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剖析范文

2024-08-30

社会剖析范文(精选11篇)

社会剖析 第1篇

关键词:颜氏家训,社会思想,儒家思想

《颜氏家训》成书于公元六世纪末, 隋文帝灭陈后, 全书共7卷20篇, 作者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颜之推。该书中记录了作者的思想、经历以及对子孙的告诫和劝勉, 其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和教育理念尤为被后世推崇。其中也有对于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和社会现实的描写, 这其中融入作者自身的见闻感受, 在乱世中作者的处世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作者颜之推为当时最著名的学问家, 博学广识, 对于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颜之推一生饱经忧患和离乱之苦, 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他的社会思想中对于儒家入世有新的诠释、对于当时社会的不公平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从《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产生原因两方面进行剖析和总结。

一.《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1.儒学入世思想的重新诠释

颜之推一生经历坎坷, 经历亡国之痛与离乱之忧, 仕途并未亨通, 因此可以说颜之推应该是对政治失望之极, 缺乏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但细细观之, 颜之推在南北朝时“仁义幽沦, 儒雅蒙尘, 礼坏乐崩”的现状下, 对于儒家思想却是坚守的, 对于其中的入世思想是极为推崇的。他提出“务先王之道, 绍家世之业”, 要求后人学习和继承儒学。传统的儒学思想认为知识分子在离乱时代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改变现实, 实现政治抱负, “治国平天下“才是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但是在南北朝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政权更迭战争频繁, 知识分子在离乱中饱受战乱之苦, 存活成为了人生的首要目标, 此背景下的颜之推将儒教的入世思想更加现实化和功利化。首先就是他对子孙的要求切莫身居高位, “仕宦称泰, 不过处在中品, 前望五十人, 后顾五十人, 足以免耻辱, 无倾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与高官厚禄光耀门楣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却是在官场平安生存的法则。其次颜之推并不认可杀身成仁的做法,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儒家传统思想中为了捍卫思想道义舍身成仁是值得褒扬的。但颜之推则认为文官直言进谏要掌握度,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进行, 不要越权而行, 指摘君主的个人问题。最后他认为做人最重要是中庸之道, 不仅是人际关系上的“君子和而不同”, 还有个人的立身处世原则。行事不可极端, 留有后路余地, 在君臣关系上尽忠职守即可, 不一定以身殉主;不主张放弃利益, 毫不为己的行为, 名与利不可分开。

2.社会批判思想

《颜氏家训》对于当时的社会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 颜之推从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念的角度, 对于世族门阀的腐朽生活和门阀弟子的不学无术进行了揭露, 坚守儒教的为立身之本。首先是对当时官场的批判, 颜之推对于当时国家士大夫阶层无所作为, 凭借门阀势力和家族优势获得权力的现象极为不满, 这些门阀世家子弟平日生活养尊处优, 不切实际, 往往没有生活实践经验, 因此“士君子之处世, 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 左琴右书, 以费人君禄位也。”对于他们身在其位不谋其政, 终日玩乐玩忽职守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认为他们空谈枉费了官府俸禄。其次对于当时社会崇尚的风气也进行了批判, 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 上至帝王公卿, 下至平民儿童, 人人皆可谈玄学, 玄学不再是只有士族阶层关注的学问, 谈玄说理成为主流。门阀出身的士族子弟, 衣食无忧, 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空谈玄学, 造成经世致用的学问难以无人问津, 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毫无建树性的实际意见, 崇尚空谈缺乏实际的现实支撑。并且长期的空谈玄学, 造成士族子弟身体羸弱, 病态士族。颜之推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讽刺揭露, 提到“见马嘶喷陆梁, 莫不震慑。”第三是批判当时学风不正, 选拔官吏腐败。他对于当时的学风如此描写“明经求第, 则顾人答策;三九公燕, 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 亦快士也。”学风不良, 门阀学子弄虚作假, 朝廷的官吏选拔徇私舞弊, 允许没有真才实学的门阀子弟做官。

3.人才观念的革新

颜之推认为当时社会空谈玄学, 崇尚清谈雅论对于改变社会现状, 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士大夫这种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 存在的意义变得更加轻微, 改造社会的能力荡然无存。对于当时社会以不涉实务, 不崇实际的人为精英的标准感到失望。他提到“江南朝士, 因晋中兴, 南渡江, 卒为羁旅, 至今八九世, 未有力田, 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 皆信僮仆为之, 未尝目观起一发土, 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 几月当收, 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 营家则不办, 皆优闲之过也。”颜之推认为不能够了解农务, 不知道农业技术的人是无法精通管理社会事务的, 因为农业事物必须事必躬亲, 讲究切身实践, 缺乏实践精神和劳作精神的人更不会用心在社会管理事务上。因此他更主张经世学问, 知识分子学习实际的技能经验, 学习务农经商或是手工技艺, 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颜氏家训》中表现的社会思想原因剖析

1.颜之推的个人经历

《颜氏家训》作为颜之推教育后代子孙, 表现自己思想价值观念的著作, 其中蕴含着诸多的社会思想, 颜之推对于当时社会的评论和看法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二者联系密切。颜之推一生历经四朝, 宦海沉浮, “三为亡国之人”, 经历离乱之苦, 饱尝生存之艰辛。颜氏一族原居住与山东琅琊, 后来迁至建康。颜之推生在官僚之家, 当时士族门阀已经在衰落时期, 颜之推所在的士族势力已经衰微, 因此颜之推目睹了大家士族控制朝廷, 垄断官场的局面。他博览群书, 刻苦好学。在梁朝为官, 梁朝亡后, 投奔北齐, 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北齐为周所灭, 他又成为御史上士, 隋灭周后, 他应招为学士。纵观其一生, 四朝臣子, 经历朝代变迁。颜之推少时也曾对老庄之学感兴趣, “肆意清流, 不修边幅”主要是受当时主流影响, 但发现其并非安身立命之资, 后来在离乱中越发证明儒学的中庸之道和为官之道才是生存的法则, 于是更加坚守儒教, 使得后世子孙因儒而得益。另外颜之推生于士族家中, 对于士族子弟不学无术, 终日玩乐的生活非常了解, 他们通过家族荫庇就可以成为入仕做官, 但往往缺乏行政治理经验。经历了离乱之苦的颜之推更加认识到, 这些士族子弟养尊处优, 没有实际学问, 在经历乱世时往往颠沛流离, 生存困难, 因此对后世子孙强调稼穑和经商的重要。

2.时代的背景影响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绝对主流位置。东汉末年, 群雄割据战乱频繁, 儒家仁爱思想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逐渐退出社会主流, 儒学开始衰微。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佛教、玄学和道教的兴盛, 儒家思想更加败落。“丧乱以来, 儒雅陵夷”, 东晋由于佛教和玄学兴盛, 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三武灭佛”既是为了避免佛教的泛滥造成社会资产流失而发生的, 但是儒学并未因此而兴盛, 玄学已久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 士人竟谈玄理。

东汉末年时期, 门阀士族实力兴起, 魏文帝为了赢得士族门阀的支持, 与他们妥协制定九品中正制, 与察举制并行, 作为选官标准。至西晋九品中正制已经趋于完善, 九品中正制下, 士族门阀通过学院和族谱便可获得权力, 进入仕途, 考量标准完全是出身, 才能与道德逐渐被摒弃。因此当时的士族多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之徒。东晋时期朝代更迭, 这样的国家管理无法提出改变社会现实的意见, 一些割据势力也难以兴盛强大完成统一。

三.结语

《颜氏家训》中表现的社会思想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心得写出的著作, 对于颜氏子孙影响巨大, 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在安史之乱中保卫朝廷而死的颜杲卿皆是颜氏子孙。《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对于现如今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中华书局1993

现代社会食品安全隐患剖析 第2篇

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心濒临破产。民众都希望国家加大立法力度,加强监管,严罚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企业,让所有人吃上安全放心食品。专家也给出各种建议,但一切都需要一个长期阶段才能得以解决。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标准

消费者

监管

诚信

对于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头娃娃”奶粉、“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回炉面包”„„这些都令大家忧心匆匆。所谓“民以食为天”,可是如今怎样才能吃到让人感到放心的食品呢,即便是自己亲手制作,或许原材料又会出现问题(农作物农药施用过量),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深度剖析一下食品安全问题。

一、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1.“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央视报道,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超市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后,温州等地也发现类似染色馒头。

