饱蘸诗人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的美文警句溶入学生的血液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知识更渊博, 能够出口成章, 在驾驭语言方面进入广阔自由的境界, 在对诗句理解方面进入更高的境界。

成功作文教学“四步曲” 第1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 生活作文 积累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教师付出很多辛苦,但是往往结果却差强人意,学生提到作文就挠头,讨厌作文的情绪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烙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也在不断的探讨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和策略,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说写合一,诱导写作

作文必须解决的难关就是语言,王力老先生说:“说话对作文有促进作用,作文其实就是说话。”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种基本能力,而说与写的联系更密切。因为要说的话落实到纸上就是写。怎样使“说”在“写”中真正发挥作用呢?

1.组织好演讲比赛、诗朗诵会、辩论会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现才能的空间。在这些活动中让他们投入思想与感情,一吐为快,感受挥洒性情的快乐,激活存留在学生心中,脑中的语言。

2.上好汇报课,给学生创造一个说话的机会。自然、社会、人生是我们写作的沃土,也是现实中时时与之交融的载体。然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空间毕竟有限,汇报恰能弥补这一不足,课上学生可以尽情畅谈,内容不限。从家庭琐事到国家大事,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凡是听到、看到、想到的,都可以讲给大家听,但有一个要求:讲完后必须谈个人看法和感受。这实际是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记叙中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将说的内容记录下来,告诉他们这就是一篇一事一议的作文,这时学生绝不会再望文兴叹了。

二、带着作文走向生活,由生活走向作文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文教学更不能离开生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表达不好,其原因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不会积累和沉淀。另外,教师急于成功,“逼”学生盲目地选材、表达,由于学生缺乏心理准备和背景氛围,所以导致学生作文表达空洞,感受不深。作文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需要一个课前准备的问题(当然不都是这样,因材而异),比如写活动场面的,可事先让学生参观、游览、参与、实践,这样就有了鲜活的素材,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为这是学生临近的体验,印象就非常深。

三、重积累,丰富写作语言

当我们谈到作文教学的经验时,有的老师会说“多读多写”;“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确实是实现作文有效教学的可取经验。而笔者觉得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再做到四个方面:多读、多思、多记、多背。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为写的能力而读;读要选准材料:选择那些内容精练,书墨气息浓的作品来读。我要求学生经常熟背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课本、课外书籍中具有新鲜有力、生动活泼的词句、精彩篇章;其次是名人名家的散文、诗歌;再次是名人名言、体现思想火花类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语言,而且写起文章来也会同样运用自如,意到笔随。读的下一步就是要多思,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也是如此,也要多思考。初读可能对文章的内容不能完全领悟,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的本质,这是对读的有益补充,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可能把那些好的诗句、词语、段落记在本子上,反复背诵记在脑中,如此积累的材料才能真正融入大脑数据库,以后在写作的时候提取就能够得心应手,作起文章来才能痛快淋漓。

四、敢于否定,成就文质兼美上乘之作

常言道:“佳作常从改中出”,“文章不厌百回改”。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敲定,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的敲定,都是修改的佳话。曹雪芹的《红楼梦》增删五次,鲁迅的《肥皂》发表后修改了145次;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他们都是修改的典范,他们修改文章的佳话至今广泛流传。大文豪尚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品,何况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呢?所以我们也一定要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的认真修改才行。首先可以从大处着眼,检查是否有大段大段的完全不一致、不协调,甚至相悖的;如果有就应该把他们改得一致、协调。与全文相悖的就要删除。其次,从句子入手,审查各文各段中的句子是否通顺,如果有不通顺的把它调整通顺了,使之上下文一气贯通文从字顺。最后,检查文字和标点符号是否有用错的地方,特别注意形近字的使用。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属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只要按照以上四步指导得法,抓紧抓细,就会像毫末之苗终成合抱之木一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亦会明显提高。

我的“四步”课堂教学反思 第12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标检测,拓展应用

新课改下的“导”与“学”是在原来的“教”与“学”的基础上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过去我们讲究如何在教师的“教”上下工夫,通过教师有艺术的“教”,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这种教学模式处理不当,往往会演变成教师“托”着学生前进。而用“导”与“学”,强调了学生自己“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整堂课的“主持人”,负责将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可以在各个环节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和意见,并参与其中。

目前,我本人也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利用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四步教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下面我就自己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同仁分享,以期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自主探究要有目的、有引导

“自主”强调学生的独立性。有些教师在这一环节就将整个环节交予学生自学,缺乏学习的指导。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还缺乏经验,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效率。

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我会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比?”“你想知道比的什么知识?”“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提出的问题往往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认知水平,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在脑海中对“比”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自学时有一定的目的性、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自学完后,围绕刚才的问题,要给小组一个交流的时间,因为每个组中有层次不同的学生,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弱,通过小组交流能让这一部分的学生有所收获和启发。

在进行汇报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还有什么不知道,提出新的问题。学生新产生的问题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因为经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对“比”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时会有一定的基础。当然,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避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时,我会在学生交流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如:“球赛中的3∶4是不是比?”“既然比表示两数相除,那么它与除法一样吗?”……让学生讨论,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掌握新知识。

二、合作学习参与面广,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所要探究的问题更具有特殊性和一定深度,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能施展他们的能力。小组合作,既是培养团队意识的方法,也是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合作团队。在每次合作探究的时候,我都要求小组分好工,有负责汇报发言的、有负责板书的、有负责记录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一项工作,在小组探究中都有自己的任务,都能参与到其中来,使小组合作达到高效。

我认为,合作探究应该是让学生探讨一些易错或有一定的特殊性的问题。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比的基本性质后,我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1)化简比。4分米∶15厘米;0.12∶2/3

(2)判断。3/4∶5/3=3/4÷5/3=3/4×3/5=9/20=9∶20( )

这些问题是在数学书上没有出现而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又会经常碰到的问题,并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比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对学习有层次上的提高。在这类问题的学习和交流中,优生得到提高,同时通过交流后进生也有所收获。

三、达标检测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合作性

达标检测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完成学习目标,是否能做到“堂堂清”;考查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置题目,做到低起点,多层次;有基础训练,也有综合训练。既能让差生查漏补缺,又能让中等生巩固提高,还能让优等生有所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如在进行“利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训练课达标检测时,围绕学生对“题型的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我设计了这么一组题目:(1)柳树是杨树的1/5,柳树有60棵,杨树有多少棵?(2)柳树比杨树少1/5,柳树有60棵,杨树有多少棵?(3)柳树比杨树少15棵,柳树是杨树的4/5,杨树有多少棵?(4)柳树占总数的4/9,杨树占总数的5/9,柳树比杨树少15棵,柳树和杨树共有多少棵?

这组题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提高,不仅照顾到了学困生,让中等生、学优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空间,同时对分数除法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练习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全员参与,通过小组交流、相互检查、纠错等一些活动,达到小组共同提高。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小组竞争的形式评比出“优秀小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拓展应用中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这一环节老师们可以灵活掌握,是老师及时调整课堂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缓冲地段。在这一个环节里,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感受与存在的问题。然后,老师再设计一道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完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后,我出示一道题:“某商场售出两件上衣都是60元,已知其中一件赚1/5,另一件亏1/5,问两件衣服折合是赚了还是亏了?”本题涉及了分数除法的典型的求单位“1”的问题,是学生很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对分数问题的关系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这个问题本身联系生活实际,有相当好的思考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是学生身边常见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的认识是自我实践获得的,而不是教师给予的;对能力的提高是亲自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对方法的掌握是主动归纳形成的,而不是教师总结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满腔热忱、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上一篇:历史资源下一篇:文冠果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