2.“牛肉膏” 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市场上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成牛肉。2011年4月有报道称南京市场”牛肉膏”疯卖。

3.“毒生姜” 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对生姜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公斤。

4.“瘦肉精”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例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伦特罗(Clenbuterol)等。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今年3月,媒体报道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5.近期,频繁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再次触动了消费者脆弱的神经。

6.当消费者把矛头对准了超市、企业、商贩的同时,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拷问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也增加了一层。人们不禁要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现有监管体制下,食品质量安全屏障为何屡被突破?如何从根本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二、如今应该采取的对应措施

1. 食品安全标准要细化也要进化

1.1 4月11日,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违规加工生产的”染色馒头”被曝光。据调查,其违规行为至少有两条,一是在面粉中非法添加山梨酸钾、色素、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剂。二是将超过保质期的馒头回收重新制作新馒头。

1.2 “到底加多少玉米才叫做合格的玉米馒头?目前依然无标准可循。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管理规范的时候,也没有把餐饮食品纳入应用范围当中。没有要求这些无包装产品制定严格的食品标签,没有要求这些产品说明其中到底添加了什么、加了多少、主要成分是什么……总之,监管部门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生产企业也没有准确的规则需要严守。”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1.3 据了解,目前对于包装食品来说,大多数产品都有相关的产品标准,并印在包装上面。然而,馒头这类没有包装的食品,包括饭菜、小吃等各种餐饮产品,大部分没有产品质量标准。这就造成一个执法的空白。这引发了消费者对非包装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的高度关注【3】。

1.4 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已达80%,日本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为60%。专家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依然存在数量偏少、标准陈旧、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食品监管标准严重滞后。一方面我国的标准太老太少,未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国食品标准太多太乱,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各标准间重复交叉、层次不清,而且同一个产品甚至有几个互相矛盾的标准。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标准制定工作还应进一步完善。

1.5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指出,加速完善食品标准,应组织制定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内的食品标准体系,对标准统一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标准建设的另一要求就是动态先进性,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标准实践情况的追踪、调查、评估,不断的修订原有标准或者制定新的标准。”洪涛说。

2. 监管要切实负起责任

2.1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这些部门是按照从原材料到产品、市场、餐桌的顺序进行分段监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把关,为公众的食品安全构筑屏障。然而,这个安全屏障却屡屡被突破。

2.2 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在质问,有关部门为何在媒体曝光后才加大监管和执法,我们的监管为何不能”未雨绸缪”。这就说明目前我们的监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

2.3 今年3月15日,国务院发布文件,对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安排。这个文件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4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翁士洪博士认为:”这种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存在缺乏有效的决策中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不顺、部门利益导致监管碎片化等许多深层的体制性障碍。”

2.5 在此次上海馒头事件中,违规加工生产馒头的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并非没有监管,监管部门一个月会抽查一次。当监管部门来检查的时候,公司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他们进去。”

2.6 “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一个事情如果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必然也管不好。”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消除监管真空地带、建立无缝对接的监管理念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在执行上依然不到位。在刘俊海看来,对食品安全应该是零容忍,对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与相关责任人都要做出严厉处罚,该撤职的要撤职,该降职的要降职,不能总是无人为监管缺位负责。现有的监管队伍已经足够了,却总是监管不好,总要有人为此负责【2】。

2.7 “不少政府部门依旧将发展放在第一位,认为企业发展起来了,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刘俊海说,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发展必须是在规范中的发展,不能总是无规范地乱发展。

3.食品的信任体系需要重建

3.1 在食品质量问题面前,明明已有不少企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仍有不少后来者踏上这条“不归路”,“前车之鉴”很难成为“后世之师”。除了有监管不力的因素外,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也不容忽视【1】。

3.2 对此,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也强调,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3.3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里特说,“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秩序经济,是道德经济。食品安全的有效检验必须建立在生产者、交易人有着良好的经营理念和诚信的基础上。”

3.4 李里特曾对日本农业考察,他说,与中国情况相反的是,日本农民会把不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他担心这些东西卖出去后会砸了自己的牌子。“农民对自己的产品有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成立公司,农产品是有品牌的。”

3.5 “小、散、乱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领域,”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企业分散、技术薄弱、装备落后。这种现状的直接结果是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生存,降低直接的生产经营成本,在利益的驱动下,非常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各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

3.6 对于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认为,食品安全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企业、政府四个主角都有责任,并且环环相扣,每个主角扮演的责任需要清楚地界定,既要明白共同的收益也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而针对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特点,出台更有效的措施,通过严格执法筑牢企业的道德基石,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的。

3.7 “食品安全危机背后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背后实际上是食品的生产模式带来的。”周立说,“目前,消费者还没有达到自发监督的境界,但是又不相信目前的产业链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终究还是要重新建立食品的信任体系,比如生态农业模式。”

三、总结

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一起来解决,但简单的依靠社会舆论力量是难以遏止事件发生。想要阻止该类事件的发生还需要健全的法制及负责、全面的监管。当企业开始做出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时,必定有利益的驱使,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消费者与企业找到一个平衡,也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成德 食品安全搏弈:利益、道德与信任危机 2010.12.10 【2】 连云港市卫生监督所

中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0年17卷05期

【3】 王延丽,黄怡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生产力研究杂志

《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剖析 第3篇

关键词:颜氏家训 社会思想 儒家思想

《颜氏家训》成书于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灭陈后,全书共7卷20篇,作者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颜之推。该书中记录了作者的思想、经历以及对子孙的告诫和劝勉,其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和教育理念尤为被后世推崇。其中也有对于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和社会现实的描写,这其中融入作者自身的见闻感受,在乱世中作者的处世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作者颜之推为当时最著名的学问家,博学广识,对于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颜之推一生饱经忧患和离乱之苦,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他的社会思想中对于儒家入世有新的诠释、对于当时社会的不公平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从《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产生原因两方面进行剖析和总结。

一.《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

1.儒学入世思想的重新诠释

颜之推一生经历坎坷,经历亡国之痛与离乱之忧,仕途并未亨通,因此可以说颜之推应该是对政治失望之极,缺乏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但细细观之,颜之推在南北朝时“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的现状下,对于儒家思想却是坚守的,对于其中的入世思想是极为推崇的。他提出“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要求后人学习和继承儒学。传统的儒学思想认为知识分子在离乱时代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改变现实,实现政治抱负,“治国平天下“才是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但是在南北朝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政权更迭战争频繁,知识分子在离乱中饱受战乱之苦,存活成为了人生的首要目标,此背景下的颜之推将儒教的入世思想更加现实化和功利化。首先就是他对子孙的要求切莫身居高位,“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与高官厚禄光耀门楣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在官场平安生存的法则。其次颜之推并不认可杀身成仁的做法,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传统思想中为了捍卫思想道义舍身成仁是值得褒扬的。但颜之推则认为文官直言进谏要掌握度,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不要越权而行,指摘君主的个人问题。最后他认为做人最重要是中庸之道,不仅是人际关系上的“君子和而不同”,还有个人的立身处世原则。行事不可极端,留有后路余地,在君臣关系上尽忠职守即可,不一定以身殉主;不主张放弃利益,毫不为己的行为,名与利不可分开。

2.社会批判思想

《颜氏家训》对于当时的社会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颜之推从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对于世族门阀的腐朽生活和门阀弟子的不学无术进行了揭露,坚守儒教的为立身之本。首先是对当时官场的批判,颜之推对于当时国家士大夫阶层无所作为,凭借门阀势力和家族优势获得权力的现象极为不满,这些门阀世家子弟平日生活养尊处优,不切实际,往往没有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对于他们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终日玩乐玩忽职守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空谈枉费了官府俸禄。其次对于当时社会崇尚的风气也进行了批判,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儿童,人人皆可谈玄学,玄学不再是只有士族阶层关注的学问,谈玄说理成为主流。门阀出身的士族子弟,衣食无忧,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空谈玄学,造成经世致用的学问难以无人问津,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毫无建树性的实际意见,崇尚空谈缺乏实际的现实支撑。并且长期的空谈玄学,造成士族子弟身体羸弱,病态士族。颜之推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讽刺揭露,提到“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第三是批判当时学风不正,选拔官吏腐败。他对于当时的学风如此描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燕,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学风不良,门阀学子弄虚作假,朝廷的官吏选拔徇私舞弊,允许没有真才实学的门阀子弟做官。

3.人才观念的革新

颜之推认为当时社会空谈玄学,崇尚清谈雅论对于改变社会现状,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士大夫这种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的意义变得更加轻微,改造社会的能力荡然无存。对于当时社会以不涉实务,不崇实际的人为精英的标准感到失望。他提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发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颜之推认为不能够了解农务,不知道农业技术的人是无法精通管理社会事务的,因为农业事物必须事必躬亲,讲究切身实践,缺乏实践精神和劳作精神的人更不会用心在社会管理事务上。因此他更主张经世学问,知识分子学习实际的技能经验,学习务农经商或是手工技艺,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颜氏家训》中表现的社会思想原因剖析

1.颜之推的个人经历

《颜氏家训》作为颜之推教育后代子孙,表现自己思想价值观念的著作,其中蕴含着诸多的社会思想,颜之推对于当时社会的评论和看法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二者联系密切。颜之推一生历经四朝,宦海沉浮,“三为亡国之人”,经历离乱之苦,饱尝生存之艰辛。颜氏一族原居住与山东琅琊,后来迁至建康。颜之推生在官僚之家,当时士族门阀已经在衰落时期,颜之推所在的士族势力已经衰微,因此颜之推目睹了大家士族控制朝廷,垄断官场的局面。他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在梁朝为官,梁朝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北齐为周所灭,他又成为御史上士,隋灭周后,他应招为学士。纵观其一生,四朝臣子,经历朝代变迁。颜之推少时也曾对老庄之学感兴趣,“肆意清流,不修边幅”主要是受当时主流影响,但发现其并非安身立命之资,后来在离乱中越发证明儒学的中庸之道和为官之道才是生存的法则,于是更加坚守儒教,使得后世子孙因儒而得益。另外颜之推生于士族家中,对于士族子弟不学无术,终日玩乐的生活非常了解,他们通过家族荫庇就可以成为入仕做官,但往往缺乏行政治理经验。经历了离乱之苦的颜之推更加认识到,这些士族子弟养尊处优,没有实际学问,在经历乱世时往往颠沛流离,生存困难,因此对后世子孙强调稼穑和经商的重要。

2.时代的背景影响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绝对主流位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儒家仁爱思想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逐渐退出社会主流,儒学开始衰微。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玄学和道教的兴盛,儒家思想更加败落。“丧乱以来,儒雅陵夷”,东晋由于佛教和玄学兴盛,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三武灭佛”既是为了避免佛教的泛滥造成社会资产流失而发生的,但是儒学并未因此而兴盛,玄学已久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士人竟谈玄理。

东汉末年时期,门阀士族实力兴起,魏文帝为了赢得士族门阀的支持,与他们妥协制定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并行,作为选官标准。至西晋九品中正制已经趋于完善,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门阀通过学院和族谱便可获得权力,进入仕途,考量标准完全是出身,才能与道德逐渐被摒弃。因此当时的士族多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之徒。东晋时期朝代更迭,这样的国家管理无法提出改变社会现实的意见,一些割据势力也难以兴盛强大完成统一。

三.结语

《颜氏家训》中表现的社会思想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心得写出的著作,对于颜氏子孙影响巨大,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在安史之乱中保卫朝廷而死的颜杲卿皆是颜氏子孙。《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对于现如今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中华书局1993

[3]宏卫中《颜之推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与世俗化传播———以《颜氏家训》为中心的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2015年1月

医院保洁工作社会化利弊剖析 第4篇

1 医院保洁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医院为了生存及发展必须从各个方面狠下功夫稳抓服务质量, 才能让社会、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满意。而医院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从医院文化建设、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及医院环境方面抓起, 对于医院的环境管理来说, 需要医院投入大量的精力, 主要是由于保洁员难招, 招聘到的普遍文化素质较低, 并且工作效率不高, 管理上较分散, 这就导致了管理难度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环境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为给患者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诊疗环境, 推进了保洁社会化工作, 可有效避免医院卫生环境陷于杂乱无章的现象。由社区服务中心进行集中管理, 对医院来说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避免用人风险和用工风险, 避免保洁人员与医院产生的劳动纠纷, 消除了医院的后顾之忧;二是保洁公司人员都经过专业训练, 使医院的卫生工作更加有保障;三是因签署合同, 社区服务中心将会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后勤服务与保障, 不但可以提高医院的形象, 还可以让医院领导放心、省心。为医院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创造一个干净的工作与诊疗环境[1]。

2 保洁工作社会化的益处

2.1 保洁工作专业化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患者对就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花园式的外环境以及宾馆式的住所, 都对后勤保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管理层多为医疗业务出身, 对保洁服务缺乏专业知识, 拖把、扫帚为惟一的清洁工具;医院自聘的保洁人员年龄偏大、又无精力进行专业培训。保洁公司进驻后, 保洁工具专业化、保洁人员培训常态化, 保洁服务流程整体化、保洁管理规范化, 使得医院的环境质量大大提升。

2.2 保洁质量显著提升

一般保洁公司人员都要经保洁工作的培训, 这样大大提升了医院的保洁质量。如今, 医院的保洁工作不仅是打扫卫生和清除垃圾而已, 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医用器具采用不同的保洁方法, 从而延长医用器具的使用寿命, 以达到保洁质量的目标。此外, 为了确保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社区服务需要按照合同规定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 才能使保洁人员尽心尽责地做好工作, 使保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2.3 降低服务成本

在医院, 后勤部门相对来说工作较简单, 比较轻松, 因此一些非专业技术人员想方设法靠关系进入其中, 而导致了后勤保洁部门成了养老院, 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 相对于医院其他部门来说是一个关系比较集中的部门, 不容易管理。在经社会专业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之后, 非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职工工资的支出, 同时保洁物品的成本亦大幅降低。

2.4 医院管理集中精力

我院后勤部门原有30人, 但由于其通过多种渠道进入, 关系复杂, 与医院技术人员相比文化水平较低。由于人数居多, 甚至超出了临床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由于后勤部门的工资水平低于临床, 使其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 在工作中敷衍了事的现象非常严重, 而使医院管理部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保洁社会化后, 所有合同制保洁人员人事关系均划归为保洁公司, 保洁公司的责权利分明, 使得保洁管理井然有序, 保洁人员个个心情舒畅地工作。同时院领导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医疗及医院的发展。

2.5 减轻医院管理负担

在保洁社会化之前, 医院环境卫生主要由护士长进行管理, 由于护士长在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中将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保洁社会化之后, 由社区服务中心对医院保洁员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并由医院领导和总务处进行监管和考核, 不但简化了后勤保洁的管理程序, 还减轻了医院的管理负担。

2.6 满意度不断提升

医院保洁工作社会化后, 医院门诊、病区的地面、门窗等的整洁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了一个整洁、舒适的医疗环境, 从而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卫生环境的满意度, 间接地为医院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

3 保洁工作社会化存在的不足

3.1 缺乏医院文化

后勤保洁部门除了对内服务之外, 还包括对外服务, 但往往满意度不高, 保洁人员对“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认识不够, 应进一步灌输为患者服务、为临床一线服务的观念。此外, 后勤保洁人员还缺乏主人翁意识, 对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理念意识浅薄, 缺乏主动热情的精神。

3.2 缺乏激励机制

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保洁公司之间竞争激烈, 为了占领市场, 只能低价出售劳动力, 医院为了最大地降低支出, 招标多为最低价中标, 使得保洁人员工资较低, 亦影响了保洁人员的积极性, 导致了保洁工作的不到位。其对医院后勤社会化发展有严重的影响, 并且束缚了医院的发展。

3.3 应急措施不得力

部分保洁人员对福利待遇、工资收入不满, 若医院职工增加了福利待遇, 保洁人员就会集体向保洁公司施加压力, 若公司解决不及时, 不满意者还会出现罢工的情况, 这对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有很大的影响。

医院保洁服务社会化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 也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把医院文化融入其中, 让保洁人员具有主人翁意识, 最终形成有医院特色的保洁服务文化, 以达到与时俱进、稳步提高的目的, 为医院的发展增光添彩[3]。

摘要:作为以医疗、科研、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医院, 要维持正常的运转, 一个良好的后勤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各单位后勤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环境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医院卫生管理者对如何维护好医院公共场所的卫生问题值得认真考虑。

关键词:医院保洁,后勤服务社会化,利弊,剖析

参考文献

[1]朱建兴, 李军, 陈大男.医院保洁社会化工作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2 (3) :111-112.

[2]范秋萍, 张会芹, 李俊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保洁工作实施监管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59-661.

深刻剖析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 第5篇

一、存在的主要差距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分析评议,自己对过去的思想、学习和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对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1、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思路不宽、步子不大、发展意识不强,市场没得到跨越式开拓,没有充分发挥本地的特色;二是没有从区域经济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就经济抓经济,就农业抓农业,缺乏大农业观念,不能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XX求发展,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发展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忽略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三是招商资方面没有大力度,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山区的地方优势,镇域经济没有较大突破。一个镇,经济发展快慢、事业成功与否,关键看这个地方的决策层思想是否真正解放、观念真正更新,这次征求意见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我们提出了很多期望和建议,要求我们进一步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山区的经济。我作为一个镇的党委书记,必须正确估价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和挑战,着眼大发展、理清大思路、制定大举措,使我镇尽快摆脱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局面,在镇域经济突破上取得新进展。

2、行为表现与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还存在不足。经过反思,自己觉得很多地方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有时对待群众反映的小问题没有足够的耐心,态度生硬。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淡化,不能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没有真正树立“群众要求无小事”的思想,把自己摆到公仆的位置,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格格不入的,这样下去很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一个党委领导的形象。

3、工作实际与群众的期望存在差距。这次调查走访,我了解到群众对我们党委政府的期望值很高,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表明,我所做的工作虽然整体上人民群众是满意的,但距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当前,镇辖28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经济收入的路子,乡镇财政实力不强,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漏洞,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有执法不严问题,有办事不公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降低我们党委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势必失去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影响全镇经济健康发展。在工作上,如果镇党政机关工作实绩不突出,干部群众不满意,我作为镇党委书记应负主要责任,因此,我必须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通过学习和党性分析,自己感觉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浮躁,安排部署的多,检查落实的少,指导指挥的多,身体力行的少,要求别人的多,要求自己的少。二是工作深入不下去,只抓到了表面,没有抓到实质,平时忙于事务多,深入基层时间不够多,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重视程度还不够。三是围绕上级中心工作抓得多,围绕本镇工作重点抓得少,这种工作作风直接影响了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5、民主意识与班长职责不相适应。在方式方法上,我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得不够好。每年能开好一次民主生活会,但其他时间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得比较少,质量不高,班子成员之间缺乏经常性思想交流,没有真正做到时刻坦诚相见,齐心协力解决实质性问题。二是在重大问题决策上缺乏必要的勾通,在广开言路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些重大问题不经充分时间勾通就急于落实。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党性分析,自己思想认识升到了新层次;责任意识得到了新增强;自身建设找到了新水准;奋斗方向确立了新目标。今后我要努力当好六个表率:

1、树立发展的理念,做解放思想的表率。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着眼于大思路、大视野、大举措来推动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大发展。要努力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要立足资源,瞄准市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船埔求发展,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招商引资;要带头转变观念,带头开拓创新,克服求稳和保守思想,看准的事就大胆试、大胆闯,带出一个敢干敢为、争创一流的好班子。

2、树立楷模的理念,做严格自律的表率。坚持严以律己,带头执行各项廉洁自律的规定,非份之想不想,非份之财不取、非理之事不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踏踏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做敢于负责的模范,做善于团结的模范,做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模范,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办事,努力为班子做出榜样。

3、树立奉献的理念,做勤奋工作的表率。作为党委书记,在一个班子中是旗帜、是方向。自己要时刻意识到肩上沉甸甸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保持旺盛的工作斗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心系百姓、心系XX,献身事业、献身群众,不畏压力,勇挑重担,切实肩负起强镇富民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不求名利、不求得失、不计报酬。发扬“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加鞭自奋蹄”的无私奉献精神,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4、树立自强的理念,做力争上游的表率。今后工作中,我要把这次查摆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的殷切期望作为自己干好工作的不竭的精神动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做起,努力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用一流的干劲、一流的作风干好工作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厚爱。

5、树立务实的理念,做实事求是的表率。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坚持带头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凡是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办好、办实,在实践中,把全镇人民的利益同党和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决不做坑农害农之事,更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换取自己一时的政绩。

6、树立科学的理念,做领导艺术的表率。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是一门学问。作为领导,我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发挥一班人的作用同关心爱护班子成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度。在工作中认真自觉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遇事多同班子成员商量,发挥好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经常勾通思想,勾通感情,密切关系,增进团结,注意调动全体班子成员的积极性,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好班子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政班子成为全镇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

剖析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及对策 第6篇

社会抚养费是依据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向不符合规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惩诫性补偿性费用,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所采取的一项必要的经济限制措施,它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禁止违法生育、保障公民平等的计划生育权益、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的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还较低,以这种经济手段制约政策外生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认真查找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的原因,并采取对策,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计划生育 补偿征收 相应措施

一、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没有履行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义务。群众对社会抚养费的法律性质理解有误,不能自觉承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经济环境下,家庭经济状况的迥异致使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是农村中部分违法生育子女的公民,文化素质不高、婚育观念滞后,违法生育后因經济困难没有能力缴纳社会抚养费;二是部分富人名人掌控大量财富和政治话语权,违法生育后规避征缴或分割财产,家庭的收入取证难。

(三)基层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执法力量、执法意识不强。部分计划生育工作者因业务工作繁忙,加之工作人员有限,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复杂,见效慢,习惯于以往的传统的行政高压手段,急功近利,方法简单;有的做表面文章,为完成年度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考核目标而人为降低征收标准;个别人由于过不了人情关,造成征收社会抚养费不到位。

(四)强制执行力度不够,综合治理的局面没有形成。县级法院强制执行率较低:一是法院强制征收社会抚养费人员少,手头累积的经济案件、刑事案件多;二是执行费用较低;三是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象牵涉面广、分散,甚至外出躲避,对强制执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往往造成计生案件被积压,执行力低、结案率低。四是法院主观上仍然存在不愿染指计划生育案件的旧思维模式。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合力不够,增加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难度,导致人口计生部门孤掌难鸣。

二、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对策

由于受“调查取证难、征收到位难、强制执行难”的长期困扰,违法生育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已成为关系计生工作大局的一个难点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破解征收难题上下功夫,按照“四结合四为主”的原则,以说服教育为主;以人文关怀为主;以行政部门为主,

(一)明晰思路,规范操作程序。在社会抚养费征收过程中要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的标准、程序办事,在调查取证方面,首先应在第一时间取得违反生育对象违法的事实依据,及时制作询问笔录和调查笔录,另外可以从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方面取得取证渠道,以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

(二)广泛宣传,强化法规意识。在社会抚养费征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法制宣传教育为主的工作原则,强化法规意识,督促违法生育当事人主动缴纳社会抚养费,广泛开展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重点通过进村入户,加强个性化宣传教育。

(三)健全制度,完善执行体制。以“党政牵头、部门联动、综合治理、依法征管”的整体格局。人民法院作为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强制执行主体,应加大对违法生育当事人的强制执行力度,市人民政府应对法院社会抚养费案件的执行率制订考核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执行力。

(四)强化引导,夯实基础工作。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对象户的奖励扶助力度,制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机制,使计生家庭得到实惠,以政策推动来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落实好计生惠民政策“致富工程”,为计生户提供致富信息、技术、项目等多方面服务和资金倾斜,支持困难家庭勤劳致富。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等活动,推动科学、进步、文明的思想观念进村入户,着力发展新型生育文化,转变群众生育观念,逐渐形成以德治育的社会氛围。对违法生育对象早教育、早发现、早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生育行为。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江街道计生服务站)

社会剖析 第7篇

一、档案价值认知与家庭档案本质

1. 档案价值认知。

档案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真实记录,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并被社会公众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不再是“旧档无用”,而是开始向其重要的“信息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双元价值转变[1]22。

在封建社会时期,档案是维护国家治理、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对档案价值认知仅仅停留在封闭的档案保管场所。由于专制统治高度集中,社会公众无法接触到档案,档案成为无人问津的神秘的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政治的改革、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对档案认知发生了变化,开放档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认识到档案的信息价值、知识价值等。

家庭档案是档案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档案作为一个家族成员生活、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参考价值和凭证价值的重要材料。对其正确的价值认知是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重要前提。

家庭档案价值可分为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两类,家庭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指家庭档案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家庭档案是研究一个家庭的重要史料。家庭档案是家庭成员人事档案、工作经历总结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家庭个人能力的原始依据,更是丰富社会公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无论是研究一个家族成员还是整个家族的起源都是要以家庭档案作为基础。

家庭档案的历史价值是指家庭档案在历史长河中所体现出来的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中华民族发展过程是一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家庭档案的建立并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几千年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各个历史阶段档案价值认知不断发生改变、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回顾历史,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档案事业发展滞后,档案价值认知模糊,档案工作者地位卑微。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开始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其价值,史籍、文献等资料被广泛地收集整理,例如家谱,家族传记,家族史,成员发展史等等,以不同的方式或载体记录他们的社会实践生活,这些具有家庭记录的重要材料后来就成为家庭档案的重要组成材料。其中记录的内容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今天的家庭档案,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就会出现空缺,家庭档案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它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积累物,是人类传播与弘扬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信息资源。

家庭档案是一个家庭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文件资料,内容广泛,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经历、艺术演出、自我创作手稿、个人信用凭证、医院就诊病例、婚姻登记等等,都是家庭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反映了家庭成员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家庭档案同时对现实有查考价值,对历史有研究价值。家庭档案中包含了许多可供公开参考重要的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内容,往往具有长远的保存价值,家庭档案中汇集的文化知识,对于丰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27。家庭档案中存储的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2. 家庭档案本质。

家庭档案作为档案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历史性的地位一直存在,只是没有被重视。然而,家庭档案存在形式主要有家谱、族谱,传记……我国至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家庭档案就是孔府档案,它更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当今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参考。家庭档案最早不被人们所认识,更没有真正地得到保护和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社会公众对家庭档案产生认知,家庭档案这一概念开始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是在改革开放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公众对其了解才有所加深。

家庭档案的个体性、多样性、社会性是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家庭档案的个体性使其社会功能发挥具有独特性,家庭档案的多样性构成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家庭档案的社会性使其社会功能发挥具有真实性。家庭档案来自于家庭成员社会实践,同时对社会实践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值[3]10。家庭档案是连接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家庭档案丰富了社会文化,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档案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档案价值认知的觉醒,社会公众开始认识到家庭档案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价值,为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档案建立的助推因素

1. 开放的社会背景为家庭档案建立提供环境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意识形态变化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步伐加快,开放的社会使公民的价值追求、自我意识等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从思想上开始认识到家庭档案的价值,家庭档案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的开放带领档案馆逐渐走向开放,对家庭档案的征集,对社会财富的收集,成为档案部门的主要工作,开始认识到家庭档案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对社会文明演进的重要价值。开放的环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开放,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档案由原来的手迹、印信、传书等开始有照片、录像、音频等家庭实践的真实记录,其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加普遍。家庭档案承载着一个家庭全部的信息资源,家庭档案的建设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有利于丰富社会文化、传播社会文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我们要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不断改进策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创新,创造出全新的价值认知和思维观念模式,这样才能长久的发展。

2. 创新的科技手段为家庭档案建立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开始被智能化引领,为家庭档案的存储提供了诸多形式,丰富了家庭档案的载体形式。家庭档案在数量上逐渐增多,许多家庭利用先进技术保存专题片、相册合集等。家庭档案出现形式多样、百花齐放,家庭文化得以传播,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家庭档案的社会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高新技术手段为家庭档案提供新的形式,视频、音像、图片等形式增多,有助于家庭档案社会功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打破了人与人交流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们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大大的为家庭档案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便利,由于家庭档案载体的灵活多样性,家庭档案在建立和使用上的便捷性,更有助于家庭档案社会功能的实现。高新技术以先进的设施为档案多种形态保管和利用提供可能,为家庭档案社会功能的发挥提供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智能化设备的普及,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为家庭档案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家庭档案文化宣传等提供重要的方式、手段。

3. 档案价值认知的改变为家庭档案建立提供前提。

传统社会里,社会公众无法接触到档案,档案一直蒙有神秘的面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在国家层面上受到了极大地重视,在社会中的影响也开始增大。大众开始认识到档案对我们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档案。大众逐渐参与到家庭档案建设中来,家庭档案的建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家庭档案的建立可以追寻家庭成员一生的经历和事迹,是一个家庭成员成长的全部过程。是我们了解一个家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社会公众档案价值认知的转变,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家庭档案是档案家族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价值认知转变的重要成果。家庭档案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助力国家社会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档案家族的成员。同时家庭档案的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家庭是社会构成的主要元素,家庭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增强一个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档案价值认知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公民有意识地自主投身于家庭档案的建立中来。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和谐的家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家庭档案的建立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家庭档案的社会功能

家庭档案不仅是家庭的记忆,更是城市的记忆,社会发展的记忆。家庭档案是一个家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材料,是了解一个家庭的发展历史,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与凭证。家庭档案不但记录了整个家族的精神文明,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家庭档案的建立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潜在动力。

家庭档案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其内容繁杂,形式多样,对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具有查考作用,对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是社会上最小的集体组合单位。家庭档案记载的是整个家族的文化发展史,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单独个体,其具有独特性。家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最小细胞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化的发展进步是推动社会整体文化进步的潜在动力,如果一定社会时期家庭文化整体落后,社会文化发展就会缓慢,家庭档案中记载的文化是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接触层面上体现出来的,一个书香世家和一个武术世家所传递出的家庭文化显然不同,但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档案传承了社会文化,记录了社会历史文明[4]88。家庭档案丰富了社会文化,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家庭档案所反映出的文化也不同,同时通过对家庭档案的认识,通过对其研究也传播了家庭档案中所记载的文化。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构成社会之间的差异,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2. 家庭档案是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素材。

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启蒙是在家庭,家庭教育却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

古时候的家风、家训就是我们最先学到的做人的行为准则,家规、家训就是家庭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走进校园,课本中学习的许多名人、作家、艺术家的手稿,都源自其家庭档案,家庭档案填补了教育事业中的典型人物真实事迹。例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家庭档案中包含的他的手稿作为重要的有史料价值的材料被珍藏,其中记录了其思想的发展,体现了教育思想。通过对其研读和学习,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原始资料,为后世科研提供可靠凭证。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规”“家训”“家教”等都是家庭档案的重要内容,所以家庭作为社会重要组织成员潜移默化的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文明风尚。接受名人事迹的教育学习,可以提高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档案积累贴近现实、贴近社会,对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劲动力。

3. 家庭档案是构建社会档案价值认知体系的重要基础。

家庭档案的建立,是社会公众档案价值认知的开端,公众开始认识档案,利用档案,保管档案,是其社会档案价值认知的重要基础。家庭成员作为社会公众,其整体的价值观念和思维观念是档案价值认知的主体价值取向,其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整体档案价值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社会对档案价值认知体系的构建。

家庭档案中记载着家庭成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家庭档案反映家庭成员人生观、价值观,对家庭档案社会功能的认知是从档案价值认知开始转变的,作为个体的档案价值认知是整体档案价值认知体系发生改变的重要基础,家庭建立并重视档案的建立是档案价值认知发生改变的开端,公民对家庭档案的认识是社会整体档案价值认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家庭档案价值了解其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其中包含的重要信息价值,从最小的单元出发,从而认识到档案对人类生存发展、社会记忆传承、历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才能[4]89。

随着档案价值认知的改变,家庭档案的建立越来越被重视,其社会功能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档案价值认知的角度对家庭档案社会功能进行研究不但是社会档案价值观念的觉醒,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正确的认识档案价值,才能更大的挖掘家庭档案对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意义,其中的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史料价值等,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家庭档案是一个家族成员生活、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参考价值和凭证价值的重要材料。科学的档案价值认知是建立家庭档案的前提条件,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家庭档案不但可以增进家族内部之间的和谐友好,还能为社会发展积累宝贵的财富。本文从档案价值认知转变的角度去认识家庭档案的价值,分析家庭简单的助推因素,并探究家庭档案的主要社会功能。

关键词:档案,档案价值,家庭档案,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任越.我国档案价值问题研究的现实考察与解读[J].浙江档案,2016(3).

[2]邓羽.试论民生档案利用与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J].北京档案,2010(7).

[3]冯惠玲.家庭建档的双向意义[J].档案学研究,2007(5).

社会剖析 第8篇

正是由于翻译活动的多样性, 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现代汉语词典》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之间、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 。”[1]该定义较为简单化, 忽略其他相关因素, 强调语义的转换。中国当代学者许钧认为,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2]。该定义更为丰富和立体化, 突破了语言转换范畴, 涉及符号、文化等一系列概念[3]。美国当代翻译学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4]该定义突出信息动态对等, 强调行文流程、风格对应。综上,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学, 而且涉及符号学、逻辑学、跨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作为一种高度智能化的语际转换过程和信息传播手段, 翻译可谓是反映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典型的社会属性。翻译教学必将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 翻译社会属性的具体表现

2.1 从翻译内容看翻译的社会属性

翻译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其主要内容势必体现最基本的民众生活模式和经济生产方式。由于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及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展开的, 因此翻译体现了特定的民众生活模式和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翻译活动所反映的内容是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 这一点从客观角度体现翻译的社会属性。

2.2 从文化取向看翻译的社会属性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互通途径, 其实现手段势必表现为文化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趋同化与多样化的对立统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语言文字传播的实质即文化传播[5]。翻译活动体现了“强势文化覆盖弱势文化”与“积极传播扩大弱势文化”的两种文化取向和两大翻译立场, 这恰恰从主观角度体现了翻译的社会属性。

2.3 从实现手段看翻译的社会属性

翻译作为操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精神与物质互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其实现手段势必展现民众朴素的生存需求、舆论的主流导向和政府的治国理念。无论是民间自发的翻译活动, 还是媒体宣传的翻译活动, 或是政府有组织的大规模翻译活动, 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无不反映出社会基层的普遍渴求和上层建筑的内政外交。多种实现手段从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体现翻译的社会属性。

3. 从我国翻译史剖析翻译的社会属性

学习翻译史, 不仅可以从中学到经验, 指导翻译实践, 而且可以通过了解翻译事业发展的进程, 进一步认识翻译的社会意义, 深刻剖析翻译的社会属性。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书记载, 夏朝时期我国就已经通过某种翻译活动开展各部落间的物质互通和思想交流。目前学术界一般观点认为, 我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即公元148年[6]。

3.1 第一次高潮:佛经翻译 (东汉至北宋时期)

佛经翻译始于汉末, 兴于魏晋, 盛于隋唐, 衰于宋朝, 前后历时约一千四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希望更好地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 广大民众也希望能够有一种宗教形态来支持并充实自己的生活, 有所寄托。因此, 佛经翻译既具备了群众基础, 又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佛经翻译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佛经翻译对我国的语言、思想和文化发展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语言方面, 不仅吸收了梵语词汇, 还利用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 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 语法中出现了长定语、倒装句等语言结构。在其他文化领域, 如音韵学、雕刻、建筑、音乐、绘画等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 其中敦煌艺术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3.2 第二次高潮:基督、科技、哲学、文学等翻译 (明朝后期至鸦片战争时期)

明朝后期, 我国翻译活动的内容主要涉及西欧的基督经籍、科技、哲学、文学等著作。当时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宦官当权, 民不聊生。因此, 民众呼吁新的“救世主”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人文理念的仰慕促进大量译著传入, 形成了我国翻译活动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著名作品例如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 对我国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此外, 严复翻译的如《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作品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政治体制和学术思想。这先进的文学、科技、思潮的介绍与传播, 引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运动, 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3.3 第三次高潮: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翻译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爱国、自救的新文化运动, 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救国热情, 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也为新一轮的翻译高潮打下了坚实基础。思想上, 我国开始大量涌现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等大量翻译;文学上, 陆续出现了如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契诃夫的译作和法国作家雨果、莫泊桑等人的译作。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矛盾朱生豪、郁达夫、梁实秋、周作人、胡适、田汉、傅雷等都是该时期著名的翻译家。五四运动期间的翻译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并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列主义的输入及先进文化的引进,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3.4 第四次高潮:全面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今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 促使我国翻译事业进入有史以来最兴盛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当我们经历了加入世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人类文明盛会之际, 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体育、教育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与突破, 对外交流也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 翻译领域人才辈出, 译著成果累累。译著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飞跃发展, 翻译理论日臻完善。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飞跃, 我们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炽热的创新热情。因此, 新时期的翻译工作者面临新的任务: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西方先进科技理念的引进, 不但要完成“译进来”的任务, 更肩负着“译出去”的任务。

4. 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翻译社会属性的深入剖析, 广大翻译教学者可从中汲取一定启示, 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着手, 开展有效的翻译教学改革。

4.1 教学理念启示

就教学理念而言, 不能将翻译教学仅视作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 因为翻译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此外, 翻译教学也不是衡量外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的一项单一的检测手段, 因为翻译的社会属性决定翻译不仅涉及两大语言之间的转换, 还涉及文化体系、符号体系、心理体系等各类因素的影响, 体现出译者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知识面。

4.2 教学内容启示

就教学内容而言, 翻译教学应选择尽可能广泛的主题作为翻译实践的内容。因为翻译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翻译内容折射出社会各大领域的发展变化, 如学术领域、生产领域、文化领域、思想领域所取得的任何进步都应在翻译教学中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年青一代及时把握国际领先的理论和进展, 同时积极传播本国的最新进展和传统文化, 实现翻译活动与社会发展、信息交流的互动目的。

4.3 教学方法启示

就教学方法而言, 翻译教学应采取灵活、务实、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各民族平等交流的意识。切忌仅仅关注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 将翻译孤立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互动、和平共赢等更高层面的需求。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 不断拓展新一代年轻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面, 在参与翻译实践、丰富语言技能的同时, 实现更高的社会目标。

5. 结语

翻译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动社会进步。新世纪我国翻译事业的繁盛体现了我国国力的全面综合提升,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通过对翻译社会属性的深入剖析, 翻译教学活动必将更加富有实际意义, 利用良好契机, 推动社会的全面繁荣发展。翻译教学应当顺应翻译的社会属性, 从理念、内容、方法等角度着手积极推动翻译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 使年轻一代懂得我们不但有责任实现汲取人类所创造的所有先进文化为我所用, 从而实现振兴中华、再创辉煌的梦想, 而且肩负“走向世界”的任务, 把我国的经济建设经验、最新科技动态、社会主义理念及我国丰富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介绍给全世界, 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过程和信息传播手段, 翻译在诸多方面表现为反映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本文积极探索翻译的社会属性, 并据此为翻译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翻译发展史,社会属性,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7, 第六版.

[2]李庆生,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8.

[3]许钧.翻译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12.

[4]尤金·耐达.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07.

[5]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J].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二辑) , 2008.

社会剖析 第9篇

一、调查结果

1. 责任认识模糊

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多数小学生责任认识模糊, 责任认知能力较弱。如有一些一年级的小朋友认为包书皮、整理书包、叠被子、整理书房等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而是父母家长的义务。部分中年级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只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好 就行,别人的学习好坏、生活冷暖和自己无关,进而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少数高年级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学习,像保护环境、帮助他人、遵纪守法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范畴。

2. 责任情感淡薄

现代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导致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索取,却不知道奉献。只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关心温暖,却没有尝试对他人给予关心帮助,因此他们对父母、他人、社会和国家的感情淡薄,没有同情心、关爱心,缺乏奉献精神、责任意识。调查数据显示,有35%的学生在见到别人遇到困难而伤心难过时也跟着流泪伤感, 有42%的学生常常为自己的班级在集体比赛中没有获胜而难过, 有80%的学生在看体育赛事中常常为中国队夺得胜利而激动欢呼、骄傲自豪。小学生的情感本是非常丰富的,但多数学生遇到的喜事多忧愁少,所以开心多伤心少,冷漠多热情少。

3. 责任行为滞后

责任行为是责任心最为核心的要素, 责任行为反映了一个人的责任情感、责任意识的强弱。调查中通过对教师、家长、社会代表的访谈中获悉, 多数学生责任行为能力和习惯甚是欠缺落后。有88%的低年级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仍由父母包办,自己缺乏责任意识和行为;只有40%的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过洗衣、做饭等家务,35%的学生犯了错误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 多数是在老师或家长的教育劝说下不得已才去认错。有60%的学生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

调查现状表明,现代有的学生责任认知模糊,责任情感淡薄,责任行为滞后,他们的责任心令人担忧。这种现状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客观原因与个人主观因素,现将各种缘由进行剖析。

二、原因剖析

1. 社会氛围影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关注的重心停留在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成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忽视与冷淡,公民素养亟须提高,国家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仍需加强。成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影响了孩子的责任感的形成。如成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言行, 导致孩子偏离道德认知方向,让他们的责任感缺失。电视、书籍、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文化充斥着孩子的视野, 阻碍了孩子正当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发展,扭曲了孩子的幼小心灵,使得他们的责任心没有能够伴随着身体的茁壮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引导社会正能量的发挥,促进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助推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2. 家庭环境制约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一些家长道德品性与文化素养低下, 不良的言行与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反面影响。个别家长只负责孩子的衣食冷暖, 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不顾孩子的思想教育,对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公益活动不予支持, 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参加, 认为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却不懂得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身体、磨炼思想意志。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过多包办,给孩子过少的义务承担,使孩子减少了锻炼的机会,失去了应有的家庭责任意识。因此,家长应该创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孩子,多方面给孩子以示范引领, 扶助孩子逐渐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较强的责任心。

3. 学校教育错失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大阵营,担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在学生责任心培养上,学校教育应当充当并发挥重要的使命。当前,许多学校仍存在着“重知识轻道德”的教育思想倾向,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残留在一些教师头脑里。学校教育教学注重学科知识教育, 看重学生文化成绩, 各校之间比拼考试分数,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优劣、升学率高低为主要评价指标,轻视学生道德教育,导致一些学生教养缺失,责任意识淡薄,责任行为落后。有些学校德育目标片面单一,教学形式简单枯燥,教学效率低下; 有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 班队课改成文化课,本末倒置,错失了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大好时机……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责任心缺失的主要原因。

社会剖析 第10篇

一、“人为为人”的含义和方式

(一) “人为为人”的含义

“人为”的“为”, 读作“wéi”, “人为 (狭义) ”是一种自我导向的个体心理行为。而“为人”是以他人导向的服务行为, 是个体对外部对象的心理激励行为, 强调自身心理行为的可塑性的同时, 客观上产生服务他人的效果。“人为”与“为人”的辩证统一就是“人为为人”。从“人为”和“为人”的概念分析中不难看出, “人为”与“为人”是高度统一的集合体。“人为”与“为人”互相联系并且相互转化。强调个体心理行为与外部对象心理激励的互动性。人为管理, 应该是第一“为”推动第二“为”, 第二“为”反馈第一“为”的同时又成为第二轮“人为为人”的发端, 如此循环往复, 生生不息。应该是心连心、心交心, 用此心感应彼心的过程。

(二) “人为为人”的行为方式

1、以身先而后则。

“人为”管理重视管理者的自律, 认为只有领导者先做出表率作用, 才能教化普通民众。组织何以保持稳定?是在管理者“修己”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 建立其组织的规范。员工认真地以管理者为表率, 模仿管理者的言行, 便是有效的感应。管理者体贴员工的苦衷, 处处为员工着想, 也是一种感应。有感才有应, 有应也会引起更多合理的感。彼此都用心, 自然会心语相通, 不致受到语言、文字的障碍。

2、以利他而利己。

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 “人为”管理主张以义取利。“人为为人”事实上代表了一种高度的道德境界———有理性的利他行为。先付出必然有回报, 即使没有必然的回报对自我成长也是有益的。这样的人具有比较稳定的道德准则, 其行为以是否服务于别人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为依据。

3、以放达而规矩。

“人为”管理主张充分信任员工, 给员工更大的工作发挥空间。在法制、规章、规矩的许可范围之内, 员工自己审慎度量, 决定合理的应变。这种审度事物的道理, 藉以将心比心, 使大家都能用合乎规矩的方式。享有了更大发挥空间的员工, 拥有了对工作更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自发承担起更大的工作责任并为此自觉努力, 做出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行为。

4、以不居而不去。

“人为”管理的理想境界是将“为人”作为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 认为管理者应该努力追求“无我”的境界,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不居者通常有如下的形象:不多言;给员工留有余地, 留面子, 不完全否认别人的观点, 尽量从中找出可取的角度解释;真诚地倾听别人的观点, 认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好的, 值得信赖的, 不武断地反对他人的观点, 甚至侧面引导别人发现新观点, 顺应他, 揭示别人的才能以为这是自己的光荣, 别人甚至不能觉察到这个过程, 事后能醒悟;总是能够鼓励和期待别人的成长;不断地反思和提示自己行为中的不当。

二、“人为为人”的互动性

人际互动论的分析视角着重表明, 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互动推动、导致“人为”与“为人”之间相互转换、不断递进、周而复始的运作形态。

(一) “人为为人”的动态性

在“人为为人”中, “人为”与“为人”的各类行为并不是一次性发生随即结束的, 而是彼此影响, 处于动态之中。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示范、激励、提携的同时, 员工也同样会反作用于管理者。这种反作用可以视为第二轮“人为为人”的开始。管理者“为人”与员工的“人为”可能同时发生, 也可能是相继发生。比如管理者可能先对员工施以一定的激励, 而员工随即做出一定的反应, 这种反应对管理者又构成了一种新的“为人”。由此可见, “人为为人”不是一次性的单向运动, 而是处于循环往复的动态之中。

(二) “人为为人”的互励性

“人为为人”的本质是组织中各成员、各层次彼此之间的互励。我们知道, 当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时, 这种激励是自励;当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分开时, 这种激励称为他励。互励就是不同组织成员互为激励主体与客体的情形。因此, 互励其实是他励的一种特殊情况。只不过, 他励是单向性的, 而互励则是双向互动的一种激励形态。激励主体通过自励即“人为”, 创设一种环境, 去诱导客体“人为”, 这就是“为人”。反过来, 激励客体同样对激励主体施加反作用, 这样他们的之间的角色就发生互换。激励客体成为激励主体, 而激励主体变为激励客体。如此相互激励的状态, 就构成了“人为为人”互励系统。

(三) “人为为人”的递增性

“人为为人”概括了管理过程中三对矛盾的统一运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我们主张以义取利;激励与服务的关系上, 管理既是激励, 更是服务;“人为”与“为人”的关系问题, 个体必须从利他的角度出发, 来实现利己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任何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都有一个从个人行为逐步向他人服务转变的过程。“人为为人”事实上代表了一种高度的道德境界———有理性的利他行为。这样的人具有比较稳定的道德准则, 其行为以是否服务于别人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为依据。由此可见, “人为为人”是一个蕴含深厚道德、情感的行为。这种基于道德, 充满情感的回报具有增量的特点, “受人滴水之恩, 必当涌泉相报”, 从管理者的“人为”到员工的“人为”是不断递增的运动过程。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为”管理机制的和谐效用

“人为为人”思想概括了古今中外一切管理行为的本质特征, 它也是面向未来的开放的管理思想, 在当今追求和谐社会的大环境里, “人为为人”管理机制的效用突出地体现出来。总括来说, 可以从个体的心理和谐、组织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共赢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 个体的心理和谐

1、管理者的心理和谐。

“人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减少心理行为的无序而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立志使管理者知道自己行为的方向, 不患得患失, 不瞻前顾后;尚学使管理者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 心理行为能够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 反应敏锐, 蓬勃向上, 不因能力不足而焦虑、紧张;诚省使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适时调试管理行为使之与变化中的环境相匹配, 能够适应紧张的生活, 承受社会压力和挫折;向善使管理者海纳百川, 胸襟坦荡, 保持健全的人格, 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奉献的统一;重制使管理者不骄不躁, 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果断, 自制力好, 心理承受能力强, 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2、员工的心理和谐。

在“人为”管理机制下, 员工的心理行为的无序性也会大大降低, 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员工不会因“不知道该怎么做”, “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等问题而焦虑、彷徨, 因为有管理者的示范行为可供模仿, 遵循;员工不会因福利、薪水等问题而焦躁、愤恨, 因为管理者会给予员工合理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条件使员工安心工作;员工不会因为努力工作不被认可, 得不到激励而彷徨、忧虑, 因为管理者会根据员工的表现适时、适度予以激励;员工不会因为工作设计、才能得不到发挥而怨恨、苦闷, 因为管理者会根据员工的能力特点配置合适的岗位并授予相应的权限和弹性;最后, 员工不会因为自身得不到发展和提升而苦恼, 因为管理者会结合员工的具体情况、意愿和员工共同规划职业生涯, 帮助员工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成自我实现的理想和目标。

3、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和谐。

关系的和谐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自古以来, 中国传统文化就重视天、地、人及社会之间自然和谐的状态。落实到社会关系中便是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为”管理突出自我示范, 强调对人的关心, 尊重和激励, 员工接收到管理者的各类“人为”管理信息的输入, 不断据此调整自身的行为使之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者则进一步通过员工信息的反馈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进行调试以更好地启动新一轮的“人为为人”, 如此循环往复, 及时纠偏, 类似于信息论中的负反馈效应。由此, 管理者和员工都能够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 及时处理紧张、愤怒、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 具备积极交往的能力;交往中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从而有效地调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状态, 减少彼此之间关系的无序程度, 使之达到和谐有序, 是培养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方法。

(二) 组织的和谐发展

“人为”管理可以在内外两方面促使组织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1、对内———“人为”管理是智力资本管理的有效手段。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目前已经从竞争优势外生论、竞争优势内生论发展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所谓核心能力, 就是企业拥有的关键的隐性知识和技能, 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开发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智力资本的管理, 而人为管理正是智力资本管理的有效手段。智力资本是指那些存在于组织之中、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无形资产。不断增值的智力资本正是企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核心能力。智力资本通常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客户资本。人力资本管理要遵循人力资本价值识别———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人力资本价值的拥有的思路;结构资本管理的关键在于通过组织结构、组织行为以及组织文化三个方面, 使企业智力资本不断增值;客户资本管理的重点是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把传统的公司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关系变为共同学习的关系。无论哪种形态的智力资本管理, 都具有共同的理念, 那就是以身作则, 尊重员工, 激励员工, 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收益的良好关系,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不难看出, 这些观念与“人为”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

2、对外———“人为”管理是开展公共关系的有效手段。

“人为”管理的实践者必定是具备管理道德的人, 他们深刻理解道德与管理价值的关系, 能够正确处理好管理中的义利关系。管理者以自身道德标准和日常行为率先示范, 建立合适的奖惩机制, 就会对被管理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支撑管理道德的企业文化, 组织价值观就会被全体成员所共享, 反过来对管理的各个过程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而组织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组织和组织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类公众之间的公共关系, 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管理来良性运作。如社区公关的重点是融洽与所在社区的关系, 在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取得社会大众的支持, 从而实现企业长期的利润, 达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目标。这也正是“人为”管理从企业内部管理过渡到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表现。

(三) 社会的和谐共赢

从上面的阐述进行推论, 个体在不断的“人为为人”过程中达到心理行为的和谐;各层次人际关系在不断的“人为为人”过程中达到关系的有序和谐;各类组织能够在相互之间不断的“人为为人”过程中达到对内、对外可持续和谐发展, 社会将最后达到和谐共赢的理想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人为”管理是古今中外一切管理行为的本质特征, 是面向未来的开放的管理思想, 在促进未来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实践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需要整体性思维的系统工程, 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管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运用多种手段, 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学的核心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人为”管理。“人为为人”管理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能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管理层面起到观念导向的推动效用, 是管理领域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诠释和落实。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为为人”,“人为”管理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曾仕强.中道管理——M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茜, 王高.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学研究, 2006 (S1) .

社会剖析 第11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生存状态剖析,企业行为是社会行为,企业家精神,措施,解决就业,“三免二减”,企业家是稀缺资源

一、剖析一个小微企业生存状态

一个小微企业一年辛辛苦苦销售收入 (价外收入) 100万元 (或进销差价收入100万元,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 其进项400万元, 小微企业400万元进项的增值税为方便计扣除) , 现在营改增了, 增值税加上附加, 大概前置税按4万元, 还剩96万元。一个小微企业雇一个会计, 一个出纳, 办公室还得有一个人, 再加上2个跑业务的, 一个小公司怎么也得用5个人, 工资加社保、医保等最低每个人给到3000元/月, 一年下来, 5个人就得最少18万元, 跑业务的2个人, 还得给业务提成按5%计又是5万元, 这两项加一起就是23万元, 96万元减去23万元, 还剩73万元;一个小微公司还得租一个地方办公, 一般应该是一个小门脸, 一年下来最少也得10万元, 还剩63万元;水电等费用一年也得3万元, 还剩60万元;还需要小额流动资金, 利息一年最少也得5万元, 还剩55万元;小公司门脸怎么也得装修一下, 装修费用最少也得5万元, 现在装修材料、人工成本都很高, 3年一装修, 每年摊入成本1.67万元, 还剩53.33万元;买电脑、桌椅等办公用品最少一年也得摊入成本2万元, 还剩51.33万元;一年办公耗材最少也得2万元, 还剩49.33万元;修车、加油一年也得最少3万元, 还剩46.33万元;市场推广一年最少也得5万元, 还剩41.33万元, 一年招待费最少按2万元计, 还剩39.33万元;老板的工资一个月按5000元计, 一年下来也得6万元, 还剩33.33万元;物流成本一年按5万元计, 还剩28.33万元;企业所得税一年下来按5万元计 (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以下, 减半征收按20%上所得税, 再加上其他税费等) , 还剩23.33万元;一年临时用工等不可预见费用也得10万元, 还剩13.33万元;一个小微企业, 一般情况下合伙在一起做生意, 有一个大股东占60%, 其他几个股东占40%, 去掉个人所得税按20%综合税率计, 实际是超额累进税率, 还剩10.664万元;扣除其他股东分红40%计, 大股东 (一般大股东经营) 还剩6.3984万元。剩6万多的情况, 是在一年下来能把产品卖出去的情况的结果, 现在是产能过剩, 什么都不好卖, 哪能都卖出去, 肯定是有积压的情况。成立10个小微企业能有一个存活下来就很好了, 现在的小微企业, 尤其在东北地区生存是很难的。在全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存活期为3年, 在东北可能也就2年。在温州有一个小老板, 开一个小厂子一年到头没挣到钱, 他老婆一年到头成天逛商场, 随便买了一套房子, 一倒手挣了几十万, 小老板一气之下把厂子给卖了, 也去炒房子去了, 大家都不去搞实体经济, 都去投机, 整个社会就得变得扭曲了。实体经济不发展, 就业就严重受到影响, 实际上还是应该把解决就业作为基本国策, 一切围绕着解决就业这个最大的问题来发展经济。现在是国有垄断行业和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 我们必须把这个“结”解开,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 中国经济就变活了, 就真正有了发展后劲。

二、从剖析中谈企业行为是社会行为

我们从上例可以看出, 一个小微企业首先要为国家纳税, 这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然后给职工发工资, 这是在解决就业;然后是给银行付利息, 这样银行才能活;还要付电费、水费、油费、通讯费等, 这样电业局、自来水、煤气、中石油、中石化、电信、联通等才能活;为职工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也在为社会做贡献;还要给门脸交房租, 解决房东的生存问题, 也在为社会做贡献;还为其它股东创造价值, 为股东利益服务, 也在为社会做贡献, 等等。一年到头, 小老板可能有利润, 也可能亏损。有利润了, 按我们的观念就叫“剥削”, 但是如果亏损, 叫什么那?又谁“剥削”谁那?

实际上企业家的职业是配置资源的职业, 资源配置的好, 企业家在配置资源中创造了价值, 配置资源也是一种劳动, 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 企业家理所应当获取所得, 只不过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 企业家也可能有信息不对称、管理等问题企业没有盈利, 亏损了, 企业家就要为此承担责任、承担后果, 这也就是说利润是有风险的。

企业为国家纳税, 是企业为国家尽的义务, 通过纳税,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最终使企业能更好地发展。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关系, 业主交物业费是为了物业公司把小区管理的好, 业主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物业费收取的标准, 要经过业主委员会通过, 物业公司应有一个合理的利润区间, 而不是漫天要价。一线保洁、保安要充实到位, 而不应有过多的管理人员。同理, 政府也一样, 企业交了税, 除了给有必要的财政供养人员开工资, 还用在国防建设、教育等方面。这就要政府机构要精干, 没有用的要撤掉, 能合并就合并, 我们不能让企业交的血汗钱浪费掉, 税制、税率结构要合理, 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税种的设置要经过全国人大通过后才能设置。只有实业发展了, 国家才能富强。

工资严格意义上叫劳动力价格, 也是一种商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其本质上也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著名篮球明星姚明在美国NBA的工资可能每年2000多万美金, 因他在NBA产业链上确实值这个钱, 相关产品可以利用姚明的品牌价值打开中国市场这就足够了。

利息只有充分的市场化, 真正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 才能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现在中小微企业的转贷利率有的达到了5分利、6分利, 太高了, 严重影响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电、水、通信、油等同样要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 至少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要有两个以上竞争对手, 这样才能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负担。

企业应该为国家负担部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但承担多少为好, 应有一个科学的界定, 不能让小微企业承担过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这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最终影响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上一篇:青少年校园足球下一篇:传统民间工艺